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6118U -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 Google Patents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6118U
TWM466118U TW102210546U TW102210546U TWM466118U TW M466118 U TWM466118 U TW M466118U TW 102210546 U TW102210546 U TW 102210546U TW 102210546 U TW102210546 U TW 102210546U TW M466118 U TWM466118 U TW M46611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oe
woven
needle
needle bed
ya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0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uo-Ling He
Original Assignee
Kauo Heng Prec Machinery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uo Heng Prec Machinery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uo Heng Prec Machinery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10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6118U/zh
Publication of TWM466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6118U/zh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Description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利用橫編織機一體編織成形之鞋面,尤指該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鞋子是一種穿在腳上的物品,其可保護穿著者的腳部,以防腳部因直接接觸地面異物而受傷。現有技術之休閒鞋、運動鞋…等鞋子,主要係於一鞋底上接合一鞋面,該鞋面用以包覆於穿著者的腳部,又,該鞋面上在對應穿著者之腳趾、腳踝與腳跟處以及用以穿設鞋帶處,還會再進一步拼貼或縫製皮革、合成皮革、塑膠片…等強化用的片體,以提高該鞋子整體的結構強度,並對穿著者之腳趾、腳踝與腳跟等部位產生保護的作用。
其中,針對該鞋面上對應包覆穿著者之腳踝的鞋口部位,一般常見強化該鞋口部位的方式是要另外將裁切好的片體車縫並接合於該鞋口部位處,以避免該鞋口部位因經常性地與腳踝摩擦而破裂、損壞。然而,由於上述現有技術之鞋子的鞋面在製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利用不同的設備與不同的技術在部分特定部位拼貼或縫製強化用的片體,因而衍生繁複的製造步驟,相對的,所需的製作成本與人力成本也往往居高不下。
有鑑於前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其可在一體編織形成鞋面的過程中,直接形成厚度增加、結構強化的鞋口部位,以簡化該鞋面的製作步驟,同時賦予穿著者穿著時的舒適感。
為了達到上述的創作目的,本創作所利用的技術手段係使用一具有一前針床與一後針床的橫編織機進行織造,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分別排列設置複數鞋口織針,其中,該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包括複數依序形成的甲鞋口編織層,每一甲鞋口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處以及對應該後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直到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鞋口織針處均編織形成至少一紗環,又,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鞋口織針與後針床之鞋口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
上述甲鞋口編織層可包括複數第一甲鞋口編織層,每一第一甲鞋口編織層係以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
上述甲鞋口編織層可進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每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係以紗線在該前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
上述甲鞋口編織層可進一步包括複數第三甲鞋口編織層,各第三甲鞋口編織層中包含至少一第三甲鞋 口編織層是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以及包含至少一第三甲鞋口編織層是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
藉由如上所述之設計,即可在利用橫編織機一體編織形成鞋面的過程中,編織形成本創作之厚度增加且結構強化的鞋口部位編織結構,無需再額外加工,即可賦予穿著者穿著時的舒適感及包覆感,有效達到可簡化該鞋子之製作程序以及節省材料成本與人力成本的目的。
1‧‧‧第一針
2‧‧‧第二針
3‧‧‧第三針
4‧‧‧第四針
5‧‧‧第五針
6‧‧‧第六針
7‧‧‧第七針
8‧‧‧第八針
9‧‧‧第九針
10‧‧‧第十針
11‧‧‧第十一針
12‧‧‧第十二針
13‧‧‧第十三針
14‧‧‧第十四針
15‧‧‧第十五針
16‧‧‧第十六針
17‧‧‧第十七針
A‧‧‧第一針
B‧‧‧第二針
C‧‧‧第三針
D‧‧‧第四針
E‧‧‧第五針
F‧‧‧第六針
G‧‧‧第七針
H‧‧‧第八針
I‧‧‧第九針
J‧‧‧第十針
K‧‧‧第十一針
L‧‧‧第十二針
M‧‧‧第十三針
N‧‧‧第十四針
O‧‧‧第十五針
P‧‧‧第十六針
Q‧‧‧第十七針
10A、10B、10C‧‧‧鞋面
11A、11B、11C‧‧‧鞋頭部位
12A、12B、12C‧‧‧鞋眼片部位
13A、13B、13C‧‧‧鞋口部位
1311、1312‧‧‧甲鞋身編織層
1321、1322‧‧‧甲吊目層
1331A、1331B、1331C‧‧‧第一甲鞋口編織層
1332A、1332B‧‧‧第二甲鞋口編織層
1333C‧‧‧第三甲鞋口編織層
1341、1342‧‧‧乙吊目層
1351、1352‧‧‧乙鞋身編織層
1361A、1361B‧‧‧第一乙鞋口編織層
1362A、1362B‧‧‧第二乙鞋口編織層
1363C‧‧‧第三乙鞋口編織層
14A、14B、14C‧‧‧鞋後套部位
15A、15B、15C‧‧‧鞋身部位
圖1為具有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的鞋面於使用狀態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具有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的鞋面於展開狀態的俯視圖。
圖3為在形成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時,各編織步驟的線圈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中,在織造第一甲鞋口編織層時的編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具有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的鞋面於展開狀態的俯視圖。
圖6為在形成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時,各編織步驟的線圈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中,在織造第一甲鞋口編織層時的編織結構示意圖。
圖8為具有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的 鞋面於展開狀態的俯視圖。
