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2197B -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2197B
TWI772197B TW110137549A TW110137549A TWI772197B TW I772197 B TWI772197 B TW I772197B TW 110137549 A TW110137549 A TW 110137549A TW 110137549 A TW110137549 A TW 110137549A TW I772197 B TWI772197 B TW I7721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b
vertical
stirrup
vertical rib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7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6011A (zh
Inventor
吳昌修
顏聖益
黃珈漩
Original Assignee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75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2197B/zh
Priority to CN202122667268.9U priority patent/CN217054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2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2197B/zh
Priority to US17/961,267 priority patent/US20230115539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16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601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6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i.e. of essentially three-dimensional extent, e.g. lattice girders
    • E04C5/0604Prismatic or cylindrical reinforcement cages composed of longitudinal bars and open or closed stirrup rods
    • E04C5/0622Open cages, e.g. connecting stirrup bas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箍筋模組,包含第一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第四立筋以及底筋部。第二立筋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第三立筋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間;第四立筋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三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間。其中第一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間具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四立筋之間具有第二空隙。底筋部設置連接第一外側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以及第四立筋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之底部,且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相對於底筋部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Description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有關一種箍筋模組,特別是指一種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現有技術的建築物經常使用鋼筋混凝土(RC)的結構作為結構性的主體。在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常見的樑鋼筋系統主要包括複數根平行排列的主筋以及複數根用來箍束主筋的箍筋。箍筋主要是綁縛定位於主筋上,構成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中的鋼筋主結構,接著在鋼筋結構的周圍製作模板,然後進行混凝土灌漿,即形成鋼筋混凝土的結構。
近幾年發展出一筆箍式的箍筋結構,並套設於同一水平面的主筋橫截面上,藉以將主筋橫截面方向上得到平均的箍束力之外,沿著主筋縱向延伸的箍束力也可以平均分散。然而,當架設箍筋後再設置其餘主筋時並不便利,且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因此有必要解決當前的現有技術問題可更加地達到提高施工便利性及可縮短工時的箍筋結構。
本發明之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係用於增加施工便利性及縮短製造樑鋼筋系統的工程時間。本發明箍筋模組的一種態樣包含第一立筋、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的第二立筋、第三立筋、第四立筋以及底筋部。第三立筋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間;第四立筋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三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間。其中第一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間有形成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四立筋之間有形成第二空隙。底筋部則設置連接第一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及第四立筋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之底部;且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相對於底筋部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箍筋模組的另一種態樣包含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的第五立筋及第六立筋,且第五立筋位於第一立筋及第六立筋之間。