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1185B - 傳輸裝置 - Google Patents

傳輸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1185B
TWI541185B TW101149584A TW101149584A TWI541185B TW I541185 B TWI541185 B TW I541185B TW 101149584 A TW101149584 A TW 101149584A TW 101149584 A TW101149584 A TW 101149584A TW I541185 B TWI541185 B TW I5411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transmission
actuating unit
transmission device
unwi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9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6308A (zh
Inventor
黃國興
路智強
李昌周
柯志諭
劉錦龍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CN20131014058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87119B/zh
Priority to US13/901,573 priority patent/US20140116851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16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6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1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1185B/zh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Description

傳輸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傳輸裝置。
當玻璃厚度降至某一程度時可予以彎曲,形成可撓曲玻璃,其具有可彎曲及高硬度特性,可應用於電子紙(e-Paper)的平面基材、光伏模組中的保護蓋、接觸感測器、固態發光件與電子器件等。可撓基板的材質可為玻璃、高分子或金屬等。
目前,薄玻璃可運用捲繞式(roll-to-roll)方式進行傳送。雖然可撓玻璃在超薄厚度下,其已具備相當程度的撓曲能力,但其仍會保有材質上的硬脆(brittle)性質,可撓玻璃的強度可能因表面缺陷或刮痕產生應力集中下降2~4倍。任何不穩定的輸送力量或者對可撓玻璃的拖拉及扭力都可能造成薄玻璃的破裂。透過捲繞式製程來傳輸可撓玻璃時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必須面對,才能減少可撓玻璃在傳輸過程中破裂的機率。其一是可撓玻璃在傳輸過程中應力過大的問題,包括張力過大與傳輸偏移等,另一個則是可撓玻璃上下表面受到反覆地正向及反向的作用力。
可撓基板在傳輸過程中偏移會導致可撓基板收捲時發生波浪狀收捲、基板壟起或側邊不平整,甚至產生皺摺或破裂。此外,對於高精度的軟性電子產品而言,因為可撓基板在傳輸過程中偏移,導致製程上可提供的精度條件受 到限制,而無法滿足高精度的需求。
另外,由於一般捲繞式生產線其可撓基板在輸送過程必須經過許多傳輸輪來輸送及轉向,通常會交互夾繞於這些傳輸輪之間,因此可撓基板的上下表面會與這些傳輸輪互相接觸,而使可撓基板之上下表面承受正向及反向的作用力,此種現象可能導致可撓基板發生皺摺,甚至破裂。
本揭露提供一種傳輸裝置,其在進行傳輸物件的過程中可避免物件在上下表面受到正向及反向的作用力、提供製程面不接觸滾輪的功能,並可提供物件的傳輸路徑導正。
本揭露提出一種傳輸裝置,適於沿傳輸路徑傳輸物件。傳輸裝置包括控制模組、放捲模組、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及收捲模組。放捲模組包括第一致動單元,第一致動單元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物件適以捲繞於放捲模組且藉由第一致動單元作動而放出。張力感測模組設置於傳輸路徑上,各張力感測模組包括傳輸輪組及荷重元。荷重元設置於傳輸輪組且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物件沿傳輸輪組呈小於180度之包覆角傳送。收捲模組包括第二致動單元,第二致動單元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物件適於藉由第二致動單元作動而捲入收捲模組。
基於上述,本揭露之傳輸裝置藉由控制模組控制第一致動單元及第二致動單元的轉速來決定物件在收捲模組與放捲模組之間的傳輸張力,並且透過傳輸輪組形成固定之 夾角,稱為包覆角,荷重元可感測物件在此包覆角下的張力值並回饋至控制模組,而使控制模組將物件的張力控制在特定範圍內,以使物件穩定地傳輸。此外,本揭露之傳輸模組藉由偏位導正模組感測物件的偏移狀況並帶動放捲模組或收捲模組往偏移方向的反向移動,而降低物件的偏移。另外,物件以特定的包覆角接觸第一傳輸輪組與第二傳輸輪組,以降低物件在傳輸過程中受到正向與反向的交變作用力而發生破裂的機率,並可使製程面不接觸滾輪,防止製程失敗。
