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3697U -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 Google Patents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3697U
TWM513697U TW104210383U TW104210383U TWM513697U TW M513697 U TWM513697 U TW M513697U TW 104210383 U TW104210383 U TW 104210383U TW 104210383 U TW104210383 U TW 104210383U TW M513697 U TWM513697 U TW M51369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
lipid layer
carrier
carrier structur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0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o-Liang Chen
Original Assignee
Ma Shen Kai Ruei Co Ltd
Po-Liang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 Shen Kai Ruei Co Ltd, Po-Liang Chen filed Critical Ma Shen Kai Ruei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210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3697U/zh
Priority to US14/823,237 priority patent/US20160375072A1/en
Publication of TWM513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3697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06Fungi, e.g. yeasts
    • A61K36/07Basidiomycota, e.g. Cryptococc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10Dispersions; Emulsions
    • A61K9/127Liposom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otan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特別是關於一種由包括有第一微脂球體層與一第二微脂球體層之載體、以及複數個配位體所構成之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
醫學上所稱「腫瘤」係指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形成累贅,甚至於侵犯周圍或遠處的細胞組織影響正常生理功能。良性與惡性腫瘤一般以組織病理學的檢查來確定,惡性的腫瘤即所謂的癌症,癌細胞生長快速,並侵犯周圍組織。
近數十年來,癌症在台灣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癌症的治療方法大致可分為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三大類。外科切除手術以摘除癌症發病部位之細胞組織為主。然而,無論是採取外科切除手術、化學治療方法、或放射線治療手段,皆屬破壞人體細胞、組織甚至器官之不可逆方法。因此,迫切亟需提供一種不但能夠能有效治療或預防癌症,而不會對癌症患者造成不可逆之二次傷害之方法。
牛樟芝子實體生長於台灣保育類牛樟樹(Cinnamoum kanehirai Hay)之心材內壁,週邊向內彎曲,能分解木材之纖維素而造成木頭腐朽,為木頭腐朽菌。野生牛樟芝生長環境均屬於幽暗、潮濕且溫度較低之中海拔地區,特別是野生牛樟芝生長緩慢,因此產生子實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由於牛樟樹為保育類樹種且分布數量極為稀少,再加上人為的盜採,使得野生牛樟芝數量相當稀少,使得牛樟芝價格昂貴,所以具有「森林中的紅寶石」之美稱。
牛樟芝為一種多年生之具有療效的食藥菇類,其子實體無柄且為木栓質至木質,具有濃厚的樟樹香氣,形態多變,有板狀、鐘狀、馬蹄狀或塔狀,緊貼於木材表面,菇體表面孔狀,初生時鮮紅色,隨著生長逐變為乳白色、淡紅褐色、淡褐色或淡黃褐色,週邊常呈放射狀,並往四週擴展生長,呈半圓狀或不規則形。
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又稱樟芝或牛樟菇等,於分類學上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同擔子菌綱(Homobasidiomycetes)、無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薄孔菌屬(Antrodia)。
植物化學研究顯示,牛樟芝子實體包含多醣(30-50%)、三萜類(30%)、類固醇類、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氨基酸類。在醫學上牛樟芝子實體已被證實為具有特定的醫藥功效,例如,將牛樟芝子實體細磨成乾燥粉末或熬煮提煉後以口服方式服用時,具有解毒、抗發炎、抗腫瘤、抑制血管增生及治療肝臟疾病等活性。
一般而言,目前市售的含牛樟芝萃取物的保健食品依型態分類大致可分為錠劑、膠囊型等。由於牛樟芝萃取物之三萜類成分具有特殊辛、苦味,以致牛樟芝錠劑比較難以被使用者接受,有時甚至會發生拒絕服用之情況,因而市面上仍以將牛樟芝之複方物裝填於一膠囊體而成之牛樟芝膠囊的膠囊型保健食品較易普及。
然而,由於膠囊體多半是由二個光滑表面的膠囊對接套合而成之構造,除了時常於結合處發生密合度不佳、接合性不佳而導致膠囊鬆脫、膠囊內部之牛樟芝複方物散出之問題以外,更由於膠囊本身並非一仿生結構體,即使服用後被人體吸收的效率仍然過低等之問題。
隨著仿生學的深入開展,人類不但從外形、功能去模仿生物,不僅是模仿大自然外部結構,而且學習與借鑒生物體自身內部的組織 方式與運行模式,為人類提供了「優良設計」之典範,進而藉由仿生製造而製作出「仿生結構」。在此等具有仿生結構的體系中,具有可用來裝載藥物或基因等物質之內部空腔的脂質體或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特別受到以醫學、生物科學界等為導之各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
