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0005U - 無線充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無線充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0005U
TWM510005U TW104208760U TW104208760U TWM510005U TW M510005 U TWM510005 U TW M510005U TW 104208760 U TW104208760 U TW 104208760U TW 104208760 U TW104208760 U TW 104208760U TW M510005 U TWM510005 U TW M51000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harging
charg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power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87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Chou Yeh
Tsung-Her Yeh
Chen-Chi Wu
Chun-Ting Yeh
Hsueh-Jung Huang
Bo-Ruei Cheng
Chih-Ming Hu
Chiu-Cheng Tsui
Hsiu-Hu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Jtou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ouch Corp filed Critical Jtouch Corp
Priority to TW1042087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0005U/zh
Publication of TWM5100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0005U/zh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無線充電裝置 【0001】
本案係關於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尤指一種可於受電裝置載入於其本體時自動進行無線充電作業且可抑制電磁波外漏之無線充電裝置。
【0002】
各種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手機、平板電腦已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為提供可攜式電子裝置運作所需電能,須以充電器對其內部電池充電。由於無線充電裝置可適用於各種使用環境且不會受電源線之限制,可便於使用者進行充電應用,因此無線充電裝置已逐漸被發展以取代有線充電器之使用。
【0003】
無線充電又稱感應充電或非接觸式充電,其係藉由無線方式將能量從供電裝置提供予受電裝置。目前,無線充電技術概括分為三大陣營,無線充電聯盟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QI)、電力事業聯盟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無線電源聯盟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其中以WPC、A4WP聯盟為主流,而採用之無線充電方式則有磁感應(低頻)與磁共振(高頻)之技術分別。磁感應方式僅能用於短距離傳輸且受電裝置需對位貼附於供電裝置,其電能轉換效率較高,卻難以實現多個受電裝置同時進行充電。磁共振則是讓發送端與接收端達到特定共振頻率,可讓雙方形成磁共振現象,透過這種方式達到能量傳輸的目的。相較於磁感應方式,磁共振方式可實現較遠距離之充電。
【0004】
第1圖顯示習用無線充電裝置對受電裝置進行無線充電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11係藉由無線方式傳輸能量予受電裝置12,一般而言,無線充電裝置11之線圈元件通常採用多芯銅線線圈且將銅線線圈設置於硬質鐵氧磁氧化物基板上並裝配於板形殼體內,且受電裝置12僅能於無線充電裝置11之一外側進行充電。無線充電裝置11更具有開關元件13,使用者可藉由手動切換開關元件13於開啟與關閉之狀態,使無線充電裝置11對受電裝置12進行充電或停止充電。然而,習用無線充電裝置11需透過手動方式切換開關元件13方能啟動無線充電作業,無法於受電裝置12放置於充電區時自動進行充電作業,因此造成使用上之不便。此外,習用無線充電裝置11無法確保受電裝置12放置於有效充電區時才能啟動充電作業,如此將造成能量的損耗。再則,習用無線充電裝置11之線圈元件所發射之電磁波會發散至四周,如此將造成使用者被電磁波傷害的可能,尤其是高能量電磁波發射需求應用於高瓦特受電裝置,且無線充電裝置11之充電效率無法有效提
【0005】
此外,當無線充電裝置11置於車體內使用時,由於放置於無線充電裝置11上方之受電裝置12係處於一開放式空間,車體於行駛中晃動恐造成受電裝置12滑落,進而造成受電裝置12損毀。再則,無線充電裝置11之線圈元件所發射之電磁波會發散至四周,如此將造成使用者被電磁波傷害,且無線充電裝置11之充電效率無法有效提升。
【0006】
此外,現有的無線充電裝置由於採用之技術不同,其線圈元件之耦合頻率以及發射端電路設計亦不同,造成產品各自規格之不相容且無法共用元件。由於不相容之因素,無線充電裝置無法使用相同的線圈元件及電路元件,使得各種可攜式電子裝置需要使用搭配之各種客製化無線充電裝置,如此降低了無線充電裝置之優勢與通用性,且無法以單一無線充電裝置對多個採用不同無線充電技術之受電裝置進行無線充電。
【0007】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其可於受電裝置載入其本體時自動進行無線充電作業,可抑制電磁波發散以降低電磁波對使用者之傷害,且可集中電磁波至一充電區域以對一個或多個受電裝置進行非接觸式充電,俾強化電磁波量以提升充電效能。
【0008】
本案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其可適於車體內使用,其可發射一種以上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且具有一容置空間供一個或多個可接收同一頻率或不同頻率之電磁波之受電裝置放置,並可確保該一個或多個受電裝置於該容置空間內可同時或分時地且有效地進行無線充電,可增加通用性及使用之便利性。
【0009】
本案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其可適應性或選擇性地切換使用磁共振耦合或磁感應方式實現無線充電,且可達到前述功效。
【0010】
