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4477B - 壁面構造體及建物 - Google Patents

壁面構造體及建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477B
TWI784477B TW110113332A TW110113332A TWI784477B TW I784477 B TWI784477 B TW I784477B TW 110113332 A TW110113332 A TW 110113332A TW 110113332 A TW110113332 A TW 110113332A TW I784477 B TWI784477 B TW I7844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log
hole
building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3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2767A (zh
Inventor
村上尊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生態工廠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生態工廠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生態工廠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2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2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47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4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fi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56Load-bearing walls of framework or pillarwork; Walls incorporating load-bearing elongated members
    • E04B2/70Load-bearing walls of framework or pillarwork; Walls incorporating load-bearing elongated members with elongated members of woo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08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imila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04F13/1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imila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of wood or with an outer layer of wo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壁面構造體及建物,使用原木壁且具有良好外觀的外壁,並且能容易地執行施工及「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的間隙調整。
壁面構造體(1)具備:建物基礎(20),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有第1貫穿孔(204);外壁(21),被配置於建物基礎(20)到屋頂(10)之間,並含有原木壁部(22);中間構件(23),被配設在「配置於原木壁部(22)的最上層之原木材的上部」,並具有隔熱性;及原木壁調整部(27),可調整原木壁部(22)的間隔。在原木壁部(22),以與第1貫穿孔(204)連通的配置,形成有從「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表面」到達「最下層之原木材(222)的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223)。原木壁調整部(27),由以下構件所形成:結合螺栓(271),穿過第1貫穿孔(204)與第2貫穿孔(223);螺帽(272),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204)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的公螺紋部。

Description

壁面構造體及建物
本發明,關於壁面構造體及建物。更詳細地說,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以下所述的壁面構造體及建物:在外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藉由使用原木壁而達成碳貯藏效果及節能(energy saving)效果,新建時原木壁的施工容易,並且當產生「因經年累月所引起之原木材的乾燥收縮,而在水平層疊的各層之間產生間隙」的現象(以下稱為「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能容易地執行原木材間的間隙調整。
近年來,為了提高耐震性,在建物的骨架(skeleton)使用耐力構造體的情況增加。作為主要的耐力結構體,可列舉出使用鋼骨的情況(為所謂的鋼結構,包含輕量鋼結構及重量鋼結構的其中任一種。以下稱為「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等。
然而,成為材料的鋼骨和鋼筋、成為混凝土之原料的水泥,在製造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並且消耗大量的能源。相對於該課題,本案的發明人,著眼於木材作為外壁部分的構造材,而發明了在外壁部分的至少一部 分使用原木壁的構造。
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發明,記載了構築原木壁(log wall)作為建物外壁的一個例子。根據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發明,可提供一種:藉由貫穿螺栓(through bolt)而充分地限制「起因於地震力或風壓力之原木壁的拉拔力(drawing force)」,並藉由抑制原木壁的轉動,增加剛性的原木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7-150298號公報
再者,原木壁,產生因老化(aging)所引起之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故需要縮短「產生於收縮後之各原木材之間的間隙」的調整作業(以下,稱為「原木材間的間隙調整」),但在專利文獻1中,並未揭示用來解決這種課題的手段。
此外,雖然在專利文獻1中並未明示,但通常在構築原木壁時,在桁木或屋頂或者屋簷等、與配置於原木壁最上層的原木材上部之間,形成有間隙,大多數的場合需要利用填隙材(calking compound)等來掩埋該前述 間隙的作業。
另外,現今建築領域中熟練工人有不足的傾向,為了執行原本就需要一定熟練程度的填隙作業,而需要等待熟練工人的施工排程、或者由非熟練工人的施工者來負責作業。話雖如此,在等待熟練工人之排程的場合中,導致工期的延宕,而在由非熟練工人的施工者來負責作業的場合,也能預期到工期的延宕,除此之外,也存在無法確保良好作業品質的疑慮。
本發明,是有鑑於以上各點所原創的發明,其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壁面構造體及建物,藉由在外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使用原木壁,而達成碳貯藏效果及節能效果,新建時原木壁的施工容易,並且當產生「因老化所引起之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能容易地執行原木材間的間隙調整。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具備:設置基部;外壁,配置在從該設置基部到屋頂或者上層的地板平面的高度之間,且含有原木壁的部分;原木壁調整部,可調整該外壁之前述原木壁的間隔;前述設置基部,具有以特定的高度豎立設置的壁狀部,該壁狀部,在其高度方向中間的領域,形成有朝向建物外開口的開口部或形成開放的開放部,並形成有「其中一端在前述壁狀部的上部形成開口,另一端朝前述開口部內或前述開放部 內形成開口」的第1貫穿孔;前述外壁,其局部或全部的領域,是層疊「以長軸方向成為略水平的方式橫向設置」的複數個原木材所形成的構造,並且具有:原木壁部,以與前述第1貫穿孔連通的配置,形成有從位於最上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上表面抵達位於最下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及中間構件,被安裝在「配置於該原木壁最上層之原木材的上部」,且具有隔熱性;前述原木壁調整部,具有:結合螺栓,係設成至少在已穿過前述第1貫穿孔、與連通於該第1貫穿孔的第2貫穿孔的狀態下,其公螺紋部以特定的長度從該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的長度;及螺帽,連結於從前述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的公螺紋部。
