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1751U - 框架結構 - Google Patents

框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1751U
TWM621751U TW110208701U TW110208701U TWM621751U TW M621751 U TWM621751 U TW M621751U TW 110208701 U TW110208701 U TW 110208701U TW 110208701 U TW110208701 U TW 110208701U TW M621751 U TWM621751 U TW M62175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olar module
panel body
frame structure
fram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8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葉正賢
王亮棠
蔡興旺
鄭安恒
賴光傑
Original Assignee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8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1751U/zh
Publication of TWM6217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1751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框架結構,用以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框架結構包至少一邊框,擠出成型,且包括一容置槽以及一基座,沿至少一邊框的一端延伸至至少一邊框的另一端,容置槽設置於基座上,組配容置太陽能模組板體的一側緣,其中容置槽具有一上壁,上壁的一底側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的一頂面,上壁的一頂側包括一斜面以及一平面,斜面位於平面與太陽能模組板體露出的頂面之間,其中斜面與底側具有一夾角,夾角範圍介於1°至23°。

Description

框架結構
本案係關於一種框架結構,尤指一種結構精簡、製造容易,且組裝便捷的框架結構,用以承載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同時提供排水的功能。
於環保意識逐漸提升之際,綠色能源發展可謂為一重要的課題。而在眾多綠色能源中,太陽能發電便為主流之一。現行的太陽能發電技術係透過由半導體組成的太陽能模組板體接收太陽光的輻射,激發半導體中的電子而產生電流,並藉以提供日常所需之電能。由於板體相對脆弱的太陽能模組需要設置於戶外,且需根據設置地點的地理氣候等條件不同而改變設置的方向,因此需要一框架結構予以承載並固定,同時提供保護效能。
然而,現行應用於太陽能模組板體支撐的框架結構多不具排水結構,因此當太陽能板沾染灰塵或髒污時,並不易於透過水洗或於降雨時清除。長久累積下,太陽能板表面的髒污將造成遮陰現象(Shading effect)。遮陰現象係指太陽能板被陰影或髒污遮蔽而無法接收陽光輻射,導致被遮蔽的部分無法進行發電,且該部分更會因電阻值提升而發熱。遮陰現象不僅會使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下降,長久下來因電阻值提升而導致的高溫更具有損壞設備的疑慮。
另一方面,為發揮足夠的發電效能,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數量往往必須大量配置,因此應用於支撐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亦應符合量產需求。若 因應排水需求而設計過於繁複的結構,除了增加框架結構製造及組裝的困難度外,更將導致成本大幅增加,使框架組合失去產品競爭力。
有鑑於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結構精簡、製造容易,且組裝便捷的框架結構,用以承載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同時提供排水的功能。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用於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其結構精簡輕巧、製造容易,且組裝便捷的框架結構,除了承載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外,更提供排水的功能。其中藉由例如鋁合金擠壓成型的邊框,結構一體成型、易於製造,可降低成本,更簡化邊框的組裝與連接,免除複雜的設計及組裝的對位。
本案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框架結構,用以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由於邊框採用例如鋁合金擠壓成型,除了一體成型的結構,每一邊框更具有一致性的橫截面。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時,可對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設計邊框容置槽的上壁,以提供足夠的結構強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的側緣,同時增加排水的效能。其中上壁的頂側採用斜面連接平面的最佳化配比,使上壁平面部分與容置槽可提供足夠的機械結構強度,以透過太陽能模組板體的側緣穩固地承戴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而上壁的斜面部分連接於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與框架結構上壁的平面之間,更可以例如1°至23°適宜的傾斜角度提供排水功能。
