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6950B - 防耀光顯示系統 - Google Patents

防耀光顯示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6950B
TWI746950B TW108110391A TW108110391A TWI746950B TW I746950 B TWI746950 B TW I746950B TW 108110391 A TW108110391 A TW 108110391A TW 108110391 A TW108110391 A TW 108110391A TW I746950 B TWI746950 B TW I7469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glare
light
display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321A (zh
Inventor
張永明
賴建勳
鄭義集
鄭守志
魏子軒
劉燿維
Original Assignee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4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6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695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20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22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for viewing an area outside the vehicle, e.g.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 B60R1/23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for viewing an area outside the vehicle, e.g.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with a predetermined field of view
    • B60R1/26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for viewing an area outside the vehicle, e.g.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with a predetermined field of view to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4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 G06F3/1423Digital output to display device ; Cooper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display device with other functional units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local displays, e.g. CRT and flat panel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15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information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2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display us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3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image proce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8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 B60R2300/8066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for monitoring rearward traffic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56Pixel structures with a reflective area and a transmissive area combined in one pixel, such as in transflectance pixe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42Compensation of deficiencies in the appearance of colou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4Detecting light within display terminals, e.g. using a single or a plurality of photosensors
    • G09G2360/144Detecting light within display terminals, e.g. using a single or a plurality of photosensors the light being ambient ligh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80/00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9G2380/10Automotive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3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single remote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耀光顯示系統,其包含:設置於移動裝置上,且至少設置於移動裝置的後側,並向相反於行進方向的方向拍攝母影像的至少一攝影單元;與至少一攝影單元電連接以接收母影像,並分割母影像並獲得至少一子影像的處理單元;包含電致變色元件並與處理單元電連接,以自處理單元接收並顯示子影像的至少一顯示單元;以及與處理單元及至少一顯示單元電連接的微控制器;其中,當處理單元判斷子影像的耀光值大於閾值時,處理單元控制微控制器,使微控制器調整顯示耀光值大於閾值之子影像的顯示單元的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

Description

防耀光顯示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耀光顯示系統,特別是一種包含能夠調整變色程度的電致變色元件的防耀光顯示系統。
隨著科技與交通的進步,各式運輸方式蓬勃發展。其中,以像是車輛等的移動裝置進行人員或貨物之運輸方式尤為大宗。
而對於駕駛車輛的使用者來說,當遇到進出入隧道、後方車輛開啟大燈、或者後座乘客使用電子裝置時,會因為強烈的光線照射於後照鏡上,而令後照鏡產生耀光的現象,因此導致使用者無法清楚觀看後照鏡內的影像,而為行車安全蒙上疑慮。
目前,則多以將傳統後照鏡改用電子後照鏡來克服耀光現象。然而,市售之電子後照鏡存在左後照鏡、中後照鏡及右後照鏡相互連動的限制,代表三個後照鏡會同時調節顯示出的影像的明亮程度,因此造成未受到耀光照射的後照鏡產生黑視野的現象、或者造成僅有部分後照鏡受到耀光照射,而不足以令三個後照鏡的抗耀光功能同時啟動的限制。
因此,仍需要一種能夠個別調節左後照鏡、中後照鏡及右後照鏡的抗耀光程度之防耀光顯示系統。
根據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藉由攝影單元取代光感測器之防耀光顯示系統,以依據由攝影單元拍攝而得的影像所計算之耀光值,分別調整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以改善上述習知技術所產生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之目的,提供一種防耀光顯示系統,其包含:設置於移動裝置上,且至少設置於移動裝置的後側,並向相反於行進方向的方向拍攝母影像的至少一攝影單元;與至少一攝影單元電連接以接收母影像,並分割母影像並獲得至少一子影像的處理單元;包含電致變色元件並與處理單元電連接,以自處理單元接收並顯示子影像的至少一顯示單元;以及與處理單元及至少一顯示單元電連接的微控制器;其中,當處理單元判斷子影像的耀光值大於閾值時,處理單元控制微控制器,使微控制器調整顯示耀光值大於閾值之子影像的顯示單元的電致變色元件,以調整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
可選地,處理單元係藉由母影像判斷環境光強度,且藉由子影像判斷耀光光源強度,而耀光值為耀光光源強度與環境光強度的比值。
可選地,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設置於電致變色元件的透明基板與透明導電層之間以作為半透半反射鏡的半透半反射層。
可選地,半透半反射層的穿透率介於1%到99%之間。
可選地,半透半反射層的反射率介於1%到99%之間。
可選地,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沿著行進方向設置於半透半反射鏡之前方,並顯示子影像的平面顯示元件,其中,半透半反射鏡緊靠平面顯示元件。
可選地,攝影單元的水平拍攝全視角至少大於45度。
可選地,攝影單元的水平拍攝全視角介於45度至230度之間。
可選地,處理單元以校正值修正耀光值,且校正值係對應於移動裝置的使用者的生理參考值。
可選地,攝影單元進一步包含:接收行進方向的光線的光學影像感測組件;位於光線的行進方向及光學影像感測器的前方,且鏡頭組件之光軸和光學影像感測器之感測面之中心法線重疊,並使光線聚焦於光學影像感測器的鏡頭組件。
可選地,位於光線的行進方向的鏡頭組件的前方設置通光調變組件,所述通光調變組件根據控制訊號改變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或使光線穿透通光調變組件;以及電性連接通光調變組件的微控制組件。
可選地,微控制組件根據處理單元命令發出控制訊號至通光調變組件。
可選地,微控制組件根據處理單元命令發出具有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通光調變組件,通光調變組件從而降低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
可選地,微控制組件根據處理單元命令發出具有第二電壓的控制訊號至通光調變組件,通光調變組件從而升高其穿透率,使光線穿透通光調變組件。
可選地,鏡頭組件包含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或十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且各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且鏡頭組件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最遠離一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光學影像感測器的感測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最遠離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最接近成像面之透鏡於光軸上之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目的,提供一種防耀光顯示系統,其包含:設置於移動裝置上,且至少設置於移動裝置的後側,並向相反於行進方向的方向 拍攝母影像的至少一攝影單元;與至少一攝影單元電連接以接收母影像,並分割母影像並獲得至少三子影像的處理單元;各顯示單元包含電致變色元件並與處理單元電連接的至少三顯示單元;以及與處理單元及至少三顯示單元電連接的微控制器;其中,處理單元分別根據各子影像的耀光值控制微控制器,使微控制器分別調整對應顯示各子影像的各顯示單元的各電致變色元件,以調整各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
可選地,處理單元係藉由母影像判斷環境光強度,且藉由各子影像判斷耀光光源強度,而耀光值為耀光光源強度與環境光強度的比值。
可選地,各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設置於電致變色元件的透明基板上的作為半透半反射鏡的半透半反射層。
可選地,各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設置於電致變色元件的透明基板與透明導電層之間以作為半透半反射鏡的半透半反射層。
