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6309C - 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6309C
CN100476309C CNB200580005353XA CN200580005353A CN100476309C CN 100476309 C CN100476309 C CN 100476309C CN B200580005353X A CNB200580005353X A CN B200580005353XA CN 200580005353 A CN200580005353 A CN 200580005353A CN 100476309 C CN100476309 C CN 10047630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exhaust
air
main body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053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2443A (zh
Inventor
林英树
楠贺弘
若松朋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22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2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30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30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24F7/013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using wall or window fans, displacing air through the wall or wind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10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air supply, or exhaust, through perforated wall, floor or ce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由间隔部分割内部,连接形成有供气风道和排气风道的双层导管,并且被安装在室内侧壁面上。该换气装置具有配设在室内侧的主体和设置在其内部的供气用风扇和排气用风扇。供气用风扇向室内侧供气,排气用风扇向室外侧排气。供气用风扇和排气用风扇沿着室内侧壁面并列配设,使得两风扇的旋转轴相对室内侧壁面呈垂直方向。安装双层导管和主体,使得向着室内侧壁面正视主体时,双层导管的中心在供气用风扇的旋转轴和排气用风扇的旋转的旋转轴之间,靠近供气用风扇的旋转。

Description

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内部分割为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的双层导管取得室外空气,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在日本实开昭57-46732号公报中揭示的现有的壁挂式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来说,其在内部具有热交换元件,进行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热交换,通过换气降低室内环境的能量损失。
在该换气装置中,将安装在建筑物壁面上的箱状体的主体的内部分割为排气通路和吸气通路。在这些排气通路和吸气通路的内部设置有其旋转轴相对壁面呈垂直的吸排气用的送风机。这些排气通路和吸气通路,与贯通建筑物的壁等设置的双层导管连通。将双层导管的内部分割为排气风道和吸气风道。在排气通路和吸气通路的交差部分设置有热交换元件,对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此外,吸排气用的送风机构成为,在从一个电动机突出到两端侧的同轴的旋转轴的端部上分别固定有排气用风扇和吸气用风扇。排气用风扇和吸气用风扇以向着壁重叠的方式配置在靠近主体内一侧,靠近另一侧配置有热交换元件。
对于这样的现有的换气装置来说,吸排气用的送风机构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可以使主体的横向长度变小。但是,从安装壁面突出的主体的深度变厚,导致整体装置大型化。
此外,在日本实开平2-536号公报中,揭示有另一种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在该热交换型换气装置中,不在同一导管内构成排气风道和吸气风道,而是分别连接两根独立的排气用导管和吸气用导管。在主体内形成相互独立的排气通路和吸气通路,这些排气通路和吸气通路可以在热交换器中交差进行热交换。由此,通过吸气送风机和排气送风机同时进行吸排气。此外,排气送风机和吸气送风机具有相对主体的安装壁面在垂直方向的旋转轴,沿着安装壁面方向并列设置。此外,排气送风机通过热交换器与排气用导管连通,吸气送风机通过热交换器与吸气用导管连通。
在这样的现有的换气装置中,排气送风机和吸气送风机如上述那样构成,使得从安装壁面突出的主体厚度能够比上述热交换型换气装置的薄。但是,为了连接各自独立的排气用导管和吸气用导管,而必须在建筑物的壁等上在两处开设贯通孔,因此施工性差,有损于建筑物的气密性。