在此,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藉由具備設置基部,能在其上部支承前述外壁下部,並能設置原木壁調整部的局部。壁狀部,藉由形成前述第1貫穿孔,可使結合螺栓通過第1貫穿孔,並通過與第1貫穿孔連通的第2貫穿孔。
而「設置基部」,舉例來說,在將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設置於1樓部分的樣態中,相當於建物基礎。然後,在1樓部分等的樓下部分為混凝土構造體,並將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設置於樓上部分的樣態中,相當於位在「用來設置該壁面構造體的樓上與樓下」之間的樓板(floor slab)部分。
不僅如此,壁狀部,藉由形成前述的開口部 或者開放部,將螺帽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露出的公螺紋部」的作業能容易地執行。然後,開口部或者開放部,由於是朝向建物外形成開口或開放的構造,因此當建造且經過特定時間之後執行原木壁調整作業時,不必進入建物內(換言之,可直接從建物外執行)便能執行作業,故能保護建物使用者的隱私(privacy)。
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藉由具備前述的外壁,可以構成建物中「從設置基部到屋頂或者樓上的地板平面之高度的領域(以下,稱為「到屋頂為止的領域」)」的外層(exterior)。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在單層房屋(one-story house)的場合是應用於「屋頂」,在兩層以上之房屋的場合則應用於「樓上的地板平面」。然後,技術用語「樓上的地板平面」,是意味著「構成樓上地板之水平面的高度」的意義,可以是二樓的地板平面,也可以更高樓層的地板平面。
外壁,藉由具有前述構造的原木壁部,可提升建物外觀或者內觀的審美性。原木壁部,可以是配置於外壁之整體領域的樣態,也可以是配置於外壁的局部領域,並在其他領域配置外壁面板或者窗戶的樣態。此外,原木壁部,藉由形成前述第2貫穿孔,可使結合螺栓通過第2貫穿孔,並通過與第2貫穿孔連通的第1貫穿孔。
除此之外,藉由使用木材亦即原木材,(a)長時間貯藏木材中的碳(碳貯藏效果),並且(b)相較於鋼鐵之類的建材,製造、加工時(以下稱為「製造等」)所需的能 源少,能抑制製造等所需之二氧化碳的排出量(節能效果),藉由(a)與(b)的效果,能有助於降低溫室效果氣體的排放。
前述原木材,雖可列舉出譬如被稱為圓形原木、D形原木、或者方形原木等所謂的形狀,卻不侷限於此,此外,也可以是人工裁切或者機械裁切等的其中任一種。
中間構件,將屋頂或者樓上的地板平面的下部(以下稱為「屋頂等的下部」)、與原木壁部的最上層之間的間隙予以阻塞,可抑制外部氣體往建物內的流入。中間構件,譬如在前述外壁的局部領域配置有原木壁部的樣態中,被配置在外壁面板或窗戶等區劃構件的下部、與原木壁部的最上層之間。
除此之外,中間構件,由於其設置只需安裝在已配置於最上層的原木材的上部即可,相較於前述「以填隙材等掩埋間隙」的施工方法,可以簡易且快速地執行施工。然而,前述利用填隙材等掩埋間隙的施工方法,原本就是需要相當熟練程度的作業,但根據前述的中間構件,使用預先製造的構件且僅需安裝作業便完成,故即使不是熟練的作業者也能容易地執行(不受限於作業者的能力),成為可對應於現今熟練工作者不足的對策。
原木壁調整部,保持各原木材的結合狀態,並且即使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也能調整原木材的間隙。接著,原木壁調整部,由於具有結合螺栓及螺帽,使 結合螺栓穿過前述的第1貫穿孔及與該第1貫穿孔連通的第2貫穿孔,並將螺帽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之結合螺栓的公螺紋部」,藉此可將設置基部與外壁緊密連結。
結合螺栓,只要是「至少設有公螺紋部的前端,從第1貫穿孔露出」的構造即可,舉例來說,另一端也可以是「設置公螺紋部並連結另一個螺帽(亦可組合墊圈)」的構造、或者「使其彎折成L字型,並將彎折部勾掛於位在最上層的原木材的上表面」的構造等。此外,作為螺帽,雖列舉出一般的螺帽,卻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也可以是雙螺帽構造(亦可組合墊圈)、或者可再鎖緊(retightening)且具有防鬆弛(鎖緊)功能的特殊螺帽等。
此外,在「外壁設在從中間構件的上部到屋頂或者樓上之地板平面的高度之間的領域,且具有用來區劃成建物內外之板狀的區劃壁部」的場合,可將「比原木壁部更上方的前述領域」區劃成建物內外,而構成外壁的一部分。在該場合中,前述的中間構件,被配置於原木壁部與區劃壁部之間,掩埋原木壁部與區劃壁部之間的間隙,抑制外部氣體朝建物內的流入。
除此之外,區劃壁部,由於為板狀,相較於「從設置基部到屋頂等為止的領域,為全面(整面)原木壁」的外壁,可減輕外壁的構造重量,藉此可減輕建物上部的構造重量,成為提高耐震性的構造。區劃壁部,只要是板狀則其構造並無特殊限制,舉例來說,可舉出側板 (siding board)等的面板外壁材,並亦可配置高處側光窗(High sidelight)作為區劃壁部的局部或者全部。
此外,在壁面構造體更進一步具備「在建物中,可連接於被配置在比外壁更屋內側的耐力構造體」的連接體的場合中,可透過連接體連接壁面構造體與耐力構造體。雖然本發明的外壁部分並不一定是耐力壁,但藉由該連接體使壁面構造體與耐力構造體以不容易脫離的樣態形成連接,而成為附加了耐震性的構造。技術用語「耐力構造體」,是意味著至少對垂直負載具有耐力的構造體,「對水平負載具有耐力」則更佳,包含鋼骨和鋼筋混凝體等的柱體、或者鋼筋混凝體等的耐力壁、具有其他耐力性的構造體。
此外,中間構件,為下方形成開口的逆溝形,在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的場合中,由於可使用預先製造的中間構件,並且只需覆蓋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的上部便完成配置,故即使是非熟練的作業者,也能簡易且更快速地正確執行施工。
此外,在外壁具有「配設在建物之朝向屋內側」的背板部,且背板部為含有「以朝向原木壁部上部之方向的特定長度,形成垂下的垂下部分」之構造的場合中,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而調整原木材的間隙時,產生於「原木壁部上端」與「位於原木壁部上部的構造材下端」之間的間隙,可藉由垂下部分來阻塞。作為「位於原 木壁上部的構造材」,可列舉出簷桁木(pole plate)和前述的區劃壁部。
更詳細地說,雖然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是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藉由再鎖緊原木壁調整部的螺帽使設置基部與外壁再次緊密連結,而將原木材之間填滿而掩埋間隙的構造,但倘若調整原木材的間隙,將使原木壁部的高度變低,而在原木壁部上端與位於其上部的構造材下端之間,產生新的間隙。然而,在具有前述之背板部的場合中,可藉由前述垂下的垂下部分,從建物朝向屋內的側阻塞該新的間隙,不需要中間構件的更換或密封材的充填作業。
垂下部分的「特定長度」,可根據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所以起的收縮量、與層疊的原木材數量來算出而設定。
此外,設置基部,是建物的基礎部分,在前述壁狀部朝「以距離地面的特定高度豎立設置的地上部」與「在前述地上部的上端,成為建物外的方向」突出,並且突出部分的下表面具有「從地面隔開特定高度而設置的突出部」,並在突出部形成有前述第1貫穿孔的場合中,可將外壁設在突出部的垂直方向。突出部的下表面與地面之間的空間,相當於前述的「開放部」。
建物的基礎部分,由於前述構造的突出部,無須在地上部形成開口部,相較於形成有開口部的地上部,不具開口部的地上部,提升了耐負載性。此外,建物 的基礎部分,由於前述構造的地上部,而支承外壁下部,並可在外壁下部與地面之間確保特定的距離。不僅如此,地上部,由於形成有前述第1貫穿孔,可使結合螺栓通過第1貫穿孔,並通過與第1貫穿孔連通的第2貫穿孔。
接著,建物的基礎部分,舉例來說,可在耐負載性高的地上部的垂直方向設置耐力構造體,在該場合中,建物的基礎部分,在其上方將外壁與耐力構造體配置成接近,集中性良好,可形成能大幅確保屋內空間的構造。此外,藉由將外壁與耐力構造體配置成接近,可縮短連接體的長度,當地震等橫向搖動時,可降低施加於連接體的應力。
此外,在外壁具有至少覆蓋前述原木壁的耐火壁部或者防火壁部的場合中,可對原木壁部分賦予耐火性或者防火性。如此一來,舉例來說,在都會區中,即使採用本發明之壁面構造物的建物,與鄰接建物之間的距離接近的場合,藉由在朝向隔壁建物側的壁面設置耐火壁部,而成為:即便隔壁的建物遭受火災,本身為木材的原木壁也不易延燒的構造。在此,技術用語「防火」,是意味著遮蔽火熱的時間比「耐火」短的能力。此外,技術用語「耐火」的使用,是意味包含「耐火」以下、「防火」以上之遮蔽火熱的「準耐火(QUASI-FIREPROOF)」能力。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具備:設置基部;外壁,配置在從該設置基部到屋頂或者 樓上的地板平面的高度之間,且至少局部或者全部的領域具有原木壁部及中間構件,該原木壁部,是層疊複數個原木材所形成的構造,該複數個原木材橫向設置成長軸方向形成大致水平,該中間構件具有隔熱性且被安裝在配置於該原木壁部之最上層的原木材上部,其上方為「可承接上部的構造物或者與該構造物抵接,而可將與該構造物之間封閉」的形狀,且下方為形成開口的逆溝形,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原木壁調整部,設於該外壁,能以牽引力調整前述原木壁的間隔。
在此,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藉由具備設置基部,能在其上部支承前述外壁下部。舉例來說,可舉出1樓部分的建物基礎、和位於樓上與樓下之間的樓板部分,作為「設置基部」。
