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5519B -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5519B
TWI785519B TW110107813A TW110107813A TWI785519B TW I785519 B TWI785519 B TW I785519B TW 110107813 A TW110107813 A TW 110107813A TW 110107813 A TW110107813 A TW 110107813A TW I785519 B TWI785519 B TW I7855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microwave generator
substrate
ultraviolet ligh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7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6905A (zh
Inventor
楊勝鈞
鄭智龍
黃柏智
林藝民
陳冠廷
王仁珏
莊智堯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078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551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36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6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55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5519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微波產生器包含核心組件、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以及散熱件。核心組件包含第一電極元件與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的第二電極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第二磁性元件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並與第一磁性元件分開。第二電極元件位於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之間。散熱件包含至少一散熱鰭片,散熱鰭片朝向第二磁性元件延伸。一種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亦在此揭露。

Description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對更高儲存容量、更快處理系統、更高效能和更低成本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滿足該些需求,半導體行業繼續按比例縮小半導體元件的尺寸。此種按比例縮小增加了半導體製造製程的複雜性和對半導體製造系統進行污染控制的需求。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一種微波產生器包含核心組件、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以及散熱件。核心組件包含第一電極元件與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的第二電極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第二磁性元件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並與第一磁性元件分開。第二電極元件位於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之間。散熱件包含至少一散熱鰭片,散熱鰭片朝向第二磁性元件延伸。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一種紫外光源包含紫外光燈管、風扇、至少一微波產生器與反射器。風扇設置於紫外光燈管上方,微波產生器設置於紫外光燈管與風扇之間,其中微波產生器包含至少一散熱鰭片,散熱鰭片朝向紫外光燈管延伸。反射器設置於微波產生器與紫外光燈管之間。
根據本揭露之又一些實施例,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將氧氣暴露於由紫外光源所產生之紫外光輻射,以在處理區域中形成臭氧,接著將基板暴露在臭氧中,以在基板的表面形成氧化物層,提供氣流通過紫外光源之散熱件,以進行熱交換,其中散熱件包含至少一空氣流道,空氣流道的一端面對基板,而後執行蝕刻步驟,以移除基板表面之氧化物層。
以下揭露內容提供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以便實施所提供標的之不同特徵。下文描述部件及佈置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當然,此等僅為實例且並不意欲為限制性。例如,以下描述中在第二特徵上方或第二特徵上形成第一特徵可包括以直接接觸形成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形成額外特徵以使得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可不處於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可在各個實例中重複元件符號及/或字母。此重複係出於簡便性及清晰的目的且本身並不指示所論述的各個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另外,為了便於描述,本文可使用空間相對性術語(諸如「之下」、「下方」、「下部」、「上方」、「上部」及類似者)來描述諸圖中所示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多個元件)或特徵(或多個特徵)的關係。除了諸圖所描繪的定向外,空間相對性術語意欲包含使用或操作中元件的不同定向。裝置/元件可經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由此可類似解讀本文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描述詞。