其中第五立筋與第一立筋之間有形成第三空隙,且第六立筋與第三立筋之間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與第四立筋之間具有第二空隙。底筋部設置連接第一立筋、第二立筋、第三立筋、第四立筋、第五立筋以及第六立筋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第一空隙、第二空隙以及第三空隙之底部;且第一空隙、第二空隙以及第三空隙相對於底筋部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箍筋模組的另一種態樣包含第一立筋、與第一立筋並排設置的第二立筋、設置於第一立筋及第二立筋之間的第一內側環、第一底筋以及第二底筋。其中第一立筋及第一內側環之間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一內側環之間有第二空隙。第一底筋連接第一立筋與第一內側環至少部分 的底端形成第一空隙之底部;第二底筋連接第二立筋與第一內側環至少部分的底端形成為第二空隙之底部;第一空隙相對於第二底筋形成開口,第二空隙相對於第一底筋形成開口。
箍筋模組的另一種態樣進一步包含第二內側環以及第三底筋。第二內側環設置於第一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間,第一立筋與第二內側環之間有第三空隙;第三底筋設置連接第一立筋與第二內側環至少部分的底端並形成第三空隙之底部。
箍筋模組的另一種態樣包含具有第一彎折部的第一立筋;自第一彎折部相對第一立筋彎折並延伸至具有第二彎折部的第一底筋;自第二彎折部相對第一底筋彎折與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三彎折部的第四立筋;自第三彎折部相對第一立筋彎折與第一底筋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四彎折部的第一頂筋;自第四彎折部相對第一底筋彎折與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五彎折部的第三立筋;自第五彎折部相對第一立筋彎折並延伸至具有第六彎折部的第二底筋,其中第二底筋與第一底筋為交錯重疊設置。其中第一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間具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四立筋之間具有第二空隙;且第一空隙及第二空隙分別相對於第一底筋及第二底筋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箍筋模組的另一種態樣進一步包含自第七彎折部相對第一底筋彎折與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八彎折部的第五立筋;自第八彎折部相對第一立筋彎折並延伸至具有第九彎折部的第二頂筋;自第九彎折部相對第二頂筋彎折以與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十彎折部的第六立筋;自第十彎折部相對第一立筋彎折以與第二頂筋並排並延伸至與第一立筋的第一彎折部連接。其中第六立筋及第三立筋之間具有第一空隙,第二立筋及第四立筋之間具有第 二空隙,第一立筋及第五立筋之間具有第三空隙;且第一空隙相對於第一底筋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且第二空隙及第三空隙相對於第二底筋及第三底筋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為達上揭目的,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依序掛設複數個之箍筋模組於該二第一主筋上;經由該些開口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之底筋部;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其中,該些第一主筋及該些第三主筋並排設置;以及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上;其中,該箍筋帽蓋對應該些開口設置。
100:箍筋模組
110:第一立筋
111:勾掛端
112:第一彎折部
113:第三空隙
120:第二立筋
121:勾掛端
122:第二空隙
130:第三立筋
131:第一空隙
132:第五彎折部
140:第四立筋
141:第三彎折部
150:底筋部
151:第一底筋
152:第二底筋
153:第二彎折部
154:第六彎折部
155:第三底筋
156:第十彎折部
160:第一頂筋
161:第一橫掛部
162:第四彎折部
163:第二頂筋
164:第二橫掛部
165:第八彎折部
170:第一內側環
171:第二內側環
172:第三內側環
180:第五立筋
181:第七彎折部
190:第六立筋
191:第九彎折部
210:第一主筋
211:第一區段
212:第二區段
220:箍筋
221:立筋
222:底筋
223:勾掛端
230:第二主筋
240:第三主筋
250:箍筋帽蓋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S501:步驟
S502:步驟
S503:步驟
S504:步驟
S505:步驟
S901:步驟
S902:步驟
圖1為本發明箍筋模組實施例一之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箍筋模組實施例一之側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箍筋模組實施例二方式之立體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箍筋模組實施例二方式之側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箍筋模組實施例三之側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流程圖。
圖7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一狀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二狀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之詳細步驟流程圖。
圖10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詳細步驟狀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三狀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四狀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之主要步驟五狀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之完成狀態示意圖。