為讓本揭露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一種傳輸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側視示意圖。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適於傳輸一薄玻璃10。在本實施例中,薄玻璃10可為其他可撓基板,可撓基板之材質可為玻璃、高分子或金屬等,其種類不以此為限制。在本實施例中,薄玻璃10之厚度在150微米之內,特別是100微米以下;寬度在100公厘以上,特別是200公厘以上;長度在1公尺以上,特別是10公尺以長,但薄玻璃10之尺寸並不以上述為限制。
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包括一控制模組110、一放捲機構112及一收捲機構114。放捲機構112包括一放捲 模組120、一第一張力感測模組130及一第一偏位導正模組140。收捲機構114包括一收捲模組150、一第二張力感測模組160及一第二偏位導正模組170。
放捲模組120包括一第一致動單元122,第一致動單元122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第一致動單元122可為一伺服馬達、一變頻馬達、一調速馬達或其他可以達到速度調整目的之動力系統。薄玻璃10適以捲繞於放捲模組120且藉由第一致動單元122作動而放出。
第一張力感測模組130包括第一傳輸輪組及一第一荷重元13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傳輸輪組包括至少三個第一傳輸輪132。在本實施例中,藉由固定三個第一傳輸輪132的位置以使薄玻璃10在通過第一傳輸輪132時呈小於180度之一第一包覆角。第一荷重元134設置於位於中央之第一傳輸輪132之兩端,其可外接或內藏於滾輪兩端,且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第一荷重元134藉由所承受之壓力大小來換算出薄玻璃10之輸送張力,第一荷重元134可將所量測到的張力值傳至控制模組110,控制模組110比對與目標張力的差異後可發出訊號以調整第一致動單元122之轉速。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包覆角範圍可在90度至160度之間,在一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包覆角為129度。
第一偏位導正模組140包括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之一第一位置感測單元142及一第三致動單元144。第一位置感測單元142用以感測薄玻璃10的偏移狀況,第一位置感測單元142可為一線型感測器、一超音波感測器、一 光透式感測器、一漸進式電荷耦合元件或一氣壓流量感知器,但第一位置感測單元142之種類不以此為限制。第三致動單元144用以帶動放捲模組120沿垂直於薄玻璃10之輸送方向的一軸線A移動。第三致動單元144可為一伺服馬達、一可逆馬達、一旋轉缸、一線性馬達、一氣壓缸或一油壓缸等可正逆向運動的動力系統。
收捲模組150包括一第二致動單元152,第二致動單元152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第二致動單元152可為一伺服馬達、一變頻馬達、一調速馬達或其他可以達到速度調整目的之動力系統。自放捲模組120放出之薄玻璃10通過第一傳輸輪132後可經過一製程區B進行印刷、雷射或貼合等製程之後,藉由第二致動單元152作動而捲入收捲模組150。
第二張力感測模組160包括一第二傳輸輪組及一第二荷重元16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傳輸輪組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傳輸輪162,藉由固定三個第二傳輸輪162的位置以使薄玻璃10在通過第二傳輸輪162時呈小於180度之一第二包覆角。第二荷重元164設置於位於中央之第二傳輸輪162之兩端,其可外接或內藏於滾輪兩端,且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第二荷重元164藉由所承受之受壓的合力大小來換算出薄玻璃10之輸送張力後將所量測到的張力值傳至控制模組110,控制模組110比對與目標張力的差異後可發出訊號以調整第二致動單元152之轉速。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包覆角範圍約在90度至160度之間,在一較 佳的實施例中,第二包覆角為128度。另需提及的是,本實施例所述第一包覆角與第二包覆角並不相同,但仍處於90度至160度的範圍間,而在本案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亦可藉由控制傳輸輪的位置,而使薄玻璃通過第一傳輸輪所形成的第一包覆角,等於薄玻璃通過第二傳輸輪所形成的第二包覆角。
第二偏位導正模組170包括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之一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及一第四致動單元174。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用以感測薄玻璃10的偏移狀況,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可為一線型感測器、一超音波感測器、一光透式感測器、一漸進式電荷耦合元件或一氣壓流量感知器,但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之種類不以此為限制。第四致動單元174用以帶動收捲模組150沿軸線A移動。第四致動單元174可為一伺服馬達、一可逆馬達、一旋轉缸、一線性馬達、一氣壓缸或一油壓缸等可正逆向運動的動力系統。
