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2708B - 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2708B
TWI412708B TW97136015A TW97136015A TWI412708B TW I412708 B TWI412708 B TW I412708B TW 97136015 A TW97136015 A TW 97136015A TW 97136015 A TW97136015 A TW 97136015A TW I412708 B TWI412708 B TW I4127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flecting
head cover
reflecting surface
refl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36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3114A (en
Inventor
Tsung Yu Lin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7136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127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013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3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2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2708B/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照明裝置
本發明涉及照明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照明裝置以及用於該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
隨著照明技術之發展,適合各種場合使用之照明設備被開發出來,如家居照明之日光燈、臺燈,野外照明之手電筒、登山頭燈,特殊照明場合使用之手術聚光燈、汽車頭燈等,具體可參閱Michael S.Shur等人於Proceedings of the IEEE,Vol.93,No.10(2005年10月)中發表之“Solid-State Lighting:Toward Superior Illumination”一文。
然而,傳統之照明燈具,例如手電筒,其一般為一光源對應一導光頭蓋,於投射光線時,僅具有單一之方向,因而,必須轉動手電筒,使手電筒光源之光線對準要照射之物體才能照亮該物體。修理機台或尋找狹縫中之物體時,往往存在外界光線無法直接照射之死角,需要使用手電筒輔助照明,惟,一般手電筒之投射光線較為發散,光線無法集中投射到某一具體角落或縫隙,導致人眼無法看清楚該物體。這樣,就會使得照明燈具之應用範圍受到限制,從而於不同之照明環境下必須使用不同類型之照明燈具,這樣就需要準備各種各樣之照明燈具,而其使用頻率較低,造成 不必要之閒置與浪費。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能適應多種照明環境,可改變投射光線之形狀與方向之照明裝置實屬必要。
下面將以具體實施例說明一種照明裝置以及用於該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
一種照明裝置,包括本體、發光體以及導光頭蓋。該導光頭蓋設置於本體,導光頭蓋具有出光部。該本體或導光頭蓋設置有第一反射部,該發光體位於第一反射部與出光部之間,第一反射部具有與該發光體及出光部相對之第一反射面。該導光頭蓋包括第二反射部,第二反射部與發光體相對且與出光部相鄰,第二反射部具有與發光體相對之第二反射面。該第二反射面與第一反射面之夾角為銳角。
一種導光頭蓋,具有出光部、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出光部位於導光頭蓋之一端,第一反射部位於與出光部相對之另一端,第一反射部具有與出光部相對之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部位於第一反射部與出光部之間,第二反射部具有與出光部相鄰之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與第一反射面之夾角為銳角。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技術方案之照明裝置具有如下優點:首先,其利用第一反射部之第一反射面將發光體照射到其表面之光線更多地反射到導光頭蓋之出光部,提高光線利用效率;其次,其利用與第一反射面成銳角夾角之第二反射面將發光體發出之光線以 及經第一反射面反射到其表面之光線反射到導光頭蓋之出光部,提高光線利用效率,並改變光線出射方向與範圍。
10、210‧‧‧本體
100、200‧‧‧照明裝置
20、220、420、620‧‧‧發光體
30、330、430、530、630‧‧‧導光頭蓋
12、212‧‧‧第一端面
14‧‧‧第二端面
121‧‧‧第一電極
122‧‧‧第二電極
16‧‧‧卡合槽
162‧‧‧滑動部
164‧‧‧卡合部
221‧‧‧第三電極
222‧‧‧第四電極
31‧‧‧蓋體
321、5321‧‧‧第一反射面
33、333、533‧‧‧第二反射部
34、334、434、534‧‧‧第三反射部
35、435、535、635‧‧‧出光部
312‧‧‧內壁
301‧‧‧收容孔
302‧‧‧端面
304‧‧‧卡合塊
331‧‧‧第二反射面
341、4341、5341‧‧‧第三反射面
32、232、332、532、632‧‧‧第一反射部
636‧‧‧第一透鏡
637‧‧‧第二透鏡
圖1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分解圖。
圖2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組合圖。
圖3係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之剖視圖。
圖4係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剖視圖。
圖5係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之剖視圖。
圖6係本技術方案第四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之剖視圖。
圖7係本技術方案第五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之剖視圖。
圖8係本技術方案第六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之剖視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與複數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之照明裝置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3,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100,包括本體10、發光體20以及導光頭蓋30。該導光頭蓋30固 定於本體10,該發光體20固定於導光頭蓋30,該導光頭蓋30用於引導發光體20發出之光線。
