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6962C - 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6962C
CN100436962C CNB2006101091535A CN200610109153A CN100436962C CN 100436962 C CN100436962 C CN 100436962C CN B2006101091535 A CNB2006101091535 A CN B2006101091535A CN 200610109153 A CN200610109153 A CN 200610109153A CN 100436962 C CN100436962 C CN 10043696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mpressor
evaporimeter
pressure
circulat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091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08553A (zh
Inventor
今津正琢
武内裕嗣
长谷川敦
家田恒
铃木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8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8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69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696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喷射器(13)的致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以及第一和第二散热器(12,22)。控制器(100)根据所需的冷却能力来调节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从而控制在所述致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致冷剂的总流动速率以及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与从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的比率。因此,经过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以及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可以根据所需的冷却能力来调节,从而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

Description

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所述喷射器用于使喷嘴部分内的致冷剂减压并用于增加从所述喷嘴部分喷出并被吸入压缩机内的致冷剂的压力。
背景技术
JP-B1-3322263中披露一种使用喷射器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在JP-B1-3322263中,致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蒸发器以及第二蒸发器,其中所述第一蒸发器被配置在用作致冷剂减压装置以及致冷剂循环装置的喷射器的致冷剂流的下游,第二蒸发器被配置在所述喷射器的致冷剂吸入口的致冷剂流的上游侧。
在JP-B1-3322263中所披露的致冷循环装置中,通过利用由于致冷剂在从喷射器的喷嘴部分喷出时的高速流动所造成的压力的降低吸入从第二蒸发器排出的气相致冷剂。此外,膨胀的致冷剂的速度能量通过喷射器的压力增加部分转换成压力能以增加致冷剂的压力,从而可以减小压缩机的驱动力。
位于喷射器下游侧的第一蒸发器以及位于喷射器吸入侧的第二蒸发器可以表现出吸热效应(endothermic effect),从而具有冷却性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难于准确地调节流动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的致冷剂量,从而降低第一和第二蒸发器的冷却性能。
发明内容
考虑到前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冷却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致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11,所述第一压缩机用于吸入并压缩致冷剂以从其排出已压缩的致冷剂;用于放射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致冷剂的热量的第一散热器12;具有喷嘴部分13a以及致冷剂吸入口13b的喷射器13;用于蒸发流出喷射器13的致冷剂的第一蒸发器14;第二压缩机21,所述第二压缩机用于吸入并压缩致冷剂以从其排出已压缩的致冷剂;用于放射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致冷剂的热量的第二散热器22;用于使从第二散热器22流出的致冷剂减压并膨胀的减压装置23,23A;以及第二蒸发器24,所述第二蒸发器用于蒸发减压装置23,23A所减压的致冷剂,并且用于使已蒸发的致冷剂流入致冷剂吸入口13b。在这个致冷循环装置中,第一蒸发器14被连接到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以使第一蒸发器14所蒸发的致冷剂被分配到第一压缩机11与第二压缩机21之间并被吸入其内。因此,使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12可以准确地控制经过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4,24的致冷剂的流量。此外,当蓄能器54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12的上游时,可以防止液体致冷剂流入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12内。
此外,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喷嘴部分13a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并且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因此,通过调节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喷嘴部分13a的致冷剂压力减小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此外,通过调节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减压装置23的致冷剂压力减小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流动速率G2。因此,可以准确地调节经过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G2,从而改善所述致冷循环装置的冷却性能。
举例而言,控制装置100可以调节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与喷嘴部分13a的致冷剂压力减小量中的至少一个,同时调节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减压装置23的致冷剂压力减小量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控制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的比率。此外,控制装置100可以根据第二蒸发器24的出口处的过热度来控制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的比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过热度可以最佳地控制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同时有效地驱动所述致冷循环装置。
