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3454U - 電機及電動載具 - Google Patents

電機及電動載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3454U
TWM653454U TW112210936U TW112210936U TWM653454U TW M653454 U TWM653454 U TW M653454U TW 112210936 U TW112210936 U TW 112210936U TW 112210936 U TW112210936 U TW 112210936U TW M653454 U TWM653454 U TW M65345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groove
flow channel
motor
stator co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109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映竹
游智傑
廖永盛
吳兢先
李尚哲
蔣少淮
黃瑜智
Original Assigne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109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53454U/zh
Publication of TWM653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345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涉及電機冷卻技術領域,旨在解決先前的電機油冷設計結構複雜或成本較高的問題,提供電機及電動載具。電機包括機殼和定子組件,機殼具有容納空間。定子組件容置於容納空間。定子組件包括定子鐵芯和定子繞組,定子繞組連接於定子鐵芯。定子鐵芯配合於機殼的內周面,且定子鐵芯的外周面和機殼之間限定冷卻流道。定子繞組具有沿軸向伸出定子鐵芯的繞組端部。機殼開設有噴淋口,噴淋口一端連通冷卻流道、另一端對應於繞組端部的外周。本申請的有益效果是無需增設噴油環或矽鋼片開噴油孔,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

Description

電機及電動載具
本申請涉及電機冷卻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電機及電動載具。
電機在運行中會產生熱量。常用的電機冷卻方式有水冷和油冷。其中,水冷方式中,作為冷卻液的水不能直接接觸電機的內部導線(如定子繞組、轉子繞組等),冷卻效果相對較差。
而先前的油冷方式,一些需要額外設計噴油環,結構複雜且零件成本增加,一些需要在定子鐵芯上開設噴油口,導致定子鐵芯的組成矽鋼片需要多副模具且製程上需要多工站才能達成,增加了製造成本。
本申請提供電機及電動載具,以解決先前的電機油冷設計結構複雜或成本較高的問題。
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電機,包括機殼和定子組件,機殼具有容納空間;定子組件連接於機殼並容置於容納空間;定子組件包括定子鐵芯和定子繞組,定子繞組連接於定子鐵芯;定子鐵芯配合於機殼的內周面,且定子鐵芯的外周面和機殼之間限定冷卻流道;定子繞組具有沿軸向伸出定子鐵芯的繞組端部;機殼開設有噴淋口,噴淋口一端連通冷卻流道、另一端對應於繞組端部的外周,用於使來自冷卻流道的冷卻液噴淋至繞組端部。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機殼的內周面包括第一周面、第二周面和臺階面,第一周面和第二周面沿機殼的軸向錯開,且第二周面相對第一周面沿徑向向內側偏移,臺階面連接於第一周面和第二周面之間。定子鐵芯貼合於第一周面並沿軸向抵頂臺階面,繞組端部對應於第二周面。噴淋口一端貫通至臺階面並連通冷卻流道、另一端貫通至第二周面並對應繞組端部。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第二周面和臺階面限定環形臺階部,環形臺階部開設有斜槽,斜槽傾斜地貫通臺階面和第二周面。定子鐵芯的端面和斜槽共同圍成噴淋口。冷卻流道連通斜槽位於臺階面的開口。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斜槽包括槽底面和連接於槽底面兩側的兩槽側面;槽底面為與機殼的軸線傾斜相交的斜面。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噴淋口有多個,多個噴淋口間隔分佈於環形臺階部的上半圓部分。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噴淋口具有連通冷卻流道的入口端和對應繞組端部的出口端,噴淋口為從入口端到出口端開口變大的擴口形。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入口端沿軸向連通冷卻流道,出口端沿徑向對應繞組端部。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分別設有繞組端部,冷卻流道的軸向兩端分別連通有噴淋口,兩端的噴淋口分別對應兩端的繞組端部。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機殼包括主殼和後蓋,後蓋可拆卸地連接於主殼,並與主殼共同圍成容納空間;定子鐵芯配合於主殼內。後蓋朝向主殼的一側設有內凹形成的環形空間,靠近後蓋一端的繞組端部伸入環形空間內;靠近後蓋一端的噴淋口開設於後蓋,並貫穿至環形空間的周面,以對應伸入環形空間的繞組端部。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冷卻流道包括軸向進液流道、環向流道和軸向出液流道;軸向進液流道用於通入冷卻液。環向流道連通軸向進液流 道和軸向出液流道,用於將來自軸向進液流道的冷卻液引導至軸向出液流道。軸向出液流道沿軸向延伸並連通噴淋口。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噴淋口有多個,多個噴淋口分佈於容納空間的上半圓部分。軸向出液流道有多個,多個軸向出液流道沿周向間隔分佈,並分別沿軸向對應連通多個噴淋口。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分別設有繞組端部,冷卻流道的軸向兩端分別連通有噴淋口,兩端的噴淋口分別對應兩端的繞組端部。軸向出液流道沿軸向貫通定子鐵芯的兩端面,以分別連通兩端的噴淋口;或者,軸向出液流道包括兩個子出液流道,兩個子出液流道分別從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面沿徑向延伸並連通環向流道和對應的噴淋口。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電機還開設有集液流道,集液流道位於繞組端部的下方,用於收集從噴淋口噴淋至繞組端部後流下的冷卻液;集液流道沿軸向延伸,並經過兩端的繞組端部的下方;環向流道與集液流道相交並連通。