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8501B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8501B
TWI758501B TW107121504A TW107121504A TWI758501B TW I758501 B TWI758501 B TW I758501B TW 107121504 A TW107121504 A TW 107121504A TW 107121504 A TW107121504 A TW 107121504A TW I758501 B TWI758501 B TW I7585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sheet
body portion
slit
han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1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4476A (zh
Inventor
內田幸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4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4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8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850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溫熱器具(100)具備:本體部(10),其沿著面部穿戴;發熱體(20),其設置於本體部(10);及穿戴部(一對掛耳部(30)),其用於將本體部(10)沿著面部穿戴;且本體部(10)形成為可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尺寸,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該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延伸之狹縫(54),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形成有使該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之立體構造部(60)。

Description

溫熱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作為覆蓋面部之大範圍之溫熱器具,例如有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11-388號公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本體部,其沿著面部穿戴;發熱體,其設置於上述本體部;穿戴部,其用以將上述本體部沿著面部穿戴;且上述本體部形成為可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尺寸,於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該本體部之下緣向上延伸之狹縫(亦包含切口形狀部),於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形成有使該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之立體構造部。
10:本體部
11:第1部分
12:第2部分
20:發熱體
20c:中心
21:第1被覆片材
22:第2被覆片材
23:發熱材
25:內緣
26:外緣
30:掛耳部
30a:掛耳用開口
31:掛耳用狹縫
31a:掛耳用狹縫下部
31b:掛耳用狹縫上部
31c:彎折部
31d:掛耳用狹縫中央
32:掛耳上側連接部
33:掛耳下側連接部
35:部分
51:第1片材
51a:側邊
52:第2片材
53:接合部
54:狹縫
55:切口形狀部
56:預接合部
60:立體構造部
61:連接部
61a:下側連接部
61b:上側連接部
71:前額
72:鼻部
73:口部
74:耳部
75:眼部
76:臉頰
81:彎曲部
90:裝置
91:測定室
92:流入路徑
93:流出路徑
94:入口溫濕度計
95:入口流量計
96:出口溫濕度計
97:出口流量計
98:溫度計(熱敏電阻)
100:溫熱器具
120:溫熱器具構成片材
AX1:直線
AX2:長度軸
H:縱向尺寸
H1:上下尺寸
H2:上下尺寸
L1:上下寬度尺寸
L2:上下寬度尺寸
L11:長度
L12:長度
L13:長度
W:距離
α:角度
圖1係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展開狀態)。
圖2係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摺疊狀態)。
圖3係沿著圖1之A-A線之剖視圖。
圖4係表示使用者穿戴有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5係用以說明形成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立體構造部之方法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6係表示溫熱器具之表面最高溫度及水蒸氣產生量之測定中所使用之裝置的圖。
圖7(a)係變化例1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圖7(b)係變化例2之溫熱器具之俯視圖。
專利文獻1之溫熱器具係就將面部之大範圍更充分地溫熱之觀點而言,仍有改善之餘地。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將面部之大範圍更充分地溫熱之構造之溫熱器具。
以下,關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使用圖式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要素附上相同之符號,重複之說明將適當省略。
首先,使用圖1至圖5對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進行說明。
圖1係表示將溫熱器具100之本體部10及左右一對掛耳部30平坦地展開之狀態。於圖1中,示出於溫熱器具100中,在將該溫熱器具100穿戴於使用者之面部之狀態下成為面部側之面。
圖2係表示使於穿戴狀態下成為面部側之面為內側,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將溫熱器具100對折後之(將溫熱器具100摺疊成兩折後之)狀態。即,於圖2中,示出本體部10之下述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相互重疊,並且左側之掛耳部30與右側之掛耳部30相互重疊之狀態。而且,於圖2中,示出於溫熱器具100之本體部10之第1部分11中,在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於使用者之面部之狀態下朝向外側之面。
圖3係表示於將溫熱器具100展開之狀態下,沿著和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之排列方向一致之橫寬方向將溫熱器具100切斷所得之剖面(沿著圖1之A-A線之剖面)之圖,於將該溫熱器具100穿戴於使用者之面部之狀態下,將朝向面部側之面示於上側,將朝向外側之面示於下側。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未特別說明之情形時,溫熱器具100之各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上下關係等)之說明係對如圖4所示般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於頭頂位於上方且頸部位於下方之姿勢之使用者之面部之狀態下的位置關係進行說明者。