此外,所述致冷循环装置可以设有用于检测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压力的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以及用于检测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温度的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100根据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所检测到的致冷剂压力以及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所检测到的致冷剂温度计算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因此,控制器100从致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可供选择地,控制装置100根据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所检测到的致冷剂压力以及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所检测到的致冷剂温度来控制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的比率。这可以根据致冷剂的压力和温度来最佳地控制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因此,无需计算每次控制时间处的致冷剂过热度就可以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同时有效地驱动所述致冷循环装置。
此外,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可以调节,并且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可以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减压装置23可以用作固定节流装置23。可供选择地,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A所减小的量都可以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被减小到一预定量时,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A所减小的量会增加。因此,当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需要很小时,可以在第二压缩机21被驱动成稳定地运转时通过减压装置23来调节流动速率。
当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被减小到所述预定量时,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被固定在所述预定量,使得可以在稳定运转的条件下安全地驱动第二压缩机21。此外,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A所减小的量不需要同时改变,从而造成易于控制循环。
此外,第一容器52位于第一散热器12的下游侧以及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一散热器1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并且第二容器51位于第二散热器22的下游侧以及第二蒸发器24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二散热器2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另外,来自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在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上游的分支点Z处岔开。在这种情况下,蓄能器54位于第一蒸发器14的下游以及分支点Z的上游,用以将来自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并且用于将过量的致冷剂储存在其内。此外,膨胀阀53位于第一散热器12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膨胀阀53的开口程度可以根据流出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的过热度来调节。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目的及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而更容易清楚呈现。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显示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3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显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5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第三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7为显示第一压缩机11的温差ΔT与目标转速(目标转数)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为显示图6的步骤S230的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图9为显示过热度SH与冷却能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为显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会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显示根据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1的示意图。这个实施例显示一个实例,其中致冷循环装置1被应用于车辆中。
所述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1包括用于吸入并压缩致冷剂的多个压缩机(举例而言,两个压缩机,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为能够根据排出量的变化来调节致冷剂排出能力的可变排量压缩机(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或者为能够通过调节电动机转速来调节致冷剂排出能力的电动压缩机(electric compressor)。
第一散热器12被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侧。第一散热器12用于交换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致冷剂与外部流体(举例而言,车辆隔室外的空气)之间的热量,其中所述外部流体由冷却风扇36吹送以冷却高压致冷剂。
当常态的碳氟化合物致冷剂被用作用于致冷循环装置1的致冷剂循环的致冷剂时,所述循环为亚临界循环(subcritical cycle),其中高压不会超过致冷剂的临界压力,因此散热器12用作用于使致冷剂凝结的冷凝器。相反,当使用高压超过临界压力的致冷剂(例如二氧化碳(CO2))时,致冷循环装置1变成超临界循环(superscritical cycle),并因此而使致冷剂保持在超临界状态并放射出热量而不会凝结。
喷射器13被配置在来自第一散热器12的致冷剂流的下游侧的一部分处。喷射器13用作用于使致冷剂减压的减压装置以及用于通过以高速度喷出的致冷剂的吸入效应(纠缠效应(entanglement effect))使致冷剂循环的致冷剂循环装置(动力真空泵)(见JIS Z 8126No.2.1,2.3或类似文献)。
喷射器13包括喷嘴部分13a和致冷剂吸入口13b,其中所述喷嘴部分用于通过将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致冷剂的路径区域节流到一较小水平而使高压致冷剂等熵地减压及膨胀,所述致冷剂吸入口被设置在与喷嘴部分13a的致冷剂喷射口相同的空间内以用于从第二蒸发器24吸入气相致冷剂,稍后将会说明。
所还实施例中的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为具有固定的喷嘴开口程度的固定喷嘴。因此,没有设置用于驱动针阀体(needle valve body)的驱动装置,例如步进电动机或类似装置。
用于混合来自喷嘴部分13a的高速致冷剂以及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混合部分13c被设置在喷嘴部分13a和致冷剂吸入口13b的致冷剂流的下游侧的一部分处。
扩散器13d被设置在喷射器13内的混合部分13c的致冷剂流的下游侧。扩散器13d形成使致冷剂的路径区域逐渐增大的形状,并且表现出使致冷剂流减速并增加致冷剂压力的效果,即,将致冷剂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压力能的效果。
在所述实施例的喷射器13中,混合部分13c也形成使致冷剂的路径区域逐渐增大的形状。混合部分13c和扩散器13d所构造的结构用作所述实施例的喷射器13内的压力增加部分。
第一蒸发器14被连接到喷射器13的扩散器13d的下游侧。在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流的下游侧,所述路径在分支点Z处岔开,并且分支路径连接到第一蒸发器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吸入侧。
