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0872B -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 Google Patents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0872B
TWI620872B TW106100791A TW106100791A TWI620872B TW I620872 B TWI620872 B TW I620872B TW 106100791 A TW106100791 A TW 106100791A TW 106100791 A TW106100791 A TW 106100791A TW I620872 B TWI620872 B TW I6208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chamber
water
rotor cavity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0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7081A (zh
Inventor
蔡水發
Original Assignee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007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2087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7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7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08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0872B/zh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種串聯泵,其包含一泵體、一第一葉輪以及一第二葉輪。泵體內形成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引流道連通於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入水口之間。第一葉輪樞設在第一轉子腔內,且第一葉輪之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配置。第二葉輪樞設在第二轉子腔內,且第二葉輪之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配置。因此,第一葉輪與該第二葉輪串聯配置。泵體內設置有至少一擋牆,擋牆將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一集水腔以及一排水腔

Description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本發明為申請案號105102479母案(申請日中華民國105年1月27日)的分割申請案,本發明係有關於泵,特別是一種具有串聯轉子的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現今的部份電腦工作功率較高,因此藉由風扇進行氣體冷卻已不敷使用,進而需要倚賴液態冷卻。液態冷卻迴路包含有導熱塊以及泵,藉由導熱塊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再藉由泵驅動工作流體在冷卻迴路中流動,當工作流體流經導熱塊即能夠帶走熱能。
舊有的液態冷卻系統體積龐大,因此產生了將泵整合於導熱塊的設計,藉以縮減冷卻系統體積。但是,導熱塊上的空間有限,若不易隨意配置大型的泵,因此難以滿足較高的揚程需求時。
有鑑於此,本發明人遂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特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的運用,盡力解決上述之問題點,即成為本發明人改良之目標。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串聯轉子的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本發明提供一種串聯泵,其包含一泵體、一第一葉輪以及一第二葉輪。泵體內形成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引流道連通於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入水口之間。第一葉輪樞設在第一轉子腔內,且第一葉輪之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配置。第二葉輪樞設在第二轉子腔內,且第二葉輪之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配置。其中,泵體內設置有至少一擋牆,擋牆將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一集水腔以及一排水腔。
於本發明中,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入水口,且第一葉輪之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配置。泵體形成有一集水腔,集水腔連通第一入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集水腔的一汲水孔。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出水口,且第二葉輪之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配置。泵體形成有一排水腔,排水腔連通第二出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排水腔的一排水孔。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泵體內設置有一隔間板,隔間板具有一第一罩殼以及一第二罩殼,第一罩殼內形成第一轉子腔,且第二罩殼內形成該第二轉子腔。擋牆設置在隔間板。隔間板在該泵體內的空間之中間圍設形成引流道。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熱交換模組,其包含一泵體、一導熱塊、一第一葉輪以及一第二葉輪。泵體內形成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引流道連通於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入水口之間。導熱塊形成一有熱對流腔,且熱對流腔連通泵體。第一葉輪樞設在第一轉子腔內,且第一葉輪之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配置。第二葉輪樞設在第二轉子腔內,且第二葉輪之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配置。其中,泵體內設置有至少一擋牆,擋牆將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一集水腔以及一排水腔。
於本發明中,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入水口,且第一葉輪之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配置。熱對流腔連通第一入水口。泵體形成有一集水腔,集水腔連通第一入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集水腔的一汲水孔。熱對流腔連通集水腔,且熱對流腔形成有一汲水孔。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出水口,且第二葉輪之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配置。熱對流腔連通第二出水口。泵體形成有一排水腔,排水腔連通第二出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排水腔的一排水孔。熱對流腔連通排水腔,且熱對流腔形成有一排水孔。熱對流腔連通引流道。引流道包含一入水段及一出水段,入水段連通在第一轉子腔及熱對流腔之間,且出水段連通在熱對流腔及第二轉子腔之間。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泵體內設置有一隔間板,隔間板具有一第一罩殼以及一第二罩殼,第一罩殼內形成第一轉子腔,且第二罩殼內形成該第二轉子腔。擋牆設置在隔間板。隔間板在該泵體內的空間之中間圍設形成引流道。
本發明的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藉由第一葉輪與該第二葉輪串聯配置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之流動揚程,並且藉由引流道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藉以降低串聯泵之厚度,以利於空間運用。
