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51140U -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 Google Patents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1140U
TWM651140U TW112209775U TW112209775U TWM651140U TW M651140 U TWM651140 U TW M651140U TW 112209775 U TW112209775 U TW 112209775U TW 112209775 U TW112209775 U TW 112209775U TW M651140 U TWM651140 U TW M65114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annular member
cover
cap
annu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9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菊池章吾
村田雄志
Original Assignee
皇冠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膳魔師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皇冠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膳魔師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皇冠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9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51140U/zh
Publication of TWM6511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1140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提供能確保飲料的易飲用性,同時達到緊湊化。 [解決手段]帽蓋組件安裝於上部開口的容器本體的口頸部,該帽蓋組件具備:帽蓋本體,具有與該容器本體之內部連通的液體流通口;環狀構件,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的上側;以及蓋體,覆蓋所述液體流通口。所述帽蓋本體具有可供所述液體流通口設置的口形成構件,該口形成構件具有周壁部,該周壁部自形成有所述通液口的底壁部向上側豎立而呈筒狀。該周壁部的前端部比其他部分更突出至上側。所述蓋體具有從蓋體的蓋頂壁部凹陷的凹狀或溝狀的收納凹部。在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下,所述環狀構件的至少一部份收納於所述收納凹部;該收納狀態係所述環狀構件的下表面與所述蓋頂壁部呈相對向。該環狀構件具有當該環狀構件處於收納狀態時位於最前側的環狀前端部,所述收納凹部具有可供所述環狀前端部設置的前端設置部,所述周壁部的前端部與所述前端設置部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

Description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以往,已知一種帽蓋組件,做為栓塞體能夠通過螺合的方式,拆裝自如地安裝於上部開口的容器本體的口頸部。於帽蓋組件,有可供勾掛於手等之環狀的環狀構件(手柄一部分),透過絞鏈能夠以可旋動自如的方式進行安裝(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此外,已公開有環狀構件能以固定(一體化)狀態立設於帽蓋組件之蓋體的設計(例如,非專利文獻1參考)。 有了這樣的環狀構件,可以通過手指穿過環狀構件,或將環狀構件掛在卡扣上,而可在不握住容器本體的情況下攜帶飲料容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20-83331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 [新聞發佈] 虎牌客製瓶  新系列 MCZ型 2021年7月6日(星期二)發售」,[online],2021年7月6日,虎牌熱水瓶株式會社,[2021年7月6日檢所],網址<URL:https://www.tiger.jp/news/press_release/pr_210706_01.html>」
[創作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非專利文獻1中,當環狀構件被固定在蓋體上並向上側立起時,由於上下方向的尺寸會變得較大,如果將飲料容器放入包包中攜帶,可能會造成不便。就這點來說,如專利文獻1所述,如果環狀構件可以自由地繞著絞鏈旋動,就可以使環狀構件成為摺疊狀態(收納狀態),從而抑制上下方向的尺寸的龐大化,進而更容易實現緊湊化,提高了便利性。
然而,就一邊確保環狀構件的強度,一邊抑制而縮小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突伸出於帽蓋組件的上側的尺寸這點尚有改善空間。此外,在抑制環狀構件對帽蓋組件外觀設計性的影響方面,亦存在改進的空間。
本創作是基於上述情況而設計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一邊使環狀構件可繞著絞鏈旋動自如而提高便利性,一邊能抑制而縮小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突伸出於帽蓋組件的上側的尺寸。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創作的態樣1] 一種帽蓋組件,可安裝在上部開有開口的容器本體之口頸部,該帽蓋組件包含: 帽蓋本體,用以閉塞所述容器本體的上部開口部,並具有與所述容器本體之內部連通的液體流通口; 環狀構件,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之上側; 絞鏈,以使所述環狀構件能繞著絞鏈中心軸自由旋動的方式,將所述環狀構件連結至所述帽蓋本體; 蓋體,於上下方向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與所述環狀構件之間,並覆蓋所述液體流通口,在被往所述絞鏈中心軸之開放方向賦予勢能的狀態下,透過所述絞鏈以旋動自如的方式連結所述帽蓋本體; 所述帽蓋本體具有可供所述液體流通口設置的口形成構件, 所述口形成構件具有底壁部及周壁部,該底壁部形成有所述液體流通口、該周壁部係自所述底壁部朝上側豎立而呈筒狀, 所述周壁部中前端部較其他部分更突出於上側, 所述蓋體具有收納凹部,該收納凹部係自所述蓋體的蓋頂壁部凹陷而呈凹狀或溝狀, 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下,所述環狀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收納於所述收納凹部,且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係所述環狀構件的下表面與所述蓋頂壁部呈相對向, 所述環狀構件具有當所述環狀構件被設為所述收納狀態時位於最前側的環狀前端部, 所述收納凹部具有可供所述環狀前端部設置的前端設置部, 所述周壁部的前端部與所述前端設置部係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
[本創作的態樣2] 一種帽蓋組件,可安裝在上部開有開口的容器本體之口頸部,該帽蓋組件包含: 帽蓋本體,用以閉塞所述容器本體的上部開口部,並具有與所述容器本體之內部連通的液體流通口; 環狀構件,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之上側; 絞鏈,以使所述環狀構件能繞著絞鏈中心軸自由旋動的方式,將所述環狀構件連結至所述帽蓋本體; 蓋體,於上下方向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與所述環狀構件之間,並覆蓋所述液體流通口,在被往所述絞鏈中心軸之開放方向賦予勢能的狀態下,透過所述絞鏈以旋動自如的方式連結所述帽蓋本體; 所述蓋體具有收納凹部,該收納凹部係自所述蓋體的蓋頂壁部凹陷而呈凹狀或溝狀, 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下,所述環狀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收納於所述收納凹部,且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係所述環狀構件的下表面與所述蓋頂壁部呈相對向, 所述帽蓋組件被設為所述收納狀態時,所述環狀構件的上表面係設置為與所述蓋體的所述蓋頂壁部連續,所述環狀構件的外周面係設置為與所述蓋體的蓋周壁部連續。
[本創作的態樣3] 如態樣2所述的帽蓋組件,所述環狀構件的下表面,被設為形狀仿效與所述下表面呈相對向的所述蓋體的所述蓋頂壁部的形狀。
[本創作的態樣4] 一種飲料容器,包含:如態樣1或2所述的帽蓋組件; 以及安裝了所述帽蓋組件的所述容器本體。
[創作的效果] 根據本創作的所述態樣,本創作提供的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一邊使環狀構件可繞著絞鏈旋動自如而提高便利性,一邊能抑制而縮小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突伸出於帽蓋組件的上側的尺寸。
[第一實施型態] 就本創作的第一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A以及具有該組件的飲料容器1A,參考圖1至圖9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會將帽蓋組件3A單稱為帽蓋,或者將飲料容器1A單稱為容器。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A具有帽蓋組件3A、以及包含帽蓋組件3A的有底筒狀的容器本體2A。帽蓋組件3A藉由螺合以拆裝自如地方式安裝在容器本體2A的口頸部2c。
帽蓋組件3A具有包含帽蓋本體9、內塞部10、防水襯墊14、環狀構件11、以及絞鏈12。帽蓋本體9係呈包含頂壁(頂端壁)之筒狀亦即有底筒狀。內塞部10固定於帽蓋本體9。防水襯墊14用以密封容器本體2A與帽蓋本體9之間。絞鏈12可使環狀構件11以繞著絞鏈中心軸A自由旋動的方式連結至帽蓋本體9。
帽蓋組件3A及容器本體2A是以帽蓋組件3A的中心軸C為中心相互同軸設置。
在本實施形態中,將中心軸C延伸的方向稱為上下方向。在上下方向中,將從容器本體2A的底面部2a往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方向稱為上側,將從頂壁部9b往底面部2a的方向稱為下側。
將與中心軸C垂直的方向稱為徑方向。在徑方向中,將靠近中心軸C的方向稱為徑方向內側或單稱為內側,將遠離中心軸C的方向稱為徑方向外側或單稱為外側。
再者,在徑方向上,稱通過絞鏈12與中心軸C的方向為前後方向。在前後方向,稱從絞鏈12朝向中心軸C的方向為前側,稱從中心軸C朝向絞鏈12的方向為後側。
此外在徑方向中,稱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為左右方向。如圖2所示,將飲料容器1A設為正立姿勢,亦即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朝向鉛直方向的上方,而從前側觀看飲料容器1A時,左右方向中,朝向左的方向稱為左側,朝向右的方向稱為右側。此外,將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朝向鉛直下方的姿勢,稱之為倒立姿勢。
稱以中心軸C為周轉的方向為周方向。周方向相當於帽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螺合的方向(螺合方向)。如圖1所示,周方向的其中一側T1相當於螺合方向的拴緊側,周方向的另一側T2相當於螺合方向的鬆開側(螺合解除方向)。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有時稱周方向的其中一側T1為周方向的拴緊側T1,周方向的另一側T2為周方向的鬆開側T2。
更詳細而言,自飲料容器1A的上側觀察得俯視角中,周方向的其中一側(拴緊側)T1是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周方向的另一側(鬆開側)T2是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逆時針方向。
此外,中心軸C既是帽蓋組件3A的中心軸,也是飲料容器1A的口頸部2c的中心軸。中心軸C,與絞鏈中心軸A有所區別,也可以稱為帽蓋中心軸C或容器中心軸C。
絞鏈12的絞鏈中心軸A設置在較中心軸C更靠後側的位置。中心軸C及絞鏈中心軸A位於彼此相互呈扭轉的位置。
稱絞鏈中心軸A延伸的方向為絞鏈軸方向。絞鏈軸方向相當於左右方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右側,另一側則相當於左側。
絞鏈中心軸A延伸在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未圖示的虛擬圓的切線方向。因此,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周方向的拴緊側T1,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則相當於周方向的鬆開側T2(參見圖6)。
稱與絞鏈中心軸A正交的方向為絞鏈徑方向。絞鏈徑方向中,接近絞鏈中心軸A的方向被稱為絞鏈徑方向的內側,遠離絞鏈中心軸A的方向被稱為絞鏈徑方向的外側。稱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而周轉的方向為絞鏈周方向。
如圖2所示,飲料容器1A透過具有真空絕熱結構的容器本體2A,能夠保溫或保冷被容納在該容器本體2A中的飲料(液態的內容物,液體)。容器本體2A為上部開有開口之有底筒狀。然而,容器本體2A中也可以容納飲料之外的內容物。
具體地,該容器本體2A是具有例如以不鏽鋼等製成的有底筒狀的外容器4及內容器5,並且在將內容器5收納在外容器4內部的狀態下,將它們的口部相互接合,形成雙重結構的容器。
此外,在外容器4及內容器5之間設置有真空絕熱層6。真空絕熱層6的形成方式,例如可以在減壓為高度真空(抽真空)的腔室內,堵塞設置在外容器4的底面中央部的排氣孔。
容器本體2A具有:底面部2a,呈大致圓板狀;主體部2b,呈大致圓筒狀且下端部與底面部2a的外周部連接;以及口頸部2c,設置在主體部2b上側且較主體部2b更為縮徑。
口頸部2c的內周部較主體部2b的內周面更為縮徑。口頸部2c的上端部做為容器本體2A的上部開口部2d,開口為圓形。如圖3所示,口頸部2c具有陰螺紋部7、懸伸部8、以及肩部2e。
陰螺紋部7設置在口頸部2c的內周部。 懸伸部8設置在口頸部2c的內周部,位於較陰螺紋部7更為下側。懸伸部8從口頸部2c的內周面向徑方向內側突出,並且於周方向的全周整圈地延伸。懸伸部8呈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在口頸部2c突出於最內側。
肩部2e設置在口頸部2c的外周部。肩部2e係呈隨著越往上側越縮徑的錐狀。在口頸部2c中,位於較肩部2e更上側的部分係呈於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
而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A如圖1所示,呈整體大致圓筒狀的外觀形狀,而針對飲料容器1A的外觀形狀並無特別限制,可以根據尺寸或設計等施以適當變更。此外,容器本體2A、帽蓋本體9以及環狀構件11的各外表面(表面),亦可施加塗裝或印刷等。
如圖3及圖4所示,帽蓋組件3A安裝於容器本體2A的口頸部2c,構成用以封閉容器本體2A的上部開口部2d的栓體。其中圖3為顯示帽蓋組件3A的環狀構件11之收納狀態的剖面視圖,而圖4為顯示帽蓋組件3A的環狀構件11之開放狀態的剖面視圖。圖3及圖4皆為顯示與中心軸C平行(包含中心軸C)的縱向剖面視圖。
在本實施形態中,圖3所示的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表示環狀構件11的一種姿勢,係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與帽蓋本體9的後述的頂壁部9b兩者呈相對向。此外,圖4所示的環狀構件11的開放狀態,表示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被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而開啟(被開放),且環狀構件11成為可以被使用者握持的環狀構件11之其他姿勢(即環狀構件11做為手柄而發揮功能的姿勢)。在環狀構件11的開放狀態中,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與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不呈相對向。
帽蓋本體9係用以閉塞容器本體2A的上部開口部2d的構件。帽蓋本體9係例如由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製成。帽蓋本體9具有周壁部9a及頂壁部9b。
周壁部9a呈筒狀,以連續於容器本體2A的主體部2b的方式於上下方向延伸。具體上,本實施形態中,周壁部9a為隨著越朝上側越縮徑的錐形筒狀。周壁部9a自徑方向外側於周方向全周整圈地包圍口頸部2c的外周部。周壁部9a的下端自上側覆蓋肩部2e。
頂壁部9b連接於周壁部9a的上端部,從上側覆蓋容器本體2A的上部開口部2d。頂壁部9b係呈在與中心軸C垂直方向擴展之大致板狀。頂壁部9b與上部開口部2d之間於上下方向設有間隙。
頂壁部9b具有外周槽(收納凹部)9c。外周槽9c設置於頂壁部9b的外周部。外周槽9c比頂壁部9b中除外周槽9c以外的部分更凹陷至下側,並沿著周方向延伸。外周槽9c呈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外周槽9c在俯視角中呈大致多邊形,本實施形態中,呈大致矩形。但本創作不限於此。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外周槽9c在俯視角中亦可呈大致圓形。外周槽9c位於帽蓋本體9的上端外周部,朝上側及徑方向外側開口。 亦即,帽蓋本體9具有從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凹陷的呈凹狀或溝狀的收納凹部,本實施形態中,該收納凹部為外周槽9c。
如圖3及圖4所示,在與中心軸C平行之縱剖面視圖中,外周槽9c的壁面(溝的內壁)隨著越往徑方向外側而越朝下側延伸。具體上,本實施形態中,外周槽9c在該縱剖面視圖中呈凹曲線狀。亦即,外周槽9c的壁面呈凹曲面狀。然而,本創作不限定於此例,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外周槽9c(的壁面)亦可以具有面向徑方向外側的呈大致圓筒面狀的側壁、以及面向上側的呈大致平面狀的底壁。
內塞部10由例如聚丙烯(PP)等的耐熱性樹脂製成。將內塞部10與帽蓋本體9形成為一體而閉塞上部開口部2d。如圖3所示,內塞部10呈有底圓筒狀,並透過熔接等方式一體地安裝在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下表面。內塞部10設置在容器本體2A的口頸部2c內。內塞部10的內部設置有絕熱材料S。而亦可使內塞部10的內部成為空氣層以取代絕熱材料S。
內塞部10具有陽螺紋部13及凸緣部10a。 陽螺紋部13設置在內塞部10的外周面。在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A中,藉由陽螺紋部13與陰螺紋部7的螺合,內塞部10(帽蓋組件3A)可拆裝自如地安裝在容器本體2A。
凸緣部10a從內塞部10的下端部向徑方向外側突出,且於周方向的全周整圈地延伸。凸緣部10a設置在懸伸部8的內側,並在徑方向上與懸伸部8呈相對向。
防水襯墊14安裝在內塞部10的外周部。防水襯墊14是環狀的密封構件,用於密封容器本體2A及內塞部10之間。防水襯墊14是由例如矽膠等具有耐熱性的橡膠或彈性構件製成。防水襯墊14的內周部,在周方向的全周整圈地設有向徑方向外側凹陷的內周凹部14a。防水襯墊14之內周凹部14a嵌入至凸緣部10a,藉此防水襯墊14被安裝在內塞部10。
在防水襯墊14的外周面,彈性凸緣部14b朝徑方向外側突出設置。彈性凸緣部14b設置在防水襯墊14的外周部,並在周方向之全周整圈地延伸。彈性凸緣部14b於上下方向並列設置有兩個。當帽蓋組件3A安裝到容器本體2A時,彈性凸緣部14b會一邊彈性形變一邊成為與容器本體2A的懸伸部8全周整圈密合的狀態。藉此,防水襯墊14能夠水密封地密封懸伸部8(容器本體2A)與內塞部10(帽蓋組件3A)之間。
透過拉伸防水襯墊14自身以使其彈性形變,可從凸緣部10a將防水襯墊14移除。藉此,帽蓋組件3A及防水襯墊14可以分開清洗,以保持防水襯墊14與內塞部10之間的衛生。
而防水襯墊14,不僅限於上述的形狀。例如,彈性凸緣部14b的數量,不限於上述的兩個,也可以設計為一個或者三個以上。此外,防水襯墊14並不限於上述設置有彈性凸緣部14b的構造,其形狀等可以施予適當變更。
內塞部10、絕熱材料S以及防水襯墊14,分別可以視為帽蓋本體9的構成要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帽蓋本體9還包含內塞部10、絕熱材料S、及防水襯墊14。
在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A中,從上部開口部2d將內塞部10嵌入至容器本體2A之內側的狀態開始,如圖1及圖5所示,藉由使帽蓋本體9(帽蓋組件3A)相對於容器本體2A朝周方向的其中一側(拴緊側)T1旋轉,可以藉由陰螺紋部7與陽螺紋部13的螺合將帽蓋組件3A安裝至容器本體2A。 此外,自帽蓋組件3A被安裝於容器本體2A的狀態,將帽蓋本體9(帽蓋組件3A)相對於容器本體2A向周方向的另一側(鬆開側)T2旋轉,藉此解除陰螺紋部7與陽螺紋部13的螺合,而可將帽蓋組件3A從容器本體2A拆下。
環狀構件11由例如聚丙烯(PP)等耐熱性塑膠製成。環狀構件11為以中心軸C為中心之環狀。環狀構件11呈大致多角形,在本實施形態中,呈大致四角形。但本創作不限於此,環狀構件11也可以呈大致圓形,雖未特別加以圖示,環狀構件11也可以改稱為手柄等。
如圖3所示,環狀構件11設置在帽蓋本體9的上側。具體上,在圖3所示的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中,環狀構件11設置在頂壁部9b上,更詳細地說,環狀構件11係設置在頂壁部9b的外周部上,亦即外周槽9c上。環狀構件11中的至少下側部分被容置在外周槽9c內。亦即,在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下,環狀構件11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納在外周槽(收納凹部)9c內。
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為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被設為形狀仿效與該下表面11a呈相對向的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形狀。亦即,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被設為形狀仿效與下表面11a呈相對向的外周槽9c的槽的形狀。具體上,在圖3所示的縱剖面視圖中,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隨著越往徑方向內側而越朝上側延伸。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在該縱切面視圖中呈凸曲線狀。亦即,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呈凸曲面狀。但本創作不限於此,雖然未特別加以圖示,環狀構件11亦可具有面朝下側的大致平面狀的下表面、以及面朝徑方向內側的大致圓筒面狀的內周面。