為達上述目的,本案之較佳實施態樣為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用以對一個或複數個受電裝置進行無線充電。該無線充電裝置包括本體、至少一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至少一組發射模組、屏蔽元件、載移單元以及控制單元。本體具有容置空間以及開口。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設置於本體中,且包括至少一天線以架構於發射一特定頻率或複數不同頻率之電磁波。發射模組係電性連接於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與電源之間,以接收電源所提供之電能並提供交流訊號至發射薄膜線圈元件。屏蔽元件係貼附於本體之外表面,或設置於本體中且至少部分地覆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之天線,以阻擋電磁波向本體之外部發散。載移單元設置於本體之容置空間,且架構於承載受電裝置,並將受電裝置移入或移出本體之容置空間。控制單元電性連接於發射模組,且依據載移單元將受電裝置移入容置空間與否而控制發射模組之運作。
【0034】
11‧‧‧無線充電裝置
12‧‧‧受電裝置
13‧‧‧開關元件
2‧‧‧無線充電系統
3‧‧‧無線充電裝置
4、4’‧‧‧受電裝置
5‧‧‧電源
6‧‧‧車體
30‧‧‧本體
31‧‧‧發射薄膜線圈元件
32‧‧‧發射模組
33‧‧‧屏蔽元件
34‧‧‧載移單元
35‧‧‧控制單元
36‧‧‧驅動單元
37‧‧‧感測單元
38‧‧‧保護層
391‧‧‧第一切換電路
392‧‧‧第二切換電路
301‧‧‧容置空間
302‧‧‧開口
311‧‧‧柔性基板
311a‧‧‧第一面
311b‧‧‧第二面
312‧‧‧起振天線
313‧‧‧諧振天線
313a‧‧‧第一端
313b‧‧‧第二端
316‧‧‧電容器
321‧‧‧電源轉換電路
322‧‧‧振盪器
323‧‧‧功率放大器
324‧‧‧濾波電路
333‧‧‧網格單元
334、335‧‧‧金屬微線
4a、4a’‧‧‧無線充電接收器
4b、4b’‧‧‧負載
41、41’‧‧‧接收薄膜線圈元件
42、42’‧‧‧接收模組
43‧‧‧連接器
421‧‧‧濾波電路
422‧‧‧整流電路
423‧‧‧穩壓電路
424‧‧‧直流電壓調整電路
61‧‧‧容置槽
C11、C12‧‧‧第一電容器
C21、C22‧‧‧第二電容器
S11、S12‧‧‧第一開關元件
S21、S22‧‧‧第二開關元件
S1‧‧‧控制訊號
d‧‧‧間距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0011】

第1圖顯示習用無線充電裝置對受電裝置進行無線充電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案之無線充電系統之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為第2圖所示之無線充電裝置之架構示意圖。
第4圖係為第2圖所示之受電裝置之架構示意圖。
第5A圖為第3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於其壁體之截面圖。
第5B圖顯示第5A圖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與屏蔽元件之關係圖。
第6A圖為本案無線充電裝置之另一變化例於其壁體之截面圖。
第6B圖顯示第6A圖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與屏蔽元件之關係圖。
第7A圖為本案無線充電裝置之另一變化例於其壁體之截面圖。
第7B圖顯示第7A圖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與屏蔽元件之關係圖。
第8圖為第2圖所示屏蔽元件之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9圖係為第3圖所示之無線充電裝置之發射模組之電路方塊圖。
第10圖為第4圖所示之受電裝置之接收模組之電路方塊圖。
第11圖顯示第4圖之受電裝置之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12圖係為本案之無線充電系統之一變化例之電路方塊示意圖。
第13圖顯示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之第一應用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14圖顯示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之第二應用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15圖顯示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之第三應用例之結構示意圖。
第16圖顯示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之第四應用例之結構示意圖。
【0012】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0013】
第2圖為本案之無線充電系統之結構示意圖,第3圖係為第2圖所示之無線充電裝置之架構示意圖,第4圖係為第2圖所示之受電裝置之架構示意圖,第5A圖為第3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於其壁體之截面圖,以及第5B圖顯示第5A圖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與屏蔽元件之關係圖。如第2、3、4、5A及5B圖所示,本案之無線充電系統2包括無線充電裝置3以及至少一個受電裝置4,其中無線充電裝置3係連接於一電源5(例如但不限於交流市電,或是外接或內建之電池單元),且可發射出特定(單一)頻率或寬頻(多種不同頻率)之電磁波(例如但不限於頻率範圍介於60Hz到300GHz之電磁波),以利用磁共振(高頻)或磁感應(低頻)方式對一個或多個接收相同或不同頻率電磁波的受電裝置4(例如但不限於手機、平板電腦、電器產品)實現無線充電。
【0014】
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3包括本體30、至少一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至少一組發射模組32、屏蔽元件33、載移單元34以及控制單元35。本體30係為具有容置空間301、開口302及壁體303之殼體。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係架構為一充電區域,且可容收一個或複數個受電裝置4以進行無線充電。每一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係設置於本體30中且位於壁體303內,且電性連接於對應之發射模組32,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係架構為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端。