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串聯泵,其包含一泵體1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於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及基座120相對套合密封,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隔間板130具有至少一擋牆134、一第一罩殼131以及一第二罩殼132。擋牆134將上蓋110以及基座120之間的空間分隔成相互隔離的一集水腔103以及一排水腔104,集水腔103連通汲水孔101,排水腔104連通排水孔102。其中,第一罩殼131位於集水腔103內,第一罩殼131罩蓋於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一罩殼131內圍設形成一第一轉子腔1311,第一罩殼131開設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藉由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第二罩殼132位於排水腔104內,第二罩殼132罩蓋於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二罩殼132內圍設形成一第二轉子腔1321,第二罩殼132開設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且排水腔104與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第二出水口1323相互連通。隔間板130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引流道133,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以及第二入水口1322,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基座120而位於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之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且第一葉輪310之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1313配置。
第二葉輪320樞設在基座120而位於第二轉子腔1321內,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第二葉輪320之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且第二葉輪320之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1323配置。
參閱圖2至圖5,當第一葉輪31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進一步通過引流道133流入引流道133,並且工作流體沿著引流道133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進一步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流出第二轉子腔1321。
藉由前述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之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並且藉由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藉以降低串聯泵之厚度,當安裝串聯泵時有利於空間運用。
本實施例的串聯泵工作時,集水腔103之功用在於通過至少一汲水孔101將工作流體引入串聯泵並且匯集於其內以供注入第一轉子腔1311,以使流量能夠增加。另外,排水腔104之功用則在於將工作流體引入至少一排水孔102,因此本實施例的串聯泵能夠用於驅動多個並聯的工作流體迴路。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當只用於單一工作流體迴路時,泵體100內也可以不設置集水腔103,第一轉子腔1311也對應地不設置第一入水口1312,改以在泵體100開設連通第一轉子腔1311的單一汲水孔101以供水至第一轉子腔1311;泵體100內也可以不設置排水腔104,第二轉子腔1321也對應地不設置第二出水口1323,改以在泵體100開設連通第二轉子腔1321的單一排水孔102以供排水。
參閱圖6及圖7,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種熱交換模組,其包含一泵體100、一導熱塊2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於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罩蓋基座120,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隔間板130具有至少一擋牆134、一第一罩殼131以及一第二罩殼132。擋牆134將泵體100內分隔成相互分隔的一集水腔103,且集水腔103連通汲水孔101;第一罩殼131位於集水腔103內,第一罩殼131罩蓋於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一罩殼131內圍設形成一第一轉子腔1311,第一罩殼131開設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藉由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第二罩殼132罩蓋於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二罩殼132內圍設形成一第二轉子腔1321,第二罩殼132開設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擋牆134的一部分連接在第一罩殼131及第二罩殼132之間而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引流道133,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以及第二入水口1322,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於本實施例中上蓋110進一步罩蓋導熱塊200而且上蓋110與導熱塊200封合,導熱塊200與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有熱對流腔201,於本實施例中,較佳地,熱對流腔201通過上蓋110與基座120之間的間隙而分別連通第二出水口1323及排水孔102。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於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之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且第一葉輪310之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1313配置。
第二葉輪32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於第二轉子腔1321內,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第二葉輪320之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且第二葉輪320之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1323配置。
參閱圖8至圖10,當第一葉輪31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進一步通過引流道133流入引流道133,並且工作流體沿著引流道133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進一步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而自第二轉子腔1321流入熱對流腔201。導熱塊200用以接觸一發熱源而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工作流體在熱對流腔201中與導熱塊200進行熱交換而自導熱塊200移除熱能,當工作流體通過排水孔102排出熱交換模組即能夠將熱能帶離熱交換模組。
藉由前述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之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並且藉由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藉以降低熱交換模組之厚度,當安裝熱交換模組時有利於空間運用。
