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3160B -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3160B
TWI763160B TW109142477A TW109142477A TWI763160B TW I763160 B TWI763160 B TW I763160B TW 109142477 A TW109142477 A TW 109142477A TW 109142477 A TW109142477 A TW 109142477A TW I763160 B TWI763160 B TW I7631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imaging
optical axis
zoo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2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3485A (zh
Inventor
葉冠廷
陳緯彧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42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3160B/zh
Priority to CN202110140065.6A priority patent/CN114578534B/zh
Priority to US17/516,771 priority patent/US1196603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3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316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23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348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2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n additional movable lens or lens group for varying the objective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以及第四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且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片透鏡。第三透鏡群包含至少一片透鏡。第四透鏡群至少包含第七透鏡。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藉此,藉由移動式影像透鏡組達成小視角光學變倍,使電子裝置的變倍範圍更大。

Description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一種影像鏡頭組及變焦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可變倍調焦的影像鏡頭組及變焦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影像鏡頭組以符合需求。
本揭示內容提供之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透過配置小視角鏡頭加上移動式透鏡群來達成小視角光學變倍,可讓電子裝置變倍範圍更大,且可進一步加強對焦的準確度,也可補償近距對焦、溫度效應等變化。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以及第四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群包含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第三透鏡群包含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四透鏡群包含第七透鏡;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片透鏡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影像鏡頭組中至少四片透鏡為塑膠材質。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為FOVmin,其滿足下列條件:FOVmax < 50度;以及1.25 < FOVmax/FOVmin < 6.0。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影像鏡頭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變焦取像裝置以及至少一定焦取像裝置。變焦取像裝置與定焦取像裝置面向同一側,且變焦取像裝置的光軸與定焦取像裝置的光軸相互垂直。電子裝置中該定焦取像裝置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其滿足下列條件:40度 < DFOV-FOVmax。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變焦取像裝置以及至少一定焦取像裝置,變焦取像裝置與定焦取像裝置面向同一側。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定焦取像裝置的光軸與影像鏡頭組的光軸相互垂直,且所述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以及第四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片透鏡。第三透鏡群包含至少一片透鏡。第四透鏡群至少包含一第七透鏡。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透鏡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影像鏡頭組中至少四片透鏡為塑膠材質。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為FOVmin,電子裝置中定焦取像裝置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其滿足下列條件:1.25 < FOVmax/FOVmin < 5.0;以及40度 < DFOV-FOVmax。
當FOVmax、FOVmax/FOVmin以及DFOV-FOVmax分別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助於提供倍率範圍較廣的變倍功能。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第三透鏡群以及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藉此,藉由移動式影像透鏡組達成小視角光學變倍,並提供電子裝置更大的變倍範圍。
第一透鏡群包含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片透鏡,其可包含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第三透鏡群包含至少一片透鏡,其可包含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第四透鏡群包含第七透鏡。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所述七片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可具有一空氣間距,以避免透鏡間組裝產生干涉,提高影像鏡頭組製造良率。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有助於縮小影像鏡頭總長度,達到小型化的需求。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可強化第一透鏡的屈折力。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可平衡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第二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可調整光路走向,避免像差修正過度。
第七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其有助於調整光線的行進方向,降低光線於成像面的入射角,以提升電子感光元件的響應效率。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有助於適當調整影像鏡頭組的後焦距,縮短其總長度。
移動透鏡群中的第二透鏡群與第三透鏡群可分別包含二片透鏡,其提供足夠的變倍能力,同時限制須移動的透鏡數量,以便降低其驅動裝置的負擔。此外,第二透鏡群的二片透鏡可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以及一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第三透鏡群的二片透鏡可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以及一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藉此,可有效控制影像鏡頭組中段的像差。
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透鏡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有助於控制透鏡表面的變化,降低像差的產生並縮減體積。
影像鏡頭組中至少四片透鏡為塑膠材質。藉此,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透鏡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臨界點。藉此,有助於修正周邊影像品質。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凹臨界點。
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片透鏡可為玻璃材質。藉此,可降低在多種使用環境下的溫度效應,有助於確保穩定的成像品質。
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為FOVmin,其滿足下列條件:1.25 < FOVmax/FOVmin < 6.0。藉此,有助於提供較廣的變倍範圍。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5 < FOVmax/FOVmin < 5.0。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FOVmax/FOVmin < 5.0。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FOVmax/FOVmin < 4.0。
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 ,其滿足下列條件:FOVmax < 50度。藉此,有助於平衡變倍效率與成像品質。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1.5 < f1/|f2|。藉此,可避免因第一透鏡的屈折力太強,導致限制影像鏡頭組的入射光視角而無法展現小視角且廣變倍的特色。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f1/|f2|。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5 < f1/|f2|。
影像鏡頭組中,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i,所述透鏡的折射率為Ni,且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二片透鏡滿足下列條件:6.0 < Vi/Ni < 12.5,其中i = 1, 2, 3, 4, 5, 6, 7。藉此,有助於加強影像鏡頭組色差及其他像差的修正。另外,影像鏡頭組中可依需求配置至少三片透鏡或至少四片透鏡進一步調整影像鏡頭組的像差。
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40的透鏡總數為V40,其滿足下列條件:4 ≤ V40。藉此,有助於加強影像鏡頭組色差的修正。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 ≤ V40。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6 ≤ V40。
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 ,影像鏡頭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0.65 < ΣCT/ΣAT < 2.0。藉此,可提供足夠的空間供移動透鏡群進行變倍、對焦等功能。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1r4,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T23,其滿足下列條件:Dr1r4/ΔT23 < 1.5。藉此,可確保第三透鏡有足夠的移動空間,有助於加大變倍倍率。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5 < Dr1r4/ΔT23 < 1.0。
在變倍範圍內的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為Y1R1,影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Y1R1/ImgH < 1.5。藉此,可確保不會因第一透鏡過大而影像鏡頭組無法應用於小型電子裝置中。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其滿足下列條件:V1+V2 < 60。藉此,有助於影像鏡頭組物側端的色差修正。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V1+V2 < 50。
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30且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Vp30,其滿足下列條件:2 ≤ Vp30。藉此,有助於加強修正影像鏡頭組的色差。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BL,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ΔBL|/ΣCT < 0.01。藉此,可使第七透鏡位置固定以免除額外移動透鏡所需的驅動元件,降低製造的複雜度。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Td,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ΔTd|/ΣCT < 0.01。藉此,可固定第一透鏡以及第七透鏡的位置,來減少透鏡移動所需的驅動元件數量,降低影像鏡頭組製程難度。
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0.75 < (R6-R7)/(R6+R7) < 0.75。藉此,可確保第二透鏡群的二相鄰透鏡的面形較接近,使二透鏡結構較容易配合,以提高第二透鏡群位移時的穩定性。
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影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BL/ImgH < 3.0。藉此,可避免後焦過長,造成過高的敏感度或空間的浪費。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BL/ImgH < 2.50。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BL/ImgH < 2.0。
影像鏡頭組可更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詳細來說,反射元件可設置於第一透鏡的物側(即影像透鏡組的最外側),其可具有屈折力,且其面對被攝物的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配置較高彈性的影像透鏡組總長配置,並加強物側端的屈折力,可免去配置額外透鏡的需求。另外,反射元件可為塑膠材質。
反射元件材質的玻璃轉化溫度為Tgp,反射元件的折射率為Np,其滿足下列條件:92.5 < Tgp/Np < 100 。藉此,可降低反射元件的製造難度,以提高其良率。
上述本揭示內容影像鏡頭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影像鏡頭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鏡可減低製造難度,而若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則可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內容影像鏡頭組的總長度,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鏡片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產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變所述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nm~800nm波段光線的功能,以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nm~450nm波段光線,以減少系統中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此外,添加物亦可配置於透鏡表面上的鍍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整個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所述凸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所述凹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組中,臨界點為透鏡表面上 ,除與光軸的交點外,與一垂直於光軸的切面相切的切點;反曲點為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點。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另外,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組中於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 ,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之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組中,亦可於光路上在被攝物至成像面間選擇性設置至少一具有轉折光路功能的元件 ,如稜鏡或反射鏡等,以提供影像鏡頭組較高彈性的空間配置,使電子裝置的輕薄化不受制於影像鏡頭組之光學總長度。進一步說明,請參照第21A圖以及第21B圖,其中第2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LF在影像鏡頭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第2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LF在影像鏡頭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如第21A圖以及第21B圖所示,影像鏡頭組可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IM,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光路轉折元件LF、第二光軸OA2、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群LG以及紅外光濾光元件IRF,其中光路轉折元件LF可以設置於被攝物與影像鏡頭的透鏡群LG之間,其中第21A圖與第21B圖的差異在於,第21A圖的光路轉折元件LF之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平面,第21B圖的光路轉折元件LF之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凸面。再請參照第21C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二光路轉折元件LF1、LF2在影像鏡頭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如第21C圖所示,影像鏡頭亦可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IM,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光路轉折元件LF1、第二光軸OA2、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群LG、紅外光濾光元件IRF、光路轉折元件LF2與第三光軸OA3,其中光路轉折元件LF1係設置於被攝物與影像鏡頭的透鏡群LG之間,且光路轉折元件LF2係設置於紅外光濾光元件IRF與成像面IM之間。影像鏡頭亦可選擇性配置三個以上的光路轉折元件,本揭示內容不以圖式所揭露之光路轉折元件的種類、數量與位置為限。另外,再請參照第21D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LF在影像鏡頭組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如第21D圖所示,影像鏡頭組可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IM,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群LG、紅外光濾光元件IRF 、光路轉折元件LF、第二光軸OA2以及第三光軸OA3,其中光路轉折元件LF可以設置於紅外光濾光元件IRF與成像面IM之間,且光路轉折元件LF可將入射光沿第一光軸OA1的方向轉折為第二光軸OA2的方向後再轉折為第三光軸OA3的方向至成像面IM。
