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5187B - 流路形成板、具備該板的流路形成構件及靜翼、渦輪、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與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路形成板、具備該板的流路形成構件及靜翼、渦輪、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與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5187B
TWI605187B TW105138900A TW105138900A TWI605187B TW I605187 B TWI605187 B TW I605187B TW 105138900 A TW105138900 A TW 105138900A TW 105138900 A TW105138900 A TW 105138900A TW I605187 B TWI605187 B TW I6051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flow path
scaffolding
plat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8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2144A (zh
Inventor
坂口忠和
清水宏
吉田慎二
福井嘉夫
桑原正光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2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2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5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51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01D5/14Form or construction
    • F01D5/18Hollow blades, i.e. blades with cooling or heating channels or cavitie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or cooling means on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01D5/14Form or construction
    • F01D5/18Hollow blades, i.e. blades with cooling or heating channels or cavitie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or cooling means on blades
    • F01D5/187Convection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08Cooling; Heating; Heat-insulation
    • F01D25/12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08Cooling; Heating; Heat-insulation
    • F01D25/14Casings modified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2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9/00Stators
    • F01D9/02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 F01D9/04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forming ring or sector
    • F01D9/041Nozzles; Nozzle boxes; Stator blades; Guide conduits, e.g. individual nozzles forming ring or sector using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3/00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 F02C3/04Gas-turb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bustion products as the working fluid having a turbine driving a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CGAS-TURBINE PLANTS;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CONTROLLING FUEL SUPPLY IN AIR-BREATHING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7/00Features, components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orm groups F02C1/00 - F02C6/00; Air intakes f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2C7/12Cooling of p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D2220/32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gas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30/00Manufacture
    • F05D2230/20Manufacture essentially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 F05D2230/21Manufacture essentially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by cas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30/00Manufacture
    • F05D2230/20Manufacture essentially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 F05D2230/23Manufacture essentially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by permanently joining parts together
    • F05D2230/232Manufacture essentially without removing material by permanently joining parts together by wel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80Platforms for stationary or moving blades
    • F05D2240/81Cooled platfor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20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 F05D2260/201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by impingement of a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Description

流路形成板、具備該板的流路形成構件及靜翼、渦輪、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與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渦輪中區隔燃燒氣體流動之氣體流路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具備該板的流路形成組構件及靜翼、渦輪、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與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
本申請案是根據在2015年11月27日,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2015-232100號主張優先權,在此援用該內容。
渦輪,具備:壓縮大氣生成壓縮空氣的壓縮機;在該壓縮空氣中燃燒燃料生成燃燒氣體的燃燒器;及藉燃燒氣體驅動的渦輪。渦輪,具有:以軸線為中心旋轉的渦輪機轉子;排列於軸線延伸之軸線方向的複數靜翼列;及可旋轉地包覆渦輪機轉子的渦輪機匣。渦輪機轉子,具有:以軸線為中心朝軸線方向延伸的轉子軸,及固 定在該轉子軸的複數動翼列。複數動翼列皆具有以軸線為中心排列於周圍方向的複數動翼。在複數動翼列的上游側配置有複數靜翼列中的其中之一的靜翼列。複數靜翼列皆具有以軸線為中心排列於周圍方向的複數靜翼。
動翼,具有:朝徑向延伸的翼體,及設置在該翼體之徑向內側的平台。靜翼,具有:朝徑向延伸的翼體;設置在該翼體的徑向內側的內側屏蔽;及設置在該翼體的徑向外側的外側屏蔽。動翼的平台、靜翼的內側屏蔽及靜翼的外側屏蔽皆是區隔燃燒氣體流動之氣體流路的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另外,構成渦輪機匣的一部分,配置在動翼的徑向外側的分割環也是區隔該氣體流路的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
如以上的流路形成板皆由於暴露於高溫的燃燒氣體,例如有以冷卻空器等冷卻的必要。
例如,以下的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將流路形成板之靜翼的內側屏蔽,藉來自此內側屏蔽的徑向內側的冷卻空氣冷卻的技術。該內側屏蔽具有屏蔽板主體,及沿著屏蔽板主體的周緣設置的周圍壁。屏蔽板主體具有朝向燃燒氣體流動之氣體流路側的通氣面,及朝向與通氣面相反側的內面。周圍壁是相對於屏蔽板主體的內面,朝徑向內側突出。該內側屏蔽於周圍壁包圍的區域內,在從屏蔽板主體的內面朝徑向內側分離的位置設有衝擊板。該衝擊板形成有複數貫穿孔。該衝擊板是藉沿著周圍壁的內壁面從屏壁板主體的內面朝徑向內側突出的棚架所支撐。
冷卻空氣是從衝擊板的複數貫穿孔向屏蔽板主體的內面噴出。因此,形成有通氣面的屏蔽板主體是藉此冷卻空氣所衝擊冷卻。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5676040號公報
近年來,為提升渦輪的輸出效率,使得燃燒氣體的溫度高溫化。因此,期待提升藉冷卻空氣之流路形成板的冷卻效果。
為此,本發明是以提供可藉冷卻空氣提升流路形成板之冷卻效果的技術為目的。
為達成上述目的之發明的第一樣態的流路形成板,係於渦輪中區隔燃燒氣體流動的氣體流路之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中,具備:板主體,具有朝向上述氣體流路側的通氣面,及具有朝向與上述通氣面相反側的內面;周圍壁,沿著上述板主體的周緣設置,相對於上述內面,以上述通氣面為基準朝上述內面側的反流路側突出;及棚架,沿著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從上述內面朝上述反流路側 突出,承接具有複數貫穿孔的衝擊板,上述棚架是在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之中,僅上述周圍壁延伸的壁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具備。