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的內周部與外周槽9c面向徑方向外側的壁面呈相對向。環狀構件11的內周部與外周槽9c的上述壁面之間,彼此嵌合。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環狀構件11及外周槽9c分別為多角形,因此該些嵌合使環狀構件11與外周槽9c在周方向上無法相對地旋動。
環狀構件11的外周面11b,隨著越往上側而越往徑方向內側延伸。亦即,環狀構件11的外周面11b,成為隨著越往上側越縮徑的錐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當環狀構件11被設為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11的外周面11b會設置為以連續於帽蓋本體9的周壁部9a的外周面(形成連續的一個面)的方式,與周壁部9a大致切齊。亦即,環狀構件11的外周面11b設置為連續於帽蓋本體9的周壁部9a。
環狀構件11在其上表面上具有平面部11c及凹面部11d。 平面部11c設置在環狀構件11的上表面中的外周部。平面部11c係呈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平面部11c呈在與中心軸C垂直的方向擴展的大致平面狀。
凹面部11d設置在環狀構件11上表面中的除外周部以外的部分,亦即設置在位於較平面部11c更內側的部分。凹面部11d較平面部11c更向下側凹陷。凹面部11d是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在圖3所示的縱剖面視圖中,凹面部11d隨著越往徑方向外側越朝上側延伸。具體上,凹面部11d在該縱剖面視圖中形成凹曲線狀。亦即,凹面部11d是凹曲面狀。凹面部11d的內周部是形成為與頂壁部9b中位於外周槽9c之內側的部分平滑連接。
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11的下側部分設置在外周槽9c內,外周面11b形成為與周壁部9a連續,凹面部11d形成為與頂壁部9b的內側部分連續,因此,儘管設有環狀構件11,仍可提升外觀美感。 此外,由於環狀構件11的外表面(表面)設有凹凸,因此如圖4所示,當使環狀構件11處於開放狀態且使用者將手指通過環狀構件11進行握持時,不易滑落,易於穩定握持。
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11的上表面可設置為連續於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亦即,以可使環狀構件11的上表面與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上表面以形成一個連續的面的方式設置為大致切齊。 在此情況下,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11不會從帽蓋組件3A的上表面或外周面突伸出。因此,可以使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與帽蓋組件3A的外觀形狀更形成為一體。這使得帽蓋組件3A的外觀設計變得更好。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圖5、圖7及圖8所示,環狀構件11具有:環狀後端部11e,連接於絞鏈12;環狀前端部11f,位於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最前側的位置;以及一對之環狀側端部11g,連接環狀後端部11e與環狀前端部11f。
續上述,環狀後端部11e、環狀前端部11f以及一對之環狀側端部11g中的至少一個以上設置在外周槽(收納凹部)9c。詳言之,外周槽9c具有可供環狀後端部11e設置的後端設置部9e、可供環狀前端部11f設置的前端設置部9f、以及可供一對之環狀側端部11g設置的一對之側端設置部9g。亦即,本實施形態中,環狀後端部11e、環狀前端部11f以及一對之環狀側端部11g全部設置在外周槽(收納凹部)9c。
絞鏈12將帽蓋本體9的後部與環狀構件11的後部以在可絞鏈周方向相對地旋動自如的方式加以連結。絞鏈12具備有包括後述的賦予勢能部19及封入部20的彈簧機構。絞鏈12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
如圖5到圖9所示,絞鏈12具有帽蓋軸承部15、環狀軸承部16、17、賦予勢能部19、封入部20、以及絞鏈軸18。其中,圖6顯示與帽蓋組件3A的中心軸C平行之絞鏈12的剖面(縱剖面)。此外,圖7及圖8所示的帽蓋組件3A的分解立體圖中,構成構件的排列順序與組裝後(組裝完成狀態)的構成構件的設置關係在某些部分有所不同。
帽蓋軸承部15及環狀軸承部16、17的其中一者,是在絞鏈軸方向上相互間隔而設置兩個,帽蓋軸承部15及環狀軸承部16、17中的另一者,是設置在所述的兩個其中一者(帽蓋軸承部15或環狀軸承部16、17)之間,設置一個。在本實施形態中,帽蓋軸承部15及環狀軸承部16、17之中,係環狀軸承部16,17在絞鏈軸方向上相互間隔而設置兩個,帽蓋軸承部15是設置一個且位於在兩個環狀軸承部16、17之間。
帽蓋軸承部15是從帽蓋本體9的周壁部9a的上端部向後側上方突出設置。亦即,帽蓋軸承部15是設於帽蓋本體9。帽蓋軸承部15是與帽蓋本體9一體化地形成單一構件。帽蓋軸承部15係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帽蓋軸承部15位於帽蓋本體9的後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帽蓋軸承部15位於絞鏈12中絞鏈軸方向的中央部。
如圖6及圖9所示,帽蓋軸承部15具有收納凹部15b、臂部接收部15c、滑接面15d、以及軸孔15a。亦即,絞鏈12具有收納凹部15b。
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凹部15b是凹設在帽蓋軸承部15,並且在絞鏈軸方向上延伸。具體上,收納凹部15b係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多階段的圓形狀,並且開口在帽蓋軸承部15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而從該端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延伸。
收納凹部15b具有大徑孔部15f及小徑孔部15e。 大徑孔部15f是圓孔形,並且開口在帽蓋軸承部15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大徑孔部15f設置在收納凹部15b中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部分。
小徑孔部15e設置在收納凹部15b中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部分。小徑孔部15e係呈內徑尺寸小於大徑孔部15f的圓孔形,並開口在大徑孔部15f的底面。
臂部接收部15c設置在收納凹部15b內,係呈於絞鏈軸方向延伸的溝狀。具體來說,臂部接收部15c從大徑孔部15f的內周面向絞鏈徑方向的外側凹陷,並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
滑接面15d設置在帽蓋軸承部15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滑接面15d係呈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的平面狀。
軸孔15a係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形。軸孔15a的內徑尺寸小於收納凹部15b,具體上,軸孔15a的內徑尺寸小於小徑孔部15e的內徑尺寸。軸孔15a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係開口在小徑孔部15e的底面。軸孔15a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係開口在滑接面15d。
如圖6到圖8所示,環狀軸承部16、17設置在環狀構件11,且在絞鏈軸方向上與帽蓋軸承部15相鄰設置。環狀軸承部16、17係與環狀構件11一體地形成為單一構件。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有兩個環狀軸承部16、17。
兩個環狀軸承部16、17包含有第一環狀軸承部16、及第二環狀軸承部17。第一環狀軸承部16設置在兩個環狀軸承部16、17中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第二環狀軸承部17設置在兩個環狀軸承部16、17中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
第一環狀軸承部16是自環狀構件11的外周面11b的後方下端部向後側突出設置。第一環狀軸承部16鄰近於帽蓋軸承部15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第一環狀軸承部16係呈延伸於絞鏈軸方向之大致圓筒狀。
第一環狀軸承部16具有軸承滑動面16b以及軸孔16a。亦即,絞鏈12具有軸承滑動面16b,在本實施形態中,軸承滑動面16b位於第一環狀軸承部16(環狀軸承部)。
軸承滑動面16b設置在面向第一環狀軸承部16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軸承滑動面16b呈平面狀,並且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上擴展。 本實施形態中的軸承滑動面16b具有段差部16c。段差部16c係呈自軸承滑動面16b朝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凹陷的凹狀。段差部16c設置在軸承滑動面16b中絞鏈周方向的一部分。具體上,在本實施形態中,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段差部16c設置在軸承滑動面16b的下端部。
軸孔16a在絞鏈軸方向貫穿第一環狀軸承部16。軸孔16a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係開口於軸承滑動面16b。軸孔16a係呈於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多段圓孔狀。軸孔16a之中絞鏈軸方向其中一側的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內徑尺寸較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的內徑尺寸小。
第二環狀軸承部17係自環狀構件11的外周面11b的後方下端部朝後側突出設置。第二環狀軸承部17鄰近於帽蓋軸承部15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第二環狀軸承部17係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
第二環狀軸承部17擁有滑接凸部17b、抵接面17c以及軸孔17a。 滑接凸部17b位於第二環狀軸承部17中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滑接凸部17b自第二環狀軸承部17中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之外的部分,亦即滑接凸部17b以外的部分,朝著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突出設置。滑接凸部17b係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的圓筒狀。滑接凸部17b的外徑尺寸小於第二環狀軸承部17中滑接凸部17b以外的部分。
抵接面17c設置於第二環狀軸承部17之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本實施形態中,抵接面17c設置於滑接凸部17b的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抵接面17c係呈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上擴展的平面狀。抵接面17c與帽蓋軸承部15的滑接面15d係滑動自如地接觸。
軸孔17a在絞鏈軸方向上貫通第二環狀軸承部17。軸孔17a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抵接面17c。軸孔17a係呈於絞鏈軸方向延伸的多段圓孔狀。軸孔17a中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之外的部分的內徑尺寸小於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的內徑尺寸。
賦予勢能部19可以彈性形變。具體上,本實施形態中,賦予勢能部19係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螺旋狀,係可在絞鏈軸方向彈性形變的金屬製的壓縮彈簧。賦予勢能部19被容置於收納凹部15b。賦予勢能部19係設置於遍及於收納凹部15b的小徑孔部15e以及大徑孔部15f。賦予勢能部19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接觸小徑孔部15e的底表面。賦予勢能部19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接觸封入部20的面相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後述的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
賦予勢能部19係透過封入部20,相對於帽蓋軸承部15,朝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對第一環狀軸承部16賦予勢能。亦即,賦予勢能部19相對帽蓋本體9,朝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對環狀構件11賦予勢能。此外,賦予勢能部19藉由彈性形變,允許環狀構件11相對於帽蓋本體9朝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產生位移。
封入部20係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封入部20設置在第一環狀軸承部16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並且封入部20設置在賦予勢能部19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在絞鏈軸方向上,封入部20介設於第一環狀軸承部16與賦予勢能部19之間。封入部20的至少一部分被***到收納凹部15b的大徑孔部15f內。因此,封入部20在收納凹部15b中封入賦予勢能部19。封入部20中,被***收納凹部15b的部分以外的部分,露出於第一環狀軸承部16與帽蓋軸承部15之間。
在本實施形態中,封入部20的至少一部分(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在收納凹部15b內,由於封入部20無法完全從收納凹部15b脫離,因此封入在收納凹部15b內部的賦予勢能部19露出於外部。因此,賦予勢能部19從外觀上不可見,而可獲得良好的美觀效果。
封入部20的材質與第一環狀軸承部16不同,例如,可以適當地使用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苯-苯乙烯(ABS)等比第一環狀軸承部16耐磨耗性更加優異的材質。 在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A中,通過將耐磨性優越的封入部20與第一環狀軸承部16分開獨立構成,可以提高絞鏈12的耐久性。
封入部20擁有臂部20b、封入滑動面20c、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及軸孔20a。 如圖8所示,臂部20b係自封入部20的外周面朝絞鏈徑方向的外側突出,並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呈肋狀。臂部20b***圖7及圖9所示的帽蓋軸承部15的臂部接收部15c。臂部20b與臂部接收部15c在絞鏈軸方向上滑動自如地嵌合。藉由使臂部20b***臂部接收部15c,封入部20對帽蓋軸承部15往絞鏈周方向的旋轉被限制,而允許在絞鏈軸方向上滑動。
如圖6及圖7所示,封入滑動面20c設置於封入部20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封入滑動面20c呈平面狀並朝向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封入滑動面20c與第一環狀軸承部16的軸承滑動面16b滑動自如地接觸。
本實施形態中,封入滑動面20c具有凸部20e。凸部20e係自封入滑動面20c朝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突出而呈凸狀。凸部20e設置於封入滑動面20c的絞鏈周方向的一部分。在本實施形態中,凸部20e設置在封入滑動面20c的下端部。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凸部20e在絞鏈軸方向上與段差部16c呈相對向,並以可脫離的方式卡止於段差部16c內。
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A具備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用以在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下,保持環狀構件11的姿勢。並且,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具有:段差部(被卡止部)16c,設在環狀構件11;以及凸部(卡止部)20e,被卡止在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的段差部16c。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在前後方向上,設置在較帽蓋中心軸C更靠絞鏈12的一側(即後側)。 當使用者操作等使環狀構件11以預定以上之扭力朝繞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旋動時,段差部16c會在絞鏈周方向騎行上凸部20e。
詳細而言,在從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轉移到開放狀態的過程中,段差部16c會與環狀構件11一起圍繞絞鏈中心軸A旋動,當環狀構件11被以預定以上的扭力旋動時,能夠對抗賦予勢能部19的賦予勢能力,一邊將封入部20推入至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一邊繞著絞鏈中心軸A騎行上凸部20e。
換言之,在從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將環狀構件11轉換至開放狀態的過程中,凸部20e能夠對抗賦予勢能部19的賦予勢能力並繞著絞鏈中心軸A騎行上段差部16c。具體上,在上述過程中,凸部20e與位於段差部16c中之絞鏈周方向之端部的壁部接觸,藉此會產生使封入部20往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的力,而使賦予勢能部19產生彈性形變。藉由賦予勢能部19彈性形變,封入部20會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而凸部20e在絞鏈周方向上騎行上段差部16c的上述壁部,並而可使其自段差部16c脫離。然而,此時,凸部20e與軸承滑動面16b中段差部16c以外的部分自由滑動地接觸。
與上述情況相反,在將環狀構件11自開放狀態回復到收納狀態的過程中,當段差部16c相對於凸部20e在絞鏈周方向移動(旋動),並且位於段差部16c與凸部20e在絞鏈軸方向上彼此互相呈相對向的位置時,賦予勢能部19會恢復形變,而封入部20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位移,凸部20e會再次***(卡止)到段差部16c內。藉此,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再次將環狀構件11保持在收納狀態的姿勢。
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絞鏈12具有包括段差部16c及凸部20e的咔嗒機構(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該咔嗒機構在環狀構件11朝圍繞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賦予突然的阻力感。在本實施形態以及後述的實施形態中,「突然的阻力感」亦可改稱「咔嗒感」。
如圖6及圖8所示,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設置在封入部20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呈平面狀,且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與賦予勢能部19之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相抵接。
軸孔20a在絞鏈軸方向貫穿封入部20。軸孔20a之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封入滑動面20c。軸孔20a之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賦予勢能部抵接面20d。軸孔20a係呈在絞鏈軸方向上延伸的圓孔狀。
絞鏈軸18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柱形,並在絞鏈軸18方向上延伸。絞鏈軸18為金屬製,並***於帽蓋軸承部15、一對的環狀軸承部16、17、賦予勢能部19、以及封入部20。絞鏈軸18係以帽蓋軸承部15及環狀軸承部16、17可相對於絞鏈中心軸A旋動自如的方式軸承支撐帽蓋軸承部15及環狀軸承部16、17。
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A及飲料容器1A,環狀構件11透過絞鏈12連結於帽蓋本體9,即環狀構件11可圍繞絞鏈中心軸A自由旋動。因此,因應使用狀況等可以適當地選擇環狀構件11的姿勢,使環狀構件11處於開放狀態或收納狀態,從而,提高使用便利性。特別是,當環狀構件11處於開放狀態時,使用者可以將手指穿過環狀構件11以便攜帶,而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可以抑制帽蓋上部(容器上部)的龐大化,便於收納於包包等地方。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中,設置了能夠保持環狀構件11在收納狀態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因此,例如,在將飲料容器1A倒立或作用有離心力等情況下,亦可以防止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意外變為開放狀態。因此,可以更穩定地抑制環狀構件11的體積增加,當將飲料容器1A收納於包包等地方或操作開關帽蓋時,環狀構件11不易成為阻礙,使得使用更為方便。
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具有段差部(被卡止部)16c,該段差部16c設置於環狀構件11上;以及凸部(卡止部)20e,該凸部20e卡止於成為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的段差部16c。當環狀構件11被以預定以上的扭力朝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加以旋動時,段差部16c會騎行上凸部20e。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段差部(被卡止部)16c與凸部(卡止部)20e卡止,而可以穩定地防止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意外地變為開放狀態。另外,在使用環狀構件11時,使用者可以藉由以一定以上的旋轉力(預定以上的扭力)使環狀構件11向開放方向旋動,而無需進行繁瑣的操作,就可以輕鬆地將環狀構件11變為開放狀態。因此,操作性好。
