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7290U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7290U
TWM497290U TW103218280U TW103218280U TWM497290U TW M497290 U TWM497290 U TW M497290U TW 103218280 U TW103218280 U TW 103218280U TW 103218280 U TW103218280 U TW 103218280U TW M497290 U TWM497290 U TW M49729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guide plate
rib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82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Sen Jang
Chih-Shun Fa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32182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7290U/zh
Priority to CN201420849924.4U priority patent/CN204331227U/zh
Publication of TWM497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7290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是一種具有凸肋的背光模組。
隨著科技的進步,液晶顯示裝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朝著寬螢幕、窄邊框以及薄厚度等方向發展,藉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為了縮減顯示裝置的厚度,業者往往將光源模組設置於導光板的一側邊。另外,並將導光板之局部設計為楔型,其厚度較厚之處對應於光源模組,以自光源模組收集到較多之光線。如此的結構型態,可有效縮減顯示裝置的厚度。
更進一步來說,為了固定光源模組,光源模組的電路板係藉由一膠帶貼附於框架組以及導光板上。然而,由於導光板之局部為楔型而使得供可撓式電路板貼附的貼附面為一傾斜面,如此的貼附面減少了可撓式電路的可貼附面積。尤有甚者,過少的貼附面積容易使電路板產生翹曲。是以,光源模組的固定將受影響,使光源無法對準於導光板,進而降低了顯示裝置的亮度。
本新型揭露一種顯示模組,藉由框架組的凸肋設置於導光板的凹槽內,以解決光源模組無法穩固設置的問題。
本新型的一實施例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板、一框架組、一接著層以及一光源模組。導光板具有彼此連接的一本體部以及一連接部,連接部的厚度大於本體部的厚度。連接部具有一入光面、一頂表面以及至少一凹槽。凹槽自入光面朝向本體部凹陷並外露於頂表面。框架組包含一框條以及至少一凸肋,連接部介於框條以及本體部之間,凸肋自框條朝向導光板延伸而部分設置於凹槽內並至少部分突出於頂表面。接著層設置於框條以及凸肋。光源模組包含一電路板以及至少一光源,光源固定於電路板,且光源位於入光面。其中電路板藉由接著層而固定於框架組且設置於導光板上。
本新型的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板、一框架組、一接著層以及一光源模組。導光板具有彼此相連的一本體部以及一連接部。其中,連接部具有一入光面、一頂表面以及至少一凹槽,且凹槽貫穿入光面,而頂表面具有一斜面。框架組包含相連接之一框條以及至少一凸肋,凸肋位於凹槽中。接著層設置於框條以及凸肋。光源模組包含一電路板、相鄰之一第一光源與一第二光源,而電路板藉由接著層而固定於框架組,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皆位於入光面並設置於電路板。其中,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於導光板上分別具有一第一照射範圍與一第二照射範圍,且第一照射範圍與第二照射範圍之間可形成一暗 區,而凹槽則位於暗區內。
綜合上述,根據本新型揭露的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框架組的凸肋自框條朝向導光板延伸並設置於導光板的凹槽內且突出於導光板的斜面。如此,電路板即可藉由黏著層貼附於框架組的凸肋以及框條上,大幅增加貼附面積,能使光源組更能緊密貼合於導光板的入光面,以提升光線穩定定進入導光板,進而提升出光效率。同時,由於凸肋設置於照射區域之間所形成的暗區內,以使凸肋不影響光源組的光線照射,如此,可維持背光模組原先的出光效率。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1‧‧‧背光模組
10‧‧‧導光板
11‧‧‧本體部
111‧‧‧出光面
112‧‧‧第二底面
12‧‧‧連接部
121‧‧‧入光面
122‧‧‧頂表面
1221‧‧‧斜面
1222‧‧‧平面
123‧‧‧凹槽
124‧‧‧第一底面
2‧‧‧框架組
21‧‧‧框條
22‧‧‧凸肋
221‧‧‧延伸部
222、222a、222b、222c‧‧‧固定部
2221‧‧‧第一面
2222‧‧‧第二面
2223‧‧‧第三面
2224‧‧‧第四面
2225‧‧‧第五面
2226‧‧‧第一面
2227‧‧‧第二面
3‧‧‧接著層
4‧‧‧光源模組
41‧‧‧電路板
42‧‧‧光源組
421‧‧‧第一光源
4211‧‧‧發光面
422‧‧‧第二光源
4221‧‧‧發光面
5‧‧‧背蓋
6‧‧‧反射片
61‧‧‧凹口
1000‧‧‧顯示裝置
A1、A2‧‧‧軸心線
a1‧‧‧角度
D1‧‧‧暗區
T1、T2、T3、T4‧‧‧厚度
L1、L2‧‧‧長度
O1‧‧‧第一鈍角
O2‧‧‧第二鈍角
O3‧‧‧第三鈍角
O4‧‧‧第四鈍角
R1‧‧‧直徑
r‧‧‧法線
W‧‧‧寬度
Z1‧‧‧第一照射範圍
Z2‧‧‧第一照射範圍
第1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2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第3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第3B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框架組的局部上視放大示意圖。