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藉由具備前述的外壁,可以構成建物中「從設置基部到屋頂為止的領域」的外層(exterior)。外壁,藉由具有前述的原木壁部,可提升建物外觀或者內觀的審美性。原木壁部,可以是配置於外壁之整體領域的樣態,也可以是配置於外壁的局部領域,並在其他領域配置外壁面板或者窗戶的樣態。除此之外,壁面構造體,藉由原木材的使用,能以碳貯藏效果、及製造等的節能效果,有助於防止地球暖化、降低溫室效果氣體排放。
中間構件,將屋頂等的下部、與原木壁部的 最上層之間的間隙予以阻塞,可抑制外部氣體往建物內的流入。中間構件,譬如在前述外壁的局部領域配置有原木壁部的樣態中,被配置在上部的構造物亦即外壁面板或窗戶等區劃構件的下部、與原木壁部的最上層之間,而承接上部的構造物。除此之外,中間構件,由於其設置只需安裝在已配置於最上層的原木材的上部即可,相較於前述「以填隙材等掩埋間隙」的施工方法,即使不是熟練的作業者,也可以簡易且快速地執行施工。
原木壁調整部,以牽引力保持各原木材的結合狀態,並且即使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也能調整原木材的間隙。原木壁調整部,舉例來說,也可以是結合螺栓及螺帽(包含鬆緊螺旋扣等)的組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建物,具備耐力構造體及壁面構造體,該壁面構造體的構造包含:設置基部;外壁,配置在從該設置基部到屋頂或者樓上的地板平面的高度之間,且含有原木壁的部分;原木壁調整部,可調整該外壁之前述原木壁的間隔;前述設置基部,包含以特定的高度豎立設置的壁狀部,該壁狀部,在其高度方向中間的領域,形成有朝向建物外開口的開口部或形成開放的開放部,並形成有「其中一端在前述壁狀部的上部形成開口,另一端朝前述開口部內或前述開放部內形成開口」的第1貫穿孔;前述外壁,其局部或全部的領域,是層疊「以長軸方向成為略水平的方式橫向設置」的複數個原木材所形成的構造,並且包含:原木壁部,以與前述第 1貫穿孔連通的配置,形成有從位於最上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上表面抵達位於最下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及中間構件,被安裝在「配置於該原木壁最上層之原木材的上部」,且具有隔熱性;前述原木壁調整部,具備:結合螺栓,係設成至少在已通過前述第1貫穿孔、及與該第1貫穿孔連通之第2貫穿孔的穿過狀態下,其公螺紋部以特定的長度從該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的長度;及螺帽,連結於從前述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的公螺紋部。
在此,本發明的建物,藉由具備耐力構造體,可對建物附加耐力。藉此,即使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為非耐力壁,也能確保特定的耐震性,能符合法定的建築基準。
耐力構造體,是至少對垂直負載具有耐力的構造體,「對水平負載具有耐力」則更佳,包含鋼骨和鋼筋混凝體等的柱體、或者鋼筋混凝體等的耐力壁、具有其他耐力性的構造體。此外,耐力構造體,考慮到耐候性和建物外觀的審美性,相較於外壁,最好是配置於屋內側,但並不排除作為屋內側或外壁的一部分而組裝的樣態。
壁面構造體,藉由具有設置基部,能在其上部支承前述外壁下部,並能設置原木壁調整部的局部。壁狀部,藉由形成前述第1貫穿孔,可使結合螺栓通過第1貫穿孔,並通過與第1貫穿孔連通的第2貫穿孔。而「設置基部」,舉例來說,在將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設置於1樓部 分的樣態中,相當於建物基礎。然後,在1樓部分等的樓下部分為混凝土構造體,並將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設置於樓上部分的樣態中,相當於位在「用來設置該壁面構造體的樓上與樓下」之間的樓板部分。
不僅如此,壁狀部,藉由形成前述的開口部或者開放部,將螺帽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露出的公螺紋部」的作業能容易地執行。然後,開口部或者開放部,由於是朝向建物外形成開口或開放的構造,因此當建造且經過特定時間之後執行原木壁調整作業時,不必進入建物內(換言之,可直接從建物外執行)便能執行作業,故能保護建物使用者的隱私。
壁面構造體,藉由具備前述的外壁,可以構成建物中「從設置基部到屋頂為止的領域」的外層。外壁,藉由具有前述構造的原木壁部,可提升建物外觀或者內觀的審美性。此外,原木壁部,藉由形成前述第2貫穿孔,可使結合螺栓通過第2貫穿孔,並通過與第2貫穿孔連通的第1貫穿孔。除此之外,壁面構造體,藉由使用木材亦即原木材,能以木材的碳貯藏效果及節能效果,有助於防止地球暖化、降低溫室效果氣體排放。
中間構件,將屋頂等的下部、與原木壁部的最上層之間的間隙予以阻塞,可抑制外部氣體往建物內的流入。此外,前述的中間構件,由於其設置只需安裝在已配置於最上層的原木材的上部即可,故即使不是熟練的作業者,也可以簡易且快速地執行該施工。中間構件,譬如 在外壁的局部領域配置有原木壁部的樣態中,被配置在外壁面板或窗戶等區劃構件的下部、與原木壁部的最上層之間。
原木壁調整部,保持各原木材的結合狀態,並且即使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也能調整原木材的間隙。
本發明的建物,由於壁面構造體具有前述的原木壁調整部,能保持各原木材的結合狀態,並且即使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也能調整原木材的間隙。原木壁調整部,由於具有結合螺栓及螺帽,使結合螺栓穿過前述的第1貫穿孔及與該第1貫穿孔連通的第2貫穿孔,並將螺帽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之結合螺栓的公螺紋部」,藉此可將設置基部與外壁緊密連結。
根據本發明的壁面構造體及建物,藉由在外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使用原木壁,而達成碳貯藏效果及節能效果,新建時原木壁的施工容易,並且當產生「因老化所引起之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能容易地執行原木材間的間隙調整。
1,1a,1b,1c:建物
10,10b:屋頂
11:上層地板部
2,2a,2b,2c:壁面構造體
20,20a:建物基礎
201:地下基礎部
202,202a:地上部
203:突出部
204,204a:第1貫穿孔
205,205a:開口部
206,206a:開口部
207:缺口部
21,21a,21b,21c:外壁
22,22a,22b,22c:原木壁部
221,221a,221b,221c,221d: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
222:位於最下層的原木材
223,223a:第2貫穿孔
224:開口部
23,23a,23b,23c,23d:中間構件
231a,231b:區劃壁承接部
232a,232b:溝部
24:區劃壁部
25:背板部
251:垂下部分
26:帶狀飾板部(frieze board)
261:連接部分
262:傾斜面部分
263:垂下部分
264:折返部分
27,27a:原木壁調整部
271,271a,272b:結合螺栓(binding bolt)
272:螺帽
273:鬆緊螺旋扣
3:連接體
31:水平部
311:孔
32:垂直部
321:長孔
3a:輔助連接體
4,4b,4c:耐力構造體
41:連接螺栓
42:凸緣螺帽(flanged nut)
5:耐火壁部
51:耐火壁部
52:耐火壁部
G:地面
[圖1]為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建物外觀的整體構 造圖。
[圖2]是以縱剖面視角,顯示圖1所示之建物的壁面構造體之構造的說明圖。
[圖3]為顯示圖1所示的中間構件之構造的分解說明圖。
[圖4]為顯示圖1所示的連接體之構造的立體說明圖。
[圖5]是以縱剖面視角,顯示圖1所示之壁面構造體中原木材的收縮現象、原木壁調整部之作用的說明圖。
[圖6]顯示圖3所示之中間構件的變形例,(a)為變形例1的分解說明圖,(b)為變形例2的分解說明圖。
[圖7]顯示圖2所示之外壁的另一種變形例,(a)為變形例3的分解說明圖,(b)為變形例4的分解說明圖。
[圖8]顯示圖1所示之建物基礎的變形例,(a)為變形例5的分解說明圖,(b)為變形例5的剖面圖。
[圖9]為顯示圖2所示之壁面構造體的變形例(變形例6)的立體圖。
[圖10]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建物,(a)為2層以上的鋼結構(steel structure)建物中,壁面構造體的縱剖面視角說明圖,(b)為2層以上的RC(Reinforced Concrete:鋼筋混凝土)、SRC(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物中,壁面構造體之變形例(變形例7)的縱剖面視角說明圖。
以下,參考圖1至圖10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以下的說明,依據[第1實施形態]、[變形例1]、[變形例2]、[變形例3]、[變形例4]、[變形例5]、[變形例6]、[第2實施形態]、[變形例7]的順序進行。此外,各圖面中的符號,是在降低複雜度且易於理解的範圍內標示,對於相同符號的複數個同等物件,有時僅部分標示符號。
[第1實施形態] (建物1)
圖1所示的建物1,為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的一種形態。建物1,具有「帶有斜度的平板屋頂(屋頂10)」,為柱和樑使用鋼骨之鋼結構的單層房屋構造,並且具備壁面構造體2、配置於建物1內側(亦即屋內側)的耐力構造體4。以下,針對各部進行詳細說明。
(壁面構造體2)
參考圖2。
圖2所示的壁面構造體2具有:建物基礎20(相當於前述的設置基部);外壁21,被配置於建物基礎20到屋頂10之間,且局部領域為原木壁部22;及原木壁調整部27,可調整原木壁部22的間隔。