而且,若后者的换气装置要与内部分割为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的双层导管连接,则必须使双层导管的排气风道和供气风道分别与排气送风机和吸气送风机连通。因此,导致整个装置变大。此外,吸气通路和排气通路的阻力增大,不能充分得到的同时给排的换气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通过间隔部将内部分隔,与形成有供气风道和排气风道的双层导管连接,并且被安装在室内侧的壁面上。该换气装置具有配设在室内侧的主体和设置在其内部的供气用风扇和排气用风扇。供气用风扇向室内侧供气,排气用风扇向室外侧排气。以供气用风扇和排气用风扇的旋转轴相对室内侧壁面成为垂直的方式沿着室内侧壁面并排配设两风扇。安装双层导管和主体,使得向着室内侧壁面正视主体时,双层导管的中心在供气用风扇的旋转轴和排气用风扇的旋转的旋转轴之间,靠近供气用风扇的旋转轴。该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主体的深度方向的厚度薄,使得整个装置小型化,同时能够确保同时给排的换气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中的室外侧供气口、室外侧排气口和供气用风扇的位置关系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换气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换气装置的设置有供气用风扇一侧的内部结构的侧截面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换气装置的设置有排气用风扇一侧的内部结构的侧截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换气装置的排气用风扇罩和排气用风扇的结构的背面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壁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中的排气用风扇的其他结构的部分截面图。
符号说明
1百叶窗(louver);1A锁端子;2室内壁;2A窗框;2B天井面;2C壁面;3双层导管;4供气风道;4A供气风道内的部分;5排气风道;6间隔部;7室外侧供气口;8室外侧排气口;9供气用风扇;9A旋转轴;9C发动机;10排气用风扇;10A旋转轴;10B旋转器(spinner);10C发动机;10D叶片;11,12室内侧供气口;13室内侧排气口;14框架基体(frame base);14A凸起(boss);15排气用电动机固定板;16电装壳;排气用风扇罩;17A锥形孔(bellmouth);17B锁端子连接口;17C倾斜面;18供气用电动机固定板;19风道间隔部;20孔板;21吸入侧罩;22吐出侧罩;22A开口;23安装板;23A连接用供气开口;23B连接用排气开口;24窗板罩(shutter cover);25窗板(shutter);26屋外护罩;26A屋外侧供气开口;26B屋外侧排气开口;27过滤器;28过滤器框;29空气层;30排气通路;30A倾斜部;30B倾斜部;31吐出口;31A,31B吸入口;32导向部;33离心吐出方向;40,40A,40B供气通路;41凹部;50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包括:构成主体50的框架基体14、供气用风扇(以下称为风扇)9和排气用风扇(以下称为风扇)10。对于框架基体14来说,其具有分别与通过贯通室内壁2的双层导管3内的间隔部6而形成的供气风道4和排气风道5连通并相邻的室外侧供气口7和室外侧排气口8,并且该框架基体14被配设在室内壁2上。风扇9被设置在由框架基体14和百叶窗1包围的主体50的内部,用于向室内侧供气。即,从室外侧供气口7向室内侧供气口11、12供给气体。风扇10被设置在风扇9侧、用于向室外侧进行排气。即,从室内侧排气口13向室外侧8排出气体。
室内侧供气口11、12设置为通过风扇9与室外侧供气口7连通。室内侧供气口11被设置在百叶窗1的上面,室内侧供气口12被设置在百叶窗1的前面的上部。室内侧排气口13以通过风扇10与室外侧排气口8连通的方式而设置于百叶窗1的下面。主体50的内部通过风道间隔部19和与其连接的倾斜部30A、30B分离为排气通路30和供气通路40,风扇9与供气通路40相对设置,风扇10与排气通路30内相对设置。
首先,以与供气通路40相对的风扇9、室外侧供气口7、供气风道4的优选位置关系为主进行说明。以风扇9的旋转轴9A和风扇10的旋转轴10A相对与室内壁2的壁面为垂直方向的方式在沿着室内壁2的壁面方向并列配设风扇9、10。一般来说,风扇的形状为,与其旋转轴平行的方向比垂直方向长。由此,与框架基体14相对配设风扇9、10时,若各风扇的吸入口沿着室内壁2的壁面几乎呈平行状,则风扇向室内侧的突出长度小。即,主体50向室内侧突出的厚度小。
在通过设置主体50的室内壁2的状态,将主体50安装在室内壁2上时,有时风扇9、10的各自的旋转轴9A、10A被设置为结果从相对室内壁2的垂直方向略有倾斜。此外,根据该设计,也存在旋转轴9A、10A从相对室内壁2垂直的方向略有倾斜,构成主体50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设置在主体50内的风扇9、10的各吸入口31A、31B成为沿着室内壁2的壁面呈几乎平行的状态时,也包含在本结构的范围内。
