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8285B - 用以治療白黴菌症(mucormycosis)及其他真菌類疾病之組合物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以治療白黴菌症(mucormycosis)及其他真菌類疾病之組合物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8285B
TWI448285B TW096125466A TW96125466A TWI448285B TW I448285 B TWI448285 B TW I448285B TW 096125466 A TW096125466 A TW 096125466A TW 96125466 A TW96125466 A TW 96125466A TW I448285 B TWI448285 B TW I4482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ron
fungal
antifungal agent
mice
amphoteric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5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16994A (en
Inventor
Ashraf Ibrahim
Brad Spellberg
John Edwards Jr
Original Assignee
Los Angeles Biomed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s Angeles Biomed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Los Angeles Biomed Res Inst
Publication of TW200816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6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82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82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1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of which being nitrogen, e.g. tetrazole
    • A61K31/41961,2,4-Tr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4412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having oxo group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heterocyclic 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70Carbohydrates; 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7042Compounds having saccharide radicals and heterocyclic rings
    • A61K31/7048Compounds having saccharide radicals and heterocyclic rings having oxy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leucoglucosan, hesperidin, erythromycin, nystatin, digitoxin or digox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0Antimyco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nc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Description

用以治療白黴菌症(MUCORMYCOSIS)及其他真菌類疾病之組合物及方法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治療感染性疾病,且更特定而言係關於有效治療機會性真菌疾病。
白黴菌病(Mucormycosis)為由接合菌綱(class Zygomycetes)白黴菌目(order Mucorales)之真菌引起之危脅生命的感染。屬於白黴菌目之真菌分為六個科,其皆可導致白黴菌病(Ibrahim等人Zygomycosis ,第241-251頁,於W.E.Dismukes、P.G.Pappas,及J.D.Sobel(編),Clinical Myc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3);Kwon-Chung、K.J.,及J.E.Bennett,Mucormycosis ,第524-559頁,Medical Mycology ,Lea & Febiger,Philadelphia (1992),及Ribes等人Zygomycetes in Human Disease ,Clin Microbiol Rev 13:236-301(2000))。然而,屬於白黴菌科(familyMucoraceae ),且尤其米根黴(Rhizopus oryzae )種(少根根黴(Rhizopus arrhizus ))之真菌為到目前為止最常見之感染原因(Ribes等人,前述)。亦已報導歸因於小坎甯安黴科(Cunninghamellaceae family)中之小坎甯安黴屬(Cunninghamella spp.)感染所致的白黴菌病病例逐漸增多(Cohen-Abbo等人,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7:173-77(1993);Kontoyianis等人,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8:925-28(1994);Kwon-Chung等人,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64:544-48(1975),及Ventura等人,Cancer 58:1534-36(1986))。白黴菌目之其餘四個科為較不常見的疾病原因(Bearer等人,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32:1823-24(1994);Kamalam及Thambiah,Sabouraudia 18:19-20(1980);Kemna等人,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32:843-45(1994);Lye等人,Pathology 28:364-65(1996),及Ribes等人,(前述 ))。
白黴菌病之病原物為幾乎一律侵染免疫功能不全之宿主的機會性病原體(Spellberg等人,Clin.Microbiol.Rev. 18:556-69(2005))。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之患者特別地易患白黴菌病,且所出現之此等感染與由其他真菌引起之感染相比更常見。相比之下,儘管包括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及皮質類固醇療法之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病狀使患者傾向於發展白黴菌病,但與諸如由念珠菌屬(Candida)及麯黴屬(Aspergillus spp. )引起之機會性真菌感染之其他機會性真菌感染相比,白黴菌病較不常見。總體而言,最近基於人口之研究估計,在美國,白黴菌病之發病率為每年每百萬人1.7個病例,其換算為每年大約500個病例(Rees等人,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7:1138-47(1998))。然而,在諸如經受同種異體骨髓移植之彼等患者之處於較高風險之患者中,白黴菌病之發病率已描述為高達2-3%(Maertens等人,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4:307-12(1999);Marty等人,N Engl J Med 350:950-52(2004))。此外,最近之回顧發現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白黴菌病之發病率顯著增加(Gleissner等人,Leuk Lymphoma 45:1351-60(2004))。主要幹細胞移植中心已報導類似的增加。例如,報導已描述在最近二十年中白黴菌病之發病率增加一倍以上(Marr等人,Clin Infect Dis 34:909-17(2002);Kontoyianis等人,Clin Infect Dis 30:851-56(2000))。在美國老齡化人口中糖尿病、癌症及器官移植普遍增多之情況下,預期在可預見到的將來,白黴菌病之發病率之上升會不減弱地持續下去。
對侵襲性白黴菌病之可用療法包括嘗試逆轉潛在發病誘因、染病區域之緊急廣範圍手術清創及輔助抗真菌療法(Edwards,J.,Jr.,Zygomycosis,第1192-1199頁。於P.Hoeprich及M.Jordan(編),Infectious Disease ,第4版J.B.Lippincott Co.,Philadelphia(1989);Ibrahim等人,(2003),前述; Kwon-Chung及Bennett,前述; Sugar,A.M.,Agent of Mucormycosis and Related Species,第2311-2321頁。於G.Mandell、J.Bennett及R.Dolin(編),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第4版Churchill Livingstone,New York(1995))。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 B,AmB)仍為經批准用於治療侵襲性白黴菌病之唯一抗真菌劑(同前)。因為真菌相對耐AmB,所以需要高劑量,其時常導致腎中毒及其他不利作用(Sugar,前述)。又,在不手術移除感染病灶(諸如切除患有鼻腦白黴菌病之患者之眼睛)之情況下,單獨抗真菌療法很少能治癒(Edwards,J.(1989),前述; Ibrahim等人,(2003),前述 )。甚至當手術清創與高劑量AmB組合時,與白黴菌病相關之死亡率亦超過50%(Sugar,前述)。在患有擴散性疾病之患者中,死亡率逼近100%(Husain等人,Clin Infect Dis 37:221-29(2003))。由於該不可接受之高死亡率及高度損毀性手術療法之極端病態,急需開發新策略以便治療及預防侵襲性白黴菌病。
AmB之腎毒性已促使臨床醫師在實踐中採用AmB之脂質調配物,其與AmB相比腎毒性較低且可以較高劑量較長時期投予(Ibrahim等人,(2003),前述 )。患有白黴菌病之患者之若干病例報導已證明使用至多15 mg/kg/d之兩性黴素脂質調配物可進行成功治療(Cagatay等人,BMC Infect Dis 1:22(2001);Ericsson等人,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6:585-56(1993);Walsh等人,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45:3487-96(2001))。然而,以兩性黴素脂質調配物治療之患者之死亡率仍較高,說明需要針對此致命疾病之新穎治療劑。
幾乎所有微生物病原體之生長及致病性皆需要鐵(Howard,D.H.,Clin Microbiol Rev 12:394-404(1999))。在哺乳動物宿主中,極少血清鐵可由微生物所利用,此歸因於其與諸如轉鐵蛋白(transferrin)之載體蛋白高度結合(Artis等人,Diabetes 31:1109-14.(1982))。血清鐵之螯合作用為尤其針對米根黴(R.oryzae)之主要宿主防衛機制(Artis等人,前述)。生物體在血清中生長不佳且當添加外源鐵時此生長抑制得以逆轉(Artis等人,前述; Boelaert等人,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91:1979-86(1993))。
具有較高含量之可用血清鐵之患者特別地易受米根黴及其他接合菌感染,但受諸如念珠菌或曲黴菌之其他病原性真菌感染之程度較低(Ibrahim等人,(2003),前述; Sugar,前述 )。例如,以鐵螯合劑(去鐵胺(deferoxamine))治療之患者之侵襲性白黴菌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大,其與此等患者中大於80%之死亡率相關(Boelaert等人,Kidney International 45:667-71(1994))。雖然去鐵胺相對於人類宿主而言充當鐵螯合劑,但是其對於米根黴之效應似乎正相反。去鐵胺藉由充當向真菌提供先前不可獲得之鐵的鐵載體而使患者易受根黴菌感染(Boelaert等人,(1993),前述 )。根黴菌藉由在無去鐵胺內化作用之情況下胞內運輸經還原之鐵而自鐵-去鐵胺錯合物中獲得鐵(de Locht等人,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47:1843-50(1994))。此傳輸可能由高親和力鐵透性酶所介導。因此,可用血清鐵增多為白黴菌病發病之風險因素。然而,鐵螯合化合物可充當病原體之鐵載體且因此可能大體上不適用於治療性治療。
因此,存在對於可降低白黴菌病發病之風險且提供有效治療性治療之化合物及方法的需要。本發明滿足此需要且亦提供相關優點。
本發明提供包括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組合物。該組合物可包括鐵螯合化合物去鐵酮(deferiprone)或去鐵斯若(deferasirox)。組合物中所包括之抗真菌劑可包括多烯抗真菌劑、唑類抗真菌劑或棘白菌素(echinocandin)抗真菌劑。本發明亦提供治療或預防真菌病狀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患有或易患真菌病狀之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歷經足以降低真菌病狀嚴重程度之時間,其中該鐵螯合化合物包含與該真菌病狀相關之非鐵載體或非異源鐵載體。本發明提供之治療或預防真菌病狀之方法亦可包括向患有或易患真菌病狀之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本發明進一步提供的方法包括在真菌病狀發作之前預防性投予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或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鐵螯合化合物以治療真菌病狀或降低真菌病狀之嚴重程度。鐵螯合化合物經選擇以具有低的與靶真菌病狀相關之鐵載體或異源鐵載體活性。在一些實施例中,鐵螯合化合物經選擇以大體上不具有與靶真菌病狀相關之鐵載體或異源鐵載體活性。與充當向真菌提供先前不可獲得之鐵之鐵載體或異源鐵載體的鐵螯合劑相比,非鐵載體性且非異源鐵載體性鐵螯合化合物缺乏該促成或傳輸活性。因此,本發明之鐵螯合劑可用於自周圍環境移除鐵。抗真菌療法之鐵螯合作用之一種益處為其降低許多微生物病原體之生長及/或致病性所需要之重要礦物質之可用性。
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包含鐵螯合化合物及抗真菌劑之治療組合物。鐵螯合化合物可為去鐵酮(1,2二甲基-3-羥基吡啶-4-1)或去鐵斯若(4-[3,5-雙(2-羥苯基)-1H-1,2,4-***-1-基]-苯甲酸)。去鐵酮及去鐵斯若已用於治療鐵過載病狀之治療情形且因此可安全及有效地用於鐵螯合療法以治療或預防真菌病狀。可選擇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抗真菌劑以與本發明之鐵螯合劑組合。該組合可有益地用於治療或預防真菌病狀。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治療或預防真菌病狀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個體投予一或多種展現針對靶真菌物種之非鐵載體性或非異源鐵載體性鐵螯合活性的鐵螯合化合物。該方法亦可包括共同投予抗真菌劑以達成與單獨鐵螯合劑相比較增強之功效。該鐵螯合化合物可為去鐵酮、去鐵斯若或選自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其他鐵螯合化合物。因為鐵螯合作用以移除真菌發病機制之重要礦物質為目標,所以本發明方法尤其有益於治療性及預防性治療。
