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9900B - 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9900B
TWI699900B TW105109376A TW105109376A TWI699900B TW I699900 B TWI699900 B TW I699900B TW 105109376 A TW105109376 A TW 105109376A TW 105109376 A TW105109376 A TW 105109376A TW I699900 B TWI699900 B TW I6999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amorphous silicon
emitter regions
solar cell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9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5505A (zh
Inventor
林承範
大衛 D 史密斯
麥克C 強森
克莉絲汀布爾代 席夢思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太陽電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太陽電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太陽電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5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5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90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7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 H01L31/02363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itself, e.g. textured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7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 H01L31/0745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comprising a AIVBIV heterojunction, e.g. Si/Ge, SiGe/Si or Si/SiC solar cells
    • H01L31/0747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comprising a AIVBIV heterojunction, e.g. Si/Ge, SiGe/Si or Si/SiC solar cells comprising a heterojunction of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materials, e.g. 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8Amorphous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在示例中,太陽能電池包含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基板。複數個射極區域彼此分隔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上。

Description

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本揭露的實施例關於可再生能源的領域,特別是一種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形成的太陽能電池。
光伏打電池通常被稱為太陽能電池,眾所熟知的太陽能電池是為用以將太陽能輻射直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一般而言,太陽能電池是在半導體晶圓或基板上使用半導體製程技術製造而成,以在靠近基板的表面形成p-n接面。撞擊(impinging)於基板的表面上並進入基板的太陽輻射產生電子與電洞對於基板的塊材中。電子以及電洞對遷移至基板的P型摻雜區域以及N型摻雜區域,藉此在摻雜區域之間產生電壓差。摻雜區域連接至太陽能電池上的導電區域,以自電池導通電流到連接至其的外部電路。
效能為太陽能電池的重要特性,其與太陽能電池的生產產能直接相關。同樣地,太陽能電池的生產產能是與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因此,普遍期望用於增加太陽能電池效能的技術或用於增加太陽能電池製作效率的技術。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係藉由提供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結構的創新製程,以增加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本揭露 的部分實施例係藉由提供創新的太陽能電池結構,從而增加太陽能電池的效率。
本揭露提供一態樣之太陽能電池,其包含: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基板;彼此分隔地設置在基板該第一表面上之複數個射極區域;以及設置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複數個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上之非晶矽鈍化層。
本揭露提供另一態樣之太陽能電池,其包含: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之基板;彼此分隔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之複數個射極區域;設置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上之介電層;以及設置在介電層上之非晶矽鈍化層。
