CN101029960A -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9960A
CN101029960A CNA2007100858366A CN200710085836A CN101029960A CN 101029960 A CN101029960 A CN 101029960A CN A2007100858366 A CNA2007100858366 A CN A2007100858366A CN 200710085836 A CN200710085836 A CN 200710085836A CN 101029960 A CN101029960 A CN 1010299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zoom
combination
foc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58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0771C (zh
Inventor
须藤芳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299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99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077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077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变焦透镜,从该变焦透镜的物方侧到该变焦透镜的像方侧顺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配置在第三透镜组的物方侧上的光圈;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通过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一透镜组从该第一透镜组的物方侧起依次具有: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弯月透镜L1;正透镜L2;满足条件表达式:Nd11>1.96(Nd11:负弯月透镜L1的折射率)。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通过沿光轴方向来回移动透镜组来改变焦距的变焦透镜以及一种配备有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特别适于数码相机、便携式终端装置、摄像机等等的变焦透镜以及装备有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近年来,具有例如变焦透镜拍摄设备筒等可变聚焦机构的数码相机通常是可得到的。该可变聚焦机构能在广角状态和摄远状态之间连续地变化。所述广角状态是摄影透镜焦距短并且视场角广。所述摄远状态是摄影透镜焦距长并且视场角窄。
至于近年来的数码相机,在市场中要求更好的画面、小型化、更大广角、更大口径等等。
此外,对于对应于超过三百万像素的光检测元件要求更好的画面,小型化,更大广角和更大口径。小型化意味着减小透镜的收纳长度,透镜总长,以及最大有效直径等。
                                背景技术
所以,作为比本发明早先提交的技术文件,例如,2004-354870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揭示了一种后焦点型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包括:具有正屈光力(refracting power)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五透镜组。变焦透镜配置为通过移动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而变焦。当目标距离无穷大并且同时第五透镜组的成像放大倍率被设为β5时,变焦透镜满足1.6<β5<2.2的条件。如果变焦比被设为大约3-5倍,则获得极好的光学性能。透镜的整个***被小型化。
此外,2004-286811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揭示了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该变焦透镜的物方侧到该变焦透镜的像方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并且不随着变焦一起移动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并且随着从广角端到摄远端的变焦一起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向变焦透镜的像方侧移动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并且随着从广角端到摄远端的变焦一起从变焦透镜的像方侧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移动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并且不随着变焦一起移动的第四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具有由负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的三片接合透镜。即使具有广视场角的变焦透镜足够小,该变焦透镜也是高效的,并且该透镜能使其获得对应于3-5百万像素的图像传感器的分辨能力。
此外,2004-199000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揭示了一种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仅由一个正透镜组成。在从广角端变焦到摄远端的过程中,所有的透镜组通过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小、并且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的方式被移动。同时,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在朝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的方向上被移动。该变焦透镜满足下列条件表达式:5.0<f1/fw<9.5,-2.2<f2/fw<-1.2并且0.4<f3/f4<1.5(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有变焦透镜组的焦距。f1: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第四透镜组的焦距。)。该变焦透镜适合于使用固态图像传感器等的摄像机等。该变焦透镜小并且具有约三倍的变焦系数。在该变焦透镜中,广角端状态下的视场角为60度以上并且F数大约为F2-F2.8。所以,该变焦透镜具有极好的成像性能。
此外,2005-181556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揭示了一种大口径变焦透镜,该大口径变焦透镜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四透镜组。通过变焦,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延长,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窄,并且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窄。第二透镜组在聚焦过程中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移动。该透镜满足下列条件表达式:(1)0.5<f2/fW<1.0;(2)0.5<f3/fT<2.0;(3)0.5<f4/fW<2.0;(fW:所有光学***在广角端侧的焦距。fT:所有光学***在摄远端侧的焦距。f2: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四透镜组的焦距。)。
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变焦透镜可以对应于半视场角约为38度的广视场角,但并不对应于短焦端的F数为2.5或以下,并且第一透镜组为厚结构。38度的半视场角对应于所谓的莱卡密封相机的35mm溴化银胶片相机中的28mm焦距。
专利文件2和4中公开的变焦透镜可以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但不能对应于短焦端的F数为2.5或以下。