<建物基礎20>
建物基礎20,為鋼筋混凝土製,是含有「埋設於地底的地下基礎部201」及「從地面以特定高度豎立設置之壁狀的地上部202」的構造。建物基礎20,形成在成為建物外周的位置,地下基礎部201可以是筏式基礎(mat foundation)、連續基礎(continuous footing)的其中任一種。
建物基礎20,在地上部202的上端,朝成為建物外的方向突出,並且突出部分的下表面,從地面G保持約20cm的距離(亦即,特定高度),設有突出部203。突出部203,第1貫穿孔204形成於垂直方向。第1貫穿孔204,其中一端在突出部203的上表面形成開口(開口部205),另一端在突出部203的下表面形成開口(開口部206)。
<外壁21>
外壁21,是具有原木壁部22、中間構件23、區劃壁部24、背板部25及帶狀飾板部26的構造。然後,外壁21,在建物基礎20的突出部203的上表面,設有原木壁部22。
原木壁部22,是將方形的原木材,以使其長軸方向成為大致水平的方式橫臥(亦即,橫向設置),並層疊複數個而形成的構造。然後,從「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表面」到達「位於最下層之原木材222的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223,以與第1貫穿孔204連通的配置,形成於垂直方向。
中間構件23,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符號221)的上部。中間構件23,為具有隔熱性及彈性的合成樹脂製,且為下方形成開口的逆溝形,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
區劃壁部24,設在從中間構件23的上部到屋頂10之間的領域。接著,區劃壁部24,是將建物1區劃成內外之板狀的面板,由隔熱性素材所形成。在區劃壁部24的表面(亦即,建物1之屋外側的面),配設有鍍鋁鋅鋼板(註冊商標「Galvalume」,以下省略說明)製的薄板。
背板部25配設於外壁21的背面側(亦即,建物朝向屋內的側)。背板部25,是其大小可覆蓋整個區劃壁部24,並且在其下部設有垂下部分251的構造。
垂下部分251,從區劃壁部24的下緣朝向原木壁部22上部的方向(換言之,越過原木壁部22上部),以特定長度(在本實施形態中,約為10cm)形成垂下。垂下部分251,設成從背板部25之板面的垂直線上,略為往屋內方向偏移,而構成當中間構件23長上下方向移動時,不會與其側面形成干涉。
帶狀飾板部26,在外壁21的屋外側,設在區劃壁部24與原木壁部22之間的領域。
帶狀飾板部26,為鍍鋁鋅鋼板製,是含有下述部分的構造:連接部分261,連接於區劃壁部24的下緣附近;傾斜面部分262,從連接部分261下降傾斜;垂下部分263,從傾斜面部分262的下緣垂下;折返部分264,從 垂下部分263的下緣朝屋內側反折成銳角。帶狀飾板部26,以前述各部分覆蓋中間構件23,而設成可遮蔽風、雨、雪。
原木壁調整部27,是含有結合螺栓271及螺帽272的構造。結合螺栓271設成以下的長度:在已通過第1貫穿孔204及與該第1貫穿孔204連通之第2貫穿孔223的穿過狀態下,其公螺紋部以約5cm的長度(亦即,特定長度),從第1貫穿孔204的開口部206(亦即,另一端側開口部)露出。然後,結合螺栓271,其上端可牽引地卡止在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表面。螺帽272為雙螺帽(double nut),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204之開口部206露出的公螺紋部。
<連接體3>
連接體3,配置於建物1的屋內側,並連接於耐力構造體4。連接體3為L字型,具有水平部31與垂直部32。連接體3,根據避免水平負載之應力集中的觀點,在原木壁部22的屋內側,於原木壁部22的寬度方向設置複數個(圖示省略)。
水平部31,是當連接體3設置時(亦即,外壁21與耐力構造體4連接時),位於外壁21與耐力構造體4之間的部分。此外,水平部31,在其前端附近形成有孔311。
水平部31,將其前端部挾持於「構成原木壁 部22之特定位置的原木材之間(上層與下層之間)」,並使釘子、螺絲、螺栓等的軸體穿過孔311後固定於原木材,並固定成無法從原木材之間拔除。
連接體3(的至少其中一個),配合「原木壁部22設有第1貫穿孔204的位置」而設置。此時,該連接體3,使水平部31的孔311與第1貫穿孔204的位置對齊,藉由使結合螺栓271通過該處,而固定成無法從原木材之間拔除。
垂直部32,是當連接體3設置時(亦即,外壁21與耐力構造體4連接時),其高度方向沿著耐力構造體4的高度方向並形成抵接的部分。此外,垂直部32形成有長孔321,長孔321的長度方向與垂直部32的長度方向一致。
垂直部32,將從耐力構造體4朝屋外方向突出的連接螺栓41嵌插於長孔321,並以沿著耐力構造體4表面的方式形成抵接。然後,在垂直部32可滑動於耐力構造體4表面的遊嵌狀態下,將具有凸緣的螺帽42連結於連接螺栓41。
壁面構造體2,設有輔助連接體3a,亦即連接體3的另一種樣態。輔助連接體3a也是L字型,具有水平部與垂直部(兩者皆省略符號)。輔助連接體3a,設在區劃壁部24中成為屋內側的部分,水平部前端部安裝於區劃壁部24的背面(位於背面的背板部25),垂直部則安裝於耐力構造體4。輔助連接體3a的配置,由於是在因原木材的收縮現象而形成移動的部位,因此不是「垂直部可滑動於耐 力構造體4表面」的構造的這一點,與連接體3不同。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建物是單層房屋,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是2層以上的建物。此外,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耐力構造體為鋼骨柱,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也可以是耐力壁等。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中間構件的上表面與側面是以相同的特定厚度形成,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也可以是以下的樣態:使上表面形成特定的厚度,並使側面形成比上表面更薄的厚度。在該場合中,舉例來說,當中間構件移動於上下方向時,不會與背板部的側面形成干涉、或者不容易形成干涉。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垂下部分設成從背板部之板面的垂直線上,略為往屋內方向偏移,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由於將中間構件的側面形成較薄,且移動於上下方向時不與其側面形成干涉的話,垂下部分也可以是「背板部的板面在垂直線上,一致地形成同一平面」的樣態。此外,垂下部分亦可形成以下的構造:背板部的板面設成在垂直線上一致地形成同一平面的樣態,並將與中間構件的側面對應的部分切除,而不會於中間構件的側面形成干涉。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連接體在原木壁部的屋內側,複數設置於原木壁部的寬度方向,舉例來說,也不排除對應於壁面的寬廣度而單數設置。
此外,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連接體為L字 型,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也可以採用只有水平部的平板型或剖面H型等的各種形狀。此外,對於用來將連接體固定於外壁或者耐力構造體的構造,並不侷限於本實施形態,可以採用各種習知技術。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設有輔助連接體,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可以是未設有輔助連接體的樣態,此外,亦可以與連接體相同的構造來設置輔助連接體。
(作用)
針對建物1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建物1,可藉由建物基礎20來支承含有壁面構造體2的建物。此外,建物基礎20,可藉由地上部202來支承外壁21下部,並可在外壁21下部與地面G之間確保特定的距離。此外,地上部202,可藉由第1貫穿孔204,使結合螺栓271通過第1貫穿孔204,並通過與第1貫穿孔204連通的第2貫穿孔223。
建物基礎20,以突出部203上表面支承外壁21(直接支承原木壁部22),並以地上部202上表面支承耐力構造體4。換言之,建物基礎20,將耐力構造體4配置在「耐負載性高的地上部202的垂直方向」,並靠近配置外壁21,成為耐力構造體4配置於屋內側之集中性良好的構造。此外,藉由將外壁21與耐力構造體4配置成接近,可縮短連接體3(之水平部31)的長度,當橫向搖動時,可降低施加於連接體3(之水平部31)的應力。
不僅如此,建物基礎20,藉由地上部202為 前述的構造,可容易地執行:將螺帽272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204的開口部206露出的公螺紋部」的作業。然後,開口部206,由於其配置是朝向建物1外形成開放的構造,因此當建造且經過特定時間之後執行原木壁調整作業時,不必進入建物1內便能執行作業,故能保護建物1之使用者的隱私。
外壁21,構成建物1中「從建物基礎20到屋頂10為止的領域」的外層。外壁21,藉由具有原木壁部22,可提升建物外觀或者內觀的審美性。除此之外,原木壁部22,以木材的碳貯藏效果及節能效果,有助於防止地球暖化、降低溫室效果氣體排放。
外壁21,藉由具有區劃壁部24,將原木壁部22上方的領域區劃成建物內外。此外,外壁21,藉由板狀之區劃壁部24的存在,相較於外壁為整面原木壁的場合,能減輕外壁21的構造重量。其結果,建物1,其上部的構造重量降低,成為耐震性提高的構造。接著,相較於原木壁部22,區劃壁部24更容易加工和改變。因此,容易如同建物1般,使屋頂10形成「帶有斜度之單層房屋的屋頂」,對於包有屋頂之建物上部的設計,其自由度高。