本發明提供包括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組合物。
大多數真菌系統之生長、生存性及/或致病性需要鐵。真菌已發展出多種用於確保此重要金屬之充足供應之獲取、吸收機制及儲存方法。本發明之組合物以自宿主環境移除此重要礦物質以抑制真菌病原體為目標。本發明之組合物包括鐵螯合化合物以耗盡可利用之鐵且抑制真菌病原體之生長、生存性及/或致病性。
本發明之組合物包括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連同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組合。所包含之鐵螯合化合物及抗真菌劑將以真菌生長、生存性或致病性所使用之兩種不同途徑為目標之抗真菌活性加以組合。因為病原體規避兩種靶向途徑之可能性較低,所以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真菌途徑為目標提供真菌病狀之有效治療性治療。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鐵螯合化合物"或"鐵螯合劑"意欲意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結合部位之間結合鐵以便形成螯合環之化合物。與鐵結合或錯合之鐵螯合化合物在本文中稱為鐵螯合物。鐵螯合化合物可為雙齒化合物(或二齒化合物),其使用兩個獨立結合部位結合鐵。本發明之鐵螯合化合物亦可為分別以三個、四個或四個以上獨立結合部位結合鐵之三齒、四齒或高階多齒鐵螯合化合物。本發明之鐵螯合化合物包括可與鐵之所有氧化態(例如包括鐵(-II)態、鐵(-I)態、鐵(0)態、鐵(I)態、鐵(II)態(亞鐵)、鐵(III)態(三價鐵)、鐵(IV)態(高鐵)及/或鐵(V))結合之螯合化合物。鐵螯合療法係指使用鐵螯合劑以活體內與鐵結合以形成鐵螯合物以使得鐵喪失其毒性效應或不利生理活性。或者,螯合鐵變得不可由感染性生物體所利用。
適用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之鐵螯合化合物可包括可結合鐵且防止靶真菌利用鐵之任何螯合劑或其他分子。本發明之組合物中所包括之鐵螯合化合物之特定實例包括例如去鐵酮及去鐵斯若。因為此等例示性鐵螯合化合物已在多個國家中經批准用於與真菌病狀無關之治療適應症,所以其尤其適用且因此在人類中經充分表徵、安全且無毒性。
如在本文中使用之術語"去鐵酮"意欲意謂具有結構1,2二甲基-3-羥基吡啶-4-1之鐵螯合化合物。去鐵酮(Def)亦在此項技術中被稱為L1、CP20、Ferriprox或Kelfer。去鐵酮為α-酮羥基吡啶類鐵螯合劑之成員且可購自例如Apotex,Inc.(Weston,Ontario,Canada)。
如在本文中使用之術語"去鐵斯若"意欲意謂具有結構4-[3,5-雙(2-羥苯基)-1H-1,2,4-***-1-基]-苯甲酸且具有373.4道耳頓(dalton)之分子量之鐵螯合化合物。去鐵斯若在此項技術中亦被稱為Exjade或ICL 670,且為稱作N-取代之雙-羥苯基-***之三齒鐵螯合劑類之成員。去鐵斯若可例如以商標Exjade購自例如Novartis,Corp.(Basel,Switzerland)。根據本發明,術語"去鐵斯若"、"ICL670"、"Exjade"意欲指活性成份4-[3,5-雙(2-羥苯基)-1H-1,2,4-***-1-基]-苯甲酸,例如4-[3,5-雙(2-羥苯基)-1H-1,2,4-***-1-基]-苯甲酸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去鐵斯若、其製造方法及其用途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6,465,504 B1及6,595,750 B2號中,及歐洲專利第EP 0914118號中。包含4-[3,5-雙(2-羥苯基)-1H-1,2,4-***-1-基]-苯甲酸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醫藥製劑描述於例如國際專利申請案WO 2004/035026中。
其他鐵螯合化合物亦可包括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該等其他鐵螯合化合物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包括例如亦諸如彼等如下所述天然產生之鐵載體及異源鐵載體及諸如去鐵酮及去鐵斯若之非天然產生之化合物。
非天然產生之鐵螯合化合物由羥基吡啶-4-酮(HPO)類螯合劑之成員(諸如去鐵酮)、N-取代之雙-羥苯基-***類之螯合劑之成員(諸如去鐵斯若、二伸乙三胺五乙酸(DTPA)及去鐵胺)例示。去鐵酮、去鐵斯若及任何上述例示性鐵螯合化合物以及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之其他鐵螯合化合物可包括於本發明之包含鐵螯合化合物之組合物中。
鐵載體及異源鐵載體包括例如氫草醯胺酸酯及聚羧酸酯。氫草醯胺酸酯包含N-δ-羥基鳥胺酸部分且大體上分類為四個例示性家族。一種類型包括紅酵母酸,其為N-δ-乙醯基-L-N δ-羥基鳥胺酸之二酮哌嗪。包括於此類型中者為諸如稱為雙胞鐮酸(dimerum acid)之二氫草醯胺酸酯的衍生物。第二類型包括包含N-δ-醯基-N-δ-羥基-L-鳥胺酸部分之糞生素(coprogen)。糞生素亦可視為具有線性結構之紅酵母酸之三氫草醯胺酸酯衍生物。第三類型包括鐵色素,其由包含N-δ-醯基-N-δ-羥基鳥胺酸之三肽之環肽及甘胺酸、絲胺酸或丙胺酸之組合組成。第四例示性類型包括亦稱為夫西地酸酯(fusigen)之鐮菌胺酸(Fusarinine),其可為線性或環狀氫草醯胺酸酯。鐮菌胺酸為以N-羥基鳥胺酸經去水甲羥戊酸而發生N醯化為特徵之化合物。
聚羧酸酯由稱為根黴鐵傳遞蛋白(rhizoferrin)之包含檸檬酸之聚羧酸酯組成。該分子包含與二胺基丁烷連接之兩個檸檬酸單元。根黴鐵傳遞蛋白廣泛分布於接合菌門之成員中,已在白黴菌目及蟲黴目(order Entomophthorales)中觀察到。其他類型之適用作本發明之組合物中鐵螯合化合物的鐵載體包括例如酚鹽-兒茶酚鹽類之鐵載體、氯高鐵血紅素及β-酮醛植物毒素。
本發明之組合物中所包括之鐵螯合化合物的量可改變但大體上為治療有效量或可復水或稀釋至治療有效量的量。舉例而言,下文進一步參照本發明方法描述本發明之鐵螯合化合物之有效量。一定量之一種、一些或所有鐵螯合化合物可調配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以對應於此等例示性有效量。
鐵螯合化合物亦可以大於治療有效量之量調配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以便短期或長期儲存且最終使用者可在使用之前將調配物稀釋至所需治療有效量。或者,本發明之組合物中所包括之鐵螯合化合物可經凍乾或以散劑或其他固體形式產生且最終使用者可在使用之前將乾燥調配物復水至所需治療有效量。
乾燥或濃縮調配物或包含有效量之組份的調配物可包含單獨或與任何所需賦形劑、界面活性劑、張力調節劑、鹽或緩衝劑一起之鐵螯合化合物及抗真菌劑。稀釋或復水可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介質中執行,該介質將調配物調節成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所需治療有效量且包括任何額外賦形劑、界面活性劑、張力調節劑、鹽或緩衝劑。醫藥調配物係熟知的且實施為醫藥品。任何該等熟知調配物及醫藥調配物組份適用於本發明之組合物。醫藥調配物、賦形劑、其用途、調配及特徵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可發現描述於例如Remington: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前述; Williams等人,Foye's Principl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 ,第5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2);Allen等人,Ansels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 ,第8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4)中。類似地,界面活性劑、其用途、調配及特徵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可發現描述於例如Holmberg等人,Surfactants and Polymers in Aqueous Solution前述;Surfactants:A Practical Handbook ,K.Robert Lange,編,前述 ,及Vogel,A.I.,Vogel's Textbook of Practical Organic Chemistry前述 中。
本發明之組合物亦包括至少一種抗真菌劑。如在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抗真菌劑"或"抗真菌"意欲意謂破壞真菌,或抑制或防止真菌生長、生存性及/或致病性之藥劑。例示性抗真菌劑類型包括多烯抗真菌劑、唑類抗真菌劑及棘白菌素抗真菌劑。多烯抗真菌劑之特定實例包括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amphotericin B deoxycholate)、脂質體兩性黴素B(liposomal amphotericin B)、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及兩性黴素B膽固醇複合物(amphotec)。唑類抗真菌劑之特定實例包括泊沙康唑(posa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及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棘白菌素抗真菌劑之特定實例包括乙酸卡泊芬淨(caspofungin acetate)及米卡芬淨(micafungin)。眾多其他抗真菌劑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包括於如在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之含義中。
應根據所欲靶向之真菌病狀來選擇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與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組合。舉例而言,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可為針對例如接合菌病(zygomycosis)、(白黴菌病)、曲黴菌病(aspergillosis)及/或念珠菌病(candidiasis)之良好抗真菌劑且可與諸如去鐵酮或去鐵斯若之鐵螯合化合物組合。類似地,以上例示抗真菌劑中之一者或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另一者可有效或治療上合乎需要地抵禦另一目標病狀且該等其他抗真菌劑中之一者可與鐵螯合化合物組合以產生本發明之組合物。因此,本發明之組合物在其組份鐵螯合化合物及組份抗真菌劑方面較靈活且允許任意全部組合及變換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來組合成為例如單一調配物。
因此,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包含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組合物。鐵螯合化合物可選自例如非天然產生之鐵螯合化合物,例如先前描述之羥基吡啶-4-酮(HPO)類螯合劑之成員(諸如去鐵酮)、N-取代之雙-羥苯基-***類螯合劑之成員(諸如去鐵斯若)、二伸乙三胺五乙酸(DTPA)及去鐵胺。鐵螯合化合物亦可選自例如鐵載體及/或異源鐵載體,例如先前描述之氫草醯胺酸酯、聚羧酸酯、酚鹽-兒茶酚鹽類之鐵載體、氯高鐵血紅素或β-酮醛植物毒素。
抗真菌劑可選自例如多烯抗真菌劑,諸如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脂質體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或兩性黴素B膽固醇複合物。抗真菌劑亦可選自例如唑類抗真菌劑,諸如泊沙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抗真菌劑可另外選自例如棘白菌素抗真菌劑,諸如乙酸卡泊芬淨或米卡芬淨。具有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之一種鐵螯合化合物且具有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一種抗真菌劑之例示性本發明組合物可為去鐵斯若與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
如同本發明之組合物中所包括之鐵螯合化合物的量,所包括之抗真菌劑的量亦可改變,但大體上為治療有效量或可復水或稀釋至治療有效量的量。例如,本發明之抗真菌劑之有效量於下文進一步描述且參照多烯抗真菌劑進行例示。一定量之一種、一些或所有抗真菌劑可調配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以對應於多烯抗真菌劑之此等例示性有效量或對應於諸如唑類抗真菌劑或棘白菌素抗真菌劑之其他抗真菌劑之熟知有效量。類似地,且如先前對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所包括之鐵螯合化合物所描述,抗真菌劑亦可以濃縮形式調配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以便短期或長期儲存且最終使用者可在使用之前將調配物稀釋至所需治療有效量。另外,本發明之組合物中所包括之抗真菌劑可以凍乾、散劑或其他固體形式產生且最終使用者可在使用之前將乾燥調配物復水至所需治療有效量。
乾燥或濃縮調配物或包含有效量之組份的調配物可包含單獨或與任何所需賦形劑、界面活性劑、張力調節劑、鹽或緩衝劑一起之鐵螯合化合物及抗真菌劑。稀釋或復水可如先前描述來執行且例示於例如Remington: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前述;Williams等人,Foye's Principl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第5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 ilkins(2002);Allen等人,Ansels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 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第8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4);Holmberg 等人,Surfactants and Polymers in Aqueous Solution,前述;Surfactants:A Practical Handbook,K.Robert Lange,編,前述,及Vogel,A.I.,Vogel's Textbook of Practical Organic Chemistry,前述中。
本發明之組合物可另外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鐵螯合化合物。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鐵螯合化合物允許靶向許多真菌病狀且/或為將一系列鐵親和力包含於組合物之鐵螯合組份中創造條件。包含具有對於鐵之不同親和力之鐵螯合化合物可在治療上有益於進一步防止真菌病原體之規避。
