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5217B -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5217B
TWI695217B TW108122184A TW108122184A TWI695217B TW I695217 B TWI695217 B TW I695217B TW 108122184 A TW108122184 A TW 108122184A TW 108122184 A TW108122184 A TW 108122184A TW I695217 B TWI695217 B TW I6952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driving element
optical axis
module
lens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2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1100A (zh
Inventor
蔡諄樺
周明達
張明順
Original Assignee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2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5217B/zh
Priority to CN201921161363.8U priority patent/CN209979984U/zh
Priority to CN201910667397.2A priority patent/CN112130400B/zh
Priority to CN202111331268.XA priority patent/CN113933952A/zh
Priority to US16/700,995 priority patent/US1150686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5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521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1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1100A/zh
Priority to US17/970,304 priority patent/US11899273B2/en
Priority to US18/402,280 priority patent/US20240134149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成像鏡頭模組,包含成像鏡片組、電磁驅動元件組及鏡頭載體。成像鏡片組具有光軸。電磁驅動元件組藉由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來驅動成像鏡片組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鏡頭載體搭接成像鏡片組以使得成像鏡片組可整個被洛倫茲力驅動而沿平行光軸的方向移動。鏡頭載體包含物端部、搭接結構及多個平面部。物端部透過尖端最小開孔用以讓光線進入成像鏡片組。物端部包含反斜面。反斜面環繞出的區域往像側方向漸擴。平面部位於搭接結構並用以與搭接結構共同地搭接至少部份電磁驅動元件組。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成像鏡頭模組。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手機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
習知的鏡頭組件通常包含鏡筒及鏡座係藉由螺紋部彼此組裝。透過鏡筒的旋轉使鏡筒相對於鏡座的位置可以進行調整,藉以進行對焦使影像投射至感光元件的成像面上,然而螺紋部的設計會增加鏡頭組件的整體體積以及組裝上的複雜度。另外,現今市面上的鏡頭組件常見使用音圈馬達(VCM)作為鏡頭自動對焦的鏡頭驅動裝置,然而,此類鏡頭驅動裝置通常由多個零件組成,且為了滿足鏡頭移動時對於精確及順暢的要求,在鏡頭驅動裝置與鏡頭本身的組裝過程中還需要搭配多次的對位及校正步驟才能將多個零件一一精確地組裝完成,因而使鏡頭驅動裝置的生產效率及製造良率受限。
因此,如何改良鏡頭驅動裝置來增加鏡頭組件的組裝精度、簡化鏡頭組件的結構並且增加相機模組的機構設計裕度,以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高規格的需求,已成為目前鏡頭驅動裝置領域的重要議題。
鑒於以上提到的問題,本發明揭露一種成像鏡頭模組,有助於提升鏡頭驅動裝置的準直性以及減少繁雜的組裝過程中所產生之公差疊 加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成像鏡片組、一電磁驅動元件組以及一鏡頭載體。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成像鏡片組包含一遮光片以及一最物側透鏡。遮光片具有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內孔面。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遮光片設置於最物側透鏡的物側方向。遮光片的像側面與最物側透鏡實體接觸。電磁驅動元件組用以驅動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電磁驅動元件組包含第一驅動元件以及一第二驅動元件。第一驅動元件具有導電性並用以供電流流通。第二驅動元件朝向第一驅動元件提供永久磁場。電磁驅動元件組藉由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洛倫茲力來驅動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鏡頭載體搭接成像鏡片組,以使得成像鏡片組可整個被洛倫茲力驅動而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鏡頭載體包含物端部以及搭接結構。物端部位於鏡頭載體的物側端。物端部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以及一第一環狀搭接面。尖端最小開孔用以讓光線進入成像鏡片組。第一環狀搭接面朝向像側方向。第一環狀搭接面搭接遮光片並與遮光片的物側面實體接觸。搭接結構用以搭接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其中一者。鏡頭載體更包含多個平面部。平面部位於搭接結構並用以與搭接結構共同地搭接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其中一者。鏡頭載體的物端部更包含一反斜面。反斜面環繞尖端最小開孔。反斜面環繞出的區域往像側方向漸擴並且反斜面延伸至第一環狀搭接面。尖端最小開孔至第一環狀搭接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h,平面部與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0.15[公釐]≦h≦1.3[公釐];以及80[度]<θ<100[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其包含一相機模組以及一表面玻璃。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表面玻璃設置於相機模組的物側方向,亦即成像鏡頭模組安裝在電子裝置的表面玻璃正下 方。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至表面玻璃於光軸上的距離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0.03[公釐]<g<0.3[公釐]。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在製程上,尖端最小開孔與平面部皆以第一環狀搭接面作為尺寸加工的基準面。如此一來,可確保電磁驅動元件組驅動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光軸之方向移動的準直性,以提升自動對焦功能的作動效率;除此之外,還可簡化成像鏡頭模組的結構,以減少繁雜的組裝過程中所產生之公差疊加的問題。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的電子裝置,可較習知技術有效地減少成像鏡頭模組前方所需預留的光錐區域,以大幅地增加相機模組的機構設計裕度。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10a、10b、10c:成像鏡頭模組
11a、11b、11c:外殼
12a、12b、12c:支撐座
13a、13b、13c:電子感光元件
100a、100b、100c:成像鏡片組
101a、101b、101c:光軸
110a、110b、110c:遮光片
111a、111b、111c:物側面
112a、112b、112c:像側面
113a、113b、113c:內孔面
120a、120b、120c:最物側透鏡
130a、130b、130c:光學透鏡
200a、200b、200c:電磁驅動元件組
210a、210b、210c:第一驅動元件
220a、220b、220c:第二驅動元件
