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7704C - 两相不锈钢 - Google Patents

两相不锈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97704C
CN100497704C CNB2004800188034A CN200480018803A CN100497704C CN 100497704 C CN100497704 C CN 100497704C CN B2004800188034 A CNB2004800188034 A CN B2004800188034A CN 200480018803 A CN200480018803 A CN 200480018803A CN 100497704 C CN100497704 C CN 10049770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usion
stainless steel
duplex stainless
phase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188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16640A (zh
Inventor
小川和博
大村朋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16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6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77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770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4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molybdenum or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1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5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bor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ment Of Steel In Its Molten State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tee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两相不锈钢,其具有优异的耐点蚀性和焊接性,特别是在焊接热影响部位也不生成细微的金属间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的化学组成:C:0.03%以下、Si:1.0%以下、Mn:1.5%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Cr:23.0~27.0%、Mo:2.0~4.0%、Ni:5.0~9.0%、W:超过1.5%~5.0%、N:0.24~0.35%、Fe及杂质为残渣,满足如下关系: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Mo+1.1Ni≤12.5;Mo-0.8Ni≤-1.6,下述定义的粗大夹杂物以剖面观察为每1平方mm10个以下。在此,粗大夹杂物,定义为含20质量%的Al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

Description

两相不锈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两相不锈钢,特别是涉及具有优异的焊接性和耐点蚀性的两相不锈钢。
背景技术
两相不锈钢,因其强度及耐腐蚀性,特别是耐海水腐蚀性优异而作为热交换器用钢管等,长久以来在广泛的技术领域中使用。以前,在改善耐腐蚀性、强度、加工性等的两相不锈钢中,也已经提出过很多的组成例。
例如,在特開平5-132741号公报中,公示了一种含有W为1.5质量%~5质量%的PREW[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的高强度两相不锈钢,其通过W的大量添加飞跃性地提高了耐腐蚀性,而且显示出由金属间化合物(σ相等)的析出所致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的劣化减小。
然而,如今各种焊接结构物广泛地利用,例如,对在温度高的海水环境下所使用的热交换器、泵等施行焊接,在采用两相不锈钢时,耐腐蚀性,特别是耐点蚀性成为了问题。因为已知焊接热影响部生成的细微的σ相为点蚀的起点和金属疲劳的起点,由此而意识到,在两相不锈钢中防止如此的σ相的生成的必要性。
为了抑制如此的细微的σ相的生成,首先,考虑以降低焊接输入热量等而改善焊接施工方法。不过,虽然焊接输入热量的降低确实有效,但是若降低输入热量,则因为使焊接施工效率降低,所以从如今强烈追求成本压缩的状况下出发,不能说是所谓优选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要求两相不锈钢其自身进行改善。
在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出一种具有优异的耐点蚀性和焊接性的两相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点蚀性和焊接性的两相不锈钢,特别是在焊接热量影响部中,也不会生成细微的σ相等的金属间化合物。
