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3498B -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 Google Patents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3498B
TWI683498B TW107135523A TW107135523A TWI683498B TW I683498 B TWI683498 B TW I683498B TW 107135523 A TW107135523 A TW 107135523A TW 107135523 A TW107135523 A TW 107135523A TW I683498 B TWI683498 B TW I68349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oil
resonance voltage
distance
volt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5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4167A (zh
Inventor
蔡明球
詹其哲
Original Assignee
富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富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富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55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3498B/zh
Priority to CN201811561247.5A priority patent/CN109888932B/zh
Priority to US16/248,815 priority patent/US1067328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904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4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34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349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用於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之一供電模組,該供電模組包含一供電線圈,該方法包含有偵測該供電線圈之一諧振頻率;根據該諧振頻率,判斷該受電模組與該供電模組之一線圈距離;取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及一最小諧振電壓;以及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供電線圈之一輸入電流,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是否存在偏移。

Description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本發明係指一種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尤指一種可偵測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之間的偏移之方法及其供電模組。
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中,為了安全運作,需要在供應端確認其供電線圈上感應區域為正確之受電裝置,且在可以接收電力的狀況下才進行電力發送,為了使供電端能夠辨識受電端是否為正確的受電裝置,需要透過資料碼傳送來進行識別。資料碼的傳送係藉由供電端驅動供電線圈產生諧振,發送電磁能量傳送到受電端,以進行電力傳送,而在受電端接收電力時,可透過訊號調制技術改變接收線圈上的阻抗狀態,再透過反饋影響供電線圈上的諧振載波訊號變化,以傳送資料碼。
在習知技術中,供電端與受電端之間的位置和距離無法被偵測與計算,使得功率調節往往只會限制在一預定的最大諧振電壓之內,無法依據距離的不同而有所調整。在此情形下,當供電與受電兩端距離較近時,可能因輸出功率過大而燒毀受電端;或者當兩端距離較遠時,可能發生輸出功率過小導致受電端電力不足而中斷運作的情況。有鑑於此,習知技術實有改進之必要。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可用來偵測受電模組與供電模組之間的距離,並根據距離來設定供電線圈之最大諧振電壓和最小諧振電壓,進而根據線圈電壓與電流的大小來判斷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之間是否發生偏移。
本發明揭露一種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用於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之一供電模組,該供電模組包含一供電線圈,該方法包含有偵測該供電線圈之一諧振頻率;根據該諧振頻率,判斷該受電模組與該供電模組之一線圈距離;取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及一最小諧振電壓;以及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供電線圈之一輸入電流,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是否存在偏移。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供電模組,用於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該供電模組包含有一供電線圈、一電流檢測器及一供電微處理器。該電流檢測器可用來偵測該供電線圈之一輸入電流。該供電微處理器耦接於該供電線圈,可用來執行以下步驟:偵測該供電線圈之一諧振頻率;根據該諧振頻率,判斷該受電模組與該供電模組之一線圈距離;取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及一最小諧振電壓;以及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輸入電流,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是否存在偏移。
