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0474B - 電子設備 - Google Patents

電子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0474B
TWI550474B TW103123425A TW103123425A TWI550474B TW I550474 B TWI550474 B TW I550474B TW 103123425 A TW103123425 A TW 103123425A TW 103123425 A TW103123425 A TW 103123425A TW I550474 B TWI550474 B TW I5504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ystem
electronic device
optical touch
portable optical
auxiliar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3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6685A (zh
Inventor
林宏宇
林卓毅
林宗鵬
李湘淇
Original Assignee
林卓毅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293,01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250749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林卓毅 filed Critical 林卓毅
Publication of TW201546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6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0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0474B/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Image Input (AREA)

Description

電子設備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電子設備,特別是一種配置有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電子設備。
『第1圖』為習知之一種光學觸控系統的立體圖。請參照『第1圖』,此光學觸控系統100包括有面板104、影像感測模組106與108、處理電路110、反射元件112、反射元件114與反射元件116。此外,圖中之符號118所指的四邊形區域即是用以作為光學觸控系統100的觸控區域,而影像感測模組106與108即是設置在此觸控區域118的二個不同的角落,使得這二個影像感測模組的感測範圍可以分別涵蓋觸控區域118。在此例中,觸控區域118的形狀為四邊形,且較佳為矩形。而圖中之符號102所指的是一物件。
在光學觸控系統100的這些構件中,反射元件112、反射元件114與反射元件116為回復反射材質(retro-reflective material)所構成,皆用以將入射光線(如紅外光)反射至觸控區域118內。影像感測模組106與108皆用以擷取觸控區域118內的影像。而處理電路110則用以接收影像感測模組106與108所擷取到的影像,並依據影像感測模組106與108所擷取到的影像來計算出影像中之物件102相對於觸控區域118的座標。
『第2圖』為『第1圖』之光學觸控系統進行單點觸控的說明圖。在『第2圖』中,符號與『第1圖』中的符號相同者表示為相同構件。如『第2圖』所示,影像感測模組106能沿著感測路線202感測到物件102,而影像感測模組108則能沿著感測路線204感測到物件102。因此,只要處理電路110能取得感測路線202與204這二者的直線方程式,並計算出感測路線202與204的交點,就能獲得物件102的座標。
以下將說明光學觸控系統100如何取得感測路線202與204這二者的直線方程式,然此將先從影像感測模組106與108的構造來進行說明。
以影像感測模組106為例,其構造一如『第3圖』所示。『第3圖』為影像感測模組106之構造示意圖。請參照『第3圖』,影像感測模組106包括有紅外光發射裝置302、光學鏡片組304、只能讓紅外光通過的紅外光濾光裝置306以及影像感測器308。其中,紅外光發射裝置302用以發射紅外光來照射觸控區域118、反射元件112、反射元件114與反射元件116,而影像感測器308則用以依序透過紅外光濾光裝置306與光學鏡片組304來取得觸控區域118內的影像,以便將取得的影像傳送給處理電路110。當物件102位於觸控區域118內時,影像感測模組106便能取得含有物件102的影像,如『第4圖』所示。
『第4圖』為影像感測模組106所感測到之影像的示意圖。在『第4圖』中,符號402所指之白色區域即是因紅外光發射裝置302發射紅外光照射反射元件114與116所反射之光線在影像中形成亮度較高的亮區(bright zone),此亮區402就是主要的感測區。而符號404就是物件102遮蔽亮區402所造成的暗區。藉由『第2圖』及『第4圖』可知,只要處理電路110 能得知角度α(感測路線202與觸控區域118之上邊之夾角)及暗區404的重心或中心,就能進一步計算出感測路線202的直線方程式。同理,處理電路110也能按照相同的方式來計算出感測路線204的直線方程式。而物件102之座標即為感測路線202與204之交點。
『第1圖』所示的這種光學觸控系統能夠執行類似滑鼠、鍵 盤或觸控板等用於電腦的使用者輸入介面之功能,讓使用者直接以手指頭即可執行輸入操作。然而,由於光學觸控系統100必需有實體的面板104、反射元件112、反射元件114與反射元件116來進行操作,因此使用環境受到限制。再者,實體面板104、反射元件112、反射元件114與反射元件116的價格不便宜,使得這種光學觸控系統的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於面板104具有一定體積,且反射元件112、反射元件114與反射元件116亦具有一定長度,使得光學觸控系統100的尺寸無法縮得更小而便於攜帶。
由前述可知,使用環境、成本、體積及攜帶性係為現有光學觸控系統100有待解決之問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藉以有效增加使用及收納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便利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電子裝置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電子裝置具有輔助裝置與溝槽,輔助裝置具有使用狀態與收納狀態,而溝槽用以收納輔助裝置。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連接輔助裝置,其中在使用狀態時,輔助裝置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至溝槽的外部,以及在收納狀態時,輔助裝置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入至溝槽的內部。其中,可攜式 光學觸控系統包括第一影像感測模組、第二影像感測模組、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通訊介面與處理電路。前述影像感測模組的感測範圍為部份重疊,而此部分重疊的區域用以定義觸控區域。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連接第一影像感測模組與第二影像感測模組,用以調整第一影像感測模組與第二影像感測模組之間的距離。當有一物件位於觸控區域內,處理電路便依據前述影像感測模組所感測到之物件的影像來計算物件的座標,並透過通訊介面輸出所述座標。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電子裝置更包括滑軌與卡扣元件。滑軌 位於溝槽內,用以配置輔助裝置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而輔助裝置沿著滑軌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溝槽的外部或移入溝槽的內部。卡扣元件用以當輔助裝置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入溝槽的內部時,扣住輔助裝置。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電子裝置更包括彈性元件。彈性元件設置在滑軌上,用以帶動輔助裝置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溝槽的外部。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電子裝置更包括推動元件。推動元件暴露於電子裝置外且與卡扣元件連接,用以推動該卡扣元件,以分離該卡扣元件與該輔助裝置。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電子裝置更包括限位元件。限位元件配置於滑軌的相對兩側,用以限定輔助裝置的移動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樞設於輔助裝置。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包括第一定位元件與第二定位元件。第一定位元件具有一凸出部。第二定位元件具有多個凹槽,且凹槽依序排列設置,而凹槽分別對應凸出部。其中,當長度可調整 連接裝置移動時,凸出部與凹槽其中之一卡合,以調整第一影像感應模組與第二影像感應模組之間的距離。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定位元件為彈性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輔助裝置包括鎖固元件與轉動元件。鎖固元件用以將可轉動裝置鎖固於電子裝置上。轉動元件連接鎖固元件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轉動元件包括第三定位元件與第四定位元件。第三定位元件配置於鎖固元件上,第三定位元件具有一凸出部。第四定位元件配置於鎖固元件上,第四定位元件具有多個凹槽,且第四定位元件的凹槽依序排列設置,而第四定位元件的凹槽分別對應第三定位元件的凸出部。其中,當轉動元件帶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轉動時,第三定位元件的凸出部與第四定位元件的凹槽其中之一卡合,以調整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移動角度。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三定位元件為彈性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電子裝置包括推動元件。推動元件暴露於電子裝置外且鄰近於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用以推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部分移出溝槽的外部。
