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7237U - 觸控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7237U
TWM457237U TW102205670U TW102205670U TWM457237U TW M457237 U TWM457237 U TW M457237U TW 102205670 U TW102205670 U TW 102205670U TW 102205670 U TW102205670 U TW 102205670U TW M457237 U TWM457237 U TW M45723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engaging structure
rib
touch panel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5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Chung Lee
Original Assignee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05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57237U/zh
Publication of TWM4572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7237U/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觸控板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觸控板。
在筆記型電腦已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筆記型電腦為發揮其高機動性與節省空間等特性,會重點訴求於輕薄短小。也因受限於體積的拘束下,在筆記型電腦的各部份設計上,均較桌上型電腦來得細膩。
早期的筆記型電腦並無指向裝置(pointing device),但隨著視窗軟體的發展以及替代難以攜帶的桌上型滑鼠,漸漸衍生出各種指向裝置以裝設於筆記型電腦,如軌跡球(track ball)、軌跡桿(track point)、觸控板(touch pad)、內建滑鼠(pop up Mouse)及筆(pen)等幾種。其中,又以觸控板為目前普及率最高且最具實用性的指向裝置。觸控板為一塊放置於鍵盤前的平板,供使用者以手指在平板上移動即可指揮游標移動。
另外,為了因應觸控時代的來臨,由筆記型電腦上又特別獨立出來的新型觸控板(trackpad)成為目前的一種新式輸入產品。新型觸控板的整個表面就是一個大按鈕,使 用者可在任何一處點按或雙擊。並且,此新型觸控板還可支援包含兩指捲視、開合縮放、手指選轉或者多指觸控(multi-touch)等手勢(gesture)指令。
然而,當使用者透過上述新型觸控板進行滑動觸控以翻閱電子書的頁面時,若希望能達到類似翻閱實體書籍的使用者體驗,則具有大面積的新型觸控板就必須妥善處理平衡控制的間題。否則,無法流暢且自然地呈現所需的觸控效果的新型觸控板,必然無法獲得使用者的青睞。
本創作提供一種觸控板,其係包含框體、第一卡合結構、第二卡合結構、旋轉板以及擋塊。第一卡合結構設置於框體上,並具有水平通道。第二卡合結構設置於框體上,並具有水平溝槽。旋轉板位於第一卡合結構與第二卡合結構之間,並具有***部以及卡合部。***部***水平通道。卡合部卡合於水平溝槽中。擋塊可拆卸地設置於框體上,並包含限位部。限位部位於第一卡合結構遠離第二卡合結構的一側,並正對水平通道,用以供***部抵靠。限位部與第二卡合結構之間的第一水平距離,係小於旋轉板的水平長度。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卡合結構包含第一肋部、第二肋部以及連接部。第一肋部設置於框體上。第二肋部設置於框體上。連接部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肋部與第二肋部。水平通道由部分框體、第一肋部、第二 肋部與連接部所形成。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卡合結構呈倒U字型。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體還包含凸塊。凸塊由水平通道中朝向限位部延伸。限位部具有凹槽,用以與凸塊相互卡合。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旋轉板包含本體部以及彎折部。本體部延伸於***部與卡合部之間。本體部***水平通道中的部分係限位於連接部與凸塊之間。彎折部延伸於***部與卡合部之間,連接本體部的邊緣,並相對本體部彎折。彎折部***水平通道中的部分係限位於第一肋部與凸塊之間。***部係由部分本體部與部分彎折部所形成。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本體部具有缺口。缺口毗鄰***部。第二肋部係位於缺口中。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缺口的深度大於水平通道的長度。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缺口與卡合部之間的距離,係等於或小於第一卡合結構與第二卡合結構之間的第二水平距離。