300a、300b、300c:鏡頭載體
310a、310b、310c:物端部
311a、311b、311c:尖端最小開孔
312a、312b、312c:第一環狀搭接面
313a、313b、313c:反斜面
314a、314b、314c:直條狀結構
320a、320b、320c:搭接結構
330a、330b、330c:平面部
340a、340b、340c:管狀部
341a、341b、341c:第二環狀搭接面
400a、400b、400c:遮光元件
20a、20b、20c、20d、20e:電子裝置
21a、21b、21c、21d、21e:相機模組
22a、22b、22c、22d、22e:表面玻璃
EPD:成像鏡片組的入光瞳直徑
g: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至表面玻璃於光軸上的距離
h:尖端最小開孔至第一環狀搭接面於光軸上的光軸距離
N:直條狀結構的數量
S:空氣夾層
θ:平面部與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夾角
ΦD:物端部的最物側外徑
Φmin:遮光元件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3繪示圖1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部份剖切立體示意圖。
圖4繪示圖3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之A區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立體示意圖。
圖5繪示圖3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示意圖。
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分解示意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8繪示圖7之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9繪示圖7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部份剖切立體示意圖。
圖10繪示圖9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繪示圖10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之B區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示意圖。
圖1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13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14繪示圖12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部份剖切立體示意圖。
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示意圖。
圖16繪示圖15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之C區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示意圖。
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部份分解示意圖。
圖18繪示圖17之電子裝置的部份剖面示意圖。
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部份剖面示意圖。
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部份剖面示意圖。
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3繪示以電子裝置之相機模組擷取影像的示意圖。
圖24繪示以電子裝置之相機模組所擷取到的影像的示意圖。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成像鏡頭模組,其包含 一成像鏡片組、一電磁驅動元件組以及一鏡頭載體。
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成像鏡片組包含一遮光片以及一最物側透鏡。遮光片具有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內孔面。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遮光片設置於最物側透鏡的物側方向。遮光片的像側面與最物側透鏡實體接觸。
電磁驅動元件組用以驅動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電磁驅動元件組包含一第一驅動元件以及一第二驅動元件。第一驅動元件具有導電性並用以供電流流通。第二驅動元件朝向第一驅動元件提供永久磁場。電磁驅動元件組藉由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洛倫茲力(Lorentz Force)來驅動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
鏡頭載體搭接成像鏡片組,以使得成像鏡片組可整個被洛倫茲力驅動而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移動。鏡頭載體包含一物端部以及一搭接結構。物端部位於鏡頭載體的物側端。物端部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以及一第一環狀搭接面。尖端最小開孔用以讓光線進入成像鏡片組。第一環狀搭接面朝向像側方向。第一環狀搭接面搭接遮光片並與遮光片的物側面實體接觸。搭接結構用以搭接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其中一者。
鏡頭載體更包含多個平面部。平面部位於搭接結構並用以與搭接結構共同地搭接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其中一者。鏡頭載體的物端部更包含一反斜面。反斜面環繞尖端最小開孔。反斜面環繞出的區域往像側方向漸擴並且反斜面延伸至第一環狀搭接面。
尖端最小開孔至第一環狀搭接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h,平面部與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0.15[公釐]≦h≦1.3[公釐];以及80[度]<θ<100[度]。在製程上,尖端最小開孔與平面部皆以第一環狀搭接面作為尺寸加工的基準面。藉此,可確保電磁驅動元件組驅動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光軸之方向移動的準直性,以提升自動對焦功 能的作動效率;此外,還可簡化成像鏡頭模組的結構,以減少繁雜的組裝過程中所產生之公差疊加的問題。請參照圖6,其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h及θ。
鏡頭載體更可包含一管狀部。管狀部可連接物端部。管狀部可包含多個第二環狀搭接面。第二環狀搭接面可朝向並環繞光軸。第二環狀搭接面可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同軸地排列,且第二環狀搭接面的直徑可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遞增。藉此,可避免同一個第二環狀搭接面搭接兩片以上光學透鏡而影響第二環狀搭接面的真圓度,進而保持與相鄰光學透鏡的同軸性。
成像鏡片組更可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至少一第二環狀搭接面可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實體接觸。藉此,可在維持第二環狀搭接面之真圓度之設計的同時,增加光學透鏡與第二環狀搭接面實體接觸的數量,以提高成像鏡頭模組的品質可靠度;此外,還可在鏡頭載體同時安裝光學透鏡與電磁驅動元件組之後,增加結構強度,以避免成像鏡頭模組的構造變形。
平面部在平行於光軸之方向上的相對兩側皆可與搭接結構重疊,係由於可配合射出成型模具的設計在鏡頭載體加入滑塊的構造,而使得平面部在成型之後於平行於光軸之方向上的相對兩側皆與搭接結構重疊。藉此,可增加電磁驅動元件組裝載在鏡頭載體的穩定度。
物端部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公釐]<ΦD≦3.4[公釐]。藉此,較小的最物側外徑可使得位於尖端最小開孔附近的鏡頭載體厚度較為均勻,並可使得射出成型的鏡頭載體在尖端最小開孔上較容易調整成理想的表面性質,以提高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學品質。請參照圖6,其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ΦD。
鏡頭載體的尖端最小開孔定義出成像鏡片組的入光瞳直徑。成像鏡片組的入光瞳直徑為EPD,物端部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5<EPD/ΦD<1.0。由於尖端最小開孔的機構尺寸可作 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學入光瞳,藉此可提高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學規格可靠度。請參照圖6,其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EPD及ΦD。
