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6965B - 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6965B
TWI656965B TW105124686A TW105124686A TWI656965B TW I656965 B TWI656965 B TW I656965B TW 105124686 A TW105124686 A TW 105124686A TW 105124686 A TW105124686 A TW 105124686A TW I656965 B TWI656965 B TW I6569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mbossed
embossing
workpiece
section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4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8097A (zh
Inventor
李金德
郭漢檥
蔡瑞斌
Original Assignee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8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8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6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6965B/zh

Links

Landscapes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壓印設備,包括一第一輸送單元、一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及一驅動滾輪組。第一輸送單元適於輸送至少一工件至壓印設備的一工作區域。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具有多個壓印區段。至少一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工件適於在工作區域藉由對應的壓印區段而進行壓印。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部分地捲收於驅動滾輪組,位於工作區域的壓印區段展開於驅動滾輪組,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以使捲收於驅動滾輪組的至少另一壓印區段展開於驅動滾輪組並移至工作區域。此外,一種壓印方法亦被提及。

Description

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利用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壓印的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一種常見之壓印技術係先將壓印材料均勻地塗佈於基板,再將壓印模具下壓於基板上的壓印材料層,以將壓印模具表面之壓印圖案轉移到壓印材料層上。舉例來說,壓印技術可用於製作具有光柵的光學元件,其利用壓印模具上的壓印微結構對透光基板上的光學層進行壓印,並接著固化壓印後的光學層,以在透光基板上形成光柵。
一般來說,所述壓印模具的壓印微結構進行多次壓印後會逐漸損耗而需進行替換,此時使用者必須從壓印設備移除原壓印模具,並安裝新的壓印模具至壓印設備,然此替換過程較為費工費時而使壓印設備在使用上較為不便且產率較低。
本發明提供一種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可增加壓印設備使用上的便利性。
本發明的壓印設備包括一第一輸送單元、一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及一驅動滾輪組。第一輸送單元適於輸送至少一工件至壓印設備的一工作區域。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具有多個壓印區段,其中至少一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工件適於在工作區域藉由對應的壓印區段而進行壓印。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部分地捲收於驅動滾輪組,位於工作區域的壓印區段展開於驅動滾輪組,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以使捲收於驅動滾輪組的至少另一壓印區段展開於驅動滾輪組並移至工作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塗佈單元,其中塗佈單元適於在工件到達工作區域之前塗佈一光學層至工件上,位於工作區域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一壓印微結構適於壓印光學層以在工件上形成一光學微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第一檢測單元,其中塗佈單元配置於第一檢測單元及工作區域之間,第一檢測單元適於檢測尚未塗佈光學層的工件的表面狀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能量源,其中能量源配置於工作區域,壓印後的光學層適於藉由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固化。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第一 能量源及一第二能量源,其中第一能量源配置於塗佈單元與工作區域之間,第二能量源配置於工作區域,壓印前的光學層適於藉由第一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半固化,壓印後的光學層適於藉由第二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完全固化。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壓印模型滾輪,其中壓印模型滾輪配置於工作區域,且適於將對應的壓印區段往工件壓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升降單元,其中升降單元配置於工作區域,且適於帶動工件相對於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升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驅動滾輪組包括兩驅動滾輪,工作區域位於兩驅動滾輪之間,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部分地捲收於一驅動滾輪且部分地捲收於另一驅動滾輪。