電機還設置有回流流道,回流流道一端連通集液流道、另一端連通軸向進液流道。泵組件,設置於回流流道,用於將來自集液流道的冷卻液通過回流流道驅動至軸向進液流道。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定子鐵芯的外周面開設有多個第一溝槽和多個第二溝槽,多個第一溝槽沿周向間隔分佈,且第一溝槽沿軸向貫穿定子鐵芯的兩端面;多個第二溝槽沿周向間隔分佈。機殼的內周面包括第一周面、第二周面和臺階面,第一周面和第二周面沿機殼的軸向錯開,且第二周面相對第一周面沿徑向向內側偏移,臺階面連接於第一周面和第二周面之間;定子鐵芯貼合於第一周面並沿軸向抵頂臺階面,繞組端部對應於第二周面;噴淋口一端貫通至臺階面並連通冷卻流道、另一端貫通至第二周面並對應繞組端部;第二周面和臺階面限定環形臺階部,環形臺階部開設有斜槽,斜槽傾斜地貫通臺階面和第二周面;定子鐵芯的端面和斜槽共同圍成噴淋口;冷卻流道連通斜槽位於臺階面的開口;機殼包括外周壁和前端壁,前端壁連接於外周壁的前端, 環形臺階部凸設於前端壁和外周壁的交線處。機殼的第一周面開設有第三溝槽、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第三溝槽沿軸向延伸,第四溝槽沿軸向延伸,第三溝槽和第四溝槽沿周向間隔;第五溝槽沿環向延伸,並連通第三溝槽和第四溝槽。機殼還開設有貫穿環形臺階部和前端壁的第一連通孔和第二連通孔。第三溝槽和第一溝槽沿徑向對應拼合後與第一連通孔同軸連通,以形成軸向進液流道。多個第二溝槽中的至少部分第二溝槽的槽口被第一周面封閉,以形成軸向出液流道。第五溝槽被第一周面封閉,以形成環向流道。第四溝槽與定子鐵芯的外周面圍合併同軸連通第二連通孔,以形成集液流道。回流流道一端連通第一連通孔、另一端連通第二連通孔。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溝槽在定子鐵芯的周向360°範圍內均勻分佈;位於定子鐵芯的上半圓部分的各個第一溝槽的周向兩側附近分別設有一個第二溝槽。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第二溝槽沿軸向貫穿定子鐵芯的兩端面。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定子鐵芯包括多個沿軸向疊合的矽鋼片;各個矽鋼片的外周面開設的溝槽的形狀和開設位置相同,以使疊合形成的定子鐵芯的外周面形成第一溝槽和第二溝槽。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第二溝槽包括兩個子溝槽,兩個子溝槽分別從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面沿徑向延伸並連通第五溝槽。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噴淋口位於繞組端部的上方。電機還開設有集液流道,集液流道位於繞組端部的下方,用於收集從噴淋口噴淋至繞組端部後流下的冷卻液。電機還設置有回流流道,回流流道連通於集液流道和冷卻流道之間。泵組件,設置於回流流道,用於將來自集液流道的冷卻液通過回流流道驅動至冷卻流道,以實現冷卻液循環。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該電機還包括轉子軸組件、前蓋、輸出軸和齒輪組件。轉子軸組件包括轉子組件和轉子軸,轉子軸可轉動地連接於 機殼;轉子組件固定連接於轉子軸,並與定子組件對應,用於受驅帶動轉子軸轉動。前蓋連接於機殼,並和機殼共同圍成齒輪箱室。輸出軸,可轉動地支撐於前蓋和機殼。齒輪組件,設置於齒輪箱室,並傳動連接於轉子軸和輸出軸之間,用於將轉子軸的動力傳遞至輸出軸。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泵組件設於齒輪箱室;泵組件傳動連接齒輪組件,用於接收齒輪組件的轉動而驅動冷卻液循環流動。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泵組件包括泵驅動齒輪和轉子泵,泵驅動齒輪嚙合於齒輪組件,用於在齒輪組件帶動下轉動;轉子泵連接於泵驅動齒輪。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該電機還包括流道板,流道板貼合連接於機殼的前端面,前端面為機殼朝向前蓋的表面,且流道板和機殼之間限定回流流道,回流流道一端連通冷卻流道、另一端通過轉子泵連通集液流道。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機殼的前端面內凹形成圓形槽,流道板蓋合圓形槽。轉子泵包括內轉子、外轉子和連接軸;外轉子配合於圓形槽,內轉子配合於外轉子之內;連接軸穿過流道板,且一端連接內轉子、另一端連接泵驅動齒輪,用於將泵驅動齒輪的轉動傳遞給內轉子。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流道板朝向機殼的表面為流道面,流道面開設有流道槽,機殼的前端面蓋合流道槽以形成回流流道。流道槽包括第一流道槽、第二流道槽和第三流道槽。第一流道槽一端連通集液流道、另一端連通轉子泵的低壓腔。第三流道槽位於第一流道槽上方,並連通冷卻流道。第二流道槽一端連通轉子泵的高壓腔、另一端連通第三流道槽。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流道板開設有潤滑流道,潤滑流道一端連通回流流道、另一端對應齒輪組件,用於將來自回流流道的部分冷卻液引流至齒輪組件,以潤滑齒輪組件。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潤滑流道的出口位於齒輪組件的上方,以使冷卻液從上到下噴淋到齒輪組件上。
綜合以上描述,本申請中的電機,機殼開設噴淋口,噴淋口一端連通冷卻流道、另一端對應於繞組端部的外周,用於使來自冷卻流道的冷卻液噴淋至繞組端部,通過將噴淋口開設於機殼,一方面可省略額外設置噴油環實現噴油,降低零部件數量和成本,另一方面可避免在定子鐵芯的部分矽鋼片上開噴油孔造成的定子鐵芯的部分矽鋼片結構不同而需要多副模具加工定子鐵芯的問題。並且,通過噴淋口直接噴淋冷卻液到定子繞組的繞組端部的方式,可直接對定子繞組進行冷卻,相較不能直接接觸定子繞組的水冷方式,散熱效果顯著提高。
第二方面,本申請還提供一種電動載具,包括載具主體和前述的電機。
10:電機
11:機殼
12:定子組件
13:轉子軸組件
14:前蓋
15:齒輪組件
16:輸出軸
17:主殼
18:後蓋
19:螺釘
20:定子鐵芯
21:定子繞組
22:轉子組件
23:轉子軸
24:軸承
25:第一齒輪
26:第二齒輪
27:繞組端部
28:環形臺階部
29:泵組件
30:外周壁
31:前端壁
33:泵驅動齒輪
34:轉子泵
35:流道板
36:內轉子
37:外轉子
38:連接軸
39:螺母
C1:第一溝槽
C2:第二溝槽
C3:第三溝槽
C4:第四溝槽
C5:第五溝槽
C6:子溝槽
C7:圓形槽
C8:斜槽
C10:流道槽
C11:第一流道槽
C12:第二流道槽
C13:第三流道槽
D1:入口端
D2:出口端
D3:第一端
D4:第二端
D5:第三端
D6:第四端
K1:第一連通孔
K2:第二連通孔
P1:第一周面
P2:第二周面
P3:臺階面