以該流路形成板承接衝擊板的棚架未沿著周圍壁的內壁面整體形成,僅沿著周圍壁之內壁面的一部分形成。藉此,該流路形成板中,在周圍壁的內壁面的一部分未設置棚架。因此,該流路形成板在周圍壁的內壁面附近形成衝擊板的貫穿孔,藉此從該貫穿孔,可藉著流入板主體與衝擊板之間的內側腔室內的冷卻空氣,該周圍壁的內壁面,進一步有效冷卻板主體的內面之中,該周圍壁的內壁面附近的部分。藉此,該周圍壁的外壁面,進一步有效冷卻通氣面之中,沿著該周圍壁的部分。並且,未設置棚架的部分是以該部分為基準,由於內側腔室與相反側的外側空間之間的壁部的厚度變薄,因此與設有棚架的部分比較,促進形成有通氣面之板主體的冷卻,可降低通氣面的溫度。因此,由此觀點,可提高該流路形成板的冷卻效果。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二樣態的流路形成板是在上述第一樣態的流路形成板中,上述棚架具有在上述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棚架與第二棚架。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三樣態的流路形成板組構件,具有:上述第一或第二樣態的流路形成板;以上述流路形成板的上述棚架支撐的上述衝擊板;及連接上述流路形成板與上述衝擊板的焊接部。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四樣態的靜翼,具備:上述第三樣態的流路形成組構件,及從上述流路形成板的上述通氣面朝著與上述反流路側相反側的流路側延伸的翼形狀的翼體,上述板主體,具有:相對於上述翼體的後緣部為上述翼體的前緣部側的端面的前端面;朝向與上述前端面相反側的後端面;相對於上述翼體的背側面為上述翼體的腹側面側的端面的腹側端面;及朝向與上述腹側端面相反側的背側端面。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五樣態的靜翼是在上述第四樣態的靜翼中,作為上述周圍壁的一部分,具有沿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前端面設置的前壁,上述棚架具有沿著上述前壁,且在上述前壁延伸的前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前棚架與第二前棚架,上述翼體的上述前緣部定位於上述前壁延伸方向的上述第一前棚架與上述第二前棚架之間。
高溫的燃燒氣體與靜翼的翼體的前緣部衝突,在前緣部附近產生燃燒氣體的馬蹄渦流。因此,翼體的前緣部的表面,在此附近的屏蔽板的表面及凸緣部的表面與形成馬蹄渦流的燃燒氣體之間的熱傳達率提升。亦即,翼體的前緣部附近較翼體的腹側面或背側面容易被燃燒氣體加熱。又,在板主體的通氣面中翼體的前緣部附近的區域也較容易被燃燒氣體加熱。並且,在從翼體的前緣部朝著後緣側的方向,翼體的前緣部與前壁的內周圍面之間的距離短。因此,在此之間設置衝擊板的貫穿孔困難, 將此之間以冷卻空氣冷卻困難。但是,該靜翼中,於前壁延伸的前壁延伸方向,在翼體的前緣部定位的區域未設置前棚架。藉此,靜翼在流路形成板中,容易加熱並可將冷卻困難的區域冷卻。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六樣態的靜翼是在上述第四或第五樣態的靜翼中,作為上述周圍壁的一部分,具有沿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背側端面設置的背側壁,上述棚架具有沿著上述背側壁,且在上述背側壁延伸的背側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背側棚架與第二背側棚架,上述翼體的上述背側面之中最接近上述板主體的背側端面的部分定位於上述背側壁延伸方向的上述第一背側棚架與上述第二背側棚架之間。
翼體的背側面之中最接近板主體的背側端面的部分與背側壁的內壁面之間的距離短。因此,在此之間,設置衝擊板的貫穿孔困難,以冷卻空氣冷卻其間困難。但是,該靜翼中,於背側壁延伸的背側壁延伸方向,翼體的背側面在最接近板主體的背側端面的部分,未設置背側棚架。藉此,該靜翼在流路形成板中,可將冷卻困難的區域冷卻。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七樣態的渦輪,具備:上述第三樣態的流路形成組構件,及燃燒燃料生成上述燃燒氣體的燃燒器。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八樣態的渦輪,具備:從上述第四樣態至第六樣態其中之一的靜翼,及燃 燒燃料生成上述燃燒氣體的燃燒器。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九樣態的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係於渦輪中區隔燃燒氣體流動的氣體流路之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中,執行:藉鑄造形成上述流路形成板的中間品的中間品形成步驟,及除去上述中間品的一部分的部分除去步驟,以上述中間品形成步驟生成的上述中間品,具備:板主體,具有:通氣面,朝向上述氣體流路側,及內面,朝向與上述通氣面相反側;周圍壁,沿著上述板主體的周緣設置,相對於上述內面,以上述通氣面為基準朝上述內面側的反流路側突出;及棚架,沿著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從上述內面朝向上述反流路側突出,承接具有複數貫穿孔的衝擊板,上述部分除去步驟是在上述周圍壁延伸的壁延伸方向除去上述棚架的一部分。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十樣態的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係於上述第九樣態的製造方法中,上述部分除去步驟是除去上述板主體的上述內面側的部分,以使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通氣面與上述內面的間隔變小。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十一樣態的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係於渦輪中區隔燃燒氣體流動的氣體流路之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中,改造對象的流路形成板,具備:板主體,具有:通氣面,朝向上述氣體流路側,及內面,朝向與上述通氣面相反側;周圍壁,沿著上述板主體的周緣設置,相對於上述內面,以上述通氣 面為基準朝上述內面側的反流路側突出;及棚架,沿著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從上述內面側朝向上述反流路側突出,承接具有複數貫穿孔的衝擊板,執行在上述周圍壁延伸的壁延伸方向除去上述棚架的一部分的部分除去步驟。
達成上述目的用之發明的第十二樣態的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係於上述第十一樣態的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中,上述部分除去步驟是除去上述板主體的上述內面側的部分,以使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通氣面與上述內面的間隔變小。
根據本發明之一樣態,可提高冷卻空氣之流路形成板的冷卻效果。
10‧‧‧渦輪
11‧‧‧渦輪轉子
15‧‧‧渦輪匣
20‧‧‧壓縮機
21‧‧‧壓縮機轉子
25‧‧‧壓縮機匣
30‧‧‧燃燒器
40‧‧‧渦輪機
41‧‧‧渦輪機轉子
42‧‧‧轉子軸
43‧‧‧動翼列
43a‧‧‧動翼
43b‧‧‧翼體
43p‧‧‧平台
43r‧‧‧翼根
45‧‧‧渦輪機匣
45a‧‧‧外側匣
45b‧‧‧內側匣
45c‧‧‧隔熱環
46‧‧‧靜翼列
50‧‧‧靜翼
51‧‧‧翼體
52‧‧‧前緣部
53‧‧‧後緣部
54‧‧‧背側面
55‧‧‧腹側面
56‧‧‧填角部
60i‧‧‧內側屏蔽(流路形成板)
60o‧‧‧外側屏蔽(流路形成板)
61i‧‧‧內側屏蔽主體(板主體)
61o‧‧‧外側屏蔽主體(板主體)
62f‧‧‧前端面
62b‧‧‧後端面
63‧‧‧周圍方向端面
63p‧‧‧腹側端面
63n‧‧‧背側端面
64i‧‧‧內面
64p‧‧‧通氣面
65i、65o‧‧‧周圍壁
65f‧‧‧前壁
65b‧‧‧後壁
65p‧‧‧腹側壁(側壁)
65n‧‧‧背側壁(側壁)
66‧‧‧凹部
67‧‧‧內側腔室
71、71b‧‧‧棚架
71f1‧‧‧第一前棚架
71f2‧‧‧第二前棚架
71b、71ba‧‧‧後棚架
71p、71pa‧‧‧腹側棚架
71n1‧‧‧第一背側棚架
71n2‧‧‧第二背側棚架
72‧‧‧承接面
72a‧‧‧接觸區域
75‧‧‧翼空氣通路
75a‧‧‧第一翼空氣通路
75b‧‧‧第二翼空氣通路
75c‧‧‧第三翼空氣通路
75d‧‧‧第四翼空氣通路
76i‧‧‧內側唇部
76o‧‧‧外側唇部
77‧‧‧翼面噴出通路
78n‧‧‧背側通路
78p‧‧‧腹側通路
78b‧‧‧後側通路
79‧‧‧後端面噴出通路
81、81a、81x、81y‧‧‧衝擊板
81xa‧‧‧衝擊板主體
81xb‧‧‧突緣板部
81w、81xw、81yw‧‧‧焊接部
82‧‧‧貫穿孔
83‧‧‧封閉板
84‧‧‧蓋
85‧‧‧承件
86‧‧‧承件開口
90‧‧‧分割環(流路形成板)
91‧‧‧分割環主體(板主體)
92f‧‧‧前端面
92b‧‧‧後端面
93‧‧‧周圍方向端面
94i‧‧‧內面
94p‧‧‧通氣面
95‧‧‧周圍壁
95f‧‧‧前壁
95b‧‧‧後壁
95s‧‧‧側壁
96‧‧‧凹部
97‧‧‧內側腔室
98‧‧‧棚架
98f‧‧‧前棚架
98b‧‧‧後棚架
98s‧‧‧側棚架
98x‧‧‧第一棚架
98y‧‧‧第二棚架
99‧‧‧承接面
101‧‧‧衝擊板
102‧‧‧貫穿孔
第1圖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渦輪的模式剖視圖。
第2圖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渦輪的主要部剖視圖。
第3圖是從徑向外側顯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靜翼的靜翼的透視圖。
第4圖是從徑向內側顯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靜翼的靜翼的透視圖。
第5圖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靜翼的主要部缺口側視圖。
第6圖為第5圖的VI-VI線剖視圖。
第7圖為第5圖的VII-VII線剖視圖。
第8圖為第7圖的VIII-VIII線剖視圖。
第9圖為第7圖的IX-IX線剖視圖。
第10圖為第7圖的X-X線剖視圖。
第11圖為第7圖的XI-XI線剖視圖。
第12圖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分割環的透視圖。
第13圖是表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靜翼的製造方法的流程。
第14圖是表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靜翼的改造方法的流程。
第15圖表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第一變形例的靜翼的構成。同圖的(A)為變形前之靜翼的主要部剖視圖。同圖的(B)為變形後之靜翼的主要部剖視圖。
第16圖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第二變形例的靜翼的內側屏蔽的主要部缺口上視圖。
第17圖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第三變形例的靜翼的內側屏蔽的主要部缺口上視圖。
第18圖是用於比較靜翼之構成的說明圖,同圖的(A)是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靜翼的特徵構成,同圖的(B)是表示比較例1之靜翼的構成,同圖的(C)是表 示比較例2之靜翼的構成。
以下,針對包含本發明相關的流路形成板的渦輪之一實施形態,並針對靜翼的各種變形例,參閱圖示詳細說明。
〔實施形態〕