為方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對本發明的意旨、結構及其功效,獲得深入的理解,底下舉出一較佳實施例配合所附的圖式,將本發明做詳細說明如下。
首先,參閱圖1和圖2,其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實施例一,本發明的箍筋模組100包含第一立筋110、第二立筋120、第三立筋130、第四立筋140以及底筋部150。第一立筋110於第一方向X上與第二立筋120並排設置,且第一立筋110及第二立筋120皆具有勾掛端111/121能勾掛於主筋上。勾掛端111/121係於第二方向Y而設置於第一立筋110及第二立筋120頂端。於本發明實施例中,勾掛端111/121為了能穩定掛設於樑鋼筋的主筋上,故圖1和圖2所示的勾掛端111/121外型不受此限制。第三立筋130也於第一方向X上與第一立筋110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一立筋110及第二立筋120之間。第四立筋140也於第一方向X上與第一立筋110並排設置,並位於第三立筋130及第二立筋120之間。具體來說,自第二立筋120於第一方向X依序為第四立筋140、第三立筋130以及第一立筋110來並排設置。以使第一立筋110及第三立筋130之間具有第一空隙131,第二立筋120及第四立筋140之間具有第二空隙122。
底筋部150係設置連接第一立筋110、第二立筋120、第三立筋130及第四立筋140至少部分的底端,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底筋部150包含第一底筋151及第二底筋152。第一底筋151連接第一立筋110的底端,第 四立筋140的底端連接第一底筋151,亦即第一立筋110透過第一底筋151與第四立筋140連接,且底筋部150的第一底筋151形成第一空隙131之底部;第二底筋152連接第二立筋120的底端,第三立筋130的底端連接第二底筋152,第二立筋120透過第二底筋152與第三立筋130連接,且底筋部150的第二底筋152形成第二空隙122之底部。其中,第一空隙131及第二空隙122相對於底筋部150的第一底筋151及第二底筋152之至少部分一端分別形成開口;第一底筋151與第二底筋152其餘至少部分於同一水平面上平行設置,且形成第一底筋151與第二底筋152的至少部分重疊。
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箍筋模組100更包含第一頂筋160。第一頂筋160連接第三立筋130,第四立筋140連接第一頂筋160,第三立筋130透過第一頂筋160與第四立筋140連接。具體來說,第三立筋130的頂端透過與第一頂筋160連接並延著第一方向X至第四立筋140的頂端連接設置,且第三立筋130、第一頂筋160及第四立筋140上述的連接設置形成第一橫掛部161。上述各立筋、頂筋及底筋及彼此間的連接關係較佳係以一體成型彎折的方式來形成,但不以此為限。
從另一角度觀察得到,本發明箍筋模組100由第三立筋130、第四立筋140、第一頂筋160、第一底筋151之至少部分以及第二底筋152之至少部分共同形成第一內側環170。
其中,第一內側環170於第一方向X上設置於第一立筋110及第二立筋120之間,且第一立筋110及第一內側環170之間具有第一空隙131,第二立筋120及第一內側環170之間具有第二空隙122。
第一底筋151設置連接第一立筋110與第四立筋140之底端,第一立筋110的底端透過第一底筋151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設置於第四立筋140的底端,且至少部分的第一底筋151形成第一空隙131之底部,也就是說,第一空隙131係相對於至少部分第一底筋151之一端形成開口。第二底筋152設置連接第三立筋130與第二立筋120之底端,第二立筋120的底端透過第二底筋152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設置於第三立筋130的底端,且至少部分的第二底筋152形成第二空隙122之底部,也就是說,第二空隙122係相對於第二底筋152之一端形成開口。上述連接方式形成第一底筋151與第二底筋152於同一水平面上排列設置,且第一底筋151與第二底筋152之至少部分為交錯重疊。
較佳而言,上述實施例一係可以一體成型彎折的方式製成。具體而言,本發明的箍筋模組100係自第一立筋110的第一彎折部112連接端相對第一立筋110彎折並延伸至具有第二彎折部153的第一底筋151;自第二彎折部153連接端相對第一底筋151彎折以與第一立筋110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三彎折部141的第四立筋140;自第三彎折部141連接端相對第一立筋110彎折以與第一底筋151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四彎折部162的第一頂筋160;自第四彎折部162連接端相對第一底筋151彎折以與第一立筋110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五彎折部132的第三立筋130;自第五彎折部132連接端相對第一立筋110彎折並延伸至具有第六彎折部154的第二底筋152,且與第一底筋151交錯重疊設置;自第六彎折部154連接端相對第二底筋152彎折以與第五立筋180並排。
實施例二
參閱圖3和圖4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實施例二,與本發明實施例一的差別在於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更包含第五立筋180以及第六立筋190。第五立筋180包含與第一立筋110於第一方向X並排設置。第六立筋190與第一立筋110於第一方向X並排設置,且第五立筋180位於第一立筋110及第六立筋190之間。其中第五立筋180及第一立筋110於第一方向X之間具有第三空隙113,第六立筋190及第三立筋130於第一方向X之間具有第一空隙131,第二立筋120及第四立筋140於第一方向X之間具有第二空隙122。其中第二立筋120及第一立筋110具有勾掛端121/111能勾掛至少一主筋。於本發明實施例中,勾掛端121/111為了能穩定掛設於樑鋼筋的主筋上,故圖3至圖4所示的勾掛端121/111外型不受此限制。
與本發明實施例一的差別在於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的底筋部150進一步包含第三底筋155。底筋部150設置連接第一立筋110、第二立筋120、第三立筋130、第四立筋140、第五立筋180以及第六立筋190之至少部分之底端。進一步來說,第五立筋180透過第一底筋151與第四立筋140連接,第二立筋120透過第二底筋152與第三立筋130連接,第一立筋110透過第三底筋155與第六立筋190連接;並形成第一底筋151與第二底筋152於第一方向X上係交錯疊和設置;第一底筋151與第三底筋155於第一方向X上係交錯疊和設置;以使第一底筋151至少部分形成第一空隙131之底部、第二底筋152至少部分形成第二空隙122以及第三底筋155至少部分形成第三空隙113之底部。且第一空隙131、第二空隙122以及第三空隙113分別相 對於底筋部150的第一底筋151、第二底筋152以及第三底筋155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與本發明實施例一的差別在於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更包含第二頂筋163。第二頂筋163連接第五立筋180,第六立筋190連接第二頂筋163,使第五立筋180透過第二頂筋163與第六立筋190連接。其中第五立筋180、第二頂筋163及第六立筋190形成第二橫掛部164用於橫掛至少一主筋。