外壁21,藉由具有中間構件23,將原木壁部22與區劃壁部24之間的間隙封閉,能抑制外部氣體往建物1內的流入。此外,中間構件23,只是將在工廠等所製造的東西帶到建築現場。然後,中間構件23,只是覆蓋於位在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部,便完成設置。換言之,只 要使用中間構件23,即使是非熟練的作業者,也能簡易且更快速地正確執行施工。
外壁21,藉由具有背板部25,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而調整原木材的間隙時,可藉由垂下部分251阻塞:產生於「原木壁部22上端」與「區劃壁部24(亦即,位於其上部的構造材)下端」之間的新間隙。此外,外壁21,藉由設置帶狀飾板部26,可將中間構件23附近的領域從風、雨、雪隔絕。然後,外壁21,藉由將背板部25與帶狀飾板部26配置成「在表面與背面挾持中間構件23附近的領域」,可阻絕(遮斷)外部氣體和風、雨、雪,並能抑制蟲子等的侵入。
壁面構造體2,藉由「結合螺栓271已通過彼此連通的第1貫穿孔204及第2貫穿孔223」的原木壁調整部27,保持各原木材的結合狀態。更詳細地說,構成原木壁調整部27的結合螺栓271,穿過第1貫穿孔204及第2貫穿孔223,且其公螺紋部從第1貫穿孔204的開口部206露出,將螺帽272連結於該公螺紋部。藉此,作為原木壁調整部27,將建物基礎20與外壁21緊密連結。
然後,原木壁調整部27,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藉由再鎖緊螺帽272使建物基礎20與外壁21再次緊密連結,而成為將原木材之間填滿而封閉間隙(換言之,調整原木材的間隙)的構造(請參考圖5)。
針對原木材的收縮現象與壁面構造體2各部的作用,主要參考圖5進行詳細說明。圖5(a),顯示剛建造 後的壁面構造體2各部。此時,原木材之間無空隙,在區劃壁部24下端與中間構件23上表面之間未形成間隙。
圖5(b),顯示建造並經過特定時間後,已產生原木材之收縮現象之狀態的壁面構造體2各部。原木材,朝黑色箭號所示的方向(朝向軸中心的方向)收縮,其結果,在原木材之間,朝白色箭號所示的方向產生間隙。
圖5(c),顯示受到圖5(b)的狀況,並執行原木壁調整作業後的壁面構造體2各部。更詳細地說,藉由再鎖緊原木壁調整部27的螺帽272,使建物基礎20與外壁21再次緊密連結,而在黑色箭號所示的方向上將原木材之間填滿並掩埋間隙。
但是,倘若調整原木材的間隙(將原木材之間填滿),原木壁部22整體的高度將變低。其結果,在原木壁部22上端(更詳細地說,中間構件23上表面)與區劃壁部24下端之間,產生朝向白色箭號所示之方向的新間隙。此時,藉由具有背板部25,垂下部分251覆蓋新產生的間隙。藉此,不需要中間構件23的更換或密封材的充填作業,可從建物1的屋內側阻塞該新的間隙。
然後,藉由鎖緊原木壁調整部27的螺帽272,即使原木壁部22整體的高度變低,由於連接體3採「垂直部32可滑動於耐力構造體4表面」的遊嵌狀態安裝(請參考圖4),因此耐力構造體4的連接螺栓41,隨著原木壁部22整體往下方的移動而移動於連接體3的長孔321。藉此,不會因原木壁調整作業而招致連接體3斷裂、或連接 體3之安裝部位的原木壁部22或者耐力構造體4的破損,可維持原木壁部22與耐力構造體4的連接。
耐力構造體4對建物1附加耐力。然後,連接體3,在建物1的屋內側,連接原木壁部22與耐力構造體4,而形成對外壁21附加了耐震性的構造。連接體3的水平部31,是原木壁部22與耐力構造體4的間隔件,並使耐力構造體4負擔「施加於外壁21的水平負載等的應力」。連接體3的垂直部32,抵接於耐力構造體4並形成支承。此外,輔助連接體3a,在建物1的屋內側,連接區劃壁部24與耐力構造體4,而形成對外壁21附加了耐震性的構造。
如此一來,根據建物1(壁面構造體2),是使用了原木壁之美觀性良好的外壁,並且能容易地執行施工、及產生原木材之收縮現象時的間隙調整。
[變形例]
在本發明中,除了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樣態之外,也包含下述變形例所記載的樣態。
[變形例1]
圖6(a),為圖3所示的原木壁部22與中間構件23的其它樣態(變形例),參考該圖說明變形例1。原木壁部22a與中間構件23a,除了後述的差異點,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構造及作用效果的說明省略。
在變形例1中,原木壁部22a,用來構成原木 壁部22a的原木材的端面形狀為D形(D形原木)。因為這緣故,中間構件23a的形狀也和前述的中間構件23不同。
中間構件23a,為具有隔熱性及彈性的合成樹脂製,且為下方形成開口的逆溝形,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a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更詳細地說,中間構件23a呈現:在側部之中,屋內側設於垂直方向,屋外側設成向下傾斜的形狀。然後,中間構件23a,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a的上部。
中間構件23a,藉由前述的構造,能以不加工或者最低限度的加工,而輕易地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D形原木的原木材221a的上部,作業效率良好。
[變形例2]
圖6(b),為圖3所示的原木壁部22與中間構件23的其它樣態(變形例),參考該圖說明變形例2。原木壁部22b與中間構件23b,除了後述的差異點,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構造及作用效果的說明省略。
在變形例2中,原木壁部22b,用來構成原木壁部22b的原木材的端面形狀為略圓形(圓形原木)。因為這緣故,中間構件23b的形狀也和前述的中間構件23不同。
中間構件23b,為具有隔熱性及彈性的合成樹脂製,且為下方形成開口的逆溝形,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b的上表面及側部之局部」的形狀。 更詳細地說,中間構件23b,其溝內為朝中間構件23b之寬度方向形成彎曲的曲面形狀(換言之,在朝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b安裝時,朝成為上方的方向彎曲的形狀)。然後,中間構件23b,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b的上部。
中間構件23b,藉由前述的構造,能以不加工或者最低限度的加工,而輕易地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圓形原木的原木材221b的上部,作業效率良好。
[變形例3]
圖7(a),為圖2所示的外壁21的其它樣態(變形例),參考該圖說明變形例3。由於原木壁部22及區劃壁部24,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構造及作用效果的說明省略。
在變形例3中,中間構件23c,為具有隔熱性及彈性的合成樹脂製,且較上表面部分更下方,為形成開口的逆溝形,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然後,中間構件23c,在其上表面部分豎立設置有用來承接區劃壁部24之下部的區劃壁承接部231a。中間構件23c,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部。
區劃壁承接部231a,沿著中間構件23c之上表面部分的長度方向平行配置,且是由基端固定於上表面部分的2個板體所構成。構成區劃壁承接部231a的板體,其間隔形成:與區劃壁部24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稍微大 於該厚度,該間隔部分構成溝部232a。構成區劃壁承接部231a的板體,其中一個與「成為中間構件23c的下垂部分之室內側的側面部分」形成同一平面。
區劃壁承接部231a,其高度最好是設定為:計算「原木壁部22的層數」、與已產生「因老化所導致之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的收縮率,在利用原木壁調整部27消除「已產生收縮現象的原木壁部22的間隙」而產生的下沉狀態下,區劃壁部24下緣不會從區劃壁承接部231a的內部伸出;或者區劃壁承接部231a上緣與區劃壁部24下緣形成大致相同的高度(0.01cm以上、未滿3cm)。
中間構件23c,藉由前述的構造,能以不加工或者最低限度的加工,而輕易地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部,作業效率良好。接著,中間構件23c,能以「僅需使區劃壁部24嵌入區劃壁承接部231a的溝部232a」的簡單作業而完成施工,因此作業效率良好。
中間構件23c,由於區劃壁承接部231a的高度設定為「在原木壁部22的下沉狀態下,區劃壁部24下緣不會從區劃壁承接部231a的內部伸出;或者區劃壁承接部231a上緣與區劃壁部24下緣形成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藉由原木調整部27消除了「因老化收縮所導致之原木間的間隙」後,可將原木壁部22上端與區劃壁部24下端之間阻塞,不會產生間隙。
在本變形例中,雖然區劃壁承接部231a的高度最好是前述的樣態,舉例來說,也可以是以下的態樣: 在藉由原木調整部27消除了「當產生因老化所引起之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之原木材間的間隙後,在區劃壁承接部231a上緣與區劃壁部24下緣之間,形成若干的間隙(以背板部25的垂下251可覆蓋的程度。在第1實施形態之例子的場合中,3cm以上、未滿10cm)。即使是這樣的樣態,由於能以簡單的作業來完成施工,因此作業效率良好,能以前述的垂下部分251阻塞:產生於「原木壁部22上端」與「區劃壁部24下端」之間的新間隙。
[變形例4]
圖7(b),為圖2所示的外壁21的其它樣態(變形例),參考該圖說明變形例4。由於原木壁部22及區劃壁部24,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構造及作用效果的說明省略。
