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4777B -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4777B
TWI554777B TW101132393A TW101132393A TWI554777B TW I554777 B TWI554777 B TW I554777B TW 101132393 A TW101132393 A TW 101132393A TW 101132393 A TW101132393 A TW 101132393A TW I554777 B TWI554777 B TW I5547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layer
image
diffusion
formul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2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6023A (zh
Inventor
古井玄
本田誠
兒玉崇
Original Assignee
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16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6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4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47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6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having an anti-static effect,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黑彩感、暗處黑度、動態圖像用途中之防眩光性優異,適合實現高品質畫質之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該防眩光片材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於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CRT,Cathode Ray Tube)、液晶顯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電漿顯示器(PDP,Plasma Display Panel)、電致發光顯示器(ELD,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等圖像顯示裝置中,通常於最表面設置有用以抗反射之光學積層體。此種抗反射用光學積層體係藉由光之擴散或干擾而抑制像之映入或降低反射率者。
作為抗反射用光學積層體之一,已知有於透明性基材之表面形成有具有凹凸形狀之防眩光層之防眩光性膜。該防眩光性膜可藉由表面之凹凸形狀而使外部光擴散,從而防止由外部光之反射或像之映入引起的視認性之降低。
作為先前之防眩光性膜,例如已知有於透明基材膜之表面塗敷含有二氧化矽(silica)等填料之樹脂而形成防眩光層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該等防眩光性膜有藉由凝聚性二氧化矽等粒子之凝聚而於防眩光層之表面形成凹凸形狀之類型、將有機填料添加 於樹脂中而於層表面形成凹凸形狀之類型、或於層表面層壓具有凹凸之膜而轉印凹凸形狀之類型等。
此種先前之防眩光性膜中之任一類型均係藉由防眩光層之表面形狀之作用而獲得光擴散/防眩光作用,從而為提高防眩光性,必需增大凹凸形狀,但若凹凸變大,則存在塗膜之霧度值(haze value)上升,產生褪色泛白,隨之對比度降低之問題。
又,由於家庭中欣賞顯示電影等高品質畫質之顯示器之機會亦增多,故而要求暗室中之黑畫面之黑度(以下,稱為暗處黑度)。
再者,將藉由表面凹凸而表現之霧度定義為「表面霧度」,將使用形成表面凹凸之樹脂或與該樹脂之折射率差為至少0.02以內之樹脂使上述表面凹凸平滑化時所表現之霧度定義為「內部霧度」,依據JIS K 7136進行測定。
作為簡便地評價對比度之方法,通常使用霧度值或內部霧度與總霧度之比。即,認為於光學片材之製造過程中,藉由控制材料之指定、製造條件等以控制霧度值,可製造對比度之降低較少之光學片材(參照專利文獻1~3)。
然而,亦可見即便為相同之霧度值,對比度亦不同之情形,例如,即便以霧度值及內部霧度與總霧度之比作為指標而製造,亦未必可穩定地獲得良好之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又,亦嘗試藉由在防眩光層上進而設置低折射之干擾層而降低反射率,但必需精度良好地設置100 nm左右之膜, 而使價格變得非常昂貴。
進而,近年來,因以一段(One Seg)為代表之各種配信系統之普及或大型化之進展等而視聽環境亦出現各種態樣,對防眩光片材所要求之性能亦變得更廣泛且個性較強。
例如,因進行電影欣賞等之機會增加,為於與電影院媲美之高品質視聽環境中進行享受,要求於暗室中以高畫質再現動態圖像,或因行動用途之增加,為於明亮之屋外放映出靜止圖像及動態圖像,要求具有物理強度且於明室中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取得平衡之畫質。
即,對顯示器終端所要求之圖像品質一直在變化,而期望具有適合視聽環境之性能之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開發。
再者,於揭示根據視聽環境而要求不同之示例之專利文獻4及5中記載有對於靜止圖像與動態圖像,要求性能不同,且觀察者之視聽狀態亦不同。
本發明者等人對上述課題進行努力研究,結果發現,並非如先前所認為般僅內部擴散與表面擴散之和便成為總霧度,總霧度除內部擴散與表面擴散以外亦受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影響。
進而,本發明者等人對適合暗室及明室中之高品質黑度以及高品質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用、例如液晶顯示裝置用(以下,有時簡稱為液晶顯示裝置用)之防眩光片材的要求性能進行努力研究,結果發現,為獲得暗室中之高品質黑度,必需具有幾乎不會產生此前未曾 考慮到之「雜散光成分」之擴散特性。再者,所謂「雜散光成分」,係指入射至防眩光片材內部之光中藉由存在於防眩光片材之表面及/或內部之擴散要素而於防眩光片材內部向與目標方向不同之方向移行的無法控制之光成分,且於防眩光片材內部中反覆進行反射之情況較多。
又,對明室中之動態圖像與靜止圖像考慮影像光之雜散光成分之過程中發現,為獲得可堪欣賞之畫質,適度地具有此前僅謀求防止之外部光之正反射成分較為重要。
即,上述之雜散光成分於暗部(例如黑)與明部(例如白)存在於同一畫面內時,明部之影像光藉由光學片材之擴散要素而一部分成為雜散光,成為自暗部出光之所謂之閃光(flare),引起對比度之降低、尤其是暗室對比度之降低,不僅如此,而且立體感會消失,而形成平面且缺乏變化之圖像。
再者,雜散光成分於自正面觀看之情形時影響較小,於自斜向觀看之情形時容易更強地產生影響。
又,關於外部光之正反射成分,發現正反射極少之光學膜受人之官能特性之影響,圖像以擬態物之形式被感知,相對於此,適度地具有正反射成分之光學膜中圖像容易以實態物之形式被感知,所謂之動態圖像畫面中所特有之圖像之光澤及光亮增加,成為具有躍動感之圖像。
再者,將此種對動態圖像所要求的兼具對比度、立體感及躍動感之性能(例如,若取藍天下之年輕人之場景為例,則畫面中所顯示之黑髮為具有蓬鬆感之黑,黑眼睛為 具有濕潤感之黑,且肌膚具有年輕人特有之光澤,看上去栩栩如生等)稱為「黑彩感」。
進而,近年來,追求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其於電影欣賞等高品質欣賞條件下,即無外部光之暗室條件下,且於顯示裝置之良好感受區域內(可於正面亮度之33.3%以上之亮度下觀看之欣賞範圍)之欣賞中,顯著且高水準之黑度即「暗處黑度」優異。
另外,於照明下進行電影觀賞之情形或行動用途中欣賞動態圖像時,亦要求對應於動態圖像之欣賞之耐映入性(防眩光性)。將此種並非完全無映入而是觀測動態圖像之觀測者的輪廓或位於背景中之對象物的輪廓或邊界線較為模糊之程度的微弱之耐映入性稱為動態圖像防眩光性。
又,對靜止圖像要求對比度與耐映入性更優異之圖像,將此種對靜止圖像所要求的兼具對比度與耐映入性之性能稱為「圖像截斷」。
即,應為黑彩感與圖像截斷優異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期望正在高漲。
再者,作為畫質評價,專利文獻6中記載有「黑收緊性」,專利文獻7中記載有「光澤黑感」。
為改善液晶顯示器之原理上之缺陷即畫面視角之狹窄,有對防眩光片材賦予擴散性之情況。然而,擴散性之賦予尤其會招致正面觀看時之對比度之降低。
黑收緊性係評價該畫面視角擴大與對比度之相互關係者,且係自正對面比較顯示器電源斷開(off)時之黑度、電 源接通(on)時之黑度(黑色圖像),黑度越強則畫面之收緊感亦越強之官能比較。
除於正面非常弱地被感知,越傾斜越容易較強地被感知之雜散光成分以外,於液晶顯示器中,就其系統構成而言,黑色顯示中亦存在自液晶顯示元件本身漏出之光(漏光),因此自正對面觀看到之電源接通時之黑度係指將上述漏光與外部光反射相加之情形之黑度之狀況,上述電源斷開時之黑度由於不存在影像光,故而係指僅存在外部光反射時之黑度。
換言之,所謂黑收緊性,係指外部光及漏光中黑度均較強,與上述之黑彩感不同,雜散光成分不作考慮,又,不考慮適度需要之正反射成分,因此即便對比度較高,圖像之光澤及光亮亦較差,不產生躍動感,黑彩感不會提高。尤其由於優先增大擴散以擴大畫面視角,故而容易產生雜散光成分,暗處黑度容易降低。
又,所謂光澤黑感,係指藉由抑制自外部入射至光學積層體之光之正反射光成分以外之擴散,使該正反射光以外之光不會到達觀測者之眼睛,而於明室環境下使圖像顯示裝置進行黑色顯示時之黑色再現性即黑色之灰階顯示之豐富性,於光學積層體之與膜面相反之側貼合正交偏光之偏光板或經由光學膜用丙烯酸系黏著劑(全光線透過率90%以上,霧度0.5%以下,膜厚10~55 μm之製品,例如,MHM Series:日榮加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日立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8010」等)貼合黑色丙烯酸系板 之後,於三波長螢光下進行官能評價。
即,從其測定方法來看,亦並非為動態圖像之評價,且完全未考慮影像光之雜散光成分之影響。因此,即便光澤及光亮較高,亦不產生暗室對比度及立體感,黑彩感不會提高。
所謂對比度,係指白亮度相對於黑亮度的比,黑亮度之絕對值與白亮度相比非常小,因此對比度更強地受黑亮度之影響。為獲得對比度優異之圖像,必需實現畫面視角擴大後之黑度即「黑收緊性」、絕對黑度即「暗處黑度」及黑色區域中灰階顯示之豐富性即「光澤黑感」優異(以下,稱為黑色再現力優異)。
進而,為實現靜止圖像與動態圖像之兼顧,必需至少具有立體感及躍動感之黑彩感優異。
再者,於限定防眩光片材之擴散特性之專利文獻8及9中,雖然對比度變得良好,但實際應用中不可避免之性能即密接性、硬塗性等物理性能或眩光、動態圖像與靜止圖像之兼顧等課題並未考慮,而無法獲得充分之性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267818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7-334294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7-17626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6-81089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6-189658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07-264113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開2008-32845
專利文獻8:日本專利特開2010-60924
專利文獻9:日本專利特開2010-60925
於上述狀況下,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不使用低折射干擾層,尤其暗處之高品質黑度及黑彩感、黑色光澤亦優異,具有動態圖像用途中所能容許之動態圖像防眩光性,適合供於實際使用的陰極射線管顯示裝置(CRT)、液晶顯示器(LCD)、電漿顯示器(PDP)、電致發光顯示器(ELD)等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等。
即,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黑彩感、暗處黑度、動態圖像用途中之防眩光性優異,適合實現高品質畫質之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例如,液晶顯示器之畫面視角與畫質中存在取捨(trade off)之關係。此前,液晶電視之畫面視角狹窄,就作為等向性之CRT之代替之觀點而言,被看作為缺陷,而期望防眩光膜亦具有畫面視角擴大之功能。
然而,本發明者等人將液晶電視視為新顯示器,並且考慮視聽環境之變化,不將畫面視角狹窄且無等向性視為缺 陷,基於正面畫質優先之思想,為自畫面視角與畫質之取捨之束縛中解放,而想出以下之方法。
此前,認為對比度或防眩光性依存於表面凹凸之基於JIS B-0601-1994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十點平均粗糙度(Rz)、表面凹凸之平均間隔(Sm)、或根據小阪研究所製造之表面粗糙度測定器SE-3400之操作說明書(1995.07.20修訂)中所記載之定義而得的凹凸之平均傾斜角(θa)等表面形狀,或認為依存於由內部擴散劑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或內部擴散粒子之形狀等決定的外部光之反射狀態。即,未曾考慮表面凹凸與內部擴散要素之相互效果。