另外,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如孔徑光闌、耀光光闌或視場光闌等,有助於減少雜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質。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影像鏡頭的出射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影像鏡頭組的視場角,使其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揭示內容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所述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所述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所述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揭示內容之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影像鏡頭組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穿戴式產品、空拍機等電子裝置中。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如前述的影像鏡頭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透過配置小視角鏡頭加上移動式透鏡群來達成小視角光學變倍,可讓變焦取像裝置變倍範圍更大,且可進一步加強對焦的準確度,也可補償近距對焦、溫度效應等變化。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支持裝置或其組合。另外,透鏡群移動的驅動方式可使用如螺桿(screw)、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可採用如彈片式(spring type)或滾珠式(ball type))等,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變焦取像裝置以及至少一定焦取像裝置。變焦取像裝置與定焦取像裝置面向同一側,且變焦取像裝置的光軸與定焦取像裝置的光軸相互垂直。透過配置小視角鏡頭加上移動式透鏡群來達成小視角光學變倍,可讓變焦取像裝置變倍範圍更大,且可進一步加強對焦的準確度,也可補償近距對焦、溫度效應等變化。
電子裝置中定焦取像裝置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 ,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其滿足下列條件:40度 < DFOV-FOVmax。藉此,有助於展現廣變倍的功能。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60度 < DFOV-FOVmax。
影像鏡頭組中透鏡折射率的平均值為Navg,其滿足下列條件:Navg < 1.70。藉此,有助於分散透鏡屈折力,避免單一透鏡群或單一透鏡因折射力過強而造成相差過度修正。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Navg < 1.65。
較佳地,前述電子裝置皆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顯示單元、儲存單元、暫儲存單元或其組合。
另外,上述本揭示內容的變焦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皆可與前述影像鏡頭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至第1H圖以及第2A圖至第2H圖,其中第1A圖至第1H圖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不同變倍位置的示意圖,第2A圖至第2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A圖至第1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A圖至第1H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95。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光圈10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紅外光濾光元件180以及成像面190,而電子感光元件195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190,其中影像鏡頭組包含七片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所述七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且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空氣間距。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11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2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至少一凹臨界點。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17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7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七透鏡物側表面17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紅外光濾光元件1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0及成像面190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 X:非球面與光軸的交點至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平行於光軸的位移;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影像鏡頭組的焦距為f,影像鏡頭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影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 = 7.98 mm~17.40 mm;Fno = 3.24~4.75;以及HFOV = 6.6度~14.5度。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為FOVmin,其滿足下列條件:FOVmax = 29.0度;FOVmin = 13.2度;以及FOVmax/FOVmin = 2.20。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1/|f2| = 2.74。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110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120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140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150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160的阿貝數為V6,第七透鏡170的阿貝數為V7,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30且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Vp30,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40的透鏡總數為V40,第一透鏡110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120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140的折射率為N4,第五透鏡150的折射率為N5,第六透鏡160的折射率為N6,第七透鏡170的折射率為N7,其滿足下列條件:V1/N1 = 11.7;V2/N2 = 24.6;V3/N3 = 36.5;V4/N4 = 10.9;V5/N5 = 14.3;V6/N6 = 10.9;V7/N7 = 10.9;V1+V2 = 58.15;Vp30 = 3;以及V40 = 6。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T23,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1r4,其滿足下列條件:ΔT23 = 4.20;以及Dr1r4/ΔT23 = 0.58。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 ,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5,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6,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7,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第六透鏡160與第七透鏡17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67,影像鏡頭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Td,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至成像面190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至成像面190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BL,其滿足下列條件:|ΔTd| = 0.00;|ΔTd|/ΣCT = 0.00;|ΔBL| = 0.00;|ΔBL|/ΣCT = 0.00;ΣCT/ΣAT = 0.84;其中,第一實施例中,ΣCT = CT1+CT2+CT3+CT4+CT5+CT6+CT7;ΣAT = T12+T23+T34+T45+T56+T67。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在變倍範圍內的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最大有效徑為Y1R1,影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第七透鏡像側表面172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Y1R1/ImgH = 1.13;以及BL/ImgH = 2.66。
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三透鏡像側表面132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141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R6-R7)/(R6+R7) = 0.07。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1、表1.2以及表1.3。
表1.1、第一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D1      
1 第一透鏡 10.900 ASP 1.525 塑膠 1.669 19.5 12.34
2 -32.134 ASP 0.387                  
3 第二透鏡 3.834 ASP 0.543 塑膠 1.570 38.7 -4.51
4 1.459 ASP D2                  
5 光圈 平面 -0.287                  
6 第三透鏡 3.271 ASP 1.499 塑膠 1.534 55.9 3.53
7 -3.726 ASP 0.075                  
8 第四透鏡 -3.253 ASP 0.937 塑膠 1.686 18.4 -10.25
9 -6.764 ASP D3                  
10 第五透鏡 -11.354 ASP 0.895 塑膠 1.639 23.5 -6.01
11 5.982 ASP 0.035                  
12 第六透鏡 3.835 ASP 0.949 塑膠 1.686 18.4 8.33
13 10.489 ASP D4                  
14 第七透鏡 -20.965 ASP 0.745 塑膠 1.686 18.4 39.40
15 -11.979 ASP 1.000                  
16 紅外光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4.213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 587.6 nm (d-line)
表面1的有效半徑為 2.300 mm
表1.2、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0.0000E+00 0.0000E+00 -4.6668E-02 -2.4495E+00 -3.8198E-02
A4 = 6.9483E-03 1.7953E-03 -1.3602E-01 -1.1434E-01 -3.7158E-04
A6 = -9.4555E-04 5.8296E-03 4.9459E-02 7.0699E-02 -2.9900E-04
A8 = 3.7054E-04 -3.6874E-03 -5.9319E-03 -2.7040E-02 1.8867E-04
A10 = -7.1785E-05 2.0222E-03 -3.7202E-03 5.6055E-03 -1.4603E-04
A12 = 7.1680E-06 -7.2440E-04 1.8177E-03 -3.3298E-04 3.2116E-05
A14 = -1.2294E-07 1.3611E-04 -3.0993E-04 -6.8465E-05 -3.0296E-06
A16 = -7.6234E-09 -9.6556E-06 1.8823E-05 8.6553E-06 -4.1621E-07
表面 7 8 9 10 11
k  = 4.2190E-02 -4.0376E-02 1.6959E+00 -1.4509E+00 -6.8884E-01
A4 = 2.8665E-02 3.3217E-02 1.4047E-02 2.1733E-02 9.3014E-02
A6 = -1.0481E-02 -1.1393E-02 -1.5531E-03 -1.4535E-02 -1.2757E-01
A8 = 3.7914E-03 6.1341E-03 1.8586E-03 1.1330E-02 1.0406E-01
A10 = -1.6302E-04 -1.6078E-03 -7.7938E-04 -6.8359E-03 -5.0105E-02
A12 = -2.7884E-04 2.1273E-04 2.1338E-04 2.5539E-03 1.3996E-02
A14 = 5.9908E-05 -2.0221E-05 -2.7371E-05 -5.1877E-04 -2.0805E-03
A16 = -3.4649E-06 1.7770E-06 8.6966E-07 4.3569E-05 1.2604E-04
表面 12 13 14 15
k  = 8.5451E-02 7.7944E+00 2.8375E+01 3.6179E+00
A4 = 5.8099E-02 -6.1146E-03 7.5021E-03 8.0667E-03
A6 = -9.8391E-02 5.5215E-03 -6.8261E-04 -2.4163E-03
A8 = 7.6846E-02 -9.5232E-03 -4.9636E-04 1.4824E-03
A10 = -3.3557E-02 8.0821E-03 2.2693E-04 -8.7766E-04
A12 = 8.1904E-03 -3.4883E-03 -2.5907E-05 3.0322E-04
A14 = -1.0032E-03 7.5802E-04 -4.1564E-06 -5.4214E-05
A16 = 4.4617E-05 -6.5416E-05 7.6968E-07 3.8366E-06
表1.3、變倍位置數據
變倍位置 f Fno HFOV D1 D2 D3 D4
1 8.01 3.24 14.5 無限 5.215 0.756 2.301
2 11.52 3.90 10.0 無限 3.107 1.599 3.567
3 12.76 4.10 9.0 無限 2.566 2.169 3.537
4 13.71 4.25 8.4 無限 2.197 2.690 3.385
5 17.40 4.74 6.6 無限 1.011 5.637 1.625
6 7.98 3.25 14.5 800.000 5.215 0.849 2.208
7 12.64 4.12 9.0 800.000 2.566 2.379 3.327
8 17.00 4.75 6.6 800.000 1.011 6.141 1.121
