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6494U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6494U
TWM626494U TW110215233U TW110215233U TWM626494U TW M626494 U TWM626494 U TW M626494U TW 110215233 U TW110215233 U TW 110215233U TW 110215233 U TW110215233 U TW 110215233U TW M626494 U TWM626494 U TW M62649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ottom plate
protective layer
electronic device
magnetic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5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緯誌
修振民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15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6494U/zh
Publication of TWM6264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6494U/zh
Priority to US17/834,019 priority patent/US11687127B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7Touch pads, in which fingers can move on a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一輸入模組、設置於輸入模組上之一觸控單元、複數個第一磁性元件以及複數個第二磁性元件。前述輸入模組連接顯示模組,前述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觸控單元之一底板上,前述第二磁性元件設置於觸控單元之一框架上。其中,前述第一磁性元件和前述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產生一磁性排斥力,使前述框架相對前述底板位在一初始位置。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觸控單元的電子裝置。
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板是控制鼠標或對電腦下達指令的輸入裝置之一,因此各家筆記型電腦製造商都希望其所設計的觸控板能夠定位精準,且在執行點擊(click)動作或按壓觸控板時可以讓每個位置所需的力量皆相等,以避免觸控板上不同位置處所需按壓力道相差過大而導致按壓回饋模糊,從而難以對電腦下達正確的指令。
有鑑於前述習知問題點,如何改良傳統的觸控板機構,藉以讓使用者在不同位置進行點擊動作時所需的壓力值盡可能地相等,始成為此技術領域研發人員之一重要挑戰。
有鑑於前述習知問題點,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一輸入模組、一觸控單元、複數個第一磁性元件以及複數個第二磁性元件。前述輸入模組連接前述顯示模組,前述觸控單元具有一底板、一框架、一觸控電路、一保護層以及一開關元件。前述底板固定於前述輸入模組上,前述保護層設置於前述觸控電路之一頂面,前述框架設置於前述觸控電路之一底面,前述開關元件設置於前述觸控電路上,且前述框架、前述觸控電路以及前述保護層活動地設置在前述底板之一容納空間內。
前述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前述底板上,前述第二磁性元件設置於前述框架上,其中前述第一磁性元件和前述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產生一磁性排斥力,使前述框架、前述觸控電路以及前述保護層相對前述底板位在一初始位置。
當前述保護層受一外力按壓時,前述框架、前述觸控電路以及前述保護層則會由前述初始位置朝前述底板方向移動到一極限位置,並使前述底板壓迫且觸發前述開關元件。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磁性元件與前述第二磁性元件於一垂直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且前述垂直方向垂直於前述保護層。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底板呈矩形,且前述第一磁性元件鄰近前述底板的四個側邊。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框架呈矩形,且前述第二磁性元件鄰近前述框架的四個側邊。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磁性元件設置在前述底板之一底側,且前述第二磁性元件設置在前述框架之一頂側。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框架具有一穿孔,且前述開關元件穿過前述穿孔。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底板形成有一凸塊,且當前述保護層受前述外力按壓時,前述凸塊壓迫並觸發前述開關元件。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保護層具有絕緣材質,且前述框架具有金屬材質。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底板形成有複數個卡槽,且前述框架形成有複數個卡塊,其中前述卡塊分別嵌入前述卡槽內。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卡塊位於前述框架的相反側。
