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5732B - 衣類 - Google Patents

衣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5732B
TWI845732B TW109126520A TW109126520A TWI845732B TW I845732 B TWI845732 B TW I845732B TW 109126520 A TW109126520 A TW 109126520A TW 109126520 A TW109126520 A TW 109126520A TW I845732 B TWI845732 B TW I8457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bric
adhesive
curvature
radius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6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9953A (zh
Inventor
安藤大地
谷口卓充
杉野昌紀
伊藤広
松本真吾
大塚亜津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東麗(香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440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68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東麗(香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9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9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5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5732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所提供的衣類,係即便將開口部呈凹型彎曲且具有不同曲率半徑部分的布料端二次返折,使用點陣狀接著劑固著時,仍可防止接著力降低、且能減輕美觀惡化。本發明的衣類,係由具伸縮性的布料構成,具有使穿著者身體部位通過的開口部;其中,上述開口部係由布料端經二次返折的構造構成,利用沿上述布料端呈單列或複數列狀附設的點陣狀接著劑,將上述布料端與布料本體予以固著;上述開口部的一部分係由曲率變化的圖案構成,且在上述布料的端部側所附設之上述接著劑列,係附設於距上述布料端部2mm以內,且上述開口部的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分別在3cm區間呈列狀附設的相鄰接著劑之間隔之平均值差在15%以內。

Description

衣類
本發明係關於衣類。
習知衣類的開口部,針對構成衣類的布料端施行處理之技術,已知有將經二次返折的布料端部利用黏膠帶貼合固著的技術。例如專利文獻1提案有:將泳衣下緣部等表面布料返折的情況,將熱熔膠片施行接著構成的關聯技術。 另一方面,將構成衣類的複數布料彼此接合的技術,已知有將構成衣類的布料彼此使用呈點陣狀附設的接著劑進行接合之技術。例如專利文獻2提案有:將貼身內衣的前後身與袖予以接合時,利用呈點陣狀重複設置的接著劑進行貼合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2643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624982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例如衣類的開口部係若將構成衣類的布料端二次返折,並利用呈點陣狀附設的接著劑進行接合,則呈凹型彎曲,在曲率半徑較小的布料端返折部分,會因其內外周差而形成被朝布料端側拉伸擴幅狀態,使相鄰的接著劑間隔擴大。若接著劑間隔擴大,相較於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較大的部分,不僅呈現不同的美觀,且會有每單位寬度的接著力降低之不良情況。又,開口部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較小之布料端部分,因布料端側被拉伸擴幅而拉伸應力變強,因而相較於曲率半徑較大的部分,會有所接著部分容易剝離的不良情況。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即便將開口部呈凹型彎曲且具有不同曲率半徑部分的布料端二次返折,使用點陣狀接著劑固著時,仍可防止接著力降低、且能減輕美觀惡化的衣類。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課題並達成目的,本發明的衣類,係由具伸縮性的布料構成,具有使穿著者身體部位通過的開口部;其中,上述開口部係由布料端經二次返折的構造構成,利用沿上述布料端呈單列或複數列狀附設的點陣狀接著劑,將上述布料端與布料本體予以固著;上述開口部的一部分係由不同曲率的圖案構成,且在上述布料的端部側所附設之上述接著劑列,係附設於距上述布料端部2mm以內,且上述開口部的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分別在3cm區間呈列狀附設的相鄰接著劑之間隔之平均值差在15%以內。