圖9為在形成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時,各編織步驟的線圈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鞋口部位編織結構中,在織造第一甲鞋口編織層時的編織結構示意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創作為達成預定創作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首先說明用於進行針織步驟之橫編織機的作動原理:一橫編織機主要包含一前針床、一後針床、複數紗嘴座與一機座,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並排設置,且以呈倒V型的方式相互連接,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分別橫向排列複數織針,該紗嘴座與機座係可橫向移動地架設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該紗嘴座係用以穿設並帶動紗線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移動,該機座中設有二凸輪板,該二凸輪板分別對應該前針床與後針床,每一凸輪板上設有複數軌道;使用時,該機座帶動至少一紗嘴座在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上方橫向移動,且當該機座移動時,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的織針會受相對應之凸輪板的軌道影響而上、下移動;其中,當織針向上移動到最高位時,會勾到紗嘴座上的紗線,而隨著織針向下移動到原位,該織針會將該紗線一同下拉,使該紗線「成環」而形成紗環,並使該紗環與先前紗線生成的紗環互相套合,此動作即為「編織」;若織針向上移動但未到達最高位時,雖然也會勾到紗 嘴座上的紗線,但卻無法使該紗線「成環」就向下移動回原位,使該紗線與先前紗線所生成的紗環互相疊合,此動作稱為「吊目」。
參見圖2、圖5及圖7所示,分別為一利用橫編織機一體編織成形之鞋面10A、10B、10C,圖1所示則為以該鞋面10A、10B、10C製作而成的鞋子,其中,每一鞋面10A、10B、10C上形成有一鞋頭部位11A、11B、11C、二鞋眼片部位12A、12B、12C、一鞋口部位13A、13B、13C與、一鞋後套部位14A、14B、14C以及一鞋身部位15A、15B、15C,該鞋頭部位11A、11B、11C對應蓋覆於穿著者的腳趾,該鞋眼片部位12A、12B、12C係用以穿設鞋帶,該鞋口部位13A、13B、13C對應環繞於穿著者之腳踝,該鞋後套部位14A、14B、14C對應包覆於穿著者之腳跟,該鞋身部位15A、15B、15C連接上述鞋頭部位11A、11B、11C、鞋眼片部位12A、12B、12C、鞋口部位13A、13B、13C與鞋後套部位14A、14B、14C,並包覆於穿著者之腳部,而本創作即是針對該鞋口部位13A、13B、13C進行強化的編織結構。
進一步參見圖3所示,為本創作之鞋口部位13A的編織結構的第一實施例,以下將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的織針分別以十七支織針為一組進行說明。其中,該前針床上的十七支織針從圖3之左側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1、第二針2、第三針3、第四針4、第五針5、第六針6、第七針7、第八針8、第九針9、第十針10、第十一針11、第十二針12、第十三針13、第十四針14、第十五針15、 第十六針16與第十七針17;該後針床上的十七支織針從圖3之左側至右側依序為第一針A、第二針B、第三針C、第四針D、第五針E、第六針F、第七針G、第八針H、第九針I、第十針J、第十一針K、第十二針L、第十三針M、第十四針N、第十五針O、第十六針P與第十七針Q。
在圖3所示之鞋口部位13A編織結構的各編織步驟線圈示意圖中,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之第一針1、A至第十七針A、Q由左至右依序排列,是用以織造形成圖2所示之鞋面10A左側的鞋口部位13A。此外,只要將圖3所示之前針床與後針床的第一針1、A至第十七針A、Q改為由右至左反向排列,即可形成用以織造圖2之鞋面10A右側的鞋口部位13A的各步驟線圈示意圖。
又,在上述各織針中,第一針1、A至第四針4、D為用以編織形成鞋身部位15A的鞋身織針,第五針5、E至第十七針17、Q為用以編織形成鞋口部位13A的鞋口織針,該鞋身織針的數量應根據實際鞋身部位15A的寬度範圍進行調整,在此僅已四支織針進行說明。
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鞋口部位13A的編織結構依序包括二甲鞋身編織層1311、1312、二甲吊目層1321、1322、複數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二乙吊目層1341、1342、二乙鞋身編織層1351、1352、以及複數乙鞋口編織層1361A、1362A。
在該甲鞋身編織層1311、1312中,其中一甲鞋身編織層1311係令前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後針床之鞋身織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鞋身織針處連續編 織形成紗環所形成,另一甲鞋身編織層1312係令前針床之鞋身織針編織、後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各鞋身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所形成;在本創作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係先將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一針A至第四針D的位置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一甲鞋身編織層1311,接著再將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至第四針4的位置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另一甲鞋身編織層1312。
在該甲吊目層1321、1322中,其中一甲吊目層1321係令前針床上鄰接鞋身織針的一鞋口織針吊目,進而將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之鄰接鞋身織針的鞋口織針上所形成,另一甲吊目層1322係令後針床上鄰接鞋身織針的一鞋口織針吊目,進而將紗線吊目在該後針床之鄰接鞋身織針的鞋口織針上所形成;在本創作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係先將紗線吊目於前針床之第五針5上,以形成一甲吊目層1321,接著再將紗線吊目於後針床之第五針E上,以形成另一甲吊目層1322。
在該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中,每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係令前針床之至少一鞋口織針編織以及後針床之至少一鞋口織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所形成,前述甲吊目層1321、1322即用以銜接前述甲鞋身編織層1311、1312以及此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 在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該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係包含複數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A與複數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A,每一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A係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每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A係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進一步具體來說,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四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A與二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A,該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A係分別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六針F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七針17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六針6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七針Q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五針E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六針16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六針P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所形成,如此一來,如圖4所示,上述各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A會讓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鞋口織針與後針床之鞋口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該浮線會使該鞋口部位13A內部蓬鬆,進而增加該鞋口部位13A的厚度;另,其中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A係將紗線依序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六針5、6、後針床之第八、十、十二、十四針H、J、L、N以及前針床之第十六、十七針16、17的位置處連續編織所形成,另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A則是將紗線依序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五、六針E、F、前針床之第七、九、十一、十三、 十五針7、9、11、13、15以及後針床之第十六、十七針P、Q的位置處連續編織所形成。