P4:內周面
P5:外周面
P6:槽底面
P7:槽側面
P8:周面
P9:前端面
P10:流道面
Q1:容納空間
Q2:齒輪箱室
Q3:環形空間
S1:冷卻流道
S2:噴淋口
S3:集液流道
S4:回流流道
S5:軸向進液流道
S6:環向流道
S7:軸向出液流道
S8:子出液流道
S10:潤滑流道
100:電動載具
100a:二輪電動摩托車
100b:電動汽車
101:載具主體
102:車輪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的圖式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圖式僅示出了本申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範圍的限定,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式獲得其他相關的圖式。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機的立體視圖;圖2為圖1的電機的俯視圖;圖3為圖2的電機沿A-A線的剖視圖;圖4為圖1的電機的***圖;圖5為圖2的電機的另一剖視圖;圖6為圖5的電機的B處放大圖;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機的主殼的立體視圖;圖8為圖7的主殼的平面視圖;圖9為圖7的主殼的剖視圖;圖10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機的定子鐵芯的立體視圖; 圖11為圖10的定子鐵芯的軸向視圖;圖12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機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圖13為圖11的電機的定子鐵芯的立體視圖;圖14為本申請實施例的定子鐵芯的再一實施方式的側視圖;圖15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機的後蓋的立體視圖;圖16為圖1的電機隱藏前蓋後的結構示意圖;圖17為圖16的電機的部分結構的***圖;圖18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機的流道板的平面視圖;圖19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動載具為二輪電動摩托車時的俯視圖;圖20為本申請實施例的電動載具為電動汽車時的俯視圖。
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圖式,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設置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準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申請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申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或/及”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申請的一些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在不衝突的情況下,下述的實施方式及實施方式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實施例
圖1-圖16示出了本申請實施例的電機10。該電機10可用作電動載具100(如圖17示出的電動二輪摩托車100a、二輪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圖18示出的電動汽車100b等)的驅動電機或其他場景。
參見圖1-圖4,本實施例中的電機10包括機殼11、定子組件12、轉子軸組件13、前蓋14和齒輪組件15和輸出軸16。
其中,機殼11包括主殼17和後蓋18,後蓋18連接於主殼17的後部,並和主殼17圍成容納空間Q1。前蓋14連接於主殼17的前部,並和主殼17圍成齒輪箱室Q2。本實施例中,後蓋18和主殼17之間、前蓋14和主殼17之間分別通過螺釘19實現可拆卸連接,在連接面處可做密封處理(例如設置密封圈等)。
定子組件12連接於機殼11的主殼17並容置於容納空間Q1。定子組件12包括定子鐵芯20和定子繞組21,定子繞組21連接於定子鐵芯20。定子鐵芯20可以採用矽鋼片等材料疊合形成。定子繞組21可以採用銅導線或其他導線繞卷而成。定子繞組21採用的導線可以為扁導線,也可以是圓導線,在此不做限定。
轉子軸組件13包括轉子組件22和轉子軸23,轉子軸23可轉動地連接於機殼11,例如通過軸承24可轉動地支撐於機殼11。本實施例中,轉子軸23伸入齒輪箱室Q2之內,且端部通過軸承24轉動支撐於前蓋14,從而進一步提高轉子軸23的支撐剛度。轉子組件22固定連接於轉子軸23,並與定子組件12內外對應,用於受驅帶動轉子軸23轉動。例如,通過定子繞組21通入交變電流,使定子組件12產生交變磁場,轉子組件22在交變磁場的驅動下轉動,進而帶動轉子軸23轉動輸出運動或轉矩。
輸出軸16可轉動地支撐於前蓋14和機殼11,且一端伸出前蓋14之外,用於連接外部荷載,以對外輸出扭矩或運動。
齒輪組件15設置於齒輪箱室Q2,並傳動連接於轉子軸23和輸出軸16之間,用於將轉子軸23的動力傳遞至輸出軸16。本實施例中,齒輪組件15包括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25和第二齒輪26,第一齒輪25連接於轉子軸23,第二齒輪26連接於輸出軸16。其中,第一齒輪25的齒數小於第二齒輪26的齒輪,以使齒輪組件15為減速齒輪組,以實現對轉子軸23的輸出進行減速增矩,提高從輸出軸16輸出的轉矩。齒輪組件15的減速比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第一齒輪25和第二齒輪26可以是直齒輪,也可以是斜齒輪,在此不做限定。第一齒輪25和轉子軸23之間可以通過鍵配合傳動、第二齒輪26和輸出軸16也可以通過鍵配合傳動。
配合參見圖3-圖6,本實施例中,定子鐵芯20配合於機殼11的內周面P4,具體地,定子鐵芯20可以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與機殼11固定配合,使得定子鐵芯20的外周面P5貼合於機殼11的內周面P4。當然,定子鐵芯20和機殼11也可以是過渡配合或其他配合形式,兩者可以通過粘接卡接或其他方式固定連接。
定子鐵芯20的外周面P5和機殼11之間限定冷卻流道S1。冷卻流道S1可以通入冷卻液,如冷卻油,冷卻油能將熱量帶到機殼11各處進行熱交換。由於冷卻流道S1位於定子鐵芯20的外周面P5和機殼11之間,使得其中的冷卻液可以同時接觸定子鐵芯20和機殼11,利於熱量從定子鐵芯20或其他冷卻液流經的結構傳導至冷卻液,並由冷卻液藉油路將熱量帶到機殼11各處,以利機殼11外部設置的散熱鰭片向外散熱。
