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567B - Push switch - Google Patents

Push switch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567B
TWI633567B TW104108638A TW104108638A TWI633567B TW I633567 B TWI633567 B TW I633567B TW 104108638 A TW104108638 A TW 104108638A TW 104108638 A TW104108638 A TW 104108638A TW I633567 B TWI633567 B TW I6335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rtion
operating
engaging
engagement
actu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8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6829A (zh
Inventor
山中郷司
Original Assignee
星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星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星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6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6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5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13/56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making use of a heart shaped ca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manual release of a la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4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cam or eccentric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為:在使操作構件、以及作動構件個別地作動之構造中,將按壓開關構成為能夠從操作構件的位置把握開關的狀態。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具備:第1彈簧(51),將操作構件(10)與作動構件(20)支持在殼體(30)並且朝突出方向彈推操作構件(10);以及第2彈簧(52),朝使作動構件(20)接近操作構件(10)的方向彈推。也具備:保持機構(A),將操作構件(10)保持在操作區域的中間之操作中間位置,並且將作動構件(20)保持在作動區域的中間之作動中間位置。

Description

按壓開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壓開關,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對操作構件進行壓入來機械式地保持操作狀態的構造之開關。
作為如上所述而構成的按壓開關在專利文獻1係揭示有以下技術:具備:相對於箱形的殼體可自由地上下移動的鍵頂、以及滑件,又具備:將鍵頂朝凸出方向彈推的彈簧、以及將滑件朝使其與鍵頂抵接的方向彈推的彈簧,也具備:會伴隨著滑件的動作而***作的開關接點,還具備:用以鎖定滑件的鎖定機構。
該專利文獻1中,鎖定機構係藉由:形成在滑件的心型凸輪溝、以及將一端卡入至該凸輪溝的鉤銷(hook pin)所構成。藉此對鍵頂進行按壓操作的情況下,會利用來自鍵頂的按壓力使滑件作動而使開關接點形成為導通狀態,並且會利用鎖定機構將滑件保持在鎖定位置,鍵頂則會因為彈簧的彈推力而復原至非操作位置。
另外,在專利文獻2揭示有以下技術,具 備:可動構件,可自由地朝殼體移動且被朝突出方向彈推,也具備:與可動構件連動的開關元件,還具備:用以將可動構件鎖定在預定位置的鎖定手段。
該專利文獻2中,係利用彈簧將可動構件朝突出方向彈推,並且作為鎖定手段係具備:形成在可動構件的心型凸輪溝、以及***至該凸輪溝的鎖定構件所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7-323829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7-103201號公報
專利文獻1、2所示的按壓開關中,在藉由按壓操作例如達到ON狀態後會維持在ON狀態,並且利用再次進行按壓操作切換至OFF狀態則會維持在OFF狀態。為了實現上述作動係具備鎖定機構,其具有:心型的凸輪溝、以及卡入至該凸輪溝的構件。
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在使供人為操作的鍵頂、以及具有開關接點的滑件個別地作動之構造中,在對鍵頂進行按壓操作後,不論開關的狀態為何鍵頂會復原至 原始的位置。因此,從鍵頂的位置無法把握開關的狀態。所以,該專利文獻1中,係構成為:藉由與開關的狀態相對應來將鍵頂的內部之LED切換成亮燈或熄燈,而能夠把握開關的狀態。
