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9418B - 變焦鏡頭 - Google Patents

變焦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9418B
TWI529418B TW102140223A TW102140223A TWI529418B TW I529418 B TWI529418 B TW I529418B TW 102140223 A TW102140223 A TW 102140223A TW 102140223 A TW102140223 A TW 102140223A TW I529418 B TWI529418 B TW I5294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zoom
zoom lens
refractive power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8769A (zh
Inventor
陳明宗
Original Assignee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2140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941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18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8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418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變焦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變焦鏡頭。
目前的數位相機與數位攝影機大都配備變焦鏡頭,隨著各種不同應用場合之需求,變焦鏡頭逐漸走向高變焦倍率,但是在高變焦倍率情況下又需具備高解析性能是不容易達到的。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變焦鏡頭,具備高變焦倍率,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變焦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負屈光力的第一透鏡群、一具正屈光力的第二透鏡群及一具正屈光力的第三透鏡群。第一透鏡群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具負屈光力的第四透鏡,第一透鏡為凸凹透鏡,其凸面朝向物側,第四透鏡其物側面的屈光力大於其像側面的屈光力。第二透鏡群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正屈光力的第五透鏡、一具正屈光力的第六透鏡及一具負屈光力的第七透鏡。
其中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
其中第二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0.5<|β2w|<0.9;其中,β2w為第二透鏡群於廣角端之橫向放大率。
其中第二透鏡滿足以下條件:Vd2>80;其中,Vd2為第二透鏡之阿貝係數。
其中變焦鏡頭對焦時,第一透鏡群沿著光軸方向移動。
其中第五透鏡為接合透鏡、第六透鏡為單一透鏡、第七透鏡為接合透鏡。
其中變焦鏡頭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之間距減少。
本發明之變焦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之間。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變焦鏡頭
G11、G21、G31‧‧‧第一透鏡群
L11、L21、L31‧‧‧第一透鏡
L12、L22、L32‧‧‧第二透鏡
L13、L23、L33‧‧‧第三透鏡
L14、L24、L34‧‧‧第四透鏡
G12、G22、G32‧‧‧第二透鏡群
L15、L25、L35‧‧‧第五透鏡
L16、L26、L36‧‧‧第六透鏡
L17、L27、L37‧‧‧第七透鏡
L151、L152、L251‧‧‧透鏡
L252、L351、L352‧‧‧透鏡
G13、G23、G33‧‧‧第三透鏡群
L18、L28、L38‧‧‧第八透鏡
L39‧‧‧第九透鏡
OA1、OA2、OA3‧‧‧光軸
ST1、ST2、ST3‧‧‧光圈
OF1、OF2、OF3‧‧‧濾光片
IMA1、IMA2、IMA3‧‧‧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S16、S17‧‧‧面
S21、S22、S23、S24、S25、S26、S27‧‧‧面
S31、S32、S33、S34、S35、S36、S37‧‧‧面
S18、S19、S110、S111、S112、S113‧‧‧面
S28、S29、S210、S211、S212、S213‧‧‧面
S38、S39、S310、S311、S312、S313‧‧‧面
S114、S115、S116、S117、S118、S119‧‧‧面
S214、S215、S216、S217、S218、S219‧‧‧面
S314、S315、S316、S317、S318、S319‧‧‧面
S120、S121、S220、S221、S320、S321‧‧‧面
S322、S323‧‧‧面
D189、D1910、D1810、D11718、D11920‧‧‧間距
D289、D2910、D2810、D21718、D21920‧‧‧間距
D389、D3910、D3810、D31718、D32122‧‧‧間距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2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4A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4B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場曲圖。
第4C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畸變圖。
第4D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4E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4F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4G圖係第1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第5A圖係第2圖之變焦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5B圖係第2圖之變焦鏡頭之場曲圖。
第5C圖係第2圖之變焦鏡頭之畸變圖。
第5D圖係第2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5E圖係第2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5F圖係第2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5G圖係第2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第6A圖係第3圖之變焦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6B圖係第3圖之變焦鏡頭之場曲圖。
第6C圖係第3圖之變焦鏡頭之畸變圖。
第6D圖係第3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6E圖係第3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6F圖係第3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光扇圖。
