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9163B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9163B
TWI799163B TW111107705A TW111107705A TWI799163B TW I799163 B TWI799163 B TW I799163B TW 111107705 A TW111107705 A TW 111107705A TW 111107705 A TW111107705 A TW 111107705A TW I799163 B TWI799163 B TW I7991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side
electronic device
portable electronic
support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4669A (zh
Inventor
林暄喨
秦汶賢
陳政衍
李昱伶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4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4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9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916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機體、第一支撐架、前置 相機及後置相機。機體具有顯示側、相對於顯示側的背側及貫通顯示側與背側的缺口。第一支撐架樞接於機體的背側,且包括第一支撐部、相機部及第一操作部。相機部及第一操作部連接第一支撐部,且並列配置。第一支撐部與第一操作部之間夾一鈍角。相機部旋動地配置於缺口內,且前置相機與後置相機分別配置相機部的相對兩側。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隨著生活及工作型態的改變,現代人對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依賴性日趨加深。常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相較於筆記型電腦而言,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具有更高的機動性,又,相較於智慧型手機而言,平板電腦具有更大的顯示畫面。
為提高使用者操作上的便利性與舒適性,遂有將支撐架整合於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設計被提出,以令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可自手持模式轉換至站立模式。在站立模式下,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可透過支撐架平穩地立於工作平面上。進一步來說,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大多設有前置相機及後置相機,在站立模式下,前置相機的攝像方向朝上,故無法取得工作平面上的物件的影像,相對地,後置鏡頭的攝像方向朝下,故較難取得使用者前方的影像。因此,在進行遠距教學、遠距會議或其他遠距 活動時,不利於使用者向遠端參與者分享其工作平面上的物件的影像,也不利於使用者向遠端參與者分享其前方的影像。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適於協助使用者向遠端參與者分享其工作平面上的物件的影像及其前方的影像。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機體、第一支撐架、前置相機及後置相機。機體具有顯示側、相對於顯示側的背側及貫通顯示側與背側的缺口。第一支撐架樞接於機體的背側,且包括第一支撐部、相機部及第一操作部。相機部及第一操作部連接第一支撐部,且並列配置。第一支撐部與第一操作部之間夾一鈍角。相機部旋動地配置於缺口內,且前置相機與後置相機分別配置相機部的相對兩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支撐部接觸機體的背側,且第一操作部分離於機體的背側。在第二模式下,第一支撐部分離於機體的背側,且第一操作部接觸機體的背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機體還具有凸出於背側的弧形延伸部,且弧形延伸部具有連接背側的連接端與相對於連接端的末端。第一操作部適於在末端與連接端之間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弧形延伸部並列於缺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弧形延伸部與背側構成 活動空間,且第一操作部適於在活動空間內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活動空間具有朝向缺口的開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撐架還包括位於相機部與第一操作部之間的修飾部,且修飾部遮蔽活動空間的開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第一支撐部且遠離第一操作部。另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機體的背側,且遠離弧形延伸部。當第一支撐部接觸機體的背側時,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撐架還包括位於第一操作部與第一支撐部之間的樞接部,且樞接部樞接於機體的背側。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第一操作部。另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機體的背側,且位於弧形延伸部與樞接部之間。當第一操作部接觸機體的背側時,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樞接於第一支撐架的第二支撐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撐架與機體之間的樞轉軸線同軸於第一支撐架與第二支撐架之間的樞轉軸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撐架具有位於第一操作部與第一支撐部的容置槽,且第二支撐架旋動地配置於容 置槽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撐架包括第二支撐部及連接第二支撐部的第二操作部。