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4764B -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4764B
TWI564764B TW104115936A TW104115936A TWI564764B TW I564764 B TWI564764 B TW I564764B TW 104115936 A TW104115936 A TW 104115936A TW 104115936 A TW104115936 A TW 104115936A TW I564764 B TWI564764 B TW I5647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attern
unit
thin
pix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59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6681A (zh
Inventor
倉澤隼人
石崎剛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6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6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4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47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Description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係基於且主張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4-119629號(申請日:2014年6月10日)之優先權,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係以參照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係關於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包含檢測物體之接觸或接近之感測器(亦有稱為觸控面板之情形)的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已逐漸實用化。作為感測器之一例,有靜電電容型感測器,其係基於隔著介電體而對向之檢測電極與驅動電極之間之電容變化而檢測物體之接觸等。
為能夠於顯示區域檢測物體之接觸等,檢測電極及驅動電極係以與顯示區域重疊之方式配置。有因如此配置之檢測電極及驅動電極與顯示區域所包含之像素產生干涉而產生所謂條紋之情形。
尋求可防止乃至降低條紋之產生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10‧‧‧第1絕緣基板
11‧‧‧第1絕緣膜
12‧‧‧第2絕緣膜
13‧‧‧第3絕緣膜
20‧‧‧第2絕緣基板
AL1‧‧‧第1配向膜
AL2‧‧‧第2配向膜
BL‧‧‧背光單元
BM‧‧‧黑色矩陣
C‧‧‧分割電極
CD‧‧‧共通電極驅動電路
CE‧‧‧共通電極
CFB‧‧‧彩色濾光片
CFG‧‧‧彩色濾光片
CFR‧‧‧彩色濾光片
CL‧‧‧單元
CM‧‧‧控制模組
CP‧‧‧連接點
Cx‧‧‧電容
d1‧‧‧第1單位長度
d2‧‧‧第2單位長度
D1‧‧‧方向
D2‧‧‧方向
DA‧‧‧顯示區域(主動區域)
DL1‧‧‧延伸方向
DL2‧‧‧延伸方向
DR‧‧‧虛設電極
DSP‧‧‧液晶顯示裝置
DU1‧‧‧第1排列方向
DU2‧‧‧第2排列方向
FPC1‧‧‧可撓性配線基板
FPC2‧‧‧可撓性配線基板
FPC3‧‧‧可撓性配線基板
G‧‧‧閘極線
G1~Gj‧‧‧閘極線
GD‧‧‧閘極線驅動電路
L‧‧‧引導線
L1‧‧‧引導線
IC1‧‧‧驅動IC晶片
IC2‧‧‧驅動IC晶片
LQ‧‧‧液晶層
NDA‧‧‧非顯示區域
OC‧‧‧保護層
OD1‧‧‧第1光學元件
OD2‧‧‧第2光學元件
pa1‧‧‧第1像素間距
pa2‧‧‧第2像素間距
pb1‧‧‧第1連接點間距
pb2‧‧‧第2連接點間距
Pd‧‧‧顯示動作期間
PD1‧‧‧焊墊
PD2‧‧‧焊墊
PD3‧‧‧焊墊
PE‧‧‧像素電極
PNL‧‧‧液晶顯示面板
Ps‧‧‧檢測動作期間
PSW‧‧‧開關元件
PT‧‧‧電極圖案
PX‧‧‧單位像素
RC‧‧‧檢測電路
Rx‧‧‧檢測電極
Rx1‧‧‧檢測電極
Rx2‧‧‧檢測電極
Rx3‧‧‧檢測電極
S‧‧‧源極線
S1~Si‧‧‧源極線
SD‧‧‧源極線驅動電路
SE‧‧‧靜電電容型之感測器
SL‧‧‧縫隙
SPX‧‧‧次像素
SPXB‧‧‧藍色次像素
SPXG‧‧‧綠色次像素
SPXR‧‧‧紅色次像素
SPXW‧‧‧白色次像素
SUB1‧‧‧第1基板
SUB2‧‧‧第2基板
T‧‧‧細線片
Ta‧‧‧細線片
Ta1‧‧‧細線片
Ta2‧‧‧細線片
Ta3‧‧‧細線片
Ta4‧‧‧細線片
Ta5‧‧‧細線片
Ta6‧‧‧細線片
Ta7‧‧‧細線片
Ta8‧‧‧細線片
Ta9‧‧‧細線片
Ta10‧‧‧細線片
Tb‧‧‧細線片
Tb1‧‧‧細線片
Tb2‧‧‧細線片
Tb3‧‧‧細線片
Tb4‧‧‧細線片
Tb5‧‧‧細線片
Tb6‧‧‧細線片
Tb7‧‧‧細線片
Tb8‧‧‧細線片
Tb9‧‧‧細線片
Tb10‧‧‧細線片
Tc‧‧‧細線片
Tc1‧‧‧細線片
Tc2‧‧‧細線片
Tc3‧‧‧細線片
Tc4‧‧‧細線片
Tc5‧‧‧細線片
Tc6‧‧‧細線片
Td‧‧‧細線片
Td1‧‧‧細線片
Td2‧‧‧細線片
Td3‧‧‧細線片
Td4‧‧‧細線片
Td5‧‧‧細線片
Td6‧‧‧細線片
U1‧‧‧單位圖案
U2‧‧‧單位圖案
U3‧‧‧單位圖案
U4a‧‧‧單位圖案
U4b‧‧‧單位圖案
U5a‧‧‧單位圖案
U5b‧‧‧單位圖案
U6a‧‧‧單位圖案
U6b‧‧‧單位圖案
U7a‧‧‧單位圖案
U7b‧‧‧單位圖案
U8‧‧‧單位圖案
U9‧‧‧單位圖案
U10a‧‧‧單位圖案
U10b‧‧‧單位圖案
U11a‧‧‧單位圖案
U11b‧‧‧單位圖案
U12a‧‧‧單位圖案
U12b‧‧‧單位圖案
U13a‧‧‧單位圖案
U13b‧‧‧單位圖案
U13c‧‧‧單位圖案
U13d‧‧‧單位圖案
U14a‧‧‧單位圖案
U14b‧‧‧單位圖案
U15‧‧‧單位圖案
U100a‧‧‧單位圖案
U100b‧‧‧單位圖案
Va‧‧‧電位調整信號
Vcom‧‧‧共通驅動信號(共通電壓)
Vr‧‧‧感測器輸出值
Vsig‧‧‧影像信號
Vw‧‧‧感測器驅動信號
W‧‧‧檢測線
X‧‧‧方向
Y‧‧‧方向
θ‧‧‧角度
圖1係概略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2係概略性表示上述顯示裝置之基本構成及等效電路之圖。
圖3係概略性表示上述顯示裝置之次像素之等效電路之圖。
圖4係概略性表示上述顯示裝置之一部分構造之剖視圖。
圖5係概略性表示上述顯示裝置所包含之感測器之構成之俯視圖。
圖6係用於說明藉由上述顯示裝置所包含之感測器之偏航顯示原理(互電容檢測方式)之圖。
圖7係用於說明藉由上述顯示裝置所包含之感測器之偏航顯示原理(自電容檢測方式)之圖。
圖8係用於說明藉由上述顯示裝置所包含之感測器之偏航顯示原理(自電容檢測方式)之圖。
圖9係用於說明上述自電容檢測方式之感測器驅動方法之具體例之圖。
圖10係概略性表示上述顯示裝置所包含之感測器之檢測電極係以矩陣狀排列之例的圖。
圖11係表示配置於顯示區域之單位像素及電極圖案之一例之模式圖。
圖12係表示配置於顯示區域之單位像素及電極圖案之另一例之模式圖。
圖13係表示評估電極圖案與顯示區域之條紋之結果之圖。
圖14係表示評估電極圖案與顯示區域之條紋之結果之圖。
圖15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16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17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18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19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0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1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2係表示第9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3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4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5係表示第12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6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7係表示變化例1之顯示區域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圖28係表示變化例2之顯示區域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概括而言,根據一實施形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面板,其具有由分別與不同顏色對應之複數個次像素構成之單位像素沿第1方向以第1像素間距排列,且沿第2方向以第2像素間距排列之顯示區域;及檢測電極,其具有由配置於與上述顯示區域平行之檢測面之導電性之細線片構成之電極圖案,且用於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上述電極圖案係如下之圖案,即具有複數個連接複數個上述細線片之端部之連接點,且以該等複數個連接點之至少一部分於上述第1方向之配置間隔成為第1連接點間距,且於上述第2方向之配置間隔成為第2連接點間距之方式以直線狀排列。上述第1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上,且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上述第2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上,且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
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若干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另,所揭示者只不過為一例,對在確保本發明主旨之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適當變更而容易地想到者,當然涵蓋於本發明之範圍內。此外,為了使說明更為明確,雖存在相較於實際態樣,圖示 針對各部之寬度、厚度及形狀等予以模式性表示之情形,但其終究為一例,而並非限定本發明之釋義者。再者,於本說明書與各圖中,有對相同或類似之構成要件附加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相關詳細說明之情況。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概略性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之構成之立體圖。於本實施形態中,對顯示裝置為液晶顯示裝置之情形進行說明。但並非限定於此,顯示裝置亦可為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等自發光型顯示裝置,或包含電泳元件等之電子紙型顯示裝置等所有平板面板型之顯示裝置。又,本實施形態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例如可使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行動電話終端、筆記型個人電腦、遊戲機等各種裝置。
液晶顯示裝置DSP包含:主動矩陣型之液晶顯示面板PNL;驅動IC晶片IC1,其驅動液晶顯示面板PNL;靜電電容型之感測器SE;驅動IC晶片IC2,其驅動感測器SE;背光單元BL,其照亮液晶顯示面板PNL;控制模組CM;及可撓性配線基板FPC1、FPC2、FPC3等。
液晶顯示面板PNL具備: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其與第1基板SUB1對向配置;及液晶層(後述之液晶層LQ),其夾持於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之間。於本實施形態中,可將第1基板SUB1另稱為陣列基板、將第2基板SUB2另稱為對向基板。液晶顯示面板PNL具備顯示圖像之顯示區域(主動區域)DA。該液晶顯示面板PNL係具備藉由使來自背光單元BL之背光選擇性地透過而顯示圖像之透過顯示功能的透過型。液晶顯示面板PNL亦可為除具備透過顯示功能外,亦具備藉由選擇性地反射外光而顯示圖像之反射顯示功能的半透過型。
