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8281B - 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 - Google Patents

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8281B
TWI718281B TW106111243A TW106111243A TWI718281B TW I718281 B TWI718281 B TW I718281B TW 106111243 A TW106111243 A TW 106111243A TW 106111243 A TW106111243 A TW 106111243A TW I718281 B TWI718281 B TW I7182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information
cluster
data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1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7682A (zh
Inventor
曾元清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7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7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8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828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該方法包括:第一終端設備向網絡側設備發送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認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由此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終端設備與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

Description

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
現有無線通信系統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手持終端,越來越多的出現了各種其他類型的終端,包括智能手環、無線電視、智能眼鏡、機器人、手錶等。這些智能終端以各種各樣的技術連接到網絡上,或者與其他終端進行連接。如智能手環通過藍牙與手機進行連接,傳遞信息;無線電視通過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簡稱為“WiFi”)與網絡進行連接,下載或者上傳電視節目;智能眼鏡通過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簡稱為“UMTS”)模塊或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簡稱為“LTE”)模塊與網絡進行連接,交互信息;機器人通過WiFi模式與網絡或者手機進行連接;手錶通過WiFi或者藍牙與網絡或者手機進行連接。
在所有終端中,為了以人為中心,將構成一整套可穿戴設備體系,從而形成以人為中心的網絡。這個網絡是時刻以人為中心的,且可以即時移動的網絡,網絡的構成除了傳統的手機之外,包括眼鏡、帽子、耳環、項鏈、手環、手錶、皮帶、鞋、衣服、褲子等等。這些終端通過傳感器、攝像頭、聽筒等器件將人體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以及觸覺發揮到極致,從而為人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與體驗。
現有可穿戴設備與其他終端以及其他網絡主要採用的連接方式包括WiFi連接和藍牙連接。未來基於LTE通信系統可以為可穿戴系統提供成本更低,功率更節省的連接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終端設備與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並且還可以將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到網絡,使得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共享或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包括:第一終端設備向網絡側設備發送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認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可選地,第一終端設備可以接收基站發送的數據並將接收到的數據轉發給其他終端設備,第一終端設備還可以接收其他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並將接收到的數據轉發給基站。
需要說明的是,終端設備與終端設備之間建立關聯可以理解為這兩個終端設備需要交互相互的信息。這些信息例如可以包括設備的類型、設備的標識ID、數據發送的周期、數據對時延的要求等。建立起關聯的終端設備能夠進行相互通信。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終端設備與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並且還可以將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到網絡,使得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共享或獲取所需的信息。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並向用戶呈現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用戶輸入的根據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的響應信息,且所述響應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如果所述響應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確定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接收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可選地,可以事先給第一終端設備預配置專用資源或者共享資源池,第一終端設備可以在預配置的專用資源或者共享資源的基礎上,對與第一終端設備進行關聯的終端設備進行資源分配調度。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包括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
或者可以理解為,網絡側設備可以通過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為第一終端設備配置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由第一終端設備用於與不同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與數據通信。
結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種至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以便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數據之前根據所述簇ID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可以接入及發送或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也就是說,網絡側設備在確定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功能時,為第一終端設備分配一個標識,這個標識可以標識第一終端設備臨時所屬的簇。
結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種至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狀態和服務質量QoS指示信息,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QoS的要求。
第一終端設備在接收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時,可以選擇將接收到的數據發送到網絡,由此,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共享或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法的第七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狀態和QoS指示信息,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包括: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連接態,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一時長內,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敏感數據或所述數據要求的傳輸時延小於第一預設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二時長內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並在連接建立後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不敏感數據,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三時長內與所述網絡側設備建立連接,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傳輸時延沒有要求,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四時長內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可選地,第二終端設備可以在與第一終端設備建立關聯時,告知第一終端設備需要傳輸的數據(或信息)是否為時延敏感信息和/或攜帶時延要求。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種或第七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括: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和所述QoS指示信息。
換句話說,第二終端設備可以在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的同時,攜帶數據對QoS的要求,例如數據是否為時延敏感數據和/或攜帶時延要求的數據。
結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種至第八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終端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基站發送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和/或,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核心網設備發送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可選地,第一終端設備可以向基站發送連接建立請求消息或連接建立完成消息,連接建立請求消息或連接建立完成消息中攜帶終端能力信息,基站將接收到的終端能力信息轉發給核心網設備,以便核心網設備確定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ID、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類型、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周期、QoS指示信息。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廣播消息,所述廣播消息中攜帶所述簇ID。