本发明者,为了达成如上所述的课题,反复各种研究的结果,而获得如下的认识。
即在焊接影响部分中也得到优异的耐腐蚀性,特别是耐点蚀性的要点,为以下的2点
1)抑制被称为在焊接热影响部的σ相的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以及
2)抑制作为在焊接影响部的粗大的析出物的氮化物的生成。
在此,在进行如焊接的短时间的急速加热·急速冷却而得到的组织(以下,仅称为“急热急冷组织”)中,σ相的生成依靠σ相的核生成和核的生长。本发明者们认识到,σ相的核生成,通过添加2%左右的W而能够得到抑制,并在此条件下也依赖于Ni、Mo的量。另一方面,Ni、Mo还是确保耐间隙腐蚀性、耐点蚀性等的一般性的耐腐蚀性所必须的元素。
此外本发明者们,考虑如下述式(1)所示的各元素的影响度而定量地明确了σ相的核生成抑制条件。
Mo+1.1Ni≦12.5   (1)
上式(1)的冶金学意义如下。
即,因为σ相是Cr与Fe大约1∶1的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所以为了以焊接等的加热生成σ相的核,Cr的浓化十分必要。Mo未必是σ相的主要构成元素。不过,由于Mo的存在降低了用于核生成的活化性能,即不使更小的胚芽(核的萌芽)消失,成为稳定的核。另一方面,Ni在σ相析出温度下,因为使铁素体相不稳定,作为其结果,提高了铁素体相分解为σ相与奥氏体的反应的驱动力。
如此,Mo、Ni可以提高σ相的核生成潜力,其贡献度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Ni是Mo的1.1倍。通过所述认识,求出(1)式的左边。(1)式的左边,是所述的核生成频率的相对大小的参数。
根据本发明,通过规定Ni、Mo含量,而将此参数设在12.5以下,从而能够抑制σ相的生成,不使其影响到耐点蚀性。
可是,另一方面,由于在母材中的氧化物系夹杂物的存在,σ相的核生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σ相,在被加热到比钢的熔点低400℃以上温度范围的700℃~1400℃的低温HAZ中容易析出。这里,被加热到接近于钢的熔点的部分称为高温HAZ,与之相对的被加热到相对的低温的HAZ为低温HAZ。在低温HAZ的温度域中,因为奥氏体相的形态本身不变化,所以σ相的核生成很大地受到在母材中的夹杂物的存在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夹杂物与钢基材的边界中,因为自由能高,所以容易产生由于析出而能量下降的核生成。
综合地研究这些结果发现,含有Al、Mg、Ca的氧化物系夹杂物,特别是含Al夹杂物,特别是界面能高,一定大小以上的这些粗大夹物,是促使σ相析出的有害夹杂物,降低其密度对抑制在HAZ的σ相的析出有效。
图1是表示,在HAZ中的含有20质量%以上的Al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粗大夹杂物的密度与点蚀发生温度的关系。这里,因为点蚀发生温度比较高,意味着具有与通常的使用环境下的温度(即常温)的温度差,所以可以说具有高的点蚀发生温度的钢的耐点蚀性高。在现有的两相不锈钢中,如此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每1平方mm存在20个以上。
根据图1所示的结果,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的密度为10个/mm2的钢显示出高的耐腐蚀性,但是若超过10个/mm2则点蚀发生温度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从式(1)减少Mo、Ni的量,则在HAZ的σ相的核生成被抑制,由于σ相的不存在应该能够得到良好的耐点蚀性,但是过度的Ni量的减少,助长了加热至接近于熔点的高温HAZ中的氮化物的生成。如此氮化物的生成与σ相的生成同样地导致点蚀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对其抑制的必要条件以式(2)所示的定量式表示。
Mo—0.8Ni≦-1.6   (2)
氮化物的析出驱动力,依靠N在以短时间扩散的500℃以上的温度区域的母材中N的固溶度与扩散速度。Ni的添加,提高了在从被加热至接近于仅形成铁素体相的熔点的状态开始的过程中析出的奥氏体相的析出开始温度。在高温析出奥氏体相,意味着过饱和存在的铁素体相中的N,以更短的时间移动至N的固溶度的高的奥氏体相侧。如此,进一步促进了奥氏体相的成长,有助于有效地缓和与冷却的进行一起升高的铁素体相中的N的过饱和度。作为其结果,抑制了氮化物的析出。
但是,若Mo存在则相反,Mo使奥氏体相的析出开始温度降低。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结果,Mo对此的贡献度是Ni的0.8倍,基于如此认知而求出式(2)的左边。式(2)的左边,成为根据奥氏体相生成温度的变化而记述铁素体相中的N过饱和度的相对的大小的参数。
根据本发明,如果将此参数设为-1.6以下,从而抑制氮化物的生成,则能够基本完全地抑制由此引起的点蚀的发生。
基于以上的各认知发现,成分设计为满足上述式(1)、(2),而进行氧化物系夹杂物的控制,从而能够不降低焊接效率,而在HAZ中不使细微σ相、氮化物生成,在HAZ也得到耐腐蚀性、特别是耐点蚀性的优异的两相不锈钢。
为了控制如此的母材中的氧化物系的夹杂物,需要与以往不同的新的方法,通过对熔炼时的毛坯(slug)的碱度以及脱硫次数、浇包的脱氧温度与时间、铸造后的总的加工度进行最佳组合,从而可以对其进行抑制。
并且,在本发明中的PREW为40以上。