第二支撐部並列於第一支撐部,且第二操作部並列於第一操作部。在第一模式下,第二支撐部接觸機體的背側,且第二操作部分離於機體的背側。在第三模式下,第二支撐部分離於機體的背側,且第二操作部接觸機體的背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撐部的長度小於第一支撐部的長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撐部與第二操作部之間夾另一鈍角,且第二支撐部與第二操作部之間所夾的鈍角等於第一支撐部與第一操作部之間所夾的鈍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操作部適於在末端與連接端之間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操作部適於在活動空間內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第二支撐部,且遠離第二操作部。另一個定位磁鐵對應容置槽配置於第一支撐部。當第二支撐部收容於容置槽內時,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第二操作部。另一個定位磁 鐵配置於機體的背側。當第二操作部移出容置槽並接觸機體的背側時,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撐架還包括位於第二操作部與第二支撐部之間的樞接部,且樞接部樞接於第一支撐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第二操作部。另一個定位磁鐵配置於機體的背側,且位於弧形延伸部與樞接部之間。當第二操作部接觸機體的背側時,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前置相機及後置相機可隨第一支撐架相對於機體旋轉,以調整前置相機及後置相機的攝像方向。當第一支撐架相對於機體旋轉至最大角度時,機體可透過第一支撐架平穩地立於工作平面上,例如處於站立模式。在站立模式下,前置相機的攝像方向朝下,相對地,後置鏡頭的攝像方向朝上。因此,在進行遠距教學、遠距會議或其他遠距活動時,使用者可向遠端參與者分享其工作平面上的物件的影像及其前方的影像。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機體
111:顯示側
111a:主顯示區
111b:輔助顯示區
112:背側
113:缺口
114:弧形延伸部
114a:連接端
114b:末端
115:活動空間
115a:開口
120:第一支撐架
121:第一支撐部
122:相機部
123:第一操作部
124:修飾部
125:樞接部
126:容置槽
130:前置相機
140:後置相機
150:第一定位磁鐵
151:第二定位磁鐵
152:第三定位磁鐵
153:第四定位磁鐵
154:第五定位磁鐵
155:第六定位磁鐵
156:第七定位磁鐵
157:第八定位磁鐵
160:第二支撐架
161:第二支撐部
162:第二操作部
163:樞接部
170:轉軸
A1、A2:鈍角
I-I、J-J:剖線
圖1A與圖1B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不同視角下的示意圖。
圖1C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A與圖2B分別是圖1A與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一站立模式的示意圖。
圖2C是圖2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狀態的側視示意圖。
圖3A是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
圖3B是圖3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一站立模式的剖面示意圖。
圖4A是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剖線J-J的剖面示意圖。
圖4B是圖4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二站立模式的剖面示意圖。
圖4C與圖4D是分別是圖1A與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二站立模式的示意圖。
圖1A與圖1B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在不同視角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A與圖1B,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可為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其包括機體110、第一支撐架120、前置相機130及後置相機140。第一支撐架120樞接於機體110,且前置相機130及後置相機140分別配置於第一支撐架120的相對兩側,例如前側及後側。
圖1C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A至圖1C,機體110具有顯示側111、相對於顯示側111的背側112及貫通顯示側111與背側112的缺口113,其中第一支撐架120樞接於背側112,且缺口113可以是機體110的轉角的凹口,用以容納第一支撐架120中配置有前置相機130及後置相機140的部位。詳細而言,第一支撐架120包括第一支撐部121、相機部122及第一操作部123,其中相機部122及第一操作部123連接第一支撐部121,且相機部122旋動地配置於缺口113內。
如圖1A與圖1B所示,前置相機130及後置相機140分別配置於相機部122的相對兩側,例如前側及後側。如圖1B所示,機部122及第一操作部123並列配置。
圖2A與圖2B分別是圖1A與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一站立模式的示意圖。請先圖1A與圖1B,可攜式電子裝置100處於第一模式,例如手持模式。接著,請參考圖2A與圖2B,第一支撐架12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至最大角度,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100轉換至第二模式,例如第一站立模式。如圖1A與圖2A所示,當第一支撐架12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時,相機部122在缺口113內旋動,且前置相機130的攝像方向往下降。相對地,如圖1B與圖2B所示,後置相機140的攝像方向往上升。