例如,利用脂質體能夠與細胞膜融合的特點,藉以將荷載物質送入細胞內部;以及仿病毒包膜結構的聚合物膠束等之仿生物膜組裝結構,皆是近年來的研究重點。但是,從生物物理角度來看,雖然脂質體是理想的仿細胞結構模型之仿生物結構體;然而由於脂質體的尺寸可控性差、機械強度低及化學穩定性低等等之問題,以致在實際使用上遇到諸多不便,效用上不盡理想。除了仿生結構體之粒子顆粒大不能符合短時間消化、吸收之要求的缺點以外,而且內容物於體內並非特異性分布以致傳輸性與藥效受到限制、無法對於特定作用區位達到集中作用之目的。
所以,對於業界而言,亟待開發出一種不但足以解決膠囊結構、錠劑之不易服用、及無法被人體有效吸收之問題點以外,而且可供使用者易於攝取治療預防上足夠量之牛樟芝有效成分,並具有良好的尺寸均一性、機械和化學穩定性、粒子顆粒小並利於短時間消化吸收、於體內為特異性分布具備達到集中於特定作用區位作用之功效、以及能夠改善傳輸性與藥效之仿細胞結構體。
有鑑於此,本創作者乃對於上述習用技術之問題點潛心研究的結果,發現利用如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所示之一種至少包括包含有第一微脂球體層與第二微脂球體層的載體、及複數個受體之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在其內部至少包裹有複數個牛樟芝粒子,不但能夠用來解決上揭先前技術之問題點,並且能夠改善傳輸性與藥效之粒子顆粒小並利於短時 間消化吸收、及實現於體內為特異性分布具備達到集中於特定作用區位作用之功效;至此乃完成本創作。
換言之,根據如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所示,本創作可以提供一種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其至少包含:載體,其內部至少包裹有複數個牛樟芝粒子;一第一微脂球體層,其內側形成一第一容納空間;及一第二微脂球體層,其包覆在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外,該第一微脂球體層之外半徑小於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內半徑,該第二微脂球體層內側與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外側則形成一第二容納空間;以及複數個配位體,其係依循軌道而環繞著該載體;其中在該載體上的該複數個配位體接近特定的癌細胞時,該複數個配位體往該癌細胞之接受器移動而與之結合,致使該載體之結構發生壓縮;當該載體壓縮產生崩解時,該載體內部所包裹之至少該複數個牛樟芝粒子散落在該癌細胞而產生破壞該癌細胞之作用。
於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本創作可以提供一種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其中該載體之第一微脂球體層與第二微脂球體層係分別由乙醇微脂體構成,此乙醇微脂體包含複數個磷脂分子與複數個乙醇分子;又該載體之成分主要包含可包覆及傳送複數個牛樟芝之微米級化粒子的磷脂酸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PS)及Phosphatidylinositol(PI)。該載體包含內外包覆之一第一微脂球體層與一第二微脂球體層,其中該第一微脂球體層之外半徑小於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內半徑,使該第二微脂球體層包覆在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外,且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內側形成一第一容納空間,而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內側與該第一微脂球體層之外側則形成一第二容納空間,且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外側具有複數個配位體。
於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本創作可以提供一種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其中該載體之第一微脂球體層內側之第一容納空間,係 用以容納一第一活性物質,而第一微脂球體層外側與第二微脂球體層內側間之第二容納空間,則用以容納一第二活性物質。
於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中,本創作可以提供一種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其中該載體之第一微脂球體層內側之第一容納空間為用以容納一第一活性物質,而第一微脂球體層外側與第二微脂球體層內側間之第二容納空間,則用以容納一第二活性物質。
為了對本創作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10‧‧‧載體
10P‧‧‧各內容物成分
20‧‧‧配位體
30‧‧‧癌細胞
31‧‧‧接受器
50‧‧‧第一容納空間
100‧‧‧第一微脂球體層
150‧‧‧第二容納空間
200‧‧‧第二微脂球體層
300‧‧‧第一活性物質
400‧‧‧第二活性物質
圖1為本創作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之一實施態樣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之壓縮現象之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壓縮崩解後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中之載體之簡要結構局部立體剖視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之簡要結構使用狀態剖視示意圖。
圖1為本創作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之一實施態樣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1至少包含載體10及複數個配位體20(或可稱為訊號物質)。
圖2為本創作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該載體10上的該複數個配位體20接近特定的癌細胞30時,該複數個配位體20往該癌細胞30之接受器31移動而與之結合,致使該載體10之結構發生壓縮。
圖3為顯示本創作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被壓縮而崩解過程之示意圖。圖4為本創作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經壓縮崩解後配位體作用於細胞狀態之示意圖。如圖3所示,該載體10持續被壓縮以致最後崩解而釋出其中的各內容物成分10P;如圖4所示,崩解後被釋出的各內容物成分10P,例如,原先在載體10內部所包裹之各內容物成分10P為至少複數個牛樟芝粒子的情況,當載體10被壓縮而崩解後,該等牛樟芝粒子就會被釋出而散落在該癌細胞30的接受器31,進而產生破壞該癌細胞30之作用。