本發明的衣類係就上述發明,其中,上述布料端的返折量係2~25mm。 本發明的衣類係就上述發明,其中,上述接著劑的折線側列係以距上述折線0.5mm以上的間隔附設。 本發明的衣類係就上述發明,其中,上述接著劑係反應型熱熔膠。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將開口部呈凹型曲率半徑變化圖案的布料端施行二次返折,並利用呈點陣狀配置的接著劑固著時,可減輕該部分的美觀惡化,並可減輕接著強力降低。
以下,參照所附圖式,針對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形態(以下稱「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圖式僅止於示意而已。
(實施形態1) 圖1所示係實施形態1的衣類構成之圖。同圖所示衣類1係短袖貼身衣物的上衣之一例,具備有使頭、臂、軀幹通過的開口部2、3、4。各開口部2、3、4係由曲率變化的圖案構成,具備有: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7、9,與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8、10。另外,本說明書為說明發明特徵,主要針對開口部2、3、4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7、9,與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8、10進行說明,但開口部2、3、4係除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7、9,與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8、10之外,亦具有曲率半徑在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7、9,與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8、10之中間的部分。
衣類1係由具伸縮性的布料構成。例如,若屬於一般提供當作衣料用素材的編物素材,則圓編或經編的素材並不限定於本發明實施所必要的伸縮性。又,即便為織物素材,衣料用具有伸縮性的素材仍適用於本發明。又,用途係除一般的貼身衣物及具罩杯內襯之外,亦可適用於T恤或針織衫(cut and sewn)等外衣素材,惟並不侷限於此。
圖2所示係衣類1的開口部2、3、4,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7、9的曲率半徑5r、7r、9r,以及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8、10的曲率半徑6r、8r、10r之圖。此時,例如5r係2cm、6r係60cm、7r係1.5cm、8r係70cm、9r係13cm、10r係70cm。
本說明書的曲率半徑係將構成衣類1之開口部2、3、4形狀的曲線內,大略在3cm間一致圓的半徑設為曲率半徑。又,構成衣類1之開口部2、3、4形狀的曲線,係可依構成衣類1的每種布料分開設定。即,當頭通過的開口部2分為前身片與後身片的情況,便各自分開設定。
圖3(a)所示係衣類1的開口部曲率半徑較大部分之布料端、與在其上所附設單列接著劑的位置關係之一例,圖3(b)所示係圖3(a)的開口部布料端利用折線二次返折時,布料端與接著劑的位置關係之圖。圖3(c)所示係衣類1的開口部曲率半徑較小部分之布料端、與在其上所附設單列接著劑的位置關係之一例,圖3(d)所示係圖3(c)的開口部布料端利用折線二次返折時,布料端與接著劑的位置關係之圖。
如圖3(a)與(c)所示,沿呈凹型彎曲的布料端部13,單列配置點陣狀接著劑11。若布料端部13與接著劑11列的距離d1變大,則當布料端部13利用折線12二次返折時,布料端部13會成為自由端,容易出現翹曲的不良情況。所以,重點在於布料端部13與接著劑11列的距離d1在2mm以內,較佳在1mm以內。另外,接著劑11係配置於較折線12更靠布料端側,但亦可考慮配置於較折線12更靠布料本體側。然而,當接著劑11配置於較折線12更靠布料本體側,縮小布料端的返折量時,依照接著劑11的配置精度、及布料端的返折量精度,會有無法利用接著劑11將布料端與布料本體確實接著的可能性。所以,接著劑11較佳係配置於較折線12更靠布料端側。
當布料端部13利用折線12二次返折時,配置有接著劑11的布料端會因彎曲的內外周差而呈被拉伸擴幅的狀態,配合此現象,接著劑11的間隔d2'與d2"亦會形成較附設接著劑11時的間隔d2更擴大的狀態。如圖3(b)與(d)所示,當在曲率半徑較大部分的布料端、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的布料端,依相同間隔d2配置接著劑11,再將布料端部13利用折線12二次返折時,曲率半徑較小部分的布料端之接著劑11的間隔d2",會大於曲率半徑較大部分的布料端之接著劑11的間隔d2'。得知若接著劑11的間隔d2'、d2"之差過大,則美觀變差、或接著強力降低。即,本發明衣類1的重點在於:將衣類1的開口部2、3、4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分別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差,收束於15%以內。藉此,即使凹型彎曲的曲率半徑大小有變化,藉由接著劑11彼此的間隔近似,仍可使每單位寬度的接著強力大致均勻,且可降低美觀惡化。更佳係開口部2、3、4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分別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差在13%以內。此處,所謂「曲率半徑較小部分」係曲率半徑較小於曲率半徑最大的部分,且係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以外的所有部分。又,此處所謂「開口部的曲率半徑」係指本發明衣類1的開口部2、3、4外緣曲線之曲率半徑。