背光單元BL配置於第1基板SUB1之背面側。作為此種背光單元 BL,可應用將發光二極體(LED)用作光源者等各種形態。於液晶顯示面板PNL為僅具備反射顯示功能之反射型之情形時,則液晶顯示裝置DSP亦可不包含背光單元BL。
感測器SE具備複數個檢測電極Rx。該等檢測電極Rx例如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PNL之顯示面上方之與顯示面平行之檢測面(X-Y平面)。於圖示之例中,各檢測電極Rx大致於X方向延伸,且排列於Y方向。各檢測電極Rx亦可於Y方向延伸而排列於X方向,亦可形成為島狀,且於X方向及Y方向以矩陣狀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X方向及Y方向彼此正交。
驅動IC晶片IC1搭載於液晶顯示面板PNL之第1基板SUB1上。可撓性配線基板FPC1連接液晶顯示面板PNL與控制模組CM。可撓性配線基板FPC2連接感測器SE之檢測電極Rx與控制模組CM。驅動IC晶片IC2搭載於可撓性配線基板FPC2上。可撓性配線基板FPC3連接背光單元BL與控制模組CM。
圖2係概略性表示圖1所示之液晶顯示裝置DSP之基本構成及等效電路之圖。液晶顯示裝置DSP除包含液晶顯示面板PNL等以外,亦於顯示區域DA之外側之非顯示區域NDA,包含源極線驅動電路SD、閘極線驅動電路GD、及共通電極驅動電極CD等。
液晶顯示面板PNL於顯示區域DA具備複數個次像素SPX。複數個次像素SPX係沿著X方向及Y方向,設置成i×j(i、j為正的整數)之矩陣狀。各次像素SPX例如與紅色、綠色、藍色、白色等顏色對應而設。由分別與不同顏色對應之複數個次像素SPX構成形成彩色圖像之最小單位,即單位像素PX。又,液晶顯示面板PNL於顯示區域DA,包含j條閘極線G(G1~Gj)、i條源極線S(S1~Si)、及共通電極CE等。
閘極線G係於X方向大致呈直線延伸,其被引出至顯示區域DA之外側,且連接於閘極線驅動電路GD。又,閘極線G係於Y方向空出間 隔而排列。源極線S係於Y方向大致呈直線延伸,其被引出至顯示區域DA之外側,且連接於源極線驅動電路SD。又,源極線S係於X方向空出間隔而排列,其與閘極線G交叉。閘極線G及源極線S亦可未必呈直線延伸,其等之一部分亦可彎曲。共通電極CE被引出至顯示區域DA之外側,且連接於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該共通電極CE由複數個次像素SPX共用。關於共通電極CE之細節將於後敍述。
圖3係圖2所示之次像素SPX之等效電路圖。各次像素SPX具備:開關元件PSW、像素電極PE、共通電極CE、及液晶層LQ等。開關元件PSW例如由薄膜電晶體形成。開關元件PSW係與閘極線G及源極線S電性連接。開關元件PSW亦可為頂閘極型或底閘極型之任一種。 又,開關元件PSW之半導體層例如由多晶矽形成,亦可由非晶矽或氧化物半導體等形成。像素電極PE電性連接於開關元件PSW。像素電極PE與共通電極CE對向。共通電極CE及像素電極PE形成保持電容CS。
圖4係概略性表示液晶顯示裝置DSP之一部分構造之剖視圖。液晶顯示裝置DSP除包含上述液晶顯示面板PNL及背光單元BL以外,亦包含第1光學元件OD1及第2光學元件OD2等。圖示之液晶顯示面板PNL雖具有與作為顯示模式之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邊緣場切換)模式對應之構成,但亦可具有與其他顯示模式對應之構成。
液晶顯示面板PNL具備: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及液晶層LQ。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BU2係以形成特定之晶胞間隙之狀態貼合。液晶層LQ被保持於第1基板SUB1與第2基板SUB2之間之晶胞間隙。
第1基板SUB1係使用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等具有光透過性之第1絕緣基板10形成。第1基板SUB1係於第1絕緣基板10之面中之與第2基板SUB2對向之面,具備源極線S、共通電極CE、像素電極PE、第1絕 緣膜11、第2絕緣膜12、第3絕緣膜13、及第1配向膜AL1等。
第1絕緣膜11配置於第1絕緣基板10上。雖不予以詳細闡述,但於第1絕緣基板10與第1絕緣膜11之間,配置有閘極線G、開關元件之閘極電極及半導體層等。源極線S形成於第1絕緣膜11上。又,開關元件PSW之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等亦形成於第1絕緣膜11上。
第2絕緣膜12配置於源極線S及第1絕緣膜11上。共通電極CE形成於第2絕緣膜12上。此種共通電極CE係以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或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等透明之導電材料形成。於圖示之例中,於共通電極CE上形成有金屬層ML,以將共通電極CE低電阻化,但亦可省略金屬層ML。
第3絕緣膜13配置於共通電極CE及第2絕緣膜12上。像素電極PE形成於第3絕緣膜13上。各像素電極PE分別位於鄰接之源極線S之間,且與共通電極CE對向。又,各像素電極PE於與共通電極CE對向之位置具有縫隙SL。此種像素電極PE係例如以ITO或IZO等透明之導電材料形成。第1配向膜AL1覆蓋像素電極PE及第3絕緣膜13。
另一方面,第2基板SUB2係使用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等具有光透過性之第2絕緣基板20形成。第2基板SUB2係於第2絕緣基板20之與第1基板SUB1對向之側,具備黑色矩陣BM、彩色濾光片CFR、CFG、CFB、保護層OC、及第2配向膜AL2等。
黑色矩陣BM形成於第2絕緣基板20之內表面,其區劃各次像素SPX。
彩色濾光片CFR、CFG、CFB分別形成於第2絕緣基板20之內表面,且其等之一部分與黑色矩陣BM重疊。彩色濾光片CFR係配置於紅色次像素SPXR之紅色濾光片,其以紅色樹脂材料形成。彩色濾光片CFG係配置於綠色次像素SPXG之綠色濾光片,其以綠色樹脂材料形成。彩色濾光片CFB係配置於藍色次像素SPXB之藍色濾光片,其 以藍色樹脂材料形成。於圖示之例中,單位像素PX係由分別與紅色、綠色、藍色對應之次像素SPXR、SPXG、SPXB構成。但,單位像素PX並非限定於藉由上述3個次像素SPXR、SPXG、SPXB之組合者。例如,單位像素PX亦可由次像素SPXR、SPXG、SPXB,加上白色次像素SPXW共4個次像素SPX構成。於該情形時,亦可將白色或透明之彩色濾光片配置於次像素SPXW,亦可不需次像素SPXW之彩色濾光片本身。或者,亦可配置其他顏色,例如黃色之次像素來代替白色。
保護層OC覆蓋彩色濾光片CFR、CFG、CFB。保護層OC係以透明之樹脂材料形成。第2配向膜AL2覆蓋保護層OC。
檢測電極Rx形成於第2絕緣基板20之外表面側。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檢測面位於第2絕緣基板20之外表面側。關於該檢測電極Rx之詳細構造將於後敍述。
如自圖1及圖4所明瞭,檢測電極Rx及共通電極CE配置於顯示區域DA之法線方向之不同之層,且其等係夾著第3絕緣膜13、第1配向膜AL1、液晶層LQ、第2配向膜AL2、保護層OC、彩色濾光片CFR、CFG、CFB、及第2絕緣基板20等介電體而對向。
第1光學元件OD1配置於第1絕緣基板10與背光單元BL之間。第2光學元件OD2配置於檢測電極Rx之上方。第1光學元件OD1及第2光學元件OD2分別至少包含偏光板;根據需要,亦可包含相位差板。
其次,對搭載於本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DSP之靜電電容型之感測器SE進行說明。圖5係概略性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感測器SE之構成之俯視圖。於本實施形態中,感測器SE係由第1基板SUB1之共通電極CE及第2基板SUB2之檢測電極Rx構成。亦即,共通電極CE作為顯示用之電極發揮功能,亦作為感測器驅動用之電極發揮功能。
液晶顯示面板PNL除上述共通電極CE及檢測電極Rx以外,亦具 備引腳線L。共通電極CE及檢測電極Rx配置於顯示區域DA。於圖示之例中,共通電極CE具備複數個分割電極C。各分割電極C於顯示區域DA,朝Y方向大致呈直線延伸,且於X方向空出間隔而排列。檢測電極Rx於顯示區域DA,朝X方向大致呈直線延伸,且於Y方向空出間隔而排列。即,此處,檢測電極Rx朝與分割電極C交叉之方向延伸。 該等分割電極C及檢測電極Rx如上所述,夾著各種介電體而對向。
其次,對上述FFS模式之液晶顯示裝置DSP於顯示圖像之顯示驅動時之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對未對液晶層LQ施加電壓之斷開狀態進行說明。斷開狀態相當於像素電極PE與共通電極CE之間並未形成電位差之狀態。於此種斷開狀態,液晶層LQ所包含之液晶分子因第1配向膜AL1及第2配向膜AL2之配向規制力,而於X-Y平面內順著一方向進行初始配向。來自於背光單元BL之背光之一部分透過第1光學元件OD1之配光板,並入射至液晶顯示面板PNL。入射至液晶顯示面板PNL之光係與偏光板之吸收軸正交之直線偏光。此種直線偏光之偏光狀態於通過斷開狀態之液晶顯示面板PNL時幾乎未產生變化。因此,透過液晶顯示面板PNL之直線偏光幾乎被第2光學元件OD2之偏光板全部吸收(黑色顯示)。
其次,針對對液晶層LQ施加電壓之接通狀態進行說明。接通狀態相當於像素電極PE與共通電極CE之間形成有電位差之狀態。即,對共通電極CE供給共通驅動信號,藉此將共通電極CE設為共通電位。又,對像素電極PE供給可對於共通電位形成電位差之影像信號。藉此,於接通狀態中,於像素電極PE與共通電極CE之間形成邊緣電場(Fringing Electric Field)。於此種接通狀態,液晶分子於X-Y平面內,沿與初始配向方向不同之方位配向。於接通狀態中,與第1光學元件OD1之偏光板之吸收軸正交之直線偏光將入射至液晶顯示面板PNL,其之偏光狀態於通過液晶層LQ時,將根據液晶分子之配向狀 態而變化。因此,於接通狀態中,通過液晶層LQ之至少一部分之光透過第2光學元件OD2之偏光板(白顯示)。可藉由此種構成,實現正常顯黑模式。
分割電極C之個數、尺寸或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進行各種變更。又,分割電極C亦可於Y方向空出間隔而排列,且朝X方向大致呈直線延伸。進而,共通電極CE亦可為未被分割,而於顯示區域DA連續形成之單個之平板電極。
於供配置檢測電極Rx之檢測面內,於鄰接之檢測電極Rx之間,配置有虛設電極DR。虛設電極DR係與檢測電極Rx同樣,朝X方向大致呈直線延伸。此種虛設電極DR並未連接於引導線L等配線,而處於電性浮動狀態。虛設電極DR對檢測物體之接觸或接近並無幫助。因此,自物體檢測觀點而言,可無需設置虛設電極DR。但,若不設置虛設電極DR,則有液晶顯示面板PNL之畫面之光學性變得不均勻之虞。因此,較佳設置虛設電極DR。
引導線L配置於非顯示區域NDA,其與檢測電極Rx一對一地電性連接。引導線L之各者輸出來自檢測電極Rx之感測器輸出值。引導線L例如與檢測電極Rx同樣,配置於第2基板SUB2。
液晶顯示裝置DSP進而具備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其配置於非顯示區域NDA。分割電極C各者電性連接於共通電極驅動電極CD。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有選擇地對分割電極C供給用於驅動各次像素SPX之共通驅動信號(第1驅動信號),及用於驅動感測器SE之感測器驅動信號(第2驅動信號)。例如,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係於使顯示區域DA顯示圖像之顯示驅動時,供給共通驅動信號,於檢測物體對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之偏航顯示驅動時,供給感測器驅動信號。
可撓性配線基板FPC2係與引導線L各者電性連接。檢測電路RC例如內建於驅動IC晶片IC2。該檢測電路RC係基於來自檢測電極Rx之 感測器輸出值,檢測物體對液晶顯示裝置DSP之接觸或接近。進而,檢測電路RC亦可檢測物體接觸或接近之部位的位置資訊。檢測電路RC亦可具備於控制模組CM。
其次,一面參照圖6,一面對液晶顯示裝置DSP檢測物體之接觸或接近之動作進行說明。於分割電極C與檢測電極Rx之間,存在電容Cc。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對分割電極C各者以特定週期供給脈衝狀之感測器驅動信號Vw。於圖6之例中,設為使用者之手指接近而存在於特定之檢測電極Rx與分割電極C所交叉之位置。因正接近檢測電極Rx之使用者之手指而產生電容Cx。當對分割電極C供給脈衝狀之感測器驅動信號Vw時,自特定之檢測電極Rx獲得位準較自其他檢測電極獲得之脈衝更低之脈衝狀之感測器輸出值Vr。該感測器輸出值Vr經由引導線L被供給至檢測電路RC。
檢測電路RC係基於感測器驅動信號Vw被供給至分割電極C之時序,及來自各檢測電極Rx之感測器輸出值Vr,而檢測X-Y平面(檢測面)內之手指之二維位置資訊。又,電容Cx於手指靠近檢測電極Rx之情形與遠離檢測電極Rx之情形時不盡相同。因此,感測器輸出值Vr之位準亦於手指靠近檢測電極Rx之情形與遠離檢測電極Rx之情形時有所不同。故而,檢測電路RC亦可基於感測器輸出值Vr之位準,檢測手指對感測器SE之接近程度(感測器SE之法線方向之距離)。
