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6658B - 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6658B
TWI666658B TW105125302A TW105125302A TWI666658B TW I666658 B TWI666658 B TW I666658B TW 105125302 A TW105125302 A TW 105125302A TW 105125302 A TW105125302 A TW 105125302A TW I666658 B TWI666658 B TW I6666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line
functional
line pattern
functional thin
th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5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9680A (zh
Inventor
新妻直人
大屋秀信
山內正好
小俣猛憲
鈴木圭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柯尼卡美能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柯尼卡美能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柯尼卡美能達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9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9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6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66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5/00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5/14Non-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comprising conductive layers or films on insulating-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05K3/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 H05K3/1241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ink-jet printing or drawing by dispensing
    • H05K3/125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ink-jet printing or drawing by dispensing by ink-jet prin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3/00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 C25D3/02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 C25D3/12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of nickel or coba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3/00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 C25D3/02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 C25D3/38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of copp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5/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Pre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of workpieces
    • C25D5/10Electroplating with more than one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differen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104Forming layers
    • H01L21/02107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 H01L21/02109Forming insulating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ayer, e.g. type of material, porous/non-porous, pre-cursors, mixtures or laminat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3/00
    • H05K2203/05Patterning and lithography; Masks; Details of resist
    • H05K2203/0502Patterning and lithography
    • H05K2203/0545Pattern for applying drops or paste; Applying a pattern made of drops or pas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Printed Wiring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Abstract

課題為,提供一種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機能性細線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以及機能性細線圖樣、透明導電膜、元件及電子機器,係依下述方式解決,即,在基材(1)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線狀液體(2),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線狀液體(2)乾燥,令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21,22)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單元(3),將機能性細線單元(3)並設1或複數個而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之方法;及,將機能性細線單元(3)用作為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將由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的一部分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細線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Description

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有關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機能性細線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以及機能性細線圖樣、附透明導電膜基材、元件及電子機器。
專利文獻1~3中揭示以下技術,即,當將被賦予至基材上之含有導電性材料的液滴予以乾燥時,利用咖啡漬圈環現象(coffee stain phenomenon),在該液滴的周緣部選擇性地令導電性材料堆積。專利文獻1,係將液滴以點(dot)狀賦予,藉此在該液滴的周緣部形成環狀的導電性細線。此外,專利文獻2、3,係將液滴以線狀賦予,藉此在該液滴的周緣部形成直線狀的導電性細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WO2011/051952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5-95787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14-38992號公報
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為了將環狀的導電性細線的直徑增大,必須將以點狀被賦予之液滴的直徑增大。此外,專利文獻2的技術中,為了將直線狀的導電性細線的配置間隔增大,必須將以直線狀被賦予之液滴的線寬增大。其結果,為了形成液滴必須要賦予大量的液體,乾燥負荷會變大。若乾燥負荷變大,則難以穩定形成細線、或產距時間會變長。像這樣,依以往的技術,難以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細線。
例如當藉由導電性細線的集合體來形成觸控面板感測器等中使用的透明導電膜時,如果能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導電性細線,則可實現透明導電膜的低電阻化,更可提升低視認性(導電性細線的視認困難性)。此外,不只是導電性細線,如果能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具有各種機能之機能性細線,則可良好地發揮該機能。
鑑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機能性細線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以及機能性細線圖樣、附透明導電膜基材、元件及電子機器。
此外本發明的其他課題,將由以下記載而明朗。
上述課題,係藉由以下各發明而解決。
1.
一種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2.
如前述1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1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1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 驅物, 接著,在前述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2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2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時,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連接,且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不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3.
如前述2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將由前述第1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多角形,藉此形成各個多角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將由前述第2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多角形,藉此形成各個多角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多角形即前述外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 線圖樣前驅物的多角形即前述外側細線,令夾著多角形的頂點之兩邊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4.
如前述3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前述多角形,為相對於前述基材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呈傾斜之四角形。
5.
如前述2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將由前述第1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圓形,藉此形成各個圓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將由前述第2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圓形,藉此形成各個圓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圓形即前述外側細線,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圓形即前述外側細線,令圓形的圓周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6.
如前述2~5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的形成方法,其中,作為前述機能性材料係使用導電性材料,通過互相連接之由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所構成之通電路徑而通電,藉此對前述外側細線施加電解鍍覆。
7.
如前述1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1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1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接著,在前述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2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2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時,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及/或前述外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及/或前述外側細線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8.
如前述1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1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1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接著,在前述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2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2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時,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不連接,且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不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9.
如前述2~5、7、8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將複數個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並設複數個,接著,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以被夾在 並設複數個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之間之方式,予以並設複數個。
10.
如前述9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將複數個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複數個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分別以規定間距形成。
11.
如前述2~5、7、8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將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以相同形狀形成。
12.
如前述2~5、7、8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接著,將又1或複數個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分成1或複數次形成。
13.
如前述1~5、7、8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在前述基材的兩面分別形成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14.
如前述1~5、7、8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 前驅物的形成方法,其中,藉由噴墨法將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之複數個液滴賦予至前述基材上,將複數個前述液滴在前述基材上合一,藉此形成前述線狀液體。
15.
一種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將藉由前述1~5、7、8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而形成之由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及前述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細線的一部分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細線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16.
如前述15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將前述內側細線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前述外側細線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17.
一種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在基材上,形成由導電性細線的集合體所構成之透明導電膜時,在前述16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製造方法中藉由由使用導電性材料作為前述機能性材料而形成之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來形成前述導電性細線的集合體。
18.
一種元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製造具有透明導電膜之元件時,藉由前述17所述之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來形成前 述透明導電膜。
19.
一種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製造具備具有透明導電膜的元件之電子機器時,藉由前述18所述之元件的製造方法來製造前述具有透明導電膜的元件。
20.
一種機能性細線圖樣,其特徵為:在基材上,含有機能性材料的多角形狀細線被二維地並設複數個,至少一組的多角形狀細線,令夾著多角形的頂點之兩邊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被連接。
21.
如前述20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其中,互相連接之前述多角形狀細線的內部區域的重複面積,為各多角形狀細線的內部區域的面積的10分之1以下。
22.
如前述20或21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其中,前述多角形狀細線,為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或八角形。
23.
如前述22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其中,將相對於前述基材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呈傾斜之四角形即前述多角形狀細線,於該基材的長邊方向及寬度方向分別以規定間距並設複數個而成。
24.
如前述20、21、23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其中,前述機能性材料為導電性材料。
25.
如前述20、21、23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其中,前述多角形狀細線被鍍覆層披覆。
26.
如前述20、21、23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其中,設於前述基材的兩面。
27.
一種附透明導電膜基材,其特徵為:在基材表面具有由前述機能性材料為導電性材料的前述20、21、23中任一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之透明導電膜。
28.
一種元件,其特徵為:具有前述27所述之附透明導電膜基材。
29.
一種電子機器,其特徵為:具備前述28所述之元件。
30.
一種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 線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單元,將前述機能性細線單元並設1或複數個而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31.