可選地,半透半反射層的反射率介於1%到99%之間。可選地,半透半反射層的反射率介於5%到99%之間。
可選地,至少一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沿著行進方向設置於半透半反射鏡之前方並顯示子影像的平面顯示元件,其中,半透半反射鏡緊靠平面顯示元件。
可選地,攝影單元的水平拍攝全視角至少大於45度。
可選地,攝影單元的水平拍攝全視角介於45度至230度之間。
可選地,處理單元以校正值修正耀光值,且校正值係對應於移動裝置的使用者的生理參考值。
可選地,攝影單元進一步包含:接收行進方向的光線的光學影像感測組件;位於光線的行進方向及光學影像感測器的前方,且鏡頭組件之光軸 和光學影像感測器之感測面之中心法線重疊,並使光線聚焦於光學影像感測器的鏡頭組件。
可選地,位於光線的行進方向的鏡頭組件的前方設置通光調變組件,所述通光調變組件根據控制訊號改變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或使光線穿透通光調變組件;以及電性連接通光調變組件的微控制組件。
可選地,微控制組件根據處理單元命令發出控制訊號至通光調變組件。
可選地,微控制組件根據處理單元命令發出具有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通光調變組件,通光調變組件從而降低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
可選地,微控制組件根據處理單元命令發出具有第二電壓的控制訊號至通光調變組件,通光調變組件從而升高其穿透率,使光線穿透通光調變組件。
可選地,鏡頭組件包含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或十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且各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且鏡頭組件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最遠離一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光學影像感測器的感測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最遠離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最接近成像面之透鏡於光軸上之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目的,提供一種成像系統,其包含前述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成像系統應用於電子可攜式裝置、電子穿戴式裝置、電子監視裝置、電子資訊裝置、電子通訊裝置、機器視覺裝置或車用電子裝置。
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具有下述優點:
(1)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具有能夠分別控制電致變色元件之變色程度的優點,因此可以避免傳統電子後照鏡需同時調控三個後照鏡的明亮度的限制。舉例而言,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能克服進出隧道時之急遽的光線變化、未受到耀光照射的特定後照鏡之黑視野現象、或者耀光集中於特定後照鏡上,使得特定後照鏡存在耀光現象,但耀光卻又不足以令其他未受到耀光照射之後照鏡啟動抗耀光功能的限制。
(2)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係利用攝影單元取代傳統環境光感測器來進行耀光值的計算,因此在攝影單元獲取的母影像中,依據需求選擇感興趣區域(ROI,region of interest),再藉由分割感興趣的區域為子影像,而僅針對子影像,進行耀光值的計算,代表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能夠更為精準地判斷耀光值是否超過預設之閾值,而需啟動電致變色元件,且能夠針對不同的感興趣區域所得之子影像分別計算對應的耀光值,而控制對應的電致變色元件進行不同程度的變色調整。
(3)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除了利用攝影單元取代傳統環境光感測器來進行耀光值的計算之外,還能夠進一步地簡化計算耀光值之方式,進而達到即時反饋的效果。詳細而言,本發明之攝影單元所拍攝而得之母影像會被壓縮為低解析度之影像,再將低解析度的影像以網格狀陣列的方式分割並選取所需的感興趣區域,復針對簡化後的感興趣區域內的數值,也就是針對子影像的數值來進行計算,因此能夠大幅減少計算耀光值所需之時間,且仍能維持計算而得之耀光值的準確程度。
(4)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還可以另外裝設環境光感測器,因此能夠同時參考由攝影單元計算而得的耀光值、以及由環境光感測器計算而得的 耀光值,例如:將兩者計算而得之耀光值取平均值等方式,達到精準地計算耀光值之目的;或者應用於進出隧道時,更精確的計算前方視野及後方視野的環境光。另外,若同時裝設攝影單元與環境光感測器,還能夠降低裝置失效而導致防耀光顯示系統整體失效的可能性。
(5)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得依據使用者的生理參數、外界環境、攝影單元所拍攝的影像等各種參數,相應地調整各顯示單元內的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舉例而言,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可依據使用者的身高、身長、腿長、眼睛高度等生理參數,來調整用於修正耀光值之校正值,因此假設本次駕駛車輛之使用者的身高相較於前次駕駛車輛之使用者更矮,則可藉由輸入作為生理參數之身高,調整校正值,所以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廣泛地適用於所有使用者的族群。
(6)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內之顯示單元包含半透半反射鏡,所以假如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內的各電子部件失效時,仍然能夠藉由設置於顯示單元內的半透半反射鏡,達到作為後照鏡之功能,因此能夠提升使用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安全性。
1,2,3:防耀光顯示系統
110:攝影單元
111:移動裝置
120:處理單元
130:顯示單元
1301:第一顯示單元
1302:第二顯示單元
1303:第三顯示單元
131:電致變色元件
132:半透半反射鏡
133:平面顯示元件
140:環境光檢測器
210:鏡頭組件
211:第一透鏡
212:第二透鏡
213:第三透鏡
214:第四透鏡
215:第五透鏡
216:第六透鏡
217:第七透鏡
220:光學影像感測器
230:通光調變組件
231:第一基板
232:第一透明導電層
233:輔助電極層
234:電解質層
235:電致變色層
236:第二透明導電層
237:第二基板
2111,2121,2131,2141,2151,2161,2171:物側面
2112,2122,2132,2142,2152,2162,2172:像側面
B:環境光區域
D1:行進方向
H-FOV:水平拍攝全視角
I0:原始影像
I1:擷取影像
I2:壓縮影像
L1:第一光線
L2:第二光線
LL:耀光光源
MCU:微控制器
MCU2:微處理器
OCA:光學透明膠
P:母影像
Pn:子影像
P1:第一子影像
P2:第二子影像
P3:第三子影像
ROI,ROIa,ROI1,ROI2:感興趣區域
SF1:第一表面
SF2:第二表面
SF3:第三表面
SF4:第四表面
sNGA,sNGAP1,sNGAP2,sNGAP3,sNGAPRE:耀光值
TC1:第一透明導電層
TC2:第二透明導電層
TS:透明基板
TS1:第一透明基板
TS2:第二透明基板
U:使用者
第1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的方塊圖。
第2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顯示單元的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顯示單元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4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顯示單元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5圖至第7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的設置示意圖。
第8圖及第9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之攝影單元的設置示意圖。
第10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之攝影單元的方塊圖。
第11圖係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一實施例的通光調變組件的示意圖。
第12圖係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一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3圖係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4圖係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5圖係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6圖係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7圖係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18圖係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19圖係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
第20圖係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
第21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耀光值之計算流程示意圖。
第22圖其係分別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影像。
第23圖至第26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擷取示意圖。
第27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壓縮陣列示意圖。
第28圖及第29圖係分別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耀光值之投影關係座標圖。
第30圖及第31圖係分別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5之影像。
第32圖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5之像素座標值示意圖。
為使上述目的、技術特徵及實際實施後之效益更易於使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理解,將於下文中以實施例搭配圖式更詳細地說明。此外,於圖式中組成構件的尺寸和厚度為更易於理解與便於描述,而任意的表示,但本發明不以此所侷限。為使便於理解,下述實施例中之相同元件係以相同之符號標示來說明。
參照第1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的方塊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1包含至少一個攝影單元110、處理單元120、至少一個顯示單元130以及微控制器MCU。
至少一個攝影單元110設置於移動裝置上,且至少設置於移動裝置的後側,並向相反於移動裝置的行進方向的方向拍攝母影像Pm。
處理單元120與至少一個攝影單元110電連接,以接收由攝影單元110拍攝的母影像Pm,並分割母影像Pm,以獲得至少一個子影像Pn。其中,攝影單元110的水平拍攝全視角H-FOV可至少大於45度,或者攝影單元110的水平拍攝全視角H-FOV可介於45度至230度之間。在一實施例中,母影像Pm可選擇特定的區域作為感興趣區域ROI,再將感興趣區域ROI分割為任意數目之子影像Pn,或者在感興趣區域ROI中選擇特定的一部分作為子影像Pn。 其中,感興趣區域ROI及子影像Pn可為一個或多個區域。其中,子影像Pn可以包含感興趣區域ROI的全部或一部分。
顯示單元130包含電致變色元件。顯示單元130與處理單元120電連接,以自處理單元120接收子影像Pn。顯示單元130顯示接收到的子影像Pn。在一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30藉由母影像Pm判斷環境光強度,並藉由子影像Pn判斷耀光光源強度,並藉由耀光光源強度與環境光強度的比值計算耀光值。在一實施例中,電致變色元件,係沿著行進方向D1的一個面向前方的透明基板,可進一步設置反射層以作為反射鏡。