第4圖係為第3A圖的顯示模組沿著剖切線4-4的剖切示意圖。
第5圖係為第3A圖的顯示模組沿著剖切線5-5的剖切示意圖。
第6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剖切示意圖。
第7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第8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第9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又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又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第11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再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
第12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再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新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新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新型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新型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新型之範疇。
在本新型中,文中所敘述的『上』、『下』、『左』、『右』,係為圖示中的相對位置關係,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舉例來說,於一實施例的一視角來看,A元件設置於B元件上;於另一視角來看,A元件係設置於B元件下。
本新型提供一種顯示模組,用於顯示畫面供使用者觀看。在本新型中,此顯示模組係為薄膜電晶體式液晶顯示面板模組,但非用以限定本新型。
以下介紹本新型揭露之顯示裝置1000的部分結構。請參照『第1圖』、『第2圖』以及『第3A圖』,其中『第1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立體示意圖,『第2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第3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根據本新型的一實施例所揭露的一種顯示裝置1000,其包含背蓋5以及背光模組1,背光模組1設置於背蓋5上。其中,背光模組1包含導光板10、框架組2、接著層3以及光源模組4。導光板10以及框架組2分別設置於背蓋5上。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更包含反射片6,反射片6設置於導光板10以及背蓋5之間,且反射片6用以反射光線。此外,反射片6鄰近於框架組2的邊緣更具有凹口61,框架組2的一部分設置於凹口61下的背蓋5上。如此,藉由凹口61而形成鋸齒狀的邊緣,框架組2得以避開反射片6,而可平貼地穩固設置於背蓋5上。在本新型的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光源模組4係藉由接著層3設置於框架組2以 及部分的導光板10上。
請參照『第2圖』、『第3A圖』以及『第4圖』,『第4圖』為『第3A圖』的顯示模組沿著剖切線4-4的剖切示意圖。導光板10具有彼此連接的本體部11以及連接部12。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施例中,導光板10的本體部11以及連接部12係為一體成形,但非用以限定本新型。更進一步來說,連接部12具有入光面121、頂表面122、凹槽123以及第一底面124。入光面121以及頂表面122彼此連接相鄰,頂表面122與第一底面124位於連接部12的相對兩側。凹槽123自入光面121朝向本體部11凹陷並外露於頂表面122。換句話說,凹槽123貫穿入光面121並且顯露於頂表面122,亦即凹槽123為貫孔,且貫穿入光面121與第一底面124。本體部11具有出光面111以及第二底面112,出光面111以及第二底面112彼此相對。出光面111連接於連接部12的頂表面122,且出光面111位於本體部11相反於連接反射片6的一側。出光面111上可疊設光學膜片(未繪示)以及面板(未繪示)。第二底面112連接於第一底面124,且於本實施例係彼此平行。更進一步來說,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實施例中,連接部12的頂表面122具有斜面1221以及平面1222,平面1222的相對兩側分別連接於入光面121以及斜面1221,而斜面1221的另一側連接本體部11的出光面111。此外,頂表面122的平面1222實質上平行於出光面111,且垂直於入光面121。由『第4圖』來看,本體部11的厚度T1小於連接部12的厚度T2。詳言之,連 接部12自第一底面124至平面1222之間的垂直距離大於本體部11自連接於反射片6的一側至出光面111之間的垂直距離。也就是說,上述的連接部12以及本體部11構成楔型結構(如『第4圖』所示)或類梯形結構。但本新型不以此為限,於另一變形例中,連接部12之頂表面122僅具有斜面1221,使得連接部12之剖面可為梯形結構。