本案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框架結構,用以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框架結構包含的四個邊框,採用例如鋁合金擠壓成型,具有一致性橫截面, 易於製造時調整邊框的縱向長度,組配承戴不同尺寸的太陽能模組板體。另外,上壁的頂側採用斜面連接平面的設計,易於實現邊框間的連接,且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後,框架結構的頂側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形成平整的結構。四個邊框完整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外露。由於四個邊框以一致性的橫截面結構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使整體結構受到靜力或動力負荷時更佳地抵抗撓曲及扭曲,將應力對太陽能模組板體的影響減到最小,並防止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受力而破裂或受到損壞。而頂側斜面連接平面的排水設計,更有助於沖洗或降雨時清除太陽能模組板體頂面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影響太陽能模組的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為達前述目的,本案遂提供一種框架結構,用以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框架結構包至少一邊框,擠出成型,且包括一容置槽以及一基座,沿至少一邊框的一端延伸至至少一邊框的另一端,容置槽設置於基座上,組配容置太陽能模組板體的一側緣,其中容置槽具有一上壁,上壁的一底側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的一頂面,上壁的一頂側包括一斜面以及一平面,斜面位於平面與太陽能模組板體露出的頂面之間,其中斜面與底側具有一夾角,夾角範圍介於1°至23°。
於一實施例中,夾角範圍介於9°至11°。
於一實施例中,斜面具有一斜面寬度,平面具有一平面寬度,斜面寬度與平面寬度之比例介於40:60至60:40。
於一實施例中,斜面寬度與平面寬度之比例為50:50。
於一實施例中,斜面寬度與平面寬度之寬度和介於5.5公分至16.5公分。
於一實施例中,至少一邊框由一鋁合金擠出,且一體成型。
於一實施例中,平面至底側之平均距離介於0.5公分至3公分。
於一實施例中,斜面至底側之平均距離介於0.6公分至1.6公分。
於一實施例中,至少一邊框包括兩個第一邊框以及兩個第二邊框,兩個第一邊框彼此相對,兩個第二邊框彼此相對,且兩個第一邊框分別透過兩個第二邊框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框架結構更包括至少一連接件,第一邊框的座以及第二邊框透過至少一連接件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基座為一開口向下之凹槽,至少一連接件呈L形,分別容置於第一邊框的基座以及第二邊框的基座,而連接第一邊框與第二邊框。
於一實施例中,基座為一方形套管,至少一連接件呈L形,分別容置於第一邊框的基座以及第二邊框的基座,而連接第一邊框與第二邊框。
於一實施例中,兩個第一邊框以及兩個第二邊框具有相同的橫截面。
1、1a:框架結構
10a:第一邊框
10b:第二邊框
11:基座
12:容置槽
13:上壁
14:頂側
141:斜面
142:平面
15:底側
16:黏接密封劑
20:太陽能模組板體
21a、21b:側緣
22:頂面
30:連接件
H1、H2:平均距離
P1~P6:區域
T1:高度
T2:厚度
W1:斜面寬度
W2:平面寬度
θ:夾角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
第2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
第3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立體圖。
第4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結構解剖圖。
第5圖係揭示第4圖中區域P1之放大圖。
第6圖係揭示第4圖中區域P2之放大圖。
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截面示意圖。
第8A圖與第8B圖係揭示第7圖中區域P3之放大圖。
第9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
第10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
第11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立體圖。
第12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結構解剖圖。
第13圖係揭示第12圖中區域P4之放大圖。
第14圖係揭示第12圖中區域P5之放大圖。
第15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截面示意圖。
第16A圖與第16B圖係揭示第15圖中區域P6之放大圖。
第17圖係揭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結構解剖圖。
第18圖係揭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截面示意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例如,若是本揭露以下的內容叙述了將一第一特徵設置於一第二特徵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其包含了所設置的上述第一特徵與上述第二特徵是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亦包含了尚可將附加的特徵設置於上述第一特徵與上述第二特徵之間,而使上述第一特徵與上述第二特徵可能未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揭露中不同實施例可能使用重複的參考符號及/或標記。這些重複系為了簡化與清晰的目的,幷非用以限定各個實施例及/或所述外觀結構之間的關係。再者,為了方便描述圖式中一組件或特徵部件與另一(複數)組件或(複數)特徵部件的關係,可使用空間相關用語,例如“在...之下”、“下方”、“較下部”、“上方”、“較上部”及類似的用語等。除了圖式所繪示的方位之外,空間相關用語用以涵蓋使用或操作中的裝置的不同方位。所述裝置也可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轉90度或者位於其他方位),幷對應地解讀所使用的空間相關用語的描述。此外,當將一組件稱為“連接到”或“耦合到”另一組件時,其可直接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組件,或者可存在介入組件。儘管本揭露的廣義範圍的數值範圍及參數為近似值,但盡可能精確地在具體實例中陳述數值。另外,可理解的是,雖然「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詞可被用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以描述不同的組件,但這些組件幷不應被這些用語所 限制,在實施例中相應描述的這些組件是以不同的組件符號來表示。