在變形例4中,中間構件23d,為具有隔熱性及彈性的合成樹脂製,並具有特定的高度,且上表面部分及下表面部分形成開口。中間構件23d,其下表面部分為朝下方形成開口的逆溝形,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中間構件23d,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部。
然後,中間構件23d,形成有區劃壁承接部231b,亦即:形成於中間構件23d之上表面部分的寬度中央,且沿著上表面部分之長度方向所形成之特定深度的凹溝(溝部232b)。構成區劃壁承接部231b,其溝部232b的間隔形成:與區劃壁部24的厚度大致相同、或者稍微大於該 厚度。
區劃壁承接部231b,其溝部232b的深度最好是設定為:計算「原木壁部22的層數」、與已產生「因老化所導致之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的收縮率,在利用原木壁調整部27消除「已產生收縮現象的原木壁部22的間隙」而產生的下沉狀態下,區劃壁部24下緣不會從區劃壁承接部231b的內部伸出;或者區劃壁承接部231b上緣與區劃壁部24下緣形成大致相同的高度(0.01cm以上、未滿3cm)。
中間構件23d,藉由前述的構造,能以不加工或者最低限度的加工,而輕易地安裝在被配置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的上部,作業效率良好。接著,中間構件23d,能以「僅需使區劃壁部24嵌入區劃壁承接部231b的溝部232b」的簡單作業而完成施工,因此作業效率良好。除此之外,中間構件23d,由於其成為「區劃壁承接部231b之側板」的部分(成為溝部232b之寬度方向兩側的部分)的厚度較厚,當產生水平負載時,可抑制:因區劃壁部24的移動,而導致成為側板的部分破損。
在本變形例中,雖然區劃壁承接部231b,其溝部232b的深度最好是前述的樣態,舉例來說,也可以是以下的態樣:在藉由原木調整部27消除了「因老化收縮所引起之原木材間的間隙」後,在區劃壁承接部231b上緣與區劃壁部24下緣之間,形成若干的間隙(以背板部25的垂下251可覆蓋的程度。在第1實施形態之例子的場合中,3cm以上、未滿10cm)。即使是這樣的樣態,由於能以簡 單的作業來完成施工,因此作業效率良好,能以前述的垂下部分251阻塞:產生於「原木壁部22上端」與「區劃壁部24下端」之間的新間隙。
[變形例5]
圖8,為圖2所示的建物基礎20的其它樣態(變形例),參考該圖說明變形例5。建物基礎20a,除了稍後所述的差異點之外,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構造及作用效果的說明省略。
在變形例5中,建物基礎20a,包含地下基礎部(圖示省略)與地上部202a,地上部202a形成:寬度方向比地上部202更厚。地上部202a,在高度方向的中間位置形成有:朝屋外側形成開口之方形的缺口部207。地上部202a,在其上表面形成開口部205a,並形成有:可供結合螺栓271穿過並到達「形成於缺口部207之頂部的開口部206a」的第1貫穿孔204a。
建物基礎20a,由於地上部202a為前述的構造,故在其上表面,將壁面構造體2與耐力構造體4接近配置。此外,由於建物基礎20a,是在寬度方向上厚實的構造,故即使具有缺口部207,也能成為比地上部202堅固的構造。
[變形例6]
圖9,為圖2所示的壁面構造體2的其它樣態(變形 例),參考該圖說明變形例6。壁面構造體2,除了稍後所述的差異點之外,由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構造及作用效果的說明省略。
構成壁面構造體2a的外壁21a,在屋外側具有耐火壁部5。耐火壁部5,配設成覆蓋:從屋頂10的屋簷下表面,到整個區劃壁部24及原木壁部22下端的領域。
在圖9中,壁面構造體2a,雖然呈現耐火壁部5覆蓋整個外壁21a的樣態,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也可以以下的樣態:耐火壁部5不覆蓋區劃壁部24,而覆蓋原木壁部22(亦即,「至少覆蓋原木壁」的樣態)。此外,不侷限於「耐火」壁部,也能以「準耐火」或者「防火」壁部來替代。
構成壁面構造體2a,由於是前述具有耐火壁部5的構造,故可對包含原木壁部22的外壁21,附加耐火性。如此一來,壁面構造體2a成為:在都會區中建造了採用本發明之壁面構造體的建物1的場合,即使鄰近的建物遭受火災,本身為木材的原木壁部22也不易延燒的構造。
[第2實施形態] (建物1b)
圖10(a)所示的建物1b,為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的一種形態。建物1b,具有水平屋頂(屋頂10b),是柱和樑使用了鋼骨的鋼骨構造且混凝土建造的2層建築構造(也可以是2層樓以上的複數層構造),並且具備:壁面構造體2b、 2c;被配置於建物1b內側(亦即屋內側)的耐力構造體4b、4c。壁面構造體2b及耐力構造體4b被配設於1樓部分,壁面構造體2c及耐力構造體4c被配設於2樓部分。對於各部,在以下詳細說明。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造及作用效果,省略其說明。
(壁面構造體2b)
被配設於1樓部分的壁面構造體2b具有:建物基礎20(相當於前述的設置基部);外壁21c,被配置於建物基礎20到樓上地板部11之間,並具有原木壁部22c與耐火壁部5;及原木壁調整部27,可調整原木壁部22c的間隔。建物基礎20及原木壁調整部27,由於構造及作用效果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說明省略。
<外壁21c>
外壁21c,是具有原木壁部22c、中間構件23、背板部(圖示省略)及耐火壁部51的構造。然後,外壁21c,被設在建物基礎20的突出部203的上表面。中間構件23,被安裝在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c的上部,被1樓的天花板、與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c所包夾。背板部(圖示省略),被配設在外壁21c朝向屋外的那一側,且是從1樓天花板(樓上地板部11的下表面)沿著「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c」,以特定長度垂下的構造。中間構件23及背板部(圖示省略),由於構造及作用效果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故其說明省略。
原木壁部22c,將複數個方形的原木材橫向設置並層疊而成,是設成從建物基礎20上到達1樓天花板之高度的構造。然後,從「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c的上表面」到達「位於最下層之原木材222的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223,以與第1貫穿孔204連通的配置,形成於垂直方向。
耐火壁部51,被配設於外壁21c的屋外側,並配設成覆蓋原木壁部22c的整個屋外側(換言之,從建物基礎20到達樓上地板部11的領域)。耐火壁部51,由於構造及作用效果與變形例6所說明的耐火壁部5相同,故其說明省略。
(壁面構造體2c)
被配設於2樓部分的壁面構造體2c,在混凝土板亦即樓上地板部11(相當於前述的設置基部),配置於樓上地板部11到屋頂10b之間,並且具有:外壁21d,具有原木壁部22d與耐火壁部52;原木壁調整部27a,可調整原木壁部22d的間隔。
<外壁21d>
外壁21d,是具有原木壁部22d、中間構件23、背板部(圖示省略)及耐火壁部52的構造。然後,外壁21d,被設在位於「建物基礎20的突出部203的垂直方向上方」之樓 上地板部11的上表面。中間構件23,被安裝在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d的上部,被2樓的天花板、與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d所包夾。背板部(圖示省略),被配設在外壁21d朝向屋內的那一側,且是從2樓天花板(屋頂10b的下表面)沿著「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d」,以特定長度垂下的構造。中間構件23及背板部(圖示省略),由於構造及作用效果與前述的1樓部分相同,故其說明省略。
原木壁部22d,將複數個方形的原木材橫向設置並層疊而成,是設成從樓上地板部11上到達2樓天花板之高度的構造。然後,從「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d的上表面」到達「位於最下層之原木材222的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223a,形成於垂直方向。第2貫穿孔223a,在原木壁部22d的中間位置形成更大的孔徑,在該更大的孔徑部分形成有:朝室內側側形成開口的開口部224。
耐火壁部52,被配設於外壁21d的屋外側,並配設成覆蓋原木壁部22d的整個屋外側(換言之,從樓上地板部11到達屋頂10b的領域)。耐火壁部52,由於構造及作用效果與前述的耐火壁部51相同,故其說明省略。
<原木壁調整部27a>
原木壁調整部27a,是含有2個結合螺栓271a、272b;及用來連結結合螺栓271a、272b的鬆緊螺旋扣273的構造。
結合螺栓271a,嵌插於原木壁部22d之第2貫 穿孔223a的上半部領域,其上端可牽引地卡止在位於最上層之原木材221d的上表面。然後,結合螺栓271a設成以下的長度:在已通過第2貫穿孔223a之上半部的穿過狀態下,其公螺紋部以特定長度(可鎖合於鬆緊螺旋扣273之上部母螺紋的長度),從開口部224露出。
結合螺栓271b,是「其中間部到前端部朝樓上地板部11的垂直方向突出,且其基部被埋設於樓上地板部11」的錨(anchor)構件,該中間部到前端部,嵌插於原木壁部22d之第2貫穿孔223a的下半部領域。然後,結合螺栓271b,至少在其前端部形成有公螺紋,並設成以下的長度:在已通過第2貫穿孔223a之下半部的穿過狀態下,其公螺紋部以特定長度(可鎖合於鬆緊螺旋扣273之下部母螺紋的長度),從開口部224露出。