請參照『第2圖』、『第4圖』以及『第5圖』,『第5圖』為『第3A圖』的顯示模組沿著剖切線5-5的剖切示意圖。框架組2包含框條21以及凸肋22。框條21以及凸肋22彼此連接,且凸肋22自框條21朝向導光板10延伸而部分設置於凹槽123內以及凹口61內並至少部分突出於頂表面122的斜面1221,換句話說,框條21沿著且平行導光板10之入光面121的方向而延伸,而凸肋22則以垂直導光板10之入光面121的方向而延伸。此外,連接部12介於框條21以及本體部11之間。更進一步來說,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實施例中,凸肋22包含延伸部221以及固定部222,延伸部221的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框條21以及固定部222,固定部222位於導光板10的凹槽123內。固定部222的形狀係對應於凹槽123的形狀。請共同參照『第3A圖』、『第4圖』以及『第5圖』,固定部222的厚度T3(如『第5圖』所示)實質上等於導光板10之連接部12的最大厚度T2(如『第4圖』所示),即固定部222切齊於連接部12的平面1222。其中,上述固定部222的厚度T3係指固定部222自背蓋5而朝向光源模組4 之間的距離,而上述連接部12的最大厚度T2係指本實施例中連接部12自第一底面124至頂表面122的平面1222之間的距離。如此,於本實施例中,由於固定部222切齊於連接部12的平面1222,並增加固定部222與凹槽123的接觸面積,故可提升固定部222與凹槽123的穩固性。然而,上述厚度T2、T3的限定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如『第6圖』所示,其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剖切示意圖,在其他實施例中,固定部222的厚度T4係小於導光板10之連接部12的最大厚度T2(如『第4圖』所示),而使固定部222與背蓋5之間具有一間隙G,如第6圖所示。然,這種固定部222與背蓋5之間的間隙G,不影響上述固定部222卡合於凹槽123而增加貼附面積的效果。也就是說,凡是凸肋22自框條21朝向凹槽123延伸時,電路板41能夠平整地貼附於凸肋22上,此結構即可達到本新型之增加貼附面積之功效。
如『第3A圖』所示,固定部222的長度L1小於或等於導光板10之連接部12的長度L2。其中,固定部222的長度L1係指固定部222自設置於凹槽123內的凸肋22自入光面121朝向本體部11延伸的距離。如此,由於固定部222僅延伸至連接部12,並未延伸至本體部11的出光面111,故不會影響到導光板10的出光效率。也就是說,在維持相同的出光效率下,本新型的背光模組1卻可增加電路板41的貼附面積以及框架組2和導光板10之間的穩固效果。
如『第3A圖』以及『第3B圖』所示,『第3B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框架組的局部上視放大示意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實施例中,凸肋22的固定部222為一五角柱體,固定部222具有彼此依序連接的第一面2221、第二面2222、第三面2223、第四面2224以及第五面2225,第一面2221、第二面2222、第三面2223、第四面2224以及第五面2225分別面對凹槽123的一部分,第一面2221以及第二面2222夾有第一鈍角O1,第二面2222以及第三面2223夾有第二鈍角O2,第三面2223以及第四面2224夾有第三鈍角O3,第四面2224以及第五面2225夾有第四鈍角O4,第一面2221以及第二面2222夾有第一鈍角O1,且第一面2221以及第五面2225實質上平行,第一面2221以及第五面2225實質上垂直於第三面2223。於本實施例中,凸肋22為磨菇形狀,藉由寬度較大之磨菇頭形狀的固定部222來卡合於導光板10,可強化凸肋22與導光板10之間的固定力,減少鬆脫或分離的情況。
請回到『第2圖』、『第4圖』以及『第5圖』。接著層3設置於框條21以及凸肋22。接著層3用以貼合上下兩側的物件(例如光源模組4以及框條組2)。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實施例中,接著層3更可設置於連接部12的頂表面122的平面1222上。接著層3例如是膠帶(雙面膠)或黏著劑,但上述接著層3的類型非用以限定本新型。
請參閱到『第2圖』、『第3A圖』以及『第5圖』。 光源模組4包含電路板41以及光源組42。在本實施例中,光源組42為多個光源,包含彼此相鄰的第一光源421和第二光源422,第一光源421和第二光源422皆固定於電路板41,且第一光源421和第二光源422分別設置於這些凸肋22之間,且第一光源421的發光面4211和第二光源422的發光面4221皆面對入光面121。光源可以是發光二極體,但非用以限定本新型。於本實施例中,電路板41設置於導光板10的上方,亦即電路板41位於導光板10之出光面,且電路板41是藉由接著層3而固定於框架組2,使其可設置於導光板10上。更進一步來說,接著層3係黏貼於框架組2的框條21以及凸肋22上,且更可黏貼於連接部12的頂表面122的平面1222上。由於框架組2的凸肋22自框條21延伸至導光板10的凹槽123內,如此凸肋22卡合凹槽123的方式可增加框架組2與導光板10之間的穩固設置,且凸肋22自框條21延伸至斜面1221之結構,更可增加接著層3係黏貼於框架組2的貼附面積(因斜面1221不利於黏貼),如『第5圖』所示。相較於不具有凸肋22的顯示裝置,本新型增加了13.3%的貼附面積,使得光源組42更能緊密貼合於導光板10的入光面121,進而提升光效率。因此,本新型增加框架組2接觸於電路板41的表面積(增加接著層3可貼覆的面積),且框架組2的凸肋22延伸至導光板10的凹槽123內,故可提升電路板41設置於導光板10上的穩固性。
請參照『第3A圖』,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其他實 施例,光源模組4的第一光源421於導光板10上具有第一照射範圍Z1,第二光源於導光板10上具有第二照射範圍Z2,且第一照射範圍Z1與第二照射範圍Z2之間可形成暗區D1。上述的照射範圍(第一照射範圍Z1以及第二照射範圍Z2)係指光線自光源組42射出後,其直射或進入導光板10折射後所形成的明亮區域,而照射範圍的角度a1可為100度至120度之間。於一實施例中,角度a1係為110度。而暗區D1係指光源組42之第一照射範圍Z1以及第二照射範圍Z2無法涵蓋到的區域。由於凹槽123位於暗區D1內,因而框架組2的凸肋22雖然設置於導光板10的凹槽123內,但凸肋22的設置不會影響光源組42所射出光線於導光板10內的行進,進而維持原先導光板10的出光效率。
除此之外,將本新型的顯示裝置1000進行均勻性(Uniformity)實驗。實驗內容將顯示裝置1000的面板顯示區域以五乘五的方式分成二十五區域,以測試其均勻性(每一區域亮度最暗與亮度最高值的比值)。實驗結果中,其均勻性平均值約為84%。其均勻性符合規格值。由此可證在設置凸肋22並延伸至導光板10的凹槽123內時,不會影響到背光模組1的出光效率。
