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9351B -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9351B
TWI489351B TW102105295A TW102105295A TWI489351B TW I489351 B TWI489351 B TW I489351B TW 102105295 A TW102105295 A TW 102105295A TW 102105295 A TW102105295 A TW 102105295A TW I489351 B TWI489351 B TW I4893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d surface
light
concave curved
viewing angle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5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2530A (zh
Inventor
Yu Hsiang Huang
Chun Yi Lu
Tzung Min Su
Chih Hsin Lin
Jia Hong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Pixart Imag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xart Imaging Inc filed Critical Pixart Imaging Inc
Priority to TW1021052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9351B/zh
Priority to CN201310066625.3A priority patent/CN103982857B/zh
Priority to US14/040,201 priority patent/US9335525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32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2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9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93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8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by sensing at the edges of the touch surface the interruption of optical paths, e.g. an illumination plane, parallel to the touch surface which may be virtu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0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 G02B19/0009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 G02B19/0014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tical means employed having refractive surfaces only at least one surface having optical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9/00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 G02B19/0033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 G02B19/0047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 G02B19/0061Condensers, e.g. light collectors or similar non-imaging opt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for use with a light source the light source comprising a 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Description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本發明有關於可應用於觸控系統的元件以及此觸控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可應用於光學觸控系統的光學透鏡與攝像裝置,以及上述光學觸控系統。
現有的觸控技術已發展出一種光學觸控系統。這種觸控系統通常包括多個影像感測元件(image sensor)以及多個紅外光發光二極體(Infrared Light Emitting Diode,IR LED),其中影像感測元件例如是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或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
