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2737U -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2737U
TWM512737U TW104214536U TW104214536U TWM512737U TW M512737 U TWM512737 U TW M512737U TW 104214536 U TW104214536 U TW 104214536U TW 104214536 U TW104214536 U TW 104214536U TW M512737 U TWM512737 U TW M51273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uman body
sensing device
posture
information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4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an-Hua Chen
Yun-Lin Zhong
Original Assignee
Tu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l Corp filed Critical Tul Corp
Priority to TW1042145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2737U/zh
Publication of TWM5127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2737U/zh

Links

Landscapes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Description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本創作係為一種人體姿態感測裝置,特別是指一種配戴於使用者身體上並擁有精準的感測度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隨著國內醫療科技的進步,生活水準的提高,國人平均壽命隨著延長,因此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急遽增加。雖然長壽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心願,但是由於年歲增長所伴隨而來的不可避免的肢體功能退化和慢性病,使得老年人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威脅。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它的高盛行率使得社會資源與經濟支出具顯著的增加,不只是在醫療資源、藥費、手術成本的增加,也因為工作失能導致人力資源減少,間接造成整體的損失。而年齡大於65歲的人口中,半數以上會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隨著年齡而增加。此外,現在國人因長時間使用計算機裝置進行辦公而使得人體姿勢長時間處於同一姿態,因此造成許多處於青壯年時期的國人同樣患有肩頸方面的病症。
為了治療上述關節炎或肩頸方面的病症,通常會讓復健師進行復健醫療,復健醫療是針對身體失能者,所延伸出來的醫療方式。復健師會針對關節、肌肉疼痛處理、肌力的訓練、關節活動度的增進、心肺功能等方面進行治療。因此復健師會以適切的評估診斷然後運用對病人最適 當之物理治療手段與治療方法,有效地直接幫助或支援其他醫療專科,如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牙科、婦產科、腫瘤學科...等,給予病者最需要的預防醫學教育與觀念及治療訓練方法。
另一方面,於復健設備領域的發展中,近年來已有穿戴式復 健設備的問世。以美國為例,因其人口逐漸高齡化,且因醫療照護機器人系統以及醫護技術人力的嚴重缺乏,故而穿戴式復健設備逐漸受到重視與廣泛的應用。此外,在病患的恢復與復健(Recovery and Rehabilitation)、行為治療(Behavioral Therapy)、以及特定需求人士之個人化照護、健康促進(Wellness and Health Promotion)等領域方面,皆需要結合復健設備與資通訊技術以提供更好的復健醫療協助。
然而,現行的穿戴式復健設備常因配戴位置的偏差以及設備 內部的感測組件感測技術較不精準,或是無法進行姿態資訊的回饋以讓使用者知道自己的復健動作是否出現錯誤,因而造成復健設備傳送的資訊出現錯誤或誤差,進而影響結果判斷的準確性,或是讓使用者無法以正確的復健動作進行復健。
因此,如果能提供一種使用精準感測組件的人體姿態感測裝 置,以讓患者資訊回傳的資料較為精確,且可以藉由姿態資訊的回饋讓使用者進行姿態修正,乃是待解決的問題。
鑒於上述習知技術之缺點,本創作之主要為提供一種人體姿態感測裝置,係包括:至少一加速度計、至少一磁力計、以及至少一陀螺儀,其中,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係配戴在一人體上並透過該至少一加速度 計、該至少一磁力計、以及該至少一陀螺儀感測該人體的姿態資訊,並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一處理終端。
較佳地,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復包括一微控制器以及一資料 傳輸模組,其中,該微控制器接收該姿態資訊,並透過該資料傳輸模組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該處理終端。
較佳地,該處理終端處理該姿態資訊,以獲得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在該人體上的佩帶位置與位置的偏差。
較佳地,該處理終端為一計算機裝置、一平板計算機裝置及任何具運算能力的設備之一者。
較佳地,該人體佩戴複數個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以感測該人體的該姿態資訊。
較佳地,該陀螺儀為九軸陀螺儀。
較佳地,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配戴在該人體的複數關節。
較佳地,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感測該人體的生理資訊。
本創作之其它目的、好處與創新特徵將可由以下本創作之詳細範例連同附屬圖式而得知。
1‧‧‧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2‧‧‧處理終端
3‧‧‧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10‧‧‧加速度計
12‧‧‧磁力計
14‧‧‧陀螺儀
30‧‧‧微控制器
32‧‧‧資料傳輸模組
圖1為說明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的方塊示意圖;圖2為說明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的方塊示意圖;以及圖3為說明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的方塊示意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創作之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圖1為一方塊圖,用以說明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請參照圖1,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包括至少一加速度計(g-sensor)10、至少一磁力計(m-sensor)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gyroscope)14,其中,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係配戴在一人體上並透過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感測該人體的姿態資訊,並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一處理終端2。