由於衣類1的各開口部2、3、4係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分別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差,收束於15%以內,因而重點在於考慮從點陣狀接著劑11列所描繪的曲率半徑大小、與二次返折的返折量之關係,求取的點間隔擴大,再預先依必要的點間隔附設接著劑11。即,重點在於配合衣類1的開口部2、3、4圖案之曲率半徑,使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變化。
衣類1的開口部2、3、4曲率半徑最大部分的3cm區間,係指以大致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相同之曲率半徑圓的接點為中心,二側1.5cm的範圍。曲率半徑較小部分亦同。 衣類1的開口部2、3、4曲率半徑最大部分,依情況,亦可不侷限而由接近直線的圖案構成。 構成衣類1的開口部2、3、4之布料端部13,係可維持裁剪布料的狀態,亦可利用拷克車施行包邊、或利用帶狀縫製資材施行滾邊處理,或者即便為利用熱切或雷射施行裁剪切端的狀態,在可將布料端施行二次返折處理的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定,由於要將布料端進行二次返折,因而較佳係不會抑制布料的伸張特性。
本發明的衣料1中,開口部2、3、4之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分別在3cm區間呈列狀附設的相鄰接著劑11之間隔之平均值差在15%以內。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的接著劑11之間隔平均值差,係可由下式計算出。 接著劑的間隔平均值差=[(ds-db)/db]×100 ds:曲率半徑較小部分的接著劑間隔平均值 db:曲率半徑最大部分的接著劑間隔平均值 [(ds-db)/db]值亦包含負值的情況
例如,圖2所示衣類1中臂通過的開口部3,針對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的曲率半徑7r(1.5cm)、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8的曲率半徑8r(70cm),就沿離布料端部13距離1mm位置的方式,依2mm間隔單列附設直徑1mm的點陣狀接著劑11,且依3mm寬度進行二次返折而固著的情況進行說明。此情況,二次返折而固著後的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係2.62mm,而曲率半徑最大部分8的該值則為2.01mm。其差值約30.3%,因曲率半徑不同導致接著強力出現差異,會有發生剝離的可能性,且亦會造成美觀不協調感。為使接著強力呈均勻,必需預先曲率半徑,使在布料端所附設接著劑11的間隔變化。例如,將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所附設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設為1.70mm時,二次返折固著後的點間隔平均值成為2.22mm,其差值可抑制於10.4%。藉此,可使凹型彎曲曲率變化之開口部3的每單位寬度之接著強力大致均勻,且可使美觀良好。另外,當具有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8之中間曲率半徑的部分時,針對曲率半徑最大部分8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與具中間曲率半徑之部分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之差,亦必需依成為15%以內的方式,使在具中間曲率半徑部分的布料端所附設接著劑11的間隔變化。
再者,例如圖2所示衣類1中軀幹通過的開口部4,針對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的曲率半徑9r(13cm)、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10的曲率半徑10r(70cm),就沿離布料端部13距離1mm位置的方式,依2mm間隔單列附設直徑1mm的點陣狀接著劑11,且依15mm寬度進行二次返折而固著的情況進行說明。此情況,二次返折而固著後的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係2.48mm,而曲率半徑最大部分10的該值則為2.08mm。其差值約19.2%,因曲率半徑不同導致接著強力出現差異,會有發生剝離的可能性,且亦會造成美觀惡化。為使接著強力呈均勻,必需預先配合曲率半徑,使點間隔變化。例如,將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所附設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設為1.90mm時,二次返折固著後的點間隔平均值成為2.36mm,其差值可抑制於13.5%。藉此,可使凹型彎曲曲率變化之開口部4的每單位寬度之接著強力大致均勻,且可減輕美觀惡化。另外,當具有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10之中間曲率半徑的部分時,針對曲率半徑最大部分10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與具中間曲率半徑之部分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之差,亦必需依成為15%以內的方式,使在具中間曲率半徑部分的布料端所附設接著劑11的間隔變化。