也就是說,前置相機130及後置相機140可隨第一支撐架12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以調整前置相機130及後置相機140 的攝像方向。另一方面,第一操作部123可供使用者按壓,以使第一支撐架12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並轉換至圖2A及圖2B所示的第二模式,例如第一站立模式。
圖2C是圖2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狀態的側視示意圖。請參考圖2A至圖2C,當第一支撐架12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至最大角度時,機體110可透過第一支撐架120平穩地立於工作平面10上。在第一站立模式下,機體110與第一支撐部121同時抵接於工作平面10,其中前置相機130的攝像方向朝下,且後置鏡頭140的攝像方向朝上。因此,在進行遠距教學、遠距會議或其他遠距活動時,使用者可向遠端參與者分享其工作平面10上的物件的影像及其前方的影像。
圖3A是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剖線I-I的剖面示意圖。圖3B是圖3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一站立模式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B與圖3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撐部121與第一操作部123之間夾鈍角A1,例如140度。另外,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支撐部121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且第一操作部123分離於機體110的背側112。舉例來說,第一操作部123與背側112之間的夾角為銳角,例如40度,故第一支撐架120最大旋轉角度為40度。
請參考圖2A、圖2B及圖3B,當使用者按壓第一操作部123往機體110的背側112移動時,一旦第一操作部123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第一支撐架12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至最大角度 並停止旋轉,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100轉換至第二模式,例如第一站立模式。在第一站立模式下,第一支撐部121分離於機體110的背側112,且第一操作部123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
請參考圖1C、圖3A及圖3B,在本實施例中,機體110還具有凸出於機體110的背側112的弧形延伸部114,其中弧形延伸部114具有連接背側112的連接端114a與相對於連接端114a的末端114b,且第一操作部123用以在末端114b與連接端114a之間來回移動。進一步來說,弧形延伸部114與機體110的背側112構成活動空間115,且第一操作部123用以在活動空間115內來回移動。弧形延伸部114可用以修飾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外觀,以維持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外觀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當使用者將處於手持模式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置放於工作平面上時,透過弧形延伸部114的支撐,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相對於工作平面保持傾斜,以利於使用者操作及觀看。
舉例來說,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操作部123對位於末端114b,在自第一模式轉換至第一站立模式的過程中,第一操作部123自末端114b移動至連接端114a,並在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後對位於連接端114a。
請參考圖1B、圖1C及圖3A,活動空間115具有朝向缺口113的開口115a,且第一支撐架120還包括位於相機部122與第一操作部123之間的修飾部124。在第一模式下,修飾部124遮蔽活動空間115的開口115a,進一步來說,第一操作部123與 修飾部124共同遮蔽活動空間115,以維持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外觀的完整性。
請參考圖3A及圖3B,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第一定位磁鐵150、第二定位磁鐵151、第三定位磁鐵152及第四定位磁鐵153,其中第一定位磁鐵150與第三定位磁鐵152配置於第一支撐架120,且第二定位磁鐵151與第四定位磁鐵153配置於機體110的背側112。進一步來說,第一定位磁鐵150配置於第一支撐部121且遠離第一操作部123,例如配置於第一支撐部121的底端。另外,第二定位磁鐵151對應第一定位磁鐵150配置,且遠離弧形延伸部114,例如配置於機體110的底端。當第一支撐部121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時,第一支撐部121可透過第一定位磁鐵150與第二定位磁鐵151之間所產生的磁吸力吸附於機體110的背側112。
第三定位磁鐵152配置於第一操作部123,且第四定位磁鐵153對應第三定位磁鐵152配置,例如配置於機體110的頂端。進一步來說,第一支撐架120還包括位於第一操作部123與第一支撐部121之間的樞接部125,且樞接部125樞接於機體110的背側112。第三定位磁鐵152與第四定位磁鐵153位於弧形延伸部114與樞接部125之間,當第一操作部123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時,第一操作部123可透過第三定位磁鐵152與第四定位磁鐵153之間所產生的磁吸力吸附於機體110的背側112。