此外,當使用者將設置為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朝向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旋動時,段差部(被卡止部)16c會騎行上凸部(卡止部)20e,使使用者能夠感到突然的阻力感。由於能夠感到這種突然的阻力感,使用者可以憑感覺辨識到環狀構件11已從收納狀態解除。
此外,當將設為開放狀態的環狀構件11回復到收納狀態時,段差部(被卡止部)16c將以與上述相反的方向與凸部(卡止部)20e卡合,因此使用者仍然可以感到突然的阻力感。由於能夠感到這種突然的阻力感,使用者可以憑感覺辨識到環狀構件11已再次成為收納狀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在前後方向上,設置於較帽蓋中心軸C更靠絞鏈12的一側。 在這種情況下,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的距離可以被控制為較小,並且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的旋轉半徑也可以被控制為較小。因此,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不容易受到製造時的成型誤差或構件變形等影響,因此可以良好地維持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的功能。此外,由於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設置在從前面看不易看到的位置,因此外觀設計性好。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A及飲料容器1A中,設有外周槽(收納凹部)9c,用於收納處於收納狀態之環狀構件11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11突出於帽蓋組件3A之上側的尺寸可以被控制為較小,亦可抑制由於設置環狀構件11而造成的體積增加。藉此,可防止環狀構件11影響帽蓋組件3A的外觀設計。如本實施形態所示,亦可使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11與帽蓋組件3A的外形大致形成為一體。
具體上,在外周槽(收納凹部)9c,設有環狀構件11的構成要素中至少一個以上的構成要素,環狀構件11的構成要素包括環狀後端部11e、環狀前端部11f、及一對之環狀側端部11g。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中,該等構成要素均 設置在外周槽9c中。可以更穩定地防止環狀構件11從帽蓋組件3A突伸出。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絞鏈12的賦予勢能部19係對環狀構件11朝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賦予勢能。因此,例如,當使用者將手指穿過環狀構件11進行攜帶,或者當飲料容器1A落下時,即使環狀構件11受到朝向絞鏈軸方向另一側的力,也能藉由賦予勢能部19的彈性形變來吸收該力,而可使該力難以傳遞到帽蓋本體9。藉此,可以防止帽蓋組件3A由於上述力而在周方向(螺合解除方向)旋轉,並能夠良好地維持帽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的螺合狀態。
具體上,在本實施形態中,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帽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螺合的周方向的拴緊側T1,而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周方向的鬆開側T2。在這種情況下,當帽蓋組件3A與容器本體2A螺合的周方向中,朝鬆開側T2(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作用的力(旋轉力)作用於環狀構件11時,可以藉由賦予勢能部19來吸收該力,從而抑制上述螺合變鬆。因此,可以防止容器本體2A內的飲料由於上述螺合變鬆而溢出至容器外部。
在本實施形態中,帽蓋軸承部15與環狀軸承部16、17中,係在絞鏈軸方向上互相間隔設置兩個環狀軸承部16、17,而在兩個環狀軸承部16、17之間設置一個帽蓋軸承部15。也就是說,帽蓋軸承部15與環狀軸承部16、17中的其中一者,在絞鏈軸方向上互相間隔地設置兩個,帽蓋軸承部15與環狀軸承部16、17中的另一者,則在所述的兩個的間隔中設置一個。在此情況下,可以通過絞鏈12的賦予勢能部19實現上述的作用效果,並穩定提高絞鏈12的強度。
在本實施形態中,絞鏈12具有收納凹部15b、以及可將賦予勢能部19封入收納凹部15b的封入部20。 在此情況下,因為可以藉由封入部20將賦予勢能部19封入收納凹部15b內,所以可以抑制賦予勢能部19露出至外部,而可使帽蓋組件3A及飲料容器1A的外觀設計呈現出良好的美觀。此外,賦予勢能部19被封入,藉此可抑制例如由於污垢的附著等,導致賦予勢能部19的功能下降或變得不穩定的情況。
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有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以做為絞鏈12的咔嗒機構,具體上,軸承滑動面16b具有段差部16c,封入滑動面20c具有可以抵抗賦予勢能部19的賦予勢能力,而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騎行上段差部16c的凸部20e。 在此情況下,當使用者使環狀構件11圍繞絞鏈中心軸A旋動時,凸部20e可以抵抗賦予勢能部19的賦予勢能力並騎行上段差部16c,使得使用者能感受到突然的阻力感。由於能得到突然的阻力感,使用者可以憑感覺辨識環狀構件11的旋動操作處於何種狀態。
具體來說,在本實施型態中,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若使環狀構件11向開放方向旋動,凸部20e相對地在絞鏈周方向騎行上段差部16c,從而產生突然的阻力感,可以憑感覺辨識到旋轉操作已經開始。然而,在環狀構件11向開放方向旋動時,由於凸部20e騎行上段差部16c時會因賦予勢能力而發生阻力,因此可抑制意外往開放方向之旋動。
此外,在本實施型態中,雖然構造成當環狀構件11即將進入收納狀態之前,凸部20e將再次***段差部16c內(即段差部16c與凸部20e卡止),但通過調整段差部16c及凸部20e的位置,可以自由設定騎行位置(卡止位置)。例如,在本實施型態的參考例中,當環狀構件11在開放狀態向後側及將旋動至極限位置之前,也可以使凸部20e再次***段差部16c內。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段差部16c與凸部20e卡止,環狀構件11將保持在開放狀態。因此,段差部16c及凸部20e在環狀構件11的開放狀態下,係做為開放位置保持機構以保持環狀構件11的姿勢。此外,在環狀構件11即將進入收納狀態之前,當凸部20e再次***段差部16c內時,使用者亦可以得到突然的阻力感,並可以憑感覺辨識到環狀構件11的旋動操作已經結束。
此外別的例子中,也可以在環狀構件11處於開放狀態並向上方立起的位置,使凸部20e再次***段差部16c內。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段差部16c與凸部20e卡止,環狀構件11將保持在向上方立起的狀態。因此,使用者可以將飲料容器1A置於環狀構件11向上方立起的狀態,而隨時可以於環狀構件11掛上手指並加以攜帶。此外,當凸部20e再次***段差部16c內時,使用者也可以得到突然的阻力感,而可憑感覺辨識到環狀構件11的旋動操作目前處於哪種狀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絞鏈12的賦予勢能部19向著絞鏈軸方向對環狀構件11賦予勢能。因此,於環狀構件11旋動時的滑動產生了阻抗,例如,可以藉由賦予勢能部19的彈性力調整這個滑動阻抗。結果是,不需要段差部16c與凸部20e的卡止,通過上述賦予勢能所產生的滑動阻抗,可以使環狀構件11停止(靜止)在繞絞鏈中心軸A旋動的途中的任意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不會感到突然的阻力感,可以平順地停止。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被設為形狀仿效與該下表面11a呈相對向的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形狀。 具體上,在本實施形態中,與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呈相對向的頂壁部9b的外周槽9c呈凹曲面狀,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呈仿效外周槽9c的凹曲面的凸曲面狀。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環狀構件11的下表面11a設置為與帽蓋本體9的頂壁部9b的外周槽9c密合。亦即,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可很好地安置在外周槽9c內。因此,更容易穩定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的姿勢。此外,通過使環狀構件11與頂壁部9b的外周槽9c密合,可以抑制帽蓋組件3A整體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增加,從而更易於實現緊湊化。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帽蓋本體9的外周槽9c呈多角形,環狀構件11亦呈多角形,環狀構件11的內周部與外周槽9c的內周部相互嵌合。 在這種情況下,當環狀構件11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11相對於帽蓋本體9在周方向的旋動會被限制。因此,在環狀構件11的收納狀態,例如,當使用者使帽蓋組件3A朝向周方向的鬆開側T2旋動而將其從容器本體2A拆卸時,即使以手掌握持住環狀構件11一起旋轉,也能抑制絞鏈12的賦予勢能部19等承受過大的負載。因此,如前所述,能夠長期維持絞鏈12的功能良好。
<第二實施形態> 接下來,將參照圖10至圖22來說明本創作的第二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B以及具備有該組件的飲料容器1B。而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所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可能會標示相同的名稱或符號等並省略其說明。
如圖10及圖11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B具備了帽蓋組件3B、以及安裝有帽蓋組件3B而呈有底筒形的容器本體2B。帽蓋組件3B可以藉由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容器本體2B的口頸部2c,帽蓋組件3B構造成栓塞體,用來閉塞容器本體2B的上部開口部2d。
本實施形態的容器本體2B,口頸部2c具有陽螺紋部35。該陽螺紋部35設置在口頸部2c的外周部。
帽蓋組件3B具有:帽蓋本體30,呈有頂筒狀用以閉塞容器本體2B的上部開口部2d;口形成構件36,具有用以與容器本體2B之內部連通的液體流通口37,且安裝於帽蓋本體30;口拆裝機構38,用以將口形成構件36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帽蓋本體30;防水襯墊39,用以密封容器本體2B與口形成構件36之間;蓋體31,呈有頂筒狀用以覆蓋液體流通口37且設置在帽蓋本體30與口形成構件36的上側;環狀構件33,設置在蓋體31之上測且呈環狀;第一絞鏈(絞鏈)32,使蓋體31及環狀構件33相對於帽蓋本體30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自如地連結;以及蓋鎖定機構43,用以相對於帽蓋本體30將蓋體31固定於閉塞位置。
而口形成構件36、口拆裝機構38以及防水襯墊39,可以認為它們都是帽蓋本體30的構成元素之一。因此,帽蓋本體30具有可供液體流通口37設置的口形成構件36、口拆裝機構38以及防水襯墊39。亦即,帽蓋本體30具有液體流通口37。此外,口形成構件36也可以不具備口拆裝機構38,而與帽蓋本體30以無法拆裝的狀態形成為一體。
在本實施形態中,圖11所示的帽蓋組件3B的縱剖面視圖,顯示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以及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圖12所示的帽蓋組件3B的縱剖面視圖,顯示蓋體31的開啟狀態(開放位置)以及環狀構件33的開放狀態。圖13所示的帽蓋組件3B的側視圖,顯示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33的開放狀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圖11所示的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是指,蓋體31的下端開口部與帽蓋本體30的上端外周部呈相對向,而為蓋體31的一種姿勢。此外,圖12所示的蓋體31的開啟狀態(開放位置)是指,閉塞位置的蓋體31被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而開啟(開放),使用者能夠通過液體流通口37飲用或注出容器本體2B內的飲料,而為蓋體31的另一種姿勢。在蓋體31的開放位置中,蓋體31的下端開口部與帽蓋本體30的上端外周部並不呈相對向。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圖11所示的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是指,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與蓋體31的後述之蓋頂壁部31b呈相對向,而為環狀構件33的一種姿勢。此外,圖13所示的環狀構件33的開放狀態是指,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被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而開啟(開放),使得環狀構件33可以被使用者握持,而為環狀構件33的另一種姿勢(也就是環狀構件33做為手柄使用的姿勢)。在環狀構件33的開放狀態時,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並不呈相對向。
如圖10及圖15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帽蓋組件3B與容器本體2B螺合的周方向的拴緊側T1,而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周方向的鬆開側T2。
帽蓋本體30由例如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製成。如圖11所示,帽蓋本體30具有周壁部30a及頂壁部30c,周壁部30a與容器本體2B的主體部2b連續地形成為大致圓筒狀,頂壁部30c與周壁部30a的上端部相連接。此外,頂壁部30c具有在上下方向貫穿頂壁部30c的開口部30b。
周壁部30a的內周面上設有陰螺紋部34。陰螺紋部34與口頸部2c的陽螺紋部35螺合。藉此,帽蓋本體30可以藉由螺合拆裝自如地安裝至容器本體2B的口頸部2c。
如圖11及圖12所示,帽蓋本體30的開口部30b上可拆裝自如地安裝有用於形成飲用口或注口(在本實施形態中為飲用口)的口形成構件36。亦即,帽蓋本體30設有口形成構件36。口形成構件36由例如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製成。
口形成構件36具有:底壁部36a,形成有液體流通口37;周壁部36b,從底壁部36a的周圍向上方豎立而呈筒狀;下側凸緣部36c,從底壁部36a的下端部向徑方向外側擴展;上側凸緣部(省略未圖示),分別從周壁部36b的外周面向左側與右側突出,而於前後方向;以及飲用口部36e,設在周壁部36b的上端開口緣,形成為從該上端開口緣的前端部向隨著越往後側則越向下側延伸的斜切狀。由於設有此類飲用口部36e,周壁部36b的前端部比其他部分更突出於上側。
帽蓋本體30與口形成構件36之間設有口拆裝機構38,使口形成構件36能夠裝拆自如地安裝於帽蓋本體30的開口部30b。口拆裝機構38可以使用例如日本專利第5312542號公報中記載的結構,在本實施形態中將不再詳述。此外,口形成構件36亦可設計為可自帽蓋本體30自由拆裝,亦可設計為與帽蓋本體30形成為一體。
防水襯墊39以可自由裝拆地的方式安裝在口形成構件36的下側凸緣部36c。防水襯墊39是環狀的密封構件,用於密封懸伸部8(容器本體2B)與口形成構件36之間。防水襯墊39係由例如耐熱的矽膠等橡膠或彈性構件製成。防水襯墊39被嵌裝在下側凸緣部36c的外周部。
當防水襯墊39被嵌入容器本體2B的上部開口部2d的內側時,防水襯墊39可一邊彈性形變一邊與容器本體2B的懸伸部8全周整圈密合。因此,可以密封懸伸部8與口形成構件36之間。
蓋體31由例如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製成。蓋體31用於開閉口形成構件36的飲用口或注口,也就是用於開閉液體流通口37。如圖11所示,蓋體31在上下方向上設置在帽蓋本體30與環狀構件33之間。
蓋體31,係藉由設置在第一絞鏈32上的扭簧(蓋體賦予勢能部)42,朝向使口形成構件36的液體流通口37開啟之方向亦即開放方向賦予勢能。蓋體31在被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賦予勢能的狀態下,透過第一絞鏈32與帽蓋本體30可旋動自如地連結。
蓋體31具有:蓋周壁部31a,連續於帽蓋本體30的周壁部30a而形成為大致圓筒狀;蓋頂壁部31b,與蓋周壁部31a的上端部連接;以及內壁部31c,自蓋頂壁部31b向下側突出設置而呈筒狀。
在蓋體31的內側,設置了用來閉塞口形成構件36的液體流通口37的蓋襯墊40。亦即,蓋體31具有蓋襯墊40。蓋襯墊40係用以密封液體流通口37的栓塞狀的密封構件。蓋襯墊40由彈性構件組成,可使用與上述防水襯墊39相同材質的材料。
蓋襯墊40呈大致有底筒狀,在其內部嵌入有內壁部31c的狀態下,能夠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於內壁部31c。蓋襯墊40的底面(下表面)向下側形成為突出的圓頂形狀。
在帽蓋組件3B中,當蓋體31封閉帽蓋本體30的上部時,蓋襯墊40會一邊彈性形變,一邊形成為與液體流通口37的周圍密合的狀態。因此,可以閉塞口形成構件36的液體流通口37。
蓋襯墊40安裝至內壁部31c時,會一邊以擴徑的方式彈性形變而其內側會緊緊地嵌入至內壁部31c而可密合固定於內壁部31c。因此,在蓋體31的閉塞位置,即使容器本體2B內部變成負壓,且在蓋襯墊40上產生了朝向容器本體2B內的拉力的情況下,也能抑制蓋襯墊40從內壁部31c脫離。因此,當使蓋體31成為開啟狀態時,能夠穩定將液體流通口37開栓。
蓋頂壁部31b上有一個從上面向下側凹陷的凹部31d。凹部31d安裝有覆蓋構件41,覆蓋構件41用以從上側覆蓋內壁部31c。也就是說,蓋體31具有覆蓋構件41。覆蓋構件41係用與蓋體31相同的材料製成的,形成為大致圓板狀。
覆蓋構件41並不僅限於與蓋體31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材質或顏色不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透明的材料。此外,也可以在覆蓋構件41的上部設置立體結構物,或者在上表面進行雕刻。藉此,可以實現設計上更為優良的帽蓋組件3B。
如圖11及圖13所示,蓋頂壁部31b具有錐面31e。錐面31e設置在蓋頂壁部31b上表面的外周部。錐面31e係呈隨著越往徑方向外側越向下側傾斜的錐面狀。錐面31e以從徑方向外側包圍凹部31d的方式在周方向延伸,並在俯視角中形成了於後側開口的大致C字形。
如圖11所示,蓋鎖定機構43在蓋體31將液體流通口37加以閉塞的位置,即蓋體31的閉塞位置,抵抗後述之扭簧42的賦予勢能力而將蓋體31固定在帽蓋本體30。
具體上,蓋鎖定機構43包含:鎖定構件45,透過第二絞鏈44旋動自如地安裝在帽蓋本體30;以及環狀檔止件46,透過第二絞鏈44旋動自如地安裝在帽蓋本體30。此外,第二絞鏈44的絞鏈中心軸(省略未圖示)是向左右方向延伸。
鎖定構件45被以可以旋動自如的方式支撐在第二絞鏈44,第二絞鏈44設置於帽蓋本體30的周壁部30a的前端部。鎖定構件45具有從第二絞鏈44向上側延伸的第一延長部45a、以及從第二絞鏈44向下側延伸的第二延長部45b。
在第一延長部45a的尖端部(鎖定構件45的上端部)上,設有向後側突出的鉤部47。在第二延長部45b與周壁部30a之間,設置有在前後方向上被壓縮的彈性構件(橡膠構件或彈簧構件)48。彈性構件48朝前側對第二延長部45b賦予勢能。
如圖10所示,環狀檔止件46是彎曲且延伸呈大致半圓形的構件,其兩端可以旋動自如地支撐在第二絞鏈44。藉此,環狀檔止件46可以以第二絞鏈44為中心在上下方向旋動。
此外,如圖11所示,蓋鎖定機構43具有被鎖定部49及被檔止件50。被鎖定部49卡止鎖定構件45的鉤部47,被檔止件50掛住環狀檔止件46。被鎖定部49係由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的前端部的下部朝前側突出的爪部所形成。被檔止件50具有與環狀檔止件46的內周部嵌合的形狀,由蓋周壁部31a的前端部中被鎖定部(爪部)49周圍的位置向前側突出的壁部所形成。
在蓋鎖定機構43中,當蓋體31閉塞帽蓋本體30的上部時,由於鎖定構件45的鉤部47與被鎖定部49卡止,而可保持蓋體31閉塞帽蓋本體30的上部的狀態。從這個狀態開始,使用者抵抗彈性構件48所賦予之勢能力,藉由向後按壓操作鎖定構件45的第二延長部45b,使鎖定構件45以第二絞鏈44為中心旋動,並使第一延長部45a向前側位移,從而解除鉤部47對被鎖定部49的卡止狀態。因此,由於第一絞鏈32內的扭簧42的賦予勢能力,如圖12所示,可以將蓋體31往開放方向旋動。另外,當蓋體31向開放方向旋轉時,環狀構件33也會隨著蓋體31一起向開放方向旋轉。
如圖11所示,在蓋鎖定機構43中,當蓋體31封閉帽蓋本體30的上部時,由於環狀檔止件46被掛在被檔止件50上,可阻止蓋體31向開放方向之旋動。藉此,蓋鎖定機構43可以防止由於鎖定構件45的意外(非意圖)操作等導致蓋體31打開。
環狀構件33由例如聚丙烯(PP)等的耐熱性樹脂製成。如圖14所示,環狀構件33係呈環狀,而本實施形態中是呈大致圓環板狀。如圖11所示,環狀構件33設置在帽蓋本體30及蓋體31的上側。具體來說,在圖11所示的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中,環狀構件33設置在蓋頂壁部31b上,更具體地說,環狀構件33設置在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上,亦即錐面31e上。
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被設為形狀仿效與其呈相對向之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形狀。亦即,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係呈與錐面31e的錐狀相符的錐狀,亦即仿效錐面31e的反錐面形狀。具體來說,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係隨著越朝徑方向外側而越往下側延伸傾斜的錐面狀。