發射模組32係電連接於電源5以及對應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間,以接收電源5所提供之電能並且產生一交流訊號至對應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屏蔽元件33係至少部分地貼附於本體30之壁體303之外表面,且至少部份地包覆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藉此以阻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電磁波向外發散,並使電磁波可集中朝向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以對容收於容置空間301內之一個或複數個受電裝置4進行無線充電。載移單元34係設置於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2,且架構於承載受電裝置4,並將受電裝置4移動至第一位置P1 或第二位置P2 ,亦即將受電裝置4移入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一位置P1 )或移出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二位置P2 )。控制單元35係電性連接於發射模組32,且依據載移單元34將受電裝置4移入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與否而控制發射模組32之運作。
【0015】
於一些實施例中,無線充電裝置3更包括驅動單元36,設置於本體30之內部且電性連接於載移單元34以及控制單元35。驅動單元36係因應控制單元35之控制而驅動載移單元34作動,以使載移單元34自動地移入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一位置P1 )或移出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二位置P2 )。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無線充電裝置3亦可省略驅動單元36,而載移單元34可依據使用者之推拉作用力而移入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一位置P1 )或移出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二位置P2 )。
【0016】
於一些實施例中,無線充電裝置3更包括感測單元37,電性連接於控制單元35。感測單元37可感知載移單元34是否承載受電單元4並移送至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一位置P1 ),並因應地發出感測訊號至控制單元35。詳言之,當感測單元37感知該載移單元34承載受電裝置4並將受電裝置4移送至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第一位置P1 )時,感測單元37發出代表致能之感測訊號至控制單元35,控制單元35依據該感測訊號發出控制訊號S1至發射模組32,以致能發射模組32之運作。於此情況下,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會發出電磁波,因此無線充電裝置3可自動啟動以對受電裝置4進行無線充電。此外,當感測單元37感知載移單元34未承載受電裝置4,載移單元34未將受電裝置4移送至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未在第一位置P1 ),或載移單元34將受電裝置4移出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即移至第二位置P2 )時,感測單元37發出代表禁能之感測訊號至控制單元35,控制單元35依據該感測訊號發出控制訊號S1至發射模組32,以停止發射模組32之運作。於此情況下,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不會發出電磁波,因此不會進行無線充電運作而可降低能源損耗。於一些實施例中,感測單元37可為但不限於機械式觸發感測器、光學感測器或壓力感測器。
【0017】
於一實施例中,無線充電裝置3包括一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以及一組發射模組32,藉此無線充電裝置3可發射一特定頻率之電磁波以對受電裝置4進行無線充電。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無線充電裝置3包括複數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以及複數組發射模組32,其中每一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電性連接於一對應之發射模組32,藉此無線充電裝置3可發射一特定頻率或複數不同頻率之電磁波,以同時或分時地對一個或多個可接收同一頻率或不同頻率之電磁波之受電裝置4進行無線充電。
【0018】
於本實施例中,每一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為可撓且設置於本體30之壁體303內。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包括柔性基板311、起振天線312以及諧振天線313,其中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係設置於柔性基板311之兩相對面,詳言之,柔性基板311具有第一面311a與第二面311b,該第一面311a與第二面311b相對,且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分別設置於柔性基板311之第一面311a與第二面311b。諧振天線313之兩端(即第一端313a與第二端313b)係連接一個或多個電容器316,且起振天線312之兩端係連接於發射模組32。當無線充電裝置3經由其發射模組32通以一交流訊號於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312時,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耦合,藉由發射出來之特定頻率之電磁波與受電裝置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之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產生耦合,且經接收模組42轉換電源輸出至負載4b(如第4圖所示),俾實現對受電裝置4進行無線充電。
【0019】
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5A及5B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3更包括保護層38,該保護層38係至少部分地貼附於屏蔽元件33之外表面,以保護屏蔽元件33。於一些實施例中,保護層38可由保護塗料構成,其可選自環氧樹脂、壓克力矽膠、聚氨酯膠、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系膠、聚醯胺系膠、橡膠系膠、聚烯烴系膠、濕氣硬化聚氨酯膠或矽膠,且不以此為限。
