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4076B -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4076B
TWI504076B TW100135515A TW100135515A TWI504076B TW I504076 B TWI504076 B TW I504076B TW 100135515 A TW100135515 A TW 100135515A TW 100135515 A TW100135515 A TW 100135515A TW I504076 B TWI504076 B TW I5040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tact portion
plu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5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5033A (zh
Inventor
Yung Mao Huang
Po Lin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Ass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se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s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01355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0407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15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5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4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4076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及其組件,尤其涉及一種板對板連接器及其組件。
板對板電連接器用於兩塊電路板之間的電性連接。現有板對板連接器的插座絕緣本體結構于長邊的外側壁,其厚度為固定厚度。板對板連接器于插拔時,其絕緣本體因受到插頭與插座結合時產生的應力擠壓,使絕緣本體超過其可回復之彈性範圍,而使連接器插座絕緣本體產生永久變形甚至破裂。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及其組件,藉由電連接器的插座本體結構設計,可使插座本體於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結合時不易產生永久變形甚至破裂的狀況。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基板及凸伸於基板上且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所述每個側壁包括沿絕緣本體縱長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為非固定變化;複數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收容於所述絕緣本體內且固持於所述第一側壁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包括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與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嵌設成型。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電端子包覆於所述第一側壁的表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對接空間,所述第二側壁包括與所述對接空間相鄰的坡面,所述坡面為平面或曲面,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沿背離基板的方向逐漸變小。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側壁的頂面高於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電端子嵌設於所述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的基板上還設有一中央島部,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不低於所述中央島部的頂面。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還可以這樣實現:一種電連接器組件,該電連接器組件包括:插座連接器,所述插座連接器包括插座本體及收容於所述插座本體內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體包括插座基板及凸伸於插座基板上且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所述每個側壁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為非固定變化,所述插座端子固持於所述第一側壁上;插頭連接器,所述插頭連接器包括插頭本體及收容於插頭本體內的插頭端子,所述插頭本體包括插頭基板及凸伸於插頭基板上的固持部;所述插頭端子固定於所述固持部上,包括焊接部及自焊 接部的一端折彎的接觸部,該接觸部包括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及連接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的連接部。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座本體包括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與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嵌設成型。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座端子包覆於所述第一側壁的表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座本體具有對接空間,所述第二側壁包括與所述對接空間相鄰的坡面,所述坡面為平面或曲面,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沿背離插座基板的方向逐漸變小。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側壁的頂面高於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座端子嵌設於所述插座本體,所述插座基板上還設有一中央島部,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不低於所述中央島部的頂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接觸部通過折彎形成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接觸部向外衝壓形成凸部,所述下接觸部相對於凸部的另一側設有凹部。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頭本體凸伸入所述凹部。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接觸部向外衝壓形成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相對於凸部的另一側設有凹部。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插頭本體凸伸入所述凹部。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接觸部與插頭本體之間形成有活動空間。