圖4A是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沿剖線J-J的剖面示意 圖。圖4B是圖4A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二站立模式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B、圖1C、圖4A及圖4B,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樞接於第一支撐架120的第二支撐架160,且第二支撐架160的長度小於第一支撐架120的長度。詳細而言,第一支撐架120具有位於第一操作部123與第一支撐部121的容置槽126,或者是說,容置槽126自第一操作部123延伸至第一支撐部121,且第二支撐架160旋動地配置於容置槽126內。
如圖1B與圖1C所示,第一支撐架120與機體110之間的樞轉軸線同軸於第一支撐架120與第二支撐架160之間的樞轉軸線,故有助於提高機構整合度。具體而言,第一支撐架120與第二支撐架160共用轉軸170,其中第一支撐架120透過轉軸170樞接於機體110,且第二支撐架160透過轉軸170樞接於第一支撐架120。
請參考圖1C、圖4A及圖4B,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支撐架160包括第二支撐部161及連接第二支撐部161的第二操作部162,其中第二支撐部161並列於第一支撐部121,且第二操作部162並列於第一操作部123。第二支撐部161的長度小於第一支撐部121的長度,且第二操作部162的長度等於第一操作部123的長度。
進一步來說,第二支撐部161與第二操作部162之間夾鈍角A2,例如140度。也就是說,第二支撐部161與第二操作部162之間所夾的鈍角A2等於第一支撐部121與第一操作部123之 間所夾的鈍角A1。因此。當第二支撐架160收容於第一支撐架120的容置槽126內時,第二支撐部161的外表表面可與第一支撐部121的外表面齊平,且第二操作部162的外表表面可與第一操作部123的外表面齊平,以維持外觀的完整性。
圖4C與圖4D是分別是圖1A與圖1B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第二站立模式的示意圖。請參考圖3A及圖4A,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支撐部121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且第一操作部123分離於機體110的背側112。同時,第二支撐部161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且第二操作部162分離於機體110的背側112。舉例來說,第二操作部162與背側112之間的夾角為銳角,例如40度,故第二支撐架160最大旋轉角度為40度。
如圖4B至圖4D所示,當使用者按壓第二操作部162往機體110的背側112移動時,一旦第二操作部162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第二支撐架16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至最大角度並停止旋轉,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100轉換至第三模式,例如第二站立模式。在第二站立模式下,第二支撐部161分離於機體110的背側112,且第二操作部162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如圖4C與圖4D所示,在第二站立模式下,機體110與第二支撐部161可同時抵接於工作平面,其中前置相機130的攝像方向朝上,且後置鏡頭140的攝像方向朝下。
舉例來說,在圖4C與圖4D所示的第二站立模式下,機體110的長邊與第二支撐部161可同時抵接於工作平面。相對地, 在圖2A與圖2B所示的第一站立模式下,機體110的短邊與第一支撐部121可同時抵接於工作平面。
請參考圖1C、圖4A及圖4B,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操作部162用以在弧形延伸部114的末端114b與連接端114a之間來回移動,或者是說,第二操作部162用以在活動空間115內來回移動。舉例來說,在第一模式下,第二操作部162對位於末端114b,在自第一模式轉換至第二站立模式的過程中,第二操作部162自末端114b移動至連接端114a,並在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後對位於連接端114a。
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第五定位磁鐵154、第六定位磁鐵155、第七定位磁鐵156及第八定位磁鐵157,其中第五定位磁鐵154與第七定位磁鐵156配置於第二支撐架160,且第六定位磁鐵155與第八定位磁鐵157分別配置於第一支撐部121與機體110的背側112。進一步來說,第五定位磁鐵154配置於第二支撐部161且遠離第二操作部162,例如配置於第二支撐部161的底端。另外,第六定位磁鐵155對應第五定位磁鐵154與容置槽126配置於第一支撐部121,且遠離弧形延伸部114,例如配置靠近容置槽126在第一支撐部121中的底端。當第二支撐部161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時,第二支撐部161收容於容置槽126內,且第二支撐部161可透過第五定位磁鐵154與第六定位磁鐵155之間所產生的磁吸力吸附於機體110的背側112。
第七定位磁鐵156配置於第二操作部162,且第八定位磁 鐵157對應第七定位磁鐵156配置,例如配置於機體110的頂端。進一步來說,第二支撐架160還包括位於第二操作部162與第二支撐部161之間的樞接部163,且樞接部163樞接於第一支撐架120的樞接部125。第七定位磁鐵156與第八定位磁鐵157位於弧形延伸部114與樞接部163之間,當第二操作部162移出容置槽126並接觸機體110的背側112時,第二操作部162可透過第七定位磁鐵156與第八定位磁鐵157之間所產生的磁吸力吸附於機體110的背側112。
請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機體110的顯示側111的顯示區可劃分為主顯示區111a與輔助顯示區111b,且輔助顯示區111b並列於缺口113。在其他實施例中,機體110的顯示區可僅有主顯示區111a。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前置相機及後置相機可隨第一支撐架相對於機體旋轉,以調整前置相機及後置相機的攝像方向。當第一支撐架相對於機體旋轉至最大角度時,機體可透過第一支撐架平穩地立於工作平面上,例如第一站立模式。在第一站立模式下,前置相機的攝像方向朝下,相對地,後置鏡頭的攝像方向朝上。因此,在進行遠距教學、遠距會議或其他遠距活動時,使用者可向遠端參與者分享其工作平面上的物件的影像及其前方的影像。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二支撐架,且第二支撐架可相對於第一支撐架旋轉。當第二支撐架相對 於第一支撐架旋轉至最大角度時,機體可透過第二支撐架平穩地立於工作平面上,例如第二站立模式。也就是說,使用者可靈活地視個人需求展開第一支撐架或第二支撐架,以使可攜式電子裝置轉換至所需的站立模式,例如第一站立模式或第二支撐架。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機體