微控制器MCU與處理單元120及至少一個顯示單元130電連接。其中,當處理單元120判斷子影像Pn的耀光值大於閾值時,處理單元120控制微控制器MCU,使微控制器MCU調整顯示耀光值大於閾值之子影像Pn的顯示單元130的電致變色元件,以調整包含在顯示單元130內的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在一實施例中,耀光值越大,則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越高。
參照第2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顯示單元130的示意圖。如圖所示,顯示單元130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在一實施例中,顯示單元130除了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之外,可進一步包含半透半反射鏡132。半透半反射鏡132係沿著行進方向D1,設置於電致變色元件131之前。因此,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1可直接將半透半反射鏡132作為具有反射功能之鏡子進行使用。
參照第3圖及第4圖,其係分別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顯示單元之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如第3圖所示,攝影單元110與處理單元120連接,並控制顯示單元130。其中,沿著行進方向,依據設置平面顯示元件133、透明光學膠OCA、半透半射鏡132、電致變色元件131以及透明基板TS。透明光學膠OCA與半透半反射鏡132的交界面為第四表面SF4;半透半反射鏡132與電致變色元件131的交界面為第三表面SF3;電致變色元件131與透明基板TS的交界面為第二表面SF2;以及透明基板TS的另一表面為第一表面SF1。如第4圖所示,顯示單元130可進一步包含第一透明基板TS1、第二透明基板TS2、第一透明導電層TC1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TC2。
在一實施例中,電致變色元件131的材料包括選自由過渡金屬氧化物、價間嵌入化合物以及有機化合物所組成之群組中之至少其一,過渡金屬氧化物包括三氧化鎢(WO3)、五氧化二釩(V2O5)、鎳氧化物(NiOx)、三氧化鉬(MoO3)、五氧化二鈮(Nb2O5)、二氧化鈦(TiO2)或三氧化二銠(Rh2O3),價間嵌入化合物包括Fe4[Fe(CN)6]3、Fe4[Ru(CN)6]3、CoFe(CN)6、KVFe(CN)6或InFe(CN)6,有機化合物包括pyrazoline、Poly(aniline)或Tetrathiafulvalene。因此,當微控制器MCU控制施加至電致變色元件131的電壓時,電致變色元件131內的材料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所以電致變色元件131會依照施加的電壓大小,進行不同的變色程度的改變。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單元130除了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與半透半反射鏡132之外,可進一步包含平面顯示元件133。平面顯示元件133沿著行進方向D1,設置於半透半反射鏡132之前。半透半反射鏡132係僅靠平面顯示元件133進行設置。平面顯示元件133可包含LCD或OLED等顯示元件。
因此,當使用者U沿著行進方向D1觀察顯示單元130,且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1作動時,可藉由電致變色元件131的變色程度,來調整使用者U觀察之由平面顯示元件133通過半透半反射鏡132所透射出的影像。而若,當使用者U沿著行進方向D1觀察顯示單元130,且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1失效時,使用者U可直接觀察半透半反射鏡132上所反射出的影像。
參照第5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的設置示意圖。如圖所示,至少一個攝影單元110可設置在移動裝置111上,且至少設置於移動裝置111的後側,亦即,攝影單元110沿著相反於行進方向D1的方向設置在移動裝置111上。攝影單元110向相反於行進方向D1的方向拍攝,也就是說,攝影單元110接收相同於行進方向D1的第一光線L1。
移動裝置111可為車輛、電子可攜式裝置、電子穿戴式裝置、電子監視裝置、電子資訊裝置、電子通訊裝置或機器視覺裝置。在一實施例中,移動裝置111可為像是汽車、機車等交通運輸工具或載具(vehicl)、或者像是電子監視器的一部分之任何可移動的模組。
在一實施例中,若移動裝置111為車輛,則顯示單元130可為車輛的左後照鏡、中後照鏡與右後照鏡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或多個後照鏡,或者顯示單元130可設置於車輛的左後照鏡、中後照鏡與右後照鏡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或多個後照鏡上。
實例1
接續上述,在實例1中,移動裝置111為車輛,顯示單元130取代車輛的中後照鏡,且顯示單元同時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半透半反射鏡132與平面顯示元件133。
參照第6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的設置示意圖。如圖所示,接續上述,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2包含至少一個攝影單元110、處理單元120、至少三個顯示單元130以及微控制器MCU。處理單元120,與至少一個攝影單元110電連接,以接收由攝影單元110拍攝的母影像Pm,並分割母影像Pm,以獲得至少三個子影像Pn。
在一實施例中,至少三個子影像Pn子影像可為第一子影像P1、第二子影像P2與第三子影像P3。至少三個顯示單元130可為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與第三顯示單元1303,且顯示單元130中的每一個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且顯示單元130中的每一個分別與處理單元120電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單元130中的任何一個顯示單元130可顯示子影像Pn中的一或多個子影像,亦即一個顯示單元130可以顯示一個子影像Pn,或是同時顯示多個子影像Pn。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顯示單元1301可顯示第一子影像P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可顯示第二子影像P2,且第三顯示單元1303可顯示第三子影像P3;或者第一顯示單元1301可顯示第二子影像P2,第二顯示單元1302可顯示第三子影像P3,且第三顯示單元1303可顯示第一子影像P1。
微控制器MCU與處理單元120及至少三個顯示單元130電連接。其中,處理單元120分別根據各子影像Pn的耀光值控制微控制器MCU,使MCU微控制器分別調整對應顯示各子影像Pn的各顯示單元130的各電致變色元件131,以調整各電致變色元件131的變色程度。
在一實施例中,假如存在分別為第一子影像P1、第二子影像P2與第三子影像P3的三個子影像Pn,且存在分別為包含第一電致變色元件1311的第一顯示單元1301、包含第二電致變色元件1312的第二顯示單元1302與包 含第三電致變色元件1313的第三顯示單元1303的三個顯示單元130。其中,第一顯示單元1301顯示第一子影像P1,第二顯示單元1302顯示第二子影像P2,第三顯示單元1303顯示第三子影像P3。
其中,當第一子影像P1的耀光值假設為sNGAP1、第二子影像P2的耀光值假設為sNGAP2、且第三子影像P3的耀光值假設為sNGAP3,且數值為sNGAP1>sNGAP2>及sNGAP3時,則微控制器MCU分別調整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3,使得第一電致變色元件1311的變色程度>第二電致變色元件1312的變色程度>第三電致變色元件1313的變色程度。
或者,接續上述,當第一子影像P1的耀光值假設為sNGAP1、第二子影像P2的耀光值假設為sNGAP2、且第三子影像P3的耀光值假設為sNGAP3,預先設定之耀光值的閾值為sNGAPRE,且僅各子影像的耀光值中,僅sNGAP2>sNGAPRE時,則微控制器MCU僅調整顯示第二子影像P2的顯示單元130內之第二電致變色元件1312的變色程度。
實例2
接續上述,在實例2中,移動裝置111為車輛,分別為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3之三個顯示單元130分別取代車輛的左後照鏡、中後照鏡及右後照鏡,且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3分別同時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與半透半反射鏡132,且僅第二顯示單元1302包含平面顯示元件133。
實例3
接續上述,在實例3中,移動裝置111為車輛,分別為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3之三個顯示單元130分別取代車輛的左後照鏡、中後照鏡及右後照鏡,且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3分別同時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與半透半反射鏡132、及平面顯示元件133。
參照第7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的設置示意圖。如圖所示,接續上述,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3進一步包含環境光檢測器140。環境光檢測器140可設置於移動裝置111上,且偵測相反於移動裝置111的行進方D1的光。在一實施例中,當移動裝置111為車輛,則環境光檢測器140可設置於車輛的中後照鏡上,並面向車輛的前擋風玻璃,以偵測與行進方向D2相反方向的第二光線L2。在一實施例中,耀光值可為藉由自子影像Pn獲得之耀光光源強度與自環境光檢測器140偵測到的第二光線L2的環境光強度之比值計算而得。在一實施例中,耀光值係為平均耀光值,所述平均耀光值為將藉由自環境光檢測器140偵測到的環境光強度與自子影像Pn獲得之耀光光源強度計算而得之耀光值、以及自攝影單元110所獲得之耀光值取平均而得,或者,耀光值係為加權耀光值,所述平均耀光值為將藉由自環境光檢測器140偵測到的環境光強度與自子影像Pn獲得之耀光光源強度計算而得之耀光值、以及自攝影單元110所獲得之耀光值進行加權計算而得。
參照第8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之攝影單元的設置示意圖。如圖所示,攝影單元110設置於行動裝置111的後側,且向相反於行進方向D1的方向拍攝母影像Pm。
參照第9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之攝影單元的設置示意圖。第9圖(a)與(b)部分係分別描繪習知的中後視鏡與本發明之設置於行動裝置111的後側的攝影單元110之水平拍攝全視角H-FOV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110的水平拍攝全視角H-FOV遠大於習知的中後視鏡的水平拍攝全視角H-FOV,因此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對於使用者U提供更廣大的視角,進而提升實際使用時之安全性。舉例而言,攝影單元110所拍攝到的影像可為不被車輛的A柱、B柱或C柱所遮蔽的影像。
參照第10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一實施例之攝影單元的設置示意圖。
如圖所示,攝影單元110可包括至少一個光學影像感測器220、至少一個鏡頭組件210、至少一個通光調變組件230以及微控制器MCU2。各個光學影像感測器220位於光線的行進方向;各個鏡頭組件210位於光線的行進方向及各光學影像感測器220的前方,且鏡頭組件210之光軸和光學影像感測器220之感測面之中心法線重疊,並使光線聚焦於光學影像感測器220;各個通光調變組件230位於光線的行進方向,各通光調變組件230根據控制訊號改變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或使光線穿透各通光調變組件230;微控制器MCU2電性連接各通光調變組件230及根據使用者命令發出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組件230。透過通光調變組件230的設置,控制進入鏡頭組件210的進光量或控制光學影像感測器220的成像時間,能夠進一步輔助減少耀光產生,並且能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中斷或進行光學影像感測器220的拍攝。
