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678B -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 Google Patents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678B
TWI710678B TW108139350A TW108139350A TWI710678B TW I710678 B TWI710678 B TW I710678B TW 108139350 A TW108139350 A TW 108139350A TW 108139350 A TW108139350 A TW 108139350A TW I710678 B TWI710678 B TW I7106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qual
weight
less
parts
composite nano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9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7110A (zh
Inventor
粘譽薰
葉峻瑋
鄒孟學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Priority to TW108139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067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67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7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711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複合奈米纖維,其具有複數纖維絲,該等纖維絲相互堆疊,該複合奈米纖維之材料包括聚己內酯、竹炭粉以及幾丁聚醣,其中,以該聚己內酯的含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含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3重量份,該幾丁聚醣的含量大於或等於6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0重量份。本創作之複合奈米纖維具有高比表面積、直徑較小、熱穩定性高以及具有抗菌效果等優點,並且應用於呼吸防護具中可達成同時具有高過濾防護效果以及低呼吸阻抗的優點。

Description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本創作關於一種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尤指一種可適用於呼吸防護具的一種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與產品。
隨著工業蓬勃發展,人類對於化石燃料的需求與使用不斷增加,導致空氣污染的危害日益嚴重。空氣汙染泛指一些危害人體健康或環境的物質對大氣層所造成的污染,其中,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係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巨大影響的空氣污染物質之一。
許多研究已證實懸浮微粒會對人體的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導致氣喘、心血管疾病或肺癌發生的機率提高。一般而言,懸浮微粒的粒徑大於10微米的懸浮微粒通常會被纖毛以及黏液過濾而無法通過鼻子以及咽喉進到人體中,然而,一旦懸浮微粒的粒徑小於10微米(PM10),即能穿透纖毛以及黏液等屏障達到支氣管與肺部等區域,進而危害人體健康;尤其,當懸浮微粒的粒徑小於2.5微米(PM2.5),由於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因而更容易吸附對人體有毒害的物質(如重金屬、有毒微生物或多環芳烴類有機物等)一同進入人體中,致使癌症、突變的機率明顯升高,此外,PM2.5的體積更微小而具有極佳的穿透力,能夠到達細支氣管、肺泡等更深層的區域,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為了抵禦懸浮微粒進入人體中,現有技術多採用穿戴口罩的方式阻擋懸浮微粒,不過由於一般口罩的材質係由纖維直徑約為數微米的不織布纖維、活性碳纖維或棉花等材質組成,對於PM2.5的過濾防護效果有限;此外,現有技術中亦有將奈米等級的纖維用於口罩上,雖然對於PM2.5有較佳的防護效果,但卻有高呼吸阻抗(breathing resistance)而嚴重影響穿戴時呼吸順暢度。因此,目前實有必要開發其他材質以用於呼吸防護具,使其對於PM2.5有良好的過濾防護效果,同時具備低呼吸阻抗的特性,進而提升實用性以及在商業上的價值。
有鑑於上述技術缺陷,本創作一目的在於開發一種複合奈米纖維,能適用於呼吸防護具中,使其具有良好的過濾防護效果同時具備低呼吸阻抗的特性。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複合奈米纖維,其具有複數纖維絲,該等纖維絲相互堆疊,該複合奈米纖維之材料包括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PCL)、竹炭粉(bamboo charcoal,BC)以及幾丁聚醣(chitosan,CS),其中,以該聚己內酯的含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含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3重量份,該幾丁聚醣的含量大於或等於6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0重量份。
據此,藉由在奈米複合纖維中同時含有特定含量的聚己內酯、竹炭粉以及幾丁聚醣,本創作之奈米複合纖維具有相當優良的吸附能力,因而能適用於呼吸防護具,使其同時具備良好的過濾防護效果與低呼吸阻抗的特性。
較佳的,以該聚己內酯的含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含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重量份。藉由控制竹炭粉於較低含量的特定範圍中,可再進一步使得本創作之奈米複合纖維具有高比表面積、低直徑、高熱穩定性等特性;據此,以其製成之呼吸防護具亦具有較佳的過濾防護效果以及呼吸阻抗等特性。
