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3293U - 管鉗結構 - Google Patents

管鉗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3293U
TWM503293U TW104200328U TW104200328U TWM503293U TW M503293 U TWM503293 U TW M503293U TW 104200328 U TW104200328 U TW 104200328U TW 104200328 U TW104200328 U TW 104200328U TW M503293 U TWM503293 U TW M50329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member
control
pipe wrench
receiving groove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0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Qing-Hua Lai
Original Assignee
King Tony To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 Tony To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 Tony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200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3293U/zh
Publication of TWM503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3293U/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Description

管鉗結構
本創作係與一管鉗結構有關,尤指一種管鉗結構之第一本體及第一控制件係具有四處定位狀態,該第三控制件係可供使用者按壓且於第二容槽內產生位移,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於操作時達到結合更穩固之功效。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之管鉗結構,如美國專利案號:第US4662252號,該專利案結構係在於: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驅動握把10,該驅動握把10一端係設有第一作用端14,該驅動握把10係設有一長孔槽18,該長孔槽18上係設有複數排列之第一齒部18a;一固定握把12,該固定握把12一端係設有第二作用端20,該第二作用端20係與第一作用端14相對正,該固定握把12上係設有第一樞部22,該第一樞部22係呈圓孔狀,該第一樞部22係與長孔槽18相對正;一卡制件24,卡制件24係容設於第一樞部22中,卡制件24一端係設有圓弧部24a,圓弧部24a係與第一樞部22相樞設,該卡制件24另端係設有第二齒部24d,第二齒部24d係與第一齒部18a相嚙合,使驅動握把10及固定握把12呈卡制狀態,第一作用端14及第二作用20即旋動工件。
但此專利案結構之缺失係在於:
1、請輔以美國專利公報之第1圖所示,習用管鉗結構之第一齒部18a係與第二齒部24d相嚙合,使該驅動握把10及固定握把20呈卡制狀態,但該第二嚙部24d係以旋轉方式與第一齒部18a相嚙合,以旋轉方式相嚙合時二者間係僅有二齒或頂多為四齒之嚙合狀態,以較少齒之嚙合狀態旋動時扭力係較不足。
2、請輔以美國專利公報之第1圖所示,當固定握把12相對驅動握把10移動時,該卡制件24之第二齒部24d係與第一齒部18a處產生跳齒現象,一段時間後,該第一齒部18a或第二齒部24d係容易跳齒耗損,嚙合狀態即會不確實。
3、請輔以美國專利公報之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驅動握把10及固定握把12之元件繁多,組裝時係非常不便,係使習用管鉗結構相當耗費元件成本。
有鑑於上述習用專利案管鉗結構,本創作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製造及設計經驗,終於有一能解決習用弊端之替換式扳手結構之產品問世。
新型所欲解決之問題:習用管鉗結構係有較少定位嚙合結構扭力即較少,本創作係與一管鉗結構有關,尤指一種管鉗結構之第一本體及第一控制件係具有四處定位狀態,該第三控制件係可供使用者按壓且於第二容槽內產生位移,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於操作時達到結合更穩固之功效。。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第一本體係設有第一作用端、第一容槽、第二容槽及複數第一齒部;一第二本體 係穿設於第一容槽中,該第二本體係設有第二作用端及第一樞部,該第一樞部係與第二容槽相對正;一第一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二樞部,該第二樞部係樞設於第一樞部處,該第二樞部之兩側邊上係設有複數第二齒部,該第二齒部係與第一齒部相嚙合,該第二樞部上係設有第一結合部,該第一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一控制部;一第三控制件一端係設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係與第一結合部相結合,使該第一控制件及第三控制件係設於第一本體上;一彈性元件係與第三控制件相互頂抵;按壓第三控制件而帶動第三控制件下移,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係呈不嚙合狀態,調整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及第三控制件而連動第二本體,以調整第一作用端及第二作用端之相對距離。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該第一本體之第一齒部係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二齒部相嚙合,即本創作管鉗結構係具有四處嚙合狀態且每一處可係有至少三齒之嚙合,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達到扭力確實及定位確實之功效。該第三控制件係與彈性元件相頂抵,該第三控制件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而帶動第一控制件位移,該使用者按壓第三控制件之動作係非常符合人體工學且具方便操作性。當使用者向下按壓第三控制件,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係不具有嚙合狀態,該第一控制件及第三控制件係可連動第二本體於於第一本體上左右位移,以調整第一本體之第一作用端及第二作用端之相對距離。