結合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廣播消息中還攜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類型信息和電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種。
其中,類型信息可以具體指示該第一類型終端設備為智能終端或非智能終端,電量信息可以指示第一終端設備是高電量狀態還是低電量狀態,或者直接指示第一終端設備的電量是多少。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包括:第二終端設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並發送給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如果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確認信息,存儲所述簇ID,以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其中,所述關聯確認信息是用戶或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時,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
可選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廣播消息,廣播消息中攜帶所述簇ID,並且所述廣播消息中還可以攜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類型信息和電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種。類型信息可以具體指示該第一類型終端設備為智能終端或非智能終端,電量信息可以指示第一終端設備是高電量狀態還是低電量狀態,或者直接指示第一終端設備的電量是多少。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終端設備與終端設備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並且還可以將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到網絡,使得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地共享或獲取所需的信息。
結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檢測到的簇ID與所述簇ID的關係,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結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檢測到的簇ID與所述簇ID的關係,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如果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為目標類型終端,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
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如果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能力高於所述檢測到的簇ID中其他簇ID對應的終端設備的能力,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舉例來說,如果第二終端設備檢測到的多個簇ID中存在智能終端,可以優選智能終端進行數據傳輸,或者,如果第二終端設備檢測到的多個簇ID對應的終端設備中有多個智能終端設備或多個非智能終端設備,第二終端設備可以根據終端設備的能力、電量等選擇進行數據傳輸的終端設備,例如,可以選擇電量大於預設值,且傳輸能力支持LTE的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並且如果有多個終端設備能力相當,則可以隨機選擇一個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
結合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一資源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結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基站發送的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第二資源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與所述簇ID相對應的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為所述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二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可以理解基站向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是採用簇ID進行識別的,第二終端設備可以根據攜帶簇ID的資源分配指示信息確定出進行數據傳輸的終端設備及向該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接收該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基站向核心網設備發送所述終端能力信息;所述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信信息;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終端設備與終端設備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並且還可以將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到網絡,使得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地共享或獲取所需的信息。
結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簇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確定的;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結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能力信息,包括: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能力信息,包括: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結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將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分配給所述第二終端設備。
結合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簇ID確定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包括:核心網設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的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如果所述核心網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核心網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終端設備與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並且還可以將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到網絡,使得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共享或獲取所需的信息。
結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如果所述核心網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核心網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結合第四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ID包括:所述核心網設備將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或國際移動設備標識IMEI生成的簇ID確定為所述簇ID。
結合第四方面,第四方面的第一種或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任一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核心網設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的終端能力信息,包括:所述核心網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或,所述核心網設備接收基站發送的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所述終端設備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所述終端設備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所述終端設備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所述終端設備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所述基站用於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所述基站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種核心網設備,所述核心網設備用於執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所述核心網設備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包括:處理器、存儲器、接收器和發送器,該處理器、該存儲器、該接收器和該發送器通過總線系統相連,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控制該接收器接收信息和控制發送器發送信息,使得該終端設備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包括:處理器、存儲器、接收器和發送器,該處理器、該存儲器、該接收器和該發送器通過總線系統相連,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控制該接收器接收信息和控制發送器發送信息,使得該終端設備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基站,包括:處理器、存儲器、接收器和發送器,該處理器、該存儲器、該接收器和該發送器通過總線系統相連,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控制該接收器接收信息和控制發送器發送信息,使得該終端設備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種核心網設備,處理器、存儲器、接收器和發送器,該處理器、該存儲器、該接收器和該發送器通過總線系統相連,該存儲器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控制該接收器接收信息和控制發送器發送信息,使得該終端設備執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信系統,例如: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簡稱為“LTE”)系統、LTE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簡稱為“FDD”)系統、LTE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簡稱為“TDD”)、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為“UMTS”)、以及未來的5G通信系統等。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終端設備(Terminal Equipment)也可稱之為用戶設備、移動台(Mobile Station,簡稱為“MS”)、移動終端(Mobile Terminal)等,該用戶設備可以經無線接入網(Radio Access Network,簡稱為“RAN”)與一個或多個核心網進行通信,例如,用戶設備可以是移動電話(或稱為“蜂巢”電話)、具有移動終端的計算機等,例如,可以是便攜式、袖珍式、手持式、計算機內置的或者車載的移動裝置,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網絡中的終端設備等。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網絡側設備可以是用於與用戶設備進行通信的設備,該網絡側設備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簡稱為“eNB”或“eNodeB”),或者該網絡側設備可以為中繼站、接入點、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以及未來5G網絡中的網絡側設備或未來演進的PLMN網絡中的網絡側設備等。
