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2561B - 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以及半導體結構 - Google Patents

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以及半導體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2561B
TWI752561B TW109124741A TW109124741A TWI752561B TW I752561 B TWI752561 B TW I752561B TW 109124741 A TW109124741 A TW 109124741A TW 109124741 A TW109124741 A TW 109124741A TW I752561 B TWI752561 B TW I7525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substrate
substrate
bmds
forming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4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5791A (zh
Inventor
吳政達
劉冠良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6/812,53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710656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5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5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2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256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1/76256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using silicon etch back techniques, e.g. BESOI, ELTRA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2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modify their internal properties, e.g. to produce internal imperfections
    • H01L21/322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modify their internal properties, e.g. to produce internal imperfections of silicon bodies, e.g. for gettering
    • H01L21/3225Thermally inducing defects using oxygen present in the silicon body for intrinsic gett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45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full isolation by porous oxide silicon, i.e. FIPOS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002Preparing waf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0Deposi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e.g. epitaxial growth solid phase epitaxy
    • H01L21/2003Deposi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e.g. epitaxial growth solid phase epitaxy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 H01L21/2007Bonding of semiconductor wafers to insulating substrates or to semiconducting substrates using an intermediate insulating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2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modify their internal properties, e.g. to produce internal imperfections
    • H01L21/322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modify their internal properties, e.g. to produce internal imperfections of silicon bodies, e.g. for gettering
    • H01L21/3226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modify their internal properties, e.g. to produce internal imperfections of silicon bodies, e.g. for gettering of silicon on insula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24Thermal treatment f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e.g. annealing, sint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being an insul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0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the substrate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body o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SOI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 Recrystallisation Techniques (AREA)

Abstract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 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增加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以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ulk macro defect;BMD)。自沿處置基底的對置表面配置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內移除多個BMD中的一些。在處置基底上形成絕緣層。在絕緣層上形成包括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垂直地包圍處置基底的中心區,且中心區具有比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兩者更高的多個BMD的濃度。

Description

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 (SOI)基底的方法以及半導體結構
本發明實施例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塊狀宏缺陷的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傳統上積體電路形成於塊狀半導體基底上。近年來,已出現了作為塊狀半導體基底的替代物的絕緣層上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SOI)基底。SOI基底包括處置基底(handle substrate)、位於處置基底上的絕緣層以及位於絕緣層上的元件層。除了別的外,SOI基底能導致寄生電容減小、漏電流減小、閂鎖(latch up)減小以及半導體元件效能改良(例如,較低功率消耗及較高切換速度)。
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包括至少以下步驟。在處置 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增加所述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以在所述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MD)。自沿所述處置基底的對置表面配置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內移除所述多個BMD中的一些。在所述處置基底上形成絕緣層。在所述絕緣層上形成包括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所述第一剝蝕區及所述第二剝蝕區垂直地包圍所述處置基底的中心區,所述中心區具有比所述第一剝蝕區及所述第二剝蝕區兩者更高的所述多個BMD的濃度。
一種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包括至少以下步驟。執行第一熱製程以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執行第二熱製程以藉由增加所述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而在所述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MD)。執行第三熱製程,以自沿所述處置基底的對置表面配置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內移除所述多個BMD中的一些。在所述處置基底上形成絕緣層。在所述絕緣層上形成包括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處置基底、絕緣層以及包括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所述處置基底包括多個塊狀宏缺陷(BMD)。所述絕緣層配置於所述處置基底的頂部表面上。所述元件層配置於所述絕緣層上。所述處置基底具有垂直地包圍所述處置基底的中心區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所述中心區具有比所述第一剝蝕區及所述第二剝蝕區兩者更高的所述多個BMD的濃度。
100、400、500:半導體結構
101:SOI基底
102:處置基底
102b:底部表面
102e、904e:SOI邊緣部分
102sw、112sw、904s:側壁
102t、904t:頂部表面
104:塊狀宏缺陷
105、606、702、704、708:尺寸
106:中心區
112、904:元件層