这里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两相不锈钢,其特征在于,具有满足如下关系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C:0.03%以下、Si:1.0%以下、Mn:1.5%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Cr:23.0~27.0%、Mo:2.0~4.0%、Ni:5.0~9.0%、W:超过1.5%且在5.0%以下、N:0.24~0.35%、sol.Al:0.040%以下、Fe及杂质为剩余部,并且,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Mo+1.1Ni≤12.5,Mo—0.8Ni≤-1.6;被定义为含有20质量%以上的Al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的粗大夹杂物,以截面观察每1平方mm为10个以下。
(2)根据上述(1)记载的两相不锈钢,所述化学组成,还可含有0.2~2.0质量%的Cu和0.05~1.5质量%的V的一种或两种,以及0.040%以下的sol.Al。
(3)根据上述(1)记载的两相不锈钢,所述化学组成,还可含有0.0005~0.005质量%的B以及0.0005~0.2质量%的稀土族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以及0.040%以下的sol.Al。
(4)根据上述(1)记载的两相不锈钢,所述化学组成,还可含有0.2~2.0质量%的Cu和0.05~1.5质量%的V的一种或两种,还含有0.0005~0.005质量%的B以及0.0005~0.2质量%的稀土族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以及0.040%以下的sol.Al。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含有20%以上的Al的长径5μm以上的氧化物系夹杂物的密度与点蚀发生温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是定义为氧化物系夹杂物的长径以及组成的测定位置的氧化物系夹杂物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在本发明中的两相不锈钢的化学组成如上所述而限定的理由进行说明,但是在本说明书中,表示钢和夹杂物的化学组成的“%”,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就意味着“质量%”。
本发明的两相不锈钢,通过上述的多种类的合金成分的综合性的效果与组织形态的抑制,而发挥着优异的焊接性(不使焊接效率降低而确保耐点蚀性)及其他的特性,但其最大的特征在于,Ni、Mo量的组合的适当化和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的抑制。
C:C与后述的N相同,对使奥氏体稳定化有效,但其含量若超过0.03%则碳化物变得易于析出,因此耐腐蚀性劣化,所以其设为0.03%以下。优选为0.002%以下。也包含在本发明中的C作为杂质含有的情况。
Si:Si作为钢的脱氧成分有效,但是,因为是促进金属间化合物(σ相等)的生成的元素,所以在本发明中限定在1.0%以下。优选为0.5%以下。也包括在本发明中Si作为杂质含有的情况。
Mn:Mn由于两相不锈钢的熔炼时的脱硫和脱氧效果而提高热加工性。并且,也具有增大N的溶解度的作用。为了这样的效果通常多使其含量达到20%。不过,因为Mn也是使耐腐蚀性劣化的元素,所以在本发明中定为1.5%以下。优选为1.0%以下。也包含在本发明中Mn作为杂质含有的情况。
P:P是不可避免地混入钢中的杂质元素,但是若其含量超过0.040%则耐腐蚀性、韧性的劣化变得显著,从而将0.040%作为其上限。
S:S也是不可避免地混入钢中的杂质元素,并使钢的热加工性劣化。并且,硫化物作为点蚀的发生起点而有损耐点蚀性。为了规避此不利影响,其含量抑制在0.008%以下。在此以下越少越好,特别优选在0.005%以下。
Cr:Cr是对维持耐腐蚀性有效的基本成分。在其含量低于23.0%时,在母材中无法得到可被称为所谓超级两相不锈钢具有的耐腐蚀性。另一方面,若Cr的含量超过27%,则金属间化合物(σ相等)的析出变得显著,导致热加工性的低下和焊接性的劣化。
Mo:Mo与Cr同样,有助于PREW的提高,是使耐腐蚀性提高的非常有效的成分。特别是为了提高耐点蚀性和耐间隙腐蚀性,在本发明中其含量设为2.0%以上。另一方面,Mo的过剩添加成为制造中的原料的脆化的原因,与Cr同样容易加强对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作用。因此,Mo的含量限为4.0%。
Ni:Ni是为了使奥氏体稳定化所必须的成分,但是若其含量超过9.0%,则由于铁素体量的减少而难以确保两相不锈钢的基本的性质,并且容易致使σ相等的析出。另一方面,若Ni的含量比5.0%少则铁素体的量增多,过多同样会丧失两相不锈钢的特征。并且因为向铁素体中的N的固溶度小,所以氮化物析出使耐腐蚀性劣化。
但是,在Ni、Mo的范围中,仅对其进行规定还不充分,限制使其满足如前述的本发明的特征的下列式(1)、(2)。
Mo+1.1Ni≦12.5   (1)
Mo—0.8Ni≦-1.6  (2)
在此上述式中的“Mo”和“Ni”表示各自的含量(质量%)。
若(Mo+1.1Ni)的值超过12.5,则在低温HAZ的微量σ相析出,而(Mo—0.8Ni)的值若超过-1.6则在高温HAZ的氮化物析出,为了让其分别产生而将其抑制在上述的范围。
作为表示两相不锈钢的耐腐蚀性、特别是耐海水腐蚀性的参数的下述的耐点蚀性指数(PREW)设为40以上。
PREW(Pitting Resistance Equivalent Welding)
=Cr+3.3(Mo+0.5W)+16N
一般来说,设此PREW为35以上而调整Cr、Mo、N的含量,但在本发明的超级两相锈钢中,因为进一步提高Cr、Mo、N使PREW为40以上,所以显示出显著优异的耐海水腐蚀性。因为Cr、Mo、N的增加也有助于钢的高强度化,由此能得到与原来的铁素体或奥氏体单相的钢相比高强度的两相不锈钢,还能得到更高强度化的超级两相不锈钢。