然而,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在藉由LED的亮燈或熄燈來通報開關的狀態之構造中,由於在開關內必需具有用以控制LED的電路,所以會使零件數重變多,並且認為在LED或電路產生故障時也會無法把握開關的狀態,而有改善的餘地。
相對於此,在專利文獻2的構造中,雖然是使供人為操作的可動構件的位置與開關的狀態相對應的構造,但並無法適用於如專利文獻1所示,使鍵頂與滑件個別地作動之構造。
即使是專利文獻1所示,使供人為操作的鍵頂、以及具有開關接點的滑件個別地作動之按壓開關,也期望能夠從鍵頂的位置把握開關的狀態。然而,為了保持鍵頂的位置來反映開關的狀況,除了用以保持滑件的位置之鎖定機構之外,也必需具有用以保持操作構件的位置之鎖定機構。從會導致零件數量增加的觀點考量,上述構造有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的目的為:在使供人為操作的操作構件、以及與開關部互連的作動構件個別地作動之構造中,合理地將按壓開關構成為能夠從操作構件的位置把握開關的狀態。
本發明的特徵為,具備:操作構件,藉由人為操作而沿著操作直線移動;作動構件,藉由來自前述操作構件的按壓力而沿著前述操作直線移動;開關部,形成為與前述作動構件的作動位置相對應的導通狀態;殼體,用以支承上述構件, 並且具備:第1彈推機構,朝使前述操作構件從前述殼體突出的方向彈推;第2彈推機構,朝使前述作動構件與前述操作構件靠近的方向彈推;保持機構,能夠將前述操作構件保持在操作區域的中間之操作中間位置,並且能夠將前述作動構件保持在作動區域的中間之作動中間位置, 前述保持機構係具有:心型的凸輪溝,形成在前述作動構件;卡合構件,藉由使基端部被前述殼體支承並且將卡合端部卡入至前述凸輪溝,來使前述卡合端部會伴隨前述作動構件的往復運動而沿著凸輪溝移動,並且 構成為:將作動保持部形成在前述凸輪溝的路徑中,該作動保持部係藉由與前述卡合端部卡合來將前述作動構件保持在前述作動中間位置,而將操作保持部形成在前述操作構件,該操作保持部係在前述卡合端部擺動至從前述作動保持部脫離的位置之狀態下,藉由與前述卡合端部卡合來將前述操作構件保持在前述操作中間位置。
依據上述構造,在藉由保持機構將作動構件保持在作動中間位置的狀態下,會使操作構件形成為非保 持狀態而能夠使其移動至第1彈推機構的彈推力所形成之突出端。之後,在對操作構件進行壓入操作時會解除保持機構對作動構件所進行之保持,而能夠利用第2彈推機構的彈推力使作動構件移動至突出位置,並且藉由保持機構將操作構件保持在操作中間位置。
亦即,開關部係與作動構件互連,在利用保持機構保持該作動構件的狀態下,操作構件會位在突出端,而在解除作動構件的保持之狀態下,操作構件則會位在壓入位置。
因此,在使供人為操作的操作構件、以及與開關部互連的作動構件個別地作動之構造中,會合理地將按壓開關構成為能夠從操作構件的位置把握開關的狀態。
本發明,亦可在藉由對前述操作構件進行壓入操作使前述作動構件到達按壓側的作動端,之後再解除壓入操作的情況下,會藉由將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卡合端部卡合在前述作動保持部來抵抗第2彈推機構所產生的彈推力,而將前述作動構件保持在前述作動中間位置, 而在伴隨下一次對前述操作構件進行的壓入操作所產生之前述作動構件的作動,前述卡合端部會藉由擺動而從前述作動保持部脫離,之後再解除壓入操作情況下,會藉由將前述卡合端部卡合在前述操作保持部來抵抗前述第1彈推機構所產生的彈推力,而將操作構件保持在前述操作中間位置。
依據上述構造,會藉由將卡合構件的卡合端 部卡合在凸輪溝的作動保持部,來將作動構件保持在作動中間位置。之後,在對操作構件進行壓入操作使卡合構件從作動保持部脫離後,會藉由將卡合構件的卡合端部卡合在操作構件的操作保持部,來將操作構件保持在操作中間位置。亦即,即使藉由共用卡合構件而不具備2個鎖定機構也會實現作動構件的保持、以及操作構件的保持。
本發明,前述殼體亦可具有用以將前述作動構件收容成可自由地往復移動之收容空間,在該收容空間中在沿著前述作動構件的前述凸輪溝之位置將可供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卡合端部貫穿的第1孔部形成在外壁面, 形成在前述操作構件的滑動體係配置在與前述外壁面的外側重疊的位置,並且將可供前述卡合構件的卡合端部貫穿的第2孔部形成在該滑動體,在該第2孔部的內周形成有前述操作保持部。
依據上述構造,會使卡合構件的卡合端部貫穿於滑動體的第2孔部與殼體的外壁面之第1孔部,而將該卡合端部卡入至作動構件的凸輪溝。並且,伴隨作動構件的作動會使卡合構件的卡合端部沿著凸輪溝移動,而能夠與作動保持部卡合。之後,伴隨作動構件的作動使卡合構件從作動保持部脫離後,能夠藉由使卡合構件擺動來將卡合端部卡合至操作保持部。
本發明,前述凸輪溝亦可具有:第1路徑,使位在與前述操作保持部相對應的初始位置之前述卡合端部,伴隨前述操作構件的按壓力所造成之前述作動構件的 移動,而沿著與前述操作直線呈傾斜的傾斜路徑部移動;以及第2路徑,在前述卡合端部到達前述第1路徑的移動端的狀態下將按壓力解除時,使前述卡合端部伴隨前述第2彈推機構的彈推力所造成之前述作動構件的移動,而移動至前述作動保持部, 在前述第2孔部的內緣形成:導引部,在到達能夠將前述卡合端部移動至前述作動保持部之前就將前述操作構件的按壓力解除,會因為前述第2彈推機構的彈推力而造成前述作動構件朝突出方向作動,使前述卡合端部在前述第1路徑的前述傾斜路徑部移動的情況下,利用前述第1彈推機構的彈推力會使前述操作構件伴隨返回至前述操作中間位置的作動而與前述卡合端部接觸,藉由該接觸會對前述卡合端部作用朝向前述初始位置的方向之作用力。