光學觸控系統具有一面供物件接觸的觸控平面(contact plane)。當光學觸控系統運作時,這些紅外光發光二極體會發出紅外光,而這些紅外光會在上述觸控平面的上方傳遞。當有物件,例如手指或觸控筆(stylus),接觸於觸控平面時,此物件會擋住部分紅外光,從而在觸控平面上形成陰影。此時,這些影像感測元件能感測到此陰影,而光學觸控系統則利用此陰影計算出物件在觸控平面上的位置,進而達到觸控的功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透鏡,其能應用於光學觸控系統,其中此光學觸控系統具有多個攝像模組與多個發光元件,而上述光學透鏡能改變攝像模組的視角(angle of view)以及發光元件的光強度分布。
本發明提供一種攝像裝置,其包括上述攝像模組、發 光元件以及光學透鏡。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觸控系統,其採用上述光學透鏡。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學透鏡,其適於裝設於一攝像裝置的一攝像鏡頭的前方,其中攝像裝置的一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光學透鏡包括一對周邊補光部以及一中央發散部。各個周邊補光部具有一第一凸曲面以及一相對第一凸曲面的第一凹曲面。中央發散部連接在這些周邊補光部之間,並具有一第二凹曲面與一相對第二凹曲面的入光面,其中第二凹曲面鄰接在這些第一凸曲面之間,而入光面鄰接在這些第一凹曲面之間。光束的光軸依序通過入光面與第二凹曲面,而光束的多條光線依序通過這些第一凹曲面與這些第一凸曲面。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攝像裝置,其包括一攝像模組、一發光元件、上述光學透鏡以及一組裝殼。攝像模組包括一攝像鏡頭。發光元件固定在攝像模組上,並用於發出一光束。上述光束的光軸與攝像鏡頭的光軸依序通過入光面與第二凹曲面,而光束的多條光線依序通過這些第一凹曲面與這些第一凸曲面。組裝殼包括一容置框與一固定組件。容置框圍繞光學透鏡,並且暴露這些第一凹曲面、這些第一凸曲面、入光面以及第二凹曲面。固定組件連接容置框,並固定攝像模組。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學觸控系統,其包括一面板、多個上述攝像裝置以及一處理單元。面板具有一平面,而這些攝像裝置設置於面板的側邊。各個攝像裝置的攝像模組用於擷取位在面板平面上的至少一物件的一影像資訊,以產生對應的一影像訊號。處理單元接收這些影像 訊號並產生對應至少一物件的一座標訊號。
利用周邊補光部與中央發散部,本發明的光學透鏡能應用於光學觸控系統,並可改變攝像模組的視角。其次,周邊補光部與中央發散部能改變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的行進方向,以使光學透鏡得以改變發光元件的光強度分布。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所附圖式僅係用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攝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而圖1B是圖1A中攝像裝置的***示意圖。請參閱圖1A與圖1B,攝像裝置100的應用領域廣泛,例如攝像裝置100可應用於光學觸控系統,並且能發出光束(light beam)以及擷取至少一個物件的影像資訊,其中此物件例如是操作光學觸控系統的手指或觸控筆,而上述影像資訊例如是物件擋住上述部分光束而形成的陰影。
攝像裝置100包括攝像模組110、發光元件120、光學透鏡200以及組裝殼130。攝像模組110包括攝像鏡頭112,而攝像鏡頭112可具有影像感測元件,例如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或電荷耦合元件(CCD)。因此,攝像模組110能從攝像鏡頭112接收光線,並且擷取影像。
發光元件120固定在攝像模組110上。例如,發光元件120可採用黏合(sticking)、螺絲鎖固(screwing)或扣合(fastening)的方式與攝像模組110結合,從而固定在攝像模組110上。發光元件120可以是一種發光二極體 (LED),並且能發出光線,其中此光線可為不可見光(invisible light),例如紅外光。因此,發光元件120可以是紅外光發光二極體。此外,發光元件120所發出的光線也可以是可見光(visible light)。
光學透鏡200與攝像模組110二者裝設於組裝殼130,以使光學透鏡200、攝像模組110與組裝殼130結合在一起。組裝殼130可包括容置框132與固定組件134。容置框132圍繞光學透鏡200,即光學透鏡200配置在容置框132內。固定組件134連接容置框132,並固定攝像模組110。組裝殼130的材料可為塑膠、金屬或陶瓷等,且固定組件134與容置框132可以是一體成型。例如,組裝殼130可用射出成形、金屬沖壓或金屬擠壓的方式來形成。利用組裝殼130,光學透鏡200能裝設於攝像鏡頭112前方,以使攝像鏡頭112能從光學透鏡200擷取影像。
光學透鏡200包括中央發散部210與一對周邊補光部220。中央發散部210位在這些周邊補光部220之間,並連接這些周邊補光部220。各個周邊補光部220具有第一凹曲面222與第一凸曲面224,其中第一凹曲面222相對於第一凸曲面224。中央發散部210具有入光面212與第二凹曲面214,其中入光面212相對於第二凹曲面214。此外,中央發散部210的第二凹曲面214鄰接在這些周邊補光部220的第一凸曲面224之間,而中央發散部210的入光面212鄰接在這些周邊補光部220的第一凹曲面222之間。