例如,當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使用於復健醫療時,一使用者將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配戴於該使用者身體的各個部位,例如該使用者身體的複數關節,而在使用前,會讓該使用者先做幾個特定的動作,之後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透過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感測該使用者身體,包含目前關節、骨骼的方向角度等使用者身體的各種姿態資訊,並將該等姿態資訊傳送至一處理終端2,處理終端2會接收並運算該等姿態資訊,以獲得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於該使用者身體上的佩帶位置與位置的偏差,並提供給該使用者進行後續校正的參考,以讓該使用者在初次使用時即可避免因穿戴錯誤而造成的感測錯誤等情形發生,且同時獲得精準的該等姿態資訊;之後該使用者開始進行復健動作時,會透過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的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來感測每一復健動作的姿態資訊,之後再透過接收到該等姿態資訊的處理終端2來判斷該每一復健動作的該等姿態資訊的正確性, 以讓使用者知道自己所做的動作是否正確以方便進行修正,其中,處理終端2為一計算機裝置、一平板計算機裝置及任何具運算能力的設備之一者,而陀螺儀14為一九軸陀螺儀;而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人體姿態感測裝置1更可以感測該使用者的生理資訊,如心跳、血壓等資訊,以讓該使用者知道自己在進行復健動作時的各種生理資訊。
圖2為一方塊圖,用以說明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 測裝置。請參照圖2,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包括至少一加速度計(g-sensor)10、至少一磁力計(m-sensor)12、至少一陀螺儀(gyroscope)14、一微控制器30以及一資料傳輸模組32,其中,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配戴在一人體上並透過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感測該人體的姿態資訊,而微控制器30接收該姿態資訊並透過資料傳輸模組32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處理終端2。
例如,當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使用於復健醫療時,一使用者 將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配戴於該使用者身體的各個部位,例如該使用者身體的複數關節,而在使用前,會讓該使用者先做幾個特定的動作,之後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透過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感測該使用者身體,包含目前關節、骨骼的方向角度等使用者身體的各種姿態資訊,並將該等姿態資訊傳送至一微控制器30,之後微控制器30透過資料傳輸模組32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一處理終端2,處理終端2會接收並運算該等姿態資訊,以獲得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於該使用者身體上的佩帶位置與位置的偏差,並提供給該使用者進行後續校正的參考,以讓該使用者在初次使用時即可避免因穿戴錯誤而造成的感測錯誤等情形發 生,且同時獲得精準的該等姿態資訊;之後該使用者開始進行復健動作時,會透過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的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來感測每一復健動作的姿態資訊,之後再透過接收到該等姿態資訊的處理終端2來判斷該每一復健動作的該等姿態資訊的正確性,以讓使用者知道自己所做的動作是否正確以方便進行修正,其中,處理終端2為一計算機裝置、一平板計算機裝置及任何具運算能力的設備之一者,而陀螺儀14為一九軸陀螺儀;而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更可以感測該使用者的生理資訊,如心跳、血壓等資訊,以讓該使用者知道自己在進行復健動作時的各種生理資訊。
圖3為一方塊圖,用以說明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 測裝置。請同時參照圖2以及圖3,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使用到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且在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中是使用到複數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而該等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的每一個包括至少一加速度計(g-sensor)10、至少一磁力計(m-sensor)12、至少一陀螺儀(gyroscope)14、一微控制器30以及一資料傳輸模組32,其中,該等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配戴在一人體上並透過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感測該人體的姿態資訊,而微控制器30接收該姿態資訊並透過資料傳輸模組32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處理終端2。
例如,當複數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使用於復健醫療時,一使 用者將複數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配戴於該使用者身體的複數個部位,例如該使用者身體的複數關節,而在使用前,會讓該使用者先做幾個特定的動作,之後複數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透過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 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感測該使用者身體,包含目前複數關節、骨骼的方向角度等使用者身體的各種姿態資訊,並將該等姿態資訊傳送至一微控制器30,之後微控制器30透過資料傳輸模組32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一處理終端2,處理終端2會接收並運算該等姿態資訊,以獲得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於該使用者身體上的佩帶位置與位置的偏差,並提供給該使用者進行後續校正的參考,以讓該使用者在初次使用時即可避免因穿戴錯誤而造成的感測錯誤等情形發生,且同時獲得精準的該等姿態資訊;之後該使用者開始進行復健動作時,會透過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的至少一加速度計10、至少一磁力計12、以及至少一陀螺儀14來感測每一復健動作的姿態資訊,之後再透過接收到該等姿態資訊的處理終端2來判斷該每一復健動作的該等姿態資訊的正確性,以讓使用者知道自己所做的動作是否正確以方便進行修正,其中,處理終端2為一計算機裝置、一平板計算機裝置及任何具運算能力的設備之一者,而陀螺儀14為一九軸陀螺儀,又因在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中該使用者是穿戴複數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因此可以對該使用者身體的復健姿態進行全面性地感測,以讓該使用者的復健醫療更為順利;而在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中,複數人體姿態感測裝置3更可以感測該使用者的生理資訊,如心跳、血壓等資訊,以讓該使用者知道自己在進行復健動作時的各種生理資訊。
由以上三個實施例可以清楚知道,本創作提供一種人體姿態 感測裝置,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透過至少一加速度計、至少一磁力計、以及至少一陀螺儀感測一使用者身體,包含目前複數關節、骨骼的方向角度等使用者身體的各種姿態資訊,並透過一處理終端處理該等姿態資訊,以 獲得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在該人體上的佩帶位置與位置的偏差,讓該使用者藉由該等姿態資訊對偏差的復健姿態進行修正,以做出正確的復健動作。
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創作精神下所作有關本創作之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創作意圖保護之範疇。
1‧‧‧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2‧‧‧處理終端
10‧‧‧加速度計
12‧‧‧磁力計
14‧‧‧陀螺儀