表1.1為第1A圖至第1H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8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折射率為於參考波長量測之折射率。表1.2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16則表示各表面第4-16階非球面係數。表1.3中變倍位置1-8分別對應第1A圖至第1H圖的參數數據,其中D1、D2、D3以及D4則對應表1.1的厚度。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1.1、表1.2及表1.3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另外,配合第1A圖至第1H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110以及第二透鏡120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130以及第四透鏡140屬於第二透鏡群,第五透鏡150以及第六透鏡160屬於第三透鏡群,第七透鏡170屬於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1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1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
再請配合參照第15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反射元件196的示意圖。由第15圖可知,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反射元件196,其設置於第七透鏡170以及紅外光濾光元件180之間,其可為轉折入射光線的稜鏡。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至第3H圖以及第4A圖至第4H圖,其中第3A圖至第3H圖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不同變倍位置的示意圖,第4A圖至第4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A圖至第3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3A圖至第3H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95。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光圈20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紅外光濾光元件280以及成像面290,而電子感光元件295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290,其中影像鏡頭組包含七片透鏡(210、220、230、240、250、260、270),所述七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且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空氣間距。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21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22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一凹臨界點。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2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2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紅外光濾光元件2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270及成像面290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2.1、表2.2以及表2.3。
表2.1、第二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D1      
1 第一透鏡 8.815 ASP 2.219 塑膠 1.660 20.4 12.20
2 -83.754 ASP 0.291                 
3 第二透鏡 3.662 ASP 0.543 塑膠 1.566 37.4 -4.65
4 1.449 ASP D2                 
5 光圈 平面 -0.276                 
6 第三透鏡 2.976 ASP 1.607 塑膠 1.534 55.9 3.16
7 -3.170 ASP 0.057                 
8 第四透鏡 -3.016 ASP 1.000 塑膠 1.639 23.5 -6.86
9 -10.924 ASP D3                 
10 第五透鏡 -10.053 ASP 0.940 塑膠 1.660 20.4 -5.06
11 5.187 ASP 0.104                 
12 第六透鏡 3.404 ASP 2.081 塑膠 1.705 14.0 7.50
13 7.142 ASP D4                 
14 第七透鏡 59.681 ASP 1.779 塑膠 1.607 26.6 18.42
15 -13.616 ASP 1.000                  
16 紅外光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2.180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 587.6 nm (d-line)
表面1的有效半徑為 2.500 mm
表2.2、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0.0000E+00 0.0000E+00 -1.0038E-01 -2.4788E+00 -4.7274E-02
A4 = 4.7263E-03 -1.3888E-03 -1.3672E-01 -1.1136E-01 -1.5142E-03
A6 = -6.0541E-04 7.6824E-03 5.0636E-02 6.8988E-02 8.2314E-04
A8 = 2.2687E-04 -4.7480E-03 -7.9552E-03 -2.8262E-02 -4.1274E-04
A10 = -3.6953E-05 2.7250E-03 -2.2241E-03 7.1935E-03 4.4239E-05
A12 = 2.3785E-06 -1.0244E-03 1.2870E-03 -1.0107E-03 -3.6188E-06
A14 = 1.4803E-07 2.0344E-04 -2.1772E-04 6.0969E-05 3.2596E-06
A16 = -1.8144E-08 -1.5345E-05 1.2570E-05 -6.6661E-07 -1.0775E-06
表面 7 8 9 10 11
k = -2.6204E-01 -1.6191E-01 -4.5671E+00 -1.0420E+01 -4.6698E+00
A4 = -1.4967E-02 -6.5223E-03 1.1906E-02 1.9998E-02 4.9868E-02
A6 = 6.8646E-02 6.3900E-02 3.7729E-03 -1.2575E-02 -6.0096E-02
A8 = -5.9598E-02 -5.7005E-02 -1.5032E-03 8.1526E-03 4.9776E-02
A10 = 2.7716E-02 2.7439E-02 -6.3714E-05 -3.7328E-03 -2.3936E-02
A12 = -7.0771E-03 -7.2173E-03 5.5379E-04 1.0444E-03 6.2081E-03
A14 = 9.0266E-04 9.4506E-04 -2.2742E-04 -1.7068E-04 -7.3059E-04
A16 = -4.2744E-05 -4.5173E-05 2.9947E-05 1.3688E-05 2.0169E-05
表面 12 13 14 15
k = -5.4137E-01 6.0580E+00 9.9000E+01 4.8995E-01
A4 = 1.9974E-02 -3.2449E-03 2.7196E-03 3.0275E-03
A6 = -4.1041E-02 -1.1085E-03 -5.7753E-04 -7.2961E-04
A8 = 3.5232E-02 4.8707E-04 2.0808E-04 3.4272E-04
A10 = -1.6997E-02 1.3547E-04 -5.0401E-05 -1.2302E-04
A12 = 4.5431E-03 -2.1312E-04 3.4217E-06 2.5833E-05
A14 = -5.9853E-04 7.6227E-05 9.7236E-07 -2.8349E-06
A16 = 2.7299E-05 -9.1790E-06 -1.5099E-07 1.2290E-07
表2.3、變倍位置數據
變倍位置 f Fno HFOV D1 D2 D3 D4
1 9.10 3.35 12.6 無限 4.841 1.161 1.912
2 12.82 4.03 9.0 無限 2.897 1.856 3.161
3 14.16 4.24 8.1 無限 2.360 2.278 3.276
4 15.10 4.38 7.6 無限 2.021 2.620 3.272
5 18.98 4.90 6.1 無限 0.846 4.497 2.571
6 9.05 3.35 12.6 800.000 4.841 1.261 1.811
7 14.01 4.25 8.1 800.000 2.360 2.481 3.073
8 18.54 4.90 6.1 800.000 0.846 4.904 2.164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2.1、表2.2以及表2.3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二實施例
f [mm] 9.05~18.98 V1+V2 57.84
Fno 3.35~4.90 Vp30 3
HFOV [度] 6.1~12.6 V40 6
FOVmax [度] 25.3 ΔT23 4.00
FOVmin [度] 12.1 Dr1r4/ΔT23 0.76
FOVmax/FOVmin 2.09 |ΔTd| 0.00
f1/|f2| 2.62 |ΔTd|/ΣCT 0.00
V1/N1 12.3 |ΔBL| 0.00
V2/N2 23.9 |ΔBL|/ΣCT 0.00
V3/N3 36.5 ΣCT/ΣAT 1.26
V4/N4 14.3 Y1R1/ImgH 1.23
V5/N5 12.3 BL/ImgH 1.66
V6/N6 8.2 (R6-R7)/(R6+R7) 0.02
V7/N7 16.6    
另外,配合第3A圖至第3H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210以及第二透鏡220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230以及第四透鏡240屬於第二透鏡群,第五透鏡250以及第六透鏡260屬於第三透鏡群,第七透鏡270屬於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2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2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至第5H圖以及第6A圖至第6H圖,其中第5A圖至第5H圖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不同變倍位置的示意圖,第6A圖至第6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A圖至第5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5A圖至第5H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95。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光圈30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紅外光濾光元件380以及成像面390,而電子感光元件395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390,其中影像鏡頭組包含七片透鏡(310、320、330、340、350、360、370),所述七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且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空氣間距。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32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一凹臨界點。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3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4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35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35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36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36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七透鏡3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7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紅外光濾光元件3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370及成像面390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3.1、表3.2以及表3.3。
表3.1、第三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D1      
1 第一透鏡 6.224 ASP 1.042 塑膠 1.669 19.5 7.97
2 -34.781 ASP 0.869                 
3 第二透鏡 33.268 ASP 0.584 塑膠 1.587 28.3 -3.44
4 1.894 ASP D2                 
5 光圈 平面 -0.490                 
6 第三透鏡 2.582 ASP 1.445 塑膠 1.544 56.0 2.93
7 -3.330 ASP 0.077                 
8 第四透鏡 -4.431 ASP 0.969 塑膠 1.639 23.5 -5.65
9 21.021 ASP D3                 
10 第五透鏡 -5.287 ASP 0.976 塑膠 1.587 28.3 -5.97
11 11.140 ASP 0.098                 
12 第六透鏡 2.537 ASP 0.649 塑膠 1.669 19.5 12.31
13 3.292 ASP D4                 
14 第七透鏡 -13.831 ASP 0.975 塑膠 1.669 19.5 9.09
15 -4.344 ASP 1.000                  
16 紅外光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2.029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 587.6 nm (d-line)
表面1的有效半徑為 2.300 mm
表3.2、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3.6493E+00 0.0000E+00
A4 = 3.0260E-03 8.3885E-03 -4.4260E-02 -2.0328E-02 -4.2233E-03
A6 = -4.2914E-04 -2.9074E-03 9.4228E-03 6.5180E-03 3.5051E-04
A8 = 2.8607E-05 5.4208E-04 -8.2742E-04 -5.0458E-04 -4.2061E-04
A10 = 8.1314E-06 -3.0578E-05 -1.6975E-05 -7.2753E-05               
表面 7 8 9 10 11
k =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 3.0826E-02 2.8909E-02 1.7769E-02 5.3817E-02 3.5491E-02
A6 = -7.6119E-03 -6.6971E-03 1.8311E-03 -1.9693E-02 5.2045E-04
A8 = 9.9917E-04 1.2258E-03 8.2067E-04 4.0387E-03 -4.3814E-03
A10 =                             -3.2313E-04 7.1407E-04
表面 12 13 14 15
k =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 -5.7239E-02 -5.6947E-02 1.6326E-03 4.4498E-03
A6 = 1.7218E-02 1.4844E-02 -7.6792E-04 -6.9297E-04
A8 = -3.5578E-03 -2.2552E-03 3.7987E-05 2.5689E-05
A10 =                                  
表3.3、變倍位置數據
變倍位置 f Fno HFOV D1 D2 D3 D4
1 8.50 3.24 13.7 無限 4.500 0.985 3.012
2 11.60 3.85 9.9 無限 2.895 1.750 3.853
3 12.74 4.05 9.0 無限 2.441 2.141 3.915
4 13.60 4.20 8.4 無限 2.133 2.469 3.894
5 17.00 4.73 6.8 無限 1.123 4.092 3.283
6 8.50 3.25 13.6 800.000 4.500 1.082 2.915
7 12.77 4.07 8.9 800.000 2.441 2.330 3.725
8 17.00 4.75 6.7 800.000 1.123 4.460 2.915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3.1、表3.2以及表3.3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三實施例
f [mm] 8.50~17.00 V1+V2 47.75
Fno 3.24~4.75 Vp30 3
HFOV [度] 6.7~13.7 V40 6
FOVmax [度] 27.3 ΔT23 3.38
FOVmin [度] 13.4 Dr1r4/ΔT23 0.74
FOVmax/FOVmin 2.03 |ΔTd| 0.00
f1/|f2| 2.32 |ΔTd|/ΣCT 0.00
V1/N1 11.7 |ΔBL| 0.00
V2/N2 17.8 |ΔBL|/ΣCT 0.00
V3/N3 36.3 ΣCT/ΣAT 0.73
V4/N4 14.3 Y1R1/ImgH 1.13
V5/N5 17.8 BL/ImgH 1.59
V6/N6 11.7 (R6-R7)/(R6+R7) -0.14
V7/N7 11.7    
另外,配合第5A圖至第5H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310以及第二透鏡320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330以及第四透鏡340屬於第二透鏡群,第五透鏡350以及第六透鏡360屬於第三透鏡群,第七透鏡370屬於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3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3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A圖至第7H圖以及第8A圖至第8H圖,其中第7A圖至第7H圖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不同變倍位置的示意圖,第8A圖至第8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A圖至第7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7A圖至第7H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95。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光圈40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第七透鏡470、紅外光濾光元件480以及成像面490,而電子感光元件495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490,其中影像鏡頭組包含七片透鏡(410、420、430、440、450、460、470),所述七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且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空氣間距。