又,例如圖2所示衣類1中頭通過的開口部2,針對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的曲率半徑5r(2cm)、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的曲率半徑6r(60cm),就沿離布料端部13距離1mm位置的方式,依2mm間隔單列附設直徑1mm的點陣狀接著劑11,且依5mm寬度進行二次返折而固著的情況進行說明。此情況,二次返折而固著後的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係3.00mm,而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的該值則為2.03mm。其差值約47.8%,因曲率半徑不同導致接著強力出現差異,會有發生剝離的可能性,且亦會造成美觀惡化。為使接著強力呈均勻,必需預先配合曲率半徑,使點間隔變化。例如,將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所附設點陣狀之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設為1.50mm時,二次返折固著後的點間隔平均值成為2.25mm,其差值可抑制於10.8%。藉此,可使凹型彎曲曲率變化之開口部2的每單位寬度之接著強力大致均勻,且可減輕美觀惡化。另外,當具有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與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之中間曲率半徑的部分時,針對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與具中間曲率半徑之部分在3cm區間相鄰點陣狀接著劑11的間隔平均值之差,亦必需依成為15%以內的方式,使在具中間曲率半徑部分的布料端所附設接著劑11的間隔變化。
關於前述接著劑的間隔平均值之差的計算,該值係包含有正值與負值,例如當曲率半徑較小部分的接著劑之間隔平均值ds的任意複數值,在正側與負側二側搖擺存在時,可認為相對的接著劑之間隔平均值的差變大。此情況,各部分之接著劑的間隔平均值之差,較佳係在曲率半徑最大部分的接著劑間隔db之15%以內。
構成接著劑11的樹脂,係合成樹脂較優於天然樹脂,其中更佳係熱可塑性樹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胺甲酸乙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酸、聚醯胺、聚縮醛、聚碳酸酯、聚苯醚、聚酯、聚伸苯硫、聚碸、聚醚碸、聚醚醚酮、聚醯亞胺、聚醯胺醯亞胺等,此外在由高分子化合物構成的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使用各種物質。
構成接著劑11的樹脂之較佳硬度,根據「JIS K 7215 1986年」所記載,塑膠的硬度計硬度試驗方法所測定的硬度計D硬度係10~90、更佳係10~60。
構成接著劑11的樹脂之較佳比重,根據「JIS K 7112 1999年」所記載,塑膠的比重測定方法所測定的比重係1.00~1.30、更佳係1.10~1.20。
構成接著劑11的樹脂較佳係反應性熱熔膠。當樹脂係反應性熱熔膠時,樹脂會軟化或熔融並滲入於接著部位的構造間,經冷卻固化後,藉由與周圍濕氣產生反應而進行交聯,便可形成耐熱性與耐溶劑性等均優異的接著構造。
點陣狀接著劑11的大小,係依照構成衣類1的布料組織或厚度而有不同的較佳大小。若為直徑1.0~2.0mm程度的點,雖可輕易獲得較強的接著強力,但布料較薄時,會有於布料表面滲出且顯眼、損及外觀的情況,因此較佳係在可獲得必要接著強力之範圍內的較小直徑。若為直徑1.0mm以下的接著劑,即使是布料厚度0.5~0.8mm程度的內襯布料之情況,仍不易滲出,故較佳。又,若為直徑0.6mm以下的接著劑,即使是布料厚度0.3~0.5mm程度的更薄布料滲出仍不顯眼,故較佳。當接著劑11的直徑縮小而接著強力降低時,藉由縮小接著劑11的間隔便可補強。另外,本說明書中,接著劑11的直徑係指平面方向的長度。接著劑11附設於布料端時的高度,係與直徑大致相同程度,但若固著,則滲透於布料內部,故不會影響衣料1的厚度。
布料端的返折量較佳係2~25mm。將二次返折布料端利用點陣狀接著劑11固著時,相較於利用縫紉機縫製進行之固著,即使非常細之寬度的返折仍可固著。藉由返折之寬度較細,即使是曲率半徑較小的布料端仍可輕易地進行二次返折。較佳係2~10mm的返折量。
圖4(a)所示係衣類1的開口部布料端、與在其上所附設複數列之接著劑的位置關係之一例,圖4(b)所示係將圖4(a)的開口部布料端利用折線進行二次返折時,布料端與接著劑的位置關係之圖。圖4(a)之例係沿呈凹型彎曲圖案的布料端部13,配置2列點陣狀接著劑11-1、11-2。如圖4(b)所示,重點在於構成最接近開口部、即折線12之列的接著劑11-2、與折線12的距離d3,係達0.5mm以上。上述專利文獻1中,將泳衣下緣部等表面布料返折時,沿接著的熱熔膠片呈二次返折,但若將該技術應用於本發明衣類(開口部返折位置與接著劑列相鄰)的情況,當開口部的返折端拉長延伸時,重複附設點上的接著劑周邊顯現,導致開口部的端部出現凹凸,使外觀惡化。所以,本發明的衣類1較佳係構成最接近開口部、即折線12之列的接著劑11-2,以距離開口部端部的折線12位置0.5mm以上的間隔附設。更佳係1.0mm以上的間隔附設。另外,圖4係針對2列配置接著劑11-1、11-2的情況進行說明,即使僅附設一列的情況,接著劑11較佳係以距折線12 0.5mm以上間隔附設,即使附設3列以上接著劑的情況,最接近折線附設的接著劑列,較佳係以距折線0.5mm以上間隔附設。