本實施例所提供之電子設備,藉由輔助裝置,在使用狀態時,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溝槽的外部(即電子裝置的外部),以及在收納狀態時,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入溝槽的內部(即電子裝置的內部)。如此一來,可有效增加使用及收納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便利性。
以上之關於本發明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用 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100‧‧‧光學觸控系統
102、502‧‧‧物件
104‧‧‧面板
106、108、510、530‧‧‧影像感測模組
110、570‧‧‧處理電路
112、114、116‧‧‧反射元件
118‧‧‧觸控區域
202、204、902、904‧‧‧感測路線
302、518、538‧‧‧紅外光發射裝置
304、516、536‧‧‧光學鏡片組
306、514、534‧‧‧紅外光濾光裝置
308、512、532‧‧‧影像感測器
402、1012、1022‧‧‧亮區
404‧‧‧暗區
500‧‧‧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
5101、5301‧‧‧殼體
51011‧‧‧第一部分
51012‧‧‧第二部分
5101A‧‧‧底面
5102、5302‧‧‧透光區域
512A‧‧‧影像擷取面
5161、5162、520、5361、5362、540‧‧‧光學鏡片
550‧‧‧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
560、1604‧‧‧通訊介面
582、584、586‧‧‧虛線
590‧‧‧觸控區域
802‧‧‧真實工作表面
1010、1020‧‧‧影像
1014、1016、1024、1026‧‧‧邊緣
1018、1028、1018A、1018B、1018C‧‧‧物件之中心、重心或平均值
1602‧‧‧電子裝置
1800、2200‧‧‧電子設備
1830、2230‧‧‧電子裝置
1832、2232‧‧‧輔助裝置
1834、2234‧‧‧溝槽
1836‧‧‧滑軌
1838‧‧‧卡扣元件
1842、2244‧‧‧推動元件
1844‧‧‧限位元件
1862‧‧‧第一定位元件
1864‧‧‧第二定位元件
2236‧‧‧鎖固元件
2238‧‧‧轉動元件
2240‧‧‧第三定位元件
2242‧‧‧第四定位元件
A、B、E、F‧‧‧點
D‧‧‧最遠視野
H‧‧‧高度
L、M、R‧‧‧區域
S1702、S1704、S1706‧‧‧步驟
α、β、α 1、β 1、θ 1、θ 2、θ 3‧‧‧角度
第1圖為習知之一種光學觸控系統的立體圖。
第2圖為第1圖之光學觸控系統進行單點觸控的說明圖。
第3圖為影像感測模組106之構造示意圖。
第4圖為影像感測模組106所感測到之影像的示意圖。
第5圖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立體示意圖。
第6圖亦為第5圖所示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立體示意圖。
第7圖為第5圖所示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俯視透視示意圖。
第8圖為影像感測模組510的側視透視示意圖。
第9圖為第7圖所示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進行單點觸控的說明圖。
第10圖為處理電路570接收兩影像感測器512及532之影像資料及後續處理之示意圖。
第11圖為影像感測器512感測到之影像中的物件位置與對應角度圖。
第12圖繪示影像感測模組510之內部構件的另外一種設置方式。
第13圖說明最遠視野之計算方式。
第14圖繪示改造後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
第15圖繪示處理電路在觸控區域中所定義的滑鼠功能圖案。
第16圖為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設置於電子裝置之溝槽中的示意圖。
第17圖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感測物件位置之方法的基本流程。
第18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
第19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
第20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樞設於輔助裝置的示意圖。
第21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的詳細示意圖。
第22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
第23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
第24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輔助裝置的示意圖。
第25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
第26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
第27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
第28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如在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彙來指稱特定元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可理解,硬體製造商可能會用不同名詞來稱呼 同一個元件。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並不以名稱的差異來作為區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作為區分的準則。如在通篇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當中所提及的“包含”為一開放式用語,故應解釋成“包含但不限定於”。“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誤差範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在一定誤差範圍內解決所述技術問題,基本達到所述技術效果。此外,“耦接”一詞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間接的電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裝置耦接於一第二裝置,則代表所述第一裝置可直接電性耦接於所述第二裝置,或通過其他裝置或耦接手段間接地電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裝置。說明書後續描述為實施本申請的較佳實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說明本申請的一般原則為目的,並非用以限定本申請的範圍。本申請的保護範圍當視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准。
還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統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統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統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所列舉的各實施例中,將以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構件。