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工作區域包括一壓印位置及至少一離模位置,至少兩壓印區段分別位於壓印位置及離模位置,工件適於在壓印位置進行壓印,壓印後的工件適於附著於對應的壓印區段並被驅動滾輪組驅動至離模位置,工件適於在離模位置進行離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夾持件,其中夾持件配置於工作區域,夾持件適於夾持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並將位於離模位置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掀離於工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 緩衝件,其中緩衝件配置於壓印位置與離模位置之間,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適於被緩衝件抵壓而撓曲,以在位於離模位置的壓印區段的邊界形成至少一緩衝區段。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壓印後的工件被驅動滾輪組驅動至離模位置時,第一輸送單元適於輸送另一工件至壓印位置,且在工件於離模位置進行離模的同時,另一工件在壓印位置進行壓印。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離模位置的數量為兩個,壓印位置位於兩離模位置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壓印區段包括相鄰的一第一壓印區段及一第二壓印區段,兩離模位置包括一第一離模位置及一第二離模位置,當第一壓印區段及第二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內時,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一往復移動而移動於一第一狀態與一第二狀態之間,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第一狀態時,第一壓印區段位於第一離模位置且第二壓印區段位於壓印位置,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第二狀態時,第一壓印區段位於壓印位置且第二壓印區段位於第二離模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壓印區段更包括相鄰的一第三壓印區段及一第四壓印區段,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而使第三壓印區段及第四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內,當第三壓印區段及第四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內時,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往復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第二檢測單元,其中第二檢測單元適於檢測壓印後的工件,以判斷對應的壓印區段的損耗狀況。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第二輸送單元,其中第二輸送單元適於輸送壓印後的工件通過第二檢測單元。
本發明的壓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藉由一第一輸送單元輸送至少一工件至一工作區域。在工作區域藉由一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一壓印區段壓印工件。藉由一驅動滾輪組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以使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捲收於驅動滾輪組的至少另一壓印區段展開於驅動滾輪組並移至工作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在工件到達工作區域之前藉由一塗佈單元塗佈一光學層至工件上,其中藉由壓印區段壓印工件的步驟包括藉由壓印區段的一壓印微結構壓印光學層以在工件上形成一光學微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尚未塗佈光學層的工件的表面狀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固化壓印後的光學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藉由一第一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半固化壓印前的光學層。藉由一第二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完全固化壓印後的光學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壓印模型滾輪將對應的壓印區段往工件壓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升降單元帶動工件相對於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升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工作區域包括一壓印位置及至少一離模位置,壓印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使至少兩壓印區段分別位於壓印位置及離模位置。在壓印位置對工件進行壓印。使壓印後的工件附著於對應的壓印區段並被驅動滾輪組驅動至離模位置。在離模位置對工件進行離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夾持件夾持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並將位於離模位置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掀離於工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至少一緩衝件抵壓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而使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撓曲,以在位於離模位置的壓印區段的邊界形成至少一緩衝區段。