針對本發明相關渦輪之一實施形態,參閱第1圖~第14圖說明。
如第1圖表示,作為本發明相關之一實施形態的渦輪10,具備:壓縮空氣A的壓縮機20;在以壓縮機20壓縮的空氣A中燃燒燃料F生成燃燒氣體的燃燒器30;及藉燃燒氣體驅動的渦輪機40。
壓縮機20,具有:以軸線Ar為中心旋轉的壓縮機轉子21;包覆壓縮機轉子21的壓縮機匣25;及複數靜翼列26。渦輪機40,具有:以軸線Ar為中心旋轉的渦輪機轉子41;包覆渦輪機轉子41的渦輪機匣45;及複數靜翼列46。
壓縮機轉子21與渦輪機轉子41是位在相同軸線Ar上,彼此連接成為渦輪轉子11。該渦輪轉子11是例如連接著發電機GEN的轉子。渦輪10進一步具備配置在壓縮機匣25與渦輪機匣45之間的中間匣14。燃燒器30是安裝在該中間匣14。壓縮機匣25與中間匣14與 渦輪機匣45是彼此連接成為渦輪匣15。並且,以下是以軸線Ar延伸的方向為軸向Da、設以此軸線Ar為中心的周圍方向僅為周圍方向Dc,並設相對於軸線Ar垂直的方向為徑向Dr。又,在軸向Da以渦輪40為基準設壓縮機20側為上游側Dau、設其相反側為下游側Dad。又,在徑向Dr以接近軸線Ar側為徑向內側Dri、設其相反側為徑向外側Dro。
壓縮機轉子21,具有:以軸線Ar為中心朝軸向Da延伸的轉子軸22,及安裝於該轉子軸22的複數動翼列23。複數動翼列23排列於軸向Da。各動翼列23皆是由排列在周圍方向Dc的複數動翼23a所構成。在複數動翼列23的各上游側Dau配置有靜翼列26。各靜翼列26是設置在壓縮機匣25的內側。各靜翼列26皆是由排列於周圍方向Dc的複數靜翼26a所構成。
渦輪機轉子41,具有:以軸線Ar為中心朝軸向Da延伸的轉子軸42,及安裝於該轉子軸42的複數動翼列43。複數動翼列43排列於軸向Da。各動翼列43皆是由排列在周圍方向Dc的複數動翼43a所構成。在複數動翼列43的各上游側Dau配置有靜翼列46。各靜翼列46是設置在渦輪機匣45的內側。各靜翼列46皆是由排列於周圍方向Dc的複數靜翼50所構成。
渦輪機匣45是如第2圖表示,具有:構成其外殼的筒狀的外側匣45a;固定於外側匣45a內側的內側匣45b;固定於內側匣45b內側的複數分割環90;及將靜 翼50及分割環90連接於內側匣45b的隔熱環45c。複數分割環90皆是設置在複數靜翼列46彼此之間的位置。因此,在各分割環90的徑向內側Dri配置有動翼列43。
位於轉子軸42的外圍側與渦輪機匣45的內周圍側之間,在軸向Da配置有靜翼50及動翼43a的環狀的空間是成為來自燃燒器30之燃燒氣體G流動的燃燒氣體流路49。該燃燒氣體流路49是以軸線Ar為中心形成環狀,軸向Da較長。在渦輪機匣45的內側匣45b形成有從徑向外側Dro貫穿徑向內側Dri的冷卻空氣通路45p。通過該冷卻空氣通路45p的冷卻空氣被導入靜翼50內及分割環90,利用於靜翼50及分割環90的冷卻。並且,根據靜翼列46,渦輪匣15內的空氣作為冷卻空氣,也有不經由渦輪機匣45的冷卻空氣通路而供應構成該靜翼列46的靜翼50的場合。
渦輪機40的動翼43a,具有:徑向Dr延伸的翼體43b;形成在翼體的徑向內側Dri的平台43p;及形成於平台43p的徑向內側Dri的翼根43r。該翼體43b是配置在燃燒氣體G通過的燃燒氣體流路49內。平台43p是區隔環狀的燃燒氣體流路49的徑向內側Dri的位置。又,配置在該動翼43a的徑向外側Dro的分割環90是區隔環狀的燃燒氣體流路49的徑向外側Dro的位置。因此,動翼43a的平台43p及分割環90皆是構成流路形成板。翼根43r被嵌入於轉子軸42。
渦輪機40的靜翼50是第3圖表示,具有: 徑向Dr延伸的翼體51;形成在翼體51的徑向內側Dri的內側屏蔽60i;及形成在翼體51的徑向外側Dro的外側屏蔽60o。翼體51是配置在燃燒氣體G通過的燃燒氣體流路49內。內側屏蔽60i是區隔環狀的燃燒氣體流路49的徑向內側Dri的位置。又,外側屏蔽60o是區隔環狀的燃燒氣體流路49的徑向外側Dro的位置。因此,靜翼的內側屏蔽60i及外側屏蔽60o皆是構成流路形成板。
翼體51是如第3圖~第6圖表示,成為翼形。該翼體51,上游側Dau的端部成為前緣部52,下游側Dad的端部成為後緣部53。在該翼體51的表面,朝周圍方向Dc的面之中,凸狀的面成為背側面54(=負壓面),凹狀的面成為腹側面55(=正壓面)。翼體51與內側屏蔽60i的連結部分及翼體51與外側屏蔽60o的連結部分,形成有跨翼體51全周圍的填角部56。並且,為方便以下的說明起見,在周圍方向Dc設翼體51的腹側(=正壓面側)為周圍方向腹側Dcp、設翼體51的背側(=負壓面側)為周圍方向背側Dcn。並且,也可稱軸向Da的上游側Dau為前側、稱軸向Da的下游側Dad為後側。
流路形成板的內側屏蔽60i是如第3圖~第5圖及第7圖表示,具有內側屏蔽主體(板主體)61i,及周圍壁65i。內側屏蔽主體61i形成有:上游側Dau的端面的前端面62f;下游側Dad的端面的後端面62b;在周圍方向Dc彼此相反側相對的一對周圍方向端面63;朝徑 向外側Dro的通氣面64p;及朝徑向內側Dri的內面64i。一對的周圍方向端面63之中,周圍方向腹側Dcp的端面是成為腹側端面63p,周圍方向背側Dcn的端面是成為背側端面63n。前端面62f與後端面62b是大致平行。並且,腹側端面63p與背側端面63c是大致平行。因此,內側屏蔽主體61i從徑向Dc顯示的場合,如第7圖表示,成為平行四邊形狀。在周圍方向Dc相鄰的兩個靜翼50的內側屏蔽60i之中,使得一方的靜翼50的內側屏蔽60i的腹側端面63p與另一方的靜翼50之內側屏蔽60i的背側端面63n在周圍方向Dc隔著間隙相對。在一方的靜翼50的內側屏蔽60i的腹側端面63p與另一方的靜翼50之內側屏蔽60i的背側端面63n之間配置有密封板(未圖示)。
周圍壁65i,具有:在軸向Da彼此相對的前壁65f及後壁65b,及在周圍方向Dc彼此相對的一對側壁65p、65n。一對側壁65p、65n之中,周圍方向腹側Dcp的側壁是成為腹側壁65p,周圍方向背側Dcn的側壁是成為背側壁65n。前壁65f與後壁65b皆相對於內側屏蔽主體61i,比一對側壁65p、65n更朝著徑向內側Dri突出。在內側屏蔽60i,藉著內側屏蔽主體61i與周圍壁65i,形成有朝徑向外側Dro凹陷的凹部66(參閱第4圖及第5圖)。並且,腹側壁65p的周圍方向腹側Dcp的面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周圍方向腹側Dcp的面為同平面。又,背側壁65n的周圍方向背側Dcn的面與內側屏蔽主體 61i的周圍方向背側Dcn的面為同平面。
複數的靜翼列46之中,在構成其中之一的靜翼列46的靜翼50,設有從內側屏蔽60i的一對側壁65p、65n朝徑向內側Dri突出的承件85。該承件85是在軸向Da位於前壁65f與後壁65b之間,從腹側端面63p跨背側端面63n所形成。承件85的腹側端面是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腹側端面63p同平面。並且,雖未圖示,承件85的背側端面是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背側端面63n同平面。該承件85是與固定在渦輪匣15的內側罩6的下游側的徑向外側端6a(參閱第5圖)連接,擔負將靜翼50的徑向內側Dri的部分支撐於內側罩6之徑向外側端6a用的任務。在該承件85形成有貫穿軸向Da的開口86(以下,設為承件開口86)。以該承件開口86所形成的空間是與內側屏蔽60i的凹部66所形成的空間連結。
靜翼50是如第4圖及第5圖表示,進一步具備衝擊板81。並且,設有承件85的靜翼50具備衝擊板81及封閉板83。衝擊板81是將內側屏蔽60i的凹部66內的空間間隔成徑向內側Dri的區域與徑向外側Dro的區域的內側腔室67。在該衝擊板81形成有貫穿徑向Dr的複數貫穿孔82。存在於靜翼50之徑向內側Dri的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經由該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流入內側腔室67內。封閉板83是封閉凹部66的開口之中,比承件85更下游側的部分。該封閉板83是位在比承件85更下游側Dad,比衝擊板81位於徑向內側Dri。
在內側屏蔽60i設有承接衝擊板81的棚架71。該棚架71是沿著周圍壁65i的內壁面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朝徑向內側Dri突出。亦即,該棚架71是相對於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以通氣面為基準朝內側面的反流路側(Dri)突出。在該棚架71形成有朝徑向內側Dri,換言之朝反流路側的承接面72。衝擊板81是與該承接面72之一區域的接觸區域72a連接。該接觸區域72a是在承接面72之中,從周圍壁65i的內壁面分離的區域。相對於在內側屏蔽60i設有棚架71的區域,衝擊板81是如第8圖表示,在僅與承接面72中的接觸區域72a接觸的狀態,在承接面72中與除了接觸區域72a的區域進行角焊縫。因此,在衝擊板81的周緣與承接面72之間形成有焊接部81w。並在內側屏蔽60i相對於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衝擊板81是如第9圖表示,進行周圍壁65i的內壁面與衝擊板81之周緣的對接焊。因此,在衝擊板81的周緣與周圍壁65i的內壁面之間形成有焊接部81w。
內側屏蔽60i的棚架71是如第6圖、第8圖~第11圖表示,具有:沿著前壁65f的內壁面設置的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沿著後壁65b的內壁面設置的後棚架71b;沿著腹側壁65p的內壁面設置的腹側棚架71p;及沿著背側壁65n的內壁面設置的第一背側棚架71n1及第二背側棚架71n2。
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皆是從前 壁65f的內壁面朝後壁65b側突出,並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朝徑向內側Dri突出。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皆是朝向前壁65f延伸的前壁延伸方向延伸。該前壁延伸方向為周圍方向Dc。第一前棚架71f1是從背側壁65n的內壁面朝周圍方向腹側Dcp延伸。並且,第二前棚架71f2是從腹側壁65p的內壁面朝周圍方向背側Dcn延伸。第一前棚架71f1與第二前棚架71f2是在前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因此,該前壁延伸方向,在第一前棚架71f1與第二前棚架71f2之間未設置棚架71。翼體51的前緣部52是位在前壁延伸方向的第一前棚架71f1與第二前棚架71f2之間,即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為翼體51的前緣部52最接近前壁65f的區域。前緣部52受到燃燒氣體G的馬蹄渦流的影響,而為容易加熱的區域。並且,馬蹄渦流為燃燒氣體G與壁面衝突後,左右分開成馬蹄形的渦流。因此,可謀求形成有未設置棚架71之區域的前壁65f,或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之內面64i的壁或板之部分的薄壁化,以強化容易加熱之前緣部52的冷卻。
後棚架71b是從後壁65b的內壁面朝前壁65f側突出,並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朝徑向內側Dri突出。後棚架71b是從背壁側65n的內壁面朝腹側壁65p的內壁面,並朝後壁65b延伸的後壁延伸方向延伸。該後壁延伸方向也是與前壁延伸方向同樣為周圍方向Dc。
腹側棚架71p是從腹側壁65p的內壁面朝背側壁65n側突出,並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朝徑向內側Dri突出。腹側棚架71p是從前壁65f的內壁面朝後壁65b的內壁面,並朝腹側壁65p延伸的腹側壁延伸方向延伸。
第一背側棚架71n1及第二背側棚架71n2皆是從背側壁65n的內壁面朝腹側壁65p側突出,並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朝徑向內側Dri突出。第一背側棚架71n1及第二背側棚架71n2皆是朝向背側壁65n延伸的背側壁延伸方向延伸。第一背側棚架71n1是從前壁65f的內壁面朝後壁65b側延伸。並且,第二背側棚架71n2是從後壁65b的內壁面朝前壁65f側延伸。第一背側棚架71n1與第二背側棚架71n2是在背側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因此,該背側壁延伸方向,在第一背側棚架71n1與第二背側棚架71n2之間未設置棚架71。翼體51的背側面54之中最接近內側屏蔽主體61i的背側端面63n的部分是位在背側壁延伸方向的第一背側棚架71n1與第二背側棚架71n2之間,即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為形成在背側之翼體51外圍的填角部56最接近背側端面63n的區域。因此,可謀求形成有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之背側端面63n的背側壁65n,或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之內面64i的壁或板之部分的薄壁化,以強化填角部56的冷卻。