【0020】
於本實施例中,如第2、5A及5B圖所示,由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至壁體303之外表面之方向,無線充電裝置3係依序包括諧振天線313、柔性基板311、起振天線312、屏蔽元件33以及保護層38。換言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係設置於壁體303內,且諧振天線313係鄰近於容置空間301,柔性基板311係位於諧振天線313與起振天線312之間,起振天線312係鄰近於壁體303之外表面且位於諧振天線313與屏蔽元件33之間。屏蔽元件33係貼附於壁體303之外表面且至少部分地覆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諧振天線313以及起振天線312。於本實施例中,如第8圖所示,屏蔽元件33係為金屬網格(Metal mesh)膜,可適用於阻擋較高頻率之電磁波向外發散,例如阻擋具第一特定頻率以上(例如6MHz以上)之電磁波向外發散。該金屬網格膜係由金屬或金屬複合材料製成,其中該金屬或金屬複合材料係選自銅、金、銀、鋁、鎢、鉻、鈦、銦、錫、鎳、鐵或其至少二者以上所組成之金屬複合物,但不以此為限。金屬網格膜具有網格圖案,該網格圖案包括複數個網格單元333,其中每一個網格單元333之兩相鄰但不相接之金屬微線334、335具有一間距d,該間距d係小於薄膜線圈單元31所發出電磁波之波長。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屏蔽元件33係為導磁膜,該導磁膜係由軟磁材料製成,例如但不限於鐵氧體(ferrite)、鋅鎳鐵氧體(NiZn)、鋅錳鐵氧體(MgZn)或鐵矽鋁合金與黏結材料構成,可適用於阻擋較低頻率之電磁波向外發散,例如阻擋介於第一特定頻率與第二特定頻率之間(例如介於60Hz至20MHz之間)之電磁波向外發散。於另一些實施例中,屏蔽元件33係為一種結合金屬網格膜與導磁膜的複合薄膜,可阻擋所有頻率範圍(例如介於60Hz至300GHz之間)之電磁波向外發散。
【0021】
於一些實施例中,柔性基板311之第一面311a與第二面311b分別包括一黏結層(未圖示),且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係分別為導電材料且藉由其黏結層設置於柔性基板311之第一面311a與第二面311b。黏結層可為一種具有光固化(light curing)、熱固化(thermal curing)或其他具有固化特性的黏結材料,其中其他具有固化特性的黏結材料可為但不限於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合物系膠、聚醯胺系膠、橡膠系膠、聚烯烴系膠或濕氣硬化聚氨酯膠等。於一些實施例中,黏結層除包含上述固化黏結材料外,更可混有磁性材料,其中磁性材料可為例如但不限於混合在固化黏結材料內之鐵磁粉粒。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柔性基板311可為前述之黏結層所取代。
【0022】
於一些實施例中,柔性基板311之材料可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薄玻璃、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naphthalat,PEN)、聚醚(Polyethersulfone,PES)、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PMMA)、聚酰亞胺(Polyimide,PI)或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且不以此為限。於一些實施例中,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可為但不限於單環路或多環路天線,且其環路之形狀包括且不限於圓形、橢圓形或矩形。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係分別由導電材料製成,其中該導電材料可選自銀(Ag)、銅(Cu)、金(Au)、鋁(Al)、錫(Sn)或石墨烯,且不以此為限。
【0023】
第6A圖為本案無線充電裝置之另一變化例於其壁體之截面圖,以及第6B圖顯示第6A圖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與屏蔽元件之關係圖。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6A及6B圖所示,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除包括柔性基板311、起振天線312及諧振天線313之外,更可包括第一保護層314及第二保護層315,其中第一保護層314及第二保護層315係分別覆蓋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亦即第一保護層314及第二保護層315係分別位於起振天線312與諧振天線313之外側。於一些實施例中,屏蔽元件33係可設置於本體30中且位於壁體303內,並且位於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312與第一保護層314之間。可替換地,如第7A及7B圖所示,屏蔽元件33亦可設置於本體30中且位於壁體303內,並且位於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第一保護層314之外側。於此實施例中,第一保護層314與第二保護層315之材質可與前述之保護層38相同,於此不再贅述。
【0024】
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9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3包括一組或多組發射模組32,其中每一組發射模組32係電性連接於對應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且包括電源轉換電路321、振盪器322、功率放大器323及濾波電路324。電源轉換電路321係電連接於電源5且連接於振盪器322及功率放大器323,此外,電源轉換電路321更電連接於控制單元35以接收控制單元35所發出之控制訊號S1。電源轉換電路321可因應控制單元35之控制而致能運作或停止運作。於致能運作時,電源轉換電路321可將電源5所提供之電能轉換並供電予振盪器322與功率放大器323。於一些實施例中,電源轉換電路321包括直流-直流轉換器、交流-交流轉換器及/或直流-交流轉換器。振盪器322係可調地輸出一特定頻率之交流訊號,功率放大器323係架構於放大該特定頻率之交流訊號,以及濾波電路324係架構於濾除該交流訊號之諧波與不需之頻率部分,藉此以輸出至對應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312。
【0025】