如圖1至圖4之任一者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具備:本體部10,其沿著面部穿戴;發熱體20,其設置於本體部10;及穿戴部(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一對掛耳部30),其係用於將本體部10沿著面部穿戴。本 體部10係具有下述立體構造部60之薄片狀,且形成為可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尺寸。
此處,所謂本體部10覆蓋眼部係指覆蓋眼窩整體(眼部周圍)之前方(正面側)。又,所謂本體部10覆蓋臉頰係指至少覆蓋頰骨的下端位置的前方(正面側)。即,所謂本體部10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係指覆蓋自眼部周圍之上部至頰骨之下部為止之範圍的前方之區域。
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該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延伸之狹縫54。狹縫54並不限於線狀(直線狀等)之狹縫,亦可為倒V字狀或倒U字狀等形狀之切口形狀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關於狹縫54,於如圖2所示之摺疊狀態下為直線狀之狹縫,但於如圖1所示之展開狀態下,成為呈倒V字狀打開之狀態。
再者,於本發明中,穿戴部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所例示之一對掛耳部30,亦可為將本體部10之左右兩端部拴系之帶狀或繩狀者,且於溫熱器具100穿戴時掛於枕骨部者。又,掛耳部30既可為與本體部10一體之片材,亦可藉由將與本體部10不同體者接合於本體部10而設置。
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形成有使該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之立體構造部60。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立體構造部60構成為包含本體部10之上緣之一部分。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立體構造部60亦可不包含本體部10之上緣(亦可配置於較本體部10之上緣更靠下之位置)。
立體構造部60係使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因此,容易使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與前額 密接或近接。藉此,可抑制溫熱之空氣自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與面部之間隙朝上方逸出,使溫熱之空氣充滿立體構造部60內,故而可將被本體部10覆蓋之面部大範圍且充分地溫熱。
根據此種溫熱器具100,本體部10由於形成為可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尺寸,故而可藉由配設於本體部10之發熱體20將面部大範圍地溫熱。
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該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延伸之狹縫54,藉此,可將外部大氣自本體部10之下方平穩地導入至本體部10之下部與面部之間,且可將該外部大氣供給至發熱體20,而使發熱體20發熱。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下所述,溫熱器具100係蒸氣溫熱器具。因此,與上文所述之空氣之情形同樣地,可抑制蒸氣自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與面部之間隙逸出,可使蒸氣充滿本體部10與面部之間。
並且,由於溫熱器具100具備立體構造部60,故而於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時,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形成有凸形狀,且亦容易使本體部10之側緣部彎曲,可使本體部10之側緣部(圖4所示之彎曲部81)朝前方凸出彎曲。藉由形成彎曲部81,可將外部大氣自本體部10之側方平穩地導入至本體部10與面部之間,而可使發熱體20之整體更均勻地發熱。再者,形成彎曲部81之原因在於:人之面部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形狀,且耳部位於較眼部或臉頰更靠後方。
更詳細而言,彎曲部81例如以滿足以下(1)及(2)之條件之方式彎曲。
(1)「掛耳部30中較掛耳用狹縫31更靠本體部10側之部分且沿著掛耳用狹縫31之部位之上端部及下端部」、或「本體部10之側緣部中沿著掛耳用狹縫31之部位之上端部及下端部」相對而言位於後方,並且配置於臉頰中鄰接於耳部之前側之部位附近。
(2)「掛耳部30中較掛耳用狹縫31更靠本體部10側之部分且沿著掛耳用狹縫31之部位之上下方向之中間部」、或「本體部10之側緣部中沿著掛耳用狹縫31之部位之上下方向之中間部」相對而言位於前方,並且配置於臉頰中自鄰接於耳部之前側之部位朝側方離開之位置。
本體部10形成為可覆蓋兩眼及兩頰的尺寸及形狀。
本體部10構成為具備覆蓋自左眼至左臉頰之部位之第1部分11、及覆蓋自右眼至右臉頰之部位之第2部分12,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形成為相互大致相同之形狀及尺寸。於圖1中,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係左右排列地配置,於本體部10之下部,介隔狹縫54而相互分斷。
本體部10之平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如圖1所示,可設為略微橫長之大致四邊形。
又,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之平面形狀例如可設為較發熱體20大一圈之大致四邊形(例如略微縱長之四邊形)。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本體部10較佳為不具有自該本體部10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狹縫(亦包含切口形狀部)。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本體部10 之上緣可於橫寬方向上連續地密接於使用者之前額,可使溫熱之空氣或蒸氣充滿本體部10與面部之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本體部10之上緣例如大致水平地延伸,或朝向中央部略微上升傾斜(形成為朝上凸出之山形)。再者,於如圖2般將溫熱器具100對折之狀態下,例如,本體部10之上緣朝向本體部10之側緣向下傾斜。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本體部10之下緣例如除狹縫54之形成部位以外,均大致水平地延伸。再者,於如圖2般將溫熱器具100對折之狀態下,例如,本體部10之下緣朝向本體部10之側緣向下傾斜。
本體部10之與橫寬方向正交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例如被設定為本體部10可覆蓋自較眉峰之上緣稍上之部分至較嘴角稍下之部分為止。
又,本體部10之側緣部例如覆蓋自太陽穴至臉頰之後端附近(臉頰中鄰接於耳部之前側之部位)。