100‧‧‧感應式電源供應系統
1‧‧‧供電模組
10‧‧‧供電源
11‧‧‧供電微處理器
111‧‧‧處理單元
112‧‧‧時脈產生器
115‧‧‧記憶單元
120‧‧‧訊號接收模組
121、122‧‧‧供電驅動單元
130‧‧‧分壓電路
131、132‧‧‧分壓電阻
141、142‧‧‧諧振電容
16‧‧‧供電線圈
161、261‧‧‧磁導體
17‧‧‧輸入單元
18‧‧‧電流檢測器
C1‧‧‧線圈訊號
D1、D2‧‧‧驅動訊號
2‧‧‧受電模組
21‧‧‧負載單元
26‧‧‧受電線圈
FLC1、FLC2、FLC3、FLCX‧‧‧諧振頻率
VMAX2、VMAX3、VMAX‧‧‧最大諧振電壓
VMIN2、VMIN3、VMIN‧‧‧最小諧振電壓
X、Y、Z、W‧‧‧線圈距離
V1、V2、V3‧‧‧諧振電壓
L1、L2‧‧‧線段
I1‧‧‧輸入電流
IT‧‧‧臨界電流
IMAX‧‧‧滿載電流
VT‧‧‧臨界諧振電壓
60‧‧‧偵測流程
600~610‧‧‧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之示意圖。
第2A圖為供電線圈處於閒置狀態之示意圖。
第2B圖為供電線圈與受電線圈之間為最遠工作距離之示意圖。
第2C圖為供電線圈與受電線圈之間為最近工作距離之示意圖。
第2D圖為供電線圈與受電線圈發生水平方向的偏移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供電線圈之諧振頻率及其對應之諧振電壓之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線圈工作電壓及對應輸入電流之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根據線圈諧振電壓及輸入電流來判斷線圈偏移之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偵測流程之示意圖。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包含有一供電模組1及一受電模組2。供電模組1可接收來自於一供電源10之電力,並輸出無線電力至受電模組2。供電模組1包含有一供電線圈16及諧振電容141、142,以C-L-C的結構設置。其中,供電線圈16可用來發送電磁能量至受電模組2以進行供電,諧振電容141及142分別耦接於供電線圈16兩端,於供電時可用來搭配供電線圈16進行諧振。此外,在供電模組1中,可選擇性地採用磁性材料所構成之一磁導體161,用來提升供電線圈16之電磁感應能力,同時避免電磁能量影響線圈非感應面方向之物體。
為了控制供電線圈16及諧振電容141、142的運作,供電模組1另包含有一供電微處理器11、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及一分壓電路130。供電驅動單元 121及122耦接於供電線圈16及諧振電容141及142,可分別發送驅動訊號D1及D2至供電線圈16,其可接收供電微處理器11的控制,用以驅動供電線圈16產生並發送能量。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兩者同時運作時,可進行全橋驅動。在部分實施例中,亦可僅開啟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其中一者,抑或僅配置一個供電驅動單元121或122,以進行半橋驅動。供電微處理器11泛指供電模組1內部進行控制的處理電路,其可用來處理並控制供電模組1之各項運作。
詳細來說,供電微處理器11包含有一處理單元111、一時脈產生器112、一記憶單元115及一訊號接收模組120。處理單元111可用來處理並控制供電模組1之各項運作。時脈產生器112耦接於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可用來控制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發送驅動訊號D1及D2。時脈產生器112可以是一脈衝寬度調變產生器(Pulse Width Modulation generator,PWM generator)或其它類型的時脈產生器,用來輸出一時脈訊號至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處理單元111可根據訊號接收模組120所接收到的供電線圈16上的線圈訊號C1,控制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調整輸出功率及線圈諧振電壓,並執行運算以取得供電模組1所需的各項參數。處理單元111可以是一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可由其它類型的處理裝置或運算裝置來實現。記憶單元115可用來儲存處理單元111運作所需的資訊,其可採用各種類型的記憶體來實現,如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光學儲存媒介(Optical Storage Media)、其它類型的記憶體、或多種記憶體的組合。訊號接收模組120可接收線圈訊號C1,並將其轉換為處理單元111可讀取的訊息之後傳送至處理單元111。關於訊號接收模組120之詳細結構及運作方式記載於中華民國專利公開號TW 201742354(即比較器模組),於此不贅述。分壓電路130包含有分壓電阻131及 132,其可對供電線圈16上的線圈訊號C1進行衰減之後,將其輸出至處理單元111及訊號接收模組120。在部分實施例中,若處理單元111及訊號接收模組120等電路具有足夠的耐壓,亦可不採用分壓電路130,直接由訊號接收模組120接收供電線圈16上的線圈訊號C1。
此外,第1圖另繪示一供電源10、一輸入單元17及一電流檢測器18。詳細來說,供電源10可以是直流或交流電源,用來提供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欲輸出至負載的電力及其內部所需電力。輸入單元17提供了一使用者介面,用來接收使用者欲輸入的設定。電流檢測器18可用來檢測供電模組1或供電線圈16之輸入電流。在第1圖中,上述裝置/模組係獨立於供電模組1之外,但在其它實施例中,上述裝置/模組亦可整合在供電模組1內部,或透過其它方式實現,而不限於此。