此處,對θa之算出定義加以說明。
在存在於基準長度L範圍內之凹凸形狀中,自一個峰起至下一峰為止,峰存在最高之頂部即凸部,且其兩端存在凹部。凹部之位置並不限於分別位於同一高度。
θa係藉由如下方法而求出之角度:將自該不同之各凹部位置起至其三角形之頂部為止之高度設為h1、h2。同樣地,針對基準長度範圍之全部峰,求出自凹部起至凸部為止之高度,求出(一個峰具有兩個高度)高度之和,計算其除以基準長度L所得之值之反正切。
θa=tan-1[(h1+h2+h3+h4+…‥+hn)/L]
本發明者等人發現,如圖8-1至圖8-4所示,因內部擴散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而入射至擴散粒子中之影像光及外部光之透過擴散粒子的光及反射的光之擴散特性差異較大,擴散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越大,由擴 散粒子引起之反射光量越多,且透過擴散粒子之光之擴散角度越大,因此由影像光引起之雜散光成分之產生增加且外部光之反射光量增加,使對比度降低。
進而又發現,如圖7-1之1-1至1-5所示,影像光中根據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透過擴散粒子之影像光的透過及反射特性、或使解像度或對比度劣化的雜散光成分之產生狀況亦差異較大,進而,如圖7-2之2-1至2-4所示,外部光中亦根據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侵入至擴散層內部之外部光之由擴散粒子引起之反射光的反射特性或使對比度劣化之雜散光成分之產生狀況亦差異較大,藉由將本案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表面凹凸之形狀、擴散粒子之特性、及表面凹凸與內部擴散粒子之相對關係亦加入考慮,可獲得不僅對比度或動態圖像防眩光性優異,而且黑彩感與圖像截斷亦優異的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又,如圖7-2之擴散粒子2-2般處於由擴散粒子反射之外部光之擴散變大的表面凹凸與擴散粒子之位置關係之情形時,如圖7-1之1-2所示,關於影像光,亦成為擴散較大而容易產生雜散光成分之條件,容易招致由影像光引起之對比度降低。
即,由影像光之雜散光成分引起之對比度降低之大小關係可近似於外部光之反射特性而考慮。再者,關於由雜散光成分引起之黑彩感,亦相同。又,藉由使防眩光層具有強度較小但角度較大之擴散而使LCD之漏光較廣地擴散的 先前之重視畫面視角之方法會促進上述之雜散光成分之產生,且尤其缺乏暗室中之高品質黑度。
即,即便進行如此前之基於總霧度或內部霧度、外部霧度(亦稱為表面霧度)之擴散特性之管理,或算術平均粗糙度(Ra)、十點平均粗糙度(Rz)、表面凹凸之平均間隔(Sm)、平均傾斜角(θa)等表面形狀之管理,亦無法獲得優異之防眩光膜。
本發明者等人發現,為獲得黑彩感優異之動態圖像,使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透過擴散較小,正透過強度適度較高,藉此來自內部之影像光之指向性處於較高之狀態,且越減少外部光及影像光之雜散光成分,越良好。
相對地,若透過擴散較大,則會產生雜散光成分,內部影像光之指向性降低,影像看上去褪色泛白,因此對膚色等之顯示無法成為呈現栩栩如生之顯示。
另一方面,為獲得圖像截斷優異之靜止圖像,必需兼備對比度與耐映入性。然而,若以改善耐映入性為目的而增強所謂之防眩光性,則反射擴散變大,對比度降低,圖像截斷惡化。
因此,本發明者等人關於圖像截斷進行努力研究,結果判明,對觀察者而言映入成為困擾之原因在於,欣賞圖像時觀察者之焦點經常會與映入圖像顯示裝置最表面的存在於外部之某些像(例如,觀察者本身的像或存在於背景中之物體所映入的像)重合,而視點無法固定於本來之圖像上。
並且,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之結果發現,藉由使所映入的存在於外部之某些像之輪廓不清晰,而映入不會成為困擾,且亦可抑制對比度之降低,可提高圖像截斷。
又,動態圖像防眩光性為限於動態圖像欣賞時之微弱之耐映入性,因此只要滿足圖像截斷,則可同時滿足動態圖像防眩光性,另一方面,若限於動態圖像欣賞,則即便不滿足圖像截斷,亦只要滿足動態圖像防眩光性即可。
即,發現,為兼備靜止圖像所要求之圖像截斷與動態圖像之黑彩感,重要的是抑制透過擴散之正透過強度成分之降低,適度地具有使所映入之外部影像之輪廓不清晰的較小之反射擴散,且減少雜散光成分。
其意味著將正反射強度成分轉換為正反射附近之擴散,且意味著藉由考慮以下之(a)~(c),可獲得實現靜止圖像截斷與動態圖像之黑彩感之兼備的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即,滿足如下三要素:(a)透過擴散較小(正透過強度較高)、(b)正反射強度成分較小、(c)轉換為正反射附近之擴散。
防眩光片材通常多數情況下添加用以具有抗靜電功能之導電粒子或為防止眩光或進行表面凹凸賦型而添加微細粒子,除由表面凹凸引起之擴散(以下,稱為外部擴散)以外,亦具有內部擴散。
圖1係改變粒子之折射率而模擬作為一例之折射率1.50之樹脂塗膜之表面反射率及分散於上述樹脂塗膜中之球狀 擴散劑粒子表面之反射率之結果。如圖1所示,由內部擴散因子決定之反射強度與由外部擴散決定之反射強度相比非常小,因此擴散反射強度係由表面擴散起支配性作用。
又,由表面形狀引起之透過光之擴散於將自θ之傾斜面之出射角度設為ψ,將塗膜之折射率設為n時,根據斯涅耳定律(Snell's law),為n×sinθ=sinψ,出射角度ψ成為arcsin(n×sinθ)-θ。
另一方面,反射根據反射定律係表示θ之傾斜面之兩倍之變化,因此反射角度ψ成為2×θ。因此,於通常之塗膜之折射率及防眩光片材之表面形狀範圍內,如作為折射率1.50之樹脂表面之情形之計算結果的圖2所示般可看作反射及透過之擴散角度相對於表面傾斜角度成正比。
即,正反射強度較小時正透過強度較小,增加正反射附近之擴散時會增加正透過附近之擴散,因此可將上述實現靜止圖像之耐映入性與動態圖像之黑彩感之兼備的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所要求的三要素全部轉換為透過。又,根據上述之記載,於滿足動態圖像防眩光性之方面上亦可進行相同之轉換。
即,上述(a)~(c)可分別換言成(a)透過擴散較小(正透過強度較高)、(b')正透過強度成分較小、(c')轉換為正透過附近之擴散。
再者,(b')及(c')表示正透過強度(Q)與正透過附近之擴散強度(q)之比Q/q較小,另一方面,(a)表示Q/q較大。
且說,此前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中所使用之霧度 值係如JIS K7136所示般為自正透過起2.5度以上擴散之光相對於全光線的比率,因此無法由霧度值想到如上所述之使用正透過附近之擴散(尤其是未達2.5度之擴散)之想法。
然而,由於完全無內部擴散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無法抑制眩光,故而必需或多或少地具有內部擴散。再者,由內部擴散引起之擴散之大小可不超過2.5度,於此情形時,由內部擴散引起之霧度成為零。
此處,對等向擴散之情形之正透過附近之擴散強度進行考察。
如圖3之模式圖所示,關於擴散強度,若於具有擴散透過強度分佈a之透明基板上積層具有擴散透過強度分佈b之層,則越接近0度,擴散透過強度之減少比率越大,因此越接近0度,強度之降低越大,而成為具有擴散透過強度分佈c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又,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中,通常內部擴散要素及外部擴散要素之分佈較為稀疏,因此擴散特性之強度分佈成為由上述擴散要素決定之擴散強度分佈、與不存在擴散要素而僅正透過具有強度之兩種強度分佈之和。
如圖4所示,將使正透過±1度及正透過±2度之強度之斜率外插至正透過時之強度設為假想正透過強度U時,U近似於由擴散要素決定之擴散特性之正透過強度,Q/U成為「不具有擴散要素之部分Q」與「擴散要素部分之正透過強度U」之比,即「未透過擴散而正透過之強度Q」與「藉由透過擴散而引導至0度方向之正透過強度U」之比, 可謂成為正透過附近之擴散狀態之尺度。
又,根據圖3及圖4可明確,正透過附近之強度越大,U越大,並且初始之擴散角度越大之情形,U相對於Q之變化量越小。
換言之,變為正透過附近之強度q而使用U時成為亦考量上述(a)之透過擴散之大小之形態。
如上所述,藉由將Q/U之範圍設定為特定之範圍,可使圖像截斷與動態圖像之黑彩感平衡性較佳地變得良好,可獲得兼備該等性能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換言之,Q/U係藉由如下而決定黑彩感與截斷之優劣:關於表面形狀(外部擴散要素),近似於成為正透過之平坦部與成為正透過以外之角度之凹凸部之比率,因此與凹凸之傾斜角度及凹凸之存在概率有關聯;關於內部擴散,與擴散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及與擴散粒子之碰撞概率及形狀有關聯;關於表面形狀與內部擴散之相互作用,與將上述相互作用進一步相互減弱之程度及相互增強之程度有關聯。
然而,為實現高水準之暗處黑度,要求進一步之雜散光防止,因此進一步對雜散光進行考察。
通常,於折射率n之層與空氣之界面,光自層內部以角度θ入射至界面時的界面處之反射比率係若將p偏光之情形設為Rp、s偏光之情形設為Rs,則藉由依據反射定律及斯涅耳定律進行計算而由以下之式表示。
Rp=((cosθ-n×cos(arcsin(n×sinθ)))/(cosθ+n×cos(arcsin (n×sinθ))))2
Rs=((cos(arcsin(n×sinθ))-n×cosθ)/(cos(arcsin(n×sinθ))+n×cosθ))2
又,於具有表面凹凸之防眩光層中,內部擴散較小之情形之透過擴散角度ψ係於將表面凹凸之傾斜角度設為θs、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設為nB時,基於斯涅耳定律算出,而成為 ψ=arcsin(nB×sinθs)-θs。
因此,於自透明基材側入射至防眩光層之影像光入射至傾斜角度為θs之凹凸表面(防眩光層與空氣之界面)時,於上述式中,可設為θ=θs、n=nB,因此於上述凹凸表面之反射比率可藉由上述之Rp及Rs表示,該等可以上述透過擴散角度ψ之函數之形式表示。並且,Rp及Rs越大,由上述凹凸表面反射而返回至防眩光層內部之光越多,因此雜散光成分增多。
將使用通常之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1.50,對上述之式進行計算所得者示於圖6。由於防眩光層之表面凹凸係無規地形成,故而平均之反射比率可表示為(Rp+Rs)/2。根據圖6可明確,若透過擴散角度超過30度,則反射急遽增加,即雜散光成分急遽增加。
因此,為不產生雜散光成分,較佳為不存在30度以上之透過擴散,由於自20度起反射開始增加,故而藉由使透過擴散為20度以下,可確實地防止雜散光成分之產生。
並且,為實現該等光學性質,本發明者等人將利用擴散 粒子於防眩光層表面形成凹凸之機制作如下理解,藉此發現解決對策。
即,透光性樹脂於硬化時體積收縮。另一方面,由於擴散粒子不會收縮,故而擴散粒子會抵抗透光性樹脂之收縮,藉此對應於擴散粒子之位置之表面成為凸部而形成凹凸,因此若擴散粒子具有柔軟性,則對透光性樹脂之硬化收縮之阻力減小,表面凹凸之傾斜角變得平緩。
然而,具有柔軟性之擴散粒子為低聚合度且低交聯密度之粒子,因此於防眩光層用塗液中容易膨潤,引起黏度變化或凝膠化,無塗敷之穩定性而無法供於實際應用。
如上所述,本發明之一特徵在於注目於Q/U,進而著眼於Log10(Q30/Q),藉此將課題確實地解決,並且為獲得更優異之效果,藉由與其他參數即如申請專利範圍之各技術方案中所規定之各種參數任意組合,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本發明係彌補上述擴散粒子之柔軟性所引起之不足者,發現塗敷之穩定性與對透光性樹脂之收縮之阻力成為適度範圍之擴散粒子只要於擴散粒子表面使上述含浸層為擴散粒子之半徑之5~40%即可,從而完成本發明。
再者,含浸層之折射率與擴散粒子之折射率相比,更接近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因此若含浸40%以上,則即便獲得上述效果,因透光性樹脂與擴散粒子之折射率之差而表現之內部擴散減少,因此亦有損及黑收緊性或尤其是眩光防止性之虞。
本發明係基於上述見解而完成者,包含以下之態樣。
(1)一種防眩光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具有包含透光性樹脂與擴散粒子之防眩光層,上述防眩光層於與上述透明基材為相反側之面具有凹凸,上述凹凸主要由基於具有構成上述透光性樹脂之成分之全部或一部分所含浸之含浸層的上述擴散粒子之凸部形成而成,且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正透過方向之亮度設為Q,自正透過起3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30,將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及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分別外插至正透過所得的透過強度之平均值設為U時,滿足下述之(式1)及(式2):(式1)10<Q/U<36 (式2)Log10(Q30/Q)<-6。
(2)一種防眩光片材,其特徵在於:於將上述防眩光層之厚度設為T、上述防眩光層中之上述透光性粒子之半徑設為R、上述含浸層之厚度設為P時,滿足下述之(式3)及(式4):(式3)0.25<R/T<0.45 (式4)5%<P/R<40%。