為使 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創作之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創作之結構、組成說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創作之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 制,是以凡是在本創作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創作之保護範圍。
10‧‧‧第一本體
101‧‧‧第一支撐件
102‧‧‧第一桿體
103‧‧‧第二桿體
104‧‧‧第二支撐件
105‧‧‧第二結合孔
11‧‧‧第一作用端
12‧‧‧第一容槽
13‧‧‧第二容槽
14‧‧‧第一齒部
15‧‧‧第三容槽
151‧‧‧第一面
152‧‧‧抵面
16‧‧‧第二面
17‧‧‧第三面
20‧‧‧第二本體
21‧‧‧第二作用端
22‧‧‧第一樞部
23‧‧‧第四面
30‧‧‧第一控制件
31‧‧‧第二樞部
32‧‧‧第二齒部
33‧‧‧第一結合孔
34‧‧‧第一控制部
341‧‧‧第五面
342‧‧‧第六面
40‧‧‧第二控制件
41‧‧‧第二控制部
411‧‧‧第七面
42‧‧‧第一容孔
43‧‧‧第二容孔
50‧‧‧第三控制件
51‧‧‧結合部
60‧‧‧彈性元件
70‧‧‧結合件
第一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一本體之側視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第二圖B-B處之剖視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立體組合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上視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第五圖C-C處之剖視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按壓狀態之剖視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調整狀態之立體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第一本體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第一本體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三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十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五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十六圖、係本創作第十五圖C-C處之剖視圖。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第一圖係本創作 管鉗結構之立體分解圖,第二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一本體10之側視圖,第三圖係本創作第二圖B-B處之剖視圖,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第一本體10,該第一本體10係略呈一L型桿體狀,該第一本體10係為一顎夾結構,該第一本體10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一本體10一端係設有第一作用端11,該第一作用端11上係設有排列之齒部,請輔以第二圖及第三圖所示,該第一本體10上係設有第一容槽12,該第一容槽12係呈橫向貫穿狀,該第一本體10上係設有第二容槽13,該第二容槽13係呈直向貫穿狀,該第一容槽12及第二容槽13係互呈相通狀,該第二容槽13係呈長孔槽狀,該第二容槽13之兩側邊係設有複數第一齒部14,該第一齒部14係受第一容槽12間隔而呈上下間隔狀,該第一齒部14之數目係為四個,該第一齒部14係呈直線排列狀,該第二容槽13外側係設有第三容槽15,該第三容槽15係大於第二容槽13,該第三容槽15係設有第一面151,該第一面151係延著第一齒部14方向之直面狀,該第三容槽15及第二容槽13間係設有抵面152,該第三容槽15端面係設有第二面16,該第三容槽15、第一面151、抵面152、第二面16係為二個且以一容槽12呈對稱狀,該第一面151、抵面152及第二面16係為平面狀,該第一本體10遠離第一作用端11處係為第三面17,第三面17係為平面狀;一第二本體20,該第二本體20係與第一本體10相對應之顎夾結構,該第二本體20係穿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一容槽12中,該第二本體20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二本體20一端係設有第二作用端21,該第二作用端21係與第一作用端11相對正,該第二作用端21上係設有排列之齒部,該第二 本體20上係設有第一樞部22,該第一樞部22係呈一貫穿圓孔狀,該第一樞部22係與第二容槽13及第三容槽15相對正,該第二本體20上係設有第四面23,該第四面23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三面17相接觸靠抵,該第四面23係呈斜面狀;該第一本體10係先受熱後,再使用工法將第一容槽12處撐開,該第二本體20之第二作用端21即可通第一容槽12處;一第一控制件30,該第一控制件30上係設有第二樞部31,該第二樞部31係呈凸出之圓柱體狀,該第二樞部31係穿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二容槽13處以樞設於第二本體20之第一樞部22處,該第二樞部31端面係與第一本體10之抵面152呈齊平狀,該第二樞部31之兩側邊上係設有複數第二齒部32,該第二齒部32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相嚙合,該第二齒部32係與第一齒部14呈上下間隔狀,該第二齒部32之數目係為四個,該第二樞部31上係設有第一結合部33,該第一結合部33係呈內螺紋狀,該第一控制件30上係設有第一控制部34,該第一控制部34係容設於第三容槽15內,該第一控制部34係設有第五面341,第五面341係與第一面151相靠抵,該第一控制部34上係設有第六面342,該第六面342係與第一本體10之抵面152相靠抵,該第一控制部34係呈非圓狀,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五面341及第六面342係皆為平面狀;一第二控制件40,該第二控制件40上係設有第二控制部41,該第二控制部41係容設於第一本體10之另一第三容槽15中,該第二控制部41係設有第七面411,該第七面411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面151相靠抵,該第二控制件40上係設有第一容孔42,該第一容孔42係呈圓孔狀,該第一容孔42 