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4214U -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4214U
TWM604214U TW109210247U TW109210247U TWM604214U TW M604214 U TWM604214 U TW M604214U TW 109210247 U TW109210247 U TW 109210247U TW 109210247 U TW109210247 U TW 109210247U TW M604214 U TWM604214 U TW M60421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layer
mask
layer sheet
mask structure
mask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0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簡博為
簡亦群
Original Assignee
簡博為
簡亦群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簡博為, 簡亦群 filed Critical 簡博為
Priority to TW109210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4214U/zh
Publication of TWM604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421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一種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包括一口罩主體與一第一內層片體,其中,該口罩主體至少由二透氣層與一過濾層所構成,且該過濾層會位於該二透氣層之間,該第一內層片體則位於該口罩主體的內側面,且其局部邊緣能固定至該口罩主體的其中一透氣層上,並與該口罩主體間形成一開放空間,當使用者配戴該口罩結構時,該第一內層片體能貼靠至使用者的臉部,之後,當該第一內層片體被撕掉,則能替換成該口罩主體的內側貼靠至使用者的臉部,如此,藉由前述可撕取的第一內層片體,即可方便使用者重覆使用該口罩結構。

Description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口罩結構,尤指一種在口罩主體的內側另外設有內層片體,且該內層片體能夠被撕下的口罩結構。
按,所謂「PM2.5」是指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的氣動粒徑(aerodynamic diameter)會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故又稱為細懸浮微粒。又,細懸浮微粒(後稱PM2.5)除了由人類行為所產生(如:汽機車的廢氣、菸、燃煤發電…等)之外,如沙塵暴、火山爆發…等自然情況亦會產生PM2.5,又,目前的PM2.5大致可分為原生性及衍生性兩種,其中,原生性PM2.5是指被排放到大氣時,即為PM2.5的粒狀物,例如,海鹽懸浮粒子、汽機車所排放的碳粒、道路揚塵、煤灰碳粒…等;衍生性PM2.5(或稱二次氣膠(secondary aerosol))則是由更小的排放物經過物理反應(如,凝結)或化學反應(如,光化學反應)後所形成之粒狀物,例如,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氣膠…等。
由於PM2.5的表面可能會吸附大量有毒物質,如,戴奧辛、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汞、鉛和苯…等,且其粒徑小而容易穿過人體呼吸系統的屏障,到達肺部深層,使得PM2.5對人體健康的威脅頗大。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全球每年約有3%及5%的心肺疾病與肺癌可歸因於PM2.5,並導致全球每年約有310萬人死亡,尤其是,成分中含有硫酸鹽…等酸性氣膠的PM2.5更是具危害性,依美國國家空氣污染控制署(National Air Pollution Control Administration)指出,酸性氣膠粒徑大都小於2.5微米,可經由呼吸而沉積在下呼吸道及肺泡中,直接減低或破壞肺臟及呼吸道的功能,影響人體健康,前述酸性氣膠可能對高敏感族群,如,老人、小孩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構成威脅,甚至誘發慢性病的發病率。
承上,人們通常會選擇配帶個人防護用具(如,口罩),來降低暴露於PM2.5中的風險,一般來說,業者會在口罩內加設一層過濾層,例如,高分子透氣膜或是融噴(Melt Blown)不織布,以藉由該過濾層來過濾PM2.5。然而,申請人發現,在口罩使用的過程中,隨著使用者呼吸、咳嗽、打噴嚏等情況,或是進食後再戴上口罩,或是女性使用者化妝後戴上口罩,都會造成口罩內側面沾染口沫、油漬、化妝品殘餘物…等,導致口罩內側容易滋生細菌,因此,人們多半將口罩作為一次性產品。然而,隨著近期新冠肺炎(COVID-19)的肆虐,導致口罩需求量大幅提高,但受到業界生產量不足與原物料欠缺等因素影響,重覆使用口罩明顯成為趨勢及當前所需,故,如何針對習知口罩之結構進行改良,以供使用者能多次使用,即為本創作在此探討的一大課題。