W与Mo相同,是使耐腐蚀性、特别是使点蚀和间隙腐蚀的抵抗性提高的元素,尤其,是在pH的低的环境下形成使耐腐蚀性提高的稳定的氧化物的元素。因此,使超过1.5%的W含有。在1.5%以下时,为了使PREW为40以上,而不得不增加Cr、Mo、N的添加,利用W的效果变小。若增加W含量可以减少用于使PREW为40以上的Cr、Mo的含量,可以减小这些元素的促进生成σ相等得损害。优选W的含量为超过2.0%的量。不过,添加超过5.0%的量的W也不会使与之相应的效果增大,只是徒劳地增加成本,由此上限设为5.0%。
N(氮):N是强力的奥氏体的生成元素,对两相不锈钢的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的提高有效。作为如本发明钢的铁素体的生成元素的Cr、Mo在大量地添加时,为了适当地达到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两相的均衡,而含有0.24%以上的N。
此外,N有助于PREW的提高,与Cr、Mo和W同样,能够使合金的耐腐蚀性提高。可是,在如本发明钢的25%Cr系的两相不锈钢中,若使N超过0.35%含有则由气泡的发生所致的缺陷,或者由焊接时的热影响所致的氮化物生成等,使钢的韧性、耐腐蚀性劣化。因此N的上限为0.35%。
sol.Al:Al作为钢的脱氧剂有效,但是在钢中的N含量高时,其作为AlN(氮化铝)析出,使韧性和耐腐蚀性劣化。此外,形成氧化物,成为σ相的晶核生成点。因此,在本发明中作为sol.Al的Al含量抑制在0.040%以下。在本发明中因为要避免Si的大量添加,所以多使用作为脱氧剂的Al,但在进行真空熔解时未必需要Al的添加。
本发明的两相不锈钢,除如以上的成分之外,还能够根据需要而含有此外下述的第1群和第2群的元素之内的1种以上。
第1群元素(Cu、V):Cu和V在本发明的两相不锈钢中至少含有一种,在提高耐腐蚀性、特别是在提高对于硫酸等的酸的耐酸性方面具有均等的作用效果。
Cu对在还原性的低pH环境,对例如H2SO4或硫化氢环境下的耐酸性的提高特别有效,为了得到此效果设其含量为0.2%以上。不过,Cu的大量添加使钢的热加工性劣化,由此其上限设为2.0%。
V通过0.05%以上添加,使对于硫酸等的酸的耐酸性提高,特别是在与W复合添加时,也能使耐间隙腐蚀性提高。不过若V的添加过多则铁素体量过量地增加,从而产生韧性和耐腐蚀性的降低,故此其上限设为1.5%。
第2群元素(B和稀土族元素):任一个均是使固定S或者0(氧)的热加工性提高的元素。
在本发明钢中,因为很低地抑制S,大量添加W,但并未进σ相的生成,所以原本的热加工性良好。
并且,本发明的两相不锈钢,可以作为铸件使用,此外,也可以对粉末进行冲压、烧结等的粉末冶金法制成管等的制品。
在采取如此制造方法时,热加工性并不是问题。因此,第2群元素的添加不一定必要。不过,因为在产品要经过锻造、压延、挤压等的工序形成制品时,希望热加工性优异,所以在此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添加B:0.0005%以上,La、Ce等的稀土族:分别为0.0005%以上的1种或者2种以上。但是,若这些元素都被大量地添加则其氧化物、硫化物的非金属夹杂物增加,成为σ相的晶核成形点,作为点蚀的起点而招致耐腐蚀性的劣化。因此,作为含量,B为0.005%以下,稀土族(主要是La、Ce)可以分别设为0.2%以下。
还有,该B和稀土族元素的下限值的合计量,推荐为任一个均在作为杂质元素的S和O的算术和(S+1/2·0)的值以上。
其次,本发明通过剖面观察,将下述所定义的粗大夹杂物,特别是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限制在以每1平方mm10个以下。
在此,粗大夹杂物定义为:“在该夹杂物中,若Al和Ca及/或Mg一起作为杂质含有时,含有包含Ca与Mg的质量%的和的20%以上且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其理由是,含有Al、Ca和Mg的质量%的和为20%以上的夹杂物,和晶格的母相(铁素体相)的偏移变大,而提高界面能。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上述的粗大夹杂物为方便起见而记述为“含20质量%以上的铝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
在本发明的两相不锈钢中的粗大夹杂物,因为主要是氧化物系夹杂物,特别是氧化铝系夹杂物,所以在本说明书中,为方便起见也将粗大夹杂物称为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
在长径低于5μm时,因为母相与夹杂物的界面的面积很大,所以界面作为σ相的析出点的概率变小。
所谓夹杂物的长径,如图2(a)、(b)所示,意味着系结母材和夹杂物的界面上的不同的两点的直线中,最长的直线的长度。在图2(a)、(b)中分别为a1或a2。并且,氧化物系夹杂物的组成,在夹杂物1的中心部附近(在图2(a)、(b)所示的例子中分别为b1及b2),即夹杂物1的剖面形状的重心部附近采用EDX(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求得0(氧)以外的合金元素的含量,据此而决定。因此,在本说明中,所谓“含有20质量%以上的Al”,意味着占0以外的合金元素的Al(+Ca+Mg)含有率。
实用上此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的密度的影响很大,以剖面观察,若每1平方mm超过10个,则不仅在粗大夹杂物和母相的界面中,而且在自由能的高的铁素体/奥氏体界面上都存在粗大夹杂物,从而助长σ相的析出的概率变高。因此,如此粗大夹杂物的存在有损于在HAZ部的σ相析出,所以使密度在此以下对在HAZ部的σ相析出的抑制有效。
将本发明中的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的密度,限定于如上所述的每1平方mm10个以下。
为了制造本发明的如此的两相不锈钢,例如进行通过真空精炼的二次精炼,此时的毛坯碱度调整至例如0.3~3.0,可以进行充分的钢液搅拌和毛坯改质。
在本发明的钢组成中,作为夹杂物主要是生成氧化铝系夹杂物,一部分Ca、Mg作为杂质混合时,有可能存在包含Ca及Mg的夹杂物。