一種機能性細線圖樣,係將機能性細線單元並設1或複數個而成,該機能性細線單元由:內側細線,含有在基材上以呈封閉的幾何圖形之方式設置之機能性材料;及外側細線,含有在前述基材上以呈圍繞前述內側細線的封閉的幾何圖形之方式設置之前述機能性材料;所構成。
按照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機能性細線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形成方法、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以及機能性細線圖樣、附透明導電膜基材、元件及電子機器。
1‧‧‧基材
2‧‧‧第1線狀液體
20‧‧‧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
21‧‧‧內側緣
22‧‧‧外側緣
3‧‧‧第1細線單元
31‧‧‧內側細線
32‧‧‧外側細線
4‧‧‧第2線狀液體
40‧‧‧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
41‧‧‧內側緣
42‧‧‧外側緣
5‧‧‧第2細線單元
51‧‧‧內側細線
52‧‧‧外側細線
[圖1]細線圖樣被形成之情形的說明立體圖。
[圖2]將機能性材料搬運至液體的緣部之流動的說明圖,(a)為由封閉的幾何圖形所構成之線狀液體的情形示意圖,(b)為參考例,為非封閉的幾何圖形之液體的 情形示意圖。
[圖3]幾何圖形為四角形的情形下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形成說明圖。
[圖4]幾何圖形為四角形的情形下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形成說明圖。
[圖5]電解鍍覆處理之一例說明圖。
[圖6]受到電解鍍覆之機能性細線圖樣說明圖。
[圖7]被除去了一部分細線之機能性細線圖樣說明圖。
[圖8]圖7的重要部位擴大圖。
[圖9]在基材的兩面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的情形之一例說明圖。
[圖10]具備藉由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之透明導電膜的觸控面板感測器之一例說明圖。
[圖11]幾何圖形為三角形的情形下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形成說明圖。
[圖12]幾何圖形為六角形的情形下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形成說明圖。
[圖13]幾何圖形為八角形的情形下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形成說明圖。
[圖14]幾何圖形為圓形的情形下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形成說明圖。
[圖15]互相鄰接的細線單元的連接形態之另一例說明圖。
[圖16]幾何圖形之又另一例說明圖。
[圖17]形成於基材上的細線單元之一例示意立體圖。
[圖18]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實施例1的細線圖樣(1)的光學顯微鏡照片。
[圖19]在外側細線施加有鍍覆之實施例2的細線圖樣(2)的光學顯微鏡照片。
[圖20]被除去了內側細線之實施例3的細線圖樣(3)的光學顯微鏡照片。
本發明中,是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接著,將前述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單元(以下亦簡稱為細線單元)。將細線單元在基材上並設1或複數個,藉此便能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如此一來,可獲得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機能性細線之效果。
又,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該細線單元,係被用作為用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以下亦簡稱為前驅物)。亦即,將由構成前驅物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的一部分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細線,便能形成機能性 細線圖樣。如此一來,能夠更加提高圖樣形成的自由度,特別是可獲得能夠將構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之細線的配置間隔予以高自由度地調整之效果。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實施方式。
首先,參照圖1說明從線狀液體形成細線單元之製程。
如圖1(a)所示,在基材1上,藉由線狀液體2,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由線狀液體2所構成之幾何圖形,將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20涵括於內部,藉此,就緣部而言具有互相獨立的內側緣21與外側緣22。內側緣21,為藉由線狀液體2而形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的內側的緣部,為和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20鄰接的緣部。外側緣22,為藉由線狀液體2而形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的外側的緣部,和內側緣21並未連接。當令該液體2乾燥時,利用咖啡漬圈環現象,沿著緣部亦即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令機能性材料選擇性地堆積,藉此,如圖1(b)所示,分別會在和內側緣21相對應之位置形成內側細線31,在和外側緣22相對應之位置形成外側細線32。
像這樣,便形成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31與圍繞該內側細線31的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構成細線單元3之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並未互相連接而是獨立。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相較於線狀液體2的線寬(線的粗度)而言十分地細。圖示例子中,線狀液體2,具有1個內側緣21與1個外側緣 22,形成由一對的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
參照圖2說明從線狀液體2形成細線單元3所造成之效果。
如圖2(a)所示,被賦予至基材1上之線狀液體2的乾燥情況,相較於中央部而言在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較快,因此首先會沿著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發生機能性材料的局部性堆積。藉由堆積出的機能性材料,液體的緣會成為被固定化之狀態(接觸線的固定化),而抑制往後的乾燥所伴隨之線狀液體2的粗度方向的收縮。在線狀液體2中,為了彌補因在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之蒸發而喪失之量的液體,會形成從中央部朝向內側緣21之流動、及從中央部朝向外側緣22之流動。圖中,流動的方向以箭頭概念性地表示。藉由此流動,機能性材料會進一步被搬運至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而堆積。其結果,在和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相對應之位置,會分別形成含有機能性材料之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
對比如圖2(b)參考例所示般,在非封閉的幾何圖形之液體100的緣101令機能性材料選擇性地堆積之情形,圖2(a)所示之線狀液體2,是將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20涵括於內部,藉此能夠削減液體的賦予量,能夠減低乾燥負荷。如此一來,能夠縮短產距時間而提升生產效率。
又,線狀液體2,將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20 涵括於內部,藉此,液體的乾燥所伴隨之氣化熱的總量會變得相對較小。因此,會抑制乾燥所伴隨之基材溫度的變化或不均一化,能夠穩定地形成上述液流。
此外又,線狀液體2,將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20涵括於內部,藉此,能夠縮短機能性材料藉由流動而到達至緣為止的平均移動距離。
其結果,即使以相對較大的直徑形成線狀液體2的情形下,仍能穩定地顯現咖啡漬圈環現象,能使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形成穩定化。如此一來,可獲得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機能性細線亦即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之效果。
較佳是,促進形成將機能性材料搬運至緣的流動。例如,藉由調整固態成分濃度、液體與基材的接觸角、液體的量、基材的加熱溫度、液體的配置密度、或溫度、濕度、氣壓這些環境因子等條件,能夠將液體的緣予以早期地固定化,或能增大液體中央部與緣的蒸發量之差距。如此一來,能夠促進形成將機能性材料搬運至緣的流動。
線狀液體2對基材1上之賦予,能夠藉由噴墨法來進行。具體而言,令具備未圖示的液滴吐出元件之噴墨頭一面相對於基材做相對移動,一面從噴墨頭的噴嘴吐出含有機能性材料之墨水,令被吐出的墨水滴於基材上合一,便能形成線狀液體2。噴墨頭的液滴吐出方式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能夠使用壓電(piezoelectric)方式或熱 泡(thermal bubble)方式等。
藉由使用噴墨法,能夠藉由線狀液體2,以期望的形狀自在地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能夠和線狀液體2的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的形狀相對應,來將欲獲得之構成細線單元3的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形狀,分別形成成為期望的封閉的幾何圖形。因此,藉由使用噴墨法,能夠更加高自由度地形成機能性細線。