由於習知口罩結構經使用過後,其內側便容易沾染髒污,不利於重覆使用,因此,創作人憑藉著多年來的豐富實務經驗,且秉持著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在經過長久的努力研究與實驗後,終於研發出本創作之一種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期藉由本創作之問世,能有效解決前述問題。
本創作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包括一口罩主體,其中,該口罩主體至少由二透氣層與一過濾層所構成,且該過濾層會位於該二透氣層之間,本創作之特徵在於,該口罩主體的內側面設有一第一內層片體,該第一內層片體具有透氣性,且其局部邊緣能固定至該口罩主體的其中一透氣層上,其餘部分則能與該口罩主體間形成一開放空間,當該口罩結構被配戴時,該第一內層片體能貼靠至人臉上,且該第一內層片體還能被撕掉,以替換成該口罩主體的內側貼靠至人臉上,如此,使用者只要在該第一內層片體沾染髒污後,撕下該第一內層片體,即能外露出乾淨的口罩主體之內側,以重覆使用該口罩結構。
為便 貴審查委員能對本創作目的、技術特徵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茲舉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為使本創作之目的、技術內容與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方式,並參照附圖,對本創作所公開有關“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的實施方式進一步詳細說明。本領域之技藝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且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
另外事先聲明,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進行描繪。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應理解,雖然本文中可能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各該元件不應受前述術語的限制,前述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再者,後續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本創作係一種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請參閱第1圖所示,在一第一實施例中,該口罩結構1包括一口罩主體10與一第一內層片體11,其中,該口罩主體10至少由二透氣層101與一過濾層102所構成(如第2圖所示),且該二透氣層101能夠為不織布,但不以此為限,只要其為透氣材質即可,甚至該二透氣層101的材料與細部結構能夠互不相同,舉例來說,該口罩結構1被配戴時,位於外層的透氣層101(即,外露出來的透氣層101)能夠具防潑水結構,以避免飛沫,但是,位於內層的透氣層101(即,靠近人體臉部的透氣層101)則能為吸水與親膚結構,以吸附使用者的口沫。
復請參閱第2圖所示,該過濾層102之兩側面能分別披覆至各該透氣層101相對的一側面,其上的透氣孔孔徑大多會小於該二透氣層101的透氣孔孔徑,以能過濾空氣的細懸浮微粒,其中,該過濾層102能夠為融噴(Melt Blown)不織布或是高分子透氣膜(如:由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簡稱PTFE)所製成的薄膜),但不以此為限,根據產品的實際需求,該過濾層102還能夠為含有活性碳的網層,以能吸附空氣中的揮發性氣體(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簡稱VOC)與異味,前述過濾層102的透氣孔孔徑則能相當於該二透氣層101的透氣孔孔徑。此外,雖然第2圖中僅繪製出三層態樣,但在本創作之其它實施例中,業者能根據產品需求,額外增加其它元件層,因此,只要是在二層透氣層101之間夾持至少一過濾層102,都屬於本創作所稱之口罩主體10。
另外,復請參閱第1圖所示,該口罩主體10鄰近頂側的位置,設有一壓條103,當該口罩結構1被配戴至人臉時,該壓條103能對應於人臉的鼻樑位置,且其能被壓迫而變形,以能貼合至鼻樑,惟,在本創作之其它實施例中,該口罩主體10亦可不設有壓條103。又,該口罩主體10之左右兩側還分別設有一耳帶104,各該耳帶104能分別掛持至使用者的左耳與右耳,並使該口罩結構1的內側面盡量貼近使用者的臉部,令使用者能確實且方便地配戴該口罩結構1。
