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8171B - 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8171B
TWI748171B TW108109428A TW108109428A TWI748171B TW I748171 B TWI748171 B TW I748171B TW 108109428 A TW108109428 A TW 108109428A TW 108109428 A TW108109428 A TW 108109428A TW I748171 B TWI748171 B TW I7481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layer
cylindrical body
forming
alloy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9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5594A (zh
Inventor
山本正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電產理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電產理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電產理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5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5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8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817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55Material aspects
    • G01R1/06761Material aspects related to lay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33Geometry aspec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s, e.g. of probe ti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2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Springs (AREA)
  • Electroplating Method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以簡單的構成獲得優異的導電性。本發明是包含設置著螺旋狀的彈簧部的導電性構件的筒狀體2,所述筒狀體2具有Ni金屬層5、及含有W的Ni-W合金層6,所述Ni-W合金層6的端部62向所述Ni金屬層5的外側突出。

Description

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能夠用於檢查對象的檢查的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以前,當在極細芯線的外周形成了鍍金層、電鑄Ni層、及抗蝕(resist)層後,對該抗蝕層呈螺旋狀照射雷射光,去除照射部分的抗蝕層,接下來進行蝕刻,將去除了抗蝕層的部分的電鑄Ni層去除,然後去除芯線,由此製造出具有螺旋狀的彈簧部的接觸端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以此方式製造的接觸端子構成為如下,即,在進行檢查對象的檢查時,根據藉由螺旋狀的彈簧部發生彈性變形而產生的回復力,將接觸端子的一端部壓接至電極側,並且將接觸端子的另一端部向檢查對象側施力,由此獲得電性導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72303號公報
且說,當在被壓接如所述般構成的接觸端子的一端部的 電極形成自然氧化膜時,存在導電性下降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對電極實施鍍金以抑制形成自然氧化膜,或者需要定期地去除形成於電極的表面的自然氧化膜。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簡單的構成獲得優異的導電性的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筒狀體包含設置著螺旋狀的彈簧部的導電性構件,該筒狀體具有Ni金屬層、及含有W的Ni-W合金層,該Ni-W合金層的端部向所述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
根據該構成,筒狀體與電極的接觸面積大幅減小,可充分提高兩者的接觸壓力。並且,含有固定量的W的Ni-W合金層具有硬度顯著高於包含Ni或Ni-P合金等的Ni金屬層等的特性,因而即便當在電極的表面形成自然氧化膜時,亦可刺破該自然氧化膜而使筒狀體與電極確實地導通連接。
而且,較佳設為所述Ni-W合金層配設於所述Ni金屬層的外周面側的構成。
根據該構成,可藉由電阻低的Ni金屬層有效果地增強設置著與電極抵接的端部的Ni-W合金層。因此,可良好地維持筒狀體的導電性,且可充分維持筒狀體的強度及彈性。