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應用場景,如圖1所示,以人為中心的網絡中除了傳統的手機外,還包括眼鏡、帽子、智能手錶、鞋等終端設備,這些終端可以通過傳感器、攝像頭、聽筒等將人體的聽覺、視覺、嗅覺以及觸覺發揮到極致,能夠為人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與體驗。
其中,如圖1所示,手機相對於其他終端設備具有能力强、電量足等特點,因此,手機可以收集其他終端設備的信息,並將其發送到網絡,以便用戶隨時隨地都可以共享或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應理解,圖1中示出的這些設備指示為了示例,並不是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如圖2所示,該方法100包括:
步驟S110,第一終端設備向網絡側設備進行終端能力上報;
第一終端設備在獲得用戶的許可後,向網絡側設備彙報自身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一般地,第一終端設備可以通過接入層(Access Stratum,簡稱為“AS”)信令攜帶終端能力信息將終端能力信息發送給基站,例如,第一終端設備可以通過連接建立請求消息或連接建立完成消息攜帶終端能力信息,將終端能力上報給基站,基站收到終端能力信息後,會將終端能力信息進行轉發,轉發給核心網設備(例如,移動性管理實體(Mobile Managenment Entity,簡稱為“MME”)),核心網設備收到終端能力信息後對第一終端設備的能力進行驗證,確認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第一終端設備還可以直接通過非接入層信令(Non-Access Stratum,簡稱為“NAS”)攜帶終端能力信息,向核心網設備上報自身的能力。第一終端設備還可以在通過接入層AS信令向基站上報終端能力的同時通過非接入層NAS信令向核心網設備上報終端能力。
可選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能力信息可以顯示的指示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終端能力信息還可以採用隱式指示的方式,例如,終端能力信息可以是第一終端設備的電量,核心網設備根據第一終端設備的電量確定第一終端設備的能力,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步驟S120,網絡側設備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終端能力確認信息;
核心網設備針對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合法及是否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進行確認,核心網設備在確認第一終端設備合法且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將確認結果反饋給第一終端設備。
核心網設備向基站發送確認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認信息,基站將確認信息轉發給第一終端設備。
進一步地,基站在向第一終端設備轉發確認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將基站為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資源指示給第一終端設備。
可選地,核心網設備在確定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簇ID,簇ID臨時標識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可選地,核心網設備可以基於第一終端設備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簡稱為“IMSI”)或國際移動設備標識(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簡稱為“IMEI”)生成簇ID,並且簇ID唯一標識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
核心網設備確定為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ID後,可以通過非接入層NAS信令直接發送給第一終端設備,或者核心網設備將簇ID發送給基站由基站將該簇ID轉發給第一終端設備。
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該簇ID後,可以通過廣播的方式將簇ID告知相鄰終端,並且可選地,廣播消息中還可以攜帶第一終端設備的類型信息,如智能終端/非智能終端,電量信息,如高電量/低電量等。相鄰終端可以在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數據之前根據簇ID確定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可接入及發送或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一組保存有同一個簇ID的終端設備可以形成一個簇,在這個簇中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終端設備可以稱為“簇頭終端”。
步驟S130,第一終端設備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並進行通信。
在步驟S130中,第一終端設備接收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關聯請求信息攜帶第二終端的設備信息,第二終端的設備信息包括但不限於第二終端設備的ID、第二終端設備的類型、第二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周期、QoS指示信息。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請求信息後,由用戶根據關聯請求信息控制第一終端設備是否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具體來說,用戶根據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是否希望第一終端設備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並在第一終端設備中輸入指示第一終端設備是否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的響應信息。例如,如果第二終端設備屬於該用戶,該用戶希望第一終端設備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用戶會在第一終端設備中輸入響應信息,響應信息指示第一終端設備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之後,第一終端設備存儲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並向第二終端設備發送關聯確認信息,第二終端設備接收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確認信息後,會保存第一終端設備向其發送的設備信息及簇ID,在需要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時,需再次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在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進行數據的發送。
或者,第一終端設備在接收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後,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的設備信息確定是否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例如,關聯信息中可以記錄之前與第一終端設備建立過關聯的設備的信息,例如設備的ID,第一終端設備如果通過對比發現第二終端設備的ID記錄在關聯信息中,則說明之前建立過與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第一終端設備建立於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如果第二終端設備的ID不在關聯信息中,說明之前沒有建立過與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則第一終端設備可以選擇不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可選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在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時,在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
可選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基站發送的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第二終端設備接收到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時,即會明白第二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是用於第二終端設備與第一終端設備之間進行通信的,所以第二終端設備會在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在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第二終端設備會存儲多個具有接收和轉發數據的功能的終端設備對應的簇ID及設備信息,此時第二終端設備在發送數據時,可以按照檢測到的簇ID以及對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向相應終端設備發送數據。舉例來說,若第二終端設備檢測到的簇ID對應的終端設備中存在智能終端設備,則優選智能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如果第二終端設備檢測到的簇ID對應的終端設備中存在多個智能終端設備,則按照終端能力、電量等選擇進行數據傳輸的終端設備,比如,可以選擇電量大於第一預設值,且傳輸能力支持LIE的智能終端設備進行數據的傳輸;如果終端設備檢測到的ID對應的終端設備中多個終端設備的能力相當,可以隨機選擇一個進行數據傳輸。
進一步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後,可以根據第一終端設備的狀態和數據對服務質量QoS的要求,向網絡側設備發送數據。可選地,數據對QoS的要求可以是第二終端設備在與第一終端設備建立關聯的過程中告訴第一終端設備的,還可以是第二終端設備向第一終端設備發數據時同時告知第一終端設備的,本發明對此不作限定。