流路形成版的外側屏蔽60o是如第3圖及第5 圖表示,具有:外側屏蔽主體(板主體)61o,及周圍壁65o。外側屏蔽主體61o也是與內側屏蔽主體61i同樣,形成有前端面62f、後端面62b、一對周圍方向端面63、通氣面64p及內面64i。一對周圍方向端面63之中,周圍方向腹側Dcp的端面是成為腹側端面63p,周圍方向背側Dcn的端面是成為背側端面63n。外側屏蔽主體61o也是與內側屏蔽主體61i同樣,從徑向Dc顯示的場合,成為平行四邊形狀。
周圍壁65o,具有:軸向Da彼此相對的前壁65f及後壁65b,及在周圍方向Dc彼此相對的一對側壁65p、65n。一對側壁65p、65n之中,周圍方向腹側Dcp的側壁是成為腹側壁65p,周圍方向背側Dcn的側壁是成為背側壁65n。前壁65f及後壁65b皆是相對於外側屏蔽主體61o,比一對側壁65p、65n更朝著徑向外側Dro突出,成為鈎部。成為鈎部的前壁65f及後壁65b是擔負將靜翼50安裝在渦輪機匣45的內周圍側的任務。具體而言,成為鈎部的前壁65f及後壁65b是安裝在構成渦輪機匣45之一部分的隔熱環45c(參閱第2圖)。在外側屏蔽60o,藉著外側屏蔽主體61o與周圍壁65o,形成有朝徑向內側Dri凹陷的凹部66。並且,腹側壁65p的周圍方向腹側Dcp的面與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周圍方向腹側Dcp的面為同平面。又,背側壁65n的周圍方向背側Dcn的面與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周圍方向背側Dcn的面為同平面。
靜翼50是如第5圖表示,進一步具備衝擊板 81,將外側屏蔽60o的凹部66內的空間間隔成徑向外側Dro的區域與徑向內側Dri的區域的內側腔室67。在該衝擊板81形成有貫穿徑向Dr的複數貫穿孔82。存在於靜翼50之徑向外側Dro的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經由該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流入內側腔室67內。
在外側屏蔽60o設有承接衝擊板81的棚架71。該棚架71是沿著周圍壁65o的內壁面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亦即,該棚架71是相對於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以通氣面64p為基準朝內面64i側的反流路側(Dri)突出。在該棚架71形成有朝徑向外側Dro,換言之朝反流路側的承接面72。衝擊板81是與內側屏蔽60i的衝擊板81同樣,與該承接面72之一區域的接觸區域72a連接。相對於在外側屏蔽60o設有棚架71的區域,衝擊板81在僅與承接面72中的接觸區域72a接觸的狀態,在承接面72中與除了接觸區域72a的區域進行角焊縫。因此,在衝擊板81的周緣與承接面72之間形成有焊接部81w。並在外側屏蔽60o相對於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衝擊板81是進行周圍壁65o的內壁面與衝擊板81之周緣的對接焊。因此,在衝擊板81的周緣與周圍壁65o的內壁面之間形成有焊接部81w。
外側屏蔽60o的棚架71是如第6圖表示,具有:沿著前壁65f的內壁面設置的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沿著後壁65b的內壁面設置的後棚架 71b;沿著腹側壁65p的內壁面設置的腹棚架71p;及沿著背側壁65n的內壁面設置的第一背側棚架71n1及第二背側棚架71n2。
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皆是從前壁65f的內壁面朝後壁65b側突出,並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皆是朝向前壁65f延伸的前壁延伸方向延伸。該前壁延伸方向為周圍方向Dc。第一前棚架71f1是從背側壁65n的內壁面朝周圍方向腹側Dcp延伸。並且,第二前棚架71f2是從腹側壁65p的內壁面朝周圍方向背側Dcn延伸。第一前棚架71f1與第二前棚架71f2是在前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因此,該前壁延伸方向,在第一前棚架71f1與第二前棚架71f2之間未設置棚架71。翼體51的前緣部52是位在前壁延伸方向的第一前棚架71f1與第二前棚架71f2之間,即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為翼體51的前緣部52最接近前壁65f的區域。前緣部52是如上述,受到燃燒氣體G的馬蹄渦流的影響,而為容易加熱的區域。因此,可謀求形成有未設置棚架71之區域的前壁65f,或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之內面64i的壁或板之部分的薄壁化,以強化容易加熱之前緣部52的冷卻。
後棚架71b是從後壁65b的內壁面朝前壁65f側突出,並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後棚架71b是從背側壁65n的內壁面朝向腹側 壁65p的內壁面,且後壁65b延伸的後壁延伸方向延伸。該後壁延伸方向為周圍方向Dc。
腹側棚架71p是從腹側壁65p的內壁面朝背側壁65n側突出,並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腹側棚架71p是從前壁65f的內壁面朝向後壁65b的內壁面,且腹側壁65p延伸的腹側壁延伸方向延伸。
第一背側棚架71n1及第二背側棚架71n2皆是從背側壁65n的內壁面朝腹側壁65p側突出,並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第一背側棚架71n1及第二背側棚架71n2皆是朝著背側壁65n延伸的背側壁延伸方向延伸。第一背側棚架71n1是從前壁65f的內壁面朝後壁65b側延伸。並且,第二背側棚架71n2是從後壁65b的內壁面朝前壁65f側延伸。第一背側棚架71n1與第二背側棚架71n2是在背側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因此,該背側壁延伸方向,在第一背側棚架71n1與第二背側棚架71n2之間未設置棚架71。翼體51的背側面之中最接近外側屏蔽主體61o的背側端面63n的部分是位在背側壁延伸方向的第一背側棚架71n1與第二背側棚架71n2之間,即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為形成在背側的翼體51之外側的填角部56最接近背側端面63n的區域。因此,可謀求形成有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之背側端面63n的背側壁65n,或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之內面64i的壁或板之部分的薄壁化,以強化填 角部56的冷卻。
在翼體51、外側屏蔽60o及內側屏蔽60i,如第3圖及第5圖表示,形成有朝徑向Dc延伸的複數翼空氣通路75。各翼空氣通路75皆是從外側屏蔽60o經翼體51,連接至內側屏蔽60i所形成。複數翼空氣通路75是沿著翼體51的翼弦排列。鄰接的兩個翼空氣通路75的一部分是在徑向外側Dro的部分,或徑向內側Dri的部分彼此連通。並且,複數翼空氣通路75之中,皆是在徑向外側Dro以開口形成開口。並且,複數翼空氣通路75被以徑向外側Dro封閉。區隔各翼空氣通路的徑向外側Dro的部分是比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更朝著徑向外側Dro突出,成為外側唇部76o。並且,區隔各翼空氣通路75的徑向內側Dri的部分是比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更朝著徑向內側Dri突出,成為內側唇部76i。
在此,設複數翼空氣通路75為四個。四個翼空氣通路75之中,設最上游側Dau的翼空氣通路75為第一翼空氣通路75a。以下,第二翼空氣通路75b、第三翼空氣通路75c、第四翼空氣通路75d是依此順序以第一翼空氣通路75a為基準排列於下游側。第二翼空氣通路75b是以徑向內側Dri的部分,與第三翼空氣通路75c的徑向內側Dri的部分連通。並且,第三翼空氣通路是以徑向外側Dro的部分,與第四翼空氣通路75d的徑向外側Dro的部分連通。
第一翼空氣通路75a及第二翼空氣通路75b 之外側唇部76o的徑向外側Dro端是從外側屏蔽60o的衝擊板81朝徑向外側Dro突出。第一翼空氣通路75a及第二翼空氣通路75b之外側唇部76o的徑向外側Dro端為開口。第一翼空氣通路75a及第二翼空氣通路75b中,冷卻空氣Ac從此開口流入。第三翼空氣通路75c及第四翼空氣通路75d之外側唇部76o的徑向外側Dro端是比外側屏蔽61o的內面64i更朝徑向外側Dro突出之較外側屏蔽60o的衝擊板81更位於徑向內側Dri。第三翼空氣通路75c及第四翼空氣通路75d之外側唇部76o的徑向外側Dro端為封閉。
第一翼空氣通路75a、第二翼空氣通路75b、第三翼空氣通路75c、第四翼空氣通路75d之內側唇部76i的徑向內側Dri端是比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更朝徑向內側Dri突出之較內側屏蔽60i的衝擊板81更位於徑向外側Dro。第二翼空氣通路75b及第三翼空氣通路75c之內側唇部76i的徑向內側Dri端為封閉。另一方面,第一翼空氣通路75a及第四翼空氣通路75d之內側唇部76i的徑向內側Dri端皆是被蓋84所封閉。蓋84是例如與內側唇部76i的徑向內側Dri端焊接接合。
在翼體51的前緣部52及後緣部53,形成有從翼空氣通路75貫穿燃燒氣體流路49之複數的翼面噴出通路77。翼體51是將翼空氣通路75內以冷卻空氣Ac流動的過程冷卻。並且,流入翼空氣通路75的冷卻空氣Ac是由此翼面噴出通路77流出至燃燒氣體流路49內。因 此,翼體51的前緣部52及後緣部53在冷卻空氣Ac從翼面噴出通路77流出的過程被冷卻。並且,從翼面噴出通路77流出至燃燒氣體流路49的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也可實現部分包覆翼體51表面的作為覆膜冷卻空氣的功效。
如第6圖表示,在外側屏蔽60o的腹側壁65p形成有沿著腹側端面63p朝具有軸向Da成份的方向延伸的腹側通路78p。並且,在外側屏蔽60o的背側壁65n形成有沿著背側端面63n朝具有軸向Da成份的方向延伸的背側通路78n。腹側通路78p及背側通路78n皆是在其上游端與內側腔室67連通。並且,腹側通路78p及背側通路78n皆是以其下游端在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後端面62b開口。在外側屏蔽主體61o及後壁65b,如第5圖及第6圖表示,以跨兩者的方式,形成有從內側腔室67朝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後端面62b延伸的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是以其上游端與內側腔室67連通。該後端面噴出通路79的下游側是在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後端面62b開口。
如第7圖表示,內側屏蔽60i的腹側壁65p也是與外側屏蔽60o的腹側壁65p同樣,形成有沿著腹側端面63p朝具有軸向Da成份的方向延伸的腹側通路78p。並且,背側壁65n也與外側屏蔽60o的背側壁65n同樣,形成有沿著背側端面63n朝具有軸向Da成份的方向延伸的背側通路78n。腹側通路78p及背側通路78n皆是在其 上游端與內側腔室67連通。並且,腹側通路78p及背側通路78n皆是以其下游端在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後端面62b開口。在內側屏蔽主體61i及後壁65b,如第5圖及第7圖表示,以跨兩者的方式,形成有從內側腔室67朝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後端面62b延伸的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是以其上游端與內側腔室67連通。該後端面噴出通路79的下游側是在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後端面62b開口。