第一压缩机11、第一散热器12、喷射器13以及第一蒸发器14通过致冷剂循环路径10以环状形状相连。
致冷剂分支路径20在位于第一蒸发器14的下游侧且位于致冷剂循环路径10中的第一压缩机11的上游侧的分支点Z处岔开。致冷剂分支路径20的下游侧连接到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
在致冷剂分支路径20中,第二压缩机21被直接配置在分支点Z的下游侧之后,并且第二散热器22被配置在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侧。第二散热器22被设置成平行于第一散热器12,并交换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致冷剂与通过上述冷却风扇36吹送以冷却高压致冷剂的外部空气(车辆舱室(vehicle cabin)外的空气)之间的热量。
用作减压装置的膨胀阀23被配置在来自第二散热器22的致冷剂流的下游侧的一部分处。第二蒸发器24被配置在来自膨胀阀23的致冷剂流的下游侧部分处。所述实施例的膨胀阀23为固定节流机构(固定节流装置),更具体地,可以由固定节流阀(例如节流孔)构成。
在所述实施例中,两个蒸发器14和24一体地组装并容纳在一个壳体30内。在壳体30内所限定的空气通道中,空气(要冷却的空气)在箭头A的方向上被通用的鼓风机(电扇)31吹动,从而使所吹动的空气被两个蒸发器14和24冷却。
由两个蒸发器14和24冷却的空气被传送到要冷却的共用空间40。因此,两个蒸发器14和24适于冷却要冷却的共用空间40。
在这两个蒸发器14和24中,配置在喷射器13下游侧的致冷剂循环路径10中的第一蒸发器14位于气流A的上游侧。连接到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的第二蒸发器24位于气流A的下游侧。
当所述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1被应用在用于车辆空调的致冷循环装置中时,车辆的内部空间为要冷却的空间40。当所述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1被应用在用于冷藏车的致冷循环装置中时,冷藏车的冷冻库和冷藏库内的空间为要冷却的空间40。
在图1中,由参考符号100表示的结构为用于空调的控制器。控制器100对应于所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
控制器100根据关于要冷却的空间40内的温度的信息以及输入信息来控制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鼓风机31、冷却风扇36及类似装置的操作,其中有关要冷却的空间40内的温度的信息从用作用于检测冷却空间40内的温度的内部空气温度检测装置的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90获得,所述输入信息包括关于来自配置在用于设定冷却空间40的温度的一操作面板(图中未示)内的温度设定装置的预设温度的信息。
现在,将根据上述结构在下文中说明第一实施例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1的操作。
图2为显示控制器100的示意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如图2中所示,控制器100首先计算所需的冷却能力(步骤S110)。更具体地,计算要冷却的空间40的预设温度与要冷却的空间40内的温度之间的温差ΔT,其中要冷却的空间40内的温度由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90来检测。
接着,计算致冷剂的整个流动速率(步骤S120)。整个循环流动速率为从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12排出并经过致冷剂循环路径10和致冷剂支路路径20的致冷剂的整个流动速率。致冷剂的这个整个流动速率对应于经过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
通过已知方法来执行总致冷剂流动速率的计算,举例而言,所述已知方法为利用预先设定的冷却条件与致冷剂流动速率之间的有理式的一种流动速率计算方法,或者为涉及提供用于检测致冷循环装置1的高压侧的致冷剂压力以及低压侧压力的压力传感器以及根据两个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计算的一种流动速率计算方法。
此后,计算相对于总流动速率预先设置(mapped)的最佳流动速率比(步骤S130)。即,在步骤S130中,控制器计算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在经过致冷剂循环路径10时的流动速率G1与从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在经过致冷剂支路路径20时的流动速率G2的比值以作为最佳流动速率比。
接着,从步骤S130中所计算出的最佳速率比计算出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最佳致冷剂排出量。当压缩机11和21均为可变排量类型时,确定最佳容量。当压缩机11和21为电动压缩机时,各电动机的最佳转速被确定以控制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的操作(步骤S160)。
最后,控制冷却风扇36和鼓风机31的驱动电动机的操作,以从冷却风扇36和鼓风机31产生最佳的空气量(步骤S170),并接着使控制器的操作返回步骤S110。
当启动图1中所示的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时,上述控制器100的控制操作会造成气体致冷剂从第一蒸发器14流动到分支点Z处的分支,并被吸入压缩机11和21且被压缩机11和12压缩。
被第一压缩机11压缩并从其排出的高温及高压的致冷剂流到第一散热器12中。在第一散热器12中,高温致冷剂通过外部空气(车辆隔室外的空气)而冷却并凝结。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液相致冷剂朝着喷射器13流动。
相反,被第二压缩机21压缩并从其排出的高温及高压致冷剂流入第二散热器22。在第二散热器22中,高温致冷剂通过外部空气(外面的空气)而被冷却并凝结。从第二散热器22流出的高压液相致冷剂通过膨胀阀23减压而变成流入第二蒸发器24的低压致冷剂。在第二蒸发器24内,致冷剂从在箭头A的方向上流动的被吹送的空气吸收热量并接着进行蒸发。
从第一散热器12至喷射器13内的致冷剂流通过喷嘴部分13a而被减压并膨胀。因此,致冷剂的压力能在喷嘴部分13a处被转换成速度能量,以使致冷剂以高速从喷嘴部分13a的喷射口喷出。此时,由于致冷剂压力的下降,经过分支致冷剂路径20的第二蒸发器24之后的致冷剂(气相致冷剂)被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
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在设置在喷嘴部分13a下游侧的混合部分13c内相混合以流入扩散器13d。在扩散器13d中,致冷剂的速度(膨胀)能量通过扩大致冷剂的路径区域而转换成压力能,从而造成致冷剂压力的增加。
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13d流出的致冷剂流入第一蒸发器14。在第一蒸发器14内流动的低温及低压致冷剂会从在箭头A的方向上从第一蒸发器14外部经过的被吹送的空气吸收热量并接着进行蒸发。蒸发上述分支点Z处的分支之后的气相致冷剂再次被吸入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并被该两个压缩机压缩。
致冷剂压力通过喷射器13的压力增加部分(即,混合部分13c和扩散器13d)而增加,以使第二蒸发器24内的致冷剂蒸发压力(致冷剂蒸发温度)低于第一蒸发器14内的致冷剂蒸发压力(致冷剂蒸发温度)。
致冷剂蒸发温度相对于所吹送的空气的流动方向A较高的第一蒸发器14被配置于上游侧,而致冷剂蒸发温度较低的第二蒸发器24被配置于下游侧。这可以很容易地确保第一蒸发器14处的致冷剂蒸发温度与所吹送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差值以及第二蒸发器24处的致冷剂蒸发温度与所吹送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差值。
因此,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的冷却性能均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要冷却的共用冷却空间40的冷却性能通过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4和24的结合而被有效地改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的吸入压力通过混合部分13c和扩散器13d的增压作用而被增加,从而降低了压缩机11和21的驱动力。
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用于排出致冷剂,如图2中所示的步骤S160中,由控制器100分别确定致冷剂的量。