從另一角度觀察得到,本發明實施例二由第五立筋180、第六立筋190以及第二頂筋163以及第一底筋151之至少部分以及第三底筋155之至少部分能組成第二內側環171。第二內側環171與第一內側環170於第一方向X上朝第一立筋110的方向並排設置,以使第二內側環171設置於第一立筋110及第三立筋130之間。
其中第二內側環171與第一立筋110於第一方向X之間具有第三空隙113。第三底筋155設置連接第一立筋110與第二內側環171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第三空隙113之底部。第二內側環171的第五立筋180、第六立筋190以及第二頂筋163形成第二橫掛部164。
第三底筋155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設置於第一立筋110及第六立筋190之底端,且第三底筋155至少部分之底端形成第三空隙113的底部。其中,第三底筋155連接第一立筋110與第六立筋190,第一底筋151連接第四立筋140與第五立筋180,第二底筋152連接第二立筋120與第三立筋130,以使第一底筋151與第二底筋152係交錯疊合設置;第三底筋155與第一底筋係交錯疊合設置。
較佳而言,上述本發明實施例二之箍筋模組100係可以一體成型彎折的方式製成。具體而言,本發明箍筋模組100係自第一底筋151的具有第七彎折部181的第五立筋180,自第七彎折部181連接端相對第一立筋110彎折並延伸至具有第八彎折部165的第二頂筋163;自第八彎折部165連接端相對第五立筋180彎折以與第一底筋151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九彎折部191的第六立筋190;自第九彎折部191連接端相對第二頂筋163彎折以與第五立筋180並排,並延伸至具有第十彎折部156的第三底筋155;自第十彎折部156連接端相對第五立筋180彎折以與第一底筋151交錯重疊設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二之箍筋模組100能依據主筋之間的寬度而調整立筋、底筋以及頂筋的數量,甚至是換個角度將前述元件組成內側環調整其數量,或是可以一體成型彎折的方式以使箍筋模組100具有多迴圈的設計,像是能衍生出三迴箍筋或是四迴箍筋等。
實施例三
參閱圖5為用來實現本發明之箍筋模組結構之實施例三,與本發明實施例二的差別在於本發明之箍筋模組100第一內側環170及第二內側環171能部分交疊。上述交疊的情況下,第一內側環170及第二內側環171所交疊出的空間以形成第三內側環172,其係自第一頂筋160的至少部分及第二頂筋163的至少部分交疊沿第二方向Y延伸而設置於第三立筋130及第六立筋190底端;並自第三立筋130底端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設置於第二底筋152至少部分;並自及第六立筋190底端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設置於第三底筋155的至少部分交疊形成。
請參見圖6,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的主要步驟。並以本發明實施例一作為示例。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開始於步驟S501,於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210。具體來說,如圖7所示,兩條第一主筋210以平行方向穿設於直立鋼筋結構體P中,並且兩條第一主筋210於同一水平面上相對平行。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502,依序掛設複數個箍筋模組100於二第一主筋210上。具體來說,如圖8所示,本發明箍筋模組100透過其勾掛端111/121勾掛於第一主筋210上,以使兩條第一主筋210上掛設複數個箍筋模組100。
接著,參見圖9,為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有進一步的詳細步驟。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詳細步驟S901,掛設該些箍筋模組100於第一區段211。具體來說,如圖10所示,本發明箍筋模組100先掛設於第一主筋210的第一區段211上。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詳細步驟S902,掛設複數個箍筋220於第二區段212,其中箍筋220包含並排之二立筋221及連接該二立筋221底端之底筋222。具體來說,如圖10所示,箍筋220以進一步包括勾掛端223。勾掛端223係於並排的兩條立筋221頂端延伸的,搭配圖11所示,該些箍筋220透過勾掛端223掛設於第一主筋210的第二區段212上。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區段210及第二區段212於實際應用時分別為樑鋼筋系統的塑角區及非塑角區,第一區段211係靠近直立鋼筋結構體P的區段,且能使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主筋縱向延伸的箍束力平均分散。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503,經由該些開口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230於複數個箍筋模組100之底筋部150。具體來說,如圖11和圖12所示, 第二主筋230能穿設於直立鋼筋結構體P中,且設置於本發明箍筋模組100的底筋部150的第一底筋151及第二底筋152。
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504,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240於複數個箍筋模組100;其中,該些第一主筋210及該些第三主筋240並排設置。具體來說,如圖12和圖13所示,第三主筋240能穿設於直立鋼筋結構體P中,且部分的第三主筋240被本發明箍筋模組100橫掛;其餘的第三主筋240則設置於箍筋模組100的底筋部150相對之開口,並透過固定件綁定,與第一主筋210於同一水平面上並排設置。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固定件是指鐵絲,但於實際應用時固定件的材質及外型不受此限制。