在積體電路的製程中,需將介電材料、半導體材料及導電材料之層形成於諸如半導體基板上。接著處理此些層以形成諸如電互連、介電層、閘極及電極之特徵結構。 在隨後製程中,可用紫外線輻射處理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上之層或特徵結構。紫外線輻射可用於快速熱處理(rapid thermal process;RTP) 中以快速地加熱形成於基板上之層。紫外線輻射亦可用以促進聚合物之固化或縮合聚合反應或是產生應力薄膜層。紫外線輻射也常用於活化氣體以清潔腔室。
參照第1圖,其為本揭露之基板處理腔室之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基板處理腔室100舉例而言可以是一種清潔腔室。基板處理腔室100可為使用電漿的處理腔室,其能夠在腔室內的處理區域101中清潔基板102。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處理腔室100包括密封地圍繞處理區域101之腔室基座110、腔室壁112及腔室蓋114。基板處理腔室100更包含在處理區域101中形成真空之部件,藉此可在其中執行電漿處理。處理區域101可利用真空幫浦120而抽氣至期望壓力,而真空幫浦120係穿過腔室基座110及/或腔室壁112而連接至處理區域101。
在一些實施例中,腔室壁112及腔室基座110可包含金屬材料,例如鋁或其他適合金屬。在一些實施例中,腔室壁112及腔室蓋114為可以溫控的,例如可使用熱交換裝置來加熱及冷卻各個腔室部件。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設置在腔室壁112外的加熱器,如燈組來,加熱腔室壁112及腔室蓋114。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將冷卻氣體循環於腔室壁112外側,藉以冷卻腔室壁112及腔室蓋114。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嵌設在腔室壁112及腔室蓋114中的加熱及/或冷卻導管可連接至流體加熱器/冷卻器裝置以控制處理區域101之溫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理區域101之周圍更進一步圍繞有一或多個屏蔽116,而該些屏蔽116係用於保護腔室壁112及/或腔室蓋114免受所產生之電漿以及在腔室中進行之處理的傷害。
基板處理腔室100更包括射頻源組件130。在一些實施例中,射頻源組件130為感應型(inductive)射頻源,其通常包含射頻產生器132、射頻匹配電路134以及線圈136,而射頻匹配電路134係連接於線圈136以及射頻產生器132之間。線圈136設置於鄰近腔室蓋114。在一些實施例中,射頻產生器132可以提供射頻能量脈衝至線圈136,以產生具有較低能量層級及/或電漿密度之電漿。腔室蓋114通常為介電部件(例如:石英或陶瓷物質),以允許來自射頻產生器132在處理區域101中形成電漿。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處理腔室100更包含氣體輸送系統140,氣體輸送系統140用以將一或多種處理氣體輸送至處理區域101內,其中處理區域101係由腔室基座110、腔室壁112及腔室蓋114所定義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體輸送系統140配置以產生含有含有氧化劑之氧氣體(如氧氣或是臭氧(O 3)。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體輸送系統140用於輸送反應性氣體,例如含矽氣體、含氫氣體、含鍺氣體、含氯氣體、含氧氣體、含氟氣體、含硼氣體及/或含磷氣體等。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體輸送系統140用於輸送惰性氣體,例如氬氣、氦氣、氪氣及/或氮氣。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體輸送系統140包含有多個氣體管道,這些氣體管道用以分別輸送上述的含有氧化劑的氣體、反應性氣體,或是惰性氣體。
處理區域101中的壓力之調整可以藉由調整由氣體輸送系統140進行輸送之氣體的流速以及真空幫浦120的抽氣速率。真空幫浦120更連接至節流閥122,以透過節流閥122調整真空幫浦120的抽氣速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運作真空幫浦120可將基板處理腔室100內之處理區域101的壓力調節至預定壓力,如真空狀態,以進行基板的處理步驟。在其他的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運作真空幫浦120可將基板處理腔室100內的氣體排空,並連帶排出基板處理腔室100中於先前處理步驟所產生的汙染微粒,達到潔淨(purge)基板處理腔室100之目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處理腔室100更包含基板支撐組件150包括基板支撐件152,基板支撐件152舉例而言可以為用於在處理過程中主動承托基板之靜電吸盤。基板支撐組件150更包含溫度控制器154,溫度控制器154連接至基板支撐件152,以利用溫度控制器154來加熱及/或冷卻基板支撐件152。溫度控制器154中包含有熱交換裝置,以加熱及/或冷卻基板支撐件152至預定溫度。熱交換裝置例如為嵌設之電阻加熱元件或耦接至熱交換器之流體冷卻通道。
