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9387B -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9387B
TWI529387B TW103145321A TW103145321A TWI529387B TW I529387 B TWI529387 B TW I529387B TW 103145321 A TW103145321 A TW 103145321A TW 103145321 A TW103145321 A TW 103145321A TW I529387 B TWI529387 B TW I5293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group
cone
finishing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5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3942A (zh
Inventor
Yang-Meng Ou
Ting-Wei Huang
you-bo Chen
Yu-Ying Han
Qing-Cheng Sun
Original Assignee
Total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tal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tal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1453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938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9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938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3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3942A/zh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檢測裝置
本創作涉及一種光學檢測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因應待測物件尺寸變小而仍能獲得精確影像之光學檢測裝置。
光學檢測裝置,係一種應用於生產線上非接觸式之表面檢測裝置,其係透過光學原理擷取成品表面影像,使檢測人員得以針對成品表面進行缺陷及瑕疵之確認,藉此以達成生產線上之品質管理及監控。
相關光學檢測裝置之現有技術,如:美國專利證書號US8570504B2所揭露,於輸送帶上進行運送之成品,係經由一反射鏡組將成品各個側面之影像投射至分光鏡,再經由分光鏡將影像傳遞予一遠心透鏡及攝像裝置,使待測物件,如:一顆螺絲,之四個側面的表面狀態匯集於一螢幕之畫面,如圖9所示,檢測人員則藉此以確認成品之表面缺陷;該攝像裝置,如:CCD攝影機,在使用1/2吋CCD的條件下,所能得到的視野範圍(Field of View, FOV)是6.4mm*4.8mm。
然而,當待測物件之尺寸產生變化時,如:需檢測一尺寸更小之螺絲,現有技術即無法以相同的方式維持原有的檢測精度;當檢測人員未對光學檢測裝置進行調整,則所擷取待測物件之四個側面影像之畫面,即如圖10所示,所獲得之影像亦隨待測物件而縮小,致使影像無法清晰判讀;若檢測人員僅調整遠心透鏡之放大倍率,則所取得之影像,如圖11所示,在相同的視野範圍條件下,雖可將螺絲四個側面之影像稍微放大,但仍不足以判讀成品之表面狀態;唯需檢測人員同時調整遠心透鏡之放大倍率以及反射鏡組之角度與位置,方可獲得待檢測成品之清晰而足以判別表面缺陷之影像,如圖12所示,此時,因遠心透鏡放大倍率調整之關係,將使攝像裝置之視野範圍縮小,若放大倍率為4倍,則視野範圍將由原本之6.4mm*4.8mm變成為1.6mm*1.2mm,在有限的畫素下可提升檢測精度。
透過遠心透鏡之放大倍率以及反射鏡組角度及位置之調整,雖可使現有技術之光學檢測裝置獲得小尺寸待測物件之表面影像,但調整反射鏡組之過程需耗費光學裝置校對之時間,使得整體之檢測時間拉長,並且,由於待測物件之尺寸變小,檢測人員需對反射鏡組進行朝向輸送帶移近之調整,而此位置調整將因過於靠近輸送帶,導致反射鏡組對於輸送帶運行之阻礙。上述之現有技術所能拍攝之待測物件尺寸,其最小拍攝極限受限於輸送帶之寬度,在拍攝小於輸送帶寬度0.387倍之待測物件時將無法維持其檢測精度。
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改善現有技術中,因待測物件尺寸變小,無法維持原有的檢測精度,光學裝置調整校對耗費時間,以及,因光學裝置之調整而阻礙輸送帶運行等缺失,藉由本創作技術手段之實施,使檢測精度不受待測物件尺寸而變化,光學裝置調整便利,並且不阻礙輸送帶之運行。
為達到上述之創作目的,本創作所採用的技術手段為設計一種光學檢測裝置,至少具有一輸送裝置、一錐鏡組、一整理鏡組、一接收鏡組、一分光鏡組、一遠心鏡組、一攝像裝置及一照明組;該錐鏡組及該整理鏡組裝設於該輸送裝置之相對二側,該分光鏡組朝向該輸送裝置及該錐鏡組設置;該接收鏡組具有複數反射鏡組,該複數反射鏡組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設置於該輸送裝置之相對二側,部分反射鏡組對應設置於該錐鏡組,其餘反射鏡組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組;該照明組設置於該輸送裝置上方;該遠心鏡組及該攝像裝置依序設置於該分光鏡組之上方。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進一步具有一基座;該基座係一板體,該基座一端面形成一組裝槽;該輸送裝置具有一固定件、一安裝座及一輸送帶,該安裝座組裝結合於該固定件一側面,該輸送帶可循環運轉的裝設於該安裝座,該固定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形成該組裝槽之端面;該照明組設置於該輸送帶之上方;該錐鏡組、該整理鏡組、該接收鏡組、及該分光鏡組組裝結合於該基座形成該組裝槽之端面。