本發明之組合物大體上包含約1-8種之間、尤其約2-7種之間、更尤其約3-6種之間或甚至更尤其約4-5種之間之鐵螯合化合物。大於或在此等範圍之間之鐵螯合化合物亦可用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例如,所產生之本發明之組合物可包含包括例如1、2、3、4、5、6、7、8、9、10、11或12種或12種以上大體上任意所需數目之不同鐵螯合化合物。
本發明之組合物可另外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真菌劑。如同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鐵螯合化合物一樣,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真菌劑亦允許靶向許多真菌病狀且/或為靶向用於生長、生存性或致病性之不同真菌機制創造條件。包含多種抗真菌劑可類似地在治療上有益於進一步防止真菌病原體之規避。
類似地,本發明之組合物大體上包含約1-8種之間、尤其約2-7種之間、更尤其約3-6種之間或甚至更尤其約4-5種之間之抗真菌劑。大於或在此等範圍之間之抗真菌劑亦可用於本發明之組合物中。因此,所產生之本發明之組合物可包含包括例如1、2、3、4、5、6、7、8、9、10、11或12種或12種以上大體上任意所需數目之不同抗真菌劑。
例示性組合物包括去鐵斯若及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脂質體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兩性黴素B膽固醇複合物、泊沙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乙酸卡泊芬淨或米卡芬淨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去鐵斯若及去鐵酮及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脂質體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兩性黴素B膽固醇複合物、泊沙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乙酸卡泊芬淨或米卡芬淨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尤其適用之組合物包括例如去鐵斯若及/或去鐵酮及一種、兩種或三種或三種以上選自對應於多烯抗真菌劑、唑類抗真菌劑及棘白菌素抗真菌劑之各類型之抗真菌劑。因此,本發明提供1、2、3、4、5、6、7、8、9、10、11或12種或12種以上鐵螯合化合物之任意組合以及1、2、3、4、5、6、7、8、9、10、11或12種或12種以上抗真菌劑之任意組合。包含多種鐵螯合化合物及/或多種抗真菌劑之該等組合物可如先前描述來調配。
本發明之組合物亦可包括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介質。如本文中所用,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介質"意欲意謂與本發明之鐵螯合化合物混合之介質具有用於人類之足夠純度及品質。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介質包括大體上不含污染粒子及生物體之調配物。因此,該術語意欲包括與本發明之鐵螯合化合物相容且當投予人類時安全且無毒性之介質。該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介質在此項技術中熟知。
本發明亦提供治療或預防真菌病狀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患有或易患真菌病狀之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歷經足以降低真菌病狀嚴重程度之時間,其中該鐵螯合化合物包含與該真菌病狀相關之非鐵載體或非異源鐵載體。
本發明另外提供治療或預防真菌病狀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患有或易患真菌病狀之個體投予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歷經足以降低真菌病狀嚴重程度之時間,其中該鐵螯合化合物包含與該真菌病狀相關之非鐵載體或非異源鐵載體。
本發明方法包括單獨鐵螯合療法或連同抗真菌療法一起使用之鐵螯合療法。在前者方法中,投予包括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之調配物。在後者方法中,投予包括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調配物。該等調配物如先前關於本發明之組合物所描述來選擇及製備。因此,所製備之本發明組合物可不含有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以便用於單獨鐵螯合療法或其可經製備具有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以便用於組合鐵螯合及抗真菌療法。所製備之本發明之第一組合物可不含有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且所製備之本發明之第二組合物可不含有鐵螯合化合物。第一及第二製劑可隨後同時、連續地或交替地用於組合鐵螯合及抗真菌療法。因此,先前關於本發明之組合物所描述之教示內容及指導可類似地用於選擇及製備包含單獨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之調配物、包含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調配物或用於包含兩者之調配物。
為用於本發明方法中,包含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之調配物、包含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之第一或第二製劑及/或本發明之組合物中之鐵螯合化合物應經選擇以便包括與真菌病狀或導致病狀之真菌病原物相關之非鐵載體或非異源鐵載體。
如在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鐵載體"意欲意謂利於生物體搜集鐵之鐵螯合劑。舉例而言,在鐵饑餓的條件下,許多真菌合成鐵載體,其經由結合及吸收鐵來發揮搜集鐵之作用。鐵載體通常為低分子量化合物(例如小於約2,000 MW)且可展現細胞吸收及/或鐵儲存功能之一者或兩者。鐵載體由使用生物體合成。與所使用之通常與生物體或物種特異性無關之術語"鐵螯合劑"相比,如在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鐵載體"係指產生且使用鐵載體之生物體或物種情形下或與其相關之鐵螯合劑。因此,儘管鐵螯合鐵載體結合且降低細胞外環境中之鐵含量,但是因為其促進病原體吸收且使用鐵,所以當其用於以由產生鐵載體之生物體引起之病狀為目標的鐵螯合療法時,其治療價值降低。鐵載體合成及使用可發現描述於例如Howard,D.H.,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2:394-404(1999)中。
如在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異源鐵載體"意欲意謂並非由使用真菌或生物體產生之鐵載體。術語"異源鐵載體"係指使用異源鐵載體之生物體或物種情形下或與其相關之鐵螯合劑。類似於鐵載體,異源鐵載體在用於以由非使用生物體引起之病狀為目標的鐵螯合療法時展現治療價值。鐵載體及異源鐵載體合成及使用可發現描述於例如Howard,D.H.,FEMS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40:95-100(2004)中。
因此,對應於與標靶真菌病狀相關之非鐵載體或非異源鐵載體的鐵螯合化合物係指並非由導致真菌病狀之真菌病原物產生或使用之鐵載體或係指並非由導致真菌病狀之真菌病原物使用之異源鐵載體。
本發明之鐵螯合調配物、包括第一及第二組份製劑之組合物及方法適用於治療真菌病狀、降低真菌病狀嚴重程度、預防及醫治真菌病狀。本發明之鐵螯合調配物、組合物及方法之尤其適合之應用包括在真菌病狀發作之前預防性投藥。
如在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治療"意欲意謂改善指示真菌病狀之臨床症狀。改善臨床症狀包括例如與治療前程度相比較或與患有真菌病狀之個體相比較經治療個體中真菌病狀之至少一種症狀降低或減少。術語"治療"亦意欲包括與真菌病狀相關之病理性病狀、慢性併發症或機會性真菌感染之嚴重程度降低。該等病理學病狀、慢性併發症或機會性感染在下文中參照白黴菌病例示。白黴菌病及其他該等病理學病狀、慢性併發症及機會性感染亦可發現描述於例如Merck Manual,第16版,1992,及Spellberg等人,Clin.Microbio.Rev. 18:556-69(2005)中。
可由本發明方法改善之真菌病狀之症狀包括例如發熱、寒戰、盜汗、厭食、體重降低、不適感、抑鬱及肺、皮膚或其他病變。其他症狀或特徵表現包括例如自原發病灶擴散、急性或亞急性呈現、進行性肺炎、真菌血症、肺外擴散之表現、慢性腦膜炎、呈全身性涉及網狀內皮系統(肝臟、脾臟、骨髓)之形式之進行性擴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及呈單一或諸多皮膚病變之形式之芽生菌病。有效治療患有真菌病狀之個體例如將使得經治療個體中該等症狀中之一或多者減少。真菌病狀之眾多其他臨床症狀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亦可用作使用本文中描述之本發明方法改善或降低真菌病狀之嚴重程度之量度。
真菌病狀之診斷可藉由自例如痰、尿、血液、骨髓或感染組織之樣品中分離病原性真菌來確認。舉例而言,真菌感染可基於侵入真菌之特殊形態特徵以高度可靠性在組織病理學上進行診斷及/或由選擇性鑑別抗原之免疫組織化學及其類似方法進行診斷。感染活性之評估亦可基於取自許多不同位點之培養物、熱度、白血球計數、與特定涉及器官有關之臨床及實驗室參數(例如肝功能測試)及免疫血清學測試。陽性痰培養物之臨床顯著性亦可由確認組織侵染來證實。該證實可對於諸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之共棲生物體尤其有利或用於諸如曲黴菌之彼等在環境中佔優的生物體。
如在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預防"意欲意謂預防指示真菌病狀之臨床症狀。該預防包括例如在發生該病狀之明顯症狀之前或在診斷該病狀之前維持處於真菌感染危險中之個體之正常生理指標。因此,術語"預防"包括預防性治療個體以保護其不發生真菌病狀。預防個體之真菌病狀亦意欲包括抑制或阻止真菌病狀之發展。抑制或阻止病狀發生包括例如抑制或阻止諸如彼等如上所述及/或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之異常生理指標或臨床症狀之出現。因此,有效預防真菌病狀包括維持易感染真菌病狀個體中之正常體溫、重量、心理狀態以及避免如上所述之病變或其他病理性表現。易感染真菌病狀之個體包括例如患有AIDS、氮血症、糖尿病、支氣管擴張症、肺氣腫、TB、淋巴瘤、白血病或灼傷之個體,或具有易患真菌病狀之病史之個體。抑制或阻止病狀發展亦包括例如抑制或阻止一或多種病理學病狀、慢性併發症之進行或對與真菌病狀相關之機會性感染的敏感性。
本發明方法適用於治療及/或預防多種真菌病狀。如在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真菌病狀"意欲意謂由真菌感染導致之異常病狀。人類及動物之真菌感染或真菌病包括例如侵染皮膚外層之表層真菌感染;包括口腔(鵝口瘡)、***及肛門區域之黏膜真菌感染,諸如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之真菌感染,且侵染皮膚更深層及內臟之真菌感染能夠導致嚴重且通常致死的疾病。真菌感染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包括例如接合菌病(zygomycosis)、曲黴菌病(aspergillosis)、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念珠菌病(candidiasis)、組織胞漿菌病(histoplasmosis)、球黴菌症(coccidiomycosis)、副球黴菌症(paracoccidiomycosis)、鐮孢菌病(fusariosis)(透明絲孢黴病(hyalohyphomycoses))、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青黴菌病(penicilliosis)或孢子絲菌病(sporotrichosis)。此等及其他真菌感染可發現描述於例如Merck Manual,第16版,1992,及於Spellberg等人,Clin.Microbio.Rev. 18:556-69(2005)中。如上所述之例示性真菌病狀在下文中進一步描述。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接合菌病"意欲意謂由包含白黴菌目及蟲黴目之接合菌綱之真菌引起之真菌病狀。蟲黴目為稱為蟲黴病之皮下及黏膜皮膚感染(主要侵害發展中國家中具有免疫能力之宿主)之病因。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白黴菌病"意欲意謂由白黴菌目之真菌引起之真菌病狀。白黴菌病為幾乎一律地侵染發展中或工業化國家中免疫功能不全宿主的危脅生命的真菌感染。屬於白黴菌目之真菌分為六個科,其皆可導致皮膚及深位感染。患有白黴菌病之患者中所分離出屬於白黴菌科之物種比所分離出屬於任何其他科之物種更常見。在白黴菌科之中,米根黴(少根根黴)為常見感染原因。引起類似感染範圍之白黴菌科之其他例示性物種包括例如小孢根黴之足樣根黴變種(Rhizopus microsporus var.rhizopodiformis )、傘形犁頭黴(Absidia corymbifera )、秀麗壺菌(Apophysomyces elegans )、白黴菌(Mucor )物種、微小根白黴(Rhizomucor pusillus )及小坎甯安黴屬(小坎甯安黴科)。白黴菌病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包括例如鼻腦白黴菌病、肺白黴菌病、胃腸白黴菌病、擴散性白黴菌病、骨白黴菌病、縱隔腔白黴菌病、氣管白黴菌病、腎臟白黴菌病、腹膜白黴菌病、上腔靜脈白黴菌病或外耳炎白黴菌病。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念珠菌病"意欲意謂由念珠菌屬之真菌引起之真菌病狀。念珠菌病可發生在皮膚及口腔、呼吸道及/或***之黏膜中以及尤其在免疫功能不全之個體中侵入血流。念珠菌病亦在此項技術中稱為假絲酵母病或念珠菌症。念珠菌屬之例示性物種包括例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克魯斯念珠菌(Candida krusei)、熱帶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 )、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 )及***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 )。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曲黴菌病"意欲意謂由曲黴菌引起之疾病群組。症狀包括例如發熱、咳嗽、胸痛及/或氣喘。具有削弱免疫系統或罹患肺病之患者尤其易患曲黴菌病。例示性形式之此真菌病狀包括過敏性曲黴菌病,其侵染哮喘、囊性纖維化及竇炎患者;急性侵襲性曲黴菌病,其在諸如癌症患者、經受化療之患者及AIDS患者之免疫力削弱之患者中展示發病率增加;擴散性侵襲性曲黴菌病,其廣布於整個身體,及機會性曲黴菌感染,其特徵在於耳朵及其他器官之發炎及病變。麯黴屬為具有200種真菌之屬類。導致侵襲性疾病之麯黴屬物種包括例如煙麯黴(Aspergillus fumigatus )及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 )。