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5878U -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5878U
TWM575878U TW107214666U TW107214666U TWM575878U TW M575878 U TWM575878 U TW M575878U TW 107214666 U TW107214666 U TW 107214666U TW 107214666 U TW107214666 U TW 107214666U TW M575878 U TWM575878 U TW M57587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sub
edg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4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葦
許志祥
劉咏龍
林輝侃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4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5878U/zh
Publication of TWM575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5878U/zh
Priority to DE202019105862.5U priority patent/DE202019105862U1/de
Priority to JP2019004020U priority patent/JP3225858U/ja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0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 G02B19/001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at least one surface having optical p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8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producing an asymmetric light distribu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 G02B19/0061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th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 LED
    • G02B19/0066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th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 LED in the form of an LED arr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5Lenses
    • G02B27/0961Lens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6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a plane, e.g. honeycomb arrangement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8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發光單元包括一發光元件、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以及一複眼透鏡子陣列。發光元件適於提供一光束,光束具有一第一光軸。第一透鏡、第二透鏡與複眼透鏡子陣列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第二透鏡位於第一透鏡與複眼透鏡子陣列之間。來自第二透鏡的光束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後形成一子照明光束,子照明光束具有一第二光軸,且子照明光束的第二光軸不平行於光束的第一光軸。

Description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於一種光源以及使用此光源的顯示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使用此種發光單元與光源模組的顯示裝置。
一般而言,光源模組可區分為直下式光源模組與側入式光源模組。以直下式光源模組為例,其一般包括發光元件陣列;一底反射片用來將發光元件陣列的光集中出光至正向方向;以及多層光學膜片組合,用以將出光光束的視角縮小,提升正向輝度值以及出光效率。另一方面,以側入式光源模組為例,其一般包括導光板、位於導光板下方的反射片、位於導光板側邊的光源以及前述的多層光學膜片組合。光源所發出的光束自位於導光板側邊的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後,會因全反射而被導引至整個導光板中。位於導光板底面的多個網點會破壞光的全反射,讓光束自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並由前述的多層光學膜片組合提升正向輝度值以及出光效率,從而形成所需的面光源。
然而,無論是直下式光源模組或側入式光源模組,目前習知的光源模組的出光光束的光軸方向皆落在光源模組的出光面的法線方向上,即出光光束的光軸方向會垂直於光源模組的出光面,並與其法線方向平行。當視角越大時,光源模組所提供的亮度隨之減低,因此無法在具有較大視角的方向上提供與光軸方向同等的亮度。
據此,由於現行的光源模組的出光光束的光軸方向無法不落在背光模組的法線方向上,因此也無法達成偏心光軸的設計需求。當其應用在顯示裝置時,也就無法在顯示裝置的有效顯示區域內,針對不同的可視位置進行不同光軸方向的設計,因此容易使顯示裝置的有效顯示區域的邊緣出現暗影,而影響畫面品質。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實用新型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實用新型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實用新型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光單元,能調整出光光束的光軸方向。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光源模組,能提供具有不同光軸方 向的出光光束以及動態調光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發光單元。發光單元包括發光元件、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複眼透鏡子陣列。發光元件適於提供光束,光束具有第一光軸。第一透鏡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第二透鏡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第一透鏡位於發光元件與第二透鏡之間。複眼透鏡子陣列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第二透鏡位於第一透鏡與複眼透鏡子陣列之間。來自第二透鏡的光束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後形成一子照明光束,子照明光束具有第二光軸,且發光單元的子照明光束的第二光軸不平行於光束的第一光軸。