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卡合結構包含第三肋部以及擋止部。第三肋部設置於框體上,用以供卡合部抵靠。擋止部的一端連接第三肋部,並朝向第一卡合結構延伸。水平溝槽由部分框體、第三肋部與擋止部所 形成。第一水平距離為限位部與擋止部之間的距離。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限位部與第三肋部之間的第三水平距離,係等於水平長度。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體包含第一邊框、第二邊框、第三邊框以及第四邊框。第一邊框、第二邊框、第三邊框與第四邊框依序環繞形成組裝口。第一卡合結構與第二卡合結構分別設置於第一邊框與第三邊框,並毗鄰第二邊框。旋轉板與第二邊框部分重疊。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觸控板還包含盤體、觸控模組以及複數個彈性件。盤體與框體組合成殼體。第一卡合結構、第二卡合結構、旋轉板與擋塊位於殼體內。觸控模組固定至框體並覆蓋組裝口。觸控模組包含微動開關。微動開關位於殼體內並毗鄰第二邊框,用以供旋轉板抵靠。彈性件設置於第二邊框上,並位於第二邊框與旋轉板之間。
於本創作的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邊框具有複數個延伸部。延伸部朝向第四邊框延伸。彈性件分別設置於延伸部上。
本創作所提供的觸控板的一主要技術特徵,在於觸控板內部具有可平衡輸入力量的旋轉板,使得使用者在對觸控板的大部分面積進行觸控輸入時,皆可達到觸發微動開關的目的。並且,藉由設置於觸控板內部的旋轉板平衡輸入力量,可讓使用者獲得流暢且自然的觸控效果。
1‧‧‧觸控板
10‧‧‧框體
100‧‧‧第一邊框
102‧‧‧第二邊框
102a‧‧‧延伸部
102b、102c‧‧‧角落
104‧‧‧第三邊框
182‧‧‧擋止部
184‧‧‧水平溝槽
20‧‧‧旋轉板
200‧‧‧本體部
200a‧‧‧缺口
200b‧‧‧第一長邊
200c‧‧‧第二長邊
106‧‧‧第四邊框
108‧‧‧組裝口
110‧‧‧凸塊
12‧‧‧盤體
14‧‧‧觸控模組
140‧‧‧微動開關
16‧‧‧第一卡合結構
160‧‧‧第一肋部
162‧‧‧第二肋部
164‧‧‧連接部
166‧‧‧水平通道
18‧‧‧第二卡合結構
180‧‧‧第三肋部
202‧‧‧彎折部
204‧‧‧***部
206‧‧‧卡合部
22‧‧‧擋塊
220‧‧‧限位部
220a‧‧‧凹槽
222‧‧‧鎖固部
24‧‧‧鎖固件
26‧‧‧彈性件
H1‧‧‧第一水平距離
H2‧‧‧第二水平距離
H3‧‧‧第三水平距離
第1圖為繪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觸控板的立體視圖。
第2A圖為繪示第1圖中之觸控板的部分組件的立體組合圖。
第2B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觸控板的部分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第3圖為繪示第2B圖中之旋轉板的另一立體視圖。
第4圖為繪示第2B圖中之框體與旋轉板的立體組合圖。
第5圖為繪示第2B圖中之框體與旋轉板的另一立體組合圖。
第6圖為繪示第2B圖中之框體與旋轉板的另一立體組合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創作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也就是說,在本創作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請參照第1圖、第2A圖以及第2B圖。第1圖為繪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觸控板1的立體視圖。第2A圖為 繪示第1圖中之觸控板1的部分組件的立體組合圖。第2B圖為繪示第2A圖中之觸控板1的部分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如第1圖、第2A圖與第2B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板1包含框體10、盤體12以及觸控模組14。觸控板1的框體10包含第一邊框100、第二邊框102、第三邊框104以及第四邊框106。框體10的第一邊框100、第二邊框102、第三邊框104與第四邊框106依序環繞形成組裝口108。觸控板1的盤體12與框體10在組合之後,係構成外觀完整的殼體。盤體12與框體10兩者之間可作微量的移動。詳細來說,盤體12與框體10於框體10的第四邊框106處幾乎不產生相對移動,而兩者於框體10的第一邊框100、第二邊框102與第三邊框104處可產生相向或反向移動的位移。
觸控板1的觸控模組14係固定至框體10,並覆蓋框體10的組裝口108。觸控模組14包含微動開關140,且微動開關140位於殼體內,並經由觸控板1的內部元件而操作性連接至盤體12。當使用者以手指在觸控模組14的外表面(如第1圖所示)進行按壓時,觸控模組14會帶動框體10朝向盤體12下沉(亦即,框體10對於盤體12產生相對移動),致使框體10分別位於第二邊框102兩端的兩角落102b、102c由各自的初始位置朝向盤體12移動。位於觸控模組14的內表面上(如第2B圖所示)的微動開關140則因框體10相對盤體12的相對移動而被觸發,進而達成點擊(click)輸入功能。在手指由觸控模組14的外表面離開之 後,框體10的兩角落102b、102c會回復至初始位置。
