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4248B -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4248B
TWI434248B TW099137287A TW99137287A TWI434248B TW I434248 B TWI434248 B TW I434248B TW 099137287 A TW099137287 A TW 099137287A TW 99137287 A TW99137287 A TW 99137287A TW I434248 B TWI434248 B TW I4342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mensional
layer
liquid crystal
switchabl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7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40530A (en
Inventor
Yu June Wu
Po Wei Wu
Ming Fang Chie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0991372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342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140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0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4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42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stereoscopic type using polaris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6Lenses, e.g. microlenses or Fresnel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32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 H04N13/337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using polarisation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02F1/13471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all the liquid crystal cells or layers remain transparent, e.g. FLC, ECB, DAP, HAN, TN, STN, SBE-LC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13/00Details of stereoscopic systems
    • H04N2213/001Construction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Description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尤指一種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in-cell)於顯示裝置內,而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的玻璃層的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立體顯示技術主要的原理係使觀看者之左眼與右眼分別接收到不同的影像,而左眼與右眼接收到的影像會經由大腦分析並重疊而使觀看者感知到影像畫面的層次感及深度,進而產生立體感。
目前立體顯示裝置主要可區分時間序列式(time-sequential)與空間多工式兩種。時間序列式立體顯示裝置會以掃描方式依序交替顯示供左眼觀看之左眼畫面與供右眼觀看之右眼畫面。於觀看畫面時,觀看者必須配戴快門眼鏡(shutter glass),而快門眼鏡可依據目前顯示的畫面依序容許觀看者的左眼僅觀看到左眼畫面而無法觀看到右眼畫面,以及容許觀看者的右眼僅觀看到右眼畫面而無法觀看到左眼畫面,藉此達到立體顯示的效果。空間多工式(spatial-multiplexed)立體顯示裝置主要包括視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型立體顯示裝置。視差屏障型立體顯示裝置係利用設置於顯示面板前方的視差屏障,即設置於構成顯示面板之二基板的外表面,使觀看者的左眼與右眼因觀看角度的差異受到視差屏障的遮蔽,而僅能分別觀看到左眼畫面與右眼畫面。
然而,習知的立體顯示裝置在使用上或效果上仍具有許多缺點。時間序列式立體顯示裝置需配載快門眼鏡,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而空間多工式立體顯示裝置具有可收視距離之限制,亦即收視者可清楚接收到立體影像的位置僅限於特定範圍之間。然而,當空間多工式立體顯示裝置應用在高解析度的手機或其它具有高解析度的可攜式顯示裝置上時,習知的空間多工式立體顯示裝置係透過將視差屏障與顯示裝置之間的玻璃薄化,以縮短視差屏障與顯示裝置之間的距離,進而減短可收視距離,達到可攜式顯示裝置所需要的最佳收視距離。但是玻璃薄化的程度受限於製程的極限,且亦會影響可攜式顯示裝置的結構強度。因此,習知應用於高解析度可攜式電子產品上的立體顯示裝置在縮短可收視距離上仍有其進步之必要。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以解決習知技術在縮短可收視距離上所面臨的難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單元、極化驅動微型透鏡(polarization activated microlens,PAM)、可切換偏光裝置以及偏光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包括上基板、下基板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設置於上基板與下基板之間,極化驅動微型透鏡係設置於上基板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之間並與上基板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直接接觸,可切換偏光裝置係設置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之上基板之上,以及偏光片係設置於可切換偏光裝置之上。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包括影像顯示單元、可切換偏光裝置以及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可切換偏光裝置包括下透明基板、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下透明基板之上、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之上以及上透明基板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之上,極化驅動微型透鏡係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與上透明基板之間並與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上透明基板直接接觸。
本發明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藉由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內,達到在製程上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的玻璃層。此外,當影像顯示單元為一液晶顯示單元例如一扭轉向列型(TN)液晶顯示單元、一垂直配向型(VA)液晶顯示單元或一平面轉換型(IPS)液晶顯示單元時,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可切換偏光裝置內的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透過上述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或可切換偏光裝置內的作法,本發明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在製程上可以達到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的玻璃層,以最有效的方式達到縮短用於可攜式顯示裝置的收視距離。