參閱圖11及圖12,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熱交換模組,其包含一泵體100、一導熱塊2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於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及基座120相對套合密封,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上蓋110板具有至少一擋牆134,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隔間板130具有一第一罩殼131以及一第二罩殼132。擋牆134將泵體100內分隔成相互分隔的一集水腔103以及一排水腔104,集水腔103連通汲水孔101;第一罩殼131位於集水腔103內,第一罩殼131罩蓋於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一罩殼131內圍設形成一第一轉子腔1311,第一罩殼131開設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藉由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第二罩殼132位於排水腔104內,第二罩殼132罩蓋於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二罩殼132內圍設形成一第二轉子腔1321,第二罩殼132開設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且排水腔104與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第二出水口1323相互連通;基座120形成一引流道133,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形成一入水段1331及一出水段1332,入水段1331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出水段1332則連接第二入水口1322,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導熱塊200與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有熱對流腔201,熱對流腔201連通在引流道133的入水段1331及出水段1332之間。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於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之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且第一葉輪310之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1313配置。
第二葉輪32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於第二轉子腔1321內,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第二葉輪320之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且第二葉輪320之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1323配置。
參閱圖13至圖15,當第一葉輪31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進一步流入,且依序通過引流道133入水段1331流入、熱交換腔及出水段1332,並且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進一步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流出第二轉子腔1321並且經由排水腔104後引導至排水孔102而排出熱交換模組。導熱塊200用以接觸一發熱源而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工作流體在熱對流腔201中與導熱塊200進行熱交換而自導熱塊200移除熱能,當工作流體通過排口孔排出熱交換模組即能夠將熱能帶離熱交換模組。
藉由前述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之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並且藉由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藉以降低熱交換模組之厚度,當安裝熱交換模組時有利於空間運用。
參閱圖16,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熱交換模組,其包含一泵體100、一導熱塊2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於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及基座120相對套合密封,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隔間板130具有至少一擋牆134,擋牆134將泵體100內分隔成相互分隔的一集水腔103以及一排水腔104,集水腔103連通汲水孔101;上蓋110內形成相互隔離的一第一轉子腔1311以及一第二轉子腔1321,第一轉子腔1311具有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藉由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第二轉子腔1321具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且排水腔104與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第二出水口1323相互連通;隔間板130的擋牆134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引流道133,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以及第二入水口1322,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引流道133相互連通。於本實施例中,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形成一入水段1331及一出水段1332,入水段1331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出水段1332則連接第二入水口1322,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藉由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導熱塊200與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有熱對流腔201,熱對流腔201連通引流道133,於本實施例中,熱對流腔201連通在引流道133的入水段1331及出水段1332之間。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於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之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且第一葉輪310之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1313配置。
第二葉輪32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於第二轉子腔1321內,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第二葉輪320之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且第二葉輪320之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1323配置。
參閱圖17至圖20,當第一葉輪31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進一步通過引流道133流入引流道133,並且工作流體沿著引流道133依序流過入水段1331、熱對流腔201以及出水段1332,接繼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藉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進一步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而自第二轉子腔1321流入排水腔104,工作流體經由排水腔104分流而分別通過多個排水孔102離開熱交換模組。導熱塊200用以接觸一發熱源而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工作流體在熱對流腔201中與導熱塊200進行熱交換而自導熱塊200移除熱能,當工作流體通過排口孔排出熱交換模組即能夠將熱能帶離熱交換模組。