上述凸肋22的固定部222形狀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在其他實施例中,凸肋22亦可為其他形狀。請參照『第7圖』以及『第8圖』,『第7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第8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其中,本實施例的固定部222為三角柱 體,固定部222a具有彼此連接的第一面2226以及第二面2227,第一面2226以及第二面2227夾有角度,且第一面2226以及第二面2227分別面對凹槽12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照射範圍Z1與第二照射範圍Z2亦與凸肋22的固定部222不相重疊。如此,亦會不影響背光模組1的出光效率。
請參照『第9圖』以及『第10圖』,『第9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又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第10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又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固定部222b為圓柱體,固定部222b的一軸心線A1與入光面121的法線r垂直,且固定部222的直徑R1大於或等於延伸部221的寬度W。如此,固定部222b可由『第9圖』的上下方向裝設,如此,可增加固定部222b以及凹槽123於圖示中水平方向的穩固性,以避免固定部222b的脫離。
請參照『第11圖』以及『第12圖』,『第11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再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分解示意圖。『第12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再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局部上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延伸部221以及固定部222c尺寸相同,且固定部222c為方柱體,其軸心線A2與入光面121垂直。如此,延伸部221以及固定部222c的尺寸相同,有利於製作,且可由『第12圖』之圖示方向由下而上裝設,有利於提高組裝的效率。
綜合上述,根據本新型實施例所揭露的背光模組,其框架組的凸肋自框條朝向導光板延伸並設置於導光板的凹槽內 且突出於導光板的斜面。如此,電路板即可藉由黏著層貼附於框架組的凸肋以及框條上,大幅增加貼附面積,能使光源組更能緊密貼合於導光板的入光面,以提升光線穩定定進入導光板,進而提升出光效率。同時,由於凸肋設置於照射區域之間所形成的暗區內,以使凸肋不影響光源組的光線照射,如此,可維持背光模組原先的出光效率。
雖然本新型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背光模組
10‧‧‧導光板
11‧‧‧本體部
111‧‧‧出光面
112‧‧‧第二底面
12‧‧‧連接部
121‧‧‧入光面
122‧‧‧頂表面
1221‧‧‧斜面
1222‧‧‧平面
123‧‧‧凹槽
124‧‧‧第一底面
2‧‧‧框架組
21‧‧‧框條
22‧‧‧凸肋
221‧‧‧延伸部
222‧‧‧固定部
3‧‧‧接著層
4‧‧‧光源模組
41‧‧‧電路板
42‧‧‧光源組
421‧‧‧第一光源
422‧‧‧第二光源
5‧‧‧背蓋
6‧‧‧反射片
61‧‧‧凹口
1000‧‧‧顯示裝置

Claims (10)

  1.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板,具有彼此連接的一本體部以及一連接部,該連接部的厚度大於該本體部的厚度,該連接部具有一入光面、一頂表面以及至少一凹槽,該至少一凹槽自該入光面朝向該本體部凹陷並外露於該頂表面;一框架組,包含一框條以及至少一凸肋,該連接部介於該框條以及該本體部之間,該至少一凸肋自該框條朝向該導光板延伸而部分設置於該至少一凹槽內並至少部分突出於該頂表面;一接著層,設置於該框條以及該至少一凸肋;以及一光源模組,包含一電路板以及至少一光源,該至少一光源固定於該電路板,且該至少一光源位於該入光面,其中該電路板藉由該接著層而固定於該框架組且設置於該導光板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凸肋包含一延伸部以及一固定部,該延伸部的兩端分別連接該框條以及該固定部,該固定部位於該導光板的該凹槽內。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固定部的厚度實質上等於該導光板之該連接部的最大厚度。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固定部的長度小於或等於該導光板的該連接部的長度。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固定部為一圓柱體,該固定部的一軸心線垂直於該入光面的法線。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固定部的直徑大於或等於 該延伸部的寬度。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固定部為一三角柱體,該固定部具有彼此連接的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該第一面以及該第二面夾有一角度,且該第一面以及該第二面分別面對該凹槽。
  8. 如請求項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凸肋的該固定部為一五角柱體,該固定部具有彼此依序連接的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一第三面、一第四面以及一第五面,該第一面、該第二面、該第三面、該第四面以及該第五面分別面對該凹槽,該第一面以及該第二面夾有一第一鈍角,該第二面以及該第三面夾有一第二鈍角,該第三面以及該第四面夾有一第三鈍角,該第四面以及該第五面夾有一第四鈍角,該第一面以及該第五面實質上平行,且該第一面以及該第五面實質上垂直於該第三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源的照射範圍與該凸肋不相重疊。