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42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一凹臨界點。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4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44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442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4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紅外光濾光元件4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470及成像面490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4.1、表4.2以及表4.3。
表4.1、第四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D1      
1 第一透鏡 8.800 ASP 2.270 塑膠 1.660 20.4 13.71
2 290.989 ASP 0.413                 
3 第二透鏡 3.442 ASP 0.528 塑膠 1.559 40.4 -4.94
4 1.448 ASP D2                 
5 光圈 平面 -0.347                 
6 第三透鏡 3.043 ASP 1.897 塑膠 1.534 55.9 3.19
7 -3.029 ASP 0.059                 
8 第四透鏡 -2.964 ASP 0.722 塑膠 1.639 23.5 -6.51
9 -11.325 ASP D3                 
10 第五透鏡 -11.070 ASP 0.467 塑膠 1.660 20.4 -4.95
11 4.706 ASP 0.120                 
12 第六透鏡 3.270 ASP 2.848 塑膠 1.705 14.0 7.36
13 5.651 ASP D4                 
14 第七透鏡 33.909 ASP 3.364 塑膠 1.642 22.5 14.05
15 -11.800 ASP 1.000                  
16 紅外光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1.403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 587.6 nm (d-line)
表面1的有效半徑為 2.500 mm
表4.2、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0.0000E+00 0.0000E+00 1.2197E-02 -2.4516E+00 -1.3833E-02
A4 = 4.4870E-03 5.9339E-03 -1.2153E-01 -1.0200E-01 -1.6260E-03
A6 = -7.2061E-04 -1.0807E-03 3.4065E-02 5.5471E-02 6.9991E-04
A8 = 2.6938E-04 1.3330E-03 -1.0275E-03 -1.9797E-02 -5.0042E-04
A10 = -5.0083E-05 -4.1161E-04 -3.1995E-03 4.5181E-03 2.0693E-04
A12 = 5.1977E-06 7.4685E-05 1.1471E-03 -6.2679E-04 -8.2180E-05
A14 = -2.1789E-07 -1.2808E-05 -1.6851E-04 4.9753E-05 1.9557E-05
A16 = 8.1432E-10 1.9227E-06 9.6866E-06 -1.9956E-06 -2.0634E-06
表面 7 8 9 10 11
k = -2.7256E-01 -2.0901E-01 -9.2075E+00 -3.2460E+01 -4.3354E+00
A4 = -1.6197E-02 -8.4215E-03 1.0902E-02 3.1392E-02 5.8915E-02
A6 = 6.5920E-02 6.5200E-02 7.3915E-03 -2.7802E-02 -6.8303E-02
A8 = -5.4560E-02 -5.5978E-02 -5.5754E-03 1.9787E-02 5.4091E-02
A10 = 2.4462E-02 2.6212E-02 2.6856E-03 -9.6817E-03 -2.7292E-02
A12 = -6.1542E-03 -6.8635E-03 -6.2782E-04 3.0190E-03 8.4902E-03
A14 = 8.1026E-04 9.4032E-04 6.6544E-05 -5.4748E-04 -1.4905E-03
A16 = -4.3734E-05 -5.2724E-05 -1.7874E-06 4.4307E-05 1.1353E-04
表面 12 13 14 15
k = -7.0669E-01 5.1271E+00 -2.0174E+01 1.5261E+01
A4 = 1.6290E-02 -3.0307E-03 9.5599E-04 1.3246E-03
A6 = -3.2968E-02 -1.0195E-03 -1.6883E-04 -1.9377E-04
A8 = 2.7244E-02 3.1105E-04 1.2018E-04 1.6138E-04
A10 = -1.3528E-02 -2.7433E-04 -6.0170E-05 -5.6082E-05
A12 = 4.0737E-03 1.5595E-04 1.7996E-05 1.1918E-05
A14 = -6.8206E-04 -4.7014E-05 -2.7605E-06 -1.2977E-06
A16 = 4.8673E-05 5.2827E-06 1.6505E-07 5.7875E-08
表4.3、變倍位置數據
變倍位置 f Fno HFOV D1 D2 D3 D4
1 10.01 3.35 11.6 無限 4.822 1.087 1.994
2 14.00 4.03 8.3 無限 2.924 1.884 3.095
3 15.45 4.24 7.5 無限 2.394 2.305 3.204
4 16.45 4.38 7.1 無限 2.060 2.636 3.207
5 20.69 4.90 5.6 無限 0.865 4.459 2.579
6 9.95 3.35 11.6 800.000 4.822 1.182 1.899
7 15.29 4.25 7.5 800.000 2.394 2.495 3.014
8 20.22 4.90 5.6 800.000 0.865 4.840 2.198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4.1、表4.2以及表4.3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四實施例
f [mm] 9.95~20.69 V1+V2 60.84
Fno 3.35~4.90 Vp30 3
HFOV [度] 5.6~11.6 V40 5
FOVmax [度] 23.2 ΔT23 3.96
FOVmin [度] 11.2 Dr1r4/ΔT23 0.81
FOVmax/FOVmin 2.07 |ΔTd| 0.00
f1/|f2| 2.77 |ΔTd|/ΣCT 0.00
V1/N1 12.3 |ΔBL| 0.00
V2/N2 25.9 |ΔBL|/ΣCT 0.00
V3/N3 36.5 ΣCT/ΣAT 1.48
V4/N4 14.3 Y1R1/ImgH 1.23
V5/N5 12.3 BL/ImgH 1.28
V6/N6 8.2 (R6-R7)/(R6+R7) 0.01
V7/N7 13.7    
另外,配合第7A圖至第7H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410以及第二透鏡420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430以及第四透鏡440屬於第二透鏡群,第五透鏡450以及第六透鏡460屬於第三透鏡群,第七透鏡470屬於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4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4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A圖至第9H圖以及第10A圖至第10H圖,其中第9A圖至第9H圖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不同變倍位置的示意圖,第10A圖至第10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A圖至第9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0A圖至第10H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95。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光圈50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第七透鏡570、紅外光濾光元件580以及成像面590,而電子感光元件595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590,其中影像鏡頭組包含七片透鏡(510、520、530、540、550、560、570),所述七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且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空氣間距。
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52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一凹臨界點。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5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5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55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5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5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紅外光濾光元件5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570及成像面590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5.1、表5.2以及表5.3。
表5.1、第五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D1      
1 第一透鏡 7.744 ASP 2.514 塑膠 1.641 18.3 19.64
2 17.564 ASP 0.410                 
3 第二透鏡 3.574 ASP 0.522 塑膠 1.559 40.4 -5.17
4 1.514 ASP D2                 
5 光圈 平面 0.750                 
6 第三透鏡 4.410 ASP 2.430 玻璃 1.543 62.9 3.41
7 -2.573 ASP 0.071                 
8 第四透鏡 -2.375 ASP 0.487 塑膠 1.639 23.5 -8.03
9 -4.778 ASP D3                 
10 第五透鏡 -6.572 ASP 0.882 塑膠 1.639 23.5 -4.48
11 5.326 ASP 0.143                 
12 第六透鏡 3.709 ASP 0.738 塑膠 1.705 14.0 8.02
13 9.891 ASP D4                 
14 第七透鏡 47.799 ASP 7.902 塑膠 1.534 55.9 14.02
15 -8.364 ASP 1.000                  
16 紅外光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3.509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 587.6 nm (d-line)
表面1的有效半徑為 2.600 mm
表面13的有效半徑為 1.650 mm
表面15的有效半徑為 2.300 mm
表5.2、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0.0000E+00 0.0000E+00 -3.1513E-02 -2.4324E+00 1.3132E-01
A4 = 3.4446E-03 -1.2755E-02 -1.6327E-01 -1.2887E-01 3.3472E-03
A6 = -6.3900E-04 1.5953E-02 9.0820E-02 1.0582E-01 -1.1263E-02
A8 = 5.8469E-04 6.2578E-04 -2.1434E-02 -6.2172E-02 1.4874E-02
A10 = -2.7477E-04 -1.0067E-02 -1.9217E-02 2.2464E-02 -1.1961E-02
A12 = 7.3534E-05 8.4903E-03 2.2809E-02 -2.6468E-03 5.9449E-03
A14 = -1.1261E-05 -3.6613E-03 -1.1273E-02 -1.4781E-03 -1.8418E-03
A16 = 9.2161E-07 9.0490E-04 3.0721E-03 7.5044E-04 3.4535E-04
A18 = -3.1011E-08 -1.2191E-04 -4.4812E-04 -1.3888E-04 -3.5820E-05
A20 = -1.9296E-11 7.0235E-06 2.7382E-05 9.6363E-06 1.5761E-06
表面 7 8 9 10 11
k = -3.5451E-01 -2.8362E-01 3.2779E+00 -1.0554E+01 -3.5085E+00
A4 = 4.0971E-02 4.6959E-02 1.5295E-02 2.7452E-02 9.6029E-02
A6 = -2.2008E-02 -2.5904E-02 -5.1319E-03 -4.5258E-02 -3.1082E-01
A8 = -5.4603E-03 -3.5817E-03 4.7688E-04 7.7587E-02 6.5323E-01
A10 = 2.0535E-02 2.3636E-02 4.6546E-03 -8.5918E-02 -8.2545E-01
A12 = -1.4299E-02 -1.7908E-02 -4.0354E-03 5.8951E-02 6.4640E-01
A14 = 4.9243E-03 6.5614E-03 1.5922E-03 -2.5158E-02 -3.1655E-01
A16 = -9.3055E-04 -1.3120E-03 -3.3600E-04 6.5096E-03 9.4363E-02
A18 = 9.2402E-05 1.3767E-04 3.6762E-05 -9.3506E-04 -1.5657E-02
A20 = -3.7766E-06 -5.9471E-06 -1.6336E-06 5.7214E-05 1.1086E-03
表面 12 13 14 15
k = -5.8541E-01 1.2130E+01 1.4413E+01 9.0267E+00
A4 = 5.9775E-02 1.3464E-02 -4.0252E-03 3.8580E-03
A6 = -2.5181E-01 -7.2718E-02 1.3014E-02 -2.3023E-03
A8 = 5.2104E-01 1.6231E-01 -2.2725E-02 2.2931E-03
A10 = -6.3867E-01 -2.1385E-01 2.3197E-02 -1.3093E-03
A12 = 4.8379E-01 1.7299E-01 -1.4734E-02 4.6716E-04
A14 = -2.2849E-01 -8.6604E-02 5.8826E-03 -1.0379E-04
A16 = 6.5468E-02 2.6128E-02 -1.4340E-03 1.3995E-05
A18 = -1.0407E-02 -4.3487E-03 1.9480E-04 -1.0453E-06
A20 = 7.0389E-04 3.0647E-04 -1.1289E-05 3.3317E-08
表5.3、變倍位置數據
變倍位置 f Fno HFOV D1 D2 D3 D4
1 8.10 3.34 14.4 無限 6.140 0.745 1.546
2 12.77 4.06 9.0 無限 3.057 1.917 3.458
3 14.41 4.27 8.0 無限 2.345 2.445 3.642
4 15.68 4.42 7.3 無限 1.878 2.881 3.672
5 20.70 4.94 5.5 無限 0.486 4.891 3.055
6 8.10 3.35 14.4 800.000 6.140 0.786 1.506
7 14.45 4.28 8.0 800.000 2.345 2.554 3.533
8 20.75 4.96 5.5 800.000 0.486 5.129 2.817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5.1、表5.2以及表5.3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五實施例
f [mm] 8.10~20.75 V1+V2 58.74
Fno 3.34~4.96 Vp30 2
HFOV [度] 5.5~14.4 V40 4
FOVmax [度] 28.8 ΔT23 5.65
FOVmin [度] 11.0 Dr1r4/ΔT23 0.61
FOVmax/FOVmin 2.61 |ΔTd| 0.00
f1/|f2| 3.80 |ΔTd|/ΣCT 0.00
V1/N1 11.2 |ΔBL| 0.00
V2/N2 25.9 |ΔBL|/ΣCT 0.00
V3/N3 40.8 ΣCT/ΣAT 1.58
V4/N4 14.3 Y1R1/ImgH 1.27
V5/N5 14.3 BL/ImgH 2.31
V6/N6 8.2 (R6-R7)/(R6+R7) 0.04
V7/N7 36.5    