本揭露係提供一態樣之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其包含:將複數個射極區域形成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係彼此分隔;以及將非晶矽鈍化層形成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
本揭露係提供又一態樣之製造太陽能電池,其係根據上述方法所製造。
100:基板
101:表面
102:薄介電層
104、106:射極區域
108:暴露部分
110:非晶矽鈍化層
112:氮化矽層
114:絕緣層
116、118:導電接觸部
202、204:介電層部分
300:流程圖
302、304、306、308、310、312:操作
圖1A至圖1D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的在太陽能電池的製程中的各個階段的剖面圖,其中: 圖1A係繪示在太陽能電池製程中所涉及的形成複數個射極區域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的階段的剖面圖;圖1B係繪示圖1A的結構更進一步形成非晶矽鈍化層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的剖面圖;圖1C係繪示圖1B的結構更進一步形成氮化矽層在非晶矽鈍化層上的剖面圖;以及圖1D係繪示圖1C的結構更進一步對複數個射極區域形成複數個導電接觸部的剖面圖;圖2A至2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的另一實施例的在太陽能電池的製程中的各個階段的剖面圖,其中:圖2A係繪示在太陽能電池製程中所涉及的形成複數個射極區域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並形成介電層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的階段的剖面圖;以及圖2B係繪示圖2A的結構更進一步對複數個射極區域形成複數個導電接觸部的剖面圖。
圖3係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列出作為對應圖1A至圖1D或圖2A至圖2B的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中的操作的流程圖。
以下詳細描述在本質上僅為說明性且不意於限制本申請標的或本申請的實施例及此種實施例的使用。如文中所使用的,詞彙「例示性」意味著「作為一個範例、例子或說明」。任何文中所述為例示性的任何實施不必然被詮釋為對其他實施而言是較佳的或具優勢的。此 外,不意圖受呈現於先前技術(preceding technical field)、背景(background)、摘要(brief summary)或下列詳細描述(following detailed description)中任何表達或隱喻的理論所限制。
本說明書包含參照「一個實施例(one embodiment)」或「一實施例(an embodiment)」。短語「在一個實施例中(in one embodiment)」或「在實施例中(in an embodiment)」的出現不必然指稱相同實施例。特定特徵、結構或特性可以與本揭露一致的任何適合的方式結合。
詞彙,下面段落提供用於在本揭露(包含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可發現的詞彙的定義以及/或前後關係:「包含(comprising)」:此詞彙為開放式的。當使用於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時,此詞彙不排除其他結構或步驟。
「配置為(configured to)」:各種單元或部件可被描述或主張為「配置為(configured to)」執行一或多件任務。在此種內文中,「配置為(configured to)」被使用於藉由指出該單元/部件包含在操作期間執行一件或多件任務的結構而暗示結構。如此,即使是在特定單元/部件目前不***作(例如,不啟動/活動)時,單元/部件還是可稱為配置為執行任務。
「第一(first)」、「第二(second)」等:當使用於文中時,此類詞彙用作為其所前綴的名詞的標記,且不暗示任何類型的排序(例如,空間、時間、邏輯等)。舉例來說,參照為「第一」太陽能電池並不必然意味該太陽能電池於順序上為第一個太陽能電池;相反地,此詞彙 「第一」係用於區域分該太陽能電池與另一個太陽能電池(例如,「第二」太陽能電池)。
「耦接(coupled)」:下列描述指稱元件或節點或特徵「耦接」在一起。當使用於文中時,除非另有明確敘述,否則「耦接」意味著一個元件/節點/特徵直接地或間接地結合(或直接地或間接地連通)於另一個元件/節點/特徵,且不必然為機械式地。
「抑制(Inhibit)」:如本文所使用,抑制係使用以描述效果的減少或最小化。當部件或特徵被描述為抑制一個動作、移動、或條件時,其可完全阻止結果或後果,或完全地未來狀態。另外,「抑制」亦可指可能另外發生的結果、性能及/或效力的減少或減輕。據此,當部件、元件、或特徵被稱為抑制結果或狀態時,其不需要完全防止或消除結果或狀態。
此外,某些詞彙亦可僅為了參考的目的而用於以下描述中,且因此不意圖為限制。舉例來說,例如「上方(upper)」、「下方(lower)」、「以上(above)」以及「以下(below)」的詞彙指稱所參照的圖式中的方向。例如「前(front)」、「後(back)、「後方(rear)」、「側邊(side)」、「外側的(outboard)」以及「內側的(inboard)」描述在一致但任意的參考框架中的部件的部分的定向及/或位置,參考框架藉由參考描述討論部件之文本和相關聯的圖式而變得清楚。此種術語可包含以上具體提到的字詞、其衍生、和具有相似意涵的字詞。
本文描述一種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形成的太陽能電池。在以下描述中,描述例如具體製程流程的操作之許多具 體細節,以提供本揭露之實施例完全的了解。對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顯而易見的是,本揭露之實施例可不需要這些具體細節地實行。在其他例子中,為了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揭露之實施例,不詳述像是光刻及圖案化技術之眾所周知之技術。此外,將被理解的是圖中所示的各種實施例係為例示性表示而不需按比例繪製。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太陽能電池。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包含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基板。複數個射極區域彼此分隔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上。