108a:第一剝蝕區
108b:第二剝蝕區
110:絕緣層
110a:第一絕緣層
110b:第二絕緣層
110isw:內側壁
110L:下部絕緣層
110osw:外側壁
110U:上部絕緣層
200:圖
300、600、602、610、614、700、706、712、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橫截面視圖
302:俯視圖
304:IC晶粒
402:電晶體元件
403:隔離結構
404a:源極區
404b:汲極區
406:閘極介電層
408:閘極電極
410:介電結構
410a、410b、410c、410d、410e:堆疊層間介電層
412:導電接觸件
414:內連線導線
416:內連線通孔
604、702:塊狀微缺陷
608、710:第一熱製程
612、714:第二熱製程
616:第三熱製程
902:犧牲基底
1002:邊緣區
1004:突出部分
1006、1502:罩幕
1702:磊晶層
1704:磊晶製程
2000:方法
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2024、2026、2028、2030、2032:動作
D:距離
d1:第一深度
d2:第二深度
LRd:元件側向凹陷量
LRi:絕緣體側向凹陷量
Tfi:第一絕緣體厚度
Tsi:第二絕緣體厚度
Td、Tfi'、Ths、Tpd、Tsi'、Tss:厚度
v1:第一值
v2:第二值
v3:第三值
VRi:垂直凹陷量
W:寬度
結合隨附圖式閱讀以下詳細描述會最佳地理解本揭露的各態樣。應注意,根據業界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 製。實際上,為論述清楚起見,可任意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尺寸。
圖1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塊狀宏缺陷(bulk macro defect;BMD)的中心區的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半導體結構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
圖2示出依據SOI基底的處置基底內的位置而變化的BMD濃度的一些實施例的圖。
圖3A至圖3B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BMD的中心區的SOI基底的半導體結構的一些其他實施例。
圖4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BMD的中心區的SOI基底的半導體結構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
圖5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BMD的中心區的SOI基底的積體晶片晶粒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
圖6A至圖19示出形成包括具有包括配置於剝蝕區之間的多個BMD的中心區的處置基底的SOI基底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
圖20示出形成包括具有包括配置於剝蝕區之間的多個BMD的中心區的處置基底的SOI基底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以下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所提供的主題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下文描述組件及佈置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揭露。當然,這些僅為實例且並不意欲為限制性的。舉例而言,在以下描述中,第一特徵在第二特徵上方或第二特徵上形成可包 含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直接接觸地形成的實施例,且亦可包含額外特徵可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形成,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揭露可在各種實例中重複附圖標號及/或字母。此重複是出於簡單及清楚的目的,且本身並不規定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另外,為易於描述,可在本文中使用諸如「在...之下(beneath)」、「在...下方(below)」、「下部(lower)」、「在...上方(above)」、「上部(upper)」以及類似者的空間相對術語來描述如在圖式中所示出的一個構件或特徵與另一構件或特徵的關係。除圖式中所描繪的定向之外,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設備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譯。
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用於許多積體晶片應用中。舉例而言,近年來,SOI基底已在邏輯元件、雙極CMOS-DMOS元件、高壓元件(例如,在100伏或大於100伏下操作的元件)、嵌入式快閃元件或類似者中得到廣泛使用。SOI基底通常包括由絕緣層與上覆元件層(亦即,主動層)隔開的厚半導體材料層(例如,處置基底)。電晶體元件通常在元件層內製造。在元件層內製造的電晶體能夠更快地切換信號,在更低電壓下運行,且比形成於塊狀基底內的元件更不易受到來自背景宇宙射線粒子的信號噪音的影響。
用於形成SOI基底的處置基底可由柴可拉斯基(Czochralski)製程形成。在柴可拉斯基製程期間,矽在石英坩堝 內在高溫下熔融。接著,將晶種浸漬至熔融矽中,且緩慢向外拉以擷取大的單晶圓柱錠。隨後將錠進行切片以形成處置基底。在處置基底的形成期間,氧可自石英坩堝併入至矽中。氧可作為沈澱物進入矽晶體中,而形成塊狀微缺陷(bulk micro defect)(例如,滑移線(slip line)、晶體起源粒子(crystal originated particles;COP)或類似者)。
在塊狀基底中,塊狀微缺陷可導致相鄰電晶體元件之間的洩漏路徑,這是由於電晶體元件形成於具有塊狀微缺陷的基底內。相比之下,雖然SOI基底的處置基底可含有塊狀微缺陷(例如,具有小於1x108塊狀微缺陷/立方公分的濃度),但由於電晶體元件形成於由絕緣層與處置基底隔開的元件層內,塊狀微缺陷對電晶體元件的負面電效應能減輕。然而,已瞭解的是,在高溫熱退火期間(例如,在大約1000℃以上的熱製程期間),處置基底內的非所要晶圓變形(翹曲)可對元件層產生應力,且導致滑移線(例如,由高溫暴露引起的熱彈性應力的引入產生的缺陷)在元件層內形成。此外,非所要晶圓變形亦可導致在後續處理期間執行的微影製程中的疊對誤差(overlay erro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形成具有處置基底的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所述處置基底具有使非所要晶圓變形(翹曲)最小化的高結構完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SOI基底包括通過絕緣層接合至元件層的處置基底。處置基底包括半導體材料,且具有沿對置最外表面配置且包圍中心區的剝蝕區。中心區具有相對較高的塊狀宏缺陷(bulk macro defect;BMD)濃度(例如,大於大約1x108 BMD/立方公分),而剝蝕區具有比中心區 更低的BMD的濃度。中心區內的BMD的相對較高濃度及較大尺寸(例如,大於大約2奈米)能減輕處理晶圓的翹曲,這是由於BMD將具有比半導體材料更大硬度(stiffness)的材料(例如,氧化物)引入至處置基底中。此外,剝蝕區內的BMD的更低濃度防止來自處理晶圓的缺陷對上覆層的不利地影響。處置基底的相對較低晶圓變形最小化元件層內疊對誤差及滑移線的形成。
圖1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塊狀宏缺陷(BMD)的中心區的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半導體結構100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
半導體結構100包括具有配置於處置基底102與元件層112(亦即,主動層)之間的絕緣層110的SOI基底101。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可圍繞處置基底102的最外表面連續地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包括諸如矽、鍺或類似者的第一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可包括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矽、氧化鍺或類似者)、氮化物(例如,氮氧化矽)或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元件層112可包括諸如矽、鍺或類似者的第二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材料可為與第二半導體材料相同的材料。
處置基底102包括垂直地安置於第一剝蝕區108a與第二剝蝕區108b之間的中心區106。第一剝蝕區108a沿著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102t配置,且第二剝蝕區108b沿著處置基底102的底部表面102b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剝蝕區108a可延伸至處置基底102中至第一深度d1,且第二剝蝕區108b可延伸至處置基底102中至第二深度d2。舉例而言,第一剝蝕區108a可自 頂部表面102t延伸至第一深度d1,且第二剝蝕區108b可自底部表面102b延伸至第二深度d2
第一深度d1可足夠大,以防止沿處置基底102的頂部的缺陷,而所述缺陷會減弱處置基底102與絕緣層110之間的接合。此外,第一深度d1可足夠小,以便為處置基底102提供防止處置基底102的翹曲的剛性(例如,第一深度d1可對中心區106提供足以防止處置基底102的翹曲的厚度)。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深度d1及第二深度d2可在大約0.05微米(μm)與大約50微米之間的範圍內。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深度d1及第二深度d2可在大約0.05微米與大約100微米之間的範圍內。在另外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深度d1及第二深度d2可在大約0.05微米與大約10微米之間、在大約0.5微米與大約10微米之間、在大約5微米與大約20微米之間或在大約1微米與大約20微米之間的範圍內。應瞭解的是,第一深度d1及第二深度d1的其他深度值亦可在本揭露的範疇內。
多個塊狀宏缺陷(BMD)104配置於處置基底102內。中心區106包括多個BMD 104的第一濃度,而第一剝蝕區108a及第二剝蝕區108b包括多個BMD 104的一或多個第二濃度。第一濃度大於一或多個第二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濃度可大於大約1x108 BMD/立方公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濃度可大於大約5x108 BMD/立方公分。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或多個第二濃度可大約等於零,以使得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102t及底部表面102b實質上不含BMD。使頂部表面102t及底部表面102b實質上不含BMD防止多個BMD 104不利地影響與絕緣層110的接合強度。