以下說明本新型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然而,可輕易了解本新型實施例提供許多合適的新型概念而可實施於廣泛的各種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實施例僅僅用於說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新型,並非用以侷限本新型的範圍。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一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此特別定義。
有關本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各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新型。
首先請一併參閱第1、2、3圖,第1圖表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100處於一閉合狀態時的立體圖,第2圖表示第1圖中之電子裝置100自閉合狀態展開後呈現一開啟狀態的立體圖,第3圖表示第2圖中之觸控單元30的***圖。
如第1、2圖所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100例如為一筆記型電腦,其主要包括可相互轉動之一輸入模組10以及一顯示模組20,前述輸入模組10以及顯示模組20係透過樞軸相互連接,如此一來顯示模組20即可相對輸入模組10旋轉,而使電子裝置100在第1圖所示之閉合狀態以及第2圖所示之開啟狀態間切換。
在本實施例中,於前述顯示模組20上設有一顯示螢幕D(例如LCD、OLED或觸控螢幕),前述輸入模組10則包含有相互連接之一第一殼體11以及一第二殼體12,其中在第一殼體11的表面上設有輸入鍵盤K(例如QWERTY鍵盤)以及一觸控單元30,以利於使用者操作此電子裝置100。
應了解的是,前述輸入鍵盤K以及觸控單元30可作為使用者輸入介面(user input interface),當使用者欲開啟並操作電子裝置100時,可將顯示模組20相對於輸入模組10掀開,然後再利用前述輸入鍵盤K以及觸控單元30來輸入指令或控制顯示螢幕D上的游標。
從第3圖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觸控單元30主要包含有一底板31、一框架32、一觸控電路33、一保護層34以及一開關元件S,其中前述底板31可透過螺絲鎖固在輸入模組10之第一殼體11上,前述保護層34例如為絕緣材質所製成的麥拉片(Mylar),且其係貼附在觸控電路33之頂面;此外,前述框架32例如為金屬材質,其係以背膠固定在觸控電路33之底面,用以支撐觸控電路33以及保護層34,且前述框架32、觸控電路33以及保護層34可一起相對於底板31沿Z軸方向運動。
又,前述開關元件S設置在觸控電路33之底面,其係穿過框架32中央之一穿孔321,並且正對於底板31上之一凸塊311;當使用者以手指接觸保護層34並朝下方按壓時,框架32、觸控電路33和保護層34會由一初始位置相對於底板31朝下(-Z軸方向)移動到一極限位置,此時底板31上的凸塊311會接觸並壓迫開關元件S,從而使得開關元件S被凸塊311觸發,以利於使用者執行點擊(click)之功能。
在實際組裝的過程中,可先將保護層34貼附於觸控電路33上,並使觸控電路33與框架32彼此固定,然後再將框架32、觸控電路33和保護層34活動地設置在底板31中央之一容納空間310內。
需特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之觸控單元30更包含有複數個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複數個第二磁性元件m,其中前述第一磁性元件M(例如磁鐵)設置在底板31上,前述第二磁性元件m(例如磁鐵)則是設置在框架32上;如此一來,在觸控單元30組裝完成後且尚未受到外力作用時,第一磁性元件M和第二磁性元件m之間可產生適當之磁性排斥力,以使框架32、觸控電路33和保護層34維持在前述初始位置,且此時開關元件S會與底板31上的凸塊311相隔一距離,而不會被凸塊311觸發。
從第3圖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觸控單元30共設有八個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八個第二磁性元件m,其中前述八個第一磁性元件M位於底板31的底側,且鄰近於矩形底板31的四個側邊,前述八個第二磁性元件m則是設置在框架32的頂側,且鄰近於矩形框架32的四個側邊,其中前述第二磁性元件m的位置係對應於第一磁性元件M的位置。
接著請一併參閱第4、5、6圖,第4圖表示第3圖中之觸控單元30於組裝後的立體圖,第5圖表示第3圖中之底板31的立體圖,第6圖表示第3圖中之底板31的俯視圖。
從第4、5、6圖可以看出,前述框架32、觸控電路33以及保護層34皆設置在底板31中央的容納空間310內。特別地是,在前述底板31上另形成有複數個卡槽312,其中前述卡槽312位於容納空間310的兩側,並且貫穿底板31而與容納空間310相連通。在實際組裝的過程中,可使框架32上的卡塊嵌入前述卡槽312內,以防止框架32、觸控電路33以及保護層34從底板31中央的容納空間310脫落。
再請一併參閱第7、8圖,第7圖表示底板31以及第一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立體圖,第8圖表示底板31以及第一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仰視圖。
如第7、8圖所示,前述底板31具有一矩形結構,其中前述第一磁性元件M設置在底板31的底側,並且鄰近於底板31的四個側邊。
接著請一併參閱第9、10、11圖,第9圖表示框架3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立體圖,第10圖表示框架3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另一視角立體圖,第11圖表示框架3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俯視圖。
如第9、10、11圖所示,前述框架32係具有一矩形結構,其中前述第二磁性元件m設置在框架32的頂側,並且鄰近於框架32的四個側邊,其中前述第二磁性元件m與第一磁性元件M在垂直方向(Z軸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惟彼此之間不相互接觸,且該垂直方向垂直於該保護層34。