於本實施例中,如第2及4圖所示,每一個受電裝置4包括一無線充電接收器4a以及一負載4b,其中該無線充電接收器4a與負載4b可為結構上可分離之兩器件或可整合為單一器件。舉例而言,受電裝置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可為一無線充電接收墊,且負載4b可為不具無線充電功能之手機,藉由將無線充電接收墊與該手機電連接,可使不具無線充電功能之手機可以實現無線充電。於另一實施例中,無線充電接收器4a亦可整合安裝於負載4b(例如手機)之殼體內部。
【0026】
於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個受電裝置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包括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以及接收模組42,其中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包括柔性基板、起振天線以及諧振天線,其中諧振天線之兩端連接一個或多個電容器。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之柔性基板、起振天線及諧振天線之結構、材料與功能分別與第5A及5B圖所示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柔性基板311、起振天線312及諧振天線313之結構、材料與功能相同,於此不再贅述。於另一些實施例中,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除包括柔性基板、起振天線及諧振天線之外,其更包括一第一保護層及一第二保護層,其中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之結構與材料與第6A及6B圖或第7A及7B圖所示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結構與材料相似,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例中,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係架構於與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產生耦合,藉此以利用磁共振或磁感應方式接收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所傳輸之能量。換言之,當受電裝置4載入無線充電裝置3之容置空間301使無線充電裝置3自動啟動運作,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發射較高頻率之電磁波(例如但不限於6.78MHz)且受電裝置4之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與該頻率相同且接收該電磁波時,可利用磁共振方式將能量由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傳送至無線充電接收器4a之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於另一些實施例中,當受電裝置4載入無線充電裝置3之容置空間301使無線充電裝置3自動啟動運作,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發射較低頻率之電磁波(例如但不限於100KHz)且受電裝置4之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接收該電磁波時,可利用磁感應方式將能量由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傳送至無線充電接收器4a之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由於屏蔽元件33可阻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所發射之電磁波向外發散,可將電磁波能量集中導至容置空間301,藉此可提升充電效率。
【0027】
第10圖係為第4圖所示之受電裝置之接收模組之電路方塊圖。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2、4及10圖所示,無線充電接收器4a包括一組或多組接收模組42,其中每一組接收模組42包括濾波電路421、整流電路422、穩壓電路423以及直流電壓調節電路424。濾波電路421係電連接於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之諧振天線且將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之諧振天線所輸出之交流訊號之諧波濾除。整流電路422係電連接於濾波電路421與穩壓電路423,以架構於將交流訊號轉換為一直流電源。穩壓電路423係電性連接於整流電路422與直流電壓調節電路424,以架構於將該直流電源穩定於一額定電壓值。直流電壓調節電路424係電連接於穩壓電路423以及負載4b,以將該直流電源進行電壓調整(例如升壓)至負載4b所需之電壓,俾對負載4b供電,例如對手機之電池充電。
【0028】
第11圖係顯示第4圖之受電裝置之一示範例之結構示意圖。如第2、4及11圖所示,受電裝置4包括無線充電接收器4a以及負載4b,其中受電裝置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可為無線充電接收墊,且負載4b可為不具無線充電功能之手機。當無線充電接收器4a(即無線充電接收墊)之連接器43與負載4b(即手機)之對應連接器電連接,藉由無線充電接收器4a之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與接收模組42,可接收無線充電裝置3之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所傳輸之能量,使不具無線充電功能之手機可以實現無線充電。
【0029】
第12圖係為本案之無線充電系統之一變化例之電路方塊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本案之無線充電系統2包括無線充電裝置3及一個或多個受電裝置4、4’,其中無線充電裝置3可依據受電裝置4、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4a’之規格與特性而適應性地或選擇性地切換使用磁共振或磁感應之方式,以對受電裝置4、4’之負載4b、4b’進行無線充電。於此實施例中,無線充電裝置3包括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發射模組32、控制單元35、第一切換電路391、第二切換電路392、複數個第一電容器C11 、C12 以及複數個第二電容器C21 、C22 ,其中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與發射模組32之結構、功能與原理係與前述實施例相似,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41’與接收模組42、42’之結構、功能與原理係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於此不再贅述。