依據上述構造,如同在對操作構件的壓入不充分的狀況下就將壓入操作解除時,會無法將卡合構件的卡合端部移動至作動保持部的狀況下,會因為第2彈推機構的彈推力而造成作動構件朝突出方向作動,伴隨該作動會使卡合端部在第1路徑的傾斜路徑部朝逆行的方向移動。另外,在解除對操作構件的壓入時會形成利用第1彈推機構的彈推力也使操作構件朝突出方向作動,藉由伴隨該作動使形成在第2孔部的內緣之導引部與卡合端部接觸,該導引部會對卡合端部作用朝向初始位置的方向之作用力。藉此,會使操作端部確實地移動至初始位置而能夠保持在操作保持部。
本發明,亦可在前述第2孔部具備:狹縫狀的導引開口部,在前述卡合端部到達能夠與前述作動保持部卡合的位置之後,將前述操作構件的壓入操作解除,會因為前述第1彈推機構的彈推力使前述操作構件朝突出方向移動的情況下,容許前述卡合端部相對於前述操作構件進行相對移動,並且在該導引開口部的伸出側的端部內面形成與前述卡合端部抵接且用以決定前述操作構件的突出方向之界限位置的抵接面,前述導引開口部的開口寬度係設定成用以限制前述卡合構件產生擺動的值。
依據上述構造,在卡合端部到達能夠與作動保持部卡合的位置的狀態下,將對操作構件進行的壓入操作解除時,卡合端部會卡合在作動保持部來決定作動構件的位置。並且,在卡合端部能夠與作動保持部卡合的狀態下,將對操作構件進行的壓入操作解除時,會因為第1彈推機構的彈推力造成操作構件朝突出方向移動,而使卡合端部在導引開口部的內部相對地移動。由於在該導引開口部的伸出側的端部內面形成有供卡合端部抵接的抵接面,所以會藉由使卡合端部抵接於該抵接面來決定操作構件的突出位置。另外,由於將導引開口的開口寬度設定成用以限制卡合構件產生擺動之寬度,所以即使在從外部作用振動等的負荷之情況下,也會抑制卡合端部從作動保持部脫離的缺點。
本發明,前述開關部亦可藉由:與前述作動構件一體地進行移動之可動接點、以及被前述殼體支承且 與前述可動接點接觸的固定接點來構成。
依據上述構造,能夠與作動構件的位置對應來使可動接點和固定接點接觸,或者是藉由使可動接點從固定接點分離來作出與操作構件的位置相對應的導通狀態。
10‧‧‧操作構件
13‧‧‧滑動體
16‧‧‧第2孔部
16B‧‧‧導引開口部
16Bt‧‧‧抵接面
16G‧‧‧導引部
20‧‧‧作動構件
30‧‧‧殼體
31‧‧‧收容空間
35‧‧‧外壁面
35A‧‧‧第1孔部
40‧‧‧開關部
41‧‧‧可動接點
42‧‧‧固定接點
51‧‧‧第1彈推機構(第1彈簧)
52‧‧‧第2彈推機構(第2彈簧)
55‧‧‧凸輪溝
55A‧‧‧作動保持部
56‧‧‧卡合構件(鉤桿)
56B‧‧‧卡合端部
57‧‧‧操作保持部
A‧‧‧保持機構
Ga‧‧‧初始位置
X‧‧‧操作直線
Pa‧‧‧初始操作位置(操作中間位置)
Rb‧‧‧第1路徑
Rc‧‧‧第2路徑
Qc‧‧‧作動中間位置(第2作動位置)
第1圖係按壓開關的分解立體圖。
第2圖係表示保持機構的構造之立體圖。
第3圖係表示凸輪溝與鉤桿的立體圖。
第4圖係表示在初始狀態下的滑動體與鉤桿的圖式。
第5圖係表示在初始狀態下的各部位之位置關係的圖式。
第6圖係表示在第1操作狀態下的滑動體與鉤桿的圖式。
第7圖係表示在第1操作狀態下的各部位之位置關係的圖式。
第8圖係表示在第2操作狀態下的滑動體與鉤桿的圖式。
第9圖係表示在第2操作狀態下的各部位之位置關係的圖式。
第10圖係表示在第3操作狀態下的滑動體與鉤桿的圖式。
第11圖係表示在第3操作狀態下的各部位之位置關係的圖式。
第12圖係表示使導引部與卡合端部接觸的狀態之圖式。
以下,依據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基本構造]
如第1圖~第3圖所示,按壓開關係具備:操作構件10、作動構件20、殼體30、作為第1彈推機構的第1彈簧51、作為第2彈推機構的第2彈簧52、開關部40、保持機構A,而構成。
該按壓開關係構成為:與操作構件10的人為操作互連來使作動構件20作動,開關部40會顯示與作動構件20的作動位置相對應的導通狀態,藉此能夠檢測出操作狀態。
另外,操作構件10、作動構件20、殼體30係利用絕緣性的樹脂形成,而第1彈簧51與第2彈簧52係藉由彈簧材料構成為壓縮線圈型。
在該按壓開關中,係構成為:藉由人為地從第4圖及第5圖所示的初始狀態對操作構件10進行壓入操作,使其到達第6圖及第7圖所示的第1操作狀態,再藉由解除該操作力使其移轉至第8圖及第9圖所示的第2 操作狀態。接著,藉由人為地對操作構件10進行壓入操作,使其移轉至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的第3操作狀態,再藉由解除該操作力使其復位至第4圖及第5圖所示的初始狀態。
亦即,藉由從初始狀態反覆地對操作構件10進行壓入操作,操作構件10會依下述順序產生位置變化:初始操作位置Pa(操作中間位置的其中一例)、第1操作位置Pb、第2操作位置Pc、第3操作位置Pd。並且,與其互連的作動構件20則會依下述順序產生位置變化:初始作動位置Qa、第1作動位置Qb(按壓側的作動端之其中一例)、第2作動位置Qc(作動中間位置的其中一例)、第3作動位置Qd。以下,說明各部位的構造與作動形態。
[操作構件.作動構件.殼體]
如第1圖~第11圖所示,操作構件10係在端部具備供人為操作的按鈕11,並且具備有:朝沿著操作直線X的方向延伸的抵接凸起12、朝沿著操作直線X的方向延伸的板狀滑動體13、以及形成在該滑動體13的突出端部之一對被導引凸起14。操作構件10係在沿著抵接凸起12的外周之區域形成有呈環狀的第1彈簧收容空間15。
雖然該操作構件10係與按鈕11一體地形成,但例如也能夠構成為在外端側具備鍵頂等的其他構件。
作動構件20係一體地形成一對被導引片21與開關操作片22。在該作動構件20中,形成有相對於作動構件20呈環狀的第2彈簧收容空間23。
殼體30形成有用以收容作動構件20及第2彈簧52的收容空間31,並且利用使開關支承部32朝外側突出的形態而形成。再者,該殼體30形成有:供操作構件10的被導引凸起14嵌入的一對第1導引溝33、以及供作動構件20的一對被導引片21嵌入的一對第2導引溝34。