而且,可設為所述Ni-W合金層配設於所述Ni金屬層的內周面側的構成。
根據該構成,因Ni-W合金層的端部位於筒狀體的軸心 附近,故具有即便在電極沒入基底板內的情況下,Ni-W合金層的端部與電極的位置對準亦容易的優點。
而且,本發明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包括:鍍金層形成步驟,在芯線的外周面形成鍍金層;Ni金屬層形成步驟,在所述鍍金層的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Ni-W合金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金屬層的外周面形成含有W的Ni-W合金層;抗蝕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W合金層的外周面形成抗蝕層;螺旋槽形成步驟,在所述抗蝕層形成螺旋槽;金屬層去除步驟,藉由將所述抗蝕層作為遮蔽材料進行蝕刻而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所述Ni金屬層及所述Ni-W合金層,並且,根據該兩層的蝕刻速度的差異浸蝕所述Ni金屬層的端部以使Ni-W合金層的端部向所述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抗蝕層去除步驟,去除所述抗蝕層;鍍金層去除步驟,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鍍金層;以及芯線拔出步驟,拔出所述芯線。
根據該構成,包括如下筒狀體,即,Ni-W合金層配設於Ni金屬層的外周面側,並且Ni-W合金層的端部向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從而可容易地製造出具有優異導電性的筒狀體。
而且,本發明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包括:鍍金層形成步驟,在芯線的外周面形成鍍金層;Ni-W合金層形成步驟,在所述鍍金層的外周面形成含有W的Ni-W合金層;Ni金屬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W合金層的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抗蝕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金屬層的外周面形成抗蝕層;螺旋槽形成步驟,在所述 抗蝕層形成螺旋槽;金屬層去除步驟,藉由將所述抗蝕層作為遮蔽材料進行蝕刻而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所述Ni金屬層及所述Ni-W合金層,並且,根據該兩層的蝕刻速度的差異浸蝕所述Ni金屬層的端部以使Ni-W合金層的端部向所述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抗蝕層去除步驟,去除所述抗蝕層;鍍金層去除步驟,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鍍金層;以及芯線拔出步驟,拔出所述芯線。
根據該構成,包括如下筒狀體,即,Ni-W合金層配設於Ni金屬層的內周面側,並且Ni-W合金層的端部向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從而可容易地製造出Ni-W合金層的端部與電極的位置對準容易的筒狀體。
這種構成的筒狀體以簡單的構成獲得優異的導電性。而且,根據所述筒狀體的製造方法,可容易製造出具有優異的導電性的筒狀體。
1、1a:接觸端子
2、2a:筒狀體
3:中心導體
4:鍍金層
5、5a:Ni金屬層
6、6a:Ni-W合金層
7:抗蝕層
8:檢查治具
9:檢查對象
10:芯線
31:連接部
51:Ni金屬層的彈簧部
61:Ni-W合金層的彈簧部
62、62a:Ni-W合金層的端部
71:抗蝕層的螺旋槽
81:支持構件
81a、81b、81c:支持板
83:基底板
84:配線
85:電極
91:被檢查點
H:貫通孔
Ha:插通孔部
Hb:小徑部
K1:鍍金層形成步驟
K2、K3a:Ni金屬層形成步驟
K2a、K3:Ni-W合金層形成步驟
K4:抗蝕層形成步驟
K5:螺旋槽形成步驟
K6:金屬層去除步驟
K7:抗蝕層去除步驟
K8:鍍金層去除步驟
K9:芯線拔出步驟
w1、w2:彈簧部的寬度尺寸
圖1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筒狀體的接觸端子的一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圖2是表示構成接觸端子的筒狀體的具體結構的局部切開正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步 驟圖。
圖4是表示筒狀體的製造過程的第一階段的剖視圖。
圖5是表示筒狀體的製造過程的第二階段的剖視圖。
圖6是表示筒狀體的製造過程的第三階段的剖視圖。
圖7是表示筒狀體的製造過程的第四階段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筒狀體的製造過程的第五階段的剖視圖。
圖9是表示筒狀體的製造過程的第六階段的剖視圖。
圖10是表示筒狀體的製造過程的第七階段的剖視圖。
圖11是表示包含筒狀體與中心導體的接觸端子的構成的剖視圖。