這些用語是為了分別不同組件。例如:第一組件可被稱為第二組件,相似地,第二組件也可被稱為第一組件而不會脫離實施例的範圍。如此所使用的用語「及/或」包含了一或多個相關列出的項目的任何或全部組合。除在操作/工作實例中以外,或除非明確規定,否則本文中所揭露的所有數值範圍、量、值及百分比(例如角度、時間持續、溫度、操作條件、量比及其類似者的那些百分比等)應被理解為在所有實施例中由用語”大約”或”實質上”來修飾。相應地,除非相反地指示,否則本揭露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陳述的數值參數為可視需要變化的近似值。例如,每一數值參數應至少根據所述的有效數字的數字且借由應用普通捨入原則來解釋。範圍可在本文中表達為從一個端點到另一端點或在兩個端點之間。本文中所揭露的所有範圍包括端點,除非另有規定。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第2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第3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立體圖。第4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結構解剖圖。第5圖係揭示第4圖中區域P1之放大圖。第6圖係揭示第4圖中區域P2之放大圖。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截面示意圖。第8A圖與第8B圖係揭示第7圖中區域P3之放大圖。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包括四個邊框,例如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用以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20。兩個第一邊框10a例如是兩個長邊框,彼此相對,於空間上對應於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一對長側緣21a。兩個第二邊框10b例如是兩個短邊框,彼此相對,於空間上對應 於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一對短側緣21b。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例如透過鋁合金擠出成型,具有相同的橫截面。於一實例,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例如是四個相同的邊框,用以承載方型的太陽能模組板體20。於其他實施例中,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縱向長度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調變,透過擠出成型製造之邊框,均得以實現,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中任一者,包括一容置槽12以及一基座11,沿邊框的一端延伸至邊框的另一端。容置槽12設置於基座11上,組配容置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側緣21a、21b。於本實施例中,容置槽12具有一上壁13,上壁的一底側15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一頂面22,上壁13的一頂側14包括一斜面141以及一平面142,斜面141位於平面142與太陽能模組板體20露出的頂面22之間,其中斜面141與底側15具有一夾角θ。由於斜面141連接於太陽能模組板體20露出的頂面22與上壁13的平面142之間,斜面141更相對於底側15以例如1°至23°適宜的夾角θ提供排水功能。
於本實施例中,斜面141與底側15的夾角θ為10°。因應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應用,上壁13之斜面141與底側15夾角θ範圍介於9°至11°時,具有更佳的排水效能。於本實施例中,為確保框架結構1對應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20時,可提供足夠的結構強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側緣21a、21b,同時增加排水的效能,上壁13頂側14的斜面141與平面142更採適切的配比。於一實施例中,斜面141具有一斜面寬度W1,平面142具有一平面寬度W2,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比例介於40:60至60:40,則上壁13的底側15透過黏接密封劑16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頂面22時,上壁13對應平面142部分與容置槽12可提供足夠的機械結構強度,以透過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側緣21a、21b穩固地承戴並固定太陽能 模組板體20,而上壁13的斜面141連接於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頂面22與上壁13的平面142之間,則可以例如1°至23°適宜的傾斜角度提供排水功能。框架結構1與太陽能模組板體20組裝後,框架結構1的四個頂側14與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頂面22形成平整的結構。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完整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20之四個側邊21a、21b,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20之四個側邊21a、21b外露。由於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以一致性的橫截面結構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20,使整體結構受到靜力或動力負荷時更佳地抵抗撓曲及扭曲,將應力對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影響減到最小,並防止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頂面22受力而破裂或受到損壞。而頂側14斜面141連接平面142的排水設計,更有助於沖洗或降雨時清除太陽能模組板體20頂面22的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影響太陽能模組的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於本實施例中,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比例為50:50,可同時兼顧支撐結構強度及適切的排水效能,達到最佳化效果,且整體結構平整,不影響太陽能模組板體20於任何角度接收陽光而影響效能。