請繼續參考第1圖。受電模組2包含有一負載單元21及一受電線圈26。在受電模組2中,亦可選擇性地採用磁性材料所構成之一磁導體261,以提升受電線圈26之電磁感應能力,同時避免電磁能量影響線圈非感應面方向之物體。受電線圈26可用來接收供電線圈16之供電,進行整流之後傳送至負載單元21。在受電模組2中,其它可能的組成元件或模組,如整流電路、穩壓電容、訊號反饋電路、受電微處理器等,可視系統需求而增加或減少,故在不影響本實施例之說明下,略而未示。
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之供電微處理器11可藉由偵測供電線圈16之自諧振頻率來判斷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間的距離,當受電線圈26與供電線圈16之距離愈近,測得之諧振頻率愈小,當受電線圈26與供電線圈16之距離 愈遠,測得之諧振頻率愈大,其詳細運作方式可參考中華民國專利公開號TW 201742354的說明,於此不贅述。一般來說,當無任何受電模組或其它物體靠近時,供電線圈16為閒置狀態,如第2A圖所示。當電源啟動後,供電模組1可先確認供電線圈16之諧振頻率,並判斷其是否符合預定之閒置狀態下的諧振頻率。若不相等,可能是供電線圈16附近存在其它物體或供電線圈16本身發生故障。在此情形下,供電模組1可關閉輸出電力之運作,直到諧振頻率進入預定諧振頻率之範圍內時,再開啟運作。
當受電模組2靠近供電模組1時,磁導體261之磁性材料使得供電線圈16之諧振頻率開始下降,當諧振頻率降至低於對應於線圈最遠工作距離之頻率值時,供電模組1即可啟動電力傳送。此時,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間為最遠工作距離,如第2B圖所示。在電力傳送過程中,供電模組1可持續監控諧振頻率,若發生諧振頻率超過對應於線圈最遠工作距離之頻率值的範圍時,代表受電線圈26可能離開工作距離之外,供電模組1即可停止電力傳送。若受電線圈26逐漸靠近供電線圈16時,供電端發送之能量應降低,使得受電線圈26接收到適當的功率。然而,當兩線圈過於靠近時,因供電模組1之供電驅動單元121及122本身即具有基本驅動能力,導致受電端接收過大的能量,因此,若線圈距離小於一最近工作距離時,供電模組1可強制停止電力輸出。第2C圖繪示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間為最近工作距離之示意圖。
由上述可知,不同諧振頻率皆可對應至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間的不同距離,因此,供電微處理器11可根據諧振頻率來判斷線圈距離。請參考第3圖,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供電線圈16之諧振頻率及其對應之諧振電壓之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諧振頻率FLC1為供電線圈16閒置時的自諧振頻率;諧振 頻率FLC2為受電線圈26靠近使其與供電線圈16之間的距離到達最遠工作距離時供電線圈16之自諧振頻率;諧振頻率FLC3為受電線圈26更靠近以到達最近工作距離時供電線圈16之自諧振頻率。
進一步而言,為使供電微處理器11能夠準確地設定諧振電壓的上限及下限,需準確判斷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間的距離。需注意的是,距離的遠近是連續的數值,傳統上,若欲達到準確的諧振電壓上下限設定,需在最近工作距離與最遠工作距離之間設定多個距離分點,並針對每一距離分點設定一最大值及一最小值。然而,當距離分點的數量較多,往往需耗費更多記憶體來儲存設定值,且設定方式十分繁複。
在一實施例中,供電微處理器11可藉由最遠工作距離與最近工作距離之諧振頻率設定值來計算各個距離之下的諧振頻率上限及下限。如第3圖所示,供電微處理器11可取得對應於最遠工作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VMAX2及一最小諧振電壓VMIN2以及對應於最近工作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VMAX3及一最小諧振電壓VMIN3。最大諧振電壓VMAX2、VMAX3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2、VMIN3可在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產品出廠前預先設定於供電微處理器11中,及/或由使用者或製造者透過輸入單元17進行設定與修改。接著,供電微處理器11可判斷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線圈距離,以根據最大諧振電壓VMAX2及VMAX3來計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最大諧振電壓,並根據最小諧振電壓VMIN2及VMIN3來計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最小諧振電壓。如第3圖所示,供電微處理器11可取得線圈諧振頻率為FLCX,以判斷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距離為X,且線圈距離X位於最遠工作距離與最近工作距離之間(當X離開上述區間則停止供電),在距離X之下,供電線圈16之最大諧振電壓VMAX可由以 下方式計算而得:
Figure 107135523-A0305-02-0010-1
供電線圈16之最小諧振電壓VMIN可由以下方式計算而得:
Figure 107135523-A0305-02-0010-2
換句話說,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與線圈距離呈線性關係,因而其數值可藉由等比例的方式計算而得。亦即,可先在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之最大及最小工作距離的邊界上定義諧振電壓上下限的四個端點,即可在工作距離範圍內的任何線圈距離上,依據此四個端點來計算該線圈距離相對應的工作電壓範圍。