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當壓印後的工件被驅動滾輪組驅動至離模位置時,藉由第一輸送單元輸送另一工件至壓印位置。在工件於離模位置進行離模的同時,在壓印位置對另一工件進行壓印。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離模位置的數量為兩個,壓印位置位於兩離模位置之間,這些壓印區段包括相鄰的一第一壓印區段及一第二壓印區段,兩離模位置包括一第一離 模位置及一第二離模位置,壓印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當第一壓印區段及第二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內時,藉由驅動滾輪組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一往復移動而移動於一第一狀態與一第二狀態之間,其中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第一狀態時,第一壓印區段位於第一離模位置且第二壓印區段位於壓印位置,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第二狀態時,第一壓印區段位於壓印位置且第二壓印區段位於第二離模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壓印區段更包括相鄰的一第三壓印區段及一第四壓印區段,壓印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藉由驅動滾輪組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而使第三壓印區段及第四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內。當第三壓印區段及第四壓印區段位於工作區域內時,藉由驅動滾輪組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往復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第二檢測單元檢測壓印後的工件,以判斷對應的壓印區段的損耗狀況。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第二輸送單元輸送壓印後的工件通過第二檢測單元。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壓印設備中,以具有多個壓印區段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作為壓印模具,當部分壓印區段用於在工作區域壓印工件時,另一部分壓印區段捲收於驅動滾輪組而為備用。一旦使用中的壓印區段耗損而需替換,可利用驅動滾輪組驅 動捲收於其的壓印區段進入工作區域以替代原本的壓印區段。在此配置方式之下,使用者不須從壓印設備移除原壓印模具並安裝新的壓印模具至壓印設備,而是藉由驅動滾輪組自動地替換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壓印區段,以使壓印設備在使用上較為便利。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50‧‧‧工件
60‧‧‧承載件
100‧‧‧壓印設備
100a‧‧‧工作區域
110a‧‧‧第一輸送單元
110b‧‧‧第二輸送單元
120‧‧‧可撓性壓印模型膜
120a‧‧‧第一壓印區段
120b‧‧‧第二壓印區段
120c‧‧‧第三壓印區段
120d‧‧‧第四壓印區段
120e‧‧‧第五壓印區段
122‧‧‧壓印微結構
130‧‧‧驅動滾輪組
132、134‧‧‧驅動滾輪
140a‧‧‧第一檢測單元
140b‧‧‧第二檢測單元
150‧‧‧塗佈單元
160‧‧‧能量源
170‧‧‧壓印模型滾輪
180‧‧‧升降單元
190a‧‧‧夾持件
190b‧‧‧緩衝件
B1、B2、B3、B4‧‧‧緩衝區段
IP‧‧‧壓印位置
DP1‧‧‧第一離模位置
DP2‧‧‧第二離模位置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壓印設備的部分構件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壓印方法流程圖。
圖3繪示圖1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從第一狀態作動至第二狀態。
圖4繪示圖1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壓印區段被替換。
圖5A至圖5G繪示圖1的壓印設備的作動流程。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壓印設備的部分構件立體圖。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壓印設備100包括一第一輸送單元110a、一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及一驅動滾輪組130。第一輸送單元110a適於依序將多個工件50輸送至壓印設備100的一工作區域100a。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具有多個壓印區段(標示出第一壓印區段 120a、第二壓印區段120b、第三壓印區段120c),第一壓印區段120a、第二壓印區段120b、第三壓印區段120c位於工作區域100a。
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例如是厚度為0.07~0.2mm的超薄玻璃(ultra-thin glass)或塑膠膜,其部分地捲收於驅動滾輪組130。位於工作區域100a的第一壓印區段120a、第二壓印區段120b、第三壓印區段120c展開於驅動滾輪組130。工件50適於在工作區域100a藉由對應的壓印區段(圖1繪示為第二壓印區段120b)而進行壓印。當工作區域100a內的壓印區段經使用損耗而需替換時,驅動滾輪組130可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以使捲收於驅動滾輪組130的其他壓印區段展開於驅動滾輪組130並移至工作區域。