此外,如图2所示,从向着室内壁2的方向正视主体50时,双层导管3的中心,配设在风扇9的旋转轴9A和风扇10的旋转轴10A之间,靠近旋转轴9A侧。在图2中,旋转轴9A配设在室外侧供气口7的大致中心位置,但是也可以配设在比该位置更上方或者更下方的位置。如此配设双层导管3可以增加风量。以下,具体说明该效果。
风扇9、10同时使用风扇直径为120mm的涡轮风扇。双层导管3的标称直径为100mm,由间隔部6在横方向二分为供气风道4和排气风道5。风道间隔部19相当于旋转轴9A、10A的中间位置。该状态下,测定从该中间位置到风扇9附近40mm位置处配置的双层导管3、以及55mm位置处配置的双层导管3的供气风量和排气风量。其中,实验条件为温度26.4℃、湿度58%、气压1015hPa、60Hz、电源电压115V、腔室内静压0mmH2O。
当配置在40mm的位置时,供气风量为29.3m3/h,排气风量为25.6m3/h。当配置在55mm的位置时,供气风量为30.5m3/h,排气风量为26.0m3/h。即,在55mm的情况下,相对40mm的情况,供气风量增加率为4.1%,排气风量增加率为1.6%。无须详细说明,从旋转轴9A、10A的中间位置到风扇9的附近,双层导管3在0mm到40mm的范围内变化时也同样,间隔部6距离风扇9附近越近则风量增加。从以上结果可知,当向着室内壁2正视主体50时,与双层导管3的供气风道4连通的室外侧供气口7优选配置在风扇9的旋转轴9A附近。
通过使风扇9的吸入口31A在室外侧供气口7的附近,可以降低风扇9的吸入口31A周围的风道阻力。此外,确保从风扇10的吐出口到室外侧排气口8的距离,降低排气流的风道阻力。由此,可以得到具有取得同时给排换气的供气风量和排气风量的平衡的性能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此外,当从室内壁2正视主体50时,旋转轴9A优选配设为:含在与双层导管3的供气风道4连通的室外侧供气口7的开口内。由此,风扇9的吸入口31A设定在室外侧供气口7附近相对的位置上。因此,可以经过从风扇9的吸入口31A直接形成的风道,将室外空气取入双层导管3内,得到优异的供气风量特性。此外,通过将风扇9的吸入口31A设定在室外侧供气口7附近相对的位置上,而将室外侧排气口8设定在风扇9的附近。由此可以确保从风扇10的吐出口到室外侧排气口8的距离,确保风扇10的性能,可以使风扇10和风扇9配置成非常接近。由此使得主体50横方向的尺寸变小。
此外,如图2所示,在相对间隔部6的垂直方向,从间隔部6至供气风道4的内面的最远距离部分4A,优选构成为含在风扇9的吸入口31A的内侧。风扇9的吸入口31A设置在与室外侧供气口7相对的位置。该位置关系以向着室内壁2正视主体50时为基准。此外,风扇9的吸入口31A设置在与室外侧供气口7相对的位置。由此,优选双层导管3与主体50相对设置。
通过使室外侧供气口7的中央部与风扇9的吸入口31A靠近并相对,使得风扇9的吸入口31A的中央部附近的室外侧存在有室外侧供气口7。因此,降低从双层导管3内取入的供气流的吸入风道的阻力。此外,室外侧排气口8设置在风扇9附近,因此也可以确保风扇10的性能。
此外,当向着室内壁2正视主体50时,室外侧排气口8的一部分开口优选含在与室外侧供气口7相对位置设置的风扇9的吸入口31A的内侧。如此设计双层导管3,使得室外侧排气口8设置在偏向风扇9附近,由此从室外侧排气口8至风扇10的吐出口形成的排气通路变长。由此,增加排气风量。
其中,当向着室内壁2正视主体50时,设置在双层导管3内部的间隔部6的一部分也可以以含在风扇9的吸入口31A的开口内的方式配设。在这样的结构中,从室外侧排气口8至风扇10的吐出口形成的排气通路30也变长。此外,相对室内壁2的垂直方向的主体50的深度缩短,小型化,也可以在相对室内壁2倾斜的方向形成长的排气通路30。由此,可以不急剧改变排气流的流动方向而将排气流导入室外侧排气口8,增加排气风量。
此外,当向着室内壁2正视主体50时,与双层导管3的排气风道5连通的室外侧排气口8的开口也可以不含在构成于室内侧的风扇10的吸入口31B的内侧。即,室外侧排气口8可以至少具有不与风扇10的吸入口31B重合的部分。相对主体50设置双层导管3,将室外侧排气口8从风扇10分离设置。因此,室外侧排气口8和风扇10的吐出口的距离变长,排气风量增加。
此外,风扇10的旋转轴10A,优选配置在相对框架基体14的纵方向的长边的中心线的上方。即,风扇10优选配置在主体50内靠近上方。其结果,从在百叶窗1的下面形成的室内侧排气口13至风扇10的吸入口31B的距离变长。因此,为了小型化,在室内壁2的垂直方向的主体50的厚度变薄,风扇10的吸入口31B和主体50的前面背侧的间隔变小,也可以确保风扇10用于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空间。
此外,风扇10的旋转轴10A优选配置在主体50的纵方向上的风扇9的旋转轴9A的上方。由此,从风扇10的吐出口至室外侧排气口13的排气通路可以形成长的结构。
接着,说明形成供气通路40、排气通路30的主体50内的结构。如图1所示,百叶窗1为树脂制的箱体形状,以在其内侧含有风扇9、10的方式从前方覆盖这些风扇。在百叶窗1上,风扇9的室内侧供气口11设置在前面部,室内侧供气口12设置在上面部,开设这些开口和在对角线上的下面部开设室内侧排气口13。由此,室内侧供气口11、12和室内侧排气口13相对主体50在对角线上分离配置。向室内供给的供气流和吸入室内空气的排气流在主体50中分离的位置上形成。由此,可以防止供气流和排气流的短缺,可以有效地进行室内的换气。
其中,在百叶窗1的侧面的两处设置有锁端子1A。锁端子1A与设置在框架基体14上的锁端子连接口(未图示)、设置在排气用风扇罩(以下,称为罩)17上的锁端子连接口17B连接。由此,百叶窗1以可自由拆下的方式设置在室内侧。
此外,室内侧供气口11以长方形设置在百叶窗1的前面的上方。因此,主体50的前面的非开口面积变大,形成凹凸部分少的光滑面,灰尘等难以附着,从而扫除性、外观等方面优异。