導致過敏性疾病之麯黴屬物種包括例如煙麯黴及棒狀麯黴(Aspergillus clavatus )。其他例示性曲黴菌感染性物種包括例如土麯黴(Aspergillus terreus )及構巢麯黴(Aspergillus nidulans )。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隱球菌病"意欲意謂由隱球酵母屬引起之真菌病狀。亦稱為布-布二氏病(Busse-Buschke disease)之隱球菌病大體上表現為可侵染包括例如肺、皮膚或其他身體器官之任何身體器官,但最通常發生在諸如腦及腦膜之中樞神經系統中之全身性感染。隱球菌病為AIDS之機會性感染,儘管患有霍奇金氏病(Hodgkin's)或其他淋巴瘤或肉狀瘤病之患者或彼等接受長期皮質類固醇療法者亦處於增大之風險下。症狀包括例如胸痛、乾咳、腹部發脹、頭痛、視力模糊及精神混亂。例示性形式之此真菌病狀包括皮膚隱球菌病(諸如彼等發生在創口中者)、肺隱球菌病及隱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腦膜炎可通常在免疫功能不全患者中由觀察到或未被重視之肺感染中之新型隱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擴散而引起。格特隱球菌(C.gattii )通常導致具有免疫能力的人感染。藉由培養CSF、痰及尿來偵測隱球菌抗原(莢膜物質)提供一種適用診斷方法。在重度感染中血培養物亦可為陽性。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組織胞漿菌病"意欲意謂由組織胞漿菌屬引起之真菌病狀,包括由吸入莢膜組織胞漿菌孢子引起之感染性疾病。組織胞漿菌病亦在此項技術中稱為Darling氏疾病。該病狀可無症狀,但亦可進行為急性肺炎或流行性感冒狀疾病,主要侵染肺。組織胞漿菌病亦可傳及體內其他器官及系統。如同其他擴散形式之真菌病狀一樣,此擴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可致死。症狀可發生於暴露之後3至17天以內。然而,在未擴散形式下,其對於感染個體可能通常不展現明顯疾病效應。急性呼吸道疾病之特徵可能在於呼吸症狀、一般惡感、發熱、胸痛及乾咳或無痰乾咳。胸部x射線上亦可見獨特圖案。慢性肺病類似結核病且可在數月或數年內惡化。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球黴菌症"意欲意謂由球孢子菌屬引起之真菌病狀。包括在該術語含義中者為由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 immitis )或波沙達斯球孢子菌(C.posadasii)、尤其經由吸入孢子所引起且其特徵在於發熱及多種呼吸症狀的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球黴菌症在此項技術中亦稱為球孢子菌病及溪谷熱。全身性球黴菌症可自呼吸道擴散至例如皮膚、骨及中樞神經系統。病狀表現介於完全沒有症狀至全身感染及死亡範圍內。例如,症狀性感染(約40%之病例)可表現為具有發熱、咳嗽、頭痛、皮疹及肌痛(肌肉疼痛)之流行性感冒狀疾病。一些患者可未能康復及發展慢性肺感染或廣泛擴散性感染(侵染腦膜、軟組織、關節及骨)。重度肺病可出現在例如感染HIV及其他免疫功能不全之人中。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副球黴菌症"意欲意謂由副球黴菌屬引起之真菌病狀,包括例如由巴西副球黴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引起之慢性黴菌病。副球黴菌症之特徵在於擴散至許多內部器官之原發性肺病變、蔓延至皮膚之頰及鼻之黏膜之顯著潰瘍性肉芽腫,及全身性***炎。副球黴菌症亦在此項技術中稱為類球孢子菌病(paracoccidioidomycosis)、阿梅達病(Almeida's disease)、Lutz-Splendore-Almeida疾病、副球孢子菌肉芽腫及南美芽生菌病(South American blastomycosis)。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鐮孢菌病"或"透明絲孢黴病"意欲意謂由鐮孢菌屬引起之真菌病狀。導致該病狀之鐮孢菌屬物種包括例如馬鈴薯鐮孢菌(F.solani )、尖孢鐮孢菌(F.oxysporum )及串珠孢鐮孢菌(F.moniliforme )。感染包括角膜炎、甲癬及偶爾腹膜炎及蜂窩組織炎。擴散性鐮孢菌病之風險因素包括重度免疫抑制(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淋巴球減少症、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皮質類固醇)、移生及組織損傷。在具有免疫能力的患者中,組織破壞(如由外傷、重度灼傷或異物引起)為鐮孢菌病之風險因素。臨床表現包括難治性發熱、皮膚病變及竇肺感染。皮膚病變可導致許多患者中之診斷且先於真菌血症大約5天。擴散性鐮孢菌病可藉由例如血培養物及如上及如下所述之其他熟知方法診斷。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芽生菌病"意欲意謂由芽生菌屬引起之真菌病狀,其通常起始為呼吸道感染,且通常蔓延到肺、骨及皮膚。芽生菌病之特徵在於皮膚、黏膜或內部器官之多重炎性病變。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 )為一種物種佔優型致病物種。芽生菌病之症狀包括例如具有發熱、寒戰、肌痛、頭痛及無痰乾咳之流感樣疾病;類似細菌性肺炎之急性疾病,具有高燒、寒戰、痰咳及引起肋膜炎之胸痛的症狀;擬似結核病或肺癌之慢性疾病,具有微熱、痰咳、盜汗及體重降低之症狀;表現為ARDS之較快、進行性及重度疾病,具有發熱、氣促、呼吸急促、低氧血症及擴散肺浸潤;皮膚病變;骨溶解病變;***炎及/或導致嘶啞之喉部涉入。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青黴菌病"意欲意謂由青黴屬引起之真菌病狀。例示性物種為馬爾尼菲青黴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其為免疫功能不全個體中之機會性真菌感染之普遍病因。可藉由鑑別臨床樣品中之真菌來進行診斷。皮膚病變、淋巴結及骨髓之活組織檢查可在組織病理學上證明生物體之存在。症狀包括例如發熱、皮膚病變、貧血、全身性淋巴腺病及肝腫大。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孢子絲菌病"意欲意謂由包括申克孢子絲菌(S.schenckii)種之孢子絲菌屬引起之真菌病狀。病狀表現為以淋巴結及皮膚中之節結或潰瘍為特徵之慢性感染。
孢子絲菌病感染可經由血液擴散至其他區域,包括例如關節、肺、眼睛及泌尿生殖及中樞神經系統之感染。通常,擴散性孢子絲菌病發生在免疫功能不全個體中,諸如患有AIDS、癌症之患者、經受化療之患者及免疫抑制療法之移植受體。
如本文中所用,術語"有效量"或"治療有效量"意欲意謂當投予個體時實現真菌病狀之傳播程度、量或速率降低所需要之本發明鐵螯合化合物、抗真菌劑或鐵螯合化合物及抗真菌劑兩者的量。因此,當涉及鐵螯合化合物所使用時之有效量意欲意謂足以改善與標靶真菌病狀相關之至少一種症狀之鐵螯合化合物的量。
本發明之鐵螯合化合物、抗真菌劑或鐵螯合化合物及抗真菌劑兩者之所需治療有效劑量將視例如欲治療之真菌病狀、鐵螯合化合物對於鐵之親和力、鐵豐裕度及濃度以及個體重量及病狀及先前或並行療法而定。視為特定應用方法之有效劑量的合適量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使用在本文中提供之指導來確定。例如,該量可如下所述自活體外或活體內檢定外推。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需要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監控患者之病狀且投予之組合物的量可根據治療反應來調節。
鐵螯合化合物之例示性有效量包括例如約0.3-3.0 μg/ml之濃度範圍,而且亦可包括低至0.01 μg/ml或更低及高至10 μg/ml或更高之濃度。欲投予之抗真菌劑的量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在本文中包括於術語"有效量"之含義內。
在例如去鐵斯若之臨床前研究中,在鐵過載之絨猴中,實際上未發現至多400 mg/kg/d劑量下之毒性(Nicl等人Adv.Exp.Med.Biol. 509:185-203(2002))。然而,在向非鐵過載絨猴長期投予80 mg/kg之劑量之後發現嚴重毒性,證實非鐵過載宿主之去鐵斯若耐受性欠佳(同前)。然而,甚至在非鐵過載絨猴中,在以至多40 mg/kg/d治療39週之後未發現毒性,且在亞急性治療(4週)期間,良好耐受至多65 mg/kg/d之劑量且無不良作用。在鐵過載患者之臨床研究中(Nisbet-Brown等人Lancet 361:1597-1602(2003);Galanello等人J.Clin.Pharmacol. 43:565-572(2003);Cappellini等人Blood 107:3455-3462(2006)),極好耐受至多40 mg/kg/d劑量之去鐵斯若達至12天,且在長期給藥中,極好耐受至多30 mg/kg/d劑量之去鐵斯若達數月至數年。
通常,鐵螯合化合物以約0.01-10 μg/ml、約0.1-8 μg/ml、約0.2-6 μg/ml之間、尤其約0.3-3.0 μg/ml之間、更尤其約0.6-2.0 μg/ml之間、甚至更尤其約0.8-1.0 μg/ml之間或約0.9 μg/ml之濃度包括在本發明之鐵螯合治療調配物、第一或第二組份調配物及/或組合物中。小於、大於或在此等範圍中間之鐵螯合化合物濃度及/或量亦可用於本發明之鐵螯合治療調配物、第一或第二組份調配物及/或組合物中。舉例而言,包括於調配物或組合物中之一或多種鐵螯合化合物可佔小於約0.1 μg/ml。類似地,尤其當經調配用於儲存時,調配物或組合物可包含大於約10 μg/ml之一或多種鐵螯合化合物之濃度。因此,所產生之適用於本發明方法中之調配物或組合物可大體上包含一或多種鐵螯合化合物之任何所需濃度或量,包括例如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1、0.2、0.3、0.4、0.5、0.6、0.7、0.8、0.9、1、2、3、4、5、6、7、8、9、10、11、12 μg/ml或更多。
抗真菌劑之例示性有效量包括例如彼等以下關於多烯抗真菌劑所例示者。例如,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通常以例如小於約10毫克/公斤體重之劑量投予且可包括約0.25-1.0毫克/公斤/天之靜脈內投藥率。脂質體兩性黴素B(L-AMB)通常以例如1-5 mg/kg之劑量投予。尤其在大腦疾病中,脂質體兩性黴素B亦可以高達15毫克/公斤/天投予。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ABLC)通常以5 mg/kg之劑量投予,但可介於約0.5-15 mg/kg範圍內。兩性黴素B膽固醇複合物通常以約50-100 mg之單一劑量投予。類似地,對於使用鐵螯合化合物及抗真菌劑之組合療法,上述量可一起投予或任一或兩種化合物及/或藥劑量可上下調整。類似地,唑類抗真菌劑及棘白菌素抗真菌劑之有效量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且通常包括以上範圍中之劑量。
鑒於在本文中提供之教示內容及指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以上例示之有效量可相對於例如其他活性成份之類型及量來調整。舉例而言,若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之劑量在以上例示之較高範圍內,則必要時,可減少至少抗真菌劑之一或多者的量,同時仍獲得有效量。類似地,若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之劑量在以上例示之較高範圍內或更高,則必要時,可減少至少鐵螯合化合物之至少一或多者的量。兩種或兩種以上鐵螯合化合物之劑量及/或至少一種抗真菌劑中兩者或兩者以上之劑量亦可相對於彼此調整。在本發明方法中可利用該等組合有效量之所有其他調整。
應瞭解,大體上並不影響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之效力的修改亦包括於本文中所提供之本發明定義內。因此,以下實例意欲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
實例I 降低真菌疾病嚴重程度之鐵螯合療法
此實例描述展示去鐵酮及ExjadeTm 可減少白黴菌病發病之初步研究。
動物模型已證明投予去鐵胺或游離鐵使感染根黴菌之動物之存活率惡化但使感染白色念珠菌之動物之存活率惡化程度較小,說明根黴菌致病性對於鐵之獨特需求(Abe等人,Mycopathologia 110:87-91(1990);Boelaert等人,(1993),前述; Boelaert等人,(1994),前述; Van Cutsem and Boelaert,Kidney International 36:1061-68(1989))。另外,自血清中之去鐵胺中吸收放射性標記之鐵的活體外研究展示根黴菌積聚量分別比煙麯黴及白色孢子菌高8倍及40倍之鐵(Boelaert等人,(1993),前述 )。此根黴菌之鐵吸收增強與其在血清中之生長線性相關(Boelaert等人,(1993),前述 )。血清中之生長增強可說明接合菌直接穿過血管滲透及生長之特殊親和力,其導致疾病期間血栓症及組織壞死之傾向(Edwards,(1989),前述; Ibrahim等人,(2003),前述; Ventura等人,前述 )。
如先前描述,患有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之患者亦處於發展鼻腦白黴菌病之高風險下。此等患者亦具有較高含量之可用血清鐵,其可能歸因於在酸毒症存在下鐵自結合蛋白中之釋放(Artis等人,前述)。自患有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之患者中收集之血清在酸性pH值(7.3-6.88)存在下支持米根黴之生長但在鹼性pH值(7.78-8.38)存在下不支持米根黴之生長。發現在酸性pH值下不支持米根黴生長之血清與支持真菌生長之血清相比具有較少可利用之鐵。此外,添加外源鐵至血清中使米根黴在酸性條件下豐盛地生長,但在pH>7.4下並非如此。最後,模擬酸中毒條件降低自正常志願者中收集之血清之鐵結合能力,表明酸毒症暫時干擾轉鐵蛋白結合鐵之能力。因此,患有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之患者對於白黴菌病之感受性增加可能至少部分地歸因於在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期間可用血清鐵升高。
白黴菌病發病機制中鐵代謝之作用使得可能使用有效鐵螯合劑用於抗真菌療法,包括作為輔助抗真菌療法。與去鐵胺對比,其他鐵螯合劑不允許生物體吸收鐵且不支持其在鐵存在下之活體外生長(參見例如Boelaert等人(1994)前述)。此外,雖然去鐵胺顯著惡化天竺鼠中之擴散性米根黴感染,但是其他螯合劑中之一者不影響活體內感染且其他螯合劑使染病天竺鼠之平均存活時間增加一倍以上(表1)。
本文中描述之活體外及活體內數據指示去鐵酮可用於有效地治療白黴菌病感染。表1展示去鐵酮顯著增加染病動物之平均存活時間之初步研究。此等初步研究進一步展示去鐵酮具有針對米根黴之活體外高度活性,展示24 h時之抑止效應且展示培育48 h時之殺滅效應[48 h之後最低抑菌濃度(MIC)及最低殺真菌濃度(MFC)兩者皆為6.25 μg/ml]。在染病DKA小鼠中,為白黴菌病之常用療法之脂質體兩性黴素B(LAmB)或去鐵酮(Def)與安慰劑相比較增加28天之存活(LAmB存活率52%對比Def之30%對比安慰劑之0%,藉由時序測試LAmB或Def與安慰劑比較p<0.003;LAmB與Def比較p=0.15)。Def之功效因向小鼠投予FeCl3 而被取消,證實Def介導之保護機制為鐵螯合(圖1)。此後者藥劑去鐵酮在歐洲及印度經批准在臨床上用作鐵螯合劑,且在美國可以特許使用方式獲得以用於鐵過載。