第一實施例:『第5圖』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立體示意圖,『第6圖』亦為『第5圖』所示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立體示 意圖,而『第7圖』為『第5圖』所示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俯視透視示意圖。請先參照『第5圖』及『第7圖』,此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包括有影像感測模組510、影像感測模組530、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通訊介面560以及處理電路570。影像感測模組510具有殼體5101,而此殼體5101具有透光區域5102。影像感測模組530具有殼體5301,而此殼體5301具有透光區域5302。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的二端分別連接殼體5101與5301,用以調整影像感測模組510與530之間的距離。
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可採用多段式可伸縮長度的桿體結構或是採用滑軌結構來達成長度可調整之功能,然本發明之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並不限用於上述二種實現方式。另外,在此例中,通訊介面560乃是一個有線通訊介面,例如是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es Bus,USB)介面,但不以此為限。而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的規格可為USB 1.0、USB 1.1、USB2.0或USB 3.0。請參照『第6圖』,符號與『第5圖』中之符號相同者表示為相同構件。此『第6圖』主要是繪示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的長度可縮短到使得影像感測模組510與530能夠互相碰觸的情形,以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
請參照『第7圖』,符號與『第5圖』中之符號相同者表示為相同構件,而符號502表示為一物件,例如使用者之手指或筆狀物。在此例中,影像感測模組510除了具有殼體5101之外,還包括有影像感測器512、只能讓紅外光通過之紅外光濾光裝置514、由光學鏡片5161與5162所組成的光學鏡片組516、紅外光發射裝置518以及光學鏡片520。其中,影像感測器512可為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式金氧半影像感 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而影像感測器512的外型可為矩陣形式(Array)或線性形式(Linear)。另外,在此例中,影像感測器512的視角約為30~45度,因此影像感測模組510必須採用光學鏡片組516來將影像感測器512的視角擴增到至少為90度,以便使得影像感測模組510的感測範圍至少為虛線582與584之夾角所涵蓋的區域。而在光學鏡片組516中,每一個光學鏡片可增加影像感測器512的視角至少30度。至於紅外光發射裝置518,其所發射的紅外光會依序透過光學鏡片520與透光區域5102而照射虛線582與584之夾角所涵蓋的區域,包括物件502,使得影像感測器512可以依序透過紅外光濾光裝置514、光學鏡片組516與透光區域5102來取得物件502反射紅外光後之影像。而此意味著,透光區域5102的形狀與大小必須設計成能讓影像感測器512感測到虛線582與584之夾角所涵蓋的區域的影像,同時透光區域5102也不能去阻擋到紅外光發射裝置518透過光學鏡片520所發射的紅外光的行進方向而使紅外光無法照射到上述夾角所涵蓋的區域中的任一個位置。
同樣地,影像感測模組530除了具有殼體5301之外,還包括有影像感測器532、只能讓紅外光通過之紅外光濾光裝置534、由光學鏡片5361與5362所組成的光學鏡片組536、紅外光發射裝置538以及光學鏡片540。在此例中,影像感測器532的視角約為30~45度,因此影像感測模組530必須採用光學鏡片組536來將影像感測器532的視角擴增到至少為90度,以便使得影像感測模組530的感測範圍至少為虛線582與586之夾角所涵蓋的區域。而在光學鏡片組536中,每一個光學鏡片可增加影像感測器532的視角至少30度。
至於紅外光發射裝置538,其所發射的紅外光會依序透過光學鏡片540與透光區域5302而照射虛線582與586之夾角所涵蓋的區域,包括物件502,使得影像感測器532可以依序透過紅外光濾光裝置534、光學鏡片組536與透光區域5302來取得物件502反射紅外光後之影像。而此意味著,透光區域5302的形狀與大小必須設計成能讓影像感測器532感測到虛線582與586之夾角所涵蓋的區域的影像,同時透光區域5302也不能去阻擋到紅外光發射裝置538透過光學鏡片540所發射的紅外光的行進方向而使紅外光無法照射到上述夾角所涵蓋的區域中的任一個位置。
藉由上述的描述可知,虛線582與584的夾角約為90度,而虛線582與586的夾角也約為90度。因此,影像感測模組510與530的感測範圍為部分重疊,而此部分重疊的區域用以定義一觸控區域590。此外,由『第7圖』及上述的描述亦可知,影像感測器512是設置在虛線582與584相交之角落,而影像感測器532則是設置在虛線582與586相交之角落。也就是說,影像感測器512與532是設置在觸控區域590的二個不同角落。
『第8圖』為影像感測模組510的側視透視示意圖。在『第8圖』中,符號與『第5圖』、『第7圖』中之符號相同者表示為相同構件,而符號802則表示為一真實工作表面。如圖8所示,影像感測器512的影像擷取面512A與殼體5101的底面5101A呈現預定角度θ 1,而此預定角度θ 1為90度。此外,紅外光濾光裝置514、光學鏡片組516、紅外光發射裝置518(此圖未繪示)與光學鏡片520(此圖未繪示)亦隨著此預定角度θ 1而設置。由於此預定角度θ 1為90度,因此影像感測器512的視野(field ofview)理論上為無限遠,即影像感測器512所感測到之影像的景深理論上為無限遠。然而,實際 情形則視環境及元件本身之物理限制而定。此外,若紅外光發射裝置518所發射之紅外光能涵蓋影像感測器512的視野,則當物件502進入到紅外光的照射範圍時,就能反射紅外光來讓影像感測器512進行感測。
同樣地,影像感測模組530中的影像感測器532、紅外光濾光裝置534、光學鏡片組536、紅外光發射裝置538以及光學鏡片540亦以圖8所示的方式來設置。
請再參照『第7圖』。在此例中,處理電路570是設置在影像感測模組510的殼體5101中,並且電性耦接通訊介面560、影像感測器512與影像感測器532。因此,當物件502位於觸控區域590內,影像感測器512與532便能擷取得物件502反射紅外光後的影像,並將該等影像資料直接傳給處理電路570,或影像感測器512與532亦能將影像資料進行前置處理而取得影像之特徵資料(例如物件影像之面積、長寬比、邊界、色彩、亮度等參數)後,再傳給處理電路570,以減輕處理電路570之負擔,而處理電路570便依據這些影像資料或影像之特徵資料來計算出物件502的座標。處理電路570在取得物件502的座標之後,便可透過通訊介面560將所述座標輸出至一電子裝置(圖未示),例如是輸出至一筆記型電腦,以便此電子裝置依據所述座標來進行進一步的操作。以下將對物件座標的取得方法再做進一步的說明。
『第9圖』為『第7圖』所示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進行單點觸控的說明圖。在『第9圖』中,符號與『第7圖』中之符號相同者表示為相同構件。此外,點A表示為影像感測器512的設置位置,而點B表示為影像感測器532的設置位置。如『第9圖』所示,當物件502位於觸控區域590內,影像感測器512便能沿著感測路線902而感測到物件502,而影像感測器532 則能沿著感測路線904而感測到物件502。因此,只要處理電路570能夠分別依據影像感測器512、532所感測到的影像來分別取得感測路線902、904的直線方程式,就能夠進一步計算出這二條感測路線的交點,進而獲得物件502的座標。以下將進一步說明處理電路570如何依據這二個影像感測器所感測到的影像來取得上述二條感測路線的直線方程式。
『第10圖』為處理電路570接收兩影像感測器512及532之影像資料及後續處理之示意圖。在『第10圖』中,符號1010表示為影像感測器512所感測到的影像,符號1012表示物件502反射紅外光而在影像1010上形成亮度較高的亮區(bright zone),符號1014與1016分別表示亮區1012的左邊緣及右邊緣,而符號1018表示為亮區1012(即物件影像)之中心(center)、重心(gravity)或平均值(mean or average)。符號1014、1016與1018係為影像1010中關於物件502的特徵資料。
同樣地,符號1020表示為影像感測器532所感測到的影像,符號1022表示物件502反射紅外光而在影像1020上形成亮度較高的亮區,符號1024與1026分別表示亮區1022的左邊緣及右邊緣,而符號1028表示為亮區1022(即物件影像)之中心、重心或平均值。符號1024、1026與1028係為影像1020中關於物件502的特徵資料。此外,物件502的其他特徵資料,例如物件影像之面積、長寬比、邊界、色彩、亮度等參數,亦可藉由處理電路570來進行處理或藉由影像感測器512、532來進行前置處理。而本實施例係藉由處理電路570求得該等特徵資料。
『第11圖』為影像感測器512感測到之影像中的物件位置與對應角度圖。承上述,處理電路570在接收到影像1010之後,可計算出亮區 1012的中心、重心或平均值,此即物件502於影像1010中之位置。請參照『第9圖』、『第10圖』及『第11圖』,為求得虛線582與感測路線902之夾角α 1,可將影像1010平均劃分為若干等份,例如九十等份。每一等份代表角度1度,所以影像1010右邊界為角度0度,而左邊界為角度90度。當物件之中心、重心或平均值落在影像1010內時,即可對應出該位置所代表的角度α 1。舉例來說,1018A代表角度α 1為45度,1018B代表角度α 1為30度,1018C代表角度α 1為75度。若無剛好整數的對應角度值時,可用內插法計算之。而相同方法亦可求得角度β 1。