圖12是表示包括接觸端子的檢查治具的構成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使筒狀體的端部與電極相向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4是表示檢查對象的檢查狀態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電極從基底板的端面突出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的第二實施形態的步驟圖。
圖17是表示使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筒狀體的端部與電極相向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8是表示電極沒入到比基底板的端面更靠內側的狀態的剖視圖。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 各圖中附上相同符號的構成表示是相同的構成,從而省略其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
圖1是表示接觸端子1的一例的正視圖,圖2是表示構成接觸端子1的本發明的筒狀體2的具體結構的局部切開正視圖。
如圖1所示,接觸端子1包括:由具有導電性的原材料形成為圓筒狀等的筒狀體2,以及由具有導電性的原材料形成為剖面大致圓形的棒狀的中心導體3。
如圖2所示,筒狀體2包含:最內層的鍍金層4,配設於其外周面側的包含鎳(以下稱作Ni)或含有Ni及規定量的磷(以下稱作P)的Ni-P合金等的Ni金屬層5,以及含有固定量的鎢(以下稱作W)的Ni-W合金層6。
在筒狀體2的除兩端部外的部分,在筒狀體2的軸方向上伸縮的螺旋狀的彈簧部51、彈簧部61分別跨規定長度形成於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另外,該實施形態中,如後述那樣形成於Ni金屬層5的彈簧部51的寬度尺寸w1形成得較形成於Ni-W合金層6的彈簧部61的寬度尺寸w2小。
而且,Ni-W合金層6的端部62較鍍金層4及Ni金屬層5的端面向外側突出固定距離。Ni-W合金層6的端部62的突出量較佳為1μm以上且筒狀體2的外徑的0.5倍以下。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筒狀體2的製造方法的第一實施形態的步驟圖,圖4~圖10是表示筒狀體2的製造過程的第一階段~第七階段的剖視圖,圖11是表示包含筒狀體2及中心導體3的 接觸端子1的構成的剖視圖,圖12是表示包括接觸端子1的檢查治具8的構成的剖視圖,圖13是表示使筒狀體2的端部62與電極85相向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4是表示檢查對象9的檢查狀態的剖視圖,圖15是表示電極85從基底板83的端面突出的狀態的剖視圖。
如圖3所示,本發明的筒狀體2的製造方法具有:鍍金層形成步驟K1,在後述的芯線10的外周面形成鍍金層4;Ni金屬層形成步驟K2,在鍍金層4的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5;Ni-W合金層形成步驟K3,在Ni金屬層5的外周面形成含有W的Ni-W合金層6;抗蝕層形成步驟K4,在Ni-W合金層6的外周面形成抗蝕層7;螺旋槽形成步驟K5,在抗蝕層7形成螺旋槽71;金屬層去除步驟K6,藉由將抗蝕層7作為遮蔽材料的蝕刻而去除位於螺旋槽71的形成部分的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並且,根據兩層5、6的蝕刻速度的差異使Ni-W合金層6的端部62向Ni金屬層5的外側突出;抗蝕層去除步驟K7,去除抗蝕層7;鍍金層去除步驟K8,去除位於抗蝕層7的螺旋槽71的形成部分的鍍金層4;以及芯線拔出步驟K9,拔出芯線10。
鍍金層形成步驟K1中,在包含不銹鋼或鋁合金等的鋼線或尼龍樹脂或聚乙烯(polyethylene)樹脂等合成樹脂製的線材的芯線10的表面,如圖4所示,形成具有0.2μm~1μm左右的厚度的鍍金層4。另外,芯線10能夠使用具有5μm以上,例如30μm左右的極細外徑的芯線。而且,在使用合成樹脂製的線材作 為芯線10的情況下,較佳為藉由無電解電鍍形成鍍金層4。
接下來,在Ni金屬層形成步驟K2中,使用圖外的電鑄裝置對鍍金層4的外周面實施電鑄處理,由此,如圖5所示,在鍍金層4的外周面形成包含Ni或含有0.5重量%~10重量%的P的Ni-P合金等的Ni金屬層5。Ni金屬層5的厚度設定為4μm~15μm左右。
而且,Ni-W合金層形成步驟K3中,使用圖外的電鑄裝置對Ni金屬層5的外周面實施電鑄處理,由此,如圖6所示,形成例如包含含有10重量%~90重量%的W的Ni-W合金的Ni-W合金層6。Ni-W合金層6的厚度設定為2μm~8μm左右,形成得較Ni金屬層5薄。
進而,在抗蝕層形成步驟K4中,將形成著鍍金層4、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的芯線10在收容了光阻劑液的光阻劑槽內浸漬規定時間。由此,如圖7所示,在Ni-W合金層6的外周面形成抗蝕層7。
接下來,在螺旋槽形成步驟K5中,使芯線10以固定速度旋轉,並且一邊使圖外的雷射照射裝置向芯線10的軸線方向移動,一邊照射雷射光,由此如圖8所示,在抗蝕層7形成螺旋槽71。
然後,在金屬層去除步驟K6中,將外周形成有抗蝕層7的芯線10浸漬在酸性電解研磨溶液中,將殘存於Ni-W合金層6的外周部的抗蝕層7作為遮蔽(masking)材料進行蝕刻,由此去 除位於螺旋槽71的形成部分的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其結果,如圖9所示,沿著抗蝕層7的螺旋槽71呈螺旋狀延伸的彈簧部51及彈簧部61分別形成於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