亦即,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部分壓印區段用於在工作區域100a壓印工件50時,另一部分壓印區段捲收於驅動滾輪組130而為備用。一旦使用中的壓印區段耗損而需替換,可利用驅動滾輪組130驅動捲收於其的壓印區段進入工作區域100a以替代原本的壓印區段。在此配置方式之下,使用者不須從壓印設備100移除原壓印模具並安裝新的壓印模具至壓印設備100,而是藉由驅動滾輪組130自動地替換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壓印區段,以使壓印設備100在使用上較為便利。此外,選用超薄玻璃作為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可避免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及其上的工件50在作業過程中產生非預期的變形。以下藉由圖式說明本實施例的壓印設備100的壓印方法之流程。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壓印方法流程圖。請參考圖1及圖2,首先,藉由一第一輸送單元110a輸送至少一工件50至一工作區域100a(步驟S602)。接著,在工作區域100a藉由一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一壓印區段(圖1繪示為第二壓印區段120b)壓印工件50(步驟S604)。藉由一驅動滾輪組130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以使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捲收於驅動滾輪組130的至少另一壓印區段展開於驅動滾輪組130並移至工作區域(步驟S606)。
本實施例的壓印設備100例如是用於製作具有光柵的光學元件,壓印設備100的相關構件詳述如下。如圖1所示,壓印設備100更包括一第一檢測單元140a、一膠塗佈單元150、一能量源160、一壓印模型滾輪170、至少一第二檢測單元140b(繪示為兩個)及至少一第二輸送單元110b(繪示為兩個)。第一檢測單元140a例如是自動光學檢測(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AOI)裝置且配置於第一輸送單元110a的輸送路徑上,膠塗佈單元150配置於第一檢測單元140a及工作區域100a之間,能量源160及壓印模型滾輪170配置於工作區域100a,第二檢測單元140b例如是自動光學檢測裝置且配置於第二輸送單元110b的輸送路徑上。
各工件50例如是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膠塗佈單元150適於在工件50到達工作區域100a之前塗佈一光學層(未示出)至工件50上。膠塗佈單元150例如是噴墨印刷(inkjet printing)裝置,以節省塗膠作業之材料用量。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各壓印區 段具有一壓印微結構122,壓印模型滾輪170適於將對應的壓印區段(圖1繪示為位於工作區域100a的第二壓印區段120b)往工件50壓合,使第二壓印區段120b的壓印微結構122壓印所述光學層以在工件50上形成一光學微結構(如光柵)。第一檢測單元140a則適於檢測尚未塗佈所述光學層的工件50的表面狀態,以確保工件50的表面在無髒汙微粒的情況下進行所述光學層之塗佈。
壓印後的所述光學層適於藉由能量源160提供的能量而固化。舉例來說,所述光學層例如是UV膠,能量源160例如是UV光源以利用UV光來固化所述光學層。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光學層可為其他種類的膠層(如具有兩階特性的膠層),並以配置於膠塗佈單元150與工作區域100a之間的一第一能量源及配置於工作區域100a的第二能量源來取代圖1的能量源160,壓印前的所述光學層可先藉由所述第一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半固化,壓印後的所述光學層可藉由所述第二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完全固化。
第二輸送單元110b適於輸送壓印後的工件50通過第二檢測單元140b。第二檢測單元140b適於檢測壓印後的工件50,以判斷對應的壓印區段的損耗狀況。若經第二檢測單元140b對工件50的檢測而得知對應的壓印區段已損耗至需更換的程度,則如上述般藉由驅動滾輪組130自動地替換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壓印區段。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滾輪組130包括兩驅動滾輪132、134,工作區域100a位於驅動滾輪132與驅動滾輪134之間,可 撓性壓印模型膜120部分地捲收於驅動滾輪132且部分地捲收於驅動滾輪134。驅動滾輪132、134適於轉動以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連動。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例如是藉由承載件60來承載工件50,承載件60在第一輸送單元110a或第二輸送單元110b上被輸送,使工件50隨之移動。此外,承載件60例如可提供吸附力來將工件50吸附於其上,避免工件50在輸送或壓印過程中脫離於承載件60。
以下具體說明本實施例的工作區域100a的配置方式。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工作區域100a包括一壓印位置IP及至少一離模位置(繪示為第一離模位置DP1及第二離模位置DP2),壓印位置IP位於第一離模位置DP1及第二離模位置DP2之間,壓印模型滾輪170及能量源160配置於壓印位置IP處,第一壓印區段120a、第二壓印區段120b、第三壓印區段120c在圖1所示狀態分別位於第一離模位置DP1、壓印位置IP及第二離模位置DP2。工件50適於在壓印位置IP進行壓印,壓印後的工件50適於附著於對應的壓印區段並被驅動滾輪組130驅動至第一離模位置DP1或第二離模位置DP2,且工件50適於在第一離模位置DP1或第二離模位置DP2進行離模。
更詳細而言,當壓印後的工件50被驅動滾輪組130從壓印位置IP驅動至第一離模位置DP1或第二離模位置DP2時,第一輸送單元110a會輸送另一工件50至壓印位置IP,且在所述壓印後的工件50於第一離模位置DP1或第二離模位置DP2進行離 模的同時,所述另一工件50在壓印位置IP進行壓印,藉以提升壓印設備100的作業效率。