第6G圖係第3圖之變焦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8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9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0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2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第2圖及第3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2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變焦鏡頭1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G11、一光圈ST1、一第二透鏡群G12、一第三透鏡群G13及一濾光片OF1。變焦鏡頭1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G11與第二透鏡群G12之間距D1810減少,藉由間距D1810、D11718、D11920的改變可達到調整變焦鏡頭1之有效焦距,上述間距隨著變焦鏡頭1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1圖、第2圖及第3圖中明顯看出。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11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群G12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群G13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鏡群G11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及一第四透鏡L14。第一透鏡L11為凸凹透鏡,其物側面S11為凸面,物側面S11與像側面S1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12為雙凹透鏡。第三透鏡L13為雙凸透鏡,第四透鏡L14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17之屈光力大於其像側面S18之屈光力,物側面S17與像側面S18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群G12沿著光軸OA1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L15、一第六透鏡L16及一第七透鏡L17。第五透鏡L15為接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L15由一透鏡L151與一透鏡L152接合而成。第六透鏡L16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13與像側面S11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17為接合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七透鏡L17由一透鏡L171與一透鏡L172接合而成。
第三透鏡群G13包括一第八透鏡L18,第八透鏡L18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18為非球面表面。
光圈ST1位於第一透鏡群G11與第二透鏡群G12之間,光圈ST1與第二透鏡群G12之間距D1910固定不變。濾光片OF1係由平板玻璃 製成,其物側面S120與像側面S121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變焦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一實施例中的變焦鏡頭1需滿足底下二條件:0.5<|β12w|<0.9 (1)
Vd12>80 (2)
其中,β12w為第二透鏡群於廣角端之橫向放大率,Vd12為第二透鏡之阿貝係數。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1之設計,使得變焦鏡頭鏡頭1可以達到高變焦倍率與良好的光學性能。
表一為第1圖、第2圖及第3圖之變焦鏡頭1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E: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E為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其β12w=-0.7441、Vd12=81.50,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至條件(2)之要求。
另外,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其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4A至第4G圖、第5A至第5G圖及第6A至第6G圖看出。第4A圖、第5A圖及第6A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4B圖、第5B圖及第6B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4C圖、第5C圖及第6C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4D至第4F圖、第5D至第5F圖及第6D至第6F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的橫向光扇(Transverse Ray Fan)圖。第4G圖、第5G圖及第6G圖所示的,是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由第4A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 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4mm至0.04mm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12mm至0.20mm之間。由第4C圖(圖中的3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小於正負6.0%。由第4D、4E、4F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於影像高度分別為0%像高、80%像高、100%像高處所產生的橫向像差值介於-44.0μm至36.0μm之間。由第4G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以波長0.587562μm為參考波長,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3.0μm至26.0μm之間。顯見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廣角端時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由第5A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 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6mm至0.06mm之間。由第5B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20mm至0.04mm之間。由第5C圖(圖中的3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小於正負0.5%。由第5D、5E、5F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於影像高度分別為0%像高、80%像高、100%像高處所產生的橫向像差值介於-24.0μm至26.0μm之間。由第5G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以波長0.587562μm為參考波長,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1.0μm至20.0μm之間。顯見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中間端時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 較佳的光學性能。
由第6A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 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25mm至0.07mm之間。由第6B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20mm至0.22mm之間。由第6C圖(圖中的3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小於正負1.5%。由第6D、6E、6F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於影像高度分別為0%像高、80%像高、100%像高處所產生的橫向像差值介於-125.0μm至42.0μm之間。由第6G圖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以波長0.587562μm為參考波長,對波長為0.436μm、0.546μm、0.656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1.0μm至16.0μm之間。