環狀構件33的上表面33b係隨著越朝徑方向外側而越往下延伸傾斜的錐面狀。因此,在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例如,當使用者在周方向使帽蓋組件3B旋轉以將其自容器本體2B拆裝時,可以易於用手掌抓住帽蓋組件3B及環狀構件11,而可更容易使其等旋轉。
第一絞鏈(絞鏈)32將帽蓋本體30的後部與蓋體31的後部以可在絞鏈周方向相對旋動的方式連結。此外,第一絞鏈32將帽蓋本體30的後部與環狀構件33的後部以可在絞鏈周方向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亦即,第一絞鏈32將帽蓋本體30、蓋體31及環狀構件33已可繞著絞鏈中心軸A而相對旋動自如的方式連結。第一絞鏈32具備有彈簧機構,彈簧機構包含有後述的賦予勢能部60及封入部61。第一絞鏈32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而構成,並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
如圖14至圖22所示,第一絞鏈32包含帽蓋軸承部52、53、蓋軸承部54、55、環狀軸承部56、賦予勢能部(環狀構件賦予勢能部)60、封入部61、軸覆蓋件58、面對構件59、扭簧(蓋體賦予勢能部)42、以及絞鏈軸57。而圖15係顯示與帽蓋組件3B的中心軸C平行的第一絞鏈32的剖面(縱剖面)。具體上,圖15顯示了包含絞鏈中心軸A的第一絞鏈32的縱剖面視圖。此外,圖16顯示與帽蓋組件3B的中心軸C垂直的第一絞鏈32的剖面(橫剖面),具體上,圖16顯示了包含絞鏈中心軸A的第一絞鏈32的橫剖面視圖。此外,圖17及圖18顯示的帽蓋組件3B的分解立體圖,其構成構件的排列順序與組裝後(組裝狀態)的構成構件的設置關係有部分不同。
帽蓋軸承部52、53與環狀軸承部56中的其中一者,係沿著絞鏈軸方向間隔設置兩個;而帽蓋軸承部52、53與環狀軸承部56中的另一者,係設置有一個,且設置在兩個所述其中一者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帽蓋軸承部52、53及環狀軸承部56中,帽蓋軸承部52、53係沿著絞鏈軸方向間隔設置兩個,而環狀軸承部56設置一個在兩個帽蓋軸承部52、53之間。
如圖17、圖18、圖20及圖21所示,帽蓋軸承部52、53從帽蓋本體30的頂壁部30c的後端部向後側上方突出設置。亦即,帽蓋軸承部52、53設置在帽蓋本體30。帽蓋軸承部52、53與帽蓋本體30藉由單一構件形成為一體。在本實施形態中,設置了兩個帽蓋軸承部52、53。
兩個帽蓋軸承部52、53包含第一帽蓋軸承部52及第二帽蓋軸承部53。第一帽蓋軸承部52係在兩個帽蓋軸承部52、53中設置在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第二帽蓋軸承部53係在兩個帽蓋軸承部52、53中設置在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
第一帽蓋軸承部52呈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形,並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如圖15、圖16、圖20及圖21所示,第一帽蓋軸承部52包含容納穴部52b、帽蓋端面52e、軸孔52a、溝槽部52c、以及軸凸部卡止部52d。
容納穴部52b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之有底圓孔狀。容納穴部52b開口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並從該端面延伸至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
帽蓋端面52e是第一帽蓋軸承部52之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帽蓋端面52e呈平面狀,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
軸孔52a係呈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狀。軸孔52a的內徑尺寸小於容納穴部52b。軸孔52a在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容納穴部52b的底面。軸孔52a在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帽蓋端面52e。
溝槽部52c從容納穴部52b的內周面向絞鏈徑方向外側凹陷,並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為溝狀。溝槽部52c設置在容納穴部52b的絞鏈軸方向全長。在本實施形態中,溝槽部52c的絞鏈周方向的寬尺寸隨著越朝絞鏈徑方向的外側而越加變小。
軸凸部卡止部52d從軸孔52a的內周面向絞鏈徑方向的外側凹陷,並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呈溝狀。軸凸部卡止部52d設置在軸孔52a的絞鏈軸方向的全長。軸凸部卡止部52d在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容納穴部52b的底面。軸凸部卡止部52d在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帽蓋端面52e。在本實施形態中,軸凸部卡止部52d的絞鏈周方向的寬尺寸隨著越朝絞鏈徑方向的外側而越加變大。
如圖15至圖18所示,第二帽蓋軸承部53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之大致圓環板狀。第二帽蓋軸承部53包含內側面53b、外滑接面53c、以及軸孔53a。
內側面53b設置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中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內側面53b係呈平面狀,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
外滑接面53c設置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中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外滑接面53c係呈平面狀,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
軸孔53a於絞鏈軸方向貫穿第二帽蓋軸承部53。軸孔53a係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孔。軸孔53a在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內側面53b。軸孔53a在絞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外滑接面53c。
蓋軸承部54、55從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向後側突出設置。亦即,蓋軸承部54、55設於蓋體31。蓋軸承部54、55係與蓋體31藉由與單一構件形成為一體。在本實施形態中,蓋軸承部54、55在絞鏈軸方向互相間隔地設有兩個。
兩個蓋軸承部54、55包含第一蓋軸承部54及第二蓋軸承部55。第一蓋軸承部54設置在兩個蓋軸承部54、55中絞鏈軸方向上的其中一側。第一蓋軸承部54在絞鏈軸方向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其中一側相鄰設置。第二蓋軸承部55設置在兩個蓋軸承部54、55中,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第二蓋軸承部55在絞鏈軸方向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另一側相鄰設置。
第一蓋軸承部54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如圖15及圖18所示,第一蓋軸承部54包含安裝凹部54b、旋轉抵接部54c、以及軸孔54a。
安裝凹部54b呈凹狀或切口狀,係自第一蓋軸承部54 之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朝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凹入。安裝凹部54b的底面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安裝凹部54b呈平面狀,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
旋轉抵接部54c從安裝凹部54b的底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突出。旋轉抵接部54c係設置在安裝凹部54b的上側而呈在前後方向延伸的肋狀。旋轉抵接部54c係設置為自上側覆蓋安裝凹部54b。旋轉抵接部54c包含在絞鏈周方向延伸的彎曲狀的部分、以及在前後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的部分。
軸孔54a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孔狀。軸孔54a在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第一蓋軸承部54之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軸孔54a在絞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安裝凹部54b的底面。
第二蓋軸承部55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如圖15至圖17所示,第二蓋軸承部55包含內側面55b及軸孔55a。
內側面55b設置在第二蓋軸承部55之朝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內側面55b呈平面狀,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內側面55b係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外滑接面53c滑動自如地接觸。
軸孔55a係呈大致圓孔狀並在絞鏈軸方向上貫穿第二蓋軸承部55。軸孔55a在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於內側面55b。軸孔55a在絞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部開口於第二蓋軸承部55中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端面。
如圖11所示,環狀軸承部56從環狀構件33的後端部向後側下方突出設置。也就是說,環狀軸承部56設置在環狀構件33。環狀軸承部56係與環狀構件33藉由單一構件形成為一體。
如圖14至圖16所示,環狀軸承部56呈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之大致圓筒狀。環狀軸承部56位於環狀構件33的後端部中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環狀軸承部56位於第一絞鏈32的絞鏈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環狀軸承部56與帽蓋軸承部52、53在絞鏈軸方向上相鄰設置。具體上,環狀軸承部56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鄰設置,此外環狀軸承部56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鄰設置。亦即,環狀軸承部56在絞鏈軸方向設置在一對帽蓋軸承部52、53之間。 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絞鏈(絞鏈)32具有:帽蓋軸承部52、53,設置在帽蓋本體30;蓋軸承部54、55,設置在蓋體31;環狀軸承部56,設置在環狀構件33並與帽蓋軸承部52、53及蓋軸承部54、55在絞鏈軸方向上並列設置;以及絞鏈軸57,以可使帽蓋軸承部52、53、蓋軸承部54、55、以及環狀軸承部56相對於絞鏈中心軸A旋動自如的方式軸承支撐帽蓋軸承部52、53、蓋軸承部54、55、以及環狀軸承部56。
如圖15、圖16及圖22所示,環狀軸承部56包含收納凹部56b、環狀端面56c及軸孔56a。亦即,第一絞鏈32具有收納凹部56b。
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凹部56b係凹設於環狀軸承部56並在絞鏈軸方向延伸。具體上,收納凹部56b係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有底的圓穴狀,開口於環狀軸承部56的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並從該端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延伸。
環狀端面56c係環狀軸承部56中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前中一側的端面。環狀端面56c的外周部係呈平面狀,在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方向擴展。第一帽蓋軸承部(帽蓋軸承部)52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帽蓋端面52e與環狀軸承部56中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環狀端面56c(的外周部)互相滑動接觸。
此外,環狀端面56c具有凹面56d,凹面56d設置在較環狀端面56c的外周部更靠絞鏈徑方向的內側。凹面56d形成為較環狀端面56c的外周部更往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凹陷。
軸孔56a係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的圓孔狀。軸孔56a的內徑尺寸較收納凹部56b小。軸孔56a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在環狀端面56c的凹面56d。軸孔56a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在收納凹部56b的底面。
賦予勢能部60是可以彈性形變的。如圖15至圖18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賦予勢能部60係可以沿著絞鏈軸方向彈性形變的金屬製的壓縮彈簧。賦予勢能部60被容置在收納凹部56b。賦予勢能部60在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與收納凹部56b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底面接觸。賦予勢能部60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與封入部61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後述的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接觸。
賦予勢能部60透過封入部61對第二帽蓋軸承部(帽蓋軸承部)53,對環狀軸承部56朝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賦予勢能。亦即,賦予勢能部60對於帽蓋本體30朝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賦予環狀構件33勢能。此外,賦予勢能部60藉由彈性形變允許環狀構件33相對於帽蓋本體30朝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
封入部61係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筒狀,並沿著絞鏈軸方向延伸。封入部61設置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在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並且封入部61設置在賦予勢能部60在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封入部61在絞鏈軸方向上,介設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賦予勢能部60之間。封入部61的至少一部分***收納凹部56b內。藉此,封入部61在收納凹部56b中封入賦予勢能部60。封入部61中,除了***收納凹部56b的部分外,其餘部分在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環狀軸承部56之間暴露於外部。
在本實施形態中,封入部61的至少一部分(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收納凹部56b內,封入部61不會完全脫離收納凹部56b,因此封入在收納凹部56b內部的賦予勢能部60不會暴露於外部。因此,賦予勢能部60不會在外觀上可見,而可保持良好的美觀。
封入部61可以適當地使用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材質不同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耐磨耗性能優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
封入部61具有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外抵接面61c以及軸孔61a。
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設置在封入部61之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端面。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與賦予勢能部60之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抵接。
外抵接面61c設置在封入部61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外抵接面61c能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內側面53b滑動自如地接觸。
軸孔61a沿絞鏈軸方向貫穿封入部61。軸孔61a中面向絞鏈軸方向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在賦予勢能部抵接面61b。軸孔61a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在外抵接面61c。軸孔61a是沿絞鏈軸方向延伸而呈圓孔狀。
在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B中,藉由使耐磨耗性優異的封入部61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分開獨立構成,可提高第一絞鏈32的耐久性。此外,藉由使封入部61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獨立構成,可以提高帽蓋本體30的成型性,以及可使尺寸管理等更為容易。然而,對於第二帽蓋軸承部53,如果不考慮對上述成型性及尺寸的影響,也可以與封入部61分開而獨立構成。也就是說,例如,也可以構成使第二帽蓋軸承部53與封入部61形成為一體。
如圖15、圖16及圖19所示,軸覆蓋件58係呈延伸於絞鏈軸方向之大致多階段圓筒狀。軸覆蓋件58係從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環狀軸承部56、賦予勢能部60、封入部61以及第二帽蓋軸承部53。
軸覆蓋件58可以適當地使用與帽蓋軸承部52、53不同的材料,例如,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耐磨耗性較帽蓋軸承部52、53更強的材料。
軸覆蓋件58具有小徑筒部58b、大徑筒部58c、軸孔58a、懸伸突部58d以及軸凸部58e。
小徑筒部58b係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筒狀,並沿絞鏈軸方向延伸。小徑筒部58b被***至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軸孔52a、環狀軸承部56的軸孔56a及收納凹部56b、賦予勢能部60、封入部61的軸孔61a、以及第二帽蓋軸承部53的軸孔53a的各別的內部。此外,小徑筒部58b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係與第二蓋軸承部55的內側面55b滑動自在地接觸。
大徑筒部58c設置在小徑筒部58b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大徑筒部58c係呈直徑大於小徑筒部58b的大致圓筒狀,並與小徑筒部58b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連接。具體上,大徑筒部58c係呈大致有底圓筒狀,在軸覆蓋件58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具有開口部。大徑筒部58c設置在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容納穴部52b內。
軸孔58a在絞鏈軸方向貫穿軸覆蓋件58。軸孔58a係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孔狀。軸孔58a中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開口在大徑筒部58c的底壁部。軸孔58a中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開口在小徑筒部58b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
懸伸突部58d自大徑筒部58c的外周面向絞鏈徑方向外側突出,係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之肋狀。在本實施形態中,懸伸突部58d的絞鏈周方向的寬度隨著越往絞鏈徑方向外側越加變小。懸伸突部58d被卡止在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溝槽部52c。
軸凸部58e從小徑筒部58b的外周面向絞鏈徑方向的外側突出,係呈在絞鏈軸方向延伸的肋狀。軸凸部58e設置在小徑筒部58b中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軸凸部58e係與懸伸突部58d之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連接。在本實施形態中,軸凸部58e的絞鏈周方向的寬度隨著越往絞鏈徑方向外側越加變大。軸凸部58e被卡止在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軸凸部卡止部52d。
懸伸突部58d與溝槽部52c卡合,此外軸凸部58e與軸凸部卡止部52d卡合,藉此,軸覆蓋件58不能相對於第一帽蓋軸承部52在絞鏈周方向旋動。亦即,軸覆蓋件58係以在絞鏈周方向的旋動被限制的方式安裝在帽蓋本體30。
如圖15至圖18所示,面對構件59係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大致圓筒形的構件。具體上,面對構件59於絞鏈軸方向另一側的端部有開口部且呈大致圓筒狀。面對構件59與軸覆蓋件58之絞鏈軸方向其中一側相鄰設置。面對構件59設置於遍及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容納穴部52b與第一蓋軸承部54的安裝凹部54b的各個內部。面對構件59的底壁部與安裝凹部54b的底面接觸。面對構件59與軸覆蓋件58的大徑筒部58c係以使得彼此的開口部在絞鏈軸方向呈相對向的方式相鄰設置。