(3)一種防眩光片材,其特徵在於: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自正透過起2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20時,滿足下述之(式5): (式5)Log10(Q20/Q)<-5.5。
(4)一種防眩光片材,其特徵在於:於將防眩光片材之內部霧度值設為Hi(%),進而將防眩光片材之總霧度值設為Ha(%)時,滿足下述之(式6):(式6)0≦Ha-Hi≦4。
(5)一種防眩光片材,其特徵在於:將基於JIS K7105之防眩光片材之透過圖像清晰度中光梳2.0 mm相對於光梳0.125 mm之值的比設為D時,滿足下述之(式7):(式7)D<2。
(6)一種防眩光片材,其係於最表層形成低折射率層而成。
(7)一種偏光板,其使用上述防眩光片材。
(8)一種圖像顯示裝置,其使用上述防眩光片材或上述偏光板。
(9)一種防眩光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防眩光片材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具有包含透光性樹脂與擴散粒子之防眩光層,上述防眩光層於與上述透明基材為相反側之面具有凹凸,上述凹凸主要由基於具有構成上述透光性樹脂之成分之全部或一部分所含浸之含浸層的上述擴散粒子之凸部形成而成;該製造方法係控制為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正透過方向之亮度設為Q,自正透過起3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30,將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及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 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分別外插至正透過所得的透過強度之平均值設為U時,防眩光片材之特性滿足下述之(式1)及(式2):(式1)10<Q/U<36 (式2)Log10(Q30/Q)<-6。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暗處之高品質黑度及黑彩感、黑色光澤優異,具有動態圖像用途中所能容許之防眩光性(動態圖像防眩光性),且適合供於實際使用的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
又,藉由使用該防眩光片材,可提供一種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本發明之防眩光片材之特徵在於:其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具有包含透光性樹脂與擴散粒子之防眩光層,上述防眩光層於與上述透明基材為相反側之面具有凹凸,上述凹凸主要由基於具有構成上述透光性樹脂之成分之全部或一部分所含浸之含浸層的上述擴散粒子之凸部形成而成,且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正透過方向之亮度設為Q,自正透過起3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30,將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及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 線分別外插至正透過所得的透過強度之平均值設為U時,滿足下述之(式1)及(式2):(式1)10<Q/U<36 (式2)Log10(Q30/Q)<-6。
以下,使用圖5,對Q及Q30之測定方法加以說明。若對如圖5所示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自5之方向照射可見光線,則向6之方向正透過,並且一部分光擴散。該6之方向即0度方向上之透過強度為正透過強度Q。又,30度之方向之透過強度為正透過強度Q30
又,分別測定正透過±2度與正透過±1度方向上之透過強度,以直線連結該強度,將外插至正透過(0度)的透過強度之平均定義為假想正透過強度U(參照圖4)。
並且,於防眩光片材之製造過程中,以Q/U作為指標,進行材料之選定、製造條件之控制等,藉此可效率良好地製造黑彩感及對應於動態圖像之防眩光性(動態圖像防眩光性)優異,進而圖像截斷優異之防眩光片材。
再者,擴散透過強度之測定具體而言係以如下方式測定。
(擴散透過強度之測定方法)
自防眩光片材之背面(防眩光片材之與觀察者側為相反側之面)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使光束入射至防眩光片材,使經擴散透過之光於-85度~+85度之範圍內每1度掃描1次受光器,藉此測定擴散透過強度。
再者,關於測定擴散透過強度之裝置,並無特別限制, 於本發明中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GC5000L」。再者,於本測定中係測定-85度~+85度間之範圍,但藉由進行僅-1、-2、0、+1及+2度之測定,可簡便地進行假想正透過強度之算出及正透過強度之測定,因此於線上一面進行製造條件等之變更,一面自動調整至指定之範圍內亦變得容易。
此處,「GC5000L」之光束之直徑為約3 mm,該直徑成為通常所使用之測角光度計(goniophotometer)之平均之光束之直徑。
並且,本發明中所使用之透光性粒子之粒徑為微米級,相對於作為內部擴散要素之粒子之直徑,光束之直徑大1000倍左右,即,通常於測角光度計之測定中,光束之直徑與粒徑相比充分大,又,粒子亦均勻地分散,因此無論向試樣之哪一點照射光束,測定值均不會產生顯著差異而可進行正確之測定。
再者,上述Q30及作為自正透過起20度之方向之透過強度的Q20係將藉由上述測定方法測定之20度及-20度之平均值設為Q20,將30度及-30度之平均值設為Q30
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以下述式(x)作為指標進行控制。
Log10(Q30/Q)<-6 (x)
藉由使Log10(Q30/Q)成為未達-6,可獲得黑彩感、暗室黑度優異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進而,藉由滿足下述式(y),可獲得暗室中之高品質黑度更優異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Log10(Q20/Q)<-5.5 (y)
再者,於Q30或Q20非常小而無法利用測定器檢測之情形時,將Log10(Q30/Q)或Log10(Q20/Q)之值設定為-10.0。
進而,本發明之特徵之一亦在於以下述式(z)作為指標進行控制。
10<Q/U<36 (z)
藉由使Q/U超過10,可獲得黑彩感優異之液晶顯示裝置 用防眩光片材,並且藉由使Q/U未達36,可獲得動態圖像防眩光性優異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進而,Q/U更佳為超過11.5且未達34,其原因在於使黑彩感及動態圖像防眩光性提高。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為滿足上述式(x)及(z)者。滿足上述式(x)及(z)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成為暗處之高品質黑度及黑彩感、黑色光澤優異,具有動態圖像用途中所能容許之防眩光性(動態圖像防眩光性)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
於本發明之防眩光片材中,上述防眩光層係將含有作為擴散粒子之有機微粒子及作為對上述有機微粒子具有含浸性之透光性樹脂之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的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較佳為進而含有使有機微粒子膨潤之溶劑的塗液,更佳為將進而對上述透明基材具有含浸性的塗液,進而更佳為將進而含有使透明基材膨潤之溶劑的塗液塗佈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上,進行乾燥而形成塗膜,並使該塗膜硬化而成。
作為擴散粒子之上述有機微粒子具有作為透光性樹脂之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所含浸之含浸層。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形成上述含浸層之前之有機微粒子稱為「有機微粒子(A1)」,將形成有上述含浸層之有機微粒子即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稱為「有機微粒子(A2)」。
藉由具有上述含浸層,上述有機微粒子(A2)成為與擴散層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之硬化物(以下,亦稱為透光性樹脂)之密接性極為優異者。又,有機微粒子(A2)中之上述含浸層係於混合有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與構成有機微粒子(A2)之材料之狀態下形成者,因此可較佳地防止上述擴散層之透過光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2)(含浸層)與透光性樹脂之界面處反射。
進而,上述含浸層係藉由作為透光性樹脂之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或溶劑使有機微粒子(A1)膨潤而較佳地形成之層,因此上述有機微粒子(A2)為極富柔軟性之微粒子。因此,於上述擴散層之表面的對應於該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2)之位置形成凸部,且可使該凸部之形狀平緩。再者,對於此方面,下文進一步詳細地進行說明。
又,關於對上述透明基材具有含浸性之塗液及/或進而含有使之膨潤之溶劑之塗液,於硬化時因上述透明基材具有柔軟性,故於與上述有機微粒子接觸之部位變形為凹狀,藉此可使擴散層表面之凸部更為平緩。
作為構成上述有機微粒子(A1)之材料,較佳為藉由下述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或溶劑而膨潤者,具體而 言,例如可列舉:聚酯樹脂、苯乙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烯烴樹脂、或該等之共聚物等,其中,可較佳地使用交聯丙烯酸系樹脂及交聯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樹脂。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樹脂」為亦包含單體、低聚物等樹脂成分之概念。
此處,由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樹脂及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形成之有機微粒子於利用眾所周知之製造方法製造時,有均使用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樹脂作為材料之情況。
又,上述有機微粒子(A1)於核-殼型之微粒子中存在使用包含丙烯酸系樹脂之微粒子作為核的聚苯乙烯微粒子、或反之使用包含苯乙烯樹脂之微粒子作為核的聚丙烯酸系微粒子。
因此,於本說明書中,關於丙烯酸系微粒子、苯乙烯微粒子及丙烯酸-苯乙烯共聚合微粒子之區別,係以微粒子所具有之特性(例如,折射率)最接近何種樹脂而判斷。例如,若微粒子之折射率未達1.50,則可視為丙烯酸系微粒子,若微粒子之折射率為1.50以上且未達1.59,則可視為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微粒子,若微粒子之折射率為1.59以上,則可視為苯乙烯微粒子。
作為上述交聯丙烯酸系樹脂,例如較佳為使用過硫酸等聚合起始劑及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交聯劑,藉由懸浮聚合法等,使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醯胺、丙烯腈等丙烯酸系單體聚合而獲得之均 聚物或共聚物。
作為上述丙烯酸系單體,尤佳為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獲得之交聯丙烯酸系樹脂。
再者,可藉由調整基於下述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或溶劑之膨潤程度而控制含浸層之厚度,為此,較佳為預先改變交聯之程度以使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之含浸量成為較佳之範圍。
作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1)之平均粒徑,例如,較佳為0.5~10.0 μm之範圍者。尤其更佳為1.0~8.0 μm之範圍者。若上述粒徑未達0.5 μm,則有本發明之防眩光性膜之動態圖像防眩光性變得不充分之情況,若超過10.0 μm,則對於塗膜而言粒子過大,因此有無法形成平滑之表面凹凸之情況。
又,較佳為於將防眩光層之厚度設為T、上述有機微粒子之上述平均粒徑之一半即粒子之半徑設為R時,滿足0.25<R/T<0.45。
其原因在於,若超過0.25,則可獲得較佳之動態圖像防眩光性;若未達0.45,則透光性粒子不會於塗膜層最表面突出,或凹凸不會成為陡峭者,而變得平滑,平緩地被掩埋,藉此可確保獲得較佳之對比度。
再者,上述平均粒徑係指擴散層中所含之各粒子藉由粒度分佈測定而存在最多之粒子之粒徑。再者,上述粒徑主要可作為利用庫爾特計數(Coulter counter)法之重量徑(體積徑)而計測。又,除該方法以外,亦可藉由利用雷射繞 射法、電子顯微鏡觀察、光學顯微鏡觀察之測定而計測。