進而,於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中,沿著狹縫54之部位例如自鼻側沿著法令紋延伸。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之下端例如位於較下唇更靠下。
更詳細而言,例如於發熱體20中沿著狹縫54之部位(圖1、圖4所示之內緣25)係沿著法令紋延伸,於本體部10中沿著狹縫54之部位之下端部係覆蓋嘴角。
立體構造部60例如覆蓋自前額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下端部至鼻樑之上端部(鼻根)之部位。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溫熱器具100之穿戴部由分別設置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兩端部之一對掛耳部30構成。
一對掛耳部30係分別與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相連,且被掛於耳部之部位。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溫熱器具100構成為具備第1片材51、及與第1片材51重疊地配置之第2片材52。
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之各者既可包含單層之片材,亦可為複數層片材之積層體。
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之各者包含可撓性之材料。作為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之材料,例如可列舉不織布、織布、其他編織物、聚乙烯或胺基甲酸乙酯等樹脂膜、多孔質體、及其等之任意2種以上之組合等。
第1片材51例如形成為本體部10之形狀。
另一方面,第2片材52形成為與溫熱器具100之整體形狀相同之形狀。更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第2片材52之左端部與右端部分別自第1片材51伸出,伸出的部分分別構成左右之掛耳部30。於溫熱器具100之穿戴時,第1片材51位於面部側,第2片材52位於與面部為相反側(亦即外向)。
如圖3所示,第1片材51與第2片材52之相互之對向面彼此在接合部53相互接合。
第1片材51與第2片材52既可藉由接著或黏著而接合,亦可藉由熱密封而接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接合部53例如藉由熱熔而構成。
接合部53例如配置於本體部10之周緣部之全周、及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央部之上緣至下緣之範圍。更詳細而言,接合部53例如配置於第1部分11之周緣部之全周、及第2部分12之周緣部之全周。接合部53既可為連續,亦可為斷續。
再者,接合部53不僅將第1片材51與第2片材52接合,例如亦將第1片材51或第2片材52與發熱體20接合。
於第1片材51與第2片材52之間,設置有發熱體20。
更詳細而言,於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之各者,於第1片材51與第2片材52之間設置有發熱體2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被設定為覆蓋自眼部至臉頰中之較嘴角更靠下之部位之範圍的大小。
藉此,可將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臉頰中之較嘴角更靠下之部位)之大範圍之部分更充分地溫熱。
更詳細而言,設置於第1部分11之發熱體20被設定為覆蓋自左眼至左臉頰中之較左嘴角更靠下之部位之範圍的大小,設置於第2部分12之發熱體20被設定為覆蓋自右眼至右臉頰中之較右嘴角更靠下之部位之範圍的大小。
又,設置於第1部分11之發熱體20被設定為覆蓋左太陽穴之大小,設置於第2部分12之發熱體20被設定為覆蓋右太陽穴之大小。
此處,於第1部分11,既可設置有單獨之發熱體,亦可設置有作為相互鄰接或近接地配置之複數個發熱體之集合體之發熱體群。
同樣地,於第2部分12,既可設置有單獨之發熱體,亦可設置有作為相互鄰接或近接地配置之複數個發熱體之集合體之發熱體群。
發熱體20係指此處所提及之單獨之發熱體、或發熱體群。因此,所謂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可設為單獨之發熱體之配置區域、或發熱體群之配置區域。
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之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之平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各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形成為矩形狀(例如正方形狀)。
如圖1所示,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之上緣例如朝向本體部10之側緣向上傾斜。因此,發熱體20之配置區域之上緣與本體部10之上緣之間之區域(即,發熱體20之上側之不存在發熱體20之區域)之上下尺寸例如朝向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逐漸擴大(朝向本體部10之側緣逐漸縮小)。藉此,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容易將溫熱器具100之上緣與前額密接或近接地穿戴。
又,於發熱體20中沿著狹縫54之部位(圖1、圖4所示之內緣25)例如對於狹縫54平行地延伸。內緣25例如對於狹縫54近接地配置。
另一方面,於發熱體20中與內緣25為相反側之緣部(圖1所示之外緣26)例如沿著第1片材51之側邊51a(圖1)延伸(例如對於側邊51a平行地延伸)。外緣26例如對於側邊51a近接地配置。
如圖3所示,發熱體20例如構成為具備第1被覆片材21、第2被覆片材22、及被保持於第1被覆片材21與第2被覆片材22之間之薄片狀之發熱材23。
第1被覆片材21與第2被覆片材22例如形成為相互相同之形狀及尺寸。又,以其等之外形線一致之方式相互重疊,且其等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藉此,構成將發熱材23收容於內部之收容體。第1被覆片材21與第2被覆片材22之接合既可藉由黏著或接著而完成,亦可藉由熱密封而完成。
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之平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例如分別形成為矩形狀(例如正方形狀)。
第1被覆片材21係配置於第1片材51側、即於溫熱器具100穿戴時成為面部側之側,第2被覆片材22係配置於第2片材52側、即於穿戴時成為與面部側為相反側(前側)之側。
發熱材23構成為包含被氧化性金屬。發熱材23係藉由因被氧化性金屬與氧接觸所引起之氧化反應而發熱。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發熱材23構成為利用因被氧化性金屬與酸素接觸所引起之氧化反應中產生之熱,而產生經加熱之水蒸氣。
發熱材23例如包含被氧化性金屬、反應促進劑、電解質及水。
發熱材23例如形成為薄片狀。
於包含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之一個收容體內,既可收容有1片發熱材23,亦可收容有複數片發熱材23。
再者,上述「單獨之發熱體」構成為具備一個收容體、及收容於該一個收容體之1片或複數片發熱材23。
另一方面,上述「發熱體群」係藉由將複數片此種構成之「單獨之發熱體」相互鄰接或近接地配置而構成。