於此,詳細說明微處理器MCU2的控制各通光調變組件230的流程如下:(1)當使用者不需光學影像感測器220拍攝時,使用者下達使用者命令至微控制器MCU2,微控制器MCU2根據使用者命令發出具有第一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組件230,而第一電壓為正電壓,各通光調變組件230從而降低其穿透率,以遮斷光線的行進路徑,使各光學影像感測器220無法接收到光線而未進行拍攝及成像。(2)當使用者需要光學影像感測器220拍攝時,使用者下達使用者命令至微控制器MCU2,微控制器MCU2根據使用者命令發出具有第二電壓的控制訊號至各通光調變組件230,各通光調變組件230從而升高其穿透率,使光線穿透各通光調變組件230,各光學影像感測器220接收到光線而開始進行拍攝及成像;此外,也能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調整第一電壓的數值,使各通光調變組件230的部份光線穿透,而非完全遮擋光線進入各光學影像感測器。
參照第11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一實施例的通光調變組件的示意圖。第11圖(a)部分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一實施例的通光調變組件的層狀結構圖。
如第11圖(a)部分所示,本發明之單個通光調變組件230包括第一基板231、第一透明導電層232、輔助電極層233、電解質層234、電致變色層235、第二透明導電層236、第二基板237以及密封結構。第一透明導電層232設置於第一基板231上,輔助電極層233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232上,電解質層234設置於輔助電極層233上,電致變色層235設置於電解質層234上,第二透明導電層236設置於電致變色層235上,第二基板237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236上;密封結構設置於第一基板231和第二基板237之間,並圍繞輔助電極層233、電解質層234以及電致變色層235,以避免電解質層234的溶液流出。
第11圖(b)部分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110之一實施例的通光調變組件230的橫截面圖。如第11圖(b)部分所示,通光調變組件230上可另外設置有U字型的電極239。電極239可利用金屬薄片分別包覆第一基板231與第一透明導電層232及第二基板237與第二透明導電層236的端部形成。微控制器MCU2可經由導線240與電極239電性連接,從而提供電壓至通光調變組件230。
通光調變組件230可利用施加電壓於電致變色層235使其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所需的離子則由電解質層234提供,具體而言,當電致變色層235發生還原反應時,電致變色層235開始變為例如藍色、綠色或黃色之顏色,電致變色層235的顏色則根據所需在前述列舉的材料挑選而有各種顏色,從而達成阻擋光線之目的;當電致變色層235發生氧化反應時,電致變色層235開始變為透明無色,透明為使可見光波段穿透電致變色層235,使光線進入光學影像感測器220。也就是說,通光調變組件230之作用原理與電致變色元件131相同。
參照第12圖,其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110之一實施例的配置圖。其中,攝影單元110內之鏡頭組件210包含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或十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較佳地可包含五片、六片或七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如圖所示,為利於解釋,假設簡化鏡頭組件210為三片透鏡,則通光調變組件230的擺放位置垂直於光線的行進方向,通光調變組件230位於鏡頭組件210之前,且通光調變組件230的第一基板231位於鄰近鏡頭組件220的一側。通光調變組件230的擺放方式無特別限定,僅要通光調變組件230位於鏡頭組件210之前即可。
在一實施例中,鏡頭組件10包含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且鏡頭組件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最遠離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光學影像感測器的感測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最遠離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最接近成像面之透鏡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組件10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且鏡頭組件10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五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組件10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且鏡頭組件10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六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組件10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且鏡頭組件10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七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組件10包含八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 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且鏡頭組件10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八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組件10包含九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以及第九透鏡,且鏡頭組件10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九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在部分實施例中,鏡頭組件10包含十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以及第十透鏡,且鏡頭組件10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十透鏡之像側面於光軸上之距離。
第一光學實施例
參照第13圖及第14圖,第13圖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14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攝影單元1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1、光圈240、第二透鏡212、第三透鏡213、第四透鏡214、第五透鏡215、第六透鏡216、紅外線濾光片250、成像面221以及影像感測元件220。
第一透鏡21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111為凹面,其像側面211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111具有二反曲點。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鏡211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1。
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111=-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211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鏡21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121為凸面,其像側面212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121具有一反曲點。第二透鏡212的物側面212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鏡212的像側面212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鏡212的物側面212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鏡212的像側面212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鏡212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2。
第二透鏡212的物側面212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212的物側面212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鏡212的像側面212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212的像側面212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鏡212的物側面212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鏡212的像側面212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212的像側面212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鏡21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131為凹面,其像側面213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131以及像側面2132均具有一反曲點。第三透鏡213的物側面213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鏡213的像側面213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鏡213的物側面213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鏡213的像側面213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鏡213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3。
第三透鏡213的物側面213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213的物側面213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鏡213的像側面213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213的像側面213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311=-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鏡213的物側面213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鏡213的像側面213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213的像側面213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HOI=0.2676。
第四透鏡21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141為凸面,其像側面214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14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2142具有一反曲點。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41表示,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 線長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鏡214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4。