內係設有第二容孔43,該第一容孔42及第二容孔43係與第一控制件30之第一結合部33相對正,該第二容孔43係呈圓孔狀,第二容孔43直徑係小於第一容孔42;一第三控制件50,該第三控制件50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三控制件50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一容孔42中,該第三控制件50一端係設有第二結合部51,該第二結合部51係穿伸於第二容孔43中,該第二結合部51係與第一結合部33相結合,使該第一控制件30係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三容槽15處以及第二控制件40係設於另一第三容槽15處,該第二結合部51係呈外螺紋狀;一彈性元件60,該彈性元件60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一容孔42中,該彈性元件60係與第三控制件50相互頂抵,該彈性元件60係為一彈簧結構;該第一本體10之二第一面151係分別與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五面341及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七面411相靠抵,該第一本體10之二抵面152係分別與第一控制件30之第六面342及第二控制件40之第二控制部41相靠抵,該第一控制件30受彈性元件60彈力作用,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二齒部32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相嚙合,該第二本體20相對第一本體10即呈固定位置狀態;按壓第三控制件50而帶動第三控制件30下移,該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係呈不嚙合狀態,該使用者係可於第三容槽15中左右調整第一控制件30、第二控制件40及第三控制件50而連動第二本體20,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五面341及第六面342係可分別與第一面151及抵面152相靠抵,該第二 控制件40之第七面係與第一面151相靠抵,該第一控制件30及第二控制件40係於第三容槽15內順著第一面151滑移,該第二本體20之第四面23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三面17相靠抵滑移,以調整第一作用端11及第二作用端21之相對距離。
請繼續參閱第四圖所示,第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立體組合圖,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該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係相對應之顎夾結構,該第二本體20係穿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一容槽12中,該第一作用端11與第二作用端21係相互對正,該第一本體10上係設有複數第一齒部14,該第一齒部14係設於第二容槽13之兩側邊,該第一本體10之第三面17係與第二本體20之第四面23相接觸靠抵,該第一控制件30上係凸設有第二樞部31,該第二樞部31係穿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一容槽12、第二容槽13及第二本體20之第一樞部22中,該第二樞部31上係設有複數第二齒部32,該第二齒部32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相嚙合,即該第一本體10及第二本體20係呈卡制狀態,該第二控制件40上係設有第二控制部41,該第二控制部41係容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三容槽15中,該第三控制件50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一容孔42中,該第三控制件50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三控制件50之第二結合部51係與第一結合部33相結合,即該第三控制件50係將第一控制件30及第二控制件40相結合,使該第一控制件30及第二控制件40係設於第一本體10及第二本體20上。
請繼續參閱第五圖及第六圖所示,第五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上視圖,第六圖係本創作第五圖C-C處之剖視圖,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該第一本體10之第三面17與第二本體20之第四面23係相接觸靠抵,該第二樞 部31之端面係與第一本體10之抵面152呈齊平狀,該第一控制部34之端面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二面162呈齊平狀,該第二控制部41之端面係與抵面152相靠抵,使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二齒部32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相嚙合。
請繼續參閱第七圖所示,第七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按壓狀態之剖視圖,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當使用者向下按壓第三控制件50,該第三控制件50係連動第一控制件30向下產生位移,該彈性元件60係呈壓縮狀,該第一控制部34之第六面342係不超出第一本體10之第二面16,該第一控制部34係凸露於第一本體10外,該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係不具有嚙合狀態。