以下,舉出在基材1上形成複數個細線單元3,並將該些複數個細線單元3使用作為前驅物,藉此形成由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之透明導電膜的方法之具體例,以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此處,作為機能性材料較佳是使用導電性材料,作為基材較佳是使用透明基材。
首先,參照圖3~圖8,說明將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四角形之態樣。
首先,如圖3(a)所示,在基材1上,藉由含有導電性材料的第1線狀液體2,形成四角形以作為封閉的幾何圖形。此處,在基材1上,將四角形的第1線狀液體2於基材的長邊方向(圖中,上下方向)及寬度方向(圖中,左右方向)以規定間距並設複數個。此處,為求簡便,圖示了4個第1線狀液體2。
被賦予至基材1上的第1線狀液體2,將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20涵括於內部,藉此,具有互相獨立的內側緣21與外側緣22作為緣。
接著,當令第1線狀液體2乾燥時使咖啡漬 圈環現象發生,令導電性材料沿著線狀液體2的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選擇性地堆積。
如此一來,如圖3(b)所示,便形成由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第1細線單元3。構成第1細線單元3之細線31、32,被形成為四角形狀。
接著,如圖4(a)所示,在基材1上,藉由含有導電性材料的第2線狀液體4,形成四角形以作為封閉的幾何圖形。此處,在基材1上,將四角形的第2線狀液體4於基材的長邊方向及寬度方向以規定間距並設複數個。此處,為求簡便,圖示了5個第2線狀液體4。
被賦予至基材1上的第2線狀液體4,將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40涵括於內部,藉此,具有互相獨立的內側緣41與外側緣42作為緣。
本態樣中,將第2線狀液體4形成於被包夾在4個第1細線單元3之間的位置。由第2線狀液體4所構成之四角形的各頂點鄰近,配置成和鄰接之第1細線單元3的外側細線32接觸。由第2線狀液體4所構成之四角形的各頂點,配置於鄰接之第1細線單元3的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之間的區域。
接著,當令第2線狀液體4乾燥時使咖啡漬圈環現象發生,令導電性材料沿著第2線狀液體4的內側緣41及外側緣42選擇性地堆積。
如此一來,如圖4(b)所示,便能形成由內側細線51與外側細線52所構成之第2細線單元5。構成 第2細線單元5之細線51、52,被形成為四角形狀。
本態樣中,在基材1上,將第1細線單元3與第2細線單元5,於基材的長邊方向及寬度方向交互地形成。將各細線單元3、5形成為,第1細線單元3的外側細線32與第2細線單元5的外側細線52係互相連接,而第1細線單元3的內側細線31與第2細線單元5的內側細線51則不互相連接。內側細線31、51,不僅未和其他的內側細線31、51連接,也未和其他的外側細線32、52連接。
如以上這樣,在基材1上,形成藉由外側細線32、52而互相連接之由細線單元3、5所構成之圖樣。
接著,對獲得之圖樣施加電解鍍覆。參照圖5說明該電解鍍覆處理之一例。
如圖5所示,令供電構件6接觸未圖示之鍍覆浴內的由細線單元3、5所構成之圖樣而施加電解鍍覆。此時,由於外側細線32、52彼此互相連接,會以網目狀形成由複數個外側細線32、52所構成之通電路徑。從供電構件6通過該通電路徑而通電,藉此,對該通電路徑內的外側細線32、52施加電解鍍覆。
另一方面,內側細線31、51,未和其他的內側細線31、51及外側細線32、52互相連接,而是各自獨立地形成,因此不會形成如上述外側細線32、52般的通電路徑。如圖示般,當存在與供電構件6直接接觸之內側細線31、51的情形下,可對內側細線31、51施加電解鍍 覆,但除此以外的內側細線31、51則不受通電,而不會被施加電解鍍覆。當不使供電構件6接觸內側細線31、51的情形下,任一內側細線31、51均不會被施加電解鍍覆。
像這樣,對外側細線32、52透過通電路徑而通電,藉此便能對該外側細線32、52選擇性地施加電解鍍覆。此處,所謂「選擇性地」,係指至少被施加電解鍍覆之外側細線32、52的條數,比被施加電解鍍覆之內側細線31、51的條數還多。
像這樣,如圖6所示,能夠使被施加了電解鍍覆之外側細線32、52的膜厚,比未被施加電解鍍覆之內側細線31、51還增大。如此一來,外側細線32、52會比內側細線31、51還被低電阻化,耐久性更加提升。
接著,使用細線單元3、5作為前驅物,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本態樣中,是將細線單元3、5的內側細線31、51除去,藉此如圖7所示,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互相連接的外側細線32、52,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如上述般對外側細線32、52施加電解鍍覆預先使膜厚增大,藉此可獲得外側細線32、52變得不易被除去,而未被施加電解鍍覆之內側細線31、51則能夠相對容易地除去之效果。
除去細線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較佳是使用照射雷射光等這類能量線之方法、或化學性地蝕刻 處理之方法等。
此外,作為除去細線之較佳方法,亦能使用當對外側細線32、52施加電解鍍覆時,將內側細線31、51藉由鍍覆液予以除去之方法。在此情形下,作為鍍覆液,能夠使用可將構成作為除去對象之細線的導電性材料予以溶解或分解之物。
作為具體例,首先,使用銀奈米粒子作為導電性材料,形成由內側細線31、51及外側細線32、5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5。然後,在外側細線32、52選擇性地設置銅鍍覆層作為第1電解鍍覆,接著,在該銅鍍覆層上設置鎳鍍覆層作為第2電解鍍覆。此時,藉由第2電解鍍覆(電解鎳鍍覆)的鍍覆液,能夠將未被施加第1電解鍍覆之由銀所構成之內側細線31、51予以溶解或分解而除去。像這樣,較佳是令對於外側細線32、52之電解鍍覆、及內側細線31、51之除去予以同時地進行。
此外,例如亦佳是,在停止用於電解鍍覆之供電後,令基材1浸漬於鍍覆液達充分足以除去作為除去對象的細線(較佳是內側細線31、51)之時間,較佳為1分鐘~30分鐘的時間。
如以上般,藉由除去內側細線31、51,能夠將未除去而被殘留之由外側細線32、52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中的細線的配置間隔予以高自由度地調整。細線的部分除去所造成之配置間隔的調整,在欲增大配置間隔的情形下特別有利。
藉由除去細線的一部分而增大細線的配置間隔,藉此,可獲得能夠良好地提升由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之透明導電膜的透射率或低視認性之效果。
詳加說明如以上這樣獲得的機能性細線圖樣。
圖7所示之機能性細線圖樣,是在基材1上,將由外側細線32、52所構成之細線,亦即含有機能性材料之四角形狀細線,予以二維地並設複數個而成。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於該基材1的長邊方向及寬度方向各自以規定間距並設複數個。
如圖7所示,機能性細線圖樣中,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較佳為相對於基材1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呈傾斜(圖示例子中為45°)之四角形。如此一來,可獲得能夠良好地防止當將由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之附透明導電膜基材1裝入圖像顯示元件等元件時的摩爾紋(moiré)發生。
所謂摩爾紋,係指當將由導電性細線的集合體所構成之附透明導電膜基材1裝入元件時,因導電性細線與元件中的其他要素之組合而導致視認出條紋的情況。摩爾紋,例如可能藉由構成透明導電膜之導電性細線、與元件中的圖像顯示元件所具備之像素陣列做光學性干涉等而產生。藉由防止摩爾紋,可獲得能夠鮮明地視認藉由圖像顯示元件而顯示的圖像之效果。
該機能性細線圖樣中,鄰接之四角形狀細線 (外側細線32、52),是令夾著四角形的頂點之兩邊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亦即,如圖8擴大所示般,鄰接之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是令夾著一方的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的頂點A之兩邊a1、a2,與夾著另一方的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52)的頂點B之兩邊b1、b2交錯,藉此以2點的交點C、D連接。另,圖8中,為便於說明,僅揭示鄰接之1組的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但如圖7所示般,其他鄰接之四角形狀細線亦以同樣方式連接。像這樣將鄰接之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以2點的交點連接,藉此,能夠將兩四角形狀細線確實地連接,特別是當使用導電性材料作為機能性材料的情形下,能夠實現確實的電性連接。如此一來,能夠實現透明導電膜的進一步低電阻化,亦可獲得能夠更加良好地防止電阻的不均一化之效果。
此外,鄰接之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的內部區域的重複面積,較佳是各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的內部區域的面積的10分之1以下。此處,所謂重複面積,以圖示例子而言,係指以2個頂點A、B及2個交點C、D所構成之4點為頂點的四角形ADBC的面積。如此一來,能夠更確實地連接兩四角形狀細線,並且可獲得機能性細線圖樣變得不易被視認之效果。
此外,特別是當使用導電性材料作為機能性 材料的情形下,四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52)被鍍覆層披覆,藉此能夠實現更確實的電性連接。
以上說明中,揭示了在基材的一面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之情形,但在基材的兩面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亦佳。參照圖9說明在基材的兩面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的情形之一例。