呈點陣狀附設的接著劑11,實施形態1係圓形狀,惟並不侷限於此。只要是能使接著劑11的間隔變化、且依接著劑11呈分離之狀態重複附設的形狀便可,可為線狀或幾何學形狀,亦可為該等的組合形狀。
(實施形態2) 圖5所示係實施形態2的衣類構成之圖。同圖所示衣類20係貼身衣物內褲之一例,具有使腳、軀幹通過的開口部21,22。開口部21,22係由曲率變化的圖案構成,分別具有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小部分24,26、與呈凹型彎曲且曲率半徑最大部分25,27。當然實施形態2亦是依照與實施形態1同樣的思考方式,可獲得本發明的效果。
截至上述針對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形態進行說明,惟本發明並不因上述實施形態而受限定。例如,帽子或袖套等衣類的開口部亦可賦予同樣的效果。 [實施例]
(實施例1) 實施例1係如圖2所示一般貼身衣物的設計,將臂通過的開口部3中,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的曲率半徑7r設為1.5cm,曲率半徑最大部分8的曲率半徑8r設為70cm。如圖3所示,依沿布料端部13距離1mm位置的方式,將直徑1mm的點陣狀接著劑11,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係依1.70mm間隔呈單列附設,曲率半徑最大部分8係依2.00mm間隔呈單列附設。將布料端依3mm寬度二次返折並固著時,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在3cm區間相鄰點的間隔平均值係2.22mm,曲率半徑最大部分8的該值係2.01mm。其差值係約10.4%。實施例1的構成及外觀評價示於表1。 [表1]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部位    袖口 下緣口 領口 袖口 下緣口 領口
最小曲率半徑 cm 1.5 13 2 1.5 13 2
最大曲率半徑 cm 70 70 60 70 70 60
布料端的返折量 mm 3 15 5 3 15 7
點列數 1 2 1 1 2 1
點列數距布料端端部的距離 mm 1 1與4 1 1 1與15 3
點列距返折線的距離 mm 1 11 4 1 0 4
在最小曲率布料端所附設點的間隔 mm 1.7 1.9 1.5 2.0 2.0 2.0
在最大曲率布料端所附設點的間隔 mm 2.0 2.0 2.0 2.0 2.0 2.0
點間隔平均值差 % 10.4 13.5 10.8 30.3 19.2 47.8
外觀評價    由於點間隔 不一定,因 而感覺不協 調感 開口部拉伸 擴幅時,在 點周邊出現 凹凸 返折布料端 的端部被拉 起上揚,感 覺不協調感
(實施例2) 實施例2係同實施例1的貼身衣物設計時,針對軀幹通過的開口部4,將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的曲率半徑9r設為13cm,曲率半徑最大部分10的曲率半徑10r設為70cm。如圖4所示,在布料端部13距離1mm與4mm的位置,將直徑1mm的點陣狀接著劑11-1、11-2,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係依1.90mm間隔呈2列附設,曲率半徑最大部分10係依2.00mm間隔附設。將布料端依15mm寬度二次返折並固著時,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在3cm區間相鄰之布料端側之接著劑11-1的間隔平均值係2.36mm,曲率半徑最大部分10的該值係2.08mm。其差值係13.5%。實施例2的構成及外觀評價示於表1。
(實施例3) 實施例3係同實施例1的貼身衣物設計時,針對頭通過的開口部2,將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的曲率半徑5r設為2cm,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的曲率半徑6r設為60cm。如圖3所示,依沿布料端部13距離1mm位置的方式,將直徑1mm的點陣狀接著劑11,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係依1.5mm間隔呈單列附設,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係依2.00mm間隔呈單列附設。將布料端依5mm寬度二次返折並固著時,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在3cm區間相鄰點的間隔平均值係2.25mm,曲率半徑最大部分6的該值係2.03mm。其差值係約10.8%。實施例3的構成及外觀評價示於表1。
(比較例1) 比較例1係除曲率半徑最小部分7與最大部分8均依2.00mm間隔呈單列附設之外,其餘均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的構成。返折固著後在3cm區間相鄰點的間隔平均值分別係2.62mm與2.01mm,其差值係30.3%。比較例1的構成與外觀評價示於表1。