如第2A圖與第2B圖所示,本創作的觸控板1還包含第一卡合結構16、第二卡合結構18、旋轉板20、擋塊22以及鎖固件24。觸控板1的第一卡合結構16、第二卡合結構18、旋轉板20、擋塊22與鎖固件24皆位於殼體內。觸控板1的第一卡合結構16設置於框體10的第一邊框100上,毗鄰第二邊框102,並具有水平通道166。觸控板1的第二卡合結構18設置於框體10的第三邊框104上,毗鄰第二邊框102,並具有水平溝槽184。觸控板1的旋轉板20位於第一卡合結構16與第二卡合結構18之間,並具有***部204以及卡合部206。旋轉板20的***部204***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166。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卡合於第二卡合結構18的水平溝槽184中。
藉此,觸控板1的旋轉板20即可分別與第一卡合結構16及第二卡合結構18相互卡合。需注意的是,觸控板1的旋轉板20分別相對於第一卡合結構16及第二卡合結構18皆為鬆配合,因此可相對框體10進行微量移動與轉動。
觸控板1的擋塊22包含限位部220以及鎖固部222。鎖固件24可經由擋塊22的鎖固部222而鎖固至框體10上,藉以將擋塊22固定至框體10。於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板1的擋塊22係固定至框體10的第一邊框100上,且擋塊22的限位部220位於第一卡合結構16遠離第二卡合結構18的一側,並正對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 166。因此,擋塊22的限位部220可用以供旋轉板20的***部204抵靠,並防止旋轉板20持續朝向遠離第二卡合結構18的方向移動而使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與第二卡合結構18解除卡合狀態。
同樣示於第2B圖,於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板1的第一卡合結構16包含第一肋部160、第二肋部162以及連接部164。第一卡合結構16的第一肋部160設置於框體10的第一邊框100上。第一卡合結構16的第二肋部162設置於框體10的第一邊框100上。第一卡合結構16的連接部164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肋部160與第二肋部162。由此可知,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166係由部分框體10、第一肋部160、第二肋部162與連接部164所形成。
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結構16呈倒U字型,且第一卡合結構16為一封閉式的卡合結構(亦即,水平通道166的內壁為封閉形式),然而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結構16亦可為一開放式的卡合結構(亦即,水平通道166的內壁為開放形式),其實現方式可藉由僅使第一卡合結構16的第一肋部160或第二肋部162連接框體10的第一邊框100而達成。
觸控板1的框體10還包含凸塊110。框體10的凸塊110位於第一邊框100上,並由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166中朝向擋塊22的限位部220延伸。另一方面,擋塊22的限位部220具有凹槽220a,用以與框體10的凸塊110相互卡合。藉此,當擋塊22利用鎖固件24鎖固至框體 10的第一邊框100之後,相互卡合的擋塊22與凸塊110即可防止擋塊22相對框體10旋轉,進而避免擋塊22的限位部220離開第一卡合結構16而不正對水平通道166。並且,當擋塊22的限位部220與凸塊110相互卡合之後,限位部220與凸塊110大體上遮擋住水平通道166的出路(如第2A圖所示)。
請參照第3圖,其為繪示第2B圖中之旋轉板20的另一立體視圖。
如第3圖所示,並配合參照第2B圖,於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板1的旋轉板20包含本體部200以及彎折部202。旋轉板20的本體部200延伸於***部204與卡合部206之間。並且,旋轉板20的本體部200具有相對的第一長邊200b與第二長邊200c,而***部204與卡合部206分別位於第一長邊200b的兩端。旋轉板20的本體部200***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166中的部分係限位於連接部164與框體10的凸塊110之間。
旋轉板20的彎折部202延伸於***部204與卡合部206之間,連接本體部200的第一長邊200b,並相對本體部200彎折。旋轉板20的彎折部202***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166中的部分係限位於第一肋部160與框體10的凸塊110之間。***部204係由部分本體部200與部分彎折部202所形成。
另外,旋轉板20的本體部200具有缺口200a。本體部200的缺口200a毗鄰***部204。第一卡合結構16 的第二肋部162係位於本體部200的缺口200a中。