圖3繪示圖1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從第一狀態作動至第二狀態。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壓印區段120a及第二壓印區段120b位於工作區域100a內時,驅動滾輪組130適於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進行一往復移動而移動於圖1所示的一第一狀態與圖3所示的一第二狀態之間。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如圖1所示處於所述第一狀態時,第一壓印區段120a位於第一離模位置DP1且第二壓印區段120b位於壓印位置IP,此時第一壓印區段120a所對應的工件50可在第一離模位置DP1進行離模,且第二壓印區段120b所對應的工件50可在壓印位置IP進行壓印。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如圖3所示處於所述第二狀態時,第一壓印區段120a位於壓印位置IP且第二壓印區段120b位於第二離模位置DP2,此時第一壓印區段120a所對應的工件50可在壓印位置IP進行壓印,且第二壓印區段120b所對應的工件50可在第二離模位置DP2進行離模。藉由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所進行的上述往復運動,可反覆利用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第一壓印區段120a及第二壓印區段120b來進行壓印作業。
圖4繪示圖1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壓印區段被替換。當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第一壓印區段120a及第二壓印區段120b逐漸損耗而需替換時,可藉由驅動滾輪組130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而如圖4所示使第三壓印區段120c、第四壓印區段 120d、第五壓印區段120e位於工作區域100a內,當第三壓印區段120c、第四壓印區段120d、第五壓印區段120e位於工作區域100a內時,驅動滾輪組130適於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進行所述往復移動,以反覆利用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的第三壓印區段120c及第四壓印區段120d來進行壓印作業。依此方式,可持續利用驅動滾輪組130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以自動地進行壓印區段之替換。
本實施例的壓印設備100更包括至少一升降單元180(繪示為三個)。升降單元180配置於工作區域100a且分別對位於第一離模位置DP1、壓印位置IP及第二離模位置DP2,各升降單元180適於帶動對應的承載件60及工件50相對於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升降,使工件50能夠順利地進行壓印或離模。
此外,本實施例的壓印設備100更包括至少一夾持件190a(繪示為多個)及至少一緩衝件190b(繪示為多個),夾持件190a配置於工作區域100,緩衝件190b配置於壓印位置IP與第一離模位置DP1之間及壓印位置IP與第二離模位置DP2之間。夾持件190a適於如圖1所示在第一離模位置DP1、壓印位置IP及第二離模位置DP2的邊界夾持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從而,當緩衝件190b抵壓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而使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撓曲時,可在位於第一離模位置DP1的第一壓印區段120a的邊界形成緩衝區段B1、B3,且可在位於第二離模位置DP2的第三壓印區段120c的邊界形成緩衝區段B2、B4。部分夾持件190a可將位於第 一離模位置DP1與第二離模位置DP2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掀離於工件50,使完成壓印的工件50能夠被第二輸送單元110b往第二檢測單元140b輸送。在上述將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掀離於工件50的過程中,藉由緩衝區段B1、B2、B3、B4所提供之緩衝效果,可避免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於第一離模位置DP1及第二離模位置DP2處之區段的離模作業擾動到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之其他區段,使壓印作業能順利進行。
以下藉由圖式更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壓印設備100的各構件的具體作動方式與流程。圖5A至圖5G繪示圖1的壓印設備的作動流程。首先,如圖5A所示,升降單元180在壓印位置IP抬升對應的承載件60及工件50,且壓印模型滾輪170在第二壓印區段120b上滾壓,以壓印對應的工件50,且能量源160提供能量以固化工件50上的壓印後的光學層。接著,如圖5B所示,升降單元180在壓印位置IP下移對應的承載件60,此時工件50附著於對應的壓印微結構122上。在圖5A及圖5B中,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是處於所述第一狀態,即第一壓印區段120a位於第一離模位置DP1,且第二壓印區段120b位於壓印位置IP。
如圖5C所示,夾持件190a及緩衝件190b釋放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且驅動滾輪132、134順時針轉動,以使第一壓印區段120a及第二壓印區段120b右移。
如圖5D所示,夾持件190a夾持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緩衝件190b抵壓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且驅動滾輪134順時針 旋轉,使第一壓印區段120a對位於壓印位置IP,且使第二壓印區段120b及附著於其上的工件50對位於第二離模位置DP2。此時,升降單元180在第二離模位置DP2抬升對應的承載件60以承接對應的工件50。如圖5E所示,升降單元180在壓印位置IP抬升對應的另一承載件60及另一工件50,且壓印模型滾輪170在第一壓印區段120a上滾壓,以壓印對應的工件50。同時,夾持件190a將第二離模位置DP2處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掀離於對應的工件50。如圖5F所示,能量源160提供能量以固化工件50上的壓印後的光學層,且升降單元180在第二離模位置DP2下移對應的承載件60及工件50。在圖5D、圖5E及圖5F中,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是處於所述第二狀態,即第一壓印區段120a位於壓印位置IP,且第二壓印區段120b位於第二離模位置DP2。