因此,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在经过致冷剂循环路径10时的流动速率G1以及从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在经过致冷剂分支路径20时的流动速率G2被推定具有步骤S130中所计算出的最佳流动速率比。在致冷循环装置1内循环的整个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和G2的总和)为步骤S120中所计算出的总流动速率并且对应于冷却能力。
控制器100通过上述结构和操作来根据所需的冷却能力调节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第二压缩机21的排出速率,由此控制在致冷循环装置1的致冷剂循环中进行循环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全部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G2)以及从喷射器13的喷嘴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与从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的比率。
因此,经过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G2)以及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可以根据所需的冷却能力来进行调节,从而容许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
通常,在循环热负载很小的条件下,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差值会变小,从而造成喷射器13的较小输入。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第二蒸发器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仅视喷射器的致冷剂吸入能力而定。这会导致喷射器的输入减少、喷射器的致冷剂吸入能力的降低以及第二蒸发器的致冷剂流动速率的降低,从而使得难于确保第二蒸发器的冷却性能。
相反,根据这本实施例,致冷循环装置1的致冷剂回路在压缩机的上游侧岔开,并且致冷剂输入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路径以及致冷剂被吸入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的路径平行相连。压缩机11和21被分别设置在用于控制致冷剂的排出速率的两个路径上。
因此,不仅利用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能力而且利用压缩机21的致冷剂吸入和排出能力可以将致冷剂供应到致冷剂分支路径20。即使当出现喷射器13的输入的减少导致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能力的降低的现象时,这也可以降低第二蒸发器24上的致冷剂流动速率的降低程度。因此,即使在致冷循环装置1内的低热负载的条件下,也容易确保第二蒸发器24的冷却性能。
此外,控制器100通过控制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的操作可以很容易地控制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以及从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
另外,喷射器13可以为固定喷嘴部分13a的开口程度的类型,并且膨胀阀23可以为固定节流阀。因此,不需要喷射器13的喷嘴开口调节机构、膨胀阀23的节流阀开口调节机构及类似装置。这可以简化致冷循环装置的结构,从而使成本降低。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已说明了一个实例,其中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1被用在用于车辆的致冷循环装置,然而将本发明应用于其的致冷循环装置尤其适用于用于车辆(例如公共汽车或内部具有较大空间的类似物)的空调中。
已知的用于公共汽车或类似物的空调具有如上所述的装有空调的大空间,并因此而包括安装有致冷循环装置的多个致冷剂压缩机,循环数量对应于压缩机的数量。举例而言,已知的空调安装有与压缩机无关的两个致冷循环装置***。
相反,在采用第一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1的空调中,即使当使用两个压缩机来显示两个蒸发器的冷却能力时,一般也可以在低压侧部分地使用致冷剂管道***,从而容许简化管道。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参照图3和图4在下文中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流入第二蒸发器的致冷剂的减压装置为可变减压装置(variable decompressionmeans)。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共有的元件被指定相同的参考符号,并因此将在下文中省略对该等元件的说明。
如图3中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致冷剂分支路径20的减压装置为一电子膨胀阀23A。控制器100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23A的开口程度来调节致冷剂压力的减少量。
如图4中所示,在步骤S130之后,控制器100会确定用于获得第二压缩机21的最佳致冷剂排出量的操作条件是否为稳定的操作条件(步骤S140)。更具体地,在步骤S140中,确定是否将无法获得用于循环的最佳致冷剂排出量(G2),除非第二压缩机21以等于或低于能够稳定操作并驱动第二压缩机21的预定转速(举例而言,转速的下限,或者所述下限附近的转速)运转。
当除非第二压缩机21以等于或低于能够稳定操作及驱动其的预定转速运转,否则将无法获得最佳致冷剂流动速率时,即,当用于循环的最佳致冷剂排出量对于第二压缩机21而言太小时,第二压缩机21的转速会固定在预定转速,并且电子膨胀阀23A的开口程度被限制以处理小流动速率(步骤S150)。接着,在步骤S160中,压缩机11和21的操作均受到控制。
第二压缩机21通过上述结构和操作可以调节其致冷剂排出量,并且电子膨胀阀23A可以调节致冷剂压力的减小量。控制器100通过使用第二压缩机21或电子膨胀阀23A来控制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流动速率G2的调节。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第二压缩机21稳定地运转时,控制器100通过调节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来控制致冷剂流动速率G2,同时固定电子膨胀阀23A的节流阀的开口程度。当难于获得第二压缩机21的稳定运转时,控制器100会通过调节电子膨胀阀23A的节流阀的开口程度来控制致冷剂流动速率G2,同时固定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
因此,当需要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量较少时,这个需求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压缩机21的一稳定操作区域处的转速(控制排出速率)或者通过控制电子膨胀阀23A的开口程度而获得。
此外,由于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电子膨胀阀23A的致冷剂压力的减小量无需同时改变,所以控制器100容易执行控制。
在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电子膨胀阀23A的致冷剂压力的减小量需要同时改变的情况下,当需要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量很少时,排出速率在使第二压缩机21能够稳定运转的范围内的调节与由电子膨胀阀23A所进行的节流阀的开口程度的调节相结合以调节流动速率。
(第三实施例)
接着,将根据图5至图9在下文中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在热交换之后根据致冷剂的过热度来调节在第二蒸发器24内流动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共有的元件被指定相同的参考符号,并因此将在下文中省略对该等元件的说明。
如图5中所示,在所述实施例的致冷循环装置1中,用于检测致冷剂循环路径10的高压侧的致冷剂压力的高压传感器91被设置在致冷剂循环路径10中的第一压缩机11的下游侧以及第一散热器12的上游侧。此外,用于检测致冷剂循环路径20的高压侧的致冷剂压力的高压传感器92被设置在致冷剂分支路径20中的第二压缩机的下游侧以及第二散热器22的上游侧。