藉由前述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之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並且藉由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藉以降低熱交換模組之厚度,當安裝熱交換模組時有利於空間運用。
本實施例的熱交換模組工作時,集水腔103之功用在於通過至少一汲水孔101將工作流體引入熱交換模組並且匯集於其內以供注入第一轉子腔1311,因此本發明的熱交換模組能夠用於驅動多個並聯的工作流體迴路。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當只用於單一工作流體迴路時,泵體100內也可以不設置集水腔103,第一轉子腔1311也對應地不設置第一入水口1312,改以在泵體100開設連通第一轉子腔1311的單一汲水孔101以供水至第一轉子腔1311。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其他運用本發明之專利精神之等效變化,均應俱屬本發明之專利範圍。
100‧‧‧泵體
101‧‧‧汲水孔
102‧‧‧排水孔
103‧‧‧集水腔
104‧‧‧排水腔
110‧‧‧上蓋
120‧‧‧基座
130‧‧‧隔間板
131‧‧‧第一罩殼
1311‧‧‧第一轉子腔
1312‧‧‧第一入水口
1313‧‧‧第一出水口
132‧‧‧第二罩殼
1321‧‧‧第二轉子腔
1322‧‧‧第二入水口
1323‧‧‧第二出水口
133‧‧‧引流道
1331‧‧‧入水段
1332‧‧‧出水段
134‧‧‧擋牆
200‧‧‧導熱塊
201‧‧‧熱對流腔
310‧‧‧第一葉輪
320‧‧‧第二葉輪
圖1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串聯泵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串聯泵之立體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串聯泵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4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串聯泵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5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串聯泵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6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9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10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11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2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13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14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15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16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圖17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18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19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20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熱交換模組之工作狀態示意圖(四)。

Claims (29)

  1. 一種串聯泵,包含:一泵體,具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該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該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該引流道連通於該第一出水口及該第二入水口;一第一葉輪,樞設在該第一轉子腔內,且該第一葉輪之外緣對應該第一出水口配置;以及一第二葉輪,樞設在該第二轉子腔內,且該第二葉輪之中心對應該第二入水口配置;其中,該泵體內設置有至少一擋牆,該擋牆將該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一集水腔以及一排水腔;該第一轉子腔位於該集水腔內,而該第二轉子腔位於該排水腔內;該集水腔與該第一轉子腔相互連通、該第一轉子腔及該第二轉子腔相互連通、且該第二轉子腔與該排水腔相互連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入水口,且該第一葉輪之中心對應該第一入水口配置。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集水腔連通該第一入水口。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泵體開設有連通該集水腔的一汲水孔。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出水口,且該第二葉輪之外緣對應該第二出水口配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排水腔連通該第二出水口。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泵體開設有連通該排水腔的一排水孔。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泵體內設置有一隔間板,該隔間板具有一第一罩殼以及一第二罩殼,該第一罩殼內形成該第一轉子腔,且該第二罩殼內形成該第二轉子腔。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串聯泵,其中該隔間板在該泵體內的空間之中間圍設形成該引流道。
  11. 一種串聯泵,包含:一泵體,具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該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及一第一入水口,該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該引流道連通於該第一出水口及該第二入水口;一第一葉輪,樞設在該第一轉子腔內,且該第一葉輪之中心對應該第一入水口配置,而該第一葉輪之外緣對應該第一出水口配置;以及一第二葉輪,樞設在該第二轉子腔內,且該第二葉輪之中心對應該第二入水口配置;其中,該泵體內設置有至少一擋牆,該擋牆將該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一集水腔以及一排水腔。
  12. 一種串聯泵,包含: 一泵體,具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該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該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該引流道連通於該第一出水口及該第二入水口;一第一葉輪,樞設在該第一轉子腔內,且該第一葉輪之外緣對應該第一出水口配置;以及一第二葉輪,樞設在該第二轉子腔內,且該第二葉輪之中心對應該第二入水口配置,而該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其中,該泵體內設置有至少一擋牆,該擋牆將該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一集水腔以及一排水腔。