請繼續參閱第八圖所示,第八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調整狀態之立體圖,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當使用者向下按壓第三控制件50,該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係不具有嚙合狀態,該使用者係可於第三容槽15中左右調整第一控制件30、第二控制件40及第三控制件50而連動第二本體20,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五面341及第六面342係可分別與第一面151及抵面152相靠抵,該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七面係與第一面151相靠抵,該第一控制件30及第二控制件40係於第三容槽15內順著第一面151滑移,該第二本體20之第四面23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三面17相靠抵滑移,以調整第一作用端11及第二作用端21之相對距離,按壓動作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於操作時達到更方便之功效。
請繼續參閱第九圖所示,第九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第一本體10之立體分解圖,在此實施例中,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該第 一本體10係包括:一第一支撐件101、一第一桿體102、一第二桿體103、一第二支撐件104及複數結合件70;該第一支撐件101係呈塊體狀,該第一支撐件101上係設有第一作用端11,該第一支撐件101上係設有複數第二結合孔105;該第一桿體102係呈長桿體狀,該第一桿體102上係設有第二容槽13、第一齒部14及第三容槽15,該第一桿體102上係設有複數第二結合孔105;該第二桿體103係與第一桿體102呈相對稱狀而具相同結構;該第二支撐件104係呈一長條狀,該第二支撐件104係具有一定長度,該第二支撐件104係設於第一桿體102及第二桿體103間,第二支撐件104上係設有與第一桿體102及第二桿體103相對應之第二結合孔105,第一支撐件101、第一桿體102、第二桿體103及第二支撐件104間即為第一容槽12;複數結合件70,該結合件70係穿設於各第二結合孔105間,該結合件70係將第一支撐件101、第一桿體102、第二桿體103及第二支撐件104相結合成第一本體10,結合件70之數目係為五個。
請繼續參閱第十圖所示,第十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第一本體10之立體組合圖,在此實施例中,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該第一支撐件101及第二支撐件104係設於第一桿體102及第二桿體103間,該結合件70係將第一支撐件101、第一桿體102、第二桿體103及第二支撐件104相結合。
請繼續參閱第十一圖所示,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該第一支撐件101、第一桿體102、第二桿體103及第二支撐件104間即為第一容槽12,第二本體20係穿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一容槽12中。
請繼續參閱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所示,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十三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在此實施例中,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係無設有第二控制件40,即該彈性元件60係直接頂抵於第一本體10之抵面152及第三控制件50上。
請繼續參閱第十四圖及第十六圖所示,第十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第十五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上視圖,第十六圖係本創作第十五圖C-C處之剖視圖,請輔以第一圖比較之,該第一結合部33係呈外螺狀,該第二結合部51係呈內螺紋狀,亦具相同功效。
本創作管鉗結構係具有下述之優點:
1、請輔以第四圖所示,該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係與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二齒部32相嚙合,即本創作管鉗結構係具有四處嚙合狀態且每一處可係有至少三齒之嚙合,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達到扭力確實及定位確實之功效。
2、請輔以第七圖所示,該第三控制件50係設於第二控制件40內且與彈性元件60相頂抵,該第三控制件50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而帶動第一控制件30位移,該使用者按壓第三控制件50之動作係非常符合人體工學且具方便操作性。
3、請輔以第八圖所示,當使用者向下按壓第三控制件50,該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係不具有嚙合狀態,該第一控制件30及第二控制件40係可連動第二本體20於第一本體10上左右位移,以調整第一作用端11及第二作用端21之相對距離,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於操作時達到更方便及有效率之使用 功效。
4、按壓第三控制件50,該第三控制件50係連動第一控制件30向下產生位移,該彈性元件60係呈壓縮狀,該第一控制部34之第六面342係不超出第一本體10之第二面16,因此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五面341係受限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一面151,該第一控制件30於第二容槽13內係不會有旋轉之缺失,放開第三控制件30,該第二齒部32即會對正第一齒部14而再順利與第一齒部14相嚙合。
5、請輔以第四圖所示,該彈性元件60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一容孔42中,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達到美觀之功效。
因此本創作之管鉗結構深具產業利用價值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10‧‧‧第一本體
11‧‧‧第一作用端
12‧‧‧第一容槽
13‧‧‧第二容槽
14‧‧‧第一齒部
15‧‧‧第三容槽
151‧‧‧第一面
16‧‧‧第二面
20‧‧‧第二本體
21‧‧‧第二作用端
22‧‧‧第一樞部
23‧‧‧第四面
30‧‧‧第一控制件
31‧‧‧第二樞部
32‧‧‧第二齒部
33‧‧‧第一結合部
34‧‧‧第一控制部
341‧‧‧第五面
342‧‧‧第六面
40‧‧‧第二控制件
41‧‧‧第二控制部
411‧‧‧第七面
42‧‧‧第一容孔
43‧‧‧第二容孔
50‧‧‧第三控制件
51‧‧‧第二結合部
60‧‧‧彈性元件

Claims (15)