111:顯示側
111a:主顯示區
111b:輔助顯示區
113:缺口
114:弧形延伸部
120:第一支撐架
121:第一支撐部
122:相機部
130:前置相機

Claims (22)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機體,具有顯示側、相對於該顯示側的背側及貫通該顯示側與該背側的缺口; 第一支撐架,樞接於該機體的該背側,且包括第一支撐部、相機部及第一操作部,其中該相機部及該第一操作部連接該第一支撐部,且該相機部及該第一操作部並列配置,該第一支撐部與該第一操作部之間夾一鈍角; 前置相機;以及 後置相機,其中該相機部旋動地配置於該缺口內,且該前置相機與該後置相機分別配置該相機部的相對兩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第一模式下,該第一支撐部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且該第一操作部分離於機體的該背側,在第二模式下,該第一支撐部分離於該機體的該背側,且該第一操作部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機體還具有凸出於該背側的弧形延伸部,且該弧形延伸部具有連接該背側的連接端與相對於該連接端的末端,該第一操作部適於在該末端與該連接端之間移動。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弧形延伸部並列於該缺口。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機體還具有凸出於該背側的弧形延伸部,且該弧形延伸部與該背側構成活動空間,該第一操作部適於在該活動空間內移動。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活動空間具有朝向該缺口的開口。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架還包括位於該相機部與該第一操作部之間的修飾部,且該修飾部遮蔽該活動空間的該開口。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第一支撐部且遠離該第一操作部,另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機體的該背側且遠離該弧形延伸部,當該第一支撐部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時,該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架還包括位於該第一操作部與該第一支撐部之間的樞接部,且該樞接部樞接於該機體的該背側,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第一操作部,另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機體的該背側且位於該弧形延伸部與該樞接部之間,當該第一操作部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時,該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 第二支撐架,樞接於該第一支撐架。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架與該機體之間的樞轉軸線同軸於該第一支撐架與該第二支撐架之間的樞轉軸線。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架具有位於該第一操作部與該第一支撐部的容置槽,且該第二支撐架旋動地配置於該容置槽內。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撐架包括第二支撐部及連接該第二支撐部的第二操作部,該第二支撐部並列於該第一支撐部,且該第二操作部並列於該第一操作部, 在第一模式下,該第二支撐部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且該第二操作部分離於該機體的該背側, 在第三模式下,該第二支撐部分離於該機體的該背側,且該第二操作部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撐部的長度小於該第一支撐部的長度。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撐部與該第二操作部之間夾另一鈍角,且該第二支撐部與該第二操作部之間所夾的鈍角等於該第一支撐部與該第一操作部之間所夾的鈍角。
  16.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機體還具有凸出於該背側的弧形延伸部,且該弧形延伸部具有連接該背側的連接端與相對於該連接端的末端,該第二操作部適於在該末端與該連接端之間移動。
  17.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機體還具有凸出於該背側的弧形延伸部,且該弧形延伸部與該背側構成活動空間,該第二操作部適於在該活動空間內移動。
  18.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架具有位於該第一操作部與該第一支撐部的容置槽,且該第二支撐架旋動地配置於該容置槽內。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 二個定位磁鐵,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第二支撐部且遠離該第二操作部,另一該定位磁鐵對應該容置槽配置於該第一支撐部,當該第二支撐部收容於該容置槽內時,該二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20.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支撐架具有位於該第一操作部與該第一支撐部的容置槽,且該第二支撐架旋動地配置於該容置槽內,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第二操作部,另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機體的該背側,當該第二操作部移出該容置槽並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時,該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21.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撐架還包括位於該第二操作部與該第二支撐部之間的樞接部,且該樞接部樞接於該第一支撐架。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二個定位磁鐵,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第二操作部,另一該定位磁鐵配置於該機體的該背側且位於該弧形延伸部與該樞接部之間,當該第二操作部接觸該機體的該背側時,該二個定位磁鐵吸附於彼此。