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源模組。光源模組適於提供照明光束,具有多個前述的發光單元。各發光單元分別適於提供子照明光束以形成照明光束。這些發光單元的這些複眼透鏡子陣列共同形成複眼透鏡陣列,且這些發光單元的這些子照明光束的這些第二光軸有至少部分不平行於這些光束的這些第一光軸。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括前述的光源模組以及一顯示模組。顯示模組位於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為準直透鏡,第二透鏡為菲涅耳透鏡,且發光元件的光束在通過第一透鏡後,光束的第一光軸於出光面的正投影位置與第二透鏡的中心處於出光面的正投影位置之間具有一位移。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最短距離與位移的比值大於3。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束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前的第一光軸與光束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後所形成的子照明光束的第二光軸之間具有一夾角,且夾角的範圍介於0度至30度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複眼透鏡子陣列具有多個微結構,各微結構分別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為曲面。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曲面具有一徑向方向,且徑向方向不平行於光束的第一光軸。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曲面具有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且各微結構的曲面的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所形成的連線與光束的第一光軸彼此不垂直。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其中一微結構的曲面的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之一者藉由一連接面與相鄰的一微結構的曲面的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之另一者相連接,且各微結構的曲面的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之一者與相鄰的微結構的曲面的第一邊 緣與第二邊緣之另一者之間具有一段差。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發光單元的子照明光束的光形實質上為矩形。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第一擴散片以及第二擴散片。第一擴散片位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第二擴散片位於複眼透鏡子陣列與出光面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模組具有顯示面,各發光單元的子照明光束在顯示面上所量測到的光形實質上為矩形,且這些發光單元的這些子照明光束的這些第二光軸有至少部分不平行於這些光束的這些第一光軸。
基於上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光源模組藉由各發光單元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複眼透鏡子陣列的配置,各發光單元實質上能達成偏心光軸的設計,並可控制各子照明光束的第二光軸的光軸方向以及光形,而可用以提供具有不同光軸方向的出光光束以及執行良好的動態調光效果,而有助於應用在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顯示器設計開發領域上。因此,當此種光源模組應用在顯示裝置時,光源模組的各子照明光束在顯示模組的邊緣形成的子照明區域也具有足夠的輝度,而可使得顯示裝置所顯示的不同深度影像的邊緣區域不會出現暗影,進而使顯示裝置所顯示的不同深度影像皆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 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A、100B‧‧‧發光單元
110‧‧‧發光元件
120‧‧‧第一透鏡
130A、130B‧‧‧第二透鏡
140A、140B‧‧‧複眼透鏡子陣列
140‧‧‧複眼透鏡陣列
200‧‧‧光源模組
250‧‧‧第一擴散片
260‧‧‧第二擴散片
300、300’‧‧‧顯示裝置
310‧‧‧顯示模組
D‧‧‧位移
E1‧‧‧第一邊緣
E2‧‧‧第二邊緣
H‧‧‧最短距離
IL‧‧‧照明光束
ILS‧‧‧子照明光束
L‧‧‧光束
LS‧‧‧連接面
MS‧‧‧微結構
N‧‧‧法線方向
OA1‧‧‧第一光軸
OA2‧‧‧第二光軸
OS‧‧‧出光面
P0、P1、P2‧‧‧影像
R‧‧‧徑向方向
S141‧‧‧第一表面
S142‧‧‧第二表面
θ‧‧‧夾角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圖2A與圖2B是圖1的不同發光單元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3A與圖3B是圖1的不同發光單元的複眼透鏡子陣列的微結構的輪廓示意圖。
圖4A至圖4H是圖1的各種複眼透鏡子陣列的微結構的輪廓示意圖。
圖5A與圖5B是圖1的不同發光單元的子照明光束的第二光軸的光形與位置示意圖。
圖5C是圖1的光源模組的動態調光效果示意圖。
圖6A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圖6B是圖6A的顯示面板所顯示的不同深度影像的示意圖。
圖6C是一比較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所顯示的不同深度影像的示意圖。
有關本實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 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架構示意圖。顯示裝置300包括一光源模組200以及一顯示模組310。光源模組200適於提供照明光束IL,顯示模組310位於照明光束IL的傳遞路徑上。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300可為頭戴式顯示裝置300,顯示模組310可為液晶面板,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
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200適於提供照明光束IL,具有多個發光單元100A、100B。更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發光單元100A(100B)包括一發光元件110、一第一透鏡120、一第二透鏡130A(130B)以及一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各發光單元100A(100B)的發光元件110適於提供一光束L,光束L具有一第一光軸OA1。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平行於光源模組200的出光面OS的法線方向N。