複數個第一電容器C11 、C12 係分別與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未圖示)並聯連接,且複數個第一電容器C11 、C12 彼此並聯連接,以架構於與受電裝置4、4’之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41’耦合。複數個第二電容器C21 、C22 係分別與發射模組32之輸出端與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未圖示)串聯連接,且複數個第二電容器C21 、C22 彼此並聯連接,以架構於與發射模組32耦合,俾進行濾波以提升充電品質。第一切換電路391包括複數個第一開關元件S11 、S12 ,每一個第一開關元件S11 、S12 係分別與一對應之第一電容器C11 、C12 串聯連接。第二切換電路392包括複數個第二開關元件S21 、S22 ,每一個第二開關元件S21 、S22 係分別與一對應之第二電容器C21 、C22 串聯連接。控制單元35係電性連接於發射模組32、第一切換電路391之複數個第一開關元件S11 、S12 以及第二切換電路392之複數個第二開關元件S21 、S22 ,且依據代表受電裝置4、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4a’所採用之無線充電技術之感測訊號而因應地產生一控制訊號,以控制第一切換電路391之複數個第一開關元件S11 、S12 以及第二切換電路392之複數個第二開關元件S21 、S22 之導通與截止之切換運作,藉此使無線充電裝置3可依據受電裝置4、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4a’之規格與特性而適應性地或選擇性地切換使用磁共振或磁感應之方式對受電裝置4、4’之負載4b、4b’進行無線充電。
【0030】
於本實施例中,無線充電裝置3與受電裝置4、4’於運作時之工作頻率可依據下列公式(1)算得:
fa=1/{2π(La Ca )1/2 }= 1/{2π(Lb Cb )1/2 }= fb (1)
其中fa 與fb 分別為無線充電裝置3與受電裝置4、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4a’之工作頻率,Ca 為無線充電裝置3之第一電容器C11 、C12 之電容值,La 為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上之電感值,Cb 為受電裝置4、4’之第三電容器C3 、C3’ 之電容值,Lb 為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41’之起振天線上之電感值。舉例而言,無線充電裝置3之第一電容器C11 、C12 之電容值可分別為0.5μF及0.1nF,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上之電感值L為5μH。當受電裝置4之第三電容器C3 之電容值為0.5μF,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之起振天線上之電感值L3 為5μH時,無線充電裝置3之控制單元35發出控制訊號至第一切換電路391與第二切換電路392,以導通第一開關元件S11 及第二開關元件S21 且關斷第一開關元件S12 及第二開關元件S22 ,藉此無線充電裝置3係可切換選擇第一電容器C11 (電容值亦為0.5μF),且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上之電感值L亦為5μH,使無線充電裝置3與受電裝置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之工作頻率皆為100KHz,藉此可以較低頻率之電磁波利用磁感應方式進行無線充電。當受電裝置4’之第三電容器C3’ 之電容值為0.1nF,且接收薄膜線圈元件41’之起振天線上之電感值L3’ 為5μH時,無線充電裝置3之控制單元35發出控制訊號至第一切換電路391與第二切換電路392,以導通第一開關元件S12 及第二開關元件S22 ,且關斷第一開關元件S11 及第二開關元件S21 ,藉此無線充電裝置3可切換選擇第一電容器C12 (電容值亦為0.1nF),發射薄膜線圈元件31之起振天線311上之電感值L亦為5μH,使無線充電裝置3及受電裝置4’之無線充電接收器4a’之工作頻率皆為6.78MHz,藉此可以較高頻率之電磁波利用磁共振方式進行無線充電。應注意的是,前述工作頻率僅為例示,本案技術並不以前述工作頻率之數值為限。
【0031】
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3圖所示,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3可安裝於一車體6之容置槽61中,以便於使用者對其受電裝置4進行無線充電。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3及14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3之載移單元34可為托盤式載移單元34a,藉由該托盤式載移單元34a可先承載受電裝置4,並將受電裝置4經由開口302而移送至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以進行無線充電,或於完成所需之充電作業後將受電裝置4移出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且由開口302釋出。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3及15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3之載移單元34可為吸入式載移單元34b,藉由該吸入式載移單元34b可將***於開口302之受電裝置4承接,並將受電裝置4移送至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以進行無線充電,或於完成所需之充電作業後將受電裝置4移出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且由開口302釋出。於一些實施例中,如第3及16圖所示,無線充電裝置3之載移單元34可為卡匣式載移單元34c,藉由該卡匣式載移單元34c可先承載受電裝置4,並將受電裝置4經由開口302而移送至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以進行無線充電,或於完成所需之充電作業後將受電裝置4移出本體30之容置空間301且由開口302釋出。