在此情形下,供電微處理器11即可根據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來進行諧振電壓的設定,即設定輸出功率。在一實施例中,供電微處理器11可根據來自於受電端的資訊來調整諧振電壓,亦即,當受電模組2接收到來自於供電模組1之能量之後,可對能量進行量測並轉換為資料,再透過資料調制技術傳送至供電模組1,使供電模組1可根據調制資料內容來進行調整,而上述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可分別作為諧振電壓調整的上限及下限值,以避免在特定距離之下,輸出功率過大造成受電端燒毀或輸出功率過小使得受電端無法正常運作的問題。如第3圖所示,若線圈距離較遠時,供電模組1需要較高的輸出功率,因此供電微處理器11可將供電線圈16之電壓控制在較高的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之間;若線圈距離較近時,供電模組1不需要太高的輸出功率,因此供電微處理器11可將供電線圈16之電壓控制在較低的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之間。
此外,上述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存在另一層意義。當供電線圈16以最大諧振電壓VMAX進行輸出時,輸出功率達到操作範圍內之最大值,此時供電端之輸入電流亦達到最大值。因此,最大諧振電壓VMAX為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之受電端滿載時供電模組1之輸出諧振電壓,以提供滿載功率給受電端。相反地,當供電線圈16以最小諧振電壓VMIN進行輸出時,輸出功率為操作範圍內之最小值,此時供電端之輸入電流亦為最小值。因此,最小諧振電壓VMIN為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之受電端空載時供電模組1之輸出諧振電壓。在空載之下供電線圈16無須輸出電力給負載,其消耗的電流接近0,而供電端之輸入電流大部分用於供電微處理器11之內部電路,其所需電流遠小於一般負載之下供電線圈16所需電流,因此,可視為空載之下供電模組1之輸入電流趨近於0。最大諧振電壓VMAX與最小諧振電壓VMIN之間則是供電線圈16在線圈距離X之下的工作電壓範圍,如第3圖所示。
如前述第2A~2C圖的說明,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存在多種不同的距離對應關係,而供電模組1可根據供電線圈16之自諧振頻率來判斷線圈距離。然而,在部分情況下,供電模組1可能無法正確判別線圈距離,例如線圈偏移的情況。如第2D圖所示,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可能發生水平方向的偏移或錯位,在此情形下,兩線圈中心的距離較遠,使得受電端接收電力的效率變差,此時,受電模組2傳送調制資料以指示供電模組1提高輸出功率,使受電端可接收到適當的能量。然而,由於磁導體161及261往往具有相較於線圈而言較大的面積,在線圈向其水平方向偏移但未遠離的情況下,供電線圈16之諧振頻率依然受到受電線圈26後方磁導體261的影響。因此,根據諧振頻率經計算後判別為較短的線圈距離。在此情形下,供電模組1容易低估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距離,進而計算出低估的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線圈工作電壓及對應輸入電流之示意圖。第4圖繪示相同於第3圖之工作電壓範圍,以方便說明。如上所述,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分別對應至供電端於線圈距離為Y時滿載及空載之下的輸入電流。因此,供電微處理器11可估計輸入電流為二分之一滿載電流的位置,其大約位於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的中間點,形成第4圖中的虛線。因此,在線圈距離為Y且輸入電流為二分之一滿載電流的情況下,線圈諧振電壓應落在V1的位置。
如上所述,當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發生水平方向的偏移時(如第2D圖的情況),供電模組1容易低估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距離,若實際線圈距離為Y,則供電模組1計算出的線圈距離為Z。在此情形下,供電模組1實際輸出的諧振電壓為V2(等於V1),高於供電模組1在輸入電流等於二分之一滿載電流以及判斷線圈距離為Z的情況下所預期的諧振電壓V3。換句話說,以預估的諧振電壓值及其對應的電流作為基準,當實際諧振電壓過大時,供電模組1之供電微處理器11即可判斷線圈感應效率較差,進而判斷線圈發生過大的偏移。
在此情形下,供電微處理器11即可根據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以及供電線圈16之輸入電流,判斷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間是否存在偏移,即判斷供電模組1與受電模組2之間是否發生偏移或偏移過大的情況。請參考第5圖,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根據線圈諧振電壓及輸入電流來判斷線圈偏移之示意圖。假設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距離為W,其對應至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其中,供電端輸出最大諧振電壓VMAX時之輸入電流為IMAX(即滿載電流),供電端輸出最小諧振電壓VMIN 時之輸入電流為0(僅包含處理電路所需電流,在此忽略不計)。在第5圖中,線段L1為供電端目前的輸入電流I1相對應的線圈諧振電壓;線段L2為目前的輸入電流I1加上一臨界電流IT之後的電流值相對應的臨界諧振電壓VT。依照輸入電流I1與滿載電流IMAX的比例,可計算諧振電壓V1為:
Figure 107135523-A0305-02-0013-4
所得到的諧振電壓V1為線圈未發生偏移的情況下供電線圈16應輸出的電壓。進一步地,根據最大諧振電壓VMAX、最小諧振電壓VMIN及輸入電流I1,供電微處理器11可計算臨界諧振電壓VT如下:
Figure 107135523-A0305-02-0013-5
由上述可知,線圈偏移可能造成供電端判斷線圈諧振電壓不正常地上升,因此,當供電微處理器11判斷供電線圈16之目前諧振電壓大於臨界諧振電壓VT時,即可判斷線圈存在過大偏移,可進一步執行後續運作。在一實施例中,供電微處理器11可在判斷供電線圈16與受電線圈26之間存在過大偏移時,控制供電模組1停止輸出電力,或者,為避免雜訊干擾造成誤判,供電模組1可在連續多次判斷線圈偏移過大時停止輸出電力。在一實施例中,供電模組1亦可在線圈偏移過大時執行其它保護動作及/或發出警示訊號(如透過顯示器、燈號或蜂鳴器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偵測受電模組與供電模組之距離並據以設定供電線圈之諧振電壓的上下限,進而根據線圈電壓與電流的大小來判斷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之間是否發生偏移的方法。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據以進行修飾或變化,而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在上述實施例中,供電微處理器11可藉由偵測供電模組1之輸入電流來判斷線圈偏移狀況,此輸入電流可由耦接於供電源10及供電模組1之間的電流檢測器18來進行偵測,如第1 圖所示。由於供電微處理器11所需的電流極小,因此輸入供電模組1之電流大致等於供電線圈16運作時所消耗的電流。在其它實施例中,為了更準確地偵測供電線圈16之電流,亦可將電流檢測器設置於其它通過供電線圈16之電流路徑上,例如設置於時脈產生器112前端。只要感應式電源供應器100具備可偵測線圈電流的模組、裝置或功能,其設置方式或運作方式不應為本發明的限制。此外,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判斷供電端與受電端的距離及偏移為主要技術特徵之一,其中,供電端可代表供電線圈或供電模組,受電端可代表受電線圈或受電模組。亦即,本發明所判斷的距離/偏移可以是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的距離/偏移、供電線圈與受電線圈的距離/偏移、供電線圈與受電模組的距離/偏移、或供電模組與受電線圈的距離/偏移。上述名稱在本說明書中係交替使用且皆可互相替換,上述距離皆可對應到最大諧振電壓及最小諧振電壓,以作為設定輸出功率以及判斷偏移的依據,且上述偏移皆可作為決定是否停止輸出電力的依據。
上述關於供電模組偵測受電模組並判斷線圈偏移之方法可歸納為一偵測流程60,如第6圖所示。偵測流程60可用於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之供電端,如第1圖之供電模組1,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600:開始。
步驟602:偵測供電線圈16之一諧振頻率。
步驟604:根據諧振頻率,判斷受電模組2與供電模組1之一線圈距離。
步驟606:取得對應於線圈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一最小諧振電壓VMIN。
步驟608:根據最大諧振電壓VMAX及最小諧振電壓VMIN以及供 電線圈16之一輸入電流,判斷供電模組1與受電模組2之間是否存在偏移。
步驟610:結束。
關於偵測流程60之詳細運作方式及變化可參考上述段落之說明,在此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偵測方法,可偵測受電模組與供電模組之距離,並據以設定供電線圈之諧振電壓的上下限,進而根據線圈電壓與輸入電流的大小來判斷供電模組與受電模組之間是否發生偏移。供電微處理器可根據供電線圈之自諧振頻率來取得最遠工作距離及最近工作距離,並分別取得對應於最遠工作距離及最近工作距離之最大/最小諧振電壓,取得之最大/最小諧振電壓可藉由計算而得到不同線圈距離下的諧振電壓之上下限。接著,可根據線圈位於特定距離之下的諧振電壓以及供電線圈之輸入電流來進行偏移判斷,亦即,供電微處理器可根據輸入電流來計算一臨界諧振電壓,並判斷目前的諧振電壓是否超過臨界諧振電壓,進而判斷是否發生線圈偏移或偏移過大的情況。當線圈偏移過大時,將造成供電端無法正確判別諧振電壓的上下限,此時,供電模組可停止輸出電力以避免發生危險。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60‧‧‧偵測流程
600~610‧‧‧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用於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之一供電模組,該供電模組包含一供電線圈,該方法包含有:偵測該供電線圈之一諧振頻率;根據該諧振頻率,判斷該受電模組與該供電模組之一線圈距離;取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及一最小諧振電壓;以及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供電線圈之一輸入電流,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是否存在偏移。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供電線圈之該輸入電流,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是否存在偏移之步驟包含有:取得該供電線圈之一目前諧振電壓;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供電線圈之該輸入電流,計算一臨界諧振電壓;以及於判斷該目前諧振電壓大於該臨界諧振電壓時,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存在過大偏移。