於本實施例中,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寬度和介於5.5公分至16.5公分,以兼顧支撐結構強度及適切的排水效能。對應斜面141相對於底側15例如1°至23°適宜的夾角θ,以及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比例50:50,斜面141至底側15之平均距離H1介於0.6公分至1.6公分,或平面142至底側15之平均距離H2介於0.5公分至3公分,均有助實現足夠支撐結構強度並提供最佳化的排水效能。
於本實施例中,為完成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框架結構1包括四個連接件30。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基座11均 為一方形套管,兩端例如呈45°切角。每一連接件30呈L形,例如由一彈性橡膠材料所構成,分別容置於第一邊框10a的基座11以及第二邊框10b的基座11,而緊配連接第一邊框10a與第二邊框10b。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透過四個L形的連接件30連接,即可完整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20之四個側邊21a、21b,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20之四個側邊21a、21b外露。而一致性的橫截面結構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20,提供均一的支撐力,可防止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頂面22受力而破裂或受到損壞。頂側14斜面141連接平面142的排水設計,更有助於沖洗或降雨時清除太陽能模組板體20頂面22的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影響太陽能模組的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換言之,本案框架結構1藉由鋁合金擠壓成型的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其結構一體成型、易於製造,有效降低材料與製造成本,更簡化組裝與連接方式,免除複雜的設計及組裝的對位。當然,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連接方式並不以此為限。
第9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第10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於另一視角之分解圖及其適用之太陽能模組板體。第11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立體圖。第12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結構解剖圖。第13圖係揭示第12圖中區域P4之放大圖。第14圖係揭示第12圖中區域P5之放大圖。第15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截面示意圖。第16A圖與第16B圖係揭示第15圖中區域P6之放大圖。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a與第1圖至第8B圖所示之框架結構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 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中,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基座11均為一開口向下之凹槽,兩端例如呈45°切角。每一連接件30呈L形,透過焊接、黏合、螺絲鎖固或其他貼合方式,分別容置於第一邊框10a的基座11以及第二邊框10b的基座11,而連接第一邊框10a與第二邊框10b。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透過四個L形的連接件30連接,即可完整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20之四個側邊21a、21b,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20之四個側邊21a、21b外露。而一致性的橫截面結構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20,提供均一的支撐力,可防止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頂面22受力而破裂或受到損壞。頂側14斜面141連接平面142的排水設計,更有助於沖洗或降雨時清除太陽能模組板體20頂面22的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影響太陽能模組的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換言之,本案框架結構1a藉由鋁合金擠壓成型的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其結構一體成型、易於製造,有效降低材料與製造成本,更簡化組裝與連接方式,免除複雜的設計及組裝的對位。當然,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連接方式並不以此為限。
於本實施例中,斜面141與底側15的夾角θ為9°,具有較佳的排水效能。此外,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比例為50:50,可同時兼顧支撐結構強度及適切的排水效能,達到最佳化效果,且整體結構平整,不影響太陽能模組板體20於任何角度接收陽光而影響效能。