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錐鏡組具有一第一錐鏡安裝座、一第一錐鏡、一第二錐鏡安裝座及一第二錐鏡;該第一錐鏡裝設於該第一錐鏡安裝座,該第二錐鏡裝設於該第二錐鏡安裝座;該第一錐鏡安裝座或該第二錐鏡安裝座依選擇其中之一的錐鏡安裝座裝設於該基座之組裝槽;該基座之組裝槽遠離該輸送裝置。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該第一錐鏡朝向該輸送帶設置,該第一錐鏡係一直角三角柱錐鏡。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第二錐鏡之外形相較於該第一錐鏡為小,該第二錐鏡朝向該輸送帶設置,該第二錐鏡係一直角三角柱錐鏡。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整理鏡組具有一整理鏡增高架、一整理鏡滑台、一整理鏡座及一整理鏡;該整理鏡滑台一端面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增高架之一端面;該整理鏡滑台具有一第一調整鈕及一第二調整鈕,該第一調整鈕及該第二調整鈕分別裝設於該整理鏡滑台之鄰接二側面;該整理鏡座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滑台遠離該整理鏡增高架之端面,該整理鏡座形成一容槽,該整理鏡裝設於該整理鏡座之容槽;該整理鏡增高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裝設該輸送裝置之端面,該整理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進一步具有一背光照明源;其中該分光鏡組具有一增高座、一固定座及一分光鏡;該固定座組裝結合於該增高座,該固定座具有二固定板,該固定板結合於該固定座之相對二側處,該分光鏡裝設於該固定座,該分光鏡相對二側面抵靠於該固定座及該固定板之間,該固定座相對於該分光鏡裝設處之另一側形成一安裝側;該增高座遠離該固定座之端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裝設該輸送裝置之端面,該分光鏡朝向該輸送裝置及該錐鏡組設置;該背光照明源裝設於該分光鏡組之固定座之安裝側。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接收鏡組具有一第一反射鏡組、一第二反射鏡組、一第三反射鏡組及一第四反射鏡組;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各自具有一反射鏡、一反射鏡增高架、一反射鏡滑台及一反射鏡安裝座;該反射鏡滑台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增高架,該反射鏡安裝座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滑台,該反射鏡裝設於該反射鏡安裝座;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增高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該第一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一側;該第二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另一側;該第三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錐鏡組錐鏡之一側;該第四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錐鏡組錐鏡之另一側。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錐鏡組具有一第三錐鏡安裝座及一第三錐鏡;該第三錐鏡裝設於該第三錐鏡安裝座,該第三錐鏡安裝座裝設於該基座之組裝槽;該基座之組裝槽鄰近該輸送裝置。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第三錐鏡朝向該輸送帶設置,該第三錐鏡係一鈍角三角柱錐鏡。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進一步具有一背光照明源;該分光鏡組具有一增高座、一固定座及一分光鏡;該固定座組裝結合於該增高座,該固定座具有二固定板,該固定板結合於該固定座之相對二側處,該分光鏡裝設於該固定座,該分光鏡相對二側面抵靠於該固定座及該固定板之間,該固定座相對於該分光鏡裝設處之另一側形成一安裝側;該增高座組裝結合於該基座並且鄰近該輸送裝置,該分光鏡朝向該輸送裝置及該錐鏡組設置;該背光照明源裝設於該分光鏡組之固定座之安裝側。
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接收鏡組具有一第一反射鏡組、一第二反射鏡組、一第三反射鏡組及一第四反射鏡組;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各自具有一反射鏡、一反射鏡增高架、一反射鏡滑台及一反射鏡安裝座,該反射鏡滑台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增高架,該反射鏡安裝座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滑台,該反射鏡裝設於該反射鏡安裝座;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增高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增高架鄰近該輸送裝置;該第一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一側;該第二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另一側;該第三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三錐鏡之一側;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三錐鏡之另一側。