以上所說明之感測器SE之檢測方式例如稱為互電容(Mutual-Capacitive)方式或互電容檢測(Mutual-Capacitive Sensing)方式等。感測器SE之檢測方式並非限定於該互電容檢測方式,而亦可為其他方式。例如,感測器SE亦可應用以下所說明之檢測方式。該檢測方式例如稱為自電容方式(Self-Capacitive)方式,或自電容檢測(Self-Capacitive Sensing)方式等。
圖7及圖8係說明以自電容檢測方式,液晶顯示裝置DSP檢測物體 之接觸或接近之動作的圖。圖7及圖8所示之檢測電極Rx形成為島狀,且於顯示區域DA,於X方向及Y方向以矩陣狀排列。引導線L之一端與檢測電極Rx一對一地電性連接。引導線L之另一端例如與圖5所示之例同樣,連接於具備內建有檢測電路RC之驅動IC晶片IC2之可撓性配線基板FPC2。於圖7及圖8之例中,設為使用者之手指接近並存在於特定之檢測電極Rx。因正接近檢測電極Rx之使用者之手指而產生電容Cx。
如圖7所示,檢測電路RC對檢測電極Rx各者以特定週期供給脈衝狀之感測器驅動信號Vw(驅動電壓)。藉由該感測器驅動信號Vw,對檢測電極Rx自身具有之電容充電。
於供給感測器驅動信號Vw後,如圖8所示,檢測電路RC自檢測電極Rx各者讀取感測器輸出值Vr。該感測器輸出值Vr例如相當於檢測電極Rx自身之電容所蓄積之電荷量。此種感測器輸出值Vr依排列於X-Y平面(檢測面)內之各檢測電極Rx中之,與手指之間產生電容Cx之檢測電極Rx與其他檢測電極Rx,成為不同之值。故而,檢測電路RC可基於各檢測電極Rx之感測器輸出值Vr,檢測X-Y平面內之手指之二維位置資訊。
利用圖9對自電容檢測方式之感測器SE之驅動方法之具體例進行說明。於該圖之例中,反覆進行於1圖框(1F)期間中之顯示動作期間Pd所進行之顯示動作、及於有別於顯示動作期間Pd之檢測動作期間Ps所進行之輸入位置資訊之檢測動作。檢測動作期間Ps係例如顯示動作被中止之消隱期間。
於顯示動作期間Pd,閘極線驅動電路GD對閘極線G供給控制信號,源極線驅動電路SD對源極線S供給影像信號Vsig,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對共通電極CE(分割電極C)供給共通驅動信號Vcom(共通電壓),從而驅動液晶顯示面板PNL。
於檢測動作期間Ps,中止對液晶顯示面板PNL之控制信號、影像信號Vsig及共通驅動信號Vcom之輸入,並驅動感測器SE。於驅動感測器SE時,檢測電路RC對檢測電極Rx供給感測器驅動信號Vw,讀取表示檢測電極Rx所產生之靜電電容之變化的感測器輸出值Vr,並基於感測器輸出值Vr而運算輸入位置資訊。於該檢測動作期間Ps,共通電極驅動電路CD將具有與供給至檢測電極Rx之感測器驅動信號Vw相同之波形之電位調整信號Va,與感測器驅動信號Vw同步供給至共通電極CE。此處,所謂上述相同之波形,係指感測器驅動信號Vw與電位調整信號Va在相位、振幅及週期方面相同。藉由將此種電位調整信號Va供給至共通電極CE,可去除檢測電極Rx與共通電極CE之間之浮動電容(寄生電容),從而可準確地進行輸入位置資訊之運算。
圖10係概略性表示以矩陣狀排列之檢測電極Rx之一例之圖。於該圖之例中,檢測電極Rx1、Rx2、Rx3於Y方向排列。檢測電極Rx1經由引導線L1而與焊墊PD1連接。檢測電極Rx2經由引導線L2而與焊墊PD2連接。檢測電極Rx3直接連接於焊墊PD3。焊墊PD1~PD3連接於可撓性配線基板FPC2。檢測電極Rx1~Rx3以例如將由金屬材料形成之細線片(後述之細線片T)連接成網格狀而構成。但,檢測電極Rx1~Rx3並非限定於圖10所示之構成,而亦可應用後述之各實施例所示之構成等各種構成。細線片例如亦可稱為導電片、金屬片、細片、或單位片,進而亦可稱為導電線、金屬線、細線、或單位線。
檢測電極Rx1~Rx3、引導線L1、L2、及焊墊PD1~PD3於X方向空出固定間隔而反覆配置。於X方向之相鄰之檢測電極Rx1~Rx3與檢測電極Rx1~Rx3之間,配置有虛設電極DR。虛設電極DR例如與檢測電極Rx1~Rx3同樣,由以金屬材料形成之細線片構成。於圖10之例中,構成虛設電極DR之細線片配置成與檢測電極Rx1~Rx3相同之網格狀。但,構成虛設電極DR之細線片並未相互連接,且亦未連接於 檢測電極Rx1~Rx3、引導線L1、L2及焊墊PD1~PD3等,而處於電性浮動狀態。如此般,藉由配置具有與檢測電極Rx類似之形狀之虛設電極DR,可確保液晶顯示面板PNL之畫面之光學性之均勻。
其次,對檢測電極Rx之詳細構造進行說明。以下所說明之檢測電極Rx之構造,無論上述互電容檢測方式或自電容檢測方式等檢測方式,均可予以應用。
檢測電極Rx具有將以金屬材料形成之細線片(後述之細線片T)組合而構成之電極圖案(後述之電極圖案PT)。作為細線片之材料,例如可使用鋁(Al)、鈦(Ti)、銀(Ag)、鉬(Mo)、鎢(W)、銅(Cu)、鉻(Cr),或包含該等之合金。較佳將細線片之寬度決定為不會使各像素之透過率顯著降低,且不易斷線之程度。作為一例,細線片之寬度係於3μm以上且10μm以下之範圍內決定。
對顯示區域DA之像素排列及檢測電極Rx之電極圖案之一態樣進行說明。圖11及圖12係表示配置於顯示區域DA之單位像素PX之一部分與檢測電極Rx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
於圖11及圖12中,單位像素PX沿X方向及Y方向以矩陣狀排列。 圖11之各單位像素PX係由紅色、綠色、藍色之次像素SPXR、SPXG、SPXB構成。紅色、綠色、藍色之次像素SPXR、SPXG、SPXB均沿Y方向排列。另一方面,圖12之各單位像素PX係由紅色、綠色、藍色、白色之次像素SPXR、SPXG、SPXB、SPXW構成。紅色、綠色、藍色、白色之次像素SPXR、SPXG、SPXB、SPXW均沿Y方向排列。
將顯示區域DA中之人類視感度最高之次像素SPX所排列之方向,定義為第1方向D1。又,將與該第1方向D1正交之方向定義為第2方向D2。於圖11所示之顯示區域DA中,人類視感度最高之次像素SPX為綠色次像素SPXG。因此,於圖11之例中,綠色次像素SPXG所 排列之方向,亦即Y方向成為第1方向,與第1方向D1正交之方向,亦即X方向成為第2方向。又,於圖12所示之顯示區域DA中,人類視感度最高之次像素SPX係白色次像素SPXW。因此,於圖12之例中,白色次像素SPXW所排列之方向,亦即Y方向,成為第1方向,與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亦即X方向,成為第2方向。
於以下說明中,將排列於顯示區域DA中之單位像素PX之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之間距,分別稱為第1像素間距pa1及第2像素間距pa2。於圖11及圖12之例中,單位像素PX之第1像素間距pa1及第2像素點間距Pa2係如圖示所示。亦即,第1像素間距pa1係單位像素PX之第1方向D1(Y方向)之長度,第2像素間距pa2係單位像素PX之第2方向D2(X方向)之長度。
電極圖案PT包含複數條彎曲且延伸之檢測線W。檢測線W係藉由使以連接互不相同之2種細線片Ta、Tb之端部彼此而構成之單位圖案U1,沿第1排列方向DU1交替配置而構成。第1排列方向DU1對第1方向D1沿逆時針傾斜角度θ。於圖11及圖12之例中,由沿著與第1排列方向DU1正交之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3條檢測線W構成電極圖案PT。
於圖11及圖12之例中,單位圖案U1所包含之細線片Ta、Tb及2個單位圖案U1之邊界上之相鄰之細線片Ta、Tb,均以形成鈍角之方式連接。但,細線片Ta、Tb亦可以形成銳角或直角之方式連接。電極圖案PT可由更多條檢測線W構成,亦可由2條以下之檢測線W構成。雖實際上靠近電極圖案PT而配置虛設電極DR,但於圖11及圖12之例中,省略該虛設電極DR之圖示。
電極圖案PT包含多個細線片Ta、Tb之連接點。該等多個連接點之一部分係以直線狀排列。圖11及圖12所示之虛線圓表示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群之一例。該連接點群所包含之連接點CP係交替抽出1條 檢測線W所包含之連接點而得者,其等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
於以下說明中,將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群之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之間距,分別稱為第1連接點間距pb1及第2連接點間距pb2。 於圖11及圖12之例中,各連結點CP之第1連接點間距pb1及第2連接點間距pb2係如圖示。亦即,第1連接點間距pb1係相鄰之連接點CP彼此之第1方向D1之間隔,第2連接點間距pb2係相鄰之連接點CP彼此之第2方向D2之間隔。
於以金屬材料形成之細線片Ta、Tb之連接點,因每單位面積所包含之細線片之面積增大,故而來自顯示區域DA之光之透過率降低。因此,於顯示區域DA上,沿連接點之排列方向,產生透過率因細線片Ta、Tb之連接點而局部性降低之線,由於該線與各色之次像素SPX相交而產生條紋。
自防止乃至降低起因於連接點與顯示區域DA之干涉之條紋的觀點而言,電極圖案PT之形狀係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群滿足以下條件1、2兩者之方式決定。
[條件1]pb1<0.5×pa1×(L-0.05)、或0.5×pa1×(L+0.05)<pb1
[條件2]pb2<0.5×pa2×(L-0.05)、或0.5×pa2×(L+0.05)<pb2
又,較佳為,電極圖案PT係以滿足以下條件3、4兩者之方式決定。
[條件3]pb1<0.5×pa1×(L-0.1)、或 0.5×pa1×(L+0.1)<pb1
[條件4]pb2<0.5×pa2×(L-0.1)、或0.5×pa2×(L+0.1)<pb2
條件1~4之L係正的整數。並非只對於1個整數L,而是所有整數L均必須滿足條件1~4。
電極圖案PT除具有包含圖11及圖12所示之連接點CP之連接點群以外,亦具有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群。例如,1條檢測線W之位於連結點CP之間之連接點亦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直線狀排列。又,亦有不同之連接線W之連接點以直線狀排列之情形。理想之情況為,藉由該等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群全體均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可提高防止乃至降低條紋之效果。然而,即使藉由該等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群之至少1者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亦可獲得防止乃至降低起因於該連接點群與顯示區域DA之干涉之條紋的效果。例如,亦可以使電極圖案PT所包含之複數個連接點群中之相鄰之連接點間之距離最短之連接點群,或位於兩端部之連接點間之距離最長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規定電極圖案PT。
接著,對採用條件1~4之原因進行說明。
將多次變更如上述般之第1連接點間距pb1及第2連接點間距pb2,評估因電極圖案PT所包含之連接點與圖11所示之顯示區域DA((A)類型)及圖12所示之顯示區域DA((B)類型)之干涉而產生之條紋之結果,顯示於圖13及圖14。
圖13顯示評估例E101~E124之第1連接點間距pb1[μm]、第2連接點間距pb2[μm]、(A)(B)類型各者之條紋評估結果(等級)、以對第1像素間距pa1乘以0.5所得之值除第1連接點間距pb1而得之數值(pb1/0.5pa1)、及以對第2像素間距pa2乘以0.5而得之值除第2連接點間 距pb2而得之數值(pb2/0.5pa2)。於評估例E101~E124中,將第1排列方向DU1對於第1方向D1之傾斜角度設為33.69°。
圖14顯示評估例E201~E226之第1連接點間距pb1[μm]、第2連接點間距pb2[μm]、(A)(B)類型各者之條紋評估結果(等級)、以對第1像素間距pa1乘以0.5所得之值除第1連接點間距pb1而得之數值(pb1/0.5pa1)、及以對第2像素間距pa2乘以0.5而得之值除第2連接點間距pb2而得之數值(pb2/0.5pa2)。於評估例E201~E226中,將第1排列方向DU1對於第1方向D1之傾斜角度設為38.00°。
將條紋評估結果最良好之情形時(條紋對顯示所造成之影響最小之情形時)設為等級1,最差之情形時(條紋對顯示所造成之影響最大之情形時)設為等級4,以等級1~4之4個階段進行評估。(A)類型之顯示區域DA之第1像素間距pa1及第2像素間距pa2均為58.8μm。又,(B)類型之顯示區域DA之第1像素間距pa1係103.5μm,第2像素間距pa2係138μm。
於該等評估中,關於(A)類型,評估例E112、E124之評估結果成為等級4,評估例E116、E204、E213、E216、E218、E223、E224之評估結果成為等級3,評估例E101、E104、E105、E107、E108、E118、E120、E205、E209、E210之評估結果成為等級2,其他評估例之評估結果成為等級1。
關於(B)類型,評估例E108、E118、E123、E124、E202、E203、E212、E213之評估結果成為等級3,評估例E101、E107、E109、E113、E114、E119、E201、E211、E214之評估結果成為等級2,其他評估例之評估結果成為等級1。於圖13及圖14中,對等級3或等級4之評估結果等附加斜線影線,對等級2之評估結果等附加點狀影線。
若對評估結果成為等級3或等級4之評估例進行探討,則判定與角度θ無關,該等評估例之大部分係pb1/0.5pa1或pb2/0.5pa2之至少一 者處於整數L-0.05以上且整數L+0.05以下之範圍內。亦即,於pb1/0.5pa1或pb2/0.5pa2與整數L大體一致之情形時,容易產生條紋。 自該等導出上述條件1、2。