在另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包含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基板。複數個射極區域彼此分隔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介電層係設置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上。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介電層上。
本發明也揭露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在一實施例中,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包含形成複數個射極區域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係彼此分隔。該方法也包含形成非晶矽鈍化層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
本文所述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係針對一種製造具有太陽能電池之多晶矽射極之多層鈍化層的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在此實施例中,藉由使用形成在多晶矽射極區域之頂部上的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 a-Si)或a-Si以及氮化矽(silicon nitride,SiN)層結構改善多晶矽/穿隧(tunnel)氧化物/矽介面的鈍化。本文所述的鈍化層或鈍化層堆疊可不使用新工具或製造配置而製成。
為了提供上下文,多晶矽/穿隧氧化物/矽介面提供用於極低飽和電流密度(Jo),使得太陽能電池能展現高效能。然而,迄今用於實現低Jo的選擇受到限制。舉例來說,應用新穿隧氧化材料(例如氮氧化合物)的使用或氮化反應的使用,以抑制向外擴散(out-diffusion)。然而,此類材料及製程的使用時常需要昂貴的新製程或新工具開發,並且該方法可能受限於硼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的使用。在具體示例中,P型多晶矽(P-poly)Jo則於習知製程的的狀態受限在6fA/cm2,同時N型多晶矽(N-poly)Jo接近1fA/cm2。P型多晶矽Jo的降低將使效能獲得改善,但目前技術尚無法達成該降低。
為解決一或多個上述問題,在一實施例中,藉由實施沉積多層結構在多晶矽射極上,以增強多晶矽射極的鈍化。在此實施例中,底部抗反射塗佈(bottom anti-reflective coating,BARC)堆疊包含a-Si層,以改善在堆疊下方的多晶矽射極區域的鈍化品質。
在例示性流程中,圖1A至圖1D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的在太陽能電池製程中的各個階段的剖面圖。圖3係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列出作為對應圖1A至圖1D的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中的操作的流程圖300。
請參照圖1A以及對應的流程圖300之操作302,複數個交替的N型及P型半導體區域形成在基板上方。特別是,設置在基板100上 的N型半導體區域104以及P型半導體區域106設置在薄介電材料102上,以作為分別在N型半導體區域104與基板100之間或P型半導體區域106與基板100之間的中介材料(intervening material)。基板100係具有與上方形成N型半導體區域104以及P型半導體區域106的背面相對的光接收表面101。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A所示,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係彼此分隔。
在一實施例中,基板100係為單晶矽基板,例如塊狀N型單晶摻雜的矽基板。然而,應當理解的是,基板100可為設置在整體太陽能電池基板上的層,例如多晶矽層。在一實施例中,薄介電層102係為具有大約2奈米(nanometer)或其以下的厚度的穿隧氧化矽層。在此實施例中,用語「穿隧介電層」是意指透過可實現電性傳導的極薄介電層。此傳導可藉由量子穿隧及/或透過在介電層中的薄點(thin spot)直接物理性連接的微小區域的存在。在一實施例中,穿隧介電層係為或包含薄氧化矽層。
在一實施例中,交替的N型半導體區域104及P型半導體區域106分別為例如藉由使用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製程形成的多晶矽區域。在此實施例中,N型多晶矽射極區域104係利用N型雜質摻雜,例如磷。P型多晶矽射極區域106係利用P型雜質摻雜,例如硼。如圖1A所示,交替的N型半導體區域104及P型半導體區域106可具有形成在其之間且局部地延伸至基板100內的溝槽108。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A所示,光接收表面101係為光接收紋理表面。在一實施例中,利用氫氧化物係濕式蝕刻劑以紋理化基板100的基板100的光接收表面101,並可亦如圖1A所示紋溝槽108表面。應當理解的是,可改變紋理化光接收表面的時間。舉例來說,紋理化可在薄介電層102的形成之前或之後執行。在一實施例中,紋理表面可為用以散射入射光的規則或不規則形的表面,以減少太陽能電池的光接收表面101的光反射出的量。請再次參照圖1A,另一實施例可包含形成鈍化層及/或抗反射塗佈(anti-reflective coating,ARC)層(如集合的層112所示)在光接收表面101上。應當理解的是,也可改變鈍化層及/或ARC層的形成的時間。
請參照圖1B以及對應的流程圖300之操作306,該方法也包含形成非晶矽鈍化層110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B所示,非晶矽鈍化層110之一部份直接形成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108上。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藉由透過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法(PECVD)沉積非晶矽而形成。在此實施例中,PECVD製程係在大約低於攝氏400度的溫度下執行。