本創作的優點在於,透過該錐鏡組及該整理鏡組隨著待測物件尺寸之變化所進行之位移調整或更換,不受待測物件之尺寸變化,從而獲得待測物件各個側面之清晰且足以判讀之影像,藉以省卻因接收鏡組整體反射鏡之角度與位置調整所耗費之時間,更避免因反射鏡調整而阻礙輸送帶運行之情形發生,以改善現有技術因待測物件尺寸變小,無法維持原有的檢測精度,光學裝置調整校對耗費時間,以及,因光學裝置之調整而阻礙輸送帶運行等缺失。進一步地,本光學檢測裝置所能拍攝之最小待測物件尺寸之極限不再受輸送帶寬度所限制,僅受遠心鏡頭可拍攝之最遠工作距離所限制。亦即,只須同時提升遠心鏡頭之工作距離限制與放大倍率,在輸送帶寬度固定之條件下,本光學檢測裝置將可拍攝極小物件。本光學檢測裝置有別於現有技術必須使用既定之輸送帶設計,而可輕易裝置在產線上任意生產階段之輸送帶上,無須更動輸送帶之運作與設計。
以下配合圖式及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創作為達成預定創作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請參照圖1及圖2所示,本創作之光學檢測裝置具有一基座10、一輸送裝置20、一錐鏡組30、一整理鏡組40、一接收鏡組50及一分光鏡組60;本創作之光學檢測裝置於實際運用時,並配合一遠心鏡組、一攝像裝置及一照明組,更可進一步裝設一背光照明源。
請參照圖1及圖2所示,該基座10係一板體,該基座10一端面形成一組裝槽11。
請參照圖1及圖2所示,該輸送裝置20具有一固定件21、一安裝座22及一輸送帶23,該安裝座22組裝結合於該固定件21一側面,該輸送帶23可循環運轉的裝設於該安裝座22;該固定件21之另一側面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形成有該組裝槽11之端面;一待測物件70置放於該輸送帶23之中央,並且經由該輸送帶23之運轉而進行輸送,該照明組(圖中未示)設置於該待測物件70之上方,該照明組投射光源至該待測物件70。
請參照圖1、圖2及圖4所示,該錐鏡組30至少具有一第一錐鏡安裝座31、一第一錐鏡32、一第二錐鏡安裝座(圖中未示)及一第二錐鏡33;該錐鏡組30設置於該輸送裝置20之一側。
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一端形成裝設槽,該第一錐鏡32裝設於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之裝設槽,該第一錐鏡32於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係一直角三角柱錐鏡;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裝設於該基座10之組裝槽11,該第一錐鏡32朝向該輸送帶23設置。
該第二錐鏡安裝座構造相同於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於此不再贅述,該第二錐鏡33之外形相較於該第一錐鏡32為小,於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該第二錐鏡33係一直角三角柱錐鏡;該第二錐鏡33裝設於該第二錐鏡安裝座的裝設槽,該第二錐鏡安裝座裝設於該基座10之組裝槽11,該第二錐鏡33朝向該輸送帶23設置,於本創作進行檢測實施時,依選擇裝設該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於該基座10之組裝槽11。
當該錐鏡組30之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於該基座10實施檢測時,僅裝設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或該第二錐鏡安裝座於該基座10之組裝槽11。
請參照圖1及圖2所示,該整理鏡組40具有一整理鏡增高架41、一整理鏡滑台42、一整理鏡座43及一整理鏡44。
如圖1及圖2所示,該整理鏡滑台42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增高架41,該整理鏡滑台42具有一第一調整鈕421及一第二調整鈕422,該第一調整鈕421及該第二調整鈕422分別裝設於該整理鏡滑台42之鄰接二側面,該整理鏡座43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滑台42,該整理鏡座43形成一容槽,該整理鏡44裝設於該整理鏡座43之容槽,該整理鏡44於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係一直角三角柱錐鏡;該整理鏡增高架41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形成組裝槽11之端面,該整理鏡組40相對該錐鏡組30設置於該輸送裝置20之另一側,該整理鏡44朝向該輸送帶23設置,該整理鏡滑台42可透過該第一調整鈕421及該第二調整鈕422之調整,以帶動該整理鏡座43相對該整理鏡增高架41進行橫向及縱向位移。
請參照圖1所示,該接收鏡組50具有複數反射鏡組,於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該接收鏡組50具有一第一反射鏡組51、一第二反射鏡組52、一第三反射鏡組53及一第四反射鏡組54;該複數反射鏡組朝向該輸送裝置20之輸送帶23設置,並且設置於該輸送帶23之相對二側。