最後,本發明的製造方法進行至步驟S505,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250於複數個箍筋模組100上;其中箍筋帽蓋250對應該些開口設置。具體來說,如圖13和圖14所示,具體來說,如圖13所示,箍筋帽蓋250會對應箍筋220及箍筋模組100的開口設置。於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每一箍筋帽蓋250於箍筋220的勾掛端223一旁勾住第一主筋210設置,形成每一箍筋220皆配置一個箍筋帽蓋250,且箍筋帽蓋250對應箍筋220的開口;箍筋帽蓋250於每一個箍筋模組100兩端的勾掛端111/121皆設置一個箍筋帽蓋250。最後搭配圖14所示,即為完成本發明樑鋼筋系統的完成狀態示意圖。
透過本發明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能套設於同一水平面的主筋橫截面上,並使得設置主筋的難度減少,藉此能達到縮短箍筋模組的施工工時。
縱使本發明已由上述之實施例詳細敘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藝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故,凡依本 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0:箍筋模組
110:第一立筋
111:勾掛端
112:第一彎折部
120:第二立筋
121:勾掛端
122:第二空隙
130:第三立筋
131:第一空隙
132:第五彎折部
140:第四立筋
141:第三彎折部
150:底筋部
151:第一底筋
152:第二底筋
153:第二彎折部
154:第六彎折部
160:第一頂筋
161:第一橫掛部
162:第四彎折部
170:第一內側環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Claims (35)

  1. 一種箍筋模組,包含:一第一立筋;一第二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一第三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二立筋之間;一第四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三立筋及該第二立筋之間;其中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三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一空隙,該第二立筋及該第四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二空隙;以及一底筋部,設置連接該第一立筋、該第二立筋、該第三立筋及該第四立筋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為該第一空隙及該第二空隙之底部;且該第一空隙及該第二空隙相對於該底筋部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底筋部包含一第一底筋及一第二底筋,該第一底筋連接該第一立筋,該第四立筋連接該第一底筋,該第一立筋透過該第一底筋與該第四立筋連接,該第二底筋連接該第二立筋,該第三立筋連接該第二底筋,該第二立筋透過該第二底筋與該第三立筋連接。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箍筋模組,更包含一第一頂筋,該第一頂筋連接該第三立筋,該第四立筋連接該第一頂筋,該第三立筋透過該第一頂筋與該第四立筋連接。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箍筋模組,該第三立筋、該第一頂筋及該第四立筋形成一第一橫掛部。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箍筋模組,更包含:一第五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以及一第六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且該第五立筋位於該第一立筋及該第六立筋之間;其中該第五立筋及該第一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三空隙,且該第六立筋及該第三立筋之間具有該第一空隙,該第二立筋及該第四立筋之間具有該第二空隙;該底筋部設置連接該第一立筋、該第二立筋、該第三立筋、該第四立筋、該第五立筋以及該第六立筋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為該第一空隙、該第二空隙以及該第三空隙之底部;且該第一空隙、該第二空隙以及該第三空隙相對於該底筋部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底筋部包含一第一底筋、一第二底筋以及一第三底筋,該第五立筋透過該第一底筋與該第四立筋連接,該第二立筋透過該第二底筋與該第三立筋連接,該第一立筋透過該第三底筋與該第六立筋連接;並形成該第一底筋與該第二底筋交錯疊和設置;該第一底筋與該第三底筋交錯疊和設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箍筋模組,更包含一第一頂筋及一第二頂筋,該第三立筋透過該第一頂筋與該第四立筋連接,該第二頂筋連接該第五立筋,該第六立筋連接該第二頂筋,該第五立筋透過該第二頂筋與該第六立筋連接。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箍筋模組,該第三立筋、該第一頂筋及該第四立筋形成該第一橫掛部;該第五立筋、該第二頂筋及該第六立筋形成一第二橫掛部。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13. 一種箍筋模組,包含:一第一立筋;一第二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一第一內側環,設置於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二立筋之間;其中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一內側環之間具有一第一空隙,該第二立筋及該第一內側環之間具有一第二空隙;一第一底筋,設置連接該第一立筋與該第一內側環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為該第一空隙之底部;以及一第二底筋,設置連接該第二立筋與該第一內側環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為該第二空隙之底部;其中,該第一空隙相對於該第一底筋之一端形成開口;該第二空隙相對於該第二底筋之一端形成開口。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內側環包含一第三立筋、一第四立筋、一第一頂筋、該第一底筋之至少部分以及該第二底筋之至少部分,該第三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二立筋之間;該第四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三立筋及該第二立筋之間;該第三立筋透過該第一頂筋與該第四立筋連接。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底筋連接該第四立筋與該第一立筋,該第二底筋連接該第二立筋與該第三立筋,以使該第一底筋與該第二底筋係交錯疊合設置。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箍筋模組,該第一內側環的該第三立筋、該第一頂筋以及該第四立筋形成一第一橫掛部。