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HOI=0.0344。
第四透鏡214的物側面214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 透鏡214的像側面214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鏡21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151為凸面,其像側面2152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15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2152具有一反曲點。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的2151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51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4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鏡215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5。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SGI521=-0.63365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3表 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SGI523|+TP5)=0。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SGI524|+TP5)=0。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1=0.28212mm;HIF511/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2=2.51384mm;HIF512/HOI=0.50277。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3=0mm;HIF513/HOI=0;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4=0mm;HIF514/HOI=0;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鏡21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161為凹面,其像側面2162為凹面,且其物側面2161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2162具有一反曲點。藉此,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六透鏡216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的最大有效半徑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的1/2入射瞳直徑(HEP)之輪廓曲線長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鏡216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6。
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611=-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621表示,其滿足 下列條件: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1=2.24283mm;HIF611/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2=2.48895mm;HIF612/HOI=0.49779。
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3=0mm;HIF613/HOI=0;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6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614=0mm;HIF614/HOI=0;HIF624=0mm;HIF624/HOI=0。
紅外線濾光片25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216及成像面221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模組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模組中,鏡頭組件210的焦距為f,鏡頭組件210的入射瞳直徑為HEP,鏡頭組件210之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AF,其數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1度與tam(HAF)=1.1918。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一透鏡211的焦距為f1,第六透鏡216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1=-7.828mm;|f/f1|=0.52060;f6=-4.886;以及|f1|>|f6|。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二透鏡212至第五透鏡215的焦距分別為f2、f3、f4、f5,其滿足下列條件:|f2|+|f3|+|f4|+|f5|=95.50815mm;|f1|+|f6|=12.71352mm以及|f2|+|f3|+|f4|+|f5|>|f1|+|f6|。
鏡頭組件210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p之比值PPR,鏡頭組件210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n之比值NPR,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所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PPR總和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NPR總和為ΣNPR=|f/f1|+|f/f3|+|f/f6|=1.51305,ΣPPR/|ΣNPR|=1.07921。同時亦滿足下列條件:|f/f2|=0.69101;|f/f3|=0.15834;|f/f4|=0.06883;|f/f5|=0.87305;|f/f6|=0.83412。
本實施例的攝影單元中,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至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間的距離為1nTL,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至成像面221間的距離為HOS,光圈240至成像面221間的距離為InS,影像感測元件220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HOI,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至成像面221間的距離為BFL,其滿足下列條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 5.0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於光軸上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為ΣTP,其滿足下列條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InTL/HOS=0.917102。藉此,當可同時兼顧系統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製造的良率並提供適當的後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一透鏡211的物側面2111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211的像側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8.99987。藉此,第一透鏡11的具備適當正屈折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R11-R12)/(R11+R12)=1.27780。藉此,有利於修正光學成像模組所產生的像散。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PP,其滿足下列條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單一透鏡之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所有具負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NP,其滿足下列條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第六透鏡216之負屈折力至其他負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一透鏡211與第二透鏡21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6.418mm;IN12/f=1.57491。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五透鏡215與第六透鏡216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56,其滿足下列條件:IN56=0.025mm;IN56/f=0.00613。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一透鏡211與第二透鏡212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2,其滿足下列條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IN12)/TP2=3.36005。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模組製造的敏感度並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五透鏡215與第六透鏡216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5以及TP6,前述兩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56,其滿足下列條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0.98555。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模組製造的敏感度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三透鏡213與第四透鏡21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34,第四透鏡214與第五透鏡215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IN34+TP4+IN45)=0.74376。藉此,有助於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線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1,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215的 像側面215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2,第五透鏡215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5,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mm;|InRS51|/TP5=0.32458以及|InRS52|/TP5=0.82276。