該第一反射鏡組51具有一第一反射鏡510、一第一反射鏡增高架511、一第一反射鏡滑台512及一第一反射鏡安裝座513,該第一反射鏡滑台512組裝結合於該第一反射鏡增高架511,該第一反射鏡安裝座513組裝結合於該第一反射鏡滑台512,該第一反射鏡510裝設於該第一反射鏡安裝座513;該第一反射鏡增高架511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形成組裝槽11之端面,該第一反射鏡510朝向該輸送裝置20之輸送帶23設置,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所示,該第一反射鏡510對應該待測物件70之一側面,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44之一側,該第一反射鏡510、該整理鏡44及該待測物件70對應側面之間形成一第一反射路徑81,該第一反射路徑81係該待測物件70一側面之表面狀態影像,依序自該第一反射鏡510至該整理鏡44之反射行進路徑。
該第二反射鏡組52之結構相同於該第一反射鏡組51,於此不再贅述,該第二反射鏡組52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形成組裝槽11之端面;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所示,該第二反射鏡520朝向該輸送裝置20之輸送帶23設置,該第二反射鏡520對應該待測物件70之另一側面,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44之另一側,該第二反射鏡520、該整理鏡44及該待測物件70對應側面之間形成一第二反射路徑82,該第二反射路徑82係該待測物件70另一側面之表面狀態影像,依序自該第二反射鏡520至該整理鏡44之反射行進之路徑。
該第三反射鏡組53之結構相同於該第一反射鏡組51,於此不再贅述,該第三反射鏡組53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形成組裝槽11之端面;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所示,該第三反射鏡530為朝向該輸送裝置20之輸送帶23設置,該第三反射鏡530對應該待測物件70之另一側面,並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之一側,該第三反射鏡530、該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及該待測物件70對應側面之間形成一第三反射路徑83,該第三反射路徑83係該待測物件70另一側面之表面狀態影像,依序自該第三反射鏡530至該第一錐鏡32之反射行進之路徑。
該第四反射鏡組54之結構相同於該第一反射鏡組51,於此不再贅述,該第四反射鏡組54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形成組裝槽11之端面;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所示,該第四反射鏡540為朝向該輸送裝置20之輸送帶23設置,該第四反射鏡540對應該待測物件70之另一側面,並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之另一側,該第四反射鏡540、該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及該待測物件70對應側面之間形成一第四反射路徑84,該第四反射路徑84係該待測物件70另一側面之表面狀態影像,依序自該第四反射鏡540至該第一錐鏡32之反射行進之路徑。
請參照圖1所示,該分光鏡組60具有一增高座61、一固定座62及一分光鏡63,該固定座62組裝結合於該增高座61一端,該固定座62具有二固定板621,於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該固定座62係一中空之三角架體,該固定板621結合於該固定座62斜面之相對二側處,該分光鏡63裝設於該固定座62之斜面,該分光鏡63相對二側面抵靠於該固定座62及該固定板621之間,該固定座62相對於斜面處之另一側形成一安裝側622;該增高座61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形成組裝槽11之端面,該分光鏡63朝向該輸送帶23及該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設置,該分光鏡組60上方設置有該遠心鏡組及該攝像裝置(圖中未示)。
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4所示,該分光鏡63對應分別自該第一反射鏡510、該第二反射鏡520、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四反射鏡540反射而來的該第一反射路徑81、該第二反射路徑82、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
請參照圖5及圖6所示,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態樣,其中該基座10A具有一組裝槽11A,在基座10A上與前一實施態樣相同設有一輸送裝置20、一錐鏡組30、一整理鏡組40、一接收鏡組50及一分光鏡組60;該輸送裝置20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A之態樣如前一實施態樣所述相同,於此不再贅述,該組裝槽11A的位置相對於該基座10之組裝槽11位置為更鄰近於該輸送裝置20。
該錐鏡組30進一步具有一第三錐鏡安裝座34及一第三錐鏡35;該第三錐鏡安裝座34構造相同於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該第三錐鏡35係一鈍角三角柱錐鏡;該第三錐鏡35裝設於該第三錐鏡安裝座34一端的裝設槽,該第三錐鏡安裝座34裝設於該基座10A之組裝槽11A,該第三錐鏡35朝向該輸送帶23設置;若該錐鏡組30之第三錐鏡35於該基板10A實施檢測時,則裝設該第三錐鏡安裝座34於基座10A之組裝槽11A。