在處理過程中,基板支撐件152可以選擇性地連接至另一射頻產生器156,藉此,射頻偏壓可以進一步施加至設置在基板支撐件152 之一部分中的導電元件,以將處理區域101中所形成的電漿吸引至基板102的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射頻產生器156係適以在基板清潔處理的一或多個部分過程中於基板上產生陰極或陽極偏壓,藉以調整基板上所保有的電荷,及/或控制基板表面之離子及電漿轟擊量。
在其他的一些實施例中,基板支撐件152為接地,或是為直流(DC)偏壓。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基板支撐件152以及基板102在電漿處理過程中為電性浮置,以使得基板102之離子轟擊傷害降到最低。
將來自射頻產生器132的射頻能量輸送至處理區域101會導致處理區域101中的氣體原子產生離子化。在清潔處理過程中,當基板102暴露於處理區域101中所產生的電漿,基板102表面的污染會被擊出,或是自表面而去吸附(desorb),此乃因為由電漿中之離子化原子所傳輸之能量撞擊基板102表面所致。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透過基板支撐件152而施加至基板102的偏壓,電漿中的離子化氣體原子可以吸附至基板102的表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射頻產生器132而傳送至線圈136之射頻功率係經脈衝以形成低能量電漿,使得形成在基板處理腔室100中之電漿電位(plasma potential)對於基板102表面所造成之傷害降至最低。將對於基板102表面所造成之任何傷害利用清潔處理而最小化或消除之需求,對於單晶基板來說是關鍵的,單晶基板係製備而用於在其上形成磊晶層。對於基板表面之傷害需要被最小化,將有助於減少在所形成之磊晶層中的缺陷數量及應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處理腔室100進一步設置有紫外光源200,以在基板處理過程中,將能量傳送至基板102的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紫外光源200設置在腔室蓋114上,以將紫外光傳送通過形成在腔室蓋114的通口而照射至基板102上。
接著請同時參照第1圖與第2圖,其中第2圖為本揭露之一種清潔半導體基板之方法之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其中此方法M可以在如第1圖所示之基板處理腔室100中執行。在步驟S10中包含將待清潔之基板102放置在基板處理腔室100中。由於基板處理腔室100為保持在真空狀態下,在基板102表面上存在之污染及微粒物質(例如,氧、碳、氟、矽及氯)可以被去吸附或是被移開,並利用形成在基板處理腔室100之內表面上之塗層而集除。
接著,執行一或多個氧化處理步驟S12及蝕刻處理步驟S14來清潔基板102。氧化處理步驟S12係用於消耗掉基板102表面上之已污染或已傷害的矽。所形成之氧化層接著藉由蝕刻處理步驟S14被移除,以暴露出新鮮且乾淨之矽表面。
在氧化處理步驟S12,氧化劑係傳送至基板處理腔室100,以在待清潔之基板102的頂部層上產生氧化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氧化劑包括臭氧(O 3),其使得矽的氧化在相對低的溫度下進行。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氧暴露於電漿與紫外光輻射之組合,而在處理區域101中產生臭氧。舉例而言,可透過設置在腔室蓋114上之紫外光源200在處理過程中,將能量傳送至處理區域101中,讓輸入的氧暴露於電漿與紫外光輻射,而在處理區域101中產生作為氧化劑的臭氧。臭氧再與基板102之頂表面發生氧化反應,以在待清潔之基板102的頂表面上產生氧化物層。
接著執行蝕刻處理步驟S14,以移除在氧化處理步驟S12所形成之氧化物。蝕刻處理步驟S14可以為物理性蝕刻、化學性蝕刻或物理性及化學性蝕刻技術之組合。以化學性蝕刻為例,蝕刻氣體會傳送進入基板處理腔室100,而基板處理腔室100中的電漿為經點燃以產生會與基板102上之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之反應性物種。反應後的揮發性副產物可以進一步被移除。化學性蝕刻中所使用的蝕刻氣體包括氯、氟或是其他適於在蝕刻處理步驟S14中將形成在基板表面之氧化物移除的其他化合物。
而在物理性蝕刻中,蝕刻處理步驟S14係藉由產生用於提供激發物種之電漿而執行,該激發物種係用於轟擊基板102表面,以將待移除物質物理性地自基板102表面的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過提供基板支撐件152一偏壓,以加速在電漿中形成的離子朝向基板102表面移動。轟擊離子係藉由濺鍍蝕刻作用而物理性地移除在基板102表面上的物質。一般而言,基板102表面之低能量物理性轟擊可以減少對於基板102表面之矽晶格的傷害。低功率偏壓可用於移除氧化層,並且將對於基板102表面之傷害最小化。
方法M接著執行潔淨步驟S16,包含使用一清潔氣體潔淨處理區域101。潔淨步驟S16可用以移除在步驟S14中使用化學性蝕刻的反應後的揮發性副產物,例如藉由連接至基板處理腔室100之真空幫浦120移除清潔氣體與揮發性副產物。潔淨步驟S16亦可用以移除在步驟S14中使用物理性蝕刻時,基板102表面之氧化物層經轟擊後所形成的微粒。
方法M接著執行沉積處理步驟S18,例如在基板102上形成磊晶層。基板102在經過前述一或多個氧化處理步驟S12及蝕刻處理步驟S14後,可在基板102上形成無傷害且乾淨的表面,如此一來,可在接續之沉積處理步驟S18中形成高品質的磊晶層。