本體10用於向發光體20提供電源。例如,本體10可收容乾電池、蓄電池等。本體10具有第一端面12以及與第一端面12相對之第二端面14。該第一端面12靠近導光頭蓋30。第一端面12上設置有第一電極121與第二電極122,該第一電極121與第二電極122之極性相反。本體10具有卡合槽16,卡合槽16自第一端面12沿本體10表面向遠離第一端面12之方向延伸形成滑動部162,自滑動部162沿本體10圓周方向延伸形成卡合部164。該卡合槽16之數量至少為一個。本實施例中,卡合槽16之數量為三個。
發光體20固定於導光頭蓋30內,用於發射光線。發光體20靠近本體10之一側設置有第三電極221與第四電極222。該第三電極221與第四電極222之極性相反,第三電極221與第一電極121之極性相同,第四電極222與第二電極122之極性相同。導光頭蓋30與本體10卡合固定後,第三電極221與第一電極121接觸,第四電極222與第二電極122接觸,以利於本體10向發光體20提供電源。發光體20可為普通燈泡,亦可為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發光二極體陣列。本實施例中,發光體20為發光二極體。
導光頭蓋30包括蓋體31、第一反射部32、第二反射部33、第三反射部34以及出光部35。
蓋體31具有內壁312。該內壁312圍合形成收容孔301。該蓋體31 具有端面302。端面302與該本體10之第一端面12相對。該收容孔301內設置有卡合塊304。卡合塊304自端面302向蓋體31之內壁312垂直設置。卡合塊304與卡合槽16相配合,卡合塊304可經由滑動部162進入到卡合部164內,並與卡合部164卡緊配合,從而使導光頭蓋30卡固於本體10。
第一反射部32固定於該蓋體31內,發光體20位於該第一反射部32與出光部35之間。該第一反射部32具有與發光體20及出光部35相對之第一反射面321。該第一反射面321用於反射照射到其表面之光線。發光體20設置於第一反射面321之中心位置。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面321為鏡面結構。
第二反射部33與第三反射部34固定為一體。第二反射部33與發光體20相對且與出光部35相鄰。第二反射部33具有與該發光體20相對且與該出光部35相鄰之第二反射面331。第二反射面331亦為鏡面結構。該第二反射面331與第一反射面321之夾角θ為銳角。優選地,第二反射面331與第一反射面321之夾角θ之範圍介於25°~75°之間。
第三反射部34與第一反射部32連接固定。第三反射部34位於第一反射部32與出光部35之間且與第二反射部33相對。第三反射部34具有與該發光體20及第二反射面331相對之第三反射面341。該第三反射面341與第一反射面321垂直連接。第三反射面341還與第二反射面331連接,第三反射面341與第二反射面331連接處之夾角為鈍角。
出光部35與第一反射部32相對,發光體20與出光部35相對設置。並且,出光部35與第一反射部32位於發光體20之異側,出光部35與第二反射部33位於發光體20之同側。出光部35用於出射發光體20發出之光線以及經過第一反射面321、第二反射面331與第三反射面341反射後之光線。本實施例中,出光部35為由第二反射部33與第三反射部34圍合形成之狹縫區域,從而,自出光部35出射之光線近似為線狀光源。
請參閱圖4,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200與第一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10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反射部232設置於本體210之第一端面212,發光體220設置於本體210之第一反射部232。
請參閱圖5,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330與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導光頭蓋3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第三反射部334與第一反射部332連接固定,第二反射部333直接與第一反射部332連接固定。
請參閱圖6,本技術方案第四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430與第三實施例提供之導光頭蓋33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第三反射部434之第三反射面4341為弧形面,出光部435設置於與發光體420相對之中間位置。
請參閱圖7,本技術方案第五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530與第四實施例提供之導光頭蓋43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第三反射部534之第三反射面5341為平面,且第三反射面5341 與第一反射部532之第一反射面5321之夾角α為銳角。優選地,該夾角α之範圍介於25°~75°之間。出光部535為由第二反射部533與第三反射部534圍合形成之狹縫區域,從而,經由出光部535出射之光線亦近似為線狀光源。
請參閱圖8,本技術方案第六實施例提供之照明裝置之導光頭蓋630與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導光頭蓋3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導光頭蓋630還包括第一透鏡636與第二透鏡637。第一透鏡636設置於該出光部635內,用於發散或匯聚光線。第二透鏡637設置於第一透鏡636與發光體620之間,用於匯聚發光體620發出之光線與經第一反射部632反射之光線。從而,經由出光部635內之第一透鏡636出射之光線可根據需要匯聚於某一區域或發散到設定之照射範圍。第一透鏡636與第二透鏡637之材質為塑膠或玻璃。當然,還可根據所需要獲得之光線照射範圍於導光頭蓋630內設置複數透鏡。例如,可設計一組具有各種透鏡組合之導光頭蓋630,使其投射角度分別為10°、15°、20°、25°、30°、45°、60°、90°、120°以及150°,以方便使用者根據不同之環境更換具有不同投射角度之導光頭蓋630。
可以理解,由於照明裝置採用本體與導光頭蓋卡合固定方式,從而可方便地更換本技術方案複數實施例中之導光頭蓋,以改變光線出射之形狀或方向,從而可適應各種照明環境之需要。另外,該本體與導光頭蓋亦可採用螺紋螺合之方式固定。
當然,該出光部可為長方形、橢圓形、心形、弓形以及圓環形等形狀,但並不限於上述形狀。該導光頭蓋可將光線經過反射或折 射後經由出光部出射。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技術方案之照明裝置具有如下優點:首先,其利用第一反射部之第一反射面將發光體照射到其表面之光線更多地反射到導光頭蓋之出光部,提高光線利用效率;其次,其利用與第一反射面成銳角夾角之第二反射面將發光體發出之光線以及經第一反射面反射到其表面之光線反射到導光頭蓋之出光部,提高光線利用效率,並改變光線出射方向與範圍。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30‧‧‧導光頭蓋
31‧‧‧蓋體
32‧‧‧第一反射部
33‧‧‧第二反射部
34‧‧‧第三反射部
35‧‧‧出光部
221‧‧‧第三電極
222‧‧‧第四電極
302‧‧‧端面
321‧‧‧第一反射面
331‧‧‧第二反射面
341‧‧‧第三反射面

Claims (11)