面對構件59可以適當使用與第一蓋軸承部54材質不同的材料,例如,聚甲醛(POM)或丙烯腈-丁苯-苯乙烯(ABS)等較第一蓋軸承部54更具耐磨耗性的材料。
在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B中,藉由將耐磨耗性優良的面對構件59與第一蓋軸承部54個別獨立構成,可以提高第一絞鏈32的耐久性。此外,第一蓋軸承部54,不一定要將面對構件59獨立構成,例如,面對構件59為一體化的構造,或者可於其表面施加耐磨耗性的塗層。
面對構件59具有凸緣部59b、蓋按壓部59c以及軸孔59a。
凸緣部59b設置在面對構件59之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並且呈自面對構件59的外周面向絞鏈徑方向的外側懸伸出的凸緣狀。凸緣部59b的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其中一側的面係與安裝凹部54b的底面接觸。凸緣部59b的面向絞鏈軸方向之另一側的面係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的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滑動自如地接觸。
蓋按壓部59c設置涵蓋至在面對構件59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蓋按壓部59c以凸緣部59b的絞鏈周方向的一部分被切口的方式形成為平面狀。蓋按壓部59c係從下側接觸到第一蓋軸承部54的旋轉抵接部54c。
軸孔59a在絞鏈軸方向貫穿面對構件59的底壁部。軸孔59a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形之圓孔狀。
扭簧42設置於遍及軸覆蓋件58的大徑筒部58c及面對構件59的各個內部。扭簧42為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之金屬製的線圈彈簧。如圖18所示,扭簧42具有:捲繞部42a,捲繞為線圈狀;其中一突出端42b,自捲繞部42a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部延伸出來;以及另一突出端42c,自捲繞部42a的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延伸出來。
雖未特別圖示,扭簧42的其中一突出端42b係卡止於面對構件59的周壁部,而另一突出端42c卡止在大徑筒部58c的周壁部,並以這樣的狀態設置在第一絞鏈32內。
藉由以上構成,當使用者使蓋體31由開放位置往開放方向的反方向,即關閉方向旋動時,因為第一蓋軸承部54的旋轉抵接部54c與蓋按壓部59c抵接,因此面對構件59會與蓋體31一起往關閉方向旋動。藉此,扭簧42的其中一突出端42b與另一突出端42c之間的開口角度朝變窄方向彈性形變,而因其反彈力(恢復形變力)的作用,可以對帽蓋本體30朝開放方向對蓋體31賦予勢能。此外,由於蓋體31向開放方向被賦予勢能,環狀構件33亦透過蓋體31間接地向開放方向被賦予勢能。
當蓋體31被往開放方向及關閉方向旋動時,相對於蓋體31及面對構件59會在絞鏈周方向旋動,帽蓋本體30及軸覆蓋件58則不會在絞鏈周方向旋動。因此,第一蓋軸承部54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進行滑動,面對構件59與第一帽蓋軸承部52及軸覆蓋件58進行滑動,第二蓋軸承部55與第二帽蓋軸承部53及軸覆蓋件58進行滑動。
如圖15及圖16所示,絞鏈軸57系呈以絞鏈中心軸A為中心的圓柱狀,並在絞鏈軸方向延伸。絞鏈軸57是金屬製。絞鏈軸57設置為在絞鏈軸方向貫穿第一蓋軸承部54、面對構件59、扭簧42、第一帽蓋軸承部52、軸覆蓋件58、環狀軸承部56、賦予勢能部60、封入部61、第二帽蓋軸承部53、以及第二蓋軸承部55。此外,透過軸覆蓋件58,絞鏈軸57係以繞著絞鏈中心軸A相對地旋動自如的方式軸承支撐帽蓋軸承部52、53與環狀軸承部56。
此外,如圖16、圖21及圖22所示,做為本實施形態的第一絞鏈32的咔嗒機構(即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帽蓋端面52e及環狀端面56c中其中一者具有段差部63,而另一者具有凸部62,凸部62可以抵抗賦予勢能部60的賦予勢能力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climb over)段差部63。
具體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帽蓋端面52e具有突起狀的段差部63,該段差部63從帽蓋端面52e突出至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此外,環狀端面56c具有突起狀的凸部62,該凸部62從凹面56d突出至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
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B具備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可以在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保持環狀構件33的姿勢。並且,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具有設置於環狀構件33的凸部(被卡止部)62、以及卡止於已成為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凸部62的段差部(卡止部)63。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設置在前後方向上,較帽蓋中心軸C更靠第一絞鏈(絞鏈)32側(亦即後側)。 凸部62在環狀構件33因使用者操作等繞著絞鏈中心軸A往開啟方向以預定以上之扭矩旋動時,可在絞鏈周方向攀越段差部63。
詳言之,自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將環狀構件33轉換到開放狀態的過程中,凸部62會與環狀構件33一起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環狀構件33被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抵抗賦予勢能部60的賦予勢能力,藉此,凸部62可一邊將自身所設置在的環狀軸承部56往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推入,一邊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段差部63。
亦即,在將環狀構件33從收納狀態將環狀構件33轉換到開放狀態的過程中,凸部62可以抵抗賦予勢能部60的賦予勢能力在絞鏈周方向攀越段差部63。具體上,在上述過程中,藉由使凸部62與段差部63接觸,使環狀軸承部56(環狀構件33)產生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的力量,從而使賦予勢能部60產生彈性形變。由於賦予勢能部60的彈性形變,使得環狀軸承部56往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位移,並使凸部62在絞鏈周方向攀越段差部63。
另一方面,與上述相反,在將環狀構件33從開放狀態返回到收納狀態的過程中,環狀構件33向前側旋動,並在即將成為收納狀態的時候,藉由凸部62攀越段差部63,使得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再次將環狀構件33保持在收納狀態的姿態。在此攀越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可以感覺到操作已經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當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向後側(開放方向)旋動時,由於凸部62在往絞鏈周方向之相反側攀越段差部63時會產生操作抵抗,因此可以防止意外朝後側的旋動。此外,當使用者使其朝後側旋動時,由於這種攀越時的操作抵抗,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並可以感覺到旋動操作已經開始。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構造成環狀構件33即將成為收納狀態時,凸部62攀越段差部63,但本創作不僅限於此,也可以透過調整凸部62和段差部63的各自位置,自由設定攀越的位置。例如,在本實施形態的參考例中,可以構造成環狀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向後旋動即將到極限前,讓凸部62攀越段差部63。在此情況下,由於凸部62與段差部63卡止,環狀構件33保持在開放狀態。因此,凸部62和段差部63在環狀構件33為開放狀態下,可做為用以保持環狀構件33的姿態的開放狀態保持機構。
此外,另一個例子是,構成為在環狀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向上方立起的位置,使凸部62攀越段差部63。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該攀越的操作阻力,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並且能夠感覺到環狀構件33已向上立起。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賦予勢能部60對於環狀構件33朝向絞鏈軸方向對帽蓋本體30賦予勢能。因此,環狀構件33在旋動時的滑動產生阻力,例如,可以透過賦予勢能部60的彈性力調整滑動阻力,藉此使環狀構件33停止在朝上方立起的位置。結果,使用者可以將飲料容器1B在環狀構件33處於向上方立起的狀態下放置,藉此可迅速將手指掛在環狀構件33上進行攜帶。 此外,藉由上述的滑動阻力,不僅限於可使環狀構件33停止在朝上方立起的位置,也可以使環狀構件33停止(靜止)在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的任何位置。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中,凸部62具有可攀越段差部63的結構,但亦可參考第一實施形態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使凸部62不需要攀越段差部63,而是騎行於段差部63。例如,凸部62或段差部63的其中一者對另一方呈凹形狀。假設,就段差部63被記載為凹狀的情況,則將該凹狀的段差部表示為63'。
在這種情況下,從凸部62收納在段差部63'的狀態開始,使環狀構件33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藉此凸部62會與環狀構件33一起旋動,環狀構件33被以超過預定的扭矩旋動時,可抵抗賦予勢能部60的賦予勢能力,將環狀軸承部56(環狀構件33)往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壓入,並且使其繞著絞鏈中心軸A騎行上段差部63'。於騎行後保持騎行狀態,而藉由使環狀構件33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可使凸部62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接觸帽蓋端面52e。
假設,在本實施形態中的賦予勢能部60沒有賦予勢能,若這是這樣的構造,凸部62在騎行上段差部63'後,藉由壓附至帽蓋端面52e所產生的彈性形變的程度、材質或形狀引起的摩擦等來調整滑動阻力,以使環狀構件33可以停止(靜止)在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的過程中的任何位置。亦即,當其中一者對另一者在保持騎行上的狀態進行滑動時,可以在滑動的大部分行程中設置高滑動阻力,而可使環狀構件33可以停止在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的過程中的任何位置。這與第一實施形態中,沒有賦予勢能部19的情況相同。
此外,與上述相反地,說明在凸部62繞著絞鏈中心軸A騎行上段差部63'並保持該狀態開始,讓凸部62回到收納在段差部63'中的狀態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使環狀構件33繞著絞鏈中心軸A朝與上述相反的方向旋動,藉此,凸部62一邊相對段差部63'在絞鏈周方向旋動,一邊成為其等在絞鏈軸方向上相互對抗的位置時,賦予勢能部60恢復形變,使凸部62朝著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位移,而凸部62則再次***(卡止)至段差部63’。 而即使沒有本實施型態中賦予勢能部60所賦予之勢能,藉由凸部62壓附至帽蓋端面52e所產生的彈性形變的程度、材質或形狀引起的摩擦等來調整滑動阻力,使凸部62恢復到收納在段差部63’的狀態。 此外,如所述,即使將凸部62和段差部63互換,使凸部62相對於段差部63呈凹狀,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相對於此,以本實施型態中的凸部62和段差部63為例,從凸狀彼此相互攀越到帽蓋端面52e與環狀端面56c滑動的情況來進行說明。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靠兩個凸部62和段差部63來維持環狀構件33的狀態,而是當旋動到關閉方向或開啟方向的極限的狀態時,在將臨各旋動極限之前的位置具備凸部62和段差部63,以做為收納狀態保持機構或開放狀態保持機構來發揮功能。換句話說,當環狀構件33不能再進一步旋動的位置存在時,當試圖旋動環狀構件33以脫離該狀態時,滑動阻力會短暫地增大而需要攀越。一旦攀越後摩擦阻力就會降低,因此可以順暢地旋動環狀構件33。換句話說,在一方攀越另一方的情況下,可以設定攀越時短暫的高滑動阻力。
因此,如果沒有用以提供滑動阻力的機構,例如賦予勢能部60造成環狀構件33對帽蓋本體30朝絞鏈軸方向的賦予勢能力,而僅靠一組的凸形狀之間的攀越,則難以使環狀構件33停止(靜止)在朝上方立起的位置或者旋動途中的任意位置(即滑動阻力較低的位置)。當然,準備兩組凸狀構造彼此之攀越的形狀構造,而在其間製造出擬似凹狀構造,則可使其停止在任意位置。
另外,在藉由賦予勢能部60的滑動阻力使環狀構件33停止在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的途中的任意位置時,賦予勢能的方向無論是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拴緊側T1,還是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鬆開側T2,任何方向都沒問題。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絞鏈32具有包括段差部63及凸部62的咔嗒機構來做為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咔嗒機構在環狀構件33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提供咔嗒感。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賦予勢能部60的滑動阻抗,可以使環狀構件33停止(靜止)在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的途中的任意位置。
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B及飲料容器1B,可獲得與所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 具體上,如本實施形態,用以開關口形成構件36的液體流通口37蓋體31、以及用以將蓋體31固定在閉塞位置蓋鎖定機構43所設置的構造,與第一實施型態相同,可以將環狀構件33設定為開放狀態或收納狀態,而可適當選擇環狀構件33的姿勢,便利性高。此外,由於設有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來將環狀構件33保持在收納狀態的姿勢,因此可以抑制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意外進入開放狀態,使用方便且操作性佳。此外,可良好地維持帽蓋組件3B與容器本體2B的螺合狀態。
具體上,在本實施形態的第一絞鏈32中,環狀軸承部56(環狀構件33)被賦予勢能部60賦予勢能的方向是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亦即,環狀構件33係被朝大致周方向的拴緊側T1賦予勢能。此外,藉由抗拒賦予勢能部60的賦予勢能力推入環狀構件33,環狀軸承部56會朝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滑行移動。此滑行移動的方向係大致周方向的鬆開側T2。亦即,可以藉由賦予勢能部60的彈性形變吸收施加到環狀構件33之周方向的鬆開側T2的旋轉力,以防止該旋轉力傳遞至帽蓋本體30。
詳言之,以往,例如使用者將手指穿過環狀構件33的狀態下攜帶飲料容器時,由於持有方式或容器本體的重量等因素,可能會使帽蓋組件朝著周方向的鬆開側T2旋轉。此外,同樣地當飲料容器被倒置(帽蓋組件朝向鉛直方向的下方的姿態)並掉落時,根據落下面的碰撞方式,帽蓋組件也可能會朝著周方向的鬆開側T2旋轉。在這些情況下,如果帽蓋組件朝著周方向的鬆開側T2旋轉,防水襯墊所造成之懸伸部與口形成構件之間的密封會被解除,因此容器本體中容納的飲料(內容物)可能會漏出到容器外部。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33朝著周方向的鬆開側T2的旋轉力會被賦予勢能部60的彈性形變所吸收,因此帽蓋本體30不會發生旋轉。因此,帽蓋組件3B與容器本體2B的螺合不會鬆開,容器本體2B中容納的飲料不會漏出。此外,要在容器本體2B中容納飲料,或者想要拆解容器本體2B與帽蓋組件3B以進行清洗時,抓住帽蓋組件3B之整體,或者抓住帽蓋本體30的周壁部30a等,使帽蓋組件3B朝著周方向的鬆開側T2旋轉,使用者可不受賦予勢能部60所賦予勢能的影響,拆卸下帽蓋組件3B。此外,當然要使帽蓋組件3B朝著周方向的拴緊側T1旋轉的情況亦然,抓住帽蓋組件3B之整體,或者帽蓋本體30的周壁部30a等,即可毫無問題地進行。
而在本實施形態中,構造成帽蓋本體30側具備有兩個帽蓋軸承部52、53,蓋體31側具備有兩個蓋軸承部54、55,環狀構件33側具備有一個環狀軸承部56的結構,但這些數量和設置可以互相更換,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亦即,例如,帽蓋本體30側具備一個帽蓋軸承部,而在環狀構件33側,以將該一個帽蓋軸承部從絞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的方式具備有兩個環狀軸承部亦可。蓋體31側,以更進一步地將該兩個環狀軸承部從絞鏈軸方向的兩外側夾住的方式具備有兩個蓋軸承部的構造亦可(參見第四實施形態的圖32)。 或者,帽蓋本體30側具備一個帽蓋軸承部,在蓋體31側,以將該一個帽蓋軸承部從絞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的方式具備有兩個蓋軸承部,並且在環狀構件33側,以更進一步地將該兩個蓋軸承部從絞鏈軸方向的兩外側夾住的方式具備兩個環狀軸承部的構造亦可(參見第5實施形態的圖37)。
或者,蓋體31側具備一個蓋軸承部,而在環狀構件33側,以將該一個蓋軸承部從絞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的方式具備兩個環狀軸承部,而在帽蓋本體30側,更進一步地以將該兩個環狀軸承部從絞鏈軸方向的兩外側夾住的方式具備兩個帽蓋軸承部的結構亦可。
或者,環狀構件33側配有一個環狀軸承部,並從絞鏈軸方向的兩側夾住,蓋體31側配有兩個蓋軸承部,帽蓋本體30側還可以配有兩個帽蓋軸承部的結構。
綜上所述,帽蓋軸承部、蓋軸承部及環狀軸承部在絞鏈軸方向上的排列順序可以適宜選擇,重要的是環狀軸承部朝絞鏈軸方向的拴緊側T1對於帽蓋軸承部或蓋軸承部賦予勢能。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第一絞鏈32具有做為咔嗒機構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2,因此當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當使環狀構件33往開放方向旋動,藉由凸部62攀越段差部63,可以獲得咔嗒感,而可以感覺地辨識到旋動操作已經開始。此外,當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朝開放方向旋動時,由於凸部62攀越段差部63時賦予勢能力所致的阻力發生,因此可以抑制環狀構件33意外地朝開放方向旋動。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的形狀,被設為與其呈相對向的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形狀相仿。具體上,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所相對向的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是錐面31e,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是仿效該錐面31e的倒錐面狀。
在這個情況下,可以將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設置成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緊密接合。亦即,當環狀構件33被設定為收納狀態時,可以很好地收納在蓋體31上。因此,可更容易穩定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的姿勢。此外,藉由使環狀構件33與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緊密接合,可以抑制帽蓋組件3B整體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增加,從而更容易實現緊湊化。此外,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使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得以優化帽蓋組件3B的美感外觀。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參考圖23~圖27說明有關本創作的第3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C、以及具有該帽蓋組件3C的飲料容器1C。而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所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可能會使用相同的名稱或符號等並省略其說明。
如圖23及圖2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C具備有帽蓋組件3C、以及安裝有帽蓋組件3C的有底筒狀的容器本體2C。帽蓋組件3C可以藉由過螺合以可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在上部開口的容器本體2C的口頸部2c。