鬆緊螺旋扣273,結合螺栓271a的前端連結於其上部,結合螺栓272b連結於其下部。
<連接體3>
在外壁21c與耐力構造體4b之間、外壁21d與耐力構造體4c之間,配設有連接體3及輔助連接體(圖示省略)。連接體3,被配置於建物1b的1樓屋內側與樓上屋內側,並分別連接外壁21c與耐力構造體4b、及外壁21d與耐力構造體4e。連接體3及輔助連接體(圖示省略),由於構造及作用效果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故其說明省略。
(作用)
針對建物1b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建物1b的1樓部分)
建物1b,可藉由建物基礎20來支承含有「建物骨架;壁面構造體2b、2c」的建物。建物基礎20,可在外壁21c下部與地面之間確保特定的距離。此外,建物基礎20,以突出部203上表面支承外壁21c,並以地上部202上表面支承耐力構造體4b。
換言之,建物基礎20,將耐力構造體4b配置在「耐負載性高的地上部202的垂直方向」,並靠近配置外壁21,成為耐力構造體4b配置於屋內側之集中性良好的構造。此外,藉由將外壁21c與耐力構造體4b配置成接近,可縮短連接體3(之水平部)的長度,當橫向搖動時,可降低施加於連接體3(之水平部)的應力。
此外,設於建物基礎20的第1貫穿孔204,可與所連通的第2貫穿孔223一起被結合螺栓271穿過,能容易地執行將螺帽272連結於「從第1貫穿孔204下方的開口部露出的公螺紋部」的作業。然後,螺帽272,由於其配置是朝向建物1b外形成開放的構造,因此當建造且經過特定時間之後執行原木壁調整作業時,不必進入建物1b內便能執行作業,故能保護建物1之使用者的隱私。
外壁21c,構成建物1b之1樓部分的外層。原木壁部22c,以木材的碳貯藏效果及節能效果,有助於防 止地球暖化、降低溫室效果氣體排放。耐火壁部51,對包含原木壁部22c的外壁21c,附加耐火性。如此一來,壁面構造體2b成為:在都會區中建造了採用本發明之壁面構造體的建物1b的場合,即使鄰近的建物遭受火災,本身為木材的原木壁部22也不易延燒的構造。
中間構件23,將原木壁部22c與天花板部之間的間隙封閉,抑制外部氣體往建物1b內的流入。中間構件23,僅需覆蓋「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c的上部」便完成設置,即使是非熟練的作業者,也能簡易且更快速地正確執行施工。外壁21c,藉由具有背板部(圖示省略),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而調整原木材的間隙時,可阻塞:產生於原木壁部22c上端與天花板部之間的新間隙。
壁面構造體2b,達成與前述的壁面構造體2相同的作用效果,藉由原木壁調整部27,保持各原木材的結合狀態,並且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藉由再鎖緊螺帽272而再次緊密連結,而成為將原木材之間填滿而封閉間隙的構造。
耐力構造體4b對建物1b附加耐力。然後,連接體3,在建物1的屋內側1樓部分,連接原木壁部22c與耐力構造體4b,而形成對外壁21c附加了耐震性的構造。連接體3,其水平部是原木壁部22c與耐力構造體4b的間隔件,並使耐力構造體4b負擔「施加於外壁21c的水平負載等的應力」。連接體3,其垂直部抵接於耐力構造體4b並形成支承。輔助連接體(圖示省略),在建物1b之屋內側的 屋內側1樓部分,連接原木壁部22c與耐力構造體4b,而形成對外壁21c附加了耐震性的構造。
(建物1b的2樓部分)
建物1b的2樓部分,可藉由樓上地板部11來支承含有「建物骨架的樓上部、壁面構造體2c」的建物。此外,樓上地板部11,以其上表面支承外壁21d與耐力構造體4c。
即使在建物1b的2樓部分,將耐力構造體4c與外壁21d配置成接近,而成為:耐力構造體4c配置於屋內側的集中性良好,不僅如此,可縮短連接體3(之水平部)的長度,當橫向搖動時,可降低施加於連接體3(之水平部)之應力的構造。
外壁21d,構成建物1b之2樓部分的外層。原木壁部22d,以木材的碳貯藏效果及節能效果,有助於防止地球暖化、降低溫室效果氣體排放。耐火壁部52,對包含原木壁部22d的外壁21附加耐火性,而成為與耐火壁部51相同,即使近距離產生火災,原木壁部22d也不易延燒的構造。
中間構件23,將原木壁部22d與天花板部之間的間隙封閉,抑制外部氣體往建物1b內的流入。中間構件23,僅需覆蓋「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221d的上部」便完成設置,即使是非熟練的作業者,也能簡易且更快速地正確執行施工。外壁21d,藉由具有背板部(圖示省略),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而調整原木材的間隙時,可阻塞: 產生於原木壁部22d上端與天花板部之間的新間隙。
原木壁調整部27a,只須使「容易從開口部224操作的鬆緊螺旋扣273」的本體轉動,使安裝於兩端的2個結合螺栓271a、272b鎖入,能容易地調整張力。換言之,壁面構造體2c,達成與前述的壁面構造體2類似的作用效果,藉由原木壁調整部27a,保持各原木材的結合狀態,並且當產生原木材的收縮現象時,藉由再鎖緊鬆緊螺旋扣273而再次緊密連結,而成為將原木材之間填滿而封閉間隙的構造。
耐力構造體4b對建物1b附加耐力。然後,連接體3,在建物1b的屋內側1樓部分,連接原木壁部22c與耐力構造體4b,而形成對外壁21c附加了耐震性的構造。連接體3,其水平部是原木壁部22c與耐力構造體4b的間隔件,並使耐力構造體4b負擔「施加於外壁21c的水平負載等的應力」。連接體3,其垂直部抵接於耐力構造體4b並形成支承。輔助連接體(圖示省略),在建物1b之屋內側的屋內側1樓部分,連接原木壁部22c與耐力構造體4b,而形成對外壁21c附加了耐震性的構造。
[變形例7]
圖10(b),為圖10(a)所示的建物1b的其它樣態(變形例),參考該圖說明變形例7。建物1c,除了稍後所述的差異點之外,由於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故其構造及作用效果的說明省略。
建物1c為RC、SRC結構,不具有耐力構造體的這一點、及不具有用來連接耐力構造體與壁面構造體的連接體這一點,與建物1c不同。RC結構,為鋼筋混凝體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的簡稱,SRC結構,為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的簡稱。建物1c,其建物骨架具有充分的強度,沒有靠近壁面構造體的耐力構造體,能使構造單純化。
在木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用語及表現方式,僅是說明上的表現,並非用來作任何的限制,也沒有用來排除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描述的特徵及與該部分同義的用語和表現方式的意圖。此外,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當然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變形樣態。此外,第一、第二等的用語,並非表示等級或重要度的用語,只是用來區分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的表現方式。
1:建物
2:壁面構造體
3:連接體
3a:輔助連接體
4:耐力構造體
10:屋頂
20:建物基礎
21:外壁
22:原木壁部
23:中間構件
24:區劃壁部
25:背板部
26:帶狀飾板部
27:原木壁調整部
201:地下基礎部
202:地上部
203:突出部
204:第1貫穿孔
205:開口部
206:開口部
221:位於最上層的原木材
222:位於最下層的原木材
223:第2貫穿孔
251:垂下部分
261:連接部分
262:傾斜面部分
263:垂下部分
264:折返部分
271:結合螺栓
272:螺帽
G:地面

Claims (6)

  1. 一種壁面構造體,具備:設置基部;外壁,配置在從該設置基部到屋頂或者樓上的地板平面的高度之間,並含有原木壁的部分;原木壁調整部,可調整該外壁的前述原木壁的間隔,前述設置基部,其構造為第1態樣、或第2態樣的其中任一種,前述第1態樣含有:壁狀部,從地面以特定高度豎立設置;及突出部,在前述壁狀部的上端,朝成為建物外的方向突出,並且突出部分的下表面,從地面隔開特定高度而設置,在該突出部,於垂直方向形成有第1貫穿孔,該第1貫穿孔的其中一端在該突出部的上表面形成開口,另一端在突出部的下表面形成開口;前述第2態樣含有:壁狀部,從地面起以特定高度豎立設置,且在其高度方向中間的領域形成有缺口部,該缺口部朝向成為建物外的方向形成開口,在該壁狀部,於垂直方向形成有第1貫穿孔,該第1貫穿孔的其中一端在前述壁狀部的上部形成開口,另一端在前述缺口部的頂部形成開口,前述外壁,具有原木壁部、中間構件及板狀的區劃壁部,前述原木壁部,其局部或者全部的領域,為層疊複數個原木材而形成的構造,該複數個原木材以使長軸方向成為大致水平的方式橫向設置,從位於最上層的前述原木材的上表面到達位於最下層的前述原木材之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以與前述第1貫穿孔連通的配置所形成;前述中間構件,設在配置於該原木壁之最上層的原木材的上部且具 有隔熱性;前述板狀的區劃壁部,被設在從前述中間構件的上部到屋頂或者樓上之地板平面的高度之間的領域,並區劃成建物內外,前述中間構件,為下方形成開口的逆溝形,其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前述原木壁調整部,為至少具有結合螺栓及螺帽的構造,前述結合螺栓設成以下的長度:在已通過前述第1貫穿孔及與該第1貫穿孔連通之前述第2貫穿孔的穿過狀態下,其公螺紋部以特定長度,從該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前述螺帽連結於從前述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露出的公螺紋部。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壁面構造體,其中更進一步具備連接體,該連接體可連接於被配置在建物之屋內側的耐力構造體。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壁面構造體,其中前述外壁,具有配設在建物之朝向屋內側的背板部,且該背板部為含有:以朝向前述原木壁部上部之方向的特定長度,形成垂下的垂下部分的構造。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記載的壁面構造體,其中前述外壁,具有至少覆蓋前述原木壁的耐火壁部或者防火壁部。