根據所述製造方法,可容易地製造出如下的筒狀體2,即,Ni-W合金層6配設於Ni金屬層5的外周面側,並且Ni-W合金層6的端部62向Ni金屬層5的外側突出,且具有優異的導電性。
亦即,含有固定量的W的Ni-W合金層6具有較Ni金屬層5優異的耐腐蝕性,因而存在Ni-W合金層6的蝕刻速度較Ni金屬層5慢的傾向。因此,即便浸漬到電解研磨溶液的時間相同,Ni金屬層5的端部亦會較Ni-W合金層6的端部62浸蝕得更多,由此,成為Ni-W合金層6的端部62向Ni金屬層5的外側突出的狀態。
而且,同樣地,位於螺旋槽71的形成部分的Ni金屬層5較Ni-W合金層6浸蝕得更顯著,因而形成於Ni金屬層5的彈簧部51的寬度尺寸w1小於形成於Ni-W合金層6的彈簧部61的寬度尺寸w2(參照圖2)。
接下來,在抗蝕層去除步驟K7中,使用抗蝕層去除液等使抗蝕層7溶解而將其去除,並且,在鍍金層去除步驟K8中,藉由超音波清洗法等去除位於螺旋槽71的形成部分的鍍金層4(參照圖10)。
在芯線拔出步驟K9中,藉由拉拔芯線10而使其外徑縮 小,使芯線10從鍍金層4剝離並拔出。其結果,如圖2所示,製造出具有鍍金層4設置於內周面的Ni金屬層5及配設於其外周面側的Ni-W合金層6的筒狀體2。
另一方面,中心導體3包含具有能夠***至筒狀體2內的外徑的剖面圓形的棒狀體,在中心導體3的一端部形成有前端變窄的形狀的連接部31。而且,在中心導體3的本體部***至筒狀體2內,並且包含連接部31的中心導體3的前端部向筒狀體2外突出規定距離的狀態下,如圖11所示,筒狀體2與中心導體3利用鉚接加工、焊接、壓入、其他方法連結為一體等,由此製造出包括筒狀體2及中心導體3的接觸端子1。
如所述般製造的接觸端子1如圖12所示,由構成檢查治具8的支持構件81及基底板83支持。該檢查治具8例如被用於檢查對象9的檢查等,該檢查對象9包含玻璃環氧基板、可撓性基板、陶瓷多層配線基板、液晶顯示器或電漿顯示器用的電極板、觸控面板用等的透明導電板、以及半導體封裝用的封裝基板或膜載體(film carrier)、或者半導體晶圓或半導體元件等半導體基板等。
支持構件81例如藉由積層有板狀的支持板81a、支持板81b、支持板81c而構成。而且,以貫通支持板81a、支持板81b、支持板81c的方式形成著多個貫通孔H。
在支持板81b及支持板81c分別形成著包含規定直徑的開口孔的插通孔部Ha。而且,在支持板81a中,包含直徑比插通 孔部Ha小的貫通孔的小徑部Hb形成於與作為檢查對象9的基板等的被檢查點91相向的部位。支持板81a的小徑部Hb與支持板81b及支持板81c的插通孔部Ha連通,由此形成有成為接觸端子1的設置部的貫通孔H。
另外,支持構件81不限於積層板狀的支持板81a、支持板81b、支持板81c而構成的例子,例如亦可設為在一體的構件中設置包含小徑部Hb及插通孔部Ha的貫通孔H的構成。而且,亦可代替支持構件81的支持板81b、支持板81c相互積層的例子,設為在支持板81b與支持板81c相互隔開配設的狀態下,例如由支柱等連結的構成。
在支持板81c的一端側,配設著例如包含絕緣性的樹脂材料的基底板83。藉由該基底板83堵住貫通孔H的開口部,即插通孔部Ha的端面。在基底板83中的與貫通孔H相向的位置,以貫通基底板83的方式安裝著配線84。而且,如圖13所示,包含配線84的端面的電極85以與接觸端子1的筒狀體2相向的方式配置。
在包含基板等的檢查對象9的檢查時,如圖14所示,支持於支持構件81的接觸端子1的一端部,具體而言,構成筒狀體2的Ni-W合金層6的端部62抵接於設置在基底板83的電極85。而且,接觸端子1的另一端部,具體而言,中心導體3的連接部31抵接於設置在檢查對象9的配線圖案(pattern)或焊料凸塊(bump)等的被檢查點91。
然後,根據作用於接觸端子1的壓力,筒狀體2的彈簧部,具體而言Ni金屬層5的彈簧部51及Ni-W合金層6的彈簧部61成為被壓縮而彈性變形的狀態。其結果,根據筒狀體2的回復力,其一端部被壓接至電極85而接觸端子1的基端部與電極85導通連接。而且,中心導體3的連接部31被彈性壓接至被檢查點91而接觸端子1的前端部與被檢查點91導通連接。
這樣,接觸端子1包括筒狀體2,筒狀體2包含設置著螺旋狀的彈簧部51、彈簧部61的導電性構件,筒狀體2具有Ni金屬層5、及含有W的Ni-W合金層6,Ni-W合金層6的端部62以向Ni金屬層5的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因而接觸端子1具有以簡單的構成獲得優異的導電性的優點。
亦即,與使構成筒狀體2的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的雙方與電極85接觸的情況相比,能夠使筒狀體2與電極85的接觸面積大幅減小,而充分提高兩者的接觸壓力。並且,含有固定量的W的Ni-W合金層6具有硬度顯著高於Ni金屬層5等的特性,因而當在電極85的表面形成自然氧化膜時,可刺破該自然氧化膜而使接觸端子1與電極85確實導通連接。
因此,無須如現有技術那樣,對電極85實施鍍金以抑制形成自然氧化膜或進行定期地去除形成於電極85的表面的自然氧化膜等作業,可在使接觸端子1與電極85確實導通連接的狀態下,適當地進行檢查對象9的檢查。
例如,藉由將構成Ni-W合金層6的W的含量設定為 10重量%以上,可有效果地提高Ni-W合金層6的硬度。而且,藉由將Ni-W合金層6中的W的含量設定為小於90重量%,可充分維持Ni-W合金層6的強度。
若鎢的含有率高,則Ni-W合金層6的電阻值增高,因而Ni-W合金層6中的W的含量更理想的是10重量%~70重量%。而且,鎢的含有率越高,Ni或Ni合金與Ni-W的蝕刻量之差越大,因而Ni-W合金層6中的W的含量更理想的是30重量%~70重量%。