該整理鏡組40、該接收鏡組50之第一反射鏡組51及第二反射鏡組52組裝結合於該基座10A之態樣與前一實施態樣所述相同,於此不再贅述;裝設於該基座10A之第三反射鏡組53、第四反射鏡組54及該分光鏡組60相對裝設於該基座10之第三反射鏡組53、第四反射鏡組54及該分光鏡組60鄰近該輸送裝置20;該第一反射路徑81、該第二反射路徑82、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於該第三錐鏡35、該整理鏡44、該待測物件70、該接收鏡組50及該分光鏡63間之反射與前一實施態樣所述相同,於此不再贅述。
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請同時參照圖2及圖3所示,該待測物件70各個側面之表面狀態分別經由該第一反射路徑81、該第二反射路徑82、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傳遞予該接收鏡組50,該待測物件70之其中二側面影像經由該第一反射路徑81及該第二反射路徑82分別接觸該第一反射鏡510及該第二反射鏡520而反射至該整理鏡44之二側面,該整理鏡44將該待測物件70之二側面影像沿著該第一反射路徑81及該第二反射路徑82反射至該分光鏡63,而該待測物件70另外二側面影像則經由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分別接觸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四反射鏡540而反射至該第一錐鏡32之二側面,此時該錐鏡組30之第一錐鏡安裝座31係裝設於該基座10之組裝槽11,該第一錐鏡32將該待測物件70之另外二側面影像沿著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反射至該分光鏡63;該分光鏡63將該第一反射路徑81、該第二反射路徑82、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所傳遞該待測物件70各個側面之表面狀態影像整理、匯集後,再行反射至該遠心鏡組及該攝像裝置,使檢測人員得以獲得清晰之表面狀態影像,藉此判別該待測物件70之品質;該第一反射鏡510、該第二反射鏡520、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四反射鏡540遠離該輸送帶23之端與輸送帶23移動方向的夾角α為67.5度。
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適用於檢測更小尺寸之待測物件70,請同時參照圖2及圖4所示,在無需調整該接收鏡組50角度與位置之前提下,檢測人員調整該整理鏡滑台42之第一調整鈕421,使該整理鏡44進行遠離該輸送帶23之相對縱向位移,同時,將原先所裝設之第一錐鏡32更換為該第二錐鏡33,以踐行該待測物件70各個側面之表面狀態之反射,此時,檢測人員取下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再將該第二錐鏡安裝座(圖中未示)裝設於該基座10之組裝槽11;該整理鏡44進行遠離該輸送帶23之調整,使該待測物件70經過該整理鏡44反射之其中二側面影像於該第一反射路徑81及該第二反射路徑82上之距離更加靠近,因此,為避免該第一錐鏡32阻擋該第一反射路徑81及該第二反射路徑82,同時又需兼顧該待測物件70另外二側面影像於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之行進得以投射至該分光鏡63,故更換一外形較該第一錐鏡32為小之第二錐鏡33。
於本創作第二實施例,更換該第二錐鏡33及調整該整理鏡44位置,將使上述反射路徑所投射於該分光鏡63之各個影像間距縮小,因此,檢測人員可再行調整該遠心鏡組之放大倍率,使該待測物件70表面狀態之影像可清楚呈現於該攝像裝置以供檢視;而該第二錐鏡33之更換時,檢測人員連同該第一錐鏡32與該第一錐鏡安裝座31取下,以及裝設該第二錐鏡33及該第二錐鏡安裝座,係為避免更換過程中,檢測人員直接以手接觸該第一錐鏡32或該第二錐鏡33之反射鏡面;該第一反射鏡510、該第二反射鏡520、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四反射鏡540遠離該輸送帶23之端與輸送帶23移動方向的夾角α為67.5度。
由第一及第二實施例可知,該待測物件70各側面之表面影像係經由該第一反射路徑81、該第二反射路徑82、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而投射至該分光鏡63,而上述反射路徑由該待測物件70側面至該分光鏡63所行經之光程,將會影響該遠心鏡組之放大倍率,意即,反射路徑之光程長度影響該遠心鏡組於影像清晰度之調整,因此,於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藉由整體降低反射路徑之光程,而獲取該待測物件70表面之清晰影像,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6所示,由於該第三錐鏡安裝座34裝設於該基座10A之組裝槽11A,使得該第三錐鏡35相對裝設於該基座10之第一錐鏡32(或第二錐鏡33)鄰近該輸送帶23,同時,裝設於該基板10A之第三反射鏡組53、第四反射鏡組54及分光鏡組60亦相對裝設於該基座10之第三反射鏡組53、第四反射鏡組54及分光鏡組60鄰近該輸送帶23,使得第三實施例表面影像投射之反射路徑光程由此降低,令該遠心鏡組放大倍率可做進一步之調整,當檢測更小尺寸之待測物件70時,使檢測人員可調整該遠心鏡組之倍率,以放大該待測物件70表面狀態之影像,從而獲得該待測物件70表面狀態之清晰影像。
為了滿足對於尺寸更小之待測物件70檢測之需求,於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除了該第三錐鏡35、該第三反射鏡530、該第四反射鏡540及該分光鏡63相對裝設於該基座10之第三錐鏡35、第三反射鏡530、第四反射鏡540及分光鏡63更加鄰近該輸送帶23之外,檢測人員亦需對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四反射鏡540進行相應角度之調整;雖然,第三實施例需對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四反射鏡540進行角度與相對該輸送裝置20位置之調整,但是,卻無須對該接收鏡組50進行整體反射鏡之調整,因此,在獲得高檢測精度之前提下,仍可節省調整、校對所耗費之時間,並且也避免因反射鏡之位置調整而阻礙該輸送帶23之運行。