  1. 一種照明裝置,包括本體、發光體以及導光頭蓋,該導光頭蓋設置於本體,導光頭蓋具有出光部,其改進在於,該本體或導光頭蓋設置有第一反射部,該發光體位於第一反射部與出光部之間,第一反射部具有與該發光體及出光部相對之第一反射面,該導光頭蓋包括第二反射部,第二反射部與發光體相對且與出光部相鄰,第二反射部具有與發光體相對之第二反射面,該第二反射面與第一反射面之夾角為銳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反射面與第一反射面之夾角介於25°~75°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導光頭蓋還具有第三反射部,第三反射部位於第一反射部與出光部之間且與第二反射部相對,第三反射部具有與發光體及第二反射面相對之第三反射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三反射面為弧形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三反射面與第一反射面垂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三反射面與第一反射面之夾角介於25°~75°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出光部設置有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用於發散或匯聚光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與發光體之間設置有第二透鏡,第二透鏡用於匯聚光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本體一端之表面設有卡合槽,該卡合槽包括沿與其軸向平行之方向延伸之滑動部與偏離滑動部延伸之卡合部,該導光頭蓋具有與該卡合部相配合之卡合塊,該卡合塊經由滑動部進入到卡合部內並與卡合部卡緊配合,以使導光頭蓋固定於本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本體一端之表面設有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該發光體靠近本體之一側設有與第一電極相對應之第三電極以及與第二電極相對應之第四電極。
  11. 一種導光頭蓋,其具有出光部,項所述之出光部位於導光頭蓋之一端,其中,該導光頭蓋還具有第一反射部與第二反射部,第一反射部位於與出光部相對之另一端,第一反射部具有與該出光部相對之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部與出光部相鄰,第二反射部具有與第一反射面相對之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與第一反射面之夾角為銳角。
TW97136015A 2008-09-19 2008-09-19 照明裝置 TWI4127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136015A TWI412708B (zh) 2008-09-19 2008-09-19 照明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7136015A TWI412708B (zh) 2008-09-19 2008-09-19 照明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3114A TW201013114A (en) 2010-04-01
TWI412708B true TWI412708B (zh) 2013-10-21

Family

ID=44829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36015A TWI412708B (zh) 2008-09-19 2008-09-19 照明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1270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27774A1 (en) * 2002-06-10 2003-12-11 Martin Paul S. Axial LED source
US7160004B2 (en) * 2005-03-03 2007-01-09 Dialight Corporation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a semicircle-like illumination pattern
TWM335622U (en) * 2007-10-31 2008-07-01 Nantec Technologies Corp LED desk lamp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27774A1 (en) * 2002-06-10 2003-12-11 Martin Paul S. Axial LED source
US7160004B2 (en) * 2005-03-03 2007-01-09 Dialight Corporation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with a semicircle-like illumination pattern
TWM335622U (en) * 2007-10-31 2008-07-01 Nantec Technologies Corp LED desk lam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3114A (en) 2010-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8731B (zh) Led燈具
TWI418854B (zh) 透鏡結構
US20160377258A1 (en) Spread light lens and led strip lights having same
US20130077320A1 (en) Optical lens and illuminant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880637B2 (ja) 遠距離到達led照明器具
TWM415250U (en) Multi-angle lighting structure and bubble lamp structure thereof
US9683717B1 (en) Asymmetric area lens for low-profile lighting system
TW201250169A (en) Lens and illuminating device
TWI412708B (zh) 照明裝置
CN104676472B (zh) 透镜组件及应用该透镜组件的灯具
WO2021115238A1 (zh) 手电筒
WO2009056000A1 (fr) Lentille combinée et luminaire l'utilisant
US20110169392A1 (en) Led projection lamp
CN108775553B (zh) 一种透镜及光源模组
CN105782902B (zh) 透镜、透镜模组及灯具
JP3095393U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を具えた懐中電灯
US20100290235A1 (en) Light Condensing Structure for Illuminating Device
TWM404326U (en) Improved lamp structure with uniform light emission
WO2016173482A1 (zh) 一种照明模组及照明灯具
CN101672430B (zh) 照明装置
US6908211B1 (en) Magnified lighting device
KR20090014749A (ko) 조명용 빛조사장치
TWI254113B (en) Lighting device
TWM581662U (zh) LED indirect lighting
TWI620891B (zh) 光引擎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