鏡頭載體的物端部更可包含多個直條狀結構。直條狀結構可設置於反斜面並環繞尖端最小開孔,且直條狀結構可往遠離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延伸。藉此,可有效地抑制與削減外界環境中高強度的雜散光,進而消除在強光源照射下雜散光所帶來的影響。
直條狀結構的側剖面可為楔形。直條狀結構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65<N<700。藉此,可避免過密的直條狀結構降低消除雜光的效率;此外,還可避免過疏的直條狀結構造成在局部區域消除雜散光的程度不足。
反斜面可為截頂圓錐面形。反斜面與遮光片的物側面可配置出環形溝槽結構。反斜面與遮光片的物側面之間的空氣夾層可往遠離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漸縮。藉此,可有效地消除從各角度入射至成像鏡頭模組的雜散光,以避免產生雜散光積存的死角而影響光學影像的整體品質。
平面部與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夾角為θ,其可滿足下列條件:85[度]<θ<95[度]。藉此,可提高電磁驅動元件組的驅動效率,以避免在圓對稱的機構設計下出現驅動距離不均的情形。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鏡頭模組中,更可包含多個遮光元件。遮光元件可位於遮光片的像側方向。成像鏡片組的入光瞳直徑為EPD,遮光元件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為Φmi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90<EPD/Φmin<1.4。藉此,可維持光圈的性能,並有效地控制雜散光在成像鏡頭模組內的反射情形,以避免外界環境中複雜且多重強度變化的光害因子對成像品質產生負面影響。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94<EPD/Φmin<1.36。藉此,可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在夜間環境下直視獨立光源時仍具有良好的成像能力。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98<EPD/Φmin<1.30。藉此,可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在直視太陽光時仍能維持理想的攝影品質。請 參照圖5,其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EPD及Φmin。
尖端最小開孔至第一環狀搭接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5[公釐]≦h≦1.0[公釐]。藉此,可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具有適當的前推光圈設計,並可大幅減少成像鏡頭模組前方的光錐區域,以有效地降低成像鏡頭模組的體積,並在成像鏡頭模組小型化的基礎上增加設計裕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其包含一相機模組以及一表面玻璃。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表面玻璃設置於相機模組的物側方向,亦即成像鏡頭模組安裝在電子裝置的表面玻璃正下方。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至表面玻璃於光軸上的距離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0.03[公釐]<g<0.3[公釐]。藉此,可較習知技術有效地減少成像鏡頭模組前方所需預留的光錐區域,以大幅地增加相機模組的機構設計裕度。
表面玻璃可為包含一顯示功能模組的平板。藉此,可使得電子裝置在近距離的強烈光害環境下,表面玻璃依然能夠具有理想的顯像品質。
上述本發明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6,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3繪示圖1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部份剖切立體示意圖,圖4繪示圖3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之A區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立體示意圖,圖5繪示圖3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示意圖,且圖6繪示圖5之成像 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分解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成像鏡頭模組10a包含一外殼11a、一支撐座12a、一電子感光元件13a、一成像鏡片組100a、一電磁驅動元件組200a、一鏡頭載體300a以及多個遮光元件400a。外殼11a與電子感光元件13a分別設置於支撐座12a的相對兩側,而成像鏡片組100a、電磁驅動元件組200a、鏡頭載體300a以及遮光元件400a設置於外殼11a與支撐座12a之間。
成像鏡片組100a具有一光軸101a,其中光軸101a係沿著物側至像側的方向延伸。成像鏡片組100a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遮光片110a、一最物側透鏡120a以及多個光學透鏡130a。遮光片110a具有一物側面111a、一像側面112a以及一內孔面113a,其中物側面111a朝向物側方向,像側面112a朝向像側方向,且內孔面113a連接物側面111a與像側面112a。遮光片110a設置於最物側透鏡120a的物側方向,且遮光片110a的像側面112a與最物側透鏡120a實體接觸。最物側透鏡120a為塑膠透鏡。
電磁驅動元件組200a可驅動成像鏡片組100a沿平行於光軸101a的方向移動。具體來說,電磁驅動元件組200a包含一第一驅動元件210a以及一第二驅動元件220a。第一驅動元件210a具有導電性並可供電流流通。第二驅動元件220a設置於外殼11a並朝向第一驅動元件210a提供永久磁場。電磁驅動元件組200a藉由第一驅動元件210a與第二驅動元件220a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來驅動成像鏡片組100a沿平行於光軸101a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a移動,以達到成像鏡頭模組10a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之功能。
鏡頭載體300a設置於支撐座12a,並可由射出成型方式一體成型。鏡頭載體300a搭接成像鏡片組100a,以做為成像鏡片組100a的載體,使得成像鏡片組100a可整個被電磁驅動元件組200a所產生的洛倫茲力驅動而沿平行於光軸101a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a移動。鏡 頭載體300a包含一物端部310a、一搭接結構320a、多個平面部330a以及一管狀部340a。
物端部310a位於鏡頭載體300a的物側端。物端部310a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ΦD=2.6[公釐]。物端部310a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311a、一第一環狀搭接面312a、一反斜面313a以及多個直條狀結構314a。
尖端最小開孔311a可控制成像鏡片組100a的進光量,作為成像鏡片組100a的光圈。尖端最小開孔311a定義出成像鏡片組100a的入光瞳直徑EPD,物端部310a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EPD/ΦD=0.61。
第一環狀搭接面312a朝向像側方向。第一環狀搭接面312a搭接遮光片110a並與遮光片110a的物側面111a實體接觸。尖端最小開孔311a至第一環狀搭接面312a於光軸101a上的光軸距離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216[公釐]。
反斜面313a環繞尖端最小開孔311a。反斜面313a環繞出的區域往像側方向漸擴,並且反斜面313a延伸至第一環狀搭接面312a。
直條狀結構314a設置於反斜面313a並環繞尖端最小開孔311a,且直條狀結構314a往遠離尖端最小開孔311a的方向延伸。直條狀結構314a的側剖面為楔形。直條狀結構314a具有光滑的表面,並且具有消除光反射的功效。直條狀結構314a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N=320。