於本實施例中,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寬度和介於5.5公分至16.5公分,以兼顧支撐結構強度及適切的排水效能。對應斜面141相對於底側15例如9°至11°最佳化的夾角θ,以及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最佳化比例50:50,斜面141至底側15之平均距離H1介於0.6公分至1.6公分,或平面142至底 側15之平均距離H2介於0.5公分至3公分,均有助實現足夠支撐結構強度並提供最佳化的排水效能。於其他實施例中,斜面141與平面142之間例如存在段差,本案並不以此為限。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基座11位於容置槽12下方,其擠出形狀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調變,不影響容置槽12容置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側緣21a、21b。由於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採用例如鋁合金擠壓成型,具有一致性橫截面,可於製造時調整縱向長度,即可因應需求製得所需的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當然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基座11亦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設計擠出形狀,調整框架結構1a的組裝方式,而不影響斜面141與底側15的夾角θ設定以及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之配比。於其他實施例中,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基座11可視實際應用需求擠出一致性橫截面,以變化兩個第一邊框10a以及兩個第二邊框10b的連接方式,或框架結構1a結合太陽能模組板體20後整體結構之底側固定方式。當然,本案並不以此為限,且不再贅述。
第17圖係揭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結構解剖圖。第18圖係揭示本案第三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組裝後之部分截面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b與第1圖至第8B圖所示之框架結構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中,擠出成型之第一邊框10a以及第二邊框10b具有相同的橫截面。由於容置槽12對應容置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側邊21a、21b,因此,容置槽12的高度T1大於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厚度T2,以使容置槽12可透過黏接密封劑16緊密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20。於本實施例中,為兼 顧支撐結構強度及適切的排水效能,除了使對應斜面141相對於底側15的夾角θ範圍介於1°至23°,且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相等外,斜面寬度W1與平面寬度W2亦可對應容置槽12的高度T1或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厚度T2設計,以獲取最佳化支撐結構強度及排水效能。於本實施例中,斜面寬度W1、平面寬度W2與容置槽12的高度T1相等,上壁13的厚度可因應夾角θ變化。較佳者,夾角θ介於9°至11°。於其他實施例中,夾角θ、斜面寬度W1以及平面寬度W2可依據容置槽12高度T1、深度或太陽能模組板體20的厚度T2而調變設計。本案並不以此為限。藉此,框架結構1b承載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20時,可同時兼顧支撐結構強度及排水效能,達到最佳化效果,並使框架結構1b與太陽能模組板體20維持平整結構,不影響太陽能模組板體20於任何角度接收陽光而影響效能。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適用於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其結構精簡輕巧、製造容易,且組裝便捷的框架結構,除了承載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外,更提供排水的功能。其中藉由例如鋁合金擠壓成型的邊框,結構一體成型、易於製造,可降低成本,更簡化邊框的組裝與連接,免除複雜的設計及組裝的對位。由於邊框採用例如鋁合金擠壓成型,除了一體成型的結構,每一邊框更具有一致性的橫截面。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時,可對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設計邊框容置槽的上壁,以提供足夠的結構強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的側緣,同時增加排水的效能。其中上壁的頂側採用斜面連接平面的最佳化配比,使上壁平面部分與容置槽可提供足夠的機械結構強度,以透過太陽能模組板體的側緣穩固地承戴並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而上壁的斜面部分連接於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與框架結構上壁的平面之間,更可以例如1°至23°適宜的傾斜角度提供排水功 能。框架結構包含的四個邊框,採用例如鋁合金擠壓成型,具有一致性橫截面,易於製造時調整邊框的縱向長度,組配承戴不同尺寸的太陽能模組板體。另外,上壁的頂側採用斜面連接平面的設計,易於實現邊框間的連接,且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後,框架結構的頂側與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形成平整的結構。四個邊框完整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外露。由於四個邊框以一致性的橫截面結構連接太陽能模組板體,使整體結構受到靜力或動力負荷時更佳地抵抗撓曲及扭曲,將應力對太陽能模組板體的影響減到最小,並防止太陽能模組板體的頂面受力而破裂或受到損壞。而頂側斜面連接平面的排水設計,更有助於沖洗或降雨時清除太陽能模組板體頂面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影響太陽能模組的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框架結構
10a:第一邊框
10b:第二邊框
11:基座
12:容置槽
13:上壁
14:頂側
141:斜面
142:平面
15:底側
20:太陽能模組板體
21a、21b:側緣
22:頂面
30:連接件