在中央發散部210中,入光面212可為平面或內凹曲面,且入光面212的曲率可以大於第二凹曲面214的曲率,即入光面212的彎曲幅度可大於第二凹曲面214的彎曲幅 度。在同一個周邊補光部220中,第一凸曲面224的曲率可以小於第一凹曲面222的曲率。也就是說,第一凹曲面222的彎曲幅度可大於第一凸曲面224的彎曲幅度。
基於周邊補光部220的第一凹曲面222與第一凸曲面224,以及中央發散部210的入光面212與第二凹曲面214,各個周邊補光部220會具有第一焦距,而中央發散部210會具有第二焦距,其中第一焦距與第二焦距皆小於零,也就是第一焦距與第二焦距都是負值。因此,光學透鏡200具有將光束朝第二凹曲面214向外發散的功能。
在本實施例的組裝殼130中,固定組件134可以包括一對固定條134a,而攝像模組110固定在這些固定條134a之間。具體而言,各條固定條134a具有固定末端E1以及連接端E2,而在同一條固定條134a中,固定末端E1相對於連接端E2。這些連接端E2連接容置框132,而攝像模組110固定在這些固定末端E1之間。這些固定末端E1可以直接夾固攝像模組110。或者,這些固定末端E1可利用膠材(adhesive)來黏合攝像模組110。
圖1C是從其他方向觀看圖1A中的攝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請參閱圖1B與圖1C,容置框132暴露光學透鏡200的表面,其包括第一凹曲面222、入光面212、第一凸曲面224以及第二凹曲面214。詳細而言,容置框132具有出光口H1以及入光口H2,其中出光口H1相對於入光口H2。出光口H1與入光口H2皆暴露光學透鏡200的表面,其中出光口H1暴露這些第一凸曲面224與第二凹曲面214,而入光口H2暴露這些第一凹曲面222與入光面212。
請參閱圖1A與圖1C,入光口H2位在這些連接端E2 之間,而這些固定條134a是從入光口H2的周圍而延伸。發光元件120具有光軸A1,而攝像模組110的攝像鏡頭112具有光軸A2。從圖1A與圖1C來看,可以看出光軸A1與光軸A2二者大致上平行,所以光軸A1與光軸A2大致上可皆位於同一平面。在較佳實施例中,光軸A1與光軸A2二者共同位於的平面可與水平面(horizontal)垂直。此外,光軸A1與光軸A2二者會依序通過入光面212與第二凹曲面214。
另外,各條固定條134a的延伸方向可以是既不平行,也不垂直於光軸A1與光軸A2,其中固定條134a的延伸方向代表固定條134a的走向。也就是說,同一條固定條134a的固定末端E1與連接端E2之間的連線的方向整體上為上述延伸方向。因此,從攝像裝置100的外觀來看,這些固定條134a顯然不平行也不垂直於光軸A1及光軸A2,且這些固定條134a彼此也不平行。
請參閱圖1B與圖2,其中圖2是圖1B中光學透鏡200的前視示意圖。各個周邊補光部220更具有第一上平面226t與第一下平面226b,而中央發散部210更具有第二上平面216t與第二下平面216b。從圖1B與圖2可以看出,在同一個周邊補光部220中,第一凸曲面224與第一凹曲面222皆位在第一上平面226t與第一下平面226b之間。在中央發散部210中,第二凹曲面214與入光面212皆位在第二上平面216t與第二下平面216b之間。
這些周邊補光部220的相對二平面分別與中央發散部210的相對二平面切齊,其中這些周邊補光部220的第一上平面226t與中央發散部210的第二上平面216t切齊,而 這些周邊補光部220的第一下平面226b與中央發散部210的第二下平面216b切齊,以使光學透鏡200的形狀可呈現平板狀,如圖1B與圖2所示。
圖3A是用來製作圖2中光學透鏡的鏡片的前視示意圖,而圖3B是圖3A中的鏡片的後視示意圖。請參閱圖3A與圖3B,光學透鏡200可以是切割鏡片(lens)20而形成,其中鏡片20可用玻璃或透明的塑膠材料製作而成。鏡片20具有內凹曲面21、內凹曲面22以及外凸曲面24,其中內凹曲面21相對於內凹曲面22,而外凸曲面24為環狀曲面,並圍繞及鄰接內凹曲面21。此外,內凹曲面21與內凹曲面22二者可以是二次曲面,其例如是拋物曲面、球面、橢圓球面或雙曲面。
光學透鏡200可以是沿著圖3A與圖3B所示的二條虛線切割鏡片20而形成。在沿著這些虛線切割鏡片20之後,其中一條虛線對應鏡片20的地方會形成第一上平面226t與第二上平面216t,而另一條虛線對應鏡片20的地方則會形成第一下平面226b與第二下平面216b(請參考圖2)。此外,圖3A與圖3B中的各條虛線實質上為直線,所以在切割鏡片20之後,第一上平面226t會與第二上平面216t切整,而第一下平面226b會與第二下平面216b切整。
在切割鏡片20之後,鏡片20會分成三個部分,而鏡片20的中間部分會被保留。此鏡片20的中間部分即為光學透鏡200(圖3A與圖3B未標示),其中部分內凹曲面21會形成中央發散部210的第二凹曲面214,部分外凸曲面24會形成周邊補光部220的第一凸曲面224,而部分內凹曲面22會形成中央發散部210的入光面212以及周邊補 光部220的第一凹曲面222。由此可知,這些第一凸曲面224位於同一面外凸曲面24,而這些第一凹曲面222與入光面212皆位於同一面內凹曲面22,如圖3A與圖3B所示。
圖4是圖1A中攝像裝置在移除組裝殼之後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4,發光元件120能發出光束L1。光束L1的光軸為發光元件120的光軸A1,且光束L1具有多條光線L11與L12。當發光元件120發出光束L1時,光線L11依序通過第一凹曲面222與第一凸曲面224,而光線L12依序通過入光面212與第二凹曲面214。
由於周邊補光部220具有負值的第一焦距,且中央發散部210也具有負值的第二焦距,因此周邊補光部220與中央發散部210皆具有將光束L1發散的功能,即周邊補光部220與中央發散部210二者會讓光線L11與L12的行進方向更偏離光軸A1。此外,周邊補光部220的第一焦距的絕對值可以大於中央發散部210的第二焦距的絕對值。