又,透光性粒子之粒徑之偏差越少,擴散特性之偏差越少,擴散透過強度分佈設計越容易。更具體而言,將重量平均之平均徑設為MV、累積25%徑設為d25、累積75%徑設為d75時,(d75-d25)/MV較佳為0.25以下,更佳為0.20以下。
再者,所謂累積25%徑,係指自粒徑分佈中之粒徑較小之粒子起計數而成為25重量%時之粒徑,所謂累積75%徑,係指同樣地計數而成為75重量%時之粒徑。
作為粒徑之偏差之調整方法,例如可藉由調整合成反應之條件而進行,又,於合成反應後進行分級之方法亦為有力之方法。於分級中,藉由增加其次數或增強其程度,可獲得較理想之分佈之粒子。分級中較佳為使用風力分級法、離心分級法、沈澱分級法、過濾分級法、靜電分級法等方法。再者,於透光性粒子為有機微粒子之情形時,具有塗液中之成分滲透至有機微粒子中而成之含浸層的有機微粒子中會有與原本之粒子之粒徑不同之情況,但上述粒徑係指具有擴散要素之層中之粒子之直徑。
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2)具有含浸層。
上述含浸層係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自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2)之外表面向其中心含浸而形成之層。再者,上述含浸層係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中之低分子量成分、即主要為單體含浸而形成之層,而作為高分子成分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之聚合物、即聚合物或 低聚物不易含浸。單體之中,較佳為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以下者。更佳為重量平均分子量較小之250~600以下之單體,例如,三羥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及其改性品等,其原因在於容易含浸。
再者,本發明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作為藉由THF(Tetrahydrofuran,四氫呋喃)溶劑下之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定之聚苯乙烯換算值而求出。
上述含浸層例如可藉由對上述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2)之剖面進行電子顯微鏡(較佳為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穿透式電子顯微鏡)、STEM(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等穿透型)觀察而判別,有藉由進行染色而含浸層之觀察變得更容易之情況。
再者,含浸於上述含浸層中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可為構成之總成分經含浸者,亦可為構成之成分之一部分經含浸者。
再者,於上述擴散層中含有與上述有機微粒子不同之粒子(B)之情形時,較佳為上述粒子(B)於擴散層中之平均粒徑(B2)小於上述有機微粒子(A2)之平均粒徑。其原因在於,有在上述擴散層之表面之對應於上述微粒子(B)之位置形成高度較高之凸部,變得無法充分抑制褪色泛白之虞。
再者,就更確實地防止形成由上述粒子(B)形成之高度較高之凸部之意義而言,較佳為上述粒子(B)亦具有含浸層。
又,若將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含浸層之厚度設為P(μm)、有機微粒子之半徑設為R(μm),則較佳為滿足下述式:5%<P/R<40%。若為5%以下,則無法充分獲得藉由形成上述之含浸層而獲得之效果,若為40%以上,則不僅有防眩光層表面之凸部之形成變得不充分,動態圖像防眩光性較差之情況,而且變得無法充分發揮有機微粒子(A2)之內部擴散功能,無法充分獲得眩光之防止效果。
再者,上述P/R係表示將防眩光片材之剖面電子顯微鏡照片中所觀察到的有機微粒子(A)之剖面中之含浸層之厚度的平均值除以上述有機微粒子之基於電子顯微鏡照片之半徑的平均值所得之值。
具體而言,針對上述擴散層之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較佳為TEM、STEM等穿透型),於3000~5萬倍下,觀察必然存在1個以上之具有含浸層之微粒子之任意5個視場,並拍攝後,對每一個微粒子測定2點含浸層之厚度,作為將10點之測定值平均所得之值而求出。上述含浸層之厚度之測定係選擇微粒子之周圍之透光性樹脂與微粒子之分界線相對較清楚且含浸最多之部分中之2點而進行。
此處,作為擴散粒子之有機微粒子通常具有經交聯之結 構,但根據該交聯之程度而基於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或溶劑之膨潤程度不同,通常若交聯度變高則膨潤度變低,若交聯度變低則膨潤度變高。因此,例如於構成上述有機微粒子(A2)之材料為上述之交聯丙烯酸系樹脂之情形時,上述含浸層之厚度可藉由適當調整該交聯丙烯酸系樹脂之交聯程度而控制在所需之範圍內。
於本發明之防眩光片材中,作為上述有機微粒子(A1),例如只要預先利用使用交聯度不同之有機微粒子之塗液製作防眩光片材,選定符合較佳之含浸程度之有機微粒子而使用即可。
再者,以下,有稱為「高交聯」、「低交聯」之情況,該「高交聯」、「低交聯」係如下所述般定義。
製備相對於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製品名:M-450,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60質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0質量份、及異三聚氰酸PO(Propylene Oxide,環氧丙烷)改性三丙烯酸酯(製品名:M-313,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30質量份之混合物)100質量份,調配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7:3)190質量份而成之塗液。
將微粒子浸漬於所獲得之塗液中,其後立即利用點滴器滴加於載玻片,進而於其上載置蓋玻片。利用光學顯微鏡對其進行觀察而求出平均粒徑d0(20個微粒子之平均值)。進而以相同之方式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浸漬後歷時24小時 者而求出平均粒徑d24。將以此種方式求出之粒徑之變化率((d24-d0)/d0)為5%以上之微粒子定義為「低交聯」,將未達5%之微粒子定義為「高交聯」。
作為上述塗液中之有機微粒子(A1)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相對於下述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5~30質量份。若未達0.5質量份,則有無法於擴散層之表面形成充分之凹凸形狀,本發明之防眩光片材之動態圖像防眩光性能變得不充分之情況。
另一方面,若超過30質量份,則有上述塗液中產生有機微粒子(A1)彼此之凝聚,於擴散層之表面形成較大之凸部而無法獲得所需之性能,產生褪色泛白或眩光之情況。
上述有機微粒子(A1)之含量之更佳下限為1.0質量份,更佳上限為20質量份。藉由在該範圍內,可更確實地實現上述之效果。
除規定Q/U及Log10(Q30/Q)、Log10(Q20/Q)以外,亦進而考慮防眩光層之厚度T、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總霧度Ha(%)、藉由內部擴散而產生之霧度Hi(%)、與作為由表面之凹凸引起之擴散(以下,有時稱為外部擴散)與由上述內部擴散引起之擴散的相互作用之和的擴散(Ha-Hi)之關聯等、或擴散層之透光性樹脂之組合、透明基材樹脂等而進行選擇,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液晶顯示元件表面所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性能。
若內部擴散較小,則眩光無法消除。其中,於存在具有2.5度以上之擴散角之內部擴散之情形時,係以藉由內部 擴散而產生之霧度Hi進行計數,因此即便Hi為零,亦必需具有適度之內部擴散。然而,若擴散角較大之擴散即以霧度進行計數之內部霧度Hi過大,則因解像度之降低、及由雜散光成分之產生引起之暗處黑度之降低而對比度之降低變得顯著,進而截斷惡化。
再者,對比度雖然降低,但藉由將內部霧度設定為3.0以上,亦可藉由畫面視角擴大作用而提高黑收緊性。
又,本發明係由並非如先前所認為般總霧度成為內部擴散與表面擴散之和,而是總霧度除內部擴散與表面擴散以外亦受兩擴散要素之位置關係影響之見解所得出者,即,以總霧度為內部霧度+外部霧度+由內部擴散要素與表面凹凸之相互作用決定之霧度作為基本思想。
因此,若將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霧度設為Ha、藉由內部擴散而產生之霧度設為H1,則Ha-Hi可稱為由內部擴散要素與表面凹凸之相互作用決定之霧度及外部霧度之和。
於動態圖像視聽之情形時,為實現動態圖像之高品質畫質,而要求黑彩感,且動態圖像防眩光性只要為僅能略微識別映入像之輪廓之程度者即可,因此霧度(Ha-Hi)較低之傾向較佳。又,於擴散角未達2.5度之情形時,不以霧度進行計數,因此霧度(Ha-Hi)即便為此前一直被視為欠佳之0,亦只要Q/U值為所需之範圍即可,更佳為0%以上4%以下,進而更佳為0%以上2%以下。
進而,構成防眩光層之透明樹脂與擴散粒子之折射率差 較佳為0.005~0.25。若折射率差為0.005以上,則可抑制眩光,若為0.25以下,則擴散透過強度分佈設計變得容易。就以上之觀點而言,該折射率差較佳為0.01~0.2,更佳為0.015~0.15。
再者,尤其若使用擴散粒子為有機微粒子中具有塗液中之成分滲透至有機微粒子中而成之含浸層且有機微粒子之中心部未含浸塗液中之成分的有機微粒子,則有機微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界面之折射率差變小,因此反射得到抑制,因此不易產生雜散光成分,且由於有機微粒子內部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較大,故而內部擴散得以維持,因此容易實現雜散光成分之產生之防止與眩光之防止之兼備,故而更佳。
再者,為增加上述含浸層之含浸量,例如可選擇降低有機微粒子之交聯密度,或共用含浸性之溶劑,或提高塗液靜置溫度等等,但重要的是預先選定成為較佳之含浸量之條件。
於具有上述含浸層之有機微粒子中,就上述之表面凹凸控制之觀點而言,P/R較佳為5~40%之範圍,但就維持內部擴散性能之觀點而言,未含浸塗液中之成分之中心部較佳為具有可見光波長以上之直徑,更佳為具有1 μm以上之直徑。
再者,上述中心部之未含浸之部分之直徑具體而言可針對上述擴散層之剖面,利用電子顯微鏡(較佳為TEM、STEM等穿透型),於3000~5萬倍下,對必然存在1個以上 之具有含浸層之微粒子之任意5視場進行觀察,並拍攝後,測定上述中心部之未含浸之部分之直徑,作為將10點測定值平均所得之值而求出。
又,關於粒徑或存在於粒子上部之透光性樹脂之厚度,亦可藉由對貫穿粒子中心附近之剖面進行拍攝,利用與上述相同之方法進行觀察及測定,根據平均值而求出。
再者,就防止眩光之觀點而言,基於JIS K7105之防眩光片材之透過圖像清晰度中之光梳2.0 mm相對於光梳0.125 mm之值的比D較佳為未達2。利用光梳0.125 mm獲得之值表示正透過附近之擴散之大小(值越小擴散越大),其成為影像光之微細之歪曲即眩光之原因。另一方面,利用2.0 mm之光梳獲得之值表示更廣之範圍之擴散之大小,即,使眩光不顯著之效果,值越大其效果越小。因此,透過圖像清晰度係利用光梳0.125 mm獲得之值越低,又,利用光梳2.0 mm獲得之值越高,眩光越差。因此,可藉由上述D表示該關係,若為2以上,則眩光變得顯著。上述D更佳為未達1.9,進而更佳為未達1.4。
再者,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係於使折射率不同之2種溶劑之混合比變化而使折射率變化之溶劑中,使透光性粒子等量分散而測定濁度,利用阿貝折射計測定濁度成為極小時之溶劑之折射率,此外亦可藉由使用Cargill試劑等方法而測定。
該等折射率除測定材料本身以外,亦可於實際製成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後,藉由將粒子或粒子之碎末自 膜中取出進行測定,或利用橢圓偏光計測定防眩光片材之切斷面之方法,測定防眩光片材之雷射干擾之方法等而測定。
又,亦可藉由使用實質上無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之差,且大於可見光波長且小於擴散層厚度之粒子,而僅單獨設置表面凹凸,尤其對內部及表面凹凸之相互作用之調整較為有用。再者,所謂實質上無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之差,係指於光學顯微鏡之觀察中未見粒子之存在。
於本發明之防眩光片材中,作為透光性樹脂之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係含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作為必需成分者。
作為此種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可較佳地列舉使上述之有機微粒子(A1)膨潤者,較佳為透明性者,例如可列舉藉由紫外線或電子束而硬化之電離放射線硬化型樹脂。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酯」,係指甲基丙烯酸酯及丙烯酸酯。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單體,係為進行電離放射線硬化以成為聚合物膜,而含有全部可成為該聚合物膜之基本結構之構成單元之分子,且具有不飽和鍵。