这里,在本发明中的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的Al含量为20%以上,在Ca、Mg系夹杂物混入时,与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相加,Ca系粗大夹杂物及Mg系粗大夹杂物的(Al+Ca+Mg)的合计量限定于20%以上的理由,是因为通过使腐蚀环境下的洗脱难以生成而确保耐点蚀性。还有,如此Mg系、Ca系夹杂物在形态上也有氧化物,与氧化铝系夹杂物复合化。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
通过电炉熔解表1所示的化学组成的钢,移至AOD炉实施二次精炼。但是,代码B6的情况,未进行二次精炼。在二次精炼中,以毛坯中的(CaO+MgO)重量/毛坯中的(Al2O3+SiO2)重量而定义的毛坯碱度为从-1到3的范围的不同的值,以此制作成夹杂物的组成、形态、密度的不同的钢液。铸造后,加热至1200℃,通过锻造制成厚40mm的板材。
所得到的板材,加热至1250℃,通过轧制,厚度成为10mm。切割所得到的钢板的一部分,将与压延面正交的截面向上填入树脂中,之后镜面研磨此截面。其后,以200倍的倍率对粗大夹杂物进行5视野的SEM观察,评价其尺寸。
氧化铝系粗大夹杂物的长径,根据图2的定义而测定,对粗大夹杂物的中心部附近(图2的b1及b2)通过EPMA进行组成分析,鉴定所述的粗大夹杂物,测定其密度。对密度为每1mm2的粗大夹杂物的个数的5视野的平均值进行了评价。
通过机械加工,将供试钢板作为厚度8mm×宽度100mm×长度200mm,在长边的端部设置坡口角度30度的V坡口的试验材。共同使用由编号A1的钢制作的外径2mm的焊接棒材,使供试材之间相对,通过以下的两个条件,即在比一般的不锈钢等级都高的高耐腐蚀不锈钢所用的输入热量10kJ/cm(焊接条件1),以及作为一般性的不锈钢的焊接施工、特别是不产生特别的效率上的问题的输入热量20kJ/cm(焊接条件2),从单侧通过TIG焊接进行多层焊接制作成两种的焊接接头。
从得到的焊接接头,使与焊接线的垂直方向在40mm的边的3×10mm的面与压延面平行,采取厚3mm、宽10mm、长40mm的腐蚀试验片,在10%FeCl3·6H2O(65℃)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以500倍的视野评价在HAZ部的点蚀发生的有无。
并且,对与焊接线垂直的压延面的截面做镜检腐蚀,以500倍的视野,进行图像分析测定HAZ部的细微σ相的面积率。若σ相的面积率为1%则判定为有微量的σ相。
由表2集中表示这些结果。从表2所示的结果可知,在化学组成与粗大夹杂物的密度满足本发明的范围的试验体中,作为一般性的不锈钢的焊接施工,不管不产生特别的效率上的问题的高输入热量的评价,均未确认到有微量的σ相的析出,显示了优异的耐点蚀性。另一方面,如编号B1、B2,即使该元素也满足化学组成范围,但若Ni、Mo的组合范围不满足本发明的必要条件,则如编号B1生成了微量的σ相,如编号B2没有生成σ相而产生了氮化物,耐点蚀性劣化。并且,仅使如编号B3~B5的钢组成,其分别与A1、A3相同,但粗大夹杂物的密度不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生成了微量的σ相,耐点蚀性劣化。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防止焊接热影响部的σ相的生成,还有能够大幅降低粗大夹杂物的生成量,所以所得的两相不锈钢,显示出优异的耐点蚀性,从能提供一种适用于当今用途所要求的优异的两相不锈钢。
Figure C200480018803D00151
表2
Figure C200480018803D00161
○:σ相的面积率1%以下
×:σ相的面积率超过1%
*:未2次精炼

Claims (4)

1、一种两相不锈钢,其特征在于,
具有满足如下关系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C:0.03%以下、Si:1.0%以下、Mn:1.5%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Cr:23.0~27.0%、Mo:2.0~4.0%、Ni:5.0~9.0%、W:超过1.5%且在5.0%以下、N:0.24~0.35%、sol.Al:0.040%以下、Fe及杂质为剩余部,
并且,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
Mo+1.1 Ni≤12.5
Mo—0.8 Ni≤-1.6;
被定义为含有20质量%以上的Al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的粗大夹杂物,以截面观察每1平方mm为10个以下。
2、一种两相不锈钢,其特征在于,
具有满足如下关系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C:0.03%以下、Si:1.0%以下、Mn:1.5%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Cr:23.0~27.0%、Mo:2.0~4.0%、Ni:5.0~9.0%、W:超过1.5%且在5.0%以下、N:0.24~0.35%、sol.Al:0.040%以下、还含有0.2~2.0%的Cu和0.05~1.5%的V的一种或两种、Fe及杂质为剩余部,
并且,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
Mo+1.1 Ni≤12.5
Mo—0.8 Ni≤-1.6;
被定义为含有20质量%以上的Al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的粗大夹杂物,以截面观察每1平方mm为10个以下。
3、一种两相不锈钢,其特征在于,