由於周邊補光部220與中央發散部210二者皆能讓光線L11與L12的行進方向更偏離光軸A1,因此光學透鏡200能將光束L1發散,以增加光束L1的發散角。所以,光學透鏡200能降低光束L1在光軸A1以及光軸A1鄰近區域內的光強度,並提高光束L1在遠離光軸A1區域內的光強度,從而讓光束L1的光強度分布變的較為均勻。
此外,由於攝像鏡頭112的光軸A2(請參考圖1A與圖1C)與光軸A1二者大致上平行,且光軸A1與光軸A2皆依序通過入光面212與第二凹曲面214,因此根據光路可逆性的原理(principle of reversibility of light),光學透鏡200能增加攝像鏡頭112的視角,以使攝像鏡頭112能 在較大視角所對應的位置上擷取到影像,進而增加攝像鏡頭112的視野(Field Of View,FOV)。
須說明的是,由於圖4為攝像裝置100(已移除組裝殼130)的俯視示意圖,所以圖4是從水平面上方,並以垂直水平面的方向來觀看攝像裝置100而繪成。因此,在圖4中,第一上平面226t與第二上平面216t二者大致上與水平面平行。由於在較佳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20的光軸A1與攝像鏡頭112的光軸A2二者所共同位於的平面會與水平面垂直,以至於在圖4的攝像裝置100中,光軸A1大致上完全重疊於光軸A2。由此可知,圖4中光軸A1的位置及走向相同於光軸A2的位置及走向。
另外,根據不同的第一凹曲面222、第一凸曲面224、入光面212與第二凹曲面214的設計,例如第一凹曲面222、第一凸曲面224、入光面212及/或第二凹曲面214的曲率或曲面類型(例如拋物曲面、球面、橢圓球面或雙曲面),光學透鏡200可改變光束L1的發散角以及攝像鏡頭112的視角,以得到所需要的光束L1發散角以及攝像鏡頭112的視野,從而滿足各種光學需求。
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學觸控系統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5,光學觸控系統300包括面板330、多個攝像裝置100、多個初始攝像裝置310、處理單元320以及多個反光條340。面板330具有平面,而圖5所示的面板330是從上述平面俯看所繪示,即圖5已繪示出面板330的平面。面板330可為顯示面板、透明板(例如玻璃板或塑膠板)或不透明板。上述顯示面板例如是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LCD Panel),而光學觸控 系統300可用來作為觸控顯示螢幕或不具螢幕顯示功能的觸控墊(touch pad)。
面板330實質上為一塊矩形板,而面板330的平面的形狀可為矩形,所以面板330的平面具有四條直線邊緣。這些攝像裝置100與初始攝像裝置310皆設置於面板330的側邊,而各條反光條340位於其中一條直線邊緣。
在圖5中,光學觸控系統300所包括的攝像裝置100與初始攝像裝置310的總數量為七個,其中四個初始攝像裝置310分別位於面板330平面的四個角落,而三個攝像裝置100位於其中一條直線邊緣,並位於其中二個初始攝像裝置310之間。所以,二個初始攝像裝置310與三個攝像裝置100位於同一條直線邊緣。
初始攝像裝置310實質上為未加裝光學透鏡200與組裝殼130的攝像裝置100,所以初始攝像裝置310可包括攝像模組110與發光元件120,但不包括光學透鏡200與組裝殼130。不過,雖然初始攝像裝置310不包括光學透鏡200,但初始攝像裝置310也可包括有別於光學透鏡200的其他種類光學元件。當光學觸控系統300運作時,初始攝像裝置310與攝像裝置100發出光束L1(圖5未繪示光束L1。請參考圖4),而光束L1會在面板330的平面上方傳遞,並且被這些反光條340所反射。當手指或觸控筆等物件接觸面板330時,部分光束L1會被擋住,從而在面板330的反光條340上形成陰影。
此時,初始攝像裝置310與攝像裝置100二者的攝像模組110(圖5未標示)會擷取此物件的影像資訊,也就是上述陰影的影像,並產生對應的影像訊號。處理單元320 接收這些初始攝像裝置310與攝像裝置100所產生的影像訊號,並據此產生對應物件的座標訊號,進而達到觸控的功能。此外,處理單元320可以是微處理器(microcontroller)或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e,CPU)。
攝像裝置100的攝像模組110具有第一視角V1,而初始攝像裝置310具有初始視角V4。由於初始攝像裝置310實質上為未加裝光學透鏡200與組裝殼130的攝像裝置100,所以初始視角V4相等於第一視角V1。光學透鏡200可改變光束L1的發散角及攝像鏡頭112的視角(請參考圖4),所以光學透鏡200能改變第一視角V1,使得初始攝像裝置310與攝像裝置100二者視野彼此不同。
如此,利用兩種視野不同的初始攝像裝置310與攝像裝置100,可以提高所有初始攝像裝置310與攝像裝置100的共同視野涵蓋率,即增加所有初始攝像裝置310與攝像裝置100在面板330平面上共同偵測手指或觸控筆等物件的範圍,進而幫助光學觸控系統300的觸控品質提升。
此外,根據不同的第一凹曲面222、第一凸曲面224、入光面212與第二凹曲面214的設計,光學透鏡200能改變光束L1的發散角以及攝像鏡頭112的視野。因此,採用二種以上不同設計的光學透鏡200,可使光學觸控系統300具有兩種以上視野不同的攝像裝置100,以滿足各種不同類型或規格的光學觸控系統300。所以,至少兩個攝像裝置100所具有的兩個光學透鏡200的設計可以互不相同,以使這兩個攝像裝置100的視野彼此不同。
以圖5為例,光學觸控系統300的所有光學透鏡200的設計並不全然相同,以至於有的光學透鏡200能改變第 一視角V1為第二視角V2(如圖5中位於左右兩邊的攝像裝置100),而有的光學透鏡200能改變第一視角V1為第三視角V3(如圖5中位於中間的攝像裝置100),其中第二視角V2與第三視角V3皆大於第一視角V1,且第二視角V2不等於第三視角V3。如此,利用二種或二種以上不同設計的光學透鏡200,這些攝像裝置100可具有多種視角,以滿足各種不同類型或規格的光學觸控系統300。