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為非晶矽本質層。在此實施例中,非晶矽本質層的總成分具有介於總薄膜成分的約5原子%至30原子%之範圍的總氫濃度(total hydrogen concentration)。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本質層係具有介於大約3奈米至15奈米之範圍的厚度。在一實施例 中,在形成非晶矽鈍化層110或在後續製程操作(例如下述的退火操作310)的期間,方法包含驅使氫氣從非晶矽鈍化層110流至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與基板100的介面。
請參照圖1C以及對應的流程圖300之選擇性操作308,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包含形成氮化矽層112在非晶矽鈍化層110上。氮化矽層可被包含,以提供在射極區域104及106上方的至少一定程度的反射特性或光捕捉(light-trapping)特性。應當理解的是,其他介電質可適用於取代氮化矽。舉例來說,其他實施例可包含使用用於本文所述的層112的氮氧化矽或氧化矽。
在一實施例中,請參照流程圖300之選擇性操作310,對基板100(及非晶矽鈍化層110)執行熱退火。在此實施例中,熱退火係在大約攝氏300度至550度之範圍的溫度下執行。在一實施例中,在形成(若存在的)氮化矽層112在非晶矽鈍化層110上之後,執行熱退火。
請參照圖1D以及對應的流程圖300之選擇性操作312,製造導電接觸部116及118,以分別接觸N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104及P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106。在一實施例中,接觸部116及118係首先藉由沉積及圖案化絕緣層114以具有開口,並接著在開口內形成一或多個導電層而製造。此外,如圖1D所示,為了暴露N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104及P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106,接觸開口也被形成穿過非晶矽鈍化層110及若存在的氮化矽層112。
在一實施例中,導電接觸部116及118包含金屬,並且係藉由沉積製程、光刻製程以及蝕刻製程或額外的列印製程而形成。在示例 性實施例中,金屬晶種層形成在P型射極區域106以及N型射極區域104的暴露部分上。金屬層係接著電鍍在金屬晶種層上,以分別形成用於P型106及N型射極區域104的導電接觸部116及118。在一實施例中,金屬晶種層係為鋁系金屬晶種層,而金屬層係為銅層。
再次參照圖1D,在第一實施例中,完成的太陽能電池包含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101的基板100。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彼此分隔地設置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上。非晶矽鈍化層110係設置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之間。非晶矽鈍化層110係直接設置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108上。
在一實施例中,基板100係為N型輕摻雜單晶基板,其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108具有大約1E14原子(atoms)/cm3至1E16原子/cm3之範圍的磷摻雜濃度。在此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為非晶矽本質層。在具體實施例中,非晶矽本質層的總成分係具有總薄膜成分的約5原子%至30原子%之範圍的總氫濃度。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非晶矽本質層係具有約3奈米至15奈米之範圍的厚度。
請再次參照圖1D,在一實施例中,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係藉由設置在基板100之第一表面上的複數個溝槽108彼此分隔。在此實施例中,如圖1D所示,非晶矽鈍化層110係設置在複數個溝槽108中。在一實施例中,亦如圖1D所示,太陽能電池更包含設置在非晶矽鈍化層110上的氮化矽層112。在此實施例中,氮化矽層112係具有大約30奈米至100奈米之範圍的厚度。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更包含與對應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電性連接的複數個導電接觸部116及118。如 圖1D所示,複數個導電接觸部116及118被形成穿過(若存在的)氮化矽層112以及非晶矽鈍化層110。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D所示的太陽能電池係為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back contact solar cell)。因此,表面101係為基板100的光接收表面,並且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係為個別設置在位於基板100之背面上的薄介電層102上的複數個交替的N型及P型多晶矽射極區域。在另一實施例中,雖未繪示於圖1D中,太陽能電池係為前接觸式太陽能電池(front contact solar cell),其係具有在基板100之表面101上的一型態(N型或P型)的射極區域以及在基板100之相對表面上的另一型態的射極區域。在後方的實施例中,可包含第二非晶矽鈍化層作為鈍化層,以使兩種型態的射極區域具有在基板100之其各自側上的附加鈍化層。
在另一示例性製造流程中,圖2A至圖2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的在太陽能電池的製程中的各個階段的剖面圖。圖3係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列出作為對應圖2A至圖2B的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中的操作的流程圖300。
請參照圖2A,使用根據圖1A的所述結構作為起始點,且對應流程圖300之操作304,介電層(202及204)形成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上(參照介電層部分204),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之間,且直接形成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108上(參照介電層部分202)。在一實施例中,介電層部分202及204中的其一或兩者在氧化製程中形成且其為薄氧化層。在另一實施例中,介電層部分202及204中的其一或兩者在沉積製程中形成且其為薄氮化矽層或薄氮氧化矽層。