Ni-W合金層6中的W的含量藉由能量分散型X射線分析(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X)對Ni-W合金層6的表面進行測定。該測定方法是設定Ni-W合金層6的規定的點,並藉由多個點的平均而算出。規定的點不作特別限定,例如,可設定為在Ni-W合金層6的長度方向上等間隔地規定的點。而且,如圖1所示,亦可從彈簧部61及夾著彈簧部61形成的兩個筒狀部分別設定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點。具體而言,在Ni-W合金層6露出的狀態下對表面進行EDX測定。後述的圖17的接觸端子1a中,對端部62a附近的Ni-W合金層6a的露出部分的表面或使Ni金屬層5a剝離而露出的Ni-W合金層6a的表面進行測定即可。測定前,將對象物的表面進行乙醇清洗。測定例如可使用組合了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EDX的裝置。電子束設為15kV、80μA。關於W含量,是在長度方向(管軸方向)上測定5點,並計算其平均值。
而且,如所述第一實施形態所示,根據Ni-W合金層6配設於Ni金屬層5的外周面側的構成,藉由配設於Ni-W合金層6的內周面側的Ni金屬層5而有效果地增強設置著抵接於電極85的端部62的Ni-W合金層6,由此可充分維持筒狀體2的強度及彈性。
並且,Ni金屬層5具有較Ni-W合金層6高的導電性,因而除筒狀體2的端部外,通過接觸端子1的電流的大半流過Ni金屬層5。因此,藉由筒狀體2設為具有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的多層結構,而具有可有效果地抑制接觸端子1的電阻上升的優點。尤其,如所述實施形態所示,於使Ni-W合金層6的厚度形成得較Ni金屬層5薄的情況下,可更有效果地抑制接觸端子1的電阻上升。
進而,如圖15所示,在包含配線84的端面的電極85從基底板83的端面突出的情況下,或在電極85與基底板83的端面形成為一面的情況下,設為Ni-W合金層6配設於Ni金屬層5的外周面側的構成,由此可將Ni-W合金層6的端部62與電極85的接觸範圍設定為大範圍。其結果,具有可良好地維持筒狀體2與電極85的導電性,且可有效果地抑制在電極85形成凹痕等的優點。
另外,包含含有0.5重量%~10重量%的P的Ni-P合金的Ni金屬層5具有即便在150℃以上的高溫下亦不易塑性變形的特性。因此,由含有0.5重量%~10重量%的P的Ni-P合金構成 Ni金屬層5,由此可進一步提高筒狀體2的強度及彈性。
而且,在如所述般將Ni-W合金層6的端部62的突出量設定為1μm以上的情況下,可確實地防止Ni金屬層5與電極85接觸,可使Ni-W合金層6的端部62與電極85接觸。並且,藉由如所述般將Ni-W合金層6的端部62的突出量設定為筒狀體2的外徑的0.5倍以下,具有可防止筒狀體2的電阻增大,並且在使Ni-W合金層6的端部62與電極85接觸時等可有效果地抑制該Ni-W合金層6的端部62折損的優點。
另外,圖3所示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中,可設為如下結構,即,省略了鍍金層形成步驟K1、及鍍金層去除步驟K8,藉由電鑄在芯線10的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5,且省略位於Ni金屬層5的內周面的鍍金層4。
(第二實施形態)
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的步驟圖,圖17是表示使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的筒狀體2a的接觸端子1a的構成的立體圖,圖18是表示電極85沒入到比基底板83的端面更靠內側的狀態的剖視圖。
第二實施形態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中,具有:鍍金層形成步驟K1,在芯線的外周面形成鍍金層4;Ni-W合金層形成步驟K2a,在鍍金層4的外周面形成含有W的Ni-W合金層6a;Ni金屬層形成步驟K3a,在Ni-W合金層6a的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5a;抗蝕層形成步驟K4,在Ni金屬層5a的外周面形成抗蝕層;螺旋 槽形成步驟K5,在該抗蝕層形成螺旋槽;金屬層去除步驟K6,藉由將抗蝕層作為遮蔽材料的蝕刻而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Ni金屬層5a及Ni-W合金層6a,並且,根據Ni金屬層5及Ni-W合金層6的蝕刻速度的差異使Ni-W合金層6a的端部向Ni金屬層5a的外側突出;抗蝕層去除步驟K7,去除抗蝕層;鍍金層去除步驟K8,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鍍金層4;以及芯線拔出步驟K9,拔出芯線。
根據第二實施形態的筒狀體的製造方法,製造出如下的筒狀體2a,即,在鍍金層形成步驟K1中形成的鍍金層4的外周面,如圖17所示形成Ni-W合金層6a,並且在其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5a。該筒狀體2a在Ni-W合金層6a配設於Ni金屬層5a的內周面側這一方面,與Ni-W合金層6配設於Ni金屬層5的外周面側的所述第一實施形態不同。
如此,在Ni-W合金層6a配設於Ni金屬層5a的內周面側的情況下,較之第一實施形態的筒狀體2,Ni-W合金層6a的端部62a位於筒狀體2a的軸心附近。因此,具有Ni-W合金層6a的端部62a與電極85的位置對準容易的優點。