該整理鏡組40之整理鏡增高架41、該接收鏡組50之各反射鏡組之增高架,以及該錐鏡組30之第一錐鏡安裝座31,係為使該整理鏡44、各反射鏡及該第一錐鏡32與該輸送帶23同一高度,以便於該待測物件70各個側面之表面影像反射。
當檢測人員欲執行成品外緣輪廓之判讀時,請參照圖2及圖5所示,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係在第一、第二或第三實施例之基礎上,進一步加裝該背光照明源於該分光鏡組60之固定座62之安裝側622,此時,可將該待測物件70上方之照明組關閉,於背光源90照射時,光線將穿過該分光鏡63,反向沿著該第一反射路徑81、該第二反射路徑82、該第三反射路徑83及該第四反射路徑84行進;沿著該第一反射路徑81行進之背光光線依序於該整理鏡44及該第一反射鏡510處反射,通過該待測物件70後,再沿著該第三反射路徑83行進,依序至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一錐鏡32處反射,再由該分光鏡63反射至該遠心鏡組及該攝像裝置成像,形成該待測物件70之第三側緣73之背景光,此時該待測物件70之表面狀態為暗,而背景相較為亮,因此該待測物件70之外形輪廓顯得相當清晰,足以令檢測人員判別該待測物件70之外形是否有損傷,如圖8所示;相對的,沿著該第三反射路徑83行進之背光光線依序於該第一錐鏡32及該第三反射鏡530處反射,通過該待測物件70後,再沿著第一反射路徑81行進,依序至該第一反射鏡510及該整理鏡44處反射,再由該分光鏡63反射至該遠心鏡組及該攝像裝置成像,形成該待測物件70之第一側緣71之背景光;該待測物件70之第二側緣72及第四側緣74背景光之形成原理,相同於該第一側緣71及該第三側緣73之背景光,於此不再贅述。
該背光照明源及該照明組之光源選用並不以此為限,亦可同時令該背光照明源及該照明組對該待測物件70施加光源,使檢測人員可同時判讀該待測物件70表面狀態及外形輪廓;於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該第一反射鏡510、該第二反射鏡520、該第三反射鏡530及該第四反射鏡540遠離該輸送帶23之端與輸送帶23移動方向的夾角α為67.5度。
以上所述僅是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創作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10A‧‧‧基座
11、11A‧‧‧組裝槽
20‧‧‧輸送裝置
21‧‧‧固定件
22‧‧‧安裝座
23‧‧‧輸送帶
30‧‧‧錐鏡組
31‧‧‧第一錐鏡安裝座
32‧‧‧第一錐鏡
33‧‧‧第二錐鏡
34‧‧‧第三錐鏡安裝座
35‧‧‧第三錐鏡
40‧‧‧整理鏡組
41‧‧‧整理鏡增高架
42‧‧‧整理鏡滑台
421‧‧‧第一調整鈕
422‧‧‧第二調整鈕
43‧‧‧整理鏡座
44‧‧‧整理鏡
50‧‧‧接收鏡組
51‧‧‧第一反射鏡組
510‧‧‧第一反射鏡
511‧‧‧反射鏡增高架
512‧‧‧反射鏡滑台
513‧‧‧反射鏡安裝座
52‧‧‧第二反射鏡組
520‧‧‧第二反射鏡
53‧‧‧第三反射鏡組
530‧‧‧第三反射鏡
54‧‧‧第四反射鏡組
540‧‧‧第四反射鏡
60‧‧‧分光鏡組
61‧‧‧增高座
62‧‧‧固定座
621‧‧‧固定板
622‧‧‧安裝側
63‧‧‧分光鏡
70‧‧‧待測物件
71‧‧‧第一側緣
72‧‧‧第二側緣
73‧‧‧第三側緣
74‧‧‧第四側緣
81‧‧‧第一反射路徑
82‧‧‧第二反射路徑
83‧‧‧第三反射路徑
84‧‧‧第四反射路徑
90‧‧‧背光源
α‧‧‧夾角
圖1為本創作之立體圖。 圖2為本創作之上視圖。 圖3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上視圖。 圖6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檢測成品外形輪廓之示意圖。 圖9為現有技術對待測物件拍攝影像之示意圖。 圖10為現有技術未調整光學裝置之拍攝影像示意圖。 圖11為現有技術調整部分光學裝置之拍攝影像示意圖。 圖12為現有技術完成光學裝置調整之拍攝影像示意圖。
10‧‧‧基座
11‧‧‧組裝槽
20‧‧‧輸送裝置
23‧‧‧輸送帶
31‧‧‧第一錐鏡安裝座
32‧‧‧第一錐鏡
421‧‧‧第一調整鈕
422‧‧‧第二調整鈕
43‧‧‧整理鏡座
44‧‧‧整理鏡
51‧‧‧第一反射鏡組
52‧‧‧第二反射鏡組
53‧‧‧第三反射鏡組
54‧‧‧第四反射鏡組
621‧‧‧固定板
622‧‧‧安裝側
63‧‧‧分光鏡
70‧‧‧待測物件

Claims (13)

  1. 一種光學檢測裝置,至少具有一輸送裝置、一錐鏡組、一整理鏡組、一接收鏡組、一分光鏡組、一遠心鏡組、一攝像裝置及一照明組; 該錐鏡組及該整理鏡組裝設於該輸送裝置之相對二側,該分光鏡組朝向該輸送裝置及該錐鏡組設置; 該接收鏡組具有複數反射鏡組,該複數反射鏡組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設置於該輸送裝置之相對二側,部分反射鏡組對應設置於該錐鏡組,其餘反射鏡組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組; 該照明組設置於該輸送裝置上方; 該遠心鏡組及該攝像裝置依序設置於該分光鏡組之上方。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進一步具有一基座; 該基座係一板體,該基座一端面形成一組裝槽; 該輸送裝置具有一固定件、一安裝座及一輸送帶,該安裝座組裝結合於該固定件一側面,該輸送帶可循環運轉的裝設於該安裝座,該固定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形成該組裝槽之端面; 該照明組設置於該輸送帶之上方; 該錐鏡組、該整理鏡組、該接收鏡組及該分光鏡組組裝結合於該基座形成該組裝槽之端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錐鏡組具有一第一錐鏡安裝座、一第一錐鏡、一第二錐鏡安裝座及一第二錐鏡; 該第一錐鏡裝設於該第一錐鏡安裝座,該第二錐鏡裝設於該第二錐鏡安裝座; 該第一錐鏡安裝座或該第二錐鏡安裝座依選擇其中之一的錐鏡安裝座裝設於該基座之組裝槽; 該基座之組裝槽遠離該輸送裝置。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錐鏡朝向該輸送帶設置,該第一錐鏡係一直角三角柱錐鏡。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第二錐鏡之外形相較於該第一錐鏡為小,該第二錐鏡朝向該輸送帶設置,該第二錐鏡係一直角三角柱錐鏡。