進而,若對評估結果成為等級2之評估例進行探討,則判定與角度θ無關,該等評估例之大部分係pb1/0.5pa1或pb2/0.5pa2之至少一者處於整數L-0.1以上且整數L+0.1以下之範圍內。自該等情形,作為用於防止乃至降低條紋之較佳之條件,導出上述條件3、4。
藉由由具有滿足如以上般之條件1、2或條件3、4之電極圖案PT之檢測電極Rx構成感測器SE,可獲得可防止乃至降低條紋之產生之液晶顯示裝置DSP。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構成感測器SE之檢測電極Rx與感測器驅動電極(共通電極CE)夾著介電體而設置於不同之層。假若將檢測電極Rx與感測器驅動電極設置於同一層,則有於該等檢測電極Rx與感測器驅動電極之間產生電蝕之虞。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可防止此種電蝕之產生。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如上述般之互電容方式或互電容檢測方式中,將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PNL之內部之共通電極CE用作顯示用之電極,且用作感測器驅動電極之情形時,則無需對液晶顯示裝置DSP另行設置偏航顯示專用之感測器驅動電極。假若設置偏航顯示專用之感測器驅動電極,則有因該感測器驅動電極與檢測電極Rx或顯示區域DA之干涉而產生條紋之虞。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可防止此種條紋之產生。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因共通電極CE係以透明之導電性材料構成,故可防止乃至降低因共通電極CE與顯示區域DA或檢測電極Rx之干涉而引起之條紋之產生。
除該等之外,亦可自本實施形態獲得各種理想之作用。
電極圖案PT之形狀並非限定於圖11及圖12所示者。即使為其他 形狀之電極圖案PT,只要其包含之連接點之至少一部分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則可獲得防止乃至降低因該電極圖案PT與顯示區域DA之干涉引起之條紋之產生的效果。
以下,顯示關於電極圖案PT之其他實施形態。至於並不特別說明之構成,視為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第2實施形態)
圖15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將圖15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2沿第1排列方向DU1及第2排列方向DU2排列而構成。單位圖案U2係由細線片Ta1、Ta2、Tb1、Tb2封閉之菱形之圖案。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2之輪廓係共用1條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2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2中,被用作細線片Tb1,於另一單位圖案U2中,被用作細線片Tb2,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2之輪廓。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15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或沿單位圖案U2之對角線方向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15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3實施形態)
圖16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 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將圖16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3沿第1排列方向DU1及第2排列方向DU2排列而構成。單位圖案U3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a4、Tb1、Tb2封閉之平行四邊形之圖案。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3之輪廓係共用1條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3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3中,被用作細線片Ta1,於另一單位圖案U3中,被用作細線片Ta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3之輪廓。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16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或沿單位圖案U3之對角線方向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16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4實施形態)
圖17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例之電極圖案PT係以組合圖17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4a、U4b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4a、與沿該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4b,沿第2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單位圖案U4a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a4、Tb1、Tb2封閉之平行四邊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4b係由細線片Ta5、Ta6、Tb3、Tb4、Tb5、Tb6封閉之平行四邊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4a、U4b係對於沿著第1排列方向DU1之軸及沿著 第2排列方向DU2之軸而線對稱之形狀。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4a、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4b、及相鄰之單位圖案U4a與單位圖案U4b之輪廓係共用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4a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4a中,被用作細線片Ta2,於另一單位圖案U4a中,被用作細線片Ta3,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4a之輪廓。
又,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4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4b中,被用作細線片Tb4,於另一單位圖案U4b中,被用作細線片Tb5,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4b之輪廓。
單位圖案U4a與4個單位圖案U4b相鄰。單位圖案U4a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4b之輪廓與細線片Ta1、Ta4、Tb1、Tb2而形成。
又,單位圖案U4b與4個單位圖案U4a相鄰。單位圖案U4b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4a之輪廓與細線片Ta5、Ta6、Tb3、Tb6而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17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或沿單位圖案U4a、U4b之對角線方向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17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5實施形態)
圖18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組合圖18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5a、U5b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將沿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5a、與沿該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5b,沿第2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單位圖案U5a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a4、Tb1、Tb2、Tb3、Tb4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5b係由細線片Ta5、Ta6、Ta7、Ta8、Tb5、Tb6、Tb7、Tb8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5a、U5b係對於特定之軸而線對稱之形狀。單位圖案U5a之細線片Ta3、Tb2所構成之內角,及單位圖案U5b之細線片Ta6、Tb7所構成之內角均超過180°。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5a、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5b、及相鄰之單位圖案U5a與單位圖案U5b之輪廓係共用至少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5a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5a中,被用作細線片Ta2,於另一單位圖案U5a中,被用作細線片Ta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5a之輪廓。
又,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5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5b中,被用作細線片Ta5,於另一單位圖案U5b中,被用作細線片Ta7,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5b之輪廓。
單位圖案U5a與4個單位圖案U5b相鄰。單位圖案U5a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5b之輪廓與細線片Ta1、Ta3、Tb1、Tb2、Tb3、Tb4而形成。
又,單位圖案U5b與4個單位圖案U5a相鄰。單位圖案U5b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5a之輪廓與細線片Ta6、Ta8、Tb5、Tb6、 Tb7、Tb8而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18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18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6實施形態)
