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0393B - 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 Google Patents

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0393B
TWI830393B TW111135625A TW111135625A TWI830393B TW I830393 B TWI830393 B TW I830393B TW 111135625 A TW111135625 A TW 111135625A TW 111135625 A TW111135625 A TW 111135625A TW I830393 B TWI830393 B TW I8303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ated carbon
shaped adsorbent
adsorbent
carbon fiber
shap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5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9113A (zh
Inventor
渡邉佳英
今井大介
髙田由生
柳棟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製紙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製紙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製紙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9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91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0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039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0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 B01J20/2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comprising free carbon; comprising carbon obtained by carbonising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30Active carbon
    • C01B32/354After-trea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欲解決的課題之一,係提供一種適用於碳罐且抑制了壓力損失的吸附材。所欲解決的再一課題,係提供一種成形吸附體,其係即便使用活性碳纖維其形狀亦不易崩塌的成形體,且作為碳罐用吸附材發揮優良的效果。 本發明之碳罐用成形吸附體至少滿足以下的要件(A)、(B)及(C)。 (A)前述成形吸附體係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成形體。 (B)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粒狀活性碳的總量中,前述活性碳纖維與前述粒狀活性碳的重量比例中,前述活性碳纖維為5~95重量份,前述粒狀活性碳為95~5重量份。 (C)前述成形吸附體中的前述黏結劑之重量比例,相對於100重量份的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粒狀活性碳的含量為0.3~20重量份。

Description

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本揭示係關於碳罐用的成形吸附體,詳細而言,係關於利用了活性碳的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汽車、機車(自動二輪車)、船等搭載燃燒汽油等蒸散燃料之內燃機的車輛中,燃料槽內的壓力會隨著外部氣溫變化等而變動,燃料槽內充滿的蒸散燃料氣體會從燃料槽釋出。釋出的蒸散燃料氣體成為PM2.5及光化學煙霧的原因物質之一,為了防止其釋放至大氣中,而設置具備活性碳等吸附材的碳罐(亦稱為蒸散燃料抑制裝置)。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提高,有逐年強化各種氣體之排放規範的傾向,因此亦對於碳罐要求更高的吸附性能。又,因為怠速熄火等的普及,具有抑制汽車之吸氣能力的傾向,因而具有碳罐內的吸附材上所吸附的汽油難以脫附的傾向。因此要求碳罐用吸附材更高性能化。碳罐用吸附材大多係使用活性碳,已有人提出其形狀成形為粒狀、顆粒或蜂巢狀者等(例如專利文獻1等)。
又,近年來,從提升碳罐之性能的觀點來看,逐漸開始設置主室與副室等而將吸附材容納於多個腔室中(例如專利文獻2)。
相對於以往即具有的粉狀、粒狀的活性碳,活性碳纖維(或纖維狀活性碳)有時被稱為第三活性碳。活性碳纖維,在廣義的活性碳之中,其外表面直接開設有微孔,據說有吸脫附速度快的傾向。然而,活性碳纖維尚未在碳罐中實用化,具有何種特性的活性碳纖維適合實用於碳罐,尚未充分進行研究、開發。
作為適合碳罐的吸附材之一,有人提出了具備既定特性的活性碳纖維片(專利文獻3)。
又,為了改善利用了活性碳纖維的成形吸附體之機械強度及填充密度,有人提出了一種包含活性碳纖維及具有耐鹼性之纖絲化纖維素纖維的活性碳纖維成形吸附體(例如專利文獻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7313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9-1088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6568328號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10-558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所述,雖嘗試了將活性碳纖維作為碳罐用吸附材,但作為碳罐用吸附材,活性碳纖維仍有開發的空間。又,像是主室與副室等將吸附材填充於多個容納室的情況,應使用何種吸附材,亦仍有開發的空間。
本案發明人以將活性碳纖維實用化而作為汽車碳罐的吸附體為目標,進行詳細研究的結果,發現為了避免因汽車運行時的振動等導致吸附材磨耗而必須進行固定,或從操作容易性等的觀點來看,由活性碳纖維形成之片材係實用的合適實施型態。然而,若將與以往相同地進行碳化及活性化所得之活性碳纖維片無間隙地填充於容納吸附材的腔室內,則會面臨到碳罐的壓力損失上升這樣的新課題。
鑒於上述狀況,欲解決的課題之一係提供一種吸附材,其使用了活性碳纖維的吸附材,且抑制了壓力損失而適合用於碳罐。 又,欲解決的另一課題,係提供一種成形吸附體,其即便使用活性碳纖維,形狀亦不易崩塌,且作為碳罐用吸附材亦發揮優良的效果。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案發明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詳細研究,作為一個方向性,係針對活性碳纖維的成形體進行研討。然後,成功使用活性碳纖維與黏結劑製作具有碳罐用要求之各種性能的成形體。再者,本案發明人發現藉由將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這種不同型態的活性碳混合並進行成形,相較於使用了活性碳纖維或粒狀活性碳任一者與黏結劑的成形體,可進一步減少壓力損失。
本揭示中提出的發明可作為數個態樣而從多方面掌握,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例如包含如下述具體化的態樣。(另外,本揭示中提出的發明亦稱為「本發明」)。
[1]一種成形吸附體,其係碳罐用成形吸附體,其中, 前述成形吸附體係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成形體, 在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粒狀活性碳的總量中,前述活性碳纖維與前述粒狀活性碳的重量比例中,前述活性碳纖維為5~95重量份,前述粒狀活性碳為95~5重量份, 相對於100重量份的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粒狀活性碳,前述成形吸附體中的前述黏結劑之重量比例為0.3~20重量份。 [2] 如上述[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小於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黏結劑兩種的混合物之成形體的壓力損失,以及前述粒狀活性碳及前述黏結劑兩種的混合物之成形體的壓力損失的任一者。 [3] 如上述[2]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為0.52kPa以下。 [4] 如上述[2]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為0.45kPa以下。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粒徑為100~3000μm。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纖維長度為300~10000μm。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為0.010~0.400g/cm 3。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為2500m 2/g以下。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為0.50~1.20cm 3。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黏結劑為纖維狀黏結劑。 [11] 如上述[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 前述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粒徑為100~3000μm, 前述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纖維長度為300~10000μm, 前述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為0.010~0.400g/cm 3, 前述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為2500m 2/g以下, 前述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為0.50~1.20cm 3,且 前述黏結劑為纖維狀黏結劑。 [12] 如上述[3]之成形吸附體,其中, 前述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粒徑為100~3000μm, 前述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纖維長度為300~10000μm, 前述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為0.010~0.400g/cm 3, 前述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為2500m 2/g以下, 前述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為0.50~1.20cm 3,且 前述黏結劑為纖維狀黏結劑。 [13] 一種碳罐,具備如上述[1]至[12]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或多個態樣,可提供一種吸附材,其係使用了活性碳纖維的吸附材,其抑制了壓力損失而適用於碳罐。 又,根據本發明的一或多個態樣,可提供一種成形吸附體,其中即便使用活性碳纖維,形狀亦不易崩塌,且作為碳罐用吸附材發揮優良的效果。
本揭示在最初提出申請時的說明書等的語言為日語。本揭示預定翻譯成各國或地區所要求的語言。本揭示中,若未另外記載,則日語的名詞因應本揭示的全文或文章脈絡而可為單數或複數的任一型態。又,在翻譯成如英語等語言時,就名詞而言,區分為可數名詞及不可數名詞,且可數名詞又區分為單數形或複數形,此情況中,若未另外記載,則因應本揭示的全文或文章脈絡,單數形的表示包含複數的情況,而複數形的表示包含單數的情況。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以下所示的實施型態係為了使本發明容易理解而提供具體的說明,但本發明不因以下所示的實施型態而有所限定,各構成要件及此等的組合,只要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內即可適當變更。又,下述具有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的情況。各圖中,構成要件的形狀、尺寸及配置等係為了使本發明容易理解而概略繪示,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的範圍內可適當變更。各圖中,對於相同的構成要件賦予相同的符號,並具有省略重複說明的情況。
本揭示中,若未特別說明,則關於數值範圍,「AA~BB」這樣的記載係表示「AA以上BB以下」(此處,「AA」及「BB」表示任意數值)。又,下限及上限的單位若未特別說明,則兩者皆與後者(亦即此處為「BB」)後方所附之單位相同。又,本揭示中,數值範圍的下限值及上限值的組合,可從例示性記載為較佳數值等的下限值或上限值之數值群組中任意選擇數值的組合。又,「X及/或Y」的表現係指X及Y兩者或是此等之中的任一者。