  6. 如請求項1至5任一項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整理鏡組具有一整理鏡增高架、一整理鏡滑台、一整理鏡座及一整理鏡; 該整理鏡滑台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增高架,該整理鏡滑台具有一第一調整鈕及一第二調整鈕,該第一調整鈕及該第二調整鈕分別裝設於該整理鏡滑台之鄰接二側面,該整理鏡座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滑台,該整理鏡座形成一容槽,該整理鏡裝設於該整理鏡座之容槽; 該整理鏡增高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該整理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進一步具有一背光照明源; 其中該分光鏡組具有一增高座、一固定座及一分光鏡; 該固定座組裝結合於該增高座,該固定座具有二固定板,該固定板結合於該固定座之相對二側處,該分光鏡裝設於該固定座,該分光鏡相對二側面抵靠於該固定座及該固定板之間,該固定座相對於該分光鏡裝設處之另一側形成一安裝側; 該增高座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該分光鏡朝向該輸送裝置及該錐鏡組設置; 該背光照明源裝設於該分光鏡組之固定座之安裝側。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接收鏡組具有一第一反射鏡組、一第二反射鏡組、一第三反射鏡組及一第四反射鏡組; 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各自具有一反射鏡、一反射鏡增高架、一反射鏡滑台及一反射鏡安裝座; 該反射鏡滑台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增高架,該反射鏡安裝座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滑台,該反射鏡裝設於該反射鏡安裝座; 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增高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 該第一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一側; 該第二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另一側; 該第三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錐鏡組錐鏡之一側; 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錐鏡組錐鏡之另一側。
  9.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錐鏡組具有一第三錐鏡安裝座及一第三錐鏡; 該第三錐鏡裝設於該第三錐鏡安裝座,該第三錐鏡安裝座裝設於該基座之組裝槽; 該基座之組裝槽鄰近該輸送裝置。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第三錐鏡朝向該輸送帶設置,該第三錐鏡係一鈍角三角柱錐鏡。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整理鏡組具有一整理鏡增高架、一整理鏡滑台、一整理鏡座及一整理鏡; 該整理鏡滑台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增高架,該整理鏡滑台具有一第一調整鈕及一第二調整鈕,該第一調整鈕及該第二調整鈕分別裝設於該整理鏡滑台之鄰接二側面,該整理鏡座組裝結合於該整理鏡滑台,該整理鏡座形成一容槽,該整理鏡裝設於該整理鏡座之容槽; 該整理鏡增高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該整理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進一步具有一背光照明源; 該分光鏡組具有一增高座、一固定座及一分光鏡; 該固定座組裝結合於該增高座,該固定座具有二固定板,該固定板結合於該固定座之相對二側處,該分光鏡裝設於該固定座,該分光鏡相對二側面抵靠於該固定座及該固定板之間,該固定座相對於該分光鏡裝設處之另一側形成一安裝側; 該增高座組裝結合於該基座並且鄰近該輸送裝置,該分光鏡朝向該輸送裝置及該錐鏡組設置; 該背光照明源裝設於該分光鏡組之固定座之安裝側。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光學檢測裝置,其中該接收鏡組具有一第一反射鏡組、一第二反射鏡組、一第三反射鏡組及一第四反射鏡組; 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各自具有一反射鏡、一反射鏡增高架、一反射鏡滑台及一反射鏡安裝座,該反射鏡滑台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增高架,該反射鏡安裝座組裝結合於該反射鏡滑台,該反射鏡裝設於該反射鏡安裝座; 該第一反射鏡組、該第二反射鏡組、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增高架組裝結合於該基座,該第三反射鏡組及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增高架鄰近該輸送裝置; 該第一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一側; 該第二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整理鏡之另一側; 該第三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三錐鏡之一側; 該第四反射鏡組之反射鏡朝向該輸送裝置設置,並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三錐鏡之另一側。