為使熟習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下文特列舉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構成內容及所欲達成之功效。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可切換偏光裝置40以及偏光片50設置於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上。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包括上基板12、下基板14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設置於上基板12與下基板14之間。本實施例之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係設置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之上基板12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之間,並與上基板12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直接接觸,其中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包括液晶高分子(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層22以及結構層24,液晶高分子層22與結構層24係相互接觸,液晶高分子層22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直接接觸,且結構層24係與上基板12直接接觸,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的玻璃層,而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內嵌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裝置內,有助於達到薄化的目的。液晶高分子層22具有雙折射率(birefringence),其分別為尋常光折射率與非常光折射率,而結構層24具有一折射率,且結構層24之折射率大體上與液晶高分子層22之尋常光折射率及非常光折射率之其中一者相等。在本實施例中,結構層24之折射率較佳係與液晶高分子層22之尋常光折射率相等,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可切換偏光裝置40係設置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之上基板12之上,其中可切換偏光裝置40包括液晶層42、一對配向膜43、44、一對透明導電層45、46以及一對透明基板47、48。本實施例之液晶層42係設置於配向膜43、44之間,配向膜43、44係設置於透明導電層45、46之間,以及透明導電層45、46係設置於透明基板47、48之間。此外,可切換偏光裝置40可為扭轉向列型(twist nematic,TN)液晶單元,但並不以此為限。此外,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另包括黏著層30,設置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之上基板12與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間,用以黏著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之上基板12與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透明基板47。
此外,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係至少包括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本實施例之第一畫素單元P1包括第一紅色次畫素RP1、第一綠色次畫素GP1以及第一藍色次畫素BP1。此外,第二畫素單元P2包括第二紅色次畫素RP2、第二綠色次畫素GP2以及第二藍色次畫素BP2。本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所發射出之光源係為自然光,因此位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內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的部分影像畫面係具有第一偏振方向,而部分影像畫面係具有第二偏振方向,且第一偏振方向與第二偏振方向係相互垂直。
當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於作用時,影像畫面係從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朝向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的方向射出,且依序穿過液晶高分子層22、結構層24、上基板12、黏著層30、可切換偏光裝置40以及偏光片50,但並不以此為限,其中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畫面在穿過液晶高分子層22時係透過液晶高分子層22之尋常光折射率折射,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影像畫面在穿過液晶高分子層22時係透過液晶高分子層22之非尋常光折射率折射。此外,由於本實施例之結構層24之折射率等於液晶高分子層22之尋常光折射率,故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畫面在穿過液晶高分子層22並進入結構層24時並不會產生折射,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影像畫面在穿過液晶高分子層22並進入結構層24的同時,會經歷折射率的轉換(從具有非尋常光折射率的液晶高分子層22進入具有尋常光折射率的結構層24)而產生折射。此外,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之液晶高分子層22具有透鏡(lens)般的形狀,因此當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光線經過液晶高分子層22與結構層24之不同折射率時,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光線隨著進入透鏡的位置不同會分別折射至兩個不同的方向。
由上述可知,用來提供二維顯示之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畫面於通過液晶高分子層22與結構層24的界面時不會產生折射而用來提供三維顯示之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影像畫面於通過液晶高分子層22與結構層24的界面時會因折射率的不同會產生折射。在後續的說明書當中將說明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如何透過可切換偏光裝置40與偏光片50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
請參考第2圖,第2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於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如第2圖所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於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之影像畫面係分別提供至收視者的左眼與右眼,使收視者的左眼與右眼能接收到不同的影像畫面,體驗三維的收視效果。此外,本實施例之偏光片50具有平行於第一偏振方向D1的穿透軸,在三維顯示模式下,可切換偏光裝置40可將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扭轉至第二偏振方向D2,以及將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扭轉至第一偏振方向D1。因此,原本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能順利的通過偏光片50並透過液晶高分子層22的折射傳遞至收視者的左眼與右眼,以達到三維的收視效果,而原本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在通過可切換偏光裝置40後則會因偏振方向垂直於偏光片50之穿透軸而被阻擋於偏光片50之前。