在該第一實施例中,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第一內層片體11係位於該口罩主體10的內側面,在此聲明者,前述內側面乃是指在正常使用下,使用者配戴該口罩結構1後,朝向人臉的方向即為內側面,換言之,背對人臉的方向即為外側面,故以第1圖觀之,其右下方即為元件的內側面,其左上方則為元件的外側面,合先陳明。另,該第一內層片體11具有透氣性,其能夠為不織布或其它透氣材料(如:二重紗),且該第一內層片體11的局部邊緣111能透過黏貼、縫合、熱壓…等各種方式,固定至該口罩主體10的其中一透氣層101(即,位於內側面的透氣層101)上,並會與該口罩主體10間形成一開放空間100,意即,該第一內層片體11與口罩主體10兩者之間,是能夠彼此分離(不包括已固定的局部邊緣111)。
承上,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口罩結構1被使用時(即,使用者配戴該口罩結構1),該第一內層片體11能貼靠住人臉,由於該第一內層片體11具有透氣性,因此,使用者能正常呼吸,並藉由該口罩主體10所具有的過濾效果,過濾外界的粉塵、細菌與異味…等。又,由於該第一內層片體11與口罩主體10兩者間具有該開放空間100,因此,當使用者配戴該口罩結構1時,該口罩結構1會順應臉部而呈弧形,此時,該第一內層片體11會因彎折且與該口罩主體10分離,使其局部區域會遠離該口罩主體10而更加地貼近使用者的臉部,令該口罩結構1與臉部能形成較好的密合性。之後,當該第一內層片體11沾染了口沫、油漬或化妝品殘餘物後,使用者即可撕掉該第一內層片體11,使得乾淨的口罩主體10之內側外露出來,以改由該口罩主體10的內側貼靠住使用者的臉部,如此,使用者便能重覆使用該口罩結構1,且前述重覆使用的過程中,都能使臉部接觸到乾淨的內側面(即,第一內層片體11與位於內層的透氣層101)。
再者,雖然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內層片體11左右兩側的局部邊緣111會分別固定於該口罩主體10的內側,但不以此為限。請參閱第3圖所示,在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中,口罩結構2包括一口罩主體20、一第一內層片體21與一第二內層片體22,其中,該口罩主體20的結構與功能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口罩主體10,故不予贅述。又,該第一內層片體21之局部邊緣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20的內側面,在該第二實施例中,該第一內層片體21只有一側(第2圖之左側)的局部邊緣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20上,其餘部分則能與該口罩主體20間形成一開放空間200。
承上,復請參閱第3圖所示,在該第二實施例中,該第二內層片體22同樣具有透氣性,且其局部邊緣221能固定至該第一內層片體21上,惟,在本創作之其它實施例中,該第二內層片體22亦能夠直接固定至該口罩主體20的內側,而非是固定於該第一內層片體21上。又,該第二內層片體22與第一內層片體21兩者間能形成另一開放空間210,意即,該第二內層片體22與第一內層片體21兩者之間,是能夠彼此分離(不包括已固定的局部邊緣211)。當使用者配戴該口罩結構2時,該第二內層片體22能貼靠至人臉上,待使用完畢且第二內層片體22已經髒汙後,使用者即可撕下該第二內層片體22,以重覆配戴該口罩本體2,此時,則改由第二內層片體21貼靠至人臉上;待使用完畢且第一內層片體21已經髒汙後,使用者則能撕下該第一內層片體21,以重覆配戴該口罩本體2,此時,則改由口罩主體20的內側貼靠至人臉上。
復請參閱第3圖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使用者只需逐次撕下第二內層片體22與第一內層片體21,便能夠在重覆配戴該口罩結構2時,臉部都能接觸到乾淨的內側面,且藉由該等內層片體21、22都只有局部邊緣211會直接或間接固定至該口罩主體20的內側面,在每一次的使用中,都同樣能使該等內層片體21、22因彎折情況,而與該口罩主體20相分離,以更加地貼近使用者的臉部,令該口罩結構2能形成較好的密合性。由此可知,藉由增加該等內層片體21、22的數量,即可有效增進使用者重覆利用口罩結構2的意願與衛生性。此外,雖然本創作僅以兩層內層片體21、22作為實施例,但是,具有三層以上之內層片體的口罩結構,只要任兩層間只有局部邊緣固定為一體,其餘部分會形成開放空間,都屬於本創作所欲保護之範圍,合先敘明。
由於本創作之口罩主體的態樣以及內層片體的固定位置,有諸多變化,茲簡單說明如下,請參閱第4圖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口罩結構3包括一口罩主體30、一第一內層片體31與一第二內層片體32,其中,該口罩主體30呈平面形口罩態樣,該第一內層片體31的局部邊緣311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30的下方內側,其餘部分則能與該口罩主體30間形成一開放空間300。又,該第二內層片體32的局部邊緣321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30的上方內側,其餘部分則能與該第一內層片體31兩者間能形成另一開放空間310;當該口罩結構3被使用者配戴時,該第二內層片體32的大部分區域能重疊至該第一內層片體31上,如此,使用者同樣能在使用過程中,逐次地撕下該第二內層片體32與第一內層片體31。