即,只要低聚物或預聚物為硬化膜之基本單元,則亦包含低聚物或預聚物。
於本發明中,具有含浸性之低分子量之單體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0以下,更佳為250~600。
作為單體、低聚物及預聚物之官能基,較佳為電離放射 線聚合性者,其中,較佳為光聚合性官能基。
作為光聚合性官能基,可列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不飽和之聚合性官能基等。
又,作為預聚物及低聚物,可列舉:(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等。
作為單體,可列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系單體;(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季戊四醇(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乙氧基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丙氧基三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F EO(Ethylene Oxide,環氧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 EO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EO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EO改性三(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PO(Propylene Oxide,環氧丙烷)改性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EO改性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系單體;三羥甲基丙烷三硫代乙醇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硫代丙醇酸酯、季戊四醇四硫代乙醇酸等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硫醇基之多元醇化合物,以及具有2以上之不飽和鍵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 或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尤佳為多官能丙烯酸酯,其中,進而較佳為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
又,作為透光性樹脂,亦可將聚合物添加於上述樹脂組合物中而使用。作為聚合物,例如可列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醋酸丙酸纖維素(CAP)等。
藉由添加聚合物,可調整塗液之黏度,藉此,具有使塗敷變得容易,並且由粒子之凝聚引起之凹凸形成之調整變得容易,或可控制粒子之沈澱等優點,可控制表面擴散及內部擴散與表面凹凸之相互作用。聚合物之較佳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萬~10萬。其原因在於,若未達2萬,則必需增多添加量以調整黏度,有防眩光層之硬度降低之虞,若為10萬以上,則黏度過高,有塗敷性降低之虞,或,又,若重量平均分子量過大之化合物存在於組合物中,則於硬化反應時會成為抑制交聯之原因,而有硬度降低之虞。
上述樹脂組合物中視需要可添加光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作為光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使用苯乙酮類、安息香類、二苯甲酮類、氧化膦類、縮酮類、蒽醌類、9-氧硫類、偶氮化合物等。
作為苯乙酮類,可列舉:2,2-二甲氧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對二甲基苯乙酮、1-羥基-二甲基苯基酮、1-羥基-二甲基-對異丙基苯基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4-甲硫基-2-啉基苯丙酮、2-苄基-2-二甲基胺基- 1-(4-啉基苯基)-丁酮、4-苯氧基二氯苯乙酮、4-第三丁基-二氯苯乙酮等;作為安息香類,可列舉: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安息香異丙醚、苯偶醯二甲基縮酮、安息香苯磺酸酯、安息香甲苯磺酸酯、安息香甲醚、安息香***等。
又,作為二苯甲酮類,可使用二苯甲酮、羥基二苯甲酮、4-苯甲醯基-4'-甲基二苯基硫醚、2,4-二氯二苯甲酮、4,4-二氯二苯甲酮及對氯二苯甲酮、4,4'-二甲基胺基二苯甲酮(米其勒酮)、3,3',4,4'-四(第三丁基過氧化羰基)二苯甲酮等。
亦可混合使用光敏劑,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第三丁基胺、三乙基胺、聚正丁基膦等。
又,藉由於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中添加相溶性聚合物,或添加光之波長以下之微粒子例如100 nm以下之微粒子作為填充材,在硬化時有樹脂隨著微粒子而聚合收縮,微粒子之形狀顯著地反映於表面凹凸,凹凸傾斜角度變大之情況,但可減少此時之聚合收縮而減小防眩光層表面之傾斜角度,可使整體之凹凸形狀變得更平滑,因此亦可獲得適度之外部擴散性。
進而,藉由在上述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中添加高折射率或低折射率之100 nm以下之微粒子,亦可藉由調整透明樹脂之折射率而控制內部擴散。
其中,於透光性樹脂中含有有機矽烷之情形時,根據塗液中之樹脂、溶劑系、粒子之親油、親水程度之組合不 同,而粒子之凝聚性之變化較大,光學特性不穩定,因此較佳為不使用有機矽烷。
類推其原因在於,即便為一種粒子,例如於乾燥中途(因通常添入2種以上,故)會因溶劑之揮發性之差而產生組成變動,因此難以控制凝聚與分散。上述情況尤其於使用親油、親水程度不同之二種以上之粒子之情形時較為顯著。因此,就產生陡峭之凹凸等之方面等而言,有無法控制粗糙或眩光之虞。
又,通常為調節黏度或使各成分能夠溶解或分散而於上述放射線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中使用溶劑。該溶劑較佳為考慮下述情況而適當地選擇,即:根據所使用之溶劑之種類,有機微粒子之含浸層厚不同,不僅如此,而且根據塗佈、乾燥之步驟而塗膜之表面狀態不同,因此可調整基於外部擴散之透過強度分佈。
具體而言,可考慮飽和蒸汽壓、對透明基材之滲透性等而選定。
藉由調整塗液中之低分子量成分向透明基材中之含浸量,可控制防眩光層之厚度,又,藉由含浸於上述透明基材中,而該基材表面具有柔軟性,具有吸收防眩光層之硬化收縮之作用,藉此其結果可如上所述般調整表面凹凸形狀。尤其於透明基材包含纖維素系樹脂之情形時,本方法較為有效。
又,藉由對粒子使用具有含浸性之溶劑,可使透明樹脂之成分之至少一部分容易滲透至粒子中,使上述之含浸層 之調整成為可能,從而控制擴散透過強度。
作為透光性樹脂之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溶劑可選擇使用均為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1)膨潤之性質者,亦可選擇使用僅任一者為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1)膨潤之性質者。
再者,上述有機微粒子(A1)之含浸層之形成藉由存在具有使該有機微粒子(A1)膨潤之性質之溶劑,而無論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之膨潤性之程度如何,均可更確實地進行,因此更佳為至少上述溶劑含有具有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1)膨潤之性質之溶劑。
類推其原因在於,對上述有機微粒子(A1)首先是上述溶劑發揮作用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1)膨潤,繼而上述放射線硬化透光性樹脂中所含之低分子量成分開始逐漸含浸。
於本發明之防眩光性膜中,作為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溶劑之組合,其中,較佳為將作為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的就分子量較小而容易含浸而言選擇的(甲基)丙烯酸酯單體、與作為溶劑之使上述有機微粒子(A1)膨潤之性質較強的酮、酯系組合使用。
又,藉由混合使用上述溶劑,而調整有機微粒子(A1)之膨潤程度,藉此可控制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中所含之低分子量成分之含浸量。
作為溶劑,可根據上述觀點而適當選擇,具體而言,可較佳地列舉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系溶劑,或甲基乙基酮(MEK)、甲基異丁基酮(MIBK)、環己酮等酮類。該等可單 獨使用1種,或組合使用2種以上。
較佳為將芳香族系溶劑之至少1種與酮類之至少1種混合使用。此外,為控制乾燥速度,亦可混合甲基溶纖劑、乙基溶纖劑等溶纖劑類或乙酸溶纖劑類、乙醇、異丙醇、丁醇、環己醇等醇類。
於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中,可視需要於透光性樹脂即透明樹脂中調配除透光性粒子以外之添加劑。
例如,為提高硬度等物理特性,反射率、擴散性等光學特性等,可添加各種無機粒子。
作為無機粒子,可列舉:鋯、鈦、鋁、銦、鋅、錫、銻等金屬或ZrO2、TiO2、Al2O3、In2O3、ZnO、SnO2、Sb2O3、ITO(Indium Tin Oxides,氧化銦錫)、ATO(Antimony Tin Oxides,氧化錫銻)、SiO2等金屬氧化物。此外,亦可含有碳、MgF、矽、BaSO4、CaCO3、滑石、高嶺土、膨潤石等。
為減少對擴散透過強度分佈之影響,該無機粒子之粒徑較佳為於塗敷防眩光層時之樹脂組合物中儘可能微細化,平均粒徑較佳為100 nm以下之範圍。藉由使無機粒子微細化至100 nm以下,可形成不損及透明性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再者,無機粒子之粒徑可藉由光散射法或電子顯微鏡照片而測定。
又,於本發明中,為提高凝聚防止效果及沈澱防止效果、以及調平性等特性,可使用各種界面活性劑。
作為界面活性劑,可列舉聚矽氧油、氟系界面活性劑,可較佳地列舉含有全氟烷基之氟系界面活性劑等。於塗敷含有溶劑之樹脂組合物並進行乾燥之情形時,在塗膜內於膜表面與內面產生表面張力差等,由此膜內引起大量之對流。該對流成為貝納得穴流(Benard Cell)結構之褶皺表面或塗敷缺陷。
又,對黑彩感或圖像截斷等產生不良影響。若使用如上所述之界面活性劑,則可防止該對流,因此不僅可獲得無缺陷或不均之凹凸膜,而且透過擴散亮度特性之調整亦變得容易。
進而,於本發明中,可添加防污劑、抗靜電劑、著色劑(顏料、染料)、阻燃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接著賦予劑、聚合抑制劑、抗氧化劑、表面改質劑等。
作為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中所使用之透明基材,只要為透明樹脂膜、透明樹脂板、透明樹脂片材或透明玻璃等通常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中所使用者,則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透明樹脂膜,可使用三乙醯纖維素膜(TAC膜,Triacetyl Cellulose Film)、二乙醯纖維素膜、乙醯基丁基纖維素膜、乙醯基丙基纖維素膜、環狀聚烯烴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聚醚碸膜、聚丙烯酸系樹脂膜、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膜、聚酯膜、聚碳酸酯膜、聚碸膜、聚醚膜、聚甲基戊烯膜、聚醚酮膜、(甲基)丙烯腈膜、聚降烯系樹脂膜等。
尤其是,除由於含浸性而容易使表面凹凸平滑以外,於將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與偏光板一併使用之情形時,就不使偏光混亂而言,較佳為TAC膜,就耐候性而言,較佳為環狀聚烯烴膜,於重視機械強度與平滑性之情形時,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聚酯膜。
又,上述透明基材可為多層,亦可為單層,亦可以與塗膜之接著性為目的而於表面設置底塗層。
又,為防止透明基材與塗膜層間存在實質上之折射率差之情形時界面中所產生的干擾條紋,除使用含浸於透明基材之塗液以外,例如亦可於透明基板與塗膜層之間設置具有中間折射率之干擾條紋防止層,或預先設置以表面粗糙度(十點平均粗糙度Rz)計為0.3~1.5 μm左右之凹凸。
再者,Rz係以依據JIS B0601 1994之方法為基礎,將截斷值設定為2.5 mm,將評價速度設定為0.5 mm/s而測定之值。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可具有硬塗性、耐映入性、抗反射性、抗靜電性、防污性等功能。硬塗性通常係進行鉛筆硬度(依據JIS K5400測定)或一面於鋼絲絨#0000下施加荷重一面進行10往復擦拭試驗,於在背面貼附有黑膠帶之狀態下未確認到擦傷之最大荷重下進行評價(耐鋼絲絨擦拭性)。