  1. 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第一本體,該第一本體一端係設有第一作用端,該第一本體上係設有第一容槽,該第一容槽係呈橫向貫穿狀,該第一本體上係設有第二容槽,該第二容槽係呈直向貫穿狀,該第一容槽及第二容槽係互呈相通狀,該第二容槽之兩側邊係設有複數第一齒部,該第一齒部係受第一容槽間隔而呈上下間隔狀,該第一齒部之數目係為四個,該第一齒部係呈直線排列狀;一第二本體,該第二本體係穿設於第一本體之第一容槽中,該第二本體一端係設有第二作用端,該第二作用端係與第一作用端相對正,該第二本體上係設有第一樞部,該第一樞部係呈一貫穿圓孔狀,該第一樞部係與第二容槽相對正;一第一控制件,該第一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二樞部,該第二樞部係呈凸出之圓柱體狀,該第二樞部係穿設於第一本體之第二容槽處以樞設於第二本體之第一樞部處,該第二樞部之兩側邊上係設有複數第二齒部,該第二齒部係與第一齒部相嚙合,該第二齒部係與第一齒部呈上下間隔狀,該第二齒部之數目係為四個,該第二樞部上係設有第一結合部,該第一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一控制部;一第三控制件,該第三控制件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三控制件一端係設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係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相結合,使該第一控制件及第三控制件係設於第一本體上;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係與第三控制件相互頂抵;按壓第三控制件而帶動第三控制件下移,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係呈不嚙合狀態,調整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及第三控制件而連動第二本體,以調整第一作用端及第二作用端之相對距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二容槽外側係設有第三容槽,該第三容槽係大於第二容槽,該第三容槽係設有第一面,該第一面係延著第一齒部方向之直面狀,該第三容槽及第二容槽間係設有抵面,該第三容槽端面係設有第二面,該第三容槽、第一面、抵面、第二面係為二個且以一容槽呈對稱狀,該第一面、抵面及第二面係為平面狀,該第二本體之第一樞部係與第二容槽及第三容槽相對正,該第一控制部係容設於第三容槽內,該第一控制部係設有第五面,第五面係與第一面相靠抵,該第一控制部上係設有第六面,該第六面係與第一本體之抵面相靠抵,該第一控制部係呈非圓狀,第一控制件之第五面及第六面係皆為平面狀,設有一第二控制件,該第二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二控制部,該第二控制部係容設於第一本體之另一第三容槽中,該第二控制部係設有第七面,該第七面係與第一本體之第一面相靠抵。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二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一容孔,該第一容孔係呈圓孔狀,該第一容孔內係設有第二容孔,該第一容孔及第二容孔係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相對正,該第二容孔係呈圓孔狀,第二容孔直徑係小於第一容孔。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係略呈一L型桿體狀,該第一本體係為一顎夾結構,該第一本體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一作用端上係設有齒部,該第二本體係與第一本體呈相對應之顎夾結構,該第二本體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二作用端上係設有齒部。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之第二容槽係呈長孔槽狀。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遠離第一作用端處係為第三面,該第三面係為平面狀,該第二本體上係設有第四面,該第四面係與第一本體之第三面相接觸靠抵,該第四面係呈斜面狀。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係先受熱後,再使用工法將第一容槽處撐開,該第二本體之第二作用端即可通第一本體之第一容槽處。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二樞部端面係與第一本體之抵面呈齊平狀。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係呈內螺紋狀,該第三控制件之第二結合部係呈外螺紋狀。
  10. 如請求項3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三控制件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之第一容孔中,該第三控制件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二結合部係穿伸於第二容孔中,該第二結合部係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相結合,使該第一控制件係設於第一本體之第三容槽處以及第二控制件係設於另一第三容槽處。
  11. 如請求項3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之第一容孔中,該彈性元件係為一彈簧結構。
  12.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之二第一面係分別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五面及第二控制件之第七面相靠抵,該第一本體之二抵面係分別與第一控制件之第六面及第二控制件之第二控制部相靠抵,該第一控制件受彈性元件彈力作用,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二齒部係與第一本體之第一齒部相嚙合,該第二本體相對第一本體即呈固定位置狀態。
  1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按壓第三控制件而帶動第三控制件下移,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係呈不嚙合狀態,該使用者係可於第 三容槽中左右調整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及第三控制件而連動第二本體,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五面及第六面係可分別與第一面及抵面相靠抵,該第二控制件之第七面係與第一面相靠抵,該第一控制件及第二控制件係於第三容槽內順著第一面滑移,該第二本體之第四面係與第一本體之第三面相靠抵滑移,以調整第一作用端及第二作用端之相對距離。