另外,配合第9A圖至第9H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510以及第二透鏡520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530以及第四透鏡540屬於第二透鏡群,第五透鏡550以及第六透鏡560屬於第三透鏡群,第七透鏡570屬於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5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5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A圖至第11H圖以及第12A圖至第12H圖,其中第11A圖至第11H圖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不同變倍位置的示意圖,第12A圖至第12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A圖至第11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1A圖至第11H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695。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光圈60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第七透鏡670、紅外光濾光元件680以及成像面690,而電子感光元件695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690,其中影像鏡頭組包含七片透鏡(610、620、630、640、650、660、670),所述七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且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空氣間距。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1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62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一凹臨界點。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6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6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6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6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紅外光濾光元件6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670及成像面690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6.1、表6.2以及表6.3。
表6.1、第六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D1      
1 第一透鏡 7.658 ASP 2.549 塑膠 1.633 23.4 24.11
2 13.392 ASP 0.433                 
3 第二透鏡 3.589 ASP 0.500 塑膠 1.544 55.9 -5.54
4 1.557 ASP D2                 
5 光圈 平面 1.282                 
6 第三透鏡 4.622 ASP 2.133 塑膠 1.534 55.9 3.31
7 -2.397 ASP 0.096                 
8 第四透鏡 -2.273 ASP 0.842 塑膠 1.642 22.5 -7.75
9 -4.793 ASP D3                 
10 第五透鏡 -5.290 ASP 0.691 塑膠 1.639 23.5 -4.31
11 6.029 ASP 0.035                 
12 第六透鏡 3.745 ASP 2.380 塑膠 1.705 14.0 7.29
13 10.182 ASP D4                 
14 第七透鏡 16.648 ASP 5.202 玻璃 1.507 70.5 11.87
15 -8.427 ASP 1.000                  
16 紅外光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7 平面 2.852
18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 587.6 nm (d-line)
表面1的有效半徑為 2.750 mm
表面9的有效半徑為 2.050 mm
表面11的有效半徑為 1.750 mm
表面15的有效半徑為 2.400 mm
表6.2、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6
k = 0.0000E+00 0.0000E+00 9.3063E-03 -2.5632E+00 2.5577E-01
A4 = 3.1750E-03 -1.0290E-02 -1.5975E-01 -1.2712E-01 3.9814E-04
A6 = -1.8940E-04 2.3769E-02 1.0994E-01 1.2043E-01 -4.6987E-03
A8 = 1.7394E-04 -2.1387E-02 -8.3004E-02 -1.1191E-01 7.7594E-03
A10 = -7.3274E-05 1.4851E-02 6.0673E-02 9.2877E-02 -8.1084E-03
A12 = 2.0347E-05 -6.8322E-03 -3.4416E-02 -5.8704E-02 5.2444E-03
A14 = -3.6563E-06 1.9366E-03 1.3263E-02 2.5443E-02 -2.0903E-03
A16 = 4.1316E-07 -3.0258E-04 -3.2023E-03 -7.0064E-03 4.9574E-04
A18 = -2.6658E-08 1.9656E-05 4.3351E-04 1.0969E-03 -6.3950E-05
A20 = 7.4727E-10                -2.4999E-05 -7.4009E-05 3.4495E-06
表面 7 8 9 10 11
k = -4.1067E-01 -2.5593E-01 3.5648E+00 -8.7084E+00 -4.8654E+00
A4 = 4.7772E-02 5.1425E-02 1.2881E-02 1.9963E-02 2.5626E-02
A6 = -5.6423E-02 -6.2134E-02 -8.3011E-03 -5.7471E-03 1.7601E-02
A8 = 4.6221E-02 5.4716E-02 8.1045E-03 -5.6302E-03 -7.5755E-02
A10 = -1.9160E-02 -2.3226E-02 -3.2332E-03 9.7611E-03 9.5640E-02
A12 = 3.6377E-03 3.7342E-03 3.5754E-04 -7.1117E-03 -6.2529E-02
A14 = -7.3006E-05 5.8448E-04 1.8551E-04 2.8717E-03 2.2391E-02
A16 = -7.7615E-05 -3.3822E-04 -7.6588E-05 -6.4176E-04 -4.1214E-03
A18 = 9.8760E-06 5.1723E-05 1.1166E-05 7.1921E-05 2.9759E-04
A20 = -2.7696E-07 -2.7939E-06 -5.8160E-07 -3.0214E-06 1.3726E-06
表面 12 13 14 15
k = -6.3488E-01 1.6358E+01 4.8223E+01 9.4907E+00
A4 = -2.9332E-03 -1.0784E-03 -1.1052E-03 4.4379E-03
A6 = 2.3136E-02 -3.4846E-03 1.1388E-03 -9.9886E-04
A8 = -6.8199E-02 6.7438E-03 -2.2645E-03 1.0340E-03
A10 = 8.5796E-02 -8.8587E-03 1.9434E-03 -6.5973E-04
A12 = -5.8634E-02 7.4967E-03 -9.9355E-04 2.7657E-04
A14 = 2.3175E-02 -3.9538E-03 3.1115E-04 -7.3200E-05
A16 = -5.2576E-03 1.2440E-03 -5.8771E-05 1.1884E-05
A18 = 6.3418E-04 -2.1255E-04 6.1481E-06 -1.0787E-06
A20 = -3.1768E-05 1.5115E-05 -2.7455E-07 4.2220E-08
表6.3、變倍位置數據
變倍位置 f Fno HFOV D1 D2 D3 D4
1 7.00 3.55 16.5 無限 6.872 0.901 1.861
2 11.28 4.34 10.1 無限 3.435 1.945 4.254
3 12.79 4.57 8.9 無限 2.638 2.424 4.572
4 13.97 4.73 8.1 無限 2.106 2.829 4.699
5 18.88 5.28 6.0 無限 0.468 4.786 4.380
6 7.00 3.56 16.5 800.000 6.872 0.935 1.828
7 12.82 4.58 8.9 800.000 2.638 2.512 4.483
8 18.97 5.30 6.0 800.000 0.468 4.985 4.181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6.1、表6.2以及表6.3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六實施例
f [mm] 7.00~18.97 V1+V2 79.30
Fno 3.55~5.30 Vp30 2
HFOV [度] 6.0~16.5 V40 4
FOVmax [度] 33.0 ΔT23 6.40
FOVmin [度] 12.0 Dr1r4/ΔT23 0.54
FOVmax/FOVmin 2.76 |ΔTd| 0.00
f1/|f2| 4.35 |ΔTd|/ΣCT 0.00
V1/N1 14.3 |ΔBL| 0.00
V2/N2 36.2 |ΔBL|/ΣCT 0.00
V3/N3 36.5 ΣCT/ΣAT 1.25
V4/N4 13.7 Y1R1/ImgH 1.35
V5/N5 14.3 BL/ImgH 1.99
V6/N6 8.2 (R6-R7)/(R6+R7) 0.03
V7/N7 46.8    
另外,配合第11A圖至第11H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610以及第二透鏡620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630以及第四透鏡640屬於第二透鏡群,第五透鏡650以及第六透鏡660屬於第三透鏡群,第七透鏡670屬於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6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6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A圖至第13H圖以及第14A圖至第14H圖,其中第13A圖至第13H圖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不同變倍位置的示意圖,第14A圖至第14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A圖至第13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3A圖至第13H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包含影像鏡頭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795。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反射元件796、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光圈70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第七透鏡770、紅外光濾光元件780以及成像面790,而電子感光元件795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790,其中影像鏡頭組包含七片透鏡(710、720、730、740、750、760、770),所述七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且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空氣間距。
反射元件79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9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962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七實施例中,反射元件796為稜鏡。
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1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12近光軸處為平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72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2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2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721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以及一凹臨界點。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3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3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74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4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4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51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75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7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76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62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77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771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772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紅外光濾光元件78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七透鏡770及成像面790間且不影響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7.1、表7.2以及表7.3。
表7.1、第七實施例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D1      
1 稜鏡 39.885 7.639 塑膠 1.534 55.9 -365.05
2 30.902 1.334     
3 第一透鏡 8.838 ASP 1.369 塑膠 1.669 19.5 13.21
4 ASP 0.308                  
5 第二透鏡 3.540 ASP 0.544 塑膠 1.570 40.0 -4.76
6 1.451 ASP D2                  
7 光圈 平面 -0.305                  
8 第三透鏡 4.622 ASP 1.756 塑膠 1.534 55.9 3.54
9 -2.397 ASP 0.122                  
10 第四透鏡 -2.273 ASP 0.964 塑膠 1.686 18.4 -10.07
11 -4.793 ASP D3                  
12 第五透鏡 -5.290 ASP 0.500 塑膠 1.639 23.5 -6.35
13 6.029 ASP 0.117                  
14 第六透鏡 3.745 ASP 0.800 塑膠 1.686 18.4 8.66
15 10.182 ASP D4                  
16 第七透鏡 16.648 ASP 0.628 玻璃 1.686 18.4 44.76
17 -8.427 ASP 1.000                  
18 紅外光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4.193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 587.6 nm (d-line)
表面3的有效半徑為 2.750 mm
表7.2、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3 4 5 6
k  =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9.9631E-02 -2.4114E+00
A4 = 3.6426E-04 3.1468E-03 1.3405E-02 1.6216E-02 -1.2166E-01 -1.0791E-01
A6 = -9.5186E-06 -9.1098E-04 -4.3033E-03 -4.5197E-03 4.1823E-02 6.5521E-02
A8 = 4.8042E-07 1.3912E-04 9.5468E-04 -6.4082E-04 -7.5984E-03 -2.4752E-02
A10 = -9.6370E-09 -7.4142E-06 -1.5439E-04 9.2760E-04 -2.7159E-03 3.6074E-03
A12 =                              2.4809E-05 -4.0137E-04 2.1660E-03 1.1577E-03
A14 =                              -1.6623E-06 1.1201E-04 -5.1112E-04 -5.6118E-04
A16 =                              -3.1639E-08 -1.2346E-05 4.2037E-05 6.6313E-05
表面 8 9 10 11 12 13
k  = -3.9191E-02 8.7668E-02 -5.7401E-02 1.7088E+00 -4.6755E+00 -1.3995E+00
A4 = 1.5886E-04 2.6627E-02 3.1431E-02 1.4088E-02 3.6206E-02 9.9926E-02
A6 = -2.2948E-03 -1.6495E-02 -1.2741E-02 -1.0445E-03 -4.7346E-02 -1.8099E-01
A8 = 2.6892E-03 1.9769E-02 1.4851E-02 1.7738E-03 4.9496E-02 1.8967E-01
A10 = -1.8349E-03 -1.5898E-02 -1.1948E-02 -1.2270E-03 -3.2080E-02 -1.1278E-01
A12 = 6.7530E-04 7.4344E-03 5.7914E-03 5.8757E-04 1.2022E-02 3.8005E-02
A14 = -1.2670E-04 -1.7905E-03 -1.4537E-03 -1.4735E-04 -2.3929E-03 -6.7615E-03
A16 = 9.1514E-06 1.6902E-04 1.4263E-04 1.4393E-05 1.9563E-04 4.9325E-04
表面 14 15 16 17
k  = 7.0555E-01 9.8001E+01 9.8869E+01 2.1804E+01
A4 = 5.9704E-02 4.6417E-03 6.2005E-03 6.0129E-03
A6 = -1.2870E-01 -1.2328E-02 -3.7649E-03 -2.9691E-03
A8 = 1.2868E-01 9.3959E-03 2.1557E-03 1.4948E-03
A10 = -7.0640E-02 -3.3294E-03 -8.6560E-04 -5.4151E-04
A12 = 2.1770E-02 4.5009E-04 2.1544E-04 1.2166E-04
A14 = -3.5203E-03 2.3180E-05 -2.9887E-05 -1.5190E-05
A16 = 2.3228E-04 -7.9660E-06 1.7123E-06 7.6988E-07
表7.3、變倍位置數據