此外,從第9、10、11圖可以看出,在框架32的左、右兩側形成有卡塊322,於組裝時可使框架32上的卡塊322分別嵌入底板31上的卡槽312內,以防止框架32、觸控電路33以及保護層34從底板31中央的容納空間310脫落。
再請一併參閱第12、13、14、15圖,第12圖表示底板31、框架32、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立體圖,第13圖表示底板31、框架32、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另一視角立體圖,第14圖表示底板31、框架32、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仰視圖,第15圖表示沿第4圖中之線段A1-A2的局部剖視放大圖。
如第12、13、14、15圖所示,本實施例藉由將第一磁性元件M設置在底板31上,並且將第二磁性元件m(例如磁鐵)設置在框架32上,如此一來在觸控單元30組裝完成後,第一磁性元件M和第二磁性元件m之間即可產生適當的磁性排斥力,以使框架32、觸控電路33和保護層34維持在初始位置,且此時開關元件S會與底板31上的凸塊311相隔一距離,而不會被凸塊311觸發。
然而,當使用者以手指接觸保護層34並施加一外力朝下方按壓時,框架32、觸控電路33和保護層34則會由前述初始位置朝該底板方向(-Z軸方向)移動到一極限位置,此時位在底板31上的凸塊311則會接觸並壓迫開關元件S,從而使得開關元件S被凸塊311觸發,以利於使用者執行點擊(click)之功能。
最後,當使用者的手指離開保護層34後,第一磁性元件M和第二磁性元件m之間所產生的磁性排斥力則又可以使框架32、觸控電路33和保護層34朝上(Z軸方向)移動並回復到原先的初始位置。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中的框架32、觸控電路33和保護層34不僅毋須透過樞軸和底板31連接,且透過在底板31和框架32周圍均勻地設置第一磁性元件M和第二磁性元件m,可讓使用者在觸控單元30上不同位置處所需的按壓力道盡可能相等,以達到全區按壓 (touch anywhere)的效果,從而大幅提升操作上的便利性與舒適性。
雖然本新型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新型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新型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新型使用。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新型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雖然本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於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項工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電子裝置 10:輸入模組 11:第一殼體 12:第二殼體 20:顯示模組 30:觸控單元 31:底板 310:容納空間 311:凸塊 312:卡槽 32:框架 321:穿孔 322:卡塊 33:觸控電路 34:保護層 D:顯示螢幕 K:輸入鍵盤 M:第一磁性元件 m:第二磁性元件 S:開關元件
第1圖表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100處於一閉合狀態時的立體圖。 第2圖表示第1圖中之電子裝置100自閉合狀態展開後呈現一開啟狀態的立體圖。 第3圖表示第2圖中之觸控單元30的***圖。 第4圖表示第3圖中之觸控單元30於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5圖表示第3圖中之底板31的立體圖。 第6圖表示第3圖中之底板31的俯視圖。 第7圖表示底板31以及第一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8圖表示底板31以及第一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仰視圖。 第9圖表示框架3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10圖表示框架3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第11圖表示框架3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俯視圖。 第12圖表示底板31、框架32、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立體圖。 第13圖表示底板31、框架32、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第14圖表示底板31、框架32、第一磁性元件M以及第二磁性元件m於組裝後的仰視圖。 第15圖表示沿第4圖中之線段A1-A2的局部剖視放大圖。
30:觸控單元
31:底板
310:容納空間
32:框架
33:觸控電路
34:保護層
M:第一磁性元件
m:第二磁性元件

Claims (10)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 一顯示模組; 一輸入模組,連接該顯示模組; 一觸控單元,具有一底板、一框架、一觸控電路、一保護層以及一開關元件,其中該底板固定於該輸入模組上,該保護層設置於該觸控電路之一頂面,該框架設置於該觸控電路之一底面,該開關元件設置於該觸控電路上,且該框架、該觸控電路以及該保護層活動地設置在該底板之一容納空間內; 複數個第一磁性元件,設置於該底板上;以及 複數個第二磁性元件,設置於該框架上; 其中,該些第一磁性元件和該些第二磁性元件之間產生一磁性排斥力,使該框架、該觸控電路以及該保護層相對該底板位在一初始位置,且當該保護層受一外力按壓時,該框架、該觸控電路以及該保護層則會由該初始位置朝該底板方向移動到一極限位置,並使該底板壓迫且觸發該開關元件。