另一鐵螯合劑ExjadeTm (Novartis)已在美國獲批准供臨床用於鐵過載患者中。此藥物已在活體外且使用糖尿病性酮酸中毒小鼠模型在動物模型中針對米根黴進行測試。感染致死劑量之米根黴且以每天二次1、3或10 mg/kg之ExjadeTm 治療之小鼠與用安慰劑治療之小鼠相比存活更長時間[藉由時序測試,28天存活天數對於安慰劑為0%存活率對比1 mg/kg Exjade之29%存活率(p=0.03)對比以3 mg/kg Exjade治療之小鼠之40%存活率(p=0.049)對比以10 mg/kg Exjade治療之小鼠之57%存活率(p=0.01)](圖2)。此等研究證明使用ExjadeTm 治療白黴菌病之功效。此等研究另外指示上述鐵螯合劑可適用於治療其他真菌感染,包括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個體中之白黴菌病以及諸如擴散性念珠菌病及曲黴菌病之其他感染。
實例II 治療白黴菌病之鐵螯合療法
此實例展示在治療糖尿病性酮酸中毒(DKA)小鼠之白黴菌病或預防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之白黴菌病中去鐵酮與脂質體兩性黴素B(LAmB)之功效之比較。
米根黴為白黴菌病之常見原因(Ibrahim等人,(2003),前述)。具有較高可用血清鐵之患者(諸如酮酸中毒症之糖尿病患者)處於發展白黴菌病感染之高風險下(Artis等人,前述)。另外,去鐵胺鐵螯合療法使患者傾向於此等感染。去鐵胺充當向真菌提供先前不可獲得之鐵的異源鐵載體(Boelaert等人,(1993)前述)。因此,評估不能被真菌利用以自宿主中提取鐵的鐵螯合劑針對白黴菌病之使用功效。Def為不能被根黴菌利用以提取鐵之鐵螯合劑(Boelaert等人,(1994)前述)。
最初,在此研究中評估去鐵酮針對米根黴之活體外活性。簡言之,自糖尿病患者之大腦膿瘡中分離出米根黴99-880。使該生物體在37℃下於馬鈴薯右旋糖瓊脂(PDA)上生長3天。在一些實驗中,藉由在1 mM抗壞血酸及菲洛嗪(ferrozine)存在下生長於PDA上使米根黴鐵饑餓。在包含0.01% Tween 80之無內毒素之PBS中收集孢囊孢子,以PBS洗滌隨後以血球計計數以製備最終接種物。對於易感性測試,藉由ESpinel-Ingroff之方法測定Def及去鐵胺之最低抑菌濃度(MIC)及最低殺真菌濃度(MFC)(J Clin Microbiol 39:954(2001))。
結果展示於下表2中。去鐵酮於24 h時抑止米根黴(MIC 及MFC分別=3.12及100 μg/ml),且於培育48 h時展示殺滅(MIC及MFC=6.25 μg/ml)。與此對比,已知向米根黴提供鐵之去鐵胺並不抑制米根黴之生長(24或48小時之後MIC及MFC>100 μg/ml),且實際上,經由肉眼檢查,包含去鐵胺之孔中之生長大於對照孔(不包含鐵螯合劑)中之生長。
已證實其針對米根黴之活體外活性,使用DKA小鼠模型以評估去鐵酮在治療活體內擴散性米根黴感染中之作用。簡言之,對於活體內感染,在真菌激發之前10天,以單一腹膜內注射於0.2 ml檸檬酸鹽緩衝液中之210 mg/kg鏈尿黴素(streptozotocin)使得BALB/c雄性小鼠(20 g)患糖尿病。鏈尿黴素處理之後7天,證實全部小鼠患上糖尿病及酮尿症。經由尾部靜脈以米根黴之合適接種物侵染小鼠。為證實接種物,將稀釋液於PDA板上劃線且在24 h培育期之後在室溫下計數菌落。初級功效端點為死亡時間。作為次級端點,藉由將移液管於包含2 ml鹽水之Whirl-Pak袋(Nasco,Fort Atkinson,WI)中安置之器官上滾轉而均質化以測定大腦真菌負荷(主要目標器官)。將勻漿在0.85%鹽水中連續稀釋且隨後定量培養於PDA上。值表示為log10 cfu g-1 組織。全部涉及小鼠之程序遵循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之動物豢養及護理之準則、經既定動物使用及護理委員會批准。
關於藥物及治療方案,在5%右旋糖水中稀釋之LAmB獲自Gilead Sciences且以15 mg/kg qd(一天一次)靜脈內經由尾部靜脈投予。將去鐵酮(Apotex Research Inc.)溶解於不含鐵的水中且以50、100或200 mg/kg qd或qod(每隔一天)腹膜內投予。感染後24 h開始治療且持續總共給藥4次。將對照組以稀釋劑5%右旋糖水治療。
在一些實驗中,將飽和劑量之游離鐵與去鐵酮一起投予,以圖逆轉鐵螯合之功效。已知去鐵酮與三價鐵(3+ Fe)一起以鐵與去鐵酮為1:3之比率形成分子錯合物。基於氯化鐵(FeCl3 ,分子量162.22 g/mol)及去鐵酮(分子量139 g/mol)之分子量,相對於給予18 g小鼠之100 mg/kg劑量之去鐵酮,60 mg/kg劑量之FeCl3 經計算產生顯著過量之3+ Fe:3+ Fe莫耳數=(0.060 g/kg * 0.018 kg[小鼠重量]/162.22 g/mol)=6.5 x 10-6 mol對比去鐵酮莫耳數=(0.1 g/kg * 0.018 kg[小鼠重量]/139 g/mol)=1.3 x 10-5 mol3+ Fe與去鐵酮之莫耳比率=1:2,其大於達成飽和1:3比率所需要之量。
使用非參數時序(log rank)測試執行統計分析以測定小鼠存活時間之差異。染病器官中組織真菌負荷之差異藉由多重比較之非參數Steel測試來比較。<0.05之P值視為有效。
最初,使用基於製造商之未公布之觀察結果之劑量執行劑量反應(qd或qod投予之50、100或200 mg/kg之去鐵酮)。使小鼠感染4.3×103 個米根黴孢子且感染後24 h啟始去鐵酮治療且持續總共給藥四次。結果展示於圖3及1中,其指示去鐵酮保護DKA小鼠免於米根黴感染。與安慰劑相比較,100 mg/kg qod之去鐵酮劑量提高DKA小鼠之存活率(P=0.027,圖3)。包括100 mg/kg qd或200 mg/kg qd或qod之更高劑量並不提高存活率,50 mg/kg qd或qod劑量亦不提高存活率。
如先前實例I中描述,亦將去鐵酮之功效與白黴菌病之常用療法高劑量LAmB相比。選擇qd投予之15 mg/kg之LAmB劑量,此係歸因於此劑量經證明與1 mg/kg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相比在DKA小鼠模型中更具有保護性。此外,為證實去鐵酮之保護機制為螯合鐵,亦評估去鐵酮加飽和劑量(60 mg/kg)游離鐵(呈FeCl3 之形式)之功效。每次給予動物去鐵酮,靜脈內投予FeCl3
與安慰劑相比,100 mg/kg qod之LAmB或去鐵酮提高28天存活率(圖1,藉由時序測試LAmB或去鐵酮對安慰劑之P<0.003)。以LAmB治療之小鼠與以去鐵酮治療之小鼠比較,不存在存活率之統計學差異(P=0.15)。所投予之氯化鐵完全地消除去鐵酮之功效(圖1)。
在其他研究中,亦評估Def與LAmB之組合對於實驗性白黴菌病之治療。簡言之,使小鼠(對於感染未經治療者及Def,n=11;且LAmB及Def+LAmB,n=6)感染米根黴隨後24 h後以Def、LAmB或兩種藥物之組合治療總共給藥4次。結果展示於圖4中且指示使用兩種治療之組合增強功效。( ,與感染未經治療小鼠相比較p<0.005)。
類似地,亦評估感染米根黴且以Def、LAmB或兩者預防之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之存活率。將小鼠(n=9)在-1日以Def qod、LAmB qd或兩者治療總共給藥四次。此等結果展示於圖5中且亦指示使用抗真菌治療與鐵螯合之組合增強功效。( 與感染未經治療者對比LAmB或LAmB+Def之p<0.05)。舉例而言,與安慰劑治療之小鼠之0%存活率比較,預防性Def產生22%存活率(p>0.05);LAmB及LAmB+Def兩者產生100%存活率(兩者與安慰劑比較p<0.05)。
作為另一功效標記,亦評估去鐵酮療法對於大腦真菌負荷之影響,此係歸因於大腦為此動物模型中之主要目標器官。將小鼠以3.8×103 個孢子感染隨後以兩個劑量之LAmB(qd)或去鐵酮(qod)治療。在上述研究中,在投予第二劑量去鐵酮之前對照小鼠開始死亡。為使能夠在測定組織真菌負荷之前測試至少兩個劑量之每隔一日去鐵酮,在此研究中,在感染後30分鐘及48h投予去鐵酮,而在感染後24及48h給予LAmB。在感染後大約54 h收集大腦。結果展示於圖6中且指示兩種藥物與安慰劑相比較降低大腦真菌負荷(P0.036)。
上述結果指示Def鐵螯合療法有效治療實驗性鼠類白黴菌病且亦可具有預防性功效,包括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情形中。詳言之,Def抑制米根黴在活體外之生長,但去鐵胺不抑制米根黴在活體外之生長。Def在DKA模型中具有相當大的治療白黴菌病之功效,且此功效可與LAmB之高劑量療法相比。Def之功效可能歸因於其具有螯合鐵的能力,因為投予游離鐵逆轉其保護作用。Def預防看來似乎並不拮抗白黴菌病之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模型中LAmB之保護效應。
實例III 投予去鐵斯若以治療性治療白黴菌病
此實例展示使用去鐵斯若鐵螯合劑作為鼻腦白黴菌病之補救療法。
去鐵斯若(Exjade)為首批新穎經口服用之鐵螯合劑,其近來經美國(US)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輸血依賴性貧血症中之鐵過載。此研究描述使用去鐵斯若作為最大極限的習知抗真菌療法失敗之鼻腦白黴菌病患者之補救療法。
出現在院外急診室之患有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之40歲男性伴有多尿症、煩渴、左眼球後疼痛及左腦神經(CN)VI麻痺。頭部電腦斷層(CT)掃描展示僅左蝶骨及篩骨竇炎。前24小時內患者進行至完全左眼肌麻痺。疑似鼻腦白黴菌病,且開始5毫克/公斤/天之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ABLC)以及經驗性抗菌劑以治療竇炎。在醫院第2天,其經受內窺鏡蝶篩探測。未發現壞死組織或焦痂,且多次活組織檢查展示非特異性發炎。真菌培養物為陰性且特殊染色揭示無生物體。細菌培養物僅生長罕有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
在接下來十二天,患者出現失明且左眼前垂惡化。其持續服用ABLC且未執行其他手術。眼眶及大腦之連續磁共振成像(MRI)揭示左側全竇炎之病程,及左眼球外肌變厚且異常增強。
患者在醫院第14日轉移至吾等機構以進一步處理。到達時,其立即經受左眼切除術,且伴以去除眼球及大範圍竇清創術及切除術。手術中的觀測結果包括眼球缺血及眼球外肌之大範圍周圍壞死。病理學樣品表明有白黴菌目之跡象(圖7);真菌培養物為陰性。患者開始服用15毫克/公斤/天之脂質體兩性黴素B(LamB)及70 mg/kg/d之卡泊芬淨(基於證明多烯-棘白菌素協同作用之公開小鼠數據)。眼切除術之後兩天執行之頭部CT掃描展示左海綿竇血栓形成;此發現經跟蹤MRI確認。
儘管缺乏新近神經學觀測結果,在醫院第36天之MRI展示左海綿竇血栓形成之病程伴以左內頸動脈流速較低及CN V之新近增強,其符合進行性白黴菌病。持續抗真菌療法。在醫院第71天,大腦MRI展示蝶鞍上囊之新近增強及第一次出現伴以周圍水腫之腦橋中之腦幹病變。在給定腦橋表面方位之病變位置之情況下,投予一定劑量之腦池內兩性黴素,但患者拒絕進一步給藥。患者在臨床上及神經學上仍無變化。歸因於後續成像之穩定化,其在醫院第86天出院以持續每週三次門診LAmB單一療法。
其疾病在臨床上及放射線照相上仍穩定達數月。由於出院後十週腎機能不全惡化(Cr 3.5-4.0,自0.8之基準),所以LAmB之劑量降低至每週兩次10 mg/kg,且隨後在出院後四個月滴定降至每週一次。一個月後,重複MRI展示左小腦中腳及左小腦橋角中伴以周圍水腫的新近增強,其符合進行性疾病。
基於實驗性鐵螯合劑去鐵酮之數據以及小鼠中去鐵斯若之未公布觀察結果,每日投予1000 mg po(經口)劑量之去鐵斯若達七天。繼續LAmB。在去鐵斯若治療之最後一天,患者出現軀幹及手足上之紅斑狀、稍微瘙癢的匯合斑丘疹,其符合可能的藥疹。搔癢症以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處理。未注意到其他不利事件。去鐵斯若治療之後一週大腦之重複MRI展示左小腦腳水腫消退。五週以後之跟蹤成像展示無新病變。由於腎機能不全惡化(Cr~5.5)及重複成像之放射線照相觀測結果之情形穩定,所以停止LAmB。初始診斷之後十個月,患者仍無症狀且神經學上無損傷。
因為此處描述之患者在最大耐受劑量之LamB治療7個月之後出現符合進行性白黴菌病之新放射線照相觀測結果,所以儘管大範圍手術及數月抗真菌療法,但明顯地未治癒其侵襲性白黴菌病。然而,去鐵斯若治療7天之後,注意到實質性放射線照相改善。投予去鐵斯若之後兩個月,停止所有抗真菌療法。後來,患者仍在臨床上無症狀且放射線照相穩定,且無疾病進展跡象。除了可歸因於螯合劑之輕微藥物反應以外,患者較好地耐受去鐵斯若。
此處描述明顯延遲適當手術之後牽連到腦幹及海綿竇之晚期白黴菌病之病例,其中在使用去鐵斯若補救治療之後結果顯然較成功。去鐵斯若治療之精確效應在某種程度上因並行多烯治療而混淆不清。然而,在添加去鐵斯若之前,患者之極具侵襲性之多烯療法明顯失敗。鑒於此病例中令人鼓舞之結果及儘管當前抗真菌療法但可選項有限且白黴菌病預後不良之情況下,應當額外研究白黴菌病治療中之鐵螯合。
實例IV 去鐵斯若對於活體外白黴菌目之效應
此實例展示去鐵斯若對於米根黴中之高親和力鐵通透酶基因(rFTR1)之表現的效應。此實例亦展示白黴菌目之多種臨床分離物之去鐵斯若敏感性。
以下描述在此或後續實例中描述之程序中使用之材料及方法。
米根黴及培養條件 米根黴99-880為糖尿病患者之大腦膿瘡中之臨床分離物。米根黴99-892為臨床肺分離物。米根黴M16為藉由化學誘變自米根黴99-880產生之pyrF無效突變體(pyrF編碼乳清酸核苷5'-磷酸鹽脫羧酶,尿嘧啶合成所需之酶)。甚至當塗覆超過1×109 個孢子時,此突變體展現尿嘧啶營養缺陷型之穩定表型。使生物體在37℃下在馬鈴薯右旋糖瓊脂(PDA)[調配物/公升;馬鈴薯澱粉4 g,右旋糖20 g,瓊脂15 g]上生長4天。對於M16,將PDA補充以100 μg/ml尿嘧啶。在一些實驗中,藉由在1 mM抗壞血酸及菲洛嗪存在下生長於補充有不帶尿嘧啶之完全補充型培養基(CSM-URA)之酵母氮基質(YNB)(Difco/Becton Dickinson,Sparks,MD)(YNB+CSM-URA)[調配物/100 ml,不帶胺基酸之1.7 g YNB,20 g葡萄糖,0.77 g CSM-URA]上使米根黴鐵饑餓。將孢囊孢子收集於包含0.01% Tween 80之無內毒素之PBS中,以PBS洗滌,且以血球計計數以製備最終接種物。
米根黴之高親和力鐵通透酶基因(rFTR1)之表現分析 使取自長滿PDA板之米根黴99-880栓塞伴以振盪在37℃下生長於馬鈴薯右旋糖肉湯中隔夜。無菌收集菌絲體且轉移至新鮮PDB燒瓶,該燒瓶中包含350 μM氯化鐵(以抑制rFTR1表現)、350 μM氯化鐵加2 mM去鐵斯若以測試鐵螯合,或2 mM去鐵斯若加6 mM氯化鐵以使所添加之去鐵斯若過飽和。將燒瓶伴以震盪在37℃下培育1 h。藉由過濾收集菌絲體且在液氮中使用研缽及研杵研磨。使用RNeasy Plabt MiniTM 套組(Qiagen)以RLC緩衝液提取總RNA。將RNA以寡聚(dT)引子使用SuperScriptTM 第一鏈合成系統(SuperScriptTM First-Strand Synthesis System)(Invitrogen)反轉錄以產生第一鏈cDNA。產物經稀釋且用於PCR以偵測米根黴之FTR1及18s rDNA基因之表現。PCR引子之序列如下:有義引子5'-TCAGAGAAGGACTTGAAGC-3'及反義引子5'-TAAGTAGCCGTATTGTTCC-3'供米根黴之rFTR1 擴增;及有義引子5'-CATGGTTGAGATTGTAAGATAG-3'及反義引子5'-AGTCAATGGACGTGGAGTC-3'用於18s rDNA基因。將PCR產物在包含0.1 μg/ml溴化乙錠之2%瓊脂糖凝膠上分離。兩種引子組皆經設計以擴增400 bp譜帶。
綠色螢光蛋白(GFP)報導基因檢定 rFTR1 ORF上游之1.5 kb片段使用以下引子對進行PCR擴增:有義引子5'-GCTCTAGATCAGTCTCAACACCATCAATT-3';及反義引子5'-TGCGGCCGTGCTTTTTAGTTCTCCTTGGA-3'。包含組成性表現的肌動蛋白啟動子之2.1 kb片段亦使用以下引子對進行PCR擴增以用作對照:有義引子5'-GCTCTAGATGGTATTATCGATTTAGA-3';及反義引子:5'-TACGGCCGCATACCGGAACCGTTATCG-3。使擴增片段連接至質體pyr225b(35)之XbaI及EagI位點中。自pGFPB21-43.31(36)擴增GFP,且在任一啟動子之下游選殖至任一啟動子之下游之質體EagI-SacI位點中。最後,將表示pyrF之ORF及其天然啟動子之2.1 kb片段選殖至質體SpeI-ClaI位點中以作為選擇標記。將包含由rFTR1p或ACT1p驅動之GFP的質體以微彈粒子轟擊(Biorad)轉形至米根黴M16中。轟擊之後在於37℃下生長5-7天之YNB+CSM-URA板上選擇轉形體。藉由在包含不帶尿嘧啶之基本培養基之板上使轉形體傳代且在37℃下培育板來測試分離物之尿嘧啶營養缺陷型。藉由Southern印跡法分析尿嘧啶陰性板上選擇之純化轉形體。