例如,如圖18所示,在電極85沒入到比基底板83的端面更靠內側的情況下,筒狀體2的軸心與電極85的軸心之間產生大的位置偏移時,存在Ni-W合金層6a抵接於基底板83的端面而無法使電極85與Ni-W合金層6a接觸的可能性。然而,如第二實施形態般,在使Ni-W合金層6a位於筒狀體2a的內側的情況 下,與如第一實施形態般使Ni-W合金層6位於筒狀體2的外側的情況相比,可極力地抑制Ni-W合金層6a抵接於基底板83的端面。因此,藉由如所述般將Ni-W合金層6a配設於Ni金屬層5a的內周面側,可容易地進行用以使電極85與Ni-W合金層6a接觸的位置對準。
另外,圖16所示的接觸端子的製造方法中,可設為如下結構,即,省略了鍍金層形成步驟K1及鍍金層去除步驟K8,藉由電鑄在芯線的外周面形成Ni-W合金層6a,且省略位於Ni-W合金層6a的內周面的鍍金層4。
而且,筒狀體2、筒狀體2a不必限於用作接觸端子的構成構件的例子,能夠用於各種用途。而且,不必限於組合筒狀體2、筒狀體2a與中心導體3的例子,筒狀體2、筒狀體2a亦可直接用作接觸端子。
2‧‧‧筒狀體
4‧‧‧鍍金層
5‧‧‧Ni金屬層
6‧‧‧Ni-W合金層
51‧‧‧Ni金屬層的彈簧部
61‧‧‧Ni-W合金層的彈簧部
62‧‧‧Ni-W合金層的端部
w1、w2‧‧‧彈簧部的寬度尺寸

Claims (5)

  1. 一種筒狀體,包含設置著螺旋狀的彈簧部的導電性構件, 該筒狀體具有Ni金屬層、及含有W的Ni-W合金層, 該Ni-W合金層的端部向所述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筒狀體,其中 所述Ni-W合金層配設於所述Ni金屬層的外周面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筒狀體,其中 所述Ni-W合金層配設於所述Ni金屬層的內周面側。
  4. 一種筒狀體的製造方法,包括: 鍍金層形成步驟,在芯線的外周面形成鍍金層; Ni金屬層形成步驟,在所述鍍金層的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 Ni-W合金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金屬層的外周面形成含有W的Ni-W合金層; 抗蝕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W合金層的外周面形成抗蝕層; 螺旋槽形成步驟,在所述抗蝕層形成螺旋槽; 金屬層去除步驟,藉由將所述抗蝕層作為遮蔽材料進行蝕刻而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所述Ni金屬層及所述Ni-W合金層,並且,根據該兩層的蝕刻速度的差異浸蝕所述Ni金屬層的端部以使所述Ni-W合金層的端部向所述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 抗蝕層去除步驟,去除所述抗蝕層; 鍍金層去除步驟,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鍍金層;以及 芯線拔出步驟,拔出所述芯線。
  5. 一種筒狀體的製造方法,包括: 鍍金層形成步驟,在芯線的外周面形成鍍金層; Ni-W合金層形成步驟,在所述鍍金層的外周面形成含有W的Ni-W合金層; Ni金屬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W合金層的外周面形成Ni金屬層; 抗蝕層形成步驟,在所述Ni金屬層的外周面形成抗蝕層; 螺旋槽形成步驟,在所述抗蝕層形成螺旋槽; 金屬層去除步驟,藉由將所述抗蝕層作為遮蔽材料進行蝕刻而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所述Ni金屬層及所述Ni-W合金層,並且,根據該兩層的蝕刻速度的差異浸蝕所述Ni金屬層的端部以使所述Ni-W合金層的端部向所述Ni金屬層的外側突出; 抗蝕層去除步驟,去除所述抗蝕層; 鍍金層去除步驟,去除位於所述螺旋槽的形成部分的鍍金層;以及 芯線拔出步驟,拔出所述芯線。
TW108109428A 2018-04-27 2019-03-20 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TWI7481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6082 2018-04-27
JP2018-086082 2018-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5594A TW201945594A (zh) 2019-12-01
TWI748171B true TWI748171B (zh) 2021-12-01

Family

ID=68293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9428A TWI748171B (zh) 2018-04-27 2019-03-20 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8915B2 (zh)
EP (1) EP3786647A4 (zh)
JP (1) JP6762476B2 (zh)
KR (1) KR102502895B1 (zh)
CN (1) CN112005121A (zh)
TW (1) TWI748171B (zh)