  13. 一種熱交換模組,包含:一泵體,具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該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該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該引流道連通於該第一出水口及該第二入水口之間;一導熱塊,該導熱塊形成一有熱對流腔,且該熱對流腔連通該泵體;一第一葉輪,樞設在該第一轉子腔內;以及一第二葉輪,樞設在該第二轉子腔內,且該第二葉輪之中心對應該第二入水口配置;該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置;其中,該泵體內設置有至少一擋牆,該擋牆將該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一集水腔以及一排水腔。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入水口,且該第一葉輪之中心對應該第一入水口配置。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熱對流腔連通該第一入水口。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集水腔連通該第一入水口。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泵體開設有連通該集水腔的一汲水孔。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熱對流腔連通該集水腔,且該熱對流腔形成有一汲水孔。
  19.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出水口,且該第二葉輪之外緣對應該第二出水口配置。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熱對流腔連通該第二出水口。
  21.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排水腔連通該第二出水口。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泵體開設有連通該排水腔的一排水孔。
  23. 如請求項19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熱對流腔連通該排水腔,且該熱對流腔形成有一排水孔。
  2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熱對流腔連通該引流道。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引流道包含一入水段及一出水段,該入水段連通在該第一轉子腔及該熱對流腔之間,且該出水段連通在該熱對流腔及該第二轉子腔之間。
  26.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
  27.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泵體內設置有一隔間板,該隔間板具有一第一罩殼以及一第二罩殼,該第一罩殼內形成該第一轉子腔,且該第二罩殼內形成該第二轉子腔。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擋牆設於該隔間板。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熱交換模組,其中該隔間板在該泵體內的空間之中間圍設形成該引流道。
TW106100791A 2016-01-27 2016-01-27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TWI6208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0791A TWI620872B (zh) 2016-01-27 2016-01-27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0791A TWI620872B (zh) 2016-01-27 2016-01-27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7081A TW201727081A (zh) 2017-08-01
TWI620872B true TWI620872B (zh) 2018-04-11

Family

ID=60186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0791A TWI620872B (zh) 2016-01-27 2016-01-27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208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2953B (zh) * 2019-07-25 2022-10-1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帮浦机构、帮浦***以及帮浦机构的制造方法
US11448222B2 (en) * 2020-07-30 2022-09-20 Cooler Master Co., Ltd. Liquid cooling multi-pumping uni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0468B (en) * 2003-05-20 2004-08-21 Micro Star Int Co Ltd Computer system with a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umps
TW201122399A (en) * 2009-12-16 2011-07-0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US20140230438A1 (en) * 2011-05-11 2014-08-21 Eni S.P.A. Heat exchange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0468B (en) * 2003-05-20 2004-08-21 Micro Star Int Co Ltd Computer system with a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umps
TW201122399A (en) * 2009-12-16 2011-07-0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US20140230438A1 (en) * 2011-05-11 2014-08-21 Eni S.P.A. Heat exchange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7081A (zh) 201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8046B2 (en) Heat exchange module and serial pump thereof
TWI684853B (zh) 液冷式熱交換裝置
CN107484387B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装置、刀片式服务器和机架式服务器
US20070119574A1 (en) Flow distributing unit and cooling unit having bypass flow
TWI753753B (zh) 進水多流道多集水盒加水泵的液冷散熱水排
US8644014B2 (en) Server system with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10299406B2 (en) Liquid cooling heat sink device
TW200507737A (en) Cool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instrument
TWI620872B (zh)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TWI802996B (zh) 提高換熱效率的液冷散熱器及液冷散熱器系統
CN110225690B (zh) 散热好的紧凑型电机控制器
CN212116045U (zh) 水冷头
TWI602994B (zh) 熱交換模組及其串聯泵
JP2006506778A5 (zh)
TWI809381B (zh) 具有泵浦的水冷頭裝置
CN108121424B (zh) 用于计算机内部零件散热的水冷散热器的水冷头
TWI753301B (zh)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TWI607195B (zh) 液冷式散熱裝置
TWI761086B (zh) 液冷模組及其液冷頭
CN213519929U (zh) 一种新的冷却板及使用该冷却板的装置
WO2021213555A1 (zh) 洗衣机
WO2021104217A1 (zh) 一种内循环式水冷散热装置
CN210348382U (zh)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WO2020244542A1 (zh) 机箱冷却装置、机箱及桌子
CN109960373A (zh) 一种办公电脑用散热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