在上述的专利文件3中公开的变焦透镜可以对应于广角端的F数为2.5或以下,但不能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以上的广视场角并对应于短焦端的F数为2.5或以下的变焦透镜,以及包括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到变焦透镜的像方侧依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配置在第三透镜组的物方侧上的光圈;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通过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一透镜组从第一透镜组的物方侧起依次具有: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弯月透镜L1;正透镜L2;满足条件表达式:Nd11>1.96(Nd11:负弯月透镜L1的折射率)。
                                附图说明
图1A和1B说明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图1A是说明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剖视图。图1B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当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的增加和减少;
图2A和2B说明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图2A是说明安装在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剖视图。图2B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当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的增加和减少;
图3A和3B说明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图3A是说明安装在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剖视图;图3B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当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的增加和减少;
图4A和4B说明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图4A是说明安装在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剖视图。图4B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当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的增加和减少;
图5是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6是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7是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8是安装在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9是安装在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0是安装在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1是安装在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2是安装在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3是安装在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4是安装在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5是安装在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6是安装在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7A和17B是说明第五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的结构的视图,并且是说明作为拍摄设备(或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构成的外观图,其中图17A说明前侧上的斜视图,并且图17B说明后侧上的斜视图;
图18是说明第六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的构成以及说明拍摄设备的***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首先大略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G4。可变光阑(aperture stop)FA被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方侧。滤光器OF被配置在第四透镜组G4的后侧。
在此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中,当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时,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小,并且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加。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第一透镜组G1从该第一透镜组G1的物方侧起依次具有:具有面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的凸面的负弯月透镜L1;正透镜L2。该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条件表达式:Nd11>1.96
(Nd11是负弯月透镜L1的折射率。)
所以,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可以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以及短焦端的F数为2.5或以下。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接合透镜包括负弯月透镜L1和正透镜L2。所以,该摄像装置可以小型化并且可以同时减少该摄像装置的组件。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条件表达式:1.5<β3t/β3w<2.5
(β3t:第三透镜组G3在长焦端中的横向放大倍率。β3w:第三透镜组G3在短焦端中的横向放大倍率)。
所以,即使所述摄像装置小,也可以减少F数从短焦端到长焦端的变化。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二透镜组G2在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方侧上具有负透镜L3,并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条件表达式:Nd21>1.75
(Nd21:负透镜L3的折射率)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二透镜组G2从第二透镜组G2的物方侧起依次具有:负透镜L3;负透镜L4;正透镜L5。第二透镜组G2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条件表达式:-0.75<(R221-R232)/(R221+R232)<-0.45
(R221:负透镜L4的物方侧的曲率半径。R232:正透镜L5的像方侧的曲率半径)。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接合透镜包括负透镜L4以及正透镜L5。结果,可以减少组合误差范围的影响并可以实现性能的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条件表达式:6.5<f1/fw<9.5
(f1: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fw:短焦端的焦距。)