再回到第2A圖與第2B圖,於本實施方式中,觸控板1的第二卡合結構18包含第三肋部180以及擋止部182。第二卡合結構18的第三肋部180設置於框體10的第三邊框104上,用以供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抵靠。第二卡合結構18的擋止部182的一端連接第三肋部180,並朝向第一卡合結構16延伸。由此可知,第二卡合結構18的水平溝槽184係由部分框體10、第三肋部180與擋止部182所形成。
需注意的是,旋轉板20的本體部200限位於連接部164與框體10的凸塊110之間的部分,彎折部202限位於第一肋部160與框體10的凸塊110之間的部分,以及旋轉板20卡合於水平溝槽184中的卡合部206,皆為鬆配合。因此,旋轉板20分別毗鄰第一長邊200b的***部204與卡合部206可相對框體10進行微量移動與轉動,而旋轉板20較遠離***部204與卡合部206的第二長邊200c可相對框體10進行較大的移動與轉動。
另外,觸控板1的旋轉板20與框體10的第二邊框102係部分重疊(亦即,本體部200的第二長邊200c位於第二邊框102上方,如第2A圖所示)。觸控模組14的微動開關140位於殼體內,並毗鄰框體10的第二邊框102。旋轉板20與框體10的第二邊框102重疊的部分係位於微動開關140上方,因此微動開關140係抵靠旋轉板20。
本創作的觸控板1還包含複數個彈性件26。框體 10的第二邊框102具有複數個延伸部102a。第二邊框102的延伸部102a朝向第四邊框106延伸,且觸控板1的彈性件26分別設置於延伸部102a上。旋轉板20與框體10的第二邊框102重疊的部分係涵蓋第二邊框102的延伸部102a,因此觸控板1的彈性件26位於第二邊框102與旋轉板20之間。
當使用者以手指在觸控模組14的外表面(如第1圖所示)進行按壓時,觸控模組14會帶動框體10朝向盤體12下沉,致使框體10分別位於第二邊框102兩端的兩角落102b、102c由各自的初始位置朝向盤體12移動。此時,位於觸控模組14的內表面上(如第2B圖所示)且毗鄰第二邊框102的微動開關140會與旋轉板20進行接觸,並經由旋轉板20而操作性連接至盤體12。因此,在使用者按壓觸控模組14的外表面時,旋轉板20因為框體10與盤體12的相對移動而相對框體10進行微量移動與轉動,進而觸發抵靠於旋轉板20的微動開關140,藉以達到點擊(click)輸入功能。並且,在使用者完成按壓動作後,藉由旋轉板20與第二邊框102之間的彈性件26來提供旋轉板20復位的彈力,進而帶動框體10回復到初始位置。
於一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彈性件26為彈簧,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第4圖、第5圖以及第6圖。第4圖為繪示第2B圖中之框體10與旋轉板20的立體組合圖。第5圖為繪示第2B圖中之框體10與旋轉板20的另一立體組合圖。 第6圖為繪示第2B圖中之框體10與旋轉板20的另一立體組合圖。在此要說明的是,依序藉由第4圖至第6圖的組裝步驟,即可將旋轉板20組裝至框體10上。以下將作詳細的說明。
如第4圖與第6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當欲將觸控板1的旋轉板20組裝至框體10時,可先將旋轉板20朝向第一卡合結構16移動而使***部204***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166中。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本體部200的缺口200a的深度大於第一卡合結構16的水平通道166的長度,因此當缺口200a的末端抵靠至第一卡合結構16的第二肋部162時,旋轉板20的***部204會由水平通道166穿出。
並且,於本實施方式中,本體部200的缺口200a與卡合部206之間的距離,係等於或小於第一卡合結構16與第二卡合結構18之間的第二水平距離H2(詳細來說,是第一卡合結構16與擋止部182之間的水平距離),因此當缺口200a的末端抵靠至第一卡合結構16的第二肋部162時,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可通過第二卡合結構18的擋止部182而正對水平溝槽184。
如第5圖與第6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在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通過第二卡合結構18的擋止部182而正對水平溝槽184之後,可繼續將整個旋轉板20朝向第二卡合結構18並相對框體10水平移動,致使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卡合於水平溝槽184中,並抵靠第三肋部180。在 此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第一卡合結構16與第二卡合結構18之間的第二水平距離H2,係小於旋轉板20的水平長度(亦即,***部204末端與卡合部206末端之間的長度),因此旋轉板20並無法沿著垂直框體10的方向脫離框體10。