在該乙吊目層1341、1342中,其中一乙吊目層1341係令前針床上鄰接鞋身織針的一鞋口織針吊目,進而將紗線吊目在該前針床之鄰接鞋身織針的鞋口織針上所形成,另一乙吊目層1342係令後針床上鄰接鞋身織針的一鞋口織針吊目,進而將紗線吊目在該後針床之鄰接鞋身織針的鞋口織針上所形成;在本創作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係先將紗線吊目於前針床之第五針5上,以形成一乙吊目層1341,接著再將紗線吊目於後針床之第五針E上,以形成另一乙吊目層1342。
在該乙鞋身編織層1351、1352中,其中一乙鞋身編織層1351係令前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後針床之鞋身織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鞋身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所形成,另一乙鞋身編織層1352係令前針床之鞋身織針編織、後針床之各織針不作動,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各鞋身織針處連續編織形成紗環所形成,前述乙吊目層1341、1342即用以銜接該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與此乙鞋身編織層1351、1352;在本創作的具體實施方式中,係先將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一針A至第四針D的位置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一乙鞋身編織層1351,接著再將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一針1至第四針4的位置處連續編織形成具有複數紗環的另一乙鞋身編織層1352。
在該乙鞋口編織層1361A、1362A中,每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A、1362A係令前針床之至少一鞋口織針編織以及後針床之至少一鞋口織針編織,進而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所形成,其中,在織造成該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與乙鞋口編織層1361A、1362A之後,會在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鞋口織針處均編織形成至少一紗環;在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該乙鞋口編織層1361A、1362A係包含複數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A與複數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A,每一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A係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每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62A係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進一步具體來說,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四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A與二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A,該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A係分別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六針F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七針17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六針6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七針Q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五針E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六針16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六針P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所形成,如此一來,上述各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A即可和圖4所示之第一甲鞋口編織層 1331A、1332A一般,讓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鞋口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該浮線會使該鞋口部位13A內部蓬鬆,進而增加該鞋口部位13A的厚度,另,其中一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A係將一紗線依序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六針5、6、後針床之第七、九、十一、十三、十五針G、I、K、M、O以及前針床之第十六、十七針16、17的位置處連續編織所形成,另一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A則是將紗線依序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五、六針E、F、前針床之第八、十、十二、十四針8、10、12、14以及後針床之第十六、十七針P、Q的位置處連續編織所形成,其中,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A的中段處與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A的中段處係對應形成交錯編織的型態,俾於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鞋口織針處均編織形成至少一紗環。
接著依序重覆織造前述各甲鞋身編織層1311、1312、各甲吊目層1321、1322、各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各乙吊目層1341、1342、各乙鞋身編織層1351、1352、以及各乙鞋口編織層1361A、1362A,直到編織形成具有預設範圍的鞋口部位13A。
參見圖5所示,為形成有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鞋口部位13B編織結構的鞋面10B,進一步參見圖6所示,為形成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各編織步驟線圈示意圖,在該第二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各編織步驟中,係令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的織針分別以十七支織針為一組進行說明,在該些織針中,第一針1、A至第四針4、D為用以 編織形成鞋身部位15B的鞋身織針,第五針5、E至第十七針17、Q為用以編織形成鞋口部位13B的鞋口織針,該鞋身織針的數量應根據實際鞋身部位15B的寬度範圍進行調整,在此僅已四支織針進行說明。