較佳的,以該聚己內酯的含量為100重量份,該幾丁聚醣的含量大於或等於6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8重量份。
於本說明書中,該聚己內酯的分子量係大於或等於70000 g/mole且小於或等於90000 g/mole,較佳的,該聚己內酯的分子量係80000 g/mole;該幾丁聚醣的分子量係大於或等於100000 g/mole且小於或等於300000 g/mole。
較佳的,該竹炭粉的粒徑大小係大於或等於200奈米(nm)且小於或等於400 nm。更佳的,該竹炭粉的粒徑大小係300 nm。
較佳的,該等纖維絲的直徑大於或等於95 nm且小於或等於360 nm。更佳的,該等纖維絲的直徑大於或等於95 nm且小於或等於190 nm。
較佳的,該複合奈米纖維的比表面積大於或等於2 m 2/g且小於或等於5 m 2/g,且平均孔徑大於或等於2奈米且小於或等於50奈米。更佳的,該複合奈米纖維的比表面積大於或等於3 m 2/g且小於或等於5 m 2/g,且平均孔徑大於或等於2奈米且小於或等於30奈米。
較佳的,該複合奈米纖維的熱裂解溫度(thermal cracking temperature)大於或等於390℃且小於或等於420℃;該複合奈米纖維的熔點(melting point,T m)大於或等於59℃且小於或等於64℃;該複合奈米纖維的結晶溫度(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T c)大於或等於31℃且小於或等於39℃。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創作另提供一種複合奈米纖維之製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於一第一酸性溶液之存在下,令聚己內酯混合竹炭粉,以獲得一第一混合溶液; 步驟(b):將幾丁聚醣加入一第二酸性溶液中,再與該第一混合溶液混合,以獲得一第二混合溶液;以及 步驟(c):令該第二混合溶液進行靜電紡絲法(electrospinning),以獲得該複合奈米纖維; 其中,以該聚己內酯的添加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添加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3重量份,該幾丁聚醣的添加量大於或等於6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0重量份。
較佳的,以該聚己內酯的添加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添加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重量份。藉由進一步控制該竹炭粉的含量,能使得該竹炭粉於混合溶液中能分散地更均勻,使得最後得到的複合奈米纖維能具高比表面積、直徑較小、熱穩定性高等特性。
較佳的,在步驟(c)中,該第二混合溶液進行靜電紡絲法的體積係大於或等於3毫升且小於或等於6毫升。藉由控制該第二混合溶液的體積於特定範圍中進行靜電紡絲法所獲得的複合奈米纖維,應用於呼吸防護具可進一步降低呼吸阻抗同時維持良好的過濾防護效果。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創作另提供一種呼吸防護具,其係包括如前述之複合奈米纖維、一第一基材以及一第二基材,其中,該複合奈米纖維係夾設於該第一基材與該第二基材之間。
較佳的,該第一基材與該第二基材的組成材料包括聚丙烯纖維。
依據本創作,藉由使用本創作之複合奈米纖維製作呼吸防護具,其過濾防護效果可大於或等於85%且小於或等於97%,且呼吸阻抗可大於或等於10 mmH 2O且小於或等於25 mmH 2O。較佳的,該呼吸防護具的過濾防護效果係大於或等於88%且小於或等於97%,且呼吸阻抗係大於或等於17 mmH 2O且低於或等於25 mmH 2O。更佳的,該呼吸防護具的過濾防護效果係大於或等於95%且小於或等於97%,且呼吸阻抗係大於或等於17 mmH 2O且低於或等於21.4 mmH 2O。
於本所明書中,所述「過濾防護效果」係指將含微粒之試驗空氣通過呼吸防護具,並量測呼吸防護具兩側之微粒濃度,以通過呼吸防護具之前的微粒濃度減去通過呼吸防護具之後的微粒濃度,再除以通過呼吸防護具之前的微粒濃度換算成百分比,即為該呼吸防護具之過濾防護效果。舉例而言,若通過呼吸防護具之前的濃度為50 mg/m 3,通過呼吸防護具之後的濃度為10 mg/m 3,則該呼吸防護具之過濾防護效果則為[(50-10)/50]*100%,即為80%。
在下文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經由本說明書之內容很輕易地了解本創作所能達成之優點與功效。因此,應當理解本文提出的敘述僅用於說明優選的實施方式而不是用於侷限本創作的範圍,並且於不悖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下,可以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以便實施或應用本創作之內容。
以下實施例所用儀器型號: 1.熱重量分析儀:TGA-4000,購自Perkin Elmer; 2.熱差式掃描分析儀:DSC-6000,購自Perkin Elmer; 2.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JSM-6701F,購自JEOL; 3.比表面積與孔隙度分析儀:ASAP 2060,購自Micromeritics; 4.次微米粒子過濾效率測試機:TSI 8130,購自TSI Inc.。
以下實施例所使用的原料: 1.聚己內酯:化學式(C 6H 10O 2) n,分子量80000 g/mole,購自Sigma-Aldrich Co.; 2.竹炭粉:購自CHQ connecter Co.; 3.幾丁聚醣:化學式(C 6H 11NO 4) n,分子量100000至300000 g/mole,購自Acros Organics; 4.冰醋酸:化學式CH 3COOH,購自J.T.Baker,純度≧99.7%。
實施例 1
於製程中,將3.6 g的聚己內酯以及0.1 g的竹炭粉放入100 ml的玻璃反應瓶中,再加入9 g的冰醋酸,持續攪拌5小時,以得到一第一混合溶液。
將0.25 g的幾丁聚醣放入100 ml的玻璃反應瓶中,再加入2 ml的去離子水以及10 g的冰醋酸,持續攪拌5小時後,將此混合溶液加入前述第一混合溶液中。接著,持續攪拌36小時以得到一第二混合溶液。