請參照圖2B以及對應的流程圖300之操作306,該方法也包含形成非晶矽鈍化層110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之間。如圖2B所示,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直接形成在介電層(202及204之組合)上。
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藉由透過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法(PECVD)沉積非晶矽而形成。在此實施例中,PECVD製程係在低於大約攝氏400度的溫度下執行。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為例如但不限於為非晶矽本質層、N型非晶矽層或P型非晶矽層。在此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之總成分係具有總薄膜成分的約5原子%至30原子%之範圍的總氫濃度。在一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具有約3奈米至15奈米之範圍的厚度。在一實施例中,在形成非晶矽鈍化層110或在後續製程操作(例如下述的退火操作310)的期間,該方法包含驅使氫氣從非晶矽鈍化層110流至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與基板100的介面。
請再次參照圖2B以及對應的流程圖300之選擇性操作308,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包含形成氮化矽層112在非晶矽鈍化層110上。氮化矽層可被包含,以提供在射極區域104及106上方的至少一定程度的反射特性或光捕捉特性。
在一實施例中,請參照流程圖300之選擇性操作310,對基板100(及非晶矽鈍化層110)執行熱退火。在此實施例中,熱退火係在大約攝氏300度至550度之範圍的溫度下執行。在一實施例中,在形成(若存在的)氮化矽層112在非晶矽鈍化層110上之後,執行熱退火。
請再次參照圖2B以及對應的流程圖300之選擇性操作312,製造導電接觸部116及118,以分別接觸N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104及P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及106。在一實施例中,接觸部116及118係首先藉由沉積及圖案化絕緣層114以具有開口,並接著在開口內形成一或多個導電層而製造。此外,亦如圖2B所示,接觸開口也被形成穿過非晶矽鈍化層110及若存在的氮化矽層112。此外,為了暴露N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104及P型摻雜多晶矽射極區域及106,接觸開口也被形成穿過介電層204。圖2B的導電接觸部可以根據圖1D中的導電接觸部116及118所述的相似方式製成。
請再次參照圖2B,在第二實施例中,完成的太陽能電池包含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101的基板100。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彼此分隔地設置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上。介電層(202及204的組合)係設置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介電層204係設置在各射極區域104及106上),以及在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108上(介電層202係直接地設置在基板100的區域108上)。非晶矽鈍化層110係設置在介電層202/204上。
在實施例中,基板100係為N型單晶基板,其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的暴露部分108具有約1E18原子/cm3至1E20原子/cm3之範圍的磷摻雜濃度。在此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例如但不限於為非晶矽本質層、N型非晶矽層或P型非晶矽層。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的總成分係具有總薄膜成分的約5原子%至30原子%之範圍的總氫濃 度。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非晶矽鈍化層110係具有約3奈米至15奈米之範圍的厚度。
請再次參照圖2B,在一實施例中,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與106係藉由設置在基板100之第一表面的複數個溝槽108彼此分隔。在此實施例中,如圖2B所示,介電層部分202以及非晶矽鈍化層110係設置在複數個溝槽108內。在一實施例中,介電層部分202係由二氧化矽組成。在一實施例中,亦如圖2B所示,太陽能電池更包含設置在非晶矽鈍化層110上的氮化矽層112。在此實施例中,氮化矽層112係具有約30奈米至100奈米之範圍的厚度。在一實施例中,太陽能電池更包含與對應的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電性連接複數個導電接觸部116及118。如圖2B所示,複數個導電接觸部116及118被形成穿過(若存在的)氮化矽層112、非晶矽鈍化層110以及介電層部分204。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2B所示之太陽能電池係為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因此,表面101係為基板100的光接收表面,並且複數個射極區域104及106係為個別設置在位於基板100之背面上的薄介電層102上的複數個交替的N型及P型多晶矽射極區域。在另一實施例中,雖未繪示於圖2B中,太陽能電池係為前接觸式太陽能電池,其係具有在基板100之表面101上的一型態(N型或P型)的射極區域以及在基板100之相對表面上的另一型態射極區域。在後方的實施例中,可包含第二非晶矽鈍化層可作為鈍化層,使得兩種型態的射極區域具有在其基板100之其各自側上的附加鈍化層。