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紫外光輻射除了用以產生臭氧之外,亦常用以處理氧化矽、碳化矽或摻碳氧化矽薄膜。舉例而言,在半導體裝置製造中,化學氣相沈積方法常常用以沈積如氧化矽(SiOx)、碳化矽(SiC)及矽-氧-碳(SiOCx)薄膜之材料用作介電層。在一些製程中,在使用包括至少一個Si-C鍵之有機矽烷源時,矽-氧-碳薄膜之沈積中有水形成。此水可在實體上吸收到薄膜中及/或作為Si-OH化學鍵合併至經沈積之薄膜中,此兩種情況皆為不宜。紫外光輻射可用以固化及密化經沈積之薄膜,同時減少個別晶圓之總體熱預算且加速製造過程。一般而言,增加紫外線輻射之強度可對應地提供較好或較快的製程。微波產生之紫外線電漿光源能有效地產生紫外光輻射且具有良好的輸出功率。
接著請同時參照第3圖與第4圖,其中第3圖為本揭露中應用於基板處理腔室中的紫外光源一些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第4圖為沿第3圖中之線段4-4的剖面圖。紫外光源200包含有微波產生器300、紫外光燈管220、反射器230、底板240、風扇250、熱交換器260、以及外殼270。外殼270組裝於底板240上,以定義反應室210於其中。微波產生器300、紫外光燈管220以及反射器230則是配置在由外殼270與底板240所定義的反應室210中。風扇250則是與外殼270連通,以提供冷卻氣體至反應室進行散熱,而熱交換器260則是連接風扇250,以加強反應室210的散熱效率。
於一些實施例中,紫外光源200用以產生紫外線輻射。紫外光燈管220可為汞微波弧光燈、脈衝氙氣閃光燈或紫外光發光二極體陣列等。在一些實施例中,紫外光燈管220包含填充一或多種氣體(諸如氙(Xe)或汞(Hg))的密封電漿燈泡,其中之氣體受微波產生器300之激發而產生紫外線輻射。為說明之目的,將紫外光燈管220繪示為狹長圓柱形燈泡;然而,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易瞭解,亦可使用具有其他形狀之紫外光燈管,諸如球形燈或燈之陣列。在其他實施例中,紫外光燈管220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間隔開的狹長燈泡。本揭露內容不以此為限。
底板240使紫外光燈管220與下方的基板處理腔室100的處理區域101(見第1圖)隔離且使紫外光產生區與下方的處理區域101分隔。底板240亦用以避免在製程中來自於基板102之微粒污染,且藉此分隔空間允許使用冷卻氣體冷卻紫外光燈管220及/或微波產生器300。
在一些實施例中,底板240由對紫外線波長具有高穿透率的材料製成,例如透明之石英材料。或者,在其他實施例中,底板240可使用其他材料以產生具有不同波長(諸如低於220nm之波長)的紫外線輻射。底板240亦可塗佈抗反射塗層以最小化紫外線輻射進入反射器230中之背反射。舉例而言,底板240可塗佈氟化鎂、矽、氟及其他塗層。
反射器230置於紫外光燈管220及微波產生器300之間,以反射回產生於紫外光燈管220上方之微波。反射器230可用於將微波反射回至紫外光燈管220所在的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器230包含微篩孔網屏,微篩孔網屏之開口的尺寸使得微波被反射器230彈回。於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器230面對紫外光燈管220的表面可塗有反射塗層,以將紫外光燈管220所產生的紫外線輻射向底板240的方向反射。
於一些實施例中,外殼270與底板240所定義出的反應室210可被反射器230進一步分隔為上下兩個子空間212、214。紫外光燈管220設置於鄰接於底板240的子空間214中,微波產生器300設置於反射器230上方的子空間212中。微波主要在子空間212中產生,紫外線輻射主要在子空間214中被激發。
在一些實施例中,圍繞子空間214的反射器230可設置有多個散熱孔236,並在其內表面上設置有反射塗層,以加強紫外光源200的散熱效率以及出光能力。紫外光源200可進一步含有設置在子空間212中的變壓器280以及啟動燈泡290(start bulb),變壓器280連接於微波產生器300,而啟動燈泡290用以誘發微波與紫外光燈管220發生反應。
於一些實施例中,每個紫外光源200中設置有至少兩個微波產生器300。此兩個微波產生器300所產生的微波的射頻不同。舉例而言,一個可以產生較高頻的微波,而另一個可以產生較低頻的微波,以共同激發紫外光燈管220。
接著請參照第5圖,其為本揭露之微波產生器300一些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微波產生器300包含有外支架310、核心組件(core assembly)320、散熱鰭片組330、射頻天線組件340,以及多個磁性元件350。外支架310用以固定核心組件320、散熱鰭片組330、射頻天線組件340,以及磁性元件350。核心組件320包含有共軸設置的陰極元件322與陽極元件324,陽極元件324套接在陰極元件322上,磁性元件350套接在陰極元件322且分別位在陽極元件324的兩端。於一些實施例中,磁性元件350的數量為二,兩個磁性元件350為分離地,而陽極元件324設置在兩磁性元件350之間。散熱鰭片組330中的每一個散熱鰭片則是由其中一個磁性元件350朝向另一個磁性元件350延伸。
散熱鰭片組330圍繞核心組件320配置,如圍繞著陽極元件324設置。射頻天線組件340連接於核心組件320的一端,且射頻天線組件340部分外露於外支架310。射頻天線組件340可包含有殼罩(radome)以及設置於殼罩內的至少一射頻天線。
核心組件320具有一縱軸方向D1,射頻天線組件340沿著所述縱軸方向D1向外支架310外部延伸。於一些實施例中,風扇,如第3圖中所示的風扇250,為沿著所述縱軸方向D1設置在微波產生器300的一側,以提供冷卻氣體予微波產生器300,藉以帶走微波產生器300運作時,因核心組件320連接於高壓電而產生的大量熱量。而在所述縱軸方向D1上,散熱鰭片組330至少有部分未被外支架310覆蓋,即散熱鰭片組330在所述縱軸方向D1上至少部分外露於外支架310,以接收風扇提供的冷卻氣體。