本實施例中,定子繞組21具有沿軸向伸出定子鐵芯20的繞組端部27,即,定子繞組21在繞卷於定子鐵芯20上時,部分伸出至定子鐵芯20的軸向端面。需要說明的是,該繞組端部27同樣是定子繞組21的部分,例如同樣是構成定子繞組21的銅線或其他的金屬導線。本實施例中,為簡化圖形,繞組端 部27採用其整體外包絡輪廓的形狀表示,大致呈伸出於定子鐵芯20的軸向端面的圓環形。
主要參見圖6,機殼11開設有噴淋口S2,噴淋口S2一端連通冷卻流道S1、另一端對應於繞組端部27的外周,用於使來自冷卻流道S1的冷卻液噴淋至繞組端部27。該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噴淋口S2開設於機殼11,一方面可省略額外設置噴油環實現噴油,降低零部件數量和成本,另一方面可避免在定子鐵芯20的部分矽鋼片上開噴油孔造成的定子鐵芯20的部分矽鋼片結構不同而需要多副模具加工定子鐵芯20的問題。並且,通過噴淋口S2直接噴淋冷卻液到定子繞組21的繞組端部27的方式,可直接對定子繞組21進行冷卻,相較不能直接接觸定子繞組21的水冷方式,散熱效果顯著提高。
繼續參見圖5和圖6,本實施例中,機殼11的內周面P4包括第一周面P1、第二周面P2和臺階面P3。第一周面P1和第二周面P2沿機殼11的軸向錯開,且第二周面P2相對第一周面P1沿徑向向內側偏移,臺階面P3連接於第一周面P1和第二周面P2之間。圖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二周面P2相對第一周面P1更靠近前蓋14一側,且內徑較小,從而在第一周面P1和第二周面P2中形成臺階形。
定子鐵芯20貼合於第一周面P1並沿軸向抵頂臺階面P3,繞組端部27對應於第二周面P2。噴淋口S2一端貫通至臺階面P3並連通冷卻流道S1、另一端貫通至第二周面P2並對應繞組端部27。第二周面P2和臺階面P3限定環形臺階部28,環形臺階部28開設有斜槽C8,斜槽C8傾斜地貫通臺階面P3和第二周面P2。定子鐵芯20的端面和斜槽C8共同圍成噴淋口S2。冷卻流道S1連通斜槽C8位於臺階面P3的開口。本實施例中,噴淋口S2具有連通冷卻流道S1的入口端D1和對應繞組端部27的出口端D2,噴淋口S2為從入口端D1到出口端D2開口變大的擴口形。該實施方式中,一方面,機殼11的臺階面P3可作為定子鐵芯20安裝位置的軸向定位,省去了額外為定子鐵芯20設置軸向定位結構的要求,另一方面,定子鐵芯20軸向貼合臺階面P3,利於定子鐵芯20和 機殼11之間的冷卻流道S1連通至開設於環形臺階部28上的斜槽C8。同時,定子鐵芯20的軸向端面可封閉斜槽C8位於臺階面P3的開口的一部分,使得噴淋口S2的入口減小,利於噴淋口S2整體呈入口端D1較小、出口端D2較大的擴口形,使得從冷卻流道S1流過來的冷卻液在流至噴淋口S2時能夠以擴散的狀態從噴淋口S2噴出,冷卻液覆蓋在繞組端部27上的面積增大,提高繞組端部27與冷卻液接觸面積,進而提升傳熱效率和冷卻效果,以及提高繞組端部27各處散熱的均勻性,降低散不均勻散熱造成的繞組端部27產生過大的熱應力。對於定子繞組21採用銅導線時,對繞組端部27乃至定子繞組21的降溫,進而降低了定子繞組21之銅損而增進電機10效率。
配合參見圖6-圖9,本實施例中,斜槽C8包括槽底面P6和連接於槽底面P6兩側的兩槽側面P7。兩槽側面P7之間的間距限定斜槽C8的寬度,兩槽側面P7的中面可設置為經過機殼11的中軸線,如此可使斜槽C8的延伸方向朝向機殼11的中軸線。槽底面P6為與機殼11的軸線傾斜相交的斜面,傾斜角度a滿足0<a<90°,例如設置為a=30-45°。槽底面P6為斜面,可引導冷卻液以一定角度噴出,利於獲得合適的噴淋範圍,確保冷卻效果。斜槽C8設置為斜面而非直接垂直對應繞組端部27,可避免冷卻液流動時直角轉彎,能夠降低冷卻液的流動阻力,利於冷卻液流暢地流動,減小驅動冷卻液所消耗的能量。本實施例中,槽底面P6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此不做限定。
本實施例中,斜槽C8為機殼11的表面特徵,可以較方便地加工。
參見圖7-圖9,本實施例中,噴淋口S2有多個,多個噴淋口S2間隔分佈於環形臺階部28的上半圓部分。該處所說的上半圓部分指在圖8示出的狀態下,位於上方的180°範圍的部分。
實際使用中,本實施例中的電機10在安裝狀態下,其機殼11的狀態可見圖8,如此,各個噴淋口S2均位於上方,從而使得噴淋口S2可以從上到下地將冷卻液噴淋到對應的繞組端部27的上半圓部分,噴淋到繞組端部27的上半圓部分的冷卻液能夠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經繞組端部27的下半圓部分後,才 會流下至機殼11的容納腔的下方。此外,定子繞組21的導線(如銅導線)之間存在間隙,從上方噴淋到定子繞組21的繞組端部27上的冷卻液還能夠通過毛細作用滲入到導線之間的間隙內,從而不僅能夠對繞組端部27的表面接觸散熱,還能直接對繞組端部27的內部進行冷卻液接觸散熱。該設置方式充分利用重力和/或毛細作用,無需冷卻液以很大壓力噴出即可實現大範圍的全面接觸冷卻,冷卻範圍大、冷卻效果好。
當然,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額外在環形臺階部28的下半圓部分設置噴淋口,並以較大的壓力向上噴出冷卻液至繞組端部27的下半圓部分。
本實施例中,噴淋口S2的入口端D1沿軸向連通冷卻流道S1,出口端D2沿徑向對應繞組端部27,以利於引入冷卻液和向繞組端部27噴出冷卻液。
再次參見圖5,本實施例中,定子鐵芯20的軸向兩端分別設有繞組端部27,冷卻流道S1的軸向兩端分別連通有噴淋口S2,兩端的噴淋口S2分別對應兩端的繞組端部27。設置於兩端的噴淋口S2可以分別為兩端的繞組端部27散熱,散熱效果好。可選地,後蓋18朝向主殼17的一側設有內凹形成的環形空間Q3(可配合參見圖15),靠近後蓋18一端的繞組端部27伸入環形空間Q3內;靠近後蓋18一端的噴淋口S2開設於後蓋18,並貫穿至環形空間Q3的周面P8,以對應伸入環形空間Q3的繞組端部27。本實施例中,後蓋18和主殼17之間形成臺階,定子鐵芯20沿軸向抵頂於後蓋18和主殼17之間的臺階處,實現軸向定位。後蓋18上開設環形空間Q3用來容納該端的繞組端部27,減小了主殼17的設計複雜度。
參見圖3,本實施例中,電機10還開設有集液流道S3和回流流道S4。集液流道S3位於繞組端部27和定子鐵芯20的下方,用於收集從噴淋口S2噴淋至繞組端部27後流下的冷卻液。回流流道S4一端連通集液流道S3、另一端連通軸向進液流道S5。電機10還設有泵組件29,泵組件29設置於回流流道 S4,用於將來自集液流道S3的冷卻液通過回流流道S4驅動至軸向進液流道S5。該結構中,泵組件29運行時,可將集液流道S3中的冷卻液抽入回流流道S4,並經回流流道S4送入冷卻流道S1,冷卻流道S1中的冷卻液一方面對定子鐵芯20進行冷卻並將熱量傳導至機殼11,另一方面經過噴淋口S2噴出到定子繞組21的繞組端部27上,噴出到定子繞組21的繞組端部27上的冷卻液帶走繞組端部27上的熱量後流下回到集液流道S3,然後再次被泵組件29驅動進行下一次循環。該過程中,位於冷卻流道S1和集液流道S3的冷卻液能夠直接將熱量傳導至機殼11。通過對機殼11進行風冷/水冷等方式,將熱量從機殼11帶走,從而實現對電機10的整體冷卻。
本實施例中的循環流道,只需預先在電機10內部裝入適量的冷卻液(如油液)即可,而無需匯出冷卻液進行外冷,避免了外接液體管路帶來的複雜結構和成本。