與習知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藉由電連接器的插座本體結構設計,可使插座本體於插頭連接器與插座連接器結合時不易產生內應力,避免永久變形甚至破裂的狀況。
10‧‧‧插座連接器
11‧‧‧插座本體
111‧‧‧插座基板
112‧‧‧側壁
1121‧‧‧第一側壁
1122‧‧‧第二側壁
1123‧‧‧坡面
113‧‧‧中央島部
1131‧‧‧收容部
1132‧‧‧擋壁
114‧‧‧對接空間
12‧‧‧插座端子
121‧‧‧焊接部
122‧‧‧卡固部
123‧‧‧接觸部
1231‧‧‧固定端
1232‧‧‧活動端
1233‧‧‧固定端觸點
1234‧‧‧活動端觸點
124‧‧‧連接臂
20‧‧‧插頭連接器
21‧‧‧插頭本體
211‧‧‧插頭基板
212‧‧‧固持部
2121‧‧‧第一固持部
2122‧‧‧第二固持部
214‧‧‧對接空間
22‧‧‧插頭端子
221‧‧‧焊接部
222‧‧‧接觸部
2221‧‧‧第一接觸部
2222‧‧‧第二接觸部
2223‧‧‧連接部
2224‧‧‧上接觸部
2225‧‧‧下接觸部
2226‧‧‧凸部
2227‧‧‧凹部
2228‧‧‧活動空間
第一圖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插座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第二圖是第一圖中插座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第三圖是第二圖中A的局部放大圖;第四圖是第三圖中插座端子的放大示意圖;第五圖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插頭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第六圖是第五圖中插頭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第七圖是第五圖中插頭連接器的剖面圖。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電連接器及其元件進行詳細描述。
參第一圖至第七圖所示,電連接器元件包括相互對接的插座連接器10和插頭連接器20,所述插座連接器10和插頭連接器20分別焊接于兩個平行的電路板上,從而在兩個分離的電路板之間建立電性連接。
參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插座連接器10包括插座本體(絕緣本體)11及收容於插座本體內的插座端子(導電端子)12,插座端子12與絕緣本體11嵌射成型。
插座本體11包括插座基板111及凸伸於插座基板111上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側壁112,所述兩個側壁112分別形成插座基板111的兩個長邊。插座本體11上還設有中央島部113,中央島部113凸伸於插座基板111上且位於兩個側壁112之間,中央島部113分別與兩個側壁112之間構成兩個縱長的對接空間114,對接空間114用以與插頭連接器20嵌置。中央島部113沿縱長方向的兩側面向內凹設有複數收容部1131,收容部1131貫穿中央島部113的上表面,收容部1131用以容置插座端子12的末端。相鄰收容部1131之間還設有擋壁1132,擋壁1132將相鄰的收容部1131隔開,不但可以對插座端子12進行限位,還可以避免相鄰插座端子12之間的接觸。
參第四圖,插座端子12為衝壓形成的一體式結構,其與插座本體11通過嵌射成型(insert molding)方式結合。每一插座端子12具有一水平的焊接部121,沿該焊接部121一端折彎形成的卡固部122,順著卡固部122的另一端折彎形成一水平的連接臂124,連接臂124向下折彎形成U形的接觸部123。接觸部123包括固定端1231和活動端1232,固定端1231和活動端1232分別向對接空間114內凸伸有固定端觸點1233和活動端觸點1234。當插頭連接器20嵌置於對接空間114內時,插頭連接器20分別與固定端觸點1233和活動端觸點1234實現電性接觸。活動端1232收容於收容部1131內。卡固部122位於垂直方向,其通過嵌射成型方式固定於插座本體11上。
參第三圖所示,側壁112包括沿縱長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側壁1121和第二側壁1122,第一側壁1121與收容部1131面對面相對設置,第二側壁1122與擋壁1132面對面相對設置。卡固部122、連 接臂124以及固定端1231包覆於第一側壁1121的外表面。第二側壁1122的厚度為非固定變化,其厚度沿背離插座基板111的方向(即向上的方向)逐漸變小,在插座本體11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側壁1122頂部的厚度較薄,第二側壁1122底部的厚度較厚。第二側壁1122包括與所述對接空間114相鄰的坡面1123,坡面1123為一曲面,自第二側壁1122的頂部向下延伸。易於想到,坡面1123也可以為具有一定傾斜度的平面或者其他非規則形狀的面,第二側壁1122的厚度也可以設置為中間薄、上下兩端厚。如此設計,插座本體11能夠更好地承受插座連接器10和插頭連接器20對接時產生的應力,插座本體11可以避免發生永久變形而不能回復原狀,甚至發生斷裂。第二側壁1122相對於坡面1123的另一個側面,也可以設置成一曲面或具有一定傾斜度的斜面。
第一側壁1121的頂面與中央島部113的頂面設置於同一平面內,如此在保證不增加電連接器厚度的情況下最大化增大第一側壁1121的高度。相較於第一側壁1121頂面低於中央島部113頂面的結構,本發明結構有如下優勢:插座端子12的卡固部122為高縱深結構,即卡固部122嵌入插座本體11內的高度更大,使得插座本體11與插座端子12之間的結合更加穩固,而且充分利用了第一側壁1121的頂面與中央島部113的頂面之間的高度空間,可有效增加插座連接器10空間利用率,另外,在插座連接器10整體高度一定的前提下,接觸部123的活動端1232的高度實現最大化而具有更好的彈性,改善了插座連接器10和插頭連接器20對接時的插拔力。
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側壁1121的頂面也可以高於中央島部 113的頂面。第二側壁1122的頂面高於第一側壁1121的頂面,從而在相鄰的第二側壁1122和第一側壁1121之間形成高度差。插座端子12的連接臂124在固定於第一側壁1121的上表面後,通過與第一側壁1121相鄰的第二側壁1122對連接臂124進行限位。連接臂124的頂面高於第二側壁1122的頂面。
插座本體11可以為一體成型,也可以由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嵌設成型。其中第一絕緣本體包括插座基板111和中央島部113,第二絕緣本體包括兩個側壁112。其過程是先將第一絕緣本體成型,然後將第一絕緣本體置放於預先準備的模具之中,把插座端子12依次擺放於第一絕緣本體上並將活動端1232對應設置於收容部1131內,插座端子12的焊接部121向外擺設,最後通過注塑第二絕緣本體成型,將置放於第一絕緣本體上的插座端子12完全固定並與第一絕緣本體相結合成一體。圖1為成型後的圖示,利用嵌射成型的方式將插座端子12與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結合,使得插座端子12具有良好的穩固效果。
參第五圖至第七圖所示,插頭連接器20用以與插座連接器10對接,包括插頭本體21及收容於插頭本體21內的插頭端子22,插頭端子22與插頭本體21之間可以通過嵌射成型,也可為組裝固定。