散熱鰭片組330平行於核心組件320的所述縱軸方向D1設置。換言之,在散熱鰭片組330的散熱鰭片之間可以形成多個封閉或是半封閉的空氣流道,此些空氣流道的軸向亦平行於核心組件320的所述縱軸方向D1,如此一來,同樣沿著核心組件320的所述縱軸方向D1設置的風扇250所提供的冷卻氣體的流向便會與散熱鰭片組330的空氣流道的軸向平行,而整個散熱鰭片組330的表面積皆可以與風扇250所提供的冷卻氣體進行熱交換,有效提升微波產生器300的散熱能力,避免核心組件320因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運作而氧化而壽命縮短的問題。
接著請參照第6圖至第10圖,其分別繪示應用於本揭露之微波產生器中的散熱鰭片組的不同實施例的立體視圖。如第6圖所示,散熱鰭片組330具有花瓣造型的設計,其包含內環332以及多個彎折的散熱鰭片334連接於內環332上。散熱鰭片組330藉由內環332套接於核心組件320(見第5圖)上,內環332可直接與核心組件320接觸而進行熱交換。此些彎折的散熱鰭片334以U形的方式彎折,散熱鰭片334的高度h在約22公分至約30公分之間,散熱鰭片334的寬度w在約16公分至約20公分之間,而散熱鰭片334的U形彎折處的曲率半徑r在約3公分至約5公分之間,每個散熱鰭片組330中之U形彎折的散熱鰭片334的數量為約15紮至約25紮。散熱鰭片組334的材料較佳為具有高導熱性與便於沖壓成型的材料,如含銅或鋁等金屬材料,以快速地帶走核心組件320運作時產生的大量熱量。
於散熱鰭片組330中,每一個U形彎折的散熱鰭片334與內環332之間定義出封閉的空氣流道CH,此處的封閉的空氣流道CH是指散熱鰭片334與內環332連接之後的側壁為連續的封閉形狀。風扇所提供的冷卻氣體可以由封閉的空氣流道CH的一端(如上端)進入,與散熱鰭片334進行熱交換之後,由封閉的空氣流道CH的另一端(如下端)離開。在此熱交換的過程中,整個散熱鰭片334的側表面皆可以與冷卻氣體接觸,有效率地利用散熱鰭片334的表面積。
更進一步地說。配合第1圖與第4-6圖,散熱鰭片組330中的散熱鰭片334為朝向磁性元件350的方向延伸,亦即散熱鰭片334為朝向紫外光燈管220的方向延伸。風扇250、散熱鰭片組330的散熱鰭片334,以及紫外光燈管220大致上沿著縱向方向D1配置。當紫外光源200運作時,風扇250可提供冷卻氣流予散熱鰭片組330以進行熱交換,此時散熱鰭片組330中的空氣流道CH的一端為用以接收來自風扇250的冷卻氣流,而空氣流道CH的一端則是面對基板102。風扇250所提供的冷卻氣流的流向大致平行於核心組件320的縱軸方向D1,散熱鰭片組330中的散熱鰭片334亦大致平行於風扇250所提供的冷卻氣流的流向,進而提升散熱鰭片組330的散熱效率。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如第7-10圖所示之實施例,其所描述之散熱鰭片的延伸方向均與334大致相同,故僅針對散熱鰭片本身的變化進行描述。
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如第7圖所示,散熱鰭片組400包含有導熱塊410多個散熱鰭片420,其中導熱塊410具有矩形外形,導熱塊410中有開孔412以套接於核心組件320(見第5圖)上。於一些實施例中,導熱塊410可以與核心組件320直接接觸而進行熱交換。散熱鰭片組400的材料較佳為具有高導熱性與便於沖壓成型的材料,如含銅或鋁等金屬材料,以快速地帶走核心組件320運作時產生的大量熱量。
散熱鰭片420可以為矩形的金屬薄板,此些散熱鰭片420可以配置在導熱塊410的四個側表面上,且在四個側表面上的散熱鰭片420為相互平行地配置。散熱鰭片420的高度h在約22公分至約30公分之間,散熱鰭片420的寬度w在約16公分至約20公分之間。於一些實施例中,這些散熱鰭片420的寬度可以相同或是不相同,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側的散熱鰭片420a的寬度會小於其他的散熱鰭片420b的寬度,此些具有較小寬度的散熱鰭片420a為安裝在微波產生器300的外支架310(見第5圖)內部,而具有較大寬度的散熱鰭片420b則是延伸出超出外支架310,以更直接地接收來自風扇所提供的冷卻氣體而進行熱交換。
散熱鰭片420配置為平行於核心組件320的縱軸方向D1,以在散熱鰭片420之間形成開放式的空氣流道CH,即這些開放式的空氣流道CH是由導熱塊410與散熱鰭片420的側壁所定義。由於空氣流道CH的延伸方向平行於風扇所提供的冷卻氣體的氣流方向,因此在熱交換的過程中,整個散熱鰭片420的側表面皆可以與冷卻氣體接觸,有效率地利用散熱鰭片420的表面積。
於一些實施例中,這些散熱鰭片420為平板狀,但是在其他的實施例中,這些散熱鰭片420可以為彎折或是彎曲的形狀,或是在其表面上設置有微結構,以增加散熱鰭片420的表面積,從而提升散熱鰭片420的散熱效率。
接著參照第8圖,散熱鰭片組500包含有內環510以及多個散熱鰭片520輻射狀地連接於內環510上。散熱鰭片組500藉由內環510套接於核心組件320(見第5圖)上,內環510可直接與核心組件320接觸而進行熱交換。散熱鰭片組500的材料較佳為具有高導熱性與便於沖壓成型的材料,如含銅或鋁等金屬材料,以快速地帶走核心組件320運作時產生的大量熱量。
於此實施例中,散熱鰭片520為燕尾形的金屬板,如尾端分岔的金屬薄片。舉例而言,每一散熱鰭片520具有相對的第一端522與第二端524,散熱鰭片520的第一端522連接至內環510,散熱鰭片520的第二端524具有分岔。換言之,散熱鰭片520的第二端524具有第一子部5242與第二子部5244,第一子部5242與第二子部5244分別朝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於一些實施例中,散熱鰭片520的高度h在約22公分至約30公分之間,散熱鰭片520的寬度w在約16公分至約20公分之間,第一子部5242與第二子部5244之間所夾的角度為銳角。
於一些實施例中,相鄰的散熱鰭片520之間形成空氣流道CH,而每一個散熱鰭片520的第一子部5242與第二子部5244之間亦形成次空氣流道CH’。 由於空氣流道CH以及次空氣流道CH’的延伸方向皆平行於風扇所提供的冷卻氣體的氣流方向,因此在熱交換的過程中,整個散熱鰭片520的側表面皆可以與冷卻氣體接觸,有效率地利用散熱鰭片520的表面積。散熱鰭片520的第一子部5242與第二子部5244亦進一步增加散熱鰭片520的表面積,進而提升散熱鰭片520的熱交換效率。