具有满足如下关系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C:0.03%以下、Si:1.0%以下、Mn:1.5%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Cr:23.0~27.0%、Mo:2.0~4.0%、Ni:5.0~9.0%、W:超过1.5%且在5.0%以下、N:0.24~0.35%、sol.Al:0.040%以下、还含有0.0005~0.005%的B及/或0.0005~0.2%的稀土族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Fe及杂质为剩余部,
并且,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
Mo+1.1 Ni≤12.5
Mo—0.8 Ni≤-1.6;
被定义为含有20质量%以上的Al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的粗大夹杂物,以截面观察每1平方mm为10个以下。
4、一种两相不锈钢,其特征在于,
具有满足如下关系的化学组成,以质量%计,C:0.03%以下、Si:1.0%以下、Mn:1.5%以下、P:0.040%以下、S:0.008%以下、Cr:23.0~27.0%、Mo:2.0~4.0%、Ni:5.0~9.0%、W:超过1.5%且在5.0%以下、N:0.24~0.35%、sol.Al:0.040%以下、还含有0.2~2.0%的Cu和0.05~1.5%的V的一种或两种、还含有0.0005~0.005%的B及/或0.0005~0.2%的稀土族元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Fe及杂质为剩余部,
并且,PREW=Cr+3.3(Mo+0.5W)+16N为40以上
Mo+1.1 Ni≤12.5
Mo—0.8 Ni≤-1.6;
被定义为含有20质量%以上的Al的长径为5μm以上的夹杂物的粗大夹杂物,以截面观察每1平方mm为10个以下。
CNB2004800188034A 2003-06-30 2004-06-29 两相不锈钢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977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8045/2003 2003-06-30
JP2003188045 2003-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6640A CN1816640A (zh) 2006-08-09
CN100497704C true CN100497704C (zh) 2009-06-10

Family

ID=33549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18803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97704C (zh) 2003-06-30 2004-06-29 两相不锈钢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191605A1 (zh)
EP (1) EP1645650A4 (zh)
JP (1) JP4265605B2 (zh)
KR (1) KR100704201B1 (zh)
CN (1) CN100497704C (zh)
AU (1) AU2004252373B2 (zh)
BR (1) BRPI0412092A (zh)
NO (1) NO20056009L (zh)
WO (1) WO20050011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0847C2 (sv) * 2006-12-14 2008-09-30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Platta till plattvärmeväxlare, plattvärmeväxlare uppbyggd av sådana plattor samt användning av denna plattvärmeväxlare
SE531593C2 (sv) * 2007-10-26 2009-06-02 Sandvik Intellectual Property Värmeväxlare för fosforsyramiljö
CN101878319B (zh) 2007-11-29 2013-11-13 Ati资产公司 低组分奥氏体不锈钢
WO2009082501A1 (en) 2007-12-20 2009-07-02 Ati Properties, Inc. Corrosion resistant lea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US8337749B2 (en) 2007-12-20 2012-12-25 Ati Properties, Inc. Lea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CN103060718B (zh) 2007-12-20 2016-08-31 冶联科技地产有限责任公司 含有稳定元素的低镍奥氏体不锈钢
JP5018863B2 (ja) * 2009-11-13 2012-09-05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耐アルカリ性に優れた二相ステンレス鋼
CN102296248B (zh) * 2011-08-29 2013-04-24 江苏九胜特钢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双相钨不锈钢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96249A (zh) * 2011-08-29 2011-12-28 江苏九胜特钢制品有限公司 以钨代钼的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6327633B2 (ja) * 2013-09-19 2018-05-23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からなるダイヤフラム