在圖5的光學觸控系統300中,攝像裝置100與初始攝像裝置310的總數量為七個,其中初始攝像裝置310的數量有四個,而攝像裝置100的數量為三個。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觸控系統300所包括的攝像裝置100與初始攝像裝置310的總數量可為二個至六個,或七個以上。
其次,攝像裝置100的數量可僅為一個,即光學透鏡200的數量僅為一個,而初始攝像裝置310的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另外,光學觸控系統300可只包括攝像裝置100,而不包括任何初始攝像裝置310,即光學觸控系統300的所有攝像裝置100都包括光學透鏡200。因此,圖5中的光學觸控系統300所包括的攝像裝置100與初始攝像裝置310的數量及配置位置僅供舉例說明,並非限定本發明。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光學透鏡能改變攝像模組的視角,並且能應用於光學觸控系統。因此,光學觸控系統可採用上述光學透鏡來改變攝像裝置的視野,以增加所有攝像裝置共同偵測物件的範圍,進而幫助光學觸控系統的觸控品質提升。此外,本發明的光學透鏡還能改變發光元件的光強度分布,讓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束的光強度分布變的較為均勻,從而降低發生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的機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內,所作的更動及潤飾的等效替換,仍為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內。
20‧‧‧鏡片
21、22‧‧‧內凹曲面
24‧‧‧外凸曲面
100‧‧‧攝像裝置
110‧‧‧攝像模組
112‧‧‧攝像鏡頭
120‧‧‧發光元件
130‧‧‧組裝殼
132‧‧‧容置框
134‧‧‧固定組件
134a‧‧‧固定條
200‧‧‧光學透鏡
210‧‧‧中央發散部
212‧‧‧入光面
214‧‧‧第二凹曲面
216b‧‧‧第二下平面
216t‧‧‧第二上平面
220‧‧‧周邊補光部
222‧‧‧第一凹曲面
224‧‧‧第一凸曲面
226b‧‧‧第一下平面
226t‧‧‧第一上平面
300‧‧‧光學觸控系統
310‧‧‧初始攝像裝置
320‧‧‧處理單元
330‧‧‧面板
340‧‧‧反光條
A1、A2‧‧‧光軸
E1‧‧‧固定末端
E2‧‧‧連接端
H1‧‧‧出光口
H2‧‧‧入光口
L1‧‧‧光束
L11、L12‧‧‧光線
V1‧‧‧第一視角
V2‧‧‧第二視角
V3‧‧‧第三視角
V4‧‧‧初始視角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攝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1B是圖1A中攝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1C是從其他方向觀看圖1A中的攝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B中光學透鏡的前視示意圖。
圖3A是用來製作圖2中光學透鏡的鏡片的前視示意圖。
圖3B是圖3A中的鏡片的後視示意圖。
圖4是圖1A中攝像裝置在移除組裝殼之後的俯視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學觸控系統的俯視示意圖。
100‧‧‧攝像裝置
110‧‧‧攝像模組
120‧‧‧發光元件
130‧‧‧組裝殼
132‧‧‧容置框
134‧‧‧固定組件
134a‧‧‧固定條
200‧‧‧光學透鏡
210‧‧‧中央發散部
212‧‧‧入光面
214‧‧‧第二凹曲面
220‧‧‧周邊補光部
222‧‧‧第一凹曲面
224‧‧‧第一凸曲面
E1‧‧‧固定末端
E2‧‧‧連接端
H1‧‧‧出光口

Claims (25)

  1. 一種光學透鏡,適於裝設於一攝像裝置的一攝像鏡頭的前方,該攝像裝置的一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而該光學透鏡包括:一對周邊補光部,各該周邊補光部具有一第一凸曲面以及一相對該第一凸曲面的第一凹曲面;以及一中央發散部,連接在該些周邊補光部之間,並具有一第二凹曲面與一相對該第二凹曲面的入光面,其中該第二凹曲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凸曲面之間,而該入光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凹曲面之間,該光束的光軸依序通過該入光面與該第二凹曲面,而該光束的多條光線依序通過該些第一凹曲面與該些第一凸曲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各該周邊補光部更具有一第一上平面與一第一下平面,且該第一凸曲面與該第一凹曲面皆位在該第一上平面與該第一下平面之間,該中央發散部更具有一第二上平面與一第二下平面,且該第二凹曲面與該入光面皆位在該第二上平面與該第二下平面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該些第一上平面與該第二上平面切齊,該些第一下平面與該第二下平面切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該入光面為一內凹曲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該入光面的曲率大於該第二凹曲面的曲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該第 一凸曲面的曲率小於該第一凹曲面的曲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各該周邊補光部具有一第一焦距,而該中央發散部具有一第二焦距,該第一焦距與該第二焦距皆小於零,且該第一焦距的絕對值大於該第二焦距的絕對值。