圖9例子中,在基材1的一面(表面)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又,在基材1的另一面(背面)亦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此處,各面的機能性細線圖樣,如同圖7所示者般,是藉由將細線單元3、5的內側細線31、51除去,而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外側細線32、52來構成。
像這樣,當在基材1的兩面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的情形下,尤佳是,將構成一面及/或另一面的細線單元之細線的一部分予以除去而增大細線的配置間隔。
例如,使用透明基材作為基材,使用導電性材料作為令兩面的機能性細線圖樣含有之機能性材料,藉此,便能在透明基材的兩面形成由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之透明導電膜。在此情形下,藉由細線的部分除去來增大細線的配置間隔,便能減緩表裏的圖樣的對位精度之高要求。亦即,即使表裏的圖樣的對位發生了些微偏差,由於細線間隔大,仍能良好地防止表裏的圖樣的干涉所造成之「見骨」情況。兩面設有透明導電膜之透明基材,例如能夠良好地用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等。
圖10揭示具備藉由機能性細線圖樣而構成之透明導電膜的觸控面板感測器之一例。圖10(a)揭示從表面側觀看基材1之情形,圖10(b)則揭示從背面側觀看基材1之情形。
圖示之觸控面板感測器,如圖10(a)所示,是在透明的基材1的表面,並設有複數個帶狀的X電極7。複數個X電極7,分別由透明導電膜8所構成,該透明導電膜8藉由由外側細線32、52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
構成各透明導電膜8之機能性細線圖樣中,鄰接之外側細線32、52互相連接。另一方面,構成一個透明導電膜8之外側細線32、52,和構成另一個透明導電膜8之外側細線32、52並未連接。像這樣,藉由存在未互相連接之外側細線32、52,能夠在基材1的表面,形成未互相電性連接而獨立之複數個X電極7。各X電極7,是藉由由互相電性連接之複數個外側細線32、52所構成之集合體所構成。圖中,符號9為引出配線,各X電極7藉由引出配線9而連接至未圖示之控制電路。
另一方面,如圖10(b)所示,在透明的基材1的背面,並設有複數個帶狀的Y電極10。複數個Y電極10,分別如同上述X電極7般,由透明導電膜8所構成,該透明導電膜8藉由由外側細線32、52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所構成。帶狀的Y電極10,形成為其長邊方向和上述X電極的長邊方向交錯。各Y電極10藉由引 出配線9而連接至未圖示之控制電路。
該些X電極7及Y電極10,設置成隔著透明的基材1而交錯(疊合)。此時,藉由上述細線的部分除去,構成由透明導電膜構成之X電極7及Y電極10的機能性細線圖樣中的細線的配置間隔變大,藉此,如參照圖9所說明般,能夠減緩表裏的圖樣的對位精度的高要求。
具備了以上這樣構成的觸控面板感測器,例如能夠良好地用作為靜電容量方式等之觸控面板感測器。若為靜電容量方式的觸控面板,於操作時,利用當使用者的手指或導體等接近、接觸該些X電極7及Y電極10時產生的靜電容量變化所造成之感應電流,便能偵測手指或導體等的位置座標。
以上說明中,係設置從形成第1線狀液體至形成第1細線單元為止之工程、及從形成第2線狀液體至形成第2細線單元為止之工程,以分成2次來形成複數個細線單元,但並不限定於此。形成了第2細線單元後,亦可形成又1或複數個細線單元。又1或複數個細線單元,能夠分成1或複數次來形成。亦即,當在基材上形成複數個細線單元的情形下,能夠適當分成複數次來形成。此外,例如當不連接細線單元彼此的情形下,將複數個細線單元以1次形成亦佳。
以上說明中,揭示了將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訂為四角形,來形成由四角形狀細線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能夠將由 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訂為多角形,來形成由多角形狀細線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
以下,作為四角形以外的其他多角形之例子,說明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之情形。
將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訂為三角形,藉此,如圖11(a)所示,能夠形成由分別形成為三角形狀的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鄰接之外側細線32,是令夾著三角形的頂點之兩邊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
藉由除去由該細線單元3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內側細線31,如圖11(b)所示,便能形成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外側細線32亦即三角形狀細線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
將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訂為六角形,藉此,如圖12(a)所示,能夠形成由分別形成為六角形狀的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鄰接之外側細線32,是令夾著六角形的頂點之兩邊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
藉由除去由該細線單元3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內側細線31,如圖12(b)所示,便能形成將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外側細線32亦即六角形狀細線予以二維地並設複數個而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
將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訂為八角形,藉此,如圖13(a)所示,能夠形成由分別形成 為八角形狀的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鄰接之外側細線32,是令夾著八角形的頂點之兩邊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
藉由除去由該細線單元3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內側細線31,如圖13(b)所示,便能形成將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外側細線32亦即八角形狀細線予以二維地並設複數個而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
又,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不限定於多角形,例如亦可為圓形或橢圓形等般含有曲線要素者。圖14揭示將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訂為圓形的情形之例子。
將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訂為圓形,藉此,如圖14(a)所示,能夠形成由分別形成為圓形狀的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鄰接之外側細線32,是令圓形的圓周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
藉由除去由該細線單元3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內側細線61,如圖14(b)所示,便能形成將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外側細線62亦即圓形狀細線予以二維地並設複數個而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
當藉由多角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來構成機能性細線圖樣的情形下,多角形的1邊的長度,能夠自在地調整。例如,1邊的長度,較佳為50μm以上、100μm以上、200μm以上、300μm以上、400μm以上、 500μm以上、甚至1mm以上。即使形成這樣相對較大的多角形的情形下,藉由將線狀液體賦予成為封閉的幾何圖形,仍能實現穩定的細線形成。由於能夠不受大小影響而實現穩定的細線形成,因此1邊的長度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能夠因應用途適當設定。較佳是構成多角形之至少1個邊為上述範圍,更佳是所有的邊均為上述範圍。
此外,多角形不限定於正多角形,構成多角形之各邊的長度、或各內角的角度,亦可互相相異。
此外,當藉由圓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來構成機能性細線圖樣的情形下,圓形的直徑能夠自在地調整。例如,直徑,較佳為50μm以上、100μm以上、200μm以上、300μm以上、400μm以上、500μm以上、甚至1mm以上。即使形成這樣相對較大的圓形的情形下,藉由將線狀液體賦予成為封閉的幾何圖形,仍能實現穩定的細線形成。由於能夠不受大小影響而實現穩定的細線形成,因此直徑的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能夠因應用途適當設定。
此外,當藉由橢圓形狀細線(外側細線32)來構成機能性細線圖樣的情形下,能夠將上述直徑的較佳範圍,適用作為長徑的較佳範圍。
以上說明中,主要說明了當在基材上形成複數個細線單元時,將該些複數個細線單元以規定間距形成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
以上說明中,主要揭示了當連接細線單元 時,將外側細線彼此連接,而不使內側細線和其他內側細線及外側細線連接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亦能令構成細線單元之任一機能性細線互相接觸而連接。例如,能夠將第1細線單元的內側細線及或外側細線、與第2細線單元的內側細線及或外側細線連接。以下參照圖15,說明細線單元的連接形態之另一例。