接着,说明排气侧的结构。如图1、图3所示,在百叶窗1的前面背侧,其一侧存在有风扇10。驱动风扇10的电动机10C隔着在其侧部形成的法兰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排气用电动机固定板(以下,称为固定板)15上。固定板15通过螺栓而被固定于在框架基体14上立起的多个凸起14A上。固定板15通过凸起14A保持在从框架基体14距离规定间隔设置的前方。固定板15和框架基体14之间配置有电装壳16。在电装壳16上收纳有驱动控制排气用的电动机10C和供气用的电动机9C的电路基板、用于强弱运转各风扇的转换电路、以及显示转换状态的显示部等。
风扇9、10优选由离心风扇构成,特别是风扇10优选由离心风扇构成。此处,离心风扇是指具有吸引在平行于风扇的旋转轴的方向的吸入口,形成向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外或斜后方吐出的气流的风扇。例如,使用涡轮风扇、多叶片式风扇。如图1所示,风扇9、10构成为离心风扇的一例,为同一形状的涡轮风扇。
风扇10由离心风扇构成,由此,可以在风扇10的周围的任意位置的离心方向设置吐出口。因此,不会损害风扇10的性能,可以设置连通到室外侧排气口8的风扇10的吐出口。此外,因为风扇10的后方侧的空间不是必须的,因此可以使垂直于室内壁2的方向的主体50的厚度变薄。
此外,风扇9、10为离心风扇,由此,可以不损害排气性能、供气性能而将室内侧排气口13和室外侧供气口12设置在主体50的侧面,所以,能够使主体50薄型化。
风扇10由罩17围住其周围。在罩17的吸入口的前方设置有直径小于吸入口的开口直径、具有向着风扇10侧内周部卷曲形状的开口的锥形孔17A。锥形孔17A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罩17上。此外,取下锥形孔17A,并若沿着与风扇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缓慢旋转固定风扇10的旋转器10B,则可以将风扇10从电动机10卸下。
图5是设置有风扇10侧的主体50内部的结构的侧截面图。如图1、图3和图5所示,以罩17覆盖风扇10的形状,如图1所示那样设置吸入口和吐出口31。罩17的吸入口具有符号但是未图示,实质上与风扇10的吸入口31B基本一致。排气通路30从罩17的吐出口31经过室外侧排气口8形成。排气通路30优选在设于风扇10的侧方的风扇9和室内壁2之间。在该结构中,可以将风扇10配置在风扇9附近,使得主体50的横向尺寸变小。
此外,在排气通路30的风扇9侧的侧壁(风道间隔部19的延长部分)上,优选形成向着室外侧排气口8、相对室内壁2倾斜的倾斜部30A、30B。由此,通过设置倾斜部30A、30B,可以将从风扇10吐出的气流顺利的导入室外侧排气口8内。由此,可以降低风道阻力,提高排气流的风量特性。此外,不会使主体50变大,可以有效活用风扇9的室内壁2侧的空间,形成排气通路30。
而且,优选连续形成倾斜部30A和倾斜部30B。由此,从罩17的吐出口31至室外侧排气口8的排气通路30,其整体向着室外侧排气口8,相对室内壁2的壁面倾斜。由此,从风扇10吐出的气流可以更平滑的导入室外侧排气口8内,降低风道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排气流的风量特性。
在排气通路30的侧壁的上游侧形成有倾斜部30A,在下游侧形成有倾斜部30B。此处,优选倾斜部30B相对吐出口31的角度Y构成为大于倾斜部30A相对于吐出口31的角度X。即,优选相对排气通路30的吐出口31的排气通路30的侧壁的倾斜角度下游侧大于上游侧。换言之,上游侧的排气通路30优选在离开风扇9的方向形成,下游侧的排气通路30相对室内壁面的角度优选比上游侧小。由此,在上游侧,风扇9的吸入口周围的空间变大,降低风道阻力,同时在下游侧,主体50的室内壁2侧的深度尺寸变小。即,实现换气性能的提高和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面对排气通路30的风扇9侧的侧壁部分由泡沫材料形成,防止发生凝结。如图5所示,在百叶窗1的前面,形成其中央部比侧方部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由该形状,可以确保由风扇10的吸入口31B和百叶窗1的前面背侧构成的空间的体积。因此,可以在风扇10的吸入口31B的前方形成吸入空间,确保必要的排气风量。此外,不需要降低排气性能,也可以减小主体50的厚度,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其中,百叶窗1的前面,可以形成使前面的截面形状全面弯曲的形状,前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中央部形成平面形状,上部或下部中形成较大的曲面形状。
此外,在罩17的室外侧排气口8侧,优选形成向着室内壁2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7C。由此,在倾斜面17C和百叶窗1的下面之间形成导入室内空气的排气通路30,起到减轻通气阻力的效果。此外,由于将主体50安装在室内壁2上时可以显示出很薄,因此即使在百叶窗1的下部形成较大的曲面时,通过倾斜面17C形成的排气通路30也可以减小通气阻力。因此,不用降低排气性能,也可以使得主体50薄型化。
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的排气用风扇罩和排气用风扇的结构的背面图。在罩17的内部设置有围住风扇10的叶片10D的外形的导向部32。导向部32形成为向着下游侧的吐出口31并与叶片10D的外形的间隔变大。导向部32在叶片10D的外形的外侧中,可以在其一部分或者全部形成。通过这样设置导向部32,可以有效地活用罩17的内部空间,能够使至吐出口31的流动有效。由此来提高其排气性能。