在本實施形態中,圖24所示的帽蓋組件3C的縱剖面視圖表示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且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圖25所示的帽蓋組件3C的立體圖表示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且環狀構件33的開放狀態。圖26所示的帽蓋組件3C的立體圖表示蓋體31的開啟狀態(開放位置)且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
如圖23至圖25所示,帽蓋組件3C的蓋體31具有從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凹陷的凹狀或溝狀的收納凹部,在本實施形態中,該收納凹部被稱為外周槽31f。亦即,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具有外周槽(收納凹部)31f。
外周槽31f設置在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外周槽31f較蓋頂壁部31b中除外周槽31f之外的部分更凹陷至下側,並且沿著周方向延伸。外周槽31f是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外周槽31f在俯視角呈大致多角形,在本實施形態中呈大致四角形。不過不限於此,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外周槽31f在俯視角可以呈大致圓形。外周槽31f位於蓋體31的上端外周部,並朝上側及徑方向外側開口。
如圖24所示,與中心軸C平行的縱剖面視角中,外周槽31f的壁面(槽的內壁)係隨著越往徑方向外側越往下側延伸。具體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外周槽31f在此縱剖面視角下呈現凹曲線狀。亦即,外周槽31f的壁面呈凹曲面狀。不過不限於此,外周槽31f(的壁面)可以有面向徑方向外側的側壁、以及面向上側的大致平面狀的底壁(例如,參考圖36)。
環狀構件33設置在帽蓋本體30的上側及蓋體31的上側。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33呈大致多角形,具體上,呈大致四角形。不過不限於此,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環狀構件33亦可呈大致圓形。
在圖24所示的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環狀構件33被設置在蓋頂壁部31b上,更具體地,設置在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上,亦即外周槽31f上。在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環狀構件33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納在外周槽(收納凹部)31f中。
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呈以中心軸C為中心的環狀。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被設為形狀仿效與其呈相對向的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形狀。亦即,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被設為形狀仿效與該下表面33a呈相對向的外周槽31f的溝的形狀。具體上,在圖24所示的縱剖面視圖中,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隨著越往徑方向外側則越往下側延伸。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在該縱剖面視圖中形成凸曲線狀。亦即,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呈凸曲面狀。但不限於此,環狀構件33也可以具有朝下側的大致平面狀的下表面、以及朝向徑方向內側的內側面(例如,參考圖36)。
如圖27所示,環狀構件33的外周面33c係隨著越朝向上側越往徑方向內側延伸。亦即,環狀構件33的外周面33c係呈隨著越朝向上側越縮徑的錐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7所示,當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33的外周面33c係與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的外周面連續(形成連續的一個面),而設置為與蓋周壁部31a大致切齊。亦即,環狀構件33的外周面33c設置成與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連續。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4及圖27所示,當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33的上表面33b係設置成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連續。具體上,環狀構件33的上表面33b以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上表面形成連續的一個面的方式設置成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上表面大致切齊。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3及圖25所示,環狀構件33具有:環狀後端部33g,與第一絞鏈(絞鏈)32連接;環狀前端部33h,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位於最前側;以及一對之環狀側端部33i,連接環狀後端部33g與環狀前端部33h。
接著,環狀後端部33g、環狀前端部33h及一對的環狀側端部33i中至少一個以上設置在外周槽(收納凹部)31f。詳言之,外周槽31f具有可供環狀後端部33g設置的後端設置部31g、可供環狀前端部33h設置的前端設置部31h、以及可供一對的環狀側端部33i設置的一對側端設置部31i。即是說,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後端部33g、環狀前端部33h及一對的環狀側端部33i全部都被設置在外周槽(收納凹部)31f中。
另外,在蓋體31的前端設置部31h的更前方,設有蓋周壁部31a的一段凹陷的溝部31k。由於溝部31k的存在,在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的前端與蓋周壁部31a之間設有間隙。因此,使用者可以輕易將手指伸入溝部31k並掛在環狀構件33上,使環狀構件33由收納狀態轉變為開放狀態。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C,如圖24所示,具有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可在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呈相對向之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保持環狀構件33的姿勢。並且,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具有設置在環狀構件33上的突起(被卡止部)70、以及卡止在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突起70的彈性片(卡止部)71。
突起70是從環狀構件33的環狀軸承部56向前側突出設置。彈性片71係呈可彈性變形的板狀,並且從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後端部向下側延伸。當環狀構件33被設置為收納狀態時,彈性片71會自絞鏈周方向的開放方向側隔著間隙呈相對向於突起70,或者接觸於突起70。 彈性片71的先端(下端)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沿著絞鏈徑方向的尺寸,與突起70的先端(前端)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沿著絞鏈徑方向的尺寸相比,為同等以下。
突起70係在使用者的操作等使環狀構件33被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時,在絞鏈周方向攀越彈性片71。 具體上,從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將環狀構件33轉換到圖25所示的開放狀態的過程中,突起70係與環狀構件33一起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環狀構件33被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藉此,突起70會一邊滑接於彈性片71一邊使彈性片71朝絞鏈徑方向的外側彈性形變,而可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彈性片71。在此攀越的過程中,使用者能感受到咔嗒感,並可以感覺辨識到環狀構件33已從收納狀態脫離。
再者,與上述相反,在將環狀構件33從開放狀態回復至收納狀態的過程中,環狀構件33被朝絞鏈周方向的關閉方向側旋動,並且在即將成為收納狀態時,突起70一邊與彈性片71滑接,一邊使彈性片71朝著絞鏈徑方向的外側彈性形變,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彈性片71。藉此,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再次將環狀構件33保持在收納狀態的姿勢。此外,在攀越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以得到到咔嗒感,並可感受到操作已完成。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也設置在前後方向上,位於較帽蓋中心軸C靠第一絞鏈(絞鏈)32側(即後側)。
此外別的例子(本實施形態的參考例),可以構造成環狀構件33在做為開放狀態而朝上方立起的位置,突起70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彈性片71。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攀越操作的阻力,使用者可以得到到咔嗒感,並能感覺到環狀構件33已向上方立起。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透過調整突起70的形狀、彈性片71的形狀、以及突起70與彈性片71的抵頂方式等,可以使突起70在任意位置上騎行上彈性片71,並且在騎行上彈性片71的狀態下進行滑動。詳言之,除了彈性片71和突起70各自的形狀外,還可以調整滑動距離、抵頂角度、滑動阻抗等。使用者會在突起70騎行上彈性片71時感受到突然的阻力感,因此可以像得到與咔嗒感同樣的操作感。 騎行上之任意位置可以是在自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將環狀構件33轉換至開放狀態的過程中、環狀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朝上方立起的位置、或者環狀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向後側即將旋動到極限之位置等,可以為任意位置。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同樣透過調整突起70的形狀、彈性片71的形狀,以及突起70與彈性片71的抵頂方式等,在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任意位置可使環狀構件33在突起70騎行上彈性片71的狀態下停止(靜止)。詳言之,除了彈性片71和突起70各自的形狀外,還可以調整滑動距離、抵頂角度、滑動阻力等。特別是,因應環狀構件33的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旋動,階段性地調整提高滑動阻抗,可實現平滑的停止。 在騎行上的狀態下使其停止的任意位置可以考慮為環狀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朝上方立起的位置等。例如,如果使環狀構件33在做為開放狀態朝上方立起的位置停止,使用者可以將環狀構件33處於朝上方立起的狀態的飲料容器1C事先放置,立即就可以將指頭掛在環狀構件33上並攜帶。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C,如圖26所示具有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當蓋體31往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旋動至開放位置,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可保持蓋體31的姿勢。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具有設置在蓋體31的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以及與處於開放位置的蓋體31的蓋用彈性片72卡止的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在本實施形態中,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即蓋用彈性片72及蓋用突起73的組合,以夾住環狀構件33的環狀軸承部56的方式在絞鏈軸方向並列設置成一對。
蓋用突起73設置為從帽蓋本體30的帽蓋軸承部52、53突出至後側。蓋用彈性片72形成為可彈性形變的板狀,並從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後端部朝下側延伸(參見圖25)。如圖26所示,當蓋體31被設置為開放位置時,蓋用彈性片72係自絞鏈周方向的開放方向與蓋用突起73保持間距地呈相對向,或者接觸於蓋用突起73。 蓋用彈性片72的頂端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沿絞鏈徑方向的尺寸,與蓋用突起73的頂端(後端)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沿絞鏈徑方向的尺寸相比,為同等以下。
蓋用彈性片72係在使用者操作等造成蓋體31往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關閉方向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時,在絞鏈周方向攀越蓋用突起73。 詳言之,從蓋體31的開放位置,將蓋體31轉換至圖24所示的閉塞位置的過程中,蓋用彈性片72會隨蓋體31一起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蓋體31被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造成蓋用彈性片72一邊與蓋用突起73滑接,一邊使自身朝絞鏈徑方向的外側進行彈性形變,從而可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蓋用突起73。在這個越過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並能以感覺辨識蓋體31已從開放位置脫離。
此外,與上述相反,從閉塞位置將蓋體31打開至開放位置的過程中,蓋體31會朝絞鏈周方向的開放方向側旋動,並在即將成為開放位置前,蓋用彈性片72一邊與蓋用突起73滑接,一邊使自身朝絞鏈徑方向的外側進行彈性形變,從而可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蓋用突起73。藉此,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可以將蓋體31保持開放位置的姿勢。此外,在攀越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並能感覺操作已完成。 此外,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在前後方向上,設置在較帽蓋中心軸C更靠第一絞鏈(絞鏈)32側(也就是後側)。
在上述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C及飲料容器1C中,設有可將環狀構件33在收納狀態下保持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因此,例如,在飲料容器1C被設為倒立姿勢的情況或飲料容器1C受到離心力作用的情況等,可以抑制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意外地變成開放狀態。因此,可更穩定地抑制環狀構件33的體積增加,在將飲料容器1C收納到包包等物品或在開關操作帽蓋時,環狀構件33不易造成阻礙,使用性更佳。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具有設置在環狀構件33的突起(被卡止部)70、以及卡止在處於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突起70的彈性片(卡止部)71,突起70係在環狀構件33被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時,可攀越彈性片71。 在這種情況下,藉由突起(被卡止部)70和彈性片(卡止部)71的卡止,可以穩定地抑制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意外地變成開放狀態。此外,使用環狀構件33時,使用者只需以預定以上的旋轉力(預定以上的扭矩)使環狀構件33向開放方向旋動,不需要繁瑣的操作,即可簡單地將環狀構件33設為開放狀態。因此,操作性良好。
此外,當使用者將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旋動時,藉由突起(被卡止部)70攀越彈性片(卡止部)71,使用者可得到咔嗒感。藉由得到該咔嗒感,使用者能以感覺辨識到環狀構件33已從收納狀態解除。
此外,當將開放狀態的環狀構件33回復至收納狀態時,突起(被卡止部)70能以上述相反方向越過彈性片(卡止部)71,同樣使用者能感受到咔嗒感。透過感受到這個咔嗒感,使用者能感性地認識到環狀構件33再次被設置為收納狀態。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設置在前後方向上,較帽蓋中心軸C更偏第一絞鏈32側。 在這種情況下,可抑制並縮小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的距離,並且可抑制並縮小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的旋動半徑。藉此,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不易受到製造時的成形誤差或構件變形等影響,因此可良好地維持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的功能。此外,由於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設置在從前側難以看到的位置,因此外觀上的設計性較佳。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設有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以在開放位置保持蓋體31。因此,可以例如,即使使用者在飲用飲料時用力地傾倒容器等,而可抑制開放位置的蓋體31意外關閉並撞到臉部等不良情況。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具有: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設置於蓋體31;以及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用以與成為開放位置的蓋體31的蓋用彈性片72進行卡止;蓋用彈性片72可在蓋體31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關閉方向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時,攀越蓋用突起73。 在此情況下,當使用者飲用飲料時,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與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卡合,可以穩定地抑制不使開放位置的蓋體31意外旋動到閉塞位置。此外,當使用者飲完飲料後,藉由以預定以上的旋轉力(預定以上的扭矩)將蓋體31朝關閉方向旋動,可簡單地將蓋體31回復到閉塞位置。因此,操作性良好。
此外,當使用者將開放位置的蓋體31繞著絞鏈中心軸A朝關閉方向旋動時,藉由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攀越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藉由得到該咔嗒感,使用者可以感覺辨識到蓋體31已從開放位置解除。
此外,在將處於閉塞位置的蓋體31打開至開放位置時,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與上述逆向地攀越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藉此使用者同樣可以得到咔嗒感。由於得到該咔嗒感,使用者可以感覺辨識到蓋體31已被設置為開放位置。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C及飲料容器1C中,設有能夠收納處在收納狀態之環狀構件33至少一部分的外周槽(收納凹部)31f。因此,在收納環狀構件33時,環狀構件33突伸出帽蓋組件3C上側的尺寸可以被抑制的較小,而可抑制由於設置環狀構件33所造成的體積增加。藉此,可抑制環狀構件33對帽蓋組件3C的外觀的設計性的影響。可如本實施形態,將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與帽蓋組件3C的外形形狀幾乎形成為一體。
具體上,外周槽(收納凹部)31f中,做為環狀構件33的構成要素至少設置了環狀後端部33g、環狀前端部33h及一對環狀側端部33i中的一者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這些構成要素均設置於在外周槽31f。可更加穩定地抑制環狀構件33帽蓋組件3C突伸出的狀況。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7所示,當環狀構件33成為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33的上表面33b設置為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連續,環狀構件33的外周面33c設置為與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連續。 在此情況下,當使環狀構件33成為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33不會從帽蓋組件3C的上表面或外周面突伸出。因此,能夠使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與帽蓋組件3C的外形形狀更加一體化,使帽蓋組件3C的外觀設計性更佳。
在此,將參考圖28及圖29來說明第三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C的變形例。圖28是第三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的帽蓋組件3C的蓋體31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29是第三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帽蓋組件3C的立體圖。