在各種實施例中,多個BMD 104可包括滑移線、晶體起源粒子(COP)或類似者。滑移線為由高溫暴露引起的熱彈性應力的引入而形成於基底內的缺陷,而COP為基底中的空腔。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BMD 104可具有大於大約2奈米的尺寸105(例如,長度或寬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多個BMD 104可具有大於大約5奈米的尺寸105。在另外其他實施例中,多個BMD 104可具有在大約3奈米與大約100奈米之間、在大約50奈米與大約100奈米之間或在大約75奈米與大約100奈米之間的尺寸105。應瞭解的是,其他尺寸亦可在本揭露的範疇內。
多個BMD 104的相對較大尺寸及較高濃度給處置基底102提供良好結構完整性,而能減輕處置基底102的翹曲。此是由於多個BMD 104將比第一半導體材料具有更大結構完整性(例如,硬度)的材料引入至處置基底102中,從而增加處置基底102的結構剛性。舉例而言,多個BMD 104可包括比純矽具有更大硬度的氧化物,從而減小處置基底102的翹曲。
處置基底102的相對較低翹曲可減輕元件層112內滑移線的形成。此外,處置基底102的相對較低翹曲亦可及/或可替代地減輕對元件層112執行的微影製程的疊對誤差。在一些實施例中,微影疊對誤差可減少高達大約85%。舉例而言,在中心區106內不具有高濃度的BMD的處置基底可具有大約136奈米的最大疊對誤差,而在中心區106內具有大約4.5 x 109 BMD/立方公分的濃度的處置基底102將具有大約22奈米的最大疊對誤差。
圖2示出依據SOI基底的處置基底內的位置而變化的BMD的濃度的一些實施例的圖200。
如圖200中所示,在第一剝蝕區108a內,塊狀宏缺陷(BMD)的濃度具有第一值v1,在第二剝蝕區108b內,BMD的濃度具有第二值v2,且在中心區106內,BMD的濃度具有大於第一值v1及第二值v2的第三值v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值v1及第二值v2大約等於零。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值v3可在大約1x108 BMD/立方公分與大約1x1010 BMD/立方公分之間的範圍內。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值v3可在大約8x108 BMD/立方公分與大約9x109 BMD/立方公分之間的範圍內。在另外其他實施例中,第三值v3可具有更大或更小值。使在大約1x108 BMD/立方公分與大約1x1010 BMD/立方公分之間的範圍內的第三值v3允許在處置基底(例如,處置基底102)的中心區內的BMD減小處置基底的翹曲。
圖3A至圖3B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塊狀宏缺陷(BMD)的中心區的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半導體結構的一些其他實施例。
圖3A示出半導體結構的一些其他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300。如橫截面視圖300中所示,半導體結構包括包含處置基底102、絕緣層110以及元件層112的SOI基底101。處置基底102可為或包括諸如矽、鍺或類似者的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摻雜有p型摻質或n型摻質。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的厚度Ths在大約700微米(μm)與大約800微米之間、在大約750微米與大約800微米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具有在大約8歐姆-公分與大約12歐姆-公分之間、在大約10歐姆-公分與大約12歐姆-公分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的範圍內的電阻。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 102可具有在大約9個每百萬原子份(parts per million atoms;ppma)與大約30個每百萬原子份之間的範圍內的氧濃度。在其他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具有在大約9個每百萬原子份與大約15個每百萬原子份之間的範圍內的氧濃度。在另外其他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具有大於30個每百萬原子份或小於9個每百萬原子份的氧濃度。低氧濃度及高電阻分別地減少基底及/或射頻(radio frequency;RF)損耗。
絕緣層110上覆於處置基底102,且可包括氧化物(例如,氧化矽、富矽氧化物(silicon-rich oxide;SRO)、或類似者)、氮化物(例如,氮氧化矽)或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完全覆蓋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102t。在處置基底102具有高電阻的至少一些實施例中,完全覆蓋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102t防止在用於在元件層112上形成元件(未繪示)的電漿處理(例如,電漿蝕刻)期間產生電弧(arcing)。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完全包圍處置基底102。
絕緣層110具有在處置基底102與元件層112之間的第一絕緣體厚度Tfi。第一絕緣體厚度Tfi足夠大以在處置基底102與元件層112之間提供高度的電絕緣。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體厚度Tfi在大約0.2微米與大約2.5微米之間、在大約1微米與大約2微米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具有沿處置基底102的底部表面102b及/或沿處置基底102的側壁的第二絕緣體厚度Tsi。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體厚度Tsi小於第一絕緣體厚度Tfi。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體厚度Tsi為約20埃至6000埃、約20埃至3010埃、約3010埃至6000 埃或其他適合的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在分別位於SOI基底101的相對側的SOI基底101的SOI邊緣部分102e處具有步進輪廓(stepped profile)。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具有位於SOI邊緣部分102e處的上部表面,且所述上部表面以垂直凹陷量VRi凹陷在絕緣層110的頂部表面下方。垂直凹陷量VRi可例如為約20埃至6000埃、約20埃至3010埃、約3010埃至6000埃或其他適合的值。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具有內部側壁,所述內部側壁以絕緣體側向凹陷量LRi側向地凹陷在絕緣層110的最外側壁。絕緣體側向凹陷量LRi可例如為約0.8公釐至1.2公釐、約0.8公釐至1.0公釐或約1.0公釐至1.2公釐或其他適合的值。
元件層112上覆於絕緣層110,且可包括諸如矽、鍺、或類似者的半導體材料。元件層112具有厚度Td。在各種實施例中,厚度Td可在大約0.2微米與大約10.0微米之間、在大約1微米與大約5微米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元件層112具有最外側壁,所述最外側壁藉由元件側向凹陷量LRd分別自處置基底102的最外側壁側向地凹陷。元件側向凹陷量LRd可例如為約1.4公釐至2.5公釐、約1.4公釐至1.9公釐或約1.9公釐至2.5公釐或其他適合的值。由於元件層112的最外側壁分別自處置基底102的最外側壁側向地凹陷,因此中心區106以非零距離側向地延伸超過元件層112的對置最外側壁。
圖3B示出橫截面視圖300的一些實施例的俯視圖302。如俯視圖302中所示,SOI基底101可具有實質上圓形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SOI基底101包括橫越元件層112以柵格配置的多 個IC晶粒304。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10的內側壁110isw以絕緣體側向凹陷量LRi自絕緣層110的外側壁110osw側向地凹陷。在一些實施例中,元件層112的側壁112sw以元件側向凹陷量LRd自處置基底102的側壁102sw(以虛線繪示)側向地凹陷。
圖4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BMD的中心區的SOI基底的半導體結構400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
半導體結構400包括配置於SOI基底101的元件層112內的多個電晶體元件402。在各種實施例中,電晶體元件402可例如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雙極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或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晶體元件402包括配置於源極區404a與汲極區404b之間的閘極結構。閘極結構可包括由閘極介電層406與元件層112隔開的閘極電極408。源極區404a及汲極區404b具有第一摻雜類型,且直接鄰接元件層112的具有與第一摻雜類型相對的第二摻雜類型的部分。在各種實施例中,閘極介電層406可為或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類似者。在各種實施例中,閘極電極408可為或包括摻雜多晶矽、金屬或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電晶體元件402可由配置於元件層112的上部表面內的隔離結構403彼此電性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403可包括配置於元件層112的上部表面中的溝渠內的一或多種介電材料。
介電結構410配置於SOI基底101上。介電結構410包括彼此堆疊的多個層間介電(inter-level dielectric;ILD)層。在各種實施例中,介電結構410可包括硼磷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磷光體矽玻璃(phosphor-silicate glass;PSG)、未經摻雜矽玻璃(undoped silicon glass;USG)、氧化矽或類似者中的一或多者。介電結構410包圍多個導電內連線層。在各種實施例中,多個導電內連線層可包括導電接觸件412、內連線導線414以及內連線通孔416。導電接觸件412、內連線導線414以及內連線通孔416可為或包括例如銅、鋁銅、鋁、鎢或類似者。
圖5示出包括具有包括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的BMD的中心區的SOI基底的半導體晶粒500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半導體晶粒500為單體化晶粒,所述單體化晶粒可例如為圖4的半導體結構400的分割區。
半導體晶粒500包括通過上部絕緣層110U耦接至元件層112的處置基底102。在一些實施例中,與上部絕緣層110U不連續的下部絕緣層110L可沿背離上部絕緣層110U的處置基底102的下部表面佈置。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元件層112、上部絕緣層110U以及下部絕緣層110L具有沿著沿半導體晶粒500的側邊延伸的線對準的側壁。在此類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延伸至上部絕緣層110U及下部絕緣層110L的最外側壁。