薄玻璃10在捲繞式製程設備中,受到第一傳輸輪132與第二傳輸輪162之間的平行度、拉力均勻性或薄玻璃10變形等因素的影響,薄玻璃10很容易在輸送時發生側向偏移或左右擺動。因此,在放捲模組120、製程區B及收捲模組150附近,必須透過第一偏位導正模組140與第二偏位導正模組170適時地修正薄玻璃10的位置,使其能夠依循特定基準作穩定的輸送,以確保產品在製程區B內的位置準確度,並改善薄玻璃10之收捲品質。第一位置感測單 元142與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的功能在判別薄玻璃10的邊緣是否超出設定範圍,放捲模組120與收捲模組150的導正可利用直接驅動方式,帶動放捲模組120與收捲模組150作側向偏移,藉以修正薄玻璃10在輸送方向的位置偏差。
此外,為了避免第一傳輸輪132與第二傳輸輪162對薄玻璃10的上下表面反覆接觸而對薄玻璃10產生正負交替應力而增加破裂現象,以及在特定製程(如塗佈製程)中避免製程面接觸滾輪,在本實施例中,薄玻璃10的輸送路徑避開交互傳輸形式,而是讓薄玻璃10僅以一表面12(如圖2所示的下表面)接觸這些第一傳輸輪132與第二傳輸輪162,以降低薄玻璃10受到正負交替應力而破裂的機率,或免除製程面受損的機會。
另外,考量到薄玻璃10在輸送過程中,當經過第一傳輸輪132或是第二傳輸輪162時,若第一傳輸輪132或是第二傳輸輪162之尺寸較小會導致薄玻璃10有較大的彎曲幅度,如此會使得薄玻璃10在上下表面之正負應力差值增加,將造成破裂問題。為減緩上述狀況,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傳輸輪132與各第二傳輸輪162之直徑大於3吋,以使薄玻璃10彎曲的幅度較小。
由於薄玻璃10的質地較塑膠基材硬,薄玻璃10在傳輸的過程中若發生異物跑到薄玻璃10與第一傳輸輪132或第二傳輸輪162之間,或者由於薄玻璃10與第一傳輸輪132或第二傳輸輪162之間產生滑差,將會在薄玻璃10的 表面產生擦傷。對於軟性電子應用領域,薄玻璃10必須搭配不同的產品需求經過例如是電子網印、層積、曝光、顯影、蝕刻等製程,這些擦傷缺陷將直接對造成電路受損及顯示透光度降低等缺陷。
為了避免上述狀況,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更包括一氣浮平台180,設置於這些第一傳輸輪132與這些第二傳輸輪162之間的製程區B。氣浮平台180用以對薄玻璃10之第一表面12噴出氣流,以避免薄玻璃10與製程區B的機構或元件之間的摩擦。氣浮平台180包括一多孔表面180a,多孔表面180a之材質可為陶瓷、金屬、高分子或纖維材料。金屬可藉由粉末冶金的方法製造孔洞或是在金屬板上加工孔洞。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藉由氣浮平台180以減低薄玻璃10之傳輸阻力及表面刮傷的機率。另外,氣浮平台180之寬度可對應薄玻璃10之寬度,以提供薄玻璃10較佳的懸浮效果。
此外,薄玻璃10在放捲模組120與收捲模組150中捲繞呈層狀,為了減低各層因直接接觸而造成擦傷。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更包括一中介層放捲模組182、一中介層收捲模組184及一中介層186。中介層186可為塑料,將中介層186貼合到薄玻璃10可保護各層薄玻璃10以降低薄玻璃10之間被磨傷的機率。
中介層放捲模組182包括一第五致動單元182a,第五致動單元182a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第五致動單元182a包括一伺服馬達、一變頻馬達、一調速馬達或其他可 以達到速度調整目的之動力系統。如圖2所示,中介層放捲模組182設置於收捲模組150的一側,中介層186捲繞於中介層放捲模組182,第五致動單元182a作動使中介層186自中介層放捲模組182放出,且中介層186連同薄玻璃10被捲入收捲模組150。
同樣地,捲繞在放捲模組120的各層薄玻璃10之間,若藉由中介層186隔開以減少摩擦,當薄玻璃10被放出時,中介層186亦同時被放出,而需透過中介層收捲模組184來將中介層186收回。中介層收捲模組184設置於放捲模組120之一側,中介層收捲模組184包括一第六致動單元184a,第六致動單元184a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第六致動單元184a可為一伺服馬達、一變頻馬達、一調速馬達或其他可以達到速度調整目的之動力系統。中介層186連同薄玻璃10自放捲模組120放出後,且藉由第六致動單元184a作動而使中介層186捲入中介層收捲模組184。
為了確保中介層186在傳輸時的張力,在本實施例中,中介層放捲模組182更包括至少三個第三傳輸輪182b及一第三荷重元182c,第三荷重元182c設置於位於中央之第三傳輸輪182b上且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並且,中介層收捲模組184更包括至少三個第四傳輸輪184b及一第四荷重元184c,第四荷重元184c設置於位於中央之第四傳輸輪184b上且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藉由上述配置將中介層186以穩定地傳送張力安插於薄玻璃10的各層 之間。另外,薄玻璃10除了呈捲狀時以中介層186間隔,亦可於邊緣貼附塑膠材料以增加強度而減低傳輸過程中破裂的機率。