圖15(a)例子中,互相鄰接之細線單元3、5,係外側細線32、52彼此被連接,內側細線31、51彼此未被連接。本例中,構成一方的細線單元3之內側細線31,和構成另一方的細線單元5之外側細線52連接。同樣地,構成另一方的細線單元5之內側細線51,和構成一方的細線單元3之外側細線32連接。
圖15(b)例子中,互相鄰接之細線單元3、5,係外側細線32、52彼此被連接,內側細線31、51彼此亦被連接。本例中,構成一方的細線單元3之內側細線31,和構成另一方的細線單元5之外側細線52連接。同樣地,構成另一方的細線單元5之內側細線51,和構成一方的細線單元3之外側細線32連接。
藉由運用圖15(a)、(b)所示之連接形態,例如能夠將上述電解鍍覆不僅施加至外側細線還良好地施加至內側細線。
當形成複數個互相連接之細線單元的情形下,它們可藉由同一連接形態而被連接,亦可有各種連接形態混雜。又,一部分的細線單元,亦可以均未和內側細 線及外側細線連接之狀態來並設。
以上說明中,主要揭示了令構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之機能性細線彼此以2點交錯而連接之情形,但並不限定以2點連接。例如,亦可令機能性細線彼此以1點接觸而連接。將2點交錯與1點接觸予以適當組合,而以3點以上連接,就確保導電性之觀點而言亦佳。
參照圖16說明由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之又另一例。
例如,如圖16(a)所示,藉由線狀液體2而形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藉由鋸齒狀要素而構成亦佳。藉由將其乾燥,在和鋸齒狀的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相對應之位置,能夠形成由鋸齒狀要素所構成之內側細線及外側細線。又,雖未圖示,但亦可訂為波浪線狀要素來取代鋸齒狀要素,或亦可將鋸齒狀要素與波浪線狀要素組合。當將由鋸齒狀要素或波浪線狀要素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這樣的非正多角形之機能性細線予以彼此連接的情形下,雖亦可以1點或2點來連接,但較佳是能夠使用上述3點以上之連接。作為上述非正多角形之機能性細線,例如較佳能夠舉出1個以上的內角大於180°之多角形的機能性細線。
此外,如圖16(b)所示,藉由線狀液體2而形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能夠涵括未被賦予液體之2個區域20a、20b。如此一來,幾何圖形,能夠具有複數個內側緣21a、21b。藉由將其乾燥,能夠在和外側緣22相對應之位置形成1個外側細線,並且在和2個內側緣21a、 21b相對應之位置形成2個內側細線。亦可將線狀液體2中涵括之未被賦予液體之區域訂為3個以上,如此一來,能夠形成和該區域的數量相對應之條數的內側細線。
又此外,如圖16(c)所示,藉由線狀液體2而形成之封閉的幾何圖形,亦可具備突出部23。突出部23,例如如圖示般,可為相對於封閉的幾何圖形而言僅以一端連接之線段。
此外,內側緣的形狀與外側緣的形狀,可互相同一(即相似)亦可相異。藉由令它們的形狀相異,能夠令獲得的細線單元中的內側細線的形狀與外側細線的形狀相異。
此外,亦可藉由設於基材上之複數個線狀液體,來形成複數種的互相相異之幾何圖形。如此一來,便能形成將由複數種的互相相異之幾何圖形所構成之機能性細線予以組合而成之機能性細線圖樣。例如,上述第1線狀液體與第2線狀液體,較佳為同一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相似,或亦可為例如四角形與圓形的組合般相異之形狀。
以上說明中,揭示了將構成細線單元的內側細線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外側細線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將由構成細線單元的內側細線及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細線的其中一部分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細線,便能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例如,將構成細線單元的外側細線予 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內側細線,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亦佳。
此外,如特別參照圖1及圖2所說明般,構成細線單元之內側細線及外側細線,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因此不限於進行細線的部分除去之情形,作為機能性細線圖樣,使用將該細線單元在基材上並設1或複數個而成之物亦佳。
以上說明中,主要說明了對構成細線單元之外側細線選擇性地施加電解鍍覆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對內側細線及外側細線雙方施加電解鍍覆亦佳。
此外,將構成細線單元之內側細線除去後對外側細線施加電解鍍覆,或是,將構成細線單元之外側細線除去後對內側細線施加電解鍍覆亦佳。
電解鍍覆中使用的鍍覆金屬並無特別限定,但例如較佳是使用銅或鎳等。對細線層積複數層的鍍覆層亦佳。在此情形下,施加令鍍覆金屬相異之複數次的電解鍍覆。例如,較佳能夠舉出,作為第1電解鍍覆係在細線上設置銅鍍覆層以使導電性提升,接著作為第2電解鍍覆係在銅鍍覆層上設置鎳鍍覆層以使耐候性提升之方法等。
此外,不限於電解鍍覆,使用無電解鍍覆亦佳。如此一來,即使機能性材料為非導電性材料的情形下,仍能在細線上設置鍍覆層。
用來形成線狀液體之液體(墨水)中含有的 機能性材料,只要是用來對基材賦予特定機能的材料則無特別限定。所謂賦予特定機能,係指例如運用導電性材料對基材賦予導電性,或運用絕緣性材料對基材賦予絕緣性。機能性材料,較佳是和構成供該機能性材料賦予之基材表面的材料為相異材料。作為機能性材料,例如較佳能夠示例出導電性材料、絕緣性材料、半導體材料、光學濾波材料、介電體材料等。特別是機能性材料較佳為導電性材料或導電性材料前驅物。導電性材料前驅物,係指藉由施加適宜處理能使其變化成導電性材料者。
作為導電性材料,例如較佳可示例出導電性微粒子、導電性聚合物等。
作為導電性微粒子雖無特別限定,但較佳能夠示例出Au、Pt、Ag、Cu、Ni、Cr、Rh、Pd、Zn、Co、Mo、Ru、W、Os、Ir、Fe、Mn、Ge、Sn、Ga、In等的微粒子,其中,若使用Au、Ag、Cu這樣的金屬微粒子,則能形成電阻低且耐腐蝕之細線,故較佳。由成本及穩定性的觀點看來,含有Ag之金屬微粒子最佳。該些金屬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1~100nm的範圍,更佳為3~50nm的範圍。平均粒徑,為體積平均粒徑,能夠藉由Malvern公司製ZETASIZER 1000HS來測定。
此外,作為導電性微粒子,使用碳微粒子亦佳。作為碳微粒子,較佳能夠示例出石墨微粒子、奈米碳管、富勒烯等。
作為導電性聚合物雖無特別限定,但較佳能 夠舉出π共軛系導電性高分子。
作為π共軛系導電性高分子,例如能夠利用聚噻吩類、聚吡咯類、聚吲哚類、聚咔唑類、聚苯胺類、聚乙炔類、聚呋喃類、聚對伸苯基類、聚對伸苯基伸乙烯基類、聚對伸苯基硫醚類、聚薁(azulene)類、聚苯並噻吩(isothianaphthene)類、聚硫氮(thiazyl)類等的鏈狀導電性聚合物。其中,就可獲得高導電性的觀點而言,聚噻吩類或聚苯胺類較佳。最佳為聚乙烯二氧基噻吩。
導電性聚合物,更佳是,包含上述π共軛系導電性高分子與多價陰離子而成。這樣的導電性聚合物,能夠藉由將形成π共軛系導電性高分子之前驅物單分子(monomer),在適當的氧化劑與氧化觸媒、及多價陰離子的存在下做化學氧化聚合而容易地製造出。
導電性聚合物亦能良好地利用市售材料。例如,由聚(3,4-乙烯二氧基噻吩)與聚苯乙烯磺酸所構成之導電性聚合物(簡寫為PEDOT/PSS),有H.C.Starck公司以CLEVIOS系列,Aldrich公司以PEDOT-PASS483095、560598,Nagase Chemtex公司以Denatron系列的名義市售。此外,聚苯胺,有日產化學公司以ORMECON系列的名義市售。
被賦予至基材1上之線狀液體2中的機能性材料的含有率,較佳為對於線狀液體2的全量而言在0.01重量%以上1重量%以下的範圍。含有率,為線狀液體2剛被賦予至基材1上之後而被乾燥之前的值。機能性材料 的含有率,在0.01重量%以上1重量%以下的範圍,藉此,咖啡漬圈環現象所造成之細線形成會更加穩定化。
作為使含有機能性材料之液體,例如能夠組合使用水或有機溶劑等的1種或2種以上。有機溶劑,雖無特別限定,但例如能夠示例出1,2-己二醇、2-甲基-2,4-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丙二醇等醇類、二乙二醇單甲基醚、二乙二醇單乙基醚、二乙二醇單丁基醚、參乙二醇單甲基醚、二丙二醇單甲基醚、二丙二醇單乙基醚等醚類等。
此外,使含有機能性材料之液體,在不損及本發明之功效的範圍內,亦可含有界面活性劑等各種添加劑。藉由使用界面活性劑,例如當使用液滴吐出元件在基材1上形成線狀液體2這樣的情形等下,可調整表面張力等而謀求吐出的穩定化等。作為界面活性劑,雖無特別限定,但能夠使用矽氧系界面活性劑等。所謂矽氧系界面活性劑,為將二甲基聚矽氧烷的側鏈或末端予以聚醚變性而成之物,例如有信越化學工業製之KF-351A、KF-642或BYK公司製之BYK347、BYK348等市售。界面活性劑的含有率,較佳是相對於線狀液體2的全量而言在1重量%以下。
供含有機能性材料的液體賦予之基材,雖無特別限定,但例如能夠舉出玻璃、塑膠(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聚酯、聚醯胺等)、金屬(銅、鎳、 鋁、鐵等,或合金)、陶瓷等,它們可單獨使用,亦可在貼合的狀態下使用。其中,塑膠較佳,合適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乙烯、聚丙烯這樣的聚烯烴等。
接著,參照圖17說明細線單元3的形狀。
圖17為形成於基材上之細線單元的模型示意立體圖。係揭示由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單元3的一部分,揭示成直線狀僅是為求簡便。此外,此處說明的細線單元3,為藉由咖啡漬圈環現象而剛形成後者。藉由鍍覆或細線的部分除去等後置處理,可變化細線單元3的形狀等,這點已如上述。