又,該第二實施例之編織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差異在於甲鞋口編織層1331B、1332B以及乙鞋口編織層1361B、1362B的部分,其中,在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該甲鞋口編織層1331B、1332B係包含複數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B與複數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B,該乙鞋口編織層1361B、1362B係包含複數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B與複數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B,每一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B與每一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B係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每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B與每一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B係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進一步具體來說,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包含八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B、二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B、八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B與二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B,該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B係分別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九針I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五針15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七針G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三針1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八針H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四針14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 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六針F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二針1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九針9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五針O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七針7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三針M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八針8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四針N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六針6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二針L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所形成,並進而形成如圖7所示,讓紗線在兩進行編織的鞋口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使該鞋口部位13B內部蓬鬆、厚度增加;其中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B係將紗線依序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後針床之第十、十一針J、K以及前針床之第十六、十七針16、17的位置處連續編織所形成,另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B則係將紗線依序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五針E、前針床之第十、十一針10、11以及後針床之第十六、十七針P、Q的位置處連續編織所形成;另,各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B與各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B相同,各第二乙鞋口編織層1362B與各第二甲鞋口編織層1332B相同。
參見圖8所示,為形成有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鞋口部位13C編織結構的鞋面10C,進一步參見圖9所示,為形成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各編織步驟線圈示意圖,在該第三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各編織步驟中,係令該前針床與後針床上的織針分別以十六支織針為一組進行說明,在該些織針中,第一針1、A至第四針4、D為用以編織形成鞋身部位15B的鞋身織針,第五針5、E至第十六 針16、P為用以編織形成鞋口部位13C的鞋口織針,該鞋身織針的數量應根據實際鞋身部位15C的寬度範圍進行調整,在此僅已四支織針進行說明。
又,該第三實施例之編織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編織結構的差異在於甲鞋口編織層1331C、1333C以及乙鞋口編織層1361C、1363C的部分,其中,在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中,該甲鞋口編織層1331C、1333C係包含複數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C與複數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該乙鞋口編織層1361C、1363C係包含複數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C與複數第三乙鞋口編織層1363C,每一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C與每一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C係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各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中包含至少一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是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以及包含至少一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是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各第三乙鞋口編織層1363C中包含至少一第三乙鞋口編織層1363C是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以及包含至少一第三乙鞋口編織層1363C是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進一步具體的來說,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包含八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C、二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八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C與二第三乙鞋口編織層1363C,該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C係分別令紗線在對應前 