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2647B -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2647B
TWI582647B TW100102535A TW100102535A TWI582647B TW I582647 B TWI582647 B TW I582647B TW 100102535 A TW100102535 A TW 100102535A TW 100102535 A TW100102535 A TW 100102535A TW I582647 B TWI582647 B TW I5826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module
touch
electronic device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2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2352A (en
Inventor
陳隆勛
余瑞蘭
Original Assignee
余瑞蘭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余瑞蘭 filed Critical 余瑞蘭
Priority to TW100102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264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32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2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2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2647B/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雙液晶的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所謂立體影像就是在除了平面的X軸和Y軸之外,還要有明顯的深度。一般所採用是利用人類左、右眼所視角度略有不同,所接收影像有小幅差異的視差效果,在大腦中自動相互補償融合而形成的立體影像,並且在靜止以及移動的狀況下均能維持。也就是要能讓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能有些許不同。
以目前的立體影像技術而言,可區分為眼鏡式(glasses type)3D技術和裸視(bare eye type)3D技術。眼鏡式3D技術發展歷史悠久,早期3D立體電影是利用紅綠眼鏡來呈現效果。然而,由於紅綠眼鏡技術僅能在灰階或是單調色彩背景下呈現效果,目前已鮮少採用。
目前主流的商業化技術主要可分2種,分別是偏光眼鏡式(polarizing glasses)和快門眼鏡(shutter glasses)式技術,前者成本較低,故市場採用較為普及,但亮度及解析度較差,後者可解決殘影問題,但成本偏高。
然而,無論如何戴著眼鏡才能享受3D立體影像還是帶給使用者,相當的不便。
因此,裸眼3D技術的應用孕育而生,目前多半用在手機等小尺寸螢幕上,以呈現的3D影像效果。但是,裸眼3D的技術,雖然可以直接觀看,且不再需要佩帶偏光眼鏡。然而,裸眼3D的技術主要是藉由視差屏障(barrier type)的方式,讓觀賞者的左右眼出現視差效果,以致於讓影像看起來真的具有一定的立體感,例如採用附貼擋光柱薄膜或採用鏡列式(lenticular lens)等方式達成。不過在效果方面,裸式的效果,目前仍舊是比配戴偏光眼鏡遜色。
如何能有效地提升裸眼3D技術的觀賞品質,並降低其生產成本,為業者所積極發展的方向。
鑒於上述之先前技術中所述,由於傳統眼鏡式3D技術,需要戴上特殊的眼鏡才能進行3D影像的觀賞,而裸視3D技術仍有相當的缺點。因此,如何能有效地改善裸視3D影像技術,不僅可以大幅推廣3D影像技術,更可以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的3D影像更為亮麗與逼真。
本發明之目的之一,係提供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其利用液晶可調整角度的特性,形成立體影像。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結合觸控面板的下基板與3D模組的上基板,以進一步降低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生產成本。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利用控制3D模組的部份區域,使3D觸控電子裝置部份區域形成3D影像,而其他部份則呈現2D影像。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其可偵測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以調整3D模組的液晶角度,使得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可根據使用角度,呈現不同形狀的立體影像,例如是直式(portrait)或橫式(landscape)。
本發明之又再一目的,係提供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其可偵測使用者的瞳孔位置,以調整3D模組的液晶角度,使得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可根據使用者的位置,呈現出較佳的立體影像,其亦可以根據多個使用者的瞳孔位置,以使多個使用者均可以觀賞較佳的立體影像。
根據以上所述之目的,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包含有一觸控板、一3D模組、一液晶模組以及一行動裝置主結構。3D模組配置於觸控板的下方,且3D模組至少包含一液晶層,並可根據電場的改變,以改變液晶層的液晶角度。液晶模組則配置於3D模組的下方,以用來顯示一畫面,而3D模組使此畫面的至少一部份形成3D影像。行動裝置主結構,例如是一電子書、一行動電話或一個人數位助理之主處理結構,較佳地配置於液晶模組之一側。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觸控板包含有一第一基板、一觸控電路與一第二基板,且觸控電路配置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上述之3D模組則更包含有一第三基板與一第四基板,液晶層形成於第三基板與第四基板之間。
在另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觸控板與3D模組,更包含有一上基板、一觸控電路、一中間基板與一下基板,觸控電路配置於上基板與中間基板之間,液晶層形成於中間基板與下基板之間。本發明所揭露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可以包含有一控制電路,形成於3D模組或行動裝置主結構之中,以使畫面之一部份形成3D影像,而畫面之另一部份形成2D影像。此外,此控制電路亦可控制上述之3D模組,使畫面可根據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一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其中上述之控制電路,更可以利用G-sensor,以自動判斷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一使用角度,且控制電路進而控制3D模組,使畫面可依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因此,本發明所揭露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利用液晶3D鏡頭,可根據需求使畫面形成2D或3D的影像。其控制電路可依不同的區域調整液晶的角度,故可局部的地方形成3D的影像,而在其他的地方形成2D的影像,以增加影像的可讀性與多樣性。此外,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可以利用控制電路依不同的使用角度調整影像的立體角度。例如是,當使用者以直式的方向觀看顯示畫面時,此時,控制電路將畫面形成直式的立體影像。反之,當使用者以橫式的方向觀看顯示畫面時,此時,控制電路亦可將畫面形成橫式的立體影像。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在不同的畫面形式下,觀看3D的影像,而不會如習知立體影像僅能在單一的角度下形成3D的立體影像。