插頭本體(絕緣本體)21包括插頭基板211及凸伸於插頭基板上的固持部212。固持部212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分別形成於插頭基板211縱長方向的兩個長邊,兩個固持部212之間形成有對接空間214,對接空間214用以收容插座本體11的中央島部113。每個固持部212包括沿縱長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固持部2121和第二固持部2122。插頭端子22包覆於第一固持部2121的外表面;第二固 持部2122的厚度為非固定變化,其厚度沿背離插頭基板211的方向逐漸變小。易於想到,第二固持部2122的側壁表面可以為一傾斜的平面或為一曲面,第二固持部2122的厚度也可以設置為中間薄、上下兩端厚,亦可設置為固定厚度。第二固持部2122的頂面高於第一固持部2121的頂面,從而在第二固持部2122的頂面和第一固持部2121的頂面之間形成高度差。插頭端子22在固定於第一固持部2121上後,通過與第一固持部2121相鄰的第二固持部2122對插頭端子22進行限位。
插頭端子(導電端子)22包覆固定於第一固持部2121上,包括焊接部221及自焊接部221的一端折彎的接觸部222,所述接觸部222呈U字形,該接觸部222包括第一接觸部2221、第二接觸部2222及連接第一接觸部2221和第二接觸部2222的連接部2223。第二接觸部2222通過折彎形成上接觸部2224和下接觸部2225。上接觸部2224形成於第二接觸部2222的末端且沿背離第一接觸部2221的方向偏折,上接觸部2224與插頭本體21之間可以為完全結合,無縫隙;上接觸部2224與插頭本體21之間亦可以形成有活動空間2228。下接觸部2225向外衝壓形成凸部2226,下接觸部2225相對於凸部2226的另一側設有凹部2227,所述插頭本體21凸伸入所述凹部2227。
第二接觸部2222通過折彎使得上接觸部2224形成一定的傾斜度,上接觸部2224從凸部2226向上並向外傾斜延伸而出,當插頭端子22與插座端子12配合過程中,插座端子12對上接觸部2224形成擠壓,並使得上接觸部2224偏折進入活動空間2228,配合完成後,插頭端子22與插座端子12之間形成較大的夾持力,從而改善插座 連接器10與插頭連接器20組合時插拔力。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接觸部2222也可以不進行折彎。所述凸部2226和凹部2227可分別設置成凸點和弧形凹槽,該凸點和弧形凹槽可於插頭端子22的一側進行衝壓處理,使得衝壓的一側形成凹槽,另一側相應形成凸點。所述凸部2226和凹部2227也可分別設置成凸肋和條形凹槽。插頭本體21凸伸入所述凹部2227,使得插頭端子22與插頭本體21之間的結合更加穩固。
插座連接器10和插頭連接器20在對接後,固持部212收容於對接空間114內,中央島部113收容於對接空間214內,插頭端子22的U形接觸部222進入插座端子12的U形的接觸部123中,並實現第一接觸部2221與活動端觸點1234電性接觸以及第二接觸部2222與固定端觸點1233的電性接觸。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1121‧‧‧第一側壁
1122‧‧‧第二側壁
1123‧‧‧坡面
1131‧‧‧收容部
1132‧‧‧擋壁

Claims (16)

  1. 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基板及凸伸於基板上且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所述每個側壁包括沿絕緣本體縱長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對接空間,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為非固定變化,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沿背離插座基板的方向逐漸變小,第二側壁頂部的厚度較薄,第二側壁底部的厚度較厚,所述第二側壁包括與所述對接空間相鄰的坡面,所述坡面為一曲面且自所述第二側壁的頂部向下延伸,而方便其它連接器***對接空間,并承受電連接器對接時產生的應力;複數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收容於所述絕緣本體內且固持於所述第一側壁上。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絕緣本體包括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與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嵌設成型。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端子包覆於所述第一側壁的表面。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意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側壁的頂面高於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任意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導電端子嵌設於所述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的基板上還設有一中央島部,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不低於所述中央島部的頂面。
  6. 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包括: 插座連接器,所述插座連接器包括插座本體及收容於所述插座本體內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體包括插座基板及凸伸於插座基板上且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所述每個側壁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插座本體具有對接空間,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為非固定變化,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沿背離插座基板的方向逐漸變小,第二側壁頂部的厚度較薄,第二側壁底部的厚度較厚,所述第二側壁包括與所述對接空間相鄰的坡面,所述坡面為一曲面且自所述第二側壁的頂部向下延伸,所述插座端子固持於所述第一側壁上;插頭連接器,所述插頭連接器包括插頭本體及收容於插頭本體內的插頭端子,所述插頭本體包括插頭基板及凸伸於插頭基板上的固持部;所述插頭端子固定於所述固持部上,包括焊接部及自焊接部的一端折彎的接觸部,該接觸部包括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及連接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的連接部,所述第二側壁的厚度為非固定變化而方便所述固持部***所述對接空間,所述坡面承受所述插座連接器和所述插頭連接器對接時產生的應力。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插座本體包括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與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嵌設成型。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插座端子包覆於所述第一側壁的表面。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8項任意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側壁的頂面高於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8項任意一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插座端子嵌設於所述插座本體,所述插座基板上還設有一中央島部,所述第一側壁的頂面不低於所述中央島部的頂面。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接觸部通過折彎形成上接觸部和下接觸部。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下接觸部向外衝壓形成凸部,所述下接觸部相對於凸部的另一側設有凹部。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插頭本體凸伸入所述凹部。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接觸部向外衝壓形成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相對於凸部的另一側設有凹部。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插頭本體凸伸入所述凹部。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接觸部與插頭本體之間形成有活動空間。