  17.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18.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19.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箍筋模組,更包含一第二內側環,該第二內側環設置於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三立筋之間;其中該第一立筋與該第二內側環之間具有一第三空隙;一第三底筋設置連接該第一立筋與該第二內側環之至少部分之底端,並形成為該第三空隙之底部。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內側環包含該第五立筋、一第六立筋、一第二頂筋、該第一底筋之至少部分以及該第三底筋之至少部分,該第五立筋與該第一立筋並排設置;該第六立筋與該第五立筋並排設置,並位於該第三立筋及該第五立筋之間;該第五立筋透過該第二頂筋與該第六立筋連接。
  21.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內側環與該第二內側環能交疊形成一第三內側環。
  22. 如請求項20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三底筋連接該第一立筋與該第六立筋,第一底筋連接該第四立筋與該第五立筋,該第二底筋連接該第二立筋與該第三立筋,以使該第一底筋與該第二底筋係交錯疊合設置;該第三底筋與該第一底筋係交錯疊合設置。
  23. 如請求項20所述之箍筋模組,該第一內側環的第三立筋、該第四立筋以及該第一頂筋形成一第一橫掛部;該第二內側環的該第五立筋、該第六立筋以及該第二頂筋形成一第二橫掛部。
  24.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25.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26. 一種箍筋模組,包含:一第一立筋,具有一第一彎折部;一第一底筋,自該第一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一立筋彎折並延伸至一第二彎折部;一第四立筋,自該第二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一底筋彎折以與該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一第三彎折部;一第一頂筋,自該第三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一立筋彎折以與該第一底筋並排,並延伸至一第四彎折部;一第三立筋,自該第四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一底筋彎折以與該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一第五彎折部;一第二底筋,自該第五彎折部相對該第一立筋彎折並延伸至一第六彎折部,且與該第一底筋交錯重疊設置;以及一第二立筋,自該第六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二底筋彎折以與該第一立筋並排;其中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三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一空隙,該第二立筋及該第四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二空隙;且該第一空隙及該第二空隙相對於該第一底筋及該第二底筋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箍筋模組,該第四立筋、該第三立筋以及該第一頂筋形成一第一橫掛部。
  28. 如請求項26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29. 如請求項26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30. 如請求項26所述之箍筋模組,更包含:一第五立筋,自該第一底筋的一第七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一底筋彎折以與該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一第八彎折部;一第二頂筋,自該第八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五立筋彎折以與該第一底筋並排,並延伸至一第九彎折部;一第六立筋,自該第九彎折部連接端相對該第二頂筋彎折以與該第一立筋並排,並延伸至一第十彎折部;以及一第三底筋,自該第十彎折部相對該第五立筋彎折並延伸至該第一彎折部,且與該第一底筋交錯重疊設置;其中該第六立筋及該第三立筋之間具有該第一空隙,該第一立筋及該第五立筋之間具有一第三空隙,該第二立筋及該第四立筋之間具有該第二空隙;且該第一空隙相對於該第一底筋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且該第二空隙及該第三空隙相對於該第二底筋及該第三底筋之一端分別形成開口。
  31.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一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32. 如請求項30所述之箍筋模組,其中該第二立筋具有一勾掛端。
  33. 一種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平行設置二第一主筋;依序掛設複數個箍筋模組於該二第一主筋上;經由該些開口設置複數個第二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之底筋部;設置複數個第三主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其中,該些第一主筋及該些第三主筋並排設置;以及設置複數個箍筋帽蓋於複數個該箍筋模組上;其中,該箍筋帽蓋對應該些開口設置。
  34. 如請求項33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樑鋼筋系統包含相連接之一第一區段及一第二區段。
  35. 如請求項34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掛設該些箍筋模組之步驟包含:掛設該些箍筋模組於該第一區段;以及掛設複數個箍筋於該第二區段,其中該箍筋包含並排之二立筋及連接該二立筋底端之一底筋。