因此,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有效地利用了液晶3D模組呈現3D影像,且結合觸控面板,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顯示性能與操作性能。此外,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並可藉由結合觸控面板的下基板與3D模組的上基板,以進一步降低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生產成本。本發明之控制電路更可以結合G-sensor,以自動調整畫面與立體的角度,而G-sensor可安裝於3D模組或行動裝置主結構之中。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利用液晶可調整角度的特性,形成所需的立體影像,且可以在顯示器局部的區域顯示3D影像,而在其他區域顯示2D影像。此外,當結合G-sensor等偵測裝置更可以自動根據使用角度,呈現不同形狀的立體影像。本發明所揭露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亦可以結合觸控面板的下基板與3D模組的上基板,進一步降低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生產成本。以下將以圖示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明之精神,如熟悉此技術之人員在瞭解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後,當可由本發明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參閱第1圖,其係繪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示意圖。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較佳地包含有一觸控板110、一3D模組120、一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模組130與一行動裝置主結構140。其中,3D模組120較佳地是由一液晶鏡頭所構成,3D模組120可根據電場的改變,以控制一液晶層之液晶的角度,進而形成所需的3D鏡頭,使得LCD模組130所顯示的影像,經由3D模組120轉換,在使用者的眼睛呈現3D的影像。
此外,由於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配備有觸控板110,故使用者可以在3D的影像下,利用觸控板110進行電子裝置的操作。其中,電動裝置主結構140可以是電子書、行動電話或個人數位助理等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主處理結構,然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值得注意的是,行動裝置主結構140或3D模組120之中更可以包含有一控制電路142,以控制3D模組120之液晶層的液晶角度,使部份影像呈現3D影像,而另一部份影像呈現2D影像。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可以利用控制電路142,以控制3D模組120,以根據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例如是一直式3D影像或一橫式3D影像。此控制電路142更可以利用一G-sensor 146,以判斷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並控制3D模組120,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此外,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配備有攝影鏡頭模組148電性連接控制電路142,利用攝影鏡頭模組148拍攝使用者的瞳孔位置,以判斷使用者相對於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位置,並將3D影像的最佳觀賞位置調整至使用者的方向。當有多個使用者同時觀賞時,亦可以配合不同使用者的位置調整3D影像觀賞的角度,使多個使用者均可以同時觀賞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上的3D影像。
進一步參閱第2圖,其係繪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較佳地包含有一觸控板210、一3D模組220、一LCD模組230與一行動裝置主結構240。
其中,觸控板210較佳地包含有第一基板212與第二基板216,兩者之間配置有觸控電路214。而3D模組220較佳地則配置有第三基板222與第四基板226,兩者之間則配置有液晶層224。因此,加上LCD模組230的液晶層,本發明所揭露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利用了兩個液晶層,一個液晶層形成於LCD模組230之中,另一液晶層形成於3D模組220之中。因此,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可以利用3D模組220將影像轉換為3D影像,而無需如傳統之3D顯示裝置需要貼附擋光柱薄膜或採用鏡列式(lenticular lens)等方式,降低影像品質,且不會如偏光眼鏡式(polarizing glasses)和快門眼鏡(shutter glasses)式的3D技術,影響亮度及解析度。因此,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可以利用3D模組220有效提升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影像品質,且增加3D影像的亮度與解析度。其中,第一基板212、第二基板216、第三基板222與第四基板226較佳地均為玻璃基板。觸控電路214則是由透明電路所構成,例如是ITO、IZO等透明電路。
相同地,行動裝置主結構240或3D模組220之中更可以包含有一控制電路242,以控制3D模組220之液晶層224的液晶角度,使部份影像呈現3D影像,而另一部份影像呈現2D影像。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可以利用控制電路242,以控制3D模組220,根據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例如是一直式3D影像或一橫式3D影像。此控制電路242更可以利用一G-sensor 246,以判斷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並控制3D模組220,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相同地,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配備有攝影鏡頭模組248電性連接控制電路242,利用攝影鏡頭模組248拍攝使用者的瞳孔位置,以判斷使用者相對於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位置,並將3D影像的最佳觀賞位置調整至使用者的方向。當有多個使用者同時觀賞時,亦可以配合不同使用者的位置調整3D影像觀賞的角度,使多個使用者均可以同時觀賞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上的3D影像。