WO (1) WO20192082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121476A1 (en) 2018-11-30 2020-06-04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Rf Llc Compressible electrical contacts with divaricated-cut sections
CN110699724B (zh) * 2019-09-18 2021-02-12 湖南纳菲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蚀镍钨基合金多层镀层及其制备工艺
USD936611S1 (en) * 2019-11-30 2021-11-23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Rf Llc Compressible electrical contact
USD936610S1 (en) * 2019-11-30 2021-11-23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Rf Llc Compressible electrical contact
CN110983394B (zh) * 2019-12-24 2021-02-19 湖南纳菲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紧固件高防腐电镀工艺
JP2024071311A (ja) * 2022-11-14 2024-05-24 株式会社ヨコオ 電鋳バネの製造方法及び電鋳バネ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67316B (en) * 2001-07-02 2003-12-21 Nhk Spring Co Ltd Conductive contact
CN102753980A (zh) * 2010-02-12 2012-10-24 陆士康股份有限公司 通电检查夹具用触点的制造方法、以及由此制造出的通电检查夹具用触点、以及具备其的通电检查夹具
CN105628987A (zh) * 2014-11-26 2016-06-01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探针和接触检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70308A (en) * 1948-10-29 1952-04-16 Ibm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393214B2 (en) 2006-02-17 2008-07-01 Centipede Systems, Inc. High performanc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WO2009041239A1 (ja) * 2007-09-26 2011-01-20 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 ニッケル薄膜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ならびに強磁性ナノ接合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金属細線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US7491069B1 (en) * 2008-01-07 2009-02-17 Centipede Systems, Inc. Self-cleaning socket for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JP5009849B2 (ja) * 2008-03-31 2012-08-22 日本精線株式会社 高強度ばね用の銅合金線、及び該銅合金線を用いた銅合金ばね
JP2010257757A (ja) 2009-04-24 2010-11-11 Advanced Systems Japan Inc スパイラルコンタクタ
JP5504698B2 (ja) * 2009-06-02 2014-05-28 日本電産リード株式会社 検査用治具及び検査用接触子
CN102033144B (zh) 2009-09-30 2013-10-23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电接点构件
JP2012184987A (ja) 2011-03-04 2012-09-27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の検査方法
JP2013190270A (ja) * 2012-03-13 2013-09-26 Nidec-Read Corp プローブ及び接続治具
JP2014025737A (ja) * 2012-07-25 2014-02-06 Nidec-Read Corp 検査用治具及び接触子
JP2014211378A (ja) * 2013-04-19 2014-11-13 株式会社宮下スプリング製作所 スプリングプローブ
JP6283929B2 (ja) * 2013-10-08 2018-02-28 日本電産リード株式会社 検査用治具及び検査用治具の製造方法
JP6484137B2 (ja) 2014-11-26 2019-03-13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プローブ及び接触検査装置