顯見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1處於望遠端時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7圖、第8圖及第9圖,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 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8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9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二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變焦鏡頭2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G21、一光圈ST2、一第二透鏡群G22、一第三透鏡群G23及一濾光片OF2。變焦鏡頭2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G21與第二透鏡群G22之間距D2810減少,藉由間距D2810、D21718、D21920的改變可達到調整變焦鏡頭2之有效焦距,上述間距隨著變焦鏡頭2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7圖、第8圖及第9圖中明顯看出。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21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 群G22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群G23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鏡群G21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 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及一第四透鏡L24。第一透鏡L21為凸凹透鏡,其物側面S21為凸面,物側面S21與像側面S2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22為雙凹透鏡。第三透鏡L23為雙凸透鏡,第四透鏡L24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27之屈光力大於其像側面S28之屈光力,物側面S27與像側面S28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群G22沿著光軸OA2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L25、一第六透鏡L26及一第七透鏡L27。第五透鏡L25為接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L25由一透鏡L251與一透鏡L252接合而成。第六透鏡L26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213與像側面S21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27為接合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七透鏡L27由一透鏡L271與一透鏡L272接合而成。
第三透鏡群G23包括一第八透鏡L28,第八透鏡L28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218為非球面表面。
光圈ST2位於第一透鏡群G21與第二透鏡群G22之間,光圈ST2與第二透鏡群G22之間距D2910固定不變。濾光片OF2係由平板玻璃製成,其物側面S220與像側面S221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變焦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二實施例中的變焦鏡頭2需滿足底下二條件:0.5<|β22w|<0.9 (3)
Vd22>80(4)
其中,β22w為第二透鏡群於廣角端之橫向放大率,Vd22為第二透鏡之阿貝係數。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2之設計,使得變焦鏡頭鏡頭2可以達到高變焦倍率與良好的光學性能。
表三為第7圖、第8圖及第9圖之變焦鏡頭2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E:非球面係數。
表四為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E為非球面係數。
第二實施例之變焦鏡頭2其β22w=-0.8006、Vd22=81.50,皆能滿足上述條件(3)至條件(4)之要求。
另外,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2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其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其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以及橫向色差(上述圖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圖例相似,因此省略其圖例)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10圖、第11圖及第12圖,第10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廣角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1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中間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第12圖係依據本發明之變焦鏡頭之第三實施例處於望遠端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變焦鏡頭3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G31、一光圈ST3、一第二透鏡群G32、一第三透鏡群G33及一濾光片OF3。變焦鏡頭3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第一透鏡群G31與第二透鏡群G32之間距D3810減少,藉由間距D3810、D31718、D32122的改變可達到調整變焦鏡頭3之有效焦距,上述間距隨著變焦鏡頭3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而變動之情形,可由第10圖、第11圖及第12圖中明顯看出。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31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群G32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群G33具有正屈光力。
第一透鏡群G31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及一第四透鏡L34。第一透 鏡L31為凸凹透鏡,其物側面S31為凸面,物側面S31與像側面S32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L32為雙凹透鏡。第三透鏡L33為雙凸透鏡,第四透鏡L34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37之屈光力大於其像側面S38之屈光力,物側面S37與像側面S38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群G32沿著光軸OA3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L35、一第六透鏡L36及一第七透鏡L37。第五透鏡L35為接合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L35由一透鏡L351與一透鏡L352接合而成。第六透鏡L36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313與像側面S314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七透鏡L37為接合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七透鏡L37由一透鏡L371與一透鏡L372接合而成。
第三透鏡群G33包括一第八透鏡L38及一第九透鏡L39。第八透鏡L38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318為非球面表面。第九透鏡L39之物側面S320與像側面S321皆為平面。
光圈ST3位於第一透鏡群G31與第二透鏡群G32之間,光圈ST3與第二透鏡群G32之間距D3910固定不變。濾光片OF3係由平板玻璃製成,其物側面S320與像側面S321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變焦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三實施例中的變焦鏡頭3需滿足底下二條件:0.5<|β32w|<0.9 (5)