進一步參閱第3圖,其係繪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另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較佳地包含有一觸控板310、一3D模組320、一LCD模組330與一行動裝置主結構340。其中,觸控板31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基板312與一中間基板316,而觸控電路314配置於其中。3D模組320較佳地則共用觸控板310的中間基板316,使成為3D模組320的上基板,其與下基板324共同形成3D模組320的上下基板,並使液晶層322配置於其中。因此,在此實施例中,觸控板310的下基板與3D模組320的上基板,只需利用一中間基板316,故其可以有效地減少製造3D觸控螢幕的生產成本,更進一步降低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生產成本。其中,上基板312、中間基板316與下基板324較佳地均為玻璃基板。故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可以利用三片玻璃基板即可完成3D觸控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的觸控板與3D模組。觸控電路314則是由透明電路所構成,例如是ITO、IZO等透明電路。
行動裝置主結構340或3D模組320之中更可以包含有一控制電路342,以控制3D模組320之液晶層322的液晶角度,使部份影像呈現3D影像,而另一部份影像呈現2D影像。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可以利用控制電路342,以控制3D模組320,以根據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例如是一直式3D影像或一橫式3D影像。此控制電路342更可以利用一G-sensor 346,以判斷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並控制3D模組320,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相同地,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配備有攝影鏡頭模組348電性連接控制電路342,利用攝影鏡頭模組348拍攝使用者的瞳孔位置,以判斷使用者相對於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位置,並將3D影像的最佳觀賞位置調整至使用者的方向。當有多個使用者同時觀賞時,亦可以配合不同使用者的位置調整3D影像觀賞的角度,使多個使用者均可以同時觀賞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上的3D影像。
又參閱第4圖,其係繪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又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較佳地包含有一3D觸控模組、一LCD模組430與一行動裝置主結構440。其中,3D觸控模組較佳地包含有一上基板412、一觸控電路414、一絕緣層416、一液晶電極418、一液晶層420與一下基板422所構成。在此實施例中,觸控板與3D模組進一步地結合成3D觸控模組,而僅需上基板412與下基板422即可將觸控電路414、液晶電極418與液晶層420有效地結合。其中,液晶電極418例如是3D觸控模組之液晶層420所需的共通電極,而3D觸控模組之液晶層420所需的液晶薄膜電晶體電極(TFT電極)則可設置於下基板422之上,反之亦然,其均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此外,絕緣層416可以是形成觸控電路414與液晶電極418製程中所加入之透明介電材質所構成之一絕緣層。觸控電路414則是由透明電路所構成,例如是ITO、IZO等透明電路。
因此,在此實施例中,觸控板與3D模組只需利用一上基板412與下基板422即可構成所需的3D觸控模組,故其可以有效地減少製造3D觸控螢幕的生產成本,更進一步降低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生產成本。其中,上基板412與下基板422較佳地均為玻璃基板。故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可以利用二片玻璃基板即可完成3D觸控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的觸控板與3D模組。
行動裝置主結構440或3D模組420之中更可以包含有一控制電路442,以控制3D模組420之液晶層420的液晶角度,使部份影像呈現3D影像,而另一部份影像呈現2D影像。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可以利用控制電路442,以控制3D觸控模組,以根據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例如是一直式3D影像或一橫式3D影像。此控制電路442更可以利用一G-sensor 446,以判斷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使用角度,並控制3D觸控模組,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相同地,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配備有攝影鏡頭模組448電性連接控制電路442,利用攝影鏡頭模組448拍攝使用者的瞳孔位置,以判斷使用者相對於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位置,並將3D影像的最佳觀賞位置調整至使用者的方向。當有多個使用者同時觀賞時,亦可以配合不同使用者的位置調整3D影像觀賞的角度,使多個使用者均可以同時觀賞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上的3D影像。
因此,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其採用液晶3D鏡頭,且其控制電路可依不同的區域調整液晶的角度,故其可以在顯示的畫面上,局部的地方形成3D的影像,而在其他的地方形成2D的影像,以增加影像的可讀性與多樣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係採用液晶3D鏡頭,且利用控制電路可依不同的電場調整液晶的角度,故其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角度調整影像的立體角度。例如是,當使用者以直式的方向觀看顯示畫面時,此時,控制電路將畫面形成直式的立體影像。反之,當使用者以橫式的方向觀看顯示畫面時,此時,控制電路亦可將畫面形成橫式的立體影像。因此,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在不同的畫面形式下,觀看3D的影像,而不會如習知立體影像僅能在單一的角度下形成3D的立體影像。