殼體30在收容空間31中沿著形成在作動構件20的凸輪溝55之位置形成有外壁面35,並且在與其相鄰接的位置形成有作為卡合構件的用以支承鉤桿56的基端部56A之基端支承部36。
第1彈簧51係利用將一邊的端部收容在第1彈簧收容空間15,並且將另一邊的端部之一部分嵌入至殼體30的形態,配置在操作構件10與殼體30之間,而朝使操作構件10從殼體30突出的方向作用彈推力。
第2彈簧52係利用將其一部分收容在第2彈簧收容空間23的形態,配置在作動構件20與殼體30之間,而朝使作動構件20接近操作構件10的方向作用彈推力。
[開關部]
開關部40係藉由:被作動構件20的開關操作片22 支承的可動接點41、以及與該可動接點41接觸的固定接點42、以及形成有該固定接點42的基板43來構成。基板43係被開關支承部32支承。
可動接點41係藉由利用銅合金等的金屬材料所組成的良導體來將3個接觸部一體成形。該3個可動接點41係具有利用板體狀部連結的構造,並且在將形成於開關操作片22的3個插銷部貫穿形成在板體狀部的3個連結孔部的狀態下,藉由鉚接加工等的加工使其被開關操作片支承。
另外,固定接點42係藉由利用銅合金等的金屬材料所組成的良導體而形成的3列導通部。該3列導通部中的其中1列係形成為直線而隨時與3個接觸部的其中1個接觸,其作為電壓施加部來發揮機能。並且,其他2列的導通部係作為檢測部來發揮機能,係與作動構件20的位置相對應且形成在與導通部接觸的位置。
該開關部40在藉由對操作構件10進行壓入操作而使作動構件20位在第6圖所示的第1操作位置Pb的情況下,會使電壓施加部與2列的檢測部(導通部)形成為導通狀態。另外,在使操作構件10位在第9圖所示的第2操作位置Pc與第3操作位置Pd的情況下,會使電壓施加部與1列的檢測部(導通部)形成為導通狀態。又,在使操作構件10位在第5圖所示的初始操作位置Pa(操作中間位置的其中一例)的情況下,會使電壓施加部不與任何的檢測部(導通部)導通。藉此,能夠從作為檢測部來發揮 機能的2列導通部之電位來檢測操作位置。
本發明的開關部40的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構造,例如也可以構成為:操作構件10位於第1操作位置Pb的情況下,作為檢測部來發揮機能的2列導通部的電壓會降低成接地電壓(零電壓)。再者,該開關部40也能夠構成為:藉由在殼體30具備一對引導開關並且在作動構件20具備永久磁鐵,而能夠檢測出作動構件20的操作位置。
[保持機構]
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保持機構A係藉由下述構造所構成:形成在作動構件20的心型凸輪溝55、將卡合端部56B與凸輪溝55卡合的鉤桿56(卡合構件的其中一例)、形成在操作構件10的操作保持部57用以與該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以及第3螺旋彈簧58。又,心型凸輪溝55與作為卡合構件的鉤桿56係習知技術中被稱為心型凸輪等者,本發明的保持機構A係藉由心型凸輪的構造、以及形成在操作構件10的滑動體13的操作保持部57所構成。
鉤桿56係將沿著操作直線X延伸的桿材之一端部朝與操作直線X呈正交的方向折彎來形成基端部56A,並且將另一端部朝與操作直線X呈正交的方向折彎來形成基端部56B。並且,基端部56A會被殼體30的基端支承部36支承為可自由地擺動。因此,卡合端部56B 會形成以基端部56A為中心而可自由地擺動。又,該卡合端部56B係藉由第3螺旋彈簧58的彈推力而維持成卡入在凸輪溝55的狀態。
在殼體30的外壁面35,將供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貫穿的第1孔部35A形成為圓弧狀。在與外壁面35重疊的位置配置有操作構件10的滑動體13,並且在該滑動體13形成供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貫穿的第2孔部形16,在該第2孔部16的開口緣將操作保持部27形成為凹狀。該第2孔部16係具備:可容許卡合端部56B進行擺動的主開口部16A、以及操作構件10能夠移動至初始操作位置Pa的狹縫狀的導引開口部16B。導引開口部16B的狹縫寬度係僅稍微比卡合端部56B的直徑更寬,設定成用以限制鉤桿56(卡合構件)進行擺動的值。
另外,在第2孔部16的內緣形成有導引部16G,其在第4圖所示的方向視角,相對於操作直線X係呈傾斜的姿勢(與在第1路徑Rb中和初始位置Ga相連的傾斜路徑部呈平行姿勢)。該導引部16G係設定傾斜方向使得操作構件10在因為第1彈簧51的彈推力而進行返回初始操作位置Pa(操作中間位置)的作動時,會與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接觸而對卡合端部56B作用返回至初始位置Ga的作用力。
藉此,鉤桿56,其基端部56A會被基端支承部36支承為可自由地擺動,並且其卡合端部56B會在貫穿滑動體13的第2孔部16和外壁面35的第1孔部35A 的狀態下與凸輪溝55卡合。
凸輪溝55在凸輪溝55的底面依照預定的順序形成段狀部與傾斜面,使得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會隨著作動構件20的作動移動,而如第3圖中以箭頭所示般地追從凸輪溝55的底面之形態進行循環。凸輪溝55的路徑中形成有:作動保持部55A,其在作動構件20到達作動區域的中間時會與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