流路形成板的分割環90是如第12圖表示,具有分割環主體(板主體)91及周圍壁95。分割環主體91也是與靜翼50的外側屏蔽主體61o同樣,形成有前端面92f、下游側Dad之端面的後端面92b、一對周圍方向端面93、通氣面94p及內面94i。分割環主體91從徑向Dc顯示的場合,成為長方形或正方形。
周圍壁95,具有:軸向Da彼此相對的前壁95f及後壁95b,及在周圍方向Dc彼此相對的一對側壁95s。前壁95f及後壁95b皆是相對於分割環主體91,比一對側壁95s更朝著徑向外側Dro突出,成為鈎部。成為鈎部的前壁95f及後壁95b是擔負將靜翼50安裝在渦輪機匣45的內周圍側的任務。具體而言,成為鈎部的前壁95f及後壁95b是安裝在構成渦輪機匣45之一部分的隔熱環45c(參閱第2圖)。在分割環90,藉著分割環主體91與周圍壁95,形成有朝徑向內側Dri凹陷的凹部96。
分割環90設有將凹部96內的空間間隔成徑 向外側Dro的區域與徑向內側Dri的區域的內側腔室97的衝擊板101。在該衝擊板101形成有貫穿徑向Dr的複數貫穿孔102。存在於分割環90的徑向外側Dro之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經由該衝擊板101的貫穿孔102,流入內側腔室97內。
分割環90形成有從內側腔室97與側端面的外側的空間連通的側端通路,及從內側腔室97與後端面的下游側的空間連通的後端通路。流入內側腔室97內的冷卻空氣Ac是從該等側端通路或後端通路流出外部。
該分割環90設有承接衝擊板101的棚架98。該棚架98是沿著周圍壁95的內壁面從分割環主體91的內面9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亦即,該棚架98是相對於分割環主體91的內面94i,以通氣面94p為基準朝內面94i側的反流路側(Dro)突出。在該棚架98形成有朝向徑向外側Dro的承接面99。
棚架98,具有:沿著前壁95f的內壁面設置的前棚架98f;沿著後壁95b的內壁面設置的後棚架(未圖示);及沿著一對側壁95s的各內壁面設置的側棚架98s。
前棚架98f及後棚架(未圖示)皆具有第一棚架98x與第二棚架98y。前棚架98f的第一棚架98x與第二棚架98y皆是從前壁95f的內壁面朝後壁95b側突出,並從分割環主體91的內面9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第一棚架98x及第二棚架98y皆是朝向前壁95f延伸 的前壁延伸方向延伸。該前壁延伸方向為周圍方向Dc。前棚架98f的第一棚架98x是從一對側壁95s的內壁面朝向另一方的側壁95s側延伸。並且,前棚架98f的第二棚架98y是從另一方的側壁95s的內壁面朝向一方的側壁95s側延伸。前棚架98f的第一棚架98x與第二棚架98y是在前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因此,在該前壁延伸方向,在前棚架98f的第一棚架98x與第二棚架98y之間未設置棚架98。未圖示之後棚架的第一棚架是與前棚架98f的第一棚架98x相同的構成,後棚架的第二棚架是與前棚架98f的第二棚架98y相同的構成。亦即,後棚架的第一棚架及第二棚架皆是從後壁95b的內壁面朝前壁95f側突出,並從分割環主體91的內面9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後棚架的第一棚架及第二棚架皆是朝向後壁95b延伸的後壁延伸方向延伸。該後壁延伸方向為周圍方向Dc。後棚架的第一棚架是從一對側壁95s的內壁面朝向另一方的側壁95s側延伸。並且,後棚架的第二棚架是從另一方的側壁95s的內壁面朝向一方的側壁95s側延伸。後棚架的第一棚架與第二棚架是在後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因此,在該後壁延伸方向,在後棚架的第一棚架與第二棚架之間未設置棚架98。
一對側棚架98s皆具有第一棚架98x及第二棚架98y。一對的側棚架98s之中的一方的側棚架98s的第一棚架98x與另一方的側棚架98s的第一棚架98x的構成基本上是相同。並且,一對的側棚架98s之中的一方的 側棚架98s的第二棚架98y與另一方的側棚架98s的第二棚架98y的構成基本上是相同。一方的側棚架98s的第一棚架98x及第二棚架98y皆是從一方的側壁95s的內壁面朝另一方的側壁95s側突出,並從分割環主體91的內面94i朝徑向外側Dro突出。第一棚架98x及第二棚架98y皆是朝向側壁95s延伸的側壁延伸方向延伸。第一棚架98x是從前壁95f的內壁面朝向後壁95b側延伸。並且,第二棚架98y是從後壁95b的內壁面朝向前壁95f側延伸。第一棚架98x與第二棚架98y是在側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因此,在該側壁延伸方向,在第一棚架98x與第二棚架98y之間未設置棚架98。
衝擊板101是與內側屏蔽60i的衝擊板81同樣,與棚架98的承接面99之一區域的接觸區域連接。相對於在分割環90設有棚架98的區域,衝擊板101在僅與承接面99中的接觸區域接觸的狀態,在承接面99中與除了接觸區域的區域進行角焊縫。因此,在衝擊板101的周緣與承接面99之間形成有焊接部。並相對於分割環90未設置棚架98的區域,衝擊板101是進行周圍壁95的內壁面與衝擊板101之周緣的對接焊。因此,在衝擊板101的周緣與周圍壁95的內壁面之間形成有焊接部。
存在於靜翼50之徑向外側Dro的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從中間匣14內所供應。該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經由形成在外側屏蔽60o的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流入外側屏蔽60o的內側腔室67內。此時,冷卻空 氣Ac與形成內側腔室67之構件的表面,具體為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內面64i衝突,將此內面64i衝擊冷卻。其結果,與此內面64i相對的通氣面64p是藉此冷卻空氣Ac冷卻。
流入外側屏蔽60o的內側腔室67內之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流入與此內側腔室67連通的腹側通路78p及背側通路78n。流入腹側通路78p的冷卻空氣Ac是在通過此的過程,在外側屏蔽主體61o的通氣面64p中冷卻周圍方向腹側Dcp的部分,及外側屏蔽主體61o的腹側端面63p。該冷卻空氣Ac是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後端面62b向下游側流出。流入背側通路78n的冷卻空氣Ac是在通過此的過程,在外側屏蔽主體61o的通氣面64p中冷卻周圍方向背側Dcn的部分,及外側屏蔽主體61o的背側端面63n。該冷卻空氣Ac是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後端面62b向下游側流出。流入內側腔室67內的冷卻空氣Ac的其他一部分是流入與此內側腔室67連通的後端面噴出通路79。流入後端面噴出通路79的冷卻空氣Ac是在通過此的過程,在外側屏蔽主體61o的通氣面64p中冷卻下游側Dad的部分。該冷卻空氣Ac是從外側屏蔽主體61o的後端面62b向下游側流出。
存在於靜翼50之徑向外側Dro的冷卻空氣Ac的其他一部分是在複數翼空氣通路75之中,流入在徑向外側Dro端開口的翼空氣通路75內。流入翼空氣通路75內的冷卻空氣Ac在流入此的過程將翼體51對流冷 卻。又,流入翼空氣通路75的冷卻空氣Ac是從與此翼空氣通路75連通的翼面噴出通路77流出至燃燒氣體流路49內。因此,翼體51的前緣部52及後緣部53是在冷卻空氣Ac從翼面噴出通路77流出的過程冷卻。並且,從翼面噴出通路77流出至燃燒氣體流路49之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部分包覆翼體51的表面進行覆膜冷卻。
存在於靜翼50之徑向內側Dri的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從中間匣14內供應。該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經形成於內側屏蔽60i的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流入內側屏蔽60i的內側腔室67內。此時,冷卻空氣Ac與形成內側腔室67的構件的表面,具體是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衝突,進行該內面64i衝擊冷卻。其結果,與該內面64i相對的通氣面64p被以此冷卻空氣Ac冷卻。
流入內側屏蔽60i的內側腔室67內之冷卻空氣Ac的一部分是流入與此內側腔室67連通的腹側通路78p及背側通路78n。流入腹側通路78p的冷卻空氣Ac是在通過此的過程,在內側屏蔽主體61i的通氣面64p中冷卻周圍方向腹側Dcp的部分,及內側屏蔽主體61i的腹側端面63p。該冷卻空氣Ac是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後端面62b朝下游側流出。流入背側通路78n的冷卻空氣Ac是在通過此的過程,在內側屏蔽主體61i的通氣面64p中冷卻周圍方向背側Dcn的部分,及內側屏蔽主體61i的背側端面63n。該冷卻空氣Ac是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後端面62b朝下游側流出。流入內側腔室67內之冷卻空氣 Ac的其他一部分是流入與此內側腔室67連通的後端面噴出通路79。流入後端面噴出通路79的冷卻空氣Ac是在通過此的過程,在內側屏蔽主體61i的通氣面64p中冷卻下游側Dad的部分。該冷卻空氣Ac是從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後端面62b朝下游側流出。
在此,本實施形態中承接內側屏蔽60i及外側屏蔽60o的衝擊板81的棚架71並未沿著各屏蔽60i、60o的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的整體形成,僅沿著周圍壁65i、65o的一部分形成。藉此,在周圍壁65i、65o之內壁面的一部分未設置棚架71。因此,將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形成在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附近,可藉著從此貫穿孔82流入內側腔室67內的冷卻空氣Ac,有效地冷卻該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並冷卻屏蔽主體61i、61o的內面64i之中,該周圍壁65i、65o之內壁面附近的部分。藉此,有效冷卻該周圍壁65i、65o的外壁面,並冷卻通氣面64p之中,沿著該周圍壁65i、65o的部分。此外,未設置棚架71的部分是以該部分為基準,使得與內側腔室67相反側的外側空間之間的壁部的厚度變薄,因此與設置棚架71的部分比較,可以減少該部分的熱容量。藉此,由此觀點,本實施形態可有效冷卻屏蔽60i、60o。
但是,高溫的燃燒氣體G與靜翼50之翼體51的前緣部52衝突。因此,會提升前緣部52與燃燒氣體G之間的熱傳達率,使得該前緣部52比翼體51的腹側 面55或背側面54更容易進行燃燒氣體G的加熱。藉此,在各屏蔽60i、60o的通氣面64p中翼體51的前緣部52附近的區域也容易被燃燒氣體G加熱。又,軸向Da之翼體51的前緣部52與前壁65f的內周圍面之間的距離短。因此,在此之間設置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困難,以冷卻空氣Ac冷卻其間困難。但是,本實施形態中,在前壁65f延伸的前壁延伸方向,翼體51的前緣部52定位的區域並未設置棚架71。因此,本實施形態中,可以各屏蔽60i、60o冷卻加熱容易且冷卻困難的區域。