關於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以鉛筆硬度計較佳為H以上,進而較佳為2H以上。
又,關於耐鋼絲絨擦拭性,進行10往復擦拭試驗亦未確 認到擦傷之最大荷重較佳為200 g/cm2以上,進而較佳為500 g/cm2以上,尤佳為700 g/cm2以上。
又,就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表面中之抗靜電之方面而言,較佳為賦予抗靜電性能。
賦予抗靜電性能中例如可列舉:塗敷含有導電性微粒子、導電性聚合物、四級銨鹽、噻吩等及反應性硬化樹脂之導電性塗敷液之方法,或蒸鍍或濺鍍形成透明膜之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等而形成導電性薄膜之方法等先前公知之方法。
又,亦可將抗靜電層用作硬塗層、耐映入性層、抗反射層等功能層之一部分。
作為表示抗靜電性之指標,有表面電阻值,於本發明中,表面電阻值較佳為1012 Ω/□以下,進而較佳為1011 Ω/□以下,尤佳為1010 Ω/□以下。
又,作為該光學膜所能儲存之最大電壓即所謂之飽和帶電壓,較佳為於10 kV之施加電壓下為2 kV以下。
又,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最表面可設置防污層。防污層係降低表面能量,從而使親水性或親油性之污垢不易附著者。
防污層可藉由防污劑之添加而賦予,作為防污劑,可列舉氟系化合物、矽系化合物、或該等之混合物,尤佳為具有氟烷基之化合物。
又,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最表面可設置折射率低於其表面積層有低折射率層之表面層的低折射 率層。
上述低折射率層係具有0.1 μm左右之厚度之層,且藉由干擾而降低外部光之反射。上述低折射率層無任何限定,較佳為藉由塗佈含有添加多孔質或中空二氧化矽之紫外線硬化樹脂之塗液並硬化而形成。藉由塗佈上述塗液及硬化,防眩光層表面之凸部中所存在之微小且陡峭之凹凸得以平滑化而變得更為平滑,除抗反射效果以外,亦可實現黑彩感之進一步之提高。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係於透明基材上塗佈構成最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之防眩光層之樹脂組合物而製造。
作為塗佈之方法,可使用各種方法,例如可使用浸漬塗佈法、氣刀塗佈法、淋幕式塗佈法、輥式塗佈法、線棒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模嘴塗佈法、刮刀塗佈法、微凹版塗佈法、噴霧塗佈法、旋轉塗佈法、反向塗佈法等公知之方法。
於本發明中,透過擴散亮度特性係根據塗佈量而變化,因此較佳為容易於3.0~10.0 μm之範圍內穩定地獲得內部具有擴散要素之層與透明樹脂層之厚度之和的輥式塗佈法、凹版塗佈法、模嘴塗佈法、反向塗佈法。
再者,上述塗液較佳為於形成擴散層之前靜置特定時間。
其原因在於,若製備上述塗液,不進行靜置,而形成防眩光層,則有如下情況:即便於適當調整所使用之有機微 粒子(A)之交聯度、或由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或溶劑決定之上述有機微粒子(A)之膨潤之程度之情形時,亦無法使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2)形成充分之含浸層。
作為上述塗液之靜置時間,只要根據所使用之有機微粒子(A)之種類、交聯度及粒徑、及所使用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或溶劑之種類等而適當調整即可,例如較佳為12~48小時左右。
利用上述任一方法進行塗佈之後,為乾燥溶劑,而搬送至經加熱之區域,利用各種公知之方法乾燥溶劑。此處,藉由選定溶劑相對蒸發速度、固形物成分濃度、塗佈液溫度、乾燥溫度、乾燥風之風速、乾燥時間、乾燥區域之溶劑環境濃度等,可調整由表面凹凸形狀之分佈引起之外部擴散及由上述透光性粒子或上述添加劑引起之內部擴散。
尤其是,藉由選定乾燥條件而調整透過擴散亮度特性之方法較為簡便而較佳。作為具體之乾燥溫度,較佳為30~120℃,乾燥風速較佳為0.2~50 m/s,藉由在該範圍內進行適當調整,可調整透過擴散亮度特性。
更具體而言,藉由控制溶劑之種類與乾燥溫度,可調整樹脂及溶劑對基材之滲透性。即,於溶劑條件相同之情形時,藉由控制乾燥溫度,可調整樹脂及溶劑對基材之滲透性,如上所述,從而便可控制表面凹凸形狀。
[評價方法] 1.膜厚:T(μm)之測定方法
利用共焦雷射顯微鏡(LeicaTCS-NT,Leica公司製造, 物鏡「10~100倍」),觀察防眩光片材之剖面,判斷界面之有無,按照下述之評價基準進行判斷。
測定順序
(1)為獲得無暈光之清晰之圖像,而於共焦雷射顯微鏡中使用濕式之物鏡,且於光學積層體之上滴加折射率1.518之油約2 ml進行觀察。油之使用係用以消除物鏡與防眩光層之間之空氣層。
(2)針對每一畫面,測定凹凸之最大凸部、最小凹部距離基材之膜厚各1點合計2點,測定5個畫面,相應地測定合計10點,算出平均值作為塗膜厚。再者,於利用上述共焦雷射顯微鏡無法明確知曉界面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情形時,亦可利用切片機等製成剖面,藉由電子顯微鏡觀察,以與上述2相同之方式算出膜厚。
2.總霧度:Ha(%)測定方法
總霧度值可依據JIS K-7136而測定。作為測定機器,係使用HAZE METER HM-15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再者,霧度係使透明基材面朝向光源而測定。
3.內部霧度:Hi(%)測定方法
本發明中所使用之內部霧度係以如下之方式而求出。於位於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之觀察者面側最表面之凹凸上,利用線棒以乾燥膜厚成為8 μm之方式塗佈折射率與形成表面凹凸之樹脂相等或至少折射率差為0.02以下之樹脂、於本發明之情形時係自各實施例/比較例中除去微粒子所得者,於70℃下乾燥1分鐘後,照射100 mJ/cm2之紫 外線而使之硬化。
藉此,位於表面之凹凸崩解,而成為平坦之表面。其中,在由於在形成具有該凹凸形狀之防眩光層之組合物中添入調平劑等,而使得上述再塗佈劑容易排斥不易潤濕之情形時,可預先藉由皂化處理(於2 mol/l之NaOH(或KOH)溶液中於55度下浸潤3分鐘後,進行水洗,利用Kimwipe等將水滴完全除去後,於50度之烘箱中乾燥1分鐘)對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實施親水處理。該表面已變得平坦之片材不具有表面凹凸,亦無相互作用,因此成為僅具有內部霧度之狀態。
可依據JIS K-7136利用與總霧度相同之方法測定該片材之霧度,作為內部霧度而求出。
4.正透過強度Q、假想正透過強度U、Q20及Q30之測定
藉由說明書本文中記載之方法,對各製造例中製作之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進行測定。
5.影像之評價
將Sony公司製造液晶電視「KDL-40×2500」之最表面之偏光板剝離,貼附表面未經塗佈之偏光板。
其次,於其上藉由光學膜用透明黏著膜(全光線透過率91%以上,霧度0.3%以下,膜厚20~50 μm之製品,例如,MHM Series:日榮加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以防眩光層側成為最表面之方式貼附各製造例中製作之樣品。
將該液晶電視設置於照度為約1,000 Lx之環境下之室內,顯示MEDIA FACTORY公司之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字多功能光碟)「歌劇魅影」,15名被試驗者自距離液晶電視1.5~2.0 m左右之位置,從上下、左右各種角度欣賞該影像,藉此關於下述項目實施三等級評價之感應評價。評價基準如下所述。
(1)黑彩感:以動態圖像顯示時是否對比度(黑色光澤及黑收緊性)較高,有立體感,且圖像有光澤或光亮,感覺到躍動感進行判定。
立體感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10人以上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5~9人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4人以下
躍動感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10人以上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5~9人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4人以下
黑彩感
○:立體感及躍動感全部為○以上
△:立體感及躍動感為○及△/或均為△
×:立體感及躍動感中至少一個為×
(2)動態圖像防眩光性:以動態圖像顯示時是否耐映入性(觀測者及觀測者之背景之映入可忽略之狀態)優異,放映出且可觀賞到動態圖像進行判定。所謂觀測者及觀測者之背景之映入可忽略之狀態,係指雖然可確認存在觀測者,但就連其輪廓都為不清楚之模糊之狀態,雖可確認亦 存在處於背景中之物體,但輪廓或邊界成為不清楚之狀態。又,於背景中存在白牆之情形時,係指雖可確認存在白牆,但為白色較為模糊之狀態,為壁之邊界線不清楚之狀態。如此,正因為輪廓等模糊,故而對於觀測者而言,成為可忽略映入之狀態。該防眩光性與如先前之防眩光性般成為觀測者或背景完全不映入的完全模糊、不清楚之狀態不同。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10人以上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5~9人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4人以下
(3)眩光:以靜止圖像顯示時眩光能否容許進行判定。
○:回答為眩光能夠容許的人為10人以上
△:回答為眩光能夠容許的人為5~9人
×:回答為眩光能夠容許的人為4人以下
(4)黑收緊性:自正對面對將上述液晶電視電源斷開(off)時之黑度及電源接通(on)時之黑度(黑色之圖像)進行評價。以黑度此基準表示。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10人以上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5~9人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4人以下
(5)黑色光澤:將使用上述光學膜用透明黏著膜將液晶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貼合於黑色丙烯酸系板而成之試樣置於水平面上,於點亮三波長線管之狀態下,15名被試驗者針對45度入射面自正反射方向進行目視官能評價,藉由 是否可再現具有光澤之黑色進行判定。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10人以上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5~9人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4人以下
(6)暗處黑度:將上述液晶電視設置於使照度為5 Lx以下之環境下之室內,顯示黑色之畫面,15名被試驗者自距離液晶電視1.5~2.0 m左右之位置,從上下、左右各個角度欣賞該影像,藉此關於下述項目實施三等級評價之感應評價。再者,對於此時之黑色之畫面顯示,另行顯示外部連接之筆記型電腦(Sony製造之VAIO)之畫面,將背景色整面設定為「黑色」。評價基準如下所述,將最多之評價結果作為最終結果。以是否於暗處之黑色顯示中感覺不到灰色存在或混雜乳白色之印象,而看上去較黑進行判定。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10人以上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5~9人
×:回答為良好的人為4人以下
6.透過圖像清晰度中之光梳2.0 mm相對於光梳0.125 mm之值的比D
基於JIS K7105,求出防眩光片材之透過圖像清晰度中之光梳0.125 mm及2.0 mm之值,計算其比。作為測定機器,係使用圖像清晰度測定器ICM-1T(氣體試驗機)。
7.含浸層之厚度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光性膜,於擴散層之厚度方向上切斷,於倍率3000~5萬倍下利用穿透型電子顯 微鏡(STEM)對至少含有1個以上之作為擴散粒子之有機微粒子(A)的剖面進行觀察,測定於有機微粒子(A)中含浸有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之部分中被視為有機微粒子(A)與周圍之透光性樹脂之邊界相對較清楚且有機微粒子(A)內含浸最多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之部分中2點之厚度,對合計5個有機微粒子(A)以相同之方式進行測定,算出10點之測定結果之平均值。
實施例
藉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等任何限定。
(實施例1)
準備三乙醯纖維素(Fuji Film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厚度80 μm)作為透明基材。