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取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之步驟包含有:取得該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之一操作範圍內之一最遠距離與一最近距離;設定對應於該最遠距離之一第一最大諧振電壓及一第一最小諧振電壓,並設定對應於該最近距離之一第二最大諧振電壓及一第二最小諧振電壓;以及 根據該第一最大諧振電壓及該第二最大諧振電壓,計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該最大諧振電壓,並根據該第一最小諧振電壓及該第二最小諧振電壓,計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該最小諧振電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最大諧振電壓為該感應式電源供應器滿載時該供電模組之輸出電壓,該最小諧振電壓為該感應式電源供應器空載時該供電模組之輸出電壓。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當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存在過大偏移時,該供電模組停止輸出電力。
  6. 一種供電模組,用於一感應式電源供應器,該供電模組包含有:一供電線圈;一電流檢測器,用來偵測該供電線圈之一輸入電流;以及一供電微處理器,耦接於該供電線圈,用來執行以下步驟:偵測該供電線圈之一諧振頻率;根據該諧振頻率,判斷該受電模組與該供電模組之一線圈距離;取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一最大諧振電壓及一最小諧振電壓;以及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輸入電流,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是否存在偏移。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供電模組,其中該供電微處理器另執行以下步驟,以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輸入電流,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是否存在偏移: 取得該供電線圈之一目前諧振電壓;根據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以及該輸入電流,計算一臨界諧振電壓;以及於判斷該目前諧振電壓大於該臨界諧振電壓時,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存在過大偏移。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供電模組,其中該供電微處理器另執行以下步驟,以取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該最大諧振電壓及該最小諧振電壓:取得該感應式電源供應器之一操作範圍內之一最遠距離與一最近距離;設定對應於該最遠距離之一第一最大諧振電壓及一第一最小諧振電壓,並設定對應於該最近距離之一第二最大諧振電壓及一第二最小諧振電壓;以及根據該第一最大諧振電壓及該第二最大諧振電壓,計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該最大諧振電壓,並根據該第一最小諧振電壓及該第二最小諧振電壓,計算對應於該線圈距離之該最小諧振電壓。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供電模組,其中該最大諧振電壓為該感應式電源供應器滿載時該供電模組之輸出電壓,該最小諧振電壓為該感應式電源供應器空載時該供電模組之輸出電壓。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供電模組,其中當判斷該供電模組與該受電模組之間存在過大偏移時,該供電模組停止輸出電力。
TW107135523A 2011-02-01 2018-10-09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TWI6834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5523A TWI683498B (zh) 2018-10-09 2018-10-09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CN201811561247.5A CN109888932B (zh) 2018-10-09 2018-12-20 侦测受电模块的方法及供电模块
US16/248,815 US10673287B2 (en) 2011-02-01 2019-01-16 Method and supplying-end module for detecting receiving-end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5523A TWI683498B (zh) 2018-10-09 2018-10-09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4167A TW201904167A (zh) 2019-01-16
TWI683498B true TWI683498B (zh) 2020-01-21

Family

ID=65803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5523A TWI683498B (zh) 2011-02-01 2018-10-09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88932B (zh)
TW (1) TWI68349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58826A1 (en) * 2004-05-20 2005-11-24 Mitsunari Kano Displacement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cement detection method
CN101399464A (zh) * 2007-09-26 2009-04-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送电控制装置、送电装置、无触点输电***及次级线圈的定位方法