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採用冷卻液外循環冷卻的方式進行散熱。例如捨去設置在電機10內的泵組件29和回流流道S4,而是將集液流道S3內的冷卻液引出到外界,通過電機10外的冷卻裝置進行冷卻後重新供應到冷卻流道S1用於電機10冷卻,實現冷卻液持續帶走電機10的熱量的冷卻效果。
參見圖3-圖13,本實施例中,冷卻流道S1包括軸向進液流道S5、環向流道S6和軸向出液流道S7。軸向進液流道S5用於通入冷卻液,例如通入來自回流流道S4的冷卻液。環向流道S6連通軸向進液流道S5和軸向出液流道S7,用於將來自軸向進液流道S5的冷卻液引導至軸向出液流道S7。軸向出液流道S7沿軸向延伸並連通噴淋口S2。
本實施例中,軸向進液流道S5可以為一個或多個,例如圖中示出的,軸向進液流道S5共有三個。環向流道S6也可以是多個,多個環向流道S6沿軸向間隔分佈。
噴淋口S2有多個,多個噴淋口S2分佈於容納空間Q1的上半圓部分。軸向出液流道S7有多個,多個軸向出液流道S7沿周向間隔分佈,並分別 沿軸向對應連通多個噴淋口S2。即多個軸向出液流道S7也分佈在上半圓部分。環向流道S6分別和多個軸向進液流道S5及多個軸向出液流道S7連通,形成在定子鐵芯20和機殼11之間的網狀流道,利於對定子鐵芯20和機殼11之間各處進行均勻冷卻,提高冷卻效果。
上述結構中的冷卻流道S1設計,一方面能夠向噴淋口S2供應冷卻液,實現對定子繞組21的繞組端部27的液冷,另一方面冷卻流道S1也能夠對定子鐵芯20進行液冷,散熱效果好。
本實施例中,軸向出液流道S7沿軸向貫通定子鐵芯20的兩端面,以分別連通兩端的噴淋口S2,此時的定子鐵芯20可參見圖10。
本實施例中,集液流道S3的截面可以為具有較大周向延伸角度(如15-90°)的弧環形,利於容置更多的冷卻液,以及利於收集從噴淋口S2噴淋到繞組端部27後流下的冷卻液。環向流道S6可以沿周向與集液流道S3相交並連通,使得冷卻液除由噴淋口S2噴出外,部分冷卻液也通過環向流道S6流動至集液流道S3,對定子鐵芯20的下半圓部分進行冷卻。集液流道S3沿軸向延伸,並經過兩端的繞組端部27的下方,以收集兩端的噴淋口S2噴淋流下的冷卻液。
本實施例通過對機殼11和定子鐵芯20進行一定的結構設計,來得到上述的冷卻流道S1、噴淋口S2和集液流道S3等冷卻液通道,下面將具體說明。
參見圖10-圖11,本實施例中,定子鐵芯20的外周面開設有多個第一溝槽C1和多個第二溝槽C2,多個第一溝槽C1沿周向間隔分佈,且第一溝槽C1沿軸向貫穿定子鐵芯20的兩端面;多個第二溝槽C2沿周向間隔分佈,且第二溝槽C2沿軸向貫穿定子鐵芯20的兩端面。
其中,第一溝槽C1和第二溝槽C2的截面均可以為半圓形,第一溝槽C1的半徑設置為大於第二溝槽C2的半徑。例如第一溝槽C1的半徑設計為第二溝槽C2的1.5-5倍。
參見圖6-圖9,機殼11包括外周壁30和前端壁31,前端壁31連接於外周壁30的前端,環形臺階部28凸設於前端壁31和外周壁30的交線處。機殼11的第一周面P1開設有第三溝槽C3、第四溝槽C4和第五溝槽C5;第三溝槽C3沿軸向延伸,第四溝槽C4沿軸向延伸,第三溝槽C3和第四溝槽C4沿周向間隔;第五溝槽C5沿環向延伸,並連通第三溝槽C3和第四溝槽C4。第三溝槽C3的截面可以為半圓形,其半徑和第一溝槽C1相等。第四溝槽C4的截面為弧環形。第五溝槽C5的截面可以為半圓形、矩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狀,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各溝槽的形狀、尺寸均可根據需要設置,在此不做限定。
機殼11還開設有貫穿環形臺階部28和前端壁31的第一連通孔K1和第二連通孔K2。第一連通孔K1為圓孔,且半徑等於第一溝槽C1和第三溝槽C3的半徑。第二連通孔K2於第五溝槽C5的截面積相等,且兩者沿軸向投影重合,以使冷卻液流動阻力較小。
在定子鐵芯20組裝於機殼11內時,第三溝槽C3和第一溝槽C1沿徑向對應拼合後形成圓柱狀的孔道,該孔道與第一連通孔K1同軸連通,以形成前述的軸向進液流道S5。多個第二溝槽C2中的至少部分第二溝槽C2的槽口被第一周面P1封閉,以形成前述的軸向出液流道S7。第五溝槽C5被第一周面P1封閉,以形成前述的環向流道S6。第四溝槽C4與定子鐵芯20的外周面P5圍合併同軸連通第二連通孔K2,以形成集液流道S3。回流流道S4一端連通第一連通孔K1、另一端連通第二連通孔K2。
本實施例中,可選地,如圖中示出的,第三溝槽C3共有三個,分佈在機殼11頂部,第一溝槽C1有多於三個,分佈在定子鐵芯20的全圓周上。僅其中三個第一溝槽C1與三個第三溝槽C3對應拼合形成圓柱形的孔;而其餘的第一溝槽C1被機殼11的內周面P4封閉,形成半圓柱形的孔,且這些半圓柱 形的孔兩端分別被臺階面P3和後蓋18封閉,不會向外流出冷卻液,這些半圓柱形的孔也與環向流道S6連通,實現冷卻液進入對定子鐵芯20的冷卻。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溝槽C3的數量也可以是其他數量。
可選地,第一溝槽C1在定子鐵芯20的周向360°範圍內均勻分佈;位於定子鐵芯20的上半圓部分的各個第一溝槽C1的周向兩側附近分別設有一個第二溝槽C2,如此進入到軸向進液流道S5以及其餘第一溝槽C1被第一周面P1封閉後形成的流道均可通過環向流道S6連通至接近的第二溝槽C2限定的軸向出液流道S7上,進而從對應的噴淋口S2噴出,流動路徑短、出液阻力小,利於冷卻液以較快速度從噴淋口S2噴出。
本實施例中,第一溝槽C1和第三溝槽C3的直徑較大、第二溝槽C2的直徑較小,使得整體上看,第一溝槽C1和第三溝槽C3拼合圍成的軸向進液流道S5截面積最大、而第一溝槽C1和第一周面P1圍成的流道的截面積大小其次,第二溝槽C2和第一周面P1圍成的軸向出液流道S7的截面積最小,該流道截面大小不同的設計使得能夠由軸向進液流道S5通入較多冷卻液,這些冷卻液一部分通過環向流道S6和軸向出液流道S7後從噴淋口S2噴出,以冷卻定子鐵芯20的上半圓部分和定子繞組21的繞組端部27,另一部分通過環向流道S6沿環向流動到集液流道S3,以冷卻定子鐵芯20的整個外周面P5的各處,即該流道截面設計合理,冷卻效果好。
定子鐵芯20包括多個沿軸向疊合的矽鋼片(為簡化圖形線條,圖中未示出各矽鋼片的分割線)。一些方案為實現噴油,需對部分矽鋼片進行打孔,以形成噴油通道,這導致需要多套模組來加工不同孔位或有無孔的矽鋼片,增加了製造成本。
本實施例中,圖10和圖11示出的方案,其第一溝槽C1和第二溝槽C2均採用沿軸向貫通定子鐵芯20的形式,使得各個矽鋼片的外周面開設的溝槽的形狀和開設位置相同,如此,僅需一套模具機殼11實現定子鐵芯20所有矽鋼片的加工,節約製造成本。
在另一實施例中,參見圖12和圖13,軸向出液流道S7包括兩個子出液流道S8,兩個子出液流道S8分別從定子鐵芯20的軸向兩端面沿徑向延伸並連通該端最近的環向流道S6和對應的噴淋口S2。,
此時,如圖13所示,第一溝槽C1仍設計為沿軸向貫通定子鐵芯20的兩端面,但是第二溝槽C2設計為包括兩個子溝槽C6,兩個子溝槽C6分別從定子鐵芯20的軸向兩端面沿徑向延伸並連通第五溝槽C5。該設計,兩端的噴淋口S2可以分別由兩端的子溝槽C6實現連通。該定子鐵芯20結構,部分矽鋼片存在子溝槽C6,而另外一些矽鋼片不存在子溝槽C6,因此只需兩套模具即可完成定子鐵芯20的各矽鋼片的加工。