这样,摄像装置可以减少从短焦端到长焦端的F数变化并可以小型化。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在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的过程中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移动。这样,摄像装置可以小型化。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上述摄像装置的一些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将通过参照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采用四个透镜组变焦类型,其中四个透镜组中的每一个在四个透镜组中的每一个的物方侧的最前面放置正透镜。可以在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的过程中,通过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加的方式,移动透镜组G1-G4中的每一个来达到高效的变焦。
以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以实现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并通过使用上述四个透镜组变焦类型在使摄像装置小型化的同时实现短焦端的F数为2.5或以下。
作为第一问题,通过第一透镜组G1的轴外光线经过短焦端和长焦端两者的最大有效直径周围,并且光线角度在短和长焦端之间是不同的,因此短和长焦端之间的轴外像差修正变为折衷(trade-off)关系。
作为第二问题,由于当F数小时,轴上边缘光线升高,因此负弯月透镜L1生成的像差量增大。如果第一透镜组G1的透镜数目不尽可能的小,则难以使摄像装置小型化。所以,必须提高修正负弯月透镜L1的像差的能力。
考虑到上述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在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第一透镜组G1从该第一透镜组G1的物方侧起依次具有:具有面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的凸面的负弯月透镜L1;正透镜L2。第一透镜组G1被配置成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
条件表达式(1):Nd11>1.96
(Nd11:负弯月透镜L1的折射率。)
当超过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值时,难以修正从短焦端至长焦端的轴外像差,难以使摄像装置小型化,并且难以实现半视场角为38度以上的广视场角以及短焦端中的F数为2.5或以下。所以,摄像装置较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条件表达式(1)。
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更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1’)。
条件表达式(1’):Nd11>1.965
在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较佳是连接负弯月透镜L1和正透镜L2。这样,即使所述摄像装置是有效的,也可以减少固定透镜L1,L2的组件并减少第一透镜组G1的厚度。
摄像装置较佳的是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2)以减少F数从短焦端到长焦端的变化,即使摄像装置小。
条件表达式(2):1.5<β3t/β3w<2.5
(β3t:第三透镜组G3在长焦端的横向放大倍率,β3w:第三透镜组G3在短焦端的横向放大倍率。)
当超过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值时,导致第二透镜组G2对变焦的贡献增加,致使第一透镜组G1增大。所以,难以在小型化摄像装置的同时修正第一透镜组G1的像差。此外,当超过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值时,F数的变化量以及F数的变化从短焦端到长焦端都变大。所以,摄像装置较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条件表达式(2)。
此外,较佳的是第二透镜组G2在该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方侧上具有负透镜L3,并且使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3)以获得更高的成像性能。
条件表达式(3):Nd21>1.75
(Nd21:负透镜L3的折射率。)
为了获得广视场角,必须使得轴外光线在第二透镜组G2的负透镜L3,即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方侧上被大量地折射。为了使第二透镜组G2有助于变焦,以及缩短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有必要使第二透镜组G2的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方侧的负透镜L3更大量地折射轴外光线。所以,有必要减小由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最靠近物方侧的第二透镜组G2的负透镜L3所产生的轴外像差。
当超过条件表达式(3)下限值时,难以在短焦端修正轴外像差。所以,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较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条件表达式(3)。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更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3′)。
条件表达式(3’):Nd21>1.80
为了在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获得更高的成像性能,较佳的是使第二透镜组G2从该第二透镜组G2的物方侧起依次具有:负透镜L3;负透镜L4;以及正透镜L5并且第二透镜组G2较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4)。
条件表达式(4):-0.75<(R221-R232)/(R221+R232)<-0.45
(R221:负透镜L4的物方侧的曲率半径。R232:正透镜L5的像方侧的曲率半径)
像差在负透镜L4的物方侧和正透镜L5的像方侧之间互相交换。所以,为了极好地修正像差,有必要获得由这两个表面所引起的像差的平衡。
当超过条件表达式(4)的上或下限值时,难以获取由这两个表面所引起的像差的平衡。所以,摄像装置较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条件表达式(4)。
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可以通过连接负透镜L4和正透镜L5这两个透镜来保持组合误差范围小。
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较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以下条件表达式(5)以使从短焦端到长焦端的F数的变化保持小并使摄像装置小型化。
条件表达式(5):6.5<f1/fw<9.5
(f1:第一透镜组G1的焦距。fw:短焦端上的焦距。)
如果超过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值,那么有必要使透镜结构复杂以修正第一透镜组G1之内的像差,其导致第一透镜组G1更厚。当超过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值时,第三透镜组G2对变焦的作用减小,从而使第二透镜组G3对变焦的作用增加并且使从短焦端到长焦端F数的变化增长。所以,摄像装置较佳的是被配置成满足条件表达式(5)。
为了使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获得广视场角,较佳的是使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通过从短焦端到长焦端的变焦而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移动。
通过第一透镜组G1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的移动,在短焦端,由于第一透镜组G1可以配置在可变光阑FA附近,这对于摄像装置的小型化以及同时获得广视场角是有利的。在长焦端,由于透镜的总长很长,这对于整体像差修正是有利的。
通过第三透镜组G3向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的移动,导致第三透镜组G3具有对变焦的作用,并且第二透镜组G2可以减少第二透镜组G2对变焦的作用。所以,可以减少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量。由于第一透镜组G1可以被配置在可变光阑FA附近,这对于摄像装置的小型化是有利的。所以,在从短焦端变焦至长焦端时,第一透镜组G1和第三透镜组G3较佳的是被配置成移到变焦透镜的物方侧。
(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实施例)