【0032】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其可於受電裝置載入其本體時自動進行無線充電作業,可抑制電磁波發散以降低電磁波對使用者之傷害,且可集中電磁波至一充電區域以對一個或多個受電裝置進行非接觸式充電,俾強化電磁波量以提升充電效能。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可適於車體內使用,其可發射一種以上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且具有一容置空間供一個或多個可接收同一頻率或不同頻率之電磁波之受電裝置放置,並可確保該一個或多個受電裝置於該容置空間內可同時或分時地且有效地進行無線充電,可增加通用性及使用之便利性。此外,本案之無線充電裝置可適應性或選擇性地切換使用磁共振耦合或磁感應方式實現無線充電,且可達到前述功效。
【0033】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3‧‧‧無線充電裝置
5‧‧‧電源
31‧‧‧發射薄膜線圈元件
32‧‧‧發射模組
34‧‧‧載移單元
35‧‧‧控制單元
36‧‧‧驅動單元
37‧‧‧感測單元
301‧‧‧容置空間
302‧‧‧開口
S1‧‧‧控制訊號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Claims (1)

  1. 1. 一種無線充電裝置,用以對一個或複數個受電裝置進行無線充電,該無線充電裝置包括:
          一本體,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一開口;
          至少一組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設置於該本體中,且包括至少一天線以架構於發射一特定頻率或複數不同頻率之電磁波,俾對該一個或複數個受電裝置進行無線充電;
          至少一組發射模組,電性連接於該發射薄膜線圈元件與一電源之間,以接收該電源所提供之電能並提供一交流訊號至該發射薄膜線圈元件;
          一屏蔽元件,貼附於該本體之一外表面,或設置於該本體中且至少部分地覆蓋該發射薄膜線圈元件之該天線,以阻擋該電磁波向該本體之外部發散;
          一載移單元,設置於該本體之該容置空間,且架構於承載該受電裝置,並將該受電裝置移入或移出該本體之該容置空間;以及
          一控制單元,電性連接於該發射模組,且依據該載移單元將該受電裝置移入該容置空間與否而控制該發射模組之運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更包括一感測單元,電性連接於該控制單元,且架構於感知該載移單元是否承載該受電裝置並將該受電裝置移送至該本體之該容置空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當該感測單元感知該載移單元承載該受電裝置並將該受電裝置移送至該本體之該容置空間時,該感測單元發出代表致能之一感測訊號至該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因應該感測訊號發出一控制訊號至該發射模組,以致能該發射模組之運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當該感測單元感知該載移單元未承載該受電裝置,該載移單元未將該受電裝置載入該本體之該容置空間,或該載移單元將該受電裝置移出該本體之該容置空間時,該感測單元發出代表禁能之一感測訊號至該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因應該感測訊號發出一控制訊號至該發射模組,以停止該發射模組之運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更包括一驅動單元,電性連接於該控制單元與該載移單元,以因應該控制單元之控制而驅動該載移單元作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每一組該發射薄膜線圈元件包括一柔性基板、一起振天線以及一諧振天線,該起振天線與該諧振天線係位於該柔性基板之兩相對面,該起振天線係接收該交流訊號,該諧振天線之兩端連接於一個或多個電容器,且該諧振天線係與該起振天線耦合,以發射該電磁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每一組該發射薄膜線圈元件更包括:
          一第一保護層,覆蓋該起振天線;以及
          一第二保護層,覆蓋該諧振天線;
          其中,該屏蔽元件係貼附於該第一保護層之一外側,或設置於該第一保護層與該起振天線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屏蔽元件包括一金屬網格膜、一導磁膜或其組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金屬網格膜之材料係選自銅、金、銀、鋁、鎢、鉻、鈦、銦、錫、鎳、鐵或其至少二者以上所組成之金屬複合物,以及該導磁膜包含一軟磁材料,該軟磁材料係由鐵氧體、鋅鎳鐵氧體、鋅錳鐵氧體或鐵矽鋁合金與一黏結材料構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更包括一保護層,至少部分地覆蓋該屏蔽元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發射模組包括:
           一電源轉換電路,電連接於該電源且將該電源所提供之電能轉換;
           一振盪器,連接於該電源轉換電路且可調地輸出一特定頻率之該交流訊號;
           一功率放大器,連接於該振盪器與該電源轉換電路,且架構於放大該交流訊號;以及
           一濾波電路,連接於該功率放大器,且架構於對該交流訊號濾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載移單元為一托盤式載移單元、一吸入式載移單元或一卡匣式載移單元。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本體係安裝於一車體之一容置槽中。
TW104208760U 2015-06-02 2015-06-02 無線充電裝置 TWM5100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8760U TWM510005U (zh) 2015-06-02 2015-06-02 無線充電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8760U TWM510005U (zh) 2015-06-02 2015-06-02 無線充電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0005U true TWM510005U (zh) 2015-10-01

Family

ID=5485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8760U TWM510005U (zh) 2015-06-02 2015-06-02 無線充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10005U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94746B (zh) * 2016-07-01 2017-08-11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護理平台及其供電方法