如圖5G所示,將第二離模位置DP2處的工件50移離承載件60,並接著將此工件50輸送至圖1所示的第二檢測單元140b進行檢測。此外,夾持件190a及緩衝件190b如圖5G所示釋放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且驅動滾輪132、134逆時針轉動,以使第一壓印區段120a及第二壓印區段120b左移,以便於再次驅動可撓性壓印模型膜120至所述第一狀態,從而繼續在第一離模位置DP1及壓印位置IP進行類似的壓印及離模程序。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壓印設備中,以具有多個壓印區段的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作為壓印模具,當部分壓印區段用於在工作區域壓印工件時,另一部分壓印區段捲收於驅動滾輪組而為備 用。一旦使用中的壓印區段耗損而需替換,可利用驅動滾輪組驅動捲收於其的壓印區段進入工作區域以替代原本的壓印區段。在此配置方式之下,使用者不須從壓印設備移除原壓印模具並安裝新的壓印模具至壓印設備,而是藉由驅動滾輪組自動地替換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壓印區段,以使壓印設備在使用上較為便利。此外,選用超薄玻璃作為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可避免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及其上的工件在作業過程中產生非預期的變形。另外,當壓印後的工件於離模位置進行離模時,另一工件可同時在壓印位置進行壓印,藉以提升壓印設備的作業效率。再者,藉由緩衝件在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所形成的緩衝區段,可避免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於離模位置處之區段的離模作業擾動到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之其他區段,使壓印作業能順利進行。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8)

  1. 一種壓印設備,包括:一第一輸送單元,適於輸送至少一工件至該壓印設備的一工作區域,其中該工作區域包括一壓印位置及兩離模位置,該壓印位置位於該兩離模位置之間;一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具有至少兩壓印區段分別位於該壓印位置及該離模位置,該工件適於在該壓印位置進行壓印,該工件適於在該離模位置進行離模;以及一驅動滾輪組,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部分地捲收於該驅動滾輪組,位於該工作區域的該壓印區段展開於該驅動滾輪組,該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一往復移動,以使壓印後的該工件適於附著於對應的該壓印區段並被該驅動滾輪組驅動至該離模位置,並且使捲收於該驅動滾輪組的至少另一該壓印區段展開於該驅動滾輪組並移至該工作區域,該第一輸送單元的輸送方向與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移動方向不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塗佈單元,其中該塗佈單元適於在該工件到達該工作區域之前塗佈一光學層至該工件上,位於該工作區域的該壓印區段的一壓印微結構適於壓印該光學層以在該工件上形成一光學微結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第一檢測單元,其中該塗佈單元配置於該第一檢測單元及該工作區域 之間,該第一檢測單元適於檢測尚未塗佈該光學層的該工件的表面狀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能量源,其中該能量源配置於該工作區域,壓印後的該光學層適於藉由該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固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第一能量源及一第二能量源,其中該第一能量源配置於該塗佈單元與該工作區域之間,該第二能量源配置於該工作區域,壓印前的該光學層適於藉由該第一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半固化,壓印後的該光學層適於藉由該第二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完全固化。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壓印模型滾輪,其中該壓印模型滾輪配置於該工作區域,且適於將對應的該壓印區段往該工件壓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一升降單元,其中該升降單元配置於該工作區域,且適於帶動該工件相對於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升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其中該驅動滾輪組包括兩驅動滾輪,該工作區域位於該兩驅動滾輪之間,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部分地捲收於一該驅動滾輪且部分地捲收於另一該驅動滾輪。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夾持件,其中該夾持件配置於該工作區域,該夾持件適於夾持該 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並將位於該離模位置的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掀離於該工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緩衝件,其中該緩衝件配置於該壓印位置與該離模位置之間,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適於被該緩衝件抵壓而撓曲,以在位於該離模位置的該壓印區段的邊界形成至少一緩衝區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其中當壓印後的該工件被該驅動滾輪組驅動至該離模位置時,該第一輸送單元適於輸送另一該工件至該壓印位置,且在該工件於該離模位置進行離模的同時,該另一工件在該壓印位置進行壓印。