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係利用液晶3D模組呈現3D影像,且可結合觸控面板,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顯示性能與操作性能。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並可藉由結合觸控面板的下基板與3D模組的上基板,以進一步降低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生產成本。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可藉由將透明觸控電路與液晶電極形成於上基板,其間利用透明絕緣層加以隔離,以進一步節省一玻璃基板的使用,故可以僅利用二片玻璃基板即可構成所需的3D觸控模組,再一步降低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生產成本。此外,本發明之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可以透過3D模組的控制電路,以局部顯示3D影像,進而依使用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角度,調整立體的方向。其中,控制電路可以形成於3D模組或行動裝置主結構之中,其均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此外,控制電路更可以結合G-sensor,以自動調整畫面與立體的角度,而G-sensor亦可安裝於3D模組或行動裝置主結構之中,其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如熟悉此技術之人員所瞭解的,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10...觸控板
120...3D模組
130...LCD模組
140...行動裝置主結構
142...控制電路
146...G-sensor
148...攝影鏡頭模組
210...觸控板
212...第一基板
214...觸控電路
216...第二基板
220...3D模組
222...第三基板
314...觸控電路
316...中間基板
320...3D模組
322...液晶層
324...下基板
330...LCD模組
340...行動裝置主結構
342...控制電路
346...G-sensor
348...攝影鏡頭模組
412...上基板
414...觸控電路
416...絕緣層
224...液晶層
226...第四基板
230...LCD模組
240...行動裝置主結構
242...控制電路
246...G-sensor
248...攝影鏡頭模組
310...觸控板
312...上基板
418...液晶電極
420...液晶層
422...下基板
430...LCD模組
440...行動裝置主結構
442...控制電路
446...G-sensor
448...攝影鏡頭模組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係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另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以及
第4圖係為本發明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之又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
110...觸控板
120...3D模組
130...LCD模組
140...行動裝置主結構
142...控制電路
146...G-sensor
148...攝影鏡頭模組

Claims (11)

  1. 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包含:一觸控板;一3D模組,配置於該觸控板的下方,其中該3D模組至少包含一液晶層,以根據電場的改變,改變該液晶層的液晶角度;一液晶模組,配置於該3D模組的下方,以顯示一畫面,其中該3D模組使該畫面至少一部份形成3D影像;以及一行動裝置主結構,配置於該液晶模組之一側,其中該觸控板與該3D模組,主要係由一上基板、一觸控電路、一絕緣層、一液晶電極與一下基板所依序組成,該觸控電路配置於該上基板與該絕緣層之間且介於該上基板與下基板之間,該液晶電極形成於該絕緣層與該下基板之間,且控制該液晶層的該液晶角度的液晶薄膜電晶體形成於下基板之上,而共通電極則形成於該絕緣層的下方,以控制該液晶層的該液晶角度,該上基板與該下基板為玻璃基板。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其中上述之行動裝置主結構為一電子書、一行動電話或一個人數位助理之一主處理結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控制電路,形成於該3D模組或該行動裝置主結構之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其中上述之控制電路,控制該3D模組,使該畫面之一部份形成3D影像,而該畫面之另一部份形成2D影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其中上述之控制電路,控制該3D模組,使該畫面可依該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一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包含一G-sensor,電性連接該控制電路,以判斷該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一使用角度,且該控制電路控制該3D模組,使該畫面可依該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該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攝影鏡頭模組,電性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以根據使用者的瞳孔位置調整該3D模組之該液晶層之電場,以改變該液晶層的液晶角度。
  8. 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包含:一觸控板;一3D模組,配置於該觸控板的下方,其中該觸控板與該3D模組,主要係由一上基板、一觸控電路、一中間 基板、一液晶層與一下基板所依序組成,該觸控電路配置於該上基板與該中間基板之間且介於該上基板與下基板之間,該液晶層形成於該中間基板與該下基板之間;一液晶模組,配置於該3D模組的下方,以顯示一畫面,其中該3D模組使該畫面至少一部份形成3D影像;一行動裝置主結構,配置於該液晶模組之一側;一控制電路,形成於該3D模組或該行動裝置主結構之中;以及一G-sensor,以判斷該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一使用角度,且該控制電路控制該3D模組,使該畫面可依該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該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其中控制該液晶層的該液晶角度的液晶薄膜電晶體形成於下基板之上,而共通電極則形成於該中間基板的下方,以控制該液晶層的該液晶角度,該上基板與該下基板為玻璃基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攝影鏡頭模組,電性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以根據使用者的瞳孔位置調整該3D模組之該液晶層之電場,以改變該液晶層的液晶角度。