隨後,將體積為6 ml之前述第二混合溶液注入注射器中,以一靜電紡絲設備在電壓為20.0 kV,針尖與收集滾筒之間的距離固定為約15公分,滾筒速度為1000 rpm,流量為0.025 mL/min,不銹鋼針內徑直徑為0.686毫米,溫度為室溫之條件下進行靜電紡絲製作步驟。前述所製得之靜電紡絲即為實施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
實施例 2
實施例2所採用的方法與製備實施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在於實施例2係加入0.075 g的竹炭粉,隨後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的步驟,即完成實施例2之複合奈米纖維之製備。
實施例 3
實施例3所採用的方法與製備實施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在於實施例2係加入0.05 g的竹炭粉,隨後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的步驟,即完成實施例3之複合奈米纖維之製備。
實施例 4
實施例4所採用的方法與製備實施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在於實施例4係加入0.025 g的竹炭粉,隨後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的步驟,即完成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之製備。
實施例 5
實施例5所採用的方法與製備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在於實施例5進行靜電紡絲之第二混合溶液的體積為3 ml,隨後進行與實施例4相同的步驟,即完成實施例5之複合奈米纖維之製備。
實施例 6
實施例6所採用的方法與製備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在於實施例6進行靜電紡絲之第二混合溶液的體積為4 ml,隨後進行與實施例4相同的步驟,即完成實施例6之複合奈米纖維之製備。
比較例 1
比較例1所採用的方法與製備實施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方法相似,其差異在於比較例1沒有加入竹炭粉,隨後進行與實施例1相同的步驟,即完成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之製備。
試驗例 1 :形貌分析
所述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及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使用場發式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觀察上述複合奈米纖維的型貌。實施例1至4皆得到類似的結果,故僅以實施例4之結果為例進行說明。
請參閱圖1A及1B,其分別為實施例4以及比較例1之場發式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所拍攝的照片,可明顯觀察到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具有較完之整體結構,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包含複數條纖維絲,每一條纖維絲皆平直且相互交錯構成層層堆疊的網狀結構,並且可看到網眼清楚、平均的分佈於網狀結構中;反觀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如圖1B所示),其中的每一條纖維絲皆不平直並且互相纏繞,難以形成網眼清楚、分佈平均的網狀結構。由此可知,藉由同時具有特定含量的聚己內酯、竹炭粉以及幾丁聚醣,能使得經過靜電紡絲製得的複合奈米纖維具有較佳的網狀結構。
此外,再使用Image J軟體分析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得到實施例1之複數纖維絲之直徑為347.8 ± 80.7 nm;實施例2之複合奈米纖維之直徑為328.9 ± 61.0 nm;實施例3之複合奈米纖維之直徑為251.1 ± 69.7 nm;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之直徑為141.1 ± 47.9 nm。由此可知,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確實為奈米等級的纖維絲,其中又以實施例4,即具有較低竹炭粉含量之複合奈米纖維,具有最小的纖維直徑。
試驗例 2 :比表面積及孔徑分析
所述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使用比表面積與孔隙度分析儀,在恆溫-196℃的條件下,進行氮氣等溫吸附/脫附測試並進行分析。實施例1至4皆得到類似的結果,故僅以實施例4之結果為例進行說明。
結果如圖2所示,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進行氮氣等溫吸附/脫附測試後所呈現出來的等溫曲線型態係符合IUPAC將吸附等溫曲線進行分類中的Type IV類型,表示其具有中孔(mesopore)結構,即平均孔徑約為2 nm至50 nm;此外,在相對壓力約為0.9至1.0附近時,可觀察到吸附曲線與脫附曲線不一致的情況,即產生遲滯曲線(hysteresis loop),該遲滯曲線的型態係符合IUPAC分類中的Type H3類型,此現象通常係由盤狀(plat-like)粒子因相互連結,而在粒子間形成狹縫形(slit-shaped)的孔洞,或裂縫、楔形結構的孔洞所致。
再進一步依據氮氣等溫吸附/脫附測試結果,分別透過BET以及BJH理論與方程式的計算,可得到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比表面積以及進行吸附與脫附時的孔徑,其結果如下表1所示。 表1: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比表面積以及進行吸附與脫附時的孔徑
樣品編號 比表面積 (m 2/g) 吸附孔徑 (nm) 脫附孔徑 (nm)
實施例1 2.1863 45.8814 41.0314
實施例2 2.6674 23.5691 35.0028
實施例3 2.7192 48.0026 42.3390
實施例4 4.7937 12.8742 28.3295