圖19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組合圖19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6a、U6b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將沿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6a、與沿該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6b,沿第2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單位圖案U6a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a4、Ta5、Ta6、Tb1、Tb2、Tb3、Tb4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6b係由細線片Ta7、Ta8、Ta9、Ta10、Tb5、Tb6、Tb7、Tb8、Tb9、Tb10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6a、U6b係對於沿著第1排列方向DU1之軸而線對稱之形狀。單位圖案U6a之細線片Ta2、Tb3所構成之內角,及單位圖案U6b之細線片Ta9、Tb6所構成之內角均超過180°。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6a、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6b、及相鄰之單位圖案U6a與單位圖案U6b之輪廓係共用至少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6a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6a中被用作細線片Ta1,於另一單位圖案U6a中被用作細線片Ta6,而形成該等單位 圖案U6a之輪廓。
又,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6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6b中,被用作細線片Tb5,於另一單位圖案U6b中,被用作細線片Tb10,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6b之輪廓。
單位圖案U6a與4個單位圖案U6b相鄰。單位圖案U6a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6b之輪廓與細線片Ta2、Ta3、Ta4、Ta5、Tb1、Tb2、Tb3、Tb4而形成。
又,單位圖案U6b與4個單位圖案U6a相鄰。單位圖案U6b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6a之輪廓與細線片Ta7、Ta8、Ta9、Ta10、Tb6、Tb7、Tb8、Tb9而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19所示,以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19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7實施形態)
圖20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組合圖20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7a、U7b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將沿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7a、與沿該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7b,沿第2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單位圖案U7a係由細線片Ta1、Ta2、Tb1、Tb2、Tb3、Tb4封閉之平行四邊形之圖案。單位圖 案U7b係由細線片Ta3、Ta4、Ta5、Ta6、Tb5、Tb6封閉之平行四邊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7a、U7b係對於沿著第1排列方向DU1之軸及沿著第2排列方向DU2之軸而線對稱之形狀。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7a、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7b、及相鄰之單位圖案U7a與單位圖案U7b之輪廓係共用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7a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7a中,被用作細線片Tb1,於另一單位圖案U7a中,被用作細線片Tb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7a之輪廓。
又,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7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7b中,被用作細線片Ta3,於另一單位圖案U7b中,被用作細線片Ta6,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7b之輪廓。
單位圖案U7a與4個單位圖案U7b相鄰。單位圖案U7a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7b之輪廓與細線片Ta1、Ta2、Tb2、Tb3而形成。
又,單位圖案U7b與4個單位圖案U7a相鄰。單位圖案U7b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7a之輪廓與細線片Ta4、Ta5、Tb5、Tb6而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20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或沿單位圖案U7a、U7b之對角線方向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20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8實施形態)
圖21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將圖21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8沿第1排列方向DU1及第2排列方向DU2排列而構成。單位圖案U8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a4、Ta5、Ta6、Ta7、Ta8、Tb1、Tb2、Tb3、Tb4、Tb5、Tb6封閉之12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8之細線片Ta3、Tb3所構成之內角,細線片Ta4、Tb5所構成之內角,細線片Ta5、Tb2所構成之內角、及細線片Ta6、Tb4所構成之內角均超過180°。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8之輪廓係共用至少1條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8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2條細線片Ta與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8中,被用作細線片Ta1、Ta3、Tb3,於另一單位圖案U8中,被用作細線片Ta6、Ta8、Tb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8之輪廓。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21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21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9實施形態)
圖22係表示第9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將圖22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9沿第1排列方 向DU1及第2排列方向DU2排列而構成。單位圖案U9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a4、Tb1、Tb2、Tb3、Tb4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9之細線片Ta2、Tb2所構成之內角超過180°。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9之輪廓係共用至少1條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9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與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9中,被用作細線片Ta2、Tb2,於另一單位圖案U9中,被用作細線片Ta4、Tb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9之輪廓。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22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22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10實施形態)
圖23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以組合圖23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10a、U10b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將沿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10a、與沿該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10b,沿第2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單位圖案U10a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a4、Tb1、Tb2、Tb3、Tb4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0b係由細線片Ta5、Ta6、Ta7、Ta8、Tb5、Tb6、Tb7、Tb8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0a、U10b係對於沿著第2排列方向DU2之軸而線對稱之形狀。單位圖案U10a之細線片Ta2、Tb2 所構成之內角,及單位圖案U10b之細線片Ta7、Tb7所構成之內角均超過180°。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10a、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10b、及相鄰之單位圖案U10a與單位圖案U10b之輪廓係共用至少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10a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與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10a中,被用作細線片Ta2、Tb2,於另一單位圖案U10a中,被用作細線片Ta4、Tb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0a之輪廓。
又,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10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與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10b中,被用作細線片Ta5、Tb5,於另一單位圖案U10b中,被用作細線片Ta7、Tb7,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0b之輪廓。
單位圖案U10a與4個單位圖案U10b相鄰。單位圖案U10a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10b之輪廓與細線片Ta1、Ta3、Tb1、Tb3而形成。
又,單位圖案U10b與4個單位圖案U10a相鄰。單位圖案U10b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10a之輪廓與細線片Ta6、Ta8、Tb6、Tb8而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23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23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連接成直角。