接下来,上述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将在下文中说明。
摄像装置可以获得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获得短焦端的F数为2.5或以下,并且通过配置作为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变焦透镜来保持极好的成像性能。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标记的含义说明如下。
f:所有***的焦距;
F:F数;
ω:半视场角;
R:曲率半径;
D:表面间距;
Nd:折射率;
νd:阿贝数;
k:非球面圆锥常数;
A4:4次非球面系数;
A6:6次非球面系数;
A8:8次非球面系数;
A10:10次非球面系数;
A12:12次非球面系数;
A14:14次非球面系数;
A16:16次非球面系数;
A18:18次非球面系数
当近轴曲率半径(近轴曲率)的倒数假定为C并且从光轴起的高度假定为H时,由第一到第四实施例所使用的非球面由如下表达式1定义。)
公式1
x = CH 2 1 + ( 1 - ( 1 + K ) C 2 H 2 ) + A 4 · H 4 + A 6 · H 6 + A 8 · H 8 + A 10 · H 10 + A 12 · H 12 + A 14 · H 14 + A 16 · H 16 + A 18 · H 18
首先,将通过参照图1说明安装在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
如在图1A中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G4。可变光阑FA被置于第三透镜组G3的物方侧。滤光器OF被配置在第四透镜组G4之后。如在图1B中说明的,通过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加。
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组G3包括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第四透镜组G4包括第十透镜L10。
在第一实施例中,f为所有***的焦距,F为F数。ω为通过分别在f=5.91-17.69、F=2.37-3.40和ω=39.25-14.76的范围之内变焦而改变的半视场角。
涉及光表面和光学元件的光学特性分别如下表1所示。R为曲率半径、D为表面间距、Nd为折射率以及νd为阿贝数。
光学特性
[表1]
  R  D   Nd   νd
  1   18.757  0.85   2.00069   25.46
  2   13.628  6.31   1.61772   49.81
  3   171.536  可变量(A)
  4(非球面)   82.409  0.85   1.80610   40.88
  5   5.618  3.76
  6   -10.022  1.10   1.48749   70.24
  7   14.205  1.97   1.90366   31.32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
  8   -35.386  可变量(B)
  9   可变光阑  可变量(C)
  10(非球面)   8.016  2.67   1.67790   54.89
  11   -24.694  1.68
  12   -42.555  3.50   1.78470   26.29
  13   5.455  2.88   1.48749   70.24
  14   17.119  0.10
  15   7.212  2.39   1.69350   53.18
  16(非球面)   21.726  可变量(D)
  17(非球面)   8.311  2.26   1.58913   61.15
  18   18.000  可变量(E)
  19   0.000  0.90   1.52174   64.00
  20   0.000  -
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各种滤光器
第4、第10、第16和第17光表面为非球面并且在表1中被描述为“非球面”。在上述条件表达式(1)中对于每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第4表面
k=0.0
A4=1.80642E-04
A6=3.72113E-06
A8=-4.97509E-07
A10=2.05709E-08
A12=-3.69554E-10
A14=9.89887E-13
A16=5.28433E-14
A18=-5.01612E-16
非球面:第10表面
K=0.0
A4=-2.24833E-04
A6=1.16666E-06
A8=-3.82330E-07
A10=1.32971E-08
非球面:第16表面
K=0.0
A4=7.59600E-04
A6=8.10211E-06
A8=1.52863E-07
A10=-3.22969E-09
非球面:第17表面
K=0.0
A4=-8.88350E-05
A6=3.52460E-06
A8=-1.13134E-07
A10=2.07200E-09
在表1的表面间距D中,如下表2所示,“可变量(A)-可变量(E)”在D中随着变焦改变。
可变间隔
[表2]
  广角端   中间   摄远端
  f=5.91   f=10.22   f=17.69
  A   0.7184   5.5071   11.4480
  B   8.4557   4.9076   0.1000
  C   3.9902   1.0757   1.7000
  D   1.4000   4.6103   7.8611
  E   2.4775   2.4539   2.4014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每个条件表达式的数值如下并且各值在每个条件表达式的范围之内或接近该范围。
[条件表达式中的数值]
Nd11=2.00069
β3t/β3w=1.89
Nd21=1.80610
(R221-R232)/(R221+R232)=-0.56
f1/fw=7.45
f1/fw=7.45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通过参照图2说明安装在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
与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相同,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如在图2A中说明的从变焦透镜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G2;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方侧上的可变光阑FA;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G4;在第四透镜组G4之后的滤光器OF。如在图2B中说明的,通过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加。
第一透镜组G1包含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组G3包括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第四透镜组G4包括第十透镜L10。
在第二实施例中,f为所有***的焦距,F为F数,ω为通过分别在f=5.89-17.68、F=2.40-3.43和ω=39.30-14.53的范围之内变焦而改变的半视场角。
涉及光表面和光学元件的光学特性如下表3所示。R为曲率半径。D为表面间距。Nd为折射率并且νd为阿贝数。
光学特性
[表3]
  R  D   Nd   νd
  1   20.080  0.85   2.00330   28.27
  2   15.958  5.90   1.51633   64.14
  3   8204.218  可变量(A)
  4(非球面)   54.254  0.85   1.80610   40.88
  5(非球面)   5.523  3.79
  6   -10.349  0.85   1.48749   70.24
  7   12.730  2.05   1.90366   31.32
  8   -40.728  可变量(B)
  9   可变光阑  可变量(C)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
  10(非球面)   7.564  1.88   1.67790   54.89
  11   -30.925  1.47
  12   79.354  3.50   1.78470   26.29
  13   4.385  3.83   1.48749   70.24
  14   13.266  0.14
  15   7.240  1.53   1.69350   53.18
  16(非球面)   14.300  可变量(D)
  17(非球面)   7.731  2.81   1.58913   61.15
  18   18.000  可变量(E)
  19   0.000  0.90   1.52174   64.00