參照第9圖,散熱鰭片組600包含有多個散熱鰭片610以及用以連接散熱鰭片610的水冷管道620。散熱鰭片610呈輻射狀的排列,水冷管道620則是穿過各個散熱鰭片610,以將散熱鰭片610串聯在一起。散熱鰭片610較靠近中心的一端可以直接接觸核心組件320(見第5圖)或是相鄰於核心組件320而進行熱交換。散熱鰭片610可以為金屬平板,並平行於核心組件320的所述縱軸方向D1(見第5圖)設置,如此一來,散熱鰭片610之間所形成的空氣流道CH亦平行於風扇所提供之冷卻氣體的氣流方向。
於一些實施例中,水冷管道620為一種空心的管狀結構,其內設有冷凝流體,通過冷凝流體於空心的管狀結構流動,有助於散熱。於一些實施例中,空心的管狀結構中可進一步設置有毛細管,以進一步加強冷凝流體於空心的管狀結構的回流速度。於一些實施例中,水冷管道620進一步連接至流體接頭,流體接頭與泵相連,用以導入外來的冷凝流體進入空心的管狀結構內,且導出空心的管狀結構內的冷凝流體。
於一些實施例中,水冷管道620可以沿著核心組件320的所述縱軸方向D1螺旋狀地配置,以沿著所述縱軸方向D1圍繞核心組件320的外圍,提供冷凝流體的流通路徑以幫助核心組件320以及散熱鰭片610散熱。於一些實施例中,水冷管道620可以包含有銅材質的中空管道,而在中空管道中流動的冷凝流體可以為水。
參照第10圖,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散熱鰭片組700包含有多個散熱鰭片710以及用以連接散熱鰭片710的水冷管道720。散熱鰭片710呈輻射狀的排列,水冷管道720則是螺旋狀地穿過各個散熱鰭片710,以將散熱鰭片710串聯在一起。與第9圖之散熱鰭片組600不同的地方在於,散熱鰭片組700包含有多個散熱鰭片710,而這些散熱鰭片710的形狀不限於平板形,其可具有折面或是曲面,或者,散熱鰭片710的形狀可以是波浪的板狀。然而,這些散熱鰭片710仍並平行於核心組件320的縱軸方向D1(見第5圖)設置,使得散熱鰭片710之間所形成的空氣流道CH亦平行於風扇所提供之冷卻氣體的氣流方向。
本揭露所提供的微波產生器中的散熱鰭片為平行於核心組件的縱軸方向設置,如此一來,當冷卻氣流由微波產生器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時,冷卻氣流得以與散熱鰭片的側表面進行熱交換,增加微波產生器的散熱效率。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一種微波產生器包含核心組件、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以及散熱件。核心組件包含第一電極元件與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的第二電極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第二磁性元件套接於第一電極元件,並與第一磁性元件分開。第二電極元件位於第一磁性元件與第二磁性元件之間。散熱件包含至少一散熱鰭片,散熱鰭片朝向第二磁性元件延伸。於一些實施例中,散熱件包含一內環,散熱鰭片為U型彎折的散熱片並連接於內環。於一些實施例中,散熱件包含一內環,散熱鰭片為尾端分岔的散熱片並連接於內環。於一些實施例中,散熱件包含套接於第二電極組件的散熱塊,散熱鰭片連接於散熱塊。於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散熱鰭片包含第一散熱鰭片與第二散熱鰭片,第一散熱鰭片與第二散熱鰭片具有不同的寬度。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些實施例,一種紫外光源包含紫外光燈管、風扇、至少一微波產生器與反射器。風扇設置於紫外光燈管上方,微波產生器設置於紫外光燈管與風扇之間,其中微波產生器包含至少一散熱鰭片,散熱鰭片朝向紫外光燈管延伸。反射器設置於微波產生器與紫外光燈管之間。於一些實施例中,微波產生器更包含水冷管道,水冷管道穿過散熱鰭片。於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微波產生器包含第一微波產生器與第二微波產生器,第一微波產生器與第二微波產生器用以產生不同的微波射頻。
根據本揭露之又一些實施例,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將氧氣暴露於由紫外光源所產生之紫外光輻射,以在處理區域中形成臭氧,接著將基板暴露在臭氧中,以在基板的表面形成氧化物層,提供氣流通過紫外光源之散熱件,以進行熱交換,其中散熱件包含至少一空氣流道,空氣流道的一端面對基板,而後執行蝕刻步驟,以移除基板表面之氧化物層。於一些實施例中,基板處理方法更包含在蝕刻步驟之後,在基板上形成磊晶層。
上文概述了若干實施例或實例的特徵,使得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更好地理解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態樣。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輕易使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以便實施本文所介紹的實施例或實例的相同目的及/或實現相同優點。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結構並未脫離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精神及範疇,且可在不脫離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產生本文的各種變化、替代及更改。