Claims (13)

  1. 一種框架結構,用以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且包括:至少一邊框,擠出成型,且包括一容置槽以及一基座,沿該至少一邊框的一端延伸至該至少一邊框的另一端,該容置槽設置於該基座上,組配容置該太陽能模組板體的一側緣,其中該容置槽具有一上壁,該上壁的一底側連接該太陽能模組板體的一頂面,該上壁的一頂側包括一斜面以及一平面,該斜面位於該平面與該太陽能模組板體露出的該頂面之間,其中該斜面與該底側具有一夾角,該夾角範圍介於1°至23°。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夾角範圍介於9°至11°。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斜面具有一斜面寬度,該平面具有一平面寬度,該斜面寬度與該平面寬度之比例介於40:60至60:40。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斜面寬度與該平面寬度之比例為50:50。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斜面寬度與該平面寬度之寬度和介於5.5公分至16.5公分。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邊框由一鋁合金擠出,且一體成型。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平面至該底側之平均距離介於0.5公分至3公分。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斜面至該底側之平均距離介於0.6公分至1.6公分。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至少一邊框包括兩個第一邊框以及兩個第二邊框,該兩個第一邊框彼此相對,該兩個第二邊框彼此相對,且該兩個第一邊框分別透過該兩個第二邊框連接。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框架結構,更包括至少一連接件,該第一邊框的座以及該第二邊框透過該至少一連接件連接。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基座為一開口向下之凹槽,該至少一連接件呈L形,分別容置於該第一邊框的該基座以及該第二邊框的該基座,而連接該第一邊框與該第二邊框。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基座為一方形套管,該至少一連接件呈L形,分別容置於該第一邊框的該基座以及該第二邊框的該基座,而連接該第一邊框與該第二邊框。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兩個第一邊框以及該兩個第二邊框具有相同的橫截面。
TW110208701U 2021-07-23 2021-07-23 框架結構 TWM6217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701U TWM621751U (zh) 2021-07-23 2021-07-23 框架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8701U TWM621751U (zh) 2021-07-23 2021-07-23 框架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1751U true TWM621751U (zh) 2022-01-01

Family

ID=80784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8701U TWM621751U (zh) 2021-07-23 2021-07-23 框架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17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26301B2 (en) Solar energy base-body structure
US8109049B2 (en) Solar battery module device
US20120031473A1 (en)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Wind Deflector Structure
KR102206065B1 (ko) 태양광 발전용 블라인드 날개조립체
TW201413196A (zh) 太陽能設備及其組裝系統
KR102164582B1 (ko) 태양광 발전용 블라인드
US8875394B2 (en) Solar energy collecting module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TW201320376A (zh) 用以支持太陽能電池板的框架、太陽能模組以及太陽能模組之複合式框架構件的組裝方法
US7735484B2 (en) Light-collecting base-body structure
EP2019435A2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40261643A1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array
US20120031472A1 (en) Suppor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KR101626593B1 (ko) 태양전지 구조물 설치공법
TWM621751U (zh) 框架結構
KR102258755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지지 구조물
JP2004087884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支持枠構造
JP419608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I774414B (zh) 框架結構
JP6449006B2 (ja) 屋根構造
KR102206062B1 (ko) 태양광 발전용 블라인드 날개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블라인드
CN207968383U (zh) 一种光伏电池板装配***
KR102413135B1 (ko) 태양광 모듈 고정용 브라켓
CN219753730U (zh) 发电百叶棚
CN220511058U (zh) 一种边框结构件及光伏组件边框
CN219227519U (zh) 用于光伏组件的边框及光伏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