本發明的相關說明中,「細孔徑」的用詞若未特別明示,則非細孔的半徑,而是細孔的直徑或寬度。 1.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係適用於碳罐。碳罐具備吸附材,其係發揮下述功能的裝置:使已氣化之蒸散燃料吸附於吸附材而抑制其釋放至大氣中,並且在引擎運作時使吸附於吸附材上的蒸散燃料脫附而供給至引擎。碳罐大致上係用於具備使用含高揮發性烴之燃料的內燃機的機械或裝置,例如具備內燃機的車輛及船舶等。作為車輛,可列舉例如以汽油作為燃料的汽車等。作為船舶,可列舉例如以汽油作為燃料的船等。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作為較佳的一實施型態,可為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混合物之成形品。又,作為成形吸附體的另一較佳實施型態,可為將粉狀活性碳附著或保持於活性碳纖維片表面上而成的片材使用黏結劑結合多片而成的積層結構體。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在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總量中,就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的重量比例而言,活性碳纖維為5~95重量份,粒狀活性碳為95~5重量份。換言之,成形吸附體中所包含的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含量每100重量份中,較佳係包含5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活性碳纖維,且較佳係包含5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粒狀活性碳。顯示具體特定出數值的一例。假設在成形吸附體中,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總含量為10g,此時例如可為「包含重量為5g(50重量份)的活性碳纖維且包含重量為5g(50重量份)的粒狀活性碳」的一實施型態等。
雖根據成形吸附體所要求之性能而有所不同,但例如從減少壓力損失的觀點來看,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的重量比例(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較佳為95~5重量份:5~95重量份。
針對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含量,從減少壓力損失的觀點來看,以下說明各別的較佳含量。 成形吸附體中的活性碳纖維之含量的上限,在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的總重量每100重量份中,較佳為95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或65重量份以下,再佳為55或45重量份以下。又,成形吸附體中的活性碳纖維之含量的下限,在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的總重量每100重量份中,較佳為5或8重量份以上。
另一方面,成形吸附體中的粒狀活性碳之含量的上限,在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的總重量每100重量份中,較佳為95或92重量份以下。又,成形吸附體中的粒狀活性碳之含量的下限,在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的總重量每100重量份中,較佳為5重量份以上,更佳為25或35重量份以上,再佳為45或55重量份以上。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使用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作為構成成形吸附體的一成分。關於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各種實施型態,於後段中另外詳細敘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使用黏結劑作為構成成形吸附體的一成分。可使用之黏結劑較佳為不易堵塞活性碳纖維及活性碳之細孔的黏結劑作為材料,可列舉例如聚乙烯醇等。又,作為黏結劑的較佳例,可舉出纖維狀黏結劑。纖維狀黏結劑,只要可藉由進行纖絲化而使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交纏並賦形,則未特別限定。無論是合成物、天然物皆可廣泛使用。作為這種纖維狀黏結劑,可列舉例如:丙烯酸纖維、聚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聚丙烯腈纖維、纖維素纖維、尼龍纖維、聚芳醯胺纖維等。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的黏結劑之含有比例,相對於100重量份的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含量為0.3~20重量份。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作為上述黏結劑的含有比例的下限值,較佳為0.3、0.5、0.8、1.0、2.0或3.0重量份。 作為上述黏結劑的含有比例的上限值,較佳為20、18,15或10重量份。 顯示具體特定出數值的例子。例如,假設在成形吸附體中,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總含量為10g,此時可添加0.03g~2g的黏結劑。因此,在此情況中,成形體中的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總重量為10.03g~10.2g。
藉由以上述含有比例摻合黏結劑,可以兼具成形吸附體之機械強度與吸脫附性能的方式進行製備。欲進一步提高機械強度則需增加黏結劑的量,在較為重視吸脫附性能的情況,亦可將黏結劑的量設定為較低。又,藉由形成這樣的含量,亦適合用以得到壓力損失小的成形吸附體。
活性碳纖維較佳可在已解纖之纖維的狀態下混合。藉由在已解纖之纖維的狀態下與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等成分混合,各成分高度交纏而良好的黏結,可提升成形體的機械強度,可形成形狀更不易崩塌的成形體。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例如,亦可例示下述一實施型態。 一種成形吸附體,其係碳罐用成形吸附體,前述成形吸附體係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成形體,前述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小於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黏結劑兩種之混合物的成形體之壓力損失,及前述粒狀活性碳及前述黏結劑兩種之混合物的成形體之壓力損失的任一者。
本揭示之成形吸附體可形成壓力損失較低者。在數種活性碳之中,活性碳纖維本身即為壓力損失少的材料。然而,若僅有活性碳纖維則有形狀易崩塌的傾向。於是,本案發明人為了提升形狀穩定性,而設計了在活性碳纖維中混入粒狀活性碳與黏結劑並進行成形加工。一開始預想雖藉由成形加工而形狀穩定性提升,但就壓力損失而言,即使在良好的情況中,亦可能是由活性碳纖維與黏結劑所形成之成形體、粒狀活性碳與黏結劑的平均,或是壓力損失會變大。然而,這三種的混合物之成形體可得到意料之外的成形吸附體,其壓力損失小於活性碳纖維及黏結劑兩種之混合物的成形體之壓力損失,以及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兩種之混合物的成形體之壓力損失的任一者。
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但作為一個推論,據認為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在活性碳此點上雖為一致,但就形狀等物理特性而言卻是異質材料,因為異質材料的混合狀態而產生空隙,而在朝向降低壓力損失的方向上發揮作用。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壓力損失較佳為0.05~0.52kPa。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的上限較佳為0.52、0.50、0.45或0.43kPa以下,更佳為0.40、0.38、0.35或0.33kPa以下,再佳為0.30、0.28或0.25kPa以下。 壓力損失並非是越低越好,從原目標的吸附性等觀點來看,壓力損失的下限較佳為0.05kPa、0.08或0.10kPa以上。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各種實施型態,藉由進一步滿足下述既定項目之中的1項或任意2項以上的條件,可形成更佳的碳罐用成形吸附體。下述既定項目的較佳組合,可因應所要求之要件等依照需求任意選擇。
<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較佳為100~2500m 2/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的下限較佳為100m 2/g以上,更佳為200m 2/g以上,再佳為300、500、700、900、1000、1100或1200m 2/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一般而言,從吸脫附性能的觀點來看,面積大者較佳,但活性碳的比表面積的上限約為2500、2400、2300、2200或2100m 2/g以下。 藉由使比表面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相對於蒸散燃料氣體的吸脫附性能更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又,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作為如上述用於碳罐的吸附材料,一方面可維持較大的比表面積,一方面可達成減少碳罐中的壓力損失。
<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較佳為0.50~1.20cm 3/g以下。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50cm 3/g以上,更佳為0.55cm 3/g以上,再佳為0.60、0.65、0.70或0.75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1.20cm 3/g以下,更佳為1.15cm 3/g以下,再佳為1.10、1.05、1.03或1.00cm 3/g以下。 使總細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成形吸附體的平均細孔徑(平均細孔直徑)>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平均細孔徑較佳為1.50~2.50nm。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平均細孔徑的下限較佳為1.50nm以上,更佳為1.60nm以上,再佳為1.70nm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平均細孔徑的上限可為任意,較佳為2.50nm以下,更佳為2.20nm以下,再佳為2.00或1.90nm以下。 使平均細孔徑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成形吸附體的超微孔容積:V 0.7> 本揭示中「超微孔」的用詞,係指細孔徑0.7nm以下的細孔。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超微孔容積較佳為0.05~0.3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超微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05cm 3/g以上,更佳為0.10cm 3/g以上,再佳為0.12或0.14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超微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0.30cm 3/g以下,更佳為0.29cm 3/g以下,再佳為0.26、0.24、0.22或0.20cm 3/g以下。 使超微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成形吸附體的微孔容積:V 2.0> 本揭示中「微孔」的用詞,係指細孔徑2.0nm以下的細孔。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微孔容積較佳為0.50~1.0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微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50cm 3/g以上,更佳為0.55或0.58cm 3/g以上,再佳為0.59或0.60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微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1.00cm 3/g以下,更佳為0.90cm 3/g以下,再佳為0.80cm 3/g以下。 使微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 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可使用超微孔容積的值a與微孔容積的值b藉由下式1求出。 V 0.7-2.0=b-a   ・・・(式1)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就成形吸附體而言,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較佳為0.30~1.0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就成形吸附體而言,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的下限較佳為0.30cm 3/g以上,更佳為0.36cm 3/g以上,再佳為0.38、0.40或0.43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就成形吸附體而言,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的上限較佳為1.00cm 3/g以下,更佳為0.90cm 3/g以下,再佳為0.80、0.75、0.70、0.65或0.60cm 3/g以下。 