  5. 如請求項3所記載的壁面構造體,其中前述外壁,具有至少覆蓋前述原木壁的耐火壁部或者防火壁部。
  6. 一種建物,具備耐力構造體與壁面構造體,該壁面構造體具有:設置基部;外壁,配置在從該設置基部到屋頂或者樓上的地板平面的高度之間,且含有原木壁的部分;原木壁調整部,可調整該外壁之前述原木壁的間隔,前述設置基部,其構造為第1態樣、或第2態樣的其中任一種,前述第1態樣含有:壁狀部,從地面以特定高度豎立設置;及突出部,在前述壁狀部的上端,朝成為建物外的方向突出,並且突出部分的下表面,從地面隔開特定高度而設置,在該突出部,於垂直方向形成有第1貫穿孔,該第1貫穿孔的其中一端在該突出部的上表面形成開口,另一端在突出部的下表面形成開口,前述第2態樣含有:壁狀部,從地面起以特定高度豎立設置,且在其高度方向中間的領域形成有缺口部,該缺口部朝向成為建物外的方向形成開口,在該壁狀部,於垂直方向形成有第1貫穿孔,該第1貫穿孔的其中一端在前述壁狀部的上部形成開口,另一端在前述缺口部的頂部形成開口,前述外壁含有原木壁部及中間構件,前述原木壁部,其局部或者全部的領域,為層疊複數個原木材所形成的構造,該複數個原木材,是以長軸方向成為大致水平的方式橫向設置,從位於最上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上表面到達位於 最下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下表面的第2貫穿孔,以與前述第1貫穿孔連通的配置所形成的原木壁部;前述中間構件,設在配置於該原木壁之最上層的原木材的上部且具有隔熱性,該中間構件,為下方形成開口的逆溝形,其溝內設成沿著位於最上層之前述原木材的上表面及側部的形狀,前述原木壁調整部,為至少含有結合螺栓及螺帽的構造,前述結合螺栓,係設成至少在已通過前述第1貫穿孔、及與該第1貫穿孔連通之第2貫穿孔的穿過狀態下,其公螺紋部以特定的長度從該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的長度;前述螺帽連結於從前述第1貫穿孔的另一端側開口露出的公螺紋部。
TW110113332A 2020-04-17 2021-04-14 壁面構造體及建物 TWI7844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3918 2020-04-17
JP2020073918A JP6981688B2 (ja) 2020-04-17 2020-04-17 建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767A TW202142767A (zh) 2021-11-16
TWI784477B true TWI784477B (zh) 2022-11-21

Family

ID=78084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3332A TWI784477B (zh) 2020-04-17 2021-04-14 壁面構造體及建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81688B2 (zh)
TW (1) TWI784477B (zh)
WO (1) WO20212102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1688B2 (ja) * 2020-04-17 2021-12-17 株式会社 エコファクトリー 建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9521U (zh) * 1985-09-13 1987-03-27
JPH0635419U (ja) * 1992-06-09 1994-05-13 有限会社ログホームズイズミ ログハウスにおける純木丸太締結固定用特殊ボルト・ナットの箱型カプラー
JPH0644823U (ja) * 1992-11-28 1994-06-14 義久 山越 壁 体
JPH0988208A (ja) * 1995-09-26 1997-03-31 Koshii Mokuzai Kogyo Kk 木造建築物及びその建築工法
JP2021169747A (ja) * 2020-04-17 2021-10-28 株式会社 エコファクトリー 壁面構造体、及び、建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9945A (ja) * 1985-02-01 1986-08-12 兵藤 重郎 組立家屋
JP2582009B2 (ja) * 1991-06-22 1997-02-19 桝倉建設株式会社 ログハウス風建築物及びその建築工法
JPH07207779A (ja) * 1994-01-14 1995-08-08 Nobuaki Debari 建物基礎緊結用連結具とその施工方法
JP3098530U (ja) * 2003-06-13 2004-03-04 石川 義雄 ログハウス壁上部の隙間防止構造
JP2005336974A (ja) * 2004-05-25 2005-12-08 Kamiyama Shoten:Kk 木造建築における厚板部材を用いた面構築工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9521U (zh) * 1985-09-13 1987-03-27
JPH0635419U (ja) * 1992-06-09 1994-05-13 有限会社ログホームズイズミ ログハウスにおける純木丸太締結固定用特殊ボルト・ナットの箱型カプラー
JPH0644823U (ja) * 1992-11-28 1994-06-14 義久 山越 壁 体
JPH0988208A (ja) * 1995-09-26 1997-03-31 Koshii Mokuzai Kogyo Kk 木造建築物及びその建築工法
JP2021169747A (ja) * 2020-04-17 2021-10-28 株式会社 エコファクトリー 壁面構造体、及び、建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767A (zh) 2021-11-16
JP2021169747A (ja) 2021-10-28
JP6981688B2 (ja) 2021-12-17
WO2021210221A1 (ja)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03007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anelized, superinsulated building envelopes
WO2017036185A1 (zh) 铝合金房屋
US20100242394A1 (en) Fully insulated timber frame building panel system
US20080245005A1 (en) Reusable Modular Block Wall Assembly System
US20080016802A1 (en) Building modular and panel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WO2008113207A1 (fr) Panneau mural extérieur et son procédé de montage
US10577798B1 (en) Composite foam and concrete wall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same
US20200354946A1 (en) Modular Building System
TWI784477B (zh) 壁面構造體及建物
US2022004948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a multi-storey building
KR100969166B1 (ko)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조립식 박스를 이용한 건축물
JP3758782B2 (ja) 壁パネル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KR100939077B1 (ko) 조립식 건축물
JP7054888B2 (ja) 壁面構造体
JP2006322205A (ja) 壁式木造建築物
KR102500921B1 (ko) 지붕 장선 브라켓
AU2014265071B2 (en) A building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the building
JP7096606B2 (ja) 壁面構造体、木造建物、及び、木造建物の建築方法
JP6963247B2 (ja) 耐力壁及び建物構造体
JP2769108B2 (ja) 木質ユニットハウスの組立工法
RU42562U1 (ru) Многоэтажное здание
JP2009215750A (ja) 木造家屋の室単位補強構造
AU2015100472A4 (en) Constructions having solid load bearing walls
JP3112560U (ja) 壁式木造建築物
JP2024034590A (ja) 避難ハッチの取付構造及び取付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