搭接結構320a可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a。由於第一驅動元件210a與第二驅動元件220a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使得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a的鏡頭載體300a可被洛倫茲力驅動,連帶使得搭接鏡頭載體300a的成像鏡片組100a可整個被洛倫茲力驅動,而使得成像鏡片組100a與鏡頭載體300a一併沿平行於光軸101a的方向相對於第二 驅動元件220a移動。
平面部330a位於搭接結構320a,且平面部330a在平行於光軸101a之方向上的相對兩側皆與搭接結構320a重疊。也就是說,平面部330a被搭接結構320a夾持住。平面部330a可與搭接結構320a共同地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a,但不以此為限。在部份實施例中,搭接結構與平面部亦可共同地搭接第二驅動元件,而第一驅動元件設置於外殼。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可整個被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驅動,而一併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相對於第一驅動元件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平面部330a與第一環狀搭接面312a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θ=90.0[度]。此外,在其他部份實施例中,平面部亦可加裝磁石,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可以球狀軸承的方式來移動成像鏡片組。
管狀部340a連接物端部310a。管狀部340a包含多個第二環狀搭接面341a。第二環狀搭接面341a朝向並環繞光軸101a。第二環狀搭接面341a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同軸地排列,且這些第二環狀搭接面341a的直徑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遞增。部份的第二環狀搭接面341a與光學透鏡130a實體接觸,另外部份的第二環狀搭接面341a與遮光元件400a實體接觸。
遮光元件400a位於遮光片110a與最物側透鏡120a的像側方向。成像鏡片組100a的入光瞳直徑為EPD,遮光元件400a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EPD/Φmin=1.0063。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11,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8繪示圖7之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9繪示圖7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部份剖切立體示意圖,圖10繪示圖9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示意圖,圖11繪示圖10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之B區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 自動對焦功能的成像鏡頭模組10b包含一外殼11b、一支撐座12b、一電子感光元件13b、一成像鏡片組100b、一電磁驅動元件組200b、一鏡頭載體300b以及多個遮光元件400b。外殼11b與電子感光元件13b分別設置於支撐座12b的相對兩側,而成像鏡片組100b、電磁驅動元件組200b、鏡頭載體300b以及遮光元件400b設置於外殼11b與支撐座12b之間。
成像鏡片組100b具有一光軸101b,其中光軸101b係沿著物側至像側的方向延伸。成像鏡片組100b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遮光片110b、一最物側透鏡120b以及多個光學透鏡130b。遮光片110b具有一物側面111b、一像側面112b以及一內孔面113b,其中物側面111b朝向物側方向,像側面112b朝向像側方向,且內孔面113b連接物側面111b與像側面112b。遮光片110b設置於最物側透鏡120b的物側方向,且遮光片110b的像側面112b與最物側透鏡120b實體接觸。最物側透鏡120b為塑膠透鏡。
電磁驅動元件組200b可驅動成像鏡片組100b沿平行於光軸101b的方向移動。具體來說,電磁驅動元件組200b包含一第一驅動元件210b以及一第二驅動元件220b。第一驅動元件210b具有導電性並可供電流流通。第二驅動元件220b設置於外殼11b並朝向第一驅動元件210b提供永久磁場。電磁驅動元件組200b藉由第一驅動元件210b與第二驅動元件220b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來驅動成像鏡片組100b沿平行於光軸101b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b移動,以達到成像鏡頭模組10b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之功能。
鏡頭載體300b設置於支撐座12b,並可由射出成型方式一體成型。鏡頭載體300b搭接成像鏡片組100b,以做為成像鏡片組100b的載體,使得成像鏡片組100b可整個被電磁驅動元件組200b所產生的洛倫茲力驅動而沿平行於光軸101b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b移動。鏡頭載體300b包含一物端部310b、一搭接結構320b、多個平面部330b 以及一管狀部340b。
物端部310b位於鏡頭載體300b的物側端。物端部310b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ΦD=2.6[公釐]。物端部310b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311b、一第一環狀搭接面312b以及一反斜面313b。
尖端最小開孔311b可控制成像鏡片組100b的進光量,作為成像鏡片組100b的光圈。尖端最小開孔311b定義出成像鏡片組100b的入光瞳直徑EPD,物端部310b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EPD/ΦD=0.65。
第一環狀搭接面312b朝向像側方向。第一環狀搭接面312b搭接遮光片110b並與遮光片110b的物側面111b實體接觸。尖端最小開孔311b至第一環狀搭接面312b於光軸101b上的光軸距離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216[公釐]。
反斜面313b環繞尖端最小開孔311b。反斜面313b環繞出的區域往像側方向漸擴,並且反斜面313b延伸至第一環狀搭接面312b。反斜面313b為截頂圓錐(truncated cone)面形。反斜面313b與遮光片110b的物側面111b配置出環形溝槽結構。反斜面313b與遮光片110b的物側面111b之間的空氣夾層S往遠離尖端最小開孔311b的方向漸縮。
搭接結構320b可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b。由於第一驅動元件210b與第二驅動元件220b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使得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b的鏡頭載體300b可被洛倫茲力驅動,連帶使得搭接鏡頭載體300b的成像鏡片組100b可整個被洛倫茲力驅動,而使得成像鏡片組100b與鏡頭載體300b一併沿平行於光軸101b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b移動。
平面部330b位於搭接結構320b,且平面部330b在平行於光軸101b之方向上的相對兩側皆與搭接結構320b重疊。也就是說,平面部330b被搭接結構320b夾持住。平面部330b可與搭接結構320b共同地 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b,但不以此為限。在部份實施例中,搭接結構與平面部亦可共同地搭接第二驅動元件,而第一驅動元件設置於外殼。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可整個被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驅動,而一併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相對於第一驅動元件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平面部330b與第一環狀搭接面312b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θ=90.0[度]。此外,在其他部份實施例中,平面部亦可加裝磁石,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可以球狀軸承的方式來移動成像鏡片組。