作為具體之構造係如第4圖、第6圖、第8圖、第10圖所示,凸輪溝55係利用第1路徑Rb、第2路徑Rc、第3路徑Rd、以及第4路徑Re來形成為心型的封閉迴路狀。第1路徑Rb,係在由初始操作位置Pa對操作構件10進行壓入操作而使該作動構件20伴隨該操作構件10的移動進行移動時,供卡合端部56B從初始位置Ga移動至第1導引位置Gb的路徑。在該第1路徑Rb中,係形成為下述形狀:使按壓的初期位在初始位置Ga的卡合端部56B朝相對於操作直線X呈傾斜的方向移動,之後再使卡合端部56B朝與操作直線X呈平行的方向移動來將其導引至第1導引位置Gb。
另外,第2路徑Rc係形成為下述形狀:在卡合端部56B到達作為第1路徑Rb的移動端之第1導引位置Gb的狀態下,將操作構件10的按壓力解除,會伴隨因為第2彈簧52的彈推力造成作動構件20移動,而使得卡合端部56B移動至作動保持部55A。又,卡合導引56B會藉由該移動被保持在第2導引位置Gc。
第3路徑Rd係下述路徑:在卡合端部56B被保持在第2導引位置Gc(作動保持部55A)的狀態下,對操作構件10進行壓入操作使得作動構件20伴隨該壓入而進行移動時,會使卡合端部56B從作動保持部55A脫離而移動至第3導引位置Gd。另外,第4路徑Re係形成為與操作直線X呈平行的直線狀,在卡合端部56B到達作為第3路徑Rd的移動端之第3導引位置Gd的狀態下,將操作構件10的按壓力解除時,會伴隨作動構件20朝突出方向的移動而使得卡合端部56B移動至初始位置Ga。
如上述構造所示,藉由將作動構件20收容在殼體30的收容空間31,作動構件20的被導引片21會嵌入殼體30的一對第2導引溝34,作動構件20會變得能夠沿著操作直線X移動。並且,將操作構件10的被導引凸起14嵌入第1導引溝33,操作構件10會變能夠沿著操作直線X移動。
[作動形態]
該按壓開關,在第4圖及第5圖所示的初始狀態下,係將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在操作保持部57,而將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保持在操作構件10的操作區域的中間之初始操作位置Pa。並且,由於在該初始狀態下,係將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在凸輪溝55的初始位置Ga,所以會抵抗第1彈簧51的彈推力而被保持在初始操作位置Pa。又,藉由第2彈簧52的彈推力會使作動構件 20位在初始作動位置Qa(位移至最靠外側的位置)。
亦即,由於將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在凸輪溝55的初始位置Ga的狀態下,會使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位在朝一側邊(在第4圖中,係指下側)位移的位置,所以該卡合端部56B會與操作保持部57卡合而作成為將操作構件10保持在初始操作位置Pa的狀態。
其次,藉由從初始狀態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壓入,使其移轉至第6圖及第7圖所示的第1操作狀態。由於在該第1操作狀態中,係將操作構件10的抵接凸起12抵接在作動構件20來作用按壓力,所以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會沿著凸輪溝55的第1路徑Rb移動。藉此,卡合端部56B會從初始位置Ga朝與操作直線X呈傾斜的方向移動,之後再朝與操作直線X呈平行的方向移動而到達第1導引位置Gb,而作動構件20會移動至第1作動位置Qb(按壓側的作動端之其中一例,最靠內側位移的位置)。
藉由如上所述來決定作動構件20的位置,會決定操作構件10的第1操作位置Pb的位置。當比較第1導引位置Gb和初始狀態時,卡合端部56B會擺動至另一側(第6圖中,係指上側),使得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到達從操作保持部57脫離的位置。並且,藉由繼續對按鈕11進行壓入操作會維持在第1操作狀態。
接著,藉由解除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之按壓力,按壓開關其會移轉至第8圖及第9圖所示的第2 操作狀態。由於在該第2操作狀態下,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已從操作保持部57脫離,所以藉由第1彈簧51的彈推力會使操作構件10移動至第2操作位置Pc。並且,由於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會從第1導引位置Gb沿著第2路徑Rc移動而到達第2導引位置Gc來與作動保持部55A卡合,所以作動構件20會抵抗第2彈簧52的彈推力而被保持在第2作動位置Qc(作動中間位置的其中一例)。
亦即,操作構件10會突出至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抵接在滑動體13的第2孔部16的導引開口部16B的端部內面之抵接面16Bt的位置,該突出位置係形成為第2操作位置Pc。並且,藉由將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在凸輪溝55的作動保持部55A,會使鉤桿56到達第2導引位置Gc而將作動構件20保持在第2作動位置Qc。如上所述,藉由使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抵接在抵接面16Bt,來決定操作構件10的突出位置為第2操作位置Pc。另外,由於卡合端部56B位在導引開口部16B的內部,所以會限制鉤桿56(卡合構件)進行擺動,例如,即使在從外部作用振動等的負荷之情況下,也不會有卡合端部56B產生擺動之情事,也可抑制該卡合端部56B會從作動保持部55A脫離的缺點。