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其中該些壓印區段包括相鄰的一第一壓印區段及一第二壓印區段,該兩離模位置包括一第一離模位置及一第二離模位置,當該第一壓印區段及該第二壓印區段位於該工作區域內時,該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該往復移動而移動於一第一狀態與一第二狀態之間,當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壓印區段位於該第一離模位置且該第二壓印區段位於該壓印位置,當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一壓印區段位於該壓印位置且該第二壓印區段位於該第二離模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壓印設備,其中該些壓印區段更包括相鄰的一第三壓印區段及一第四壓印區段,該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而使該第三壓印區段及該第 四壓印區段位於該工作區域內,當該第三壓印區段及該第四壓印區段位於該工作區域內時,該驅動滾輪組適於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該往復移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第二檢測單元,其中該第二檢測單元適於檢測壓印後的該工件,以判斷對應的該壓印區段的損耗狀況。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壓印設備,更包括至少一第二輸送單元,其中該第二輸送單元適於輸送壓印後的該工件通過該第二檢測單元。
  16. 一種壓印方法,包括:藉由一第一輸送單元輸送至少一工件至一工作區域,其中該工作區域包括一壓印位置及兩離模位置,該壓印位置位於該兩離模位置之間,該兩離模位置包括一第一離模位置及一第二離模位置;在該工作區域藉由一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一壓印區段壓印該工件,其中該第一輸送單元的輸送方向與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移動方向不同;藉由一驅動滾輪組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以使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的捲收於該驅動滾輪組的至少另一壓印區段展開於該驅動滾輪組並移至該工作區域;該些壓印區段包括相鄰的一第一壓印區段及一第二壓印區段,當該第一壓印區段及該第二壓印區段位於該工作區域內時, 藉由該驅動滾輪組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一往復移動而移動於一第一狀態與一第二狀態之間;以及當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壓印區段位於該第一離模位置且該第二壓印區段位於該壓印位置,當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處於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一壓印區段位於該壓印位置且該第二壓印區段位於該第二離模位置,其中該工件適於在該壓印位置進行壓印,且適於在該離模位置進行離模。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在該工件到達該工作區域之前藉由一塗佈單元塗佈一光學層至該工件上,其中藉由該壓印區段壓印該工件的步驟包括藉由該壓印區段的一壓印微結構壓印該光學層以在該工件上形成一光學微結構。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第一檢測單元檢測尚未塗佈該光學層的該工件的表面狀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固化壓印後的該光學層。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第一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半固化壓印前的該光學層;以及藉由一第二能量源提供的能量而完全固化壓印後的該光學層。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壓印模型滾輪將對應的該壓印區段往該工件壓合。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升降單元帶動該工件相對於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升降。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夾持件夾持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並將位於該離模位置的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掀離於該工件。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至少一緩衝件抵壓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而使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撓曲,以在位於該離模位置的該壓印區段的邊界形成至少一緩衝區段。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當壓印後的該工件被該驅動滾輪組驅動至該離模位置時,藉由該第一輸送單元輸送另一該工件至該壓印位置;以及在該工件於該離模位置進行離模的同時,在該壓印位置對該另一工件進行壓印。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其中該些壓印區段更包括相鄰的一第三壓印區段及一第四壓印區段,該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該驅動滾輪組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而使該第三壓印區段及該第四壓印區段位於該工作區域內;以及當該第三壓印區段及該第四壓印區段位於該工作區域內時,藉由該驅動滾輪組驅動該可撓性壓印模型膜進行該往復移動。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 藉由一第二檢測單元檢測壓印後的該工件,以判斷對應的該壓印區段的損耗狀況。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壓印方法,更包括:藉由一第二輸送單元輸送壓印後的該工件通過該第二檢測單元。
TW105124686A 2016-04-20 2016-08-03 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TWI656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324885P 2016-04-20 2016-04-20