如第6圖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中,在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卡合於水平溝槽184中並抵靠第三肋部180之後,可再以鎖固件24將擋塊22固定至框體10的第二邊框102上,藉以使得旋轉板20的***部204與卡合部206限位於擋塊22的限位部220與第二卡合結構18的第三肋部180之間。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擋塊22的限位部220與第二卡合結構18之間的第一水平距離H1(詳細來說,是限位部220與擋止部182之間的水平距離),係小於旋轉板20的水平長度,因此即使旋轉板20再朝向第一卡合結構16的方向移動而使***部204抵靠擋塊22的限位部220,旋轉板20的卡合部206仍舊無法由第二卡合結構18的水平溝槽184中脫離。
藉此,在旋轉板20的***部204與卡合部206分別組合至第一卡合結構16與第二卡合結構18之後,即被限位於擋塊22的限位部220與第二卡合結構18的第三肋部180之間。
進一步來說,為了防止旋轉板20於擋塊22的限位部220與第二卡合結構18的第三肋部180之間相對框體10水平移動,於本實施方式中,擋塊22的限位部220與第二 卡合結構18的第三肋部180之間的第三水平距離H3,係等於旋轉板20的水平長度。藉此,旋轉板20即可穩固地卡合於擋塊22的限位部220與第二卡合結構18的第三肋部180之間。
由以上對於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之詳述,可以明顯地看出,本創作所提供的觸控板的一主要技術特徵,在於觸控板內部具有可平衡輸入力量的旋轉板,使得使用者在對觸控板的大部分面積進行觸控輸入時,皆可達到觸發微動開關的目的。並且,藉由設置於觸控板內部的旋轉板平衡輸入力量,可讓使用者獲得流暢且自然的觸控效果。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框體
100‧‧‧第一邊框
102‧‧‧第二邊框
102b、102c‧‧‧角落
104‧‧‧第三邊框
106‧‧‧第四邊框
108‧‧‧組裝口
110‧‧‧凸塊
16‧‧‧第一卡合結構
18‧‧‧第二卡合結構
180‧‧‧第三肋部
182‧‧‧擋止部
20‧‧‧旋轉板
200‧‧‧本體部
200a‧‧‧缺口
200b‧‧‧第一長邊
200c‧‧‧第二長邊
204‧‧‧***部
22‧‧‧擋塊
220‧‧‧限位部
222‧‧‧鎖固部
24‧‧‧鎖固件
H1‧‧‧第一水平距離
H2‧‧‧第二水平距離
H3‧‧‧第三水平距離

Claims (13)

  1. 一種觸控板,包含:一框體;一第一卡合結構,設置於該框體上,並具有一水平通道;一第二卡合結構,設置於該框體上,並具有一水平溝槽;一旋轉板,位於該第一卡合結構與該第二卡合結構之間,並具有一***部以及一卡合部,其中該***部***該水平通道,該卡合部卡合於該水平溝槽中;以及一擋塊,可拆卸地設置於該框體上,並包含一限位部,該限位部位於該第一卡合結構遠離該第二卡合結構的一側,並正對該水平通道,用以供該***部抵靠,其中該限位部與該第二卡合結構之間的一第一水平距離,係小於該旋轉板的一水平長度。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觸控板,其中該第一卡合結構包含:一第一肋部,設置於該框體上;一第二肋部,設置於該框體上;以及一連接部,其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肋部與該第二肋部,其中該水平通道由部分該框體、該第一肋部、該第二肋部與該連接部所形成。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觸控板,其中該第一卡合結構呈倒U字型。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觸控板,其中該框體還包含一凸塊,由該水平通道中朝向該限位部延伸,該限位部具有一凹槽,用以與該凸塊相互卡合。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觸控板,其中該旋轉板包含:一本體部,延伸於該***部與該卡合部之間,其中該本體部***該水平通道中的部分係限位於該連接部與該凸塊之間;以及一彎折部,延伸於該***部與該卡合部之間,連接該本體部的一邊緣,並相對該本體部彎折,其中該彎折部***該水平通道中的部分係限位於該第一肋部與該凸塊之間,其中該***部係由部分該本體部與部分該彎折部所形成。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觸控板,其中該本體部具有一缺口,毗鄰該***部,並且該第二肋部係位於該缺口中。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觸控板,其中該缺口的深度大於該水平通道的長度。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觸控板,其中該缺口與該卡合部之間的距離,係等於小於該第一卡合結構與該第二卡合結構之間的一第二水平距離。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觸控板,其中該第二卡合結構包含:一第三肋部,設置於該框體上,用以供該卡合部抵靠;以及一擋止部,其一端連接該第三肋部,並朝向該第一卡合結構延伸,其中該水平溝槽由部分該框體、該第三肋部與該擋止部所形成,並且該第一水平距離為該限位部與該擋止部之間的距離。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觸控板,其中該限位部與該第三肋部之間的一第三水平距離,係等於該水平長度。