(第11實施形態)
圖24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以組合圖24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11a、U11b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將沿第1排列方向DU1及第2排列方向DU2將單位圖案U11a、U11b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
單位圖案U11a、U11b係以除使用細線片Ta、Tb以外,亦使用以與該等細線片Ta、Tb不同之角度傾斜之細線片Tc而構成。具體而言,單位圖案U11a係由細線片Ta1、Tb1、Tc1封閉之三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1b係由細線片Ta2、Tb2、Tc2封閉之三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1a、U11b係對於沿著第1排列方向DU1之軸及沿著第2排列方向DU2之軸等而線對稱之形狀。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11a、U11b之輪廓係共用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圖案U11a、U11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c於一單位圖案U11a中,被用作細線片Tc1,於另一單位圖案U11b中,被用作細線片Tc2,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1a、U11b之輪廓。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24所示,以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Tc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圖24之例中,雖顯示有以連接點將細線片Ta、Tb、Tc連接成銳角或鈍角之情形,但亦可將細線片Ta、Tb,細線片Ta、Tc,及細線片Tb、Tc之任一組連接成直角。
(第12實施形態)
圖25係表示第12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例之電極圖案PT係以組合圖25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12a、U12b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12a、與沿該第1排列方向DU1排列之複數個單位圖案U12b,沿第2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單位圖案U12a、U12b係以除使用細線片Ta、Tb以外,亦使用細線片Tc、Td而構成。 該等細線片Ta、Tb、Tc、Td係以互不相同之角度傾斜。單位圖案U12a係由細線片Ta1、Ta2、Ta3、Tb1、Tc1、Tc2、Td1、Td2封閉之7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2b係由細線片Ta4、Tb2、Tb3、Tb4、Tc3、Tc4、Td3、Td4封閉之7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2a、U12b係對於沿著第2排列方向DU2之軸而線對稱之形狀。單位圖案U12a之細線片Ta2、Td1所構成之內角,及單位圖案U12b之細線片Tb3、Tc3所構成之內角均超過180°。
於電極圖案PT中,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12a、相鄰之2個單位圖案U12b、及相鄰之單位圖案U12a與單位圖案U12b之輪廓係共用至少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12a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12a中,被用作細線片Ta1,於另一單位圖案U12a中,被用作細線片Ta3,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2a之輪廓。
又,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2個單位圖案U12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b於一單位圖案U12b中,被用作細線片Tb2,於另一單位圖案U12b中,被用作細線片Tb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2b之輪廓。
單位圖案U12a與4個單位圖案U12b相鄰。單位圖案U12a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12b之輪廓與細線片Ta2、Tb1、Tc1、Tc2、Td1、Td2而形成。
又,單位圖案U12b與4個單位圖案U12a相鄰。單位圖案U12b之輪廓係共用該等4個單位圖案U12a之輪廓與細線片Ta4、Tb3、Tc3、Tc4、Td3、Td4而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如圖25所示,以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CP所構成之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Tc、Td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但並非限定於此,亦可設為使沿第2排列方向DU2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等其他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又,亦可設為複數個連接點群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第13實施形態)
圖26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之一部分之模式圖。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係以組合圖26之左方所示之單位圖案U13a、U13b、U13c、U13d而構成。具體而言,電極圖案PT係使沿第1排列方向DU1交替排列之單位圖案U13a、U13b,與沿該第1排列方向DU1交替排列之單位圖案U13c、U13d,沿第2排列方向DU2交替配置而成之圖案。
單位圖案U13a、U13b、U13c、U13d係以除使用細線片Ta、Tb以外,亦使用細線片Tc、Td而構成。該等細線片Ta、Tb、Tc、Td係以互不相同之角度傾斜。單位圖案U13a係由細線片Ta1、Ta2、Tb1、Tb2、Tc1、Tc2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3b係由細線片Ta3、Ta4、Tc3、Tc4、Td1、Td2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3c係由細線片Tb3、Tb4、Tc5、Tc6、Td3、Td4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3d係由細線片Ta5、Ta6、Tb5、Tb6、Td5、Td6封閉之6角形之圖案。單位圖案U13a與單位圖案U13b、單位圖案U13c與單位圖案U13d、單位圖案U13a與單位圖案U13d、單位圖案U13b與單位圖案U13c各者,均為對於特定之軸而線對稱之形狀。單位圖案U13a之細 線片Ta2、Tc2所構成之內角,單位圖案U13b之細線片Ta3、Tc3所構成之內角,單位圖案U13c之細線片Tb3、Td3所構成之內角,及單位圖案U13d之細線片Tb6、Td6所構成之內角均超過180°。
於電極圖案PT中,單位圖案U13a、U13b、U13c、U13d中之相同之單位圖案不相鄰。相鄰之單位圖案之輪廓係共用至少1個細線片T而形成。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單位圖案U13a與單位圖案U13b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c於單位圖案U13a中,被用作細線片Tc2,於單位圖案U13b中,被用作細線片Tc3,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3a、U13b之輪廓。或者,藉由1條細線片Ta於單位圖案U13a中,被用作細線片Ta1,於單位圖案U13b中,被用作細線片Ta4,而形成該等圖案U13a、U13b之輪廓。
又,例如第1排列方向DU1上之連續之單位圖案U13c與單位圖案U13d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b於單位圖案U13c中,被用作細線片Td3,於單位圖案U13d中,被用作細線片Td6,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3c、U13d之輪廓。或者,藉由1條細線片Tb於單位圖案11c中,被用作細線片Tb4,於單位圖案U13d中,被用作細線片Tb5,而形成該等圖案U13c、U13d之輪廓。
又,例如第2排列方向DU2上之連續之單位圖案U13a與單位圖案U13c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c於一單位圖案U13a中,被用作細線片Tc1,於單位圖案U13c中,被用作細線片Tc6,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3a、U13c之輪廓。或者,藉由1條細線片Tb於單位圖案U13a中,被用作細線片Tb2,於單位圖案U13c中,被用作細線片Tb3,而形成該等圖案U13a、U13c之輪廓。
又,例如第2排列方向DU2上之連續之單位圖案U13a與單位圖案U13d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單位圖案U13a中,被用作細線片Ta2,於單位圖案U13d中,被用作細線片Ta5,而形成該等 單位圖案U13a、U13d之輪廓。或者,藉由1條細線片Tb於單位圖案U13a中,被用作細線片Tb1,於單位圖案U13d中,被用作細線片Tb6,而形成該等圖案U13a、U13d之輪廓。
又,例如第2排列方向DU2上之連續之單位圖案U13b與單位圖案U13c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d於一單位圖案U13b中,被用作細線片Td1,於單位圖案U13c中,被用作細線片Td4,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3b、U13c之輪廓。或者,藉由1條細線片Tc於單位圖案U13b中,被用作細線片Tc4,於單位圖案U13c中,被用作細線片Tc5,而形成該等圖案U13b、U13c之輪廓。
又,例如第2排列方向DU2上之連續之單位圖案U13b與單位圖案U13d中,藉由配置於其邊界之1條細線片Ta於一單位圖案U13b中,被用作細線片Ta3,於單位圖案U13d中,被用作細線片Ta6,而形成該等單位圖案U13b、U13d之輪廓。或者,藉由1條細線片Td於單位圖案U13b中,被用作細線片Td2,於單位圖案U13d中,被用作細線片Td5,而形成該等圖案U13b、U13d之輪廓。
於本實施形態中,因使用多種細線片T構成多種單位圖案,並使用該等圖案構成電極圖案PT,故連接點難以以直線狀排列。藉由使用此種電極圖案PT構成液晶顯示裝置DSP,可防止乃至降低起因於顯示區域DA與電極圖案PT之干涉之條紋。
即便於本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中,例如如圖26所示之連接點CP,亦產生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群。藉由以使此種連接點群滿足上述條件1、2或條件3、4之方式,決定細線片Ta、Tb、Tc、Td之傾斜、長度或各排列方向DU1、DU2等,可進一步提高防止乃至降低條紋之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之第1至第13實施形態般,於使單位圖案U以二維排列而構成之電極圖案PT中,存在複數個沿著該單位圖案U之排列方 向以等間隔排列之連接點群。因此,若設為該等複數個連接點群中之任一者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則關於以與該連接點群相同之配置間隔與該連接點群平行地顯現之連接點群,亦滿足條件1、2或條件3、4。
於第1至第13實施形態中,至於虛設電極DR,例如可使用與各實施形態之電極圖案PT相同之圖案。於該情形時,為將虛設電極DR之圖案設為電性浮動狀態,例如亦可以使虛設電極DR所包含之各細線片之端部彼此成為非連接之方式形成該圖案。
如第2至第13實施形態般,於由被細線片T封閉之單位圖案U構成電極圖案PT,且相鄰之單位圖案U共用至少1個細線片T之情形時,則不容易產生檢測電極Rx之斷線。亦即,於此種單位圖案中,即便相鄰之單位圖案U之任何一個部位斷線,亦可由其他路徑維持與該斷線部位鄰接之細線片T之電性連接。因此,根據第2至第13實施形態,可提高關於液晶顯示裝置DSP之偏航顯示之可靠度。