接着,说明供气侧的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在百叶窗1的前面背侧的另一侧,在风扇10的附近隔着区分供气通路40和排气通路30的风道间隔部19而设置有风扇9。风扇9的吸入口31A向着室内壁2侧设置。驱动风扇9的电动机9C设置在百叶窗1上的风扇9的更前面侧。电动机9C隔着在其侧部形成的法兰部并通过螺栓而固定在电动机固定板18(以下,称为固定板)上。固定板18被固定在孔板20上。孔板20相对于风扇9的吸入口31A更靠近室内壁2侧,具有锥形孔部,该锥形孔部具有直径小于风扇9的吸入口31A的开口直径、形状为向着风扇侧内周部卷曲的开口。孔板20通过螺栓而被固定在从框架基体14立起的多个凸起14A上,通过凸起14A从框架基体14设置固定间隔保持在室内侧。吸入侧罩(以下,称为罩)21以夹在孔板20和框架基体14之间的方式介于其间。因为罩21位于室外冷气流动的供气流的流路上,所以,为了防止凝结,用泡沫材料等的绝热性材料形成。
在相对固定板18靠近室内侧,在百叶窗1前面的背侧,配设有电动机9C的、具有容纳百叶窗1的前面侧的部分的开口22A的吐出侧罩(以下,称为罩)22。罩22配置为与固定板18之间设置规定间隔、为了形成供气通路40而覆盖固定板18。
通过将电动机9C容纳在开口22A内,以粘合电动机9C和罩22的尺寸形成开口22A,防止供气流向相邻的排气通路30侧渗漏。因为罩22位于室外冷气流动的供气流的流路,所以,为了防止凝结而由泡沫材料等的绝热性材料形成。
优选这样的罩21、22全部由泡沫材料等的绝热性材料形成。此外,这些构成要素也可以作为一体部件由泡沫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具有削减部件和通过一体化削减流路内的缝隙间渗漏面积的效果,可以实现提高泡沫材料形成部件的制品的强度。
此外,罩21的风扇10侧的侧壁也可以构成为,以与百叶窗1的前面背侧连接的方式延伸设置。此外,罩22的风扇10侧的侧壁也可以构成为,从百叶窗1的前面背侧至框架基体14延伸设置。也可以通过上述任一种结构,分隔供气通路40和排气通路30构成。通过上述任一种构成,不需要风道间隔部19,可以进一步缩短主体50的横向尺寸,使得主体50小型化。
此外,在固定板15、18上,优选通过拉拔加工(draw)形成环状的凹部41作为电动机9C、10C的安装部。利用该结构,将电动机9C、10C上的法兰部固定设置在凹部41上,由此,使得风扇9、10的旋转轴9A、10A的平行方向的主体50的大小变小。
对于框架基体14来说,其利用爪连接上部,利用螺栓等螺合下部,从而被固定在固定于室内壁2的安装板23上。在框架基体14上,在安装板23之间安装有窗板罩24。介于框架基体14和窗板罩24之间,具有用于开合室外侧供气口7和室外侧排气口8的可自由开合的窗板25。在安装板23上,设置有合并室外侧供气口7和室外侧排气口8的形状的连通开口(未图示)。在该连通开口上设置有双层导管连接部(未图示)。由此,安装板23具有作为双层导管安装部的功能。即,安装板23决定上述双层导管3和主体50的位置关系。或者,双层导管连接部件也可以另外设置,安装在安装部23上。
双层导管连接部具有将连通开口分割为两个的连接用供气开口23A和连接用排气开口23B。双层导管3被设置成贯通室内壁2并连通室外和室内。双层导管连接部起到下述效果:通过连接用供气开口23A使双层导管3的供气风道4和室外侧供气口7连通,通过连接用排气开口23B使双层导管3的排气风道5和室外侧排气口8连通。即,安装板23的双层导管连接部,与收纳在室内壁2内的双层导管3连接,安装板23被固定在室内壁2的壁面。使在双层导管连接部上形成的连接用供气开口23A和连接用排气开口23B分别与主体50的室外侧供气口7和室外侧排气口8一致,将框架基体14固定在安装板23上。由此,供气风道4和室外侧供气口7、排气风道5和室外侧排气口8分别连通,独立的构成供气通路40和排气通路30。
此外,在室外,将屋外护罩26设计成覆盖从室外壁面突出的双层导管3。在屋外护罩26上分别设置有使室外的空气流入供气风道4的屋外侧供气开口26A和使从排气风道5排出的室内空气排出到屋外的屋外侧排气开口26B。
图4表示风扇9设置侧的主体50内部的结构侧截面图。从风扇9吐出至离心方向的室外空气,随后被分到供气通路40A和供气通路40B并供给到室内。供气通路40A由百叶窗1的上面背侧、固定板18和孔板20围住,在风扇9的离心方向形成。供气通路4B从风扇9的离心方向,以通过在罩22的下部背侧和固定板18的下部之间形成的空间,向着主体50的上方折回的方式,在固定板18和罩22的背侧之间形成。
即,室外空气经由供气通路40A从上面部供气口12向室内上方和/或斜前方而被吹出。此外,经由供气通路40B从前面部供气口11向室内斜前方而被吹出。主体50内部的供气流的路径构成为两流路,优选向室内吹送的气流不偏向一个方向,向室内的广范围内进行吹送。由此,可以有效地向整个室内进行供应空气。
此外,若使用离心风扇,例如涡轮风扇或多叶片式风扇作为风扇9,则在离心方向的多处可以自由构成吐出口。可以活用离心风扇具有的特性,如前所述使供气流流向两个流路。根据该结构,可以降低供气通路40的风道阻力,更好的发挥风扇9的能力。特别是在使用涡轮风扇的情况下,即使不形成漩涡状的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风扇的特性,因此可以确保换气性能,使得主体50小型化。此外,使用涡轮风扇作为风扇10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优选将上面部供气口12或者室内侧排气口13设置在主体50的侧面。由此,风扇9或风扇10和主体50的前面背侧的间隔即使设置的不大,也能够形成供气通路40和排气通路30。因此,主体50的深度尺寸可以变小,形成为薄形。此外,因为室内侧排气口13和室内侧供气口12分别设置在主体50的侧面,所以能够形成防止供气流和排气流的缺乏的气流。