  10.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含:一導光板,具有彼此相連的一本體部以及一連接部,其中該連接部具有一入光面、一頂表面以及至少一凹槽,且該至少一凹槽貫穿該入光面,而該頂表面具有一斜面;一框架組,包含相連接之一框條以及至少一凸肋,該至少一凸肋位於該至少一凹槽中;一接著層,設置於該框條以及該至少一凸肋;以及一光源模組,包含一電路板、相鄰之一第一光源與一第二光源,而該電路板藉由該接著層而固定於該框架組,該第一光 源與該第二光源皆位於該入光面並設置於該電路板,其中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於該導光板上分別具有一第一照射範圍與一第二照射範圍,且該第一照射範圍與該第二照射範圍之間可形成一暗區,而該凹槽則位於該暗區內。
TW103218280U 2014-10-15 2014-10-15 背光模組 TWM497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8280U TWM497290U (zh) 2014-10-15 2014-10-15 背光模組
CN201420849924.4U CN204331227U (zh) 2014-10-15 2014-12-29 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8280U TWM497290U (zh) 2014-10-15 2014-10-15 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7290U true TWM497290U (zh) 2015-03-11

Family

ID=53167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8280U TWM497290U (zh) 2014-10-15 2014-10-15 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331227U (zh)
TW (1) TWM4972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6447B (zh) * 2020-10-15 2021-08-11 香港商冠捷投資有限公司 燈條模組及背光設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7527A (zh) * 2015-08-24 2015-12-0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207937735U (zh) * 2018-03-28 2018-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6447B (zh) * 2020-10-15 2021-08-11 香港商冠捷投資有限公司 燈條模組及背光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331227U (zh) 2015-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955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690040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JP2011216274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145670A1 (zh) 智能手表和液晶屏
WO201303900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7096864A1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US11175446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6173024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TWI507792B (zh) 背光模組
US9341350B2 (en) Fastening device for LED light string of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8641261B2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1402130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I501008B (zh) 背光模組
WO2011148694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221206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TWM497290U (zh) 背光模組
US7220042B2 (en) Light guide plate structure of backlight module
JP20101223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60252778A1 (en)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TW201400944A (zh) 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KR102166349B1 (ko)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곡면 표시장치
US20130141897A1 (en) LCD Device And LED Package Structure Thereof
US10338292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470323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TWI405102B (zh) 背光模組與光學式觸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