Vd32>80 (6)
其中,β32w為第二透鏡群於廣角端之橫向放大率,Vd32為第二透鏡之阿貝係數。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3之設計,使得變焦鏡頭鏡頭3可以達到高變焦倍率與良好的光學性能。
表五為第10圖、第11圖及第12圖之變焦鏡頭3分別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E:非球面係數。
表六為表五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E為非球面係數。
第三實施例之變焦鏡頭3其β32w=-0.7657、Vd32=81.50,皆能滿足上述條件(5)至條件(6)之要求。
另外,本實施例之變焦鏡頭3處於廣角端、中間端及望遠端時其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其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像差以及橫向色差(上述圖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圖例相似,因此省略其圖例)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仍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變焦鏡頭
G11‧‧‧第一透鏡群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G12‧‧‧第二透鏡群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L17‧‧‧第七透鏡
L151‧‧‧透鏡
L152‧‧‧透鏡
L171‧‧‧透鏡
L172‧‧‧透鏡
G13‧‧‧第三透鏡群
L18‧‧‧第八透鏡
OA1‧‧‧光軸
ST1‧‧‧光圈
OF1‧‧‧濾光片
IMA1‧‧‧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S16、S17‧‧‧面
S18、S19、S110、S111、S112、S113‧‧‧面
S114、S115、S116、S117、S118、S119‧‧‧面
S120、S121‧‧‧面
D189、D1910、D1810、D11718、D11920‧‧‧間距

Claims (12)

  1. 一種變焦鏡頭,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該第一透鏡為凸凹透鏡,該第一透鏡之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的屈光力大於像側面的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以及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為雙凹透鏡,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0.5<|β2w|<0.9其中,β2w為該第二透鏡群於廣角端之橫向放大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滿足以下條件:Vd2>80其中,Vd2為該第二透鏡之阿貝係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對焦時,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方向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為接合透鏡、該第六透鏡為單一透鏡、該第七透鏡為接合透鏡。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對焦時,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方向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為接合透鏡、該第六透鏡為單一透鏡、該第七透鏡為接合透鏡。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對焦時,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方向移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對焦時,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方向移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中該變焦鏡頭由廣角端變焦至望遠端時,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距減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變焦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之間。
TW102140223A 2013-11-06 2013-11-06 變焦鏡頭 TWI529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0223A TWI529418B (zh) 2013-11-06 2013-11-06 變焦鏡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0223A TWI529418B (zh) 2013-11-06 2013-11-06 變焦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8769A TW201518769A (zh) 2015-05-16
TWI529418B true TWI529418B (zh) 2016-04-11

Family

ID=53720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223A TWI529418B (zh) 2013-11-06 2013-11-06 變焦鏡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94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69801B1 (ko) * 2017-08-21 2022-03-03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줌 렌즈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8769A (zh) 2015-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1915B (zh) 廣角鏡頭
TWI476442B (zh) 變焦鏡頭
WO2015146067A1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KR20150087059A (ko) 광각 렌즈계
KR20160144847A (ko) 줌 렌즈계
JP590550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06990509B (zh) 全景鱼眼镜头
TW201326888A (zh) 廣角變焦鏡頭
JP2013083921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結像装置
JP576733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7068095A5 (ja) エクステンダレンズ群、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543070A (zh) 成像鏡頭
TWI463172B (zh) 變焦鏡頭
CN218497250U (zh) 一种变焦镜头
KR20190096680A (ko) 촬상 광학계
JP2013114262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201211329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システム
JPWO2013031180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91913B (zh) 成像鏡頭
JP2012093761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11722384A (zh) 一种变焦镜头
JP7030536B2 (ja)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529418B (zh) 變焦鏡頭
TWI491919B (zh) 變焦鏡頭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