JP2018086082A (ja) 2016-11-28 2018-06-07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6221031B1 (ja) * 2016-12-16 2017-11-01 日本電産リード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電気接続治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67316B (en) * 2001-07-02 2003-12-21 Nhk Spring Co Ltd Conductive contact
CN102753980A (zh) * 2010-02-12 2012-10-24 陆士康股份有限公司 通电检查夹具用触点的制造方法、以及由此制造出的通电检查夹具用触点、以及具备其的通电检查夹具
CN105628987A (zh) * 2014-11-26 2016-06-01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探针和接触检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6647A1 (en) 2021-03-03
US20210035701A1 (en) 2021-02-04
KR102502895B1 (ko) 2023-02-24
WO2019208216A1 (ja) 2019-10-31
KR20210005155A (ko) 2021-01-13
TW201945594A (zh) 2019-12-01
US11408915B2 (en) 2022-08-09
CN112005121A (zh) 2020-11-27
JPWO2019208216A1 (ja) 2020-05-07
JP6762476B2 (ja) 2020-09-30
EP3786647A4 (en) 202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8171B (zh) 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TWI516770B (zh)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nductive device for the use of a contact device for the power supply,
US752750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ontact resistant to deterioration due to hea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WO2011115082A1 (ja) 接続端子及び接続治具
JP5103566B2 (ja) 電気接触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検査冶具
KR20090038040A (ko) 전기 접촉 구조체의 제조 방법
TWI689728B (zh) 接觸式探針、電連接夾具和Ni管
JP2013152200A (ja) プローブ及び接続治具
KR20200005543A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20043027A1 (en) Probe module havin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prob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60138676A1 (en) Fine terminal,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ntact sheet
US10782317B2 (en) Contact probe
JP5062355B2 (ja) 接続端子及び接続端子の製造方法
WO2010140184A1 (ja) プローブ及びプローブ装置
US20140111238A1 (en) Spiral prob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piral probe
US11531060B2 (en) Cylindrical member, contact probe and semiconductor inspection socket
US20080094084A1 (en) Multi-layer electric prob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JP5651333B2 (ja) 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JP2008116284A (ja)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JP2018072283A (ja) プローブ針及び絶縁性皮膜付プローブ針製造方法
US20230393171A1 (en) Contact probe
JP2014032112A (ja) 接触子の製造方法
JP2013061186A (ja) 接続端子及び接続治具
JP2013061247A (ja) 検査用プロー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