(比較例2) 比較例2係除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與最大部分10均依2.00mm間隔,在布料端端部13距離1mm與15mm位置呈2列附設之外,其餘均設為與實施例2相同的構成。將布料端沿點陣狀接著劑的位置,依15mm寬度進行二次返折固著時,曲率半徑最小部分9在3cm區間相鄰點的間隔平均值,分別係2.48mm與2.08mm,其差值係19.2%。此時,折端側的接著劑11-2的位置,係與折線的位置相同,形成折線與接著劑的位置沒有間隔的狀態。比較例2的構成與外觀評價示於表1。
(比較例3) 比較例3係除曲率半徑最小部分5與最大部分6均依2.00mm間隔呈單列附設,且在布料端端部13距離3mm位置附設,並將布料端依7mm寬度二次返折固著之外,其餘均與實施例3相同的構成。固著後在3cm區間相鄰點的間隔平均值分別係3.00mm與2.03mm,其差值係47.8%。比較例3的構成與外觀評價示於表1。
1:衣類 2:頭通過的開口部 3:臂通過的開口部 4,21:軀幹通過的開口部 5,7,9,24,26:曲率半徑最小部分 6,8,10,25,27:曲率半徑最大部分 11,11-1,11-2:接著劑 12:折線 13:布料端部 20:衣類 22:腳通過的開口部
圖1係實施形態1的衣類外觀之圖。 圖2係圖1所示衣類的開口部曲率半徑之圖。 圖3(a)至(d)係在圖1所示衣類的開口部附設接著劑的樣子之示意圖。 圖4(a)及(b)係在圖1所示衣類的開口部附設接著劑的樣子之示意圖。 圖5係實施形態2的衣類外觀之圖。
1:衣類
2:頭通過的開口部
3:臂通過的開口部
4:軀幹通過的開口部
5,7,9:曲率半徑最小部分
6,8,10:曲率半徑最大部分

Claims (4)

  1. 一種衣類,係由具伸縮性的布料構成,具有使穿著者身體部位通過的開口部;其中, 上述開口部係由布料端經二次返折的構造構成,利用沿上述布料端呈單列或複數列狀附設的點陣狀接著劑,將上述布料端與布料本體予以固著; 上述開口部的一部分係由不同曲率的圖案構成,且在上述布料的端部側所附設之上述接著劑列,係附設於距上述布料端部2mm以內,且 上述開口部的曲率半徑最大部分、與曲率半徑較小部分,分別在3cm區間呈列狀附設的相鄰接著劑之間隔之平均值差在15%以內。
  2. 如請求項1之衣類,其中,上述布料端的返折量係2~25mm。
  3. 如請求項1之衣類,其中,上述接著劑的折線側列係以距上述折線0.5mm以上的間隔附設。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衣類,其中,上述接著劑係反應型熱熔膠。
TW109126520A 2019-08-05 2020-08-05 衣類 TWI845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4059 2019-08-05
JP2019144059A JP6916844B2 (ja) 2019-08-05 2019-08-05 衣類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9953A TW202119953A (zh) 2021-06-01
TWI845732B true TWI845732B (zh) 2024-06-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73999A (en) 1973-10-25 1975-04-01 Artzt W Undershirts and similar sleeveless garment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73999A (en) 1973-10-25 1975-04-01 Artzt W Undershirts and similar sleeveless garment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0720B (zh) 具有选定的拉伸区的服装
US10368591B2 (en) Bra with support portions
CN106998824B (zh) 双层装饰件
EP3445196B1 (en) Trim piece for an apparel item
TW201906548A (zh) 上部軀幹支撐衣物
EP3809896B1 (en) Young adult modesty support garment
CN109195467A (zh) 针织袖子样式
WO2007080838A1 (ja) 衣料および衣料の製造方法
TWI845732B (zh) 衣類
KR101362079B1 (ko) 말림 방지 구조를 가진 속옷
JP6916844B2 (ja) 衣類
JP6227940B2 (ja) カップ付衣類
JP2021085103A (ja) 衣類
CN210988243U (zh) 一种衣领结构及衬衫
JP7313261B2 (ja) 衣類
CN110584224A (zh) 一种衣领结构及衬衫
US20130133124A1 (en) Underwear
JP7501210B2 (ja) 衣類および衣類の製造方法
WO2018138948A1 (ja) 衣類
EP3289901A1 (en) Technical knit glove
JP7511778B1 (ja) 衣類
JP2018040073A (ja) 上半身用衣類
WO2021183055A1 (en) Garment article comprising fabric edge or fabric joint
CN115243577A (zh) 衣物
JPWO2019016895A1 (ja) 衣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