在生長於充滿鐵之培養基(亦即YNB+CSM-URA)或鐵耗盡之條件(亦即補充有2 mM去鐵斯若之YNB+CSM-URA)中之轉形體中研究rFTR1p及ACT1p之表現。另外,為逆轉去鐵斯若之效應,使轉形體生長於補充有2 mM去鐵斯若及過飽和6 mM氯化鐵之YNB+CSM-URA中。最後,將以空質體(不帶GFP之pyr225b-pyrf)轉形之M16用作負對照。將孢子(1x104 /ml)接種在上述培養基中且於37℃培育隔夜。將一滴培養物安放於載片上且使用488 nm之激發波長以Leica DMRXE共焦顯微鏡觀察米根黴中之GFP表現。另外,亦使用裝備有於488 nm發射之氬雷射器之FACSCaliberTM (Becton Dickinson)儀器使用各培養物之1 ml試樣來量化螢光發射。孢子藉由前向及側向散射及FL1中量測之螢光來選通。
敏感性測試 使用鐵饑餓之米根黴孢子,藉由Espinel-Ingroff方法測定去鐵斯若之最低抑菌濃度(MIC)及最低殺真菌濃度(MFC)(Espinel-Ingroff,(2001),前述 )。殺滅性定義為MIC與MFC之間之4倍差異。
治療方案 將去鐵斯若(Novartis Pharmaceuticals,Basel,Switzerland)懸浮於0.5%羥基丙基纖維素(Klucel)中且兩次(qd)或每隔一天(qod)藉由經口強飼法以1、3或10 mg/kg投予。感染後24 h開始治療且持續總共給藥5或7次。將對照組以稀釋劑、5%右旋糖水及0.5% Klucel治療。在一些實驗中,將飽和劑量之游離鐵與去鐵斯若一起投予。已知去鐵斯若與三價鐵(3+ Fe)一起以鐵與去鐵斯若之1:2比率形成分子錯合物。基於氯化鐵(FeCl3 ,分子量162.22 g/mol)及去鐵斯若(分子量373.4 g/mol)之已知分子量,相對於給予18 g小鼠之10 mg/kg劑量之去鐵斯若,2.8 mg/kg劑量之FeCl3 經計算導致顯著過量之3+ Fe:3+ Fe莫耳數=(0.0028 g/kg * 0.018 kg[小鼠重量]/162.22 g/mol)=3 x 10-7 mol對去鐵斯若莫耳數=(0.01 g/kg * 0.018 kg[小鼠重量]/373.4 g/mol)=5 x 10-7 mol,3+ Fe與去鐵斯若之莫耳數比率=1:1.7,其大於達成飽和1:2比率所需要之比率。在5%右旋糖水中稀釋之LAmB係獲自Gilead Sciences(Foster city,CA)且經由尾部靜脈以每日(qd)15 mg/kg之劑量投予4天。
統計學分析 使用非參數時序測試以測定小鼠存活時間之差異。染病器官中組織真菌負荷、脾臟淋巴細胞頻度及全器官細胞因子之差異藉由Mann Whitney U測試加以比較。<0.05之P值視為顯著。
先前已證明(於Fu等人FEMS Micorbiol.Lett. 235:169-176(2004)中)鐵饑餓導致米根黴(白黴菌病之最常見原因)中高親和力鐵通透酶基因(rFTR1)之快速表現。因此,為證實去鐵斯若有效地螯合米根黴之鐵,確定活體外去鐵斯若暴露對於米根黴rFTR1表現之影響。將米根黴99-880孢子培育於PDB中隔夜。次日將菌絲體轉移至補充有350 μM氯化鐵(充滿鐵)、350 μM氯化鐵加2 mM去鐵斯若(鐵耗盡)或2 mM去鐵斯若加過飽和6 mM氯化鐵之PDB中。自37℃下生長於各條件中1 h之孢子中提取RNA,且執行RT-PCR以評估基因表現。rFTR1基因表現於存在去鐵斯若之情況下,而於補充有氯化鐵之培養基中或在去鐵斯若加過飽和氯化鐵存在下不表現(圖8a)。
為證實螯合條件下之rFTR1p表現及rFTR1啟動子活性,將編碼綠色螢光蛋白(GFP)之基因選殖於rFTR1啟動子後(圖8b)。將以rFTR1::GFP構築體或ACT1p::GFP(組成性陽性對照)轉形之米根黴M16孢子與去鐵斯若、去鐵斯若加過飽和氯化鐵或富含鐵之培養基(充滿鐵)一起培育隔夜。圖8c展示與ACT1啟動子控制下之GFP(與生長條件無關地組成性表現)對比,rFTR1啟動子控制下之GFP僅在鐵螯合條件(去鐵斯若)存在下表現或有活性。如共焦顯微術所見,以組成性ACT1p::GFP構築體轉形之M16與生長條件無關地呈現螢光。與此對比,以rFTR1p::GFP轉形之M16僅在去鐵斯若存在下呈現螢光。類似地,藉由流式細胞術,小於1%之生長於充滿鐵之條件下之未轉形或rFTR1p::GFP轉形之孢子呈現螢光。與此對比,43%之以rFTR1p::GFP轉形且生長於存在去鐵斯若之情況下之孢子呈現螢光。總而言之,此等數據證實去鐵斯若誘導米根黴中之鐵饑餓反應。
接下來測定白黴菌目之多種臨床分離物之去鐵斯若敏感性(表3)。去鐵斯若針對白黴菌、非米根黴屬及米根黴之MIC90 為3.12至6.25 μg/ml。MFC類似於MIC,且去鐵斯若殺滅28/29(97%)之分離物。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極其高濃度之去鐵斯若下亦發現在前十二小時內輕微生長。然而,甚至在低濃度之去鐵斯若下真菌在24小時內死亡,表明去鐵斯若殺滅性具有時間依賴性,而非濃度依賴性。此外,當以FDA批准之起始劑量(20 mg/kg/d)投予時,去鐵斯若針對此等分離物之MIC及MFC完全低於穩態藥物在臨床上可達到的峰(~38 μg/ml)及谷血清含量(~17 μg/ml)。
此實例除展示去鐵斯若誘導米根黴中之鐵饑餓反應之外,還展示去鐵斯若殺滅白黴菌科之不同屬之多種臨床分離物。
實例V 去鐵斯若針對活體內米根黴之功效
此實例展示去鐵斯若治療感染白黴菌目之小鼠之功效。
以下描述在此或後續實例中描述之程序中使用之材料及方法。
鼠類模型 對於活體內感染,在真菌激發之前10天,以單一腹膜內注射於0.2 ml檸檬酸鹽緩衝液中之210 mg/kg鏈尿黴素使得BALB/c雄性小鼠(>20g)患糖尿病。鏈尿黴素處理之後7天,證實全部小鼠中之糖尿病及酮尿症。對於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模型,在感染米根黴之前2天,給小鼠注射單一腹膜內劑量之200 mg/kg環磷醯胺(Bristol Myer Squibb)。此處理方案導致相關於感染之第-2日到第5日之各類血細胞減少,且感染後第6日細胞計數開始恢復。經由尾部靜脈以米根黴之合適接種物感染小鼠。為證實接種物,將稀釋物於包含0.1%曲通(triton)之PDA板上劃線且在37℃下在24 h培育期之後計數菌落。初級功效端點為死亡時間。作為次級端點,藉由將移液管於包含1 ml鹽水之Whirl-PakTM 袋(Nasco,Fort Atkinson,WI)中安置之器官上滾轉而均質化以測定大腦真菌負荷(主要目標器官)。將勻漿在0.85%鹽水中連續稀釋且隨後定量培養於PDA上。值表示為log10 cfu g-1 組織。最後,為進行組織病理學分析,自小鼠中收集染病器官且將其在10%鋅福馬林(zinc formalin)中固定。將固定組織包埋入石蠟中,且將5 mm切片以蘇木精及伊紅染色以進行光學顯微術檢查。全部涉及小鼠之程序遵循國家衛生研究所之動物豢養及護理之準則、經既定動物使用及護理委員會批准。
為測定去鐵斯若之活體外活性是否轉化為活體內功效,利用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中擴散性白黴菌病之鼠類模型。將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經由尾部靜脈以2.2×104 個米根黴99-892孢子感染。感染次日開始,將小鼠藉由經口強飼法以於0.5%羥基丙基纖維素(Klucel)中之1、3或10 mg/kg去鐵斯若治療7天。將陰性對照小鼠以羥基丙基纖維素載劑(安慰劑)或去鐵斯若加飽和氯化鐵(皮下投予)治療。其他陰性對照由以氯化鐵治療之未受感染小鼠組成。每天二次1、3或10 mg/kg之去鐵斯若與對照相比顯著提高存活率(圖9a)。
在獨立實驗中,發現去鐵斯若有效對抗第二種米根黴臨床分離物,99-880分離物。將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經由尾部靜脈以1.3×103 個更具毒性的米根黴99-880孢子感染且如上以每天二次10 mg/kg去鐵斯若或安慰劑治療7天。去鐵斯若與安慰劑相比較顯著改善感染米根黴之小鼠之死亡時間(圖9b)。
為測定去鐵斯若對於組織真菌負荷之影響,將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經由尾部靜脈以4.2×104 個米根黴99-892孢子感染。將小鼠以去鐵斯若(10 mg/kg每天二次)、去鐵斯若加飽和氯化鐵或安慰劑治療。感染之後16 h開始治療且每日投予達3日。在第4日移除腎臟及大腦,將其均質化,且定量培養。與以安慰劑或去鐵斯若加飽和氯化鐵治療之小鼠相比,去鐵斯若使得大腦及腎臟(主要目標器官)真菌負荷降低10倍以上(圖10a)。藉由組織病理學,去鐵斯若治療之小鼠之腎臟沒有可見菌絲(如圖10b中箭頭所指),但以安慰劑或去鐵斯若加飽和氯化鐵治療之腎臟具有廣泛纖絲狀真菌。此外,以飽和鐵治療之小鼠之感染位點顯著缺少嗜中性白細胞流入,但以去鐵斯若治療之小鼠之腎臟中顯著有嗜中性白細胞流入(圖10b)。
除展示去鐵斯若之直接抗真菌效應之外,此實例展示去鐵斯若之保護效應可由投予游離鐵而逆轉,其證實藥物之保護機制係經由鐵螯合。
實例VI 鐵螯合及過多鐵對於宿主免疫反應之效應
此實例展示去鐵斯若及去鐵斯若加氯化鐵對於宿主免疫反應之效應之間的比較。
以下描述在此或後續實例中描述之程序中使用之材料及方法。
脾臟淋巴細胞頻度及全器官細胞因子檢定 如先前描述測定脾臟淋巴細胞頻度(Spellberg等人,Infect.Immun. 71:5756-5764(2003))。簡言之,使脾臟勻漿穿過70 μm過濾器,隨後以0.15 M氯化銨進行RBC溶解。將細胞以CytofixTM 緩衝液(BD Pharmingen)固定,以CytopermTM 緩衝液(BD Pharmingen)滲透,且以10 μg/ml FITC接合抗小鼠CD4(純系RM4-5)、PE接合抗小鼠IFN-γ(純系XMG1.2)或同型對照(純系R-34)、別藻藍蛋白(allophycocyanin)(APC)接合抗小鼠IL-4(純系11B11)或同型對照(純系R3-34)或APC接合抗小鼠IL-10(純系JES5-16E3)或同型對照(純系A95-1)(全部獲自BD Pharmingen)染色。在獨立實驗中,CD4+CD25+foxp3+T調控細胞之頻度係使用小鼠調控T細胞染色TM 套組(Mouse Regulatory T cell StainingTM Kit)(eBioscience)按照製造商推薦來測定。細胞凋亡之頻度係使用Annexin FITC ApoptosisTM 套組(BD Pharmingen)測定。
將細胞洗滌且在以CaliBRITETM 珠粒(BD Pharmingen)校準之Becton-Dickinson FACScanTM 儀器上使用FACSCompTM 軟體按照製造商推薦來執行三色流式細胞術。在數據獲取期間,CD4+淋巴細胞藉由連接前向及側向散射及FITC-抗CD4抗體螢光性質來選通。獲得各試樣之數據直至分析10,000個CD4+淋巴細胞。
全器官細胞因子檢定 將脾臟及腎臟在1 ml PBS中均質化。將勻漿在4℃下以最大速度於桌面離心機上粒化。使用Cytometric Bead Array Murine Inflammatory CytokineTM 套組(BD Pharmingen)按照製造商推薦來檢定上清液之細胞因子。
由於以飽和氯化鐵治療之小鼠之腎臟中發現發炎性細胞流入量相對於鐵螯合發生變化,因此在此實例中測定去鐵斯若療法對於感染小鼠中之Th1/Th2及發炎性細胞因子反應的影響。將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如上以3.1×104 個米根黴99-892孢子感染且以去鐵斯若、去鐵斯若加氯化鐵或安慰劑治療。在感染第4日,處理脾臟及腎臟以進行細胞內及全器官細胞因子測定。與以飽和氯化鐵或安慰劑治療之小鼠相比較,去鐵斯若使得Th1及Th2脾細胞頻度顯著增加(圖11a)。CD4+IL-10+或CD4+CD25+foxp3+脾細胞之頻度在各組之間並無顯著差異(數據未展示)。各組之間之脾細胞細胞凋亡亦無顯著差異(數據未展示)。
與以飽和鐵或安慰劑治療之小鼠相比,去鐵斯若治療之小鼠具有顯著更高脾臟含量之標準促發炎性細胞因子,TNF及IFN-γ(圖11b)。以去鐵斯若治療之小鼠亦具有顯著更高腎臟含量之IFN-γ(圖11b)。
此研究展示去鐵斯若非特異性地激發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中之受抑制之發炎性反應,增加Th1及Th2淋巴細胞之頻度,以及脾臟及腎臟發炎性細胞因子含量。此外,藉由投予超飽和鐵劑量來逆轉螯合使感染腎臟中所見之嗜中性白細胞之數目降低。
實例VII 去鐵斯若(Exjade )與脂質體兩性黴素B組合使用以治療性治療鼠類白黴菌病
此實例展示使用鐵螯合劑去鐵斯若(Exjade)及脂質體兩性黴素B(LAmB)之組合療法來治療白黴菌病之效應。
如先前描述,臨床及動物模型數據指示較高可用血清鐵之存在使宿主傾向於患白黴菌病。上述實例中例示,去鐵斯若鐵螯合療法經證明可提高感染米根黴(白黴菌病之最常見原因)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小鼠之存活率。為證實去鐵斯若在輔助療法中之有效性,將去鐵斯若與LAmB組合之功效與單獨治療動物模型鼠類白黴菌病之任一藥物相比較。
方法、動物程序及試劑係如先前描述執行及/或製備。簡言之,將患有鏈尿黴素誘發之DKA之BALB/c小鼠經由尾部靜脈以2.0×103 個米根黴孢子感染。感染後24 h以下列各者啟始治療:(1)每日一次給予LAmB(15 mg/kg iv),給藥達4次(2)每日兩次給予去鐵斯若(10 mg/kg po),給藥達7次,或(3)使用上述劑量之LAmB及去鐵斯若兩者。安慰劑小鼠接受媒劑對照。端點為死亡時間及集落形成單位(CFU)。
上述研究之結果展示於圖12及13中。圖12展示單一療法單獨去鐵斯若及單獨LAmB以及組合療法去鐵斯若及LAm B一起在治療白黴菌病中之功效。結果指示與安慰劑相比較,單一療法皆提高存活率(去鐵斯若及LAmB之存活率分別為25%及28%,且安慰劑為0%,P<0.003)。與全部其他各組相比較,組合療法顯著改善感染DKA小鼠(每組n>16)之存活時間及總存活率(組合療法存活率為70%,藉由完全比較之時序測試,P<0.008)。
此等治療關於目標器官之結果展示於圖13中。結果指示與安慰劑相比較,任一單獨藥物均不能減少大腦CFU(主要目標器官)。然而,與所有其他組相比較,去鐵斯若與LAmB之組合療法減少大腦CFU超過2 log(P<0.04)。與安慰劑治療之小鼠相比較,僅LAmB與組合療法能夠減少腎臟CFU(次要目標器官)(P<0.01)。
此研究指示鐵螯合療法與高劑量LAmB可同等有效地治療DKA中之實驗性白黴菌病。LAmB與去鐵斯若之組合療法比任一單獨藥物更有效。此等數據進一步證實使用諸如去鐵斯若之鐵螯合作為兩性黴素B之脂質調配物之輔助療法在治療白黴菌病感染中之治療功效。上述結果進一步指示當組合使用時,鐵螯合劑去鐵斯若(Exjade)與脂質體兩性黴素B對於治療動物模型中之白黴菌病產生協同效應。
實例VIII 去鐵斯若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之感染小鼠中之功效
此實例展示去鐵斯若治療感染米根黴之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之功效。
為測定去鐵斯若是否亦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情形中有效,將小鼠以環磷醯胺清除骨髓。兩天後,將小鼠經由尾部靜脈以2.7×103 個米根黴99-892孢子感染。初始劑量反應研究表明,如同先前描述之鐵螯合劑去鐵酮一樣,與糖尿病酮酸中毒症模型形成對比,以每隔一天而非每天給予去鐵斯若達成最佳結果(數據未展示)。與安慰劑相比較,去鐵斯若治療(感染後24 h開始兩次qod 10 mg/kg給藥達五次)顯著改善死亡時間(圖14)。與此對比,與安慰劑相比,每日兩次給予去鐵斯若並不顯著改善死亡時間。
此研究指示去鐵斯若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之最大功效與在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模型中相比需要較低頻度的給藥,且去鐵斯若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在糖尿病酮酸中毒小鼠中比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更有效。
實例IX 去鐵斯若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之特異性毒性之評估
此實例展示以每日劑量之去鐵斯若治療之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之毒性評估結果。
以下描述在此實例中描述之程序中使用之材料及方法。