另一方面,用于检测致冷剂循环路径10的低压侧的致冷剂压力的低压传感器93被设置在致冷剂循环路径10中的第一蒸发器14的下游侧以及第一压缩机11的上游侧(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分支点Z的上游侧)。此外,用于检测致冷剂分支路径20的低压侧的致冷剂压力的低压传感器94被设置在致冷剂分支路径20中的第二蒸发器24的下游侧以及喷射器13的致冷剂吸入口13b的上游侧。
此外,用于检测已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冷却空气的温度的空气温度传感器95在空气流动方向A上设置在第二蒸发器24的下游处。
低压传感器94为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作用于检测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压力的所述实施例的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此外,空气温度传感器95为用于检测空气(对应于外部流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空气温度与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温度有关。空气温度传感器95在所述实施例中用作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
控制器100根据输入信息控制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21、鼓风机31、冷却风扇36及类似装置的操作。所述输入信息包括:关于从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90以及从空气温度传感器95给出的温度的信息,其中所述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用作用于检测要冷却的空间40内的温度(内部温度)的内部空气温度检测装置;关于来自高压传感器91和92以及来自低压传感器93和94的压力的信息;以及关于从用于设定要冷却的空间40的温度的温度设定装置给出的一预设温度的信息,其中所述温度设定装置位于一操作面板(图中未示)上。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为由反相器(inverter)驱动的电动压缩机。第一压缩机11包括一反相电路11a,第二压缩机21包括一反相电路21a。因此,控制器100适于在控制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时将控制信号输出到这些反相电路11a和21a。
现在,将根据上述结构在下文中说明第三实施例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装置1的操作。
图6为显示这个实施例的控制器100的示意性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如图6中所示,当接通点火开关并从电源供应直流电时,控制器100首先预置预定数据或类似信息(步骤S101)。接着,控制器100从上述的各种传感器以及温度设定开关或类似装置读取信号(步骤S102)。
然后,计算目标空气温度(步骤S110A)。即,在步骤S110A中,计算要冷却的空间40的预设温度与通过内部空气温度传感器90所检测到的要冷却的空间40内的温度之间的温差ΔT(对应于所需的冷却能力)。步骤S110A对应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中的步骤S110。
在执行步骤S110A之后,根据所计算出的目标空气温度来确定第一压缩机11的转速(目标转速)(步骤S210)。如图7中所示,举例而言,从所示关系确定出第一压缩机11的目标转速。
即,通过根据温差ΔT校正当前的转速计算出目标转速。这可以通过下述关系式来表示:
目标转速=当前转速±基于温差的转速增加量。
因此,当差值ΔT很大时,第一压缩机11的转速会大幅增加,从而使致冷剂循环路径10上的致冷剂流动速率的增加量很大。相反,当差值ΔT很小时,第一压缩机11的转速的增加量很小,从而使致冷剂循环路径10上的致冷剂流动速率的增加变小。
在执行步骤S210以计算第一压缩机11的目标转速之后,计算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的过热度SH(步骤S220)。更具体地,根据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压力以及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温度计算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的过热度SH,其中所述致冷剂压力通过低压传感器94被检测到,所述致冷剂温度是从空气温度传感器95所检测到的冷却吹送空气的温度估算得出。
在执行步骤S220之后,根据所计算出的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确定第二压缩机21的目标转速(步骤S230)。在步骤S230中,举例而言,根据图8中所示的流程图确定第二压缩机21的目标转速。
如图8中所示,确定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是否不小于“a”也不大于“b”(步骤S231)。当确定过热度SH在“a”至“b”的范围内时(如果步骤S231为是),实际上保持第二压缩机21的转速(步骤S232)。
当在步骤S231中确定过热度SH没有在“a”至“b”的范围内时,确定致冷剂的过热度SH是否低于“a”(步骤S233)。当确定过热度SH低于“a”时,第二压缩机21的转速会降低到低于当前转速的水平(步骤S234)。当在步骤S233中确定过热度SH不低于“a”时(所述步骤是在步骤S231之后,即,当确定过热度SH实质超出“b”时),第二压缩机21的转速会增加到高于当前转速的一水平(步骤S235)。
从如图9中所示的过热度SH与冷却能力之间的关系确定出为图8中所示的流程图中的确定基础的过热度值“a”和“b”。作为发明人专心研究的结果,发现图9中所示的这个关系,同时显示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的过热度SH对冷却能力没有太大影响。
当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的过热度SH小于“a”时,第二蒸发器24内的液体致冷剂也不会蒸发,由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冷却能力。
此外,当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大于“b”时,流入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量是不充足的,并因此而在第二蒸发器24内的下游侧部分处的气相致冷剂与吹送空气之间交换热量。此外,由于具有较大过热度SH的致冷剂通过喷射器13进入第一蒸发器14,所以第一蒸发器14内的热交换效率会降低。此外,当致冷剂过热度SH在第二蒸发器24的出口处超出“b”时,这将无法显示足够的冷却能力。
因此,在步骤S230中,计算并确定第二压缩机21的目标转速,以保持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的范围(即,a≤SH≤b的一数值),所述范围可以表现出预定水平或更高水平的冷却能力。
更具体地,会重复以下操作:大过热度SH→增加压缩机21的转速→增加致冷剂流动速率G2→降低过热度SH;以及小过热度SH→降低压缩机21的转速→降低致冷剂流动速率G2→增加过热度SH。因此,这可以导致数值满足a≤SH≤b的关系。
在执行步骤S230和其它之前的步骤之后,目标转速所指示的控制信号输出到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的反相电路11a和21a,从而控制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的运转。此外,操作控制输出到冷却风扇36的驱动电动机和鼓风机31的驱动电动机,以从冷却风扇36和鼓风机31产生最佳量的空气(步骤S160A)。接着,操作会返回图6中的流程图的起始点。
通过上述结构和操作,控制器100根据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来控制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的比率,从而根据过热度SH可以最佳地控制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因此,可以执行有效驱动而不会受到波动负载的影响,并且可以获得稳定的冷却性能,从而改善性能系数(COP)。
根据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此外,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的压力和温度是基于低压传感器94以及空气温度传感器95的检测数值,并因此而不用设置专门用于检测过热度SH的检测装置。因此,致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不会变得复杂。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固定节流阀被应用于致冷剂支路路径20的膨胀阀23内而无需使用相对较昂贵的电子膨胀阀,从而可以实施所述控制以获得稳定的冷却性能。