請參考第3圖,第3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於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如第3圖所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於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之影像畫面係為同時提供給收視者的左眼與右眼的影像畫面。此外,於二維顯示模式作用時,利用改變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液晶層42內液晶分子的扭轉方向,可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能在不改變其偏振方向的狀態下直接穿過可切換偏光裝置40與偏光片50,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則會在穿過可切換偏光裝置40後被阻擋於偏光片50之前,達到二維的收視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依據可切換偏光裝置40的設計不同,可切換偏光裝置40可利用不同的電壓操作模式來達到轉換偏振方向或不轉換偏振方向的作用。舉例而言,在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透明導電層45、46之間提供壓差以分別將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扭轉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之影像畫面,以及將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扭轉成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之影像畫面,或是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透明導電層45、46之間不提供壓差的狀態下,分別將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扭轉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之影像畫面,以及將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扭轉成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之影像畫面。另外,在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透明導電層45、46之間提供壓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與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的偏振方向不被改變,或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40之透明導電層45、46之間不提供壓差的狀態下,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與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的偏振方向不被改變。值得說明的是,偏光片50之穿透軸的方向並不以平行於第一偏振方向D1為限,而亦可平行於第二偏振方向D2。當偏光片50之穿透軸平行於第二偏振方向D2時,可切換偏光裝置40的操作方式需作相對應對變化,例如於二維顯示模式下,可切換偏光裝置40係將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轉換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通過偏光片50,於三維顯示模式下,可切換偏光裝置40則不對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進行偏振改變,而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可直接通過偏光片50。
請參考第4圖,第4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的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述之實施例使用相同符號標注相同元件,並僅針對相異處進行說明。如第4圖所示,本實施例之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之液晶高分子層22與結構層24之相對位置係於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反。更精確的說,本實施例之液晶高分子層22係設置於結構層24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之上基板12之間,且液晶高分子層22並與結構層24以及上基板12直接接觸,結構層24係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16直接接觸,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的玻璃層,而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20內嵌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10裝置內,有助於達到薄化的目的。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100在對調液晶高分子層22與結構層24之相對位置之後,透過類似前述實施例的操作方式亦能達到上述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功效。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繪示了三維顯示面板之三維收視距離與厚度之關係示意圖,其中三維收視距離為收視者與三維顯示面板之間的距離,而厚度係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之間的距離。第5圖所繪示的關係示意圖為2.83英吋尺寸的三維顯示面板,且此三維顯示面板具有每英吋283個畫素的高解析度,其中X軸為三維收視距離(單位為毫米),Y軸為厚度(單位為毫米)。如第5圖所示,當三維收視距離縮小時,其所對應的厚度亦以等比例方式縮小。一般而言,用於可攜式顯示裝置的高解析度三維顯示面板之最佳收視距離約為300毫米,而其所對應之厚度約為0.2毫米。為了達到最佳收視距離,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與第二較佳實施例利用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之內並與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直接接觸,以最有效的方法縮短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之間的距離。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的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包括影像顯示單元60、可切換偏光裝置80以及極化驅動微型透鏡90。本實施例之可切換偏光裝置80包括下透明基板81、第一透明導電層83設置於下透明基板81之上、第二透明導電層84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83之上、上透明基板82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84之上、一對配向膜85、86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83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之間,以及液晶層88設置於配向膜85、86之間。此外,極化驅動微型透鏡90係設置於可切換偏光裝置80內之第二透明導電層84與上透明基板82之間並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以及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觸。本實施例之極化驅動微型透鏡90包括液晶高分子層92以及結構層94,液晶高分子層92與結構層94係直接接觸。此外,液晶高分子層92具有雙折射率,其分別為尋常光折射率與非常光折射率,而結構層94具有折射率,且其中結構層94之折射率大體上與液晶高分子層92之尋常光折射率及非常光折射率之其中一者相等。在本實施例中,結構層94之折射率較佳係與液晶高分子層92之尋常光折射率相等,但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之液晶高分子層92係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直接接觸,且結構層94係與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觸,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90的玻璃層,而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90內嵌於可切換偏光裝置80內,有助於達到薄化的目的。此外,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另包括黏著層70設置於影像顯示單元60與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下透明基板81之間,用以黏著影像顯示單元60與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下透明基板81。