處置基底102包括由第一剝蝕區108a及第二剝蝕區108b垂直地包圍的中心區106。中心區106包括多個塊狀宏缺陷(BMD)104。多個BMD 104在半導體晶粒500的第一最外側壁與半導體晶粒500的第二最外側壁之間延伸。
圖6A至圖19示出形成包括具有包括配置於剝蝕區之間的多個BMD的中心區的處置基底的SOI基底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600至橫截面視圖1900。儘管參考方法描述了圖 6A至圖19,但應瞭解的是,圖6A至圖19中所揭露的結構不限於此類方法,而反而可單獨作為獨立於所述方法的結構。
圖6A至圖6D示出形成具有包括配置於剝蝕區之間的多個BMD的中心區的處置基底的方法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600至橫截面視圖614。
如圖6A的橫截面視圖600中所示,提供處置基底102。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包括諸如矽、鍺或類似者的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具有在大約8歐姆-公分與大約12歐姆-公分之間的範圍內的電阻。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具有在大約9個每百萬原子份(ppma)與大約30個每百萬原子份之間的氧濃度。
如圖6B的橫截面視圖602中所示,多個塊狀微缺陷604形成於處置基底10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塊狀微缺陷604可具有尺寸606。在一些實施例中,尺寸606在大約0.2奈米(nm)與大約5奈米之間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塊狀微缺陷604可藉由對處置基底102執行的第一熱製程608來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熱製程608可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在大約500攝氏度(℃)與大約800℃之間的範圍內的溫度下大約2小時與大約8小時之間的時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熱製程608可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低於500℃或高於800℃的溫度範圍達低於2小時或高於8小時的時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塊狀微缺陷604形成為在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102t與底部表面102b之間實質上均勻(homogeneous)。
如圖6C的橫截面視圖610中所示,多個塊狀微缺陷(圖 6B的塊狀微缺陷604)的尺寸增加以在處置基底102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MD)104。多個BMD 104具有比多個微缺陷的尺寸(圖6B的尺寸606)更大的尺寸105。在一些實施例中,尺寸105可比多個微缺陷的尺寸(圖6B的尺寸606)大大約1,000%與大約20,000%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尺寸105在大約3奈米(nm)與大約100奈米之間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BMD可藉由對處置基底102執行第二熱製程612來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熱製程612可在比第一熱製程更高的溫度下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熱製程612可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大約1050℃與大約1150℃之間的範圍內的溫度下大約2小時與大約4小時之間的時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熱製程612可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低於1050℃或高於1150℃的溫度範圍下達低於2小時或高於4小時的時間。
如圖6D的橫截面視圖614中所示,多個BMD 104中的一些自沿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及底部表面配置的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內移除。自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內移除多個BMD 104中的一些導致處置基底102的中心區106的形成,所述中心區106具有比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更高的BMD 104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中心區106具有在大約1x108 BMD/立方公分與大約1x1010 BMD/立方公分之間的BMD 104的濃度。在其他實施例中,中心區106具有在大約8x108 BMD/立方公分與大約9x109 BMD/立方公分之間的BMD 104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可延伸至處置基底102內的深度d1及深度d2,所述深度d1與深度d2在大約50奈米與大約50微米之 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BMD 104中的一些藉由第三熱製程616自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內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熱製程616可藉由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包括氬氣及/或氫氣的高溫環境中來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在大約1100℃與大約1200℃之間的範圍內的溫度下暴露於氬氣及/或氫氣大約1小時與大約16小時之間的時間。在其他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在大於1100℃或低於1200℃的溫度下暴露於氬氣及/或氫氣小於1小時或大於16小時的時間。
圖7A至圖7C示出形成具有包括配置於剝蝕區之間的多個BMD的中心區的處置基底的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700至橫截面視圖712。
如圖7A的橫截面視圖700中所示,提供包括多個塊狀微缺陷702的處置基底102。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可包括摻氮矽(例如,p型摻氮矽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具有在大約9個每百萬原子份與大約15個每百萬原子份之間的氧濃度。在其他實施例中,處置基底102具有小於9個每百萬原子份(例如,大約0個每百萬原子份)、大於大約15個每百萬原子份或其他適合的值的氧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塊狀微缺陷702可具有在大約0.2奈米與大約3奈米之間的範圍內的尺寸704。
如圖7B的橫截面視圖706中所示,處置基底102內的多個塊狀微缺陷702的數目及/或密度自第一非零數目增加至第二非零數目。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對處置基底102執行第一熱製程710來增加處置基底102內的多個塊狀微缺陷702的數目及/或密 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熱製程710可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在大約500℃與大約800℃之間的範圍內的溫度下大約2小時與大約8小時之間的時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熱製程710可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低於500℃或高於800℃的溫度範圍達低於2小時或高於8小時的時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熱製程可增加多個塊狀微缺陷702的尺寸。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塊狀微缺陷可具有在大約0.2奈米與大約5奈米之間的範圍內的尺寸708。
如圖7C的橫截面視圖712中所示,對處置基底102執行第二熱製程714,以自沿著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及底部表面配置的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內移除多個BMD 104中的一些。自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內移除多個BMD 104中的一些導致處置基底102的中心區106的形成,所述中心區106具有比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更高的BMD 104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剝蝕區108a與剝蝕區108b可延伸至處置基底102內的深度d1及深度d2,所述深度d1與深度d2在大約50奈米與大約50微米之間。
第二熱製程714亦增加第二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圖7B的尺寸702),以形成具有尺寸105的多個塊狀宏缺陷(BMD)104。在一些實施例中,尺寸105在大約2奈米(nm)與大約100奈米之間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熱製程714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溫度在大約1100℃與大約1200℃之間的氬氣及/或氫氣中大約1小時與大約16小時之間的時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熱製程714可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低於1100℃或高於1200 ℃的溫度範圍下低於1小時或高於16小時的時間。