(其它实施例)
尽管参照附图已充分说明了本发明连同其优选实施例,然而要提及地是各种变更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清楚。
举例而言,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为可变排量类型,以及喷射器的喷嘴部分13a和膨胀阀23为固定节流类型。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为可变排量类型,喷射器的喷嘴部分13a为节流固定类型,以及电子膨胀阀23A为可变节流类型。然而,本发明的致冷循环装置不限于此。举例而言,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喷射器喷嘴部分13a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并且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膨胀阀23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
根据这些测量中的一个,会调节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喷射器喷嘴部分13a所减少的量中的至少一个,从而能够调节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此外,会调节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膨胀阀23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从而能够调节从喷射器的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流动速率G2。
即,可以调节经过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从而导致冷却性能的进一步改善。
此外,尽管在上述的第三实施例中,根据低压传感器94所检测到的压力以及空气温度传感器95所检测到的检测温度计算出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然而可以使用能够检测或者计算出过热度SH的任何其它元件。举例而言,致冷剂温度传感器可以和低压传感器94一起设置在第二蒸发器24的下游侧。
此外,在上述的第三实施例中,计算出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并且根据所计算的过热度控制流动速率比。然而,当显示出使过热度SH预先获得适当值的流动速率比时,可以根据使过热度SH获得适当值的所述流动速率比实施对第二压缩机21的控制。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要理解地是根据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来控制流动速率比。这可以获得良好的冷却性能而无需在每个程序中都进行计算过热度SH。
举例而言,当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在说明书中完全相同,并且过热度SH在流动速率比φ=0.5(G1∶G2=1∶1)时而明显获得一适当值时,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受到控制以具有相同的转速。这会大幅简化控制。
可供选择地,无需计算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即可计算出总流动速率(对应于G1+G2的流动速率),并且预先考虑致冷剂过热度SH,压缩机11和21的转速均受到控制以获得与所述关系相映射或相关联的流动速率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要理解地是根据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来控制流动速率比。
在图6中所示的控制流程图中,可以省略根据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的压力和温度计算过热度SH的步骤S220,并且从喷嘴部分13a直接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1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G2的比率可以受到控制。这可以根据致冷剂的压力和温度最佳地控制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流动速率。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同时有效地驱动所述循环,而无需计算每一个控制时间处的致冷剂过热度SH。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致冷循环装置1由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和21、第一和第二散热器12和22、喷射器13、膨胀阀23或23A以及第一和第二蒸发器14和24构成,所述的所有装置通过管道彼此相连。然而,在致冷循环装置中,部件不仅限于这些元件。
举例而言,如必要的话,如图10中所示,致冷循环装置可以适当地设有容器51和52、膨胀阀53以及蓄能器54中的任何一个。此处,容器51和52用于使致冷剂在各散热器12、22下游部分处分成液体和蒸气,同时将过量的致冷剂储存于所述容器内。具体地,第一容器52位于第一散热器12的下游侧以及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一散热器1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此外,第二容器51位于第二散热器22的下游侧以及第二蒸发器24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二散热器2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当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为固定节流类型时,膨胀阀53根据从第一蒸发器14流出的致冷剂的过热度来执行对流入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致冷剂压力的精密调整。膨胀阀53位于第一散热器12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之间,使得可以根据流出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的过热度来调节膨胀阀53的开口程度。
此外,蓄能器54用于在压缩机上游部分将致冷剂分成液体和蒸气以将过量的致冷剂储存于其内,同时调节返回压缩机的油量。蓄能器54位于第一蒸发器14的下游以及第一和第二压缩机的上游。
尽管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用于车辆的致冷循环装置,然而显而易见地是,除用于车辆的循环之外,本发明可以以相同方式应用于固定致冷循环装置或类似装置。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没有载明致冷剂的类型,但是致冷剂可以为应用于蒸气压缩类型的超临界循环或亚临界循环中的任一种,例如氟里昂(CFC)基或HC基的代替氟里昂(substitute Freon)或者二氧化碳(CO2)。在此所述的术语氟里昂为由碳、氟、氯以及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的普通术语,并且广泛地用作致冷剂。氟里昂基致冷剂包括HCFC(氢氯氟碳化物)基致冷剂、HFC(氢氟碳化物)基致冷剂及类似致冷剂,由于它们不会破坏臭氧层,所以被称作替代氟龙(substitute flons)。
此外,HC(碳氢)基致冷剂为包含氢和碳的致冷剂材料并存在于自然界中。这种HC基致冷剂包括R600a(异丁烷)、R290(丙烷)及类似材料。
这种变更及修改被理解为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致冷循环装置,包括:
第一压缩机(11),所述第一压缩机用于吸入并压缩致冷剂以从其排出已压缩的致冷剂;
用于放射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致冷剂的热量的第一散热器(12);
包括喷嘴部分(13a)以及致冷剂吸入口(13b)的喷射器(13),其中所述喷嘴部分用于将从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致冷剂的压力能转换成速度能量,并且用于使致冷剂减压并膨胀,通过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流从所述致冷剂吸入口吸入致冷剂;
用于蒸发流出喷射器(13)的致冷剂的第一蒸发器(14);
第二压缩机(21),所述第二压缩机用于吸入并压缩致冷剂以从其排出已压缩的致冷剂;
用于放射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致冷剂的热量的第二散热器(22);