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該光學透鏡用以將該光束朝該第二凹曲面向外發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該些第一凸曲面位於同一外凸曲面,而該些第一凹曲面位於同一內凹曲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透鏡,其中該些周邊補光部與中央發散部為一體成型。
  11. 一種攝像裝置,包括:一攝像模組,包括一攝像鏡頭;一發光元件,固定在該攝像模組上,並用於發出一光束;一光學透鏡,包括:一對周邊補光部,各該周邊補光部具有一第一凸曲面以及一相對該第一凸曲面的第一凹曲面;一中央發散部,連接在該些周邊補光部之間,並具有一第二凹曲面與一相對該第二凹曲面的入光面,其中該第二凹曲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凸曲面之間,而該入光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凹曲面之間,該光束的光軸與該攝像鏡頭的光軸依序通過該入光面與該第二凹曲面,而該光束的多條光線依序通過該些第一凹曲面與該些第一凸曲面; 一組裝殼,包括:一容置框,圍繞該光學透鏡,並且暴露該些第一凹曲面、該些第一凸曲面、該入光面以及該第二凹曲面;以及一固定組件,連接該容置框,並固定該攝像模組。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固定組件包括一對固定條,該攝像模組固定在該些固定條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各該固定條具有一固定末端以及一相對該固定末端的連接端,該些連接端連接該容置框,而該攝像模組固定在該些固定末端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該容置框具有一入光口以及一相對該入光口的出光口,該入光口暴露該些第一凹曲面與該入光面,並位在該些連接端之間,而該出光口暴露該些第一凸曲面與該第二凹曲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攝像裝置,其中各該固定條的延伸方向與該光束的光軸不平行,且不垂直。
  16. 一種光學觸控系統,包括:一面板,具有一平面;多個攝像裝置,設置於該面板的側邊,各該攝像裝置包括:一攝像模組,包括一攝像鏡頭,並用於擷取位在該平面上的至少一物件的一影像資訊,以產生對應的一影像訊號;一發光元件,固定在該攝像模組上,並用於發出 一光束;一光學透鏡,包括:一對周邊補光部,各該周邊補光部具有一第一凸曲面以及一相對該第一凸曲面的第一凹曲面;一中央發散部,連接在該些周邊補光部之間,並具有一第二凹曲面與一相對該第二凹曲面的入光面,其中該第二凹曲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凸曲面之間,而該入光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凹曲面之間,該光束的光軸與該攝像鏡頭的光軸依序通過該入光面與該第二凹曲面,而該光束的多條光線依序通過該些第一凹曲面與該些第一凸曲面;以及一處理單元,接收該些影像訊號並產生對應該至少一物件的一座標訊號。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中該平面的形狀為矩形,而該些攝像裝置的其中至少二者分別位於該平面的至少二角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中該平面具有一直線邊緣,而該些攝像裝置的其中至少三者位於該直線邊緣。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中該面板為一顯示面板。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中該面板為一不透明板。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 中該攝像模組具有第一視角,而其中一個攝像裝置的光學透鏡用以改變該第一視角為一第二視角,而另一個攝像裝置的光學透鏡用以改變該第一視角為一第三視角,該第二視角與該第三視角皆大於該第一視角,且該第二視角不等於該第三視角。
  22. 一種光學觸控系統,包括:一面板,具有一平面;至少一初始攝像裝置,設置於該面板的側邊;至少一攝像裝置,設置於該面板的側邊,該攝像裝置包括:一攝像模組,包括一攝像鏡頭,並用於擷取位在該平面上的至少一物件的一影像資訊,以產生對應的一影像訊號,其中該攝像模組具有一第一視角;一發光元件,固定在該攝像模組上,並用於發出一光束;一光學透鏡,用以改變該第一視角,該光學透鏡包括:一對周邊補光部,各該周邊補光部具有一第一凸曲面以及一相對該第一凸曲面的第一凹曲面;以及一中央發散部,連接在該些周邊補光部之間,並具有一第二凹曲面與一相對該第二凹曲面的入光面,其中該第二凹曲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凸曲面之間,而該入光面鄰接在該些第一凹曲面之間,該光束的光軸與該攝像鏡頭的光軸依序通過該入光面與該第二凹曲面,而該光束的多條光線 依序通過該些第一凹曲面與該些第一凸曲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中該初始攝像裝置具有一初始視角,而該初始視角相等於該第一視角。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中該至少一攝像裝置的數量為多個,而該些攝像裝置皆設置於該面板的側邊。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光學觸控系統,其中一個攝像裝置的光學透鏡用以改變該第一視角為一第二視角,而另一個攝像裝置的光學透鏡用以改變該第一視角為一第三視角,該第二視角與該第三視角皆大於該第一視角,且該第二視角不等於該第三視角。