變倍位置 f Fno HFOV D1 D2 D3 D4
1 8.17 3.24 13.8 無限 5.215 0.828 2.254
2 11.84 3.90 9.6 無限 3.021 1.552 3.723
3 13.10 4.10 8.7 無限 2.481 2.125 3.691
4 14.10 4.25 8.1 無限 2.106 2.674 3.517
5 17.73 4.74 6.4 無限 0.986 5.563 1.748
6 8.14 3.25 13.8 800.000 5.215 0.946 2.136
7 13.00 4.12 8.7 800.000 2.481 2.390 3.425
8 17.37 4.75 6.4 800.000 0.986 6.177 1.134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7.1、表7.2以及表7.3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七實施例
f [mm] 8.14~17.73 Vp30 3
Fno 3.24~4.75 V40 6
HFOV [度] 6.4~13.8 ΔT23 4.23
FOVmax [度] 27.7 Dr1r4/ΔT23 0.53
FOVmin [度] 12.8 |ΔTd| 0.00
FOVmax/FOVmin 2.16 |ΔTd|/ΣCT 0.00
f1/|f2| 2.77 |ΔBL| 0.00
V1/N1 11.7 |ΔBL|/ΣCT 0.00
V2/N2 25.5 ΣCT/ΣAT 0.77
V3/N3 36.5 Y1R1/ImgH 1.13
V4/N4 10.9 BL/ImgH 2.65
V5/N5 14.3 (R6-R7)/(R6+R7) 0.08
V6/N6 10.9 Tgp 143.00
V7/N7 10.9 Tgp/Np 93.23
V1+V2 59.45    
表7.3中,反射元件796材質的玻璃轉化溫度為Tgp,反射元件796的折射率為Np。
配合第13A圖至第13H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影像鏡頭組中,第一透鏡710以及第二透鏡720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730以及第四透鏡740屬於第二透鏡群,第五透鏡750以及第六透鏡760屬於第三透鏡群,第七透鏡770屬於第四透鏡群。當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第一透鏡群與成像面7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四透鏡群與成像面790的相對位置不變,第二透鏡群以及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
另外,請配合參照第16圖,係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配置另一反射元件796的示意圖。由第16圖可知,反射元件796可為轉折入射光線的稜鏡。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7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10的立體示意圖。由第17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10係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鏡頭11、驅動裝置組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成像鏡頭11包含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組以及一承載影像鏡頭組的鏡筒(未另標號)。變焦取像裝置10利用成像鏡頭11聚光且對被攝物進行攝像並配合驅動裝置組1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3,並將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組12可為自動對焦模組,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微機電系統、壓電系統、或記憶金屬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組12可讓影像鏡頭組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
變焦取像裝置10可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設置於影像鏡頭組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影像鏡頭組的良好成像品質。
此外,變焦取像裝置10更可包含影像穩定模組14,其可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動能感測元件,而第八實施例中,影像穩定模組14為陀螺儀,但不以此為限。藉由調整影像鏡頭組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並提供例如光學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電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進階的影像補償功能。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8A圖、第18B圖及第18C圖,其中第18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之一側的示意圖,第18B圖繪示依照第18A圖中電子裝置20之另一側的示意圖,第18C圖繪示依照第18A圖中電子裝置20之系統示意圖。由第18A圖、第18B圖及第18C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變焦取像裝置10、定焦取像裝置10a、10b、10c、10d、閃光燈模組21、對焦輔助模組22、影像訊號處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介面2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其中定焦取像裝置10b、10c、10d為前置鏡頭。當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24對被攝物26進行拍攝,電子裝置20利用變焦取像裝置10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2提供的被攝物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3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影像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其中對焦輔助模組2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2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處理軟體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
第九實施例中的變焦取像裝置10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組,且可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的變焦取像裝置1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第九實施例中的變焦取像裝置10與定焦取像裝置10a面向同一側,且變焦取像裝置10的光軸與定焦取像裝置10a的光軸相互垂直。電子裝置20中定焦取像裝置10a的視角最大值DFOV為75度,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FOVmax為13.2度,其滿足下列條件:DFOV-FOVmax =61.8度。
另外,第九實施例中,定焦取像裝置10a可為廣角取像裝置,定焦取像裝置10b、10c、10d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超廣角取像裝置以及TOF模組(Time-Of-Flight;飛時測距模組),但並不以此配置為限。定焦取像裝置10a、10b、10c、10d與其他構件的連接關係可與第18C圖中繪示的變焦取像裝置10相同,或依照取像裝置的類型適應性調整,在此不另繪示及詳述。
<第十實施例>
第1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之一側的示意圖。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30包含變焦取像裝置30a、二定焦取像裝置30b、30c以及閃光燈模組31。變焦取像裝置30a中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FOVmax為29度;定焦取像裝置30b為廣角配置,具有視角75度;定焦取像裝置30c為超廣角配置,具有視角125度。電子裝置30中定焦取像裝置30b、30c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 ,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其滿足下列條件:DFOV-FOVmax = 96度。
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可包含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變焦取像裝置30a、定焦取像裝置30b、30c以及閃光燈模組31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九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十實施例中的變焦取像裝置30a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組,且皆可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的變焦取像裝置1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變焦取像裝置30a與定焦取像裝置30b、30c面向同一側,且變焦取像裝置30a的光軸與定焦取像裝置30b、30c的光軸相互垂直。
<第十一實施例>
第20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40之一側的示意圖。第十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40包含變焦取像裝置40g、40h,定焦取像裝置40a、40b、40c、40d、40e、40f、40i以及閃光燈模組41。變焦取像裝置40g、40h中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FOVmax皆為29度;定焦取像裝置40c、40d為廣角配置,皆具有視角75度;定焦取像裝置40a、40b為超廣角配置,皆具有視角125度。電子裝置40中定焦取像裝置40a、40b、40c、40d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其皆滿足下列條件:DFOV-FOVmax = 96度。
第十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可包含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變焦取像裝置40g、40h,定焦取像裝置40a、40b、40c、40d、40e、40f、40i以及閃光燈模組41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九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十一實施例中的變焦取像裝置40g、40h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影像鏡頭組,且皆可與前述第八實施例中的變焦取像裝置1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變焦取像裝置40g、40h與定焦取像裝置40a、40b、40c、40d、40e、40f、40i面向同一側,且變焦取像裝置40g、40h的光軸與定焦取像裝置40a、40b、40c、40d、40e、40f、40i的光軸相互垂直。
雖然本揭示內容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內容,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內容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30,40:電子裝置 10,30a,40g,40h:變焦取像裝置 10a,10b,30b,30c,40a、40b、40c、40d、40e、40f、40i:定焦取像裝置 11:成像鏡頭 12:驅動裝置組 14:影像穩定模組 21,31,41:閃光燈模組 22:對焦輔助模組 23:影像訊號處理器 24:使用者介面 25:影像軟體處理器 26:被攝物 100,200,300,400,500,600,7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7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7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7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7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7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7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770:第七透鏡 171,271,371,471,571,671,771:物側表面 172,272,372,472,572,672,772:像側表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IRF:紅外光濾光元件 190,290,390,490,590,690,790:成像面 195,295,395,495,595,695,795,13:電子感光元件 196,796:反射元件 7961:物側表面 7962:像側表面 OA1:第一光軸 OA2:第二光軸 OA3:第三光軸 LF,LF1,LF2:光路轉折元件 LG:透鏡群 f:影像鏡頭組的焦距 Fno:影像鏡頭組的光圈值 HFOV:影像鏡頭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FOVmax: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 FOVmin: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V1:第一透鏡的阿貝數 V2: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V3: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V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5: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V6: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V7:第七透鏡的阿貝數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N7:第七透鏡的折射率 Vp30: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30且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總數 V40: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40的透鏡總數 Δ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 Dr1r4: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ΔT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 ΔBL: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7: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ΣCT: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67:第六透鏡與第七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ΣAT:影像鏡頭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 Y1R1:在變倍範圍內的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 ImgH:影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 BL: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7: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Tgp:反射元件材質的玻璃轉化溫度 