使該細孔容積V 0.7-2.0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 細孔徑0.7nm以下的超微孔之細孔容積在細孔徑2.0nm以下的微孔之細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可使用超微孔容積的值a與微孔容積的值b藉由下式2求出。 R 0.7/2.0=a/b×100(%)   ・・・(式2)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就成形吸附體而言,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較佳為15.0~6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就成形吸附體而言,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的下限較佳為15.0%以上,更佳為18%以上,再佳為19%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就成形吸附體而言,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的上限較佳為60.0%以下,更佳為50%以下,再佳為40、30或25%以下。 使該超微孔容積的存在比例R 0.7/2.0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較佳為0.010~0.400g/cm 3。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之一實施型態的成形吸附體中,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的較佳下限及上限可如以下所述。 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的下限較佳為0.010g/cm 3以上,更佳為0.015g/cm 3以上,再佳為0.020g/cm 3、0.030、0.040、0.050或0.060g/cm 3以上。 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的上限較佳為0.400g/cm 3以下,更佳為0.300g/cm 3以下,再佳為0.250g/cm 3以下。
藉由使乾燥密度在上述範圍內,在可容納於碳罐內的吸附材之容量範圍中,可形成碳罐用要求之單位體積吸脫附性能更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又,藉由使其在上述的下限以上,即使在作為片狀或圓盤狀的情況中,亦可避免機械特性(例如強度等)降低。又,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可藉由碳纖維的纖維徑、調整碳纖維解纖時的攪拌力所得之纖維長度、在對於與黏結劑之混合漿液進行吸引成形時增減吸引力等來調整,乾燥密度的調整可作為將壓力損失最佳化的手段之一。
<成形吸附體的正丁烷吸脫附性能>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較佳係具有既定的正丁烷吸脫附性能以作為吸附材。正丁烷吸脫附性能係蒸散氣體之吸脫附性能的指標,因此正丁烷的吸脫附性能優良者適合汽車碳罐用途。正丁烷吸脫附性能,可將下述吸附量表示為成形吸附體每單位之正丁烷的有效吸附量:充分吸收正丁烷而使其貫流後,在放置於既定脫附條件下時,使其從吸附材脫離後反復進行吸附時的吸附量。
作為本發明之成形吸附體的較佳一實施型態,由下述實施例中所示之測量方法求出的正丁烷之有效吸脫附量率(參照下述式8)較佳為6.00wt%以上,更佳為6.25wt%以上,再佳為6.50、6.75或7.00wt%以上。
又,作為成形吸附體的較佳一實施型態,依照下述實施例中所示之測量方法求出的正丁烷之有效吸脫附率(參照下述式9)較佳為25.0%以上,更佳為30.0、40.0或50.0%以上,再佳為60.0、70.0或75.0%以上。
<成形吸附體的0ppm維持時間> 依照下述實施例中所示之測量方法求出的0ppm維持時間,一般是越長越好,若具體顯示數值,作為本發明的吸附成形體的較佳一實施型態,較佳為15分鐘或30分鐘以上,更佳為40分鐘以上,再佳為50分鐘、55分鐘、60分鐘、65分鐘、68分鐘、69分鐘或70分鐘以上。 0ppm維持時間越長,表示至吸附材開始釋放出被吸附物質為止的時間越長。因此,0ppm維持時間成為表示吸附力強度的一個指標。 2.成形吸附體的形狀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並未特別限定,例如宜為可進行模具成形且可使氣體流通的形狀。作為具體的形狀,可列舉例如:具有圓形或多角形等端面形狀的柱狀、圓錐台、多角錐台等錐台狀以及顆粒狀及蜂巢狀等形狀等,較佳可列舉圓柱狀及長方體狀等。又,亦可進一步將圓盤狀、片狀或板狀的成形吸附體積層多片而作為積層體。圖1至圖3中顯示數個實施型態。另外,圖中為了使發明容易理解而示意性表現長度、厚度等尺寸,並不限定於此。
圖1所示的積層吸附體1,係將4片成形吸附體片10重合而成的積層體。片狀的成形吸附體10,係將片的主面10a相互重合而形成。作為一實施型態,各片10可為將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混合物成形加工成片狀而成者。黏結劑較佳為纖維狀黏結劑。
積層吸附體1可以任意方式容納於碳罐內。較佳的一實施型態係以使片狀成形吸附體的主面10a相對於蒸散氣體等流體F之流向成為非正交之方向的方式配置,更佳係如圖1所示,以使主面a相對於蒸散氣體等流體F之流向上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藉由以使主面a相對於蒸散氣體等之流體F的流向上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而配置成多個片狀成形吸附體之側端面10b朝向流體F之流向的態樣。藉由如此配置,可抑制壓力損失。圖1中,長度短的側端面10b朝向流體F的流向,但並不限於此,亦可為長的側端面10c朝向流體F之流向的態樣。
又,積層吸附體整體可為長方體狀,亦可為立方體狀。
圖2係繪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圖2所示的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成形為圓盤狀的形狀。亦可將此圓盤狀的成形吸附體重疊成圓柱狀。
圖3繪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圖3所示的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一體成形為圓柱狀之成形體。
又,本發明的再一實施型態亦可為下述型態。亦可準備使粒狀活性碳附著或保持於活性碳纖維片之表面而成的片材,並使用黏結劑將各片貼合,而形成積層吸附體。其具有在各片的界面附近夾入粒狀活性碳的結構,積層吸附體整體而言與圖1之積層吸附體1大致相同。
如此,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之吸附積層體,可輕易加工或成形為各種形狀,其係操作性優良的材料。 3. 活性碳纖維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係使用活性碳纖維作為活性碳的一種。以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之實施型態。可用於碳罐用成形吸附體的活性碳纖維,藉由進一步滿足下述既定項目之中的至少一項或任意2項以上的條件,可作為更佳的實施型態。下述既定項目的較佳組合,可因應所要求之要件等依照需求任意選擇。
<活性碳纖維的纖維徑>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徑較佳為6.0~70.0μm。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徑的下限較佳為4.0μm以上,更佳為6.0μm以上,再佳為8.0、10.0、12.0、14.0、18.0、19.0或20.0μm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徑的上限,從抑制壓力損失這樣的觀點來看可為任意,若考量與吸脫附性能的平衡,例如為70.0μm以下,較佳為65.0或60.0μm以下,更佳為59.0、58.0、57.0、56.0或55.0μm以下。 若可用於成形吸附體的活性碳纖維之纖維徑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能夠進一步抑制壓力損失的成形吸附體
<活性碳纖維的纖維長度平均值(或平均纖維長度)>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長度平均值較佳為300~10000μm。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長度平均值的下限較佳為300μm以上,更佳為500、600、700、800、850或900μm以上,再佳為950μm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長度平均值的上限較佳為10000、7500或5000μm以下,更佳為4000、3000、2500、2000或1500μm以下,再佳為1200μm以下。 若用於成形吸附體的活性碳纖維之纖維長度平均值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能夠進一步抑制壓力損失的成形吸附體。
<活性碳纖維的纖維長度變動係數>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之纖維長度變動係數較佳為0.100~2.5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長度變動係數的下限較佳為0.100以上,更佳為0.200、0.300、0.400或0.500以上,再佳為0.600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纖維長度變動係數的上限較佳為2.500以下,更佳為2.000、1.500、1.000、0.900或0.800以下,再佳為0.700以下。 若可用於成形吸附體的活性碳纖維之纖維長度變動係數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形成更能抑制壓力損失的成形吸附體。
<活性碳纖維之前驅物的纖度> 為了得到上述纖維徑的活性碳纖維,作為活性碳纖維之前驅物的纖維之纖維徑(作為纖度)宜在下述範圍內。亦即,採用下述纖維作為前驅物,對於得到可抑制壓力損失的活性碳纖維而言可謂理想。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作為前驅物的纖維之纖維徑(作為纖度)較佳為4.0~70.0dtex。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作為前驅物的纖維之纖維徑(作為纖度)的下限較佳為4.0dtex以上,更佳為5.0dtex以上,再佳為8.0、10.0、12.0或15.0dtex以上。 作為前驅物之纖維的纖維徑(作為纖度)的上限為例如70.0dtex以下,較佳為65.0或60.0dtex以下,更佳為59.0、58.0或57.0dtex。
<活性碳纖維的比表面積>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比表面積較佳為1100~2400m 2/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比表面積的下限較佳為1100m 2/g以上,更佳為1200、1300、1400、1500或1600m 2/g以上,再佳為1700或1800m 2/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比表面積,從吸附性能的觀點來看,一般係越大越好,碳罐用吸附材的情況,比表面積的上限約為2400、2300、2200或2100m 2/g以下。 使活性碳纖維的比表面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又,一方面維持較大的比表面積,一方面抑制壓力損失而較佳。
<活性碳纖維的總細孔容積>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總細孔容積較佳為0.50~1.2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總細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50cm 3/g以上,更佳為0.60或0.70cm 3/g以上,再佳為0.80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總細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1.20cm 3/g以下,更佳為1.10cm 3/g以下,再佳為1.00cm 3/g以下。 使活性碳纖維的總細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細孔徑(平均細孔直徑)>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細孔徑較佳為1.69~4.00nm。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細孔徑的下限較佳為1.69nm以上,更佳為1.70nm以上,再佳為1.72或1.75nm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細孔徑的上限可為任意,較佳為4.00nm以下,更佳為3.50nm以下,再佳為3.00nm以下。 使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細孔徑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活性碳纖維的超微孔容積:V 0.7>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超微孔容積較佳為0.05~0.3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超微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05cm 3/g以上,更佳為0.08cm 3/g以上,再佳為0.10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超微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0.30cm 3/g以下,更佳為0.25cm 3/g以下,再佳為0.23、0.20、0.18或0.15cm 3/g以下。 