此外,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之影像顯示單元60包括液晶顯示單元例如扭轉向列型(TN)液晶顯示單元、垂直配向型(VA)液晶顯示單元、平面轉換型(IPS)液晶顯示單元或其它任何型式之影像顯示單元,但不以此為限。影像顯示單元60至少包括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本實施例之第一畫素單元P1包括第一紅色次畫素RP1、第一綠色次畫素GP1以及第一藍色次畫素BP1。第二畫素單元P2包括第二紅色次畫素RP2、第二綠色次畫素GP2以及第二藍色次畫素BP2。當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於作用時,影像畫面係從影像顯示單元60內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朝向可切換偏光裝置80射出,且依序穿過黏著層70、下透明基板81、第一透明導電層83、配向膜85、液晶層88、配向膜86、第二透明導電層84、液晶高分子層92、結構層94以及上透明基板82,但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於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於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之影像畫面係分別用以對應提供至收視者的左眼與右眼。此外,本實施例之影像顯示單元60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的影像畫面係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在三維顯示模式下,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能在不改變其偏振方向的狀態下通過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液晶層88並依序進入極化驅動微型透鏡90內之液晶高分子層92以及結構層94。在本實施例中,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在穿過液晶高分子層92與結構層94的界面時會產生折射。精確地說,由於本實施之結構層94具有與液晶高分子層92之尋常光折射率相同之折射率,故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在穿過液晶高分子層92並進入結構層94的同時,由於經歷折射率的轉換以及穿透具有透鏡般形狀的液晶高分子層92,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會折射至兩個不同的方向(如收視者的左眼與右眼),進而達到三維顯示的效果。
請參考第8圖,第8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於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於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之影像畫面係為同時提供給收視者的左眼與右眼的相同之影像畫面。在二維顯示模式下,可使可切換偏光裝置80可將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在通過液晶層88的同時,扭轉至第二偏振方向D2,其中第一偏振方向D1與第二偏振方向D2係相互垂直。由於本實施之結構層94具有與液晶高分子層92之尋常光折射率相同之折射率,故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在穿過液晶高分子層92並進入結構層94的同時不會產生折射,而可達到二維顯示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依據可切換偏光裝置80的設計不同,可切換偏光裝置80可利用不同的電壓操作模式來達到轉換偏振方向或不轉換偏振方向的作用。舉例而言,在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第一透明導電層83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之間提供壓差以將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扭轉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之影像畫面,或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第一透明導電層83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之間不提供壓差,以將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扭轉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之影像畫面。另外,在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第一透明導電層83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之間提供壓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在經過可切換偏光裝置時不改變其偏振方向,或是在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第一透明導電層83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之間不提供壓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在經過可切換偏光裝置80時不改變其偏振方向。
此外,值得說明的是,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影像顯示單元60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的影像畫面並不以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為限。當影像顯示單元60之第一畫素單元P1與第二畫素單元P2所發射出的影像畫面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時,可切換偏光裝置80的操作方式需作相對應對變化,例如於三維顯示模式下,可切換偏光裝置80係於三維顯示模式下將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扭轉至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面,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畫在通過液晶高分子層92與結構層94的同時折射至兩個不同的方向;而於二維顯示模式下,可切換偏光裝置80則不對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進行偏振方向的改變,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畫面在穿透液晶高分子層92與結構層94的界面時不產生折射。
請參考第9圖,第9圖繪示了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之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前述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使用相同符號標注相同元件,並僅針對相異處進行說明。如第9圖所示,本實施例之極化驅動微型透鏡90之液晶高分子層92與結構層94之相對位置係於第三較佳實施例相反。更精確的說,本實施例之液晶高分子層92係設置於結構層94與可切換偏光裝置80之上透明基板82之間並與結構層94以及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觸,而結構層94係與第二透明導電層84直接接觸。本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200在對調液晶高分子層92與結構層94之相對位置之後,透過類似前述實施例的操作方式亦能達到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功效。