其次,使用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製品名:M-450,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60質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0質量份、及異三聚氰酸PO改性三丙烯酸酯(製品名:M-313,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30質量份之混合物(折射率1.51)作為透光性樹脂之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於其中調配相對於上述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100質量份為9.0質量份之丙烯酸系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 μm)作為擴散粒子之有機微粒子(A),於其中調配相對於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100質量份為190質量份之作為溶劑之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7:3)、及相對於上述 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100質量份分別為5質量份、0.04質量份之聚合起始劑Irgacure 184(BASF Japan製造)、調平劑聚醚改性聚矽氧(TSF4460,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製造)而製備塗液。
將所獲得之塗液靜置24小時後,使用Meyer棒塗敷於光透過性基材,以1.2 m/s之流速通入70℃之乾燥空氣,乾燥1分鐘。
其後,向塗膜照射紫外線(於氮氣環境下,200 mJ/cm2)使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硬化而形成擴散層,製作防眩光片材。
(實施例2~10)
使塗液中所添加之各成分及條件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光性膜。再者,使用2種粒子之情形之粒子(B)之添加量係設定為粒子(A)之添加量之30%。又,粒子(B)之含浸%係依據粒子(A)之測定而進行。
(比較例1~7)
使塗液中所添加之各成分及條件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式製作防眩光片材。
於表1中,有機微粒子(A)、微粒子(B)、放射線硬化型透光性樹脂及溶劑中所示之記號之詳情如下所述。
(微粒子A)
A:低交聯丙烯酸系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 μm)
B:高交聯丙烯酸系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5.0 μm)
C:低交聯丙烯酸系粒子(折射率1.49,平均粒徑3.5 μm)
(粒子B)
D:高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2.5 μm)
E:低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徑2.5 μm)
(透光性樹脂)
P: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製品名:M-450,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60質量份、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0質量份、及異三聚氰酸PO改性三丙烯酸酯(製品名:M-313,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30質量份之混合物(折射率1.51)
Q: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製品名:M-450,東亞合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折射率1.51)
R:乙酸乙烯酯樹脂(重量平均分子量100,000)55質量份與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重量平均分子量75,000)45質量份之混合物(折射率1.47)
(溶劑)
X:甲苯與甲基乙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71:28)
Y:甲苯與甲基異丁基酮之混合物(質量比70:30)
Z:甲苯與異丙醇之混合物(質量比75:25)
對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獲得之防眩光片材,將其結果示於表1。
如表1所示,可確認實施例之防眩光片材由於擴散層中之有機微粒子(A)中形成有適度之含浸層,故而具有優異之光學特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可獲得暗處黑度、黑彩感優異,且動態圖像防眩光性優異之圖像顯示裝置。
並且,藉由使用該防眩光片材,可改善適合動態圖像及 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
1‧‧‧防眩光片材
2‧‧‧防眩光層
3‧‧‧擴散粒子
4‧‧‧透光性樹脂
5‧‧‧透明基材
6‧‧‧偏光板
7‧‧‧防眩光片材
8‧‧‧防眩光層
9‧‧‧透明基材
10‧‧‧偏光層
11‧‧‧透明基材
12‧‧‧偏光板
13‧‧‧玻璃基板
14‧‧‧彩色濾光片
15‧‧‧透明電極
16‧‧‧液晶單元
17‧‧‧背光
18‧‧‧玻璃基板(前面板)
19‧‧‧顯示電極(透明電極+旁路電極)
20‧‧‧透明介電質層
21‧‧‧MgO
22‧‧‧介電質層
23‧‧‧玻璃基板(背面板)
24‧‧‧定址電極
25‧‧‧螢光體
26‧‧‧電漿顯示面板(PDP)
27‧‧‧前面濾光片
28‧‧‧間隔件
29‧‧‧殼體
30‧‧‧螺釘
31‧‧‧前面(顯示面)
圖1係表示球狀粒子及樹脂之反射率之圖。
圖2係表示相對於表面傾斜角度的反射及透過之角度之圖。
圖3係表示擴散強度分佈之圖。
圖4係說明本發明之評價方法之原理之概念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中之擴散透過強度之測定方法之概念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中之透過擴散角度與凹凸表面中之反射比率的關係之圖。
圖7-1係說明影像光及外部光下之基於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的透過及反射光之特性之圖。
圖7-2係說明影像光及外部光下之基於擴散粒子與表面凹凸之位置關係的透過及反射光之特性之圖。
圖8-1係說明基於內部擴散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的光之擴散特性之差異之圖。
圖8-2係說明基於內部擴散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的光之擴散特性之差異之圖。
圖8-3係說明基於內部擴散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的光之擴散特性之差異之圖。
圖8-4係說明基於內部擴散粒子與透光性樹脂之折射率差的光之擴散特性之差異之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防眩光片材之實施形態的示例之剖 面圖。
圖10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防眩光片材之偏光板之實施形態的示例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偏光板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實施形態的示例之剖面圖。
圖12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圖像顯示裝置之一的電漿顯示裝置之玻璃基板之構造之模式圖。
圖13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圖像顯示裝置之一的電漿顯示裝置之構造之模式圖。
1‧‧‧防眩光片材
2‧‧‧防眩光層
3‧‧‧擴散粒子
4‧‧‧透光性樹脂
5‧‧‧透明基材

Claims (15)

  1. 一種防眩光片材,其特徵在於:其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具有包含透光性樹脂與擴散粒子之防眩光層,上述防眩光層於與上述透明基材為相反側之面具有凹凸,上述凹凸主要由基於具有構成上述透光性樹脂之成分之全部或一部分所含浸之含浸層的上述擴散粒子之凸部形成而成,且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正透過方向之亮度設為Q,自正透過起3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30,將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及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分別外插至正透過所得的透過強度之平均值設為U時,滿足下述之(式1)及(式2):(式1) 10<Q/U<36 (式2) Log10(Q30/Q)<-6。
  2.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片材,其中於將上述防眩光層之厚度設為T、上述防眩光層中之上述擴散粒子之半徑設為R、上述含浸層之厚度設為P時,滿足下述之(式3)及(式4):(式3) 0.25<R/T<0.45 (式4) 5%<P/R<40%。
  3.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光片材,其中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自正透過起2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20時,滿足下述之(式5): (式5) Log10(Q20/Q)<-5.5。
  4.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片材,其中於將防眩光片材之內部霧度值設為Hi(%),進而將防眩光片材之總霧度值設為Ha(%)時,滿足下述之(式6):(式6) 0≦Ha-Hi≦4。
  5.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片材,其中將基於JIS K7105之防眩光片材之透過圖像清晰度中光梳2.0mm相對於光梳0.125mm之值的比設為D時,滿足下述之(式7):(式7) D<2。
  6. 如請求項1之防眩光片材,其係於最表層形成低折射率層而成。
  7. 一種偏光板,其使用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防眩光片材。
  8. 一種圖像顯示裝置,其使用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防眩光片材或如請求項7之偏光板。
  9. 一種防眩光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防眩光片材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具有包含透光性樹脂與擴散粒子之防眩光層,上述防眩光層於與上述透明基材為相反側之面具有凹凸,上述凹凸主要由基於具有構成上述透光性樹脂之成分之全部或一部分所含浸之含浸層的上述擴散粒子之凸部形成而成;該製造方法係控制為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正透過方向之亮度設為Q,自正透過起3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30,將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 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及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分別外插至正透過所得的透過強度之平均值設為U時,防眩光片材之特性滿足下述之(式8)及(式9):(式8) 10<Q/U<36 (式9) Log10(Q30/Q)<-6。
  10. 一種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之黑彩感及圖像截斷之改善方法,其特徵在於:於圖像顯示裝置之視認側具有防眩光片材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中,該防眩光片材係於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具有包含透光性樹脂與擴散粒子之防眩光層,上述防眩光層於與上述透明基材為相反側之面具有凹凸,上述凹凸主要由基於具有構成上述透光性樹脂之成分之全部或一部分所含浸之含浸層的上述擴散粒子之凸部形成而成,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正透過方向之亮度設為Q,自正透過起3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30,將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及連結自正透過起-2度之方向之亮度與自正透過起-1度之方向之亮度的直線分別外插至正透過所得的透過強度之平均值設為U時,滿足下述之(式10)及(式11):(式10) 10<Q/U<36 (式11) Log10(Q30/Q)<-6。
  11. 如請求項10之圖像顯示裝置之黑彩感及圖像截斷之改善 方法,其中於將上述防眩光層之厚度設為T、上述防眩光層中之上述擴散粒子之半徑設為R、上述含浸層之厚度設為P時,滿足下述之(式12)及(式13):(式12) 0.25<R/T<0.45 (式13) 5%<P/R<40%。