TW201513523A (zh) * 2013-07-02 2015-04-0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受電裝置及非接觸給電系統
CN105027387A (zh) * 2013-07-31 2015-11-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送电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
CN105308829A (zh) * 2013-06-19 2016-02-03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输电装置、非接触供电***以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41668A (ja) * 2013-06-11 2014-12-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及び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の電力供給方法
CN106464307B (zh) * 2014-06-19 2018-08-28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线感应功率传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58826A1 (en) * 2004-05-20 2005-11-24 Mitsunari Kano Displacement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cement detection method
CN101399464A (zh) * 2007-09-26 2009-04-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送电控制装置、送电装置、无触点输电***及次级线圈的定位方法
CN105308829A (zh) * 2013-06-19 2016-02-03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输电装置、非接触供电***以及控制方法
TW201513523A (zh) * 2013-07-02 2015-04-0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受電裝置及非接觸給電系統
CN105027387A (zh) * 2013-07-31 2015-11-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送电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8932B (zh) 2022-12-30
TW201904167A (zh) 2019-01-16
CN109888932A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8129B2 (e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9776522B2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W201944698A (zh) 執行異物檢測的方法和裝置
EP3815265B1 (en) Enhanced method for foreign objects detection
US10797521B2 (en) Control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11949249B2 (en) Calibration of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during changes in operating conditions
US20170229915A1 (en) Power feeding device
US20130140907A1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ing system and adaptive adjustment method thereof
TWI683498B (zh)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
US10673287B2 (en) Method and supplying-end module for detecting receiving-end module
US11641134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detecting a receiver device
KR102309483B1 (ko) 전원 공급 이상 여부 감지 장치
US11515731B2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ower transmitter apparatus to power receiver apparatus, and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
JP2016220316A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受電機器
KR20230150994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JP2017142115A (ja) 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ic、異常検出方法、充電器
US11515730B2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ower transmitter apparatus to power receiver apparatus, and supplying load device with desired voltage
TW201742354A (zh) 偵測受電模組之方法及供電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