此外,如图4所示,优选百叶窗1的前面形成其中央部比侧方部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确保在百叶窗1的前面背侧形成的供气通路40B的流路体积。这里,百叶窗1的前面形状的具体例子如前所述。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电动机9C的周围形成更大体积的供气通路40B。即,因为固定板18的百叶窗1侧生成的空间不是单独的空间,可以活用作供气通路40B,所以可以使得装置小型化、降低风道阻力,提高换气性能和效率。
此外,流过供气通路40B的供气流优选构成为从电动机9C的下方向上方上升而分为两股,以包围侧面的方式流向上方,直至前面部供气口11。由此,可以冷却电动机9C,缓解温度的上升。
如图1和图4所示,优选在室外侧供气口7和风扇9的吸入口之间,即排气通路30的侧方,设置有收纳于过滤器框20内的过滤器27。由柔软性的高树脂材料形成的过滤器27捕集室外空气中所含的花粉、粉尘等,使其不供给至室内。优选过滤器27形成为摺状,在过滤器27中具有能够自由折曲的可挠性。根据该结构,从框架基体14取出百叶窗1,将过滤器框28的把手部抽出到下方时,过滤器27和过滤器框20同时向前方侧弯曲抽出。因此,即使过滤器27设置在室内壁2侧附近,也可以提高为进行清扫、交换时抽出过滤器27的作业性。根据该结构,如本实施方式,以小型化、薄型化为目的,在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中特别有用。
此外,在过滤器框28的下部,形成有未形成过滤器27的空气层29。由此,取入的室外空气在空气层29绝热,得到防止凝结的效果。
根据如上结构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装置主体50尺寸的横向尺寸、室内壁侧的深度尺寸都可以减小。例如,风扇直径120mm的涡轮风扇用作风扇9、10的任一个时,主体50的大小为横向尺寸约320mm、纵向尺寸为190mm,室内壁2侧的深度尺寸至多约为100mm,主体50小型化。该尺寸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可以在两小时内对8.7m2~21.8m2的室内空气以交替常时换气风量进行换气运行。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壁的状态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在形成有窗框2A的室内壁2的壁面上设置有窗框2A、从与室内壁2相邻的壁面设有规定间隔。此时,优选主体50的上面配设在离屋顶面2B10cm~40cm左右的下方位置,从主体50的侧面设有10cm以上的距离的窗框2A,存在有与室内壁2相邻的壁面2B。根据上述设置,室内侧排气口13的开口不会吸入窗帘。此外,在室内侧排气口13的附近或室内侧供气口11、12的附近不会存在气流形成的障碍物质。
接着,说明排气用的风扇10的不同的配置。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中排气用风扇的其他结构的部分截面图。在该结构中,倾斜风扇10的旋转轴10A来配置风扇10。风扇10的离心吐出方向33相对形成排气通路30的风扇9侧的侧壁呈平行方向。即,形成风扇9侧的侧壁的倾斜部30A、30B中任一种,或者倾斜以风扇10的旋转轴,使得在整个侧壁的风扇10的吐出离心方向33为平行方向。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图6相同。
通过这样倾斜旋转轴10A来配置风扇10,可以使排气流流畅地流过排气通路30,进一步提高排气性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装置主体小、形成为薄型,能够适用于同时进行供气和排气的双层导管连接的装置。此外,能够适用于热交换型换气装置等。

Claims (18)

1.一种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与内部通过间隔部分割而形成有供气风道和排气风道的双层导管连接,并且被安装在室内侧壁面上,其包括:
配设在室内侧的主体,其中,所述主体具有:与所述供气风道连通的室外侧供气口、与所述室外侧供气口连通的室内侧供气口、与所述排气风道连通,并与所述室外侧供气口邻接设置的室外侧排气口、和与所述室外侧排气口连通的室内侧排气口;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用于从所述室外侧供气口向所述室内侧供气口进行供气的供气用风扇;以及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用于从所述室内侧排气口向所述室外侧排气口进行排气的排气用风扇,其中,
在沿所述室内侧壁面的方向上并列配设所述供气用风扇和所述排气用风扇,使得所述供气用风扇的旋转轴和所述排气用风扇的旋转轴相对所述室内侧壁面呈垂直方向,