如圖28及圖29所示,在此變形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具有設置在環狀構件33的環狀端部76;環狀端部76具有卡止端部76a、以及卡止凹部(被卡止部)76b。此外,該變形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具有在騎行上卡止端部76a後,卡止於處於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卡止凹部76b的彈性突起(卡止部)74。
卡止端部76a形成為角部,係連結於下述兩個面之間:環狀構件33中環狀軸承部56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與絞鏈中心軸A垂直的面);以及連結環狀軸承部56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與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之間的面(與絞鏈中心軸A平行的面)。卡止凹部76b係自環狀構件33之環狀軸承部56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朝面相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凹陷而形成。彈性突起74係呈可彈性變形的板狀,並且從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後端部朝下側延伸。此外,相對於在前記的第三實施形態中,彈性片71的一對板面朝向前後方向,在此變形例中,彈性突起74的一對板面係朝向絞鏈軸方向(左右方向)。
彈性突起74具有設置在彈性突起74的下端部並朝絞鏈軸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5。具體上,突出部75係從彈性突起74的下端部朝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突出。當環狀構件33被設置為收納狀態時,突出部75卡止於卡止凹部76b。
自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開始,因使用者操作等原因,造成環狀構件33被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旋動時,卡止凹部76b會在絞鏈周方向騎行上彈性突起74的突出部75。 詳言之,自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開始,將環狀構件33轉換至圖29所示的開放狀態的過程中,卡止凹部76b隨著環狀構件33一起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藉由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環狀構件33,卡止凹部76b會一邊與彈性突起74的突出部75滑接,一邊使彈性突起74朝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彈性形變,而可繞著絞鏈中心軸A騎行上突出部75。進一步藉由使環狀構件33朝開放方向旋動,彈性突起74的突出部75一邊與環狀構件33之面向環狀軸承部56的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滑接,一邊超過卡止端部76a,藉此解除突出部75與環狀端部76的騎行。
另一方面,與上述相反,將環狀構件33自開放狀態回復至收納狀態的過程中,環狀構件33朝著絞鏈周方向的關閉方向旋動,首先彈性突起74的突出部75騎行上卡止端部76a。進而,藉由使環狀構件33朝關閉方向旋動,彈性突起74的突出部75一邊與環狀構件33的環狀軸承部56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滑接,一邊突出部75被卡止於卡止凹部(被卡止部)76b。藉此,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再次將環狀構件33保持在收納狀態的姿勢。此外,突出部75騎行上卡止端部76a、以及突出部75被卡止到卡止凹部76b時,使用者可以分別感受到突然的阻力感,而可以感覺辨識到旋動操作處於何種狀態。
所述第一實施形態中,僅存在一處有凸狀的凸部20e***至凹狀的段差部16c內。相對地,在本變形例中,卡止端部76a,或者騎行上卡止凹部76b的凸狀的突出部75會分別卡止在兩個位置:在使環狀構件33往開放方向旋動時會卡止在卡止端部76a與超過該卡止端部76a的空間,在使環狀構件33往關閉方向旋動時則卡止在卡止凹部76b。實際上,突出部75在開放方向超過卡止端部76a的情況下,突出部75不會抵接至任何地方,而會露出在空間,但這可以表述成卡止在寬廣的空間。亦即,環狀構件33往開放方向旋動的情況、以及往關閉方向旋動的情況,使用者可得到突然的阻力感的位置、以及被卡止的位置不同。
卡止端部76a與超過該卡止端部76a的空間設置在環狀軸承部56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即相當於設置多個卡止凹部76b。亦即,因應環狀軸承部56中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的滑動位置,於多處設置卡止凹部76b,藉此可在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任意位置使突出部75與卡止凹部76b卡止,並使環狀構件33停止(靜止)。任意位置,例如可以考慮環狀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朝上方立起的位置。例如,使環狀構件33在做為開放狀態而朝上方立起的位置停止時,使用者可在環狀構件33朝上方立起的狀態下放置飲料容器1C,而可迅速以將手指掛在環狀構件33上將其攜帶。
此外,當環狀構件33朝絞鏈周方向的開放方向或者關閉方向旋動,並且彈性突起74的突出部75騎行上卡止端部76a或者卡止凹部76b時,亦可使突出部75一邊與環狀軸承部56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滑接,一邊在維持騎行狀態下停止。具體上,除了突出部75與環狀軸承部56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的端面的形狀外,還可調整滑動距離、抵接角度、滑動阻抗等。特別是以因應環狀構件33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旋動,階段性增加滑動抵抗的方式進行調整,可以實現平滑的停止。 可以考慮將停止的任意位置設置為環狀構件33做為開放狀態而朝上方立起的位置等。
以上,如第一實施形態至第三實施形態,以及本變形例所述,當環狀構件33(11)被朝絞鏈周方向的開放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可適當選擇是凸狀彼此之間的攀越,還是凸狀與凹狀造成的***(卡止)等。若為後者,可適當選擇卡止位置和數量該如何,又或者攀越後是否滑動,或者在騎行上後仍然滑動等。換言之,可因應所需功能,例如產品的形狀、結構物的設置空間、希望環狀構件33(11)停止的位置、以及希望賦予使用者突然的阻力感或咔嗒感的位置等適當進行選擇,並且其等可彼此互換。因此,例如針對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亦可應用如第三實施形態的攀越的結構。而如後所述之第四實施形態至第五實施形態,以及其等之變形例亦同。
在此變形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具有咔嗒機構,當環狀構件33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或關閉方向旋動時,會賦予咔嗒感。 另外,此變形例中,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亦即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及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的組合,只設置一組。
以上所說明的變形例的帽蓋組件3C,亦可得到與所述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四實施形態] 接下來,就本創作的第四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D及設置有該帽蓋組件3D的飲料容器1D,參照圖30至圖34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所述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可能會使用相同的名稱或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如圖30及圖31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D,具有帽蓋組件3D、以及安裝有帽蓋組件3D的有底筒狀的容器本體2D。帽蓋組件3D可以藉由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在上部開口的容器本體2D的口頸部2c。
圖30、圖31及圖34顯示帽蓋組件3D及飲料容器1D的一部分,代表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此外,圖31顯示自中心軸C向左側偏移的位置的,與中心軸C平行的縱剖面視圖,詳言之,表示通過設置在環狀構件33的一對環狀軸承部56中,位於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一個環狀軸承部56的縱剖面視圖。
此外,圖32係顯示帽蓋組件3D及飲料容器1D的一部分的立體圖,表示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33的開放狀態。圖33係顯示帽蓋組件3D及飲料容器1D的部分的立體圖,表示蓋體31的開啟狀態(開放位置)及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
如圖30至圖32所示,帽蓋組件3D的蓋體31具有從蓋頂壁部31b凹陷的凹狀或溝狀的收納凹部;本實施形態中,此收納凹部被稱為凹陷部31j。亦即,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具有凹陷部(收納凹部)31j。
凹陷部31j設置在蓋頂壁部31b中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凹陷部31j是凹狀,係呈較蓋頂壁部31b的凹陷部31j以外的部分(即蓋頂壁部31b的前端部)更往下側凹陷的凹狀。凹陷部31j形成為在蓋體31的上側、左側、右側及後側開口的切口狀。
環狀構件33設置在帽蓋本體30的上側且蓋體31的上側。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構件33形成大至半圓形。在圖30所示的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中,環狀構件33設置在蓋頂壁部31b上,更具體地,設置在蓋頂壁部31b的凹陷部31j上。在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中,環狀構件33的至少一部分收納在凹陷部(收納凹部)31j。
如圖30及圖34所示,當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33的外周面33c形成向左側、右側及後側且沿著周方向延伸的凸曲面狀。環狀構件33以外周面33c與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的外周面連續(形成連續的一個面)的方式,與蓋周壁部31a大致切齊地設置。亦即,環狀構件33的外周面33c設置為與蓋體31的蓋周壁部31a連續。
又如圖30及圖31所示,當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環狀構件33的上表面33b設置成與蓋頂壁部31b(的前端部)連續。具體上,環狀構件33的上表面33b與蓋頂壁部31b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以形成連續的一個面的方式設置為大致切齊。
如圖30及圖32所示,環狀構件33具有:環狀後端部33g,連接於第一絞鏈(絞鏈)32;環狀前端部33h,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位於最前側;以及一對環狀側端部33i,連接環狀後端部33g與環狀前端部33h。
然後,環狀後端部33g、環狀前端部33h及一對環狀側端部33i中的至少一個以上設置於凹陷部(收納凹部)31j。詳言之,凹陷部31j具有可供環狀後端部33g設置的後端設置部31g、可供環狀前端部33h設置的前端設置部31h、以及可供一對環狀側端部33i設置的一對側端設置部31i。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環狀後端部33g、環狀前端部33h及一對環狀側端部33i全部設置於凹陷部(收納凹部)31j。
如圖31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口形成構件36的周壁部36b的前端部與凹陷部(收納凹部)31j的前端設置部31h,係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換言之,周壁部36b的前端部與前端設置部31h並非於上下方向並列設置(從上下方向看不重疊)。因此,位於周壁部36b的上端開口緣的飲用口部36e的前端部與呈為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環狀前端部33h,亦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
具體上,在本實施形態中,成為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環狀前端部33h及前端設置部31h,係設置在較周壁部36b及飲用口部36e的各前端部更靠後側的位置。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D,如圖31所示,具有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可在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呈相對向的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下,保持環狀構件33的姿勢。並且,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具有設置在環狀構件33的突起(被卡止部)70、以及與成為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突起70卡止的彈性片(卡止部)71。然而在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亦即突起70及彈性片71的組合,係以夾住帽蓋本體30的帽蓋軸承部52的方式,並列成對設置。 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3的上述以外的構造,由於與先前描述的第三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又,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D,如圖33所示,在蓋體31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旋動後的開放位置,具有保持蓋體31的姿勢的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並且,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具有設置在蓋體31的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以及與成為開放位置的蓋體31的蓋用彈性片72卡止的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在本實施形態中,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即蓋用彈性片72及蓋用突起73的組合,只設置一組。
蓋用突起73係自帽蓋本體30的帽蓋軸承部52向後側突出設置。蓋用彈性片72呈可彈性變形的大約U字板狀,從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的後端部向下側延伸後,再從後側向上側折返。如圖33所示,當蓋體31被設定為開放位置時,蓋用彈性片72係自絞鏈周方向的開放方向側隔著間隙與蓋用突起73呈相對向、或者接觸於蓋用突起73。 蓋用彈性片72面向第一絞鏈32側的頂端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的沿絞鏈徑方向的尺寸,與蓋用突起73的頂端(後端)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的沿絞鏈徑方向的尺寸相比,為同等以下。 關於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中除上述以外的構造,因為與所述的第三實施形態相同,故省略詳細之說明。
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D及飲料容器1D,亦可獲得與所述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口形成構件36的周壁部36b中位於最上側的前端部、以及凹陷部(收納凹部)31j的前端設置部31h,係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亦即,周壁部36b的前端部與前端設置部31h,並未在上下方向並列(從上下方向看不會重疊)。因此,可確保周壁部36b(飲用口部36e)的前端部向上側的突出量增加以確保飲料易於飲用,並且,可將帽蓋組件3D整體的上下方向尺寸抑制得較小,達到緊湊化的目的。
[第五實施形態] 接下來,就本創作的第五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E及具備有該帽蓋組件3E的飲料容器1E,參考圖35至圖37加以說明。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對於與所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結構,可能會使用相同的名稱或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如圖35及圖36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1E,具有帽蓋組件3E、以及安裝有帽蓋組件3E的有底筒狀的容器本體2E。帽蓋組件3E可以藉由螺合以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在上部開口的容器本體2E的口頸部2c。
圖35至圖37顯示了帽蓋組件3E及飲料容器1E的一部分,表示蓋體31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
如圖35及圖36所示,帽蓋組件3E的蓋體31具有收納凹部,收納凹部呈自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凹陷的凹狀或溝狀,在本實施形態中,該收納凹部被稱為外周槽31f。外周槽31f設置在蓋頂壁部31b的外周部,並沿著周方向延伸。
如圖3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口形成構件36的周壁部36b的前端部與外周槽(收納凹部)31f的前端設置部31h,係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亦即,周壁部36b的前端部與前端設置部31h並非在上下方向並列設置(從上下方向看並不重疊)。因此,位於周壁部36b的上端開口緣的飲用口部36e的前端部與被處於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環狀前端部33h,亦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在本實施形態中,從前後方向看,周壁部36b及飲用口部36e的各前端部與環狀前端部33h係重疊設置。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處於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環狀前端部33h及前端設置部31h,係設置在較周壁部36b及飲用口部36e的各前端部更靠前側的位置。
此外,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E具有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如圖36所示,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在環狀構件33的下表面33a與蓋體31的蓋頂壁部31b呈相對向的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中,可保持環狀構件33的姿勢。然後,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具有設置在環狀構件33的卡止凹部77、以及可卡止在處於收納狀態的環狀構件33的卡止凹部77的卡止凸部(卡止部)78。
卡止凹部77設置於環狀構件33的環狀前端部33h。卡止凹部77係自環狀前端部33h中面向徑方向內側(後側)的內側面,朝徑方向外側(前側)凹陷形成。
卡止凸部78設置於外周槽31f的前端設置部31h。卡止凸部78係自前端設置部31h中面向徑方向外側(前側)的側壁,朝徑方向外側(前側)突出形成。當環狀構件33處於收納狀態時,卡止凹部77與卡止凸部78互相卡止。
當使用者操作等使得環狀構件33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時,卡止凹部77會在絞鏈周方向攀越卡止凸部78。
詳言之,從環狀構件33的收納狀態開始將環狀構件33轉換為開放狀態的過程中,卡止凹部77會隨著環狀構件33一起繞著絞鏈中心軸A旋動。當環狀構件33被以預定以上的扭矩旋動時,卡止凹部77(的下側部分)可一邊與卡止凸部78滑接,一邊繞著絞鏈中心軸A攀越卡止凸部78。在攀越時,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可以感覺辨識到環狀構件33已從收納狀態脫離。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係設置在前後方向,較帽蓋中心軸C更靠第一絞鏈(絞鏈)32的相反側的位置。 在此情況下,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與絞鏈中心軸A之間的距離變大。藉此,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由於做為支點的絞鏈中心軸A到為做為作用點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之間的距離增加,因此可更好更強力地地維持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的功能。
此外與上述相反,在將環狀構件33從開放狀態回復到收納狀態的過程中,環狀構件33會朝絞鏈周方向的關閉方向側旋動,並在即將成為收納狀態前,卡止凹部77一邊與卡止凸部78滑接,一邊被拉入卡止凸部78進行卡止。藉此,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可再次保持環狀構件33在收納狀態的姿勢。此外,此卡止進行時,使用者可以得到咔嗒感,能感覺到操作已完成。