TW102105295A 2013-02-08 2013-02-08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TWI4893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5295A TWI489351B (zh) 2013-02-08 2013-02-08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CN201310066625.3A CN103982857B (zh) 2013-02-08 2013-03-01 光学透镜、摄像装置以及光学触控***
US14/040,201 US9335525B2 (en) 2013-02-08 2013-09-27 Optical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optical touch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5295A TWI489351B (zh) 2013-02-08 2013-02-08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2530A TW201432530A (zh) 2014-08-16
TWI489351B true TWI489351B (zh) 2015-06-21

Family

ID=51274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5295A TWI489351B (zh) 2013-02-08 2013-02-08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35525B2 (zh)
CN (1) CN103982857B (zh)
TW (1) TWI4893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67475B1 (en) * 2016-12-07 2022-09-07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A curved touch device
CN113419299B (zh) * 2021-05-31 2023-09-22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光学镜组和投影光学***
CN115016201B (zh) * 2022-06-17 2023-09-29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摄像机用补光***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06227A (en) * 2009-08-04 2011-02-16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 Optical touch apparatus
TWM414619U (en) * 2011-06-23 2011-10-21 Univ Nat Central Optical touch system having asymmetrical lens structure
WO2012023706A2 (en) * 2010-08-17 2012-02-23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touch screen using the same
TW201241701A (en) * 2011-04-02 2012-10-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omposite optical lens and touch control device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301081D1 (de) * 2002-04-16 2005-09-01 Konishiroku Photo Ind Miniatur Bildaufnahmeobjektiv und damit ausgerüstetes mobiles Gerät
JP4764942B2 (ja) * 2008-09-25 2011-09-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光学素子ウエハ、光学素子ウエハモジュール、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ウエハモジュール、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情報機器