可選地,第一終端設備如果為連接態,則可以即可向網絡側設備上報接收到的數據;如果第一終端設備為空閒態,且數據為時延敏感信息,則第一終端設備立刻建立連接並上報該數據;如果第一終端設備為空閒態,且該數據為時延不敏感數據,則第一終端設備盡可能等待根據自身業務建立連接後,將該數據上報;如果第一終端設備為空閒態,且該數據攜帶時延要求(如,100ms、1s或1分鐘),則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時延要求建立連接,並上報該數據,在此過程中僅可能借用第一終端設備自身業務建立連接的過程;第一終端設備為空閒態,且數據對時延沒有要求,則第一終端設備可以在根據自身業務建立連接時,再上報該數據,並且如果該數據在第一終端設備中的存儲時間超過預設時長,則第一終端設備可以將該數據删除。
以上結合圖2詳細描述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下面將結合圖3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設備10,如圖3所示,終端設備10包括:
收發單元11,用於向網絡側設備發送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
所述收發單元11,還用於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認信息;
處理單元12,用於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設備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與其他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並且還可以將其他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到網絡,使得用戶能夠隨時隨共享或獲取所需的信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還用於: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並向用戶呈現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接收所述用戶輸入的根據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的響應信息,且所述響應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其中,所述處理單元12具體用於:如果所述響應信息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還用於: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
其中,所述處理單元12具體用於: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如果確定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所述處理單元12具體用於:在所述收發單元11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確定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如果所述處理單元12確定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在所述收發單元11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之後,所述收發單元11還用於: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接收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還用於: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的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包括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中指示的資源。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還用於: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終端設備分配的;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以便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數據之前根據所述簇ID確定所述終端設備是否可以接入及發送或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狀態和服務質量QoS指示信息,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QoS的要求。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具體用於: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連接態,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一時長內,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
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敏感數據或所述數據要求的傳輸時延小於第一預設值,所述處理單元12在所述收發單元11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二時長內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所述收發單元11用於在連接建立後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
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不敏感數據,如果在所述收發單元11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三時長內所述處理單元12與所述網絡側設備建立連接,所述收發單元11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數據;或,
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傳輸時延沒有要求,如果在所述收發單元11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四時長內所述處理單元12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自身業務需求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所述收發單元11用於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和所述QoS指示信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具體用於:向基站發送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和/或,向核心網設備發送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ID、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類型、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周期、QoS指示信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11具體用於: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廣播消息,所述廣播消息中攜帶所述簇ID。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廣播消息中還攜帶所述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類型信息和電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種。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2可以由處理器實現,收發單元11可以由接收器和發送器實現。如圖4所示,終端設備100可以包括處理器101、接收器102、發送器103和存儲器104。其中,存儲器1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101執行的代碼等。
終端設備100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1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1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3所示的終端設備10或圖4所示的終端設備100能夠實現前述的方法實施例中第一終端設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裏不再贅述。
下面將結合圖5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終端設備,如圖5所示,終端設備20包括:
收發單元21,用於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並發送給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
所述收發單元21,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
處理單元22,用於如果所述收發單元21接收到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確認信息,存儲所述簇ID,以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其中,所述關聯確認信息是用戶或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根據所述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終端設備建立關聯時,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的。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設備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與其他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21具體用於根據檢測到的簇ID與所述簇ID的關係,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21具體用於:如果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為目標類型終端,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如果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能力高於所述檢測到的簇ID中其他簇ID對應的終端設備的能力,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21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一資源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21還用於:接收基站發送的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第二資源指示信息;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與所述簇ID相對應的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為所述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在所述第三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在所述第二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處理單元22可以由處理器實現,收發單元21可以由接收器和發送器實現。如圖6所示,終端設備200可以包括處理器201、接收器202、發送器203和存儲器204。其中,存儲器2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201執行的代碼等。