又,藉由如第4至第7、第10至第13實施形態般,由複數種單位圖案U構成電極圖案PT,或如第5、第6、第8至第10、第12、第13實施形態般,由具有至少一個超過180°之內角之多角形輪廓之單位圖案U構成電極圖案PT,電極圖案PT成為複雜者,從而可保持良好之感測器SE之檢測性能。亦即,若檢測面上之共通電極CE與細線片T之非對向區域以大半徑延展,則會出現難以於該部分檢測使用者之手指之接近等之情況。然而,若如上所述電極圖案PT較複雜,則因不容易產生以大半徑延伸之上述非對向區域,故可保持良好之感測器SE之檢測性能。
以上所說明之實施形態所揭示之構成可適當實施變化。以下,揭示若干變化例。
(變化例1)
顯示區域DA之像素排列之態樣並非限定於圖11及圖12所示者。 於本變化例中,利用圖27對顯示區域DA之像素排列之另一態樣進行說明。於圖27所示之顯示區域DA中,紅色次像素SPXR、綠色次像素SPXG、藍色次像素SPXB係沿X方向及Y方向以矩陣狀配置。各次像素SPXR、SPXG、SPXB係分別於X方向及Y方向,以與同一顏色對應者不連續之方式配置。1個單位像素PX係由X方向上之連續之次像素SPXR、次像素SPXG、及位於該像素SPXR之下方之次像素SPXB構成。
於該顯示區域DA,紅色、綠色、藍色之中,人類視感度最高之綠色次像素SPXG之排列方向成為第1方向D1(像素排列方向)。因此,第1方向D1如圖示般成為與X方向及Y方向相交之方向。進而,與該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成為第2方向D2。
若將各次像素SPXR、SPXG、SPXB設為相同之矩形狀,則該變化例之單位像素PX之第1方向D1之第1像素間距pa1,相當於1個次像素SPX之對角線長度。又,單位像素PX之第2方向D2之第2像素間距pa2相當於1個次像素SPX之對角線長度之2倍。即使使用此種顯示區域DA之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
(變化例2)
於本變化例中,利用圖28對顯示區域DA之像素排列之進而另一態樣進行說明。於圖28所示之顯示區域DA中,紅色次像素SPXR、綠色次像素SPXG、藍色次像素SPXB、白色次像素SPXW係沿X方向及Y方向以矩陣狀排列。該顯示區域DA包含2種單位像素PX1、PX2。單位像素PX1係由排列於X方向之次像素SPXR、SPXG、SPXB構成。單位像素PX2係由排列於X方向之次像素SPXR、SPXG、SPXW構成。單位像素PX1、PX2係於X方向交替配置。又,單位像素PX1、PX2亦於Y方向交替配置。
紅色、綠色、藍色、白色之中,人類視感度最高之顏色為白色。於該顯示區域DA,任意方向上白色次像素SPXW均不連續。於此種情形時,可基於組合各色之次像素而獲得之平均辨識度,定義第1方向D1(像素排列方向)。例如,沿Y方向交替配置之次像素SPXW、SPXB之排列中,若次像素SPXW、SPXB之平均辨識度高於其他次像素之排列之辨識度,則如圖28所示亦可將第1方向D1定義為與Y方向平行之方向。此時,與第1方向D1正交之方向,亦即與X方向平行之方向成為第2方向D2。於圖示之例中,單位像素PX1、PX2各者之第1方向D1之第1像素間距pa1相等。又,單位像素PX1、PX2各者之第2方向D2之第2像素間距pa2亦相等。即使使用此種顯示區域DA之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作用。
除以上說明之外,基於作為上述實施形態或其之變化例而揭示之各構成,本領域技術人員進行適當設計變更及實施而得之所有構成,只要包含本發明之主旨,則均屬於本發明之範圍內。例如,電極圖案PT只要包含基於上述實施形態或其之變化例所揭示之技術思想而設計之一部分即可,並不因實際製品在製造過程中產生之誤差或細微之設計變更而脫離本發明之範圍。
又,至於自上述實施形態或其之變化例中所闡述之態樣而衍生之其他作用效果,若緣於本說明書之記載而明瞭者,或由本領域技術人員可適當聯想所獲者,當然均應理解成由本發明所衍生者。
以下附記自各實施形態獲得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之例。
[1]一種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包含:顯示面板,其具有由分別與不同顏色對應之複數個次像素構成之單位像素沿第1方向以第1像素間距排列,且沿第2方向以第2像素間距排列之顯示區域;及檢測電極,其具有由配置於與上述顯示區域平行之檢測面之導 電性之細線片構成之電極圖案,且用於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且上述電極圖案係如下之圖案,即具有複數個連接複數個上述細線片之端部之連接點,且以該等複數個連接點之至少一部分於上述第1方向之配置間隔成為第1連接點間距,於上述第2方向之配置間隔成為第2連接點間距之方式以直線狀排列;上述第1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上,且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且上述第2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上,且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
[2]如上述[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1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上,且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且上述第2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上,且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
[3]如上述[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係將對於上述第1方向之傾斜各不相同之第1細線片及第2細線片交替配置,並連接相鄰之上述第1細線片及第2細線片之端部而成之圖案;且上述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係連接上述第1細線片之端部與上述第2細線片之端部之連接點。
[4]如上述[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包含複數個由複數個上述細線片封閉之輪廓之單位圖案;且相鄰之上述單位圖案之輪廓共用至少一個上述細線片。
[5]如上述[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包含由複數個上述細線片封閉之輪廓之複數種單位圖案;且上述複數種單位圖案之輪廓係各不相同之形狀。
[6]如上述[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包含複數個具有至少一個大於180°之內角之多角形輪廓之單位圖案。
[7]如上述[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包含:驅動電極,其與上述檢測電極之間形成電容;及檢測電路,其基於上述電容之變化而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且上述細線片係以金屬材料形成;上述驅動電極係以透光性材料形成,且於上述顯示區域之法線方向,配置於與上述檢測電極不同之層,並隔著介電體而與上述檢測電極對向。
[8]如上述[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液晶顯示面板具備:共通電極,其與上述檢測電極之間形成電容;及像素電極,其設置於上述每個次像素內,且介隔絕緣膜與上述共通電極對向;上述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進而包含:檢測電路,其基於上述電容變化而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及驅動電路,其對上述共通電極選擇性地供給:第1驅動信號,其用於驅動上述次像素;及第2驅動信號,其用於令上述檢測電路形成上述電容而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
CP‧‧‧連接點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DA‧‧‧顯示區域
DU1‧‧‧第1排列方向
DU2‧‧‧第2排列方向
pa1‧‧‧第1像素間距
pa2‧‧‧第2像素間距
pb1‧‧‧第1連接點間距
pb2‧‧‧第2連接點間距
PT‧‧‧電極圖案
PX‧‧‧單位像素
SPXB‧‧‧藍色次像素
SPXG‧‧‧綠色次像素
SPXR‧‧‧紅色次像素
Ta‧‧‧細線片
Tb‧‧‧細線片
U1‧‧‧單位圖案
W‧‧‧檢測線
X‧‧‧方向
Y‧‧‧方向
θ‧‧‧角度

Claims (8)

  1. 一種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包含:顯示面板,其具有由分別與不同顏色對應之複數個次像素構成之單位像素沿第1方向以第1像素間距排列,且沿第2方向以第2像素間距排列之顯示區域;及檢測電極,其具有由配置於與上述顯示區域平行之檢測面之導電性之細線片構成之電極圖案,且用於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且上述電極圖案係如下之圖案,即具有複數個連接複數個上述細線片之端部之連接點,且以該等複數個連接點之至少一部分於上述第1方向之配置間隔成為第1連接點間距,於上述第2方向之配置間隔成為第2連接點間距之方式以直線狀排列;上述第1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上,且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且上述第2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上,且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05)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
  2. 如請求項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1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上,且0.5×上述第1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且上述第2連接點間距係於除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上,且0.5×上述第2像素間距×(整數+0.1)以下之外之範圍內決定。
  3. 如請求項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係將對於上述第1方向之傾斜各不相同之第1細線片及第2細線片交替配置,並連接相鄰之上述第1細線片及第2細線片之端部而成之圖案;且上述以直線狀排列之連接點係連接上述第1細線片之端部與上述第2細線片之端部之連接點。
  4. 如請求項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包含複數個由複數個上述細線片封閉之輪廓之單位圖案;且相鄰之上述單位圖案之輪廓共用至少一個上述細線片。
  5. 如請求項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包含由複數個上述細線片封閉之輪廓之複數種單位圖案;且上述複數種單位圖案之輪廓係各不相同之形狀。
  6. 如請求項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電極圖案包含複數個具有至少一個大於180°之內角之多角形輪廓之單位圖案。
  7. 如請求項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包含:驅動電極,其與上述檢測電極之間形成電容;及檢測電路,其基於上述電容之變化而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且上述細線片係以金屬材料形成;上述驅動電極係以透光性材料形成,且於上述顯示區域之法線方向,配置於與上述檢測電極不同之層,並隔著介電體與上述檢測電極對向。
  8. 如請求項1之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其中 上述顯示面板具備:共通電極,其與上述檢測電極之間形成電容;及像素電極,其設置於上述每個次像素,且介隔絕緣膜與上述共通電極對向;且上述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進而包含:檢測電路,其基於上述電容變化而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及驅動電路,其對上述共通電極選擇性地供給用於驅動上述次像素之第1驅動信號及第2驅動信號,該第2驅動信號用於形成上述電容而令上述檢測電路檢測物體對上述檢測面之接近或接觸。