請參考『第9圖』,利用已知的A點座標值及角度α 1,即可利用點斜公式(point-slope form)求得感測路線902的直線方程式;同理,亦可利用B點座標值及角度β 1求得感測路線904的直線方程式。因此,處理電路570就能計算這二個感測路線的交點,進而求得物件502的座標。這種物件座標計算方法,就是所謂的兩線交點法。另外,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亦可採用其他方法,例如三角函數法來計算出物件502的座標,由於此方法已廣泛地使用於習知的光學觸控系統中,在此便不再贅述。此外,藉由上述之教示,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當知道此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亦可使用於多點觸控(multi touch)。另外,在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視野內除了待測的物件502外,視野遠處也可能會存在其他物件,而這些物件亦會反射紅外線而干擾到光學觸控系統500的觸控操作,因此可利用物件所反射之光線的亮度來進行篩選。舉例來說(但不以此為限),處理電路570可預設一亮度門檻值或一亮度範圍,並將影像感測器512與532所擷取之影像中的每一像素(pixel)之亮度值進行檢測篩選。若一像素之亮度值超過預設的亮度門檻值或 落在預設的亮度範圍內,則此像素之亮度值符合預設標準。依此方式,依序篩選影像中的每一像素之亮度值,則可濾除待測物件502以外之其他物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的設計中,前述之紅外光發射裝置518與538皆可採用至少一個紅外光發光二極體(IR LED)來實現;而前述之紅外光濾光裝置514與534皆可採用一紅外光濾光片(IR-pass filter)來實現。紅外光發光二極體所發出之紅外光的波長約為800nm~960nm,一般是使用紅外光的波長為850nm的紅外光發光二極體。此外,由於一般的影像感測器的視角為30~45度,因此光學鏡片組516與536中的光學鏡片數目當可視影像感測器的視角以及每一光學鏡片所能增加的視角而做適當的設計。而儘管在此例中,處理電路570是設置在影像感測模組510的殼體5101內,且通訊介面560是設置在影像感測模組510的殼體5101上,然此僅是用以舉例說明,並非用以限制處理電路570與通訊介面560的配置位置。另外,前述之物件502之表面還可額外採用反光材質來提高反光效果。此外,通訊介面560亦可是一個無線通訊介面,例如是藍芽(Blue Tooth)無線傳輸介面、無線通用串列匯流排(Wireless Universal Series Bus,Wireless USB)介面或是超寬頻(Ultra Wide Band,UWB)無線介面等。甚至,通訊介面560可採用多種有線通訊界面與多種無線通訊界面。
藉由上述的說明,可知前述觸控區域590的範圍理論上可達到無限遠。然而,觸控區域590的大小仍可藉由軟體的方式來進行限制。請再參照『第9圖』,在觸控區域590中,由虛線582形成的邊的長度為已知,而由虛線584與586所形成的二個邊的長度理論上皆為無限長。為使由虛線 584與586所形成的二個邊的長度為預定長度,處理電路570可依不同應用場合定義不同的觸控範圍。舉例來說,將該光學觸控系統500當成一虛擬滑鼠使用時,那麼於影像感測模組510及530前方之觸控區域590的大小便可依使用者操作實體滑鼠之使用習慣範圍而加以定義,例如是定義成15cm×15cm(即虛線582長度×虛線584長度)大小的觸控範圍。或者,處理電路570可藉由物件影像的大小與距離的關係來即時定義虛線584與586之預定長度,亦可藉由物件影像之反射光的亮度來定義此預定長度,或者是結合這二種方式來即時定義虛線584與586之預定長度,並將定義的方式內建在處理電路570所採用的軟體或韌體當中。如此一來,觸控區域590便可呈現出一具有預定面積大小的四邊形觸控範圍。
承上述,在觸控區域590具有預定面積大小的情況下,處理電路570可以先計算出物件502的座標,然後再判斷物件502是否位於觸控區域590內。當物件502位於觸控區域590內時,處理電路570才會透過通訊介面560輸出物件502的座標。當然,處理電路570也可以是先計算出物件502的座標,並透過通訊介面560將物件502的座標輸出至前述之電子裝置,以讓此電子裝置自行判斷物件502是否位於觸控區域590內,進而決定是否加以利用。
第二實施例:此例主要在說明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以是利用硬體的限制,來使得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視野可由無限遠改變為有限距離,一如『第12圖』所示。
『第12圖』繪示影像感測模組510之內部構件的另外一種設 置方式。在『第12圖』中,符號與『第5圖』中之符號相同者表示為相同構件。如『第12圖』所示,影像感測器512的影像擷取面512A與殼體5101的底面5101A呈現預定角度θ 3,而此預定角度θ 3係小於90度。此外,紅外光濾光裝置514、光學鏡片組516、紅外光發射裝置518(此圖未繪示)與光學鏡片520(此圖未繪示)亦隨著此預定角度θ 3而設置。其中,紅外光發射裝置518與光學鏡片520的設置方式必須使得紅外光的行進方向能大致平行於真實工作表平面802。由於此預定角度θ 3為小於90度,因此影像感測器512的視野為有限距離。也就是說,影像感測器512所感測到之影像的景深為有限距離。
同樣地,影像感測模組530中的影像感測器532、紅外光濾光裝置534、光學鏡片組536、紅外光發射裝置538以及光學鏡片540亦以圖12所示的方式來設置。
請再參照『第9圖』,由於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視野係由無限遠改變為有限距離,因此可知在觸控區域590中,由虛線584與586所形成的二個邊的長度係依照影像感測器512與532所能感測到的最遠視野來定義。而影像感測器能感測到的最遠視野可參照『第13圖』所示的方式來進行計算。在『第13圖』中,D表示為影像感測器512能感測到之最遠視野(即虛線584或586之長度),H表示為影像感測器512之高度,θ 2表示為角度。D、H、θ 2之間的關係由圖中之公式D=H/tan(θ 2)來表示,且θ 3(見『第12圖』)加上θ 2係為角度90度。舉例來說,H為5mm,θ 2為角度1.91度,則D經該公式計算則為H/tan(θ 2),即為約150mm。
第三實施例: 此例主要在說明以另外一種硬體限制的方式,來使得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之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視野可由無限遠改變為有限距離,如『第14圖』所示。
『第14圖』繪示改造後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在圖14中,符號與圖5中之符號相同者表示為相同構件。而在圖14所示的光學觸控系統500中,影像感測模組510之殼體5101的體積被增大,且此殼體5101具有第一部分51011與第二部分51012。通訊介面560設置於第一部分51011,而影像感測器512、紅外光濾光裝置514、光學鏡片組516、紅外光發射裝置518、光學鏡片520、處理電路570以及透光區域5102皆設置在第二部分51012。此第二部分51012用以連接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且此第二部分51012可相對於第一部分51011而旋轉。
由於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連接上述第二部分51012,而影像感測模組530之殼體5301又連接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因此當第二部分51012相對於第一部分51011而旋轉時,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與影像感測模組530也會旋轉相同的角度。如此一來,當此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放置或鄰近於一真實工作表面上時,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視野便能順著旋轉角度而由無限遠改變為有限距離。
第四實施例:藉由第一實施例之教示,可知只要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之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的體積夠大,影像感測模組510便可不採用殼體5101,而可將影像感測器512、紅外光濾光裝置514、光學鏡片組516、紅外光發射裝置518與光學鏡片520設置在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的其中一 端。同理,影像感測模組530也不需採用殼體5301,而可將影像感測器532、紅外光濾光裝置534、光學鏡片組536、紅外光發射裝置538與光學鏡片540設置在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的另一端。當然,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感測範圍仍需部份重疊,使得此部分重疊的區域可用來定義一觸控區域。至於通訊介面560與處理電路570則可任意設置,只需使處理電路570仍電性連接通訊介面560、影像感測器512與影像感測器532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例中,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視野理論上亦為無限遠。