終端設備200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2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2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5所示的終端設備20或圖6所示的終端設備200能夠實現前述的方法實施例中第二終端設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裏不再贅述。
下面將結合圖7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基站,如圖7所示,基站30包括:
接收單元31,用於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
發送單元32,用於向核心網設備發送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所述接收單元31,還用於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信信息;
所述發送單元32,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基站接收終端設備的終端能力信息並向核心網設備轉發該終端能力信息,使得終端設備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與其他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接收單元31還用於: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簇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確定的;
其中,所述發送單元32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接收單元31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發送單元32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將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分配給所述第二終端設備。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發送單元32還用於: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簇ID確定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接收單元31可以由接收器實現,發送單元32可以由發送器實現。如圖8所示,基站300可以包括處理器301、接收器302、發送器303和存儲器304。其中,存儲器3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301執行的代碼等。
基站300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3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3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7所示的基站30或圖8所示的基站300能夠實現前述的方法實施例中基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裏不再贅述。
圖9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核心網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如圖9所示,核心網設備40包括:
收發單元41,用於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的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
處理單元42,用於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
所述收發單元41,還用於如果所述處理單元42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因此,本發明實施例的核心網設備根據終端設備的終端能力信息確認終端設備是否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使得終端設備能夠基於現有LTE通信系統建立與其他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並進行數據的傳輸,由此,能夠節省終端設備的功率及終端設備間進行通信的成本。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處理單元42還用於:如果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確定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
其中,所述收發單元41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處理單元42具體用於:將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或國際移動設備標識IMEI生成的簇ID確定為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ID。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選地,所述收發單元41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或,接收基站發送的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應注意,本發明實施例中,收發單元41可以由接收器和發送器實現,處理單元42可以由處理器實現。如圖10所示,核心網設備400可以包括處理器401、接收器402、發送器403和存儲器404。其中,存儲器404可以用於存儲處理器401執行的代碼等。
核心網設備400中的各個組件通過總線系統405耦合在一起,其中總線系統405除包括數據總線之外,還包括電源總線、控制總線和狀態信號總線。
圖9所示的核心網設備40或圖10所示的核心網設備400能夠實現前述的方法實施例中核心網設備所實現的各個過程,為避免重複,這裏不再贅述。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件、或者計算機軟件和電子硬件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决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OM,Read-Only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準。
S110、S120、S130‧‧‧步驟10‧‧‧終端設備11‧‧‧收發單元12‧‧‧處理單元100‧‧‧終端設備101‧‧‧處理器102‧‧‧接收器103‧‧‧發送器104‧‧‧存儲器105‧‧‧總線系統20‧‧‧終端設備21‧‧‧收發單元22‧‧‧處理單元200‧‧‧終端設備201‧‧‧處理器202‧‧‧接收器203‧‧‧發送器204‧‧‧存儲器205‧‧‧總線系統30‧‧‧基站31‧‧‧接收單元32‧‧‧發送單元300‧‧‧基站301‧‧‧處理器302‧‧‧接收器303‧‧‧發送器304‧‧‧存儲器305‧‧‧總線系統40‧‧‧核心網設備41‧‧‧收發單元42‧‧‧處理單元400‧‧‧核心網設備401‧‧‧處理器402‧‧‧接收器403‧‧‧發送器404‧‧‧存儲器405‧‧‧總線系統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應用場景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終端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終端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終端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終端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圖; 圖8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圖; 圖9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核心網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10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核心網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S110、S120、S130‧‧‧步驟

Claims (52)

  1. 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一第一終端設備向一網絡側設備發送一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一確認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一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確定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並向一用戶呈現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一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用戶輸入的根據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的一響應信息,且所述響應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如果所述響應信息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一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接收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一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包括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一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以便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數據之前根據所述簇ID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可以接入及發送或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 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狀態和服務質量(QoS)指示信息,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QoS的要求。