此外,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更包括一第一底座190、一第二底座192及一第二移動平台194。放捲模組120、第一張力感測模組130及第一偏位導正模組140位於第一底座190上。圖3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放捲模組的示意圖。放捲模組120更包括一第一移動平台124、一第一快拆板126及一第一氣漲軸128。當薄玻璃10在放捲後發生偏移時,第三致動單元144可帶動第一移動平台124相對於第一底座190沿軸線A移動。第一快拆板126可拆卸地設置於第一移動平台124,第一氣漲軸128之一端連接至第一致動單元122,第一氣漲軸128之另一端套設於第一快拆板126,第一氣漲軸128可供薄玻璃10的料捲套設。
如圖1與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薄玻璃10在離開製程區B之後會先經過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透過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來量測薄玻璃10在製程區B中偏移的狀況並回報給控制模組110,當控制模組110判斷偏移發生時,控制模組110可發出訊號以使第四致動單元174帶動第二移動平台194相對於第二底座192沿軸線A移動以進行導正。將薄玻璃10導正之後再進行後續張力量測與收捲等作業。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移動平台124僅承載放捲模組120,第二移動平台194則是承載了收捲模組150、第二張力感測模組160及第二偏位導正模組170。
當薄玻璃10捲回收捲模組150之後,為了方便將薄玻璃10的料捲自收捲模組150上取下,在本實施例中,收捲模組150更包括一第二快拆板154及一第二氣漲軸156。第二快拆板154可拆卸地設置於第二移動平台194,薄玻璃10纏繞在第二氣漲軸156上,第二氣漲軸156之一端連接至第二致動單元152,第二氣漲軸156之另一端套設於第二快拆板154。
在本實施例中,薄玻璃10自第一氣漲軸128上放出並收回至第二氣漲捲156,第一快拆板126與第二快拆板154分別位於第一氣漲軸128與第二氣漲軸156之一側以輔助薄玻璃10側邊的支撐。第一快拆板126與第二快拆板154分別利用定位銷126a、154a來與第一移動平台124及第二移動平台194來定位。當將薄玻璃10的料捲放入第一氣漲軸128或自第二氣漲軸156上卸下時,可以透過移除定位銷126a、154a以拆卸第一快拆板126與第二快拆板154,而方便薄玻璃10的料捲放置與拆除。此外,第一快拆板126與第二快拆板154上面的軸承套設於第一氣漲軸128與第二氣漲軸156,以增加薄玻璃10的料捲在運轉期間的穩定性。
另外,傳輸裝置100更包括一速度量測單元196,電性連接於控制模組110。速度量測單元196用以量取薄玻璃10之輸送速度。速度量測單元196可為一編碼器196a或一米輪196b。圖4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一傳輸輪與編碼器的示意圖。請參閱圖4,編碼器196a設置於第一傳輸 輪132之一端,透過一定時間內第一傳輸輪132轉動的圈數來換算薄玻璃10之速度。圖5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二傳輸輪與米輪的示意圖。請參閱圖5,米輪196b接觸於第二傳輸輪162或薄玻璃10,以直接量取一定時間內薄玻璃10之移動距離來得到薄玻璃10的速度。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用碼輪來代替米輪192b,速度量測單元196之種類並不以上述為限制。速度量測單元196量取薄玻璃10的傳輸速度之後,將資訊傳遞至控制模組110,控制模組110可視量測值來修正第一致動單元122與第二致動單元152之轉速。此外,控制模組110亦可控制第一致動單元122與第二致動單元152以定速連續輸送、變速輸送或走走停停之寸動輸送等方式進行輸送。在此,第一傳輸輪132亦可為第二傳輸輪162,而第二傳輸輪162亦可為第一傳輸輪132。
請再回到圖2,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更包括一靜電消除器198,靜電消除器198設置於放捲模組120、第一傳輸輪132、第二傳輸輪162或收捲模組150之一側。靜電消除器198用以在薄玻璃10自放捲模組120中放出、收入收捲模組150或在第一傳輸輪132或第二傳輸輪162輸送過程中減低薄玻璃10的表面的靜電殘留,進而增加薄玻璃10收放之穩定性。
在本實施例中,控制模組110可控制薄玻璃10的傳輸張力、傳輸速度、修正薄玻璃10傳輸過程中的偏移量、以及作動傳輸裝置100中的相關元件,如氣浮平台180及 靜電消除器198等。但控制模組110所控制的元件不以上述為限制。