TW100135515A 2011-09-30 2011-09-30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TWI5040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5515A TWI504076B (zh) 2011-09-30 2011-09-30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35515A TWI504076B (zh) 2011-09-30 2011-09-30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5033A TW201315033A (zh) 2013-04-01
TWI504076B true TWI504076B (zh) 2015-10-11

Family

ID=48802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5515A TWI504076B (zh) 2011-09-30 2011-09-30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040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18826U (zh) * 2015-09-25 2016-03-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插頭電連接器與插座電連接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1360A (en) * 2003-09-12 2005-09-16 Molex Inc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M300882U (en) * 2006-05-26 2006-11-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TWM349125U (en) * 2008-05-26 2009-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57052U (en) * 2008-06-04 2009-05-11 Entery Ind Co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TWM403128U (en) * 2009-07-29 2011-05-01 Molex Inc Connector
TWM426171U (en) * 2011-09-30 2012-04-01 Assem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1360A (en) * 2003-09-12 2005-09-16 Molex Inc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WM300882U (en) * 2006-05-26 2006-11-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TWM349125U (en) * 2008-05-26 2009-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357052U (en) * 2008-06-04 2009-05-11 Entery Ind Co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TWM403128U (en) * 2009-07-29 2011-05-01 Molex Inc Connector
TWM426171U (en) * 2011-09-30 2012-04-01 Assem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5033A (zh) 2013-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8484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US8979551B2 (en) Low-profile mezzanine connector
US94846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atche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2646896A (zh) 插头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JP2014170726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CN109103697B (zh)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US20130137308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TWI583073B (zh) 電連接器組合
TWI667849B (zh) 連接器
JP5444285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099276A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US8500460B2 (en) Board to board connectors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contact-mounting wall having variable thickness
JP7385771B2 (ja) ソケット補強部材、基板対基板ソケット及び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4053165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TWI504076B (zh) 電連接器及其組件
TW201608767A (zh) 插座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TWI837483B (zh) 電連接器
JP7430273B2 (ja) 基板対基板ソケット及び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2803187B (zh) 连接器
TWI525917B (zh) 電連接器
TWI742678B (zh) 連接器
TWI840685B (zh) 電連接器
JP350144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0957093U (zh) 端子和连接器
JP3763571B2 (ja) 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