本發明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藉由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內,達到在製程上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的玻璃層。此外,當影像顯示單元為一液晶顯示單元時,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可切換偏光裝置內的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透過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或可切換偏光裝置內,本發明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在製程上可以達到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極化驅動微型透鏡的玻璃層。相較於習知的空間多工式立體顯示裝置利用玻璃薄化以達到縮短收視距離的方法,本發明利用將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內嵌於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之元件之內能更有效的達到可攜式顯示裝置的最佳收視距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
12...上基板
14...下基板
16...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
20、90...極化驅動微型透鏡
22、92...液晶高分子層
24、94...結構層
30、70...黏著層
40、80...可切換偏光裝置
42、88...液晶層
43、44、85、86...配向膜
45、46...透明導電層
47、48...透明基板
50...偏光片
6O‧‧‧影像顯示單元
81‧‧‧下透明基板
82‧‧‧上透明基板
83‧‧‧第一透明導電層
84‧‧‧第二透明導電層
100、200‧‧‧顯示裝置
P1‧‧‧第一畫素單元
P2‧‧‧第二畫素單元
RP1‧‧‧第一紅色次畫素
GP1‧‧‧第一綠色次畫素
BP1‧‧‧第一藍色次畫素
RP2‧‧‧第二紅色次畫素
GP2‧‧‧第二綠色次畫素
BP2‧‧‧第二藍色次畫素
D1‧‧‧第一偏振方向
D2‧‧‧第二偏振方向
第1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之示意圖。
第2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於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
第3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於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
第4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第5圖繪示了一高解析度三維顯示面板之最佳收視距離與厚度之關係示意圖。
第6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第7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於三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
第8圖繪示了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於二維顯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圖。
第9圖繪示了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之示意圖。
10...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
12...上基板
14...下基板
16...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
20...極化驅動微型透鏡
22...液晶高分子層
24...結構層
30...黏著層
40...可切換偏光裝置
42...液晶層
43、44...配向膜
45、46...透明導電層
47、48...透明基板
50...偏光片
100...顯示裝置
P1...第一畫素單元
P2...第二畫素單元
RP1...第一紅色次畫素
GP1...第一綠色次畫素
BP1...第一藍色次畫素
RP2...第二紅色次畫素
GP2...第二綠色次畫素
BP2...第二藍色次畫素

Claims (11)

  1. 一種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包括:一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包括一上基板、一下基板與一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設置於該上基板與該下基板之間;一極化驅動微型透鏡,設置於該上基板與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之間並與該上基板以及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直接接觸;一可切換偏光裝置,設置於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之該上基板之上;以及一偏光片,設置於該可切換偏光裝置之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包括一液晶高分子層以及一結構層,該液晶高分子層與該結構層直接接觸,該液晶高分子層具有一尋常光折射率與一非常光折射率,該結構層具有一折射率,且該結構層之該折射率大體上與該尋常光折射率及該非常光折射率之其中一者相等。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液晶高分子層係設置於該結構層與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之間,且該液晶高分子層與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陣列直接接觸。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可切換偏光裝置包括一液晶層、一對配向膜、一對透明導電層以及一對透明基板,其中該液晶層係設置於該對配向膜之間,該對配向膜係設置於該對透明導電層之間,以及該對透明導電層係設置於該對透明基板之間。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另包括一黏著層,設置於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之該上基板與該可切換偏光裝置之間,用以黏著該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單元之該上基板與該可切換偏光裝置。
  6. 一種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包括:一影像顯示單元;一可切換偏光裝置,設置於該影像顯示單元之一顯示面上,該可切換偏光裝置包括一下透明基板、一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下透明基板之上、一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之上、以及一上透明基板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上;以及一極化驅動微型透鏡,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與該上透明基板之間並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該上透明基板直接接觸。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其中 該極化驅動微型透鏡包括一液晶高分子層以及一結構層,該液晶高分子層與該結構層直接接觸,該液晶高分子具有一尋常光折射率與一非常光折射率,該結構層具有一折射率,且該結構層之該折射率大體上與該尋常光折射率及該非常光折射率之其中一者相等。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液晶高分子層係設置於該結構層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且該液晶高分子層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直接接觸。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可切換偏光裝置另包括一液晶層以及一對配向膜,其中該液晶層係設置於該對配向膜之間,該對配向膜係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另包括一黏著層,設置於該影像顯示單元與該可切換偏光裝置之該下透明基板之間,用以黏著該影像顯示單元與該可切換偏光裝置之該下透明基板。