管狀部340b連接物端部310b。管狀部340b包含多個第二環狀搭接面341b。第二環狀搭接面341b朝向並環繞光軸101b。第二環狀搭接面341b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同軸地排列,且這些第二環狀搭接面341b的直徑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遞增。部份的第二環狀搭接面341b與光學透鏡130b實體接觸,另外部份的第二環狀搭接面341b與遮光元件400b實體接觸。
遮光元件400b位於遮光片110b與最物側透鏡120b的像側方向。成像鏡片組100b的入光瞳直徑為EPD,遮光元件400b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EPD/Φmin=1.29。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12至圖16,其中圖1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13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14繪示圖12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部份剖切立體示意圖,圖15繪示圖14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的剖面示意圖,圖16繪示圖15之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之C區域的局部放大剖切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成像鏡頭模組10c包含一外殼11c、一支撐座12c、一電子感光元件13c、一成像鏡片組100c、一電磁驅動元件組200c、一鏡頭載體300c以及多個遮光元件400c。外殼11c與電子感光元件13c分別設置於支撐座12c的相對兩側,而成像鏡片組100c、電磁驅動元件組 200c、鏡頭載體300c以及遮光元件400c設置於外殼11c與支撐座12c之間。
成像鏡片組100c具有一光軸101c,其中光軸101c係沿著物側至像側的方向延伸。成像鏡片組100c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遮光片110c、一最物側透鏡120c以及多個光學透鏡130c。遮光片110具有一物側面111c、一像側面112c以及一內孔面113c,其中物側面111c朝向物側方向,像側面112c朝向像側方向,且內孔面113c連接物側面111c與像側面112c。遮光片110c設置於最物側透鏡120c的物側方向,且遮光片110c的像側面112c與最物側透鏡120c實體接觸。最物側透鏡120c為塑膠透鏡。
電磁驅動元件組200c可驅動成像鏡片組100c沿平行於光軸101c的方向移動。具體來說,電磁驅動元件組200c包含一第一驅動元件210c以及一第二驅動元件220c。第一驅動元件210c具有導電性並可供電流流通。第二驅動元件220c設置於外殼11c並朝向第一驅動元件210c提供永久磁場。電磁驅動元件組200c藉由第一驅動元件210c與第二驅動元件220c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來驅動成像鏡片組100c沿平行於光軸101c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c移動,以達到成像鏡頭模組10c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之功能。
鏡頭載體300c設置於支撐座12c,並可由射出成型方式一體成型。鏡頭載體300c搭接成像鏡片組100c,以做為成像鏡片組100c的載體,使得成像鏡片組100c可整個被電磁驅動元件組200c所產生的洛倫茲力驅動而沿平行於光軸101c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c移動。鏡頭載體300c包含一物端部310c、一搭接結構320c、多個平面部330c以及一管狀部340c。
物端部310c位於鏡頭載體300c的物側端。物端部310c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ΦD=2.18[公釐]。物端部310c包 含一尖端最小開孔311c、一第一環狀搭接面312c以及一反斜面313c。
尖端最小開孔311c可控制成像鏡片組100c的進光量,作為成像鏡片組100c的光圈。尖端最小開孔311c定義出成像鏡片組100c的入光瞳直徑EPD,物端部310c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EPD/ΦD=0.75。
第一環狀搭接面312c朝向像側方向。第一環狀搭接面312c搭接遮光片110c並與遮光片110c的物側面111c實體接觸。尖端最小開孔311c至第一環狀搭接面312c於光軸101c上的光軸距離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72[公釐]。在本實施例中,尖端最小開孔311c做為前推光圈,加上設置在鏡頭載體300c物側端的遮光片110c,使得成像鏡頭模組10c得以實現安裝小型化的音圈馬達。
反斜面313c環繞尖端最小開孔311c。反斜面313c環繞出的區域往像側方向漸擴,並且反斜面313c延伸至第一環狀搭接面312c。反斜面313c為截頂圓錐面形。反斜面313c與遮光片110c的物側面111c配置出環形溝槽結構。反斜面313c與遮光片110c的物側面111c之間的空氣夾層S往遠離尖端最小開孔311c的方向漸縮。
搭接結構320c可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c。由於第一驅動元件210c與第二驅動元件220c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產生的洛倫茲力,使得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c的鏡頭載體300c可被洛倫茲力驅動,連帶使得搭接鏡頭載體300c的成像鏡片組100c可整個被洛倫茲力驅動,而使得成像鏡片組100c與鏡頭載體300c一併沿平行於光軸101c的方向相對於第二驅動元件220c移動。
平面部330c位於搭接結構320c,且平面部330c在平行於光軸101c之方向上的相對兩側皆與搭接結構320c重疊。也就是說,平面部330c被搭接結構320c夾持住。平面部330c可與搭接結構320c共同地搭接第一驅動元件210c,但不以此為限。在部份實施例中,搭接結構與平 面部亦可共同地搭接第二驅動元件,而第一驅動元件設置於外殼。成像鏡片組與鏡頭載體可整個被第一驅動元件與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洛倫茲力驅動,而一併沿平行於光軸的方向相對於第一驅動元件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平面部330c與第一環狀搭接面312c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θ=90.0[度]。此外,在其他部份實施例中,平面部亦可加裝磁石,使得成像鏡頭模組可以球狀軸承的方式來移動成像鏡片組。
管狀部340c連接物端部310c。管狀部340c包含多個第二環狀搭接面341c。第二環狀搭接面341c朝向並環繞光軸101c。第二環狀搭接面341c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同軸地排列,且這些第二環狀搭接面341c的直徑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遞增。部份的第二環狀搭接面341c與光學透鏡130c實體接觸,另外部份的第二環狀搭接面341c與遮光元件400c實體接觸。
遮光元件400c位於遮光片110c與最物側透鏡120c的像側方向。成像鏡片組100c的入光瞳直徑為EPD,遮光元件400c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EPD/Φmin=1.19。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17與圖18,其中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部份分解示意圖,圖18繪示圖17之電子裝置的部份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20a包含一相機模組21a以及一表面玻璃22a。
相機模組21a包含成像鏡頭模組10a。成像鏡頭模組10a包含電子感光元件13a。表面玻璃22a設置於相機模組21a的物側方向。表面玻璃22a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組做為顯示功能模組(圖未繪示)的平板。成像鏡頭模組100a的尖端最小開孔311a至表面玻璃22a於光軸101a上的距離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g=0.29[公釐]。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19,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部份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20b包含一相機模組21b以及一表面玻璃22b。