雖然上述實施例已具體描述部分材料,但部分材料可輕易地被其他材料取代,且其他這樣的實施例係在本揭露的實施例的精神與範圍內。舉例來說,在一實施例中,可使用不同的材料基板,例如III-V族材料基板,以替代矽基板。此外,雖然明顯地參照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的配置,但應當理解的是,如上述簡要描述的示例,本文所述的方法亦可應用至前接觸式太陽能電池。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方法可應用於其他太陽能電池的製造。舉例來說,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製造可受益於本文所述的方法。此外,應當理解的是,雖然已具體描述N+及P+型摻雜,但設想的其他實施例包含相反的導電型態,例如分別為P+及N+型摻雜。
因此,本發明揭露一種具有鈍化層的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形成的太陽能電池。
雖然特定實施例已被描述於上,但這些實施例並不意於限制本揭露的範疇,即使其中關於特定特徵僅描述單個實施例。除非另有敘述外,提供於本揭露中的特徵的範例意為說明而非限制。以上描述意於涵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將為顯而易見之具有本揭露之效益的此類替換物、修改物以及等效物。
本揭露的範疇包含文中所揭露的任意特徵或特徵的結合(明示地或暗示地),或是任何其概括,而不論其是否減少任何或所有文中所處理的問題。因此,於本申請(或是對其主張優先權的申請)的審查期間,新的申請專利範圍可制定為任意此類特徵的結合。具體地,參照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來自附屬項的特徵可與獨立項的特徵結合且來自個 別獨立項的特徵可用任何適合的方式結合,而不僅是在後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列舉的特定結合。
100:基板
101:表面
102:薄介電層
104、106:射極區域
108:暴露部分
110:非晶矽鈍化層
112:氮化矽層
114:絕緣層
116、118:導電接觸部

Claims (26)

  1. 一種太陽能電池,其包含:一基板,係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複數個射極區域,係彼此分隔地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的一暴露部分上;其中該基板係為N型輕摻雜單晶基板,其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的該暴露部分係具有約1E14原子/cm3至1E16原子/cm3之範圍的磷摻雜濃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非晶矽鈍化層係為一非晶矽本質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非晶矽本質層之總成分係具有總薄膜成分的約5原子%至30原子%之範圍的總氫濃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非晶矽本質層係具有約3奈米至15奈米之範圍的厚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更包含:一氮化矽層,係設置在該非晶矽鈍化層上,該氮化矽層係具有約30奈米至100奈米之範圍的厚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更包含: 複數個導電接觸部,係電性連接對應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該複數個導電接觸部被形成穿過該氮化矽層及該非晶矽鈍化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係為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該第一表面係為該基板的一背面,該第二表面係為該基板的一光接收表面,且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係為個別設置在位於該基板之該第一表面上的一薄介電層上的交替的複數個N型多晶矽射極區域及複數個P型多晶矽射極區域。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係為複數個N型多晶矽射極區域,該太陽能電池更包含:複數個P型射極區域,係彼此分隔地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上;一第二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各該複數個P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該複數個P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二表面的一暴露部分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係藉由設置在該基板之該第一表面的複數個溝槽彼此分隔,其中該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該複數個溝槽內。
  10. 一種太陽能電池,其包含:一基板,係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複數個射極區域,係彼此分隔地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上;一介電層,係設置在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該複數個 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的一暴露部分上;以及一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該介電層上;其中該基板係為N型單晶基板,其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的該暴露部分係具有約1E18原子/cm3至1E20原子/cm3之範圍的磷摻雜濃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非晶矽鈍化層係為選自由非晶矽本質層、N型非晶矽層以及P型非晶矽層所組成的群組中的一層。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非晶矽鈍化層的總成分係具有總薄膜成分的約5原子%至30原子%之範圍的總氫濃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非晶矽鈍化層係具有約3奈米至15奈米之範圍的厚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介電層包含一二氧化矽層,該太陽能電池更包含:一氮化矽層,係設置在該非晶矽鈍化層上,該氮化矽層係具有約30奈米至100奈米之範圍的厚度。