  11. 如請求項6所述之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影像顯示單元包括一液晶顯示單元。
TW099137287A 2010-05-06 2010-10-29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TWI4342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37287A TWI434248B (zh) 2010-05-06 2010-10-29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14502 2010-05-06
TW099137287A TWI434248B (zh) 2010-05-06 2010-10-29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0530A TW201140530A (en) 2011-11-16
TWI434248B true TWI434248B (zh) 2014-04-11

Family

ID=44901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7287A TWI434248B (zh) 2010-05-06 2010-10-29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334952B2 (zh)
TW (1) TWI4342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09889B2 (en) * 2006-06-27 2011-08-30 Affymetrix, Inc. Feature intensity re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 probe array
KR101400389B1 (ko) * 2011-11-01 2014-05-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
TWI574092B (zh) * 2011-11-30 2017-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裸眼式立體顯示器
US20140035800A1 (en) * 2012-08-06 2014-02-06 Cno Co., Ltd. Segmented parallax barrier based display apparatus with 2d/3d mode switching and method thereof
CN103353689B (zh) * 2013-06-28 2016-03-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阀器件、红外显示装置、专用眼镜及***
CN104614865A (zh) * 2014-12-30 2015-05-13 深圳市亿思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d-3d切换式立体显示装置
CN106802489B (zh) * 2017-03-31 2019-06-25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裸眼立体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40956B1 (ko) 2001-09-11 2004-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2d/3d 겸용 디스플레이
US6965197B2 (en) * 2002-10-01 2005-11-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TWI238679B (en) * 2004-06-30 2005-08-21 Ind Tech Res Ins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7813042B2 (en) 2005-09-12 2010-10-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ultiple-view directional display
US7518664B2 (en) 2005-09-12 2009-04-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ultiple-view directional display having parallax optic disposed within an image display element that has an image display layer sandwiched between TFT and color filter substrates
US20080117231A1 (en) * 2006-11-19 2008-05-22 Tom Kimpe Display assemblies and computer programs and methods for defect compen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34952B2 (en) 2012-12-18
TW201140530A (en) 2011-11-16
US20110273635A1 (en)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4248B (zh)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JP4770948B2 (ja) 表示装置
US8624963B2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703875B1 (en) A device for displaying 3D-images which employs a parallax-barrier based on a switchable,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cell
TWI432785B (zh) 使用相位延遲片方法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20070082955A (ko) 입체영상 변환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KR20080035877A (ko)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CN103926704A (zh) 透镜显示设备、液晶显示设备和驱动显示的方法
KR20150108989A (ko) 표시장치
KR20120059953A (ko) 크로스 토크를 줄인 패턴드 리타더를 사용한 3차원 영상 표시장치
KR101207861B1 (ko) 입체 엘씨디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48733B (zh) 可顯示二維與三維影像之畫面之立體顯示裝置
KR10186161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122078B (zh)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US20140133025A1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KR20060002398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2789084B (zh) 显示装置与显示影像的方法
KR20130053997A (ko) 편광 어셈블리 및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KR101851627B1 (ko) 렌티큘러 어레이방식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KR20060076609A (ko)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KR101258081B1 (ko)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TWI491965B (zh)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KR101913201B1 (ko) 평면 및 입체 영상 구현 표시장치
KR20150072175A (ko) 영상 표시 장치
KR101968910B1 (ko) 입체 표시장치용 편광안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