由表1的結果可以發現,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的比表面積介於2 m 2/g至5 m 2/g,其中又以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積;此外,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不論吸附孔徑或脫附孔徑皆介於2 nm至50 nm,即與前述氮氣等溫吸附/脫附測試後所得具有中孔結構之結論相符合,其中又以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具有最小的孔徑。由此可見,同時含有特定含量之聚己內酯、竹炭粉以及幾丁聚醣之複合奈米纖維,確實具有高比表面積以及孔徑大小介於2 nm至50 nm的良好特性;鑑於此,本創作之複合奈米纖維應用於呼吸防護具可提供相當良好的過濾防護效果。
試驗例 3 :熱穩定分析
所述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及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使用熱重量分析儀,在氮氣的氣氛下,以每分鐘升溫10℃的速率,由25℃升溫至550℃進行分析,得到其熱裂解溫度;此外,所述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及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亦使用熱差式掃描分析儀,在氮氣的氣氛下,以每分鐘升溫10℃的速率,由-10℃升溫至100℃後,在100℃持溫5分鐘,隨後由100℃冷卻至0℃進行分析,得到其熔點(T m)及結晶溫度(T c),其結果如下表2以及圖3所示。 表2:實施例1至4及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之熱穩定性分析結果
樣品編號 熱裂解溫度 (℃) 熔點 (℃) 結晶溫度 (℃)
實施例1 393.19 63.86 33.53
實施例2 392.73 63.08 32.83
實施例3 396.19 63.18 36.05
實施例4 414.33 63.25 37.01
比較例1 374.63 63.84 34.72
由表2可以發現,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的熱裂解溫度皆高於390℃,其中實施例4更具有414.33℃最高的熱裂解溫度,相較於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的熱裂解溫度僅有374.63℃。同時,由圖3之結果可以發現,在升溫的過程中,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損失同樣比例之重量的溫度皆高於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所需之溫度,顯示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的熱穩定度確實皆高於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由此可見,複合奈米纖維中含有特定含量的竹炭粉確實能夠提升其熱穩定度。此外,實施例1至4及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在利用熱差式掃描分析儀進行分析後,得到前述複合奈米纖維的熔點皆為63℃左右,其符合複合奈米纖維中聚己內酯的熔點溫度範圍(59℃至64℃)。
試驗例 4 :抗菌效果分析
以所述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為代表,依照JIS L1902:2015纖維製品抗菌性試驗方法的規範,測試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編號ATCC6538)的抗菌效果,其中,進行測試的菌液濃度為1×10 5CFU/ml至3×10 5CFU/ml;進行測試的時間為18小時至24小時;進行測試的樣品重量為0.03 g。根據JIS L1902:2015之規定,若測定出的抗菌指數大於或等於2.0即代表測試樣品具有抗菌性,而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進行測試後得到的抗菌指數為5.7,顯然高出所規定的標準許多,表示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具有相當良好的抗菌效果。由此可見,本創作之複合奈米纖維確實具有優良的抗菌效果。
呼吸防護具
採用實施例1至實施例6之複合奈米纖維、比較例1之複合奈米纖維為試驗對象,將前述複合奈米纖維分別夾設於以聚丙烯纖維製成之第一基材以及第二基材之間,以分別得到實施例1A至實施例6A、比較例1A之呼吸防護具。對照組之呼吸防護具則為僅有前述聚丙烯纖維製成之第一基材以及第二基材所組成。
試驗例 5 :過濾防護效果與呼吸阻抗分析
所述實施例1A至6A之呼吸防護具、比較例1A之呼吸防護具以及對照組之呼吸防護具使用次微米粒子過濾效率測試機,以顆粒大小約為0.26微米之氯化鈉作為懸浮微粒進行測試與分析,其分析結果如下表3所示。 表3:實施例1A至6A、比較例1A以及對照組之呼吸防護具的過濾防護效果與呼吸阻抗分析結果
樣品編號 過濾防護效果(%) 呼吸阻抗(mmH 2O)
對照組 6.4 0.30
實施例1A 88.20 17.70
實施例2A 91.97 13.30
實施例3A 94.34 17.20
實施例4A 96.54 19.66
實施例5A 93.34 13.90
實施例6A 89.70 12.10
比較例1A 99.71 38.60
由上表3的結果可以發現,實施例1A至6A之呼吸防護具相較於對照組在過濾防護效果的部分皆有大幅的提升,過濾防護效果高達約88%至97%。由此可知,實施例1A至6A之呼吸防護具由於含有實施例1至4之複合奈米纖維,因此具有相當優異的過濾防護效果。尤其,實施例4A更同時具有96.54%的高過濾防護效果以及19.66 mmH 2O的低呼吸阻抗,其符合CNS14755防塵口罩國家標準中所規定D2等級,即過濾防護效果高於95%、吸氣阻抗低於35 mmH 2O且呼氣阻抗低於25 mmH 2O。
再觀實施例4A至6A之呼吸防護具,三者含有之複合奈米纖維皆為實施例4之複合奈米纖維,其差異僅在於進行靜電紡絲法之混合溶液的體積不同,從過濾防護效果以及呼吸阻抗之結果可以發現,降低進行靜電紡絲法之混合溶液的體積可以在過濾防護效果仍維持於約90%至95%的效果下,達成進一步降低呼吸阻抗的效果。