此外,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的薄玻璃10之張力可透過下述方式控制,首先,第一荷重元134或第二荷重元164讀取薄玻璃10在第一傳輸輪132或第二傳輸輪162上之張力值後將結果傳至控制模組110。接著,控制模組110比對目標張力與實測張力值以計算出相對張力誤差值。再來,控制模組110調整第一致動單元122之轉速與第二致動單元152之轉速,以進行張力控制。圖6A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一荷重元量測薄玻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圖6B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二荷重元量測薄玻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請參閱圖6A及圖6B,在放捲後與收捲前,薄玻璃10的張力值均相當接近目標張力。因此可知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可穩定地進行薄玻璃10的輸送。
此外,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的薄玻璃10之位置可透過下述方式控制。首先,讀取第一位置感測單元142或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對薄玻璃10之邊緣位置的量測值並將結果傳遞至控制模組110。接著,控制模組110比對基準位置與量測結果以計算薄玻璃10之邊緣位置的偏移量。再來,控制模組110控制第三致動單元144或第四致動單元174以導正放捲模組120或收捲模組150。圖7A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一位置感測單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圖7B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二位置感測單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圖7A及圖7B之縱軸的4000微米代表薄玻璃10 的邊緣的基準位置,由圖7A及圖7B可知,在放捲後與通過製程區B後,薄玻璃10的邊緣可被維持在相當接近基準位置。
本實施例之傳輸裝置100藉由控制模組110驅動第一致動單元122以帶動第一氣漲軸128轉動,使得薄玻璃10自放捲模組120放出後,薄玻璃10會經過第一傳輸輪132,第一荷重元134感測薄玻璃10之張力值且第一位置感測單元142感測薄玻璃10的邊緣位置,第一荷重元134與第一位置感測單元142分別將感測結果傳至控制模組110。控制模組110可調整第一致動單元122的轉速以改變薄玻璃10之張力,並可控制第三致動單元144以使第一移動平台124側移,而達到導正的功效。之後薄玻璃10被送入製程區B以進行印刷、雷射或貼合等製程。薄玻璃10離開製程區B後,第二位置感測單元172感測薄玻璃10的邊緣位置,以確保薄玻璃10的位置是否正確,若發生偏移控制模組110可控制第四致動單元174使第二移動平台194側移而導正。接著,薄玻璃10經過第二傳輸輪162,第二荷重元164感測薄玻璃10收捲前之張力值並傳遞至控制模組110,控制模組110調整第二致動單元152的轉速以改變薄玻璃10的張力。最後,薄玻璃10捲繞於收捲模組150的第二氣漲軸156。
綜上所述,本揭露之傳輸裝置藉由控制模組控制第一致動單元及第二致動單元的轉速來決定薄玻璃在收捲模組與放捲模組之間的傳輸張力,並且透過三個第一傳輸輪與 三個第二傳輸輪分別形成固定之夾角,第一荷重元及第二荷重元可感測薄玻璃在此固定夾角下的張力值並回饋至控制模組,而使控制模組將薄玻璃的張力控制在特定範圍內,以使薄玻璃穩定地傳輸。此外,本揭露之傳輸模組藉由第一位置感測單元及第二位置感測單元感測薄玻璃的偏移狀況並回饋至控制模組,控制模組控制第三致動單元或第四致動單元帶動放捲模組或收捲模組往偏移方向的反向移動,而降低薄玻璃的偏移。另外,薄玻璃僅以單一表面接觸第一傳輸輪與第二傳輸輪,以降低薄玻璃在傳輸過程中受到正向與負向的作用力而發生破裂的機率,以及免除製程面受損的機會。並且,藉由氣浮平台對薄玻璃表面噴氣以減低薄玻璃與傳輸區與製程區之機構或元件之間發生摩擦損傷的可能性,並增進薄玻璃導正之容易性。本揭露之薄玻璃可為其他可撓基板,可撓基板的材質可為玻璃、高分子或是金屬等,但其種類不以此為限制。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A‧‧‧軸線
B‧‧‧製程區
10‧‧‧薄玻璃
12‧‧‧表面
100‧‧‧傳輸裝置
110‧‧‧控制模組
112‧‧‧放捲機構
114‧‧‧收捲機構
120‧‧‧放捲模組
122‧‧‧第一致動單元
124‧‧‧第一移動平台
126‧‧‧第一快拆板
126a‧‧‧定位銷
128‧‧‧第一氣漲軸
130‧‧‧第一張力感測模組
132‧‧‧第一傳輸輪
134‧‧‧第一荷重元
140‧‧‧第一偏位導正模組
142‧‧‧第一位置感測單元
144‧‧‧第三致動單元
150‧‧‧收捲模組
152‧‧‧第二致動單元
154‧‧‧第二快拆板
154a‧‧‧定位銷
156‧‧‧第二氣漲軸
160‧‧‧第二張力感測模組
162‧‧‧第二傳輸輪
164‧‧‧第二荷重元
170‧‧‧第二偏位導正模組
172‧‧‧第二位置感測單元
174‧‧‧第四致動單元
180‧‧‧氣浮平台
180a‧‧‧多孔表面
182‧‧‧中介層放捲模組
182a‧‧‧第五致動單元
182b‧‧‧第三傳輸輪
182c‧‧‧第三荷重元
184‧‧‧中介層收捲模組
184a‧‧‧第六致動單元
184b‧‧‧第四傳輸輪
184c‧‧‧第四荷重元
186‧‧‧中介層
190‧‧‧第一底座
192‧‧‧第二底座
194‧‧‧第二移動平台
196‧‧‧速度量測單元
196a‧‧‧編碼器
196b‧‧‧米輪
198‧‧‧靜電消除器
圖1是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一種傳輸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3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放捲模組的示意圖。