去鐵斯若毒性研究 評估去鐵斯若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之毒性。如上使得小鼠患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且每日兩次或每隔一日以10 mg/kg之去鐵斯若治療7日。將來自三個不同組(亦即安慰劑、每日去鐵斯若治療及每隔一日去鐵斯若治療)之小鼠在第3日或第8日處死且收集血液且送至Charles River實驗室作評估。另外,自股骨製備骨髓塗片,且收集組織,將其保存在鋅緩衝福馬林中,包埋入石蠟中,以5 μm切片,且以蘇木精及伊紅染色。將所得載片由Charles River實驗室之學會認證之獸醫病理學家檢查。
因為每隔一天給藥之去鐵斯若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模型中最佳,所以設法鑑定每日給藥之去鐵斯若在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引起之任何潛在毒性。如上使得小鼠患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但並不使其感染。將小鼠以每日兩次10 mg/kg去鐵斯若治療7天,每隔一日兩次10 mg/kg治療給藥達4次,或以安慰劑治療。在第3日或第8日執行終端放血以量測全部血球數、血清化學及肝功能測試。對於廣泛列出之器官執行組織病理學,該等器官包括大腦、心臟、肺、肝臟、膽囊、脾臟、腎臟、胃腸道(包括胃部、小腸及大腸)及骨髓(塗片及核心)。在任一時點未鑑定出三個組之間在如下諸方面之差異:白血球計數、絕對嗜中性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色素含量、血清化學(包括肌酸酐、血尿素氮或電解質)或肝功能測試(包括AST、ALT或者膽紅素)。藉由組織病理學,未鑑定出可歸因於去鐵斯若之器官特異性毒性,包括無造血作用變化之證據。特定言之,不存在因藉由化療清除骨髓導致之惡化或康復延遲的證據,藉由實驗室試驗亦不存在任何腎或肝功能失常之證據,藉由組織病理學評估亦不存在任何特異性器官毒性。
此研究展示,因為未發現毒性證據,所以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每日給藥之去鐵斯若之活性削弱不能歸因於去鐵斯若在該小鼠中之毒性效應。
在整個本申請案中,已在圓括號內參考多種公開案。此等公開案之揭示內容據此以引入的方式全部併入本申請案中以更充分描述本發明所屬之現有技術之狀態。
儘管本發明已參照所揭示之實施例來加以描述,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瞭解以上詳述之特定實例及研究僅說明本發明。應瞭解可進行多種修改而不悖離本發明之精神。因此,本發明僅由以下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圖1展示Def及鐵與感染米根黴之DKA小鼠存活率之間之關係。將小鼠(在各治療組中n20)以去鐵酮(Def)或Def+FeCl3 (60 mg/kg)治療以逆轉鐵螯合之作用。包括LAmB治療組作為對照。感染後24 h啟始治療。 ,與感染未經治療者或未受感染未經治療者+FeCl3 相比較p<0.003。
圖2展示ExjadeTm (去鐵斯若)提高感染米根黴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小鼠之存活率。經由尾部靜脈注射2.2×104 個米根黴99-892之孢子(獲自感染患者肺之臨床分離物)使小鼠(對於安慰劑組n=6且對於Exjaden組為7)感染。感染後二十四個小時,將小鼠藉由經口強飼法每日兩次以安慰劑、1 mg/kg、3 mg/kg或10 mg/kg之Exjade治療達連續7日。 ,與安慰劑相比較p<0.05。
圖3展示感染米根黴且以Def之不同治療方案治療之DKA小鼠之存活率。小鼠(每組n=6)感染後24 h每天(qd)或每隔一天(qod)以50、100或200 mg/kg之Def治療,總共給藥4次。 ,與感染未經治療者相比較p<0.05。
圖4展示以Def與LAmB之組合治療實驗性白黴菌病。使小鼠(對於感染未經治療者及Def,n=11,且對於LAmB及Def+LAmB,n=6)感染米根黴且隨後24 h後以Def、LAmB或兩種藥物之組合治療,總共給藥4次。 ,與感染未經治療小鼠相比較p<0.005。
圖5展示感染米根黴且以Def、LAmB或兩者預防之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之存活率。小鼠(n=9)在-1日以Def qod、LAmB qd或兩者治療,總共給藥四次。 與感染未經治療者對比LAmB或LAmB+Def之p<0.05。
圖6展示以去鐵酮、LAmB或安慰劑治療之DKA小鼠(n=6)之大腦米根黴負荷。使小鼠感染3.8×103 個孢子且在以任一藥物給藥兩次治療之後54 h後收集大腦。數據顯示為中位值+內四分距。y軸反映檢定之偵測下限。 ,藉由多重比較之Steel測試與安慰劑對比P<0.036。
圖7展示以銀六亞甲基四胺染色之壞死鼻黏膜之冷凍切片,其展示與白黴菌目一致之具有寬條狀無隔菌絲之真菌。840x放大率。
圖8展示去鐵斯若在米根黴中誘導rFTR1基因表現。特定言之,圖8(a)展示RT PCR偵測之在充滿鐵、鐵螯合(去鐵斯若)或逆轉鐵螯合(氯化鐵飽和之去鐵斯若)條件下培育之米根黴菌絲體之rFTR1基因表現。包括18s rDNA之表現以檢驗RNA提取物之品質。圖8(b)展示說明構建米根黴GFP表現載體之策略之圖。啟動子表示rFtr1p或Act1p。圖8(c)展示在充滿鐵、包含去鐵斯若或包含氯化鐵飽和之去鐵斯若之培養基中生長之米根黴的rFtr1p或Act1p所驅動之GFP在米根黴中之表現(如共焦顯微術及流式細胞術所測定)。GFP表現經共焦顯微術由綠色螢光細胞來揭示,且通道FL1(y軸)中之螢光細胞百分比由流式細胞術揭示。
圖9(a)展示感染米根黴99-892(2.2×104 )且以不同劑量之去鐵斯若治療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小鼠(每組n>7)之存活率。將小鼠以安慰劑(羥基丙基纖維素載劑)、去鐵斯若或去鐵斯若加鐵(FeCl3 ,10 mg/kg)治療以逆轉鐵螯合作用。 對於存活率P<0.05。圖9(b)展示感染米根黴99-880(平均接種物1.3×103個孢子)且24 h後每天兩次以10 mg/kg去鐵斯若治療達7天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小鼠(獲自具有類似結果之三個獨立實驗n=24)之存活率。 與安慰劑相比較P<0.003。
圖10(a)展示感染米根黴99-892(4.2×104 個孢子)且以安慰劑、去鐵斯若(10 mg/kg每天二次)或去鐵斯若加鐵治療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小鼠(每組n=11)之大腦及腎臟真菌負荷。在接受三次每日治療之後在第4日收集器官。數據顯示為中位值±內四分距。y軸反映檢定之偵測下限。圖10(b)展示如在10(a)中所提及之感染米根黴99-892且以去鐵斯若、去鐵斯若加氯化鐵或安慰劑治療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小鼠的經蘇木素及伊紅染色之腎臟切片。箭頭指示組織中之米根黴菌絲。放大率X400。 與安慰劑或去鐵斯若加氯化鐵相比較組織真菌負荷之P<0.002。
圖11展示與鐵過載小鼠相比較,鐵螯合增加脾臟Th1及Th2淋巴細胞頻度且增加促發炎性細胞因子之含量。詳言之,圖11(a)展示感染3.1×104 個米根黴99-892之孢子且24 h後以安慰劑 去鐵斯若或去鐵斯若加氯化鐵治療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小鼠(n=11)之脾臟Th1及Th2淋巴細胞頻度。圖11(b)展示感染後4天處死且收集脾臟及腎臟之在11(a)中所提及之相同小鼠(n=11)由Cytometric Bead ArrayTM 進行之全器官細胞因子分析之結果。11(a)及(b)中之數據顯示為中位值±內四分距。 與安慰劑或去鐵斯若加氯化鐵相比較P<0.02。** 經比較P<0.05且¥與去鐵斯若加氯化鐵相比較P<0.07。
圖12展示單獨去鐵斯若、單獨LAmB及去鐵斯若與LAmB一起之組合之針對白黴菌病之功效。該圖特定展示感染米根黴99-880(平均接種物1.5×103 個孢子)且以單獨去鐵斯若、單獨LAmB及去鐵斯若(每天兩次10 mg/kg達7天)與LAmB(15 mg/kg達4天)之組合治療之糖尿病性酮酸中毒症小鼠(獲自具有類似結果之兩次獨立實驗n>16)之存活率。
圖13展示單獨去鐵斯若、單獨LAmB及去鐵斯若與LAmB一起之組合之減少靶器官感染之功效。更特定言之,該圖展示感染米根黴99-880之小鼠(n>7)之大腦與腎臟中之組織米根黴負荷。在此等小鼠中,治療開始於感染後24 h且由安慰劑、去鐵斯若(10 mg/kg,每天二次)、LAmB(15 mg/kg/d)或兩種藥物之組合組成。在接受兩次每日治療之後在第3日收集器官。數據顯示為中位值±內四分距。y軸反映檢定之偵測下限。 與安慰劑相比較P<0.003。 與安慰劑、去鐵斯若或LAmB相比較P<0.003。¥與安慰劑或去鐵斯若相比較P<0.01。
圖14展示去鐵斯若治療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小鼠中米根黴感染之功效。使經環磷醯胺治療之小鼠(獲自具有類似結果之兩次獨立實驗n=19)感染2.7×103 個米根黴99-892孢子。將小鼠在感染後24 h藉由每天(qd)或每隔一天(qod)投予安慰劑或去鐵斯若(10 mg/kg)總共給藥5次加以治療。 與安慰劑相比較P=0.037。
<110>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港口醫學中心生物醫學研究所<120> 用以治療白黴菌症(MUCORMYCOSIS)及其他真菌類疾病之組合物及方法<130> 066742-0053 <140> 096125466 <141> 2007-07-12 <150> 60/904,075 <151> 2007-02-27 <150> 60/897,620 <151> 2007-01-26 <150> 60/831,099 <151> 2006-07-13 <160> 8 <170> PatentIn Ver.3.3 <210> 1 <211> 1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1<210> 2 <211> 1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2<210> 3 <211> 2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3<210> 4 <211> 1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4<210> 5 <211> 2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5<210> 6 <211> 29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6<210> 7 <211> 26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7<210> 8 <211> 27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220> <223> 人工序列之描述:合成引子<400> 8
(無元件符號說明)

Claims (13)

  1. 一種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白黴菌症(mucormycosis)之藥物之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組合物包含至少一種鐵螯合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至少一種抗真菌劑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該藥物降低該白黴菌症嚴重程度,且其中該鐵螯合化合物包含與該白黴菌症相關之非鐵載體或非異源鐵載體。
  2.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鐵螯合化合物包含去鐵酮(deferiprone)或去鐵斯若(deferasirox)。
  3.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抗真菌劑包含多烯抗真菌劑、唑類抗真菌劑或棘白菌素(echinocandin)抗真菌劑。
  4. 如請求項3之用途,其中該多烯抗真菌劑係選自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amphotericin B deoxycholate)、脂質體兩性黴素B(liposomal amphotericin B)、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或兩性黴素B膽固醇複合物(amphotec)。
  5. 如請求項3之用途,其中該唑類抗真菌劑係選自泊沙康唑(posa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或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6. 如請求項3之用途,其中該棘白菌素抗真菌劑係選自乙酸卡泊芬淨(caspofungin acetate)或米卡芬淨(micafungin)。
  7.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組合物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鐵螯合化合物。
  8. 如請求項7之用途,其中該等兩種或兩種以上鐵螯合化合物包含去鐵酮及去鐵斯若。
  9.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組合物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真菌劑。
  10. 如請求項9之用途,其中該等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真菌劑係選自多烯抗真菌劑、唑類抗真菌劑或棘白菌素抗真菌劑。
  11. 如請求項10之用途,其中該等抗真菌劑係選自兩性黴素B去氧膽酸鹽、脂質體兩性黴素B、兩性黴素B脂質複合物、兩性黴素B膽固醇複合物、泊沙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乙酸卡泊芬淨或米卡芬淨。
  12.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藥物提供治療有效量之該鐵螯合化合物、該抗真菌劑或兩者。
  13.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藥物進一步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介質。
TW096125466A 2006-07-13 2007-07-12 用以治療白黴菌症(mucormycosis)及其他真菌類疾病之組合物及方法 TWI4482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3109906P 2006-07-13 2006-07-13
US89762007P 2007-01-26 2007-01-26
US90407507P 2007-02-27 2007-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6994A TW200816994A (en) 2008-04-16
TWI448285B true TWI448285B (zh) 2014-08-11

Family

ID=38610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5466A TWI448285B (zh) 2006-07-13 2007-07-12 用以治療白黴菌症(mucormycosis)及其他真菌類疾病之組合物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29434A1 (zh)
EP (2) EP2412371A1 (zh)
JP (2) JP2009543788A (zh)
KR (1) KR20090036587A (zh)
AU (1) AU2007272781B2 (zh)
BR (1) BRPI0714221A2 (zh)