第五實施例:藉由第四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之教示,可知在第四實施例所述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中,影像感測器512與532可設計成能相對於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的軸心而旋轉一預定角度,而此預定角度小於90度。當然,紅外光濾光裝置514、光學鏡片組516、紅外光發射裝置518與光學鏡片520也必須隨著影像感測器512之旋轉角度而作相對應之適當調整;而紅外光濾光裝置534、光學鏡片組536、紅外光發射裝置538與光學鏡片540則必須隨著影像感測器532之旋轉角度而作相對應之適當調整。如此一來,當此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放置在一真實工作表面上時,影像感測器512與532的視野便能順著旋轉方向而由無限遠改變為有限距離。
第六實施例:此實施例主要是說明在採用了紅外光發射裝置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每一光學鏡片組中的至少一光學鏡片可交錯塗佈有多層的氧化鎂(MgO)以及多層的二氧化鈦(TiO2)或二氧化矽(SiO2),以使至少一光 學鏡片產生類似於紅外光濾光裝置的效果。如此一來,原有的紅外光濾光裝置便可予以省略。值得一提的是,原有的紅外光濾光裝置就是所謂的光阻(Photo Resistor),其成份包含了有機化合物、高分子(Polymer)以及塑膠(Plastic)。
第七實施例:此實施例主要是說明在採用了紅外光發射裝置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每一紅外光發射裝置皆可以一雷射光發射裝置取代之,且每一紅外光濾光裝置皆可予以省略。此外,每一光學鏡片組中的每一光學鏡片也不需塗佈氧化鎂(MgO)、二氧化鈦(TiO2)以及二氧化矽(SiO2)。然必須注意的是,每一個設置在雷射光發射裝置前的光學鏡片必須能將對應之雷射光發射裝置所發出的點光源轉換成線光源,以使得對應之雷射光發射裝置所發出的雷射光能至少含蓋到觸控區域。如此一來,每一雷射光發射裝置所發出的雷射光就能照射到位於觸控區域內的物件,而每一影像感測器也能取得此物件反射雷射光的影像。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雷射光發射裝置皆可採用至少一個雷射光發光二極體(laser diode)來實現。
第八實施例:此實施例主要是說明在採用了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每一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皆可用不可伸縮的連接裝置來取代之。
第九實施例:此實施例主要是說明在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處 理電路可設計成能進一步在觸控區域中定義一圖案,以便利用此圖案虛擬一使用者輸入介面,而此使用者輸入介面可以是一滑鼠、一鍵盤、一觸控板(Touch Pad)或是一切換開關。以第二實施例所述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為例,其處理電路可設計成能進一步在觸控區域中定義一滑鼠功能的圖案,以『第15圖』來說明之。
『第15圖』繪示上述處理電路在觸控區域中所定義的滑鼠功能圖案。在『第15圖』中,由點A、點B、點E及點F依序相連而形成的平行四邊形區域就是所述之觸控區域590。其中,點A與點B表示為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之二個影像感測器的設置位置。此外,區域L虛擬為滑鼠的左鍵功能,區域M虛擬為滑鼠的滾輪功能,而區域R則虛擬為滑鼠的右鍵功能。如此一來,使用者便可利用此觸控區域590所虛擬的滑鼠功能來進行操作。
第十實施例:此實施例主要是說明在第九實施例所述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可以再增設一光發射裝置,以便利用此光發射裝置在觸控區域所對應的真實工作表面上投射出處理電路所定義的圖案,例如投射出滑鼠功能圖案、鍵盤功能圖案等等。此光發射裝置之光源可為可見之雷射光源或可見之紅外光源。
第十一實施例:第一實施例指出處理電路在取得物件的座標之後,便可透過通訊介面將所述座標輸出至一電子裝置。而此實施例主要是說明若是此電子裝置具有顯示螢幕,例如是一筆記型電腦,那麼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的處理電路更可設計成能透過通訊界面與此電子裝置進行通訊, 以便利用此電子裝置之顯示螢幕的游標位置來反應(Mapping)物件的座標。
第十二實施例:此實施例主要是說明在第十一實施例所述之電子裝置的殼體上,也可以設置有一溝槽,以便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可設置於此溝槽中,一如『第16圖』所示。『第16圖』為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設置於電子裝置之溝槽中的示意圖。而此圖所示之電子裝置1602係以筆記型電腦為例。
第十三實施例:藉由第十二實施例之教示,可知若是具有顯示螢幕的可攜式電子裝置本身就內建有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那麼此電子裝置亦可稱之為可攜式光學觸控裝置。當然,在內建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中,就不需要採用到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或是不可伸縮的連接裝置。此外,內建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可採用紅外光發射裝置或雷射光發射裝置來照射位於觸控區域內的物件。
第十四實施例:藉由前述各實施例之教示,可知若是待測的物件本身可發光,例如可發出紅外光或是雷射光,那麼前述之各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便不需採用紅外光發射裝置或雷射光發射裝置來照射物件。當然,原本設置在紅外光發射裝置或雷射光發射裝置前的光學鏡片及其他相關元件亦可省略。
統合上述採用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各實施例,可以歸納出一種感測物件位置之方法的基本流程,一如『第 17圖』所示。『第17圖』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感測物件位置之方法的基本流程。所述方法適用於一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此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包括有第一影像感測模組、第二影像感測模組、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處理電路與通訊介面。其中,上述二個影像感測模組的感測範圍為部份重疊,而此部分重疊的區域用來定義一觸控區域。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連接第一影像感測模組與第二影像感測模組,用以調整第一影像感測模組與第二影像感測模組之間的距離。此方法包括有:藉由上述二個影像感測模組擷取位於觸控區域內之物件之影像(如步驟S1702所示);藉由處理電路依據上述二個影像感測模組所擷取之物件之影像來計算物件之座標(如步驟S1704所示);以及藉由通訊介面輸出物件之座標(如步驟S1706所示)。其中,所述之處理電路可利用三角函數法或兩線交點法來計算出上述物件之座標。
藉由上述各實施例之說明,可知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可取代目前的滑鼠、鍵盤、觸控板…等使用者輸入介面,且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可隨處置放、低成本的優點。此外,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不像目前滑鼠會受限於工作表面需平坦的限制,也不像電阻或電容式觸控板一樣需要有一實體觸控區域之限制。而藉由上述各實施例之說明,亦可知本發明之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可與具有顯示螢幕之電子裝置相結合或溝通,並可控制顯示螢幕內之游標的動作,甚至可以實現目前市面上之觸控螢幕所有可達成之功能,如單點觸控、多點觸控等。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光學方式偵測物件之技術可稱為光學耦合(Optical Coupling)技術,即由至少一影像感測器感測物件所反射之光訊號,再將此光訊號轉換為電子訊號,最後將這些影像感測器所計算出之 電子訊號進行相關性(correlation)處理,以求得物件之特徵資訊。
第十五實施例:『第18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第19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電子設備1800包括電子裝置1830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電子裝置1830具有輔助裝置1832與溝槽1834。並且,輔助裝置1832具有使用狀態與收納狀態,而溝槽1834用以收納輔助裝置1832。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連接輔助裝置1832。在本實施例中,輔助裝置1832例如以移動的方式,使得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在使用狀態與收納狀態之間作轉換。因此,輔助裝置1832可定義成移動裝置。