相機模組21b包含成像鏡頭模組10b。成像鏡頭模組10b包含電子感光元件13b。表面玻璃22b設置於相機模組21b的物側方向。表面玻璃22b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組做為顯示功能模組(圖未繪示)的平板。成像鏡頭模組100b的尖端最小開孔311b至表面玻璃22b於光軸101b上的距離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g=0.18[公釐]。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20,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部份剖面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20c包含一相機模組21c以及一表面玻璃22c。
相機模組21c包含成像鏡頭模組10c。成像鏡頭模組10c包含電子感光元件13c。表面玻璃22c設置於相機模組21c的物側方向。表面玻璃22c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組做為顯示功能模組(圖未繪示)的平板。成像鏡頭模組100c的尖端最小開孔311c至表面玻璃22c於光軸101c上的距離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g=0.23[公釐]。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2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20d包含一相機模組21d以及一表面玻璃22d。
相機模組21d係為一微型鏡頭,並可為上述相機模組21a、21b、21c之其中一者,但不以此為限。表面玻璃22d可為上述表面玻璃22a、22b、22c之其中一者,但不以此為限。表面玻璃22d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組做為顯示功能模組(圖未繪示)的平板,可做為電子裝置20d的使用者介面(未另標號)。使用者介面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以供使用者 操作使用,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21d與表面玻璃22d係配置於電子裝置20d的同一側,並且相機模組21d設置於使用者介面側邊的區域。相機模組21d與表面玻璃22d皆朝向使用者,以供使用者在使用電子裝置20d進行自拍或是直播的時候,可同時觀看拍攝影像以及進行介面的操作,提供良好的拍攝體驗。請參閱圖23與圖24,其中圖23繪示以電子裝置20d之相機模組21d擷取影像的示意圖,圖24繪示以電子裝置20d之相機模組21d所擷取到的影像的示意圖。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22,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20e包含一相機模組21e以及一表面玻璃22e。
相機模組21e係為一屏下鏡頭,並可為上述相機模組21a、21b、21c之其中一者,但不以此為限。表面玻璃22e可為上述表面玻璃22a、22b、22c之其中一者,但不以此為限。表面玻璃22e為包含例如以背光模組做為顯示功能模組(圖未繪示)的平板,可做為電子裝置20e的使用者介面(未另標號)。使用者介面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以供使用者操作使用,但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相機模組21e與表面玻璃22e係配置於電子裝置20e的同一側,並且相機模組21e設置於使用者介面下方的區域。相機模組21e與表面玻璃22e皆朝向使用者,以供使用者在使用電子裝置20e進行自拍或是直播的時候,可同時觀看拍攝影像以及進行介面的操作,提供良好的拍攝體驗。請參閱圖23與圖24,其中圖23繪示以電子裝置20e之相機模組21e擷取影像的示意圖,圖24繪示以電子裝置20e之相機模組21e所擷取到的影像的示意圖。
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 為限。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攝影系統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這些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a:成像鏡頭模組
100a:成像鏡片組
101a:光軸
110a:遮光片
111a:物側面
112a:像側面
113a:內孔面
120a:最物側透鏡
130a:光學透鏡
210a:第一驅動元件
300a:鏡頭載體
310a:物端部
311a:尖端最小開孔
314a:直條狀結構
320a:搭接結構
330a:平面部
340a:管狀部
341a:第二環狀搭接面
400a:遮光元件
EPD:成像鏡片組的入光瞳直徑
h:尖端最小開孔至第一環狀搭接面於光軸上的光軸距離
θ:平面部與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夾角
ΦD:物端部的最物側外徑

Claims (16)

  1. 一種具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成像鏡片組,具有一光軸,該成像鏡片組包含:一遮光片,具有一物側面、一像側面以及一內孔面,該內孔面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以及一最物側透鏡,該遮光片設置於該最物側透鏡的物側方向,該遮光片的該像側面與該最物側透鏡實體接觸;一電磁驅動元件組,用以驅動該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移動,該電磁驅動元件組包含:一第一驅動元件,具有導電性並用以供電流流通;以及一第二驅動元件,朝向該第一驅動元件提供永久磁場;其中,該電磁驅動元件組藉由該第一驅動元件與該第二驅動元件之間的電磁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洛倫茲力來驅動該成像鏡片組沿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移動;以及一鏡頭載體,包含:一物端部,位於該鏡頭載體的物側端,該物端部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用以讓光線進入該成像鏡片組;以及一第一環狀搭接面,朝向像側方向,該第一環狀搭接面搭接該遮光片並與該遮光片的該物側面實體接觸;一搭接結構,用以搭接該第一驅動元件與該第二驅動元件之其中一者;以及 至少一第二環狀搭接面,位於該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像側方向,該至少一第二環狀搭接面朝向並環繞且平行於該光軸,該至少一第二環狀搭接面搭接該成像鏡片組,以使得該成像鏡片組可整個被該洛倫茲力驅動而沿平行於該光軸的方向移動;其中,該鏡頭載體更包含多個平面部,該些平面部位於該搭接結構並用以與該搭接結構共同地搭接該第一驅動元件與該第二驅動元件之其中一者;其中,該鏡頭載體的該物端部更包含一反斜面,該反斜面環繞該尖端最小開孔,該反斜面環繞出的區域往像側方向漸擴並且該反斜面延伸至該第一環狀搭接面;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第一環狀搭接面於該光軸上的距離為h,該些平面部與該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0.15[公釐]≦h≦1.3[公釐];以及80[度]<θ<100[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頭載體更包含一管狀部,該管狀部連接該物端部,該至少一第二環狀搭接面的數量為多個,該些第二環狀搭接面位於該管狀部,該些第二環狀搭接面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同軸地排列,且該些第二環狀搭接面的直徑由物側方向往像側方向遞增。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成像鏡片組更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至少一該第二環狀搭接面與該至少一光學透鏡實體接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平面部在平行於該光軸之方向上的相對兩側皆與該搭接結構重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物端部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8[公釐]<ΦD≦3.4[公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頭載體的該尖端最小開孔定義出該成像鏡片組的一入光瞳直徑,該成像鏡片組的該入光瞳直徑為EPD,該物端部的最物側外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55<EPD/ΦD<1.