CN103602915B (zh) * 2013-11-22 2015-11-18 山东建筑大学 高碳高铬双相不锈钢
US20170327915A1 (en) * 2014-10-24 2017-11-16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Duplex stainless ste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8048755B (zh) * 2017-11-10 2019-06-28 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流体输送的高硬度耐蚀铸造不锈钢
CN110016625B (zh) * 2019-05-15 2021-08-03 丹阳市华龙特钢有限公司 高纯净耐腐蚀合金材料
JP7469707B2 (ja) 2020-10-23 2024-04-17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溶接継手
CN113337779A (zh) * 2021-05-21 2021-09-03 烟台恒邦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耐磨耐腐蚀泵用不锈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9152A (en) * 1987-05-28 1992-01-07 Scripps Clinic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Antibody combining sites that exhibit stereoselective synthase activity, and methods using the same
JP2500162B2 (ja) * 1991-11-11 1996-05-29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耐食性に優れた高強度二相ステンレス鋼
SE501321C2 (sv) * 1993-06-21 1995-01-16 Sandvik Ab Ferrit-austenitiskt rostfritt stål samt användning av stålet
JP3446294B2 (ja) * 1994-04-05 2003-09-16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
CN1052036C (zh) * 1994-05-21 2000-05-03 朴庸秀 有高耐腐蚀性的双相不锈钢
JPH0813094A (ja) * 1994-06-24 1996-01-16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二相ステンレス鋳鋼およびその製法
JPH08176742A (ja) * 1994-12-27 1996-07-09 Sumitomo Metal Ind Ltd 硫化水素環境での耐食性に優れた2相ステンレス鋼
JP3241263B2 (ja) * 1996-03-07 2001-12-25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高強度二相ステンレス鋼管の製造方法
JP3127822B2 (ja) * 1996-04-10 2001-01-29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製継目無鋼管の製造方法
JPH1088288A (ja) * 1996-09-18 1998-04-07 Sumitomo Metal Ind Ltd 高純度ガス用二相ステンレス鋼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SE9902472L (sv) * 1999-06-29 2000-08-07 Sandvik Ab Ferrit-austenitisk stållegering
JP3534032B2 (ja) * 2000-02-03 2004-06-07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2相ステンレス鋼製鋼管の製造方法
JP3758508B2 (ja) * 2001-02-13 2006-03-22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管の製造方法
SE524951C2 (sv) * 2001-09-02 2004-10-26 Sandvik Ab Användning av en duplex rostfri stållegering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ew Tungsten Alloyed Super Duplex Stainless Steel DP3W. Hiroshi Okamoto等.the Sumitomo Search,No.第54期. 1993
A New Tungsten Alloyed Super Duplex Stainless Steel DP3W. Hiroshi Okamoto等.the Sumitomo Search,No.第54期. 1993 *