使活性碳纖維的超微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活性碳纖維的微孔容積:V 2.0>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微孔容積較佳為0.40~1.0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微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40cm 3/g以上,更佳為0.50或0.55cm 3/g以上,再佳為0.60或0.62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微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1.00cm 3/g以下,更佳為0.90cm 3/g以下,再佳為0.80cm 3/g以下。 使活性碳纖維的微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就活性碳纖維而言)>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一實施型態中,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較佳為0.20~1.2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一實施型態中,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的下限較佳為0.20cm 3/g以上,更佳為0.30、0.36或0.40cm 3/g以上,再佳為0.43、0.45或0.50cm 3/g以上。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一實施型態中,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的上限較佳為1.20cm 3/g以下,更佳為1.00cm 3/g以下,再佳為0.90、0.80、0.75、0.70、0.65或0.60cm 3/g以下。 使活性碳纖維的該細孔容積V 0.7-2.0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就活性碳纖維而言)> 成形吸附體所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的一實施型態中,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較佳為15.0~6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成形吸附體所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的一實施型態中,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的下限較佳為15.0%以上,更佳為18.0%以上,再佳為19.0%以上。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一實施型態中,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的上限較佳為60.0%以下,更佳為50.0%以下,再佳為40.0、30.0或25.0%以下。 使活性碳纖維的該超微孔容積之存在比例R 0.7/2.0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活性碳纖維片的基重(單位面積重量)>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作為用於成形吸附體的材料之一的活性碳纖維,可以活性碳纖維片的型態準備。作為活性碳纖維片,基重宜為下述範圍。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基重較佳為50.0~200g/m 2。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基重的下限較佳為50.0g/m 2以上,更佳為60.0g/m 2以上,再佳為70.0或80.0g/m 2以上。 基重的上限較佳為200g/m 2以下,更佳為150g/m 2以下,再佳為120、110或100g/m 2以下。 使基重在上述範圍內,在碳罐內可容納之吸附材的容量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活性碳纖維的調濕密度(溫度23℃、相對濕度50%條件下)>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用於成形吸附體的活性碳纖維宜具有既定密度。關於密度,可將調濕密度作為指標。本揭示中,調濕密度係在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進行測量時的密度。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調濕密度較佳為0.010~0.400g/cm 3。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調濕密度(23℃、相對濕度50%條件下的密度)的下限較佳為0.010g/cm 3以上,更佳為0.015、0.020或0.030g/cm 3以上,再佳為0.040或0.050g/cm 3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調濕密度的上限較佳為0.400g/cm 3以下,更佳為0.300g/cm 3以下,再佳為0.200、0.150、0.140、0.130、0.120、0.110或0.100g/cm 3以下。
藉由使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調濕密度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碳罐用吸附材所要求之單位體積的吸脫附性能更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又,藉由在上述的下限以上,可避免機械特性(例如強度等)降低。又,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之調濕密度,可藉由碳纖維的纖維徑、調整碳纖維解纖時的攪拌力所得之纖維長度、在對於黏結劑之混合漿液進行吸引成形時增減吸引力等來調整,調濕密度的調整可作為使壓力損失最佳化的手段之一。
<活性碳纖維的水分含量>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宜具有既定的水分含量。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活性碳纖維的水分含量(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較佳為1.0~3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在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的水分含量的下限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再佳為3.0%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在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的水分含量的上限較佳為30.0或25.0%以下,更佳為20.0或15.0%以下,再佳為10.0或8.0%以下。 使上述條件下的活性碳纖維之水分含量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4.粒狀活性碳
本揭示中,所謂的粒狀活性碳,係指平均粒徑為100~3000μm之尺寸的活性碳。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係使用粒狀活性碳作為活性碳的一種。以下進一步詳細說明可用於本發明的粒狀活性碳之實施型態。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可用於碳罐用成形吸附體的粒狀活性碳,藉由進一步滿足下述既定的項目之中的至少1項或任意2項以上的條件,可形成更佳的實施型態。下述既定項目的較佳組合,可因應所要求之要件等依照需求任意選擇。
<粒狀活性碳的粒徑平均值>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粒徑較佳為100~3000μm。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粒徑平均值的下限較佳為100μm以上,更佳為150、200、250、300、350或400μm以上,再佳為450μm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粒徑平均值的上限較佳為3000μm以下,更佳為2500、2000、1500、1000或800μm以下,再佳為600μm以下。 若用於成形吸附體的粒狀活性碳之粒徑平均值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形成能夠進一步抑制壓力損失的成形吸附體。
<粒狀活性碳的粒徑變動係數>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粒徑變動係數較佳為0.01~2.5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粒徑變動係數的下限較佳為0.01以上,更佳為0.025、0.050、0.075、0.100、0.125或0.150以上,再佳為0.175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粒徑變動係數的上限較佳為2.500以下,更佳為2.000、1.500、1.000、0.800、0.600、0.500、0.400或0.300以下,再佳為0.200以下。 若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粒徑變動係數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形成能夠進一步抑制壓力損失的成形吸附體。
<粒狀活性碳的比表面積>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比表面積較佳為1100~約2400m 2/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比表面積的下限較佳為1100m 2/g以上,更佳為1200、1300、1400、1500或1600m 2/g以上,再佳為1700或1800m 2/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比表面積,從吸附性能的觀點來看,一般是越大越好,碳罐用吸附材的情況,比表面積的上限約為2400、2300、2200或2100m 2/g以下。 粒狀活性碳的比表面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又,一方面可維持較大的比表面積,一方面抑制壓力損失而較佳。
<粒狀活性碳的總細孔容積>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總細孔容積較佳為0.50~1.2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總細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50cm 3/g以上,更佳為0.60或0.70cm 3/g以上,再佳為0.75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總細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1.20cm 3/g以下,更佳為1.10cm 3/g以下,再佳為1.00cm 3/g以下。 使粒狀活性碳的總細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細孔徑(平均細孔直徑)>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含有的粒狀活性碳之平均細孔徑較佳為1.69~4.00nm。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細孔徑的下限較佳為1.69nm以上,更佳為1.70nm以上,再佳為1.72或1.75nm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細孔徑的上限可為任意,較佳為4.00nm以下,更佳為3.50nm以下,再佳為3.00nm以下。 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細孔徑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粒狀活性碳的超微孔容積:V 0.7>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超微孔容積較佳為0.05~0.3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超微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05cm 3/g以上,更佳為0.08cm 3/g以上,再佳為0.10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超微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0.30cm 3/g以下,更佳為0.25cm 3/g以下,再佳為0.23、0.20、0.18或0.15cm 3/g以下。 使粒狀活性碳的超微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粒狀活性碳的微孔容積:V 2.0>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微孔容積較佳為0.40~1.0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微孔容積的下限較佳為0.40cm 3/g以上,更佳為0.50或0.55cm 3/g以上,再佳為0.60或0.62cm 3/g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微孔容積的上限較佳為1.00cm 3/g以下,更佳為0.90cm 3/g以下,再佳為0.80cm 3/g以下。 