然而,亦可具備包含了卡止凹部77及卡止凸部78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5,來取代上述的第一、第三、及第四實施形態中的收納狀態保持機構21、23。亦即,若為第一實施形態,則可在前端設置部9f與環狀前端部11f,若為第三及第四實施形態,則可在前端設置部31h與環狀前端部33h,分別設置卡止凹部77、及卡止凸部78,以達到相同的效果。當然,將卡止凹部77、卡止凸部78分別設置在前端設置部(9f、31h)與環狀前端部(11f、33h)的任何一者,也會達到相同的效果。
如圖3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E,更具備了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可在蓋體31朝繞著絞鏈中心軸A的開放方向旋動後的開放位置,保持蓋體31的姿勢。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具有蓋用彈性片(蓋用被卡止部)72、以及與處於開放位置的蓋體31的蓋用彈性片72上進行卡止的蓋用突起(蓋用卡止部)73。本實施形態僅設置了一組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即一組蓋用彈性片72及蓋用突起73的組合。 由於開放位置保持機構24的構造與所述的第三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了其詳細說明。
如圖35及圖36所示,在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E中,蓋鎖定機構43具有滑動檔止件51,以取代環狀檔止件46。滑動檔止件51設置在帽蓋本體30的周壁部30a的前端部。滑動檔止件51係以可相對於周壁部30a在上下方向滑動移動的方式保持於周壁部30a。
藉由使圖36所示的滑動檔止件51向下方移動,鎖定構件45可以繞著第二絞鏈44旋動,從而能夠打開閉塞位置的蓋體31。此外,藉由使滑動檔止件51向上方移動,鎖定構件45之繞著第二絞鏈44的旋動被限制,蓋體31在閉塞位置被鎖定。
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的帽蓋組件3E及飲料容器1E,亦能得到與所述的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口形成構件36的周壁部36b中位於最上側的前端部、與外周槽(收納凹部)31f的前端設置部31h,係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亦即,周壁部36b的前端部與前端設置部31h並非在上下方向並列設置(從上下方向看不重疊)。因此,可以確保周壁部36b(飲用口部36e)的前端部向上側的突出量增加,以確保飲料易於飲用,並且,可以將帽蓋組件3E整體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抑制的較小,而可實現緊湊化。
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所述的實施形態,例如,如下述說明那樣,在不偏離本創作的主旨範圍內,可以進行結構的變更等。
前記的第一、第二實施形態中,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相當於周方向的拴緊側T1,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相當於周方向的鬆開側T2,但不限於此。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也可以相當於周方向的鬆開側T2,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亦可相當於周方向的拴緊側T1。 在這個情況下,帽蓋組件3A、3B與容器本體2A、2B螺合的周方向中,朝向拴緊側T1(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力作用於環狀構件11、33時,該力會藉由賦予勢能部19、60的彈性形變吸收,而可以抑制不使上述螺合過緊。因此,在接下來將帽蓋組件3A、3B從容器本體2A、2B拆卸時,可以抑制這些因螺合狀態過緊而影響操作性(變得無法拆卸)等的不良情況。
此外,賦予勢能部19、60亦可相對於帽蓋本體9、30朝向絞鏈軸方向的其中一側對環狀構件11、33賦予勢能,並且,亦可朝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賦予勢能。
此外,賦予勢能部19、60只要是可以彈性變形的構件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矽橡膠或彈性體等彈性構件。
在第一實施形態中,若不考慮對賦予勢能部19的外觀的影響,第一環狀軸承部16與封入部20可以不要分開單獨構成而是形成為一體。此外,可以在第一環狀軸承部16的表面(至少面向絞鏈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面)上施加耐磨耗性的塗層,並可直接使第一環狀軸承部16與賦予勢能部19相抵接。
此外,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帽蓋軸承部15及第一環狀軸承部(環狀軸承部)16中的其中一者(帽蓋軸承部15)凹設有收納凹部15b,另一者(第一環狀軸承部16)設置有軸承滑動面16b;雖列舉了封入部20的封入滑動面20c與軸承滑動面16b進行滑動的例子,但也可以將上述的其中一者與上述另一者互換。亦即,上述其中一者可以是第一環狀軸承部16,上述另一者可以是帽蓋軸承部15。
此外,在第一實施形態中,雖列舉了軸承滑動面16b及封入滑動面20c中的其中一者(軸承滑動面16b)具有凹狀的段差部16c,軸承滑動面16b及封入滑動面20c中的另一者(封入滑動面20c)具有凸部20e的例子,但也可以將上述其中一者與上述另一者互換。亦即,上述其中一者可以是封入滑動面20c,上述另一者可以是軸承滑動面16b。
另外,在第二至第五實施形態中,列舉了蓋鎖定機構43的鎖定構件45可以第二絞鏈44為中心來旋動的例子,但不限於此。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鎖定構件亦可構造成可在前後方向上自由滑行移動。
此外在第二實施形態中,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第一絞鏈(絞鏈)32的蓋軸承部與環狀軸承部,若採用在絞鏈軸方向上相鄰設置的構造,則第一絞鏈32亦可具有:收納凹部,凹設於蓋軸承部及環狀軸承部的其中一者,並在絞鏈軸方向延伸,而可以容納賦予勢能部;以及封入部,用以封入賦予勢能部。 在此情況下,由於可藉由封入部將賦予勢能部封入收納凹部內,因此能夠抑制賦予勢能部暴露於外部,使帽蓋組件3B及飲料容器1B的外觀設計具有良好的美觀。此外,由於賦予勢能部被封入,例如,可以抑制因污染等原因導致賦予勢能部的功能下降或變得不穩定的情況。
在所述的第一至第五實施形態中,舉出了適用於具有真空絕熱結構的容器本體2A、2B、2C、2D、2E,從而賦予保溫・保冷功能的飲料容器1A、1B、1C、1D、1E的例子,但不限於此。亦即,本創作可以廣泛適用於帽蓋組件以可拆裝自如的方式安裝在容器本體的口頸部的帶蓋容器。
本創作可以在不偏離本創作的趣旨範圍內,組合所述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等所說明的各構件,並且可以增加、省略、替換、或進行其他更改的構造。此外,本創作不受所述的實施形態等所限制,僅受特許請求的範圍所限制。
1A,1B,1C,1D,1E:飲料容器
2A,2B,2C,2D,2E:容器本體
2a:底面部
2b:主體部
2c:口頸部
2d:上部開口部
2e:肩部
3A,3B,3C,3D,3E:帽蓋組件
4:外容器
5:內容器
6:真空絕熱層
7:陰螺紋部
8:懸伸部
9,30:帽蓋本體
9a,30a:周壁部
9b,30c:頂壁部
9c,31f:外周槽(收納凹部)
9e:後端設置部
9f,31h:前端設置部
9g:側端設置部
10:內塞部
10a:凸緣部
11,33:環狀構件
11a,33a:下表面
11b,33c:外周面
11c:平面部
11d:凹面部
11e,33g:環狀後端部
11f,33h:環狀前端部
11g,33i:環狀側端部
12:絞鏈
13:陽螺紋部
14:防水襯墊
14a:內周凹部
14b:彈性凸緣部
15,52,53:帽蓋軸承部
15a:軸孔
15b,56b:收納凹部
15c:臂部接收部
15d:滑接面
15e:小徑孔部
15f:大徑孔部
16,17,56:環狀軸承部
16a:軸孔
16b:軸承滑動面
16c,63,63’:段差部
17a:軸孔
17b:滑接凸部
17c:抵接面
18,57:絞鏈軸
19,60:賦予勢能部
20,61:封入部
20a:軸孔
20b:臂部
20c:封入滑動面
20d:賦予勢能部抵接面
20e:凸部(卡止部)
21:收納狀態保持機構
22:收納狀態保持機構(咔嗒機構)
23:收納狀態保持機構
24:開放位置保持機構
25:收納狀態保持機構
30b:開口部
31:蓋體
31a:蓋周壁部
31b:蓋頂壁部
31c:內壁部
31d:凹部
31e:錐面
31f:外周槽(收納凹部)
31g:後端設置部
31h:前端設置部
31i:側端設置部
31j:凹陷部(收納凹部)
31k:溝部
32:第一絞鏈(絞鏈)
33a:下表面
33b:上表面
33h:環狀前端部
33i:環狀側端部
34:陰螺紋部
35:陽螺紋部
36:口形成構件
36a:底壁部
36b:周壁部
36c:下側凸緣部
36e:飲用口部
37:液體流通口
38:口拆裝機構
39:防水襯墊
40:蓋襯墊
41:覆蓋構件
42:扭簧
42a:捲繞部
42b,42c:突出端
43:蓋鎖定機構
44:第二絞鏈
45:鎖定構件
45a:第一延長部
45b:第二延長部
46:環狀檔止件
47:鉤部
48:彈性構件
49:被鎖定部
50:被檔止件
51:滑動檔止件
52a:軸孔
52b:容納穴部
52c:溝槽部
52d:軸凸部卡止部
52e:帽蓋端面
53a:軸孔
53b:內側面
53c:外滑接面
54,55:蓋軸承部
54a:軸孔
54b:安裝凹部
54c:旋轉抵接部
55a:軸孔
55b:內側面
56a:軸孔
56b:收納凹部
56c:環狀端面
56d:凹面
57:絞鏈軸
58:軸覆蓋件
58a:軸孔
58b:小徑筒部
58c:大徑筒部
58d:懸伸突部
58e:軸凸部
59:面對構件
59a:軸孔
59b:凸緣部
59c:蓋按壓部
61:封入部
61a:軸孔
61b:賦予勢能部抵接面
61c:外抵接面
62:凸部
70:突起
71:彈性片(卡止部)
72:蓋用彈性片
73:蓋用突起
74:彈性突起
75:突出部
76:環狀端部
76a:卡止端部
76b:卡止凹部(被卡止部)
77:卡止凹部
78:卡止凸部(卡止部)
A:絞鏈中心軸
C:中心軸(帽蓋中心軸)
S:絕熱材料
T1:周方向的其中一側(拴緊側)
T2:周方向的另一側(鬆開側)
圖1是顯示本創作的第一實施型態的飲料容器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飲料容器的剖面視圖。 圖3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剖面視圖,表示了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圖4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剖面視圖,表示了環狀構件的開放狀態。 圖5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6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局部剖面視圖。 圖7是顯示帽蓋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顯示帽蓋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9是顯示帽蓋本體之一部分、以及帽蓋軸承部的立體圖。 圖10是顯示本創作的第二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的立體圖。 圖11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剖面視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圖12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剖面視圖,表示蓋體的開啟狀態(開放位置)及環狀構件的開放狀態。 圖13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側視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開放狀態。 圖14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立體圖。 圖15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局部剖面視圖(縱剖面視圖)。 圖16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局部剖面視圖(橫剖面視圖)。 圖17是顯示帽蓋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18是顯示帽蓋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19是顯示第一絞鏈(絞鏈)的軸覆蓋件的立體圖。 圖20是顯示帽蓋本體之一部分、以及帽蓋軸承部的立體圖。 圖21是顯示帽蓋本體之一部分、以及帽蓋軸承部的立體圖。 圖22是顯示環狀構件之一部分、以及環狀軸承部的立體圖。 圖23是顯示本創作的第三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的立體圖。 圖24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剖面視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圖25是顯示帽蓋組件的立體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開放狀態。 圖26是顯示帽蓋組件的立體圖,表示蓋體的開啟狀態(開放位置)及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圖27是顯示帽蓋組件的局部剖面視圖(縱剖面視圖)。 圖28是顯示第三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帽蓋組件的蓋體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29是顯示第三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帽蓋組件的立體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開放狀態。 圖30是顯示本創作的第四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31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剖面視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圖32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立體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開放狀態。 圖33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立體圖,表示蓋體的開啟狀態(開放位置)及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圖34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局部剖面視圖(縱剖面視圖)。 圖35是顯示本創作的第五實施形態的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36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剖面視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及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圖37是顯示飲料容器之一部分的立體圖,表示蓋體的關閉狀態(閉塞位置)以及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
1D:飲料容器
2D:容器本體
2b:主體部
2c:口頸部
2d:上部開口部
3D:帽蓋組件
4:外容器
5:內容器
6:真空絕熱層
8:懸伸部
23:收納狀態保持機構
30:帽蓋本體
30a:周壁部
30c:頂壁部
31:蓋體
31a:蓋周壁部
31b:蓋頂壁部
31g:後端設置部
31h:前端設置部
31j:凹陷部(收納凹部)
32:第一絞鏈(絞鏈)
33:環狀構件
33a:下表面
33b:上表面
33g:環狀後端部
33h:環狀前端部
36:口形成構件
36b:周壁部
36e:飲用口部
39:防水襯墊
56:環狀軸承部
57:絞鏈軸
70:突起
71:彈性片(卡止部)
A:絞鏈中心軸
C:中心軸(帽蓋中心軸)

Claims (4)

  1. 一種帽蓋組件,可安裝在上部開有開口的一容器本體之一口頸部,該帽蓋組件包含: 一帽蓋本體,用以閉塞所述容器本體的一上部開口部,並具有與所述容器本體之內部連通的一液體流通口; 一環狀構件,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之上側; 一絞鏈,以所述環狀構件能自由地繞著一絞鏈中心軸旋動的方式,將所述環狀構件連結至所述帽蓋本體;以及 一蓋體,於上下方向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與所述環狀構件之間,並覆蓋所述液體流通口,在被往繞著所述絞鏈中心軸的開放方向賦予勢能的狀態下,透過所述絞鏈以旋動自如的方式與所述帽蓋本體連結; 所述帽蓋本體具有可供所述液體流通口設置的一口形成構件,所述口形成構件具有一底壁部及一周壁部,該底壁部形成有所述液體流通口,該周壁部係自所述底壁部朝上側豎立而呈筒狀,所述周壁部中前端部較其他部分更突出於上側,所述蓋體具有一收納凹部,該收納凹部係自所述蓋體的一蓋頂壁部凹陷而呈凹狀或溝狀,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下,所述環狀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收納於所述收納凹部,且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係所述環狀構件的一下表面與所述蓋頂壁部呈相對向,所述環狀構件具有當所述環狀構件被設為所述收納狀態時位於最前側的一環狀前端部,所述收納凹部具有可供所述環狀前端部設置的一前端設置部,所述周壁部的前端部與所述前端設置部係在前後方向並列設置。
  2. 一種帽蓋組件,可安裝在上部開有開口的一容器本體之一口頸部,該帽蓋組件包含: 一帽蓋本體,用以閉塞所述容器本體的一上部開口部,並具有與所述容器本體之內部連通的一液體流通口; 一環狀構件,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之上側; 一絞鏈,以使所述環狀構件能繞著一絞鏈中心軸自由旋動的方式,將所述環狀構件連結至所述帽蓋本體;以及 一蓋體,於上下方向設置在所述帽蓋本體與所述環狀構件之間,並覆蓋所述液體流通口,在被往所述絞鏈中心軸之開放方向賦予勢能的狀態下,透過所述絞鏈以旋動自如的方式連結所述帽蓋本體; 所述蓋體具有一收納凹部,該收納凹部係自所述蓋體的一蓋頂壁部凹陷而呈凹狀或溝狀,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下,所述環狀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收納於所述收納凹部,且所述環狀構件的收納狀態係所述環狀構件的一下表面與所述蓋頂壁部呈相對向,所述帽蓋組件被設為所述收納狀態時,所述環狀構件的一上表面係設置為與所述蓋體的所述蓋頂壁部連續,所述環狀構件的一外周面係設置為與所述蓋體的一蓋周壁部連續。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帽蓋組件,所述環狀構件的所述下表面被設為形狀仿效與所述下表面呈相對向的所述蓋體的所述蓋頂壁部的形狀。
  4. 一種飲料容器,包含: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帽蓋組件;以及 安裝了所述帽蓋組件的所述容器本體。
TW112209775U 2023-09-11 2023-09-11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TWM6511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9775U TWM651140U (zh) 2023-09-11 2023-09-11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9775U TWM651140U (zh) 2023-09-11 2023-09-11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1140U true TWM651140U (zh) 2024-02-01

Family

ID=90823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9775U TWM651140U (zh) 2023-09-11 2023-09-11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511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02421B2 (ja) ベントを有する飲料容器クロージャ
US9211040B2 (en) Food storage container with quick access lid
EP2558379B1 (en) Bottle closure with integrated flip top handle
US20170297785A1 (en) Cap unit for a beverage container
US11801968B2 (en) Resealable container
TW201422496A (zh) 具有可防止上蓋被移除之閂鎖機構之飲料容器
JP2008239164A (ja) 飲料容器
JP6684008B1 (ja) 飲料容器用ロック機構および飲料容器
TWI505969B (zh) 具有可快速開啟蓋部之食品儲存容器
TWM651140U (zh)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TWM651139U (zh) 帽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JP3142053U (ja) 飲料容器
EP4327706A1 (en) Cap unit and beverage container
TWI822272B (zh) 蓋組件及飲料容器
EP4327707A1 (en) Cap unit and beverage container
JP2011251707A (ja) 飲料容器栓
JP5525078B1 (ja) 飲料用容器の栓体
JP2003327265A (ja) 携帯飲料容器
JP3201676U (ja) 飲料用容器
JP3193262U (ja) 飲料容器の栓体
JP2024004083A (ja) キャ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キャップ付き容器
JP2021031160A (ja) 飲料用容器
JP2005296234A (ja) ステンレス製真空二重容器を用いたダイレクトボト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