針床之第七針7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三針M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一針K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八針8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四針N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前針床之第六針6以及對應後針床之第十二針L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七針G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三針13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五針E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一針11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八針H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四針14的位置處進行編織、令紗線在對應後針床之第六針F以及對應前針床之第十二針12的位置處進行編織所形成,並進而形成如圖10所示,讓紗線在兩進行編織的鞋口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使該鞋口部位13C內部蓬鬆、厚度增加;其中一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係將紗線依序在對應前針床之第五針5至第十六針16之間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另一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係將紗線依序在對應後針床之第五針E至第十六針P之間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所形成;另,各第一乙鞋口編織層1361C與各第一甲鞋口編織層1331C相同,各第三乙鞋口編織層1363C與各第三甲鞋口編織層1333C相同。
本創作的優點在於,其藉由在上述甲鞋口編織層1331A、1332A、1331B、1332B、1331C、1333C與乙鞋口編織層1361A、1362A、1361B、1362B、1361C、1363C中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以產生蓬鬆的效果,使該鞋口 部位13A、13B、13C的厚度增加,賦予穿著者穿著時的舒適感與包覆感,若在加上不同顏色之紗線的搭配,還可為鞋口部位13A、13B、13C變化出各式不同的花樣。又,本創作可在利用橫編織機一體編織形成鞋面10A、10B、10C的過程中,即藉由本創作之編織結構形成厚度增加且觸感柔軟的的鞋口部位13A、13B、13C,無須再裁切片體來車縫、接合,故可有效簡化該鞋子的製作程序,節省材料成本與人力成本。
以上所述僅是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未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依據本創作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A‧‧‧鞋面
11A‧‧‧鞋頭部位
12A‧‧‧鞋眼片部位
13A‧‧‧鞋口部位
14A‧‧‧鞋後套部位
15A‧‧‧鞋身部位

Claims (4)

  1. 一種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其係於一橫編織機之一前針床與一後針床上分別排列設置複數鞋口織針,其中,該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包括複數依序形成的甲鞋口編織層,每一甲鞋口編織層以紗線在對應該前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處以及對應該後針床的至少一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該前針床與後針床的每一鞋口織針處均編織形成至少一紗環,又,該紗線在兩依序進行編織的前針床之鞋口織針與後針床之鞋口織針之間形成不編織且不吊目的浮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其中,前述甲鞋口編織層包括複數第一甲鞋口編織層,每一第一甲鞋口編織層係以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其中一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其中,前述甲鞋口編織層進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每一第二甲鞋口編織層係以紗線在該前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以及該後針床的複數鞋口織針處編織形成紗環。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其中,前述甲鞋口編織層進一步包括複數第三甲鞋口編織層,各第三甲鞋口編織層中包含至少一第三甲鞋口編織層是將紗線在該前針床的各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以及包含至少一第三甲鞋口編織層是將紗線在該後針床的各 鞋口織針處進行編織。
TW102210546U 2013-06-05 2013-06-05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TWM466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0546U TWM466118U (zh) 2013-06-05 2013-06-05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0546U TWM466118U (zh) 2013-06-05 2013-06-05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6118U true TWM466118U (zh) 2013-11-21

Family

ID=49992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0546U TWM466118U (zh) 2013-06-05 2013-06-05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611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2468A (zh) * 2014-06-19 2014-09-10 江南大学 横编成形鞋材面料的生产工艺
TWI574642B (zh) * 2013-11-22 2017-03-21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具有設置本體部及跟部之編織組件的鞋類物件
CN113005617A (zh) * 2021-03-05 2021-06-22 福建省莆田市双源鞋业有限公司 一种飞织领口及其加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4642B (zh) * 2013-11-22 2017-03-21 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具有設置本體部及跟部之編織組件的鞋類物件
CN104032468A (zh) * 2014-06-19 2014-09-10 江南大学 横编成形鞋材面料的生产工艺
CN113005617A (zh) * 2021-03-05 2021-06-22 福建省莆田市双源鞋业有限公司 一种飞织领口及其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86888B2 (ja) 履物製品のアッパー
JP7301177B2 (ja) ニット構成要素の製造方法
JP6921136B2 (ja) 布地構成要素を含む製品
US11408103B2 (en) Three-dimensional shoe
BR112015011517B1 (pt) Artigo de calçado, componente feito em malha e método para fabricação de um artigo de calçado
BR112013023281B1 (pt) Alimentador para uma máquina de tricotar e máquina de tricotar
BR112013023045B1 (pt) Artigos de calçado
TWI598053B (zh) 合併有具有單絲區域之一編織組件之鞋類物件
TWM466118U (zh)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
TWI520690B (zh) The Weaving Structure and Weaving Method of One Weft Weft Knitted Upper
TWM469327U (zh)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頭部位的編織結構
TW201447064A (zh) 緯編針織鞋面之鞋口部位的編織結構及編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