使粒狀活性碳的微孔容積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粒狀活性碳)>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一實施型態中,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較佳為0.20~1.20cm 3/g。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一實施型態中,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的下限較佳為0.20cm 3/g以上,更佳為0.30、0.36或0.40cm 3/g以上,再佳為0.43、0.45或0.50cm 3/g以上。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一實施型態中,細孔徑大於0.7nm且在2.0nm以下的細孔之細孔容積V 0.7-2.0的上限較佳為1.20cm 3/g以下,更佳為1.00cm 3/g以下,再佳為0.90、0.80、0.75、0.70、0.65或0.60cm 3/g以下。 使粒狀活性碳的該細孔容積V 0.7-2.0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就粒狀活性碳而言)>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一實施型態中,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較佳為15.0~6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一實施型態中,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的下限較佳為15.0%以上,更佳為18.0%以上,再佳為19.0%以上。 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一實施型態中,超微孔容積在微孔容積中所占的存在比例R 0.7/2.0的上限較佳為60.0%以下,更佳為50.0%以下,再佳為40.0、30.0或25.0%以下。 使粒狀活性碳的該超微孔容積之存在比例R 0.7/2.0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粒狀活性碳的調濕密度(溫度23℃、相對濕度50%條件下)>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宜具有既定密度。關於密度,可以調濕密度作為指標。本揭示中,調濕密度係在23℃、相對濕度50%條件下進行測量時的密度。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淨水用成形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調濕密度(23℃、相對濕度50%條件下的密度)較佳為0.10~0.80g/cm 3。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調濕密度(23℃、相對濕度50%條件下的密度)的下限較佳為0.10g/cm 3以上,更佳為0.15、0.2、0.25或0.30g/cm 3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調濕密度的上限較佳為0.80g/cm 3以下,更佳為0.70、0.60、0.55、0.50或0.45g/cm 3以下。 使上述條件下的水分含量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粒狀活性碳的水分含量>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宜具有既定水分含量。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中所使用之粒狀活性碳的水分含量(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較佳為1.0~3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在23℃、相對濕度50%的條件下的水分含量之下限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再佳為3.0%以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在23℃、相對濕度50%之條件下的水分含量之上限較佳為30.0或25.0%以下,更佳為20.0或15.0%以下,再佳為10.0或8.0%以下。 使上述條件下的水分含量在上述範圍內,可形成吸脫附性能及壓力損失等優良的成形吸附體,因而較佳。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雖並不排除成形吸附體中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以外的其他構成成分,但其他構成成分的添加程度宜到達「不阻礙抑制壓力損失之效果或是不失去實質意義」為止。 5.碳罐
本發明的成形吸附體宜用作容納於汽車碳罐中的吸附材。亦即,本發明中,亦可提供汽車碳罐作為另一實施型態。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汽車碳罐係搭載上述成形吸附體作為吸附材。針對汽車碳罐的結構並未特別限制,可採用一般的結構。可列舉例如具有下述結構者作為汽車碳罐。
一種碳罐,具備: 框體; 吸附材室,在框體內容納吸附材; 第1開口部,用以使氣體可在吸附材室與引擎之間移動而連通; 第2開口部,用以使氣體可在吸附材室與燃料槽之間移動而連通;及 第3開口部,在受到來自吸附材室或外部氣體的既定壓力時開口,使氣體可在吸附材室與外部氣體之間移動而連通。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在碳罐中可使用上述本發明之成形吸附體作為吸附材。如上所述,上述本發明的成形吸附體可減少壓力損失,因此即使無間隙地進行填充,相較於填充以往活性碳纖維片的情況等,亦可抑制壓力損失。
第1、第2及第3之各開口部分別為氣體出入的進出口。作為氣體進出口的各開口部之配置並未特別限制,但作為外部氣體進出口的第3開口部,較佳係位於在氣體於第1及/或第2開口部之間移動時氣體充分通過吸附材的位置。例如可採取下述實施型態:將第1及第2開口部設於框體的第1側面部,將第3開口部設於位在第1側面部之對面的第2側面部等的實施型態。
吸附材室亦可分成多個腔室。例如,吸附材室,可藉由分隔壁劃分成2個或多於2個的區域。分隔壁可使用具有通氣性的多孔板等。又,亦可在第1框體之外另外設置外接式第2框體,透過氣體通路使第1框體與第2框體連通,以追加裝設吸附材室。像這樣設有多個區域或框體的情況,作為較佳的一實施型態,可以在各區域或框體單元中從由引擎或燃料槽流入氣體的第1或第2開口部朝向第3開口部側吸附容量依序變小的方式配置吸附材或吸附材室。
作為具體的一例,可例示複合碳罐,其具備本體碳罐(第1框體)與對其在外部氣體之吸入口側追加設置的第2碳罐(第2框體)。像這樣設置多個區域或框體的情況,使從引擎或燃料槽最初流入蒸散氣體的區域或框體作為容納容積最大的本體(第1區域或第1框體),在該本體中容納習知的低價的活性碳,另一方面,容納容積相對小的第2區域或第2框體以後則容納本發明的低濃度吸脫附性能優良的成形吸附體,藉此可壓低成本並形成高性能的碳罐。
具有多個吸附材室的情況,位於比引擎或燃料槽觀更後段的吸附材室(亦即,配置於更靠近外部氣體之進出口處的吸附材室)中,從前層流入的蒸散燃料氣體之濃度變得較低。因此,在0.2%左右之低濃度的正丁烷吸附能力高的活性碳,宜作為位於比引擎或燃料槽更後段之第2區域或第2框體、或是比其再更後段之吸附材室中所容納的吸附材。又,將活性碳用於較靠近外部氣體之吸入口的吸附材室時,本發明的成形吸附體因為由沖洗(purge)造成有效吸脫附量高,故可降低長時間停車時蒸散燃料氣體的洩漏量,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亦適合作為汽車碳罐用吸附材。
因此,作為碳罐的較佳實施型態之一,可列舉例如以下的型態。 一種碳罐,其係汽車用碳罐,具備容納吸附材的主室及副室; 前述副室容納前述吸附材的容積小於前述主室,且配置於較靠近與外部氣體連通之開口部的位置; 上述本發明的吸附材係容納於前述副室。
上述的實施型態中,主室及副室可為各1個,亦可分別設置2個以上。又,有3個以上之吸附材室的情況下,本發明的成形吸附體容納於副室的至少1個吸附材室即可,較佳係設於距離與外部氣體連通之開口部最近的副室。 6.成形吸附體的製造方法
上述本發明的成形吸附體,可藉由將包含活性碳纖維等的吸附材料成形為既定形狀而得。作為活性碳纖維,例如,可使用滿足上述顯示為較佳指標的要件(比表面積、以及V 0.7-2.0 R 0.7/2.0等)者。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成形吸附體可藉由將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混合並進行成形而得。又,作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亦可使用黏結劑將活性碳纖維片表面上附著了粒狀活性碳而成之片材貼合來形成積層體。
活性碳纖維,例如可將具有既定纖維徑的纖維碳化並且活性化而製造。碳化、活性化可採用一般的方法。 以下例示使用前驅物片(原料片)製造活性碳纖維片的實施型態。 6-1.原料片(前驅物纖維片)的製備
<纖維的種類> 作為構成原料片的纖維,可列舉例如:纖維素系纖維、瀝青系纖維、PAN系纖維、酚樹脂系纖維等,較佳為纖維素系纖維。
<纖維素系纖維> 纖維素系纖維係以纖維素及/或其衍生物作為主成分而構成的纖維。纖維素、纖維素衍生物的來源可為化學合成品、源自植物、再生纖維素、細菌產生之纖維素等任一者。作為纖維素系纖維,較佳可使用例如以由樹木等得到的植物系纖維素物質所形成之纖維、及對於植物系纖維素物質(棉、紙漿等)實施化學處理並使其溶解所得到的長纖維狀再生纖維素系物質所構成的纖維等。又,此纖維中含有木質素或半纖維素等成分亦無妨。
作為纖維素系纖維(植物系纖維素物質、再生纖維素物質)的原料,可列舉例如:棉(短纖維棉、中纖維棉、長纖維棉、超長棉、超・超長棉等)、麻、竹、構樹、結香或香蕉及包囊類等植物性纖維素纖維;銅氨嫘縈、黏液嫘縈、虎木棉(polynosic)嫘縈、以竹為原料的纖維素等再生纖維素纖維;有機溶劑(N甲基𠰌啉N氧化物)紡紗的精製纖維素纖維;以及二乙酸酯或三乙酸酯等乙酸酯纖維等。此等之中,從取得的容易性來看,較佳為選自銅銨嫘縈、黏液嫘縈、精製纖維素纖維中的至少一種。
構成纖維素系纖維的單纖維之徑長較佳為5~75μm,密度為1.4~1.9m 3/g。
纖維素系纖維的型態並未特別限定,可配合目的使用製備成原紗(未加工紗)、假撚紗(false-twist yarn)、染色紗、單紗、合撚紗(folded yarn)、包芯紗(covering yarn)等者。又,纖維素系纖維包含2種以上之原料的情況,亦可作為混紡紗、混撚紗等。再者,作為纖維素系纖維,亦可將上述各種型態的原料單獨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此等之中,從兼具複合材料的成型性及機械強度來看,較佳為無撚紗。
<纖維片> 纖維片係指將多數纖維加工成薄且大面積之片狀者,包含織物、編物及不織布等。
關於編織纖維素系纖維的方法並未特別限制,可使用一般的方法,又其織體的編織結構亦未特別限制,可使用平紋織、斜紋織、緞紋織的三種基本編織。
由纖維素系纖維所形成之織物,纖維素系纖維的經紗及緯紗彼此之間隙較佳為0.1~0.8mm,更佳為0.2~0.6mm,再佳為0.25~0.5mm。再者,由纖維素系纖維所構成之織物的基重較佳為50~500g/m 2,更佳為100~400g/m 2
藉由使由纖維素系纖維及纖維素系纖維所構成之織物在上述範圍內,將該織物加熱處理所得之碳纖維織物可成為強度優良者。
不織布的製造方法亦未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將裁切為適當長度的前述纖維作為原料並使用乾式法或濕式法等得到纖維片的方法、以及使用靜電紡絲法等從溶液直接得到纖維片的方法等。再者,得到不織布後,以使纖維彼此結合為目的,亦可加入由樹脂黏結、熱黏結、水針(spunlace)、針軋等所進行的處理。 6-2.觸媒
製法實施型態1中,使觸媒保持於以上述方法準備的原料片。使觸媒保持於原料片上並進行碳化處理,再使用水蒸氣、二氧化碳或空氣等進行活性化,可得到多孔質的活性碳纖維片。作為觸媒,例如可使用磷酸系觸媒、有機磺酸系觸媒等。
<磷酸系觸媒> 作為磷酸系觸媒,可列舉例如:磷酸、偏磷酸、焦磷酸、亞磷酸、膦酸、亞膦酸、次膦酸等磷的含氧酸、磷酸二氫銨、磷酸氫二銨、磷酸三銨、二甲基膦醯基丙烷醯胺、聚磷酸銨、聚氯化磷腈及磷酸、肆(羥基甲基)鏻鹽或參(1-氮丙啶基)膦氧化物與脲、硫脲、三聚氰胺、鳥嘌呤、氰胺、聯氨、二氰二胺或該等與羥甲基衍生物的縮合物等,較佳為磷酸氫二銨。磷酸系觸媒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使用磷酸系觸媒作為水溶液時,其濃度較佳為0.05~2.0mol/L,更佳為0.1~1.0mol/L。
<有機磺酸系觸媒> 作為有機磺酸,可使用具有1或多個磺酸基的有機化合物,例如可使用脂肪族系、芳香族系等各種碳骨架上鍵結有磺酸基的化合物。作為有機磺酸系觸媒,從操作的觀點來看較佳為低分子量者。
作為有機磺酸系觸媒,可列舉例如:R-SO 3H(式中R表示碳原子數1~20的直鏈/分支鏈烷基、碳原子數3~20的環烷基或碳原子數6~20的芳基,烷基、環烷基、芳基分別亦可由烷基、羥基、鹵素基所取代)表示的化合物。作為有機磺酸系觸媒,可列舉例如:甲磺酸、乙磺酸、丙磺酸、1-己磺酸、乙烯磺酸、環己烷磺酸、對甲苯磺酸、對苯酚磺酸、萘磺酸、苯磺酸、樟腦磺酸等。其中較佳可使用甲烷磺酸。又,有機磺酸系觸媒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使用有機磺酸作為水溶液的情況,其濃度較佳為0.05~2.0mol/L,更佳為0.1~1.0mol/L。
<混合觸媒> 上述磷酸系觸媒及有機磺酸系觸媒亦可混合而作為混合觸媒使用。混合比亦可適當調整。
<觸媒的保持> 使觸媒保持於原料片。此處「保持」係指保持觸媒與原料片接觸的狀態,可為附著、吸附、含浸等各種型態。保持觸媒的方法並未特別限制,可列舉例如:浸漬於含觸媒之水溶液的方法、對於原料片噴灑含觸媒之水溶液的方法、接觸經氣化之觸媒蒸氣的方法、將原料片的纖維混入含觸媒之水溶液並進行抄紙的方法等。
從充分碳化的觀點來看,較佳可使用將原料片浸漬於含觸媒之水溶液而使觸媒含浸至纖維內部的方法。浸漬於含觸媒之水溶液時的溫度並未特別限制,較佳為室溫。浸漬時間較佳為10秒~120分鐘,更佳為20秒~30分鐘。藉由浸漬,使例如1~150質量%、較佳為5~60質量%的觸媒吸附於構成原料片的纖維上。浸漬後較佳係取出原料片並使其乾燥。作為乾燥方法,例如可為放置於室溫、導入乾燥機等任一方法。乾燥只要從含觸媒之水溶液取出後進行至剩餘水分蒸發而試料重量無變化為止即可。例如室溫乾燥中,乾燥時間為放置0.5天以上即可。在藉由乾燥而質量幾乎無變化後,進入將保持有觸媒之原料片碳化的步驟。 6-3.碳化處理