TWI640143B (zh) * 2016-03-28 2018-11-01 美商惠普發展公司有限責任合夥企業 無線充電裝置及方法
US10277057B2 (en) 2016-08-26 2019-04-30 Advantech Co., Ltd. Mobile medication workstation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power thereof
CN109768002A (zh) * 2017-11-10 2019-05-17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或分析半导体晶圆的装置、操作方法及***
TWI703789B (zh) * 2018-12-25 2020-09-01 力能科技有限公司 電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2756992A (zh) * 2021-04-08 2021-05-07 东莞市振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振子自动化装配线及天线振子装配方法
TWI769446B (zh) * 2020-04-14 2022-07-01 陳順珍 複數免電池無線供電系統
TWI804939B (zh) * 2021-07-30 2023-06-11 帥群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系統及其充電站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0143B (zh) * 2016-03-28 2018-11-01 美商惠普發展公司有限責任合夥企業 無線充電裝置及方法
TWI594746B (zh) * 2016-07-01 2017-08-11 研華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護理平台及其供電方法
US10277057B2 (en) 2016-08-26 2019-04-30 Advantech Co., Ltd. Mobile medication workstation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power thereof
CN109768002A (zh) * 2017-11-10 2019-05-17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或分析半导体晶圆的装置、操作方法及***
TWI703789B (zh) * 2018-12-25 2020-09-01 力能科技有限公司 電源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TWI769446B (zh) * 2020-04-14 2022-07-01 陳順珍 複數免電池無線供電系統
CN112756992A (zh) * 2021-04-08 2021-05-07 东莞市振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振子自动化装配线及天线振子装配方法
TWI804939B (zh) * 2021-07-30 2023-06-11 帥群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系統及其充電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03153U (ja) 無線充電デバイス
JP3201863U (ja) 薄膜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フレキシブル無線充電デバイスおよび無線充電システム
TWM510005U (zh) 無線充電裝置
JP3203150U (ja) 電磁波発散の抑制と充電効率の向上が成し遂げられた、無線充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JP3203151U (ja) フレキシブルで格納可能な無線充電デバイス
JP3203152U (ja) 吊り下げ式フレキシブル無線充電デバイス
KR102123140B1 (ko)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코일 구성을 위한 시스템들, 장치, 및 방법들
US20170256990A1 (en) Receiver Coil Arrangements for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Portable Devices
US10468912B2 (en) Capacitive contactless powering system
US20120098484A1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battery with wireless charging func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the same
US9667088B2 (en) Double-sided b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device
WO2015065810A1 (en)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dual mod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JPWO2013172349A1 (ja) 非接触充電装置用アンテナシート及び該シートを用いた充電装置
CN102005784A (zh) 一种无线充电***
TWM511158U (zh) 可撓捲收之無線充電裝置
CN204794286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
TWM507106U (zh) 可抑制電磁波發散和提升充電效能之無線充電裝置及系統
CN204794288U (zh) 可挠卷收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6300686A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06300574A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
CN204835719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06208397A (zh) 薄膜线圈元件及其适用的可挠式无线充电装置与***
TW201644138A (zh) 無線充電裝置
TW201644135A (zh) 可抑制電磁波發散和提升充電效能之無線充電裝置及系統
TWM508105U (zh) 薄膜線圈元件及其適用之可撓式無線充電裝置與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