Effects of tungsten on pitt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impacttoughness in the HAZ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tudy ofweldability of high-tungsten duplex stainless steel(1st Report). K OGAWA等.Welding International,Vol.第10卷 No.第6期. 1996
Effects of tungsten on pitt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impacttoughness in the HAZ of duplex stainless steel -study ofweldability of high-tungsten duplex stainless steel(1st Report). K OGAWA等.Welding International,Vol.第10卷 No.第6期. 199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412092A (pt) 2006-09-05
JPWO2005001151A1 (ja) 2006-08-10
AU2004252373B2 (en) 2007-02-22
AU2004252373A1 (en) 2005-01-06
NO20056009L (no) 2006-01-11
CN1816640A (zh) 2006-08-09
WO2005001151A1 (ja) 2005-01-06
KR100704201B1 (ko) 2007-04-09
EP1645650A4 (en) 2007-07-25
KR20060026898A (ko) 2006-03-24
JP4265605B2 (ja) 2009-05-20
EP1645650A1 (en) 2006-04-12
US20060191605A1 (en) 200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7396B (zh) 铁素体系耐热钢用焊接材料、铁素体系耐热钢用焊接接头以及铁素体系耐热钢用焊接接头的制造方法
CN100497704C (zh) 两相不锈钢
KR100738726B1 (ko) 저합금강 용접 금속 및 플럭스 함유 와이어
EP2725112B1 (en) Carburization-resistant metal material and uses of the carburization-resistant metal material
JP4803174B2 (ja) 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
EP2048255A1 (e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welded joint and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welding material
CN110225989B (zh) 双相不锈钢包层钢及其制造方法
CA2914774C (en) Duplex ferritic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CN111771007A (zh) 奥氏体系不锈钢焊接接头
JP5170351B1 (ja)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
CN113227409B (zh) 焊接结构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63898B (zh) 奥氏体系耐热钢用焊接材料、焊接金属和焊接结构物以及焊接金属和焊接结构物的制造方法
KR101971772B1 (ko) 대입열 용접용 강판의 제조 방법
WO2019069998A1 (ja) 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
JP7024877B2 (ja) 鋼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タンク
JP7285050B2 (ja) フェライト・オーステナイト二相ステンレス鋼板および溶接構造物、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7469707B2 (ja)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溶接継手
JP2005036313A (ja)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
JP7246568B2 (ja) 溶接構造体及び貯蔵タンク
TWI719857B (zh) 鋼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槽
JP2022023289A (ja) 締結部品用フェライト・オーステナイト2相ステンレス鋼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締結部品ならびに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2021155774A (ja) 二相ステンレス鋼材
KR20230051276A (ko) 강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Effective date: 2013032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3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umitomo Metal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