  14.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係包括:一第一支撐件、一第一桿體、一第二桿體、一第二支撐件及複數結合件;該第一支撐件係呈塊體狀,該第一支撐件上係設有第一作用端,該第一支撐件上係設有複數第二結合孔;該第一桿體係呈長桿體狀,該第一桿體上係設有第二容槽、第一齒部及第三容槽,該第一桿體上係設有複數第二結合孔;該第二桿體係與第一桿體呈相對稱狀而具相同結構;該第二支撐件係呈一長條狀,該第二支撐件係具有一定長度,該第二支撐件係設於第一桿體及第二桿體間,第二支撐件上係設有與第一桿體及第二桿體相對應之第二結合孔,第一支撐件、第一桿體、第二桿體及第二支撐件間即為第一容槽;複數結合件,該結合件係穿設於各第二結合孔間,該結合件係將第一支撐件、第一桿體、第二桿體及第二支撐件相結合成第一本體,結合件之數目係為五個。
  15.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部係呈外螺狀,該第二結合部係呈內螺紋狀。
TW104200328U 2015-01-09 2015-01-09 管鉗結構 TWM503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328U TWM503293U (zh) 2015-01-09 2015-01-09 管鉗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328U TWM503293U (zh) 2015-01-09 2015-01-09 管鉗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3293U true TWM503293U (zh) 2015-06-21

Family

ID=53937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0328U TWM503293U (zh) 2015-01-09 2015-01-09 管鉗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3293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2151B (zh) 2018-04-12 2019-03-01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TWI660820B (zh) * 2018-05-16 2019-06-01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TWI670146B (zh) * 2018-01-11 2019-09-01 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水管鉗
TWI670148B (zh) * 2018-01-11 2019-09-01 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水管鉗
TWI680037B (zh) * 2018-12-28 2019-12-21 游再順 易解鎖扣的管鉗
TWI717688B (zh) * 2018-02-21 2021-02-01 美商施耐寶公司 側面具有齒的工具
TWI835643B (zh) * 2023-05-05 2024-03-11 穩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鉗結構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0146B (zh) * 2018-01-11 2019-09-01 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水管鉗
TWI670148B (zh) * 2018-01-11 2019-09-01 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水管鉗
TWI717688B (zh) * 2018-02-21 2021-02-01 美商施耐寶公司 側面具有齒的工具
TWI652151B (zh) 2018-04-12 2019-03-01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TWI660820B (zh) * 2018-05-16 2019-06-01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TWI680037B (zh) * 2018-12-28 2019-12-21 游再順 易解鎖扣的管鉗
TWI835643B (zh) * 2023-05-05 2024-03-11 穩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鉗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03293U (zh) 管鉗結構
TWM513095U (zh) 管鉗結構
TWM520960U (zh) 掌上型扳手結構
TW201622899A (zh) 管鉗結構
TWM518610U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M508405U (zh) 活動扳手結構
TWM491553U (zh) F柄結構改良
TW201607694A (zh) F柄結構改良
TW201520009A (zh) 管鉗結構
TW201618904A (zh) 管鉗結構
TWM502545U (zh) 棘輪接頭結構
TWM554037U (zh) 手工具套合部結構
TWI608910B (zh) Clamp body structure
TWI599423B (zh) Pipe cutter structure
CN106181835A (zh) 活动扳手结构
TWM474602U (zh) 棘輪接頭之結構改良
TWI538784B (zh) Movable wrench structure
TWI669167B (zh) Expander structure
TWM446071U (zh) 活動扳手結構
TWM481797U (zh) 替換式扳手結構
TWM483140U (zh) 管鉗結構
TW201323157A (zh) 棘輪扳手結構
TW201540439A (zh) 工具結構
TW201328828A (zh) 管鉗結構
TWM431044U (en) Structure for ratchet wren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C4K Revocation of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