其次,藉由從第2操作狀態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壓入,使其移轉至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的第3操作狀態。在該第3操作狀態中,係將操作構件10 的抵接凸起12抵接在作動構件20來作用按壓力,所以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會伴隨作動構件20的作動而從作動保持部55A脫離,並且藉由從第2導引位置Gc沿著第3路徑Rd移動,該卡合端部56B會到達第3導引位置Gd,而作動構件20會移動至第3作動位置Qd。
藉由如上所述來決定作動構件20的位置,也會決定操作構件10的第3操作位置Pd。由於藉由繼續對按鈕11進行壓入操作會維持在該第3操作狀態,而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會朝一側邊(第10圖中,係指下側)位移,所以會到達能夠與操作保持部57卡合的位置。
接著,在解除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壓入的操作力時,會藉由第1彈簧51的彈推力使操作構件10朝突出方向作動,並且在進行上述作動時,藉由使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從第3導引位置Gd沿著第4路徑Re移動,該卡合端部56B會與操作保持部57卡合,使得操作構件10被保持在初始操作位置Pa。並且,藉由第2彈簧52的彈推力會使作動構件20位移至初始作動位置Qa。該狀態為先前已說明的初始狀態。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按壓開關係藉由反覆地對操作構件10進行壓入操作,使操作構件10依照下述順序產生變化:初始操作位置Pa、第1操作位置Pb、第2操作位置Pc、第3操作位置Pd。與其互連的作動構件20則會依下述順序產生變化:初始作動位置Qa、第1作動位置Qb、第2作動位置Qc、第3作動位置Qd。
該按壓開關係能夠運用在瓦斯調理器等中,而利用一連串的操作來實現瓦斯的供給、點火、滅火。亦即,相對於控制下述構造的控制裝置:控制瓦斯的供給之電磁閥等、以及控制對瓦斯進行點火的點火機構等,係將用以檢測開關部40的3列導通部之電位的訊號系統與控制裝置連接。藉此,在按壓開關位在初始狀態的情況下,操作構件10會呈被保持在操作區域的中間之狀態,使用者能夠從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之位置來辨識為隔絕瓦斯的供給之滅火狀態。
在藉由從初始狀態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壓入操作使其到達第1操作狀態的情況下,會供給瓦斯並且能夠進行點火。在進行該點火之後,將操作構件的壓入操作解除的情況下,會移轉至第2操作狀態,而在停止用以點火的控制之狀態下能夠繼續地供給瓦斯。在該狀態下,操作構件10會呈最突出之狀態,使用者能夠在瓦斯調理器具辨識瓦斯正在燃燒。
其次,藉由再次對將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壓入使其到達第3操作狀態,會解除對作動構件20的保持,並且藉由解除該壓入操作會移轉至初始狀態來實現瓦斯的滅火。如上所述而到達初始狀態的情況下,會如前述般地限制操作構件10的突出量,使用者能夠辨識瓦斯呈滅火狀態。
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按壓開關中,藉由反覆地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壓入操作,可容易地對 瓦斯調理器等進行控制,並且由於操作構件10的突出量在初始狀態與第2操作狀態下會相異,所以能夠從該突出量來把握開關部40的狀態,可避免錯誤操作並且實現良好的使用者親和性。
[應付按鈕的不適切之操作的構造]
在該按壓開關中,例如會產生下述情事:在卡合端部56B到達能夠與作動保持部55A卡合的位置之前,將操作構件10的壓入操作解除。在上述情況下,雖然鉤桿56的卡合端部56B會朝逆行的方向在第1路徑Rb移動,但無法使卡合端部56B復位至與操作保持部57卡合的位置,也能夠想像會形成為復位不良。
上述卡合端部56B之逆行雖然原因係操作者的不適切之操作所造成,但原因也有可能是凸輪溝55的底面的段狀部之段差較小而使得卡合端部56B容易從段狀部脫離。亦即,即使藉由對按鈕11(操作構件10)進行按壓操作使卡合端部56B到達凸輪溝55的第1導引位置Gb,但像突然解除對按鈕11進行壓入的作用力時所造成之作動構件20高速地進行突出作動的情況下,也會產生卡合端部56B跳越段差部的現象,因為上述情事也會導致復位不良。
為了解決上述缺點,係在第2孔部16的內緣形成有導引部16G,其相對於操作直線X係呈傾斜的姿勢。該導引部16G形成為:與第1路徑Rb中相對於操作 直線X呈傾斜的部位係呈平行姿勢。藉由上述構造,像在卡合端部56B到達能夠與作動保持部55A卡合的位置之前,將操作構件10的壓入操作解除的情況下,使卡合端部56B在凸輪溝55的第1路徑Rb逆行時,導引部16G會與卡合端部56B接觸來確實地進行將該卡合端部56B導引至操作保持部57的作動。
亦即,在中途解除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之壓入操作時,由於會藉由第2彈簧52的彈推力使作動構件20朝突出方向作動,所以卡合端部56B在凸輪溝55的第1路徑Rb會朝逆行方向移動。並且,在中途解除對操作構件10的按鈕11進行之壓入操作時,會藉由第1彈簧51的彈推力使操作構件10朝返回初始操作位置Pa的方向作動,而如第12圖所示般地使第2孔部16的導引部16G與卡合端部56B接觸。