TW111107705A 2021-05-06 2022-03-03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99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84804P 2021-05-06 2021-05-06
US63/184,804 2021-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4669A TW202244669A (zh) 2022-11-16
TWI799163B true TWI799163B (zh) 2023-04-11

Family

ID=85793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705A TWI799163B (zh) 2021-05-06 2022-03-03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916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8903U (en) * 2003-05-05 2004-05-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camera
CN105049691A (zh) * 2015-07-03 2015-11-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及终端
CN107995406A (zh) * 2015-07-03 2018-05-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及终端
CN108024046A (zh) * 2015-07-03 2018-05-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及终端
US20190250677A1 (en) * 2016-03-20 2019-08-15 Case Cam LLC Phone Case With Camera
CN111787134A (zh) * 2019-04-03 2020-10-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88903U (en) * 2003-05-05 2004-05-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camera
CN105049691A (zh) * 2015-07-03 2015-11-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及终端
CN107995406A (zh) * 2015-07-03 2018-05-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及终端
CN108024046A (zh) * 2015-07-03 2018-05-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及终端
US20190250677A1 (en) * 2016-03-20 2019-08-15 Case Cam LLC Phone Case With Camera
CN111787134A (zh) * 2019-04-03 2020-10-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4669A (zh)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12122B2 (en) Rotatable display fixing module
CN101051847B (zh) 便携式终端及其滑动支架
US7978263B2 (en) Mobile phone configuration
KR100678189B1 (ko) 삼각 거치가 가능한 와이드 타입 휴대 통신 장치
KR100663573B1 (ko) 3축 회전 폴더 타입 휴대 장치
US20150002398A1 (en) Portable computer-communicator device with rollable display
US10432764B2 (en) Mobile terminal
US7672119B2 (en) Folding user interface
JP2004310659A (ja) 情報処理装置
JP2005286430A (ja) 携帯機器
KR100713433B1 (ko) 자기 거치 타입 휴대 단말기
US20070287307A1 (en) Portable terminal and sliding/swing-type cradling apparatus thereof
WO2006073509A1 (en) Flipper phone configuration
TWI547787B (zh) 擴充座
JP2005198062A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電話装置
US20080311958A1 (en) Twist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for
TWI79916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EP283557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stand base used therein
KR101744788B1 (ko) 휴대전자기기용 힌지장치
CN110062069B (zh) 一种可变形的终端显示装置
KR100663484B1 (ko) 자기 거치 기능을 가지는 휴대 단말기
KR100575935B1 (ko) 이축 회전방식 휴대용 단말기
JP3133828U (ja) コンピュータ周辺機器
TWM620460U (zh) 持握模組及其持握構造
TW202301853A (zh) 持握模組及其持握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