圖4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一傳輸輪與編碼器的示意圖。
圖5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二傳輸輪與米輪的示意圖。
圖6A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一荷重元量測薄玻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
圖6B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二荷重元量測薄玻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
圖7A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一位置感測單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
圖7B是圖1之傳輸裝置的第二位置感測單元的測試結果示意圖。
B‧‧‧製程區
10‧‧‧薄玻璃
12‧‧‧表面
100‧‧‧傳輸裝置
110‧‧‧控制模組
112‧‧‧放捲機構
114‧‧‧收捲機構
120‧‧‧放捲模組
122‧‧‧第一致動單元
124‧‧‧第一移動平台
126‧‧‧第一快拆板
126a‧‧‧定位銷
128‧‧‧第一氣漲軸
130‧‧‧第一張力感測模組
132‧‧‧第一傳輸輪
134‧‧‧第一荷重元
140‧‧‧第一偏位導正模組
142‧‧‧第一位置感測單元
144‧‧‧第三致動單元
150‧‧‧收捲模組
152‧‧‧第二致動單元
154‧‧‧第二快拆板
154a‧‧‧定位銷
156‧‧‧第二氣漲軸
160‧‧‧第二張力感測模組
162‧‧‧第二傳輸輪
164‧‧‧第二荷重元
170‧‧‧第二偏位導正模組
172‧‧‧第二位置感測單元
174‧‧‧第四致動單元
180‧‧‧氣浮平台
180a‧‧‧多孔表面
182‧‧‧中介層放捲模組
182a‧‧‧第五致動單元
182b‧‧‧第三傳輸輪
182c‧‧‧第三荷重元
184‧‧‧中介層收捲模組
184a‧‧‧第六致動單元
184b‧‧‧第四傳輸輪
184c‧‧‧第四荷重元
186‧‧‧中介層
190‧‧‧第一底座
192‧‧‧第二底座
194‧‧‧第二移動平台
198‧‧‧靜電消除器

Claims (28)

  1. 一種傳輸裝置,適於沿一傳輸路徑傳輸一物件,該傳輸裝置包括:一控制模組;一放捲模組,包括一第一致動單元、一第一移動平台、一第一快拆板以及一第一氣漲軸,該第一致動單元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該物件捲繞於該放捲模組且藉由該第一致動單元作動而放出至該傳輸路徑,其中該第一移動平台承載該放捲模組,該第一快拆板可拆卸地設置於該第一移動平台,該第一氣漲軸之一端連接至該第一致動單元,該第一氣漲軸之另一端套設於該第一快拆板,呈捲繞狀的該物件適於套設至該第一氣漲軸;一收捲模組,該傳輸路徑連接在該放捲模組與該收捲模組之間,該收捲模組包括一第二致動單元,該第二致動單元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該物件適於藉由該第二致動單元作動而將該物件從該傳輸路徑捲入該收捲模組;以及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設置於該傳輸路徑上,該張力感測模組包括一傳輸輪組及一荷重元,該荷重元設置於該傳輸輪組且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且該荷重元藉由所承受之壓力大小來換算出該物件之輸送張力,該物件表面接觸該傳輸輪組且沿該傳輸輪組呈小於180度之一包覆角,該控制模組控制該第一致動單元以及該第二致動單元以控制該物件的張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至 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包括一第一張力感測模組,該第一張力感測模組包括至少三個第一傳輸輪及一第一荷重元,該第一荷重元設置於位於中央之該第一傳輸輪上,該物件表面接觸該些第一傳輸輪與第二傳輸輪進行傳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包括一第二張力感測模組,該第二張力感測模組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傳輸輪及一第二荷重元,該第二荷重元設置於位於中央之該第二傳輸輪上,該物件表面接觸第一傳輸輪與該些第二傳輸輪進行傳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包括一第一張力感測模組與一第二張力感測模組,該第一張力感測模組包括至少三個第一傳輸輪及一第一荷重元,該第一荷重元設置於位於中央之該第一傳輸輪上,該第二張力感測模組包括至少三個第二傳輸輪及一第二荷重元,該第二荷重元設置於位於中央之該第二傳輸輪上,該物件表面接觸該些第一傳輸輪與該些第二傳輸輪進行傳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各該第一傳輸輪與各該第二傳輸輪之直徑大於3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各該第一傳輸輪與各該第二傳輸輪之直徑大於3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各該第一傳輸輪與各該第二傳輸輪之直徑大於3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包 