由於該導引部16G如上所述相對於操作直線X係形成為呈傾斜的姿勢,所以藉由使該導引部16G與卡合端部56B接觸會對卡合端部56B作用使其移動至操作保持部57的方向之分力。如上所述,從導引部16G作用分力的結果,鉤桿56會以基端部56A為中心進行擺動,當到達凸輪溝55的初始位置Ga的同時,會良好地與操作保持部57進行卡合而不會有產生復位不良之情事。
[產業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能夠利用在對操作構件進行按壓操 作的形態之按壓開關。

Claims (7)

  1. 一種按壓開關,其具備:操作構件,藉由人為操作而沿著操作直線移動;作動構件,藉由來自前述操作構件的按壓力而沿著前述操作直線移動;開關部,形成為與前述作動構件的作動位置相對應的導通狀態;殼體,用以支承上述構件,並且具備:第1彈推機構,朝使前述操作構件從前述殼體突出的方向彈推;第2彈推機構,朝使前述作動構件與前述操作構件靠近的方向彈推;保持機構,能夠將前述操作構件保持在操作區域的中間之操作中間位置,並且能夠將前述作動構件保持在作動區域的中間之作動中間位置,前述保持機構係具有:心型的凸輪溝,形成在前述作動構件;卡合構件,藉由使基端部被前述殼體支承並且將卡合端部卡入至前述凸輪溝,來使前述卡合端部會伴隨前述作動構件的往復運動而沿著凸輪溝移動,並且構成為:將作動保持部形成在前述凸輪溝的路徑中,該作動保持部係藉由與前述卡合端部卡合來將前述作動構件保持在前述作動中間位置,而將操作保持部形成在前述操作構件,該操作保持部係在前述卡合端部擺動至從前述作動保持部脫離的位置之狀態下,藉由與前述卡合端部卡合來將前述操作構件保持在前述操作中間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按壓開關,其中,在藉由對前述操作構件進行壓入操作使前述作動構件到達按壓側的作動端,之後再解除壓入操作的情況下,會藉由將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卡合端部卡合在前述作動保持部來抵抗前述第2彈推機構所產生的彈推力,而將前述作動構件保持在前述作動中間位置,而在伴隨下一次對前述操作構件進行的壓入操作所產生之前述作動構件的作動,前述卡合端部會藉由擺動而從前述作動保持部脫離,之後再解除壓入操作情況下,會藉由將前述卡合端部卡合在前述操作保持部來抵抗前述第1彈推機構所產生的彈推力,而將操作構件保持在前述操作中間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按壓開關,其中,前述殼體具有用以將前述作動構件收容成可自由地往復移動之收容空間,在該收容空間中在沿著前述作動構件的前述凸輪溝之位置將可供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卡合端部貫穿的第1孔部形成在外壁面,形成在前述操作構件的滑動體係配置在與前述外壁面的外側重疊的位置,並且將可供前述卡合構件的卡合端部貫穿的第2孔部形成在該滑動體,在該第2孔部的內周形成有前述操作保持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按壓開關,其中,前述殼體具有用以將前述作動構件收容成可自由地往復移動之收容空間,在該收容空間中在沿著前述作動構件的前述凸輪溝之位置將可供前述卡合構件的前述卡合端部貫穿的第1孔部形成在外壁面,形成在前述操作構件的滑動體係配置在與前述外壁面的外側重疊的位置,並且將可供前述卡合構件的卡合端部貫穿的第2孔部形成在該滑動體,在該第2孔部的內周形成有前述操作保持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按壓開關,其中,前述凸輪溝具有:第1路徑,使位在與前述操作保持部相對應的初始位置之前述卡合端部,伴隨前述操作構件的按壓力所造成之前述作動構件的移動,而沿著與前述操作直線呈傾斜的傾斜路徑部移動;以及第2路徑,在前述卡合端部到達前述第1路徑的移動端的狀態下將按壓力解除時,使前述卡合端部伴隨前述第2彈推機構的彈推力所造成之前述作動構件的移動,而移動至前述作動保持部,在前述第2孔部的內緣形成:導引部,在到達能夠將前述卡合端部移動至前述作動保持部之位置前就將前述操作構件的按壓力解除,會因為前述第2彈推機構的彈推力而造成前述作動構件朝突出方向作動,使前述卡合端部在前述第1路徑的前述傾斜路徑部移動的情況下,利用前述第1彈推機構的彈推力會使前述操作構件伴隨返回至前述操作中間位置的作動而與前述卡合端部接觸,藉由該接觸會對前述卡合端部作用朝向前述初始位置的方向之作用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按壓開關,其中,在前述第2孔部具備:狹縫狀的導引開口部,在前述卡合端部到達能夠與前述作動保持部卡合的位置之後,將前述操作構件的壓入操作解除,會因為前述第1彈推機構的彈推力使前述操作構件朝突出方向移動的情況下,容許前述卡合端部相對於前述操作構件進行相對移動,並且在該導引開口部的伸出側的端部內面形成與前述卡合端部抵接且用以決定前述操作構件的突出方向之界限位置的抵接面,前述導引開口部的開口寬度係設定成用以限制前述卡合構件產生擺動的值。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任一項所記載之按壓開關,其中,前述開關部藉由:與前述作動構件一體地進行移動之可動接點、以及被前述殼體支承且與前述可動接點接觸的固定接點來構成。
TW104108638A 2014-04-21 2015-03-18 Push switch TWI6335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7285 2014-04-21