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五透鏡215的物側面2151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1,第五透鏡215的像側面215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1,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2,第六透鏡216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6,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mm;|InRS61|/TP6=0.56616以及|InRS62|/TP6=0.40700。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六透鏡216的物側面2161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1,第六透鏡216的像側面216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61=0mm;HVT62=0mm。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1/HOI=0.1031。藉此,有助於攝影單元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1/HOS=0.02634。藉此,有助於攝影單元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第二透鏡212、第三透鏡213以及第六透鏡216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212的色散係數為NA2,第三透鏡213的色散係數為2NA3,第六透鏡216的色散係數為NA6,其滿足下列條件:NA6/NA2≦1。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模組色差的修正。
本實施例的攝影單元110中,於結像時之TV畸變為TDT,結像時之光學畸變為ODT,其滿足下列條件:TDT=2.124%;ODT=5.076%。
本實施例的鏡頭組件210中,LS為12mm,PhiA為2倍EHD62=6.726mm(EHD62:第六透鏡216像側面2162的最大有效半徑),PhiC=PhiA+2倍TH2=7.026mm,PhiD=PhiC+2倍(TH1+TH2)=7.426mm,TH1為0.2mm,TH2為0.15mm,PhiA/PhiD為0.9057,TH1+TH2為0.35mm,(TH1+TH2)/HOI為0.035,(TH1+TH2)/HOS為0.0179,2倍(TH1+TH2)/PhiA為0.1041,(TH1+TH2)/LS為0.0292。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5-8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6-2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6-3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7-4
依據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7-5
表一為第一光學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距離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光學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1-A20則表示各表面第1-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光學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光學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再者,以下各光學實施例之機構元件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光學實施例相同。
第二光學實施例
參照第15圖及第16圖,第15圖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16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15圖可知,攝影單元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光圈40、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第六透鏡16以及第七透鏡17、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21以及影像感測元件20。
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8-7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9-9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39-10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0-11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依據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0-12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0-13
第三光學實施例
參照第17圖及第18圖,第17圖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18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17圖可知,攝影單元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光圈40、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第六透鏡16、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21以及影像感測元件20。
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1-14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1-15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2-16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2-17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3-18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3-19
第四光學實施例
參照第19圖及第20圖,第19圖為本發明之攝影單元之鏡頭組件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配置圖,第20圖為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光學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由第19圖可知,攝影單元由物側至 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光圈40、第四透鏡14、第五透鏡15、紅外線濾光片50、成像面21以及影像感測元件20。
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4-20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4-21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5-22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5-23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6-24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46-25
接著,在下文中,針對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之耀光值的計算進行詳細的說明。
實例4
參照第21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耀光值之計算流程示意圖。參照第22圖,其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影像。參照第23圖至第26圖,其係分別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擷取示意 圖。參照第27圖,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壓縮陣列示意圖。其中,第22圖(a)、(b)及(c)部分分別代表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母影像Pm、感興趣區域ROI以及子影像Pn;第25圖(a)、(b)及(c)部分分別代表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原始影像、擷取影像、及壓縮影像。
在實例4中,移動裝置111為車輛,一個攝影單元110設置在車輛的後擋風玻璃之上部。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3之三個顯示單元130分別取代車輛的左後照鏡、中後照鏡及右後照鏡。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分別同時包含電致變色元件131、半透半反射鏡132、及平面顯示元件133。其中,第一顯示單元1301、第二顯示單元1302及第三顯示單元1303之三個顯示單元130分別依序對應顯示第一子影像P1、第二子影像P2及第三子影像P3。
在步驟S10中,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啟動。搭配參照第22圖,攝影單元110向車輛的行進方向的相反方向拍攝母影像Pm。
在步驟S20中,進行影像前處理。根據攝影單元110的曝光時間及增益設定拍攝母影像Pm,且同時根據使用者U之身高,選擇母影像Pm內之感興趣區域ROI,並分割感興趣區域ROI為子影像Pn,再進行影像壓縮,以減少計算耀光值所需占用之處理單元120的資源及計算所需之時間。
其中,當使用者U的身高較高時,為了對應使用者U的眼睛高度,因此感興趣區域ROI在母影像Pm中的位置較高,而當使用者U的身高較矮時,感興趣區域ROI在母影像Pm中的位置則相應較低。
如第23圖所示,母影像Pm中可自由選擇任意感興趣區域ROIa,舉例而言,當使用者U的身高為180公分時,可選擇感興趣區域ROI1;而當使 用者U的身高為160公分時,可選擇感興趣區域ROI2。如第24圖所示,子影像Pn可包含感興趣區域ROI的全部或一部分。
與攝影單元110電連接之處理單元120將母影像Pm進行分割,並獲得三個子影像Pn。三個子影像Pn分別為第一子影像P1、第二子影像P2及第三子影像P3,且進一步選擇對應於左後照鏡之第一子影像P1作為耀光值計算的實例。
搭配參照第25圖(a)部分,其係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實例4之第一子影像P1之原始影像。其中,由攝影單元110擷取之原始影像I0的像素值可依據攝影單元110本身之拍攝功能而改變,例如為1280X720像素。
搭配參照第25圖(b)部分,其係將第25圖(a)部分所示之影像使用第26圖所示之擷取示意圖進行擷取而得。如圖所示,其僅擷取原始影像I0的中間部分而獲得擷取影像I1。例如,僅擷取1280x720像素之影像的中間部分,而獲得1280X410像素陣列的擷取影像I1。
搭配參照第25圖(c)部分,其係將第25圖(b)部分所示之影像以第27圖所示之壓縮陣列示意圖進行壓縮而得。以重製擷取影像I1為較低解析度之壓縮影像I2。例如,將塊基定義為65x58像素/塊,因此,具有較高解析度1280X410像素陣列的擷取影像I1壓縮為具有較低解析度19X7像素陣列的壓縮影像I2,其中,壓縮方式為將1280像素除上68等於19像素,而將410像素除上58則等於7像素。
在步驟S30中,根據步驟S20中所述的曝光時間及增益設定,來調整預設之第一閾值,以快速地初步判定壓縮影像I2中的耀光光源與環境光光源,亦即,在感興趣區域ROI中定義空間域。定義空間域的方法包含,但不限 於,找到亮度值大於第一閾值的壓縮影像I2中的耀光區域L,並將其用於計算耀光,而扣除耀光區域L的壓縮影像I2的區域,則定義為環境光區域B,並用以計算環境光。舉例而言,於壓縮影像I2區依照亮度由暗到亮分為255個等級時,第一閾值可定義為150,亮度大於或等於150的區域為耀光區域L,而亮度小於150的區域則為環境光區域B。或者,定義空間域的方法為計算壓縮影像I2的平均亮度,而將亮度超過平均亮度的1.5倍、2倍、2.5倍或更高的壓縮影像I2的區域定義為耀光區域L,並將非耀光區域L的壓縮影像I2的區域定義為環境光區域B。其中,定義時間域為繼續3幀。