在另一實施例中,參見圖14,定子鐵芯20上的第一溝槽C1沿周向360°範圍均勻分佈,第二溝槽C2也在定子鐵芯20的周向360°範圍內分佈,如圖14中示出的,360°範圍內的各個第一溝槽C1的兩側附近均分佈有第二溝槽C2。通過使第二溝槽C2也在周向360°範圍內分佈,提高了定子鐵芯20的周向均勻性,利於提高定子鐵芯20磁路的均勻性。
下面介紹本實施例提供的回流流道S4和泵組件29。回流流道S4和泵組件29主要用於實現使冷卻液從集液流道S3回流到冷卻流道S1,實現冷卻液循環。
參見圖16-圖18,泵組件29設於齒輪箱室Q2。泵組件29傳動連接齒輪組件15,用於接收齒輪組件15的轉動而驅動冷卻液循環流動。該泵組件29通過齒輪組件15帶動,免去了額外提供泵驅動馬達,減低成本且結構緊湊。
可選地,泵組件29包括泵驅動齒輪33和轉子泵34,轉子泵34可以採用擺線轉子泵,泵驅動齒輪33嚙合於齒輪組件15,例如嚙合配合於第二齒輪26,用於在齒輪組件15帶動下轉動。轉子泵34連接於泵驅動齒輪33。
在其他實施例中,泵組件29也可以設置在其他位置,例如設置在容納空間Q1中,在此不做限定。
本實施例中的電機10還包括流道板35。流道板35貼合連接於機殼11的前端面P9,前端面P9為機殼11朝向前蓋14的表面。流道板35和機殼11之間限定回流流道S4,回流流道S4一端連通冷卻流道S1(例如連通冷卻流道S1的軸向進液流道S5)、另一端通過轉子泵34連通集液流道S3。
可選地,機殼11的前端面P9內凹形成圓形槽C7,流道板35蓋合圓形槽C7。轉子泵34包括內轉子36、外轉子37和連接軸38。外轉子37配合於圓形槽C7,內轉子36配合於外轉子37之內。連接軸38穿過流道板35,且一端連接內轉子36、另一端連接泵驅動齒輪33,用於將泵驅動齒輪33的轉動傳遞給內轉子36。本實施例中,泵驅動齒輪33與連接軸38通過型面傳遞扭矩並由一螺母39軸向鎖緊。該結構中,機殼11和流道板35連接兼做轉子泵34的泵殼,內轉子36和外轉子37容置在機殼11和流道板35之間的圓形槽C7內,結構緊湊,免去了額外設置的轉子泵34泵殼帶來的尺寸增大。因此,該設計利於減小尺寸和零件數量,降低成本。
本實施例中,流道板35朝向機殼11的表面為流道面P10,流道面P10開設有流道槽C10,機殼11的前端面P9蓋合流道槽C10以形成回流流道S4。
流道槽C10包括第一流道槽C11、第二流道槽C12和第三流道槽C13。第一流道槽C11一端(定義為第一端D3)連通集液流道S3、另一端(定義為第二端D4)沿軸向對應並連通轉子泵34的低壓腔。第三流道槽C13位於第一流道槽C11上方,並連通冷卻流道S1,例如圖中示出的第三流道槽C13呈圓弧形,其延伸範圍覆蓋前述三個軸向進液流道S5和對應的第一連通孔K1,以使流入第三流道槽C13的冷卻液能夠分別進入三個軸向進液流道S5。第二流道槽C12一端(定義為第三端D5)沿軸向對應並連通轉子泵34的高壓腔、另一端(定義為第四端D6)連通第三流道槽C13。
如此,轉子泵34運行時將使其低壓腔通過第一流道槽C11抽吸冷卻液,高壓腔通過第二流道槽C12向第三流道槽C13泵出冷卻液,進而使冷卻液進入冷卻流道S1用於冷卻。
可選地,轉子泵34設置位置較低,其低壓腔一側朝下,高壓腔一側朝上,第一流道槽C11一端直接延伸貫穿流道板35的下端邊緣,以連通下方的集液流道S3。並且,電機10內的冷卻液具有足夠的量,使得儲存在集液流道S3的冷卻液的液面高度高於第一流道槽C11的第一端D3的高度,確保轉子泵34運行時能夠抽入冷卻液,避免空轉影響冷卻液循環。
該方案通過轉子泵34實現豎向向上抽吸冷卻液,使得進入冷卻流道S1的冷卻液具備一定的重力勢能,利於冷卻液通過冷卻流道S1從噴淋口S2向下噴淋至定子繞組21的繞組端部27之上。
本實施例中,流道板35開設有潤滑流道S10,潤滑流道S10一端連通回流流道S4、另一端對應齒輪組件15,用於將來自回流流道S4的部分冷卻液引流至齒輪組件15,以潤滑齒輪組件15。可選地,潤滑流道S10的出口位於齒輪組件15的上方,以使冷卻液從上到下噴淋到齒輪組件15上。例如,本實施例中,潤滑流道S10設置在對應第三流道槽C13的位置,其位置較高,且在齒輪組件15的上方,因此由潤滑流道S10流出的冷卻液可向下淋在齒輪組件15上,對齒輪組件15進行噴淋潤滑和/或冷卻。可選地,潤滑流道S10設置為從流道板35與流道面P10相背的表面貫穿至第三流道槽C13的通孔,以便進入第三流道槽C13的冷卻液除進入冷卻流道S1外,還有一部分從潤滑流道S10噴出。通過控制潤滑流道S10的大小,可以調節流入冷卻流道S1的冷卻液和流至潤滑流道S10的冷卻液的量的比例。
為同時實現潤滑和冷卻,該冷卻液可採用具有潤滑和冷卻功能的油。
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潤滑流道S10以噴淋潤滑的方式對齒輪組件15進行潤滑,使齒輪組件15無需浸泡在冷卻液/潤滑液中,齒輪組件15轉動時無需克服所浸泡的冷卻液/潤滑液的流體阻力,使齒輪組件15傳動效率更高。
綜合以上描述,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電機10結構緊湊合理、製造和結構成本低、且冷卻效果好。
配合參見圖19,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動載具100,具體為一種電動二輪摩托車100a,其包括載具主體101和電機10。電機10可以用作該電動載具100的驅動電機,例如通過皮帶傳動連接至電動載具100的車輪102。該電動載具100採用前述電機10,電機10結構緊湊、冷卻效果好,能夠適應較惡劣的運轉和發熱工況。
配合參見圖20,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動載具100,具體為一種電動汽車100b,其採用前述的電機10作為驅動電機,可用於驅動其中一個或多個車輪102。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以上較佳實施方式對本申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申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都不應脫離本申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
11:機殼
12:定子組件
13:轉子軸組件
14:前蓋
15:齒輪組件
16:輸出軸
17:主殼
18:後蓋
20:定子鐵芯
22:轉子組件
23:轉子軸
24:軸承
27:繞組端部
29:泵組件
33:泵驅動齒輪
34:轉子泵
35:流道板
C8:斜槽
Q1:容納空間
Q2:齒輪箱室
Q3:環形空間
S2:噴淋口
S3:集液流道
S6:環向流道

Claims (28)