TW103145321A 2014-12-24 2014-12-24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TWI5293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5321A TWI529387B (zh) 2014-12-24 2014-12-24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5321A TWI529387B (zh) 2014-12-24 2014-12-24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9387B true TWI529387B (zh) 2016-04-11
TW201623942A TW201623942A (zh) 2016-07-01

Family

ID=56361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5321A TWI529387B (zh) 2014-12-24 2014-12-24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93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6307B (zh) * 2017-09-07 2019-01-01 陽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path detecting device and detecting method thereof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5236A (zh) * 2017-11-09 2019-05-17 阳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路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6307B (zh) * 2017-09-07 2019-01-01 陽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path detecting device and detect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3942A (zh) 2016-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5278B2 (ja) 欠陥検査装置および欠陥検査方法
TWI464362B (zh) 用於測量物體高度及獲得其對焦圖像的裝置與方法
JP5489186B2 (ja) 表面検査装置
KR101755615B1 (ko) 광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검사 장치
KR101756614B1 (ko) 검사용 조명장치 및 검사 시스템
US10386236B2 (en) Reflected light detecting device and reflected light detecting method
JP6387381B2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システム、方法及び画像検査装置
KR101211438B1 (ko) 결함 검사장치
JP2009216628A (ja) 欠陥検出装置および欠陥検出方法
TWI529387B (zh) Optical detection device
KR101653176B1 (ko) 자동초점거리 조절 기능을 갖는 렌즈 검사장치
TW201925764A (zh) 用於偵測玻璃片上之表面缺陷的方法及設備
KR101391312B1 (ko) 백라이트유닛 불량검사용 카메라 조립체
TWI597474B (zh) Measuring device
TWM527556U (zh) 一種物件外表面的取像裝置
KR101166417B1 (ko) 오토포커싱장치
KR101198406B1 (ko) 패턴 검사 장치
CN105675617B (zh) 用于测量平板玻璃表面颗粒度的方法及设备
KR101745764B1 (ko) 광학식 판재 표면검사장치 및 판재 표면검사방법
JP2008064656A (ja) 周縁検査装置
JP5938981B2 (ja) 投射システム
KR101897084B1 (ko) 검사장비용 동축 조명장치
US20210231586A1 (en) Inspection Device
US20240102940A1 (en) Device for inspecting the surface of a transparent object,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KR20080023183A (ko) 기판 표면 에러를 광학적으로 검출하기 위한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