在步驟S40中,確認步驟S30中是否已分別獲得耀光區域L與環境光區域B。若是,則接續進行步驟S50;若否,則返回S30步驟,來獲得耀光區域L與環境光區域B。例如,當壓縮影像I2內的區域中,沒有任何區域大於或等於第一閾值時,則降低第一閾值;或者沒有任何區域小於第一閾值時,則提高第一閾值。
在步驟S50中,依據定義的耀光區域L與環境光區域B,計算耀光值sNGA。在步驟S60中,將耀光值sNGA與第二閾值進行比較。若耀光值sNGA小於第二閾值,則本發明之防耀光顯示系統不作動(如步驟S61所示);若耀光值sNGA大於第二閾值,則接續進行步驟S70。在步驟S70中,根據耀光值sNGA與第二閾值之間的差值,使微控制器MCU調整顯示耀光值sNGA大於第二閾值的第一子影像P1的第一顯示單元1301內的電致變色元件131的變色程度。
其中,耀光值sNGA的計算方式如下所述:
參照第28至29圖,其係分別為本發明之抗耀光顯示系統之耀光值之投影關係座標圖。
耀光值sNGA的定義為: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0-26
其中,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0-27
t=tan(α);以及h=tan(β)。
其中,如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耀光光源位置參數為像素座標(x,y)逆投影之投影座標,(projection coordinate,(t’,h’))分別為橫向與縱向投影座標值,以及(projection coordinate,(t,h))分別為橫向與縱向正切函數值,參考投影距離為d’。
其中,J(t,h;i,j)與J(t,h;l,m)是雅可比(Jacobi)投影坐標轉換函數(如第29圖所示),為像素座標x與y之函數,因此,可藉由已知的(x,y)座標,反推T軸、H軸及R軸上的原始座標。
耀光區域L係對應於耀光光源LL,而索引(i,j)是其像素的坐標。環境光區域B係對應於環境光光源,而索引(l,m)是其像素的坐標。其中,索引(i,j)及索引(l,m)皆定義在影像畫素陣列範圍內,且非索引(l,m)的區域即為索引(l,m)的區域,也就是說索引(i,j)及索引(l,m)組成像素座標x與y,並且對數函數基底為索引區域像素數。
其中,δ i.δ j和δ l.δ m是像素的採樣區域,它是鏡頭拍攝在給定距離的採樣區域(例如5m處),投影於圖像傳感器的像素數,與水平拍攝全視角H-FOV有關,在鏡頭和傳感器的光學規格參數固定後,成為一個常數固定不變。
為了減少計算量或加快計算速度,可以將母影像重新計算為較低解析度的重製影像,例如母影像為1920X1080畫素陣列影像,可選擇的,例如將母影像重製為19X7畫素陣列低解析度影像。
VL(i,j)是耀光光源LL的亮度值(單位是cd/m2),代表的是其對應於攝影單元110的亮度。VB(l,m)是環境光光源的亮度值(單位是cd/m2),代表的是其對應於攝影單元110的亮度。
耀光光源位置加權函數Q(t,h)是觀察者視場中耀光光源LL位置的加權函數。因此,基於投影關係,可藉由已知的(x,y)座標,反推T軸、H軸及R軸上的原始座標。
基於實際使用狀況的生理學評估,觀察者對於距離5m距離的耀光光源感受到最明顯的視覺影響,距離>5m之外,耀光強度因距離因素開始衰減,而,距離<5m之內,因觀察角度因素,該耀光光源逐漸隱沒於視野邊緣,敏感度因此而逐步衰減,因此基於d’=5m距離的耀光光源建立耀光光源位置加權函數Q(t,h)。
對於觀察者而言,耀光光源的亮度在視野中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敏感度,依據以下測量方法,可以測得敏感度分佈關係。
參照第28圖,首先在一個距離觀察者為5m的平面上設置一個標準光源,視張角為0.1°,以一個恆定亮度點亮,並且模擬昏暗的視野背景,設定背景亮度為34cd/m2條件下,設置一個待測光源,用以模擬耀光光源,待測光源距離標準光源在每隔一定距離位置上被點亮,並調整亮度,當觀察者直視標準光源時,觀察得到餘光中的待測光源強度,並認為待測光源強度與標準光源相同時,該待測光源強度對標準光源強度比值定義為耀光光源位置加權值函數Q(t,h)(如表九所示)。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2-28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3-29
基於母影像係以單一鏡頭取像,沒有幾何三角關係用以計算光源距離,根據評估在5m±3m範圍取像結果用於計算sNGA,其誤差仍然可以容忍,故假設影像逆投影到d’=5m遠的平面上,依據此逆投影幾何關係,反推T軸、H軸及R軸上的原始座標,據此,投影坐標(t’,h’)分別是物空間中被觀測物投影於感測器座標(x,y)平面上,每個像素所對應的逆投影於d’=5m處平面的水平和垂直座標值(t’,h’),像素坐標(x,y)可以從壓縮影像I2(如第25圖(c)部分所示)的像素陣列獲得。
實例5
以下示例演示依據第二閾值,用於決定是否啟動電致變色元件,第二閾值以sNGA進行定義,本示例定義第二閾值S2=sNGA 10,亦即第二閾值為10,如果所拍攝的影像所計算得到sNGA>10,則啟動電致變色元件。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閾值S2設定為sNGA 10係為一個依據統計多數觀察者認為耀光刺眼的參考值,但是實際應用時,仍可依據個人喜好進行設定調整。
第一步:
攝影單元110拍攝母影像Pm(如第30圖(a)部分所示)
取像規格:
水平視野H-FOV=135°
影像規格規為1280X720
色彩描述為YUV影像格式
第二步:
將原始影像P去除UV資料,取得灰階影像(如第30圖(b)部分所示),計算較低解析度(19X7)像素陣列,依據各網格計算平均值(如第31圖(a)部分所示),取得較低解析度(19X7)像素陣列(如第31圖(b)部分所示),其中對應的灰階亮度值參照表十。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4-30
第三步:
基於簡化計算以及容易理解的理由,簡化以下條件:
歸一化鏡頭有效焦距為1單位長度,並依此單位長度定義影像尺寸,這使得影像像素點中心橫坐標與縱坐標可以直接對應正切函數值,並假設影像逆投影沒有影像畸變(Distortion),這使得雅可比投影坐標轉換函數為1:1線性關係。
先設定第一閾值為S1=平均值+50,並設定環境光亮度範圍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4-68
平均值+20,依據表九,計算亮度平均值為Average Pixel value=95.9,亮度值>145.9範圍定義為耀光區域L,用以計算耀光;亮度值<115.9範圍定義為環境光區域B,用以計算環境光;故假設影像逆投影到5m遠的平面上,H_FOV136度(如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 依據影像規格;鏡頭有效焦距長=1單位長度;水平視野H-FOV=135°;影像寬=2.49 X 2=4.98單位長度;影像高=2.49 X(720/1280)X2=2.8單位長度;計算得較低解析度19X7母影像;每個像素中心對到投影平面上的像素座標值(如第32圖所示)。
因為計算sNGA所根據的基礎為光源至感測器的投影關係,如第28圖及第29圖所示),所以必須計算每個像素的逆投影關係,基於母影像係以單一鏡頭取像,沒有幾何三角關係用以計算光源距離,根據評估在5m±3m範圍取像結果用於計算sNGA,其誤差仍然可以容忍;該取像距離用計算δ x.δ y,基於影像沒有畸變的假設,故為一個定值,並且於分子分母進行約分相消,並基於相同假設,投影影像的雅可比)投影坐標轉換函數為1:1線性關係,故簡化影像計算為取用像素座標所對應正切函數值。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5-31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5-32
依據式(1)計算得到本影像的sNGA值=14.64,因該值大於第二閾值,故啟動電致變色元件,以降低後視鏡的耀光反射量。
Figure 108110391-A0305-02-0056-33
在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成像系統,所述成像系統包含上述的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所述成像系統可應用於電子可攜式裝置、電子穿戴式裝置、電子監視裝置、電子資訊裝置、電子通訊裝置、機器視覺裝置或車用電子裝置等各種領域。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中。
1:防耀光顯示系統
110:攝影單元
120:處理單元
130:顯示單元
MCU:微控制器

Claims (22)

  1. 一種防耀光顯示系統,其包含:至少一攝影單元,設置於一移動裝置上,且至少設置於該移動裝置的後側,並向相反於一行進方向的方向拍攝一母影像;一處理單元,與該至少一攝影單元電連接以接收該母影像,並分割該母影像並獲得至少一子影像;至少一顯示單元,包含一電致變色元件並與該處理單元電連接,以自該處理單元接收並顯示該子影像;以及一微控制器,與該處理單元及該至少一顯示單元電連接;其中,當該處理單元判斷該子影像的一耀光值大於一閾值時,該處理單元控制該微控制器,使該微控制器調整顯示該耀光值大於該閾值之該子影像的該顯示單元的該電致變色元件,以調整該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其中該攝影單元進一步包含:一光學影像感測組件,接收該行進方向的一光線;以及一鏡頭組件,位於該光線的行進方向及該光學影像感測器的前方,且該鏡頭組件之光軸和該光學影像感測器之一感測面之中心法線重疊,並使該光線聚焦於該光學影像感測器;其中該鏡頭組件包含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或十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且各該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且該鏡頭組件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 其中,HOS為最遠離一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該光學影像感測器的一感測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最遠離該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最接近該成像面之透鏡於光軸上之距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處理單元係藉由該母影像判斷一環境光強度,且藉由該子影像判斷一耀光光源強度,而該耀光值為該耀光光源強度與該環境光強度的比值。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一半透半反射層,設置於該電致變色元件的一透明基板與一透明導電層之間,以作為一半透半反射鏡。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半透半反射層的穿透率介於1%到99%之間。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半透半反射層的反射率介於1%到99%之間。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一平面顯示元件,沿著該行進方向設置於該半透半反射鏡之前方,並顯示該子影像;其中,該半透半反射鏡緊靠該平面顯示元件。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攝影單元的水平拍攝全視角至少大於45度。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攝影單元的水平 拍攝全視角介於45度至230度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處理單元以一校正值修正該耀光值,且該校正值係對應於該移動裝置的一使用者的生理參考值。
  10. 一種防耀光顯示系統,其包含:至少一攝影單元,設置於一移動裝置上,且至少設置於該移動裝置的後側,並向相反於一行進方向的方向拍攝一母影像;一處理單元,與該至少一攝影單元電連接以接收該母影像,並分割該母影像並獲得至少三子影像;至少三顯示單元,各該顯示單元包含一電致變色元件並與該處理單元電連接;以及一微控制器,與該處理單元及該至少三顯示單元電連接;其中,該處理單元分別根據各該子影像的一耀光值控制該微控制器,使該微控制器分別調整對應顯示各該子影像的各該顯示單元的各該電致變色元件,以調整各該電致變色元件的變色程度;其中該攝影單元進一步包含:一光學影像感測組件,接收該行進方向的光線;一鏡頭組件,位於該光線的行進方向及該光學影像感測器的前方,且該鏡頭組件之光軸和該光學影像感測器之一感測面之中心法線重疊,並使該光線聚焦於該光學影像感測器; 該鏡頭組件包含五片、六片、七片、八片、九片或十片具有屈折力之透鏡,且各該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且該鏡頭組件滿足下列條件:0.1≦InTL/HOS≦0.95;其中,HOS為最遠離一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該光學影像感測器的一感測面於光軸上之距離;InTL為最遠離該成像面之透鏡之物側面至最接近該成像面之透鏡於光軸上之距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處理單元係藉由該母影像判斷一環境光強度,且藉由各該子影像判斷一耀光光源強度,而該耀光值為該耀光光源強度與該環境光強度的比值。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各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一半透半反射層,設置於該電致變色元件的一透明基板與一透明導電層之間,以作為一半透半反射鏡。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半透半反射層的反射率介於1%到99%之間。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至少一該顯示單元進一步包含:一平面顯示元件,沿著該行進方向設置於該半透半反射鏡之前方,並顯示該子影像;其中,該半透半反射鏡緊靠該平面顯示元件。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攝影單元的水平拍攝全視角至少大於45度。