  1. 一種電機,包括機殼和定子組件,其中:所述機殼具有容納空間;所述定子組件連接於所述機殼並容置於所述容納空間;所述定子組件包括定子鐵芯和定子繞組,所述定子繞組連接於所述定子鐵芯;所述定子鐵芯配合於所述機殼的內周面,且所述定子鐵芯的外周面和所述機殼之間限定冷卻流道;所述定子繞組具有沿軸向伸出所述定子鐵芯的繞組端部;所述機殼開設有噴淋口,所述噴淋口一端連通所述冷卻流道、另一端對應於所述繞組端部的外周,用於使來自所述冷卻流道的冷卻液噴淋至所述繞組端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機殼的內周面包括第一周面、第二周面和臺階面,所述第一周面和所述第二周面沿所述機殼的軸向錯開,且所述第二周面相對所述第一周面沿徑向向內側偏移,所述臺階面連接於所述第一周面和所述第二周面之間;所述定子鐵芯貼合於所述第一周面並沿軸向抵頂所述臺階面,所述繞組端部對應於所述第二周面;所述噴淋口一端貫通至所述臺階面並連通所述冷卻流道、另一端貫通至所述第二周面並對應所述繞組端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第二周面和所述臺階面限定環形臺階部,所述環形臺階部開設有斜槽,所述斜槽傾斜地貫通所述臺階面和所述第二周面;所述定子鐵芯的端面和所述斜槽共同圍成所述噴淋口;所述冷卻流道連通所述斜槽位於所述臺階面的開口。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電機,其中: 所述斜槽包括槽底面和連接於所述槽底面兩側的兩槽側面;所述槽底面為與所述機殼的軸線傾斜相交的斜面。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噴淋口有多個,多個所述噴淋口間隔分佈於所述環形臺階部的上半圓部分。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噴淋口具有連通所述冷卻流道的入口端和對應所述繞組端部的出口端,所述噴淋口為從所述入口端到所述出口端開口變大的擴口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入口端沿軸向連通所述冷卻流道,所述出口端沿徑向對應所述繞組端部。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分別設有所述繞組端部,所述冷卻流道的軸向兩端分別連通有所述噴淋口,兩端的所述噴淋口分別對應兩端的所述繞組端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機殼包括主殼和後蓋,所述後蓋可拆卸地連接於所述主殼,並與所述主殼共同圍成所述容納空間;所述定子鐵芯配合於所述主殼內;所述後蓋朝向所述主殼的一側設有內凹形成的環形空間,靠近所述後蓋一端的所述繞組端部伸入所述環形空間內;靠近所述後蓋一端的所述噴淋口開設於所述後蓋,並貫穿至所述環形空間的周面,以對應伸入所述環形空間的所述繞組端部。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冷卻流道包括軸向進液流道、環向流道和軸向出液流道;所述軸向進液流道用於通入冷卻液;所述環向流道連通所述軸向進液流道和所述軸向出液流道,用於將來自所述軸向進液流道的冷卻液引導至所述軸向出液流道; 所述軸向出液流道沿軸向延伸並連通所述噴淋口。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噴淋口有多個,多個所述噴淋口分佈於所述容納空間的上半圓部分;所述軸向出液流道有多個,多個所述軸向出液流道沿周向間隔分佈,並分別沿軸向對應連通多個所述噴淋口。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分別設有所述繞組端部,所述冷卻流道的軸向兩端分別連通有所述噴淋口,兩端的所述噴淋口分別對應兩端的所述繞組端部;所述軸向出液流道沿軸向貫通所述定子鐵芯的兩端面,以分別連通兩端的所述噴淋口;或者,所述軸向出液流道包括兩個子出液流道,兩個所述子出液流道分別從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面沿徑向延伸並連通所述環向流道和對應的所述噴淋口。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電機還開設有集液流道,所述集液流道位於所述繞組端部的下方,用於收集從所述噴淋口噴淋至所述繞組端部後流下的冷卻液;所述集液流道沿軸向延伸,並經過兩端的所述繞組端部的下方;所述環向流道與所述集液流道相交並連通;所述電機還設置有回流流道,所述回流流道一端連通所述集液流道、另一端連通所述軸向進液流道;所述電機還包括泵組件,所述泵組件設置於所述回流流道,用於將來自所述集液流道的冷卻液通過所述回流流道驅動至所述軸向進液流道。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定子鐵芯的外周面開設有多個第一溝槽和多個第二溝槽,多個所述第一溝槽沿周向間隔分佈,且所述第一溝槽沿軸向貫穿所述定子鐵芯的兩端面;多個所述第二溝槽沿周向間隔分佈; 所述機殼的內周面包括第一周面、第二周面和臺階面,所述第一周面和所述第二周面沿所述機殼的軸向錯開,且所述第二周面相對所述第一周面沿徑向向內側偏移,所述臺階面連接於所述第一周面和所述第二周面之間;所述定子鐵芯貼合於所述第一周面並沿軸向抵頂所述臺階面,所述繞組端部對應於所述第二周面;所述噴淋口一端貫通至所述臺階面並連通所述冷卻流道、另一端貫通至所述第二周面並對應所述繞組端部;所述第二周面和所述臺階面限定環形臺階部,所述環形臺階部開設有斜槽,所述斜槽傾斜地貫通所述臺階面和所述第二周面;所述定子鐵芯的端面和所述斜槽共同圍成所述噴淋口;所述冷卻流道連通所述斜槽位於所述臺階面的開口;所述機殼包括外周壁和前端壁,所述前端壁連接於所述外周壁的前端,所述環形臺階部凸設於所述前端壁和所述外周壁的交線處;所述機殼的所述第一周面開設有第三溝槽、第四溝槽和第五溝槽;所述第三溝槽沿軸向延伸,所述第四溝槽沿軸向延伸,所述第三溝槽和所述第四溝槽沿周向間隔;所述第五溝槽沿環向延伸,並連通所述第三溝槽和所述第四溝槽;所述機殼還開設有貫穿所述環形臺階部和所述前端壁的第一連通孔和第二連通孔;所述第三溝槽和所述第一溝槽沿徑向對應拼合後與所述第一連通孔同軸連通,以形成所述軸向進液流道;多個所述第二溝槽中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溝槽的槽口被所述第一周面封閉,以形成所述軸向出液流道;所述第五溝槽被所述第一周面封閉,以形成所述環向流道;所述第四溝槽與所述定子鐵芯的外周面圍合併同軸連通所述第二連通孔,以形成所述集液流道;所述回流流道一端連通所述第一連通孔、另一端連通所述第二連通孔。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機,其中: 所述第一溝槽在所述定子鐵芯的周向360°範圍內均勻分佈;位於所述定子鐵芯的上半圓部分的各個所述第一溝槽的周向兩側附近分別設有一個所述第二溝槽。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第二溝槽沿軸向貫穿所述定子鐵芯的兩端面。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定子鐵芯包括多個沿軸向疊合的矽鋼片;各個所述矽鋼片的外周面開設的溝槽的形狀和開設位置相同,以使疊合形成的所述定子鐵芯的外周面形成所述第一溝槽和所述第二溝槽。
  18.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第二溝槽包括兩個子溝槽,兩個所述子溝槽分別從所述定子鐵芯的軸向兩端面沿徑向延伸並連通所述第五溝槽。