  20   0.000
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各种滤光器
在表3中,描述为“非球面”的第4、第5、第10、第16和第17光表面分别为非球面。在上述各非球面中,根据条件表达式(1)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第4表面
K=0.0
A4=2.34367E-04
A6=3.32703E-06
A8=-5.11387E-07
A10=2.05404E-08
A12=-3.65670E-10
A14=1.03287E-12
A16=5.21445E-14
A18=-5.07361E-16
非球面:第5表面
K=0.0
A4=-2.31111E-06
A6=1.41558E-05
A8=-6.29891E-07
A10=7.78169E-09
非球面:第10表面
K=0.0
A4=-2.86019E-04
A6=-2.27803E-06
A8=4.62512E-08
A10=-8.38162E-09
非球面:第16表面
K=0.0
A4=6.16974E-04
A6=2.53643E-06
A8=1.11135E-07
A10=-3.61768E-09
非球面:第17表面
K=0.0
A4=-1.26877E-04
A6=1.82080E-06
A8=-6.30930E-08
A10=6.73232E-10
在表3中的表面间距(D)中,如下列表4所示,“可变量(A)-可变量(E)”随着变焦改变。
可变间隔
[表4]
  广角端   中间   摄远端
  f=5.89   f=10.21   f=17.68
  A   0.1000   5.7957   12.3678
  B   8.9905   5.0598   0.1000
  C   2.5134   0.4211   1.7000
  D   1.4000   4.2422   8.2873
  E   2.0769   2.5194   2.5233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的每个条件表达式的数值如下并且各值在每个条件表达式的范围之内并且接近该范围。
[条件表达式中的数值]
Nd11=2.00330
β3t/β3w=2.04
Nd21=1.80610
(R221-R232)/(R221+R232)=-0.59
f1/fw=8.47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照图3说明安装在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
与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相同,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如在图3A中说明的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G2;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方侧上的可变光阑FA;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G4;在第四透镜组G4之后的滤光器OF。如在图3B中说明的,通过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加。
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组G3包括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第四透镜组G4包括第十透镜L10。
在第三实施例中,f为所有***的焦距,F为F数,ω为通过分别在f=5.90-17.71、F=2.40-3.68和ω=39.41-14.39的范围之内变焦而改变的半视场角。
涉及光表面和光学元件的光学特性分别如下表5所示。R为曲率半径。D为表面间距。Nd为折射率。νd为阿贝数。
光学特性
[表5]
  R  D   Nd   νd
 1   25.598  0.85   1.97000   21.50
 2   17.231  6.12   1.70154   41.24
 3   374.476  可变量(A)
 4(非球面)   39.190  0.85   1.88300   40.76
 5   5.758  4.10
 6   -10.054  0.85   1.48749   70.24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
  7   14.036  1.98   1.90366   31.32
  8   -35.416  可变量(B)
  9   可变光阑  可变量(C)
  10(非球面)   7.787  1.96   1.67790   54.89
  11   -30.041  1.75
  12   -58.546  3.41   1.78470   26.29
  13   5.366  2.44   1.48749   70.24
  14   12.212  0.10
  15   7.339  2.65   1.69350   53.18
  16(非球面)   31.606  可变量(D)
  17(非球面)   8.520  2.35   1.58913   61.15
  18   18.000  可变量(E)
  19   0.000  0.90   1.52174   64.00
  20   0.000
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各种滤光器
在表5中,描述为“非球面”的第4、第10、第16和第17光表面分别为非球面。在上述各非球面中,根据条件表达式(1)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第4表面
K=0.0
A4=1.33870E-04
A6=3.72868E-06
A8=-4.84485E-07
A10=2.03497E-08
A12=-3.70058E-10
A14=1.00784E-12
A16=5.26114E-14
A18=-4.96328E-16
非球面:第10表面
K=0.0
A4=-2.24833E-04
A6=1.16666E-06
A8=-3.82330E-07
A10=1.32971E-08
非球面:第16表面
K=0.0
A4=7.64150E-04
A6=9.12558E-06
A8=3.12834E-07
A10=-7.69883E-09
非球面:第17表面
K=0.0
A4=-7.81128E-05
A6=1.87800E-06
A8=-4.74014E-08
A10=6.98221E-10
在以上表5的表面间距(D)中,如下列表6所示,“可变量(A)-可变量(E)”随着变焦改变。
可变间隔
[表6]
  广角端   中间   摄远端
  f=5.90   f=10.22   f=17.69
  A   0.1000   6.7012   13.4861
  B   8.7287   5.0511   1.7000
  C   3.1858   0.8788   0.1000
  D   1.4000   4.5365   8.2158
  E   3.0417   3.0390   3.0020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每个条件表达式的数值如下并且各值在每个条件表达式的范围之内或接近该范围。
[条件表达式中的数值]
Nd11=1.97000
β3t/β3w=1.92
Nd21=1.80610
(R221-R232)/(R221+R232)=-0.66
f1/fw=8.63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将通过参照图4说明安装在第四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中的变焦透镜。
与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相同,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如在图4A中说明的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依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G2;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方侧上的可变光阑FA;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G4;在第四透镜组G4之后的滤光器OF。如在图4B中说明的,通过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加。
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第三透镜组G3包括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第八透镜L8和第九透镜L9。第四透镜组G4包括第十透镜L10。
在第四实施例中,f为所有***的焦距,F为F数,ω为通过分别在f=5.90-17.69、F=2.40-3.61和ω=39.33-14.40范围之内变焦而改变的半视场角。涉及光表面和光学元件的光学特性分别如下表7所示。R为曲率半径。D为表面间距。Nd为折射率。νd为阿贝数。