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配置間隔I之範圍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是訂為10μm以上~1000μm以下的範圍,更佳是訂為1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範圍,最佳是訂為10μm以上300μm以下的範圍。另,所謂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配置間隔I,為藉由咖啡漬圈環現象而剛形成後(未施加鍍覆或細線的部分除去這些後置處理之狀態)的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各最大突出部間的距離,是和賦予至基材1上之線狀液體的線寬相對應而決定。較佳是縮小線狀液體的線寬,以縮小配置間隔I。如此一來會減輕乾燥負荷,能夠使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形成穩定化,更能縮短產距時間。即使像這樣縮小配置間隔I的情形下,仍能如上述般容易地除去由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細線的一部分,因此能夠對未除去而被殘留之細線高自由度地設 定期望的配置間隔。像這樣運用細線的部分除去,便能一面維持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穩定形成,一面容易地設定例如50μm以上、100μm以上、200μm以上、300μm以上、400μm以上、500μm以上、甚至1mm以上這樣大的配置間隔。
構成細線單元3之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未必一定要是互相完全獨立的島狀。如圖示般,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亦佳是形成為,藉由橫亘該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間而以比該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高度還低的高度形成之薄膜部30而連接成之連續體。在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間機能性材料的厚度成為最薄之最薄部分的高度Z,具體而言即薄膜部30的最薄部分的高度Z,較佳為10nm以下的範圍。最佳為,為謀求兼顧透明性與穩定性之平衡,以0<Z≦10nm的範圍具備薄膜部30。即使運用導電性材料作為機能性材料的情形下,因薄膜部30為極高電阻而實質性地成為絕緣體,因此透過薄膜部30而連接之內側細線31與外側細線32,會成為被電性絕緣之狀態。是故,能夠良好地施加上述選擇性的電解鍍覆。
細線單元3的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線寬W1、W2,較佳是各自為10μm以下。若為10μm以下,則為一般無法視認之水準,故由提升透明性的觀點看來更佳。考量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穩定性,線寬W1、W2,較佳是各自為2μm以上10μm以下的範圍。 另,所謂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寬度W1、W2,當將在該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間機能性材料的厚度成為最薄之最薄部分的高度訂為Z,又將從該Z起算的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突出高度訂為Y1、Y2時,係訂為在Y1、Y2的一半高度之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寬度。例如,當細線單元3具有上述薄膜部30的情形下,能夠將該薄膜部30中的最薄部分的高度訂為Z。另,當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間的機能性材料的最薄部分的高度為0時,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線寬W1、W2,係訂為從基材1表面起算的在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高度H1、H2的一半高度之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寬度。
構成細線單元3之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線寬W1、W2,如上述般為極細之物,因此就確保截面積而謀求低電阻化的觀點而言,理想是從基材1表面起算的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高度H1、H2較高。具體而言,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高度H1、H2,較佳為50nm以上5μm以下的範圍。又,由提升細線單元3的穩定性之觀點看來,H1/W1比、H2/W2比,較佳是各自為0.01以上1以下的範圍。
又,為了進一步提升細線單元3的細線化,H1/Z比、H2/Z比,較佳是各自為5以上,更佳是10以上,特佳是20以上。
以上,有關細線單元3所做的說明,針對細 線單元5或另行追加設置之細線單元亦能援用。
細線中含有之機能性材料,如上述般較佳為導電性材料。藉由運用導電性材料,能夠將由該細線的集合體所構成之圖樣良好地用作為透明導電膜(亦稱為電極膜或透明電極)。
附透明導電膜基材之用途,雖無特別限定,但能用於各種電子機器所具備之各種元件。就顯著發揮本發明之功效的觀點而言,例如能夠良好地用作為液晶、電漿、有機電激發光、場發射等各種方式的顯示器用透明電極,或是用作為觸控面板或行動電話、電子紙、各種太陽能電池、各種電激發光調光元件等中使用之透明電極。特佳是使用附透明導電膜基材作為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等這樣的電子機器之觸控面板感測器。當用作為觸控面板感測器的情形下,作為透明基材的兩面的透明導電膜(X電極及Y電極),較佳是使用上述細線圖樣。
以上說明中,針對一個態樣說明之構成,能夠適當適用於其他態樣。
[實施例]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但本發明並非由該實施例所限定。
1.圖樣之形成 (實施例1);機能性細線圖樣(1)之形成 <墨水之組成>
作為墨水(含有機能性材料之液體),調製了以下組成之物。
‧銀奈米粒子(平均粒徑:20nm):0.23重量%
‧界面活性劑(BYK公司製「BYK348」):0.05重量%
‧二乙二醇單丁基醚(簡稱:DEGBE)(分散媒):20重量%
‧水(分散媒):餘量
<基材>
作為基材,準備了被施加表面處理以使含有機能性材料之液體的接觸角成為20.3°之PET基材。作為表面處理,使用信光電氣計裝公司製「PS-1M」進行了電暈放電處理。
<圖樣化>
令噴墨頭(柯尼卡美能達公司製「KM1024iLHE-30」(標準液滴容量30pL))一面對基材相對移動一面從該噴墨頭吐出墨水,如圖3(a)所示,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之第1線狀液體2形成複數個具有內側緣與外側緣之封閉的幾何圖形。幾何圖形,為相對於基材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以45°傾斜之四角形。
令該些第1線狀液體2乾燥,藉此,在該第1 線狀液體2的內側緣21及外側緣22使機能性材料選擇性地堆積,如圖3(b)所示,形成複數個由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所構成之第1細線單元3。得到的各第1細線單元3之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為相對於基材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以45°傾斜之四角形。此四角形,沿著內側細線31及外側細線32的中間的線而測定出之1邊的長度為0.75mm。
接著,令噴墨頭一面對基材相對移動一面從該噴墨頭吐出墨水,如圖4(a)所示,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之第2線狀液體4形成複數個具有內側緣與外側緣之封閉的幾何圖形。幾何圖形,為相對於基材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以45°傾斜之四角形。第2線狀液體4的形成位置,係設定成,第2線狀液體4的四角形的頂點鄰近,會覆蓋先前形成之第1細線單元3的外側細線32的四角形的頂點。
令該些第2線狀液體4乾燥,藉此,在該第2線狀液體4的內側緣41及外側緣42使機能性材料選擇性地堆積,如圖4(b)所示,形成複數個由內側細線51及外側細線52所構成之第2細線單元5。得到的各第2細線單元5之內側細線51及外側細線52,為相對於基材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以45°傾斜之四角形。此四角形,沿著內側細線51及外側細線52的中間的線而測定出之1邊的長度為0.75mm。
第1細線單元3的外側細線32,與第2細線 單元5的外側細線52互相連接,第1細線單元3的內側細線31,與第2細線單元5的內側細線51未互相連接而獨立。
以上工程中,是在配置於被加熱至70℃之平台上的基材將線狀液體圖樣化,藉此促進線狀液體的乾燥。此外,對形成的細線,在130℃的烤箱中,施以10分鐘的燒成處理。
像這樣得到的細線圖樣(1)的光學顯微鏡照片如圖18所示。由圖18所示照片可知,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細線單元形成了複數個。
(實施例2);機能性細線圖樣(2)之形成
對實施例1中得到的構成機能性細線圖樣(1)之細線單元3、5的外側細線32、52選擇性地施加銅電解鍍覆,而得到了如同圖6所示者之機能性細線圖樣(2)。銅電解鍍覆係依下述鍍覆條件進行。
<鍍覆條件>
從裁斷成70×140mm之形成有實施例1的機能性細線圖樣(1)之基材的導電面供電,在下述鍍覆浴內進行了電解鍍覆。將陽極與鍍覆用銅板連接,在鍍覆浴內將基材設置於和銅板距30mm之位置。以0.2A的定電流做1分鐘鍍覆處理。鍍覆結束後,將基材水洗,使其乾燥。
<鍍覆浴>
將硫酸銅五水合物20g、1N鹽酸1.3g、賦光澤劑(Meltex公司製「ST901C」)5g,以離子交換水調製成為1000mL。
像這樣得到的機能性細線圖樣(2)的光學顯微鏡照片如圖19所示。由圖19所示照片可知,在互相電性連接之外側細線選擇性地被施加了鍍覆(此處為銅鍍覆)。另,圖19所示照片為灰階化者,在彩色照片中,能夠確認受到銅鍍覆之外側細線係被著色成銅色。
(實施例3);機能性細線圖樣(3)之形成
對構成實施例2中得到的機能性細線圖樣(2)之外側細線32、52選擇性地施加鎳電解鍍覆,並且藉由鍍覆液除去內側細線31、51,而得到了如同圖7所示者之機能性細線圖樣(3)。鎳電解鍍覆係依下述鍍覆條件進行。
<鍍覆條件>
從形成有實施例2的機能性細線圖樣(2)之基材的導電面供電,在下述鍍覆浴內進行了電解鍍覆。將陽極與鍍覆用鎳板連接,在鍍覆浴內將基材設置於和鎳板距30mm之位置。以0.2A的定電流做30秒鍍覆處理。為了藉由鍍覆液將內側細線31、51充分除去,於鍍覆結束後,將基材於鍍覆浴內放置了10分鐘後,水洗,使其乾燥。