US62/324,885 2016-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8097A TW201738097A (zh) 2017-11-01
TWI656965B true TWI656965B (zh) 2019-04-21

Family

ID=6102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4686A TWI656965B (zh) 2016-04-20 2016-08-03 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69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9167B1 (ja) 2017-10-25 2018-07-18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および転写方法
CN108749376B (zh) * 2018-03-02 2020-10-30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二维动漫设计产品的终端直印设备
TWI836452B (zh) * 2021-08-29 2024-03-2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壓印設備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11507A1 (en) * 2010-03-16 2013-01-10 Toshiba Kakai Kabushiki Kaisha Sheet-shaped mold conveying/positioning device
US20130224963A1 (en) * 2012-02-27 2013-08-29 Masayuki Hatano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50158323A1 (en) * 2012-06-14 2015-06-11 Basf S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curity elements and holograms
CN104865792A (zh) * 2012-05-08 2015-08-26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转印方法及热纳米压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11507A1 (en) * 2010-03-16 2013-01-10 Toshiba Kakai Kabushiki Kaisha Sheet-shaped mold conveying/positioning device
US20130224963A1 (en) * 2012-02-27 2013-08-29 Masayuki Hatano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4865792A (zh) * 2012-05-08 2015-08-26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转印方法及热纳米压印装置
US20150158323A1 (en) * 2012-06-14 2015-06-11 Basf S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curity elements and hologra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8097A (zh) 201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5261B (zh) 压印设备及压印方法
CN106142528B (zh) 压印方法以及压印装置
US20140252679A1 (en) Large-scale imprint apparatus and method
TWI656965B (zh) 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TWI607849B (zh) 裝配及脫模裝置
KR102438070B1 (ko) 미세 구조 전사 장치 및 미세 구조 전사 방법
WO2016051928A1 (ja) インプリント用テンプレ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1026815A1 (zh) 薄膜处理***以及撕膜装置的撕膜方法
TW201334948A (zh) 壓印設備及壓印方法
JP5391768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KR102168272B1 (ko) 스크린 인쇄 도포기를 포함하는 자동 uv 성형 장치 및 방법
JP6277052B2 (ja) 遊技機用化粧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TW202141177A (zh) 分離一壓印器之方法及裝置
KR101679560B1 (ko) 임프린트장치
JP5587717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および貼付方法
JP7507958B2 (ja) ナノインプリントスタンプ
JP6840488B2 (ja) 転写加工方法及び転写加工装置
JP7475646B2 (ja) 微細構造転写装置及び微細構造転写方法
JP2015123443A (ja)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パターン印刷方法、パターン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パターン印刷システム
JP2021028973A (ja) 微細構造転写装置及び微細構造転写方法
JP2017012697A (ja) 遊技機用の複合装飾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遊技機
JP2015024827A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および貼付方法
JPH02184376A (ja) 同時成形転写装置用転写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020078681A (ko) 사출성형물 표면 인쇄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