Claims (8)

  1. 一種人體姿態感測裝置,係包括:至少一加速度計、至少一磁力計、以及至少一陀螺儀,其中,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係配戴在一人體上並透過該至少一加速度計、該至少一磁力計、以及該至少一陀螺儀感測該人體的姿態資訊,並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一處理終端。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復包括一微控制器以及一資料傳輸模組,其中,該微控制器接收該姿態資訊,並透過該資料傳輸模組將該姿態資訊傳送至該處理終端。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其中,該處理終端處理該姿態資訊,以獲得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在該人體上的佩帶位置與位置的偏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其中,該處理終端為一計算機裝置、一平板計算機裝置及任何具運算能力的設備之一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其中,該人體佩戴複數個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以感測該人體的該姿態資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其中,該陀螺儀為九軸陀螺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其中,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配戴在該人體的複數關節。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人體姿態感測裝置,其中,該人體姿態感測裝置感測該人體的生理資訊。
TW104214536U 2015-09-08 2015-09-08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TWM5127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4536U TWM512737U (zh) 2015-09-08 2015-09-08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4536U TWM512737U (zh) 2015-09-08 2015-09-08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2737U true TWM512737U (zh) 2015-11-21

Family

ID=5521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4536U TWM512737U (zh) 2015-09-08 2015-09-08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127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5474B (zh) * 2016-06-22 2017-03-2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人體器官之生理微震動感測系統及方法
TWI679557B (zh) * 2018-05-14 2019-12-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適應性運動姿態感測系統與方法
TWI713053B (zh) * 2018-04-10 2020-12-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動作評估系統、其方法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5474B (zh) * 2016-06-22 2017-03-2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人體器官之生理微震動感測系統及方法
TWI713053B (zh) * 2018-04-10 2020-12-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動作評估系統、其方法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TWI679557B (zh) * 2018-05-14 2019-12-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適應性運動姿態感測系統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ascimento et al. Sensors and systems for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A review
Kitago et al. Robotic therapy for chronic stroke: general recovery of impairment or improved task-specific skill?
Lee et al. Cell phone based balance trainer
Chen et al. Wearable motion sensor device to facilitat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houlder adhesive capsulitis: pilot study to assess feasibility
US20180020982A1 (en) Wellness monitoring using a patch system
US9833376B2 (en) Walking assistance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performing the same
US11064936B2 (en) Shoulder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system
CN110248601A (zh) 使用共形电子装置根据运动方案监测身体运动或状况
US20240122499A1 (en) Wearable inertial sensor system and methods
Huang et al. Motor impairment evaluation for upper limb in stroke patients on the basis of a microsensor
Law et al. The temporospatial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tai chi movements: Repulse Monkey and Wave-Hand in Cloud
TWI677322B (zh) 肌力分級檢測裝置及方法
Culmer et al. A novel robotic system for quantifying arm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in therapist-assisted passive arm movements post-stroke
Giggins et al. The use of inertial sensor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Nathan et al.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low-cost assistive glove for hand assessment and therapy during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focused robotic stroke therapy
TWM512737U (zh) 人體姿態感測裝置
US20180296128A1 (en) Active orthosis system
US20210137780A1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nd modulation of therapeutic procedures
Sterpi et al. Lower limb spasticity assessment using an inertial sensor: a reliability study
US9949685B2 (en) Instrumented sleeve
Rawashdeh et al. Highly-Individualized physical therapy instruction beyond the clinic using wearable inertial sensors
Janidarmian et al. Affordable erehabilitation monitoring platform
Fallah et al. The compensation of biomechanical errors in electrogonio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upper extremity kinematics
CN204950964U (zh) 人体姿态感测装置
Xia et al. A Multi-Information Data Glove for Hand Function Evaluation of Stroke 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