设置连接所述双层导管和所述主体的双层导管安装部,使得在向着所述室内侧壁面正视所述主体时,所述双层导管的中心在所述供气用风扇的旋转轴和所述排气用风扇的旋转的旋转轴之间,靠近所述供气用风扇的旋转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配置所述供气用风扇的旋转轴,使得在向着所述室内侧壁面正视所述主体时,其包含在所述室外侧供气口的开口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导管安装部连接所述双层导管和所述主体,使得在向着所述室内侧壁面正视所述主体时,设置在所述双层导管内部的所述间隔部的一部分包含在所述供气用风扇的吸入口的开口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导管安装部连接所述双层导管和所述主体,使得在向着所述室内侧壁面正视所述主体时,在相对所述间隔部的垂直方向,从所述间隔部至所述供气风道内面的距离最长的部分,包含于在与所述室外侧供气口相对的位置处设置的所述供气用风扇的吸入口的开口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导管安装部连接所述双层导管和所述主体,使得在向着所述室内侧壁面正视所述主体时,所述室外侧排气口的开口的一部分,包含于在与所述室外侧供气口相对的位置处设置的所述供气用风扇的吸入口的开口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导管安装部在向着所述室内侧壁面正视所述主体时,所述室外侧排气口的开口在不包含于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吸入口的内侧的位置,连接所述双层导管和所述主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呈覆盖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形状、设置有吸入口和吐出口的排气用风扇罩,
在所述供气用风扇和所述室内壁之间,设置有从所述排气用风扇罩的所述吐出口至所述室外侧排气口的排气通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呈覆盖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形状、设置有吸入口和吐出口的排气用风扇罩;风道间隔部;和与所述风道间隔部连接的倾斜部,
所述主体的内部通过所述风道间隔部和所述倾斜部分离为排气通路和供气通路,
所述本体内的所述排气通路被设置为从所述排气用风扇罩的所述吐出口至所述室外侧排气口,所述倾斜部被设置在所述风道间隔部的所述排气通路侧,向着所述室外侧排气口并相对室内壁面倾斜。
9.如权利要求8所示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相对所述吐出口的下游侧的倾斜角度比上游侧的倾斜角度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呈覆盖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形状、设置有吸入口和吐出口的排气用风扇罩,
设置有从所述排气用风扇罩的所述吐出口至所述室外侧排气口,作为全体向着所述室外侧排气口并相对室内壁面倾斜的排气通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用风扇由离心风扇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用风扇由涡轮风扇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排气用风扇罩,该排气用风扇罩呈覆盖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形状,并设置有吸入口和吐出口,该排气用风扇罩围住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外形,在所述排气用风扇罩的内部设置有以越趋向下游侧的所述吐出口,与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外形的间隔越大的方式形成的导向部。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呈覆盖所述排气用风扇的形状,设置有吸入口和吐出口的排气用风扇罩;和
从所述排气用风扇罩的所述吐出口至所述室外侧排气口的排气通路,其中,
使所述排气用风扇的旋转轴倾斜,使得所述排气用风扇的离心吐出方向相对于形成所述排气通路的所述供气用风扇侧的侧壁呈平行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气用风扇由离心风扇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气用风扇由涡轮风扇构成。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侧供气口和所述室内侧排气口相对于所述主体在对角线上分开配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侧供气口和所述室内侧排气口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侧面。
CNB200580005353XA 2004-06-16 2005-06-07 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30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77865A JP4432633B2 (ja) 2004-06-16 2004-06-16 同時給排形換気装置
JP177865/2004 2004-06-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2443A CN1922443A (zh) 2007-02-28
CN100476309C true CN100476309C (zh) 2009-04-08

Family