TW104115936A 2014-06-10 2015-05-19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TWI564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9629A JP2015232818A (ja) 2014-06-10 2014-06-10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6681A TW201546681A (zh) 2015-12-16
TWI564764B true TWI564764B (zh) 2017-01-01

Family

ID=54769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5936A TWI564764B (zh) 2014-06-10 2015-05-19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6) US10013122B2 (zh)
JP (1) JP2015232818A (zh)
KR (1) KR101720862B1 (zh)
CN (1) CN105204240B (zh)
TW (1) TWI5647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29898B (en) * 2014-09-08 2016-08-31 Touchnetix Ltd Touch sensors
CN104298409B (zh) * 2014-09-16 2017-05-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和显示装置
KR102435900B1 (ko) * 2016-01-21 2022-08-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8874201B (zh) * 2016-02-04 2021-06-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WO2018027041A1 (en) * 2016-08-05 2018-02-08 Gentex Corporation Ultrathin, solution phas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CN108062187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和触控装置
JP6511127B2 (ja) * 2017-01-05 2019-05-15 東友ファインケム株式会社Dongwoo Fine−Chem Co., Ltd. タッチセンシング電極構造物及びそれを含むタッチセンサー
US11132093B2 (en) 2017-03-06 2021-09-28 Fujifilm Corporation Touch sensor, touch panel, conductive member for touch panel, and conductive sheet for touch panel
CN110325950B (zh) * 2017-03-06 2023-07-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触摸面板用导电部件及触摸面板用导电性片材
CN106940500A (zh) * 2017-05-24 2017-07-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阵列基板的驱动方法
KR102348022B1 (ko) * 2017-07-11 2022-01-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표시 장치
CN109427258B (zh) * 2017-09-05 2021-09-17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9582162B (zh) * 2017-09-28 2024-06-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11181775B2 (en) * 2018-09-11 2021-11-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TWI683245B (zh) * 2018-10-04 2020-0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TWI750448B (zh) * 2019-01-28 2021-1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JP7425584B2 (ja) * 2019-11-20 2024-01-3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CN111238545B (zh) * 2020-01-17 2021-10-1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传感器、智能设备、传感方法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4247A (ja) * 2003-07-25 2005-02-17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TW201319889A (zh) * 2011-09-22 2013-05-16 Sharp Kk 圖像顯示裝置
US20140063370A1 (en) * 2012-08-31 2014-03-06 Innolux Corporation Conductive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TW201411239A (zh) * 2012-08-01 2014-03-16 Japan Display Inc 輸入裝置及附輸入裝置之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73577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Apple Inc. Moire-Free Touch Screen with Tilted or Curved ITO Pattern
CN101776813B (zh) * 2009-01-09 2012-10-1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摸液晶显示装置及触摸识别方法
JP5542427B2 (ja) * 2009-12-25 2014-07-0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776913B (zh) 2009-12-25 2012-07-04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变电站的五防逻辑测试方法及其***
JP2011198009A (ja) * 2010-03-19 2011-10-06 Sony Corp 入力機能付き電気光学装置
KR20120017587A (ko) * 2010-08-19 2012-02-2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패널 일체형 액정표시장치
JP6092516B2 (ja) 2011-01-18 2017-03-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12163951A (ja) * 2011-01-18 2012-08-30 Fujifilm Corp 導電性フイルムを備える表示装置及び導電性フイルム
CN107844224B (zh) 2011-01-18 2021-10-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120242606A1 (en) * 2011-03-23 2012-09-27 Synaptics Incorporated Trace design for reduced visibility in touch screen devices
KR101665210B1 (ko) * 2011-09-13 2016-10-11 군제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JP2013225195A (ja) 2012-04-20 2013-10-3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フィルム状の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KR101343241B1 (ko) * 2012-06-25 2013-12-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CN102955635B (zh) * 2012-10-15 2015-11-11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内嵌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5893582B2 (ja) 2013-03-27 2016-03-2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844302B2 (ja) 2013-03-27 2016-01-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4191660A (ja) 2013-03-27 2014-10-06 Japan Display Inc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865285B2 (ja) 2013-03-27 2016-02-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4247A (ja) * 2003-07-25 2005-02-17 Sharp Corp 表示装置
TW201319889A (zh) * 2011-09-22 2013-05-16 Sharp Kk 圖像顯示裝置
TW201411239A (zh) * 2012-08-01 2014-03-16 Japan Display Inc 輸入裝置及附輸入裝置之顯示裝置
US20140063370A1 (en) * 2012-08-31 2014-03-06 Innolux Corporation Conductive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55510A1 (en) 2015-12-10
US10013122B2 (en) 2018-07-03
KR20150141891A (ko) 2015-12-21
US20210382574A1 (en) 2021-12-09
TW201546681A (zh) 2015-12-16
US20200233511A1 (en) 2020-07-23
US20230333682A1 (en) 2023-10-19
US11132079B2 (en) 2021-09-28
CN105204240A (zh) 2015-12-30
CN105204240B (zh) 2018-06-05
US10248275B2 (en) 2019-04-02
US20180232081A1 (en) 2018-08-16
JP2015232818A (ja) 2015-12-24
US20190179457A1 (en) 2019-06-13
US11726592B2 (en) 2023-08-15
KR101720862B1 (ko) 2017-03-28
US10642434B2 (en) 2020-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4764B (zh)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TWI582675B (zh)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TWI595400B (zh) 附有感測器之顯示裝置
JP6335112B2 (ja)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JP2015143933A (ja) 静電容量型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2016024292A (ja)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2016197293A (ja)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6117138B2 (ja)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6446492B2 (ja)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表示装置用の駆動回路、及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