如由圖8的橫截面視圖800所示出,第一絕緣層110a沿處置基底102的一或多個表面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形成為完全覆蓋處置基底102的頂部表面102t。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形成為完全包圍處置基底102。在此類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形成為圍繞處置基底102的外邊緣連續地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為或包括氧化矽、氮氧化矽或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形成為約0.2微米至2.0微米、約0.2微米至1.1微米、約1.1微米至2.0微米或其他適合的值的厚度Tfi'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可藉由熱氧化製程形成。舉例而言,第一絕緣層110a可藉由使用氧氣(例如,O2)或一些其他氣體作為氧化劑的乾燥氧化製程形成。作為另一實例,第一絕緣層110a可藉由使用水蒸氣作為氧化劑的濕式氧化製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在約800℃至1100℃、約800℃至950℃、約950℃至1100℃或其他適合的值的溫度下形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可藉由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物理氣相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或類似者來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第一絕緣層110a之前,可對處置基底102執行第一濕式清潔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濕式清潔製程可藉由將處置基底102暴露於包括1%氫氟酸的第一濕式清潔溶液大約30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臭氧及去離子水的第二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 去離子水、氨水以及過氧化氫水溶液的第三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來執行。
如圖9的橫截面視圖900所示出,提供犧牲基底902。在一些實施例中,犧牲基底902包括諸如矽、鍺或類似者的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犧牲基底902摻雜有p型摻質或n型摻質。在一些實施例中,犧牲基底902可具有小於大約0.02歐姆/公分的電阻。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阻可在大約0.01歐姆/公分與大約0.02歐姆/公分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電阻可小於大約0.01歐姆/公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犧牲基底902具有低於處置基底的電阻。在一些實施例中,犧牲基底902的厚度Tss在大約700微米與大約800微米之間、在大約750微米與大約800微米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厚度。
在犧牲基底902上形成元件層904。元件層904具有厚度Td。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Td可在大約2微米與大約9微米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Td可小於或等於大約5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元件層904為或包括諸如矽、鍺或類似者的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元件層904為或包括與犧牲基底902相同的半導體材料、具有與犧牲基底902相同的摻雜類型及/或具有比犧牲基底902更低的摻雜濃度。舉例而言,犧牲基底902可為或包括P+單晶矽,而元件層904可為或包括P-單晶矽。在一些實施例中,元件層904具有低電阻。低電阻可例如大於犧牲基底902的電阻。另外,低電阻可例如小於約8歐姆/公分、10歐姆/公分或12歐姆/公分,及/或可例如為約8歐姆/公分至12歐姆/公分、約8歐姆/公分至10歐姆/公分、約10歐姆/公分至12歐姆/公分或其他適合 的值。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形成元件層904的製程包括分子束磊晶法(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氣相磊晶法(vapor phase epitaxy;VPE)、液相磊晶法(liquid phase epitaxy;LPE)、一些其他磊晶製程或前述的任何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犧牲基底902上形成元件層904之後,根據第二濕式清潔製程清潔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濕式清潔製程可藉由將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暴露於包括1%氫氟酸的第一濕式清潔溶液大約30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臭氧及去離子水的第二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去離子水、氨水以及過氧化氫水溶液的第三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來執行。
如圖10的橫截面視圖1000所示出,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經圖案化以移除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在邊緣區1002內的部份。藉由移除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邊緣區1002內的部份,能防止在後續研磨及/或化學濕式蝕刻期間在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內形成缺陷(例如,裂痕、碎裂等)。圖案化在犧牲基底902的邊緣處形成突出部分(ledge)1004。突出部分1004由犧牲基底902界定。在一些實施例中(未繪示),突出部分1004圍繞犧牲基底902的外部周邊以封閉迴路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分1004的寬度W為約0.8公釐至1.4公釐、約0.8公釐至1.0公釐、約1.0公釐至1.2公釐或其他適合的值。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分1004在元件層904的上部表面或頂部表面下方凹陷約30微米至120微米、約30微米至75微米、約70微米 至120微米或其他適合的值的距離D。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形成於元件層904上的罩幕1006來蝕刻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而執行圖案化。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1006為或包括氮化矽、氧化矽、光阻及/或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1006包括藉由沈積製程(例如,PVD、PECVD、MOCVD或類似者)形成的氧化矽。在這些實施例中,氧化矽可在大約200℃與大約400℃之間的溫度下藉由PECVD製程形成。在其他實施例中,氧化矽可在大約350℃與大約400℃之間、在大約250℃與大約350℃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的溫度下藉由PECVD製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氧化矽可形成為厚度在大約500埃與大約3,000埃之間。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氧化矽可形成為在大約500埃與大約10000埃之間、在大約1000埃與大約2000埃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的厚度。
在圖案化製程完成之後,移除罩幕1006,且清潔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以移除在執行圖案化時產生的蝕刻殘留物及/或其他非所要的副產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1006可藉由將罩幕1006暴露於1%氫氟酸中大約180秒與大約600秒之間的範圍內的時間來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犧牲基底902可通過藉由將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暴露於包括1%氫氟酸的第一濕式清潔溶液大約30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去離子水、氨水以及過氧化氫水溶液的第二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去離子水、氫氯酸以及過氧化氫水溶液的第三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來清潔。
如由圖11的橫截面視圖1100所示出,在元件層904的 頂部表面904t上形成第二絕緣層110b。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完全覆蓋元件層904的頂部表面904t。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為或包括氧化矽及/或一些其他介電質。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為與第一絕緣層110a相同的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的厚度Tsi'在大約0埃與大約6000埃之間的範圍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可藉由沈積製程(例如,CVD、PVD或類似者)形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可藉由微波電漿氧化製程形成。舉例而言,第二絕緣層110b可由微波電漿製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漿製程可在大約300℃與大約400℃之間的溫度下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漿製程可使用氫、氦、氧或類似者的氣體源。
在一些實施例中(未繪示),第二絕緣層110b可形成為完全包圍犧牲基底902及元件層904。在此類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可藉由熱氧化製程形成。舉例而言,第二絕緣層110b可藉由使用氧氣(例如,O2)、氫氣、氦氣或類似者的乾燥氧化製程形成。作為另一實例,第二絕緣層110b可藉由使用水蒸氣作為氧化劑的濕式氧化製程來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絕緣層110b是在約750℃至1100℃、約750℃至925℃、約925℃至1100℃或其他適合的值的溫度下形成。