<鍍覆浴>
將硫酸鎳240g、氯化鎳45g、硼酸30g,以離子交換水調製成1000mL。
像這樣得到的機能性細線圖樣(3)的光學顯微鏡照片如圖20所示。由圖20所示照片可知,在互相電性連接之外側細線32、52選擇性地被施加了鍍覆(此處為鎳鍍覆)。另,圖20所示照片為灰階化者,在彩色照片中,能夠確認外側細線從銅色變化成了無色(鎳所致之銀色)。此外,可知內側細線31、51選擇性地被除去。
2.評估方法 (1)細線寬
細線寬[μm],為將構成細線單元之外側細線的線寬藉由顯微鏡觀察而測定之值。
(2)透射率
透射率[%],為使用東京電色公司製AUTOMATIC HAZEMETER(MODEL TC-H III DP)測定出之全光線透射率[%]。另,運用沒有圖樣的基材(膜)進行修正,以測定作為作成的圖樣的全光線透射率。
(3)片電阻值
片電阻值[Ω/□],為使用DIA INSTRUMENTS公司製 LORESTA EP(MODEL MCP-T360型)直列4探針針測儀(ESP)測定出之值。
(4)低視認性
將樣本從燈桌(light table)上距50cm之位置目視,細線愈無法視認則愈評估為低視認性優良,具體而言依下述評估基準評估。另,以下評估基準中,若為B評估以上,則能在作為透明導電膜之用途中良好地使用。
<評估基準>
A:細線無法視認
B:細線能略微視認
C:細線能明顯視認(無符合者)
以上結果如表1所示。
3.評估
實施例1~3中,藉由使用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內側 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細線單元,能夠高自由度而穩定地形成細線圖樣。
由表1的實施例2、3之結果可知,藉由對細線單元的外側細線施加鍍覆,能夠使片電阻值更良好地降低。此外,由實施例3之結果可知,藉由除去細線單元的內側細線,增大細線的配置間隔,能夠更良好地提升透射率與低視認性。

Claims (14)

  1. 一種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在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1線狀液體,形成藉由將未被賦予液體的區域予以涵括於內部而具有互為獨立的內側緣與外側緣作為緣部之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1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前述內側緣及前述外側緣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接著,在前述基材上,藉由含有機能性材料的第2線狀液體,形成封閉的幾何圖形,將前述第2線狀液體乾燥,令前述機能性材料沿著緣部堆積,藉此形成由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的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時,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連接,且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不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作為前述機能性材料係使用導電性材料,通過互相連接之由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外側細線所構成之通電路徑而通電,藉此對前述外側細線施加電解鍍覆,將由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前述內側細線及前述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細線的一部分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細線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將由前述第1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多角形,藉此形成各個多角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將由前述第2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多角形,藉此形成各個多角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多角形即前述外側細線,和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多角形即前述外側細線,令夾著多角形的頂點之兩邊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前述多角形,為相對於前述基材的長邊方向而言各邊呈傾斜之四角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將由前述第1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圓形,藉此形成各個圓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將由前述第2線狀液體所構成之前述封閉的幾何圖形做成圓形,藉此形成各個圓形亦即由內側細線與外側細線所構成之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在至少一組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中,以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圓形即前述外側細線,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的圓形即前述外側細線,令圓形的圓周彼此交錯而以2點的交點連接之方式,來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將複數個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並設複數個,接著,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以被夾在並設複數個的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之間之方式,予以並設複數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將複數個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複數個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分別以規定間距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將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與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以相同形狀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第1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及前述第2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接著,將又1或複數個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分成1或複數次形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在前述基材的兩面分別形成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前驅物。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藉由噴墨法將含有前述機能性材料之複數個液滴賦予至前述基材上,將複數個前述液滴在前述基材上合一,藉此形成前述線狀液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其中,將前述內側細線予以除去,藉此,藉由未除去而被殘留之前述外側細線來形成機能性細線圖樣。
  12. 一種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徵為:在基材上,形成由導電性細線的集合體所構成之透明導電膜時,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機能性細線圖樣的製造方法中藉由由使用導電性材料作為前述機能性材料而形成之前述機能性細線圖樣,來形成前述導電性細線的集合體。
  13. 一種元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製造具有透明導電膜之元件時,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來形成前述透明導電膜。
  14. 一種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製造具備具有透明導電膜的元件之電子機器時,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元件的製造方法來製造前述具有透明導電膜的元件。
TW105125302A 2015-08-21 2016-08-09 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TWI6666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4115A JP6413978B2 (ja) 2015-08-21 2015-08-21 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前駆体の形成方法、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の形成方法、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64115 2015-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9680A TW201719680A (zh) 2017-06-01
TWI666658B true TWI666658B (zh) 2019-07-21

Family