100: 基板處理腔室 101: 處理區域 102: 基板 110: 腔室基座 112: 腔室壁 114: 腔室蓋 116: 屏蔽 120: 真空幫浦 122: 節流閥 130: 射頻源組件 132: 射頻產生器 134: 射頻匹配電路 136: 線圈 140: 氣體輸送系統 150: 基板支撐組件 152: 基板支撐件 154: 溫度控制器 156: 射頻產生器 200: 紫外光源 210: 反應室 212,214: 子空間 220: 紫外光燈管 230: 反射器 240: 底板 250: 風扇 260: 熱交換器 270: 外殼 280: 變壓器 290: 啟動燈泡 300: 微波產生器 310: 外支架 320: 核心組件 322: 陰極元件 324: 陽極元件 330: 散熱鰭片組 332: 內環 334: 散熱鰭片 340: 射頻天線組件 350: 磁性元件 400: 散熱鰭片組 410: 導熱塊 412: 開孔 420,420a,420b: 散熱鰭片 500: 散熱鰭片組 510: 內環 520: 散熱鰭片 522: 第一端 524: 第二端 5242: 第一子部 5244: 第二子部 600: 散熱鰭片組 610: 散熱鰭片 620: 水冷管道 700: 散熱鰭片組 710: 散熱鰭片 720: 水冷管道 h: 高度 w: 寬度 r: 曲率半徑 CH: 空氣流道 CH’: 次空氣流道 D1: 縱軸方向 M:方法 S10,S12,S14,S16,S18:步驟
當結合隨附圖式閱讀時,自以下詳細描述將很好地理解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應注意,根據本產業的標準實務,各個特徵並非按比例繪製,並且僅出於說明目的而使用。事實上,出於論述清晰的目的,可任意增加或減小各個特徵的尺寸。 第1圖為本揭露之基板處理腔室之一些實施例的剖面圖。 第2圖為本揭露之一種清潔半導體基板之方法之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第3圖為本揭露中應用於基板處理腔室中的紫外光源一些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 第4圖為沿第3圖中之線段4-4的剖面圖。 第5圖為本揭露之微波產生器一些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至第10圖分別繪示應用於本揭露之微波產生器中的散熱鰭片組的不同實施例的立體視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250: 風扇 300: 微波產生器 310: 外支架 320: 核心組件 322: 陰極元件 324: 陽極元件 330: 散熱鰭片組 340: 射頻天線組件 350: 磁性元件 D1: 縱軸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微波產生器,包含:一核心組件,該核心組件包含:一第一電極元件;以及一第二電極元件,套接於該第一電極元件;一第一磁性元件,套接於該第一電極元件;一第二磁性元件,套接於該第一電極元件,並與該第一磁性元件分開,該第二電極元件位於該第一磁性元件與該第二磁性元件之間;以及一散熱件,包含至少一散熱鰭片,該至少一散熱鰭片朝向該第二磁性元件延伸。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波產生器,其中該散熱件包含一內環,該至少一散熱鰭片為U型彎折的散熱片並連接於該內環。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波產生器,其中該散熱件包含一內環,該至少一散熱鰭片為尾端分岔的散熱片並連接於該內環。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微波產生器,其中該散熱件包含套接於該第二電極元件的一散熱塊,該至少一散熱鰭片連接於該散熱塊。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微波產生器,其中該至少一散熱鰭片包含一第一散熱鰭片與一第二散熱鰭片,該第一散熱鰭片與該第二散熱鰭片具有不同的寬度。
  6. 一種紫外光源,包含:一紫外光燈管;一風扇,設置於該紫外光燈管上方;如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述之至少一微波產生器,設置於該紫外光燈管與該風扇之間,其中該微波產生器包含至少一散熱鰭片,該至少一散熱鰭片朝向該紫外光燈管延伸;以及一反射器,設置於該微波產生器與該紫外光燈管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紫外光源,其中該微波產生器更包含一水冷管道,該水冷管道穿過該至少一散熱鰭片。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紫外光源,其中該至少一微波產生器包含一第一微波產生器與一第二微波產生器,該第一微波產生器與該第二微波產生器用以產生不同的微波射頻。
  9. 一種基板處理方法,包含:將氧氣暴露於由如請求項6所述之紫外光源所產生之紫 外光輻射,以在一處理區域中形成臭氧;將一基板暴露在該臭氧中,以在該基板的表面形成一氧化物層;提供一氣流通過該紫外光源之一散熱件,以進行熱交換,其中該散熱件包含至少一空氣流道,該空氣流道的一端面對該基板;以及執行一蝕刻步驟,以移除該基板表面之該氧化物層。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基板處理方法,更包含在該蝕刻步驟之後,在該基板上形成一磊晶層。
TW110107813A 2021-03-05 2021-03-05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TWI7855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7813A TWI785519B (zh) 2021-03-05 2021-03-05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7813A TWI785519B (zh) 2021-03-05 2021-03-05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6905A TW202236905A (zh) 2022-09-16
TWI785519B true TWI785519B (zh) 2022-12-01

Family