  2.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磁性元件與該些第二磁性元件於一垂直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且該垂直方向垂直於該保護層。
  3.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底板呈矩形,且該些第一磁性元件鄰近該底板的四個側邊。
  4.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框架呈矩形,且該些第二磁性元件鄰近該框架的四個側邊。
  5.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磁性元件設置在該底板之一底側,且該些第二磁性元件設置在該框架之一頂側。
  6.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框架具有一穿孔,且該開關元件穿過該穿孔。
  7.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底板形成有一凸塊,且當該保護層受該外力按壓時,該凸塊壓迫並觸發該開關元件。
  8.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保護層具有絕緣材質,且該框架具有金屬材質。
  9. 如請求項1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底板形成有複數個卡槽,且該框架形成有複數個卡塊,其中該些卡塊分別嵌入該些卡槽內。
  10. 如請求項9之電子裝置,其中該些卡塊位於該框架的相反側。
TW110215233U 2021-12-22 2021-12-22 電子裝置 TWM6264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5233U TWM626494U (zh) 2021-12-22 2021-12-22 電子裝置
US17/834,019 US11687127B1 (en) 2021-12-22 2022-06-07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5233U TWM626494U (zh) 2021-12-22 2021-12-22 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6494U true TWM626494U (zh) 2022-05-01

Family

ID=82559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5233U TWM626494U (zh) 2021-12-22 2021-12-22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687127B1 (zh)
TW (1) TWM62649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81517A1 (en) * 2005-02-11 2006-08-17 Apple Computer, Inc. Display actuator
US8912458B2 (en) * 2011-01-04 2014-12-16 Synaptics Incorporated Touchsurface with level and planar translational travel responsiveness
KR102462713B1 (ko) * 2016-09-05 2022-1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키보드 커버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87127B1 (en) 2023-06-27
US20230195184A1 (en)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11007B2 (ja) 統合インタフェースシステムを備えたデバイス
JP6516813B2 (ja) 感圧キーの基準化
WO2017045339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20120075236A1 (en) Terminal with touch screen
TW201327273A (zh) 觸控按鍵模組及其模式切換方法
EP2378398A2 (en) Movable touch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903850A (zh) 包括低电阻性网格的半透明触摸屏设备
TWI464561B (zh) 薄型觸控板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TWI615873B (zh) 磁吸式鍵盤及其按鍵
KR101358356B1 (ko) 터치 패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154429B2 (en) Keyboard device
TWM626494U (zh) 電子裝置
WO2021036732A1 (zh) 电子设备
TWI763340B (zh) 觸控板機構
CN216748604U (zh) 电子装置
TWI435253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電容式觸控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754942B (zh) 電子裝置
WO2020172824A1 (zh) 一种输入装置及含有该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TWI402559B (zh) A display panel with a touch circuit
TWI768925B (zh) 觸控板機構
CN218122554U (zh) 笔记本电脑
TWI807187B (zh) 電子裝置組合
CN102298460A (zh) 电子装置
TWM637459U (zh) 筆記型電腦
TWM617303U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