再比較實施例1A至實施例4A與比較例1A的結果可以發現,在過濾防護效果皆高於88%的情況下,比較例1A之呼吸防護具的呼吸阻抗卻高達38.6 mmH 2O,約為實施例1A至實施例4A之呼吸防護具的兩倍之多。由此可證實,本創作之複合奈米纖維由於同時含有特定含量的聚己內酯、竹炭粉以及幾丁聚醣,應用於呼吸防護具中可達到同時具有高過濾防護效果以及較低的呼吸阻抗等優點。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複合奈米纖維由於含有特定含量之聚己內酯、竹炭粉以及幾丁聚醣,因而具有高比表面積、直徑小、熱穩定性高以及具有抗菌效果等優點;此外,將本創作之複合奈米纖維應用於呼吸防護具中更可以同時達成高過濾防護效果以及低呼吸阻抗的優點,進而提升本創作於商業上的價值。
無。
圖1A至圖1B依序分別為實施例4以及比較例1之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照片。 圖2係實施例4之氮氣等溫吸附/脫附曲線圖。 圖3係實施例1至4以及比較例1的熱重分析圖譜。
無。

Claims (10)

  1. 一種複合奈米纖維,其具有複數纖維絲,該等纖維絲相互堆疊,該複合奈米纖維之材料包括聚己內酯、竹炭粉以及幾丁聚醣,其中,以該聚己內酯的含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含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3重量份,該幾丁聚醣的含量大於或等於6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0重量份;其中,該複合奈米纖維的熱裂解溫度大於或等於390℃且小於或等於42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奈米纖維,其中以該聚己內酯的含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含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重量份。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奈米纖維,其中該等纖維絲的直徑大於或等於95奈米且小於或等於360奈米。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奈米纖維,其中該複合奈米纖維的比表面積大於或等於2m2/g且小於或等於5m2/g,且該複合奈米纖維的平均孔徑大於或等於2奈米且小於或等於50奈米。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複合奈米纖維,其中該聚己內酯的分子量大於或等於70000g/mole且小於或等於90000g/mole;該幾丁聚醣的分子量大於或等於100000g/mole且小於或等於300000g/mole。
  6. 一種複合奈米纖維的製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於一第一酸性溶液之存在下,令聚己內酯混合竹炭粉,以獲得一第一混合溶液;步驟(b):將幾丁聚醣加入一第二酸性溶液中,再與該第一混合溶液混合,以獲得一第二混合溶液;以及步驟(c):令該第二混合溶液進行靜電紡絲法,以獲得該複合奈米纖維;其中,以該聚己內酯的添加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添加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3重量份,該幾丁聚醣的添加量大於或等於6重量份且 小於或等於10重量份;其中,該複合奈米纖維的熱裂解溫度大於或等於390℃且小於或等於420℃。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製法,以該聚己內酯的添加量為100重量份,該竹炭粉的添加量大於或等於0.5重量份且小於或等於1重量份。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製法,其中在步驟(c)中,進行靜電紡絲法時,該第二混合溶液的體積係大於或等於3毫升且小於或等於6毫升。
  9. 一種呼吸防護具,其係包括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複合奈米纖維、一第一基材以及一第二基材,其中,該複合奈米纖維係夾設於該第一基材與該第二基材之間。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呼吸防護具,其中,該第一基材與該第二基材的材料包括聚丙烯纖維。
TW108139350A 2019-10-30 2019-10-30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TWI710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9350A TWI710678B (zh) 2019-10-30 2019-10-30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9350A TWI710678B (zh) 2019-10-30 2019-10-30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0678B true TWI710678B (zh) 2020-11-21
TW202117110A TW202117110A (zh) 2021-05-01

Family

ID=74202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9350A TWI710678B (zh) 2019-10-30 2019-10-30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067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4914A (zh) * 2009-05-27 2009-10-28 东华大学 纳米蛛网/纳米纤维复合型防护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536349A (zh) * 2015-12-08 2016-05-04 张家港万众一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空气过滤的新型纳米气凝胶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9423701A (zh) * 2017-08-23 2019-03-05 安徽瑞华棉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纺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4914A (zh) * 