如由圖12的橫截面視圖1200所示出,將犧牲基底902接合至處置基底102,使得元件層904位於處置基底102與犧牲基底902之間。接合製程使第一絕緣層110a與第二絕緣層110b接觸。接著,第一絕緣層110a在保持低壓(例如,大約0.0001毫巴與150毫巴之間的壓力)的處理腔室中與第二絕緣層110b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將第一絕緣層110a及第二絕緣層110b暴露於氮類電漿來執行接合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氮類電漿可在功率在大約50瓦(W)與大約200瓦之間下由氮氣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10a及第二絕緣層110b可暴露於氮類電漿在大約10秒與大約120秒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暴露於氮電漿之後,執行第四濕式清潔製程。第四濕式清潔製程可使用包括去離子水、氨水以及過氧化氫水溶液的濕式清潔溶液,且持續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第四濕式清潔製程之後執行高溫氮退火。高溫氮退火增加第一絕緣層110a與第二絕緣層110b之間的接合的強度。高溫氮退火可藉由將氮氣引入至固持犧牲基底902及處置基底102的處理腔室中來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高溫氮退火可在大約250℃與大約450℃之間、在大約200℃與大約500℃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的範圍內的溫度下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高溫氮退火可在大氣壓下執行大約30分鐘與大約240分鐘之間、大約50分鐘與大約200分鐘之間或其他適合的值。
如圖13的橫截面視圖1300所示出,執行第一薄化製程。第一薄化製程移除第二絕緣層110b的上部部分,且進一步移除犧牲基底902的上部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對第二絕緣層110b及犧牲基底902執行第一薄化製程,直至元件層904及犧牲基底902共同地具有預定厚度Tpd。預定厚度Tpd可例如為約14微米至50微米、約20微米至32.5微米、約32.5微米至45微米或其他適合的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薄化製程部分地或完全地藉由機 械研磨製程來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薄化製程部分地或完全地藉由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CMP)來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薄化製程是藉由機械研磨製程接著CMP來執行。如上文所提及,移除邊緣區(圖10的邊緣區1002)防止在研磨期間在邊緣區處形成邊緣缺陷。
如圖14的橫截面視圖1400所示出,執行蝕刻以移除犧牲基底(圖13的犧牲基底902)。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進一步移除元件層904的側壁上的第二絕緣層110b的一部分。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側向地蝕刻元件層904的側壁904s。歸因於側向蝕刻,元件層904的側壁904s可例如為曲面的及/或凹面的。在完成蝕刻後,元件層904的厚度Td可例如為約0.6微米至9.5微米、約1.8微米至7.8微米、約5.05微米至9.5微米或其他適合的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是藉由氫氟酸/硝酸/乙酸(hydrofluoric/nitric/acetic;HNA)蝕刻、一些其他濕式蝕刻、乾式蝕刻或一些其他蝕刻來執行。HNA蝕刻可例如用包括氫氟酸、硝酸以及乙酸的化學溶液蝕刻犧牲基底902。在一些實施例中,歸因於犧牲基底902及元件層904的不同摻雜濃度,蝕刻對於犧牲基底902可具有比元件層904更大的蝕刻速率。蝕刻速率的不同可允許元件層904的厚度Td在橫越元件層的高度均勻(例如,具有小於約500埃或1500埃的總厚度變化(TTV))。在一些實施例中,TTV隨著元件層904的厚度Td而減小。舉例而言,當元件層904的厚度Td小於約3,000埃時,TTV可小於約500埃,且當元件層904的厚度Td大於約3,000埃時,TTV可大於約500埃但小於約 1,500埃。
如由圖15的橫截面視圖1500所示出,元件層904經圖案化以移除元件層904的邊緣部分904e。在一些實施例中,移除元件層904的邊緣部分904e側向地移除元件層904在大約1.4微米與2.3微米之間。移除邊緣部分904e減輕元件層904的邊緣缺陷。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進一步側向地凹陷元件層904的側壁904s。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移除邊緣部分904e之後,元件層904的側壁904s以元件側向凹陷量LRd分別自處置基底102的側壁側向地凹陷。
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形成於元件層904上的罩幕1502來蝕刻元件層904而執行圖案化。罩幕1502可例如為或包括氮化矽、氧化矽、一些其他硬罩幕材料、光阻、一些其他罩幕材料或前述的任何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1502可包括氧化物層及為光阻的上覆層。在此類實施例中,氧化物層可通過沈積技術(例如,PVD、CVD、PE-CVD或類似者)沈積至大約100埃至大約300埃之間的厚度。光阻可隨後藉由旋轉塗佈製程沈積至大約1微米與大約8微米之間的厚度。元件層94可藉由乾式蝕刻或一些其他蝕刻來蝕刻,及/或蝕刻可例如停止在第一絕緣層110a及第二絕緣層110b上。在圖案化製程完成之後,可移除罩幕1502。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1502內的光阻材料可藉由電漿灰化、氫氟酸或類似者來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1502可暴露於O2電漿(例如,當罩幕1502為或包括光阻時)。在一些實施例中,罩幕1502可暴露於氫氟酸在120秒與240秒之間(例如,當罩幕1502為或包括氧化物時)。
如由圖16的橫截面視圖1600所示出,對元件層904執行第二薄化製程,以減小元件層904的厚度Td。在各種實施例中,在第二薄化製程之後,元件層904可具有約0.3微米至8.0微米、約0.3微米至4.15微米、或約4.15微米至8.0微米、及/或大於約0.3微米、1.0微米、2.0微米、5.0微米、8.0微米或其他適合的值的厚度Td。共同地,元件層904、第一絕緣層110a、第二絕緣層110b以及處置基底102界定SOI基底10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薄化製程藉由機械研磨、CMP或類似者來執行。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五濕式清潔製程在第二薄化製程之後執行,以移除蝕在圖案化期間產生的刻殘留物及/或其他非所要的副產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五濕式清潔製程移除在圖案化期間在元件層904上形成的氧化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濕式清潔製程可藉由將元件層904暴露於包括1%氫氟酸的第一濕式清潔溶液大約30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去離子水、氨水以及過氧化氫水溶液的第二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接著是包括去離子水、氫氯酸以及過氧化氫水溶液的第三濕式清潔溶液大約15秒與大約120秒之間來執行。
如由圖17的橫截面視圖1700所示出,執行磊晶製程1704,以形成具有增加厚度的元件層112。磊晶製程1704在元件層904上形成磊晶層1702,且形成元件層112。磊晶層1702可形成為厚度在大約0.2微米與大約6微米之間的範圍內。所得元件層112可具有在大約5微米與大約10微米之間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磊晶製程可在大約1100℃與大約1200℃之間的範圍內的溫度下執行。歸因於處置基底的高結構完整性(歸因於處置基底 102的中心區106內的BMD 104的相對較高密度),能防止歸因於磊晶製程的高溫而形成滑移線。
如由圖18的橫截面視圖1800所示出,多個電晶體元件402形成於元件層112內。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形成電晶體元件402的製程包括將介電層沈積於元件層112上方,且進一步沈積覆蓋介電層的導電層。將導電層及介電層圖案化(例如,藉由微影製程/蝕刻製程)以形成閘極電極408及閘極介電層406。摻質可在閘極電極408就位的情況下注入至元件層112中,以界定源極區404a及汲極區404b的輕摻雜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電晶體元件402可通過隔離結構403彼此分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403可包括淺溝渠隔離結構(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在此類實施例中,隔離結構403可藉由蝕刻元件層112以在元件層112內界定溝渠來形成。隨後用一或多種介電材料填充溝渠。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蝕刻元件層112之後,可執行高溫退火以修復在蝕刻製程期間發生的損壞。在一些實施例中,高溫退火可在大於1000℃的溫度下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高溫退火可執行超過1小時的時間。歸因於處置基底102的高結構完整性(歸因於處置基底102的中心區106內的BMD 104的相對較高密度),能防止歸因於退火的高溫而形成滑移線。
如由圖19的橫截面視圖1900所示出,介電結構410形成於元件層112上方。多個內連線層形成於介電結構410內。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結構410可包括形成於元件層112上方的多個堆疊層間介電(ILD)層410a-410e。在一些實施例(未繪示)中,藉由蝕刻停止層(未繪示)將多個堆疊ILD層分離。在一些 實施例中,多個內連線層可包括導電接觸件412、內連線導線414以及內連線通孔416。多個內連線層(導電接觸件412、內連線導線414以及內連線通孔416)可藉由在元件層112上方形成一或多個ILD層(例如,氧化物、低k介電質或超低k介電質)中的一者,選擇性地蝕刻ILD層以在ILD層內界定介層窗孔及/或溝渠,在介層窗孔及/或溝渠內形成導電材料(例如,銅、鋁等),且執行平坦化製程(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來形成。
圖20示出形成包括具有包括配置於剝蝕區之間的多個BMD的中心區的處置基底的SOI基底的方法2000的一些實施例的流程圖。
儘管方法2000在本文中經示出且描述為一系列動作或事件,但應瞭解的是,不應以限制性意義來解釋此類動作或事件的所示出的次序。舉例而言,除了本文中所示出及/或所描述的動作或事件之外,一些動作可與其他動作或事件以不同次序及/或同時發生。另外,實施本文中的描述的一或多個態樣或實施例可能並非需要所有的所說明的動作。另外,本文中所描繪的動作中的一或多者可以一或多個單獨動作及/或階段進行。
在動作2002處,在處置基底的中心區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處置基底的中心區由剝蝕區垂直地包圍,所述剝蝕區具有低於中心區的塊狀微缺陷的濃度(例如,大約等於零)。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塊狀宏缺陷可根據動作2004至動作2008來形成。
在動作2004處,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圖6A至圖6B示出對應於動作2004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600至橫截面視圖602。圖7A至圖7B示出對應於動作2004的一些替 代性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700及橫截面視圖706。