準備保持有觸媒的原料片後,對其進行碳化處理。用以得到活性碳纖維片的碳化處理,可依照一般的活性碳之碳化方法進行,但作為較佳實施型態,較佳係以下述方法進行。
碳化處理通常係在非活性氣體環境中進行。本發明中,非活性氣體環境係指碳不易進行燃燒反應而碳化的無氧或低氧環境,較佳為例如氬氣、氮氣等氣體環境。
保持有觸媒的原料片,係在上述既定的氣體環境中進行加熱處理而使其碳化。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碳化處理中的加熱溫度較佳為300~14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加熱溫度的下限較佳為300℃以上,更佳為350℃以上,再佳為400℃以上或750℃以上。 加熱溫度的上限較佳為1400℃以下,更佳為1300℃以下,再佳為1200℃以下或1000℃以下。 藉由設定為這樣的加熱溫度,可得到維持纖維型態的碳纖維片。若加熱溫度在上述的下限以下,則因碳纖維的碳含量在80%以下而容易導致碳化不充分。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碳化處理中的加熱處理時間亦包含升溫的時間,較佳為10~180分鐘。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加熱處理時間的下限,亦包含升溫的時間,較佳為10分鐘以上,更佳為11分鐘以上,再佳為12分鐘、15分鐘、20分鐘、25分鐘以上,更佳為30分鐘以上。 加熱處理時間的上限為任意,較佳為180分鐘以下,更佳為160分鐘,再佳為140分鐘以下。 使觸媒充分含浸於原料片並設定為上述較佳的加熱溫度,並且調整加熱處理時間,藉此可調整細孔形成的進行程度,進而可調整比表面積、各種細孔的容積、平均細孔直徑等作為多孔體的物性。 若加熱處理時間少於上述的下限,則容易導致碳化不充分。
又,作為加熱處理,亦可在上述加熱處理(有時亦稱為一次加熱處理)後再於既定氣體環境中進一步進行再加熱處理。亦即,碳化處理亦可分成多個階段進行溫度等條件不同的加熱處理。藉由以既定條件進行一次加熱處理與再加熱處理來調整物性,可更良好地進行碳化、後續的活性化,而具有可得到吸脫附性優良之活性碳纖維片的情況。 6-4.活性化處理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作為活性化處理,例如可在上述加熱處理後連續供給水蒸氣及二氧化碳,並在適當的活性化溫度下保持既定時間而予以進行,而可得到活性碳纖維片。
本發明的一實施型態中,活性化處理中的加熱溫度較佳為300~1400℃。更具體如以下所述。 活性化溫度的下限較佳為300℃以上,更佳為350℃以上,再佳為,400、500、600、700或750℃以上。 他方,活性化溫度的上限較佳為1400℃以下,更佳為1300℃以下,再佳為1200或1000℃以下。 另外,加熱處理後接續進行活性化處理的情況,期望係調整為與加熱處理溫度同等的程度。
活性化時間的下限較佳為1分鐘以上,更佳為5分鐘以上。 活性化時間的上限可為任意,較佳為180分鐘以下,更佳為160分鐘以下,再佳為140鐘分以下、100分鐘以下、50分鐘以下、30分鐘以下。 6-5.成形體的製作
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成形體之加工方法並未特別限制,例如可藉由準備兩者的混合物,並對其進行成形加工而獲得。一實施型態中,例如可以下述方法製作成形體。
<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之漿液的製備> 將預先準備的活性碳纖維片與黏結劑在水中混合,以混合機等攪拌手段進行解纖與分散,而將兩者混合,可得到包含兩者的漿液(第1漿液)。投入混合機的活性碳纖維片,亦可因應混合機的規模等形成適當尺寸之小片後再投入。
再將粒狀活性碳加入第1漿液,使用刮勺等攪拌手段混合粒狀活性碳,可得到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漿液(第2漿液)。使粒狀活性碳分散時,宜以刮勺等緩慢攪拌以避免粒狀活性碳粉碎。
<成形體的形成> 將上述所得之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黏結劑的第2漿液注入所需形狀的模具,一邊按壓一邊使水分脫水,之後進行乾燥,可得到成形之吸附體。
<積層吸附體的製作> 作為本發明的再一實施型態,係將粒狀活性碳夾入活性碳纖維片之間而成之型態的成形吸附體,例如可以下述方法製造。首先準備活性碳纖維片。使粒狀活性碳附著於活性碳纖維片彼此貼合的主面上。例如,亦可準備包含粒狀活性碳與黏結劑的混合漿液,並將該混合漿液塗布於活性碳纖維片,或是亦可先使粒狀活性碳的單質漿液附著於活性碳纖維片後,再塗布黏結劑的單質漿液。 [實施例]
以下舉出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
針對與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成形吸附體的物性及性能相關的各種項目,以下述所示的方法進行測量及評價。另外,規定本發明的各種數值可藉由以下的測量方法及評價方法求出。
另外,作為與比表面積、總細孔容積及平均細孔直徑相關的N 2吸附BET分析方法之參考規格,係參照JIS K 1477的吸附性能相關的基本物性。又,關於超微孔容積及微孔容積,係參照以N 2吸附GCMC(GCMC:Grand Canonical Monte Carlo method)所進行之模擬分析法以作為參考規格。
<比表面積> 取用約30mg的測量用樣本(活性碳纖維片、粒狀活性碳或成形吸附體,以下相同),於200℃真空乾燥20小時並進行秤量,使用高精度氣體/蒸氣吸附量測量裝置BELSORP-maxII(MicrotracBEL公司)進行測量。在相對壓力10 -8等級~0.990的範圍內測量液態氮之沸點(77K)中的氮氣吸附量,製作試料的吸附等溫線。以在吸附等溫線I型(ISO9277)的條件下自動決定分析相對壓範圍的BET法來分析該吸附等溫線,求出單位重量的BET比表面積(單位:m 2/g),以此作為比表面積(單位:m 2/g)。
<總細孔容積> 從上述比表面積的項目中所得之等溫吸附線中相對壓力0.960下的結果,以1點法算出總細孔容積(單位:cm 3/g)。
<平均細孔徑(平均細孔直徑)單位:nm> 以下式3算出。 平均細孔直徑=4×總細孔容積×10 3÷比表面積 ・・・(式3)
<超微孔容積> 使用高精度氣體/蒸氣吸附量測量裝置BELSORP-maxII(MicrotracBEL公司)所附的分析軟體BELMaster,以分析設定為「smoothing(使用細孔分布分析的所有點之中前後1點的移動平均處理)」、「分布函數:No-assumption」、「細孔徑的定義:Solid and Fluid Def. Pore Size」、「Kernel:Slit-C-Adsorption」的GCMC法分析上述比表面積的項目中所得之等溫吸附線,從所得之吸附時的細孔分布曲線的結果讀取0.7nm的累計細孔容積,以作為超微孔容積(單位:cm 3/g)。
<微孔容積> 使用高精度氣體/蒸氣吸附量測量裝置BELSORP-maxII(MicrotracBEL公司)所附的分析軟體BELMaster,以分析設定為「smoothing(使用細孔分布分析的所有點之中前後1點的移動平均處理)」、「分布函數:No-assumption」、「細孔徑的定義:Solid and Fluid Def. Pore Size」、「Kernel:Slit-C-Adsorption」的GCMC法分析上述比表面積的項目中所得之等溫吸附線,從所得之吸附時的細孔分布曲線的結果讀取2.0nm的累計細孔容積,以作為微孔容積(單位:cm 3/g)。
<片材基重> 將測量用樣本(活性碳纖維片等)靜置於溫度23±2℃、相對濕度50±5%的環境下12小時以上,從重量與縱橫尺寸求出片材基重(單位:g/m 2)。
<片材厚度> 將測量用樣本(活性碳纖維片等)靜置於溫度23±2℃、相對濕度50±5%的環境下12小時以上,使用數位小型側厚器FS-60DS(大榮科學精器製作所公司),測量施加0.3kPa載重時的片材厚度(單位:mm)。
<片調濕密度:單位:g/cm 3> 以下式4算出。 片材密度=片材基重÷片材厚度÷10 3・・・(式4)
<片材水分> 將測量用樣本(活性碳纖維片等)靜置於溫度23±2℃、相對濕度50±5%的環境下12小時以上後,取用0.5~1.0g的試料,從以乾燥機於115±5℃乾燥3小時以上時的重量變化求出水分(單位:%)。
<成形吸附體的尺寸量測> 成形吸附體的尺寸係藉由游標卡尺、量規等進行尺寸量測而求出。以電子天秤測量成形吸附體的乾燥重量。
<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單位:g/cm 3> 以下式5算出。 密度=成形吸附體的乾燥重量÷成形吸附體的體積  ・・・(式5) 成形吸附體的體積,係從成形吸附體的尺寸量測結果算出。
<正丁烷吸脫附性能> 參考美國試驗材料協會規格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Butane Working Capacity of Activated Carbon(ASTM D5228-16),獨自設定正丁烷氣體的濃度、流量、脫附之空氣的流量,以進行試驗。
以乾燥機於115±5℃將成形吸附體乾燥3小時以上,冷卻後測量乾燥重量。測量空的吸附容器(剖面形狀與成形吸附體相同且氣體可流通的不銹鋼製框容器)的質量後,將成形吸附體填充至吸附容器。
接著,將試管設置在流通裝置之中,於試驗溫度25℃,在空氣中以1.0L/分鐘使濃度稀釋為0.2%的正丁烷氣體流入試管,以使正丁烷吸附。從流通裝置中取出試管,測量質量。重複該濃度0.2%的正丁烷氣體之流通直到達成一定質量、亦即吸附量飽和為止。 將試管再次設置於流通裝置中,於試驗溫度25℃,以20.0L/分鐘使空氣流入試管12分鐘,使正丁烷脫附。從流通裝置取出試管,測量質量。
<0ppm維持時間的測量> 使用行動式氣體檢測器cosmotector(型號:XP-3160、製造商:New Cosmos Electric股份有限公司),每6秒即測量流通該正丁烷時的吸附與脫附的濃度變化。 重複第1次的吸附與脫附後,針對第2次吸附的濃度變化,將小於定量下限(25ppm)的情況設為0ppm,將從最初開始持續維持0ppm的時間設為0ppm維持時間(分鐘)。
重複此吸附與脫附的操作共2次,使用下式6、7、8及9,算出第1次吸附量、有效吸脫附量、有效吸脫附量率及有效吸脫附率。
<式6> 第1次吸附量=第1次正丁烷吸附量 另外,各數值的單位如下所述。 第1次正丁烷吸附量(單位:g)
<式7> 有效吸脫附量=(第2次正丁烷吸附量+第2次正丁烷脫附量)÷2 另外,各數值的單位如下所述。 有效吸脫附量(單位:g) 第2次正丁烷吸附量(單位:g) 第2次正丁烷脫附量(單位:g)
<式8> 有效吸脫附量率=有效吸脫附量÷成形吸附體乾燥重量×100 另外,各數值的單位如下所述。 有效吸脫附量率(單位:wt%) 有效吸脫附量(單位:g) 成形吸附體乾燥重量(單位:g)
<式9> 有效吸脫附率=有效吸脫附量÷第1次吸附量×100 另外,各數值的單位如下所述。 有效吸脫附率(單位:%) 有效吸脫附量(單位:g) 第1次吸附量(單位:g)
<壓力損失的測量> 準備實施例、參考例及比較例的各成形吸附體。準備圓柱狀的容器作為容納成形吸附體的容器,其係在一端面及另一邊的對向端面分別開口而可在相對於端面正交的方向上通風的框體(框狀容器)。框狀容器係準備各端面的直徑(內徑)為6.2cm(亦即,開口面的面積:30.18cm 2)者。將所準備之成形吸附體以無間隙的方式填入框容器的內側,作為用以測量壓力損失的試驗樣本。
壓力損失係以下述方式進行測量。以60L/分鐘使空氣流入上述準備的試驗樣本,使用testo 510差壓計(Testo股份有限公司),測量試驗樣本進出口的壓力差,並將結果視為壓力損失(kPa)。
<(M1)活性碳纖維片的製作> 使6~10%磷酸氫二銨水溶液含浸於由嫘縈纖維(17dtex,纖維長度76mm)所構成之基重400g/m 2的針軋不織布,在擰除液體後進行乾燥,使8~10重量%附著。將所得之前處理不織布在氮氣環境中花費40分鐘升溫至900℃,於此溫度保持3分鐘。然後在此溫度下,於含有露點71℃之水蒸氣的氮氣流中進行17分鐘活性化處理,得到活性碳纖維片。
<(M2)活性碳纖維的製作> 通過梳理機而使6~10%磷酸氫二銨水溶液含浸於基重400g/m 2的網狀嫘縈纖維(56dtex,纖維長102mm),擰除液體後進行乾燥,使其附著8~10重量%。在氮氣環境中花費45分鐘將所得之前處理纖維升溫至900℃,在該溫度下保持3分鐘。然後在該溫度下,在含有露點71℃之水蒸氣的氮氣流中進行活性化處理17分鐘,得到活性碳纖維。
<參考例1(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100:0)> 作為纖維狀黏結劑,將5重量份(0.28g)的Japan Exlan Company, Limited製丙烯酸纖維50TWF與0.5L的水一起放入混合機30秒,進行解纖與分散,然後加入100重量份(5.60g)的上述(M1)中所得之活性碳纖維片與0.5L的水,進一步進行解纖與分散10秒,得到分散有已解纖之活性碳纖維的漿液(第1漿液)。將可在距離底部18mm之位置進行分割的內徑63mm、高度400mm的金屬圓筒載置於具備吸引脫水用之多孔板的漏斗上,將第1漿液注入金屬圓筒後,從底部進行吸引脫水而成形。從金屬圓筒將其中包含有濕潤狀態之成形體的底部18mm分割,以沖孔板(punching plate)夾住金屬圓筒的上下剖面,載置1kg的錘,將成形體壓扁至高度18mm,在此狀態下於120℃乾燥4小時後,取出金屬圓筒,得到成形為外徑62mm、高度18mm之圓盤狀的吸附體5.80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參考例2(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100:0)> 使參考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份(0.28g),並使參考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M1)為活性碳纖維(M2)100重量份(5.61g),除此之外,以與參考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的成形吸附體5.80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1(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90:10)> 將參考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5重量份(0.28g)與0.5L的水一起放入混合機,進行解纖與分散30秒,再加入參考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90重量份(5.04g)與0.5L的水,進行解纖與分散10秒,得到第1漿液。