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頭載體的該物端部更包含多個直條狀結構,該些直條狀結構設置於該反斜面並環繞該尖端最小開孔,且該些直條狀結構往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延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直條狀結構的側剖面為楔形,該些直條狀結構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65<N<70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反斜面為截頂圓錐面形,該反斜面與該遮光片的該物側面配置出環形溝槽結構,該反斜面與該遮光片的該物側面之間的空氣夾層往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漸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平面部與該第一環狀搭接面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85[度]<θ<95[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更包含多個遮光元件,其中該些遮光元件位於該遮光片的像側方向,該鏡頭載體的該尖端最小開孔定義出該成像鏡片組的一入光瞳直徑,該成像鏡片組的該入光瞳直徑為EPD,該些遮光元件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0<EPD/Φmin<1.4。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成像鏡片組的該入光瞳直徑為EPD,該些遮光元件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4<EPD/Φmin<1.36。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成像鏡片組的該入光瞳直徑為EPD,該些遮光元件的開孔直徑中的最小值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8<EPD/Φmin<1.30。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第一環狀搭接面於該光軸上的距離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0.15[公釐]≦h≦1.0[公釐]。
  15. 一種具有攝影機能的電子裝置,包含: 一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表面玻璃,設置於該相機模組的物側方向;其中,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表面玻璃於該光軸上的距離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0.03[公釐]<g<0.3[公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表面玻璃為包含一顯示功能模組的平板。
TW108122184A 2019-06-24 2019-06-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952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2184A TWI695217B (zh) 2019-06-25 2019-06-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N201921161363.8U CN209979984U (zh) 2019-06-25 2019-07-23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1910667397.2A CN112130400B (zh) 2019-06-25 2019-07-23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111331268.XA CN113933952A (zh) 2019-06-25 2019-07-23 成像镜头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6/700,995 US11506861B2 (en) 2019-06-25 2019-12-02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970,304 US11899273B2 (en) 2019-06-25 2022-10-20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402,280 US20240134149A1 (en) 2019-06-24 2024-01-02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2184A TWI695217B (zh) 2019-06-25 2019-06-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5217B true TWI695217B (zh) 2020-06-01
TW202101100A TW202101100A (zh) 2021-01-01

Family

ID=69286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184A TWI695217B (zh) 2019-06-24 2019-06-25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506861B2 (zh)
CN (3) CN113933952A (zh)
TW (1) TWI6952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5217B (zh) 2019-06-25 2020-06-0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02433B (zh) * 2019-07-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2431B (zh) * 2020-02-12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14518B (zh) 2020-08-12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81594A1 (en) * 2007-01-26 2008-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and optical apparatus
TW201107811A (en) * 2009-03-13 2011-03-01 Knowles Electronics Llc Lens assembl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4007529A (zh) * 2013-02-27 2014-08-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以及摄影装置
TW201523057A (zh) * 2013-10-16 2015-06-16 Samsung Electro Mech 攝影模組、攝影模組之光軸對準方法以及包含攝影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816464A (zh) * 2016-10-21 2018-05-0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光路調整機構與光路調整元件
CN208076809U (zh) * 2018-01-26 2018-11-09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片组驱动装置、摄影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8534A (ja) * 2005-10-14 2007-04-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装置
JP2012118343A (ja) 2010-12-01 2012-06-21 Sony Corp 鏡筒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202057870U (zh) 2011-06-09 2011-11-30 惠州立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镜头
JP2013092583A (ja) * 2011-10-24 2013-05-16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装置、光学装置
WO2014106218A1 (en) * 2012-12-31 2014-07-03 Digitialoptics Corporation Auto-focus camera module with mems closed loop compensator
TWI457693B (zh) * 2013-05-10 2014-10-21 Tdk Taiwan Corp 光學影像防震裝置