覆角之範圍約在90度至160度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至少一偏位導正模組,設置於該傳輸路徑上,各該偏位導正模組適於感測該物件放捲或收捲時的偏移狀況並控制該物件沿垂直於該物件之輸送方向之一軸線方向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偏位導正模組包括一第一偏位導正模組,該第一偏位導正模組包括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之一第一位置感測單元及一第三致動單元,該第一位置感測單元用以感測該物件的偏移狀況,該第三致動單元用以帶動該放捲模組沿該軸線移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第一底座,該放捲模組、該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及該第一偏位導正模組位於該第一底座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第三致動單元適於帶動該第一移動平台相對於該第一底座沿該軸線移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偏位導正模組包括一第二偏位導正模組,該第二偏位導正模組包括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之一第二位置感測單元及一第四致動單元,該第二位置感測單元用以感測該媒體物件的偏移狀況,該第四致動單元用以帶動該收捲模組沿該軸線移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底座;以及一第二移動平台,沿該軸線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二底座,其中該第四致動單元適於帶動該第二移動平台相對於該第二底座沿該軸線移動,且該收捲模組、該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及該第二偏位導正模組位於該第二移動平台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收捲模組更包括一第二快拆板及一第二氣漲軸,該第二快拆板可拆卸地設置於該第二移動平台,該第二氣漲軸之一端連接至該第二致動單元,該第二氣漲軸之另一端套設於該第二快拆板,該物件適於纏繞至該第二氣漲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偏位導正模組包括第一偏位導正模組與一第二偏位導正模組,該第一偏位導正模組包括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之一第一位置感測單元及一第三致動單元,該第二偏位導正模組包括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之一第二位置感測單元及一第四致動單元,該第一位置感測單元及該第二位置感測單元用以感測該媒體物件的偏移狀況,該第三致動單元用以帶動該放捲模組沿該軸線移動,該第四致動單元用以帶動該收捲模組沿該軸線移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第一底座,該放捲模組、該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及 該第一偏位導正模組位於該第一底座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第三致動單元適於帶動該第一移動平台相對於該第一底座沿該軸線移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底座;以及一第二移動平台,沿該軸線可滑動地設置於該第二底座,其中該第四致動單元適於帶動該第二移動平台相對於該第二底座沿該軸線移動,且該收捲模組、該至少一張力感測模組及該第二偏位導正模組位於該第二移動平台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收捲模組更包括一第二快拆板及一第二氣漲軸,該第二快拆板可拆卸地設置於該第二移動平台,該第二氣漲軸之一端連接至該第二致動單元,該第二氣漲軸之另一端套設於該第二快拆板,該物件適於纏繞至該第二氣漲軸。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中介層放捲模組,包括一第五致動單元,該第五致動單元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使一中介層自該中介層放捲模組放出,且該中介層適於連同該物件被捲入該收捲模組。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中介層放捲模組更包括至少三個第三傳輸輪及一第三荷重元,該第三荷重元設置於位於中央之該第三傳輸輪上且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中介層收捲模組,包括一第六致動單元,該第六致動單元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一中介層連同該物件自該放捲模組放出,且藉由該第六致動單元作動而使該中介層捲入該中介層收捲模組。