光学特性
[表7]
  R  D   Nd   νd
  1   27.456  0.85   1.97000   21.50
  2   18.320  5.91   1.70154   41.24
  3   508.238  可变量(A)
  4(非球面)   39.728  0.85   1.88300   40.76
  5   5.662  4.01
  6   -10.729  1.20   1.48749   70.24
  7   13.086  1.95   1.90366   31.32
  8   -52.620  可变量(B)
  9   可变光阑  可变量(C)
  10(非球面)   7.899  2.24   1.67790   54.89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
  11   -30.888  1.56
  12   -137.290  3.50   1.78470   26.29
  13   5.179  2.44   1.48749   70.24
  14   11.962  0.10
  15   7.230  2.59   1.69350   53.18
  16(非球面)   25.638  可变量(D)
  17(非球面)   8.595  2.32   1.58913   61.15
  18   18.000  可变量(E)
  19   0.000  0.90   1.52174   64.00
  20   0.000
第七透镜第八透镜第九透镜第十透镜各种滤光器
在表7中,描述为“非球面”的第4、第10、第16和第17光表面分别为非球面。在上述各非球面中,根据条件表达式(1)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第4表面
K=0.0
A4=1.45306E-04
A6=3.28896E-06
A8=-4.75665E-07
A10=2.03567E-08
A12=-3.71070E-10
A14=9.80637E-13
A16=5.25665E-14
A18=-4.86934E-16
非球面:第10表面
K=0.0
A4=-2.24833E-04
A6=1.16666E-06
A8=-3.82330E-07
A10=1.32971E-08
非球面:第16表面
K=0.0
A4=7.63329E-04
A6=7.69796E-06
A8=3.87705E-07
A10=-9.61147E-09
非球面:第17表面
K=0.0
A4=-8.35213E-05
A6=2.80926E-06
A8=-6.63066E-08
A10=9.32270E-10
在表7中的表面间距D中,如下列表8所示,“可变量(A)-可变量(E)”随着变焦改变。
可变间隔
[表8]
  广角端   中间   摄远端
  f=5.90   f=10.22   f=17.69
  A   0.1000   6.4875   12.9217
  B   8.7152   4.6179   1.7000
  C   2.9971   1.2793   0.1000
  D   1.4000   4.5442   8.1697
  E   3.1909   3.1820   3.1440
根据上述第四实施例中的每个条件表达式的数值如下并且各值在每个条件表达式的范围之内或接近该范围。
[条件表达式中的数值]
Nd11=1.97000
β3t/β3w=1.87
Nd21=1.88300
(R221-R232)/(R221+R232)=-0.56
f1/fw=8.12
图5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的像差曲线图。图6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曲线图。图7说明了第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的像差曲线图。
图8说明了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的像差曲线图。图9说明了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曲线图。图10说明了第二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中的像差曲线图。
图11说明了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的像差曲线图。图12说明了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曲线图。图13说明了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的像差曲线图。
图14说明了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短焦端的像差曲线图。图15说明了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中间焦距的像差曲线图。图16说明了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长焦端的像差曲线图。
球差的虚线说明了在图5-16中说明的各像差曲线图中的正弦条件。像散图中的实线是弧矢的(sagital),并且虚线说明了子午的(meridional)。
从图5-16所示的像差曲线图中显而易见,揭示了可以通过每个实施例获得极好的特性。
这样,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安装了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变焦透镜的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G2;配置在第三透镜组G3的物方侧的可变光阑FA;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G4。通过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隔增加。第一透镜组从第一透镜组的物方侧起依次包括:具有面对物方侧的凸面的负弯月透镜L1;以及正透镜L2。第一透镜组G1被配置成满足条件表达式:Nd11>1.96(Nd11:负弯月透镜L1的折射率),从而可以使摄像装置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以及短焦端的F数为2.5或以下。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将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安装入拍摄设备中。这样,可以获得小并且高分辨率的拍摄设备,其能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以及F数为2.5或以下。所以,用户可以通过在任何地方便于携带拍摄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以下,将通过参照图17A和17B说明第五实施例的拍摄设备。
首先,将通过参照图17A和17B说明第五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的构成。图17A是说明前侧视图和上表面视图,并且图17B是说明后侧视图。
第五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包括下列的如在图17中说明的:摄影透镜1;取景器2;闪光灯3;快门按钮4;盒5;电源打开/关闭开关6;液晶监示器7;操作按钮8;存储卡槽9;变焦开关10。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说明的各变焦透镜将作为所述“摄影透镜1”被应用至第五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
这样,由于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说明的变焦透镜被应用于第五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作为用于拍摄图像的变焦透镜,所以可以获得小并且高分辨率的拍摄设备,其能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以及F数为2.5或以下,从而用户可以利用在任何地方便于携带的该拍摄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第六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将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变焦透镜安装入拍摄设备中。这样,可以获得小并且高分辨率的拍摄设备,其能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以及F数为2.5或以下。所以,用户可以通过在任何地方便于携带拍摄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以下,将通过参照图18说明第六实施例的拍摄设备装置。