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狀態和QoS指示信息,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包括: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連接態,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一第一時長內,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敏感數據或所述數據要求的傳輸時延小於第一預設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一第二時長內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並在連接建立後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不敏感數據,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一第三時長內與所述網絡側設備建立連接,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傳輸時延沒有要求,如果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一第四時長內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括: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和所述QoS指示信息。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一終端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基站發送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和/或,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核心網設備發送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ID、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類型、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周期、QoS指示信息。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包括: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廣播消息,所述廣播消息中攜帶所述簇ID。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廣播消息中還攜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類型信息和電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種。
  13. 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第二終端設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並發送給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 如果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確認信息,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存儲所述簇ID,以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其中,所述關聯確認信息是用戶或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時,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檢測到的簇ID與所述簇ID的關係,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檢測到的簇ID與所述簇ID的關係,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包括:如果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為目標類型終端,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如果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能力高於所述檢測到的簇ID中其他簇ID對應的終端設備的能力,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至1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第一資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一關聯請求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或1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基站發送的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第二資源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關聯請求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與所述簇ID相對應的一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為所述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包括: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所述第二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18. 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基站接收一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基站向一核心網設備發送所述終端能力信息;所述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信信息;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並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確定的;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或1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終端能力信息,包括: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或1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將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分配給所述第二終端設備。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或1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簇ID確定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23. 一種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其特徵在于,包括:一核心網設備接收一第一終端設備的一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如果所述核心網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核心網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一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 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並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如果所述核心網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核心網設備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ID包括:所述核心網設備將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或國際移動設備標識IMEI生成的簇ID確定為所述簇ID。
  2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核心網設備接收第一終端設備的終端能力信息,包括:所述核心網設備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或,所述核心網設備接收基站發送的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27. 一種終端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收發單元,用於向一網絡側設備發送一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一確認信息;一處理單元,用於根據所述確認信息建立與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 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一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其中,所述處理單元具體用於: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如果確定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2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接收並向一用戶呈現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接收所述用戶輸入的根據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的響應信息,且所述響應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是否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其中,所述處理單元具體用於:如果所述響應信息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建立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關聯。
  2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在所述收發單元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之後,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一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接收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3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一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的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包括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中指示的資源。
  3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至3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終端設備分配的;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以便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在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數據之前根據所述簇ID確定所述終端設備是否可以接入及發送或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3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至3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狀態和一服務質量(QoS)指示信息,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QoS的要求。