請參照圖5,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中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結構之簡要結構局部立體剖視示意圖,揭露一載體10。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載體10主要由「第一微脂球體層」100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所構成。第一微脂球體層100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皆為中空球體結構,且第一微脂球體層100位於第二微脂球體層200之內部。第一微脂球體層100內部具有一容納空間稱之為「第一容納空間」50,可供容納特定物質。同時,第一微脂球體層100之外半徑小於第二微脂球體層200之內半徑,且第一微脂球體層100之外半徑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之內半徑二者間具有一差值D,使第一微脂球體層100之外側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之內側形成另一容納空間,稱之為「第二容納空間」150。
第一微脂球體層100內側之第一容納空間50,以及第一微脂球體層100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間之第二容納空間150,可用以容納不同之活性物質。如此可使載體10包覆容納不同之活性物質而進行傳輸與釋放。有關第一微脂球體層100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之組成,以及第一容納 空間50與第二容納空間150所能容納之不同活性物質,將詳細說明於後續段落。
此外,第二微脂球體層200外側形成有複數個配位體20,每個配位體20係由幾丁質與beta-cyclodextrin(環糊精)所構成。
請參閱圖6,係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的仿生物間質系統之載體之簡要結構使用狀態剖視示意圖。
於各個實施例中,例如,第一微脂球體層100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皆各由一中空球體結構之乙醇微脂體(Ethosome)所構成。乙醇微脂體有別於習用磷脂微脂體(Phytosome)。在乙醇微脂體中,其內含之磷脂分子500實際並未與被包裹的活性物質之分子結合;而習用磷脂微脂體中,其內含的磷脂分子會與包裹的活性物質分子結合、產生新的分子,而使活性物質分子之生物學特性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乙醇微脂體比磷脂微脂體更適合用於包覆不同屬性之活性物質。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載體10即利用乙醇微脂體包覆容納不同屬性之相異活性物質。第一微脂球體層100內側之第一容納空間50係用以容納一第一活性物質300,而第一微脂球體層100外側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內側間之第二容納空間150則用以容納一第二活性物質400,第二活性物質400包含複數個微米級牛樟芝粒子(圖未示),且第一活性物質300與該第二活性物質400具有至少一成分相異。換言之,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載體10以第一微脂球體層100包覆第一活性物質300,而第二微脂球體層200則將第二活性物質400包覆於第一微脂球體層100外側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內側間。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該載體10主要利用第二容納空間150容納微米級牛樟芝粒子及其他第二活性物質400,達到集中作用與緩釋之目的。
第一微脂球體層100可以是由乙醇微脂體之複數個磷脂分子與複數個乙醇分子所構成。第二微脂球體層200亦可以是由乙醇微脂體之複數個磷脂分子500與複數個乙醇分子600所構成。
第一活性物質300、第二活性物質400可以是分別選自微米級化野生牛樟芝實體水酒萃混合物、微米級化人工椴木栽培牛樟芝子實體水酒萃混合物、微米級化人工培養牛樟芝菌絲體水酒萃混合物、海藻釋控膠體(Seaweed Extract)之群組其中一個或其任意組合,但不限於上述物質。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活性物質300可具有複數個第一活性物質,其可維持穩定生物學特性,以進行儲存與傳輸。
在一實施例中為以乙醇微脂體為基礎物質形成載體10,其第一微脂球體層100與第二微脂球體層200可內外包覆傳輸整合性複方活性物質(即第一活性物質300與第二活性物質400),讓第一活性物質300與第二活性物質400在儲存期間互不干擾。在使用時,載體10可依設計於不同之特定位置分別釋出第一活性物質300與第二活性物質400,使這些複方活性物質進行作用達到緩釋與集中作用之目的。
在一實施態樣中,載體之成分主要包含磷脂酸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絲胺酸Phosphatidylserine(PS)及Phosphatidylinositol(PI),可包覆及傳送複數個牛樟芝之微米級化粒子。前述配位體20可再藉由beta-cyclodextrin與Phosphatidylcholine之間的結合而形成於第二微脂球體層200的外側。藉由在第二微脂球體層200外側形成複數個配位體20,可進一步增加微米級牛樟芝粒子的乘載量。
在一實施態樣中,該第一活性物質300、第二活性物質400可以是分別選自Antroquinonol、Antrocinnamonin A、Antroquinonol B、Antroquinonol D、Dehydroeburicoic acid、Dehydrosulphurenic acid、 Zhankuic acid A、Zhankuic acid C、Antcin K、Antcin C之群組其中一個或其任意組合,但不限於上述物質。
本創作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可經由進一步的特殊修飾而達到如下功能:
(1)外在因子調控回應:如受溫度、pH值、磁力、酵素等外在因子調控乙醇第一微脂球體層活性物質300與第二活性物質400之釋放與否而達到智慧型感知與釋放之目的。
(2)標靶性:乙醇微脂體表面修飾抗體或特異性辨識物使乙醇微脂體不同之特定位置分別釋出複方活性物質而達到標靶集中作用之目的。
綜合上述,以載體作為微米級牛樟等複方活性物質之載體,能加強牛樟芝口服投予後在體內之消化、吸收、分布。