Np:反射元件的折射率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2A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A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B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B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C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C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D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D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E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E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F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F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G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G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H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3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3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3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3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3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3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3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4A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A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4B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B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4C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C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4D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D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4E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E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4F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F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4G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G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4H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3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5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5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5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5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5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5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6A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A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6B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B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6C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C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6D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D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6E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E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6F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F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6G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G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6H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5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7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7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7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7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7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7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7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8A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A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8B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B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8C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C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8D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D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8E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E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8F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F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8G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G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8H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7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9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9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9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9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9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9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9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9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0A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A圖變倍位置的球差 、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0B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B圖變倍位置的球差 、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0C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C圖變倍位置的球差 、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0D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D圖變倍位置的球差 、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0E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E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0F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F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0G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G圖變倍位置的球差 、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0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9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 、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1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1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1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1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1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1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2A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A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2B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B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2C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C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2D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D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2E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E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2F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F圖變倍位置的球差 、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2G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G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2H圖分別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1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於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3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3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3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3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3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又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3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再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3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於另一變倍位置的示意圖; 第14A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A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4B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B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4C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C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4D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D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4E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E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4F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F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4G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G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4H圖由左至右依序對應第13H圖變倍位置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配置包含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16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變焦取像裝置配置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1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一種變焦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18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示意圖; 第18B圖繪示依照第18A圖中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示意圖; 第18C圖繪示依照第18A圖中電子裝置之系統示意圖; 第1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示意圖; 第20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示意圖; 第2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在影像鏡頭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 第2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在影像鏡頭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 第21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二光路轉折元件在影像鏡頭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以及 第21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在影像鏡頭組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62:像側表面
170:第七透鏡
171:物側表面
172:像側表面
180:紅外光濾光元件
190:成像面
195: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36)