並且,周圍方向Dc中,在翼體51的背面側54最位於周圍方向背側Dcn的部分與背側壁65n的內壁面之間的距離也短。因此,在此之間設置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困難,以冷卻空氣Ac冷卻其間困難。但是,本實施形態中,在背側壁65n延伸的背側壁延伸方向,翼體51的背側面最位於周圍方向背側Dcn的區域未設置棚架71。因此,本實施形態中,可以各屏蔽60i、60o將冷卻困難的區域冷卻。
又,承接本實施形態的分割環90之衝擊板101的棚架98也未沿著分割環90之周圍壁95的內壁面整體形成,僅沿著周圍壁95的內壁面的一部分形成。因此,在周圍壁95的內壁面的一部分未設置棚架98。因此,在周圍壁95的內壁面附近形成衝擊板101的貫穿孔102,與上述的各屏蔽60i、60o同樣,可藉著從該貫穿孔102流入內側腔室97內的冷卻空氣Ac有效冷卻分割環 90。
因此,本實施形態可提高作為流路形成板之靜翼50的各屏蔽60i、60o或分割環90之冷卻空氣Ac的冷卻效果。
接著,一邊參閱第18圖,並針對本實施形態進一步的效果說明。
第18圖的(A)是表示將衝擊板81安裝於棚架71的本實施形態。第18圖的(B)及(C)是表示皆未設置棚架,直接安裝在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的比較例1、2。
以冷卻空氣Ac衝擊冷卻各屏蔽60i、60o的內面64i的場合,如第18圖的(A)表示,有跨內側腔室67的全區域,設屏蔽60i、60o的內面64i與衝擊板81之間的距離為適當距離H1的必要。第18圖的(A)表示的本實施形態是設屏蔽60i、60o的內面64i與棚架71的承接面72之間的距離為大致距離H1,可跨內側腔室67的全區域,將屏蔽60i、60o的內面64i與衝擊板81之間的距離容易且高精度設成距離H1。本實施形態是例如進行棚架71成為承接面72之面的機械加工,可以極高精度將從屏蔽60i、60o的內面64i到承接面72為止的距離設成距離H1。
又,本實施形態是如上述,相對於屏蔽60i、60o未設置棚架71的區域,衝擊板81是僅以接觸於承接面72中的接觸區域72a接觸的狀態,在承接面72中與除 了接觸區域72a之外的區域進行角焊縫。該角焊縫形成的焊接部81w是在承接面72中,從內側腔室67側的端夾著接觸區域72a,形成在周圍壁65i、65o側的區域。形成在衝擊板81的貫穿孔82是在衝擊板81中,只要是除了與棚架71的承接面72接觸區域的區域之外,可形成於任意的位置。因此,該貫穿孔82在衝擊板81中,可形成接近於與棚架71之承接面72接觸的區域的位置,換言之與棚架71的內側腔室67面對的內壁面接近的位置。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中,可跨內側腔室67的全區域,將屏蔽60i、60o的內面64i與衝擊板81之間的距離以高的精度設成距離H1,因此可有效進行屏蔽60i、60o之內面64i的衝擊冷卻。又,本實施形態是在衝擊板81中,接近與棚架71的內側腔室67面對的內壁面的位置,除了可形成貫穿孔82之外,且衝擊板81的焊接位置是較棚架71的內壁面位於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側,所以棚架71的內壁面也可有效地冷卻。並且,本實施形態是以衝擊板81與棚架71的承接面72接觸的狀態將衝擊板81焊接於屏蔽60i、60o,因此可容易將衝擊板81固定在從屏蔽60i、60o的內面64i的距離成為適當距離H1的位置。
如第18圖的(B)表示之比較例1的衝擊板81x具有:衝擊板主體81xa,及形成在衝擊板主體81xa的外圍緣的突緣板部81xb。衝擊板主體81xa是與屏蔽60i、60o的內面64i相對。突緣板部81xb是由與衝擊板 主體81xa的外圍緣相對於衝擊板主體81xa擴開的方向朝大致垂直的方向擴開。該衝擊板81x是例如將一片板的外圍部分彎曲成大致直角所形成。該衝擊板81x在突緣板部81xb與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接觸的狀態,將突緣板部81xb的前端部角焊縫於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固定於屏蔽60i、60o。藉此,該比較例1是使得突緣板部81xb的前端部與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之間成為焊接部81xw。
比較例1將屏蔽60i、60o的內面64i與衝擊板81x之間的距離設成適當的距離H1困難。比較例1在焊接時,將從屏蔽60i、60o的內面64i的距離維持在適當的距離H1困難。為此,有例如在屏蔽60i、60o的內面64i上放置隔件等的夾具,在夾具之上放置衝擊板81x,以此狀態將衝擊板81x焊接於屏蔽60i、60o的方法。此方法是在焊接衝擊板81x之後,不能將殘留在內側腔室67內的夾具取出至外部。而為取出夾具則有設置取出至衝擊板81x用之開口的必要,衝擊板81x的構造變得複雜。並且,例如也有使得從屏蔽60i、60o的內面64i到突緣板部81xb的前端為止的距離成為距離H2的方式,以某種夾具保持著衝擊板81x,在此狀態下將衝擊板81x焊接於屏蔽60i、60o的方法。此方法也有使用夾具的必要。並且,有以機械加工將突緣板部81xb的前端部經加工成平坦的必要。又,比較例1是在衝擊板81x中,在與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接觸的突緣板部81xb及衝擊板主體 81xa的突緣板部81xb附近的位置不能形成貫穿孔82,因此在周圍壁65i、65o之內壁面冷卻的點不利。並且,比較例1在衝擊板81x的製作上,也有將一片的板的外圍部分彎曲成大致直角的必要。
第18圖的(C)表示之比較例2的衝擊板81y是與本實施形態的衝擊板81同樣,在平板板形成貫穿孔82。該衝擊板81y是在此衝擊板81y的外圍緣抵接於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的狀態下,將衝擊板81y的外圍緣焊接於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固定於屏蔽60i、60o。藉此,該比較例2中,使衝擊板81y的外圍緣與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之間成為焊接部81yw。
該比較例2也和比較例1同樣,將此屏蔽60i、60o的內面64i與衝擊板81y之間的距離設成適當的距離H1困難。並且,比較例2中,衝擊板81y的外圍緣與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之間是成為焊接部81yw,因此在近衝擊板81y的外圍緣的部分不能形成貫穿孔82,因此在周圍壁65i、65o之內壁面冷卻的點也不利。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的構造在衝擊板81的容易固定性及衝擊板81之配置精度的點相對於比較例1、2的構造較為有利。又,本實施形態的構造在內壁面冷卻的點,相對於比較例1、2的構造也較有利。
再者,即使沿著構成周圍壁65i、65o的一部分之一的壁未設置棚架71的場合,只要沿著與此位置的壁連結之其他的壁設置棚架71,即可容易且高精度地將 衝擊板81固定於屏蔽60i、60o。例如,即使沿著構成周圍壁65i、65o的一部分的前壁65f未設置棚架71的場合,只要沿著與此前壁65f連結的側壁65p、65n設置棚架71,即可容易且高精度地將衝擊板81固定於屏蔽60i、60o。
接著,依據第13圖表示的流程,針對以上說明之靜翼50的製造方法說明。
首先,形成靜翼主體的(S1:主體形成步驟)。靜翼主體是在構成靜翼50的部分之中,具有構成不含衝擊板81等之附屬品部分的部分。
與該主體形成步驟(S1)併行,或前後製造附屬品(S7:附屬品製造步驟)。附屬品是如前述的衝擊板81之外;封閉翼空氣通路75之端部開口的蓋84;依需要***翼空氣通路75內的插件;封閉板83等。
主體形成步驟(S1)是首先藉鑄造形成靜翼主體的中間品(S2:中間品形成步驟)。該中間品形成步驟(S2)是執行鑄模形成步驟(S3)、中間品鑄造步驟(S4)。
鑄模形成步驟(S3)中,形成有配合中間品的外形狀之內部空間的鑄模,並依需要形成配合翼空氣通路75的形狀之外形狀的翼空氣通路芯子。翼空氣通路芯子是例如陶瓷製。
中間品鑄造步驟(S4)是在鑄模內配置翼空氣通路芯子,在鑄模內流入熔融金屬。熔融金屬是例如耐 熱性高的鎳基合金等的熔融物。流入鑄模內的熔融金屬硬化時,以鹼性水溶液熔解陶瓷製的翼空氣通路芯子。
在以上,結束中間品形成步驟(S2),製成靜翼主體的中間品。在中間品具有構成作為翼體51或流路形成板的各屏蔽60i、60o的部分。並且,該中間品是沿著各屏蔽60i、60o的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的整體,形成有承接衝擊板81的棚架71。
中間品形成步驟(S2)結束時,除去各屏蔽60i、60o之棚架71的一部分(S5:部分除去步驟)。棚架71的一部分除去是例如以機械加工、放電加工、電解加工等,既有的方法進行。該部分除去步驟(S5)是沿著各屏蔽60i、60o的前壁65f,在前壁延伸方向延伸的棚架71之中,除去前壁延伸方向的中間部分的棚架71。其結果,於各屏蔽60i、60o形成有在前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並且,沿著各屏蔽60i、60o的背側壁65n,在背側壁延伸方向延伸的棚架71之中,除去背側壁延伸方向的中間部分的棚架71。其結果,於各屏蔽60i、60o形成有在背側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背側棚架71n1及第二背側棚架71n2。
接著,對除去棚架71後的中間品施以精加工,完成包含流路形成板之各屏蔽60i、60o的靜翼主體(S6:精加工步驟)。精加工步驟(S6)是例如研磨中間品的外面。另外,在中間品的翼體51或各屏蔽60i、60o,將未形成於中間品的流路以機械加工或放電加工等 既有的方法形成。又,依需要,對中間品的外面施以耐熱塗層。
在以上,結束主體形成步驟(S1)。
主體形成步驟(S1)及附屬品製造步驟(S7)結束時,在靜翼主體組裝附屬品(S8:組裝步驟)。該組裝步驟(S8)是將封閉翼空氣通路75的端部開口的蓋84或插件等安裝在靜翼主體。並將衝擊板81或封閉板83等安裝於靜翼主體。該等附屬品的安裝是例如以焊接等進行。
在以上完成靜翼(流路形成板構件)。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靜翼50即使不執行上述的製造方法仍可製造。具體而言,中間品形成步驟(S2)是僅沿著各屏蔽60i、60o之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的一部分,將形成有棚架71的中間品形成。此時,在鑄模形成步驟(S3),將形成有配合此中間品的外形狀的內部空間的鑄模形成。如上述,以中間品形成步驟(S2)是僅沿著各屏蔽60i、60o之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的一部分,將形成有棚架71的中間品形成,可省略部分除去步驟(S5)。
並且,以上雖是靜翼的製造方法,但作為流路形成板的分割環90也可以和上述同樣的順序製造。亦即,主體形成步驟(S2)、部分除去步驟(S5)及精加工步驟(S6)的執行,可製造分割環90。分割環90完成時,在此分割環90進行衝擊板101的安裝等,完成附帶 衝擊板的分割環(流路形成板組構件)。
接著,根據第14圖表示的流程,針對靜翼的改造方法說明。
在此成為改造對象的靜翼是沿著各屏蔽60i、60o之周圍壁65i、65o的內壁面的整體,形成有棚架71。並且,成為改造對象的靜翼可以是未使用的靜翼,也可以是使用後的靜翼。
首先,進行成為改造對象的靜翼主體的改造(S10:改造步驟)。與此改造步驟(S10)併行,或者前後,並依需要製造附屬品(S7:附屬品製造步驟)。
改造步驟(S10)是首先除去成為改造對象的靜翼主體的各屏蔽60i、60o之棚架71的一部分(S15:部分除去步驟)。在該部分除去步驟(S15)的處理內容是與在製造方法的部分除去步驟(S5)的處理內容基本上相同。
部分除去步驟(S15)結束時,依需要,執行與製造方法的精加工步驟(S6)同樣的精加工步驟(S16)。但是,例如在改造未使用的靜翼的場合,不需此精加工步驟(S16)。
在以上,結束包含流路形成板的各屏蔽60i、60o之靜翼主體的改造。
改造步驟(S10)及附屬品製造步驟(S7)結束時,將附屬品組裝於靜翼主體(S18:組裝步驟)。在該組裝步驟(S18)的處理內容是與在製造方法的組裝步 驟(S8)的處理內容基本上相同。
在以上,改造後的靜翼(流路形成板組構件)完成。
「靜翼的第一變形例」
參閱第15圖,針對上述實施形態的靜翼的第一變形例說明。