  16.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攝影單元的水平拍攝全視角介於45度至230度之間。
  17.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處理單元以一校正值修正該耀光值,且該校正值係對應於該移動裝置的一使用者的生理參考值。
  18.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攝影單元進一步包含:一通光調變組件,位於該光線的行進方向,該通光調變組件根據一控制訊號改變其穿透率,以遮斷該光線的行進路徑或使該光線穿透該通光調變組件;以及一微控制組件,電性連接該通光調變組件。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微控制組件根據該處理單元命令發出該控制訊號至該通光調變組件。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微控制組件根據該處理單元命令發出具有一第一電壓的該控制訊號至該通光調變組件,該通光調變組件從而降低其穿透率,以遮斷該光線的行進路徑。
  21. 如請求項19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微控制組件根據該處理單元命令發出具有一第二電壓的該控制訊號至該通光調變組件,該通光調變組件從而升高其穿透率,使該光線穿透該通光調變組件。
  22. 一種成像系統,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21中任一項所述之防耀光顯示系統,其中,該成像系統應用於電子可攜式裝置、電子穿戴式裝置、電子監視裝置、電子資訊裝置、電子通訊裝置、機器視覺裝置或車用電子裝置。
TW108110391A 2018-10-09 2019-03-26 防耀光顯示系統 TWI7469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43152P 2018-10-09 2018-10-09
US62/743,152 2018-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321A TW202014321A (zh) 2020-04-16
TWI746950B true TWI746950B (zh) 2021-11-21

Family

ID=680512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3631U TWM580525U (zh) 2018-10-09 2019-03-26 防耀光顯示系統
TW108110391A TWI746950B (zh) 2018-10-09 2019-03-26 防耀光顯示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3631U TWM580525U (zh) 2018-10-09 2019-03-26 防耀光顯示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8769B2 (zh)
CN (2) CN111025814A (zh)
TW (2) TWM58052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80525U (zh) * 2018-10-09 2019-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耀光顯示系統
TWI820889B (zh) * 2022-09-01 2023-11-01 英屬維爾京群島商威爾德嘉德有限公司 圖像處理方法及其裝置
CN117690395B (zh) * 2024-02-02 2024-04-05 深圳鸿晟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互动显示屏亮度自动感应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32676A1 (en) * 2002-05-03 2004-02-19 Drummond John P.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system
US20040202001A1 (en) * 2003-02-12 2004-10-14 Roberts John K. Vehicle information displays
US20050024729A1 (en) * 2002-01-10 2005-02-03 Ockerse Harold C. Dimmable rearview assembly having a glare sensor
US20110316828A1 (en) * 2010-06-29 2011-12-29 Bank Of Americ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glare and/or increasing privacy of a self-service device
CN106379236A (zh) * 2016-09-22 2017-02-08 广东远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视镜显示器的图像显示方法和装置
TWM580525U (zh) * 2018-10-09 2019-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耀光顯示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4750A (ja) * 2000-02-28 2001-08-3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のリードバルブ
WO2017062698A1 (en) * 2015-10-09 2017-04-13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 mirror having user-adjustable dimming with visual feedback
US10948798B2 (en) * 2016-05-02 2021-03-16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Caseless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US10509298B2 (en) * 2016-08-23 2019-12-17 Roo, Inc. Optical device with electrochromic lens cap
TWM553425U (zh) * 2017-07-12 2017-1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窄邊框光學成像系統
US10913396B2 (en) * 2017-09-21 2021-0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djustment of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display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24729A1 (en) * 2002-01-10 2005-02-03 Ockerse Harold C. Dimmable rearview assembly having a glare sensor
US20040032676A1 (en) * 2002-05-03 2004-02-19 Drummond John P.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system
US20040202001A1 (en) * 2003-02-12 2004-10-14 Roberts John K. Vehicle information displays
US20110316828A1 (en) * 2010-06-29 2011-12-29 Bank Of Americ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glare and/or increasing privacy of a self-service device
CN106379236A (zh) * 2016-09-22 2017-02-08 广东远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视镜显示器的图像显示方法和装置
TWM580525U (zh) * 2018-10-09 2019-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耀光顯示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321A (zh) 2020-04-16
US20200111440A1 (en) 2020-04-09
TWM580525U (zh) 2019-07-11
US10878769B2 (en) 2020-12-29
CN111025814A (zh) 2020-04-17
CN210244031U (zh) 2020-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6950B (zh) 防耀光顯示系統
US10960829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776025B (zh) 全景影像系統和駕駛輔助系統
US11845426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parking auxiliary method thereof
US11312370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processing method thereof
CN112261352B (zh) 行动载具辅助***及其停车控制方法
US20230145024A1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vehicle auxiliary system
US11427174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brake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US11498419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US11138454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US11046249B2 (en) Movable carrier auxiliary system and vehicle electronic rear-view mirror
JP5590412B2 (ja) 投光システム及び顔撮影システム
EP4198599A1 (en)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933955B2 (ja) サイドミラー装置、サイドミラー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CN113960760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WO2015159847A1 (ja) シースルー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表示方法
EP4033286A1 (en) Optical lens group, camera module, and terminal
BR102023003287A2 (pt) Sistema de lente óptica de imagem, unidade de captura de imagem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CN115134480A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终端设备及成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