  10. 一種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包含:一3D觸控模組,主要係由一上基板、一觸控電路、一絕緣層、一液晶電極、一液晶層與一下基板所依序組成,該觸控電路配置於該上基板與該絕緣層之間且介於該上基 板與下基板之間,該液晶電極形成於該液晶層與該絕緣層之間,該液晶層形成於該液晶電極與該下基板之間,其中該液晶電極是一共通電極,且該下基板更包含一液晶薄膜電晶體電極,其中,該上基板與該下基板為玻璃基板;一液晶模組,配置於該3D觸控模組的下方,以顯示一畫面,其中該3D觸控模組使該畫面至少一部份形成3D影像;一行動裝置主結構,配置於該液晶模組之一側;一控制電路,形成於該3D觸控模組或該行動裝置主結構之中;以及一G-sensor,以判斷該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一使用角度,且該控制電路控制該3D觸控模組,使該畫面可依該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的該使用角度,以形成不同角度的3D影像。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更包含一攝影鏡頭模組,電性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以根據使用者的瞳孔位置調整該3D觸控模組之該液晶層之電場,以改變該液晶層的液晶角度。
TW100102535A 2011-01-24 2011-01-24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TWI5826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02535A TWI582647B (zh) 2011-01-24 2011-01-24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02535A TWI582647B (zh) 2011-01-24 2011-01-24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2352A TW201232352A (en) 2012-08-01
TWI582647B true TWI582647B (zh) 2017-05-11

Family

ID=47069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2535A TWI582647B (zh) 2011-01-24 2011-01-24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826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4221B (zh) 2013-06-25 2015-05-11 Au Optronics Corp 可切換式平面/立體(2d/3d)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7294A (ja) * 2005-08-08 2007-02-22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146221A (ja) * 2006-12-07 2008-06-26 Sony Corp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TW200907746A (en) * 2007-08-14 2009-02-16 Kye Systems Corp Interactive display device
JP2011013778A (ja) * 2009-06-30 2011-01-20 Sony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物体近接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7294A (ja) * 2005-08-08 2007-02-22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146221A (ja) * 2006-12-07 2008-06-26 Sony Corp 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TW200907746A (en) * 2007-08-14 2009-02-16 Kye Systems Corp Interactive display device
JP2011013778A (ja) * 2009-06-30 2011-01-20 Sony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物体近接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2352A (en) 201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2857B (zh) 可旋轉3d顯示器
TWI414846B (zh) 可切換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及其液晶透鏡
US9110303B2 (en) 3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plate
US9103989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plate and 3D display panel
JP5944616B2 (ja) 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CN101162311B (zh) 立体液晶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US841635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display switching modes
US9857601B2 (en) Display device
TW201209451A (en) Parallax system, parallax image panel, device having the parallax image panel, parallax display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TW201131205A (en) Multi-functional liquid crystal parallax barrier device
US20130235305A1 (en) Optical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3885185B (zh) 一种扩增显示装置及扩增显示***
WO2013135168A1 (zh) 显示装置和终端
CN105527719A (zh) 裸眼3d显示器及其显示方法
US9946085B2 (en) 3D panel,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3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I429949B (zh) 2d/3d可轉換立體顯示器及其控制電極基板
CN203786403U (zh) 一种扩增显示器件及扩增显示***
CN102608789A (zh) 可携式3d触控电子装置
TWI582647B (zh) 可攜式3d觸控電子裝置
TW201232043A (en) Single-piece liquid crystal 3D glasses
KR101951297B1 (ko) 영상표시장치
US2014026795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05539740U (zh) 裸眼3d显示器
JP2014228852A (ja) 表示装置
CN103913848A (zh) 一种扩增显示设备及扩增显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