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20、第二透鏡130A、130B與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皆位於光束L的傳遞路徑上。第一透鏡120位於發光元件110與第二透鏡130A(130B)之間,且第二透鏡130A(130B)位於第一透鏡120與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之間。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 一透鏡120為一準直透鏡,第二透鏡130A、130B為一菲涅耳透鏡,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以光源模組200的其中一發光單元100B為例,光束L自發光元件110發出後,會經由第一透鏡120準直化,而光束L的光形亦被調整為矩形,且大視角的光亦會經由準直化而被收光利用。並且,光束L的視角在經過第二透鏡130B時亦會被進一步收斂,以提升正向輝度值。接著,來自第二透鏡130B的光束L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140B後形成一子照明光束ILS,子照明光束ILS具有一第二光軸OA2,且發光單元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的第二光軸OA2可不平行於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此外,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發光單元100A、100B的這些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共同形成一複眼透鏡陣列140,且各發光單元100A、100B分別提供的子照明光束ILS適於形成光源模組200的照明光束IL。並且,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發光單元100A、100B的這些子照明光束ILS的這些第二光軸OA2有至少部分不平行於這些光束L的這些第一光軸OA1。
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200的各發光單元100A、100B實質上能達成偏心光軸的設計。因此,當光源模組200應用在顯示裝置300時,就得以在顯示裝置300的有效顯示區域內,藉由不同的發光單元100A、100B的配置來針對不同的可視位置進行不同光軸方向的設計。以下將搭配圖2A至圖5C來進行進 一步地解說。
圖2A與圖2B是圖1的不同發光單元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相對位置示意圖。具體而言,如圖1與圖2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圖2A的發光單元100A的發光元件110的光束L在通過第一透鏡120後,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於出光面OS的正投影位置與第二透鏡130A的中心處於出光面OS的正投影位置重合。因此,發光單元100A的光束L在通過第二透鏡130A後,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於出光面OS的正投影位置仍是與第二透鏡130A的中心重合。
另一方面,如圖1與圖2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圖2B的發光單元100B的發光元件110的光束L在通過第一透鏡120後,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於出光面OS的正投影位置與第二透鏡130B的中心處於出光面OS的正投影位置之間具有一位移D。因此,發光單元100B的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在通過第二透鏡130B後於出光面OS的正投影位置亦會與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在通過第一透鏡120後於出光面OS的正投影位置有所偏移。如此,能達成偏心光軸的設計。
具體而言,如圖1與圖2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出光面OS的正投影上,發光單元100B的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經由第一透鏡120與第二透鏡130B而造成的偏移距離大小可藉由控制第一透鏡120與第二透鏡130B之間的最短距離H與位移D的比值來調整。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20與第二透 鏡130B之間的最短距離H與位移D的比值大於3。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
圖3A與圖3B是圖1的不同發光單元的複眼透鏡子陣列的微結構MS的輪廓示意圖。具體而言,如圖1、圖3A與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具有多個微結構MS,各微結構MS分別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S141與一第二表面S142,其中第一表面S141面向第二透鏡130A、130B,第二表面S142背向第二透鏡130A、130B,且第一表面S141與第二表面S142的至少其中一者為一曲面。具體而言,如圖1、圖3A與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表面S142為一曲面,且為一凹面。
具體而言,如圖1與圖3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圖3A的發光單元100A的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的各微結構MS的曲面具有一第一邊緣E1與一第二邊緣E2,且其中一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之一者與相鄰的一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之另一者相連接。並且,如圖3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所形成的連線與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彼此垂直,如此,如圖3A所示,各微結構MS的曲面具有一徑向方向R,且徑向方向R平行於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如此,如圖1與圖3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微結構MS的曲面的徑向方向R平行於光束L 的第一光軸OA1,因此發光單元100A的光束L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前的第一光軸OA1與光束L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後所形成的子照明光束ILS的第二光軸OA2會彼此平行,而不會發生偏轉。
另一方面,如圖1與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圖3B的發光單元100B的複眼透鏡子陣列140B的其中一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之一者藉由一連接面LS與相鄰的一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之另一者相連接,且各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之一者與相鄰的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之另一者之間具有一段差。如此,如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微結構MS的曲面的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所形成的連線與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彼此不垂直,且各微結構MS的曲面的徑向方向R則不平行於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