具體來說,在使用狀態時,如『第18圖』所示,輔助裝置1832移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至溝槽1834的外部。也就是說,當使用者欲使用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時,藉由輔助裝置1832移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使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暴露於電子裝置1830的外部,以便進行影像感測的操作。在收納狀態時,如『第19圖』所示,輔助裝置1832移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至溝槽1834的內部。也就是說,當使用者不使用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時,可藉由輔助裝置1832移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使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收納至電子裝置1830的內部。
進一步來說,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包括第一影像感測模組510、第二影像感測模組530、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通訊介面560與處理電路570,如『第7圖』所示。影像感測模組510、530的感測範圍為部份重疊,而此部分重疊的區域用以定義觸控區域590。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 550連接第一影像感測模組510與第二影像感測模組530,用以調整第一影像感測模組510與第二影像感測模組530之間的距離。
當有一物件502位於觸控區域內,處理電路570便依據影像感測模組510、530所感測到之物件502的影像來計算物件502的座標,並透過通訊介面560輸出所述座標。
在『第18圖』的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830更包括滑軌1836與卡扣元件1838。滑軌1836位於溝槽1834內,用以配置輔助裝置1832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而輔助裝置1832沿著滑軌1836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移出溝槽1834的外部或移入溝槽1834的內部。卡扣元件1838用以當輔助裝置1832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移入溝槽1834的內部時,扣住輔助裝置1832。另外,在『第19圖』的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830還包括彈性元件1840。此彈性元件1840設置在滑軌1836上,用以帶動輔助裝置1832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移出溝槽1834的外部。
此外,『第18圖』中,電子裝置1830進一步包括推動元件1842。推動元件1842暴露於電子裝置1830外且與卡扣元件1838連接。當推動元件1842推動卡扣元件1838時,卡扣元件1838與輔助裝置1832分離,使彈性元件1840帶動輔助裝置1832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移出溝槽1834的外部。
在『第18圖』的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830更包括限位元件1844。限位元件1844配置於滑軌1836的相對兩側,用以限定輔助裝置1832的移動位置。也就是說,當輔助裝置1832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移動至溝槽1834的外部時,藉由限位元件1844,可將輔助裝置1832限位在溝槽1834 的內部(即電子裝置1830的內部),而僅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暴露出電子裝置1830的外部。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例如樞設於輔助裝置1832,如『第20圖』所示。也就是說,當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移動至溝槽1834的外部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相對輔助裝置1832樞轉,以改變觸控區域590的位置及角度和面積,進而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可包括第一定位元件1862與第二定位元件1864,如『第21圖』所示。第一定位元件1862具有一凸出部。第二定位元件1864具有多個凹槽,且凹槽依序排列設置,而凹槽分別對應凸出部。也就是說,當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移動時,凸出部與凹槽其中之一卡合,以調整第一影像感應模組510與第二影像感應模組530之間的距離。
並且,前述第一定位元件1862例如為彈性結構。藉此,當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移動時,藉由第一定位元件1862具有的彈性特性,第一定位元件1862的凸出部可與對應之第二定位元件1864的凹槽脫離,並與另一對應之第二定位元件1864的凹槽卡合。
第十六實施例:『第22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第23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電子設備2200包括電子裝置2230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如『第5圖』所示)。電子裝置2230具有輔助裝置2232與溝槽2234,輔助裝置2232具有使用狀態與收納狀態,而溝槽2234用以收納輔助裝置2232。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連 接輔助裝置2232。在本實施例中,輔助裝置2232例如以轉動的方式,使得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在使用狀態與收納狀態之間作轉換。因此,輔助裝置2232可定義成轉動裝置。
具體來說,在使用狀態時,如『第22圖』所示,輔助裝置2232轉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至溝槽2234的外部。也就是說,當使用者欲使用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時,藉由輔助裝置2232轉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使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暴露於電子裝置2230的外部,以便進行影像感測的操作。在收納狀態時,如『第23圖』所示,輔助裝置2232轉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至溝槽2234的內部。也就是說,當使用者不使用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時,可藉由輔助裝置2232轉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使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收納至電子裝置2230的內部。
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的內部元件及其相關操作,可參考『第5圖』、『第7圖』所示之實施例的說明,故在此不再贅述。另外,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550亦包括第一定位元件1862與第二定位元件1864,且第一定位元件1862與第二定位元件1864的實施方式,可參考『第21圖』所示之實施例的說明,故在此亦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輔助裝置2232還包括鎖固元件2236與轉動元件2238,如『第24圖』所示。鎖固元件2236用以將輔助裝置2232鎖固於電子裝置2230上。轉動元件2238連接鎖固元件2236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進一步來說,轉動元件2238還包括第三定位元件2240與第四定位元件2242。
其中,第三定位元件2240配置於鎖固元件2236上,且第三定 位元件2240具有一凸出部。第四定位元件2242配置於鎖固元件2236上,第四定位元件2242具有多個凹槽,且第四定位元件2242的凹槽依序排列設置,而第四定位元件2242的凹槽分別對應第三定位元件2240的凸出部。
也就是說,當轉動元件2238帶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轉動時,第三定位元件2240的凸出部與第四定位元件2242的凹槽其中之一卡合,以調整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的移動角度。並且,前述第三定位元件2240為彈性結構。藉此,當轉動元件2238帶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轉動時,藉由第三定位元件2240具有的彈性特性,第三定位元件2240的凸出部可與對應之第四定位元件2242的凹槽脫離,並與另一對應之第四定位元件2242的凹槽卡合。
另外,在『第23圖』的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230還包括推動元件2244,其暴露於電子裝置2230外且鄰近於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用以推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部分移出溝槽2234的外部。接著,再藉由轉動元件2238帶動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轉動至溝槽2234的外部。