  3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連接態,在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一時長內,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敏感數據或所述數據要求的傳輸時延小於第一預設值,所述處理單元在所述收發單元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二時長內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所述收發單元用於在連接建立後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或,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為時延不敏感數據,如果在所述收發單元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三時長內所述處理單元與所述網絡側設備建立連接,所述收發單元向所述基站發送所述數據;或, 如果所述終端設備處於空閒態且所述QoS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數據對傳輸時延沒有要求,如果在所述收發單元成功接收所述數據的時刻開始的第四時長內所述處理單元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自身業務需求建立與所述網絡側設備的連接,所述收發單元用於向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3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和所述QoS指示信息。
  3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向一基站發送一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和/或,向核心網設備發送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3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或28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ID、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類型、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數據發送周期、QoS指示信息。
  3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一廣播消息,所述廣播消息中攜帶所述簇ID。
  3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廣播消息中還攜帶所述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所述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包括類型信息和電量信息中的至少一種。
  39. 一種終端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收發單元,用於接收一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簇標識(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一網絡側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並發送給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一關聯請求信息,所述關聯請求信息中攜帶所述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一處理單元,用於如果所述收發單元接收到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關聯確認信息,存儲所述簇ID,以建立與所述第一終端設備之間的關聯,其中,所述關聯確認信息是用戶或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根據所述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終端設備建立關聯時,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的。
  4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根據檢測到的所述簇ID與所述簇ID的關係,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4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如果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為目標類型終端,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如果檢測到的簇ID中包括所述簇ID且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能力高於所述檢測到的簇ID中其他簇ID對應的終端設備的能力,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
  4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9至4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第一資源指示信息;在所述第一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
  4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0或41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接收一基站發送的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一第二資源指示信息;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與所述簇ID相對應的一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所述第三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為所述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在所述第三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關聯請求信息;在所述第二資源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上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數據。
  44. 一種基站,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一發送單元,用於向一核心網設備發送所述終端能力信息;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信信息;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並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4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4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接收單元還用於: 接收所述核心網設備發送的簇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所述簇ID是所述核心網設備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時確定的;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4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4或45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接收單元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接入層AS信令,所述接入層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4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4或45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一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將所述第一資源分配指示信息指示的資源中的部分資源分配給所述第二終端設備。
  4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4或4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及與所述簇ID對應的一第二資源分配指示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二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簇ID確定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或從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接收數據時占用的資源。
  49. 一種核心網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收發單元,用於接收一第一終端設備的一終端能力信息,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用於指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一處理單元,用於根據所述終端設備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是否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 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如果所述處理單元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確認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的確認信息,以便於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在接收到所述確認信息後,根據存儲的關聯信息和所述第二終端設備的設備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與所述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並與第二終端設備建立關聯。
  5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的核心網設備,其中,所述處理單元還用於:如果根據所述終端能力信息確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具備接收和轉發數據的能力,確定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一簇ID,所述簇ID用於臨時標識所述第一終端設備所屬的簇;其中,所述收發單元還用於:向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簇ID。