本變形例的靜翼是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厚度形成比上述實施形態之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厚度薄。在此,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厚度為此內側屏蔽主體61i的通氣面64p與內面64i的間隔。
此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厚度變薄的薄壁化處理是以上述實施形態的製造方法及改造方法的部分除去步驟進行。該薄壁化是與棚架71的一部分除去同樣,例如以機械加工、放電加工、電解加工等既有的方法,進行內側屏蔽主體61i之內面64i側加工。
如第15圖的(A)表示,以冷卻空氣Ac衝擊冷卻內側屏蔽主體61i之內面64i的場合,有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與衝擊板81之間的距離設成適當距離H1的必要。換言之,有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與棚架71的承接面72之間的距離設成適當距離H1的必要。如本變形例,進行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側加工,使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厚度變薄時,加工後的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內面64i與棚架71的承接面72之間的距離 與加工前比較成為較大。因此,以和內側屏蔽主體61i的薄壁化加工合併,也進行降低棚架71的高度的加工為佳。
又,如第15圖的(B)表示,也有將封閉翼空氣通路75的開口的蓋84等與衝擊板81之間的距離設成適當距離H3的必要。假如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薄壁化加工合併,進行降低棚架71之高度的加工的場合,使衝擊板81與內側屏蔽主體61i的通氣面64p的距離變短。其結果,蓋84等與衝擊板81之間的距離變短。為此,衝擊板81之中,與蓋84相對的部分,換言之,與內側唇部76i相對的部分相對於衝擊板81之中在加工後的內面64i向內的部分,對衝擊板81施以彎曲加工以使得朝衝擊板81的厚度方向位移。亦即,在此,使用衝擊板81a以使得與翼空氣通路75的內側唇部76i相對之部分相對於與內面64i相對的部分朝著厚度方向位移。使用該衝擊板81a,可將蓋84等與衝擊板81a之間的距離設成適當的距離H3。
如以上說明,一旦將內側屏蔽主體61i薄壁化時,內側屏蔽主體61i的熱容量變小,因此可藉冷卻空氣Ac有效冷卻內側屏蔽主體61i。
並且,本變形例雖是內側屏蔽主體61i之薄壁化的例,但是上述實施形態中的外側屏蔽主體61o或分割環主體91也同樣可以薄壁化。
「靜翼的第二變形例」
參閱第16圖,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靜翼的第二變形例說明。
上述實施形態的靜翼50中,沿著各屏蔽60i、60o的後壁65b的後棚架71b是從各屏蔽60i、60o的背側壁65n延伸至腹側壁65p。
但是,如第16圖表示的第二變形例,沿著各屏蔽60i、60o的後壁65b的後棚架71ba,也可以只從各屏蔽60i、60o的背側壁65n延伸至腹側壁65p的跟前為止。亦即,棚架71可以不從彼此相對之一對壁的一方的壁延伸至另一方的壁。
上述實施形態的靜翼中,即使沿著構成周圍壁65i、65o一部分之一的壁設置的棚架71多,僅為兩個棚架71。並且,兩個棚架71皆是從連結其中一壁的其他的壁延伸。例如,沿著前壁65f設置的第一前棚架71f1及第二前棚架71f2皆是從與該前壁65f連結的側壁65n、65p延伸。
但是,也可沿著構成周圍壁65i、65o一部分之一的壁,設置三個以上的棚架71。並且,各棚架71也可不從連結其中一壁的其他的壁延伸。
如以上說明,適當設置未設有棚架71的區域,可藉著冷卻空氣Ac有效冷卻未設置該棚架71的區域。尤其是第16圖表示的變形例中,在形成於翼體51的外圍的填角部56中接近後壁65b的區域是成為未設置棚 架71的區域。因此,第16圖表示的變形例是強化填角部56中接近後壁65b之區域的冷卻,
「靜翼的第三變形例」
參閱第17圖,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靜翼的第三變形例說明。
上述實施形態的靜翼50中,形成有從內側腔室67朝內側屏蔽主體61i的後端面62b延伸的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是在其上游端與內側腔室67連通。
但是,會有在內側腔室67不能連通後端面噴出通路79的場合。因此,如此的場合,也可以在後壁65b形成連通背側通路78n與腹側通路78p的後側通路78b,並由此後側通路78b朝屏蔽主體61i、61o的後端面62b延伸的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複數後端面噴出通路79是以其上游端與後側通路78b連通。該後端面噴出通路79的下游端是在屏蔽主體61i、61o的後端面62b開口。
本變形例是藉著流動於後端面噴出通路79的冷卻空氣Ac使後壁65b對流冷卻,並藉流動於後側通路78b的冷卻空氣Ac使得後壁65b對流冷卻。藉此,本變形例中,強化屏蔽60i、60o之後側部分的冷卻。
另外,本變形例是沿著後壁65b的內壁面,設置彼此分離的複數後棚架71ba、71ba,強化複數後棚架 71ba、71ba間的冷卻,可謀求屏蔽60i、60o的後側部分之進一步的冷卻強化。
再者,第二及第三變形例,雖是靜翼之各屏蔽60i、60o的變形例,但上述實施形態的分割環90也可以同樣變形。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一樣態,可提升藉冷卻空氣之流路形成板的冷卻效果。
6‧‧‧內側罩
6a‧‧‧徑向外側端
50‧‧‧靜翼
51‧‧‧翼體
52‧‧‧前緣部
53‧‧‧後緣部
56‧‧‧填角部
60i‧‧‧內側屏蔽(流路形成板)
60o‧‧‧外側屏蔽(流路形成板)
61i‧‧‧內側屏蔽主體(板主體)
61o‧‧‧外側屏蔽主體(板主體)
62b‧‧‧後端面
62f‧‧‧前端面
64i‧‧‧內面
64p‧‧‧通氣面
65i‧‧‧周圍壁
65f‧‧‧前壁
65b‧‧‧後壁
65n‧‧‧背側壁(側壁)
65o‧‧‧周圍壁
66‧‧‧凹部
67‧‧‧內側腔室
71‧‧‧棚架
71f‧‧‧第一前棚架
71b‧‧‧後棚架
75‧‧‧翼空氣通路
75a‧‧‧第一翼空氣通路
75b‧‧‧第二翼空氣通路
75c‧‧‧第三翼空氣通路
75d‧‧‧第四翼空氣通路
76i‧‧‧內側唇部
76o‧‧‧外側唇部
79‧‧‧後端面噴出通路
81‧‧‧衝擊板
82‧‧‧貫穿孔
83‧‧‧封閉板
84‧‧‧蓋
85‧‧‧承件
86‧‧‧承件開口
Ac‧‧‧冷卻空氣
Da‧‧‧軸向
Dad‧‧‧下游側
Dau‧‧‧上游側
Dr‧‧‧徑向
Dri‧‧‧徑向內側
Dro‧‧‧徑向外側

Claims (12)

  1. 一種流路形成板,係於渦輪中區隔燃燒氣體流動的氣體流路之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其特徵為,具備:板主體,具有:朝向上述氣體流路側的通氣面,及朝向與上述通氣面相反側的內面;周圍壁,沿著上述板主體的周緣設置,相對於上述內面,以上述通氣面為基準朝上述內面側的反流路側突出;及棚架,沿著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從上述內面朝上述反流路側突出,承接具有複數貫穿孔的衝擊板,上述棚架是在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之中,僅於上述周圍壁延伸的壁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具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流路形成板,其中,上述棚架具有在上述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棚架與第二棚架。
  3. 一種流路形成組構件,其特徵為,具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流路形成板;以上述流路形成板的上述棚架支撐的上述衝擊板;及連接上述流路形成板與上述衝擊板的焊接部。
  4. 一種靜翼,其特徵為,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流路形成組構件,及從上述流路形成板的上述通氣面朝與上述反流路側相反側的流路側延伸的翼形狀的翼體,上述板主體,具有:相對於上述翼體的後緣部為上述 翼體的前緣部側的端面的前端面;朝向與上述前端面相反側的後端面;相對於上述翼體的背側面為上述翼體的腹側面側的端面的腹側端面;及朝向與上述腹側端面相反側的背側端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靜翼,其中,作為上述周圍壁的一部分,具有沿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前端面設置的前壁,上述棚架具有沿著上述前壁,且在上述前壁延伸的前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前棚架與第二前棚架,上述翼體的上述前緣部定位於上述前壁延伸方向的上述第一前棚架與上述第二前棚架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記載的靜翼,其中,作為上述周圍壁的一部分,具有沿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背側端面設置的背側壁,上述棚架具有沿著上述背側壁,且在上述背側壁延伸的背側壁延伸方向彼此分離的第一背側棚架與第二背側棚架,在上述翼體的上述背側面之中最接近上述板主體的背側端面的部分定位於上述背側壁延伸方向的上述第一背側棚架與上述第二背側棚架之間。
  7. 一種渦輪,其特徵為,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流路形成組構件,及燃燒燃料生成上述燃燒氣體的燃燒器。
  8. 一種渦輪,其特徵為,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4 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靜翼,及燃燒燃料生成上述燃燒氣體的燃燒器。
  9. 一種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係於渦輪中區隔燃燒氣體流動的氣體流路之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執行:藉鑄造形成上述流路形成板的中間品的中間品形成步驟,及除去上述中間品的一部分的部分除去步驟,以上述中間品形成步驟生成的上述中間品,具備:板主體,具有:通氣面,朝向上述氣體流路側,及內面,朝向與上述通氣面相反側;周圍壁,沿著上述板主體的周緣設置,相對於上述內面,以上述通氣面為基準朝上述內面側的反流路側突出;及棚架,沿著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從上述內面朝上述反流路側突出,承接具有複數貫穿孔的衝擊板,上述部分除去步驟是在上述周圍壁延伸的壁延伸方向除去上述棚架的一部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記載的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部分除去步驟是除去上述板主體的上述內面側的部分,以使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通氣面與上述內面的間隔變小。
  11. 一種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係於渦輪中區隔燃燒氣體流動的氣體流路之一部分的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 法,其特徵為:改造對象的流路形成板,具有:板主體,具有:通氣面,朝向上述氣體流路側,及內面,朝向與上述通氣面相反側;周圍壁,沿著上述板主體的周緣設置,相對於上述內面,以上述通氣面為基準朝上述內面側的反流路側突出;及棚架,沿著上述周圍壁的內壁面從上述內面側朝上述反流路側突出,承接具有複數貫穿孔的衝擊板,執行在上述周圍壁延伸的壁延伸方向除去上述棚架的一部分的部分除去步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的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其中,上述部分除去步驟是除去上述板主體的上述內面側的部分,以使得上述板主體的上述通氣面與上述內面的間隔變小。