雖然本創作之內容已以如上之實施例舉例說明了,然而本創作並非僅限定於此等實施方式而已。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再進行各種之更動與修飾;例如,將前述實施例中所例示之各技術內容加以組合或變更而成為新的實施方式,此等實施方式亦當然視為本創作所屬內容之一。另外,本案所欲保護之範圍亦包括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所界定之範圍。
1‧‧‧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10‧‧‧載體
20‧‧‧配位體

Claims (11)

  1. 一種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至少包含:載體,其內部至少包裹有複數個牛樟芝粒子,該載體包含:一第一微脂球體層,其內側形成一第一容納空間;及一第二微脂球體層,其包覆在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外,該第一微脂球體層之外半徑小於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內半徑,該第二微脂球體層內側與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外側則形成一第二容納空間;以及複數個配位體,其係依循軌道而環繞著該載體。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在該載體上的該複數個配位體接近特定的癌細胞時,該複數個配位體往該癌細胞之接受器移動而與之結合,致使該載體之結構發生壓縮;當該載體壓縮產生崩解時,該載體內部所包裹之至少該複數個牛樟芝粒子散落在該癌細胞而產生破壞該癌細胞之作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第一微脂球體層與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係分別由乙醇微脂體構成,該乙醇微脂體包含複數磷脂分子與複數乙醇分子。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內側之該第一容納空間係用以容納至少一個第一活性物質,該第一微脂球體層外側與該第二微脂球體層內側間之該第二容納空間則用以容納至少一個第二活性物質。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第一活性物質、第二活性物質係分別自微米級化野生牛樟芝實體水酒萃混合物、微米級化人工椴木栽培牛樟芝子實體水酒萃混合物、微米級化人工培 養牛樟芝菌絲體水酒萃混合物、海藻釋控膠體構成之群組中所選出之一種或其任意組合。
  6.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第一活性物質與該第二活性物質具有至少一個相異成分;而且分別為自Antroquinonol、Antrocinnamonin A、Antroquinonol B、Antroquinonol D、Dehydroeburicoic acid、Dehydrosulphurenic acid、Zhankuic acid A、Zhankuic acid C、Antcin K、及Antcin C構成之群組中所選出之一種或其任意組合。
  7.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第一微脂球體層、該第二微脂球體層具有至少一磷脂親水基與至少一磷脂疏水基。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磷脂親水基位於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外側,該磷脂疏水基位於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內側以由外向內包裹第二活性物質。
  9.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第一微脂球體層、該第二微脂球體層具有至少一乙醇羥基與至少一烴鏈。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乙醇羥基位於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外側,該烴鏈位於該第二微脂球體層之內側以由外向內包裹第二活性物質。
  11.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其中該等配位體係由幾丁質與beta-環糊精所構成。
TW104210383U 2015-06-26 2015-06-26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TWM513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0383U TWM513697U (zh) 2015-06-26 2015-06-26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US14/823,237 US20160375072A1 (en) 2015-06-26 2015-08-11 Carrier structure imitating biological interstitial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0383U TWM513697U (zh) 2015-06-26 2015-06-26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3697U true TWM513697U (zh) 2015-12-11

Family

ID=55408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0383U TWM513697U (zh) 2015-06-26 2015-06-26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75072A1 (zh)
TW (1) TWM513697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4023697A1 (en) * 1993-04-22 1994-10-27 Depotech Corporation Cyclodextrin liposomes encapsulating pharmacologic compounds and methods for their use
US5540934A (en) * 1994-06-22 1996-07-30 Touitou; Elka Compositions for applying active substances to or through the skin
US20090196917A1 (en) * 2008-02-01 2009-08-06 University Of Kentucky Research Foundation Liposomal Formulations of Hydrophobic Lactone Drugs in the Presence of Metal Ions