如此,如圖1與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00B的光束L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140B前的第一光軸OA1與光束L在通過複眼透鏡子陣列140B後所形成的子照明光束ILS的第二光軸OA2之間具有一夾角θ。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00B的光束L的第一光軸OA1會經由複眼透鏡子陣列140B而發生偏轉,並形成子照明光束ILS的第二光軸OA2。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夾角θ的範圍介於0度至30度之間。此外,此夾角θ的範圍也是發光單元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的第二光軸OA2 與光源模組200的出光面OS的法線方向N之間的夾角的範圍。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
此外,在前述的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00A、100B的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的微結構MS雖是以第二表面S142為一曲面為例示,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表面S141與第二表面S142的表面結構亦可有其他種組合,而亦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以下將搭配圖4A至圖4H來進行進一步地解說。
圖4A至圖4H是圖1的各種複眼透鏡子陣列的微結構的輪廓示意圖。具體而言,如圖4A至圖4H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00A、100B的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的各微結構MS可藉由使僅第二表面S142形成為一曲面,僅第一表面S141形成為一曲面,或是第一表面S141與第二表面S142同時皆形成為一曲面的表面結構之組合,而分別形成平凹的表面結構(如圖4A所示)、平凸的表面結構(如圖4B所示)、凹平的表面結構(如圖4C所示)、凸平的表面結構(如圖4D所示)、凹凹的表面結構(如圖4E所示)、凹凸的表面結構(如圖4F所示)、凸凹的表面結構(如圖4G所示)或是凸凸的表面結構(如圖4H所示)。任何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實用新型之後,當可對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的微結構MS的輪廓作適當的更動,而能使光源模組200達到前述的效果與優點,惟其仍應屬於本實用 新型的範疇內。
另一方面,請再次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200還包括一第一擴散片250以及一第二擴散片260。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第一擴散片250位於第一透鏡120與第二透鏡130A、130B之間。舉例而言,第一擴散片250為一反射式偏光增光片(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其材質可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而能用以隔熱。舉例而言,以發光元件110的功率為20瓦為例,經由第一擴散片250後,環境溫度約可下降10度,而可增加裝置的可靠度。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第二擴散片260位於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與出光面OS之間,而可用以增光,進而提升正向輝度值以及出光效率。應注意的是,此處的數值範圍皆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此一來,藉由各發光單元100A、100B的第一透鏡120、第二透鏡130A、130B以及複眼透鏡子陣列140A、140B的配置,各發光單元100A、100B將可控制子照明光束ILS的第二光軸OA2的光軸方向以及光形,而可用以提供具有不同光軸方向的出光光束L以及執行良好的動態調光效果,而有助於應用在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顯示器設計開發領域上。以下將搭配圖5A至圖6C來進行進一步地解說。
圖5A與圖5B是圖1的不同發光單元的子照明光束的第二光軸的光形與位置示意圖。圖5C是圖1的光源模組的動態調光 效果示意圖。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圖5A所示的發光單元100A的子照明光束ILS與圖5B所示的發光單元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的光形實質上皆為矩形,且視角邊緣幾乎無漏光,並可將各發光單元100A、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的輝度調整成近乎一致,而可使光源模組200在其視角設計值內,於不同的視角上看到的輝度值都呈現穩定不衰減。並且,如圖5C所示,光源模組200的各發光單元100A、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的光形具有對比明顯的明暗截止線,且各發光單元100A、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的光形皆可獨立地被調整,而不會彼此影響,而具有良好的區域導光光學特性,而得以進行精準的局部調光控制,進而達到良好的動態調光效果。
圖6A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架構示意圖。圖6B是圖6A的顯示面板所顯示的影像的示意圖。圖6C是一比較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所顯示的影像的示意圖。如圖6A與圖6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顯示模組310具有一顯示面(即顯示模組310的有效顯示區域),且顯示模組310位於照明光束IL的傳遞路徑上。各發光單元100A、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在顯示面上所量測到的光形實質上為矩形,而可在顯示模組310的顯示面形成具有明顯截止線的子照明區域,如此,當光源模組200的照明光束IL照射至顯示模組310時,即可藉由控制其中各發光單元100A、100B的子照明光束ILS所形成的各子照明區域,而得以進行精準的局部調光控制,進而達到良好的動態調光效果。