第六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包括下列的如在图18中说明的:摄影透镜1;取景器2;液晶监示器7;中央处理单元11;图像处理器12;光检测元件13;信号处理器14;半导体存储器15;通信卡16。
第六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被配置成通过使用光检测元件13来读取由摄影透镜1获取并形成的图片物体的像。从光检测元件13输出的图像信号被接收中央处理单元11的控制的信号处理器14处理,然后被转换为数字信息。所以,这意味着第六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具有“将摄影图像转换为数字信息的功能”。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说明的各变焦透镜(实施例第一至第四)将作为“用于获取图片的变焦透镜”被应用至第六实施例中的拍摄设备作为摄影透镜1。所以,可以对应于半视场角为38度或以上的广视场角,以及F数为2.5或以下,并获得具有三百万像素或以上的光检测元件13的高分辨率拍摄设备,并且用户可以利用在任何地方便于携带的拍摄设备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
上面提及的实施例是本发明适当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不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可以进行在不背离本发明内容的范围之内具有不同的变化的其它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能被应用于数码相机,便携式终端装置,摄像机,以及银盐相机等等。尽管已经提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应注意到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能对该些实施例作不同的修改以及变化。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此申请基于并且要求2006年2月28日提交的第2006-052862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被全面结合在本文中。

Claims (9)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
具有正焦距的第一透镜组;
具有负焦距的第二透镜组;
具有正焦距的第三透镜组;
具有正焦距的第四透镜组;
所述第一到第四透镜组从所述变焦透镜的物方侧起被依次放置;并且
可变光阑被放置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面向物体侧,
其中,当从短焦端变焦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所述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小,并且所述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含从所述物方侧起依次被放置的具有面向所述物体的凸面的负弯月透镜L1以及正透镜L2,
其中,满足条件表达式:Nd11>1.96,Nd11是所述负弯月透镜的折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弯月透镜L1以及所述正透镜L2被形成在接合透镜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条件表达式:1.5<β3t/β3w<2.5(β3t是所述第三透镜组在长焦端的横向放大倍率,并且β3w是所述第三透镜组在所述短焦端的横向放大倍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在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物方侧具有负透镜L3并且满足条件表达式:Nd21>1.75(Nd21是负透镜L3的折射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包含:
负透镜L4;以及
正透镜L5;
所述负透镜L3,L4和所述正透镜L5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物方侧起被依次放置,
其中,满足条件表达式:0.75<(R221-R232)/(R221+R232)<-0.45(R221是负透镜L4的物方侧的曲率半径,并且R232是正透镜L5的像方侧的曲率半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透镜L4以及所述正透镜L5被形成为接合透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满足条件表达式6.5<fl/fw<9.5(fl是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是所述短焦端的焦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当从所述短焦端变焦至所述长焦端时,所述第一和第三透镜组向所述变焦透镜的物方侧移动。
9.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变焦透镜作为获取图片的光学***透镜。
CNB2007100858366A 2006-02-28 2007-02-26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077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52862A JP4895641B2 (ja) 2006-02-28 2006-02-28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052862 2006-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9960A true CN101029960A (zh) 2007-09-05
CN100480771C CN100480771C (zh) 2009-04-22

Family

ID=37912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8583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0771C (zh) 2006-02-28 2007-02-26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372636B2 (zh)
EP (1) EP1826600B1 (zh)
JP (1) JP4895641B2 (zh)
CN (1) CN100480771C (zh)
DE (1) DE602007004009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6198B2 (ja) 2006-03-20 2012-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ズームレンズを有する撮像装置、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US7961365B2 (en) * 2007-05-10 2011-06-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51333B2 (ja) 2007-09-11 2013-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US7719773B2 (en) * 2007-11-12 2010-05-18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5352990B2 (ja) * 2007-11-22 2013-1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257734B2 (ja) * 2007-11-22 2013-08-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これを搭載する光学機器および結像方法
US7864443B2 (en) * 2007-12-07 2011-01-04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imaging apparatus, and personal data assistant
JP5075644B2 (ja) * 2008-01-08 2012-11-2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200694B2 (ja) * 2008-06-25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217698B2 (ja) 2008-07-03 2013-06-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ズームレンズの変倍方法