JP2014087285 2014-04-21
JP2014-167704 2014-08-20
JP2014167704A JP6278866B2 (ja) 2014-04-21 2014-08-20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6829A TW201606829A (zh) 2016-02-16
TWI633567B true TWI633567B (zh) 2018-08-21

Family

ID=54752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8638A TWI633567B (zh) 2014-04-21 2015-03-18 Push switch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78866B2 (zh)
KR (1) KR102201854B1 (zh)
TW (1) TWI6335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8885B2 (ja) * 2018-03-26 2020-06-10 株式会社ニックス 操作機構及び操作機構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34011A (zh) * 2012-01-11 2013-08-16 Hosiden Corp 滑動開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8018A (ja) * 1986-02-25 1987-09-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セルフロツク式スイツチ
JPH0528671Y2 (zh) * 1987-05-29 1993-07-23
JPH09161600A (ja) * 1995-11-30 1997-06-20 Yazaki Corp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4273199A (ja) * 2003-03-06 2004-09-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03201A (ja) * 2005-10-05 2007-04-19 Alps Electric Co Ltd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4248563B2 (ja) * 2006-05-30 2009-04-0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34011A (zh) * 2012-01-11 2013-08-16 Hosiden Corp 滑動開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121653A (ko) 2015-10-29
TW201606829A (zh) 2016-02-16
KR102201854B1 (ko) 2021-01-11
JP2015216093A (ja) 2015-12-03
JP6278866B2 (ja) 2018-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8729B2 (en) Switch device
JP6690525B2 (ja) スイッチの接点構造、トリガースイッチ及び電動工具
TWI633567B (zh) Push switch
WO2016190045A1 (ja) トリガスイッチ
KR101056813B1 (ko) 도어용 래치 어셈블리
CN109509651B (zh) 开关装置和相关联的开关
EP288988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9509653B (zh) 开关装置和相关联的开关
AU2018204641B2 (en) Push-button switch
US8692633B2 (en) Switch with reset function
AU2018204743B2 (en) Push button switch
EP2413339B1 (en) Switch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6467287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05023785B (zh) 按压开关
US3312805A (en) Alternate action mechanism
CN216412976U (zh) 用于断路器的机械断点机构及断路器
TW202345184A (zh) 啟動開關
CN115910712B (zh) 一种断路器
CA2493657A1 (en) Switch actuator assembly
JP5269272B2 (ja) スイッチレバー装置
NZ743833A (en) Push button switch
JP2009193790A (ja) 操作スイッチ
JP2020053328A (ja)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US20190210204A1 (en) Switching device for a nail gun
JP2003272476A (ja) スイッ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