  5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0項所述的核心網設備,其中,所述處理單元具體用於:將根據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或國際移動設備標識IMEI生成的簇ID確定為為所述第一終端設備分配的簇ID。
  5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9至51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核心網設備,其中,所述收發單元具體用於:接收所述第一終端設備發送的非接入層NAS信令,所述非接入層NAS信令中攜帶所述終端能力信息;或,接收一基站發送的所述終端能力信息。
TW106111243A 2016-04-07 2017-03-31 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 TWI718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6/078659 2016-04-07
PCT/CN2016/078659 WO2017173614A1 (zh) 2016-04-07 2016-04-07 用于终端设备间建立关联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7682A TW201737682A (zh) 2017-10-16
TWI718281B true TWI718281B (zh) 2021-02-11

Family

ID=60000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1243A TWI718281B (zh) 2016-04-07 2017-03-31 用於終端設備間建立關聯的方法和設備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0993105B2 (zh)
EP (1) EP3404997B1 (zh)
JP (1) JP2019514245A (zh)
KR (1) KR20180132050A (zh)
CN (1) CN108605380B (zh)
HK (1) HK1254335A1 (zh)
TW (1) TWI718281B (zh)
WO (1) WO20171736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7138A (zh) * 2018-01-09 2020-08-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730954A (zh) * 2019-09-09 2020-0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979924B2 (en) * 2021-02-25 2024-05-07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Device address bundling for IoT communication
CN113866531A (zh) * 2021-08-17 2021-12-3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防城港供电局 一种与不同测试仪建立连接进行测试生成测试报告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672A (zh) * 2008-02-29 2011-04-13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中继节点连接管理
EP2833694A2 (en) * 2013-07-29 2015-02-04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lay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5417B2 (en) * 2002-08-15 2004-05-1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information in an AD-HOC network
US8995469B2 (en) * 2008-01-30 2015-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 based header compression
JP5701904B2 (ja) * 2010-01-08 2015-04-15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データを収集して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GB201201915D0 (en) * 2012-02-03 2012-03-21 Nec Corp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system
US9203838B2 (en) * 2012-10-31 2015-12-01 Google Inc. Providing network access to a device associated with a user account
CN103988552B (zh) * 2012-12-11 201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Ue的通信方法、设备和通信***
CN104283602B (zh) * 2013-07-09 2018-12-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集群中继方法、装置及***
CN104469695B (zh) * 2013-09-12 2019-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法、近距离通信服务器、中继终端及终端
US10512022B2 (en) * 2013-11-05 2019-12-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apparatus, relay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MY193241A (en) * 2013-12-05 2022-09-27 Huawei Tech Co Ltd Enhanced wireless coverage and reduced battery power consumption
CN104902456A (zh) * 2015-04-10 2015-09-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中继用户设备的信息处理及确定方法和设备
US10368232B2 (en) * 2015-08-05 2019-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connection capability exchange
CN105228218B (zh) * 2015-09-25 2018-11-0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5228213B (zh) * 2015-09-30 2019-03-12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设备进行中继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672A (zh) * 2008-02-29 2011-04-13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中继节点连接管理
EP2833694A2 (en) * 2013-07-29 2015-02-04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lay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TE, " ProSe UE-to-Network Relay", SA WG2 Meeting #98; S2-132642, 2013/7/1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04997A4 (en) 2019-04-24
US20190104404A1 (en) 2019-04-04
EP3404997B1 (en) 2023-04-26
CN108605380A (zh) 2018-09-28
HK1254335A1 (zh) 2019-07-19
CN108605380B (zh) 2022-08-05
US20210219130A1 (en) 2021-07-15
TW201737682A (zh) 2017-10-16
WO2017173614A1 (zh) 2017-10-12
US10993105B2 (en) 2021-04-27
JP2019514245A (ja) 2019-05-30
EP3404997A1 (en) 2018-11-21
KR20180132050A (ko)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1913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association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WO2021004512A1 (zh) 一种释放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512275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WO2021163936A1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3044885A1 (zh) 内容发布方法和用户设备
EP3386252B1 (en) Resource requesting method, device, network side node and system
EP346121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radio bearer of wearable device
WO2017096535A1 (zh) 连接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JP2023532042A (ja) 情報伝送方法、装置、通信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US10750357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related device
WO2022033549A1 (zh) 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1557102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061024B1 (en) D2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WI724139B (zh) 基於設備到設備的通訊方法和終端
JP7335452B2 (ja) 通信処理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CN112866965B (zh) 一种智能眼镜
CN112867115B (zh) 一种无线设备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5396853A (zh) 终端设备的通信方法、装置和***
JP2021073808A (ja) 端末デバイス間の関連付けを確立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WO2023051507A1 (zh) Ue的能力变更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3302965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15643625A (zh) 多路径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及设备
JP2018078455A (ja) 端末、基地局、通信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60384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ing proximity based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