例如,1片或複數片發熱材23配置於較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小一圈之矩形狀(例如正方形狀)之區域。
又,發熱材23較佳為接合於第1被覆片材21或第2被覆片材22之至少一者。
又,上述接合部53將發熱體20之周緣部與第1片材51或第2片材52中之至少任一者相互接合。即,接合部53將第1被覆片材21與第1片材51相互接合,或將第2被覆片材22與第2片材52相互接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如圖3所示,接合部53將第1被覆片材21與第1片材51相互接合,並且將第2被覆片材22與第2片材52相互接合。
如此,左右之發熱體20分別被保持於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之內部。
再者,於發熱體20之中央部(除周緣部以外之部分),例如發熱體20與第1片材51相互為非接合,並且發熱體20與第2片材52相互為非接合(參照圖3)。
發熱體20之第1被覆片材21與第2被覆片材22之至少一者具有透氣性。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被覆片材21具有透氣性。又,第1被覆片材21與第2被覆片材22相比透氣性更高。再者,第2被覆片材22既可為具有透氣性,亦可為實質上不具有透氣性。
進而,第1被覆片材21具有透氣性,以便可使空氣及水蒸氣透過。另一方面,第2被覆片材22與第1被覆片材21相比,為難透氣性或非透氣性。
關於第1被覆片材21之透氣度,就將面部之大範圍更充分地溫熱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000秒/100ml以上,更佳為2000秒/100ml以上。又,較佳為50000秒/100ml以下,更佳為20000秒/100ml以下。
透氣度係根據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P8117測定出之值,且由100ml之空氣於固定之壓力下通過6.45cm2之面積之時間定義。透氣度可利用王研式透氣度計或者依據此之測定機測定。
作為此種具有透氣性之片材,可使用具有透濕性但不具有透水性之樹脂製之多孔質片材或具有透氣孔之樹脂製之片材,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作為樹脂製之多孔質片材,可使用將熱塑性樹脂及與該樹脂無相容性之有機或無機之填料之熔融混練物成形為膜狀,並單軸或雙軸延伸而獲得者。又,可使用在非透氣性片材或難透氣性片材利用針等設有微細孔者、或者在上述透氣性片材進而利用針等設有微細孔者。透氣性片材之厚 度較佳為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另一方面,第2被覆片材22既可為具有透氣性之片材,亦可為非透氣性之片材。於第2被覆片材22為透氣性片材之情形時,透氣度較佳為80000秒/100ml以上。於第2被覆片材22為非透氣性片材之情形時,作為非透氣性片材,可使用將非透氣性之樹脂膜與紙等層壓所得之積層片材。
第1被覆片材21及第2被覆片材22可分別包含1片薄片材,亦可包含複數片薄片材之積層體。作為此種積層體,可使用將不織布與透氣性片材層壓所得之積層片材、或將編織物與透氣性片材層壓所得之積層片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上所述,發熱材23為藉由發熱而產生水蒸氣者,並且第1被覆片材21具有透濕性,且第1片材51具有透濕性。因此,可使水蒸氣通過本體部10中成為面部側之面釋出,而使該水蒸氣與面部接觸。
即,發熱材23係於發熱時伴有水蒸氣之產生者,溫熱器具100構成為水蒸氣通過本體部10中成為面部側之面釋出至外部。
於本實施形態中,掛耳部30形成為上下長尺寸之形狀(縱長之形狀)。掛耳部30之上下尺寸例如被設定為與本體部10之上下尺寸同等之尺寸。由於掛耳部30為縱長,故而可藉由掛耳部30將本體部10之側緣部之上端部與下端部分別朝後方拉拽,因此可使彎曲部81充分地彎曲。
於左右之掛耳部30,分別形成有掛耳用開口(以下為掛耳用開口 30a)。掛耳用開口形成為縱長。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掛耳用開口30a為縱長之掛耳用狹縫31。於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時,如圖4所示,將本體部10緊貼於面部之自眼部75至臉頰76之部分,並且使左右之耳部74進入左右之掛耳部30之掛耳用狹縫31後,將掛耳部30掛於耳部74之後。
更詳細而言,掛耳用狹縫31之下端之高度位置例如被設定為與發熱體20之下端大致同等之高度位置。另一方面,掛耳用狹縫31之上端之高度位置例如被設定於較發熱體20之上端更靠下方之位置,並且被設定於較上下方向上之發熱體20之中心20c(圖1、圖2)更靠上方之位置。
亦即,掛耳用狹縫31係以發熱體20為基準,配置於略微偏靠下方。藉由掛耳用狹縫31成為此種配置,可於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時,使狹縫54呈倒V字狀或倒U字狀大幅度地打開,並且可充分地確保立體構造部60與面部之間隙之大小。並且,可將本體部10之上部更強地朝後方拉拽,故而可使彎曲部81充分地彎曲。
掛耳用狹縫31之上端與掛耳部30之上緣之間之部分成為掛耳上側連接部32,其係將掛耳部30中較掛耳用狹縫31更靠近本體部10之側之部分與較掛耳用狹縫31更遠離本體部10之側之部分於掛耳用狹縫31之上側連接。
同樣地,掛耳用狹縫31之下端與掛耳部30之下緣之間之部分成為掛耳下側連接部33,其係將掛耳部30中較掛耳用狹縫31更靠近本體部10之側之部分與較掛耳用狹縫31更遠離本體部10之側之部分於掛耳用狹縫31之下側連接。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掛耳上側連接部32之上下寬度尺寸L1(圖1、圖2)被設定為大於掛耳下側連接部33之上下寬度尺寸L2(圖1、圖2)。換言之,掛耳部30之上緣與掛耳用狹縫31之上端之距離大於掛耳用狹縫31之下端與掛耳部30之下緣之距離。
藉此,可抑制溫熱器具100穿戴時之掛耳上側連接部32之拉伸,且可於將掛耳部30掛於耳部時,藉由掛耳部30將本體部10之側緣部之上部更充分地朝後方拉拽。由此,可如圖4所示般使彎曲部81充分地彎曲,並且可使本體部10中較彎曲部81更偏靠橫寬方向中央之部分良好地服帖於面部。
另一方面,由於可實現掛耳下側連接部33之適度之拉伸,故而不管使用者之耳部之尺寸如何均可使掛耳部30良好地服帖於耳部。
此處,上下寬度尺寸L1例如可設為將掛耳用狹縫31之上端與下端連結之直線AX1(圖1、圖2)上之掛耳部30之上緣與掛耳用狹縫31之上端之距離。
又,上下寬度尺寸L2可設為直線AX1(圖1、圖2)上之掛耳部30之下緣與掛耳用狹縫31之下端之距離。
掛耳用狹縫31例如於橫寬方向上朝向遠離本體部10之方向凸出彎曲。亦即,於圖1所示之展開狀態下,左側之掛耳用狹縫31朝向左方凸出彎曲,右側之掛耳用狹縫31朝向右方凸出彎曲。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掛耳用狹縫31例如形成為於橫寬方向上朝遠離本體部10之方向凸出彎折之摺線形狀。
掛耳用狹縫31例如構成為包含構成掛耳用狹縫31之下部之直線狀之掛耳用狹縫下部31a、及構成掛耳用狹縫31之上部之直線狀之掛耳用狹縫上部31b。
而且,掛耳用狹縫下部31a與掛耳用狹縫上部31b之交界部即掛耳用狹縫31之彎折部31c係配置於掛耳用狹縫31之上下方向上之較中央位置(掛耳用狹縫中央31d)更靠下。
掛耳用狹縫31之彎折部31c係配置於較掛耳用狹縫中央31d更靠下,故而於使耳部通過掛耳用狹縫31並將掛耳部30掛於耳部時,會使掛耳部30中沿著掛耳用狹縫上部31b之部分35(參照圖1)遍及更長之距離於耳部張開並朝遠離本體部10之方向彎曲。亦即,會將本體部10之上部更強地朝後方拉拽。由此,可如圖4所示般使彎曲部81充分地彎曲。