EP2149808B1 (en) * 2008-08-02 2015-11-25 Ricoh Company, Ltd. Retrofocus type of imaging lens
JP2010072639A (ja) * 2008-08-22 2010-04-02 Ricoh Co Ltd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275769B2 (ja) * 2008-12-03 2013-08-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369030B2 (en) 2009-05-25 2013-02-05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lens, camera device, and handheld terminal
JP5568923B2 (ja) * 2009-08-25 2014-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KR101706265B1 (ko) * 2009-12-04 2017-0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상 장치
JP5590444B2 (ja) * 2010-03-12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JP5574225B2 (ja) 2010-03-18 2014-08-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JP5630235B2 (ja) 2010-11-19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KR101925056B1 (ko) 2011-09-02 2018-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JP6111798B2 (ja) 2013-03-29 2017-04-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US9195036B2 (en) 2013-08-09 2015-11-24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device
JP6245507B2 (ja) 2013-09-11 2017-1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6354196B2 (ja) 2014-02-19 2018-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このズームレンズ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6252983B2 (ja) 2014-02-25 2017-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6308425B2 (ja) 2014-03-12 2018-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
US9772469B2 (en) 2014-09-17 2017-09-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lens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US9864167B2 (en) 2014-09-17 2018-01-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lens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6932B2 (ja) 2002-12-20 2009-11-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US7061686B2 (en) * 2002-12-27 2006-06-13 Nikon Corporation Variable focal length lens system
JP4205461B2 (ja) 2003-03-19 2009-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2004354870A (ja) 2003-05-30 2004-12-16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181556A (ja) 2003-12-18 2005-07-07 Sigma Corp 大口径ズームレンズ
JP4496009B2 (ja) * 2004-05-17 2010-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影機能を有する情報装置
JP4731834B2 (ja) * 2004-06-04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78823B2 (ja) * 2004-11-09 2011-04-27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7057931A (ja) * 2005-08-25 2007-03-08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7108531A (ja) 2005-10-14 2007-04-26 Ricoh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4907169B2 (ja) 2005-12-28 2012-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26600B1 (en) 2009-12-30
US20070201144A1 (en) 2007-08-30
JP2007232918A (ja) 2007-09-13
JP4895641B2 (ja) 2012-03-14
CN100480771C (zh) 2009-04-22
DE602007004009D1 (de) 2010-02-11
US7372636B2 (en) 2008-05-13
EP1826600A1 (en) 200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9960A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189773C (zh) 摄影透镜***
CN1162727C (zh) 变焦镜头以及采用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
CN100338495C (zh) 变焦透镜***
CN1967312A (zh) 变焦透镜***、成像装置、以及拍摄设备
CN1769942A (zh) 透镜镜筒、成像装置以及摄像机
CN1157622C (zh) 变焦透镜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CN1157621C (zh) 调焦镜头与使用调焦镜头的拍摄装置
CN1942803A (zh)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CN101042466A (zh) 变焦透镜,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成像装置以及拍摄装置和移动信息终端
CN1273849C (zh) 变焦镜头***
CN1900755A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906518A (zh) 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877387A (zh) 变焦透镜及包含变焦透镜的摄像设备
CN1749798A (zh)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CN1881000A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该***的透镜镜筒
CN1864087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320384C (zh) 变焦距透镜及摄影装置
CN1841111A (zh) 变焦透镜***
CN1282881A (zh) 变焦透镜***
CN1957281A (zh) 摄像透镜、摄像单元以及便携终端
CN1841117A (zh) 变焦透镜***
CN101046551A (zh) 可变放大率光学***
CN1922529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1063745A (zh) 可变焦距透镜***和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22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