US8805176B1 (en) * 2013-07-01 2014-08-12 Silitech Technology Corp. Auto-focus driving structure
US9766424B2 (en) 2013-09-13 2017-09-19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TWM483450U (zh) * 2014-02-18 2014-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環形遮光元件以及光學取像鏡組
TWM481412U (zh) * 2014-03-05 2014-07-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環形光學元件與鏡頭組
CN106461910B (zh) * 2014-05-19 2019-05-28 夏普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及电子设备
CN104280853A (zh) * 2014-09-25 2015-01-14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对焦结构、镜头模组及具有所述镜头模组的相机模组
US9910289B2 (en) * 2014-10-07 2018-03-06 Sunming Technologies (Hk) Limited Miniature lens driving apparatus
CN106324784B (zh) * 2015-06-17 2018-11-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背胶型遮光组件的镜头
CN205210385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507179U (zh) 2015-11-17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0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492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493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1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M531602U (zh) * 2016-06-30 2016-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6331166U (zh) 2016-08-30 2017-07-14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短机构的手机镜头结构
CN206671650U (zh) 2017-04-15 2017-11-2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镜头
TWI627460B (zh) * 2017-07-19 2018-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8484B (zh) * 2017-08-11 2018-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1201463B (zh) 2017-09-29 2021-10-08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US10921558B2 (en) * 2017-10-26 2021-02-16 Apple Inc. Wide field of view five element lens system
TWI695217B (zh) 2019-06-25 2020-06-0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81594A1 (en) * 2007-01-26 2008-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and optical apparatus
TW201107811A (en) * 2009-03-13 2011-03-01 Knowles Electronics Llc Lens assembl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4007529A (zh) * 2013-02-27 2014-08-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以及摄影装置
TW201523057A (zh) * 2013-10-16 2015-06-16 Samsung Electro Mech 攝影模組、攝影模組之光軸對準方法以及包含攝影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816464A (zh) * 2016-10-21 2018-05-0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光路調整機構與光路調整元件
CN208076809U (zh) * 2018-01-26 2018-11-09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镜片组驱动装置、摄影模块与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9984U (zh) 2020-01-21
US20200409028A1 (en) 2020-12-31
TW202101100A (zh) 2021-01-01
US20230039874A1 (en) 2023-02-09
US11899273B2 (en) 2024-02-13
US20240134149A1 (en) 2024-04-25
CN112130400B (zh) 2021-11-23
CN113933952A (zh) 2022-01-14
CN112130400A (zh) 2020-12-25
US11506861B2 (en) 202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5217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07188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04404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42967B (zh)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10199918A1 (en) Optical path conversion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same
US10911654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system with multi-lens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00057267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642003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866389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104806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764483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1048065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838170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TWI762355B (zh) 成像裝置、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0948692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90118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914924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KR101268983B1 (ko) 경통 모듈
CN112824964B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US20230060740A1 (en) Camera module, imag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31822B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202340780A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