尤其是,於如上所述上下寬度尺寸L1大於上下寬度尺寸L2之情形時,掛耳用狹縫31之彎折部31c係配置於較掛耳用狹縫中央31d更靠下,藉此,可抑制掛耳上側連接部32之伸長,故而可將本體部10之上部更強地朝後方拉拽,使彎曲部81充分地彎曲。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掛耳用狹縫下部31a之下端與第1片材51之側邊51a相互近接地配置,並且掛耳用狹縫上部31b之上端與第1片材51之側邊51a相互近接地配置。藉此,可適度地抑制掛耳上側連接部32及掛耳下側連接部33之伸長,故而可利用掛耳部30充分地拉拽本體部10之側緣部之上端部及下端部。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掛耳用狹縫下部31a之下端與發熱體20之外緣26之距離和掛耳用狹縫上部31b之上端與發熱體20之外緣26之距離被設定為相互同等之距離。
又,較佳為發熱體20之上下方向上之中心20c與掛耳用狹縫中央31d配置於相互同等之高度位置,藉由此種構成,可更確實地使彎曲部81彎曲。中心20c與掛耳用狹縫中央31d之高低差例如較佳為3cm以下,進而較佳為2c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cm以下。
再者,於本發明中,掛耳用狹縫31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如本實施形態般之摺線形狀,亦可形成為朝向遠離本體部10之方向(側方)凸出之曲線狀(弧狀等)。
此處,對上述立體構造部60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本體部10構成為包含:第1部分11,其覆蓋自一側之眼部(左眼)至一側之臉頰(左臉頰)之部位;及第2部分12,其覆蓋自另一側之眼部(右眼)至另一側之臉頰(右臉頰)之部位。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立體構造部60係於狹縫54之上方將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相互連接之連接部61。
連接部61構成為包含:下側連接部61a,其上下延伸;及上側連接部61b,其鄰接於下側連接部61a之上側並上下延伸。
如圖2所示,於將溫熱器具100對折後之狀態下,下側連接部61a與上側連接部61b並未相互存在於同一直線上,而於相互之交界部相互彎折。 更詳細而言,下側連接部61a與上側連接部61b具有角度α而彎折。
而且,於將本體部10展開時,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參照圖4)。
上述角度α(圖2)較佳為120度以上且170度以下,更佳為130度以上且160度以下。藉由具有此種角度,可於穿戴溫熱器具100時,使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良好地與前額71密接或近接(參照圖4),並且可充分地確保面部與立體構造部60之間之間隙,使該間隙充滿足夠體積之溫熱之空氣。
又,如上所述,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狹縫54。該狹縫54係自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延伸。
此處,狹縫54之上下尺寸H2(圖2、圖5)較佳為本體部10之中央部之上下尺寸H1之40%以上。上下尺寸H2進而較佳為上下尺寸H1之50%以上。
若上下尺寸H2為上下尺寸H1之40%以上,則於如圖1所示般將本體部10展開並使立體構造部60為立體形狀時,於圖2所示之摺疊狀態下直線狀之狹縫54可呈倒V字狀或倒U字狀大幅度地打開。亦即,於如圖4所示般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於面部時,狹縫54可呈倒V字狀或倒U字狀大幅度地打開,並且沿著法令紋延伸。藉此,可自本體部10之下方朝本體部10之下部與面部之間更平穩地導入外部大氣。
又,例如,較佳為於如圖4所示般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於面部時,鼻部72及口部73經由狹縫54露出,藉此,於溫熱器具100之穿戴時可輕鬆地進行呼吸。
再者,上下尺寸H2較佳為上下尺寸H1之75%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下。
又,當狹縫54如此呈倒V字狀或倒U字狀大幅度地打開時,如圖1所示般將本體部10及掛耳部30展開時與如圖2般將溫熱器具100進行對折時相比,可使縱長之形狀之掛耳部30傾斜。
即,於圖1之狀態下,與圖2之狀態相比,將掛耳用狹縫31之上端與下端連結之直線AX1以朝向該直線AX1之上部接近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方式傾斜。
因此,於將溫熱器具100穿戴時,掛耳部30之上部被更強地朝後方拉拽,藉此可使彎曲部81更充分地彎曲。
又,藉由狹縫54呈倒V字狀或倒U字狀大幅度地打開,可使各發熱體20良好地服帖於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
於本發明中,當於如圖1所示般將本體部10及一對掛耳部30平坦地展開之狀態下,將一對掛耳部30彼此之距離設為W且將掛耳用開口30a(掛耳用狹縫31)之縱向尺寸設為H時,H/W較佳為0.2以上。
此處,所謂將本體部10及一對掛耳部30平坦地展開之狀態係指將溫熱器具100之整體儘可能平坦地鋪開而將溫熱器具100之整體自然地載置之狀態(其中,於未賦予將溫熱器具100朝周圍拉伸之張力,而溫熱器具100具備下述立體構造部60之情形時,為使立體構造部60之整體之應變均等之狀態)。
掛耳用開口30a之縱向尺寸H係與一對掛耳部30之排列方向(圖1中之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之掛耳用開口30a之尺寸、即掛耳用開口30a之上端與下端之高低差(掛耳用狹縫下部31a之下端與掛耳用狹縫上部31b之上端之高低差)。
距離W例如可設為與發熱體20之上下方向上之中心20c相同之高度位置上之一對掛耳部30彼此之距離。如圖1所示,一對掛耳部30彼此之距離係於與發熱體20之上下方向上之中心20c相同之高度,一對掛耳用開口30a之相互距離最遠之部分彼此之距離(亦參照下文作為變化例敍述之圖7(a)及圖7(b))。
藉由H/W為0.2以上,可使彎曲部81更確實地彎曲。H/W進而較佳為0.25以上。又,H/W較佳為0.7以下,進而較佳為0.6以下。
又,當將掛耳部30之長度設為L時,H/L較佳為0.6以上,藉由如此,可使彎曲部81更確實地彎曲。
於如本實施形態般,掛耳用狹縫31為實質上不具有寬度之狹縫之情形時,掛耳部30之長度L可設為掛耳用狹縫31之總延長之長度、即掛耳用狹縫下部31a之長度尺寸與掛耳用狹縫上部31b之長度尺寸之和。
H/L進而較佳為0.8以上。
再者,H/L為1以下。
於使用前之狀態下,溫熱器具100例如被密封於由具有氧阻隔性之包裝材構成之包裝袋(未圖示)。於使用時自包裝袋取出溫熱器具100,藉此,發熱體20之發熱材23與空氣中之氧接觸而發熱,並且產生水蒸氣(蒸 氣溫熱),該水蒸氣經由第1被覆片材21及第1片材51被釋出至外部。
由此,因使用者穿戴溫熱器具100,故而該水蒸氣被供給至使用者之臉部。藉此,成為如利用熱毛巾將使用者之臉部溫熱之情況。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100係蒸氣溫熱器具。
為了將溫熱器具100穿戴,使本體部10之第1片材51為面部側,將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分別緊貼於自左右之眼部75至臉頰76之部位,且將一對掛耳部30分別掛於左右之耳部74。
此處,使用圖5,說明立體構造部60之形成方法之一例。
圖5所示之溫熱器具構成片材120係用以製作溫熱器具100之材料。溫熱器具構成片材120與溫熱器具100之不同點係圖5所示之左右一對預接合部56彼此相互未接合,其他方面與溫熱器具100同樣地構成。
例如,如圖5所示,於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在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部,形成V字狀之切口形狀部55,藉此可獲得溫熱器具構成片材120。而且,藉由將切口形狀部55之左右兩側之緣部即一對預接合部56相互接合,可如圖1及圖2所示般形成立體構造部60之上側連接部61b,而製作溫熱器具100。