另外,以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為基礎,請參閱第5圖所示,係為第三實施例的一變形實施例,該第一內層片體31的邊緣能夠固定至該口罩主體30的上方內側,而該第二內層片體32的邊緣321則能固定至該第一內層片體31的邊緣上;或者,請參閱第6圖所示,係為第三實施例的另一變形實施例,該第一內層片體31之兩端邊緣能夠分別固定至口罩主體30的上方內側與下方內側,而該第二內層片體32兩端邊緣能夠分別固定至該第一內層片體31的兩端邊緣上。又,前述兩個變形實施例中,該第一內層片體31同樣會與該口罩主體30間形成該開放空間300,該第一內層片體31與第二內層片體32間則能形成另一開放空間310。此外,該口罩主體30上設有複數道皺摺301,以使該口罩主體30能被上下拉扯展開,以加大其遮蔽住人臉的區域。
請參閱第7圖所示,在第四實施例中,口罩結構4包括一口罩主體40與一第一內層片體41,其中,該口罩主體40呈斧頭形立體口罩態樣,且其鄰近頂側的位置設有一壓條403,該第一內層片體41的局部邊緣411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40的內側,其餘部分則能與該口罩主體40間形成一開放空間400。請參閱第8圖所示,在第五實施例中,口罩結構5包括一口罩主體50、一第一內層片體51與一第二內層片體52,其中,該口罩主體50呈斧頭形立體口罩態樣,該第一內層片體51的局部邊緣521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50的內側,其餘部分則能與該口罩主體50間形成一開放空間500,該第二內層片體52的局部邊緣521會固定至該第一內層片體51的內側,其餘部分則能與該第一內層片體51間形成另一開放空間510。
承上,第四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的差別處在於,在第四實施例中,該第一內層片體41是鄰近右側的局部邊緣411,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40的內側;在第五實施例中,該等內層片體51、52則是鄰近上側中央的局部邊緣521,會固定至該口罩主體50的內側;如此,本創作之口罩結構在生產上,能夠因應產品與製程需求,而有較大的彈性變化。另外,在第一實施例中,復請參閱第1圖所示,該第一內層片體11能呈摺疊狀(相當於皺摺的結構),以在使用時,其能被使用者上下拉扯展開;然而,在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中,該第一內層片體31還能呈平滑狀;同理,該第二內層片體能夠視產品需求而呈摺疊狀或平滑狀。
按,以上所述,僅係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惟,本創作所主張之權利範圍,並不侷限於此,按凡熟悉該項技藝人士,依據本創作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可輕易思及之等效變化,均應屬不脫離本創作之保護範疇。
[習知] 無 [本創作] 1、2、3、4、5:口罩結構 10、20、30、40、50:口罩主體 100、200、210、300、310、400、500、510:開放空間 101:透氣層 102:過濾層 103、403:壓條 104:耳帶 11、21、31、41、51:第一內層片體 111、221、311、321、411、521:局部邊緣 22、32:第二內層片體 301: 皺摺
第1圖係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2圖係本創作之口罩主體的剖面示意圖; 第3圖係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4圖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5圖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一變形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6圖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另一變形實施例之示意圖; 第7圖係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及 第8圖係本創作之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
1:口罩結構
10:口罩主體
100:開放空間
103:壓條
104:耳帶
11:第一內層片體
111:局部邊緣

Claims (10)