並且,如圖6B與圖6C所示,在圖6B的實施例中,由於顯示裝置300採用了具有不同光軸方向的子照明光束ILS的光源模組200,因此可使光源模組200於不同的視角上看到的輝度值都呈現穩定不衰減。如此,各子照明光束ILS在顯示模組310的邊緣形成的子照明區域也具有足夠的輝度,而可使得顯示裝置300所顯示的不同位置的影像P0、P1、P2的邊緣區域不會出現暗影,進而使顯示裝置300所顯示的不同位置的影像皆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相對於此,在圖6C的比較例中,由於顯示裝置300’採用的是習知的光源模組,而無法對顯示模組310的邊緣區域提供足夠的亮度,而使得顯示裝置300’所顯示的不同位置的影像P0、P1、P2中,位於顯示模組300’遠離中心點的影像P1、P2於其邊緣處會出現暗影,而影響畫面品質。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光源模組藉由各發光單元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以及複眼透鏡子陣列的配置,各發光單元實質上能達成偏心光軸的設計,並可控制各子照明光束的第二光軸的光軸方向以及光形,而可用以提供具有不同光軸方向的出光光束以及執行良好的動態調光效果,而有助於應用在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顯示器設計開發領域上。因此,當此種光源模組應用在顯示裝置時,光源模組的各子照明光束在顯示模組的邊緣形成的子照明區域也具有足夠的輝度,而可使得顯示裝置所顯示的不同深度影像的邊緣區域不會出現暗影,進而使顯示裝置所顯 示的不同深度影像皆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實用新型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實用新型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Claims (21)

  1. 一種發光單元,該發光單元包括:一發光元件,適於提供一光束,該光束具有一第一光軸;一第一透鏡,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一第二透鏡,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該第一透鏡位於該發光元件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以及一複眼透鏡子陣列,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該第二透鏡位於該第一透鏡與該複眼透鏡子陣列之間,其中來自該第二透鏡的該光束在通過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後形成一子照明光束,該子照明光束具有一第二光軸,且該發光單元的該子照明光束的該第二光軸不平行於該光束的該第一光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該發光單元的該第一透鏡為一準直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菲涅耳透鏡,且該發光元件的該光束在通過該第一透鏡後,該光束的該第一光軸於一出光面的正投影位置與該第二透鏡的中心處於該出光面的正投影位置之間具有一位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最短距離與該位移的比值大於3。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該光束在通過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前的該第一光軸與該光束在通過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後所形成的該子照明光束的該第二光軸之間具有一夾角,且該夾角的範圍介於0度至30度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具有多個微結構,各該微結構分別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為一曲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該曲面具有一徑向方向,且該徑向方向不平行於該光束的該第一光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該曲面具有一第一邊緣與一第二邊緣,且各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所形成的連線與該光束的該第一光軸彼此不垂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一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一者藉由一連接面與相鄰的一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另一者相連接,且各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一者與相鄰的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另一者之間具有一段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單元,其中該發光單元的該子照明光束的光形實質上為矩形。
  10. 一種光源模組,適於提供一照明光束,其特徵在於,具有多個發光單元,各該發光單元分別適於提供一子照明光束以形成該照明光束,且各該發光單元包括:一發光元件,適於提供一光束,該光束具有一第一光軸;一第一透鏡,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一第二透鏡,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該第一透鏡位於該發光元件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一複眼透鏡子陣列,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該第二透鏡位於該第一透鏡與該複眼透鏡子陣列之間,其中該些發光單元的該些複眼透鏡子陣列共同形成一複眼透鏡陣列,來自各該發光單元的該第二透鏡的該光束在通過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後形成該子照明光束,該子照明光束具有一第二光軸,且該些發光單元的該些子照明光束的該些第二光軸有至少部分不平行於該些光束的該些第一光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各該發光單元的該第一透鏡為一準直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菲涅耳透鏡,且至少一該發光元件的該光束在通過該第一透鏡後,該光束的該第一光軸於一出光面的正投影位置與該第二透鏡的中心處於該出光面的正投影位置之間具有一位移。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最短距離與該位移的比值大於3。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至少一該光束在通過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前的該第一光軸與至少一該光束在通過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後所形成的該子照明光束的該第二光軸之間具有一夾角,且該夾角的範圍介於0度至30度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具有多個微結構,各該微結構分別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且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一者為一曲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曲面具有一徑向方向,且該徑向方向不平行於該光束的該第一光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曲面具有一第一邊緣與一第二邊緣,且各