立體構造部60之下側連接部61a例如為於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第1部分11側之部分與第2部分12側之部分原本便相互連接之部分。
再者,形成立體構造部60之方法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可藉由於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部形成上下延伸之直線狀之狹縫(未圖示),使該狹縫之左右兩側之部分相互重疊並接合, 而形成與圖1及圖2相同之立體構造部60。
或,亦可使下側連接部61a與上側連接部61b之構造與本實施形態相反。於此情形時,關於上側連接部61b係設為於第1片材51及第2片材52中,第1部分11側之部分與第2部分12側之部分原本便相互連接之部分。另一方面,關於下側連接部61a係藉由將與狹縫54之上側相連之狹縫之左右兩側之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而形成。
或,亦可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藉由壓紋(加壓)而形成立體構造部60。
或,亦可藉由將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設為局部添加橡膠纖維之構造,且使該部分於橫寬方向上收縮,而形成立體構造部60。
溫熱器具100例如較佳為使表面最高溫度為38~70℃。溫熱器具100之表面最高溫度與水蒸氣產生量係使用圖6所示之裝置90,以如下方式測定出之數值。圖6所示之裝置90構成為具備:鋁製之測定室(容積4L)91;流入路徑92,其使除濕空氣(濕度未達2%,流量2.1L/min)流入至測定室91之下部;流出路徑93,其使空氣自測定室91之上部流出;入口溫濕度計94及入口流量計95,其等設置於流入路徑92;出口溫濕度計96及出口流量計97,其等設置於流出路徑93;及溫度計(熱敏電阻)98,其設置於測定室91內。作為溫度計98,使用溫度解析力為0.01℃左右者。
溫熱器具100之表面最高溫度之測定係將溫熱器具100於測定環境溫度30℃(30±1℃)下自包裝袋取出,且以使溫熱器具100之位於面部側之面(上述第1片材51與第2片材52中之第1片材51側之面)朝上之方式載置於測 定室91,將附有金屬球(質量4.5g)之溫度計98載置於測定室91上而進行計測。
又,於該狀態下自下部流入除濕空氣,根據利用入口溫濕度計94及出口溫濕度計96所計測之溫度及濕度,求出空氣流入至測定室91之前後之絕對濕度之差,進而根據利用入口流量計95及出口流量計97所計測之流量,算出溫熱器具100所釋出之水蒸氣量。
再者,本說明書中之所謂表面溫度係指將溫熱器具100自包裝袋取出後、即開始產生水蒸氣後之溫熱器具100表面之最高到達溫度,本說明書中之所謂水蒸氣產生量係指以自氧阻斷袋取出溫熱器具100之時間點、即開始產生水蒸氣時為起點,至10分鐘之後所測定出之水蒸氣量之總量。
根據如上所述之實施形態,溫熱器具100之本體部10形成為可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尺寸,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該本體部10之下緣向上延伸之狹縫54,於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形成有使該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之立體構造部60。
由此,於藉由本體部10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狀態下,可利用發熱體20將面部大範圍地溫熱。又,可將外部大氣自本體部10之下方平穩地導入至本體部10的下部與面部之間,且可將該外部大氣供給至發熱體20,使發熱體20發熱。而且,由於容易使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與前額密接或近接,故而可抑制溫熱之空氣自本體部10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緣與面部之間隙朝上方逸出,可使該溫熱之空氣充滿本體部10與面部之間。由此,可將面部之大範圍更充分地溫熱。
以下,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如圖7(a)所示之變化例1、及圖7(b)所示之變化例2般,掛耳用開口30a亦可成為具有橫寬之形狀之掛耳用狹縫31。於圖7(a)所示之變化例1之情形時,掛耳用開口30a之遠離本體部10之側之周長L係圖7(a)所示之長度L11與長度L12之和。
又,於圖7(b)所示之變化例2之情形時,掛耳用開口30a之遠離本體部10之側之周長L係以將掛耳用開口30a之上端與下端連結之長度軸AX2為基準沿著遠離本體部10之側之緣之長度、即圖7(b)所示之長度L13。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化例,亦包含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改良等態樣。
例如,於上文中,說明了形成於本體部10之立體構造部60之數量為1個之例,但亦可將複數個(例如2個)立體構造部60左右排列地配置。
又,於上文中,說明了藉由連續之片材(第2片材52)之各一部分構成本體部10及一對掛耳部30之例,但掛耳部30亦可藉由將與構成本體部10之片材不同體之片材接合於構成本體部10之片材,而設置於本體部10。
又,發熱體20亦可為不釋出蒸氣之發熱性者。因此,溫熱器具100亦可為單純之溫熱器具,而非蒸氣溫熱器具。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1>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本體部,其沿著面部穿戴;發熱體,其設置於上述本體部;及穿戴部,其用以將上述本體部沿著面部穿戴;且上述本體部形成為可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尺寸,於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該本體部之下緣向上延伸之狹縫,於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形成有使該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之立體構造部。
<2>如<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之配置區域被設定為覆蓋自眼部至臉頰中之較嘴角更靠下之部位之範圍的大小。
<3>如<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狹縫之上下尺寸為上述本體部之中央部之上下尺寸之40%以上。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包含第1部分及第2部分,該第1部分係覆蓋自一側之眼部至一側之臉頰之部位,該第2部分係覆蓋自另一側之眼部至另一側之臉頰之部位;上述立體構造部係於上述狹縫之上方將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相互連接之連接部,上述連接部包含下側連接部及上側連接部,該下側連接部係上下延伸,該上側連接部係鄰接於上述下側連接部之上側並上下延伸,於將上述本體部在橫寬方向中央部彎折並對折時,上述下側連接部與上述上側連接部所成之角度為120度以上且170度以下, 於將上述本體部展開時,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係於發熱時伴有水蒸氣之產生者,該溫熱器具構成為通過上述本體部中成為面部側之面將水蒸氣釋出至外部。