接著,在第1漿液中加入粒狀活性碳(比表面積1660m 2/g,平均粒徑502μm,標準差89μm)10重量份(0.56g),以刮勺攪拌,得到分散有活性碳纖維及粒狀活性碳的第2漿液。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對於第2漿液進行吸引脫水、乾燥,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之圓盤狀的成形吸附體5.85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2(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70:3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份(0.2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為70重量份(3.91g),並且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30重量份(1.68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的成形吸附體5.77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3(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60:4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份(0.2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為60重量份(3.37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40重量份(2.25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的成形吸附體5.80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4(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50:5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0.29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為50重量份(2.8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50重量份(2.88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的成形吸附體5.99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5(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30:7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0.29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為30重量份(1.71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70重量份(4.00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第2漿液。
將可在距離底部18mm之位置進行分割的內徑63mm、高度400mm的金屬圓筒載置於具備吸引脫水用之多孔板的漏斗上,將第2漿液注入金屬圓筒後,從底部進行吸引脫水而成形。從金屬圓筒將其中包含有濕潤狀態之成形體的底部18mm分割,於120℃乾燥4小時後,取出金屬圓筒,得到外徑62mm、高度16mm的成形吸附體5.89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6(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10:9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0.29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為10重量份(0.5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90重量份(5.22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0mm的成形吸附體6.00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7(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60:4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份(0.2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為60重量份(3.37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粒狀活性碳(比表面積1860m 2/g,平均粒徑269μm,標準差65μm)40重量份(2.25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的成形吸附體5.80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片,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8(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90:1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份(0.2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M1)為活性碳纖維(M2)90重量份(5.04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10重量份(0.56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的成形吸附體5.80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9(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60:4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份(0.2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M1)為活性碳纖維(M2)60重量份(3.37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40重量份(2.25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8mm的成形吸附體5.75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實施例10(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10:90)> 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為5重量份(0.28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活性碳纖維片(M1)為活性碳纖維(M2)10重量份(0.57g),使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90重量份(5.03g),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5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10mm的成形吸附體5.80g。相較於活性碳纖維,所得之成形吸附體的形狀不易崩塌。
<比較例1(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0:100)> 將實施例1中使用的纖維狀黏結劑5重量份(0.32g)與0.5L的水一起放入混合機30秒,進行解纖與分散,接著加入實施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100重量份(6.43g)與0.5L的水,以刮勺進行攪拌,得到粒狀活性碳吸附用漿液。以與實施例5相同的方法對於此吸附用漿液進行吸引脫水、乾燥,得到外徑62mm、高度6mm的圓盤狀成形吸附體6.71g。
<比較例2(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0:100)> 使比較例1中使用的粒狀活性碳為粒狀活性碳(比表面積1860m 2/g,平均粒徑269μm,標準差65μm)100重量份(6.30g),除此之外,以與比較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外徑62mm、高度7mm的圓盤狀成形吸附體6.62g。
關於實施例1~10用、參考例1及2用以及比較例1及2用的吸附材料,各針對上述物性項目,藉由上述測量方法求出測量值。此等的結果顯示於表1。又,表2-1、表2-2、表2-3、表3-1、表3-2及表3-3中分別顯示實施例1~10、參考例1及2以及比較例1及2的成形吸附體之特性。另外,表中,「ACF」的用語係活性碳纖維(Activated Carbon Fiber)的縮寫。
[表1]表1 吸附材料的特性
  實施例1~7用 參考例1用 實施例8~10用 參考例2用 實施例1~6、8~10用 比較例1用 實施例7用 比較例2用
吸附材料種類 ACF ACF 粒狀活性碳 粒狀活性碳
ACF前驅物 纖度 dtex 17 56 - -
N 2吸附 BET分析 比表面積 m 2/g 1850 1972 1660 1860
總細孔容積 cm 3/g 0.82 0.94 0.77 0.92
平均細孔直徑 nm 1.78 1.91 1.85 1.98
N 2吸附 GCMC分析 a)超微孔容積 1 cm 3/g 0.15 0.13 0.13 0.15
b)微孔容積 2 cm 3/g 0.66 0.68 0.60 0.65
b)- a) cm 3/g 0.51 0.56 0.47 0.50
a)/ b) % 22.6 18.4 22.3 22.9
片材物性 基重 g/m 2 126.9 - - -
厚度 mm 3.17 - - -
調濕密度(@23℃50%RH) g/cm 3 0.04 - 0.37 0.39
水分(@23℃50%RH) % 4.7 12.1 10.7 7.3
1) 細孔徑在0.7nm以下                 2) 細孔徑在2.0nm以下
[表2-1]表2-1 成形吸附體的特性
  參考例1 參考例2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成形吸附體種類 ACF ACF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摻合比 活性碳纖維 重量份 1 - 100 100 90 70 60 50
粒狀活性碳 重量份 1 - 0 0 10 30 40 50
纖維狀黏結劑 重量份 1 - 5 5 5 5 5 5
N 2吸附 BET分析 比表面積 m 2/g 1820 1880 1832 1760 1760 1710
總細孔容積 cm 3/g 0.82 0.90 0.83 0.80 0.80 0.78
平均細孔直徑 nm 1.78 1.91 0.60 1.81 1.82 1.82
N 2吸附 GCMC分析 a)超微孔容積 2 cm 3/g 0.13 0.12 0.12 0.13 0.13 0.13
b)微孔容積 3 cm 3/g 0.64 0.65 0.58 0.63 0.63 0.63
b)-a) cm 3/g 0.51 0.52 0.45 0.50 0.49 0.50
a)/b) % 20.4 19.1 21.5 20.3 22.2 20.7
1)       乾燥基準  2) 細孔徑0.7nm以下  3) 細孔徑在2.0nm以下
[表2-2]表2-2 成形吸附體的特性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實施例10
成形吸附體種類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ACF 粒狀活性碳
摻合比 活性碳纖維 重量份 1 - 30 10 60 90 60 10
粒狀活性碳 重量份 1 - 70 90 40 10 40 90
纖維狀黏結劑 重量份 1 - 5 5 5 5 5 5
N 2吸附 BET分析 比表面積 m 2/g 1660 1660 1780 1850 1760 1610
總細孔容積 cm 3/g 0.76 0.75 0.81 0.88 0.83 0.75
平均細孔直徑 nm 0.60 1.82 1.82 1.90 1.89 1.86
N 2吸附 GCMC分析 a)超微孔容積 2 cm 3/g 0.15 0.13 0.13 0.12 0.13 0.13
b)微孔容積 3 cm 3/g 0.60 0.58 0.60 0.64 0.62 0.58
b)-a) cm 3/g 0.45 0.45 0.47 0.52 0.49 0.45
a)/b) % 25.1 22.7 21.7 19.4 20.3 22.0
2)       乾燥基準  2) 細孔徑0.7nm以下  3) 細孔徑在2.0nm以下
[表2-3]表2-3 成形吸附體的特性
  比較例1 比較例2
成形吸附體種類 粒狀活性碳 粒狀活性碳
摻合比 活性碳纖維 重量份 1 - 0 0
粒狀活性碳 重量份 1 - 100 100
纖維狀黏結劑 重量份 1 - 5 5
N 2吸附 BET分析 比表面積 m 2/g 1630 1720
總細孔容積 cm 3/g 0.75 0.84
平均細孔直徑 nm 1.84 1.95
N 2吸附 GCMC分析 a)超微孔容積 2 cm 3/g 0.13 0.13
b)微孔容積 3 cm 3/g 0.58 0.58
b)-a) cm 3/g 0.46 0.45
a)/b) % 21.5 23.0
3)       乾燥基準  2) 細孔徑0.7nm以下  3) 細孔徑在2.0nm以下
[表3-1]表3-1 成形吸附體的特性
    參考例1 參考例2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ACF纖維徑 μm 28.3 51.3 28.3 28.3 28.3 28.3