  1. 一種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包括一口罩主體,其中,該口罩主體至少由二透氣層與一過濾層所構成,且該過濾層會位於該二透氣層之間,本創作之特徵在於: 一第一內層片體,具有透氣性,且位於該口罩主體的內側面,該第一內層片體的局部邊緣能固定至該口罩主體的其中一透氣層上,其餘部分則能與該口罩主體間形成一開放空間;該口罩結構被配戴的狀態下,該第一內層片體能貼靠至人臉上,且該第一內層片體能被撕掉,以替換成該口罩主體的內側貼靠至人臉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口罩結構,尚包括一第二內層片體,其中,該第二內層片體具有透氣性,且其局部邊緣能固定至該第一內層片體或該口罩主體的內側面,其餘部分則能與該第一內層片體間形成另一開放空間;該口罩結構被配戴的狀態下,該第二內層片體能貼靠至人臉上,且該第二內層片體能被撕掉,以替換成該第一內層片體的內側貼靠至人臉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過濾層係為融噴不織布。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過濾層係為高分子透氣膜。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第一內層片體呈平滑狀。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第一內層片體呈摺疊狀。
  7. 如請求項2至4任一項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第一內層片體與該第二內層片體呈平滑狀。
  8. 如請求項2至4任一項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第一內層片體與該第二內層片體呈摺疊狀。
  9. 如請求項2至4任一項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口罩主體上設有二耳帶。
  10. 如請求項2至4任一項所述之口罩結構,其中,該口罩主體為平面形口罩態樣,且其上設有一壓條與複數道皺摺,該等皺摺能使該口罩主體被上下拉扯展開。
TW109210247U 2020-08-07 2020-08-07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TWM6042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0247U TWM604214U (zh) 2020-08-07 2020-08-07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0247U TWM604214U (zh) 2020-08-07 2020-08-07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4214U true TWM604214U (zh) 2020-11-21

Family

ID=74203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0247U TWM604214U (zh) 2020-08-07 2020-08-07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42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03656A1 (zh) 一种新气密防护口罩
JP5942237B1 (ja) マスク、マスク用フィルターバッグ及び通気フィルタリング方法
CN1774282A (zh) 扁平可折叠的面罩及其制造方法
KR102240402B1 (ko) 오리가미식 주름을 구비한 닥섬유 부직포의 마스크
CN207821163U (zh) 一种防臭、防眼镜掉落、眼镜无雾气的口罩
TWM576468U (zh) New airtight protective mask
CN111358084A (zh) 一种口罩
CN107115603A (zh) 一种呼气‑吸气隔开的雾霾净化口罩
TWM592770U (zh) 口罩之結構
KR20200008642A (ko) 필터구간의 이송구조를 갖는 마스크
CN104190015A (zh) 带呼吸阀立体过滤的防雾霾过滤器
TWM540661U (zh) 立體口罩
CN106276807B (zh) 一种可用于口罩的气体缓冲制氧装置及口罩
TWM604214U (zh)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CN207803525U (zh) 一种防霾口罩
TW202206144A (zh) 具替換內層機制的口罩結構
KR102440529B1 (ko) 필터형 겉겹층이 구비된 마스크
TWI708624B (zh) 氣密防護口罩及其製法
WO2018023889A1 (zh) 一种口罩
CN207101655U (zh) 口罩结构
TWM577326U (zh) Mask filter material with polymer gas permeable membrane
CN208975020U (zh) 双向净化呼吸器
CN206423612U (zh) 一种医用口罩
CN205516062U (zh) 一种防尘口罩
CN215303196U (zh) 改进的柔软蓬松型舒适透气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