CA (1) CA2657634A1 (zh)
CL (1) CL2007002026A1 (zh)
IL (1) IL196389A0 (zh)
MA (1) MA30625B1 (zh)
MX (1) MX2009000506A (zh)
NO (1) NO20090565L (zh)
NZ (1) NZ574862A (zh)
RU (1) RU2464024C2 (zh)
SG (1) SG177122A1 (zh)
TN (1) TN2009000004A1 (zh)
TW (1) TWI448285B (zh)
WO (1) WO2008008537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A33199B1 (fr) * 2009-03-19 2012-04-02 Los Angeles Biomed Res Inst Compositions de vaccin et procédés pour le traitement de la mucormycose et d'autres maladies fongiques
US8980876B2 (en) 2010-10-28 2015-03-17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Inhibition of microbial growth by aconitase inhibition
AU2013343250A1 (en) * 2012-11-12 2015-04-09 Cipla Limited Fixed dose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deferasirox and deferipone
WO2014120774A1 (en) 2013-01-29 2014-08-07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Fungal iron acquisition inhibitors and uses thereof
WO2015026852A1 (en) * 2013-08-19 2015-02-26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Method of inducing an anti-retroviral immune response by counter-acting retro-virus induced anti-apoptosis
WO2016025559A1 (en) * 2014-08-13 2016-02-18 Zoneone Pharma, Inc.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of and methods to prepare chelating agents for efficient metal removal treatment systems
WO2016025611A2 (en) * 2014-08-13 2016-02-18 Zoneone Pharma, Inc. Pharmaceutical formulations of chelating agents as a metal removal treatment system
US11298364B2 (en) * 2015-08-31 2022-04-12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Methods and products for preventing and/or treating microorganism infections comprising iron chelators and non-iron porphyrins
EP3454944B1 (en) 2016-05-13 2022-07-13 The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c. Volatile metabolite profil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corales fungi
FR3095755A1 (fr) * 2019-05-10 2020-11-13 Balmes Transplantation Nouveaux médicaments cytoprotecteurs
WO2020264076A1 (en) 2019-06-28 2020-12-3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Light augmented treatment metho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32605A1 (en) * 1997-08-26 2003-02-13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EDTA and other chelators with or without antifungal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329043D0 (en) * 1983-10-31 1983-11-30 Hider R C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US4698431A (en) * 1985-11-12 1987-10-0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Hydroxypyridonate chelating agents
TW349870B (en) * 1993-09-30 1999-01-11 Janssen Pharmaceutica Nv An antifungal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for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TW533205B (en) 1996-06-25 2003-05-21 Novartis Ag Substituted 3,5-diphenyl-l,2,4-triazoles and their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DE50111949D1 (de) * 2000-12-16 2007-03-15 Alstom Technology Ltd Komponente einer Strömungsmaschine
GB0223978D0 (en) 2002-10-15 2002-11-20 Novartis Ag Organic compound
ITMI20022447A1 (it) * 2002-11-19 2004-05-20 Carlo Ghisalberti Uso di piridinoni nel trattamento della purpura capillare ed affezioni cutanee correlate.
MXPA05007156A (es) * 2002-12-31 2005-09-21 Nektar Therapeutics Formulacion farmaceuticas aerosolizable para terapia para infecciones fungicas.
WO2004108114A2 (en) * 2003-03-31 2004-12-16 Dinesh Shantilal Patel Anti-fungal composition and a process for its manufacture
DE10356409B4 (de) * 2003-11-28 2006-12-28 Biofrontera Discovery Gmbh Neues Arzneimittel Oxachelin und Derivat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32605A1 (en) * 1997-08-26 2003-02-13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EDTA and other chelators with or without antifungal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lood Reviews 1995;9:33-45 Blood 1988;72:358-361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01;115(4):918-923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97;175:1467-147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6994A (en) 2008-04-16
JP2013040212A (ja) 2013-02-28
MA30625B1 (fr) 2009-08-03
NZ574862A (en) 2012-02-24
RU2009104961A (ru) 2010-08-20
NO20090565L (no) 2009-03-30
EP2043636A2 (en) 2009-04-08
KR20090036587A (ko) 2009-04-14
JP2009543788A (ja) 2009-12-10
TN2009000004A1 (en) 2010-08-19
AU2007272781A1 (en) 2008-01-17
AU2007272781B2 (en) 2012-10-18
CL2007002026A1 (es) 2008-06-06
BRPI0714221A2 (pt) 2013-01-01
MX2009000506A (es) 2009-05-20
IL196389A0 (en) 2009-09-22
CA2657634A1 (en) 2008-01-17
RU2464024C2 (ru) 2012-10-20
WO2008008537A3 (en) 2008-04-24
EP2412371A1 (en) 2012-02-01
WO2008008537A2 (en) 2008-01-17
US20100129434A1 (en) 2010-05-27
SG177122A1 (en) 2012-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8285B (zh) 用以治療白黴菌症(mucormycosis)及其他真菌類疾病之組合物及方法
Ibrahim et al. The iron chelator deferasirox protects mice from mucormycosis through iron starvation
Singh et al.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Moen et al.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 review of its use as empirical therapy in febrile neutropenia and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KR20170102013A (ko) 진균류 감염을 억제하기 위한 조성물 및 방법
AU2001240890B2 (en)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with polyene or beta glucan synthase inhibitor antifungals combined with anti hsp90 antibodies
AU2001240890A1 (en)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s with polyene or beta glucan synthase inhibitor antifungals combined with anti hsp90 antibodies
Peterson Oral candidiasis
De Pauw et al. Progress in fighting 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s in haematological neoplasia
Saoulidis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posaconazole and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disseminated zygomycosis (mucormycosis) in a neutropaenic murine model
Carrillo-Muñoz et al.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anti-fungal agents
CN104244942A (zh) 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预防和治疗***感染中的致病性***生物被膜中的应用
CN101309693A (zh) 胺-硼烷化合物作为抗菌剂的用途
Alom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mucormycosis (black fungu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ovid-19
Hyatt et al. Rhinocerebral mucormycosis following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lattery et al. New model of oropharyngeal and gastrointestinal colonization by Candida albicans in CD4+ T-cell-deficient mice for evaluation of antifungal agents
CN101511360A (zh) 用于毛霉病和其它真菌疾病治疗的组合物及方法
Bhutadal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eritonitis by C. bertholletiae in chronic kidney failure patient on continuous
Caldwell et al. Candida Glabrataendophthalmitis following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De Pauw Treatment of documented and suspected neutropenia-associated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TWI712410B (zh) 艾曲波帕用於製備抗隱球菌藥物之用途
Fusco et al. An Unconventional Oral Candidiasis in an Immunocompetent Patient. J. Fungi 2023, 9, 295
Bhargab A BRIEF REVIEW ON MUCORMYCOSIS: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Quilitz The Use of LIPID Formulations of Amphotericin B in Cancer Patients: Questions relating to drug use, dosing, and related issues in oncology are presented in this regular feature.
Hebart et al. Manage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oncological pati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