<6>如上述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不具有自該本體部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狹縫及切口形狀部。
<7>如上述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之上緣大致水平地延伸,或朝向中央部略微上升傾斜。
<8>如上述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本體部中,沿著自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下緣向上延伸之上述狹縫的部位係自鼻側沿著法令紋延伸。
<9>如上述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穿戴部由一對掛耳部構成。
<10>如<9>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掛耳部係利用與上述本體部一體之片材形成。
<11>如<9>或<10>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構成為具備位於面部側之第1片材、及與上述第1片材重疊地配置之第2片材,上述第2片材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左端部與右端部)分別自上述第1片材伸出,該伸出之部分構成上述一對掛耳部之各一者。
<12>如上述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之配置區域之上緣與上述本體部之上緣之間之區域的不存在上述發熱體之區域之上下尺寸 係朝向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逐漸擴大。
<13>如上述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掛耳部,分別形成有縱長之掛耳用開口,上述掛耳用開口係縱長之掛耳用狹縫。
<14>如上述任一項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掛耳用開口之下端之高度位置係與上述發熱體之下端大致同等之高度位置,上述掛耳用開口之上端之高度位置係設定為較上述發熱體之上端更靠下方之位置。
本申請主張以於2017年6月22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7-122485號為基礎之優先權,將該揭示之全部內容引用於此。
10‧‧‧本體部
11‧‧‧第1部分
20‧‧‧發熱體
20c‧‧‧中心
23‧‧‧發熱材
30‧‧‧掛耳部
30a‧‧‧掛耳用開口
31‧‧‧掛耳用狹縫
31a‧‧‧掛耳用狹縫下部
31b‧‧‧掛耳用狹縫上部
31c‧‧‧彎折部
31d‧‧‧掛耳用狹縫中央
32‧‧‧掛耳上側連接部
33‧‧‧掛耳下側連接部
52‧‧‧第2片材
53‧‧‧接合部
54‧‧‧狹縫
60‧‧‧立體構造部
61‧‧‧連接部
61a‧‧‧下側連接部
61b‧‧‧上側連接部
100‧‧‧溫熱器具
AX1‧‧‧直線
H1‧‧‧上下尺寸
H2‧‧‧上下尺寸
L1‧‧‧上下寬度尺寸
L2‧‧‧上下寬度尺寸
α‧‧‧角度

Claims (13)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備:本體部,其沿著面部穿戴;發熱體,其設置於上述本體部;及穿戴部,其用以將上述本體部沿著面部穿戴;且上述本體部形成為可覆蓋面部之自眼部至臉頰之部位之尺寸,於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自該本體部之下緣向上延伸之狹縫,於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形成有使該上部成為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之立體構造部,上述立體構造部係覆蓋自前額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下端部至鼻樑之上端部之部位者,上述本體部包含第1部分及第2部分,該第1部分係覆蓋自一側之眼部至一側之臉頰之部位,該第2部分係覆蓋自另一側之眼部至另一側之臉頰之部位;上述立體構造部係於上述狹縫之上方將上述第1部分與上述第2部分相互連接之連接部,上述連接部包含下側連接部及上側連接部,該下側連接部係上下延伸,該上側連接部係鄰接於上述下側連接部之上側並上下延伸,於將上述本體部在橫寬方向中央部彎折並對折時,上述下側連接部與上述上側連接部所成之角度為120度以上且170度以下,於將上述本體部展開時,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上部成為 朝向前方凸出之彎曲形狀。
  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之配置區域被設定為覆蓋自眼部至臉頰中之較嘴角更靠下之部位之範圍的大小。
  3.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狹縫之上下尺寸為上述本體部之中央部之上下尺寸之40%以上。
  4.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係於發熱時伴有水蒸氣之產生者,該溫熱器具構成為通過上述本體部中成為面部側之面將水蒸氣釋出至外部。
  5.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不具有自該本體部之上緣向下方延伸之狹縫及切口形狀部。
  6.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本體部之上緣大致水平地延伸,或朝向中央部上升傾斜。
  7.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本體部中,沿著自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部之下緣向上延伸之上述狹縫的部位係自鼻側沿著法令紋延伸。
  8.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穿戴部由一對掛耳部構成。
  9. 如請求項8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掛耳部係利用與上述本體部一體之片材形成。
  10. 如請求項8之溫熱器具,其中該溫熱器具構成為具備位於面部側之第1片材、及與上述第1片材重疊地配置之第2片材,上述第2片材之橫寬方向上之兩端部分別自上述第1片材伸出,該伸出之部分構成上述一對掛耳部之各一者。
  11. 如請求項8之溫熱器具,其中於上述掛耳部,分別形成有縱長之掛耳用開口,上述掛耳用開口係縱長之掛耳用狹縫。
  12. 如請求項1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掛耳用開口之下端之高度位置係與上述發熱體之下端大致同等之高度位置,上述掛耳用開口之上端之高度位置係設定為較上述發熱體之上端更靠下方之位置。
  13.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體之配置區域之上緣與上述本體部之上緣之間之區域的不存在上述發熱體之區域之上下尺寸係朝向上述本體部之橫寬方向中央逐漸擴大。
TW107121504A 2017-06-22 2018-06-22 溫熱器具 TWI758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2485 2017-06-22
JP2017-122485 2017-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4476A TW201904476A (zh) 2019-02-01
TWI758501B true TWI758501B (zh) 2022-03-21