ID=84957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7813A TWI785519B (zh) 2021-03-05 2021-03-05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551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8040A (en) * 1987-08-07 1990-05-22 Osamu Uesaki Ultra violet ray generator by means of microwave excitation
US4990789A (en) * 1988-05-10 1991-02-05 Osamu Uesaki Ultra violet rays generator by means of microwave excitation
JPH04304630A (ja) * 1991-04-02 1992-10-28 Hitachi Ltd マイクロ波プラズマ生成装置
TW200741028A (en) * 2006-03-17 2007-11-01 Applied Materials Inc UV cure system
TW200814196A (en) * 2006-05-30 2008-03-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A method for depositing and curing low-k films for gapfill and conformal film appl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8040A (en) * 1987-08-07 1990-05-22 Osamu Uesaki Ultra violet ray generator by means of microwave excitation
US4990789A (en) * 1988-05-10 1991-02-05 Osamu Uesaki Ultra violet rays generator by means of microwave excitation
JPH04304630A (ja) * 1991-04-02 1992-10-28 Hitachi Ltd マイクロ波プラズマ生成装置
TW200741028A (en) * 2006-03-17 2007-11-01 Applied Materials Inc UV cure system
TW200814196A (en) * 2006-05-30 2008-03-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A method for depositing and curing low-k films for gapfill and conformal film applica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6905A (zh) 202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2886B2 (en) Plasma e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7964858B2 (en) Ultraviolet reflector with coolant gas holes and method
JP4934193B2 (ja) 誘電体バリア放電ランプアセンブリを用いた基板処理チャンバ
US6049086A (en) Large area silent discharge excitation radiator
JP4381963B2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TW201701398A (zh) 設備及利用led加熱的靜電夾具
US20100307686A1 (en)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12506622A5 (zh)
KR20090012348A (ko) Uv 보조 열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TWI797339B (zh) 用於在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腔室中抑制寄生電漿的設備
CN1943021A (zh) 电子装置用基板及其处理方法
TWI785519B (zh) 微波產生器、紫外光源、與基板處理方法
JP3088970B2 (ja) 改質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7390434B2 (ja) 基板処理装置及び基板処理方法
CN115036199A (zh) 微波产生器、紫外光源、与基板处理方法
KR102212998B1 (ko) 기판 처리 장치
JP3373468B2 (ja) 半導体製造装置
CN110114852A (zh) 具有抗等离子涂层的高功率低压紫外线灯泡
JPH0851099A (ja) 半導体処理装置
CN116741614B (zh) 刻蚀设备
JP2006278498A (ja) プラズマ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KR0155314B1 (ko) 플라즈마 표면처리를 이용한 금속배선 평탄화 장치
US20240120193A1 (en) Carbon replenishment of silicon-containing material
JP5235934B2 (ja) 半導体製造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5243138A (ja) 紫外線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処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