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更包含:複數個導電接觸部,係電性連接對應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該複數個導電接觸部被形成穿過該氮化矽層、該非晶矽鈍化層以及該介電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太陽能電 池係為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該第一表面係為該基板的一背面,該第二表面係為該基板的一光接收表面,而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係為個別設置在位於該基板之該第一表面上的一薄介電層上的交替的複數個N型多晶矽射極區域及複數個P型多晶矽射極區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係為複數個N型多晶矽射極區域,該太陽能電池更包含:複數個P型射極區域,係彼此分隔地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二表面上;一第二介電層,係設置在各該複數個P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該複數個P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設置在該基板的該第二表面的一暴露部分上;以及一第二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該第二介電層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太陽能電池,其中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係藉由設置在該基板之該第一表面上的複數個溝槽彼此分隔,其中該介電層以及該非晶矽鈍化層係設置在該複數個溝槽內。
  19. 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其包含:形成複數個射極區域在一基板的一第一表面上,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係彼此分隔;以及形成一非晶矽鈍化層在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 其中該基板係為N型單晶基板,其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的該暴露部分係具有約1E18原子/cm3至1E20原子/cm3之範圍的磷摻雜濃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該非晶矽鈍化層的步驟包含直接形成該非晶矽鈍化層的一部份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的一暴露部分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方法,其更包含:在形成該非晶矽鈍化層之前,形成一介電層在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上以及在各該複數個射極區域之間,且直接地形成在該基板的該第一表面的一暴露部分上,其中該非晶矽鈍化層係直接地形成在該介電層上。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方法,其更包含:形成一氮化矽層在該非晶矽鈍化層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方法,其更包含:在形成該氮化矽層在該非晶矽鈍化層上之後,在約攝氏300度至550度之範圍的溫度下熱退火該非晶矽鈍化層。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方法,其更包含:將氫氣從該非晶矽鈍化層驅使至該複數個射極區域與該基板的介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方法,其更包含:形成穿過該非晶矽鈍化層的複數個導電接觸部至該複數個射極區域。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形成該非晶矽鈍化層的步驟包含藉由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法(PECVD)在低於約攝氏400度的溫度下沉積非晶矽。
TW105109376A 2015-03-27 2016-03-25 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699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672,072 US20160284917A1 (en) 2015-03-27 2015-03-27 Passivation Layer for Solar Cells
US14/672,072 2015-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5505A TW201705505A (zh) 2017-02-01
TWI699900B true TWI699900B (zh) 2020-07-21

Family

ID=56974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9376A TWI699900B (zh) 2015-03-27 2016-03-25 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84917A1 (zh)
CN (1) CN107534064A (zh)
TW (1) TWI699900B (zh)
WO (1) WO20161605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69417B1 (ko) * 2014-07-07 2015-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US11515441B2 (en) * 2018-04-16 2022-11-29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cells having junctions retracted from cleaved edges