第十七實施例:『第25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第26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在收納狀態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放置於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如『第16圖』。
並且,在使用狀態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由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取出,亦即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與電子裝置1602分離,如『第25圖』。接著,將可攜式電子裝置500的通訊介面560與電子裝置1602 的通訊介面1604,如『第26圖』,以進行信號的傳輸及後續的操作。
第十八實施例:『第27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第28圖』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所揭露之電子設備的另一立體圖。電子裝置1602仍具有溝槽,且在收納狀態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放置於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如『第16圖』。
在一實施例中,在使用狀態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仍可位於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如『第27圖』所示,且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的通訊介面560可以無線的方式(例如藍牙等)與電子裝置1602的通訊介面連接,以進行信號的傳輸及後續的操作。
在另一實施例中,在使用狀態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由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取出,亦即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與電子裝置1602分離,如『第28圖』所示,且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的通訊介面560可以無線的方式(例如藍牙等)與電子裝置1602的通訊介面連接,以進行信號的傳輸及後續的操作。另外,當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再放回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的通訊介面560例如可與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的通訊介面連接,以進行信號傳輸及後續的操作,在此同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可將通訊介面560中的無線功能(例如藍牙等)關閉。也就是說,在『第28圖』中,當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由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取出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以無線的方式與電子裝置1602進行信號的傳輸;當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放回電子裝置1602的溝槽中時,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500由無線切換至有線的方式與電子裝置1602進 行信號的傳輸。
本實施例所提供之電子設備,藉由輔助裝置,在使用狀態時,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溝槽的外部(即電子裝置的外部),以及在收納狀態時,將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入溝槽的內部(即電子裝置的內部)。如此一來,可有效增加使用及收納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便利性。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500‧‧‧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
510‧‧‧第一影像感測模組
530‧‧‧第二影像感測模組
550‧‧‧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
1800‧‧‧電子設備
1830‧‧‧電子裝置
1832‧‧‧輔助裝置
1834‧‧‧溝槽
1836‧‧‧滑軌
1838‧‧‧卡扣元件
1842‧‧‧推動元件
1844‧‧‧限位元件

Claims (11)

  1. 一種電子設備,包括:一電子裝置,具有一輔助裝置與一溝槽,該輔助裝置具有一使用狀態與一收納狀態,而該溝槽用以收納該輔助裝置;以及一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連接該輔助裝置,其中在該使用狀態時,該輔助裝置將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至該溝槽的外部,以及在該收納狀態時,該輔助裝置將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入至該溝槽的內部,其中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包括:一第一影像感測模組;一第二影像感測模組,其中該些影像感測模組的感測範圍為部份重疊,而此部分重疊的區域用以定義一觸控區域;一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連接該第一影像感測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感測模組,用以調整該第一影像感測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感測模組之間的距離;一通訊介面;以及一處理電路,當有一物件位於該觸控區域內,該處理電路便依據該些影像感測模組所感測到之該物件的影像來計算該物件的座標,並透過該通訊介面輸出所述座標;其中,該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包括:一第一定位元件,具有一凸出部;以及一第二定位元件,具有多個凹槽,且該些凹槽依序排列設置,而該些凹槽分別對應該凸出部;其中,當該長度可調整連接裝置移動時,該凸出部與該些凹槽其中之一卡合,以調整該第一影像感應模組與該第二影像感應模組 之間的該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輔助裝置更包括:一滑軌,位於該溝槽內,用以配置該輔助裝置與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而該輔助裝置沿著該滑軌將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該溝槽的外部或移入該溝槽的內部;以及一卡扣元件,用以當該輔助裝置將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入該溝槽的內部時,扣住該輔助裝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輔助裝置更包括:一彈性元件,設置在該滑軌上,用以帶動該輔助裝置將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移出該溝槽的外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輔助裝置更包括:一推動元件,暴露於該電子裝置外且與該卡扣元件連接,用以推動該卡扣元件,以分離該卡扣元件與該輔助裝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輔助裝置更包括:一限位元件,配置於該滑軌的相對兩側,用以限定該輔助裝置的一移動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樞設於該輔助裝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第一定位元件為一彈性結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輔助裝置包括:一鎖固元件,用以將該輔助裝置鎖固於該電子裝置上;以及一轉動元件,連接鎖固元件與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轉動元件包括: 一第三定位元件,配置於該鎖固元件上,該第三定位元件具有一凸出部;以及一第四定位元件,配置於該鎖固元件上,該第四定位元件具有多個凹槽,且該第四定位元件的該些凹槽依序排列設置,而該第四定位元件的該些凹槽分別對應該第三定位元件的該凸出部;其中,當該轉動元件帶動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轉動時,該第三定位元件的該凸出部與該第四定位元件的該些凹槽其中之一卡合,以調整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的一移動角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第三定位元件為一彈性結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設備,其中該電子裝置包括:一推動元件,暴露於該電子裝置外且鄰近於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用以推動該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部分移出該溝槽的外部。