在動作2006處,增加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以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可藉由用熱製程(例如,具有大於大約1000℃的溫度、大於大約1100℃的溫度或其他合適的溫度)對塊狀微缺陷進行操作來增加。圖6C示出對應於動作2006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610。圖7C示出對應於動作2006的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712。
在動作2008處,自沿著處置基底的外表面配置的剝蝕區移除塊狀宏缺陷中的一些。圖6D示出對應於動作2008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614。圖7C示出對應於動作2008的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712。
在動作2010處,在處置基底上形成第一絕緣層。圖8示出對應於動作2010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800。
在動作2012處,在犧牲基底上形成元件層。圖9示出對應於動作2012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900。
在動作2014處,可在犧牲基底及元件層上形成第二絕緣層。圖11示出對應於動作2014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100。
在動作2016處,將處置基底接合至元件層及犧牲基底。圖12示出對應於動作2016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200。
在動作2018處,移除犧牲基底以暴露出元件層。圖13示出對應於動作2018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300。
在動作2020處,在元件層上形成磊晶層。在元件層上形成磊晶層形成具有增加厚度的元件層。圖17示出對應於動作2020 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700。
在動作2022處,在元件層內形成電晶體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晶體元件可根據動作2024至動作2028形成。
在動作2024處,在元件層內形成隔離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形成於蝕刻至元件層中的溝渠內。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2024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800。
在動作2026處,對元件層執行退火製程。退火製程修復自元件層的蝕刻的損壞。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2026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800。
在動作2028處,在元件層上方形成閘極結構。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2028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800。
在動作2030處,在元件層內形成源極區及汲極區。圖18示出對應於動作2030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800。
在動作2032處,在元件層上方的介電結構內形成內連線層。圖19示出對應於動作2032的一些實施例的橫截面視圖1900。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形成具有處置基底的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所述處置基底具有使非所要晶圓變形(翹曲)最小化的高結構完整性。SOI基底包括具有相對較高濃度塊狀宏缺陷(BMD)的中心區的處置基底。BMD的相對較高濃度(例如,大於大約1×108 BMD/立方公分)及較大尺寸(例如,大於大約2奈米)使處理晶圓歸因於BMD內的氧化物及/或空氣而具有較小翹曲(例如,更大的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增加多 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以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MD);自沿處置基底的對置表面配置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內移除多個BMD中的一些;在處置基底上形成絕緣層;以及在絕緣層上形成具有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垂直地包圍處置基底的中心區,所述中心區具有比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兩者更高的多個BMD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BMD具有比多個塊狀微缺陷的第二尺寸大大約1,000%與大約20,000%之間的第一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BMD分別具有在大約3奈米與大約100奈米之間的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對處置基底執行第一熱製程以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以及對處置基底執行第二熱製程以增加處置基底內的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從而形成多個BMD。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熱製程在最大第一溫度下執行,且第二熱製程在大於最大第一溫度的最大第二溫度下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將處置基底暴露於具有氬氣或氫氣的環境中以自處置基底移除多個BMD中的一些,且以形成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在一些實施例中,中心區具有在大約8x108 BMD/立方公分與大約9x109 BMD/立方公分之間的BMD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對處置基底執行第一熱製程以將處置基底內的塊狀微缺陷的數目自第一非零數目增加至第二非零數目;以及對處置基底執行第二熱製程以增加處置基底內的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從而形成多個BMD。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更包括:在犧牲基底上形成元件層;執行接合製程以將元件層及犧牲基底接合至處置基底;以及在執行接合製程之後自元件層移除犧牲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 絕緣層形成為圍繞處置基底的外邊緣連續地延伸。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執行第一熱製程以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執行第二熱製程以藉由增加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而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MD);執行第三熱製程以自沿處置基底的對置表面配置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內移除多個BMD中的一些;在處置基底上形成絕緣層;以及在絕緣層上形成具有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垂直地包圍中心區,所述中心區具有比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更高的BMD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熱製程在大約500℃與大約800℃之間的第一範圍內的第一溫度下執行,第二熱製程在大約1050℃與大約1150℃之間的第二範圍內的第二溫度下執行,且第三熱製程在大約1100℃與大約1200℃之間的第三範圍內的第三溫度下執行。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分別延伸至處置基底中至在大約50奈米(nm)與大約100微米之間的範圍內的深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熱製程及第三熱製程為相同熱製程。
在另外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所述半導體結構包括:處置基底,具有多個塊狀宏缺陷(BMD);絕緣層,配置於處置基底的頂部表面上;以及元件層,配置於絕緣層上且具有半導體材料;處置基底具有垂直地包圍處置基底的中心區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所述中心區具有比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兩者更高的多個BMD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BMD分別具有大於大約5奈米的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中心區 在處置基底的第一最外側壁與處置基底的第二最外側壁之間側向地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中心區具有在大約8x108 BMD/立方公分與大約9x109 BMD/立方公分之間的BMD的濃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中心區以非零距離側向地延伸超過所述裝置層的對置最外側壁。
前文概述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使得所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所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其可易於使用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改用於實行本文中所引入的實施例的相同目的及/或達成相同優點的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所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構造並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圍,且所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在本文中作出各種改變、替代以及更改。
100:半導體結構
101:SOI基底
102:處置基底
102b:底部表面
102t:頂部表面
104:塊狀宏缺陷
105:尺寸
106:中心區
108a:第一剝蝕區
108b:第二剝蝕區
110:絕緣層
112:元件層
d1:第一深度
d2:第二深度

Claims (10)