TWI747597B (zh) * 2020-11-05 2021-11-21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太陽能電池之鈍化層的退火方法
CN113437179A (zh) * 2021-06-04 2021-09-24 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00226B (zh) * 2022-07-29 2022-10-11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背接触异质结电池片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8438A1 (en) * 2008-06-12 2009-12-17 Denis De Ceuster Trench Process and Structure for Backside Contact Solar Cells with Polysilicon Doped Regions
CN102362366A (zh) * 2009-01-30 2012-02-22 可再生能源公司 两个太阳能电池的背接触和互连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08575B2 (en) * 2006-07-24 2011-08-30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cell with reduced base diffusion area
GB0820684D0 (en) * 2008-11-12 2008-12-17 Silicon Cpv Plc Photovoltaic solar cells
US8242354B2 (en) * 2008-12-04 2012-08-14 Sunpower Corporation Backside contact solar cell with formed polysilicon doped regions
KR101032624B1 (ko) * 2009-06-22 2011-05-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845445B2 (ja) * 2010-01-26 2016-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12083B2 (en) * 2011-01-31 2014-12-16 Nanogram Corporation Silicon substrates with doped surface contacts formed from doped silicon inks and corresponding processes
WO2012132836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802486B2 (en) * 2011-04-25 2014-08-12 Sunpow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forming emitters for a back-contact solar cell
KR101738000B1 (ko) * 2011-06-20 2017-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597970B2 (en) * 2011-12-21 2013-12-03 Sunpower Corporation Hybrid polysilicon heterojunction back contact cell
TWI685984B (zh) * 2011-12-21 2020-02-21 美商太陽電子公司 混合式多晶矽異質接面背接觸電池
KR101622089B1 (ko) * 2013-07-05 2016-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8438A1 (en) * 2008-06-12 2009-12-17 Denis De Ceuster Trench Process and Structure for Backside Contact Solar Cells with Polysilicon Doped Regions
CN102362366A (zh) * 2009-01-30 2012-02-22 可再生能源公司 两个太阳能电池的背接触和互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84917A1 (en) 2016-09-29
CN107534064A (zh) 2018-01-02
TW201705505A (zh) 2017-02-01
WO2016160535A1 (en)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2208B2 (en) Solar cell emitter region fabrication with differentiated P-type and N-type region architectures
TWI665807B (zh) 具有穿隧介電質的太陽能電池
TWI746424B (zh) 以改良之前接觸式異質接面製程來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及其太陽能電池
TWI699900B (zh) 具有鈍化層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698025B (zh) 具有差異化p型及n型架構並整合多用途之鈍化層與接觸層之太陽能電池射極區的製造
TWI685117B (zh) 具結晶矽且光接收表面鈍化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JP6690859B2 (ja) 太陽電池内の相対的ドーパント濃度レベル
TWI667798B (zh) 具無溝槽射極區之太陽能電池
US11195964B2 (en) Voltage breakdown device for solar cells
TWI744227B (zh) 無氣泡的多晶矽太陽能電池
TWI675490B (zh) 製造太陽能電池的方法
TWI469377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686958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KR20190082109A (ko) 태양 전지의 다결정 실리콘 피처를 위한 전도성 접촉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