  1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噴淋口位於所述繞組端部的上方;所述電機還開設有集液流道,所述集液流道位於所述繞組端部的下方,用於收集從所述噴淋口噴淋至所述繞組端部後流下的冷卻液;所述電機還設置有回流流道,所述回流流道連通於所述集液流道和所述冷卻流道之間;所述電機還包括泵組件;所述泵組件設置於所述回流流道,用於將來自所述集液流道的冷卻液通過所述回流流道驅動至所述冷卻流道,以實現冷卻液循環。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電機還包括:轉子軸組件,所述轉子軸組件包括轉子組件和轉子軸,所述轉子軸可轉動地連接於所述機殼;所述轉子組件固定連接於所述轉子軸,並與所述定子組件對應,用於受驅帶動所述轉子軸轉動; 前蓋,所述前蓋連接於所述機殼,並和所述機殼共同圍成齒輪箱室;輸出軸,可轉動地支撐於所述前蓋和所述機殼;齒輪組件,設置於所述齒輪箱室,並傳動連接於所述轉子軸和所述輸出軸之間,用於將所述轉子軸的動力傳遞至所述輸出軸。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泵組件設於所述齒輪箱室;所述泵組件傳動連接所述齒輪組件,用於接收所述齒輪組件的轉動而驅動冷卻液循環流動。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泵組件包括泵驅動齒輪和轉子泵,所述泵驅動齒輪嚙合於所述齒輪組件,用於在所述齒輪組件帶動下轉動;所述轉子泵連接於所述泵驅動齒輪。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電機還包括:流道板,貼合連接於所述機殼的前端面,所述前端面為所述機殼朝向所述前蓋的表面,且所述流道板和所述機殼之間限定所述回流流道,所述回流流道一端連通所述冷卻流道、另一端通過所述轉子泵連通所述集液流道。
  24. 如請求項23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機殼的前端面內凹形成圓形槽,所述流道板蓋合所述圓形槽;所述轉子泵包括內轉子、外轉子和連接軸;所述外轉子配合於所述圓形槽,所述內轉子配合於所述外轉子之內;所述連接軸穿過所述流道板,且一端連接所述內轉子、另一端連接所述泵驅動齒輪,用於將所述泵驅動齒輪的轉動傳遞給所述內轉子。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流道板朝向所述機殼的表面為流道面,所述流道面開設有流道槽,所述機殼的前端面蓋合所述流道槽以形成所述回流流道;所述流道槽包括第一流道槽、第二流道槽和第三流道槽; 所述第一流道槽一端連通所述集液流道、另一端連通所述轉子泵的低壓腔;所述第三流道槽位於所述第一流道槽上方,並連通所述冷卻流道;所述第二流道槽一端連通所述轉子泵的高壓腔、另一端連通所述第三流道槽。
  26. 如請求項23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流道板開設有潤滑流道,所述潤滑流道一端連通所述回流流道、另一端對應所述齒輪組件,用於將來自所述回流流道的部分冷卻液引流至所述齒輪組件,以潤滑所述齒輪組件。
  27. 如請求項26所述的電機,其中:所述潤滑流道的出口位於所述齒輪組件的上方,以使所述冷卻液從上到下噴淋到所述齒輪組件上。
  28. 一種電動載具,其包括:載具主體;如請求項1至27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機,所述電機設置於所述載具主體。
TW112210936U 2023-10-11 2023-10-11 電機及電動載具 TWM653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10936U TWM653454U (zh) 2023-10-11 2023-10-11 電機及電動載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10936U TWM653454U (zh) 2023-10-11 2023-10-11 電機及電動載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3454U true TWM653454U (zh) 2024-04-01

Family

ID=9161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10936U TWM653454U (zh) 2023-10-11 2023-10-11 電機及電動載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534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42833B2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WO2019091351A1 (zh) 电机、动力总成、动力设备及电机冷却方法
EP3923448B1 (en) Stator core, housing, motor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WO2022121549A1 (zh) 一种三合一油冷电驱动结构
JP7366245B2 (ja) 油水二重冷却の電気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新エネルギー自動車
US11502579B2 (en) Motor unit comprising oil flow passages
CN109538743A (zh) 一种水冷电机前轴承油润滑机构和电机驱动总成
CN111697743A (zh) 双冷却总成
CN112271876A (zh) 一种油冷电机
CN210327287U (zh) 一种电机及车辆
CN215009877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永磁电机驱动装置
CN110808659A (zh) 一种电驱动总成
TW202222026A (zh) 電動機、驅動裝置
US20220006349A1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TWM653454U (zh) 電機及電動載具
TWM653453U (zh) 電機及電動載具
TW202406274A (zh) 電機及電動載具
TW202406273A (zh) 電機及電動載具
CN114421678A (zh) 一种转子总成、电机以及车辆
CN113675980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驱动电机、动力总成
CN112865397A (zh) 一种电机冷却油路结构
JPS61170254A (ja) 液冷モ−タ
CN207368821U (zh) 油冷电机及其应用的油冷***
JP2017123761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213585387U (zh) 一种油冷电机喷油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