ACF纖維長 平均值 μm 1008 1132 1008 1008 1008 1008
標準差 μm 671 734 671 671 671 671
變動係數 1 - 0.67 0.65 0.67 0.67 0.67 0.67
粒狀活性碳粒徑 平均值 μm - - 502 502 502 502
標準差 μm - 0.6015 89 89 89 89
變動係數 1 - - - 0.18 0.18 0.18 0.18
乾燥重量 g 5.80 5.80 5.85 5.77 5.80 5.99
體積 cm 3 54.3 54.3 54.3 54.3 54.3 54.3
乾燥密度 g/cm 3 0.107 0.107 0.108 0.106 0.107 0.110
0.2%正丁烷吸脫附性能 第1次吸附量 g 0.61 0.59 0.60 0.59 0.62 0.59
有效吸脫附量 2 g 0.47 0.47 0.46 0.44 0.47 0.47
有效吸脫附量率 3 wt% 8.1 8.0 7.9 7.7 8.0 7.8
有效吸脫附率 4 % 77 80 77 75 75 79
0ppm維持時間 5 分鐘 70 72 71 76 68 70
壓力損耗 kPa 0.55 0.26 0.50 0.39 0.33 0.29
1) 標準差/平均值                  2) 第2次吸附量、第2次脫附量的平均 3) (有效吸脫附量/成形吸附體重量)×100(wt%) 4) (有效吸脫附量/第1次吸附量)×100(%) 5) 第2次吸附時的0ppm維持時間
[表3-2]表3-2 成形吸附體的特性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實施例10
ACF纖維徑 μm 28.3 28.3 28.3 51.3 51.3 51.3
ACF纖維長 平均值 μm 1008 1008 1008 1132 1132 1132
標準差 μm 671 671 671 734 734 734
變動係數 1 - 0.67 0.67 0.67 0.65 0.65 0.65
粒狀活性碳粒徑 平均值 μm 502 502 269 502 502 502
標準差 μm 89 89 65 89 89 89
變動係數 1 - 0.18 0.18 0.24 0.18 0.18 0.18
乾燥重量 g 5.89 6.00 5.80 5.80 5.75 5.80
體積 cm 3 48.3 30.2 54.3 54.3 54.3 30.2
乾燥密度 g/cm 3 0.122 0.199 0.107 0.107 0.106 0.192
0.2%正丁烷吸脫附性能 第1次吸附量 g 0.59 0.62 0.60 0.59 0.58 0.58
有效吸脫附量 2 g 0.45 0.42 0.45 0.46 0.43 0.42
有效吸脫附量率 3 wt% 7.6 7.1 7.8 7.9 7.5 7.2
有效吸脫附率 4 % 76 68 75 78 75 72
0ppm維持時間 5 分鐘 60 50 74 71 71 48
壓力損耗 kPa 0.23 0.32 0.35 0.23 0.16 0.15
1) 標準差/平均值                  2) 第2次吸附量、第2次脫附量的平均 3) (有效吸脫附量/成形吸附體重量)×100(wt%) 4) (有效吸脫附量/第1次吸附量)×100(%) 5) 第2次吸附時的0ppm維持時間
[表3-3]表3-3 成形吸附體的特性
    比較例1 比較例2
ACF纖維徑 μm - -
ACF纖維長 平均值 μm - -
標準差 μm - -
變動係數 1 - - -
粒狀活性碳粒徑 平均值 μm 502 269
標準差 μm 89 65
變動係數 1 - 0.18 0.24
乾燥重量 g 6.71 6.62
體積 cm 3 18.1 21.1
乾燥密度 g/cm 3 0.371 0.314
0.2%正丁烷吸脫附性能 第1次吸附量 g 0.74 0.74
有效吸脫附量 2 g 0.43 0.49
有效吸脫附量率 3 wt% 6.4 7.4
有效吸脫附率 4 % 58 66
0ppm維持時間 5 分鐘 25 53
壓力損耗 kPa 0.59 0.80
1) 標準差/平均值                  2) 第2次吸附量、第2次脫附量的平均 3) (有效吸脫附量/成形吸附體重量)×100(wt%) 4) (有效吸脫附量/第1次吸附量)×100(%) 5) 第2次吸附時的0ppm維持時間
如表3-1、表3-2及表3-3所示,包含活性碳纖維與粒狀活性碳的成形吸附體,可得到吸脫附性優良且壓力損失亦低的成形吸附體。
1:積層吸附體 2:圓盤狀的成形吸附體 3:圓筒狀的成形吸附體 10:片狀的成形吸附體 10a:片狀成形吸附體的主面 10b:片狀成形吸附體的側端面 10c:片狀成形吸附體的側端面 F:氣體的流向
圖1係示意性繪示多個片狀成形吸附體重疊而成之積層吸附體的一例與通過該積層吸附體之流體的流向之一例的圖。 圖2係繪示成形為圓盤狀的吸附體之一例的圖。 圖3係繪示成形為圓柱狀的吸附體之一例的圖。
1:積層吸附劑吸附體
10:片狀的成形吸附劑吸附體
10a:片狀成形吸附劑吸附體的主面
10b:片狀成形吸附劑吸附體的側端面
10c:片狀成形吸附劑吸附體的側端面
F:氣體的流向

Claims (12)

  1. 一種成形吸附體,其係碳罐用的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係包含活性碳纖維、粒狀活性碳及纖維狀黏結劑的成形體,在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粒狀活性碳的總量中,前述活性碳纖維與前述粒狀活性碳的重量比例中,前述活性碳纖維為5~95重量份,前述粒狀活性碳為95~5重量份,相對於100重量份的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粒狀活性碳,前述成形吸附體中的前述纖維狀黏結劑之重量比例為0.3~20重量份。
  2. 如請求項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小於前述活性碳纖維及前述纖維狀黏結劑兩種的混合物之成形體的壓力損失,以及前述粒狀活性碳及前述纖維狀黏結劑兩種的混合物之成形體的壓力損失的任一者。
  3. 如請求項2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為0.52kPa以下。
  4. 如請求項2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壓力損失為0.45kPa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粒徑為100~3000μm。
  6. 如請求項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纖維長度為300~10000μm。
  7. 如請求項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為0.010~0.400g/cm3
  8. 如請求項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為2500m2/g以下。
  9. 如請求項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為0.50~1.20cm3/g。
  10. 如請求項1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粒徑為100~3000μm,前述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纖維長度為300~10000μm,前述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為0.010~0.400g/cm3,前述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為2500m2/g以下,以及前述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為0.50~1.20cm3/g。
  11. 如請求項3之成形吸附體,其中,前述粒狀活性碳的平均粒徑為100~3000μm,前述活性碳纖維的平均纖維長度為300~10000μm,前述成形吸附體的乾燥密度為0.010~0.400g/cm3,前述成形吸附體的比表面積為2500m2/g以下,以及前述成形吸附體的總細孔容積為0.50~1.20cm3/g。
  12. 一種碳罐,具備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成形吸附體。
TW111135625A 2021-09-29 2022-09-21 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TWI830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8752 2021-09-29
JP2021-158752 2021-09-29
JP2022-132289 2022-08-23
JP2022132289 2022-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9113A TW202319113A (zh) 2023-05-16
TWI830393B true TWI830393B (zh) 2024-01-21

Family

ID=85780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5625A TWI830393B (zh) 2021-09-29 2022-09-21 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54088A1 (zh)
KR (1) KR20240060737A (zh)
CA (1) CA3232778A1 (zh)
TW (1) TWI830393B (zh)
WO (1) WO2023054088A1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8198A (en) * 2005-09-29 2007-08-01 Showa Denko Kk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of making the same, and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71200B2 (ja) * 1988-12-13 1998-07-02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繊維付着活性炭
JPH05103979A (ja) * 1991-10-17 1993-04-27 Osaka Gas Co Ltd 成形吸着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51067A (ja) * 1994-03-14 1995-10-03 Nippondenso Co Ltd 複合吸着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69421A (ja) * 1994-03-28 1995-10-17 Osaka Gas Co Ltd キャニスタ
JP3516811B2 (ja) 1996-06-24 2004-04-05 クラレ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活性炭繊維成形吸着体
JP5240791B2 (ja) 2007-09-07 2013-07-17 クラレ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吸着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キャニスタ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RU2429067C1 (ru) * 2009-12-25 2011-09-2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ООО "Аквафор" (ООО "Аквафор")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 материал
WO2015099063A1 (ja) * 2013-12-26 2015-07-0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吸着式熱交換器
EP3251816B1 (en) 2015-01-29 2021-01-27 Nissei ASB Machine Co. Ltd. Transport apparatus
JP2019018154A (ja) * 2017-07-18 2019-02-07 フタムラ化学株式会社 浄水用フィルター体及び浄水器
JP6568328B1 (ja) 2018-06-19 2019-08-28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自動車キャニスタ用活性炭素繊維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8198A (en) * 2005-09-29 2007-08-01 Showa Denko Kk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of making the same, and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232778A1 (en) 2023-04-06
JPWO2023054088A1 (zh) 2023-04-06
TW202319113A (zh) 2023-05-16
KR20240060737A (ko) 2024-05-08
WO2023054088A1 (ja)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07525B2 (en) Activated carbon fiber sheet for motor vehicle canister
TWI830393B (zh) 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TWI837595B (zh) 碳罐用成形吸附體
WO2022181571A1 (ja) キャニスタ用成形吸着体
TWI742804B (zh) 汽車碳罐用活性碳纖維板
JP7268261B2 (ja) キャニスタ用成形吸着体
TWI749718B (zh) 碳罐用吸附材
TWI750772B (zh) 汽車碳罐用活性碳纖維板
CN118043546A (zh) 吸附罐用成型吸附体
JP2022156026A (ja) 活性炭素繊維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