TW105138900A 2015-11-27 2016-11-25 流路形成板、具備該板的流路形成構件及靜翼、渦輪、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與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 TWI6051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2100A JP6587251B2 (ja) 2015-11-27 2015-11-27 流路形成板、これを備える流路形成組部材及び静翼、ガスタービン、流路形成板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流路形成板の改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2144A TW201732144A (zh) 2017-09-16
TWI605187B true TWI605187B (zh) 2017-11-11

Family

ID=5876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8900A TWI605187B (zh) 2015-11-27 2016-11-25 流路形成板、具備該板的流路形成構件及靜翼、渦輪、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與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4394B2 (zh)
EP (1) EP3361054B1 (zh)
JP (1) JP6587251B2 (zh)
KR (1) KR102066390B1 (zh)
CN (1) CN108291450B (zh)
TW (1) TWI605187B (zh)
WO (1) WO20170905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75721B2 (en) * 2016-01-12 2021-04-13 Pratt & Whitney Canada Corp. Cooled containment case using internal plenum
DE112018002030T5 (de) 2017-05-15 2020-01-16 Ngk Insulators, Ltd. Partikelzähler
US11131212B2 (en) 2017-12-06 2021-09-28 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Gas turbine engine cooling component
US10648351B2 (en) * 2017-12-06 2020-05-12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Gas turbine engine cooling component
KR102207971B1 (ko) 2019-06-21 2021-01-26 두산중공업 주식회사 터빈 베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빈
JP6799702B1 (ja) * 2020-03-19 2020-12-16 三菱パワー株式会社 静翼及びガスタービン
RU2735972C1 (ru) * 2020-05-10 2020-11-11 Владимир Дмитриевич Куликов Система воздушно-жидкост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лопаток ступеней турбины турбореактив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US20240011398A1 (en) * 2022-05-02 2024-01-11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 Co. KG Turbine component having platform cooling circuit
US20240159152A1 (en) * 2022-11-16 2024-05-16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Cool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of vane of gas turb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55567A (fr) * 1969-12-01 1971-02-15 Gen Electric Structure d'aube fixe, pour moteur a turbines a gaz et arrangement de reglage de temperature associe
US4321119A (en) 1979-11-07 1982-03-23 Gelman Sciences, Inc. Buffer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the electrophoretic separation of proteins
US4693667A (en) * 1980-04-29 1987-09-15 Teledyne Industries, Inc. Turbine inlet nozzle with cooling means
US5634766A (en) * 1994-08-23 1997-06-03 General Electric Co. Turbine stator vane segments having combined air and steam cooling circuits
JP3181216B2 (ja) 1996-02-23 2001-07-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タービン静翼
JP2851577B2 (ja) 1996-02-26 1999-01-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タービン静翼シュラウドにおける冷却空気流路の加工方法
JP4698847B2 (ja) * 2001-01-19 2011-06-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タービン分割環
JP4087586B2 (ja) * 2001-09-13 2008-05-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ガスタービン及びその静翼
US7416391B2 (en) 2006-02-24 2008-08-2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Bucket platform cooling circuit and method
US8142137B2 (en) * 2008-11-26 2012-03-27 Alstom Technology Ltd Cooled gas turbine vane assembly
EP2282012B1 (en) 2009-07-03 2015-11-25 Alstom Technology Ltd Method for replacing a cover plate of a guide vane of a gas turbine
US8684664B2 (en) * 2010-09-30 2014-04-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oling platform regions of turbine rotor blades
US8517667B1 (en) * 2010-11-22 2013-08-27 Florida Turbine Technologies, Inc. Turbine vane with counter flow cooling passages
US9080458B2 (en) * 2011-08-23 2015-07-1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Blade outer air seal with multi impingement plate assembly
JP6404312B2 (ja) * 2013-03-15 2018-10-10 ユナイテッド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バッフル、カバー、及び金型の付加製造
JP5676040B1 (ja) * 2014-06-30 2015-02-25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静翼、これを備えているガスタービン、静翼の製造方法、及び静翼の改造方法
EP3232002A1 (en) * 2016-04-11 2017-10-18 Rolls-Royce Corporation Impingement plate with stress relief fea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1054A1 (en) 2018-08-15
EP3361054B1 (en) 2020-03-04
KR20180071347A (ko) 2018-06-27
US20180347369A1 (en) 2018-12-06
JP2017096234A (ja) 2017-06-01
KR102066390B1 (ko) 2020-01-15
US10704394B2 (en) 2020-07-07
CN108291450A (zh) 2018-07-17
CN108291450B (zh) 2020-11-06
WO2017090502A1 (ja) 2017-06-01
JP6587251B2 (ja) 2019-10-09
TW201732144A (zh) 2017-09-16
EP3361054A4 (en) 2018-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5187B (zh) 流路形成板、具備該板的流路形成構件及靜翼、渦輪、流路形成板的製造方法與流路形成板的改造方法
US8291963B1 (en) Hybrid core assembly
EP3184740B1 (en) Cooling circuit for a multi-wall blade
CN107923250B (zh) 动叶、具备该动叶的燃气涡轮以及动叶的制造方法
JP4731238B2 (ja) ガスタービンエンジンロータブレードを冷却するための装置
KR101634517B1 (ko) 정익, 이것을 구비하고 있는 가스 터빈, 정익의 제조 방법, 및 정익의 개조 방법
KR102048686B1 (ko) 날개, 이를 구비하고 있는 가스 터빈, 및 날개의 제조 방법
KR102192874B1 (ko) 유로 형성판, 이것을 구비하는 날개, 이것을 구비하고 있는 가스 터빈, 및 유로 형성판의 제조 방법
JPH08177406A (ja) ステータベーン・セグメント及びタービンベーン・セグメント
JP2017096234A5 (zh)
JP6799702B1 (ja) 静翼及びガスタービン
EP1022434A2 (en) Gas turbine blade cooling configuration
JP6936295B2 (ja) 翼、ガスタービン、及び翼の製造方法
JP2022112731A (ja) 流路形成板、これを備える翼及びガスタービン、並びに、流路形成板の製造方法
US20240018872A1 (en) High-pressure turbine vane including a cavity under a squealer t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