US8062663B2 (en) * 2008-05-23 2011-11-22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tues Methods and compostions for enhancing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WI389699B (zh) * 2009-02-13 2013-03-21 Univ Kaohsiung Medical 用於誘導細胞凋亡之樟芝子實體乙醇萃取物及其製備方法
WO2010113983A1 (ja) * 2009-03-30 2010-10-07 エーザイ・アール・アンド・ディー・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ポソーム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11357728B2 (en) * 2009-10-26 2022-06-14 Cspc Zhongqi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Co., Ltd. Liposome having inner water phase containing sulfobutyl ether cyclodextrin salt
US20140017298A1 (en) * 2012-03-30 2014-01-16 The Administrators Of The Tulane Educational Fund Biopolymer hooks to create coatings on liposomes
US20140220112A1 (en) * 2013-02-01 2014-08-07 Zoneone Pharma, Inc. Transformation of drug cyclodextrin complex compositions into compositions of mixtures of lipid vesicle encapsulated drug and cyclodextrin drug complexes
US10342846B2 (en) * 2013-02-04 2019-07-09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Du Lac 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75072A1 (en) 2016-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TE321541T1 (de) Cisplatin- und andere wirkstoffe oder gene eingekapselt in liposomen zur menschlichen krebstherapie
CN108042805A (zh) 一种肿瘤载药微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73646A (zh) 一种运载蜂毒肽的多肽、运载蜂毒肽的纳米颗粒及其应用
Ma et al. Tumor therapy based on self‐assembling peptides nanotechnology
Pan et al. An anti-inflammatory nanoagent for tumor-targeted photothermal therapy
CN105288622A (zh) 同时负载化疗药物和光动力治疗药物的细胞膜微囊的制备方法
CN111317827A (zh) 一种口服结肠靶向番茄红素纳米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GB2341800A (en) Activating antitumour polysaccharide drugs
Li et al. Colon cancer exosome-derived biomimetic nanoplatform for curcumin-mediated sonodynamic therapy and calcium overload
Xin et al. Algae: a robust living material against cancer
Salim et al. Smart biomaterials for enhancing cancer therapy by overcoming tumor hypoxia: a review
Zhu et al. A mini-review: Advances in plan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nano-delivery systems for tumour therapy
Liu et al. Recent Advances of Material‐Decorated Photosynthetic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Aspect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tengler Health benefits of medicinal mushrooms
TWM513697U (zh) 仿生物間質系統的載體結構
WO2016074334A1 (zh) 一种利用微纳材料特异性破坏肿瘤血管实现肿瘤靶向治疗的方法
CN106606783B (zh) 一种靶向共递释光敏剂与化疗药物的药物递释***
CN103919119B (zh) 一种抗氧化的双胶破壁灵芝孢子粉及其制备方法
Yang et al. Bioempowerment of Therapeutic Living Cells by Single‐Cell Surface Engineering
CN207084858U (zh) 带涂层金标及金标定位装置
TWM522731U (zh) 牛樟載體複合錠結構
Zhang et al. Nano-lipid contrast agent combined with ultrasound-guided sgb in nursing treatment of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CN206473563U (zh) 植物萃取物包装结构
Zhu et al. Preparation of slow-release regulated Rs-198 bilayer microcapsules and application of its lyophilized bacterial inoculant on Capsicum annuum L. under salt stress
CN107595872A (zh) 一种抑制***癌干细胞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