  12. 如請求項10或11之圖像顯示裝置之黑彩感及圖像截斷之改善方法,其中於將對上述防眩光片材自透明基材側垂直地照射可見光線時之自正透過起20度之方向之亮度設為Q20時,滿足下述之(式14):(式14) Log10(Q20/Q)<-5.5。
  13. 如請求項10之圖像顯示裝置之黑彩感及圖像截斷之改善方法,其中於將防眩光片材之內部霧度值設為Hi(%),進而將防眩光片材之總霧度值設為Ha(%)時,滿足下述之(式15):(式15) 0≦Ha-Hi≦4。
  14. 如請求項10之圖像顯示裝置之黑彩感及圖像截斷之改善方法,其中將基於JIS K7105之防眩光片材之透過圖像清晰度中光梳2.0mm相對於光梳0.125mm之值的比設為D時,滿足下述之(式16):(式16) D<2。
  15. 如請求項10之圖像顯示裝置之黑彩感及圖像截斷之改善方法,其中於最表層形成低折射率層。
TW101132393A 2011-09-05 2012-09-05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TWI554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3097 2011-09-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6023A TW201316023A (zh) 2013-04-16
TWI554777B true TWI554777B (zh) 2016-10-21

Family

ID=47832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2393A TWI554777B (zh) 2011-09-05 2012-09-05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62994B2 (zh)
JP (1) JP5991322B2 (zh)
KR (1) KR101858305B1 (zh)
CN (1) CN103797385B (zh)
TW (1) TWI554777B (zh)
WO (1) WO20130356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9605B2 (ja) * 2013-05-27 2017-09-2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巻回体
JPWO2015186613A1 (ja) * 2014-06-04 2017-04-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マット層を有する積層フィルム
CN104534402B (zh) * 2015-01-19 2015-12-30 深圳市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灯罩及led照明装置
KR20160104248A (ko) * 2015-02-26 2016-09-05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방현 필름, 이를 이용한 편광판 및 표시장치
JP7164141B2 (ja) 2017-06-08 2022-11-01 株式会社フリーハンド 帽子
KR102313377B1 (ko) * 2018-05-11 2021-10-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0231195A1 (en) * 2019-05-15 2020-1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diffuser, light diffusing adhesive, light diffusing hard coat member,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light diffusion film
KR102569310B1 (ko) * 2020-05-15 2023-08-22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3075759A (zh) * 2021-03-29 2021-07-0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板、偏光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35714A1 (en) * 2001-01-12 2002-09-26 Sumitaka Tatsuta Optical diffusion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optical diffusion element
TW200413748A (en) * 2003-01-16 2004-08-01 Sumitomo Chemical Co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equipped with the same
CN101128753A (zh) * 2005-02-22 2008-02-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液晶、以及使用该偏振片的显示装置
TW200916836A (en) * 2007-06-28 2009-04-16 Sony Corp Optical film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and glare-proof polarizer us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0060924A (ja) * 2008-09-04 2010-03-1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
TW201027133A (en) * 2008-10-21 2010-07-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103A (ja) * 1996-07-05 1998-01-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3703133B2 (ja) 2001-03-12 2005-10-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JP2006081089A (ja) 2004-09-13 2006-03-23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4709520B2 (ja) 2004-10-04 2011-06-2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
JP2006189658A (ja) 2005-01-06 2006-07-20 Toshiba Corp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画像表示方法
JP4766936B2 (ja) 2005-07-06 2011-09-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偏光板、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64113A (ja) 2006-03-27 2007-10-11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52811B2 (ja) 2006-05-16 2013-07-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103815B2 (ja) 2006-07-26 2012-12-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WO2008020587A1 (ja) 2006-08-14 2010-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JP5232448B2 (ja) 2007-11-19 2013-07-10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防眩材料
JP5408991B2 (ja) 2007-12-26 2014-0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10592A (ja) 2008-02-29 2009-09-17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5178288B2 (ja) 2008-04-09 2013-04-10 旭化成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5405781B2 (ja) * 2008-09-04 2014-02-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0122710A (ja) * 2008-10-21 2010-06-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
JP2010128255A (ja) * 2008-11-28 2010-06-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JP4966395B2 (ja) * 2010-04-14 2012-07-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35714A1 (en) * 2001-01-12 2002-09-26 Sumitaka Tatsuta Optical diffusion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equipped with the optical diffusion element
TW200413748A (en) * 2003-01-16 2004-08-01 Sumitomo Chemical Co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equipped with the same
CN101128753A (zh) * 2005-02-22 2008-02-2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液晶、以及使用该偏振片的显示装置
TW200916836A (en) * 2007-06-28 2009-04-16 Sony Corp Optical film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and glare-proof polarizer us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0060924A (ja) * 2008-09-04 2010-03-1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
TW201027133A (en) * 2008-10-21 2010-07-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she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77060A1 (en) 2014-06-26
KR101858305B1 (ko) 2018-06-28
CN103797385A (zh) 2014-05-14
CN103797385B (zh) 2017-03-22
JPWO2013035656A1 (ja) 2015-03-23
TW201316023A (zh) 2013-04-16
US9562994B2 (en) 2017-02-07
JP5991322B2 (ja) 2016-09-14
WO2013035656A1 (ja) 2013-03-14
KR20140057240A (ko) 2014-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1748B (zh)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其製造方法及改善圖像顯示裝置之圖像之方法
TWI554777B (zh)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其之適合動態圖像及靜止圖像共用之圖像顯示裝置的黑彩感及圖像截斷的改善方法
TWI461749B (zh) 圖像顯示裝置用防眩光片材、其製造方法及改善圖像顯示裝置之圖像之方法
TWI460475B (zh) 光學片材
JP4966395B2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TWI468739B (zh) 光學片材
TWI391713B (zh) 光學片材
JP5488430B2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JP2010122710A (ja) 光学シート
JP2011221490A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JP2010122709A (ja) 光学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