ID=58203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5302A TWI666658B (zh) 2015-08-21 2016-08-09 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413978B2 (zh)
KR (1) KR101853193B1 (zh)
CN (1) CN106470530B (zh)
TW (1) TWI6666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30965A (ja) * 2015-12-25 2019-02-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及び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
EP3591364A4 (en) 2017-03-02 2020-04-01 Nec Corporation MEASUREMENT TIME SPECIFICATION DEVICE, DETECTION DEVICE, MEASUREMENT TIME SPECIF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WO2019163070A1 (ja) 2018-02-22 2019-08-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KR20210110367A (ko) * 2019-02-07 2021-09-07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능성 세선 패턴 전구체의 형성 방법 및 기능성 세선 패턴의 형성 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4361B (en) * 2003-12-17 2004-11-21 Ind Tech Res Inst A method for making wires with nano-meters
CN102682875A (zh) * 2011-03-16 2012-09-19 智盛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TWM478869U (zh) * 2013-09-14 2014-05-2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7988B1 (ja) * 1998-12-25 2000-03-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透光性電磁波シ―ルド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25343B2 (ja) 2003-09-25 2009-09-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膜形成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8078338A (ja) * 2006-09-21 2008-04-0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電磁波遮蔽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KR20120104565A (ko) 2009-11-02 2012-09-21 이슘 리서치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오브 더 히브루 유니버시티 오브 예루살렘, 엘티디. 광전자 소자 및 전자 소자용 전도성 투명 코팅제
JP6160040B2 (ja) 2012-08-20 2017-07-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導電性材料を含む平行線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及び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の形成方法
JP6268769B2 (ja) * 2013-06-26 2018-01-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導電性細線の形成方法並びにこれに用いられる線及び基材
JP6536401B2 (ja) * 2013-07-10 2019-07-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塗膜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049688A (ja) * 2013-08-30 2015-03-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シート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WO2015083160A2 (en) * 2013-12-02 2015-06-11 Clearjet Ltd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wettability featur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4361B (en) * 2003-12-17 2004-11-21 Ind Tech Res Inst A method for making wires with nano-meters
CN102682875A (zh) * 2011-03-16 2012-09-19 智盛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触控面板的透明导电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TWM478869U (zh) * 2013-09-14 2014-05-2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9680A (zh) 2017-06-01
KR20170022905A (ko) 2017-03-02
KR101853193B1 (ko) 2018-04-27
JP2017039109A (ja) 2017-02-23
CN106470530B (zh) 2019-08-30
CN106470530A (zh) 2017-03-01
JP6413978B2 (ja)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6658B (zh) 機能性細線圖樣的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的形成方法、元件的製造方法及電子機器的製造方法
KR101792585B1 (ko) 도전성 재료를 포함하는 평행선 패턴, 평행선 패턴 형성 방법, 투명 도전막을 구비한 기재, 디바이스 및 전자 기기
JP6007776B2 (ja) 平行線パターン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の製造方法、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6331457B2 (ja) 塗膜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WO2015115503A1 (ja) 導電性パターン、導電性パターン付き基材、導電性パターン付き基材の製造方法、表面に導電性パターンを有する構造体及び該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WO2015199204A1 (ja)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6439641B2 (ja) 導電性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及び導電性パターン
WO2017056978A1 (ja) 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及び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
WO2015199201A1 (ja) メッシュ状の機能性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メッシュ状の機能性パターン及び機能性基材
WO2017056977A1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
JP6658800B2 (ja) 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材、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JP7331870B2 (ja) 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前駆体の形成方法及び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CN110062820B (zh) 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以及电镀用镀敷液
WO2016194987A1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の製造方法
CN111133405A (zh) 触摸面板传感器以及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WO2017110580A1 (ja) 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及び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
TWI574284B (zh) 附導電性圖案基材之製造方法
JP6451578B2 (ja) 機能性細線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
JP2017118069A (ja) 電解メッキ方法
WO2019234841A1 (ja) ケーブル付き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ケーブル付きフレキシブル回路中間体
CN111727669A (zh) 图案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