  1. 一種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透鏡,其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以及一第二透鏡,其具有負屈折力; 一第二透鏡群,包含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 一第三透鏡群,包含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以及 一第四透鏡群,包含一第七透鏡; 其中,該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透鏡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當該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該第一透鏡群與一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該第四透鏡群與該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該第二透鏡群以及該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四片透鏡為塑膠材質; 其中,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為FOV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FOVmax < 50度;以及 1.25 < FOVmax/FOVmin < 6.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 1.5 < f1/|f2|。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為FOV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1.5 < FOVmax/FOVmin < 5.0。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i,該透鏡的折射率為Ni,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二透鏡滿足下列條件: 6.0 < Vi/Ni < 12.5,其中i = 1, 2, 3, 4, 5, 6, 7。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透鏡離軸處包含至少一臨界點。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40的透鏡總數為V40,其滿足下列條件: 4 ≤ V40。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該影像鏡頭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 0.65 < ΣCT/ΣAT < 2.0。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1r4,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Dr1r4/ΔT23 < 1.5。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在變倍範圍內的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為Y1R1,該影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Y1R1/ImgH < 1.5。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透鏡為玻璃材質。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為V2,該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30且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Vp30,其滿足下列條件: V1+V2 < 60;以及 2 ≤ Vp30。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以及一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該第三透鏡群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以及一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B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Td,其滿足下列條件: |ΔBL|/ΣCT < 0.01;以及 |ΔTd|/ΣCT < 0.01。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七片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距,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 -0.75 < (R6-R7)/(R6+R7) < 0.75。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第七透鏡像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BL,該影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BL/ImgH < 2.0。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更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反射元件為塑膠材質,該反射元件材質的玻璃轉化溫度為Tgp,該反射元件的折射率為Np,其滿足下列條件: 92.5 < Tgp/Np < 100。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影像鏡頭組,其中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的物側,其具有屈折力,且其面對一被攝物的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20. 一種變焦取像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之影像鏡頭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影像鏡頭組的該成像面。
  21.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變焦取像裝置;以及 至少一定焦取像裝置; 其中,該變焦取像裝置與其中一該定焦取像裝置面向同一側,且該變焦取像裝置的光軸與該定焦取像裝置的光軸相互垂直; 其中,該電子裝置中該定焦取像裝置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其滿足下列條件: 40度 < DFOV-FOVmax。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變焦取像裝置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
  23.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中該定焦取像裝置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其滿足下列條件: 60度 < DFOV-FOVmax。
  24.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變焦取像裝置以及至少一定焦取像裝置,該變焦取像裝置與該至少一定焦取像裝置面向同一側,該變焦取像裝置包含一影像鏡頭組,該定焦取像裝置的光軸與該影像鏡頭組的光軸相互垂直,且該影像鏡頭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透鏡,其具有正屈折力;以及一第二透鏡,其具有負屈折力; 一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 一第三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以及 一第四透鏡群,包含一第七透鏡; 其中,該影像鏡頭組的透鏡總數為七片,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一透鏡離軸處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當該影像鏡頭組對焦或變倍時,該第一透鏡群與一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以及該第四透鏡群與該成像面的相對位置不變,該第二透鏡群以及該第三透鏡群沿光軸移動;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四片透鏡為塑膠材質; 其中,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小值為FOVmin,該電子裝置中該定焦取像裝置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其滿足下列條件: 1.25 < FOVmax/FOVmin < 5.0;以及 40度 < DFOV-FOVmax。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包含二片透鏡,該第三透鏡群包含二片透鏡。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群的該二片透鏡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以及一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該第三透鏡群的該二片透鏡包含一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鏡以及一具有負屈折力的透鏡。
  27.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在變倍範圍內的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為Y1R1,該影像鏡頭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Y1R1/ImgH < 1.5。
  28.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透鏡阿貝數小於40的透鏡總數為V40,其滿足下列條件: 5 ≤ V40。
  29.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於該第二透鏡的像側方向另包含一第三透鏡,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1r4,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大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與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遠拍最小視角狀態在光軸上距離的差異值為ΔT23,其滿足下列條件: Dr1r4/ΔT23 < 1.5。
  30.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厚度的總和為ΣCT,該影像鏡頭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 0.65 < ΣCT/ΣAT < 2.0。
  31.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i,該透鏡的折射率為Ni,該影像鏡頭組中至少二片透鏡滿足下列條件: 6.0 < Vi/Ni < 12.5,其中i = 1, 2, 3, 4, 5, 6, 7。
  32.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影像鏡頭組中透鏡折射率的平均值為Navg,其滿足下列條件: Navg < 1.70。
  33.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中該定焦取像裝置的視角最大值為DFOV,該影像鏡頭組變倍範圍內的視角最大值為FOVmax,其滿足下列條件: 60度 < DFOV-FOVmax。
  34. 如請求項24所述之電子裝置,更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
  35. 如請求項3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反射元件為塑膠材質,該反射元件材質的玻璃轉化溫度為Tgp,該反射元件的折射率為Np,其滿足下列條件: 92.5 < Tgp/Np < 100。
  36. 如請求項3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的物側,其具有屈折力,且其面對一被攝物的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TW109142477A 2020-12-02 2020-12-02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31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42477A TWI763160B (zh) 2020-12-02 2020-12-02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2110140065.6A CN114578534B (zh) 2020-12-02 2021-02-01 影像镜头组、变焦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7/516,771 US11966031B2 (en) 2020-12-02 2021-11-02 Image lens assembly, zoom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42477A TWI763160B (zh) 2020-12-02 2020-12-02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3160B true TWI763160B (zh) 2022-05-01
TW202223485A TW202223485A (zh) 2022-06-16

Family

ID=81752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2477A TWI763160B (zh) 2020-12-02 2020-12-02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66031B2 (zh)
CN (1) CN114578534B (zh)
TW (1) TWI7631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7747A (zh) * 2022-01-27 2022-04-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6600B1 (en) * 2007-08-28 2008-10-1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Zoom lens system
TWI490537B (zh) * 2012-06-29 2015-07-01 Young Optics Inc 變焦鏡頭及變焦鏡頭模組
CN111338066A (zh) * 2020-04-21 2020-06-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透镜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2847B2 (ja) * 1997-08-01 200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3668365B2 (ja) * 1997-10-14 2005-07-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4604303B2 (ja) 1999-04-27 2011-01-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及び該レンズ系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JP2001318316A (ja) * 2000-05-12 2001-11-16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4871558B2 (ja) * 2005-09-27 2012-0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915086B2 (ja) * 2005-12-07 2012-04-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096011B2 (ja) * 2007-02-02 2012-12-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KR20150062803A (ko) * 2013-11-29 2015-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TWI657282B (zh) 2018-09-05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2434016B1 (ko) 2019-08-30 2022-08-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CN113325562B (zh) 2020-02-29 2022-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1239973A (zh) * 2020-03-12 2020-06-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1338065A (zh) 2020-04-21 2020-06-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透镜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6600B1 (en) * 2007-08-28 2008-10-14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Zoom lens system
TWI490537B (zh) * 2012-06-29 2015-07-01 Young Optics Inc 變焦鏡頭及變焦鏡頭模組
CN111338066A (zh) * 2020-04-21 2020-06-2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变焦透镜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71171A1 (en) 2022-06-02
CN114578534A (zh) 2022-06-03
TW202223485A (zh) 2022-06-16
CN114578534B (zh) 2023-11-07
US11966031B2 (en) 202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5675B (zh)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6734B (zh) 影像擷取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57732B (zh) 攝像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12897A (zh) 電子裝置
TW202206877A (zh) 影像鏡片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46156B (zh) 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36377B (zh) 影像擷取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23484A (zh) 影像擷取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3160B (zh) 影像鏡頭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44848A (zh)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99063B (zh) 影像擷取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8683B (zh) 光學影像擷取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321758A (zh) 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3290B (zh) 攝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0840B (zh) 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36246B (zh) 成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9719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03078B (zh) 光學取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39832B (zh) 取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37954B (zh) 攝影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5167B (zh) 影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76274B (zh) 光學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03041B (zh) 光學攝影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8898B (zh) 取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19545B (zh)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