ID=35509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535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309C (zh) 2004-06-16 2005-06-07 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432633B2 (zh)
CN (1) CN100476309C (zh)
WO (1) WO20051242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0577B2 (ja) * 2006-03-29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給気型換気装置
FR2954464B1 (fr) * 2009-12-21 2012-02-24 Electricite De France Separateur de flux d'air bidirectionnel pour installation a double flux
JP6142284B2 (ja) * 2013-01-22 2017-06-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KR102279407B1 (ko) * 2019-11-07 2021-07-20 주식회사 엔이알 환기형 공기청정기
CN113606689A (zh) * 2020-04-16 2021-11-05 株式会社青木房屋企画公司 加压型换热换气式房屋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5889A (zh) * 1986-08-28 1988-05-04 东芝株式会社 热交换型通风装置
JP3144977B2 (ja) * 1994-02-21 2001-03-12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454Y2 (zh) * 1980-08-29 1986-03-07
JPS61186027U (zh) * 1985-05-13 1986-11-20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105889A (zh) * 1986-08-28 1988-05-04 东芝株式会社 热交换型通风装置
JP3144977B2 (ja) * 1994-02-21 2001-03-12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32633B2 (ja) 2010-03-17
CN1922443A (zh) 2007-02-28
JP2006002969A (ja) 2006-01-05
WO2005124240A1 (ja) 2005-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87841B2 (en) Turbo fan and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N100476309C (zh) 同时给排型换气装置
CN100543377C (zh) 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JP613966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661068B2 (ja) ダクトファン
KR20240021305A (ko) 에어덕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절 설비
CN111684209B (zh) 室外机及空气调节机
CN211233092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3244470B2 (ja) 空気調和機用空冷式室外機
JPS6326293B2 (zh)
KR100432744B1 (ko) 창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측 구조
JP2006084051A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機
KR102541476B1 (ko) 전열교환기
CN217713074U (zh) 风机组件、吹风装置
CN219868408U (zh) 用于风管机的出风结构和风管机
CN114811722B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936796B (zh) 顶棚嵌入式空调机
KR100432743B1 (ko) 창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측 공기유동구조
KR100550547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토출부 구조
JPS62223541A (ja) 空冷式空気調和機
CN114811738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S6128972Y2 (zh)
JPS6151215B2 (zh)
JPH10122602A (ja) 空気調和機用の室外機ユニット
JPS6326294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60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