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觸控板,其中該框體包含一第一邊框、一第二邊框、一第三邊框以及一第四邊框,依序環繞形成一組裝口,該第一卡合結構與該第二卡合結構分別設置於該第一邊框與該第三邊框,並毗鄰該第二邊框,並且該旋轉板與該第二邊框部分重疊。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觸控板,其中該觸控板還包含:一盤體,與該框體組合成一殼體,其中該第一卡合結 構、該第二卡合結構、該旋轉板與該擋塊位於該殼體內;一觸控模組,固定至該框體並覆蓋該組裝口,該觸控模組包含一微動開關,位於該殼體內並毗鄰該第二邊框,用以供該旋轉板抵靠;以及複數個彈性件,設置於該第二邊框上,並位於該第二邊框與該旋轉板之間。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觸控板,其中該第二邊框具有複數個延伸部,朝向該第四邊框延伸,該些彈性件分別設置於該些延伸部上。
TW102205670U 2013-03-27 2013-03-27 觸控板 TWM4572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5670U TWM457237U (zh) 2013-03-27 2013-03-27 觸控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5670U TWM457237U (zh) 2013-03-27 2013-03-27 觸控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7237U true TWM457237U (zh) 2013-07-11

Family

ID=49227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5670U TWM457237U (zh) 2013-03-27 2013-03-27 觸控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572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925B (zh) * 2021-05-25 2022-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機構
TWI799870B (zh) * 2021-05-24 2023-04-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9870B (zh) * 2021-05-24 2023-04-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TWI768925B (zh) * 2021-05-25 2022-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板機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3533B (zh) 觸控模組及具有觸控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TWI526141B (zh) 電子裝置
TWI498708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滑軌裝置
TWI482570B (zh) 電子裝置
TW202001478A (zh) 觸控模組
TWI771947B (zh)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TWI784822B (zh)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US931707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inge module thereof
CN110119218B (zh) 触控模块及具有触控模块的电子计算器
TWI579743B (zh) 觸控板組件
US92619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KR20160061180A (ko) 전자 디바이스
TW201309156A (zh)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結構
US9329640B2 (en) Laptop computer
TW201445277A (zh) 電子設備
TW202013127A (zh) 電子裝置
TW202018472A (zh) 觸控板模組以及具有觸控板模組的電子計算機
TW202001479A (zh) 觸控模組
TWM457237U (zh) 觸控板
TW202111495A (zh) 觸控模組
TWM502895U (zh) 觸控板組件與電子裝置
TWM505651U (zh) 電子裝置
US831504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535357B (zh) 連接裝置與應用其之電子設備
TWM539065U (zh) 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