用于使流出第二散热器(22)的致冷剂减压并膨胀的减压装置(23,23A);以及
第二蒸发器(24),所述第二蒸发器用于蒸发减压装置(23,23A)所减压的致冷剂,第二蒸发器(24)被连接到致冷剂吸入口(13b),
其中第一蒸发器(14)被连接到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以使来自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被分配到第一压缩机(11)与第二压缩机(21)之间并被吸入其所述两个压缩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
蓄能器(54),所述蓄能器位于第一蒸发器(14)的下游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压缩机的上游,用以将来自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并且用于将过量的致冷剂储存在其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
膨胀阀(53),所述膨胀阀位于第一散热器(12)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之间,其中膨胀阀(53)的开口程度根据流出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的过热度来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一容器(52),所述第一容器位于第一散热器(12)的下游侧以及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一散热器(1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以及
第二容器(51),所述第二容器位于第二散热器(22)的下游侧以及第二蒸发器(24)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二散热器(2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
喷射器(13)还包括压力增加部分(13c,13d),所述压力增加部分用于在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相混合时将速度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从而增加致冷剂的压力;
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喷嘴部分(13a)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并且
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控制装置(100),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调节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喷嘴部分(13a)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同时调节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23A)所减小的量中的至少一个,以控制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的比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控制装置(100)根据第二蒸发器(24)的出口处的致冷剂过热度来控制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的比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检测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压力的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以及用于检测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温度的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
其中控制装置(100)根据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所检测到的致冷剂压力以及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所检测到的致冷剂温度计算过热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用于检测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压力的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以及用于检测第二蒸发器(24)出口处的致冷剂温度的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
其中控制装置(100)根据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所检测到的致冷剂压力以及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所检测到的致冷剂温度来控制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与从致冷剂吸入口(13b)吸入的致冷剂的流动速率的比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致冷剂压力检测装置(94)为配置在第二蒸发器(24)出口侧的压力传感器(94),并且致冷剂温度检测装置(95)为用于检测已经过第二蒸发器(24)的外部流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5)。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均可以调节。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或者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可以调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第一压缩机(11)的致冷剂排出量可以调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可以调节。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喷嘴部分(13a)具有固定的开口程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减压装置(23)为固定节流装置(23)。
17.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
其中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以及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A)所减小的量都可以调节,并且
其中,当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被减小到一预定量时,致冷剂压力通过减压装置(23)所减小的量增加。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当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被减小到所述预定量时,第二压缩机(21)的致冷剂排出量被固定在所述预定量。
19.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被定位成分别冷却不同的空间。
20.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被定位成冷却单一空间。
21.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一容器(52),所述第一容器位于第一散热器(12)的下游侧以及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一散热器(1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以及
第二容器(51),所述第二容器位于第二散热器(22)的下游侧以及第二蒸发器(24)的上游侧,用以将来自第二散热器(22)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