JP5047243B2 (ja) * 2008-09-26 2012-10-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ウエハモジュール、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ウエハモジュール、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電子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情報機器
CN101477427A (zh) * 2008-12-17 2009-07-08 卫明 接触或无接触式红外线激光多点触控装置
CN102748704A (zh) * 2011-04-19 2012-10-24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及照明装置
CN102446035B (zh) * 2011-08-31 2014-04-23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笔颜色识别方法及装置
US10022041B2 (en) * 2012-06-27 2018-07-17 Camplex, Inc. Hydraulic system for surgical applications
EP2999414B1 (en) * 2013-05-21 2018-08-08 Camplex, Inc. Surgical visualization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06227A (en) * 2009-08-04 2011-02-16 Raydium Semiconductor Corp Optical touch apparatus
WO2012023706A2 (en) * 2010-08-17 2012-02-23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touch screen using the same
TW201241701A (en) * 2011-04-02 2012-10-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omposite optical lens and touch control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M414619U (en) * 2011-06-23 2011-10-21 Univ Nat Central Optical touch system having asymmetrical lens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2857B (zh) 2017-07-04
CN103982857A (zh) 2014-08-13
TW201432530A (zh) 2014-08-16
US20140225868A1 (en) 2014-08-14
US9335525B2 (en) 2016-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5636B2 (en) Optical position sensing system and optical position sensor assembly
US7781722B2 (en) Optical touch screen assembly
KR101632311B1 (ko) 패널 형태의 면 카메라, 이를 적용한 광 터치스크린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0122762A1 (en)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TWI537668B (zh) 影像監控設備
JP6230911B2 (ja) 距離測定のためのライトプロジェクタ及びビジョンシステム
TW201419165A (zh) 指紋取像系統
TWM568429U (zh) 電子裝置及其取像模組
US20110074738A1 (en) Touch Detection Sensing Apparatus
CN112782840A (zh) 光学望远镜
US20180188502A1 (en) Panorama image capturing device having at least two camera lenses and panorama image capturing module thereof
WO2021077406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TWI489351B (zh) 光學透鏡、攝像裝置以及光學觸控系統
US10048806B2 (en) Optical touch system and optical touch apparatus thereof
TWI489350B (zh) 光學觸控裝置及影像擷取裝置
CN112689840A (zh) 电子设备
US9843706B2 (en) Optical apparatus
TWI518575B (zh) 光學觸控模組
US9774770B2 (en) Optical apparatus
TWI494825B (zh) 光學式觸摸屏用攝像模組
KR102285027B1 (ko) 카메라 플래시 장치
JP5968963B2 (ja) 光学情報読み取り装置
TW201342160A (zh) 光學式觸控裝置
WO2021000639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JP5043060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