TW110137549A 2021-10-08 2021-10-08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TWI7721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549A TWI772197B (zh) 2021-10-08 2021-10-08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CN202122667268.9U CN217054037U (zh) 2021-10-08 2021-11-02 箍筋模块
US17/961,267 US20230115539A1 (en) 2021-10-08 2022-10-06 Stirrup module for beam reinforcement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eam reinforcement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7549A TWI772197B (zh) 2021-10-08 2021-10-08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2197B true TWI772197B (zh) 2022-07-21
TW202316011A TW202316011A (zh) 2023-04-16

Family

ID=82475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7549A TWI772197B (zh) 2021-10-08 2021-10-08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5539A1 (zh)
CN (1) CN217054037U (zh)
TW (1) TWI77219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5245U (en) * 2003-10-27 2004-10-01 Runhorn Pretech Eng Co Ltd Stirrup structure of assembled type beam
TWI634255B (zh) * 2017-09-11 2018-09-0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作彼此銜接之複數梁的方法
TWM577438U (zh) * 2018-12-11 2019-05-01 薛福淦 Improved shock-resistant stirrup
TWI743003B (zh) * 2021-02-24 2021-10-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鋼筋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5245U (en) * 2003-10-27 2004-10-01 Runhorn Pretech Eng Co Ltd Stirrup structure of assembled type beam
TWI634255B (zh) * 2017-09-11 2018-09-0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作彼此銜接之複數梁的方法
TWM577438U (zh) * 2018-12-11 2019-05-01 薛福淦 Improved shock-resistant stirrup
TWI743003B (zh) * 2021-02-24 2021-10-11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鋼筋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54037U (zh) 2022-07-26
TW202316011A (zh) 2023-04-16
US20230115539A1 (en) 2023-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36262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の配筋構造および配筋方法
TWI772197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CN100560910C (zh) 梁箍筋钢筋笼预组方法及其结构
JP5711938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基礎梁及びコンクリート基礎梁組立方法
JP6362141B2 (ja) 鉄筋籠用の補強枠、フープ筋、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鉄筋籠
KR101029087B1 (ko) 복합 콘크리트 축 구조물
TWI775642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鋼筋籠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JP6554456B2 (ja) Rc造梁せん断筋ユニット及びrc造梁の施工方法
TWI839186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JP6955352B2 (ja) 梁筋
TWI840198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TWI711749B (zh)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JP6324105B2 (ja) コンクリート打継ぎ方法
TWI780946B (zh) 用於樑鋼筋系統的箍筋模組及樑鋼筋系統的製造方法
JP2013036185A (ja) 継手金物部位と開孔部とを併設配置した補強構造
JP6815734B2 (ja) 柱梁接合部構造
TW201900993A (zh) 具連續一體成型箍筋之鋼筋耐震強化結構
JPS6319391Y2 (zh)
TW200800436A (en) A girder structure of mesh reinforcement cage and pre-assembly method for the same
TWM576182U (zh) Composite harness stirrup for cylindrical structure
TWI777811B (zh) 用於剪力牆之固定筋、剪力牆及其施工方法
JP7229857B2 (ja) 建物の建築方法
JP5869802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壁式構造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JP3181078U (ja) 杭鉄筋拡大の予防構造
CN207846863U (zh) 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