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中介層收捲模組更包括至少三個第四傳輸輪及一第四荷重元,該第四荷重元設置於位於中央之該第四傳輸輪上且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速度量測單元,電性連接於該控制模組,該速度量測單元用以量取該物件之輸送速度。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一靜電消除器,設置於該放捲模組、該傳輸輪組或該收捲模組之一側,以減低該物件之表面的靜電殘留。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其中該物件為一薄玻璃,其厚度小於150微米、寬度大於100公厘且長度大於1公尺。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傳輸裝置,更包括:至少一氣浮平台,設置於該傳輸路徑上,該氣浮平台適於在該物件傳輸時噴出氣流,以使該物件與該氣浮平台之間存在一距離。
TW101149584A 2012-10-29 2012-12-24 傳輸裝置 TWI541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40588.6A CN103787119B (zh) 2012-10-29 2013-04-22 传输装置
US13/901,573 US20140116851A1 (en) 2012-10-29 2013-05-24 Conveyor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719510P 2012-10-29 2012-10-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6308A TW201416308A (zh) 2014-05-01
TWI541185B true TWI541185B (zh) 2016-07-11

Family

ID=51293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9584A TWI541185B (zh) 2012-10-29 2012-12-24 傳輸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1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1424B (zh) * 2015-12-04 2017-02-21 Metal Ind Res And Dev Centre Rolling - to - roll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tension and edge control and its control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6308A (zh)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88223B2 (ja) 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フィルム用欠陥マーキング装置及び欠陥マーキング方法
KR20140001969A (ko) 인터리빙 재료에 장력을 가해 유리 리본을 권취하는 방법 및 그 기기
KR20150034814A (ko) 변위 스케일을 제조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7263304A (zh) 研磨装置及研磨方法
JP5597420B2 (ja) シート状モールド移送位置決め装置
JP5603621B2 (ja) シート状モールド位置検出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転写方法
WO2011031506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cision edge finishing
JP2012073036A (ja) ガラス基板欠陥検査装置及びガラス基板欠陥検査方法
JP5593092B2 (ja) 転写システムおよび転写方法
JP2016210561A (ja) シート部材の搬送方法及び搬送装置
TWI541185B (zh) 傳輸裝置
CN110697476A (zh) 卷材开卷输送设备
WO2012099073A1 (ja) ガラスロール、ガラスロール製造装置、およびガラスロール製造方法
JP5994220B2 (ja) 電極シートの検査装置
EP2548712B1 (en) Transfer device
TWI386356B (zh) 用於軟性基材之連續滾壓式夾持裝置
US20140116851A1 (en) Conveyor apparatus
JP7121572B2 (ja) 研磨装置および研磨方法
CN101683935B (zh) 软板输送导正装置与方法
JP5891965B2 (ja) 脆性板の耐久試験方法、及び脆性板の耐久試験装置
JP4591830B2 (ja) ウェーハ面取り装置
CN1986209B (zh) 张力变动吸收装置
CN105390428A (zh) 粘合带剥离方法和粘合带剥离装置
KR100946779B1 (ko) 장력조절기구를 구비한 필름테이프기판 검사장치
JP5862007B2 (ja) 基板移送装置、基板移送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塗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