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所形成的連線與該些光束的該第一光軸彼此不垂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一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一者藉由一連接面與相鄰的一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另一者相連接,且各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一者與相鄰的該微結構的該曲面的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另一者之間具有一段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一第一擴散片,位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以及一第二擴散片,位於該複眼透鏡子陣列與一出光面之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各該發光單元的該子照明光束的光形實質上為矩形。
  20.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光源模組,適於提供一照明光束,並具有多個發光單元,各該發光單元分別適於提供一子照明光束以形成該照明光束,且各該發光單元包括:一發光元件,適於提供一光束,該光束具有一第一光軸;一第一透鏡,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一第二透鏡,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該第一透鏡位於該發光元件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一複眼透鏡子陣列,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該第二透鏡位於該第一透鏡與該複眼透鏡子陣列之間,其中該些發光單元的該些複眼透鏡子陣列共同形成一複眼透鏡陣列,來自各該發光單元的該第二透鏡的該光束在通過該複眼透鏡子陣列後形成該子照明光束,該子照明光束具有一第二光軸,且該些發光單元的該些子照明光束的該些第二光軸有至少部分不平行於該些發光單元的該些第一光軸;以及一顯示模組,位於該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具有一顯示面,各該發光單元的該子照明光束在該顯示面上所量測到的光形實質上為矩形,且該些發光單元的該些子照明光束的該些第二光軸有至少部分不平行於該些光束的該些第一光軸。
TW107214666U 2018-10-29 2018-10-29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TWM5758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4666U TWM575878U (zh) 2018-10-29 2018-10-29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DE202019105862.5U DE202019105862U1 (de) 2018-10-29 2019-10-22 Lichtemissionseinheit, Lichtquellenmodul und Anzeigevorrichtung
JP2019004020U JP3225858U (ja) 2018-10-29 2019-10-24 発光ユニット、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4666U TWM575878U (zh) 2018-10-29 2018-10-29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5878U true TWM575878U (zh) 2019-03-21

Family

ID=66592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4666U TWM575878U (zh) 2018-10-29 2018-10-29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25858U (zh)
DE (1) DE202019105862U1 (zh)
TW (1) TWM57587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9105862U1 (de) 2020-02-26
JP3225858U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6341B2 (en) Directional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privacy display
TWI592722B (zh)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US9329328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538288B (en) Light guiding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40085570A1 (en)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714804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533466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
TWI615659B (zh) 光源模組及其稜鏡片
WO2011067911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882324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6338860A (zh) 视角可切换的背光单元
US11650456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privacy display mode and a normal display mode
TW201400929A (zh) 顯示裝置及組合成之顯示系統
TW201915982A (zh) 拼接顯示裝置
TW202016624A (zh) 顯示模組
US11860476B2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diffusion plate
TWM568398U (zh) 投影屏幕
WO2018214611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08198376A (ja) 導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44557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KR20160065296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TWI526742B (zh) 曲型背光模組
TWM575878U (zh) 發光單元、光源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TWM566834U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US20110037923A1 (en) Light condensing film,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