22.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其中来自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在第一压缩机(11)和第二压缩机(21)上游的一分支点(Z)处岔开,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蓄能器(54),所述蓄能器位于第一蒸发器(14)的下游以及分支点(Z)的上游,用以将来自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分成蒸气致冷剂和液体致冷剂,并且用于将过量的致冷剂储存在其内。
23.根据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冷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
膨胀阀(53),所述膨胀阀位于第一散热器(12)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之间,其中,膨胀阀(53)的开口程度根据流出第一蒸发器(14)的致冷剂的过热度来调节。
CNB2006101091535A 2005-08-04 2006-08-03 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69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27065 2005-08-04
JP2005227065 2005-08-04
JP2006014186 2006-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8553A CN1908553A (zh) 2007-02-07
CN100436962C true CN100436962C (zh) 2008-11-26

Family

ID=37699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915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6962C (zh) 2005-08-04 2006-08-03 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3696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57584B2 (en) * 2010-02-16 2014-02-25 Edwards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uning pump spee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898A (ja) * 1997-01-22 1998-08-04 Denso Corp 冷凍装置
CN1328245A (zh) * 2000-06-14 2001-12-26 边瑞宏 一种高效节能的制冷方法及其装置
JP2002318019A (ja) * 2000-03-15 2002-10-31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これに用いる気液分離器、並びにこの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を用いた給湯器及び熱管理システム
US6574987B2 (en) * 2000-03-15 2003-06-10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with critical refrigerant pressure
CN1443999A (zh) * 2002-03-08 2003-09-24 株式会社电装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及其热交换器
CN1517637A (zh) * 2003-01-16 2004-08-04 柳庆鲧 制冷***
JP2005037056A (ja) * 2003-07-15 2005-02-10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5898A (ja) * 1997-01-22 1998-08-04 Denso Corp 冷凍装置
JP2002318019A (ja) * 2000-03-15 2002-10-31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これに用いる気液分離器、並びにこの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を用いた給湯器及び熱管理システム
US6574987B2 (en) * 2000-03-15 2003-06-10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with critical refrigerant pressure
CN1328245A (zh) * 2000-06-14 2001-12-26 边瑞宏 一种高效节能的制冷方法及其装置
CN1443999A (zh) * 2002-03-08 2003-09-24 株式会社电装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及其热交换器
CN1517637A (zh) * 2003-01-16 2004-08-04 柳庆鲧 制冷***
JP2005037056A (ja) * 2003-07-15 2005-02-10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8553A (zh) 2007-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91201B2 (en) Ejector cycle system
JP4613526B2 (ja) 超臨界式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CN101568780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US20070125106A1 (en) Supercritical refrigeration cycle
CN100467299C (zh) 车辆用制冷剂循环装置及控制***
JP4096824B2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機
CN101487641B (zh) 喷射器循环***
JP2002130849A (ja) 冷房サイク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17121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4631721B2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12042113A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本発明は、エジェクタを備える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に関する。
JP5533483B2 (ja) 圧縮機のトルク推定装置
JP2007225169A (ja) 空調装置
US6817193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efrigerant circuit,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otor vehicle driving engine, and refrigerant circuit
CN100378411C (zh) 带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制冷剂循环***
JP4400533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00436962C (zh) 具有喷射器的致冷循环装置
JP2006017444A (ja)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0085382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521957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259605B2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10065914A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凝縮器および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2008121913A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KR101941425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7071453A (ja) 冷凍サイク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4080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