TW103123425A 2014-06-02 2014-07-08 電子設備 TWI550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293,015 US9250749B2 (en) 2010-06-01 2014-06-02 Electrical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6685A TW201546685A (zh) 2015-12-16
TWI550474B true TWI550474B (zh) 2016-09-21

Family

ID=54993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3425A TWI550474B (zh) 2014-06-02 2014-07-08 電子設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24145A (zh)
TW (1) TWI5504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38244A1 (en) * 2020-04-07 2023-05-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nsor input detec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0985A1 (en) * 1999-01-29 2002-05-02 Kenichi Takekawa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putting coordinate-position and a display board system
TW200721775A (en) * 2005-11-24 2007-06-01 Inventec Corp Electronic mobile device having turnable game handle
TW200820005A (en) * 2006-10-27 2008-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Notebook computer
TW201003375A (en) * 2008-07-01 2010-01-16 Inventec Corp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ransformation of solar energy
TW201025098A (en) * 2008-12-22 2010-07-01 Pixart Imaging Inc Variable-size s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efining size of sensing area thereof
US20100207909A1 (en) * 2009-02-13 2010-08-19 Ming-Cho Wu Detection module and an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TW201245656A (en) * 2011-05-09 2012-11-16 Hung-Yu Lin Detec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17096Y (zh) * 2006-05-24 2007-06-27 诠欣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收纳传输接口的无线接收器
CN1970414B (zh) * 2006-12-21 2011-05-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快速调整定位的滚轮装置
CN101650578A (zh) * 2008-08-11 2010-02-17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收纳槽的可携式电脑主机结构
CN102298469A (zh) * 2010-06-25 2011-12-28 林宏宇 便携式光学触控***以及感测物***置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0985A1 (en) * 1999-01-29 2002-05-02 Kenichi Takekawa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putting coordinate-position and a display board system
TW200721775A (en) * 2005-11-24 2007-06-01 Inventec Corp Electronic mobile device having turnable game handle
TW200820005A (en) * 2006-10-27 2008-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Notebook computer
TW201003375A (en) * 2008-07-01 2010-01-16 Inventec Corp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ransformation of solar energy
TW201025098A (en) * 2008-12-22 2010-07-01 Pixart Imaging Inc Variable-size s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efining size of sensing area thereof
US20100207909A1 (en) * 2009-02-13 2010-08-19 Ming-Cho Wu Detection module and an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TW201245656A (en) * 2011-05-09 2012-11-16 Hung-Yu Lin Detec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4145A (zh) 2016-01-06
TW201546685A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9174B (zh) 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
JP5950130B2 (ja) カメラ式マルチタッチ相互作用装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8988394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camera-based user interfaces
US8049726B2 (en) Optical trace detecting module
JP2009505305A (ja) 自由空間のポインティング及び手書き手段
TWI559174B (zh) 以手勢爲基礎之三維影像操控技術
US9250749B2 (en) Electrical apparatus
US20160092031A1 (en) Virtual two-dimensional positioning module of input device and virtual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02298469A (zh) 便携式光学触控***以及感测物***置的方法
US9377903B2 (en) Portable optical touch system
US10884518B2 (en) Gesture detection device for detecting hovering and click
TWI590103B (zh) 可攜式光學觸控系統
TWI550474B (zh) 電子設備
TWI472954B (zh) 可承載通訊電子裝置之可攜式電子輸入裝置及其系統
US9423893B2 (en) Gesture detection device for detecting hovering and click
TWI573043B (zh) The virtual two - dimensional positioning module of the input device
CN104252270A (zh) 电子装置
KR101110753B1 (ko) 터치 지점 및 압력 검출이 가능한 입력모듈, 인식모듈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스크린 입력장치
KR20160121963A (ko) 제스처 인식이 가능한 적외선 터치스크린 시스템
TW201506741A (zh) 觸控顯示面板
CN104252271A (zh) 便携式光学触控***
CN103792990A (zh) 可承载通讯电子装置的可携式电子输入装置及其***
TWM409651U (en) Image reading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