Family

ID=64737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1504A TWI758501B (zh) 2017-06-22 2018-06-22 溫熱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18107B2 (zh)
CN (1) CN110769790B (zh)
TW (1) TWI758501B (zh)
WO (1) WO2018235879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14618A (ja) * 2005-05-13 2006-11-24 Kao Corp フェイスマスク
WO2016019762A1 (zh) * 2014-08-06 2016-02-11 陈蕾 一种自发热保温膜及由其制备的面膜和眼膜
CN205054922U (zh) * 2015-10-09 2016-03-02 芯芮生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具隔离重金属的高分子面膜结构
JP2017099557A (ja) * 2015-11-30 2017-06-08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の製造方法
TWM543064U (zh) * 2017-03-15 2017-06-11 Nan Liu Enterprise Co Ltd 熱敷眼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4470B2 (en) * 2004-02-27 2005-12-13 Kao Corporation Heat-generative, steam generation sheet for face
JP4638199B2 (ja) * 2004-10-05 2011-02-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マスク
WO2007114352A1 (ja) * 2006-03-31 2007-10-11 Kao Corporation 目用水蒸気発生体
JP5080193B2 (ja) * 2007-10-01 2012-11-21 花王株式会社 目用温熱具
US20090287282A1 (en) * 2008-05-16 2009-11-19 Seth Biser Thermal bodily compress kit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JP3160268U (ja) * 2010-04-09 2010-06-17 有限会社トゥーケイ 載せ掛け式アイマスク
EP2796117B1 (en) * 2011-12-21 2016-11-09 Kao Corporation Vapor heating implement
US20140331383A1 (en) * 2013-05-10 2014-11-13 Ann Bially Eye mask for sleeping
GB201315424D0 (en) * 2013-08-29 2013-10-16 Occles Ltd An eye cover device
GB2522924B (en) * 2014-02-11 2015-12-23 Steven Lionel Harris Anti-wrinkle device
CN204293349U (zh) * 2014-12-12 2015-04-29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蒸汽医疗眼罩
EP3791835A1 (en) * 2015-06-10 2021-03-17 Kao Corporation Steam heating mask
CN205054575U (zh) * 2015-08-06 2016-03-02 苗青 眼罩
CN205094966U (zh) * 2015-10-27 2016-03-23 刘青 中药熏眼眼罩
CN205548808U (zh) * 2016-01-26 2016-09-07 谢斌 一种蒸汽眼罩
CN206120559U (zh) * 2016-06-21 2017-04-26 青岛沃普艾斯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易贴合蒸汽眼罩
CN106213991B (zh) * 2016-09-12 2017-1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盖体组件和家用电器
CN106691810A (zh) * 2016-11-29 2017-05-24 深圳市魅兰科技有限公司 穿戴式胸部按摩仪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14618A (ja) * 2005-05-13 2006-11-24 Kao Corp フェイスマスク
WO2016019762A1 (zh) * 2014-08-06 2016-02-11 陈蕾 一种自发热保温膜及由其制备的面膜和眼膜
CN205054922U (zh) * 2015-10-09 2016-03-02 芯芮生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具隔离重金属的高分子面膜结构
JP2017099557A (ja) * 2015-11-30 2017-06-08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の製造方法
TWM543064U (zh) * 2017-03-15 2017-06-11 Nan Liu Enterprise Co Ltd 熱敷眼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8107B2 (ja) 2021-08-11
TW201904476A (zh) 2019-02-01
CN110769790B (zh) 2022-06-21
CN110769790A (zh) 2020-02-07
WO2018235879A1 (ja) 2018-12-27
JPWO2018235879A1 (ja)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12694B (zh)
JP5284700B2 (ja) 発熱具
JP5028149B2 (ja) アイマスク
TW201605509A (zh) 包括對比層的呼吸罩
JPWO2010103688A1 (ja) マスク
JP2008295852A (ja) マスク
JP2011206222A (ja) 水蒸気発生具
JP6861977B2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2008264277A (ja) マスク
TWI788374B (zh) 溫熱器具
TWI758501B (zh) 溫熱器具
JP7506416B2 (ja) マスク
JP6032973B2 (ja) 発熱具
JP2008212432A (ja) マスク
JP7062387B2 (ja) 温熱具
JP5921365B2 (ja) 発熱具
JP6806458B2 (ja) マスク
TW200902116A (en) Mask and covered member for mask
JP3138397U7 (zh)
CN209122626U (zh) 温热器具
JP6823455B2 (ja) 温熱具
KR20200118102A (ko) 마스크
WO2021095582A1 (ja)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
WO2021250802A1 (ja) マスク及びマスクの使用方法
WO2021095583A1 (ja) アイマスク型の温熱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