  1. 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包括: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增加所述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以在所述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MD);自沿所述處置基底的對置表面配置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內移除所述多個BMD中的一些;在形成所述多個BMD之後,在所述處置基底上形成絕緣層;以及在所述絕緣層上形成包括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其中所述第一剝蝕區及所述第二剝蝕區垂直地包圍所述處置基底的中心區,所述中心區具有比所述第一剝蝕區及所述第二剝蝕區兩者更高的所述多個BMD的濃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其中所述多個BMD分別具有在大約3奈米與大約100奈米之間的尺寸。
  3. 如請求項1所述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更包括:對所述處置基底執行第一熱製程以形成所述多個塊狀微缺陷;以及對所述處置基底執行第二熱製程以增加所述處置基底內的所述多個塊狀微缺陷的所述尺寸,從而形成所述多個BMD。
  4. 如請求項1所述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更包括:將所述處置基底暴露於具有氬氣或氫氣的環境中,以自所述處置基底移除所述多個BMD中的一些,且以形成所述第一剝蝕區及所述第二剝蝕區。
  5. 如請求項1所述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更包括:在犧牲基底上形成所述元件層;執行接合製程以將所述元件層及所述犧牲基底接合至所述處置基底;以及在執行所述接合製程之後,自所述元件層移除所述犧牲基底。
  6. 一種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包括:執行第一熱製程以在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微缺陷;執行第二熱製程以藉由增加所述多個塊狀微缺陷的尺寸而在所述處置基底內形成多個塊狀宏缺陷(BMD);執行第三熱製程,以自沿所述處置基底的對置表面配置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內移除所述多個BMD中的一些;在形成所述多個BMD之後,在所述處置基底上形成絕緣層;以及在所述絕緣層上形成包括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
  7. 如請求項6所述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基底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熱製程及所述第三熱製程為相同熱製程。
  8.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處置基底,包括多個塊狀宏缺陷(BMD),其中所述多個BMD分別具有在大約3奈米與大約100奈米之間的尺寸;絕緣層,配置於所述處置基底的頂部表面上;以及包括半導體材料的元件層,配置於所述絕緣層上,其中所述處置基底具有垂直地包圍所述處置基底的中心區的第一剝蝕區及第二剝蝕區,所述中心區具有比所述第一剝蝕區及所述第二剝蝕區兩者更高的所述多個BMD的濃度。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所述中心區在所述處置基底的第一最外側壁與所述處置基底的第二最外側壁之間側向地延伸。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半導體結構,其中所述中心區以非零距離側向地延伸超過所述元件層的對置最外側壁。
TW109124741A 2019-09-30 2020-07-22 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以及半導體結構 TWI7525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07960P 2019-09-30 2019-09-30
US62/907,960 2019-09-30
US16/812,533 US11710656B2 (en) 2019-09-30 2020-03-09 Method of forming 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
US16/812,533 2020-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5791A TW202115791A (zh) 2021-04-16
TWI752561B true TWI752561B (zh) 2022-01-11

Family

ID=7487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4741A TWI752561B (zh) 2019-09-30 2020-07-22 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的方法以及半導體結構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36265A1 (zh)
KR (1) KR20230118539A (zh)
CN (1) CN112582331A (zh)
DE (1) DE102020107236B4 (zh)
TW (1) TWI7525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12239B1 (fr) * 2020-07-03 2022-06-24 Soitec Silicon On Insulator Substrat support pour structure soi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ssoci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0348A1 (en) * 1998-09-02 2001-10-18 Falster Robert J. Silcon on insulator structrue having a low defect density handler wafer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US20110183445A1 (en) * 2010-01-26 2011-07-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substra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23871A2 (en) * 2001-06-22 2004-06-02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silicon on insulator structure having intrinsic ge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US7084048B2 (en) * 2004-05-07 2006-08-01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Process for metallic contamination reduction in silicon wafers
US20060138601A1 (en) 2004-12-27 2006-06-29 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Inc. Internally gettered heteroepitaxial semiconductor wafer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uch wafers
US7977216B2 (en) 2008-09-29 2011-07-12 Magnachip Semiconductor, Ltd. Silicon wafe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10395981B2 (en) * 2017-10-25 2019-08-27 Globalfoundries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a leveling dielectric fill materia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0348A1 (en) * 1998-09-02 2001-10-18 Falster Robert J. Silcon on insulator structrue having a low defect density handler wafer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US20110183445A1 (en) * 2010-01-26 2011-07-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substra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0107236A1 (de) 2021-04-01
CN112582331A (zh) 2021-03-30
DE102020107236B4 (de) 2023-05-04
KR20230118539A (ko) 2023-08-11
US20220336265A1 (en) 2022-10-20
TW202115791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4161B (zh) 一種絕緣體上半導體基板及其形成方法
CN106356331B (zh) 钴互连件技术
US11362003B2 (en) Prevention of contact bottom void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CN110828367B (zh) 用于形成薄绝缘体上半导体(soi)衬底的方法
US20230307231A1 (en) 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KR20230118539A (ko) 반도체-온-절연체(soi) 기판을 형성하는 방법
US7119023B2 (en) Process integration of SOI FETs with active layer spacer
US7524705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564123B1 (ko) 반도체-온-절연체(soi) 기판을 형성하는 방법
JPH11204507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32152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286775B1 (ko) 에스오아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TW202115779A (zh) 絕緣層上半導體(soi)基底、形成絕緣層上半導體基底的方法以及積體電路
CN113496942A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JPH065696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4087691A (ja) ゲート絶縁膜を除去す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