2009-05-27 2009-10-28 东华大学 纳米蛛网/纳米纤维复合型防护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536349A (zh) * 2015-12-08 2016-05-04 张家港万众一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空气过滤的新型纳米气凝胶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9423701A (zh) * 2017-08-23 2019-03-05 安徽瑞华棉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纺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7110A (zh) 2021-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iong et al. Flexible hydroxyapatite ultralong nanowire-based paper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multifunctional air filtration
Wang et al. A no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d poly (lactic acid)/titania fibrous membrane with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air filtration performance
Zhu et al. Electrospun nanofibers membranes for effective air filtration
Liu et al. High‐performance PM0. 3 air filters using self‐polarized electret nanofiber/nets
CN105544091B (zh) 一种抗菌型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68751B (zh) 表面含壳聚糖粉末的纳米纤维空气净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73002A (zh) 一种抗菌复合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60384A (zh) 一种防霾抗菌过滤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78240B (zh) Ptfe纳米口罩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57477A (zh) 一种纳米纤维过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2137416B1 (ko) 다공성 기재 층 및 cnt/키토산 나노 하이브리드 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멤브레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정전식 집진 시스템
CN111593493A (zh) 一种复合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Xu et al. 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olycaprolactone nanofibrous membranes for high-efficient capture of nano-and microsized particulate matter
WO2022098528A1 (en) Self-decontaminating nanofibrous filters
CN113797649A (zh) 一种抗菌防病毒的空气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ohrabi et al. Fabr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lectrospun polyacrylonitrile/silver nanofiber membranes for air filtr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WI710678B (zh) 複合奈米纖維、其製法以及其應用
Wang et al. Polarity-dominated chitosan biguanide hydrochloride-based nanofibrous membrane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for long-lasting air filtration
CN107130911A (zh) 一种具有净化空气作用的纱窗
Li et al. A nanofiber Murray membrane with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for high efficiency oily particulate filtration
Habibi et al. Application of nanofibers in virus and bacteria filtration
KR102139952B1 (ko) 다공성 기재 층 및 cnt/키토산 나노 하이브리드 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멤브레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정전식 집진 시스템
TWI668047B (zh) 高分子過濾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CN109334176B (zh) 一种静电纺pan/竹炭粉纳米纤维膜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TW201627051A (zh) 複合奈米纖維的製法、其製得的複合奈米纖維、濾層體及具有該濾層體之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